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的小学生读后感(精选13篇)
1.詹天佑的小学生读后感 篇一
今天我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我感慨万千。
詹天佑工作细心。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种词不应该从我们这些工程人员的口中说出来。”我跟他相比之下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做作业时经常心不在焉,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摆弄洋娃娃,真是太不应该了。
詹天佑视工作为性命,对工作一丝不苟。我跟他无法相比,因为我十分马虎。老师交给我独自打扫教室的任务,我极不情愿,心里想:“为什么老师不把这个任务交给别人呢?”我一边想,一边打扫,并没有一心一意,扫的漫不经心。又有一次,妈妈生病了,让我去浇花。我又想出去游泳,又不敢违抗老妈的命令,只好满口答应。我关上了门,我想:“反正妈妈不知道我浇花了没,我只要稍微洒点水就行了。”之后,做数学题时,我在草稿纸上寥寥的排了几个竖式,写了上去就交卷了,结果得到的都是红叉叉。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这些事情接二连三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久久不能释怀。
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总是马大哈。如果上课时,窗外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树叶跳舞的声音我不会被他们吸引注意力;如果做数学题时,我认真排竖式,那我就能每题都做对;如果老师给我安排任务时,我不抱怨,一定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我以詹天佑为榜样,让自己变得细心,不再粗心大意。
2.詹天佑的小学生读后感 篇二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着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快快乐乐地读, 津津有味地说, 乐此不疲地想, 主动积极地吸收, 畅快淋漓地倾吐, 让学生在多种阅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认真甄选, 注意陈述性知识的平行迁移
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说:“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 是内心情感的流露, 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 体验这种情感, 理解这种见解, 转化这种智慧, 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袁教授的这一表述正契合了“文以载道”的教学理念。
确实, 在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学传统意识中, 有些文字具备着弘扬正气、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的功能。无论打开哪一册课本, 里面根据不同单元主题编排的每一篇课文, 都蕴含着优秀的思想、营造着优美的意境、示范着表达的严谨形式, 给学生以精神的洗礼、情感的熏陶、视野的开阔、表达的引领。我们应结合新课标中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要求, 考虑当下课堂学生的认知水平, 认真甄选课文呈现的陈述性知识, 合理地平行迁移, 让学生熏陶情感、拓展视野、积累语感、加深体验。
如在教学 《詹天佑》一课时, 我在导学单中预设了几项实践活动, 提出了三个问题:
(1) 读一读下面几组词语, 你发现了什么?
(A. 杰出毅然勉励同吃同住全线竣工B.阻挠争夺控制争持要挟轻蔑嘲笑讥笑藐视C.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狂风怒号黄沙满天恶劣D.勘测周密精密大概攀山越岭开凿隧道)
(2) 在修筑京张铁路时, 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
(3) 读了课文, 你被詹天佑做的哪些工作和做人的细节打动了?
第一个问题将课文出现的生词进行整合、分类,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回忆每类词语所对应的课文画面, 便于学生积累和理解词语。同时, 在检查预习环节, 教师可以任选一组词语, 引导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还原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并在词语再运用中提高表达能力。第二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厘清课文的脉络结构, 了解詹天佑的每一项创造性劳动, 这是围绕课文重点设计的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引领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再阅读, 从面的关注走向精细阅读的体验活动, 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对人物有较全面的认识, 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让学生表达内心不同体验, 巩固积累。这样的实践活动设计化繁为简, 旨在实现课文陈述性知识的平移, 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读有目标、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并达到提取信息、拓展视野、熏陶情感的目的。
二、关注语用, 促进过程性知识的内化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詹天佑》这篇课文处于第三学段, 根据该学段以篇为主要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师需要发掘其内在的语用价值,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选材、谋篇布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等。但这些知识需要揣摩、分析、体悟才能归纳总结出来,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语言实践, 促进学生去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内化。
在教学中, 我从课文中提炼了这样几个语用实践点, 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学习相关表达方式: (1) 请概括说一说詹天佑的哪些言行感动了今天的我们? (2) 作者选择的这些事例, 始终围绕着什么中心? (3) 如果让你来给詹天佑写一段“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你会怎么写?
在这样的导学设计中, 学生有话可说, 不同观点之间相互碰撞。如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 有学生关注了课文对詹天佑能力方面的描述, 读出了“杰出”“严谨”“创新”的形象;有学生关注了詹天佑的为人, 读出了“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友善平等”的形象;有学生关注到精神层面, 读出“爱国”“无畏”的形象……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话题, 让他们自主探究, 使其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这种收获远比教师的分析和灌输深刻得多。第二个问题则直接指向了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如此设计问题, 学生对习作需要“中心明确”“选例典型”这一要求会有更加深刻的体验。第三个问题则是对文本内容的回顾, 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再次明确中心、倾吐情感、练习写作。有学生能够概括课文事例, 融入自我评价、感悟时, 写出了这样的话语“:他, 在科学尚不发达、国力尚薄弱的年代, 创造性地采用了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 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以有力的回击。他, 就是詹天佑, 中华铁路第一人!”这样的文字, 说明这名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多次阅读和表达实践, 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得到提升。
三、触类旁通, 构建课堂立体化的阅读时空
《认识技能迁移》一书的作者西格勒和安德森认为, 对于学习者来说, 选取多个相同或相似的样例, 比只凭借单个的样例的迁移效果要好很多。也就是说, 给学生多个相同或相似的阅读材料, 一是更有说服力, 二是这些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便于他们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经验和感悟。
《詹天佑》一课除了通过具体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之外, 还运用正面烘托和反面衬托这样的写作方式。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分析描写帝国主义者表现的段落、描写国人对詹天佑评价的语段, 领悟正反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 再列举已经学习过的运用了衬托手法的课文, 如《将相和》《草船借箭》等, 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真正领悟正反描写的方法。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看起来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 但“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教课文, 而是教语文, 学生需要的是课程意识而非单纯的信息提取类的知识的积累。借助不同文本呈现的多样化的表达形式, 重视认知的前后联系和衔接,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语用迁移训练,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是语文课必须树立的课程意识和发展理念。
如在学习 《詹天佑》 一课前, 学生已经学习过许多写人的课文, 对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写人方法已经有所掌握。教学《詹天佑》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文中出现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体悟塑造詹天佑高大形象的方法, 并自行回忆、交流, 在列举和比较中实现过程性知识的迁移。
3.詹天佑的优秀读后感 篇三
《詹天佑》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京张铁路”是由这位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完成的。在完成的过程中,我们饱受着其他帝国主义者的嘲笑和轻蔑。
在修“京张铁路”的过程中,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仔仔细细琢磨,反反复复研究。他还经常勉励工作人员:“工作要精密不能马虎。”我体会带他是一个仔细,不马虎的人。还有一些能体会对哦他是一个坚强,坚信。勇敢的句子,比如: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一直作为詹天佑前进的最大动力,这使我不得不敬佩他。
这文中的每句话,都可以看出詹天佑对工作的负责。
如果,我们你多学习学习詹天佑的精神和毅力,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就很容易解决。如果我们学习詹天佑的细心,我们还会因为粗心而出错吗?如果我们学习詹天佑的大公无私。事事都为祖国着想,祖国就会变的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4.《詹天佑》读后感 篇四
《詹天佑》读后感1
读完这篇文章时,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因为文章中的爱国和杰出的这位工程师来自于我的祖国——中国。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詹天佑不怕外国人讥笑,毅然接受了艰苦的任务。首先他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进行周密地计算。詹天佑然后开始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詹天佑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
我觉得詹天佑非常的爱国和杰出因为詹天佑为了不让外国人讥笑我们中国人,他不畏艰巨地去完成我们中国人的第一条铁路。所以他非常的爱国。因为通过开凿隧道和提前两年竣工中看出詹天佑非常杰出。詹天佑对工作是一丝不苟的,对不懂的他会不耻下问,这一点非常值得让我们学习。因为这里的环境很艰巨,如果有危险还可能会死亡,如果是别人肯定会逃走或放弃,可是詹天佑没有,面对重重困难,他从没放弃。还有从他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中,我可以知道詹天佑吃苦耐劳,一点也不会因为自己是总工程师就很高傲。
读完《詹天佑》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分。如果有机会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我一定会对他说:“谢谢您,使我们中国人可以挺直脊背,不再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您不畏艰巨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值得让我们学习。”
《詹天佑》读后感2
书是我的朋友,书是我的老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说,没有了书,人类将回到原始时代,我也没有了智慧,在我成长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詹天佑》。
星期天,我和色爸到新华书店去买《詹天佑》,《詹天佑》主要霁了詹天佑为我们中国修筑一条铁路,当时的帝国主义反对我们修筑铁路,可是,詹天佑毅然地接受了任务,詹天佑从来都和工人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睡。詹天佑不怕危险地爬上悬崖峭壁的高山,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深谷,就不配人世。
詹天佑还会请教当地的农民,看看哪里的路线好,观察路线,哪里该架桥,哪里该筑上车站,都画分的很明白,一目了然。詹天佑从接到任务,就一直背着困难前进,詹天佑为了祖国,不懂一切地为祖奉献出他的知识。我想: ”詹天佑的心中一定想着,只要修好铁路,就可以给帝国主义者来一个有力的回击。“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到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毅志力。只要我们大家和他一样,祖国就变的强大。
这就是我读的《詹天佑》,我喜欢詹天佑不屈不挠的 精神,在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学习詹天佑。
《詹天佑》读后感3
今天,我在家里十分无聊,我就拿起语文书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可是,当我读到《詹天佑》这篇文章时令我深受感悟。
《詹天佑》这篇课文讲述了詹天佑为了我们国家,主持修筑京铁路,他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他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人的工程师失去信心,他还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因出自工作人员之口……在这篇文章中表现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有志者事竟成。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修筑成功了居庸关和八达岭和“人”字型线路。有一次,我考试考到了不好的成绩,我心里想到了不好的成绩我心里想到了詹天佑不怕困难的精神,我就好好学习,不偷懒。不久,考试了我考到了较好的成绩。我们要向詹天佑那样,热爱祖国,把爱国主义的祖国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要热爱我们的祖国,不让外国人欺负我们。
我读了这篇课文深受感悟,我们应该学习詹天佑那不怕嘲笑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詹天佑》读后感4
我骄傲,骄傲自己的黄皮肤、黑眼睛;我骄傲,骄傲自己身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我骄傲,骄傲我的祖国有詹天佑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工程师。
读了《詹天佑》,我深受鼓舞。
詹天佑这种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对帝国主义者、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毫无畏惧的精神,让中国工程师不失去修筑铁路的信心,为国家争了口气。
詹天佑不管环境的恶劣,也不怕山石的陡峭,修筑京张铁路。他利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打通了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铁路修过了青龙桥附近时,因为坡度太大,使火车很难前进,于是詹天佑又设计了人字形铁路,用两个火车头,前拉后推。到了青龙桥,就反过来,原来拉的推,原来推的拉,使火车上坡变得容易多了。詹天佑不怕劳累,不辞辛苦,想出了许多好方法,可见,为了给中国人出口气,詹天佑是奉出了青春年华。
詹天佑不光想出了修筑铁路、利于火车行驶的好方法,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他肯定还遇到了许多我们想不到的困难。可是詹天佑没有逃跑,也没有嫌弃工作环境的恶劣,更没有抱怨一声!
詹天佑这位伟大的先辈!他为中国创造了奇迹,给帝国主义国家那高昂的头一拳头,在历史的记录上为祖国增了光,添了彩,争了气。
《詹天佑》读后感5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建成功的。
那是在19,清政府任命詹天佑来修建这条长200千米的铁路。它是贯通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也是史上中国工程师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因为是史无前例,所以在修建的时候历经了千辛万苦。但是詹天佑的那种不畏艰难,不畏冷嘲热讽(当时就连外国人都认为修建这条铁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条件有多艰险,不管天气有多恶劣,他都会一丝不苟的工作,兢兢业业的坚守在现场。不到四年(在当时就是奇迹了)修建成了这条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他成功了,他用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饱满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争光添彩,也让国人挺直了腰板。他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做为一个中国人,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们是生长在21世纪的新中国的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现在的中国是腾飞中一条巨龙,它的建设和发展将来都需要我们这代人去继续,去完成。所以我们要加倍学习,加倍用功,用我们优异的成绩为祖国争光,励志报国做栋梁。
《詹天佑》读后感6
今天,我们学习了詹天佑一文,我对这一课文的感触极深。
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精湛的手艺和强烈的爱国之心使得我国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还提早两年。
您遇到困难时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您面对外国人的嘲笑,国内的压力与地形的恶劣,毫不退缩,毅然接受了任务。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表现出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示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是您用生命?I卫了祖国的尊严;是您用血汗洗刷了中国的屈辱;是您面对讥讽与嘲笑,毅然接受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您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窗户上海映着您伏案设计的身影,八达岭海流着您串串深深的脚印。您的成功给了帝国主义者有力的回击,您的努力圆了几代中国人心底的梦想。您是中国的骄傲,让我们深深的呼唤您詹天佑!
《詹天佑》读后感7
苏步青说得好:“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詹天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这篇课文就是写了詹天佑这篇课文记叙了清朝末年在帝国主义欺辱压迫我国的历史条件下,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的事迹。
不仅只有詹天佑是爱国主义者,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也是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张自忠、狼牙山五壮士、邱少等等他们都是爱国主义者。
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枪林弹雨可是这些爱国主义者们还是时时激励着我们,因为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爱国,并没有什么职业的限制,也并不是要我们上战场、打胜仗,只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好好地劳动,能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爱国。
如果我们不爱国,不团结一心的话,我们的国家就会没有以往那么强盛,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也就会削弱我们国家的力量,其它发达的国家就会侵略我们的国家。
总而言之,我们如果不爱国,不为国家做贡献,就会对国家造成一定的危害。
《詹天佑》读后感8
我怀着无比激动崇敬的心情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清末政府腐败无能,倍受洋人欺辱,他们看不起中国人,嘲讽说:中国能修京张铁路的人还没出世呢!詹天佑不顾洋人的嘲笑,毅然接受任务,排除各种困难,坚持不懈的完成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亲自设计,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属于中国人的铁路,他是中国人!
京张铁路,是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要修筑这条路十分困难,就连洋人也不敢轻易尝试。但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这个工程,洋人的一句:“能修筑这条铁路的中国人还没出世呢!”洋人的嘲笑,是詹天佑的心更加坚定了!一定要修好这条铁路,不能让洋人看不起!
那里要挖洞,那里要抽水,那里要铲平,都经过周密的计算,,他还亲自指导工人们干,要求严格不能出一点马虎。施工中,面对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复杂地形,詹天佑还发明了“两端凿进”“中部凿进的施工方法”及“人字形铁路”,这样一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京张铁路竟然,提前两年完工了!这一举动,轰动了世界!也给那些瞧不起我们中国人的洋人一次有力回击!
《詹天佑》读后感9
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被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不怕艰难困苦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带领着工人,不怕外国人的嘲笑,也不怕任务的艰巨建设了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这是完全由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亲自带领着工人和学生,不怕艰难险阻,到悬崖峭壁上工作。他白天勘测线路,夜晚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要求铁路一定要精准。遇到困难,他就用“这是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来勉励自己,想尽各种办法来克服困难,终于把铁路修好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詹天佑攀山越岭勘测线路的画面。是啊,詹天佑为了报效祖国,不怕任何困难,尽全力建设铁路。而现在,有些同学却懒懒散散,一遇到一点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克服困难,而是想尽办法逃避,把逃避的心思用在克服困难上,困难也许就迎刃而破了。如果一有点困难就知难而退,长大了就是有心报国,也没有能力,只会力不从心。不在困难中磨练自己,怎么能在艰难险阻中建设祖国?长大后当然也没有能力报效祖国了。
同学们,我们一定要像詹天佑学习,学习他能吃苦耐劳、不怕艰难险阻和爱国的精神,长大后一定要尽全力报效祖国!
《詹天佑》读后感10
前几天,我在课本上读了一篇关于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文章。
文章主要写了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时,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阻挠,嘲笑我国,詹天佑为维护我国尊严,勇于受命,主持修筑铁路。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詹天佑遇到了重重困难。可是,他并不放弃,他凭着自己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将铁路修筑成功,给了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地回击。
在文中,有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詹天佑那无比坚定的决心,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詹天佑的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和热爱祖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去体会,去学习。我们现在的繁华昌盛,也离不开当时为我们做出巨大贡献的爱国志士们。如果当初没有他们的创新和拼搏,我们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吗?詹天佑一直都没有放弃为祖国修筑铁路,这使我十分敬佩,这也让我知道了做事要一丝不苟,不能轻言放弃。我要向詹天佑学习,长大后也要为祖国做出贡献。
《詹天佑》读后感11
这天,我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詹天佑》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清政府下令修筑京张铁路,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理解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为了不让帝国主义者嘲笑,他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上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遇到困难,他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结果凭着他的智慧,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的心就像波涛起伏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我由衷的赞叹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他对工作要求认真,不得有一点马虎的精神让我佩服,他对祖国怀着一颗坚定的心,和崇高的敬意也让我佩服……
但更让我佩服的是他那爱国情怀。他勇敢的理解修筑京张铁路修筑任务,这叫爱国;他不怕嘲笑,不怕困难的修筑铁路;这叫爱国;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这叫爱国;修筑铁路遇到困难,他总是认真思考,仔细研究;这叫爱国;应对铁路的漫长工程,和重重阻碍,他总是抱着信心,勇往直前,这也叫爱国,还有他对祖国有一颗爱国心……
《詹天佑》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
《詹天佑》读后感12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下雨了,雨点“劈劈啪啪”地敲打着玻璃窗。朝外一面的窗玻璃上立刻聚集起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珠。哥哥在我们村农机队开拖拉机。他个子高高的!身体很魁梧,黑红的脸上有一块块伤疤,每当我抬起头看到这些伤疤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了一位拖拉机手给我描述的动人故事……有一个梦想》演讲稿,我身边的
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s光伤了自己的翅膀。我突然发觉到母亲以往平滑的额头上竟出现了水波痕一样的皱纹,一条一条映了出来,“一、二、三……”我都数得出几条了。我不喜欢皱纹,恨不得用手在她额头上用力磨一磨,将那几条岁月在妈妈额头上留下的痕迹——皱纹抹去。当妈妈锁起眉心,怔怔出神的当儿——她放下毛线,呆呆地坐着。我想,母亲是忧郁的,尤其是当爸爸一去不返的时候,她时常是这样的。她眼角的鱼尾纹都清楚可见了。这些皱纹是她勤劳、伟大的见证。
几颗大而亮的星星挂在夜空,仿佛是天上的人儿提着灯笼在巡视那浩瀚的太空。
《詹天佑》读后感13
今天,我津津有味地读了《詹天佑》这篇课文,我心受感触,他强烈的爱国心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天佑爷爷仅活了58岁,是因为积劳成疾而过世,詹天佑爷爷真可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当我读到“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我感到詹天佑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尽职尽责。想到这儿我还真是惭愧,一遇到难题,就放在一边,等待老师去讲解,从来没有自己动脑思考过,看到附加题,就像泄了气的气球,打退堂鼓。以后,我一定要自己动脑筋思考,克服这种依赖思想,以詹天佑为榜样。
当我读到“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我感到詹天佑那颗强烈的爱国心。詹天佑在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这样危险的环境中,他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了给中国人争一口气,为了不让那些外国人嘲笑我们中国人,他始终在野外工作。
詹天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永远激励我发奋向上!
《詹天佑》读后感14
在这一学期里学习了《詹天佑》这篇文章后,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的。
詹天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否则,不但会惹那些外国人讥笑,中国自己的工程师也会失去信心。他用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气馁,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成功。詹天佑是多么爱国呀!要不然怎么说他是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说他杰出,一点儿也不过分,因为他在八达岭面前用了中部凿井法、就是从上面往下、从左面往右、从右面往左同时凿进,上面凿到底了就分两批再往两端凿。他在居庸关用了两端凿进法,就是从两端凿进,直到碰头为止。詹天佑利用了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的特点修筑铁路,利用八达岭是居庸关3倍长的特点,既节省了工期,又合理利用人力。詹天佑还用了“人”字形线路使火车前进……
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来自于实践、勤奋。我们这代人需要是不正是詹天佑的这种创新精神吗?同时还要学习他坚强的意志。
《詹天佑》读后感15
读了《詹天佑》这篇课文,我学会了詹天佑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那种万古长青的精神,他伟大的理想不是说说而已,不仅有坚持,还有克服困难,只有这样,你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辛苦与汗水,你才能比别人超越百倍的成就。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詹天佑创新了铺设了三条铁路,工程都很艰巨,而詹天佑不怕困难,一直前进,体现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人字形”线路最能突出他的大胆创新。
每每读起时,他的品质不仅使我深受感动,而且我也羞愧不已。一次,我在家里做试卷,有一题我算来算去还是疑惑不解,我正准备放弃,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詹天佑的影子,觉得: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我只是题不会做,就要放弃。想想真是不应该。后来,我绞尽脑汁才算出来。这让我想起冰心《成功的花》中的一句话: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泉水。
5.詹天佑读后感 篇五
詹天佑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是我国第一代工程师,为建设中国铁路奉献毕生的贡献,他主持第一条自主修筑的铁路──京张铁路,给我们中国争了一口气,也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还让中国的工程师提高了信心
当时,生活和工作环境相当艰苦,国内种种舆论,再加上帝国主义的百般阻挠,在层层压力下,詹天佑凭借杰出的才干和坚韧的毅力毅然接受了任务。1905年铁路修筑开始,詹天佑不怕困难,京张铁路沿线上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带着工人,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白天,他勘测线路,夜晚他就在油灯下绘图。经过四年的施工,终于将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詹天佑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比原计划缩短了两年工期,工程花费只及那些帝国主义者估价的五分之一。文段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现了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和一颗爱国的心。
6.詹天佑的小学生读后感 篇六
特级教师葛银铨执教《詹天佑》, 为了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让学生感受、理解和敬佩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课堂教学以“情”为经, 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素质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 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等人的素质摆上课堂教学应有的位置;以“境”为纬, 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创设, 拉近了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消极语言转变为积极的生活,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
一、期待对话, 走进文本
师:1909年8月, 第一条完全由我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胜利竣工。这一消息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中国人民无不感到扬眉吐气。 (播放课件:通车庆典)
铁路竣工当天, 如果当时有一家影响很大的报纸想在头版头条刊登这样一则启事 (大屏幕展示, 随录音逐字打出)
征集路名启事
各位同胞:
第一条完全由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已胜利竣工。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 本报编辑部特发起征集铁路路名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 路名必须简洁、明了, 以三个字左右为宜。
2. 路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原则, 可以与修筑这条铁路相关的内容命名, 可以体现这一铁路修筑成功的意义命名。
3. 来稿务请写出命名的理由。
同学们想不想穿越时空隧道, 一起来参与这次活动, 设计一个好的路名?
生:想, 我来说!
师:别急。要想设计一个好路名, 你有什么建议?
(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梳理。)
师:命名的理由可以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 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 要先仔细读课文, 再一起讨论。研究文中语句的方法可以是划一划, 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写, 在划出来的语句旁写上批注;画一画, 有些内容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 还可以在简笔画上动手演示一下。当然, 还可以用其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 再概括出你认为最好的路名, 待会儿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赏析:作为学生与文本联姻的“介绍人”———老师, 创设情境, 用给铁路取名这一新奇而巧妙的办法, 把文本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亲近”文本, 激起他们“拥抱”文本的欲望。同时, 在师生交流中, 产生、形成并疏理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为学生更便捷、更有效地“倾听”文本, 为与文本 (作者) 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奠定基础。
二、深入对话, 叩击文本
师:刚才同学们已进行了深入的研读, 给铁路取了很多有意义的名字。
(在学生自读自悟过程中, 老师随机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出路名:爱国路、争气路、自强路、扬眉路、天佑路、杰出路、才干路、中国路、智慧路、回击路……)
师:下面我们来开个新闻发布会, 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怎么开?我们请路名的设计者为主要发言人, 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一个同学发布的时候, 其他同学都是参加发布会的记者, 可以向他提问、质疑。如果你的设计和他相似, 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赏析:富有个性的路名, 是学生深入文本“倾听”与对话的收获, 是对文本语言和课文内容感悟、理解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思想情怀内化、升华的结晶。召开新闻发布会, 把教材还原为生活场景, 让学生亲临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情景, 在平等合作、互动交往并伴有创新思维生成的平台上展开对话, 基于他们的经验和生活感受, 解读文本。
生:我取的路名是“智慧路”。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 能根据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不同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 体现詹天佑才智过人。
师: (在黑板上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简笔画) 这两座山, 哪座是居庸关, 哪座是八达岭?
生:左边那座山势高、岩层厚的是居庸关, 右边长而低矮的是八达岭。
师:谁来画一画两座山不同的开凿方法?
(一名学生上来画:居庸关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用中部凿进法。)
师: (点击出示:“居庸关山势高, 岩层厚……八达岭隧道全长……工期缩短了一半”两段文字) 仔细读一读这两段文字, 对照同学画的, 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开凿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 可这个同学画的两个箭头一高一低, 到时候怎么贯通呢?也太粗心了, 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我来给他改一改。
师:是呀!这将给工程带来多大的麻烦。嗯, 改得好。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老师, 八达岭隧道上的两口直井之间的距离靠得太近了, 如果这样, 中间一段很快就能贯通, 辛辛苦苦打了两口直井, 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认为这两口直井应打在八达岭全长的三等分处, 并且要选山的凹势处。
生:对, 选八达岭全长三等分处且是凹势的地方打直井, 不但打得快, 而且六个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也差不多, 既省时, 又省力。
师:你来“打一打”这两口直井。
生:我有一个建议, 既然打直井能缩短工期, 那为什么不多打几口井呢?
师:有道理, 老师也这么想。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我不同意, 打直井能缩短工期, 但并不是越多越好, 因为打直井也要花工夫的, 打两口够了, 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 工期缩短一半。再说我们是开凿隧道, 又不是打直井。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两段文字, 边读边想象两个隧道与众不同的开凿方法, 体会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
赏析:以新闻发布会为载体, 以“智慧路”的命名为切入口, 辨山名, 画凿法, 提意见, 每一环都引导学生亲近文本, 在理解、品味、比较、判断中, 提高语言感受力。尤其是学生的质疑, 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潜能, 凭借文本语言, 调用生活感受和阅读经验, 展现个性化的感悟。
师:还有谁要发布?
生:我取的是“杰出路”, 詹天佑顺着陡坡设计了“人”字形线路, 他真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师: (大屏幕出示“人”字形线路) 这就是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 请你根据课文第六节内容, 借助大屏幕展示的线路图说说火车是如何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
生: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 一个在前边拉, 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 列车向东北前进, 过了这儿就倒过来, 原先推的火车头拉, 原先拉的火车头推, 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火车就上山了。
师:下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一下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场面。
(课件演示)
师:看了以后, 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詹天佑太了不起了, “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生:我觉得也只有“人”字形线路、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我一直在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火车驶这样的陡坡?可是没有。只有“人”字形线路最合适。詹天佑确实太了不起了。
赏析:点击出示“人”字形线路, 形象引路, 言语为本, 在言说中感悟语言, 理解语言, 凸显形象;透过语言挖掘、品味人文内涵, 引发高质量的对话, 生成独特理解与体验。
师:还有其他的路名吗?
生:我叫它“回击路”。因为这条铁路不到1年就全线竣工了, 比原计划提早两年, 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呢?
生:因为在1905年, 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负责修筑这条铁路时, 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是一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还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现在我们成功了, 用事实给他们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 (出示一家外国报纸的话) 你是如何理解“还没有出世”?
生:这其实是他们对我们的嘲笑, 嘲笑我们科技落后, 人才缺乏。
生:我以为这“回击路”取得太恰到好处了。帝国主义认为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 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 至于中国人, 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现在这条铁路不满1年就全线竣工了, 而且还比原计划提早两年。这难道不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吗?
生:我觉得这“回击路”其实就是“爱国路”。
师:说得好! (激情澎湃地) 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下, 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满怀信心、披荆斩棘, 凭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杰出智慧成就这一攸关民族声威的历史使命, 这是詹天佑的骄傲, 也是全中国人民的自豪!
赏析:如果说“智慧路”和“杰出路”的阐发是为了感悟语言, 理解内容, 那么“回击路”的生成则是为了探究这一语言、内容更深层的内涵。构建了一个以“回击路”为核心, 以“智慧路”和“杰出路”为两翼的立体对话空间, 让对话更富人性, 更显灵性。
三、超越对话, 内化文本
师:刚才的新闻发布会, 许多同学发布了自己取的路名及其命名的理由, 下面我们来评一评自己心目中的最佳路名。
生:评价。 (略)
师: (小结) 是啊, 大家给京张铁路取的名字真好!分析这么多路名, 归纳起来, 其实大家都是从赞颂詹天佑的杰出智慧 (点“智慧路”) 和爱国热情 (点“爱国路”) 这两个角度来命名的, 在命名过程中, 也表达了大家对詹天佑的怀念、崇敬以及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师:最后让我们肃立在詹天佑的塑像前, 一起用饱满的感情来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克林伯格认为, 在所有的教学中, 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葛老师上的《詹天佑》, 正引领和实践着这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立体对话, 努力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
如果把编写教材视为对课程资源的第一次开发的话, 那么, 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可视为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表现在实践上, 是教师如何用教材教, 是机械地传承文本知识, 还是个性化地改造、处理、整合教材?从这一点上看, 葛老师的课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上课伊始, 大胆创设教学情境, 以征集路名为载体, 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画一画中, 验证而完善自己原先对路名的预想, 使教学内容与主体的知识结构相容, 有效同化和顺应。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 把教材还原为生活场景, 让学生亲临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情景, 在平等合作、互动交往并伴有创新思维生成的平台上展开对话。如此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缘于教师对文本的真切解读, 在与文本 (作者) 的对话中, 实现对课程资源的二度开发和充分利用。
师生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 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接纳”和“倾听”, 是指双方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 它更多地反映了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这种对话所寻求的结果, 在伽达默看来, 不是一种拉平, 而是要激发一种突变, 生成一种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看, 葛老师正是在通过以教材为中介的与学生的对话中, 寻求一种新的突破, 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当设计路名的启示发布后, 学生跃跃欲试之际, 教师即刻提出设计路名的建议, 在师生交流中, 产生、形成并疏理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为学生更便捷、更有效地“倾听”文本, 为与文本 (作者) 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奠基。随着学生读书的深入, 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出具有个性特色的路名时, 老师及时与学生交流, 最佳路名随即产生。如此, 师生对话有的放矢, 有效地实现教学向深度拓展。
7.《詹天佑》读后感 篇七
詹天佑顶着帝国主义者的要挟,毅然接受了“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艰巨任务。
在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的塞外,詹天佑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冒着会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毫不屈服。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常向附近的农民请教问题。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八达岭和居庸关开凿隧道的工程十分艰辛。
居庸关的山势高,岩层厚,机智的詹天佑决定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途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詹天佑身先士卒,带头克服困难。
八达岭犹如一条巨龙。有着居庸关的三倍长。詹天佑想到了中部凿井法,将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要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依旧不怕困难,想出了设计“人”字型线路的方法,这样一来,火车上山时就容易多了。
京张铁路提前竣工,比计划提早了两年,这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难道我们不该学习詹天佑那种杰出、爱国、为国分忧的精神吗?
8.詹天佑读后感 篇八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他要修筑一条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工作非学艰难,加上一些帝国主义的阻挠,任务非常艰巨。可他不畏艰难险阻,毅然接受任务,开始修筑铁路,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但他白天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绘图计算,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八”字形线路,很快历经四年就竣工了。
詹天佑的成功,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是他,用伟大的成就书写着对祖国的赤诚;是他,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是他,用血汗洗刷了中国的屈辱;是他,用智慧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可是,现在有些人因为怕学习苦而懦弱地陆择了退缩,畏惧学习艰辛。但我们可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不能辜负革命先烈为我们打下来的大好江山,我们必须奋发国强,以詹天佑的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榜样,以他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出贡献作精神,正因有他、我们才有了榜样,我们也要像他那样,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9.詹天佑的小学生读后感 篇九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十二册《詹天佑》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画、查、演、夸”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巧妙“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的事例, 学习他的爱国和创新精神。
2.学生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感悟、理解语言, 通过画图、演示、讲解, 展示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3.尝试围绕一定主题搜集信息, 并利用相关信息促进语文学习, 进一步理解詹天佑的“杰出”和“创新”。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例, 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难点:
“人”字形线路为什么能解决坡度大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1.教师收集有关资料, 设计相关课件。
2.学生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图片, 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预习课文。
设计理念: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查找资料解决疑难, 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画图、演示、讲解、交流、合作, 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方面;学生方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在本节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学习“开凿隧道“部分, 学生先自读自悟课文, 再用电脑画开凿隧道示意图, 最后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生机互动, 师生机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 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机会, 培养了合作精神, 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10.詹天佑读后感 篇十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迷上了故事书,整天与故事书形影不离。我看《白雪公主》时,感受到了白雪公主的善良与美丽,同时也感受到了王后的狠毒和险恶。当白雪公主被王后插入毒梳子的时候,我的心就像被人揪成了一团,为白雪公主担心。
接着,我又改成看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可以告诉我好多道理:从《徒劳的寒鸦》故事中,我知道了弄虚作假的人也许会得到一时的好处,但最终还是会被别人看穿。《狼和狐狸》让我知道刻意地模仿别人是很难成功的,因为每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禀赋……
上了小学,寓言书己经满足不了我了,我又读了四大名著。《西游记》看的我哈哈大笑。《红楼梦》让我看的泪如雨珠。
我还看了好多作文书,作文书可以提高我的写作能力,也丰富了我的词汇量,每当老师留下作文时,我便会用一些自己从作文书里积累的好词好句。
11.詹天佑读后感300 篇十一
读完后,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他那种顽强不屈,不怕困难、挫折,一直坚强的精神。在生活中能像詹天佑这样不怕困难,意志坚定的人很少,我们经常因为一点芝麻大的事而不高兴,搞的大家都不愉快,又会因为碰到了点困难而退缩。可是詹天佑却在外国的阻挠和挖苦下坚持的把这条铁路给建造了下来。
我们常常在学习中会遇到困难,但是我们很快就放弃了,而没有把它给解答出来。要是我们有这种精神,那么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呢,还有多少“绊脚石”、“拦路草”可以阻挡我们攀登科学呢?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詹天佑当时的环境那么的恶劣啊,他都坚持完成工作。而我们的学习环境那么的好,却不好好学习。
工程中最难事居庸关和八达岭,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他采取了从两边往中间一起开凿,由于山泉太多,他带着工人们一起挑水、排水。八达岭更是艰难,于是他决定从中间凿井,然后向两头施工,同时外面也向里面施工,这样工期缩小了一半。
青龙桥附件坡度特别大,他与老工人商量,采取了“人”字形路线,将坡度减少了许多。
京张铁路原计划六年,最后只用了四年就竣工了。许多外国游客都对这一伟大的工程赞不绝口。
篇二
詹天佑读后感
在这一学期里学习了《詹天佑》这篇文章后,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的。
詹天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否则,不但会惹那些外国人讥笑,中国自己的工程师也会失去信心。他用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气馁,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成功。詹天佑是多么爱国呀!要不然怎么说他是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说他杰出,一点儿也不过分,因为他在八达岭面前用了中部凿井法、就是从上面往下、从左面往右、从右面往左同时凿进,上面凿到底了就分两批再往两端凿。他在居庸关用了两端凿进法,就是从两端凿进,直到碰头为止。詹天佑利用了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的特点修筑铁路,利用八达岭是居庸关3倍长的特点,既节省了工期,又合理利用人力。詹天佑还用了“人”字形线路使火车前进……
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来自于实践、勤奋。我们这代人需要是不正是詹天佑的这种创新精神吗?同时还要学习他坚强的意志。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詹天佑读后感300》。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12.课文詹天佑读后感 篇十二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清政府刚一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后,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前来阻挠,詹天佑则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成功的、创造性的开凿了居庸关与八达岭隧道,并巧夺天工,设计了“人”字形线路,京张铁路还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在课文中,有不少好的、含义深的句子呢!如“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不仅仅是心理描写,还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
而我就不像詹天佑了――每次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我不但会打退堂鼓,心里还想:哎呀!这道题好难呀!还是等爷爷、奶奶来给我说答案吧;真不中了,就胡写个答案,等老师讲……结果,每次这样做,老师不但不给我打优,偶尔还会吵我一顿――“马安达!你看看你!这么简单!你竟会错!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这是个悲剧,再想一想詹天佑,我真是自愧不如。以后,我必须学会詹天佑的――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只有坚强信念、不断努力排除困难,才能取得好成绩的高尚品质!
13.《詹天佑》读后感 篇十三
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常勉励工作人员:“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开凿隧道时,山顶的泉水往隧道里渗,詹天佑身先士卒,带头提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估价的五分之一。
文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达了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国心。
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有毅力,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如果我们也像詹天佑一样事事为国家,为集体着想,身边会有多少活雷锋出现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詹天佑那样有着精密的要求,还会有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么?
【詹天佑的小学生读后感】推荐阅读:
詹天佑优秀的读后感08-03
课文《詹天佑》的读后感11-22
詹天佑小学六年级作文08-15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詹天佑10-04
读《詹天佑》有感小学优秀作文08-31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詹天佑》课课练10-04
初中课文《詹天佑》读后感09-13
记叙文《詹天佑》的教学反思08-03
第五课《詹天佑》10-26
读詹天佑有感作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