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学是重点大学吗

2025-01-04

一本大学是重点大学吗(精选16篇)

1.一本大学是重点大学吗 篇一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和安徽省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建设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院校、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单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教育部高教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会员单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一本大学是重点大学吗 篇二

关键词:大一新生,大学英语,适应性,师生视角

一、引言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指的是个体在不同环境下调整自己,从而达到“内外平衡“的动态过程[1]。从依靠“题海战术”的中学进入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新生的英语学习会因为各自不同的适应能力而出现明显的分化。在此平衡过程中,有些学生墨守成规,沿用中学时代的学习观念和方法,明显跟不上大学的步伐;有些学生无所适从,浅尝辄止,因为缺乏指导或难以坚持而收获甚微;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尝试,最终适应了大学英语学习。本文学生作者通过对G校2014级抽样问卷调查发现,仅有不到20%的新生表示自己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英语学习。

为什么大部分新生难以适应?他们在适应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生们又该如何去应对?本项目组采用师生视角,通过整理过去四年新生的英语学习总结,归纳出新生在适应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对该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并通过教学观察反思、学业对照评估、针对性访谈分析原因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冯延勇和李红发现,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环境因素、教学模式和社交互动等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2]。吕素珍、程斯辉认为,大学新生学习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适应大学教学模式;缺乏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3]。张耀庭提出,目标模糊、动力缺失和学习方法单一是导致新生学习适应性差的主要原因[4]。针对学习适应性问题问题,旋天颖、黄伟提供了注重学术适应的“新生研讨课”校本研究报告[5]。陈丽、焦卉指出,专题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是改善新生学习适应状况的有效途径[6]。黄兆信和李远煦认为,发挥大学生优秀朋辈群体的积极作用,可以缩短新生的适应期[7]。高飞建议国内高校向美国大学学习,把新生教育当作长期、正规教育,以新生为中心,重视反馈和追踪,而非在短短一周内将“理想信念、校风校纪、安全健康、职业规划”等灌输给学生,且局限于军训、讲座和报告等难以与学生现实问题关联的形式[8]。周围认为,适应教育的创新在于帮助新生确立目标和长期规划,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9]。具体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张泳、何高大提出策略运用比学业基础更重要,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的积极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绩[10]。刘艳菊强调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1]。张庆云建议开设先导课程和培训,帮助新生尽快确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及时构建有效的学习策略[12]。

通过中国期刊网核心期刊文献搜索,我们发现关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方面的文章发表在教育类期刊的居多,注重的是大学新生的整体学习适应情况,涉及面较广;外语类期刊论文讨论新生大学英语适应问题侧重点在于学习策略,关注点相对集中。论文大多采用专家和教师视角,以问卷调查或实验对照等量化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没有学生作为研究者参与。笔者认为,大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和主要负责人,应该成为英语学习适应性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我们从师生视角出发,展现新生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的真实情况,总结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探究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1)新生在适应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2)如何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英语学习?

(二)研究对象

为了更真实、更细致地展现新生在适应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选择G大学2011、2012、2013、2014级部分新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来自商学院、经贸学院、金融学院、法学院和政管学院。有着不同学习基础、学习风格、思维方式的他们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大一新生在适应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三)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研究素材。(1)教师作者,即英语班的任课老师四年来对进行新生“导学、助学、促学、评学”的教学尝试,收集英语学习总结共218份,并在第二学期末对2013级新生授课班级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2份;(2)学生作者在第一学期末对2014级英语A班和B班新生随机抽样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51份,随后对部分新生进行访谈,整理了23份访谈记录。第二阶段筛选研究素材。(1)通过整理学习总结,将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对一些突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标注,并由此提炼研究关键词。(2)分析问卷数据、访谈及学习总结,综合对焦点学生的教学观察、学业对照评估,再把问题放到大学英语课堂创新教学及学校场域背景下思考,对各类解决方案进行探索与比较。第三阶段形成研究论文。提炼大一新生在适应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四、问题分析

(一)境由心生——心理调适先于行为调适

进入人才汇聚的大学校园,新生自身心态的及时调整对其适应大学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新生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的因自己不如别人优秀而心生自卑;也有的则依仗高中的“辉煌”高估自己,却“一不小心一落千丈”,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

1. 挫败自卑

大一新生的挫败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大学和高中对比后的落差感,而他们上英语课的自卑心理则主要来自对自身听说能力的怀疑,对展示交流的不习惯,以及对自身错误可能招致众人嘲笑的担忧。

典型代表婷婷: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只有初学水平,自己的“不错”只是在高中应试……我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敢和同学用英语交流,做presentation的时候特别紧张,生怕出丑。演讲时吞吞吐吐,还刻意躲避同学的眼神。

典型代表晓英:我不敢开口说英语,因为我害怕犯错后会被别人取笑。我就这样通过一直不开口说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大学英语学习重在学以致用,强调参与、展示、交流,但挫败心理的持续则会使新生变得越发自卑,逐渐丧失使用英语表达的信心,不敢或很少参与,从而拖慢了新生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的进程。

2. 骄傲自负

大一新生的自负心理主要源于其对自身能力的高估。这类学生一般过于自信,笃定自己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可以“啃老本”,结果却事与愿违。

典型代表媚喜:我坚信自己对英语的敏感和自信,坚信自己之前学的那一套在大学依然适用,坚信即使环境改变了,自己仍不需要做任何改变。

典型代表小翠:没有及时的调整让我越来越跟不上节奏。老师说的啃老本的学生,活生生就是我。最近不得不上交的作业和不理想的分数和让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落后了这么多,原来,真的有这么糟糕。

自负滋生懒惰、懈怠和拖延。大学不像高中,英语往往一学期才考一次,不少“曾经的优等生”已然落下却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自负使新生误以为自己很棒,英语很好,不去探索适应大学英语学习之道,因而延长了适应的时间。笔者通过对照新生的英语高考、入学分级考试成绩和大一第一、第二学期期末成绩,发现英语班拿90分及以上的,约一半是入学时基础较差、“踩着线”勉强进A班的同学。而“垫底”的也有一半是入学成绩比较好的。说明基础不是最重要的,努力或懈怠,一年下来,差距就拉出一大截。

(二)大学英语教学:从应试到应用,从监管到指路

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高中英语教学“应试”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中心,高考是学习的目的;进入G大学后,课堂从“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评”变成“老师导、学生展、师生评”,课后由“统一做老师分配的作业”变成“按指导和需求自选作业”。作业从不仅有个人作业,还有小组作业,“老师统一检查打分”变成“老师轮流辅导反馈,学生举一反三、自我监控”。根据2014级新生上学期反思总结统计,约80%的新生认可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认为该模式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学习转型,但在短时间内又难以适应。

典型代表嘉楠:不可否认,大学英语教学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变得更有乐趣了,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但由于受到中学时“填鸭式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我还不能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典型代表嘉莉:以前有老师清楚的告诉你、给你不断强调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样做,现在只能自己提醒自己,但沉浸在大学轻松生活中的自己根本意识不到这点,时间就这样流失,落下的部分越积越多,积极的心态就逐渐变成了压力。

典型代表姚城:老师上课着重于思路的拓展,给我们指出一条条路,剩下来的靠我们自己去走。而我一直局限于高中的思维,等着老师来催我,来告诉我哪个是重点,要怎么做。

从新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馈评价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新生对大学英语教学可谓“爱恨交加”。

(三)大学英语学习:从“士兵”到“将军”的飞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要求新生从一名“士兵”转变为“将军”,从“听从指挥完成任务”转变为“善于思考、制定战略”。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新生们普遍表现出个性化学习不易、计划执行不力等问题。

1. 个性化学习不易

高中“勤记单词语法、勤做练习试题”是英语学习的不二法则。进入大学后,此法宝显然不再适用。根据2013级抽样调查数据,大一上学期仅12.5%的新生表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大学英语个性化学习方法。

典型代表小霞:一直被灌输的观念就是大学是一个非常轻松、自由的环境,不需要再像中学一样埋头书海,而这种观念也确实被我带到大学,大学的新鲜感和热情在我身上只持续了两周左右,便被懒惰和散漫所消磨,英语学习完全变成非常不自觉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一件事。

典型代表凯晴:我明白不能依赖于中学时期的题海战术,而应该注重英语的应用。但是我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实践。

英语学习方法没有与时俱进,降低了新生的学习效率,容易使学生产生事倍功半的感觉,学习动力受挫,严重影响新生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的进程。

2. 计划执行不力

典型代表陈欣:我同大伙一样没有逃脱被窝的魔爪、电视剧的诱惑,它们使得“时间的合理安排和适当的取舍”成为了我们口边的一句空话。没有了有效的学习与生活安排,本应有所收获的期末却显得“囊中羞涩”。

典型代表露露:大学的第一个学期,社团有很多活动,所以我的各科学习都被耽误了,总是想着今天很累明天再做吧,这样一拖再拖转眼到了期末。

可见,计划不难,难在执行。即使是完善的计划,若缺少了执行,那也只能够是“纸上谈兵”。2014级随机调查表明,只有约33%新生在第一学期能够较好地执行其学习计划。通过对三届新生英语学习总结的整理,我们发现影响新生执行计划的主要因素是:(1)缺乏明确的长短期目标;(2)“听指令”的学习习惯“根深蒂固”,从来没有尝试过“个性化学习方案”和自我管理。(3)自制力不足,“随波逐流”,难以平衡学习、娱乐、兼职和部门社团工作。

五、对策建议

(一)教学创新

通过教师三四年的教学实践、课堂观察、学业评估,对照学生上下学期的学习表现和反思反馈,笔者总结出帮助新生适应大学英语学习最有效的对策在于开学前“导学”,同时把“助学、促学、评学”贯穿于大一课内外英语学习体验中。

1.重视导学,事半功倍

大学英语课时紧、内容多,所以很多老师往往一开学就“直捣课本”。笔者认为,导学课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每年都会花两周12节英语课专门用于导学。导学“三部曲”是:第一部更新学习和评估观念,强调英语不是用来考试的,而是交际与思维以及学习的工具、了解世界的窗口、打开全球化宝藏的钥匙和自我完善的途径,解读大学英语实行形成性评估,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倡导“和自己比”、把“差距”当做“发展空间”的积极心态,更奖励努力提升自己、进步显著的“黑马”。第二部介绍学习资源和方法,突出用英语学习和娱乐的区别,推荐TED演讲、世界名校公开课等优质资源。第三部示范带体验,一方面通过展示往届学生优秀作品和学习体验故事,给新生提供学习范本和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互动活动让学生体验如何用好学习资源改善语音、积累地道表达方式、提升英语流利度和活学活用的能力。对2013级新生第二学期末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师生学习故事分享”和“学习策略培训”的认同率(表示有用、喜欢或者推荐)分别是97.22%和95.83%。导学课从学习观念、目标、资源、策略、任务等方面为接下来一年的英语学习定下基调和方向。

2.轮流反馈,辅导助学

“导学课”是良好的开端,但并非“一劳永逸”,转变和适应是一个长期、甚至反复的过程,很多学生往往要到第二学期才能慢慢步入正轨。所以,对学习理念的重塑、学习资源的推荐和学习策略的培训要贯穿一学年。笔者连续三年,利用每周2节网络自主学习课,给新生轮流进行个人口语和小组展示辅导,人均一年至少4次。在反馈和改进的基础上,每周4节综英课,其中2节彻底“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轮流上台英语演讲或小组展示,让每个人都参与学习建构、体验成功和成长。另外2节则由老师组织课内外导学和英语互动活动。2013级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辅导和小组展示的认同率均为97.22%。

3.线上线下,交流促学

为了形成学习目标和资源的“积极互赖”[13],除了教师轮流辅导,创设良好的班级学习、互助氛围也必不可少。课前英语视频分享、Q群学习推荐讨论、课堂英语风采展示、作文小组互评和个人、小组个性化学习档案交流等促学方式经过实践检验,2013任课班级学生的认同率均超过91%,其中课堂英语风采展示和课前视频分享的支持率高达98.61%。

4.评学赋权,互评反思

“评学赋权”意味着“监管”和学习责任的转移。评学不等于评分,侧重点在于反馈。同伴的评分和建议,不仅可以作为教师辅导反馈的有益补充,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自身评价和反思能力的提高。2013级问卷调查显示,小组展示同伴反馈认可度是94.44%,和教师反馈的95.83%相比差别并不大。同时,作文自评互评和期末学习反思及教学建议的认同率达到95.83%和91.67%,也说明互评和反思的意义和作用已经为大部分同学所接受。林曼说,“大一我收获最大的是上台的那份坦然。因为台上熟悉的感觉、台下老师同学们鼓励的眼神和即时的反馈,都是我的安心丸,我以前在怕什么呢”。可见,师生共同“反馈、反思”,代替抽象冰冷的分数,能够带来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收获。

(二)场域支持

大学英语学习适应不仅需要新生自身和任课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外界的帮助与支持。根据布迪厄的场域、习惯理论,场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产生影响,而大学就是学生学习适应的重要场域[14]。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个场域改进建议。

1. 学校新生教育要关注实际学习需求,融会贯通,打“持久战”

本研究小组通过G大学”新生教育周表“及新生访谈了解到,短短一周的“新生教育”犹如“昙花一现”,在“军训”主旋律下穿插领导讲话、熟悉校园、参观图书馆、校史档案馆,以及参加英语分级考试,主要是学校的统一安排,有的学院再安排一次专业介绍的相关讲座,内容浮光掠影,形式走马观花,难以给新生留下深刻印象,更无法发挥新生教育的长效、后续作用。而学校为新生开设的与大学适应相关讲座、课程等仅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其实践作用并不大。正如受访者晓琳表示:“《心理课》上老师往往只告诉我们大学跟中学有多大的不同,在大学里不要虚度光阴,却很少在如何具体解决大学学习生活各方面问题给予实质性的指导。”为了使新生得到及时、可持续性的支持和帮助,本项目组认为除了入学初“新生导学”的形式要强调案例和讨论,整个大一阶段关于时间规划、自我管理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培训应该结合具体课程和各种集体活动融会贯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团体组织英语活动要拓宽参与面,交流多于竞技

G校以“外语专长”著称,每年都有不少英语演讲大赛、戏剧大赛、卡拉OK大赛、主持人大赛等。虽然均面向所有学生,实际却只是为优秀者提供舞台,英语平平的学生常因不自信而拒绝参加。鉴于此,学生团体可举办受众更广的活动,帮助新生适应大学英语学习,如师兄师姐学习交流会、班级主题沙龙、电影分享会、英语角等。

政管学院通过将直系师兄师姐(大星星)与新生(小星星)进行一对一配对、一对一辅导,解决学习、生活上的疑惑。这样的活动出发点很好,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特别注意“大星星”的挑选和培训,因为这关系到师兄师姐传递的是否是积极正面的能量。

英语角、班级主题沙龙鼓励新生参与分享、促进交流,发挥同辈辅导作用。同辈群体具有“保护功能”,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平等互助的社会环境,有助于言其所欲言[15,16]。2014级问卷表明,66.9%的新生认为学习同伴对其英语学习有重要影响作用,主要充当学习陪伴者与鼓舞者的角色。

英文电影分享是一项欣赏和讨论经典英文电影的活动。参与者被要求携带一小段自己喜欢的电影片段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对影片的评论,评论可针对演员、服装、场地、剧情等。活动旨在寓学于乐、激发新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资源共享,帮助新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研究表明,英文影视材料的合理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17]。英文电影分享是将新生引入英语学习正轨且便于普及的有效方式。

六、结语

3.一本大学是重点大学吗 篇三

果真是笔者“多虑”了吗?其实,笔者倒是很诧异几位同行对这一问题的漠然。想来,这种不该有的漠然也并非只有这几位同行才有。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然而,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导者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事实上,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同样比较严重。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听到,某位颇有才华、造诣高深的大学教师“突然”间就走了极端,令人痛心和惋惜。其原因自然不是唯一,但细细探查,心理健康方面出了问题,实乃最大“杀手”。

同其他职业相比较,大学教师往往更讲“面子”,对自己的职业心理感受也往往十分在意。这并非大学教师“多愁善感”,而是职业使然。“学高为师”,是我们的大学一向崇尚的职业理念。这表现在教师个体身上,教学效果、科研成果、学术声望以及职称晋升、聘期考核等,可以说是其“魂牵梦绕”、时时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且,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教师的本职工作或中心工作其实是双重的,即教学和科研对于一个要想正常晋升职称、能够如期完成聘期岗位职责的教师来说,必须“两手都得硬”,否则“后果很严重”。这一点,与其他大多数工作目标直线、单向的职业不同。

现实情况是,不仅现在“学生不好教”,教学效果提高起来难,而且繁重的科研、学术任务使得不少教师身陷忙乱。重压之下,一些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时常焦虑不安,并常常伴随着忧愁、烦恼、内疚、不安、孤独、压抑、苦闷、自闭、逃避甚至无端自责等不良情绪反应。笔者在与同行好友“小酌”时,便经常听到他们的酒后真言:“活得真累!”

笔者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倾向及其外化是有着“传染性”的。教师直接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因而教师心理取向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以“乘数效应”波及学生。因此,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绝非仅仅为教师个人的心理问题,谈此也绝非“杞人忧天”。教师心理健康之重要,小而言之关及教书育人的效果,大而言之,大学教师若放任不健康心理的宣泄,则很可能因此而导致其职业行为与其教育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

那么,大学教师该如何维护健康心理?显然这一问题回答起来实难轻松和简单。笔者认为,就当下实际而言,迫切需要从教师自身与学校两个方面入手,教师个人要努力,学校也要有所作为。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讲,既为人师,自当不断学习,时时“修炼”,使自己能够带着良好的心理出现在学生中,并以此影响和感染学生。其次,从学校层面来讲,应致力于教师良好工作环境的形成和改善,营造一种使人舒适、令人进取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成立教师心理咨询机构,为教师提供及时咨询与合理宣泄的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4.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一本吗 篇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简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由原机械部所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电子部所属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信息学科较为齐全的高校。学校现有5个校区,另有占地1200余亩的`沙河新校区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基本建成一期工程。

学校缘起于1937年,迄今已有83年历史。学校始终扎根中国大地,与国家共成长。从国立高工时期高举“实业救国”旗帜,到1958年隶属机械部的北京机械学院及其后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1981年首批硕士点)都以服务国家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化建设为己任,创立于1978年的北大二分校及其后隶属于电子工业部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应国家计算机工业发展需要而生”,直接服务于国家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

5.一本大学是重点大学吗 篇五

关键词:创业课程,创业,大学生,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创业究竟已经到达一个怎样的程度?根据中国人才网2014年调查数据, 2千份有效样本。调查报告的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最终调查结果显示, 仅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 而在其余96.4%有冲动的学生中。绝对的占有率告诉我们, 创业的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那么, 是否意味着创业课程设计对创业动机有影响呢?故文章利用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数据来证实这个命题。

二、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

调研地点在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文章调查方法采用立意抽样, 选择文天学院24个专业以及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课题组成员在2013年3—7月进行调研, 共发放问卷280份, 共收回231, 失效问卷2份, 2014年, 又追踪调查50份, 有效问卷40份。总共有效问卷为269份, 有效率为85%。

(二) 变量说明

文章被解释变量是创业意愿, 文章操作化“您毕业后是否愿意创业”, 答案“1=愿意”, “2=不愿意”。解释变量有性别, 其中“1=男性”, “2=女性”;生源地, 其中“1=城市”, “2=农村”;创业市场环境, “1=公平”, “2=不公平”;创业制度环境, “1=公平”, “2=不公平”。文章关注核心变量是创业课程设计, 通过测量创业意识课程、创业财务课程、创业务实课程、创业战略课程以及创业法律课程, 答案是:没有接触过、仅有所了解、较少学习过、较多学习过以及系统学习过, 文章认为“没有接触过、仅有所了解、较少学习过”可以归纳为一类, 用“0=对每个类别创业认知度低”;“较多学习过以及系统学习过”可以归纳为一类, 用“1=对每个类别创业认知度高”。调研结果显示:文天学院的大学生对创业类的核心课程接触度较低, 如对创业意识课程, 32%的同学没有接触过, 34.2%的同学仅仅有所了解, 28.6%同学较少学习过, 4.8%的同学较多学习过, 0.4%系统学习过;对创业财务课程, 56.1%的同学没有接触过, 26%的同学仅仅有所了解, 14.5%同学较少学习过, 1.9%的同学较多学习过, 1.5%系统学习过;对创业务实课程, 55%的同学没有接触过, 28.3%的同学仅仅有所了解, 13%同学较少学习过, 3%的同学较多学习过, 0.7%系统学习过;对创业财务课程, 50.9%的同学没有接触过, 27.5%的同学仅仅有所了解, 15.6%同学较少学习过, 4.5%的同学较多学习过, 1.5%系统学习过;对创业法律课程, 47.6%的同学没有接触过, 26.4%的同学仅仅有所了解, 18.6%同学较少学习过, 5.6%的同学较多学习过, 1.9%系统学习过。

三、回归分析

从下页表1中可以看出, 性别变量对大学生创业有显著影响, 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前提条件下, 相对于女性大学生来说, 男性大学生创业意愿增加了0.852;大学生生源地对其创业意愿也产生显著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相对城市生源的大学生来说, 生源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创业意愿下降了0.129;创业市场环境变量对大学生创业也产生显著影响, 与市场环境相对不公平来说, 公平的市场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显著提高了0.909;政府的提供的制度环境也对大学生创业长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公平的制度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文章关注核心解释变量, 创业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创业课程设计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课程与大学生创业战略课程设计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创业财务课程对其创业产生显著影响, 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 相对与对创业财务课程认可度较低的大学生来说, 创业财务课程认可度较高大学生创业意愿增加了1.759;大学生创业务实课程对其创业产生显著影响, 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 相对与对创业务实课程认可度较低的大学生来说, 创业务实课程认可度较高大学生创业意愿增加了0.527;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对其创业产生显著影响, 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 相对与对法律务实课程认可度较低的大学生来说, 创业法律课程认可度较高大学生创业意愿增加了0.693。

四、完善创业课程体系

第一, 通过学校开设创业课程, 引导在校大学生转变固有就业理念, 创业也是一种高质量就业, 对个人的创业条件进行分析, 准确定位, 转变固有教育理念, 高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与创新思想。第二, 在课程设置上, 应将创业创新课程设为通识教育, 能够传授大学生基本基础创业知识, 能够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将新知识、新理念、新想法及时纳入到创业教材之中, 体现创业教育的职业性、创新性;从教学内容来说, 教学要求在课程性质定位上要准确, 教学评价及时反馈等方面出发, 教学组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这样有利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第三, 创业教育是多学科、多视角和多理论的交融学科。需要不同学科的课程重新设计和交互穿插内容, 不仅要把创业的思想融入平时课堂和实践教学之中, 还应重视不同学科互补。

参考文献

[1]鞠永干.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 :11-12.

6.小资世界吗,大学风范 篇六

那么,在上海,怎样才算是小资呢?

是在徐家汇的露天starbuck(星巴克),手握一杯cappuccino(卡布奇诺),看着过往的行人,把心彻底放空?还是在衡山路的书吧,点一份blue strawberry(蓝莓)的cheese(芝士)蛋糕,手捧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度过一个幽静的下午?

人来人往的南京路,高耸入云的环球金融中心,标志性建筑东方之珠……擦亮双眼,你会发现:无论大街,还是小巷,上海无处不风景!

这是一个有品位的城市,一流城市,一流文化,一流教育。正所谓,小资世界,大学风范,巍巍学府是这座城市最具魅力的点缀,学子们心中的象牙塔在这个有着“东方明珠”之称的城市里熠熠生辉,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复旦大学——“自由而无用”

一个即将离开复旦的毕业生在学校的BBS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边走路边唱歌的女生的话,那她八成是复旦的,因为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来。”“自由而无用”,最早由复旦校友李泓冰女士提出。所谓“自由”,是思想与学术、甚至生活观念,能在无边的时空中恣意游走;“无用”,则是对身边现实功利的有意疏离。这句话非常巧妙地阐释了复旦学生对复旦的理解,有点自嘲,有点小资情调,但也精彩含蓄地解释了复旦学生真诚脱俗的气质。

“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旨在强调自强不息、兴学救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建设,复旦的中文、历史、哲学、经济等文科专业,实力仅次于北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还有医学也在国内高教领域遥遥领先。文、理、医三位一体,构成了复旦大学的强势学科。复旦重视学术研究,SCI论文单篇被引用次数全国第一,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全国第一,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数全国第一。

也许是秉承了上海的气质风骨,复旦是温和、精致而又骄傲的,那是一种不浮夸不做作的贵族的气质。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的浪漫之旅

在华东师大后门的枣阳路上有一家辛巴咖啡馆,据说它是城中最后的学院派咖啡馆之一。走入其间,橘红的墙壁和红色座椅温馨又浪漫。咖啡馆靠窗的位置有两个小隔间,小巧的桌上放着小台灯,专门为常来光顾的华东师大学子提供思考的环境。在店主Jeffrey看来,咖啡馆最迷人的不仅仅是咖啡,更多的是它闲适随性的气氛。

华东师大有条旖旎的丽娃河,整个校园由此分为东西两区,河东主文,河西主理,照他们自己的话说,“美女与恐龙分庭抗礼”。 一进校门,踏上林荫大道的同时你也进入了花的海洋,春柳摇曳花木婆娑,美丽宜人的景致让徜徉在其中的人们常生出浪漫的遐想。

华东师大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郁,许杰、施蛰存、徐中玉、万云骏、史存直等一大批一流学者均执教于此,杨振宁、丁肇中、约翰·霍尔都是华东师大的名誉教授。从钱谷融先生提出“文学是人学”命题、王元化先生撰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学著作,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学研究方法论大讨论、20世纪九十年代人文精神论争等,华东师大中文系都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获得了“中国批评家摇篮”的美誉。另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兼职教授哦!

上海财经大学——低调的华丽

一段有关上海财经大学的视频曾在网上广为传播:在湿冷的上海冬季,清晨六点半不到,数百名学生在图书馆门前排起蜿蜒长龙,为的是在图书馆里觅得一个自习座位。学风之盛可见一斑!

上海财经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中国第一所以推广现代商学而建立的大学。她以财经学科为特色,文、理、商、法协调发展,其商学院已通过AMBA国际认证。近年来相比考证和直接就业,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长远发展,纷纷投身学术领域。2010年的毕业生中,有525位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其中,317位同学选择出国深造,并凭借优异的学业成绩、良好的外语水平、杰出的个人素质被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

上海大学——别具一格的精彩

上海大学的风景很不错,宝山校区的伟长湖湖畔有很大一片草地,湖里有好多大得出奇的鱼和鸳鸯。上海大学旁边有个尼姑庵,据说考前拜一拜,考试不挂科,很灵的。西门外是宏基广场,电影院门口,总能见到甜蜜牵手排队买票的情侣。

上海大学是1922年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时建立的,时任校长为于右任,时任教务长为瞿秋白。上海大学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有“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美誉。1994年,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四所各具优势与特色的高校强强联手,组建成立新的上海大学,科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出任新上海大学的首任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为学校开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日新月异。郭敬明曾在文章里提到,自己在上海大学学着一个理工与艺术相结合的奇怪的专业(影视工程),上节课学的文学史,下节课可能就要上高数了……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贯中西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初夏时节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下简称“上外”)校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由校团委、校图书馆共同主办的“校长读书奖”已经成功举办过四届。

上外很洋气,到过这里的人可能都有这种感觉。学校有体现各种国家建筑风格的教学楼,比如英语专业在英式建筑中上课,阿拉伯语专业则在阿拉伯建筑中上课。外语院校专业设置一般受就业市场影响颇深,为此,上外整合各项资源,逐渐建设起一个以上外特有的精品文化项目为支撑点的全方位本科生学术和人文培养体系,打造上外“文化方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真正做到“格高志远,学贯中西”。

上外可供选择的专业空间很大,开设有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波斯语、泰语等十多种语言文学专业,此外还有英日、英法等十多个复合型外语专业。近年来为适应市场需要,除原来设置的本科语言文学专业外,又陆续开设了许多新的专业,新专业的设立改变了学校原单一语言结构,强化了应用文科专业,如国际新闻专业(学制五年)、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国际会计专业等。

上外的毕业生很牛,大多数专业的就业率都可达100%,待遇优厚。

7.中北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篇七

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西省1331工程、山西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二级保密单位,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

中北大学前身是1941年5月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中国共产党及八路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历经华北兵工工业学校等时期,1958年升格为太原机械学院。1961年北京工业学院四个常规兵器专业相继迁入学校。1962年沈阳工业学院两个常规兵器专业相继迁入学校。1963年学校划归国防科委直接领导,1971年归属到第五机械工业部。1993年更名为华北工学院。成为国防科工委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6月更名为中北大学。

8.北华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篇八

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高校。北华大学是吉林省唯一举办林学、林业工程等涉林一级学科的高校,吉林省60%以上的林业技术与管理骨干毕业于北华大学。

截止至3月,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4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涵盖10个学科门类。1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36个专业领域。

形成了由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品牌专业、11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为引领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拥有51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1个院士工作站,16个省级创新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1项。

9.大学女生穿婚纱求婚蹩脚吗? 篇九

在传统观念中,求婚具有鲜明的性别色彩;这一次,“女友逆向求婚”显然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手段,“女友逆向求婚”通过符号互动向男友表达了爱与关心——在婚姻进入的问题上,因为家庭原因难免会引发摩擦和纠纷;女友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男友积极面对,给男友打打气、鼓鼓劲。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婚恋这一情感活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现实困难与障碍。没钱吃饭、和男朋友在街上手拉手说不饿的难忘经历,是朴素、纯净情感的生动写照;为了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男友辞了工作考研来到西安,也是“流动中国”的一个缩影。在坚硬的现实面前,许多人选择了妥协与退让,也有一些人选择坚守和争取。

著名女性社会学者佟新认为,在消费社会,人们已经难以获得和享受“纯粹”的情感生活。究其原因,在商品化、市场化进程中,人们逐渐失去了表达情感的能力,因为所有方式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小到鲜花、巧克力,大到房子、车子,经济元素越来越多地嵌入到情感生活之中。在物质和情感的天平上,许多人摇摆不定甚至迷失自我;婚恋观的世俗和功利,成为一种无奈而艰辛的现实。

在社会流动日益迅速的當下,“异地恋”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压力。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让许多人选择了放弃;以至于在大学校园,毕业季成为了“分手季”。为了缩短现实世界的连接距离,一些情侣千方百计地“在一起”;另外一些人却在困难和阻碍面前屈服,给自己“重新选择”找到了一个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理由。

正如歌曲《勇气》所言,“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我的爱就有意义;我们都需要勇气,去相信会在一起”。市场化和商品化将人们情感的欲求和满足以等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婚恋市场上不同经济状况的男人受女人欢迎的程度是不同的。可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社会,要给予真挚情感更多的成长空间。

爱是离不开责任和担当的社会存在,爱也需要更多的坚持和付出。勇敢,以爱之名;“女友逆向求婚”让人感动的同时,也给人更多前行的动力。有了厚重的情感基础,又何必在意谁向谁求婚呢?作为社会生活的粘合剂和润滑剂,充满真挚情感的时代,一定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10.一本大学是重点大学吗 篇十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大学观

本文以《什么是教育》中“大学的观念”和“大学的任务”两章为出发点, 运用其中阐述的部分大学理论对雅氏的大学观进行现代解读, 同时从大学的概念———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大学的危机与振兴、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和大学生观、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任务观和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文化观五个方面对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的大学观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对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大学的概念: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一种学校, 但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学校, 其特殊性在于学生不仅要在大学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大学生具有学习的自由, 大学教师也有教学的自由, 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团体, 师生享有学术上的自由和民主自治权。

二、大学的危机与振兴

1. 大学的危机。

(1) 学术的毁灭。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 雅氏指出:“由于众多大学并存的现象, 造成了毁灭真正学术的趋势, 因为学术研究为了拥有读者, 只好投其大众之好, 而大众往往只顾及实际的目的、考试以及与此相关的东西。”学术研究失去了应有的神圣纯洁, 反而被蒙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 这正是大学危机之所在。 (2) 具有独立见解的研究者的缺失。真正的研究者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储备, 而且要拥有独立的见解。雅氏指出:“固定的学习计划解除了单个个人在寻找精神发展之路上所要经历的危险, 但是, 缺少这种精神自由中的冒险, 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可能性本原, 而仅仅剩下发达的专业知识而已。”基于雅氏的大学理论, 发现我国的大学教育大都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 缺乏精神内涵, 因此, 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缺乏独立的见解, 趋于平庸化。

2. 大学的振兴。

(1) 外部的组织建设。要想建设一所优秀的大学, 外部的组织建设非常重要。雅氏认为:“大学改革只能由大学的人们来决定。这里涉及到两项任务:首先是必要的建筑设施、教授关心学生的生活, 以使他们能把全副精力用于学习上。”因此, 要想发展大学教育, 外部的组织建设非常重要, 通过增加教育教学经费、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等途径都可以进行大学外部的组织建设改革。 (2) 内部的观念转变。要想实现大学的振兴, 只靠物质方面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 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指导才是实现大学振兴的先决条件。在大学中, 教师无法保持学生对他发自内心的尊重;原本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实现全面发展, 却变得只看重成绩和现实的利益;原本是为了从宏观上掌握事物的整体, 却只学到了一些肤浅的知识而已。这些错误的观念充斥着现今的大学校园。因此, 实现大学内部观念的转变刻不容缓。

三、大学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1.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他们所面临的不再是小学生, 而是成熟、独立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 指导学生, 让他们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如果要把大学教师当作教书匠来用, 那就错了。”由此可知,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应该积极的帮助那些有潜力且可以超越自己的学生, 即使他不是自己的学生, 也应该帮助, 并且把学生当成和自己地位平等的朋友和伙伴, 只有这样, 大学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等教育者。通过对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的研究, 得出了许多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培养有灵魂的大学教师富有重要启示价值的内容。

2.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生观。

雅氏指出:“大学生是未来的学者和研究者, 即使他将来选择实用性的职业, 从事实际的工作, 但在他的一生中, 将永远保持科学的思维方法。”大学生有学习的自由, 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活动和信仰观念。他主张不要为大学生设下太多的规章制度, 因为在规章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缺乏独立的个性, 在思维上容易犯模棱两可的错误。此外, 大学之门应该为每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敞开, 而不是只为某些特权阶层和在考试中成绩优秀的人敞开。“大学应该始终贯串这一思想观念:即大学生应该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他们已经成熟不需要教师的引导, 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雅氏的大学生观, 有助于对我国目前的大学生观和教师观的反思, 重塑大学生和大学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任务观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有四项任务: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同时又指出:“就科学的意义而言, 大学的四项任务是一个整体。”其实在雅氏眼中, 科研才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和任务, 大学的这四项职能共同构成一项综合性的职能,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单个发挥其中一项职能, 四项职能必须同时发挥作用, 只有这样, 大学才能正常的运转。

五、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文化观

“大学, 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组织。大学文化不仅是作为大学内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 而且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大学的个性和品格而成为大学的标识。”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文化内涵的大学只能是一所空壳大学, 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六、结语

《什么是教育》是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之一,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本文以《什么是教育》中“大学的观念”和“大学的任务”两章为出发点, 运用其中阐述的部分大学理论对雅氏的大学观进行现代解读, 同时从大学的概念———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大学的危机与振兴、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和大学生观、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任务观和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文化观五个方面对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的大学观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对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1.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的理念[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

[3]彭元.雅斯贝尔斯“大学的观念”简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3) .

11.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篇十一

学校前身是1942年创办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时邮务总局干部训练班”,历经“战邮”学校、山东大学邮电专科部、华东邮电学校等阶段,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本科高校,取名南京邮电学院,4月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

学校原为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直属重点高校,20起实行中央与地方(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并入南京邮电大学。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12.山东建筑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篇十二

学校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济南城市建设工程学校,时为国家城市建设部在全国兴建的十所土建类学校之一。195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改名为山东建筑学院;此后几经变迁,1978年定名为山东建筑工程学院;1998年至2001年,原山东省机械工业学校、山东省地质学校、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先后并入山东建筑工程学院;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山东建筑大学。2017年,学校成为山东省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建有新校区、和平校区两个校区,学校占地24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馆藏图书398万余册;设有20个学院(部)和4个研究(设计)院,61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专业学位类别,64个二级学科培养方向,拥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有教职员工2209人,其中专任教师1797人,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

13.大学精神真的系于大师吗 篇十三

很显然,世纪之交的大兴土木并没有能够提升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于是乎,有人十分怀念当年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首先必须强调,梅贻琦先生一直是我所仰慕的前辈之一。1911年建立的清华学堂,起初不过是留美预科学校。在梅先生的管理下,清华大学历经抗战的艰难岁月后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学府。在诸多学术领域,那个年代所获得的成就,我们至今无法超越。

但是,站在21世纪,我们不能不对梅先生的观点进行理性的反思。重新思考的重点是:何谓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存在真的取决于大师吗?

教授本位的反思

有关大学的精神,历来众说纷纭。

按照哈佛大学前校长鲍克在《超越象牙塔》中阐述的理念,大学精神的基础是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学术中立。此外,鲍克校长还主张大学应当以学术思想引领时代的精神走向。一言以蔽之,大学既要传承文明、研究学问,也要积极人世、心系天下。颇有些“内圣外王”的自我期许。

大学的精神使命应当是由教授还是学生来担当,历来也颇有争议。笔者以为,大学早已告别了所谓“牛津一剑桥”贵族模式,学生才是大学的精神与价值的体现者。因此,大学应从强调教授本位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学生毕业后的作为是评判学校优劣的准绳。学生是学校历史的创造者,当然也是学校精神的承载者。当我们提及哈佛,想到的不仅是其悠久的历史,历代的大师级教授,更有她所培养的杰出校友。哈佛为美国培养了数位总统,还有数不清的国会议员、法官、律师、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这个群体影响着美国的历史,更决定着哈佛的命运。哈佛之所以为哈佛,实则因为毕业生的卓越表现,而不是教授们孤芳自赏的做派。

哈佛法学院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世界法学院中的翘楚,我们很难想象该学院也曾是“野鸡学校”的代名词。1870年以前的哈佛法学院一直是该校的“弃儿”,总是令学校为之蒙羞。在朗德尔出任院长之前。学生常混迹于校园和酒肆之间。课程没有体系,教授水平低劣,学生交钱后就很容易毕业。针对这些问题,朗德尔从严格招生制度入手,推出案例教学法,提高学业标准,严进严出。我们不难想象,那时候的哈佛法学院还很难聘请到高水平的教授。但是由于学院的管理走上了正轨,毕业生在律师事务所等处的工作表现日益改观,法学院也就声誉日隆。经过不到20年的努力,哈佛法学院即跻身一流学府。从中不难看出,后来的教授恰恰是毕业生成就的受益者。

在尊重权威的东方文化中,大师级教授有被高估甚至神话的现象。其实和普通人一样,他们的知识、视野和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否认在本科生教育阶段,教授起到的引导作用很大,他们是文明薪火的传承者。在研究生教育中,哲学、历史、物理等学科对教授的学术能力要求也很高。但是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求知欲和探索能力。学生表现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教学相长的商学院

说到那些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的专业领域,教授能够传授给学生的内容极为有限,其中以商学院最为典型。西门子、卡内基和摩根等划时代的商业领袖都不是学校教育的产物。商业的历史比商学院更为久远,企业家是历史磨砺出来的,而绝对不是教授熏陶出来的。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商学院的教授对学生的作用不是特别大,为何要建立商学院?笔者以为,商学院培养MBA是顺应企业科层对于职业经理人的需求。如果没有商学院,年轻人只能完全凭借个人的经验积累来提升自我,成长会比较慢。加上很多经理并非商科出身,基础知识也有待补充。在商学院里,教授可以讲授一些必要的知识,比如经济学、会计和金融。这些通常是经营企业的必备知识,尽管很浅显,但是自学起来成本较高。

商学院的另一个更加重要的功能是为学生提供相互砥砺的机会。有很多管理技能方面的知识根本无法从课本中学习,教授也无法传授,比如企业家精神、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视野等诸多内容,教授都无从讲授。现在的主流商学院崇尚研究,教授的管理经验太多不及学生,又如何让教授告诉学生怎样发挥领导力、怎样令人信服呢?!事实上,很多讲授创业学的教授自己从来没有创业经验,只能是纸上谈兵。

《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这本书中也有哈佛校友历数了商学院的种种官僚习气。校友质疑:作为最成功的商学院,教授们都无法管理好自己的事务,又何以教导学生管理企业?好在时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的麦克阿瑟颇有自知之明。他曾一再强调:“哈佛商学院的成功不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而是因为学生毕业后有所作为;校友成功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曾经来哈佛镀金,而是在于自己的努力。学生来哈佛之前就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造就他们的不是学校,而是学生自己”。

麦克阿瑟院长的话道出了管理教育的精髓:创造机会让怀有抱负、目光远大而又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在一起相互学习,琢磨成器。另外,学生在一起形成的关系网络对于日后的经营管理又是大有裨益。但是,如果我们浏览商学院的网页,不难发现许多学校都在声称拥有大师级教授团队,要培养商业领袖。其实领袖从来都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教授也不可能把废铁炼成黄金。事实上,是学生的资质和努力决定了学校的前途。学校可以成人之美,却不该有掠美之意。

大师消亡的时代

最后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大学里还可能有大师吗?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不得不面对分工的现实。大学里也不例外,学术分工已经是知识传承的前提。但信息和知识的极大丰富也使得我们每个人变得相对无知,我们已经完全无法想像达·芬奇可以在机械设计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社会的发展已经排除了业余科学家取得像卡文迪许、焦耳和欧姆那样的成就的可能。就算是教授这样的职业学术群体也只能在偏狭的领域中耕耘。也许后世不乏会出现类似爱因斯坦和牛顿那样的天才,但是我们很难设想他们能有那样广泛的建树。

面对大学生知识结构日益单一的问题,哈佛曾经提出“核心课程”的理念。此举固然可以在通识教育阶段弥补学生的不足,但是也不可能让他们在走上研究道路后兼顾多个领域。

此外,大学教育的大众化也令大师的产生日趋困难。我们知道,大师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和眼界,更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从容。这样淡定的气质恰恰是现代大学所难以培养的。现在的大学可以产出许多学有专长的教授,但是大师的出现只能是偶有惊喜,却难以期待。

14.青海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篇十四

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首批百所创新示范校,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15.民族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篇十五

入选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7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16.“为升官发财上大学”该鄙视吗? 篇十六

大学是什么?上大学为什么?乍一听来,这的确不算什么高明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无论对就读的大学和所选的专业是否满意,想必也该或多或少思考过这个问题。事实上,既然大学并不虚无,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大学是什么”的答案,当然也就无需抓耳挠腮,即便是回答“大学就是一所学校”,也一点不错。对大学新生而言,“上大学为什么”,恐怕也各有各的答案,无论是为了学得专业知识,还是从大学经历中获得成长,即便只是为了日后好找工作,也并不丢人。

事实上,“大学是什么”、“上大学为什么”,也不可能去统一出标准答案,即便对大学的认知并不那么崇高,上大学的目的也并不那么高尚,也大可不必因此而自惭形秽。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够具备高远的眼光当然不错,但既然并不是每个人的经历和境遇都完全一致,即便是成了一所大学里的同学,也不必强求每个人对于大学的定义或上大学的目的都要完全趋同。更何况,志存高远,同样也要立足眼下,如果上大学的宏大志向最终却连个工作都落实不了,基本生存技能都不具备,倒是反而显得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了。

当然,作为大学开学第一课,校长们抛出“大学是什么”、“上大学为什么”的问题,显然也是用心良苦。看似简单的提问,恰恰是对于大学本真的思考,即便未必真能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同样的思考深度,但有所思,终究要聊胜于无。尽管“大学是什么”不必有太多束缚和限制,但“大学不是什么”,倒是有必要在“开学第一课”与新晋天之骄子们交代清楚。复旦校长引用老校长的话,想必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上一篇:主管护师个人总结参考下一篇:楼管员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