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2024-09-06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共6篇)(共6篇)

1.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篇一

病理学考试重点复习总结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一)1萎缩: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3坏疽:是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颜色通常呈黑色。

4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凝块、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的过程 5肉芽组织: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多少不同的炎细胞及纤维母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6心衰细胞:肺淤血时痰液中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7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切面可见红色的淤血区与黄色的脂变区相间排列,呈槟榔样外观。8炎症:机体对致炎因子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9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过程中液体从血管内渗出成分和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

10蜂窝组织:疏松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11肿瘤:是机体局部组织的正常细胞受到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细胞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12异型性: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与其来源的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分化的不同,是区别良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

13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和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的过程。14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15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16原位癌:指癌细胞累积上皮的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的早期肿瘤。

17肝硬化:肝细胞弥漫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病变反复交错进行;使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肝变性变硬,形成肝硬化。

18肾病综合症:三高一低,即高蛋白尿,高脂血症,高度水肿,低蛋白血症。

19结核结节:结核结节的一种病变;由类上皮细胞、Langhans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构成,中央常见到干酪性坏死;对结核的病理学诊断有意义。

20伤寒小结:见于伤寒病;伤寒细胞即巨噬细胞吞噬有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坏死细胞碎片;伤寒细胞聚集成小结节病灶。

21气球样变性:肝细胞水肿,细胞肿大呈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

22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于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呈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二)1萎缩:atrophy是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组织与器官的萎缩,除了其自身实质细胞因细胞内物质丧失而致体积缩小外,还可以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2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

3细胞水肿cellularswelling:

或称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指致病因素使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多,为变性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质。

4脂肪变性fatty change:由于营养障碍,感染中毒或缺氧等导致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多发于肝细胞,心肌纤维,肾小管上皮。5 玻璃样变: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片中呈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物质蓄积。6坏死necrosis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死亡细胞胞质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7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 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镜下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结构轮廓残影

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称为干酪样坏死。

8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常见于含可凝固的蛋白质少和脂质多的脑和脊髓。

9坏疽gangrene是指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部位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实性和气性。10修复 repair: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11机化organization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12肉芽组织granulatior tissue肉芽组织是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富含新生毛细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炎细胞侵润。13瘢痕scar:瘢痕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14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包括各种中组织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

15瘀血conges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瘀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16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7槟榔肝mutmeg liver在慢性肝瘀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瘀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瘀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瘀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18心衰细胞heart failune cell左心衰竭导致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吞噬了红细胞崩解产生的棕黄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19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20梗死infarc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21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 22炎症inflammation: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引起机体细胞和组织各种各样的损伤性变化,与此同时机体的局部和全身也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以消灭和局限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和细胞,并修复损伤,机体这种复杂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称为炎症

23渗出exv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 24炎性介质iinflammatory mediator 除了某些致炎因子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外,炎症反应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因子的作用而实现的,这些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性介质。

25肉芽肿granuloma: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常为多发性,不同的病因可导致不同肉芽肿。

26炎性息肉inflammtory pudotnmor 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局部粘膜上皮,腺体和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向粘膜表面突出形成一个根部带蒂的肿瘤物,好发于子宫颈,鼻腔肠道粘膜。

27炎性肿瘤:组织的炎性增生,形成一个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固块。肉眼何影响上和肿瘤极为相似,好发于眼和肺。

28肿瘤tumor是机体在致瘤因素的长期刺激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致使异常分化,过度增生。

29癌前病变:precanerous lesion某些疾病(或病变)虽然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能,患者发生相应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称为癌前病变。30非典型性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指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肿瘤的一些病变

31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常用于上皮的病变,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在形态和生物学特征上与癌细胞相同,并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 32。异型性atypia由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病理学上将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33心肌梗死:CMI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致供血区持续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主要发于左心。

34风湿病rheumatism: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最常侵犯心脏,关节和血管等处,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

35阿少夫小体(风湿细胞)(Aschoff body):在胶原纤维之间水肿,基质内蛋白多糖增多,纤维素样坏死的基础上,出现巨噬细胞的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所形成,伴有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36绒毛心corvillosum在心外膜腔内有大量浆液渗出,则形成心外膜积液,当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37大叶性肺炎:是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红色肝样变期 一般于发病后的第3—4天,肿大的肺叶充血呈暗红色,质地变实,切面灰红,似肝脏外观,故称红色肝样变期。

灰色肝样变期:发病后的第5—6天,病变肺叶仍肿大,但充血消退,由红色逐渐转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故称为灰色肝样变期。

38支气管扩张症:是以肺内小支气管管腔持久性扩张伴管壁纤维性增厚为特征的慢性呼吸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及反复咯血等症状。3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而导致以右心室壁肥厚,心腔扩大甚或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40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一组慢性阻塞肺病的统称,共同特点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主要包括慢支炎,支气管哮喘,支扩,肺气肿等。41成人呼吸道窘迫综合症ARDS:全身遭受严重创伤,感染及肺严重疾患出现的一种以进行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衰。多发创伤和休克后,起病急,呼吸窘迫症状严重而且难以控制,预后较差。

42肝硬化liver cirrhosis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肝变形变硬的一种肝变形变硬的一种慢性肝病。

43假小叶是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干细胞排列紊乱再生的肝细胞体积大,深染,可有变性坏死及再生的肝细胞。

新月体: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附于球囊壁层,在毛细血管球外侧形成新月形或环状结构 45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这一系列癌前病变的连续过程

三、简答题

1肉芽组织的功能和结局有哪些?

毛细血管减少,炎细胞较少或消失,纤维母细胞变为纤维细胞;作用:机化血凝块、坏死物质;抗感染和保护创面;填补伤口及其他缺损。2坏死的结局有哪些?

A溶解吸收,较小坏死灶由周围血管、淋巴管吸收b分离排出,较大坏死灶周围发生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是坏死组织分离排出c机化,由肉芽组织代替。D包裹、钙化,不能完全机化时通过周围新生结缔组织加以包绕。3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极其机体的影响。

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性质改变。影响:①阻塞血管;②栓塞;③心瓣膜变形;④广泛和微血栓形成。4请列出栓子的种类及栓子运行途径。

常见栓子有血栓、脂肪、气体、羊水、坏死物或肿瘤细胞等。栓子的运行途径有:来自经脉系统的栓子,随血液回流进入右心,进入肺动脉,导致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栓塞;来自左心的栓子,进入主动脉,可栓塞各级动脉分支;来自肠系膜的栓子可进入门脉;有时可见逆行栓子或交叉栓子。

5炎症局部可有哪些临床表现,其病理学基础是什么?

⑴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⑵病理学基础:①红:充血,淤血;②肿:炎性渗出或增生;③热:充血和代谢增强;④痛:离子浓度、炎症介质和压迫神经;⑤功能障碍:组织损伤、压迫阻塞及局部疼痛等。6简述肿瘤的生长方式及扩散途径有哪些?

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侵润性生长。扩散途径:直接蔓延;转移途径:淋巴道、血道及种植性转移。

7简述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期的病理变化特点。

肉眼观:在动脉内膜面见向内膜表面隆起的灰黄色斑块。切面,表层为瓷白色纤维帽,深层为灰黄色质软粥样物,镜下,纤维帽的胶原纤维成玻璃样变性;深层为大量不定形的坏死崩解产物,亲其内富含细胞外脂质,并见胆固醇结晶和钙盐沉积;斑块底部和边缘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侵润。中魔由于板块压迫、平滑肌萎缩、弹力纤维破坏而变薄。8简述风湿病的基本病变。

可表现为非特异性炎或肉芽肿性炎。典型病变分为三期,①变质渗出期,即结缔 组织黏液变性和纤维蛋白性坏死;②增生期(肉芽肿期),即由纤维蛋白样坏死物、Aschoff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构成的Aschoff小体;③纤维化期(愈合期)。

9简述良性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变化。

a机能紊乱期:全身细小动脉间断性痉挛;b动脉系统病变期;1细动脉玻变2急性小动脉硬化:内膜纤维组织和弹力纤维增生,中膜平滑肌肥大。C内脏病变期1心脏:左心室早期向心性肥大,晚期离心性肥大;2肾脏原发性颗粒型固缩肾;3脑:脑水肿、脑软化,脑出血。4眼;视网膜中央动脉玻璃样变性。10试分析消化性溃疡持久不愈的原因.消化性溃疡长期不愈的原因可能有:①造成溃疡的病因和机制长期存在。②溃疡底部小动脉发生闭塞性内膜炎和血栓形成,引起溃疡边缘缺血,不利于溃疡的愈合。③溃疡产生的节律性上腹疼,对大脑皮层是不良刺激,可导致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进一步影响溃疡愈合。

11何谓肝硬化?简要分析肝硬化的发生机制。肝硬化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以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内广泛纤维化、肝细胞再生形成结节为基本病理特征,并伴有肝小叶结构和血管的破坏和改建。临床上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和门脉高压症等表现。肝硬化的发生机制主要由三个环节:①长期的肝细胞损害。②弥漫性肝纤维化。③肝细胞再生形成结节。

12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有哪些?其中哪些病变与其慢性化进程有关?为什么?

病毒性肝炎基本病理变化包括:⑴肝细胞病变:变性,水样变性、气球样变。凋亡,嗜酸性变,嗜酸性小体。坏死,溶解性坏死,分为①点状坏死;②灶性坏死;③界面性坏死;④碎片状坏死;⑤桥接坏死;⑥亚大片坏死;⑦大块坏死。⑵炎症反应。⑶增生,包括肝细胞再生、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肝星状细胞增生、成纤维细胞增生。凡是能引起肝小叶结构遭受破坏的进行性病变都有可能使病变慢性化。

13简述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该病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镜下,肾小球肿大,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明显增生,毛细血管腔狭窄,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渗出。免疫荧光检查,IgG和C3呈颗粒状沉积于毛细血管壁。电镜检查,基底膜和上皮细胞间可见驼峰状电子致密沉积物。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少尿、水肿、高血压)。

四、论述题

1试述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瘤 恶性瘤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核分裂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 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 浸润性和外生性 包膜 有 无

继发改变 很少出现 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手术后很少复发 手术后较多复发

对机体的影响 较小 局部压迫或阻塞 较大 可破坏组织,引起出血、坏死、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2试述癌与肉瘤的区别

癌 肉瘤

组织来源 上皮组织 间叶组织

发病率 较常见 年龄>40岁 较少 见多见于青少年 组织学特点 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常有纤维组织增生 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网状纤维 癌细胞间多无 肉瘤细胞间多有 转移 多经淋巴道转移 多经血道转移

大体特点 质较硬、灰白色、较干燥 软、灰红色、湿润、鱼肉状 3试述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及继发病变。

AS的基本病变:1指纹2纤维斑块3粥样斑块;主要继发病变有:1板块内出血2板块破损3溃疡及血栓形成4钙化5动脉瘤形成 4试述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的区别。

特点 大叶性肺炎

病变特点 青壮年 小儿、老人、体弱久病卧床者

病变范围 肺段或肺大叶 肺小叶 病变性质 纤维蛋白性炎 化脓性炎 病变特点 分四期,病变一致,无支气管病变 灶状、有支气管病变

临床特征 咳铁锈色痰;实变体征 咳粘液脓性痰;散在湿性罗音 合并症 肺肉质变;中毒性休克 心衰、呼衰、支气管扩散 预后 预后好,多数痊愈 预后差,多为临终前的并发症 5论述大叶性肺炎各期的基本病理变化。

肉眼观,气肿的肺脏显著增大,边缘钝圆,颜色苍白,肺组织柔软弹性减弱,表面常见肋骨压痕,指压后的压痕不易消退,触之捻发音增强,切面肺组织呈蜂窝状,也可见肺大泡的形成。镜下观察可见肺泡明显扩张,肺泡间隔变窄、断裂或消失,扩张的肺泡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囊腔或肺大泡,肺泡间孔扩大。肺毛细血管床明显减少,肺小动脉内膜呈纤维性增厚,管腔狭窄。

6试列举三种可能引起肠道溃疡的传染病,并简述其溃疡的形态特点。

a肠结核:①好发于回盲部;②溃疡呈带状,其长径与肠的长轴相垂直;③溃疡边缘不整齐呈鼠咬状,底部有干酪样坏死,其下为结核性肉芽组织。b肠伤寒:①好发于回肠末端;②溃疡呈椭圆形,其长径与肠的长轴相平行;③溃疡边缘略隆起,底部不平坦,可被胆汁染成黄绿色,溃疡可深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c急性细菌性痢疾:①好发于大肠,尤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重;②溃疡形状不规则,如地图状。③溃疡浅表、大小不等。

2.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篇二

5.低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6.高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8.低血钾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9.高血钾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0.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11.呼吸性酸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12.代谢性碱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13.呼吸性碱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增高的酸碱平衡紊乱。14.乳酸酸中毒:血浆中乳酸浓度增高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15.酮症酸中毒:血中酮体(β—羟丁酸及乙酰醋酸)含量增多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16.乏氧性缺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17.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18.循环性缺氧: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19.组织性缺氧: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20.缺氧: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21.呼吸衰竭: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机体在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PaO2低于60mmHg,或伴有PaCO2高于50mmHg,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22.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时,可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

23.肠源性发绀: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L(1.5g/dl)时,皮肤、黏膜可呈咖啡色。24.发热: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儿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25:过热: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26内生致热原: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27.热限:发热(非过热)时,体温升高很少超过41℃,通常达不到42℃,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28.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适应反应。

29.热休克蛋白:在热应激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称为热休克蛋白。30.急性期蛋白:急性期反应时,血浆中浓度迅速升高的蛋白质称为急性期蛋白。31.心身疾病:一类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或诱因的躯体疾病。32.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的组织、器官经恢复血液灌注后不但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33.活性氧: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代谢物,包括氧自由基、单线态氧(1O2)、H2O2、NO、脂质过养化物(LOOH)及其裂解产物脂氧自由基(LO·)、脂过氧自由基(LOO·)等。34.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35.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36.细胞凋亡: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37.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全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先发生于广泛性微血栓形成,继而因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有时伴有纤溶亢进),导致多部位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38.休克: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机体细胞和各重要生命器官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病理过程。39.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瀑布式炎症反应综合征。

40.心力衰竭:若致心功能障碍的病因较重或不断发展,使心脏舒缩功能受损加重或充盈严重受限,在有足够循环血量的情况下,心排血量明显减少到已不能满足日常代谢的需要,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或(和)体循环静脉淤血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即为心力衰竭。

41.通气不足:①限制性通气不足:因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制而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②阻塞性通气不足:由于呼吸道狭窄或阻塞,使气道阻力增加引起的通气障碍。

42.弥散障碍:由于呼吸膜面积减少、肺泡膜异常增厚或弥散时间棉线缩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43.功能性分流:部分肺泡因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而引起严重通气不足,但血流量未相应减少,VA/Q比值下降,造成流经该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便掺入动脉血中,称为静脉血掺杂,因为如同动—静脉短路,故又称功能性分流。

44.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多种原发病过程中,因急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45.肝性脑病: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终出现肝性昏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46.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的化学结构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真正神经递质极为相似,但生理作用却远弱于真正神经递质,因此,将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47.肝肾综合征:严重急、慢性肝功能不全患者,在缺乏其他已知肾衰竭病因的临床、实验室及形态学证据的情况下,可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这种继发于严重肝功能障碍的肾衰竭称为肝肾综合征。

48.肾功能不全: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潴留,并伴有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3.病理生理学绪论和疾病概论总结 篇三

病生很好学,这是我对它的感觉,因为它虽然作为一门桥梁课但已经开始接触临床的知识,所以我学起来我觉得很有趣,也无需死记硬背,当然医学这东西离开了背肯定是不行的,一些细节方面的东西是必须记得的,但是有些东西只要你理解了整个病理过程发展的思路,你就能很快地掌握它了!所以我现在渐渐明白为什么医学是需要理科生来研究的,因为除了背,跟重要的是思路,所以现在我的理解是读医便是在读一条思路,思路清晰,作为一名苦逼的医学生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怨言了!

好了,废话不多说!究竟什么是病理生理学呢?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着重从功能与代谢的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在这里我们必须着重理解病生研究的是一个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规律。(病生不是一门研究疾病防治的学科)

病生它主要讲三个内容,总论,基本病理过程,病生各论。这里的基本病理过程指的是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疾病概论方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健康和疾病,然后在进一步了解病因,发病和疾病的转归。

什么是健康?一个没病的人就是健康的?不是的,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我不能单从表面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不排除他是个心理变态或者是个隐居深山的孤僻的大叔)所以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有健康就会有疾病,什么是疾病呢?其实古代的中医君说的很好,讲究阴阳平衡,无论神马东西,过了头不好,太少了也不行,唯有保持在那个平衡点上,你才能游刃有余的去过好每一天

。人体也遵循这个规律,当某些东西打破了身体内

。所以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疾的平衡后,我们就会陷入一个凌乱抓狂的状态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现在奇葩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我们也不能单纯凭借着阴阳理论去解释一切,因为现,还有无论是英俊潇洒的少年

还是婀娜多姿的少女在还有个亚健康状态都总会有老的一天,所以衰老我们也是不可避免的。

接下来讲的是病因学,生病是有原因的,不可能无缘无故就来个。。吧!病因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当然除了病因还有一些生病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比如你夏天的时候喜欢吃冰激凌,然后又不注意个人卫生,然后就会肚子痛,赶紧带上厕纸在厕所里大战几十个回合,最后手软脚软的。这时候夏天这个自然条件会促进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因为蚊虫都喜欢夏天结婚生子,导致了蚊虫滋生和细菌传播严重,而你有喜欢吃生冷的食物再加上夏天热,体内消化液分泌少,从而促进了病菌在胃肠道的传播,说了这么多,其实是为了说明夏天炎热它就是一个致病条件。大家还要注意的是病因和条件有时事可以互相转换的.疾病发生有它的一般规律,如果掌握了这些,以后的学习就会简单很多。

一、稳态的失衡与调节;(你要跌倒了都会试着保持平衡,何况我们精妙的人体呢?)

二、损伤和抗损伤;

三、因果交替;(记住:失血性休克的恶性循环)

四、局部——整体关系。

4.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 篇四

实习时间:一周实习地点:河南农业大学校区及三区,毛庄,森林公园及浮戏山

实习目的:学习实地认识各种植物病害并采集标本,学习制作标本的方法,学习用不同的培养基培养真菌和细菌,学习制作玻片并观察玻片来判断病原物是什么。

实习中认识的病害及病原物介绍:芍药白粉病

症状:在叶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白粉状霉斑,白斑

向四周蔓延,连接成边缘不整齐的大片白粉斑,其上布满白色至灰白色粉状物。叶上布满白粉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后期有时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点,为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2南瓜霜霉病

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黄色斑点,病斑逐渐

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黄褐色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有灰黑色霉层。发病重时,病

斑连成片,使叶片变黄干枯、易破碎,植株一片枯黄病原菌:真菌病害,病菌以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的孢子囊及潜

伏在种子内的菌丝体越冬或越夏。以孢子囊随风雨进行传播,从寄主叶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以后随气流和雨水

进行多次再侵染。番茄晚疫病

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病叶出现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当向叶脉和茎蔓延后茎杆染病产生长条状暗褐色凹陷条斑。

病原物:致病疫霉菌,菌丝丝状,分隔番茄早疫病

主要危害叶片,在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稍凹陷有轮纹。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初呈水浸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的晕环,中部呈同心轮纹。

病原物:早疫病是由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在真菌分类中,属于半知菌门链格孢属。

番茄早疫病和番茄晚疫病的区别:番茄早疫病在生长期都可以发病。侵害叶、茎、果实各个部位,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病害一般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叶片上最初可见到深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圆形或近圆形,外围有黄色或黄绿色的晕环,病斑灰褐色,有深褐色的同心轮纹,有时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大形不规则病斑。番茄晚疫病在番茄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幼苗、茎、叶、和果实均可受害,以叶和青果受害为重。幼苗染病,病斑由叶向叶脉和茎蔓延,使茎变细并呈黑褐色,植株萎蔫或倒伏;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烟草花叶病

叶脉两侧叶肉组织渐呈淡绿色。病毒在叶片组织内大量增殖,使部分叶肉细胞增大或增多,出现叶片薄厚不匀,颜色黄绿相间,呈花叶状。后花叶斑驳程度加大,并现大面积深褐色坏死斑,中下部老叶尤甚,发病重的叶片皱缩、畸形。

病原物:有病毒引起洋葱紫斑病

危害初期呈水浸状白色点斑,病斑扩大快,迅速形成宽1~3厘米、长2~4厘米纺锤形的凹陷斑,先为淡褐色,随后变为褐色至晴紫色,周围具有黄色晕圈。此后有的逐渐褪色并形成同心轮纹,湿度大时斑面上产生黑褐色煤粉状霉。

病原菌称为葱链格孢菌。梨锈病

叶片被害后叶片正面产生圆形小病斑,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中央产生蜜黄色微凸的小粒点(病菌性孢子器),潮湿时小粒点上溢出淡黄色黏液,之后病斑组织变肥厚,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并长出几根至十几根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细管状物即锈孢子器,内有大量褐色锈孢子,成熟后从锈孢子器顶端开列散出。

病原物:病原属担子菌亚门胶柄锈属真菌。性孢子器葫芦形,埋生于表皮下;性孢子纺锤形,单胞无色。锈子器长简形,丛生于叶背面。锈孢子近圆形,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胞。花生褐斑病

初为褪绿小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病斑较黑斑病大而色浅,叶正面呈暗褐或茶褐色,背面呈褐或黄褐色,病斑周围有亮黄色晕圈。湿度大进病斑上可见灰褐色粉状霉层。

病原物:落花生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多散生于病斑正面,深褐色。分生孢子梗丛生或散生于子座上,黄褐色,病菌以子座、菌丝团或子囊腔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浸染。菌丝直接伸入细胞间隙和细胞内吸取营养。茄子黄萎病

初期叶缘及叶脉间出现褪绿斑,病株初在晴天中午呈萎蔫状,早晚尚能恢复,经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叶缘上卷变褐脱落,病株逐渐枯死,病原物:茄子黄萎病病菌为半知菌门真菌的大丽轮枝菌,病菌分生孢子梗直立,细长,上有数层轮状排列的小梗,梗顶生椭圆形、单胞、无色的分生孢子。桃缩叶病

嫩叶刚伸出时就显现卷曲状,叶片逐渐开展,卷曲及皱缩的程度随之增加,致全叶呈波纹状凹凸,严重时叶片完全变形。

桃缩叶病的病原物为畸形外囊菌。黄瓜靶斑病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发病

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毫米,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

病原物:由半知菌的棒孢菌引起的病害。南瓜角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产生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受叶脉限制。大小1~5毫米,初为浅褐色,后中间变灰白色,边缘明显,中心稍下凹,病斑周围不形成晕圈,后期病部正背长出很多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致叶片早枯。

病原菌:真菌半知菌门瓜角斑壳针孢。

5.高级病理学试题总结版本1 篇五

试述3种主要的内生致热原。

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 简述发热的基本发病环节

发热激活物(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产EP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内生致热源(EP),EP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造成发热。体温升高就是发热吗?

体温升高不一定意味着就是发热。生理情况下,如运动,月经前期,妊娠均可使体温升高,特别是在剧烈运动时,体温可明显升高,这些被称为生理性发热。另外一些疾病,如下丘脑退行性病变、先天汗腺缺失等,致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控或调节障碍而引发的体温升高称为过热,亦不在发热范围内。谈谈你对应用退热剂的看法。

退热剂会改变热型,影响诊断与预后的判断。

退热剂降温应审慎,体温骤然下降伴有大量出汗时,可导致虚脱或休克。

体温升高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体温低于38.5度时,不主张使用退热剂。

休克缺血缺氧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发生机制和代偿意义。

微循环变化特点为: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其发生的机制为:在致休克因素作用下,主要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多,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组织血流量减少,微循环血流量减少。

其代偿意义在于使血液重新分布,通过“自身输血,自身输液”作用维持动脉血压,增加心回血量。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维持心输出量;血管收缩使外周阻力增高,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减少灌注量。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和发生机制及意义。

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微循环缺血的机制:酸中毒、局部代谢产物及某些具有扩血管和使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介质大量释放,引起微循环淤滞。休克难治期的微循化变化特点。

微循环变化特点:微血管发生麻痹性扩张,微循环中可有微血栓形成,微循环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状态。

血压降低是否可以作为判断休克发生与否的标准?休克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不能,休克是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烦燥,神态淡漠或昏迷,皮肤苍白或出现花纹,四肢湿冷,尿量减少或无尿,脉搏细数,脉压变小和(或)血压降低。因此,单凭血压降低是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休克的。

应激对机体有利还是有害,为什么?

应激对健康的作用是双重的,如果应激有利于机体在紧急状态下的战斗或逃避,称为良性应激。如果应激原过于强烈,可以引起病理变化,甚至死亡。称为劣性应激。简述应激时机体儿茶酚胺增多的意义 1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警觉,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来抵抗突发的有害事件; 2对心血管的兴奋作用: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阻力增加,从而提高心输出量和血压;

3支气管扩张:利于改善肺泡通气,以满足应激时机体对氧的需求; 4血液重新分布:皮肤、腹腔内脏及肾等血管收缩,保证心、脑血供; 5促进糖原及脂肪分解,满足应激时机体增加的能量需求;

6影响其它激素的分泌,以便更广泛的动员机体来应付应激时的各种变化。简述应激时机体糖皮质激素增多的意义

GC分泌增多是应激反应的重要环节。应激时GC增加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高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允许作用); 促进蛋白质分解和糖原异生;

证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对脂肪的动员; 稳定溶酶体膜;

抑制促炎介质的生成、释放和激活,避免过强的炎症和变态反应。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导致胃肠血管收缩、血流量下降,使得胃肠粘膜受损,出现应激性溃疡。

粘膜缺血(最基本条件):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多——内脏血流减少——胃肠黏膜缺血——上皮细胞能量不足——碳酸氢盐和粘液产生不足——破坏胃黏膜屏障——胃腔内H+顺浓度差进入黏膜。

胃腔内H+向黏膜内的反向弥散(必要条件):黏膜血流量减少,不能及时将H+运走,H+积聚在黏膜——损伤。

其他因素:酸中毒(血流对黏膜内H+的缓冲能力降低)、胆汁逆流(在胃黏膜缺血的情况下可损害黏膜屏障)等。你遇到应激时如何应对?

简述动脉粥样硬化脂纹脂斑的病理形态变化。

脂纹斑块为AS的早期病理改变,肉眼下为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于内膜的病灶。光镜下,病灶处的内膜下有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泡沫细胞体积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大量小空泡。

简述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的病理形态变化。

为脂纹斑块发展而来。肉眼观,内膜面散在不规则表面隆起的斑块,颜色从浅黄或灰黄色变为瓷白色。光镜下,病灶表面为大量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可发生玻璃样变。斑块表面为大量SMC和细胞外基质所组成的厚薄不一的纤维帽,其下可见数量不等的泡沫细胞、SMC、细胞外基质和炎细胞。

简述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的病理形态变化。

是纤维斑块深层细胞的坏死发展而来。肉眼观,内膜面可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切面,斑块的管腔面为白色质硬组织,深部为黄色或黄白色质软的粥样物质。光镜下,在纤维帽之下含有大量不定形的坏死崩解产物、胆固醇结晶和钙盐沉积,斑块底部和边缘出现肉芽组织,少量淋巴细胞和泡沫细胞,中膜因斑块压迫,SMC萎缩,弹力纤维破坏而变薄。

谈谈你对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认识。

1.原发性预防,是针对无AS病症的人群采取的措施。应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合理饮食,经常参加运动,保持合适体重,戒烟限酒,注意避免过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良好心态,预防并及时治疗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定期健康体检。

2.治疗原则:对已发生的AS应积极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已发生并发症者,应积极治疗,防止其恶化,延长患者寿命。

3.药物及手术治疗:对已发生AS的病人除应坚持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外,还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扩血管,调血脂,抗血栓等药物,坚持综合长期治疗。对动脉内形成血栓者早期可选用溶栓剂,以尽快恢复器官供血。对已狭窄可闭塞的动脉可酌情实施再通,重建或旁路血管移植治疗,以恢复有效血供。

ARDS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是什么?ARDS和ALI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定义:指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凡符合以下五项可诊断ALI或ARDS。有发病的高危因素;

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 低氧血症:ALI时PaO2/FiO2≤300mmHg,ARDS时PaO2/FiO2≤200mmHg;

胸部X线检查双肺浸润阴影;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8mmHg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

ALI和ARDS具有性质相同但程度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严重的ALI或ALI的最终严重阶段被定义为ARDS。二者的主要区别是ALI时PaO2/FiO2≤300mmHg,ARDS时PaO2/FiO2≤200mmHg;

ARDS的病变特点是什么?

肺水肿—肺泡上皮损伤,肺间质水肿与肺泡水肿 肺透明膜形成—纤维蛋白在肺泡表面凝固 肺不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丢失 简述ARDS的治疗原则。

(1)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2)积极治疗原发病;

(3)改善肺氧合功能,纠正缺氧;

(4)生命支持、保护器官功能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

中性粒细胞激活:缺血激活补体,使细胞膜分解产生多种趋化物质,如补体片段、白三烯等,吸引并激活中性粒细胞。再灌注时,组织重新获得氧供应,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称为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或氧爆发(oxygen burst),造成细胞损伤。

线粒体内氧单电子还原增多:缺血缺氧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氧单电子还原增多;同时,Ca2+超载可损伤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也会使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多。

儿茶酚胺氧化增加:缺血缺氧时大量儿茶酚胺经单胺氧化酶作用下,自氧化生成氧自由基。

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载的机制?

1.Na+/Ca2+交换异常 细胞内高Na对Na/Ca交换蛋白的直接激活

细胞内高H+对Na+/Ca2+交换蛋白间接激活

蛋白激酶C(PKC)活化对Na+/Ca2+交换蛋白的间接激活 2.生物膜损伤

组织缺血后在再灌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减轻缺血性损伤,控制再灌注条件。针对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采用低压、低流、低温、低PH、低钠、低钙原则。

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补充外源性ATP;针对线粒体损伤,应用氢醌、细胞色素C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低分子清除剂:Vit E、Vit A、Vit C、谷胱甘肽等;酶性清除剂 CAT、SOD等;其他:别嘌呤醇、丹参、人参等

减轻钙超载,钙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等);ACEI、ET受体拮抗剂等 各种预适应,调动机体内源性适应保护机制 简述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原发性心肌舒缩障碍:心肌损害,包括心肌炎,心肌梗塞等;代谢异常,包括VB1缺乏,缺血缺氧等。

心脏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包括动脉瓣膜关闭不全,动静脉瘘,甲亢,慢性贫血等。压力负荷过重,包括高血压,瓣膜狭窄,肺栓塞,肺心病等 简述心肌收缩性减弱的机制。

心肌收缩相关蛋白的破坏,如收缩蛋白,调节蛋白等;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包括能量生成障碍,能量利用障碍等;心肌收缩耦联障碍,包括肌浆网Ca2+处理功能障碍,胞外Ca2+内流障碍,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等;心肌肥大不平衡增长。向心性肥大与离心性肥大的区别是什么?

向心性肥大:长期压力负荷作用下室壁增厚,心腔无明显扩大,肌节并联性增生。离心性肥大:长期容量负荷作用下,心室腔扩大较明显而室壁厚度增加较轻,肌节串联性增生。

谈谈你对心力衰竭治疗原则的认识。

1.防治原发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2.消除诱因,这是控制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3.改善心肌泵血功能: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代谢,改善心肌舒缩性能。4.干预心肌改建。

5.促进心肌生长或替代衰竭心脏。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对DIC的发生有何影响?

任何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MPS)受损的因素均可引起DIC的发生,引起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

Shwartzman反应的机制是全身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封闭,再次注入内毒素时容易引起DIC样病理变化,同时出现休克的各种临床症状。典型的DIC有哪些分期,主要特征是什么?

1.高凝期

微血栓

凝血时间、复钙时间缩短、血小板粘附增加 2.消耗性低凝期

微血栓、出血

血小板数目减少、凝血时间、复钙时间明显延长、Fbg降低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2+出血明显、微血栓

FDP增多、凝血酶时间延长、3P试验阳性到阴性、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Fi凝聚反应增强

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可与血小板结合阻塞管腔,缺氧酸中毒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变差,当红细胞随血流经过狭窄管腔时,部分红细胞会被纤维蛋白丝阻挡,悬挂于纤维蛋白丝上,最终致使红细胞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DIC患者为什么会有出血倾向?

纤溶系统活性>凝血系统活性 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2.纤溶系统的激活

3.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形成 简述肝癌的发病原因

病毒性肝炎:亚洲肝癌患者70~90%为HBV携带者,国内肝癌患者HBV携带者超过85%。肝硬化:70~85%的肝癌发生于肝硬化时肝细胞代偿增生的基础上。

化学致癌剂:在肝癌高发地区,黄曲霉素B1(AFB1)的污染程度较重,其他化学致癌物还包括亚硝胺类化合物、有机氯杀虫剂等。

非酒精性脂质性肝炎:匈牙利学者等发现作为代谢性综合征一部分的非酒精性脂质性肝炎也是肝癌的风险因素之一,发病率可达15%。肝癌的病理细胞学分型

肝细胞型:发生于肝细胞,多见。分化高者类似肝细胞,排列呈巢状,血管多,间质少。分化低者异型性明显,癌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胆管细胞型: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腺管状排列,间质较多,一般不发生肝硬化。混合型:两种类型的细胞皆见,最少见。谈谈你对小肝癌诊断的认识

6.心理学重点总结 篇六

意识的重要性:任何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就是人有意识

意识的特征:能动性、目的性、自我意识。

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认识过程:为了搞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称为认识过程。

3.情绪/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并不是无动于衷的,常会产生4.意志过程: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确定目的、制定计划步骤、克服各种困难,最后把计划付诸行动,这种自觉确定目标,并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5.三个过程的相互关系/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三者是互相依存的。认识是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可以深化认识,可以坚定意志,意志也可以强化认识、加深情绪情感体验。6.心理现象包括: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采取行动阶段、执行行动阶段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心理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差异)——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的创立:冯特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既不属于心理过程又不属于个性心理,他是一种独立的心理特征,是伴随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特征。

体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心理规律;②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③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16.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

答:①教学中学的比重逐渐增加,教的比重逐渐降低,教师注重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活动增加。②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求式、研究式转化③在教学内容

通过客观事实来验证主观判断的正确性,而不能把研究者自己的主管设想掺杂进去,应具体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现象。㈡发展性原则: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在快速发展,所以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诸要素,坚持研究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和阶段。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高等教育实践,并且保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能。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只有面向高等教育实际,才能积累大量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也才能提高高等教

卡和苛勒。格式塔的意思就是完行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综合;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限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⑥认知心理学: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⑦人文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的态度体验,在心理学中称为情绪或情感过程。上,由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向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转化,由注重教知识向教

思维方式转化。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育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㈣教育性原则:这是由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发展自己的潜能④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任务决定的,又是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的伦理道德原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渗透,并在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

17.心理学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影响?

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的编码,知识的保持与信学习策略的培养与应用,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途径等的讨论;③对问题解决的实质、理论模型,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条件,创造能力及其培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选择的设计等的说明;⑤对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涵义与种类,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教学测验的编制与应用等的说明。

18.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研

则,因此,研究方法应该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原则,能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决不能为了获取某些研究材料而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①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主要代表人物铁钦纳。这个学派受英国经验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铁钦纳把内省法

答:①对大学生认知与记忆发展的规律,教材的直观与知识的感知,20.心理学主要流派:

息的存储的讨论;②对学习策略、心智技能的实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主义和德国实验生理学的影响,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

等的讨论;④对教学设计的作用与基本观点,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设计,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

感情,并认为感觉、意象有四种属性,即性质、强度、持续性和清晰性。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感情有前三种属性而缺乏清晰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形成知觉、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反对佛洛依德、观念、感觉、感情、情绪等心理过程。②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和安吉尔。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机能派认为,意识是机体适应环境达到生存目的的工具;心理学的任务是对意识状态“适应功能”的描述和解释。它认为,意识状态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整体,强调意识的作用于功能;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基本元素的做法。③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班杜拉。行为主义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意识,而应去研究那种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即人的行为。他们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其强度有大有小。他们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因此,他们把“S----R”(刺激一反应)作为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而推知反应,反过来又可通过反

反对行为主义.22.心理学和教学活动的联系

教学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教学评价.第二章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内部的动力因素称为内驱力,外部的动力因素称为诱因。外部的动力因素要想成为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必须经过主体的内化过程才能实现。

2.学习动机的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根据动机的作用:直接的近景性动机;间接地远景性动机。状态:主导动机;辅助动机。来源: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3.奥苏泊尔《学校学习》学习主要动机是成就动机的构成——认知内驱力(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的需要;阐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发生兴趣)、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学习的外部动机,是个体因自己的本事(胜任能力、工作能力)提高而获得相应地位的需

释,意识状态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是思想流、意识流和主观生活流,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应该包括以下环节:明确的教学目标 , 7.个性心理的构成:人们不同的心理面貌表现为人的个性倾向性不同,究,以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以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存在差异。个性倾向性构成了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下几个方面: 8.心理的实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脑的机能在于反映客观事物并在头脑中形成主观映像;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被动的,往往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即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的反映。9.阐述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答:①心理是脑组织活动的产物而不是心脏等其他物质的产物,即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通过脑的反射活动而产生的。②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脑的机能在于反映客观事物并在头脑中形成主观映像。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④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着人的心理。

10.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对人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教育过程是有教育者、被教育者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才能完成的双向活动。

1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高教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高等专业教育,具有高、专特点,高是高级高等,专是专门化专业化)

12.教育的本质:在教育目的的制约下教师和学生相互关联的过程。13.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①明确教学目标②分析任务。见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中的心里成分一一加以分解并显示出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③确定学生原有水平④设计课程(5)教学(6)评定 专特点,高是高级、高等,专是专门化、专业化)

1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①揭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职业心理技能,这样才能顺利实现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才能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才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心理的健康和正常发展。

②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的讨论和确定,都需要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参与。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辩证唯物主义水平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研究要遵循教育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即在研究过程重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应推知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第一代特征是客观主义;要)、交往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为了赢得长者(家长、教师)的赞许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 行为;强调连接学习;外围论;环境决定论。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二代: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允许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行为的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 调解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把认知、思维看佛洛依德。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精神分析学派在协助当事人(案主)能够去发现,现行行为的潜意识基础。并认为内在的行为是受了过去的因素(潜意识)所支配,即人类早期发展影响目前行

4.奥苏泊尔成就动机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学校学习》交往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期,附属内驱力(即交往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且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斯金纳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

内部动因进行推测;以操作注意的观点解释中介变量。三代:给予认知、一书中指出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作是积极地、主动的过程;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④精神分析学派: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14.高教的特点: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高等专业教育,具有高、19.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答:㈠客观性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

精神,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反映事物。为,帮助人了解过去,以便了解现在⑤格式塔心理学:威特海默、考夫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指某个愉快刺激的出现能够提高学习者反应概率的过程。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指某种厌恶刺激的退出会提高学习者反应概率的过程。强化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后者指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前者指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后者指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强化从程序上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定时距强化)和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变时距强化)。从强化和反应次数的关系上划分,可以分把强化分为定比率强化和变比率强化。

5.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答:①学习动机的多元性(为报答父母,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谋求好的职位,事业成就,社会贡献等)②学习动机的自律性。③学习动机的社会性。④学习动机的职业性。6.简述强化动机理论。

答:斯金纳(1953)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映重复可能性。与此相应,行为主义学派学习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学校中的强化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而惩罚一般起着消弱动机的作用。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内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是该理论的局限性所在。)强化从程序上可以分和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变时强化)。

7.强化物的安排方式:(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前者是指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后者指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前者指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后者指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

8.简述成就动机理论。

答:默里(1938)提出成就动机的概念,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等将这一概念修改。成就动机促使人们追求某一社会条件下比较高的目标;成就动机促使人们以较高的水平达到其目标;由于在追求某一社会目标是极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所以成就动机促使人追求成功避免失他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麦克利兰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而成就动机比较低的人则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阿特金森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一般将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其积极性的;而力求避免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概率在50%左右,他们会回避这项任

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手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并想法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以调动其积极性。)9.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答:①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责任,另一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于个人,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③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归因的影响:归因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化;归因将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的情感反应;归因会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责任意识。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三:一是能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能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10.简述自我实现理论。

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并按其满足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③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

11.简述自我效能感理论。

答: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是强化,有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行为的线性因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一种是效能期待,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即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12.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答: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教师想要创设问题情境,就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可以是在教学的开始阶段,也可以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束时进行。研究表明,以下几种设疑策略是有效的:a.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矛盾的地方;b.先教给学生一个基本法则,在学生理解之后再给他们举出不符合这一法则的事实;c.提出几种可供选择的答案;d.运用实验演示,有关事例导入;e.运用发现法。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的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③充分利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了激发和维护学生学习动机,应该有效的利用各种强化,教师要处理好强化方式选择、强化实践选择的问题。奖励和惩罚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强化方式,表扬与奖励比批评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运用奖励与惩罚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a.奖励与惩罚方法要多样化,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强化方法。b.把握好强化的分寸,如坚持奖励与惩罚的公正性、重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的强化等。C.教师对同时,在强化中要注意强化的即时性和针对性,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和积极性。④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促使学生投入积极地学习活动中。但是,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影响不同,对于学习中上的影响最大,因为这种人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地提高名次,而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影响甚微。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教师在运用竞赛这种方式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a.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竞赛的利与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方法和手段,教会学生学会竞争;b.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C.进行多指标竞争,使多数学生获得成功,鼓励学争。

13.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动机培养)的有效措施。答:①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收获呈正比例,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学习动机是有效的进行学习的前提,但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如何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首先,找出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先决条件;其次,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第三,课题应由易到难,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第四,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成功体验的获得,最终必须依赖于学习上的真正成功,即有效具体的、短近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比抽象的、遥远的不易达到直接训练。即直接接受训练者训练。

二、间接训练。指训练者先训练老

下降,对学习无要求、消极被动、兴趣索然;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高度重视获得性无助感对学生的消极影响。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度的学习任务和标准,使学生学习从成功开始,获得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其次,教师可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通过为学生树立符合学生实际的、真实的、接近的、据方向性和感染性的学习榜样,使学生在这种活动中获得替代成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⑤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成功与失败进行客观归因,积极归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可按以下步骤进行:a.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b.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在其中获得成败体验;c.让学生对自己成败进行归因;d.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第三章 学习心理

本能活动是后天系的的活动,是由经验引起的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暂时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结果;3.学习所引起的行为变化可以使内隐的也可以使外显的,即学习既可以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也可以引起行为潜能的变化。4学习引起的行为变是时多方位、多侧面的。不都是与教育目标相符合的,也可能是与教育目标相背离的。5.学习者、学习情境、行为变化是构成了学习的三要素。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狭义学习的概念: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育目标指引下,学习者获得经验引起行为变化的活动。他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大学生学习内容分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有机体的学习: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②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3.学习理论主要的关注点:

①学习的结果:学习使有机体形成什么。②学习的过程: 为了实现学习结果,有机体要进行什么样的加工活动。③学习的条件: 顺利进行学习4.刺激泛化与分化律

相似程度。②分化:进行有选择性强化与消退,使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物的安排方式: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前者是指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

学生强化时必须考虑时间、地点、个别差异,在强化时要做到有的放矢。1.广义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不是

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

答: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生理需要、生多元成功。d.提倡团体竞争。e.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间断强化可分为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定时强化)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阶。②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

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

地掌握知识和技能。②确立适度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的条件。(主要派别:联结派的学习观和认知派的学习观)的目标对于学生具有更大的动机作用。成就动机训练份两种形式:

一、①泛化:相类似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刺激师,老师再训练学生。训练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a.意识化;b.体验化;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

c.概念化;d.练习;e.迁移;f.内化。③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5.桑代克联结说(联结说的创始人,教育学鼻祖)的联结学习论的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价值,并且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最高的时期是在见习或实习之后;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大学的社团活动,利用学生社会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④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也是自我能力感,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如何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首先,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成功的甚至产生获得性无助感(当有机体连续不断的受到挫折,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一旦出现获得性无助感,就会导致学习动机

观点:桑代克提出的三条主要规律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学习及联接,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室结合,人之所以学习室因为他养成了许多联结)②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试误的过程③提出了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准备律(联结的增强或者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练习律(由于联系和重复,学习的联结就会得到增强,否则就是消弱“熟能生巧”、效果律(刺激反应的联结,如果得到奖励就会增强,如果收到惩罚就会削弱)。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位,有利于教育心理学科学体系的建立,他提出的学习规律至今对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败。总之,人们普遍认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素是期待。班杜拉将期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即对自己的某

经验使人意气风发、雄心勃勃,失败的经验使人心灰意冷、丧失信心,的学习理论,联结说的提出有利于确立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的核心地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动,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又称引发反应)和操作性行为(主动,不予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反射,也成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行为相联系的则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与正强化:强化是一种操作,其作用是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有阳性强化(积极强化、正强化)与阴强化(消极强化、负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便增加。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此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与消极强化不同,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意义:多用正强化;用忽视方法消除消极行为,少用惩罚。7.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学习一门科学同室发生的过程1.新知识的获得2只是的转化3评价。提倡发现学习法,实质就是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关于学习结果: 学习是形成反映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关于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积极主动进行复杂地信息加工活动过程。学习规律与条件: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主动性、内部动机、过去经验、智力等。8奥苏波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

意义学习: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条件:内部条件(主观)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1.有意义学习必须达到的第一条标准,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建立起一种实质性联系。所谓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其实就是新学习的符号与旧知识经验之间建立了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联系,而不是那种人为的并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机械学习是指对任意的(或人为的)和字面的联系获得的过程。它在具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出现:(1)学习材料本身无逻辑意义;(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缺乏同化新观念的相应知识;(3)学习者缺乏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机械学习在记忆外文单词、电话号码、人名、地名、历史年代等材料时是常见的和必要的;但在学习和记忆有逻辑意义的材料时要努力避免进建立一些人为的联想来帮助记忆。但这种记忆因为不符合上述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因而仍属于机械学习。

(二)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9 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教材,它是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挂念上先行组织者的分类: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作用:先行组织者10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被称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认知同化理论和认知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

意义的学习。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建立起一种实质性联系。所谓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其实就是新学习的符号与旧知识经验之间建立了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联系,而不是那种人为的并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联系。②有意义学习的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在某种受学习材料的性质即外部条件的影响,也与学习者自身的情况即内部条构中要有适当观念。第三,学习者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这要借助两种力量:一是学习者主动积极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努力找出新旧知识的11.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基本原则: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必须尊重人的尊严;必须尊重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心理治疗应该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等。(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它认为学习是有意思的心理过程;学习内容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人文主义学习的实质: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级成员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学习动力:自我实现的动机。不是外设的是内发的,学生具有潜在探究动机,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由选择决定。学生学的动机最终是受的态度3防止把一切事物都看出了的低俗化倾向和畏惧美好事物的恐惧心理。学习的原则:对学习充满渴望;意义学习;快乐学习;参与相信正常的学习者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发展自己的学习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12接受学习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的,学习者不需要发现,只需要接受或理解,但其中贯穿着教师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以便为后继的学习所用2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而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并且使发现的内容成为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接受学习:所谓接

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通过记忆获得因此也称为记忆性知识,目的主要在于获得语义梅耶称为语义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分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3.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的分类-加涅

1表征学习-符号学习,是指对单个符号的意义或单个符号代表着什么的学习。2概念学习-学习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3命题学习-学习由若干个概念、词汇组成句子的复合意义的学习。4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皮连生

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间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者进行重新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转化阶段:意义的提取和运用以解决同类或相似的问题。

5.同化:奥苏泊尔运用同化的观点来解释,认为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把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使新知识获得新的意义,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得到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方式实包容性比较低的下位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抽象性、概括性、包容性比较高的上位观念,构成了上位学习。下位同化:如果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是抽象性、概括性、包容性比较高的上位观念,而新学习并列结合同化:如果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与学习者新学习的观念结构不成上位的关系,又构不成下位关系但彼此之间又有关系,就构成了一种并列结合学习。

6人类个体的思维有不成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未掌握语言之前处于语言前思维阶段3岁前直觉行动思维7岁前具体形象思维(经验抽象逻辑思维)12岁以后辩证逻辑思维

7.大学生观察特点:①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②观察具有明确的目大学生思维特点:①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②创造性思维得到显著发展③思维的元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大学生记忆特点:①逻辑记忆、意义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②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敏捷性、持序列法、联想法、谐音法、编组法。

9.记忆:是人脑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实现。

是建立在对知识准确记忆的基础上。

10.知识的识记:知识的识记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感知、思考、体知识结构之中,才能获得巩固。

11.影响识记的主要因素有: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觉醒状态、识记的信心。(合理复习,防止遗忘;复习时机要得当;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复习次数要适宜。)

12.如何遵循规律进行识记/运用识记规律促进学习效果:①控制识记材料的数量提高识记效果;②考虑识记材料的性质提高识记效果③增强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④加深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⑤多所学的材料多重编码和组块化编码以提高识记效果⑥调动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提高

13.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14.知识保持:知识保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储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在数量上,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增加或减少。在内容上,犹豫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加工和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人们保持的经验可能会发生质或量的变化。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是原来识记内容中某些特点更夸张、突出或歪曲,变得生动、离奇,更具特色。同时,保持的过程是主动加工的过程。

15.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暂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在速度上表现为先快后慢,在内容上表现为先多后少的现象。

16.知识遗忘的进程(规律):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在速度上表现为先快后慢,17.遗忘的特点:①遗忘是一种普遍的和自然的现象,出现遗忘是非常正常的,每个人都会发生遗忘②机械学习的材料比有意义学习的材料,遗忘得迅速并且数量大③抽象的事物比形象的事物容易遗忘,具体事实不容易遗忘。

18.知识的保持规律与知识储存的组织方式:空间组织;系列组织;联想组织;网络组织;更替组织

19.遗忘理论及其观点:①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因为一些记忆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形象,所以讲这些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遗忘不是保持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即压抑理论②衰退说(完型派):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③干扰说(詹金斯):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会产生干扰作用。④检索困难说:遗忘是由于检索困难造成的,即难以找到提出线索的原因。泊尔):遗忘的实质: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我们学到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概念可以替代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

本方法,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和尝试错误相结合④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程度以后的附加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第五章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关于“怎么办”或“如何做”的知识。①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②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也就是说,认知策略是人们在信息加工时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或方法的选择。他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记忆、思维等内部加工过程。③动作技能:也运动技能,是习得的,依靠肌肉、骨骼及相应神经系统完成的活动方式。包括动作或动作组、体能、认知能力。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人和动物有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被观念的可利用性。有意义学习: ①有意义学习必须达到的第一条标准,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储过程。

强化)之分。正强化: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从而得到阳性强化物,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已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件有关。第一,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第二,学习者认知结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得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辨别清楚,理解透彻,最后掌握新材料。

现上位同化:是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是抽象性、概括性、在内容上表现为先多后少。到一定时间遗忘不再发展。的观念是抽象性、概括性、包容性比较低的下位观念,构成了下位学习。比较容易遗忘,但一般概念和原理不易遗忘④语词容易遗忘,动作技能学习。为此,他和他的合作者颇有见地地区分了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自我实现的动机。实现动机应采取以下策略1避开过去2采取积极接

学习。人文主义学习理论: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的性③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④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久性、精确性、准备性③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纲要法、解意法、如果能通过指导获得线索,先前遗忘的信息仍能找到。⑤同化说(奥苏

9.识记:是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提高知识保持的效果,20.利用记忆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复习是巩固学习知识的最基行机械学习。有时对无逻辑意义的材料可以采用人为赋予意义的策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的,学习

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以便为后继的学习所用。

第四章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如果存储于个体内部就是个体知识,如果存储于个体外部就是人类知2.安德森-知识的分类: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

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

者不需要发现,只需要接受或理解,但其中贯穿着教师有计划的指导。验和操作。新信息必须与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并纳入已有的性、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组块化编码、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1.程序性知识的种类:程序性知识是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识。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知识及获得。

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桥梁和纽带,它的作用主要在信息编码时发生。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

么做的问题,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可分为:识记效果⑦提高学习者的觉醒状态⑧树立识记信心 程序性知识的形成以掌握陈述性知识为必要条件,对陈述性知识掌握越牢固,越有助于程序性知识的形成;程序性知识一经形成就会促进对新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程序性知识学习一般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事实。第二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 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异同:区别:①基本结构上不同。陈述性知识是符号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的意义,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构成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②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止的,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③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有意识搜索的过程;程序性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④从学习速度来看,陈述性知识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比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比较慢,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层次化的特点,因而,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陈述性知识具有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式。⑥从测量的角度来看,陈述性知识通是否能做、会做什么的方式进行测量。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联系:一方面,程序性知识的形成以掌握陈述性知识为必要条件,对陈述性知识的掌握越牢固,越有助于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另一方面,程序性知识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智慧技能形成的特征:①智慧技能的对象脱离了具体的支持物②智慧技能的进程高度压缩③智慧技能应用的高效率

3.智慧技能的培养要求:①形成条件化的知识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④科学地进行练习。

练习形式多样化,注意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练习要适量,循序渐进;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学生面临的主客观条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慧技能。

5.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区别:①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分为加工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对外办事的特殊程序性知识称作智慧技能,对内调控的一般的策略性知识是认知策略。②智慧技能属于信息加工的范畴,它是运用符号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包括人的基本素质如读、写、算、直到高级专业技能。而认知策略属于信息加工的控制过程,是通过概括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更为特殊的、习得的智慧技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③智慧技能是运用符号办事、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认知策略是对内办事、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自我调控与自我调节的能力。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智慧技能与概念、规则的掌握有关,认知策略与解决问题时对方法的选择有关。

6.几种主要的认知策略: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

7.认知策略教学原则:认知策略的教学一般伴随在陈述性知识和心智技

评论这些策略如何应用;③再次示范这些策略,重新解释使用的但没有被很好理解的策略;④解释这些策略的作用、使用情境和使用条件;⑤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对他们应用情况进行指导、提供评价和反馈;⑥在使用策略时,鼓励学生提高其行为表现;⑦在不同情境和材料中让学生使用策略,使学生对使用材料产生一般化和概括化了解和应用;⑧对学生认识到的起到核心作用的智力技能进行命名,提高学生运用策略动机;⑨重视反思作用,鼓励学生排除干扰,参加学术活动,通过活动提高认知策略。

8.认知策略的教学的具体方法 :①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②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③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④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⑤按程序性让学生理解要教授的认知策略,解决学生认知问题;其次应鼓励学生在相似情境和不同情境中进行策略的应用练习,在变化的情境中联系,使提醒学生注意策略运用条件,避免盲目使用。)

9.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①意识控制减弱,动作自动化②能够利用微弱作水平。

10.动作技能的培养方法:①理解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②示范与讲解③

12.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区别

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分为加工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对外办事的特殊程序性知识称作智慧技能,对内调控的一般的策略性知识是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属于信息加工的范畴,它是运用符号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包括人的基本素质如读、写、算、直到高级专业技能。而认知策略属于信息加工的控制系统,是通过概括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更为特殊

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运用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之中。8.关系转换说:人物:柯勒; 观点:迁移不是由两个具有共同成分、原理的学习情境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结果。学习者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迁移是对关系作出反应。的、习得的智慧技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9.认知结构说:人物:奥苏贝尔; 观点: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智慧技能是运用符号办事、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认知策略是对内办事、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在顺向迁移中,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自我调控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智慧技能与概念、规则的掌握有关,认知策略与解决问题时对方法的选择有关。

1.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通常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影响可以是先前对后继;也可以是后继对先前。从结果上看:正迁移负干扰了另一种学习。从产生的情景看: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纵向迁移是指不同难特殊性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一般性迁移是通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有时在两个看起来不相同的学习内容中也有发生,或表现出态度的迁移。从迁移产生

迁移是通过认知结构这一中介变量起作用的,认知结构是通过累积获得的、按一定层次组织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

奥苏伯尔: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①可利用性: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供利用②可辨别性:学习任务与原有观念的可以辨别的程度③巩固性:起固定作用观念的巩固性和清晰性。10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定势的作用

11.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排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1.问题: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2.问题解决: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指向性、问题情境性、操作顺序性、认知操作性。3.创造力:亦称创造性,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一种是从结果入手对创造力进行界定而是从过程角度对创造力进行界定。创造力属于一种特殊能力定义是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

5.创造力的主要特征1.独创性:指对刺激能作出不寻常的反应。2.灵活性:自由联想的能力.3.流畅性:指发散的量,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6.问题解决的阶段

奥苏泊尔和鲁滨逊认为问题的解决要经历四个阶段: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填补空隙(核心),检验阶段 7.创造力和问题解决的关系

答:区别:1定义不同2问题解决时,使用常规的方法——常规的问题解决;使用非常规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联系:互相联系、相互制约1创造性水平的高低,通过问题解决来体现。2创造力的大小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3问题解决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8.创造性思维的构成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 9.问题解决的策略

答:算法策略: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步骤。

启发式策略:凭借个体已有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目的分析策略:问题——目标 目标递归策略:问题目标状态——初始状态)

几种常用的启发式法:①手段—目的分析,是指找出问题空间中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着的差距,确定缩小差距的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目标状态,使问题得到解决。②逆向

知识的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首先,通过教师直接讲解或应用示范,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认知策略获得迁移,能灵活运用;同时,教师应给与及时的反馈和矫正,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达到孰能生巧的程度。⑤从记忆存储来看,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的线索③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④在不利的情况下能维持正常的操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内容上看:一般性迁移、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通过观察行为,练习和反馈

11.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冯忠良在吸取加里培林“内化”的方向看:顺向迁移.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学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结构——定向教学”研究,提出了原型定向、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①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此阶段主体的主要学习任务: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为达到此任务,教师需做到: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采取

2.学习迁移的意义:①实践意义(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迁移而教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②理论意义(了解学习规律,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学习迁移的作用1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学习理论2学习迁移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并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3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只是,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4.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征。4.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①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以便和已有知识产生联想,从而有利于迁移的产生);②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要注意在各个教学单元相对独立的前提下,体现个单元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前后衔接);③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④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⑤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⑥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

5.形式训练说主要观点:人物:沃尔夫(德);观点: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等,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训练的项目越困6.相同要素说主要观点:人物:桑代克、詹姆士。观点:当学习情境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桑代克1901年所做的形状知觉实验室相同要素说的经提出的。

7.经验泛化说(概括化理论):人物:贾德; 观点:先期学习中所获

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认知技能与策略;定势的作用

②原型操作阶段: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为了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教师必须做到: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序,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总之,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有了程序性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完备的动觉映像,这就为原型内化奠定了基础。

③原型内化阶段: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要使操作原型成功的内化成心智技能,教师需做到: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者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到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在进行4.为培养学生的智慧技能,在练习时应做到:精讲多练,重难点突出;动作指令要明确。

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难,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形式的训练要比具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

能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①选择一些策略行为开始,并跨越各种内容,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典实验。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不能不说是以桑代克迁移理论为基础将其作为当前课程的一部分,教授这些策略,在最初阶段真正确立后,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更多策略逐渐引入;②描述要教的策略,并把他们的作用示范给学生,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③爬山法,爬山法是指通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从而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达到解决问题总目标的一种方法。④类比迁移,类比迁移是指把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上的10.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①过去的知识经验②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主体在活动之前又指向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倾向。功能变通就是根据目的和任务灵活地使用各种条件。③问题情境:刺激模式是指人们知觉得到材料的组织形式。④原型启发⑤情绪动机 11.定式与功能固着

定式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种事物的某种功能而看不到他的其他功能的现象。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倾向,实验支持: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和美国的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实验均支持。功能变通就是根据目的和任务灵活地使用各种条件。

12.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①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②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③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仔细的界定问题;多角度观察问题,积极尝试提出不同假设;创设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情境和氛围。)④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

13.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①低智力者难有创造力;②高智商者未必有高创造力;③低创造力未必有低智商;④高创造力者大多有高智商。

14.培养学生学生创造力的途径:①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②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头脑风暴法、类比思考法、对立思考法、转换思考法、分合思考法、缺点列举法③改变不利于创造力的教育理念(如以同龄人为楷模、禁止学生质疑、权威式教育等观念).。

15.教师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五原则: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1.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实质: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动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的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

品德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做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区别:①所属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②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③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④ 表现方式不同:道德以传统规范、公德、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起控制和调节的作用;品德以个人理想、信念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方式倾向表现出来,对个人的行为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3.价值观辨析理论的产生: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拉斯提出,并经西蒙《价值观与教学》和哈明等人加以发展而成的。其核心是打破道德教育的极权主义,提出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4.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人道德价值观的步骤

任何一种观念要想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和七个子过程:选择阶段:

1、自由选择

2、在多种可选择范围内选择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赞赏阶段:

4、珍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5、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行动阶段:

6、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5.价值观辨析理论的主要观点:①价值辨析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和辨析自己所具有的价值观念,促进他们统一价值观的形成。②价值辨析的根本观点是帮助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以及辨析和实现他们的价值观念;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解释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以及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③价值辨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技术是针对个体的“辨析反应法”,即做出适当而简短的言语反应,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作进一步的省察和探讨,达到辨析或养成价值观的目的。

6.如何利用价值辨析理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观辨析论是通过

9.品德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品德态度的特征:一种内部状态;不是天生的;是一种心理倾向。态度的情感成分是其核心成分。10.品德与态度的关系:

相同点: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们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两者的区别在于:

(一)涉及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包括对社会、集体以及他人的态度,对劳动、生活、学习的态度,对外物、对自己的态度等,有的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的不涉及。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内容,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二)价值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鲁姆等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研究的是同质的问题,所以我们把态度的建立与品德的构建等同看待不做严格区分。

价值内化的水平层次: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由低到高)。

11.品德不良转化的基本过程: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要经过一个由量阶段。引起醒悟的方法主要有: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引发其它需要。②转化阶段。在此阶段,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常有反复现象,应首先暂时避免旧有刺激,同时,积极地让其在旧有刺激下得到考验。(教

会契约所规定的责任,而以正义、公平、平等、尊严等一般原则为标准。评价:贡献:①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②建立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③发展了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科学方法。局限:①只是揭示了道德认知方面的发展规律;②忽视了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③否认儿童可能出现的道德阶段“倒退”现象,与现实不符合。

14.柯尔伯格:品德发展论的启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受道德认识的制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九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里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地社会功能。是指身体智能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①从心理上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②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③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④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⑤合理的行为⑥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①能够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②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的发展;③可以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①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能力。③学习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学习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⑤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尊重性原则;全体性原则

6学校心理辅导途径与方法

途径,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辅导 与团体辅导。方法:以了解学生为主的方法(观察、自述、会谈、测绘)2以影响学生为主的方法(强化、代币奖励、行为塑造、行为限制、示范)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开展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3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4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8.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校生活适应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与性有关的心理问题

9.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①心理发展尚未成熟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③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④在社会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⑤高校扩招造成师生比例下降,学生生活、学习保障的变化⑥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差⑦缺少心理卫生知识 10.入学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自尊和自卑的内心冲突;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冲突;独立和依从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11.大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辅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方法指导;考试心理指导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的交往角色扮演法、社交恐惧、自卑的调节。)恋爱与性心理辅导:传播性心策略。类比迁移中有两类事物:一类是基础相似物,另一类是目标相似物。下就会形成不同的道德规范。

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的、兴趣及活动的时机,变到质变的过程,需经历醒悟、转变、及巩固和稳定三个阶段。①醒悟定条件下又有着相关非线性关系;具体而言: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价值观辨析与赋值策略来促进道德教育。其根本点是帮助个体利用理性

开展交流。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以及根据自己价值选择来行事。)

1、理念上,教师在道德教育中是一位指导者而不是一位灌输者或监督者。

2、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

3、教师在帮助学生辨析时应注意的要点是:①必须诱导启发学生,使之持有正确的态度并能作畅所欲言的价值陈述;②必须不干扰、不干涉、不加批评指责地对待学生表达的任何观点、信念、情感;③必须向学生作适当的提问来帮助他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

7.品德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最初是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通过两个实验: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品德教育的实验,得出社会学习理论。同时他认为,社会学习是通过学习者观察榜样的示范而进行的。社会学习:人的许多态度或行为,不是通过其行为的直接后果即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简言之,”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这也称之为“社会学习”。

8.影响品德态度形成与改变的主要因素:道德需要;对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外部压力;教育者的影响 品德态度的形成: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品德不良转化的基本过程: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阶段1醒悟阶段(道德品质不良学生开始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愿望)方法有1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引发其他的需要2转变阶段(积极的让学生在他们就有的刺激的条件下得到考研)1恢复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树立集体荣誉感2形成在横却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3增加与不良诱因做到正的力量教会学生抗拒诱感的方法3巩固与

师可用以下方法促进学生转变:恢复学生自尊心,帮助树立集体荣誉感;接纳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②培养学生的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段。在此阶段,注意避免歧视和翻旧帐,要加倍关心个体的成长;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地、完整的自我观念。

12.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在此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为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够按照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皮亚杰揭示了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发展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6~8岁)③可逆阶段(8~10岁)④公正阶段(10~12岁)评价:研究有创造性;但当时影响不大。结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道德认知的水平从他律到自律。

13.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研究方法:两难故事。基本观点:道德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阶段1:惩罚服从取向。心理特征: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心理特征: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自己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水平二:习俗水平(10-20岁)阶段3:好孩子阶段。心理特征: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心理特征:道德规范

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析和实现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③巩固和稳定阶

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阶段4:遵循权威取向。心理 水平三:学习方法。学习问题的心理辅导:学习动机指导;学习目标指导;学习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由大家商定而改变。好的动机,不好的结果,意识和技能;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进行交往心理训练(感受性训练、2)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稳定阶段1避免歧视和翻旧账要加倍关心他们的成长2帮助学生建立积主要表现在:①品德是在道德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道德的具体化;极地完整的自我观念 ②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③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

9.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减轻惩罚,但还是错误的。阶段6:普遍原则取向。心理特征:超越社理知识;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和宣泄性能量;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两性交往的正确技巧;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因恋爱挫折造成的心理问题择业与求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性质和就业信息;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

12.自我意识与自我意识结构: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自我意识结构:从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从自我观念上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1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问题:自我否定;自我矛盾;自我扩张;自我萎缩;极度自我中心

14.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①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统一、转化和稳定过程;②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发展水平较高③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自我概念具有丰富性、完整易受外界影响发生变化、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自尊感强烈。⑤大学生强烈的独立意识。

15.大学生自我意识心理辅导方法

答:①全面认识自我: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②积极悦纳自我:积极评价自己;正确对待挫折。③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目标,这是群体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是使群体成员产生共同兴趣和愿望,从而联系在一起的基础。2群体目标可能是任务目标,也可能是情感目标。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会在此基础上发展起自己特定的亚文化,形成有群体特色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动方式。组织化人群(任何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规则和一定的结构。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位置,扮演或充当着一定角色,遵守一定的规范,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3心理上的依存感(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

喝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社会惰化现象。③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心理学家分析从众行为的原因,认为从众有两个基本的因素: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④服众: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⑤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前提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行为的现象。⑥感染: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方式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指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⑧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群体思维会经常导致决策错误。

3.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指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

理需要。是对正式群体的有益的补充。②及时解决问题 ③增强信息的5.协调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即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对策):第一,支持、保护积极正面型的非正式群体。第二,教育、改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6.班集体的类型

类型:①简单聚合型。这样的班集体形式上聚合为一个集体,但学生之间彼此生疏,缺乏情感联系,没有明确的集体目标,集体活动通常由老师出面来组织。通常刚入学的新生班级属于这种类型类,但也有一些高

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1.避免争论2.维护他人的自尊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5.加强

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③项目的难度: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战鹰失踪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④项目的区分

交往,密切关系。作为大学生为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做到,度:又称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的识别程度,也首先正确认识自己,积极悦纳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树立自尊、自信;就是项目的效度。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是良好测验应该具备的指第二,学习和掌握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技巧,提高与人交往的艺术;第三,标。

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在真诚、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础上与人交往。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与测评

1.教学设计的含义: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2.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情境的创设,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②“协作”: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对话甚至竞争,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③“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来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④“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达到较深的理解。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发扬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

1.成熟教师的特征:①能够主动为教育教学活动确定目标、选择方法,能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②能够独立完成各种与职业有关的活动感兴趣,关心学生,关心所教学科,在工作中有长远目标;④具有明确的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创新精神,正确认识教师充当的角色,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⑤能随时随地地监控自身角色扮演情况,尽可能克服角色冲突,扮演好职业要求的各种角色;⑥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自己的教育观和教育能力。榜样③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3.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影响源功能: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一条有声影响一条无声的身教

4.教师职业能力的结构:①教师的知识结构;②教学效能感;③教学监控能力;④教育机智。

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指教师具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及其应用条件的知识。)。

6.对教师而言,良好的知识结构意味着:首先,教师应该对本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有广泛而精确的理解。其次,教师要对该学科有较高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第三,教师还要掌握与该学科有关的知识,特别是相邻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信念和基本技能中所具有的互相配合的作用。7.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特点:明显的经验性;独特性;情境性;隐性化;体验性。

8.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9.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与作用: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10.提高教师效能感的途径:①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②建立一套完整、合理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教育观④要增强自信心,通过向他人学习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2.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因素:计划性与准备性;课堂教学的组织性;反省性;职业发展性

13.教育机智: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活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断性;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15.教育机智的表现方式: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感染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⑦群体极化: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原则: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要求,不希望被人过多干涉;③对

3.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①“情境”:考虑教学目标分析、2.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条件:①全面正确的认识教师职业②树立学习性、概括性和稳定性。④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内容比较丰富,4.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积极作用:①能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有自我设计、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成人感强烈、沟通。消极作用:①阻碍正式群体工作的展开②传播小道消息。

年级的大学班集体组织涣散,人心涣散,故而也属于简单聚合型班集体。

4.教学任务的分析: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近或相同的心理需求。集体中有能把多数同学团结起来的、形成为班集1.群体与团体: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共同目的,②一般型。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同学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和感受,日益相

体核心的学生骨干。大多数的大学班集体都属于这种类型。③成熟型。学条件。实现条件: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分析技能目标及其类在成熟型的班集体中,大多数同学们的主体意识都很强,能团结一心;型;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任务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达到教学目标的先集体内有较高质量的集体舆论,各种竞争、奖惩等组织行为调节机制能够有效地运行;具有良好的班风。少数优秀班集体属于这种类型。7.集体凝聚力: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

8.高凝聚力的班集体的特征:同学积极参与办集体活动;同学之间积极交往;同学对集体满意度高,心情舒畅;士气高涨,精神振奋;同学之间有强烈的影响。

行的内部条件。(任务分析的另一项任务是鉴定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必须掌握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两类。必要条一般是从终点目标出发,一步一步揭示技能目标,并把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分层次一一排列出来。)认知结构的加强

6.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媒体的涵义:教学媒体也简称媒体,指教学过录象带等。

2、教学媒体具有两大特点:教学媒体作为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教学媒体虽作为运载经验或信息的工具或信号,但教学媒体本身不是经验或信息本身。作用:教学媒体在教是使经验传递成为可能的工具。

5.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和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6.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信息进行分析及

件指决定下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使能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绪。

5.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课题或学习材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③要形成科学的同感,彼此都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9.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换句话说,群体成员能明确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以及群体界限。彩的活动;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这是群体区别于其他人群的重要特征)群体的分类:小群体和小小群体、10.班集体内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心理相容、凝聚力强、会产生非正式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假设群体和现实群体

2.群体的心理效应:群体的归属感,群体的认同感,群体的支持力量 3.良好群体的心理学原则:目标整合原则;志趣相投原则;心理相容原则;智能互补原则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①社会助长:奥尔波特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助长的研究。他发现,社会助长作用虽然广泛的存在,但他人在场或与别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的下降,最终会成为社会干扰。所谓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②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三个和尚没水

领导。对班集体的影响:积极作用1满足大学生多反面的心理问题2及时解决问题3增强信息的沟通消极作用1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通2传播小道消息

11.人际关系:是指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12.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交互性原则(人与人之间相互重视、相价值感来衡量的);情景控制原则。

交往系统的开放性;交往观念的自主性;异性交往愿望的强烈性 14.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

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如课本、挂图、录音、11.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学系统中的作用在于它是作为传递对象的经验要互的变质变形的工具,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沟通性;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对教学效果的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而是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互支持);社会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尊心的高低是以自我解释的过程。(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的分析和解释——教材)14.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意志的自制性和果得以执行程度。也指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②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测量的心理

1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7.有效测验的特征与要求:①测验的信度:也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16.教师威信的建立与维护: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不断学习的精神;尊重和关爱学生;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17.何谓专家型教师?

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18.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①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②解决问题领域中的高效率③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19.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途径/促进教学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途径主要有:①微格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重要的作用。②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以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的方法: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③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20.专家型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类型:所教学科的知识;教学方法和理论;课程材料;教特定学科所需要的知识;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学生学习环境;教学目标和目的。

上一篇:给学生买什么保险下一篇:作文:鱼儿离不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