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参与企业论文

2024-07-31

内部审计参与企业论文(共8篇)

1.内部审计参与企业论文 篇一

跟踪审计就是审计人员从一开始就介入到工程建设中去,全过程参与、全过程跟踪,将过去的事后审计变为现在的事中审计,能够更好地增强审计的时效性,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在跟踪审计中经常要对工程造价签证进行核实,就避免不了参与签署造价签证,也就是在造价签证单上签字认可,现就参与造价签证有何利弊谈一些看法。

参与造价签证有利的方面主要表现:

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直接对造价签证进行核实,确保了签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体现了审计人员作为政府资金“卫士”的作用,避免了事后审计在查出了问题,但损失已经造成,再想追回或弥补都相当困难的局面。

二、可以发挥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一些对工程管理不熟悉的建设单位甄别签证的合理性,避免其误中签证陷阱。

三、审计人员参与造价签证,使得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都加强了对造价签证的重视程度,特别是监理更加用心的履行控制造价的工作职责。

四、审计人员参与造价签证增加了串谋成本,有利于廉政工作。

五、参与造价签证能让审计人员更加深入到工程建设中,把握工程建设的各种信息,从而更加容易发现工程管理问题。

六、参与造价签证,可以增强审计人员自身的责任心。

就目前来说,审计人员参与造价签证有以下弊端:

一、由于审计人员的介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往往先要等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利益的冲突,破坏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二、在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跟踪审计毕竟不像监理一样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比较稳定地驻扎在建设工地,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实施旁站监督,也就使得审计人员不能事事都清楚掌握。

三、各地的造价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明确了签证经过建设单位、监理及施工单位共同签字就能作为结算依据,跟踪审计在这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依据。

2.内部审计参与企业论文 篇二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基础条件

讨。

目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市场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 在如此复杂和风险重重的环境中生存, 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现状, 为了更好地生存,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很多企业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希望通过制定一些风险管理措施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与此同时, 内部审计也围绕着风险的预防开展了工作。可是, 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还不是很完善, 这主要体现在体制以及方式方面, 要想成功的预防风险, 需要一定的完善措施。

一、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基础条件的实际情况

(一) 环境因素的实际情况

当前, 在很多的企业中, 内部审计的部门并不是审计委员会的一个下设机构 (除了少数的上市企业) , 而是依附于财务机构或者和其他一些机构作为一个机构依附于财务机构, 这是目前我国企业中关于内部审计的最大弊端。可是, 许多的上市企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比如股权结构不科学, 单股力量强大, 国有股东数量太少, 企业有关领导的行为太过于“自由”等。所以,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受到怀疑,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是作为独立的董事存在。

(二) 技能因素的实际情况

目前, 在我国, 很多公司关于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还比较传统。缺乏事前以及事中的审计, 而主要是事后或者是静态的审计。而实施风险管理则对内部审计的功能期望很高, 比如强化调研, 针对机构中一直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涉及到资金安全问题和危机到企业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问题的时候, 这种内部审计的力度更应该强化, 同时要开展频繁的探析以及评估预测工作。像这种针对企业的具体实际, 呈动态性的内部审计技术手段, 对企业的运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善的审计手段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 促进日常管理措施的改进以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就审计手段而言, 在职业规范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财务审计的因素, 该体制目前标准还很低, 这不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 组织因素的实际情况

以下是2010年某一省份组织的一次调研活动, 负责单位是有关的内部审计机构, 具体内容如下:以该省区域内一百家单位作为样本, 都是企事业机构, 此次调研的目的是明确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程度,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在一百家单位中, 有大约百分之四十三的内部审计单位是不独立的, 而是依附于一些职能部门, 在一些公司高层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比如总经理以及会计师等。这个问题是我国目前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一个弊端。另外, 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内部审计工作做不到随企业的具体实际进行变化, 从而使内部审计的目标不满足实际的要求, 审计工作的职能未能很好的发挥。尽管审计工作在管理审计方面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可是风险审计的功能还远未发挥出来。

(四) 人员素质因素的实际情况

我国有关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在素质方面存在问题是以下几个:一是职业道德不是很好。由于种种原因, 使很多有关审计的工作人员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比如在工作中缺乏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缺乏学习的热情, 对一些审计方面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及有关的技术手段缺乏重视。二是审计人员的年龄及知识问题。目前, 很多审计人员的年龄较大, 而且很多的人员以前都是财务审计人员, 因此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缺乏对现代管理技能以及先进技术的学习和运用, 复合型的人才的缺乏, 使全面的分析无法实现。三是关于审计工作的观念以及技术手段落后, 审计行为不合理。提出的审计建议不符合实际的操作要求, 能使用先进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

二、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

(一) 改进公司的管理结构

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 在公司的管理结构中, 应该成立专门的针对风险的委员会, 负责对整个企业的风险实施管理;建立依附于董事会的关于审计工作的委员会;完善监事会的职能。这两个部门可以联合起来开展监督工作, 采取有效的分工协作的形式加大监督力度:审计委员会可以负责事中的监督, 其主要的工作范围是财务信息的泄密及审计监管, 而监事会可以负责决策实施后的监督, 其主要工作的范围是确保董事会以及股东会上通过的决议能够有效实施;监事会和内部审计以及审计委员会三者的联合, 组成了一个一体的, 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使企业的管理结构更加符合具体实际, 有效地加强了内部审计的力度, 促进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以及管理结构的优化升级。该措施的优越性主要有:一是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审计委员会体制;二是满足目前的企业法规, 因此开展起来较为容易。

(二) 完善审计措施和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工作时, 一定要变革以往的审计手段。在进行风险治理工作时, 要围绕着未来的主要风险来开展工作, 而不是围绕着过去的风险, 因此, 有关的审计措施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革, 传统的审计措施大部分是针对决策后的, 现在应该以决策前和决策中的审计来取代。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在手段措施方面和以往的审计有区别也有联系, 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一些特殊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例如预警分析技术, 该技术经过对风险信号分析, 来实现对风险程度值的计算, 然后参照事先计划的指标, 对应有关的值发挥预警功能。这些报警体系是采取一些难度很大的数学模型设立的。除了预警分析技术外, PEST, SWOT以及KSF等技术也是非常不错的方法。一些现代先进技术, 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等, 为审计人员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审计工作的分析以及评估方面的一个关键技术。

(三) 建立针对风险的内部审计机构

1. 把风险预防工作归入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机构从属于公司的高层人员, 它的一切工作都是在高层有关人员的领导下开展。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是以规范的书面文件的方式来显示其权利义务和目的的, 而且要征得高层管理的同意。把风险预防的工作交由内部审计机构全权负责, 会使针对风险提出的预防措施以及方案的独立性增强。

2. 改组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结构。

内部审计机构应该积极招募各种类型的人才来开展审计工作, 而不是仅仅只招募会计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各种风险的及时发现和有效规避。

3. 还要注意对内部审计人员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的

不断调动, 这样有利于为内部审计机构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许多规模很大的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采取的就是这种人员不断调动的措施, 很多的人员在一个部门呆上2至3年的时间, 会被调到其他的部门工作。实际也证实了采取这样的流动措施是正确的, 对一个公司来说, 该措施比人员固定措施带来的效益更大。

(四)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修养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需要一些相对高水平的专业人员来开展审计工作。因此,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参与风险管理审计的过程中, 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要努力与被审计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消除被审计人的抵触, 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实质及潜在影响, 探讨改进措施和可行性, 从而来辅助公司高层人员的工作, 为公司的有效运作以及公司目标的达成提供支持与帮助。

三、总结

简而言之, 目前, 很多的上市企业以及金融企业关于内部审计体制的构建在我国法律方面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引进, 这有利于公司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力度, 有效地规避风险, 所以, 需要不断地改进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汪洁.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商业会计, 2010 (24) .

[2]陈书丽, 王媛媛, 邢庆娇.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23) .

3.内部审计参与企业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30-02

利益相關者理论最早源自于西方,其界定是:企业内总是存在一些对企业产生影响力的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企业无法立足。其核心内容是:对公司的利益产生影响力不仅仅是投资人,而是对于公司来说与其利益相关的所有人。根据这个定义以及我国大学的特点,本文将大学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大学组织目标长久稳固发展的群体和个人。

一、影响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最早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内并将大学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进行研究的人是美国的亨利·罗索夫斯基。他将高等学校的利益相关者按照与大学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属于第一个层次,是权威利益相关者。而学生属于核心中的核心,是所有群体存在的灵魂,决定着其他群体存在的意义。罗索夫斯基在著作中也曾提及“大学是学校,如果没有学生,学术成就终归会枯萎”[1]。他们应该是,而且事实上就是学校最重要的不能被忽视的利益相关者。

二、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理论依据

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角度分析,学生是高等教育消费的生产者又是共同生产者。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顾客,高等教育市场化运行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顾客既投入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因而是大学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经济学依据:学生的评价间接影响政府对高校的拨款。现我国公立高校主要的经费来源于政府。所以高校间为获取政府的经费而激烈竞争,其竞争的最终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办学经费。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学生的评价和成果。支付经费的手段对高等院校及其内部行为者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2]。具体表现在政府拨款主要依据大学的绩效,政府尤其关注大学经费的使用效率及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学生间接的影响政府拨款的分配权,高校的经费获取也间接依赖学生学习成果。

管理学依据: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普朗克特和傅立叶认为,在我们看来,参与管理是一种哲学。它要求把组织决策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把参与和责任延伸到最低层次上去[3]。因此,在大学管理中,应该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群体决策中,在学校和个人的利益诉求中充分利用自己的才智使大学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一种真正有效率的管理方法,可以让学生个体的利益和大学整体发展紧密相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三、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现状及困境

(一)学生参与权力意识不强、参与秩序混乱

有大量的实证调查可以支持这一结果,如来自辽宁某地(2013年)的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三所大学,采用网络和实地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对三所大学的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68.3%的人对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相关权利不了解,22%的人了解一点,另有9.7%的学生认为没有这方面的权利。此结论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参与大学治理的认识相对模糊。造成学生从众心理特征较为突出。对学校内部治理的意见看法不一、缺乏组织领导,造成无序的低质量的学生参与。

(二)学生参与深度不足,学校缺少制度保障措施

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行为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的具体内容、参与途径和参与形式等。调查结果表明,在学生参与的内容上,多数是学生课程教学方面,很少涉及其他的学校管理事务,参与的内容有限;在参与的途径上,主要是通过学生会、校园网。这表明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途径单一。参与形式上,多数参与只是了解学校工作信息,与决策相关的事务涉及很少。这表明学生参与学校内部治理的层次很浅。如2010年吉林大学颁布的《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实施办法》中关于学生参与范围的规定仍仅停留在“衣食住行”方面,对涉及学生核心利益的教学工作仅规定学生有事后监督权、“事前”接受意见征询权,尚无教学管理实务的“事中”决策参与[4]。

在华东师大举办“师生共进午餐”活动,促进双向沟通的案例中,学校建立起了信息双向沟通机制。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学校的认同感[5]。但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该制度进行实证调研发现:在实践中,学生参事不能发挥合理预期的效能,61.1%的接受问卷调查学生表示“从未(有参事或其他学生向其)收集过”意见和建议。36.4%的参事选择“通过同学主动反映”来完成意见和建议的征集工作[6]。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机会较少,参与机制存在漏洞。

(三)学生参与效度不足,走形式成分较多

从高校的学生参与内部治理的现状不难看出:高校对学生参与管理的反馈匮乏,多半学生认为他们的建议很少被高校管理者采纳,并未给予解释说明。如上述提到的华东师范大学举办“师生共进午餐”活动中的实践调查结果显示:45.8%的同学表示“对反馈结果与问题解决的情况不了解”,26.9%“收到校方的答复,但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从而可以看出高校对学生参与的意见不予反馈也不予解释的态度,导致学生对参与管理的效果不满意,挫伤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参与管理的效度。

四、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应然状态的必要性及其价值

(一)学生参与作为一种权利分享,是高校决策和民主管理的重要步骤

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制定决策时要注重广纳众言,应以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来保障决策的公正性。这是制定决策关键环节。这样在实行决策的过程中能够减少争执及分歧。就像布鲁贝克所说,“如果不征求学生意见,如果根本没有责任制,如果听取了学生意见然而并没有照搬,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当理性的过程受到挫折时,就有非理性的过程取而代之的危险。学生的不满就会变成破坏,而破坏又会变成暴乱”[7]。

(二)推进学生决策参与是高校履行核心使命的具体体现

现阶段,我国高校需要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的使命。但是,四大使命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最终导向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都要承担起育人的使命。换言之,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才培养,高校一切工作都应该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服务。

(三)维护学生参与权是保障高校内部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高校内部公平正义”,就是高校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得到满足,利益分配的机会和过程和结果做到公平公正,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处理和协调。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及社会个人的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不同利益导向的个体和群体逐步形成,这就导致了矛盾的激化。在这一背景下,给学生开设公正合法的参与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利益诉求及保障学生参与权,既有利于維护学生合法权益、满足学生意愿,也是提高工作绩效的重要渠道[8]。

五、学生参与高校内部管理的路径保障因素

(一)增强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知能因素[9]

知能因素是指学生参与大学管理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知识的深浅及参与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影响参与管理的效果。学生想要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并得到重视就必须具备相关的能力。为此,大学应当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参与管理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得到具体有力的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管理能力。

(二)建设完善的校园管理信息公开平台

学生参与大学管理过程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就是有效信息的获取。所以大学应该做到管理信息的开放化。这是学生参与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大学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构建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使学生能及时地获取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如采取校务公开的制度管理模式和校园信息网络来传递学生和校务信息的传递。使学生的知情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10]。

(三)建立学生参与治理的机制

大学要确保能卓有成效地进行学生参与治理,就必须要建立起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首先,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有助于给学生参与管理提供动力。激励不仅包括物质激励更包括精神激励即满足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使其体验到参与管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其次,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设置独立的民主监督机构,如教育管理委员会。再次,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构建畅通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表达机制、实现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11]。

(四)激发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主体意识及参与

意识[12]

参与意识是参与管理的第一要义,意识越强烈,参与行动就越主动。当前大学生存在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对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意识不强。因此,改变大学生的消极观念对于激发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作为学校高层管理者也应该从观念意识上重视对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教育,为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提供保障措施,让大学生真正接受并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

参考文献:

[1][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谢宗仙,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76.

[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79.

[3]苏博.我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财经大学,2013.

[4]中南大学全力推进人事管理改革创新[N].教育体制改革简报,2012-11-21.

[5]江泓,刘陈鑫.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实践探索——对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参议会”制度的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2009(10).

[6][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3.

[7]林炊利.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办高校内部决策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8]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9.

[9]郭军洋,花亚纯,孙健.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2(3).

[10]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60.

[11]段爱敏.权力视角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4.内部审计参与企业论文 篇四

2010-07-28 12:59:00阅读

271 次

王培璐

2009 年初,我们所和杭州中诚造价师事务所联合竞标,取得了浙江省高速

公路部分重点交通路段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业务。这个业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项目。所谓“新”,新在“全过程”,新在“跟踪”,跟我们以前的建设项目审计一般是在建设完工以后才实施的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们对本次即将要实施的审计项目进行了审前的学习、统一思想,统一思路、统一方法。下面我代表我们所谈谈我们的理解和认识及其审计工作思路。

一、高速公路等省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意义

1.开展高速公路等省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合乎建设项目控制造价,节约投资,化解风险,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良哇的快速纠错和预警机制的内在要求。开展高速公路等省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旨在借助于有相应资质和高速公路审计经验的社会专业力量,将事后审计环节提前并始终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使建设单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防范风险,强化管理,保障建设资金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有利于加强建设单位与审计机构、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及时采纳合理化审计建议和咨询意见,节约投资,体现审计成果,促进工程结算支付和竣工决算编报、审批工作顺利完成。同时,使得建设单位在向社会交出一条好路的同时,也能经得起内、外部的审计、稽查。

2.开展高速公路等省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我省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和国家审计机关创新审计工作思路的有效举措。也是“创业创新”集中体现。当前全省交通系统正在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全力推进现代交通三大建设,随着我省交通建设向纵深推进,政府审计和交通行业审计监督任务日益繁重,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相对突出。而传统的事后审计模式,因审计介人滞后,存在审计难度大,发现的问题和损失浪费等难以再行整改等问已不能满足“高速网络工程”全面监管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创新审计观努力整合各种有效的审计资源,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审计方式。

3.开展高速公路等省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也是我省交通系统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浙江省交通系统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以资金为主线,按照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原则,认真查处挤占挪用贪污浪费行为,规范交通建设资金管理,逐步推行高速公路等重点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浙江省交通系统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 -2012 年工作意见》也明确要求,继续推行和规范、完善高速公路跟踪审计制度,围绕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以招投标、设计变更和资金监管为重点,实施全过程的监督。

4.实行高速公路等省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突出监管重点、服务发展大局的需要,是交通行业审计工作按照深人学习实践交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整合审计资源,加强审计重点监管,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扩大内需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执行到位,全力推进现代交通三大建

设的重大举措,也是项目相关单位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建立健全良哇的快速纠错和预警机制的内在要求。实行高速公路等等省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我省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和国家审计机关认真贯彻省政府《浙江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关于省交通重点工程必审制和交通部《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 等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完善和拓展高速公路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创新之举;有利于纠正传统的事后审计工作滞后、审计整改难度大等问题,实行建设期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组织有机结合,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审计方式,“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二、跟踪审计的具体操作

(一)规程、依据及审计方法

根据省级以上(含省级)审计机关下达或授权的跟踪审计项目,有统一操作规程的,按其规程执行;没有统一操作规程的,参照相关规定执行。

国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以国家、地方及有关部门有关基本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办法为审计依据。被审计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制度、章程、决议及相关的合同、协议等,不违反现行法规的,可以作为审计参考依据。针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特点,有关业务规范和经济技术标准、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评价标准(或指标)、公允的市场价格等也可以作为审计依据。

国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一般分为阶段节点审计、驻场审计等形式。将建设全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抓住项目建设的关键节点,采取定期审计和日常随机抽审、定期审计和定点审计相结合方式所进行的跟踪审计,为阶段节点审计。驻场审计是指审计组常驻项目建设现场对工程进行全程审计,无特殊情况一般不采用。为减少审计成本我们应采用阶段节点审计。

(二)具体程序和要求

根据以往的财务决算审计经验以及以上的了解,我们制定了本次跟踪审计的思路:

1.跟踪审计的程序。根据国家跟踪审计项目编制《国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施方案》,明确跟踪审计项目所采用的审计形式。上已列人计划,跨实施的项目,应作为“续审”项目,列人当年跟踪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组组长、主审,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审计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国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施方案》,作为实施跟踪审计的作业依据。

(1)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进行审前调查,详细了解被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分析调查资料,确定审计目标、审计形式和工作重点。审前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项目立项批准情况;项目概算或预算的批准与调整情况;预算安排情况;建设资金筹措计划与实际到位情况;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工程现场管理、工程财务核算、工程材料与设备管理、工程价款结算、工程合同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情况;其它情况。

(2)编制跟踪审计项目的实施方案.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依据健设单位和被审计项目的名称、基本情况健设项目相关单位的名称及基本情况;审计范围、内容、形式、方法、重点、目标、实施步骤、预定时间;审计组成员名单、具体分工和相应职责;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日期;实施阶段节点跟踪审计的项目,应在审计实施方案中明确跟踪审计的重点环节、审计内容及其审计方法;项目跟踪审计操作流程。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分管所长批准后,由审计组负责实施。审计组应严格按照确定的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部分内容不适应实际需要时,应及时进行调整。调整方案的程序与制定方案的程序相同。

(3)跟踪审计应获取的资料.跟踪审计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跟踪审计过程中根据项目进展程度向审计组提供以下资料:项目批文: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扩初设计

(含设计概算)、施工图设计(含施工图预算)及审批文件等;招投标资料,包括招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及有关会议纪要等健设项目相关单位的资质证明、取费证书、预结算编制人员资质证书(复印件)等;项目前期征地拆迁资料;经济合同:包括总承包、分包、设计、折迁、评估、施工、监理、咨询、材料(含设备)采购等合同及与项目有关的协议、纪要、各类签证等;验工月报(计量报告)及竣工验收资料等(如:施工日志、质量评定单等)图纸;竣工图:包括土建、装饰、安装、市政、园林、交通、水利、电力等专业(含工程变更)等;工程结算资料:包括工程量计算资料、单价测算资料、工料分析单(含钢筋翻样单)及汇总计算资料等;基本建设项目概况表、竣工财务决算表、交付使用财产总表、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等;项目财务收支账册、凭证、报表及交付使用财产、项目结余物资清单、未完工程项目资料等。应要求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项目主管人员就已经或将要提供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相关情况作出书面承诺。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组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向被审计单位提出书面承诺要求。

(4)跟踪审计证明材料。跟踪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组负责收集审计证明材料。审计证明材料种类有: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种资料;审计人员通过观察、调查、审核、计算等方法收集形成的、能够证实审计事项真相的证明材料;审计证明材料应符合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的要求。审计证明材料应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取得相关责任人的签名或盖章。审计人员对证据提供者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审计证据,应当注明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原因和日期。拒绝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5)审计底稿及其他。审计组应建立《 跟踪审计工作台账》(表式见附件),由审计人员负责记载,组长或主审检查。及时记载审计时间、工作纪实(包括审计内容、项目现状、发现问题、审计意见、整改情况、审计成果)。台账要注重反映量化成果,要成为反映跟踪审计全貌的工作日志。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进行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负责。审计组组长应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并签署复核意见。审计工作底稿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项目的名称及实施时间;审计过程记录;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判断意见;编制者的姓名及编制日期;复核意见、复核者的姓名及复核日期。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应做到真实客观、内容完整、事实清楚、重点突出。跟踪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组应按照“跟踪审计、分期报告、迅速反馈、及时纠正”的原则,针对发现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出具《国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意见单》(文书格式见本规程附件,以下简称意见单)。鉴于意见、建议主要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之用,为简化操作程序,可以审计组名义制发。对于重大事项,应经跟踪组会议讨论,必要时由审计机关作移送处理或出具专题报告。审计组应重视审计建议或意见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努力提高审计建议或意见的质量。意见单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查证情况(跟踪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意见和建议;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执行、落实情况。意见单由审计组主审填制,审计组组长、主审应负责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落实审计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作好相关记录。一般需每月提交书面报告。对于跨的跟踪审计项目,每年末审计组向审计机关出具踪审计工作报告(此报告可以不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于跟踪审计终结的项目,应按照现行的审计操作程序,由主审负责起草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法定文书。

2.关于跟踪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国家建设项目前期准备阶段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算批复、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等文件是否齐全;检查建设规划、用地批准及施工许可、环保及消防许可、项目设计等文件是否齐全;检查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编制范围是否完整,编制依据及采用规范、标准是否正确,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合理;检查建设项目相关单位的确定是否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以及其结果的合法性;检查与各建设项目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条款是否全面、合法、公允,与招标文件和投标承诺是否一致,国家审计条款在合同中有无体现;检查建设项目资金的来源及落实情况,如资金来源是否合规,是否专户存储,能否满足项目建设投资进度需要,后续建设资金是否落实。对使用国债的建设项目,要严格规定其操作程序和使用范围,并作为建设资金审计的重点;检查各种规费是否按规定及时缴纳;减、免、缓缴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手续是否完善;检查征地、拆迁补偿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有无弄虚作假、擅自扩大拆迁范围、提高或者降低补偿标准,损害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利益。重点关注拆迁补偿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特别是高出评估价格的补偿金额的确定是否履行了必要的程序、有无书面记录。

(2)国家建设项目实施阶段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合同的订立、转让、履行、终止等情况,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合同各方是否认真履行合同条款,有无转包、违法分包工程等情况,如抽样检查项目设计、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是否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合同、协议履行了职责;检查项目概算执行情况,如有无超概算、擅自提高建设标准和扩大建设规模、挤占或者虚列工程成本等问题;检查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如建设单位是否建立健全了内控制度,并按规定执行。如:工程招投标制度;奖惩制度;工程签证、验收制度;设备材料采购、验收、领用、清点制度;费用支出报销制度等,同时要督促建设单位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并监督其执行,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建设资金合理合法使用;检查分期工程结算资料是否及时报送,监理及建设单位是否认真把关,重点检查施工合同中工程变更及额外工程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包括程序是否规范、价款是否合理等;检查主要隐蔽工程的真实性以及是否按设计规范、设计要求完成;检查工程项目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是否符合《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 的要求和有利于建设项目的管理及竣工决算的需要;检查建设资金到位情况是否与资金筹集计划及投资进度相衔接,有无因资金不到位而造成停工待料等损失浪费现象;检查建设资金是否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付款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是否符合工程进度要求,是否存在挤占、挪用建设资金或者外借使用等问题,对往来资金数额较大且长时间不结转的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要查明原因,防止超付工程款现象;检查建设单位管理费的计取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费用支出是否符合“必须、节约”的原则,有无超出概算控制金额,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检查主要材料与设备的采购方式是否合理、合法、合规,是否进行招投标或比价采购;检查国家、省、市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如检查各级政府给予该项目的优惠政策,相关部门是否贯彻执行;建设单位是否将优惠政策全部用于建设项目上,有无将优惠政策以各种形式移作他用,从而增加建设项目投资;检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情况,重点检查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步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

(3)国家建设项目竣工交付阶段一般由决算审计组负责,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工程结算和工程财务资料,核对甲乙双方材料决算表,超、欠供材料计算是否正确、结算凭证是否合法;检查工程库存物资的财务处理是否合规;检查待摊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工程建设配套设施费支出、贷款利息和资金占用费是否真实,其分摊是否合理,有无挤占工程投资支出,如审查各种非正常损失费用的真实性,核销有无经过有权部门审核批准。已摊销待摊投资是否真实合理,投资决算报表中相关数据是否配比;检查建安工程投资真实性、合法性,如审查竣工图纸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审查竣工资料与实物是否一致。检查工程量的真实性,以及工程单价与取费的准确性。审查工程价款结算是否与合同条款一致,以及合同中关于工期、质量等奖惩条款的实际执行情况;检查建设项目基建收人、结余资金,重点检查建设期间收人的形成和工程投资结余资金分配比例的真实性、合法性;检查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资产,主要检查“交付使用资产总表”、“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核实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是否真实、是否办理了验收手续等;检查尾工工程,重点检查建设单位预留建设项目未完工程投资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依据有关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等评价标准(或指标),对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有效性、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影响投资效益的各种因素。

(4)审计终结(审计报告阶段),出具竣工决算审计报告,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实施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包括审计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工作起止时间项目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项目审批立项;项目基本概况;项目建设、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情况;项目实施完成以及项目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评价: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等制度的执行情况;项目计划管理、项目投资控制及项目内控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工程价款结算和竣工决算情况;对项目工程管理与项目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总体评价等;审计查明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包括被审计单位违法违规行为和审计处理意见,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审计建议。审计组在审计实施结束后,在分析、核实已有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台账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签证等审计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报有关市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复核。复核后起草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经有关市局法规处审理后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核实后作出书面说明,拟写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审计结果文书的代拟稿,按规定程序报审计机关复核。

三、高速公路等省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原则、重点与难点

(一)审计原则

1.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审计的“生命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客观、公正、独立发表审计意见,不受被审计对象干扰,严把监督关。同时,要注意妥善把握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要加强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的沟通、协调,及时提出隐蔽工程、设计变工程索赔、材料价差和资金使用管理等合理化书面建议和咨询意见,促进高速公路项目节约投资,加强管理,杜绝和减少违纪违规问题发生。

2.财务审计与工程审计(审价)相结合原则。在全跟踪审计过程中,我们必须与工程审计(审价)相结合,才能完整反映高速公路建设成本,反映建设资金筹集、使用和周转的真实状况。要紧紧抓住资金流程这个主线,突出资金支付这一重点,全方位开展建设项目工程、财务审计监督,充分体现跟踪审计成果,确保建设资金安全完整。

3.强化审计监督应与加强建设管理相互促进的原则。我们在参与高速公路跟踪审计,监督建设单位合理控制造价,提高建设管理水平,但不应随意干涉建设单位的管理自主权。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应充分尊重并积极听取审计机构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完善“自我诊断”、“自我疗伤”系统功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要通过全过程委托跟踪审计,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和廉政建设,促进我省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审计重点

通过对高速公路等省重点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竣工决算的审计,核实建设项目建设程序、招投标、资金使用、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合法性,查证工程造价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促进建设各方加强管理,确保建设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有效。合法、真实、正确地编制工程预、结算,更好的控制工程建设成本的合法性、真实性,提高建设项目投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我们审计工工作的重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通过工程结算的全面审计,保证工程结算的合法、真实、准确。

2.通过工程招投标的审计,发现招投标方面存在的缺陷,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

3.通过工程建设程序、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审计,发现存在的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项目效益,规范建筑市场。

(三)审计的难点

1.事务所中对国家建设工程的全过程的建设程序等了解的人员较少、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给我们的审计工作质量会带来不利的一面。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强学习之外,还要借助造价

师事务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其技术力量。学习的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浙江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 及工程所在地相关审计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制定严格的审计操作规范,认真履行审计程序;遵循独立审计原则、执行三级复核制度;

2.索赔与反索赔。索赔、反索赔与合同管理的关系、与计划进度管理的关系、与成本控制管理的关系、与文档管理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用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处理这些繁杂的关系,对索赔与反索赔工作会带来利好效通过层层分析如合同分析、进度跟踪、成本监控、文档纪实等,发现索赔机进人事件调查,评价索赔因由,分析干扰事件影响,计量索赔价值,起草反应会索赔报告等。这是一个新内容。对我们来说,这是个新的挑战。我们认为提高索赔及反索赔管理水平及操作水平至少要做到:一旦有干扰事件发生甚至出现苗头,应即采取主动,积极操作索赔管理机制,不宜拖延,更不宜久拖,决不要不知所措;当涉及工程变更事项或承包方单项索赔时,要掌握要领,抓住要害、突破难点,及早动手力争快速独立处理和解决;审计单位和业主方的谈判技艺、索赔策略和索赔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整体索赔理论水平,多作内部及同对方沟通、交流、和谐,不断进行实践一总结一提高,不遗余力,才能使索赔工作上新的台阶;索赔及反索赔本身就是一项风险性大、系统性强的工作,大中型项目索赔项目较长,索赔或反索赔期望值亦不宜过高。其一,制约因素的多样化;其二,承包方的反索赔往往会导致业主方的被动地位;其三,索赔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利弊得失权衡还要花一定的精力分析。

3.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要兼顾审计全过程工作的效益性评审。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要注意真实性、合理性,同时兼顾审计全过程的效益性评审工作。关于效益性,我们是这样理解的:通过核实建设项目造价的真实性,合法性并兼顾效益性,一是要揭示存在的问题(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方面);二是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三是纠错促效,根据自身问题加强管理,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四是规范现场管理。我们说三者内容相互关联,方法上有一定层次性:首先要搞清其造价的真实情况;其次看真实的内容中合法的情况;最后看损失浪费和促进管理等问题。对于其中的审查重点,我们认为可以确定以下一些:有无更合理的替代方案或改良方案,也就是工程造价价值工程中所说的五种模式情景:节约型改进型、投资型、双向型、牺牲型。这五种情景是否存在,如存在就要提出方案供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讨论;建设项目程序管理方面的问题有无改进的办法;工程超概算,超标准的原因及对策;有关更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出现等;加强工程全寿命周期费用与工程投资管理性分析。

5.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 篇五

一、全球一体化环境下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公民(Coporate Citizenship),一般解释为

企业为了表达出对人类、社区以及环境的尊重,所做出符合道德及法律规范的发展策略。对于小型公司来说,企业公民作为可能只是为了拓展公司业务,提高公共关系,或是获得其他利润,而零星推动的一些小规模的行为。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企业公民作为通常被看成是企业体中一个重要的发展策略原则。

在西方企业中,“企业公民”这一理念已经渗透在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公益策略”这一企业公民具体体现的原则成为成熟企业必不可少的企业策略。公益事业虽然并不直接带来利润,但它对企业的潜在促进力却是非同一般。美国的《策略管理报》对469家来自不同行业的公司调查的结论是:资产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成绩有非常显著的正面相互关系;销售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成绩也有显著的正面相互关系。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社会加快了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向跨国企业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企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企业管理与市场经营等提升企业赢利性竞争素质的部分上,而较少注意甚至忽视了跨国企业回馈社会营建良好企业发展生态的战略意图。大部分的跨国企业都是把参与公益事业承担企业公民责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重中之重的组成部分来实施的,这不但促进跨国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而且也间接为其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此之谓“非赢利性”竞争。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已相继成立专门的公益事务部,由企业高层直接管理在不同地区和市场的公益项目,许多公司还专门为中国市场度身定制了公益事业发展项目。

面对更为激烈和直接的竞争,中国企业必须全面提升竞争力;不但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等;同时更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自己的品牌。一个有长远发展前景的企业应该具备长期的获利能力,而长期的获利能力是建基于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公众的持续认知能力的。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是获得社会亲和力和公众的认知重要途径,这不仅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展企业的持续发展空间,同时还能增加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或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公益事业也是生产力

承担社会责任能提升企业的价值观和竞争力

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能外显企业的价值取向,也承担了企业的社会角色责任和义务。而不断提升和完善企业的价值观,将企业追求良好人文环境的价值取向传播给社会大众,促进社会的进步,是每一个负责任的企业都努力追求的方向。这种顺应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取向不但能增加企业社会形象的美誉度,同时可以对内提高凝聚力,激励员工的士气,促进企业自身的成长。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价值架构中,良好的声誉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企业在市场营销、人才招聘、广告传播及与各方合作等企业经营活动中所作出的承诺,使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合作伙伴都对其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及信赖感,从而提高企业在多层面上的交易成功率和降低直接交易成本。所以,公益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精髓。事实也已经证明,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参与公益活动不仅能满足企业对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追求,同时也还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公益事业是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媒介

企业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涉及与当地的政府、公众及社会各界的公共关系,很多企业甚至提出了“公共关系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而参与公益事业无疑是处理公共关系的最佳手段,这已是被跨国企业实践证明过的企业经营真理。成熟的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基本上都把参与发展公益事业写进了其企业文化或发展战略中。不管企业从事公益活动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参与公益活动都在客观上起到了为企业整合公共关系的实际作用。世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经指出:“ 旨在产生最大顾客满意的顾客导向与长期消费者福利,两者都是公司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这种包含了营销生态与社会思考在内的理念,对企业提出了正确处理消费者欲望、企业利润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求得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的要求。

由此可见,企业除了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之外,同样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去承担企业的社会角色责任和义务,以树立企业的公众形象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毫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企业形象既是一个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企业形象不仅是一个企业规模、产品、管理等技术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包含了其对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价值取向这一重要内涵。通过社会公益活动承载企业形象传播,不仅能更好地寻求与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促进gov-ern-ment、社区、公众等社会各界对企业的认知;也是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为其产品进入目标市场所展开的最好的公众公关方式。所以,将社会公益活动与企业市场行为结合起来,在使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产生了1加1大于2的效果,还将对企业的长久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促进作用。

三、树立中国企业的企业公民形象

目前,全球五百强企业已绝大多数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弘扬企业文化,实践“企业公民”价值方面的所作所为对中国企业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以多种形式支助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已经成为目前各大公司回馈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实际上,在其企业公民的概念中,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上的投入和生产成本、原材料成本一样,已经是企业经营的一种基本的和必要的支出。

跨国企业带来的先进的公益事业理念不仅促进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公益意识的提升。在跨国企业将参与中国公益事业作为其中国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的战略思维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寻求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来树立企业形象及拓展企业持续发展所需环境的新模式。企业群体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强势集团之一,而社会的健康发展内涵包含社会各阶层的均衡与协同发展,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是一种扶助和反哺的相互关系,此二者良好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在跨国企业将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其长远竞争战略来执行的情况下,更多地参与公益事业提升中国企业的企业公民意识,不仅仅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竞争战略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树立中国企业整体形象的需要,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标志。

企业家朋友参与公益的理由:您参与了慈善,奉献了爱心,履行了社会责任。同时,您也会得到回报。一是做为市慈善总会的成员,您可以以在市慈善总会相应职务的身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二是根据市委、市政府规定,原则上以后每年只组织开展一次“慈善一日捐”活动,您参与了慈善捐赠,可以避免其他捐赠,杜绝了

6.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理论综述 篇六

摘要:从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入手,分析了德国、英国、新加坡等一些具有代表性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研究企业在各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旨在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寻求我国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角色;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编识码:A

0 引言

全球著名的日本财团法人“海外职业训练协会”(OVTA)在其2008年9月30日推出的《中国职业能力开发政策》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中国职业教育目前所存在的四大不足:一是将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三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不密切;四是拥有职业训练资格的教师严重欠缺。其中,职业教育与产业界脱钩现象尤为严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此多有强调,明确提出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创新,并强调要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同时,尤为注重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是紧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往往又反过来有力地推动本国经济的进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尤其活跃,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杠杆。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不是一种单项的,而是多向的,既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参与的外在需求,还有各国政府为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要求。

“校企合作不是参与的问题,是参加的问题,甚至是主体的问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姜大源也认为要提高职业教育相关利益方的参与度,就要增加其在职业教育发展决策中的话语权。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

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职业教育需要行业的参与和配合,这是世界性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体现在培养模式的称谓上也不尽相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是有区别的近义词语。1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

1.1 国外企业所参与的职业教育主体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国际上看,在本世纪中叶,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到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它不仅使科学技术体系发生了革命,而且也导致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科技的这一变革使得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经验型人才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需要开办高职教育来培养新型的技术型人才。就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而言,新技术革命使得生产的智能因素空前提高,既表现为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的高度智能化,又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智能密集型企业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其发展决定了必然需要具有较高知识技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1.2 企业参与的动机

大量的有关校企合作的文献表明,校企合作有利于人才、资金和设备的合理利用,技术的有效扩散,信息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科技竞争力评价的5个指标:“合格的工程师”、“信息技术人才”、“企业与大学间的合作”、“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和“技术开发资金”。

许多学者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有基于慈善动机、个体动机和集体动机的,有学者将企业参与的动机划分为“经济动机”和“非经济动机”的。虽然这些学者的提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所提出的企业参与动机基本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感

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施是出于社会公益目的。欧洲企业参与青年培训

项目具有相关的立法支持,而且欧洲各国政府还设立了相关的组织结构以使企业的参与得到明确的定位。美国没有此类制度建设,许多企业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参与青年培训项目的。多项研究表明,改善社区是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重要原因。据统计,日本有2/3的企业与大学开展深入合作,特别是大企业,有90%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美国,企业办学超过国家办学,达到51%,企业与高校各个层次的合作更是司空见惯。

(2)利润最大化

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效益机制,这是促进企业主动参与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企业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是按市场机制运作的。为此,它必须不断地创造利润并不懈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国外企业的基本求生之本、发展之道。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决策的基础是获得收益。一项研究显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最普遍的动机是获得低成本的、短期的劳动力。因为雇佣学生比雇佣临时成人劳动力的成本低,学生通常会免费“实习”或者只要求低廉的按小时计算的报酬。另外,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实习项目可降低企业招募员工的成本,企业招募一个工人需要一笔不小的支出。

(3)后备人才基地

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还取决于社会的人才供给能否保证及社会利益机制是否健全。当企业不需要消耗资源,能够直接从市场上获得所需人才,它将不会对职业教育投入任何资源;当企业需要某一类型人才,尤其是当这类人才的有无、优劣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竞争力与发展,而社会上此类人才又紧缺时,它会想方设法乃至不计成本去寻觅。在无法无偿获得所需人才的情况下,它才会在利益最大化目标下,选择参与的方式。企业通过主动与职业学校的合作,表面上能够有效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本质上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企业对自身所需人才的要求。

国外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大部分是一些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大公司或跨国集团,他们能够提供较雄厚的资金参与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实保障。在校企合作的收益中,他们注重校企合作的成果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收益和人力资本的收益。各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

2.1 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在德国,家长普遍认为,他们的子女要有一技之长,这样才可以立足社会,因此一个中学生毕业之后,去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其父母看来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完全不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企业具有很大范围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双元制”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企业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的经费和主要责任,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要双倍甚至更多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们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企业有着很强的话语权。

(2)企业负责职业教育的招生。培训企业每年都会根据生产计划、生产组织结构的变化、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工艺的采用等各方面的因素制定本年度的培训计划。在德国,由于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所以德国联邦政府规定,自6岁起,已经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如不继续上高一级的中学,则必须在年满18岁之前接受3年左右职业义务教育,即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数量在全德国各州职业类学校中列第一位。大多数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关培训位置的信息,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向相关企业提出申请,培训企业在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审查后举行从业能力测试,了解申请者的技术理解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根据测试的结果决定是否录用。被录用的学生与培训企业签订一份培训合同,正式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

(3)在企业内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由于职业学校所提供的知识理论不能完全跟得上现代技术的发展步伐,因此企业的培训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企业和学校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不断的互相审度的关系,也就是说,双方,尤其是企业,必须考虑培训的职业方向是否切实符合接受培训者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接受过那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十分珍惜自己当学徒在企业培训的经历,他们认为今后在职业学校传授理论知识一定要重视是否符合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注意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4)考试以企业为主。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可获得三张证书:考试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其中培训合格证书由培训企业出示,这个证书实际也是一种工作证书,对于毕业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培训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包学生就业。在培训结束后,企业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特长和优势,掌握他们是否适合在团队中工作,是否有掌握新鲜事物的能力以及是否有奉献、创新能力,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具备在工作中继续接受培训的心理准备。虽然按照培训合同规定,企业并没有义务必须将学徒毕业生留在本企业就业,年青人也可自由择业,但最后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留在了培训企业。企业对那些坚持在企业完成培训计划的学生最好的奖励是只要本人愿意,就接受他们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人。在一家有名望的大企业工作是许多年青人非常渴望得到的机会。

(6)主要由企业筹措职业教育的经费。企业提供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直接资助、集资资助和行业基金。直接资助是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经费的主要渠道,采用这种形式的主要是大中型生产企业。在德国,接纳学生培训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企业形象的展示,学生在工厂学习工作,德国企业承担了相当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和经费,这也是企业推销自己形象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7)主要由企业提供和培养职业教育的师资。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自企业的专、兼职教师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德国奥迪公司就为了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生产过程而在生产车间设立了学习站。在学习站的实训教师具有5至10年的工作经验,此外,他们还必须通过由《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资格考试。实训教师在企业中可以由技术员、工程师担任,也可以由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承担工作。

2.2英国企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心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指英国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英国过去由教育培训机构或考试机构提供的证书,往往与产业部门所需要的能力资格相去甚远,不能满足企业和雇主对劳动力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建立新型的、与企业和雇主关系紧密的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职业资格证书是以企业和雇主的需要为导向,以工作能力为基础的,因此能够紧跟生产和技术的变

化,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英国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都将重心放在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的积极参与,促进了教育培训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职业标准体系以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为基础,它测量的是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仅仅是他知道什么,这是这一制度的核心。每个行业都有一个产业指导机构,它是由以产业界人士代表为主的专业人士组成的。其主要任务是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指导下,制定各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英国先后在150多个行业和专业设置了数千个职业标准。这种职业标准体系确立了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培训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培训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职业培训和资格考核适应了生产经营和技术发展的要求。英国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制定有利于促进职业培训和考评适应生产实际的需要。这种模块式标准模式的经验已被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机构向世界各国推荐采用。

英国企业界把职业培训当作自己的一项使命来看,不仅从宏观层面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能力标准的制定,在微观层面也从各方面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比如将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工作训练相结合等。英国成功进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起到了示范和借鉴作用,是英国职业教育成功的标志。2.3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即企业

新加坡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国情的不同,于是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加坡的双元制—“教学工厂”。

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在对“双元制”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厂”不是在学校之下教学之外再办一个附属工厂、教学实习工厂,或在社会上划定某一个工厂学校来定点实习,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学操作,而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即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学校,为学习者提供与企业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把学校按工厂

模式办,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被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广泛采用,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工厂”概念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困扰一般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难题,“教学工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企业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紧密配合,携手解决企业常常面对的成本、质量及产品性能等难题。这些项目通常是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和跨学科与多元科技知识的相互配合才能应付的。“教学工厂”的教学计划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强调实用性。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新加坡职业教育训练的目标是:学生在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内就要为雇主创造效益,“教学工厂”的理念正好与此相得益彰,所以雇主的满意度达到了90%。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一进入企业就能独当一面。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与研究,是“教学工厂”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工厂”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快速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升级的技能人才,还开发出了一系列换代产品引领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对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紧密配合,携手解决企业常常面对的成本、质量及产品性能等难题,这些项目通常是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和跨学科与多元科技知识的相互配合才能应付的。

新加坡重视和加强在工业项目和应用科研项目中的校企合作。南洋理工学院与新加坡30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研发资金和实习岗位,供学校教学、研发和培养人才,学校则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解决技术难题或设计开发项目和产品,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如摩托罗拉的机壳设计,与航运合作制作导航信号系统,与地铁站合作为新加坡的地铁设计收费系统,与医院合作制作高仿真人造头颅模型等多种合作。这种校企间的紧密合作不但使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更真正做到了“用最新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3 启示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存在政府、学校“热”与企业“冷”的矛盾,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供求上,存在企业急需人才与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出现,主要是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严重脱节,校企合作办学未能实质性实施所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

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并第一次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尽管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同,发展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在校企合作的目标、形式、深度、绩效上也都与德、英等国成熟模式的差距还十分明显,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其理念,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改革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在于学生的双重身份,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企业和雇主的需要为导向,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则尽可能地将专业课和实验实训课合为一体。这些无不说明了我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更大有可为。

7.内部审计参与企业论文 篇七

(一) 审计组织结构复杂

大型同步审计项目一般以地市级以上审计机关统一组织下辖各级审计机关实施, 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审计工作方案、统一标准口径、统一审计报告和统一对外公布的“五统一”模式, 审计署、省、地市各级审计机关负责汇总下辖各级审计机关实施情况。

(二) 基础数据采集量大、要求高

数据采集如果不能按时按质完成, 那么就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审计进度, 审计目标的完成情况就会大打折扣。而大型同步审计项目要求采集的数据量大, 采集要求质量高。在2012年开展的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 要求采集的标准表就有48张, 涉及的年度从2005年到2011年, 数据采集量很大, 同时要求采集的标准表均是要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或财务数据库中按采集要求进行转换, 而不是简单的原始数据采集, 采集的要求很高。

(三) 项目综合性强, 时间要求严

大型同步审计项目不仅规模越来越大, 而且审计内容和范围也越来越广, 范围不再局限于财务核算, 还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潜在风险、执行国家政策情况, 甚至是民生、信访等影响社会稳定的方面。整个审计项目自始至终贯穿绩效审计的理念, 不但要摸清基本情况, 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对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审计, 而且要注重揭示和反映运行机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层次矛盾和潜在风险等。同时, 还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提出针对性建议。基层审计机关往往是相对审计时间最少, 又是整个项目最早完成现场审计, 最早出具审计报告的最低层级审计机关。这样为完成整个项目进度, 及时上报表格、报告等资料, 在时间上就显得比较仓促。

(四) 参审人员多, 要求高

由于大型同步审计项目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审计组人员的配备要求高, 人员多。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必须配备更多的人员, 不但要配备业务精通的审计人员, 还要配备计算机审计人员。如, 2012年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 全国就投入入4万多名审计人员参与了审计,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组最少由5人组成, 而且明确要求配备一名计算机审计人员。

(五) 强化工作动态机制

在近年来的大型同步项目审计中, 非常注重以工作动态机制方式与各审计组之间的沟通和指导。上级审计机关以编发工作动态的方式要求各审计组对审计工作总体情况进行了解与执行, 各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 存在的疑问、成功的经验, 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撰写、上报后, 由项目组织审计机关统一进行编发, 它包括审计工作进展情况、问题解答、领导指示、工作要求、经验交流及综合分析类内容。这些工作动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多、频率高, 如, 2011年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就编发了50多期工作动态, 2012年的社会保障资金就编写了工作动态66期, 工作经验交流90来篇。二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既有定期上报和编发的工作动态, 也有随时根据突发情况编报的工作动态。三是信息量大, 指导性、针对性强, 每期动态都针对项目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或指导。

二、基层审计机关参与大型同步审计项目现状

(一) 人力资源明显不足

在基层审计机关, 目前以20至30人的居多, 其中一线审计人员保持在12至18人之间, 基本上每个科室为2至3人。而大型同步项目审计组人员配备, 据2011年的全国地方国债审计、浙江省的全省土地出让金审计、2012年的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 均要求审计组人员至少要5人以上, 为组成强有力的审计组, 至少要抽调二个以上科室人员组成审计组, 这样往往要一些科室先暂停手头的项目, 全力完成大型同步审计项目, 在人员的安排的显得捉襟见肘, 必然有些审计项目的时间会有所压缩。

(二) 数据采集存在瓶颈

虽然近几年来基层审计机关在计算机审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采集数据难度很大, 一是基层审计机关复合型人才不够, 既懂计算机又懂业务的审计人员不多;二是上级审计机关在采集数据的时候, 具体业务指导的不够, 大多强调的是什么时候完成, 而很少明确具体怎么完成;三是被审计单位配合不够, 往往以不懂、没有专职人员为借口。数据采集成为大型同步审计项目的瓶颈。如, 在2012年的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 要求采集48张标准表, 不少的基层审计机关就一筹莫展, 只能交由被审计单位或系统开发商采集, 等数据拿过来时审计组已到了提交数据的时间, 缺少对数据真实性、完整性的验证时间, 同时审计组人员一时根本也无法验证。

(三) 审计组织方式有待优化

虽然大型同步审计项目要求采取“上审下”、“交叉审”或统一组成审计组的方式, 但考虑到审计机关上半年财政同级审及大部分的省市同步项目均在上半年审计的压力, 往往采用以上级审计机关发文, 审计组的组成依然以当地的审计机关人员为主, 上级审计机关仅是派员参与审计, 或是仅仅挂名而已。这种审计组的组成方式, 既有利的一方面, 也有不利的一方面, 利的方面就是审计组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 沟通起来比较方便;不利的方面有, 一是当地的政府以为是当地的审计机关去审计当地政府, 不明就里的人以为审计层级不够;二是在审计资料的提供速度上存在不足, 常会有推三阻四的现象;三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处理的力度和披露问题的真实性, 级别越低的审计机关受到的影响越大, 在审计整改的力度和速度上明显不如级别高的审计机关。

三、基层审计机关参与大型同步审计项目的建议

(一) 加强审计资源整合

按现行的体制, 审计机关在短期内增加人员编制的可能性不大, 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将会持续存在, 为解决审计任务与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基层审计机关只有加强审计资源的整合, 以提高审计效能。一是打破专业科室的界限。针对大型同步审计项目业务比较复杂、要求专业技术性强、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比较大的特点, 要打破平时专业科室的界限, 全局一盘棋, 对审计人员进行统一调配, 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审计组, 同时需要一个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审计组长从中协调, 保障审计组工作的协调一致, 发挥整体优势, 达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二是聘请外部审计专家。目前, 在审计数据采集上碰到的难题, 由审计人员一下难以解决, 可以根据专业人员具体需要, 确定聘请软件公司等专业计算机人才, 并给予一定的报酬, 做到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提升审计效率, 以缓解目前审计人员专业力量不足的矛盾。三是健全激励制约机制。在大型同步审计项目中受到上级审计机关表彰, 对为审计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审计人才, 要依照规定授予荣誉、给予奖励, 加强培养, 将审计人员的能力和工作业绩与职位晋升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性。

(二) 加强数据采集工作

数据采集是审计分析的基础, 其成败关系到整个审计项目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加强数据采集也就成为整个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强数据采集工作指导。对于同一行业, 相同的业务, 由于各地使用的软件、采用的数据库各不相同, 各地具体采集数据时均会遇到不同的情况, 统一的采集方案很难覆盖到所有的地区, 所以上级审计机关宜先组织所属各地数据采集人员集中培训, 将各地的原始数据集中, 借助集体的力量集中分析采集, 这样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的采集,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建立数据采集分析小组。正是因为数据采集是整个审计分析的基础, 同时数据采集又是审计中的薄弱环节, 所以应以上级机关的计算机骨干为主成立采集分析小组, 针对各审计组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 充分利用OA、腾讯通及时进行沟通, 解决数据采集分析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培训出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精通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实现审计人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 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胜任能力是保持审计独立性的技术保障, “打铁须得自身硬”, 如果自身没有过硬的本领, 所有的数据采集均要靠外聘专家、靠被审计单位, 那就会丧失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也会增加审计风险。

(三) 优化审计组织方式

目前, 由于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任务均较重, 如果均采取“上审下”或“交叉审”的方式, 各级审计机关的压力会很大。鉴于此, 建议采取“上下联审”的组织方式, 即上级审计机关与地方审计部门共同组成审计组, 自上而下对项目单位进行审计, 即由上级审计机关派出审计人员担任审计组组长或副组长, 并以上级审计机关发文审计。这样很大程度上可以优化审计组织, 解决直接由当地审计机关审计所不具有优点。一是审计的抗干扰能力增强, 由于上级审计机关的介入, 能较为充分地解决和协调地方审计部门想解决而不能解决审计存在的“顽疾”, 对问题的处理会更趋客观真实, 特别是对署、省级同步项目, 审计反映的问题会更全面, 客观。二是可以加强审计整改落实, 由于上级审计机关的介入, 会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 地方政府在审计整改力度、整改率方面会得到加强, 提高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

在审计资源受限的情况下, 采取“上下联审”方式, 既可以防范审计风险、加强审计执法力度、提高审计质量, 也可以防止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审计结果、截留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四) 发挥工作动态机制的作用

基层审计机关要通过审计管理平台OA及腾讯通等工具, 及时了解审计工作进展情况、领导指示、工作要求, 消化利用问题解答、经验交流等。一是发挥着指导工作的作用。审计组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编发的工作动态, 及时查看审计工作进展情况、领导指示、工作要求等, 能够迅速、准确地了解项目的最新动态, 使审计组能够及时将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领导的意图贯彻下去。同时, 上级审计机关对各审计组提出的疑问等问题及时进行解答, 以工作动态方式编发, 加强了纵向、横向情况交流, 使整个项目对同一问题有个明确的答复, 提高了审计质量。二是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上级审计机关编发的工作经验交流, 是各审计组在审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熟经验, 对指导当前审计项目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些审计经验可以直接用于本次审计的工作, 也可以从这些审计经验中得到启发, 举一反三提炼出自己的审计经验, 这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提高了审计的效率, 充分发挥了参谋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劲松:《浅议新时期大型审计项目管理》,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1年第12期。

8.谷歌:企业参与慈善的先锋 篇八

As well as adopting the informal company motto, “Don’t be evil”, the Internet search firm’s co-founders, Sergey Brin and Larry Page, decided to commit Google to engage in serious philanthropy. Innovative as ever, they created a new sort of philanthropic 8)entity, a 9)division of the company that could pursue its mission through both for-profit investing and making charitable 10)grants. This, they hoped, would one day “11)eclipse Google itself in overall world impact by ambitiously applying innovation and significant resources to the largest of the world’s problems.” It would be funded with 1% of the firm’s 12)equity, annual profits and employees’ time.

In February 2006, after a lengthy search, Dr.Brilliant was appointed to run Google.org. What attracted his new employers was his unique record of success, both in running 13)Silicon Valley tech firms and in implementing large-scale solutions to big social problems. In the 1970s, an appearance in a film featuring 14)The Grateful Dead had taken him to India, and 15)thence to a job wit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ere he helped to lead its successful 16)smallpox-17)eradication programme. Later he created the 18)Seva Foundation, which has prevented an estimated 3 million people in nine developing countries from going blind. As a businessman, he ran two public firms and, in 1985, co-founded The Well, a pioneering online service.

Though he has taken nearly two years to produce a strategy for Google.org, Dr. Brilliant has not been taking things easy. But he is a 19)driven man, travelling widely and seeking advice from hundreds of people, pushing himself harder than friends say is wise for a 20)sexagenarian. When he arrived at Google.org he found extraordinarily high expectations, a blank sheet of paper to fill with a strategy, and “21)microscopic attention” from outside on what it was doing.

Within a short time, Google.org had compiled a list of over 1,000 ideas. These were reduced to 11, focused on the world’s “biggest, most 22)imminent, least well resourced problems”. Each of the 11 was allocated to a different member of the Google.org team, who acted as its 23)advocate in a process of further 24)scrutiny and selection that Dr. Brilliant 25)likens to being in court. In these 26)deliberations, the focus was on what Google specifically had to offer in each area, given its technological and27)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mastery of information,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and global reach.

In broad terms, the outcome is not terribly surprising. Google.org will pursue five “core initiatives” in three areas: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a particular obsession of Brin and P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a passion of 28)Sheryl Sandberg, the unseen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creation of Google.org); and building an early-warning system for 29)pandemics and other disasters—something Dr. Brilliant wished for when he won the 2006 30)TED Prize, which first brought him to Google’s attention.

Accordingly, Google.org has made a $5m grant to InSTEDD,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that is building a rapid-reporting platform to connect people on the ground with those monitoring pandemics. It hopes to raise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s in poor countries by improving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both to those who run them and to those they serve. It has big ambitions to help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is inve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31)plug-in electric car. And it has launched a project called RE. Each of these initiatives is deliberately high-risk and high-return, says Dr. Brilliant. If the 32)pilots go well, Google.org plans to 33)scale up fast; at the moment it is spending much less than Brin and Page promised.

In the 1960s Dr. Brilliant bought into the anti-corporate 34)Zeitgeist, but “I must have been wrong,” he says. Now he believes that companies can play a big part in solving the world’s problems. Is Google.org, with its innovative mix of for-profit and non-profit strategies and political advocacy, within a corporate structure that denies it some of the tax and regulatory advantages of a traditional foundation, a new model for how a big firm should engage with society? “Let’s see how we do first,” says Dr. Brilliant, showing why he has a reputation for being wise.

看到世界上有这么多问题和苦难,一个有道德的人该怎么办呢?该如何看待呢?”通过回忆一个朋友的例子,拉里·布里恩阐明了做慈善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当时,那位朋友在印度教圣城贝拿勒斯看到许多濒临死亡的乞丐,为了将手中的卢比以最佳的分配方式分给这些人,他绞尽了脑汁。那样的地方跟谷歌在加州山景城的总部比起来,其实区别并不大。谷歌总部里都是些20多岁的计算机狂人,有着免费食物、排球场,还有恐龙模型。在那里,布里恩博士以及他率领的由40人组成的强大团队最终就互联网巨头谷歌的慈善分支Google.org的发展战略达成了一致。

同时,沿袭公司“不做坏事”的非官方信条,谷歌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决定让谷歌真真正正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秉承创新的传统,他们建立了一种新的慈善实体Google.org。作为公司的分支,这个实体将通过赢利性投资和慈善性捐资来实现其使命。他们希望,“通过雄心勃勃地投入创意及大量资源去解决世界上最大的问题,这个慈善实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终有一天将会超过谷歌本身”。谷歌将对Google.org投入公司总股本的1%,每年利润的1%和员工工时的1%。

经过长时间的搜寻,2006年2月,布里恩博士被任命为Google.org的负责人。布里恩博士吸引新东家的地方在于,他同时具有运作硅谷高科技公司和执行大规模方案解决社会严重问题的成功纪录。20世纪70年代,布里恩博士在一部有关“感恩而死乐队”的影片中露了个脸,这让他去了印度。自那以后,他就开始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负责一个根除天花病症的项目并取得了成功。随后,他又创立了塞瓦基金会。在这个基金会的帮助下,来自九个发展中国家的约300万人得以免遭失明之苦。作为一个商业活动家,他管理过两家公营机构,并且在1985年与他人共同成立了开拓性的在线服务公司——The Well。

尽管花了将近两年时间为Google.org制定战略,布里恩博士并没有把事情想得那么简单。但是,他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他四处游历、向成百上千的人寻求建议。他给自己定下的繁重任务甚至超过了朋友都认为一个花甲老人所能承受的工作量。当他来到Google.org的时候,他发现谷歌对他的期望相当高,等待他的还有一张填写发展战略的白纸,以及外界对于组织内部进展状况的“显微镜似的关注”。

在很短的时间内,Google.org就列出了一张包含上千个点子的清单。这些点子后来被缩减到11个,主要聚焦于世界上“最大、最紧迫、最缺乏资源的问题”。11个课题逐一分配给Google.org的不同成员,这些成员将作为负责人对这些课题进行更深入的考察和筛选,布里恩博士把此过程比作是严谨的“法庭审讯”。在这些研究中,讨论的重点是基于其自身的科学技术实力、信息掌握、创业型文化和全球覆盖面,谷歌能具体地为每个领域提供些什么。

在广义层面上,结果并不令人吃惊。Google.org将在三个领域推行五项“核心倡议计划”:对抗气候变化(谷歌的两位创始人对这个议题情有独钟);经济发展(这是Google.org的幕后英雄谢丽尔·桑德博格所钟情的课题);构建针对流行病及其他灾难的预警系统——这是布里恩博士在2006年的TED大会上发表得奖感言时所表述的想法,而正是那次获奖让他受到谷歌的关注。

相应地,Google.org已经向InSTEDD捐赠了500万美元。InSTEDD是一家非政府机构,主要致力于建立连接地面人群与流行病监测员的快速报告平台。他们希望能通过改善系统运作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流动,从而提高贫穷国家公共服务的质量。Google.org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它向插电式电动汽车的开发项目投入资金,此外,还启动了一个名为RE的项目。布里恩博士说,这些计划个个都经过精心计算,是高风险高回报的。如果初期进展顺利,Google.org就会计划迅速扩大规模。就目前而言,各项目的资金投入情况仍然比谷歌两位创始人所承诺的要少很多。

上一篇:信用卡营销员工作总结以及2020工作计划下一篇:学校自评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