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新探

2024-09-11

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新探(精选11篇)

1.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新探 篇一

摘要:声乐课程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担负着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重任。在现实中高师院校对美声、民族演唱有深入研究,但对中小学声乐教学中的教法研究却很少。为适应我国国民素质教育发展需求,要突出高校声乐教学的“师范性”“实用性”,作为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以满足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高师 声乐教学 教学法

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重任。《声乐》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课程,是基础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也是高师师生专业技术训练的重点。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始于20世纪初,一直以来都为“西乐”模式。声乐课程的学习,以西洋美声唱法为主,1949年以后又有了“中华民族唱法”,所以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为主,有些学生能够演唱技巧很高的美声、民族声乐作品,而毕业到了小学却唱不好“儿歌”,也不懂怎样进行声乐教学,这不仅对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师资浪费,对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一种浪费。所以高师在声乐课中应该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使培养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学为所用,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1.对声乐教学法的认识

高师声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是对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课。它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声乐教学理论课。它在声乐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将声乐实践理论化,将声乐训练总结成系统的、较全面的声乐教学方法与研究,以提高学生就业之后的声乐教学水平,使其在基层声乐教学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声乐教学法是提高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控制歌唱的心理手段,使发声器官具有适应歌唱时所要求的那种协调与耐力,并改善嗓音,使学生获得歌唱表演的知识。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则首先要对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歌唱发声的肌能状态,歌唱的姿势、正确呼吸、共鸣以及歌唱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特征等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并在歌唱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更好的歌唱技能的学习训练。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培养和指导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歌唱能力的必要环节。

3.声乐教学法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声乐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有自己“唱”的能力,还要有“教”的能力。而声乐教学法就是解决教师该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将来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声乐教学法教学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首先是弄清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认识到儿童与成人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上并无根本区别,只是器官的大小与成熟度不同,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儿童与成人的声乐学习效果也将是一致的。其次是变声期与嗓音的保护。主要介绍儿童嗓音保护与发声指导,青春期变声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嗓音保护方法,以及变声期科学、合理的发声训练与歌唱教学方法。再者是声乐艺术心理学、共鸣的原理、歌唱表演的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2.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技能、技巧训练模块

一是歌唱基本技能、技巧训练。主要包括:良好的歌唱姿势(站姿、坐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科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等。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内容一般要通过讲解、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实践教学等环节来完成。二是演唱作品的选材。给学生选择能唱好的作品,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演唱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获得有效的音乐表演实践体验。一般要做到:选择音域适中、容易上口、具有情感和美感价值的作品,以及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和唱法。三是清晰的吐字。吐字也称“咬字、吐字”。所谓咬字是指找准声母的着力点,咬准字头。所谓吐字是指将韵母的主要母音引长,然后归韵。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通过歌唱实践运用示范、模仿的方法,借助学生较熟悉的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教学。四是歌曲的处理。歌曲演唱教学主要是指对演唱作品内容的分析和艺术处理。教师要通过范唱,介绍、分析演唱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法,启发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和表达作品的情感。

3.课堂歌唱教学方法模块

一是听唱法和视唱法。听唱法是由教师进行范唱,学生进行模唱的学习歌曲方法。学生可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韵味上,直接、简便地学习唱歌。视唱法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谱技能,通过看谱学习歌曲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二是新歌教学的方法。教授新歌并无固定的程序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当代的课程标准及学校所在地的基础与条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教唱方法。教师们一般常用的过程是:复习学过的歌曲或发声练习;范唱和导入新歌;教师指导学生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新歌;歌曲的艺术处理,使学生有感情地唱歌。三是歌曲教学的穿插与交错。每一堂音乐课中,以学习一首歌曲为主,同时学习或复习另外一两首歌曲,将同期学习的几首歌曲恰当地相互配合。将学习过的歌曲不断进行复习、背唱。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模式

1.声乐理论集体大课教学模式

声乐理论集体大课一般由20名以上的学生在一起接受一名教师教育的授课形式,一般安排一个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同时上课,并由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人声发声器官构造,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演唱实践,提高演唱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中级以上程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2.声乐小组实践课教学模式

现代声乐教学理论要求下的声乐小组实践课,要求小组成员应主要由同一年级或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般5到8人),教师统一讲授基本要求,布置作业,然后一起听、唱、评价。小组课的教学,主要解决同一小组的学生演唱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统一传授歌曲演唱的知识,以利于同一程度的学生取长补短、展开竞争。小组课的教学任务应当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小组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在期中、期末)及时调整,根据学生嗓音条件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

3.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

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声乐个别课授课形式,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个别课的教学更加细致深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纠正、解决问题,使其在演唱技术和作品表现力两个层面都得以提高。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声音条件,基本功扎实,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个别课教学一般由高职称教师或是教学效果较好的优秀讲师专门进行辅导、讲授。

4.声乐艺术实践教学模式

声乐艺术实践课教学模式,可以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从而指导他们进行歌唱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通过舞台艺术实践,获得舞台经验,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舞台歌唱的表演能力,逐步掌握教授声乐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

总之,声乐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加进声乐教学法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基础,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3]曹理,缪斐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6]王燕宾.声乐理论课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J].音乐生活,2006(2).[7]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新探 篇二

一、突出师范性

高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 高师承担着培养师资的重任, 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师范性。要将歌唱技巧的教学与声乐理论课及教学法教学这三者在教学中协调配合, 相互渗透,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培养学生既能唱、又会教, 才能真正体现高师声乐教学师范性的特点。切实提高高师声乐教学质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目前很多高师声乐教师意识到要切实提高高师的声乐教学质量, 就必须要对高师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高师声乐教学具有双重性:教师既要教“声乐”, 又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 又要学“声乐教学”, 如何兼顾“学”与“教”的双重性, 从课程设置及课型等方面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可以增设声乐实践及声乐教学法等课程, 培养学生既能唱, 又能教。还有的提出改革授课模式, 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的基础上, 增加小组课和集体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声乐人才的要求质量越来越高, 规格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高师作为培养师资的重要机构, 它的声乐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 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只会流于形式。现在, 高师面临着学生多、教师少、师生配比失调的现状, 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小组课、集体课,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教学中的矛盾。今后, 我们高师声乐教学的重点应该转移到研究如何提高小组课和集体课的教学质量上来。

二、切实提高声乐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首先, 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 声乐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了解声乐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方法、及教学内容, 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其次, 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否过硬, 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实践能力, 首先自身要会唱, 并且能了解和把握歌唱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与发音、及歌曲处理等各个环节的规律性, 能给学生切实有效的专业及理论指导, 并能针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学生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外, 还要加强科研, 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要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多分析研究不同的唱法之间的联系, 以青歌赛为例, 除了传统的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外, 目前又增加了原生态唱法, 几种唱法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 作为高师声乐教师, 就要努力探求不同唱法之间存在的共性, 深入研究并发掘其内在的规律, 并能使之为教学服务, 努力适应社会需要人才多样化的实际, 为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的知识, 还应该对语言学、文学、美学、戏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做一定程度的研究, 这些知识对声乐教学来说都是需要我们熟悉掌握的。在教学中不但要研究专业教学, 还要研究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人民大众喜欢听什么样的歌曲, 不断调整教学思路,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因人而宜, 这样才能跟上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是我们声乐老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与目标。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研究遇到的新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新观点、新方法, 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新的时代所淘汰。

三、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学生除了加强声乐技能的学习, 还要加强乐理、和声、中外音乐史、视唱练耳、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与之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 如果不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 自己不会唱谱, 听不准音, 又不会弹琴, 就会给声乐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还要全面提高声乐理论水平, 以适应声乐教学、创作、表演鉴赏的需要。高师教学应该增设有关声乐教学法方面的课程。高师应该逐步增设相关课程, 以填补声乐理论长期以来几乎处于空白的现状, 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技能提供理论依据,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 学生的文化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不高会制约着一个人向更高层次发展, 因此要多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 知识面也要不断拓宽。特别对那些条件差、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 除了要加强声乐基础训练尽快提高声乐技能外, 更多地是要教会他们有关声乐教学法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当他们走上社会成为一名教师时, 尽管自身唱得不是太出色, 但由于其掌握了科学的教学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也能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有效的指导, 这样就不至于对学生产生误导, 避免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因此,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加强学生文化和专业整体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另外, 学生还要不断地参加艺术实践, 不能光会纸上谈兵, 要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 多参加并组织一些艺术实践活动, 比如, 组织排练合唱队、深入社区及乡村演出, 既能提高专业水平、锻炼心理素质, 又能体验生活、提高了组织能力, 对学生尽早适应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四、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需要加强

在舞台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 民族声乐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但在高师的声乐讲台上则是另外一种情形, 多数人以“洋”为美, 以“洋”为上, 民族唱法往往由于被认为很“土”, 缺乏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而遭到冷遇。我们高师要探求两者结合的新路, 使两者互相借鉴与发展。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唱法, 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 依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规律, 在我国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 吸取西洋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 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经过几代人的不懈的研究探索, 已逐步发展成熟, 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唱方法, 在世界民族歌唱流派中独树一帜, 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高师培养人才主要是为我们国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服务, 是为弘扬我们民族自身的音乐文化而服务的, 所以, 高师的声乐教学要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 不断汲取其中丰富的养分, 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 不断完善提高, 才能逐步与世界水平接轨, 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摘要:近些年, 高师大规模扩招, 学生数量猛增, 质量却严重下滑, 这给高师声乐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师资少, 学生多、质量不佳的现状与培养出高合师格的声师乐资教人学才的对矛策盾日渐突出。本文对如何完善高师声乐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田丁.论高师声乐教学的师生素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2, (02) .

3.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教学观察 篇三

关键词:高师声乐 教学 观察

高师声乐教学是音乐专业课程中的重要课程。随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提出,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都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改革。通过教学观察的方式,对声乐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发现了许多问题。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最主要的其实还是教育,但是高师声乐教学中却呈现出只重技巧,不重视理论知识的现象。

一、教学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观察其实通俗点说就是听课,但不仅要听,而且要与观察、思考、学习相给合。教学观察其实就是各个同事之间互相听课,在课堂中进行观察,共同进行交流学习,教学观察要研究教学中各种问题,比如:师生互动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教学中的表现、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方面。

通过教学观察,对于反馈意见的梳理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是学校进行人事决定的依据,有助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二、通过教学观察,声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一)重视技巧,轻视文化素质

在声乐教学中,一般教师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发声技巧进行训练,轻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轻视艺术性。高师声乐教学中模仿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重视气息、共鸣腔等声乐技巧,但是缺少音乐作品欣赏背景的讲解,尤其是不强调其文学基础和艺术性。教师一般都认为只有对学生进行技巧训练,才能产生教学效果,其实这是一种功利主义思想的倾向。而且,在声乐教学中经常训练学生演唱难度高的作品,重视声音,却不教学生识谱,也不对作品的背景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在对作品的情感表达方面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声乐教学除了提高其音乐技巧,更是要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品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一个成功的音乐人,不但要有好的声音条件,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重视这三者之间的统一。

(二)声乐技能和教学能力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其实最主要的主题还是体现在“师范”这两个字上,因此,它与一般的音乐院校要有所区分,因为其培养的目标就不一致。高师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音乐教育人才,而音乐院校却是以培养演员为目的。因此,高师在声乐教学中可以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注重基础理论的教育,更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教授。但是通过教学观察,可以看出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其教学的内容或方法都不能满足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的目的,造成学生毕业之后进行教学时无从下手,教学能力很差。

(三)教材实用性差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标的提出,声乐教材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我国高师院校中声乐教学使用的教材普遍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就出现起点太高的现象,教学内容也过于难,对基础音乐教学的音乐作品缺乏,导致无法实现师范教学的目的。困难的教学内容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没有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教材实用性差,不但不能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地学习,而且不能有效地学习声乐课程,也不会达到课程的目的。

(四)声乐教学缺少实践能力培养

声乐教学的艺术性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实践,但是在高师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教学内容的教授,而没有把教学内容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也为学生创造出一定的演出机会,在实践中获得经验,锻炼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声乐教学目标的要求,而对于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不但要锻炼学生的演出能力,而且要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讲课,指导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可以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通过教学观察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合理建议

针对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对教学进行改革,确保高师声乐教学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首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因为声乐教材是应用专业院校的教材,因此,有些内容并不适合高师声乐教学,在教材改革不能及时进行的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其符合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的难度要适当降低,根据基础音乐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确实保证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方式的改革。因为高师声乐教学中采用专业院校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功利思想的泛滥,因此,要采用公共课和这种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公共课可以教授音乐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小课就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提高专业能力。通过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但使学生拥有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声乐技能,为社会培养出全面的音乐人才。

第三,明确教学目的。教师要首先明确高等师范院校的目的,其主要是为学校培养教学人才,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要与专业院校的教学目的相混淆。教师在教授声乐技巧的同时,也要教授学生怎样去讲音乐课程,利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学有所用,当进入课堂时,可以运用自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积极地组织学生练习教学,并且对其进行指导,纠正错误,发扬长处,而且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

第四,加强教学观察的作用。教学观察是教师间进行教学交流的方式之一,因此,要加强教学观察的作用,有效地利用教学观察,不要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听听课,在教学观察中,要进行细微的观察,认真的思考教学中的缺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要形成反馈的报告,为教师教学提供意见。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存在问题,而上文中的问题就是通过对声乐教学的教学观察得出的结论,有利于音乐教学改革。而且要注意学生的反映,教师在教课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学生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也特别注意,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声乐教学中必定要有音乐作品的赏析,在重视演唱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作品产生背景的解释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表达这个作品时可以完全表达出来,尤其是情感方面。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创作来源,或是有一个故事,教师通过讲解背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但掌握声乐技巧,而且可以完整地表达作品的精神。一部音乐作品必须要深刻体会灵魂,再加上声乐技巧的表达,才能成为一部完整作品,通过背景讲解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为社会创造出了优秀的人才。

四、结语

教学观察是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但是,要想教学观察真正的发挥作用,就必须在听课的同时,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及时对教学观察进行反馈,不但为其他教师提出意见,而且还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观察,发现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师要及时总结这些问题,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整改,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师范学校的目的,要以培养教育人才为目的,不要与专业院校混淆。

参考文献:

[1]郑茂平.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04).

[2]韩再红.关于高师声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2).

[3]严凤.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呼吸训练与曲目选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

[4]余虹.浅谈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目标系统与声乐教学体系的改革[J].人民音乐,2005,(08).

4.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新探 篇四

摘 要: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常有一些声音概念的提法不太科学,甚至相互矛盾,致使教学困难加重。本文对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若干众说纷纭的观点作一简要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 声乐教学;靠前唱、靠后唱;共鸣腔;声区、换声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声音概念的提法困扰着我们:比如歌唱到底应该向前唱还是向后唱?唱响那些共鸣腔体更有效?声区到底存在吗?这些观点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经过多年实践与摸索,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盲目接受或否定前人或别人的任何概念,而是要弄清各种概念的真正内涵,弄清其中的因果差异。下面,我们斗胆就以下几个声乐界中存在的若干观点来作一简要分析,说说我们的看法。

一、靠前唱还是靠后唱

“靠前”唱与“靠后”唱两种学说,在欧洲美声唱法学派中曾经争论激烈。以德国女高音歌唱家丽莉?蕾曼为代表的“靠前”学派在欧洲美声唱法中产生过极大影响。“靠前”学派一直统治了美声歌坛三百多年。以美国著名声乐家斯坦雷与意大利声乐家凯萨利为代表的“靠后”学派却针锋相对,极力反对“靠前”唱法.凯萨利甚至称之为致命的“靠前”唱法,认为“靠前”唱法是极其有害的。这场“官司”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们对发声概念理解上的混乱。

一提“靠前”,有人就认为是白声或发浅的声音。一提“靠后”又有人认为是发暗、发闷的声音。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民族唱法是“靠前”唱的,欧洲美声唱法是“靠后”唱的等等。这些看法大多是一种误解。其实欧洲声乐历史的“靠前”与“靠后”两派代表人物都是一代伟大的歌唱家,他们的学说都是根据他在实践中的感觉和经验而提出的一些看法。这种感觉对歌唱家本人可能很有 实用价值,不然,丽莉?蕾曼便不可能享誉世界,从十八岁一直唱到五十五岁才退出歌坛。但是歌唱家所生活的时代又不可能不受当时科学尚不发达 局限,或者一些提法经后人再实践,便有可能走向某种极端。

其实在我国京剧中“堂音”“脑后摘筋”等唱法与“靠后”唱是完全一致的。然而“靠后”唱仅仅是歌唱者对声音走向的一种感觉,客观听起来的声音却并不“靠后”,反而“靠前”的,是明亮而纯净的音质。因此,“靠后”是对演唱者发声时的感觉而言,“靠前”则是客观听起来的声音结果。有的老师讲“靠前”唱,很可能就是把客观要求的声音效果当成了发声者感觉上应用的方法了。这种主观客观上不同概念矛盾,非常容易以讹传讹,贻误他人。相反,如果有人把“靠后”唱理解为真正让声音“闷”进去,那他也错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须对学生清楚地说明主观想象着向后吸着唱,声音客观听起来在前面响,就可以澄清这个问题。

二、关于共鸣腔的看法

关于共鸣腔的提法,时下流行的论述大体有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咽腔共鸣、胸腔共鸣及面罩共鸣等等。“共鸣”一词在《词海》中的解释是:声音中由声波的作用而引起的共振现象。[1](p1)徐小懿等编著的《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写道:“物理常识告诉我们,当某一物体发声振动时,若其振动频率与其他物体(或其他物体的空间)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就会使其他物体同时发生振动,振幅急剧加大。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称为共振。在歌唱发声中,这种现象同样存在:呼出的气流冲击和振动闭合的声带即产生音波,称基音;基音在共鸣腔体引起的共振,在声乐上称为“共鸣”。[2](p17)所以,我认为共鸣腔体第一必须是充满空气的空的腔体;第二必须是基音能得到成倍数泛音共鸣时,这个共鸣腔体才是真正起作用的。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几种共鸣腔的提法,我们就发现:头腔中是脑浆,胸腔中是各种脏器和气管里充满粘液的肺,不是空的腔体;只有口腔、鼻腔和喉头以上的咽腔是空的;面罩里面的额窦、蝶窦腔体太小不能引起成倍数泛音共鸣。所以头腔共鸣、胸腔共鸣、面罩共鸣从生理角度看并不存在,它们只是歌唱者的自我感觉而已,实际上是一种鼻咽腔共鸣的波及面。而口腔共鸣因其形状、大小的随意可变性,这样使得歌唱的音色音质大打折扣,所以又不能做为主要共鸣腔使用。如果我们把口腔视为咬字系统,把口腔共鸣作为润色语音的风格味道的次要腔体来使用,以保证我们能使用的鼻咽腔共鸣作为主要共鸣来使用。这样看来,鼻腔和咽腔才是主要共鸣腔体,其它共鸣腔体的提法都是主观感觉。明确了什么样的共鸣是真正要唱响的,什么样的共鸣提法是主观感觉,我们在教学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于声区及换声点的看法

关于声区理论的提出,是M?加尔西亚在他所著的《歌唱艺术》论文全集和《关于歌唱的几点指示》中提出的,直到现在虽有多种分岐意见,但还是作为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理论流传下来。王福增说:“世界上对人声声区的划分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七个声区;有人说三个声区;有人说只有两个声区,中声区只是过渡性的声区;还有人提出只有一个声区。”[3](p57)

四、结束语

解决声乐问题是需要实际指导和反复练习才会奏效的。但建立正确的声乐观念则是实践的前提与关键,加之声乐艺术的心理因素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深感我国声乐教学中存在问题之迫切。各种各样的教学看起来是方法和技巧的局限,实际上是观念混乱所造成的。只要我们从概念上明确,不再被这些音乐理论或音乐术语所迷惑,混淆,我们会少走弯路的。

参考文献

[1]王?M、邱玉璞.《送一副金嗓子》[M].北京:华艺出版社 1991年1月版

[2]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年5月版

[3]徐小懿等编著《声乐演唱与教学》[M]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4]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9月版

[5]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作者简介:

张永江(1971,4---),男,河北万全人,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5.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新探 篇五

(一)课程定位

重唱与表演唱在声乐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问题在重唱与表演唱中均有解决,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与其他拓展教学内容相比较,基础课程是最基础的部分,还能够增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声乐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尤其是针对重唱中的搭配形式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声乐重唱技巧形式,在舞台表演中也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通过重唱与表演唱来提升高师声乐中的教学质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在重唱教学模式下帮助学生提升配合能力,并感受不同重唱形式中的声音变化,从而实现教学方法中的优化创新。从传统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逐渐向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中过渡,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表演能力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课堂参与积极性也会得到明显提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更加丰富,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参与到声乐学习中。

二、重唱与表演唱课程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改革应用

(一)形式灵活易为不同程度学生接受

高师声乐教学中,通过设置合理的重唱与表演唱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包容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声乐学习要求,使班级内学生的整体声乐水平得到提升。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内容比较单一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长时间处于古板的学习环境下不利于学生接触到新音乐,音乐创造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表演唱中注重对学生的舞台表现力的提升,在掌握充分的声乐理论基础上将其与表演相互融合。原有教学体系中的独唱虽然能够帮助提升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舞台表演能力也得到进步,但却不利于学生感受更多的音乐形式,演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而通过重唱与表演唱课程的引入,学生接触到了更加多样化的音乐环境,在演唱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不同声乐基础的学生在此环境下均能提升能力,符合高师声乐教学改革需求。重唱与表演唱在形式比合唱和独唱更为灵活,在基础训练中体现的优势也十分明显,尤其在培养中小学师资上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重唱与表演唱课程在课堂中更能突出共性与差异性交融的特点,需要增强声乐驾驭能力。在演唱中比其他的演唱形式更细致、严谨。

(二)构建群体合作关系,提高声乐教学活力

在高师声乐教学计划开展中,通过构建群体合作关系来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独唱学习方法受课堂时间以及学生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最终的开展效果也并不理想,而通过重唱的`方法,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掌握声乐表演中的配合技巧。并且对于一些接触声乐时间,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起到很好的能力提升作用,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中难以得到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能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接触到更多的音乐资源,从而能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适应能力,教师及时的观察学生表现,发现教学方法应用不合理的现象时及时调整,避免个别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差而掉队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上把这一课程归为社会艺术实践课程类别,实践中看到了学习者适应性的高低能够决定其将来就业的最终去向。但由于学校教育制度僵化的影响,这样的课程仍然缺乏足够的活力,与社会艺术实践社群要求尚有一定距离。

(三)拓展多声部歌唱和舞台表演能力

通过重唱与表演唱课的开设,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舞台的变化,通过教师的调动安排学生也拥有演唱不同声部的机会,从而在声乐能力上得到锻炼,针对演唱过程中的技巧练习重唱更有优势,涵盖的演唱方法也十分全面。重唱还可以将男声与女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其他演唱技巧中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锻炼学生在这一教学环境中掌握更全面的演唱技巧方法,在声乐舞台表演中更具有配合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舞台表演的机会比较少,实战经验自然不丰富,通过重唱与表演唱演唱可以营造出真实的舞台表演效果,从而实现多个声部之间的相互结合。对于舞台表演效果的提升,重唱也更具有优势,尤其是一些戏剧歌曲表演中,独唱只能表达单一的情感,舞台效果也并不理想,通过这种简单的技术性方法融合,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演唱中学生的控制能力,教师了解到学生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案,进而实现对学生声乐能力的提升。通过尝试扮演各类舞台艺术角色,提高学生的舞台综合表演能力与驾驭舞台的能力,对于歌唱与表演的关系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与理解,为今后的舞台艺术实践和音乐会中的表现更好。

三、重唱与表演唱在高师声乐改革中的作用

(一)实现声乐演唱风格多样化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计划中,通过应用重唱与表演唱有效的提升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声乐演唱更加的多样化,这样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提升表演能力,并在课堂中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这种环境下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学习效率上得到提升,声乐演唱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并能够配合老师,才能为声乐教学改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基础环境,促进教学计划得到更高效的落实,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演唱风格过于单一的现象。一些民族音乐歌曲在演唱中难度比较大,是独唱表演中难以实现的,而重唱是可以改变声部结构的,从而达到演唱效果的提升,舞台表演中通过声部结构变化来实现来营造不同的效果,学生也能定位不同的舞台位置,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而提升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

(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声乐学习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可以帮助提升最终的演唱效果,学生在选择舞台表演的音乐曲目时能够确定更适合自己的曲目,从而实现演唱效果的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需要教师引导,逐渐形成自己独特审美风格。在重唱中学生感受不同的声音风格变化,自己的演唱技巧也能够得到提升,对不同曲风的歌曲的演唱更具有掌控能力,建立在欣赏基础上的曲风选择是更合理的,这也是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重点的内容,教学期间学生也会重点构建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鉴赏音乐曲目,并具有鉴别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了解如何在课堂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舞台表演中的控制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四、重唱与表演唱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改革中要注意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声乐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声乐技巧,同时艺术鉴赏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帮助了解学生学习习惯中不合理内容,从而有针对性的优化解决,避免因沟通不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在重唱过程中更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发现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五、结语

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重唱与表演唱课程的设置是多元化声乐教学探索的体现,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多元化。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为高师声乐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延安.高师声乐教学小组课分声部训练与合唱训练相结合的探索与研究[J].音乐创作,,01:190-191.

[2]王培喜.“重唱与表演唱”课程的艺术解读,音乐课程的规范与自由——试以“重唱与表演唱”课程为例[J].音乐创作,2009,05:164-166.

6.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新探 篇六

关键词:高等师范,声乐表演,舞台艺术,教学模式

近些年来,高师声乐教育教学模式一直困惑着每一位声乐教育工作者,声乐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屡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研讨,提出改革和建设思路,各高校艺术院校也在做一些大量的尝试和研究,引起声乐教育界的共鸣,在改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和研究。具体研究分析如下:

一、高师声乐表演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自建国以来,在声乐教育领域高师声乐教学的模式一直保持着一对一的单独授课和小组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到现在发展到声乐大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就是现在艺术院校常常说的“声乐小课”和“声乐大课”,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在中国经历了近半个多世纪,并有效推进了中国的传统声乐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经验总结,我国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声乐小课”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及时在课堂中体现学生互动、相互借鉴学习、查找不足和。

随着现代化信息时代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当今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国外先进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我国的传统声乐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给声乐教育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学思维,推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声乐表演教学模式方向分析

对当前声乐教育模式方向的思考,我们既要继承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又要结合当前社会对声乐表演艺术人才的需要、声乐教学模式的新思想来制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使教育模式更趋于人性化和科学化,有效促进声乐表演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声乐小课与小组课相结合模式

“声乐小课”就是“一对一”单独授课,但也有将“一对二”的称为声乐小课的。这种形式的教学的优势是针对性强,教师教学具有灵活性。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进行专项技术的训练,对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合理的时间和对象。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训练和演唱方法的练习。但学生的声乐条件和综合素质又给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差生,这样增加了教学的成本;“小组课”一般在3-10人之间较为适宜,但上课的时间与“一对一”有相应的变化,把时间适当增加足以达到每个学生学到知识。其优势是有利于学生对歌唱共性的东西快速吸收,对个性的差异有及时的优劣评比标准,互为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同时对差生也具有促进作用。也有利于节约教学成本,减少教学重复。

在时间教学中,认为“声乐小课”与“声乐小组课”相结合为最佳模式。对声乐基础特别差和特别优秀的多进行“小课”教学,进行缺陷技术专项训练和声乐演唱技术专项提升,让差生尽快融入小组,跟上进度;让优生起好模范引领作用,带动差生和中间生共同进步。既有效节约了教学资源,又全面照顾了学生的发展。

(二)声乐大课与舞台表演相结合模式

“声乐大课”又叫声乐集体课。往往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上,由一名声乐教师进行教学。这种形式普遍在中国高校扩招后得以适用,解决了高校师资和其它教学资源的不足,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也变得多元化。然而,“声乐大课”的弊端也较为突出,人数较多,教学手段不能及时满足大课的需要,很多教学流于形式,疲于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也就大打折扣。

要突破这一弊端的瓶颈,我们尝试了加强舞台表演的实践活动与教学结合来弥补其中的不足。其教学方法是按照声乐条件以5人左右为一组分成若干层次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组声乐训练,大课突出舞台表演,增强表演性和竞争性。重点突出优生的范唱和教师的点评以及出现问题学生的多次登台演唱,学生评与教师评相结合。

(三)不同师生互动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尝试着教师之间和不同教师的学生之间进行同一舞台,同一时间段的互动交流学习,相互学习导师的教学思想和专业技术。具体作法是:每半月进行一次互动,每次互动的教师不能雷同,教师通过教研会确定互动对象。互动的教师现场倾听学生演唱,教师既是评委,又是指导者和讲评者。对演唱的学生提出表演,点名范唱;对有问题的学生应记录关键问题,现场进行讲评和纠正,供全体学生学习借鉴。

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不但可以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学习,增进教学理念互动,而且也能在不同教学对象中寻找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弱点和优点,得到改进的办法,获得教学经验和新思想;学生之间也能现场目睹演唱风采,查找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促进学习的动力,提高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教学模式优化组合,最终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7.高师学前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七

关键词:学前 声乐教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特别提出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这必然要求幼儿园艺术课程实现综合化,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歌唱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质。分析当前声乐教学的现状,结合《纲要》的精神,以培养具有艺术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为目的,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高师学前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师学前教育专、本科生生源多数来自高考文科生,甚至还有一些理科生,而且以第一自愿报学前专业的寥寥无几,几乎是服从分配调剂过来的学生。他们的音乐基础素养普遍较低,几乎是零基础。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自信心较弱。在课程设置方面,声乐作为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学时的限制,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声乐教学还是以简单的技能教学为主,缺乏综合的课程模式,专业技能课程在所有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较小,致使学生在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幼儿歌曲编配以及幼儿歌曲的储备上都非常欠缺。

(二)教学目标定位模糊,教学内容不合适

在教学目标上,很多高校教师对培养目标存在定位模糊的普遍现象,对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对学前音乐教育了解甚少,以为都是教声乐,没什么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基本沿用音乐学院的歌唱教材,教的是美声或民族唱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唱一些艺术歌曲,比如《啊,中国的土地》、《阿哩哩》等,却不会演唱幼儿歌曲。忽视幼儿歌曲的教学演唱,严重脱离幼教实际,导致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学前特色。

(三)教育实践机会缺乏,学生教学经验少

由于教育实践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学生上讲台单独试教的机会少。多数照搬高师音乐教育的技能教学模式,不能从幼儿年龄特点进行考虑,教学效果不佳。缺乏去当地幼儿园进行实习的机会,导致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革声乐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生源素质,完善声乐课程体系

首先要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宣传工作。一方面,目前高校就业率排行前十大热门专业中,学前教育排在第七位,就业前景无忧。另一方面,幼儿园对音乐综合素质高的幼儿教师需求量大,这对原先准备报考艺术类的生源转向学前教育专、本科很有吸引力。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学前教育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如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肇庆学院等。这种办学思路值得效仿和推广。

在课程设置中,应该以培养学生艺术综合素质为目标,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为改变普遍只设有一门声乐课的现状,考虑设置包括声乐歌曲欣赏、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弹唱、艺术课程见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特别对于学前教育专、本科,声乐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以期培养出合格的具备艺术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

(二)明确目标定位,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摇篮,不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不仅仅是以技能教学为主,训练美声或民族唱法。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声带还处于发育期,发出的是童声,音域较窄,根本无法获得美声或民歌的声音,更无法理解和欣赏这两种声音,幼儿需要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儿歌范唱能力。因此训练幼儿教师唱好儿歌才是声乐教学重中之重。

就目前能供学前专业选择的声乐教材是少之又少,并且十分缺乏直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专、本科教学需要的声乐教材。从 1987 年 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师范学校(唱歌)教材,一直沿用到 1998 年 12 月的再版,以及后来到 2005 年针对五年制幼师教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声乐),虽说各种版本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但都缺乏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教学需要的声乐教材。因此,编写适合学前的歌唱教科书是摆在专家、学者面前拯待解决的课题。而如何更好的选择符合学前声乐专业的歌唱教学曲目,也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任课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结合学前声乐教学的实际,在现有的幼儿歌曲基础上,多关注近些年来新创作的儿歌,以及幼儿园目前正在使用的儿歌,融合进教学中,丰富幼儿歌曲的曲目,增加内容与深度,使其真正达到专、本科层次。我们期待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实用性的高师学前声乐教材的出现。

(三)注重教育实践,积累教学经验

众所周知,教育实践是加强学生教育能力的重要手段。高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实践工作。首先,要加强与幼儿园实习基地的联系。经常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去观摩优质音乐课,采取全方位的见习模式,参与幼儿园的声乐课外辅导活动和音乐课堂实践,随后以班级为单位召开见习感受会和见习总结经验交流会;其次,多播放较成功的幼儿音乐课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通过观看相互交流观后感并总结好的教学方法;第三,多给学生试教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说课,其他学生当小朋友,课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点评,使学生能上好音乐课,让学生不断的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使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真正达到与幼儿园接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8.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新探 篇八

关键词:直声唱法 优越性 零基础

众所周知,童声是天然的直声,他们的音色纯净,有明显的头腔共鸣,高音无颤抖,假声不嘶哑。童声歌唱带给人轻快、活泼,明亮的感觉。然而,我们现在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幼教老师多数是运用美声或者民族唱法在唱儿歌,经常听到孩子们说:狼来了!狼来了!显然,这种唱法不受孩子们得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高师学前专业的声乐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在对学生的声音训练中,想当然的朝着美声或者民族方向进行,教唱几首艺术歌曲就完事;再一个原因是对幼儿园不了解,几乎不去幼儿园观摩实践,不清楚孩子的特点。因此无效教学现象严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没有做到与幼儿园“零接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推举运用直声唱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不仅能培养出受孩子们喜欢的幼教老师,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直声唱法的界定和特点

直声唱法属于美声唱法的范畴,是美声唱法的一项技能。严格地说,它并不成为一种歌唱方法,而是一种歌唱发声状态,也就是没有美声唱法常用的颤音(vibrato)的一种发声状态。因为没有音的波动,能准确地发出固定的高音,以达到音色非常透明、纯洁的效果。

二、高师学前学生学习直声唱法的优越性

(一)直声唱法比较适合零基础的学前专业学生

高师学前教育本、专科学生生源多数来自高考文科生,甚至还有一些理科生,而且以第一自愿报学前专业的寥寥无几,几乎是服从分配调剂过来的学生。录取时没有经过任何技能测试。他们的音乐基础素养普遍较低,几乎是零基础。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对声乐演唱技巧更是感到陌生和无从下手。嗓音条件都很一般。针对这种情况,要让学生在两年内学会歌唱发声的技巧,学习美声或民族唱法,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是比较困难的。

人声原始的发声是直的,这从少年儿童的歌声中可以听到。其实,成人也是一样的。所以,直声唱法是发声的自然现象,是男女老少都能做到的。而这种直声在学前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对于声乐几乎零基础的学生,把原有的直声训练完美是完全可能的。

(二)教学内容适合运用直声唱法进行训练

高师学前声乐教学目的不同于音乐系,他们以中外艺术歌曲为主,而学前专业应该以唱好幼儿歌曲为主。儿歌作为歌曲的一种形式,它有别于成人的艺术歌曲。在唱儿歌的时候,要注意在题材、韵律、节奏等方面围绕着童趣这一特征,来表达孩子的快乐,如果用美声或者民族唱法演唱儿歌,很难达到表现童趣的艺术效果。演唱儿歌不仅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还要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并多借助形体舞蹈动作来表现,歌唱中注意保持声音高位靠前,在气息支持下发出纯净的直声,充分展示幼儿歌曲。

(三)直声训练适用于大班教学

直声唱法是目前欧州合唱最通用的唱法,在合唱训练中,要摒弃个性化的音色,避免颤音。因此,在训练中,要求男女合唱队员模拟童声,力求直声,力求气息平稳。一旦有某個队员发出颤音音色,会影响到音准,很容易听出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各级大学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也是呈逐年递增态势,学前专业也不例外。在生源多,学时短,师资缺的现状,可采用以班为单位进行直声唱法的训练。我们学院有学前本、专课的学生五百多人,都采用的大班授课。经过一到两年的发声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掌握直声唱法,并运用到儿歌的演唱中。大班授课极大地缓解了师资紧缺的现状,而且教学效果不受影响。随着学生对直声唱法的逐渐掌握,课上唱着富有童趣的儿歌,课堂洋溢着愉快的氛围,再也看不到学生脸上以前那种对美声、民族唱法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在儿歌的演唱中仿佛回到自己的儿童时代,让歌声真正做到与孩子“零距离”!

三、直声唱法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训练学生学会正确的均匀的呼吸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道出了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没有正确的吸气方式,哪有正确的发声呢?所以,训练呼吸很重要。可以让学生体会闻花的感觉,慢慢的用鼻子吸气,感觉腰围一带有扩张。之后保持几秒钟,再用嘴发“S”或“U”的声音,让气息均匀平稳呼出。注意吸气要深,控制好气息,在集体课上,判断学生吸气是否正确,主要看她们的肩部是否抬起,如果上抬就是错误的。

(二)在自然声区训练,选择从高音到低音的练声曲为主

儿童的音区很窄,大致在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E之间,所以,对于没有基础的学前学生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把自然声区练好。要训练声音保持高位靠前,让学生感觉声音是集中在硬腭上的。同时要注意口型,嘴要张开并微微竖起,有助于声音的圆润,帮助声音打在硬腭上;

在较高的音符上起音做发声练习,比如发U母音,训练头声,比较容易体会到头腔的最佳位置,并通过找到的头腔位置,从高到低的练声曲使低音也能保持在头腔位置上。用头声贯穿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E。在直声训练中,注意要在意识上努力使气息保持均匀,听觉上严格监督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直,多点练习,就自然会掌握了。

(三)注意发声时声音轻柔

一切声音的训练都要遵循轻声练习的原则。不要盲目追求音量,而是要注重音质。轻声练习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比较容易找到头声,把真假声巧妙结合起来,不容易出现真假声的脱节;另一方面,对于零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轻声练习能保护声带不易疲劳、不易受损,从而保持良好的身心进行歌唱的训练。

9.浅谈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教学体会 篇九

关键词:打开喉咙,呼吸,共鸣,位置,声音的辨别

在高师声乐发声技巧课的教学中, 如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具有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音乐人才, 即“建立正确声音概念, 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一定的歌唱技能, 具有范唱的能力”, 这需要抓住教学各个环节中的问题, 也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值得深思的问题。但在以下四个关于声乐训练的重要问题上, 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探索, 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喉咙的打开

打开喉咙是歌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嗓音研究所韩丽艳老师在课堂上说:没有打开喉咙的动作, 声音就不会有高频的赫兹。法国声学家于松研究表明, 喇叭型可以使高频赫兹传出去, 而我们人的喉咽、口咽、鼻咽恰恰能起到喇叭作用, 但调成这个状态需要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打开喉咙。关于喉咙的打开, 各人的理解不一样, 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一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学者强调呼吸支持和面罩共鸣, 不太注重喉咙打开的训练。这和他们在国外的学习经历有直接的关系, 他们留学时喉位的安放和喉咙打开已经解决, 所以不需要特别强调喉咙的打开。其二, 在国外尤其在意大利, 他们歌唱时, 喉部就是处在较低的位置上, 所以就用不特别强调喉咙的低位置安放。吴其辉老师在他的文章中谈到“在意大利声乐教学的特点就是先练声, 练完声唱歌, 老师从不讲理论” (1) 。这种情况也多少影响到了普通高师的声乐教学, 个别声乐教师不注重强调打开喉咙这一关键步骤, 造成了学生为了寻找高位置而拼命地“靠前唱”, 声音全部落在了口腔, 使声音挤压, 没有位置。与之同时还有一种现象认为喉咙越低越好, 片面理解了基诺·贝基 (Gi-noBechi) 关于打开喉咙“要把喉结始终保持在最下面”的理论 (2) [p64]。从而使喉咙压低, 脖子周围肌肉用力, 使声音沉闷, 声音位置低。

关于正确的打开喉咙,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要从各个角度上看待这个问题。女声的喉结小、喉结位置高, 活动也范围小, 这些特定的因素也不能认为女声的训练就不需要打开喉咙。而不能只要求声音的高位置而使女声声音尖亮, 不圆润、不柔和。不管男声或女声, 不管什么声部在歌唱时喉头都要放下来, 同时脖子不能有任何外加的力量, 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把喉结始终保持在最下面”。才是基诺·贝基 (Gi-noBechi) 大师的原意。对男声的训练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

关于打开喉咙的男女声的要求是一样的, 但有些女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经过这方面的严格训练, 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忽略这个问题, 尤其是对待男学生往往忽略低喉位训练这一关键步骤。一些个别男教师往往注意喉结向下保持稳定, 而忽略了学生脖子用力压喉咙向下的现象, 这是在普通高师的声乐训练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关于喉咙打开这个问题歌唱者和医学家看的角度不同, 歌唱发声中所讲的打开喉咙, 从医学的角度上看恰恰是喉咙的放松, 我们了解了这种生理现象, 那么我们对歌唱中的打开喉咙问题就会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层的思考。

二、歌唱呼吸原理与机能

每一个学习歌唱的人都必须将呼吸训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歌唱的呼吸和生活中的呼吸, 是不一样的。生活中的呼吸不需要多大的力, 而歌唱中的呼吸需要有力的支持, 这就是歌唱中呼吸比较神秘的地方。歌唱难就难在呼吸, 发出的声音和喉咙的打开这都是能听得到和看得见的。唯有歌唱中的呼吸不但看不见并且摸不着的。而且呼吸的支持用的是一种“巧劲”, 很多学生在歌唱中误认为所用的力就是一种蛮力和拙力, 帕瓦罗蒂讲这个力量是这样说的:唱高音时有一种窒息的感觉。这种窒息的感觉恰恰是一种力的对抗, 是一种巧劲。意大利著名声乐大师基诺·贝基 (Gi-noBechi) 说:唱高音时, 好像大便去茅房, 要使那样一股劲儿 (2) [p]。很多学生看到这个理论就把上胸也憋得很死, 使上了拙劲, 反而造成了上胸脖子紧张, 呼吸沉不下来。因为单从理论上讲这个劲儿很容易理解, 但实际做起来则非常难。原因就是使劲的时候这个力量一定要放到小腹 (就是中国人传统的丹田) , 这样才能既要用上劲儿又要使上胸放松, 这是非常关键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掌握用气的量并使呼吸均匀。有些人认为既然气息是歌唱的动力, 就吸很多气, 用强大的气流冲击声带, 结果却适得其反。气息不在多, 事实证明, 吸过量气其实是有害的。” (3) [p91]因此, 如何使气息均匀、不过量, 是需要在实践中引起高度重视的, 一般来说, 不论高低音, 气息呼出量基本上一样, 因为声音的高低并不由气息多少来决定, 而是由声带的紧张度决定的。1981年基诺·贝基来中国讲学时做过一个实验:他点燃一支蜡烛, 然后对着烛火大声唱, 他对听课的人说:“如果一个人唱歌时声音的位置放得对, 气息控制正确, 那么他对着蜡烛唱, 烛火不会灭。” (2) [p60]实验的结果证实了他的话。如果他没有很好的气息控制能力, 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基诺·贝基所拥有控制气息的能力恰恰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巧劲儿。

目前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发声时声音位置低、声音散、声音空洞等一系列问题, 都是可以通过呼吸训练来解决的。所以在训练呼吸这一课中, 训练控制呼吸的力量应该是最重要。

三、声音的共鸣与位置

在声乐训练中, 由于我们所教的学生接受声乐训练的时间较短并且程度较浅, 声音位置低则是比较突出的现象之一。那么从根本上看是共鸣运用出现了不协调, 喉咙负担过重真声成分过多而造成的, 这种现象在男声中表现突出。科学的唱法主张运用混声共鸣, 这就造成了一些观念上的混淆, 认为女声用假声多, 而男声则用真声多。科学的分析这一问题, 不管是男声和女声, 真声和假声的比例应该是一样的。在训练中, 都应该以真声为基础训练, 逐步混入假声, 这样训练出来的声音才符合科学的发声方法, 如果打破了这种协调性, 不但声音不悦耳, 还会出现嗓音的病变。

讲声音真假声的混合共鸣问题就不能不说关于声区的训练。声区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有些人认为没有声区的存在, 在训练中从中低音到高声区用一种方法歌唱。“今日有极少数的人, 自认为发现声乐的新理论, 他们认为声乐不分区域。” (4) [P57]这是很不科学的。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天生就有高音, 我们戏称“自来高”。还有一些技巧非常娴熟的歌唱家也听不出来声区的转换, 例如意大利著名歌唱家贝尔冈齐演唱《阿依达》就有报纸评论他:贝尔冈齐的换声点在哪? (5) , 但是贝尔冈齐自己却承认使用了换声技术唱高音的, 否定换声理论是把学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混淆。这种不经过高音的训练的声音是不能够持久的, 甚至在黄金年龄就不能从事声乐工作了,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声音位置就是面罩共鸣, 是歌唱的灵魂。基诺·贝基在讲学中特别强调面罩共鸣。他说:“我很坦率, 有时过于强调面罩共鸣, 有人说我过分了, 但我喜欢这样。” (2) [p80]因为他认为”面罩共鸣是声音的灵魂。”所谓面罩共鸣实际上就是一种高位置的唱法, 也可以称之为头腔共鸣。它的重要性我们不再多说, 但是在训练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面罩共鸣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混声共鸣和良好的呼吸基础上才能获得。如果没有良好的混声共鸣, 真声色彩成分多是永远摆脱不了喉音的;如果没有良好的呼吸支持, 面罩共鸣就保持不住, 这样一味的追求面罩共鸣反而使声音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是在声音训练中值得注意的问题。黎信昌先生说过一句话:面罩共鸣是声音训练的积累。这句话是值得思考的。

四、学习声乐艺术的综合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的听觉审美观

声乐的审美观就是听觉, 一些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环境的因素, 大多喜欢通俗唱法, 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作为高师的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认识到科学唱法的价值以及其魅力所在。这个工作十分重要, 这就需指导学生多观摩和聆听一些优秀的国内外歌唱家演唱的作品, 让学生了解好的声音好在什么地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建立除欣赏通俗以外的另一种欣赏习惯。这样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但能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指导他学习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对老师课堂指导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学生能理解了老师对他的要求就会进步很快。这就要在学习初期耐心的给学生解释一些问题, 甚至一些你觉得很幼稚的问题。有些个别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很不耐烦, 不回答学生的问题, 甚至取笑学生的提问,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所韩丽艳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 最难治的病是发声心理障碍。就是学生经常受打击所引发的心理疾病。因此要让学生保持这种爱问爱学习的习惯, 逐渐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 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的欣赏到国内外优秀的歌唱家演唱, 看到无数声乐理论的书籍, 这对声乐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那么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 我们欣赏优秀歌唱家的演唱要听他最辉煌时期的作品。有些歌唱家一生出过很多唱片, 我们就要从中选他唱的最好时期的来学习, 例如有些歌唱家年迈时唱出的声音靠后、不集中。还有一些歌唱家带有自己明显的特色。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的学习, 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 还会染上不良的发声习惯。第二, 看理论书籍, 包括一些大师的话都不要主观的从字面上去理解, 一定要结合他的音响去分析。例如基诺·贝基大师关于“歌唱时要把喉结始终保持在最下面”的理论就迷惑的许多人, 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喉咙放的越低越好, 可是结合听基诺·贝基的唱片才明白他的声音是高位置放松的, 根本听不出来喉咙任何声音, 这种“歌唱时要把喉结始终保持在最下面”只是基诺·贝基的自我感觉, 如果学生只从字面上理解的话, 难免会走弯路。所以培养学生声音的辨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声乐训练是一个相对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 不能松懈怠慢, 更不能操之过急, 它就如同建筑高楼的地基, 地基打得是否牢固、坚实, 直接影响着日后此栋建筑的命运。在高师的声乐训练中, 作为教师也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出色的业务素质, 学生在高师阶段所获得的有效训练将会成为伴随其一生的宝贵财富。然而, 高师又是培养现代音乐教育人才的摇篮, 因此, 提高高师的声乐技术, 打好扎实的声乐基本功及声乐的演唱能力,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 更好的为基础教育服务, 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服务, 是高师声乐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其辉.中国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2]田玉斌编著.谈美声歌唱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3]喻宜萱编著.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80年9月.

[4]赵梅伯编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5月.

10.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初探 篇十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改,地方音乐

声乐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最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检验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标准。对其教学内容改革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的关键一环。由于国家教育部对音乐教育专业越来越重视,社会对声乐学科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要求越来越高,各大高等师范院校对声乐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也随之越来越积极。

一、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师声乐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建设飞速发展,随着国家新一轮课改的开始和新课标的出台,各个存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都在进行着全方位的改革。其中,声乐课程的改革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然而,改革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培养方向上,部分院校一味追求“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只求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声乐课教学内容完全以中小学教学曲目为主,基本舍弃了高难度曲目的训练,从而导致培养出“只有教学能力,没有歌唱能力”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上,多数高师声乐课只重唱而不重表演,忽视了音乐学科的表演本质。在师资力量上,随着全国范围内高校的大量扩招,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师生比例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1:11的规定,现有师资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手段上,过分强调技能而忽视理论教学,造成部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创新上,一味追求新、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完成教学改革的目的,而方法的适用性却未得到充分验证。在教学语言上,现阶段高师声乐课教学基本仍处于传统的“师徒模式”教学,示范与模仿在教学中所占比例过大,教学未能普遍语言化、文字化。

(二)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贯穿全部教学阶段的始终。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从教后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学内容的构成是否合理,是将声乐课完善化、专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一般声乐主修的学生占三分之一甚至超过半数。着重将声乐教学内容规范化,在该专业群体中具有广泛性意义。第三,当代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新课改”、“新课标”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三个重点

(一)明确教学内容的构成

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内容应由几部分构成:

首先是歌唱技术。良好的歌唱技术不仅能够延长歌唱寿命,也是声乐情感表达的能力基础,歌唱技术的提高是学好声乐的关键。而且,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高度模仿性来说,歌唱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咽喉病变,从而对后期的学习造成影响。

其次是歌唱理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声乐学习的重大障碍,将声乐课程理论化,用直观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述歌唱理论和发声原理,有助于学生掌握声乐学习的方法。

第三是歌曲处理。明确歌曲处理的本质,简化歌曲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第四是舞台表演。由于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高师声乐课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表演,这一缺陷很难通过其它途径弥补。而声乐属于表演性质的艺术,脱离了舞台表演,就等于忽略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声乐课堂上,也应加入肢体语言运用的内容。

(二)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所使用的教学曲目,与当代全国范围内的声乐教育界的趋向并不完全统一。近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了多次直接针对或单独包含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声乐比赛。在多数比赛的学生美声组中,咏叹调和狭义艺术歌曲占有半数以上比例,演唱曲目的专业化、西洋化是非常明显的趋势。从这类比赛可以看出,我国声乐教育界对现阶段的歌唱要求越来越高,实际上也在敦促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加深。此外,我国文化教育与世界逐渐接轨,大量的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内容也逐渐形成。因此,西方古典曲目在声乐教学中也应越来越引起重视,咏叹调、艺术歌曲不应是专业院校教学的专利。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上。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对民族声乐曲目的选曲主要有两类,一是八十、九十年代的一些传统教学曲目,二是当代比较流行的一些创作歌曲。这两类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完整。民族声乐教学选曲除上述两类还应包括:戏曲选段、民族歌剧选段、较常见类型的地方民歌或民歌改编曲等。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高师学生,以上类型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深化横向学科的联系

声乐学习只重唱而不重分析,是大多数声乐学习者的通病,而这一通病往往是由相关课程联系不紧密而造成的。事实上,很多横向学科对声乐学习都有巨大帮助。如曲式分析,歌曲处理的基础就在于此,歌曲的情绪起伏和戏剧冲突往往在曲式结构上得以体现,通过对曲式结构的分析能够促进歌唱情感表达的能力。另如和声分析,绝大多数曲目都是人声与伴奏共同构成的,深入分析和声,有助于把握歌曲风格并与伴奏协调。另如音乐史,很多学生用同一种演唱处理方法来对待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难以区分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对音乐史的深入了解,把握多位常见作曲家的作品特征,也是声乐学习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它如视唱练耳、形体训练等科目更是与声乐课息息相关。对此种现象笔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在声乐课上把上述科目直接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去,要求学生在唱歌的同时进行歌词分析、结构分析、和声分析甚至自创表演,以强化教学效果。

三、根据地域特点增加教学内容

(一)地方高师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责任

我国地大物博,民间音乐非常丰富,而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却因保护和传承不力而濒临消亡。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理应自觉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责任。其原因有五: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拥有一定的科研队伍,有能力承担起这项任务。二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往往会对院校所处的地区有一定的招生指标,可保证当地学生能够对地方音乐进行学习和传承。三是便于深入当地文化进行科研调查,具有环境优势。五是地方民歌往往通过民间艺人甚至普通群众的口传心授,经过漫长的流传过程,很多民歌很难保证其原汁原味,而高师教育的系统化,书面化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地方高师有责任也有能力担负起传承地方音乐的重要任务。

(二)发挥学生的地方性优势

前文提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往往会对院校所处的地区有一定的招生指标。这样的招生名额分配必然会使当地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当地学生对于演唱地方民歌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经过声乐课的学习和训练,形成科学的发生方法和系统的声乐知识,再结合当地的方言特点和当地民歌的风格特征,必然形成该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甚至院校的特色。达到既传承地方音乐、又丰富教学内容、又形成教学特色的“三赢”效果。

四、结语

11.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新探 篇十一

[摘 要]高师声乐教学是一种极具艺术性与抽象性的技能授课。它既需要声乐理论知识的引导,又需要将知识融入技能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声乐教学目标。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高等声乐教育歌唱形式的多样性,导致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高师声乐集体课给声乐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声乐课中总有一些系统的已成规范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巧,这些知识完全可以以集体课的形式向多人传授,既节省时间又能大范围普及。声乐集体课的形式会让学生有一种整体统一的感觉,学生可平衡的掌握知识。集体课的形式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声乐知识。集体课能够使学生放松身心,不必存在心理负担,更能激发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高等声乐教学 声乐集体课 音乐导赏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80-02

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声乐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声乐教学的发展推动着我国的声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而高师声乐教学在声乐艺术发展道路中充当着重要角色。高等师范声乐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声乐教学人才,因此,声乐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随着高师声乐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声乐集体课也随之展现出其有利的一面。集体课不仅能够丰富歌唱形式,还能够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声乐教育实习或执教中发挥自我优势。

一、高师声乐集体课开设的必要性

(一)招生规模的扩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艺术这条道路。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有些学生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单凭学生成绩考不上理想的院校,故而寻找一种“捷径”,通过学习艺术,为之加分,以求进入满意的学府。二是有些具有艺术天分的人想继续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故选择更高学府深造。除此两种原因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了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习音乐的学生越来越多,致使高等音乐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不得不发生相应的转变。因此,就声乐教学而言,集体课的形式顺势而生。

(二)集体课的好处

歌唱需要技巧。声乐集体课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将一些训练方法循环进行。如歌唱的呼吸技巧,在对学生进行呼吸训练时,教师在教授完技巧后可鼓励学生互相检查,一是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二是可以将学生们训练过程中的错误互相揭示。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可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授学生在歌唱时如何打开喉咙时,如何保持歌唱状态时,都可在集体课中传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无声训练,在歌唱状态的基础上进行无声歌唱与讲话。

所谓无声训练是指用意念在额头处张“嘴”歌唱。几次集体课之后,学生会熟悉这种无声歌唱状态,以致想放声歌唱。有些原本嗓音条件不太好的学生进行呼吸和发声的训练后,会发觉自己的声音与以往不同,更能激发学习声乐的兴趣。

二、高师声乐集体课的设置条件与方式

(一)教学设施

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如引导学生进行声乐导赏,定期为学生播放国内外优秀声乐作品,通过欣赏作品,提升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就能很好的理解与把握歌曲,感受歌曲的内在意境。在声乐作品导赏的过程中可将国内外较前沿的声乐理论与较为科学的发声方法,向学生做详细的介绍,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法。

通过多媒体设施还可将学生演唱的歌曲做详细的记录,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录像,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教师质量

集体课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既可以进行统一的发声训练又可以进行逐一辅导。通常在集体课中,发声练习结束后要学习歌曲,在学习歌曲之前需要教师导入新课。在这一部分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进行。导入新课是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之前的发声练习中转移到歌曲中,为学习歌曲做好心理与情绪上的准备。教师可将歌曲的内容与创作背景向学生做详细介绍,并将歌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可使学生尽快进入歌曲,理解与把握歌曲。

在集体课教学中,教师的范唱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教师范唱,学生可基本了解歌曲的内容和基调。学生通过耳朵对歌曲进行捕捉,在教师的范唱中感知歌曲。在范唱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简短的发表对歌曲的初步感受与认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然后教师进行示范教学,逐字逐句的教授学生演唱歌曲,咬字发音,关注发声位置是否统一,这些都是要注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训练,直到学生掌握歌曲为止。

可见,高师声乐集体课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声乐教师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需首先培养高水平的声乐师资队伍,依靠优秀的教师资源,加快声乐教育的发展。

(三)学生质量

声乐集体课中,除教师质量与教学设施外,影响教学水平的还有学生质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学生发声方法的科学与否都会影响到声乐水平的高低。声乐是一门复杂的抽象的艺术,除需要学习者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外,还需要有理解作品,感悟生活的能力。歌唱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情感。因此,在声乐集体课中需不断提升学生质量,引导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发声练习及情感感悟力。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断积累演唱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与教师互动,充分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转化为实践。

(四)集体课、小组课、单人课的科学布局

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着多种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影响,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时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集体课、小组课、单人课应做合理科学的布局。在进行基础的声乐理论知识普及时可选择集体课,如前所述,在进行基本发声练习或音乐导赏课时也可采取集体课的形式进行。在基础训练之后,可根据学生的水平或特征将学生进行分组,进入小组课的模式中。两两分组或多人分组,学生可互相学习,互相监督。

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变化,学生的水平会参差不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个别学生开设单人课。单人课着重对水平高的学生和水平低的学生开设。对于水平高的学生来讲,单人课可更好的提升其声乐水平;对声乐水平低的学生来讲,单人课可查缺补漏,尽快的将其不足之处进行弥补。集体课、小组课、单人课在声乐教学中各有优缺点,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三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会有着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将三种上课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三者的优点。

三、高师声乐集体课的前瞻

(一)音乐招生规模的递减

如上所述,音乐生规模的不断增长有多种多样的原因。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音乐专业招生规模开始出现递减的状况。音乐生数量的减少使得音乐教学模式需做较大的调整。高师声乐集体课有着明显的优势。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普及,科学的发声方法介绍,歌唱过程中喉头与呼吸的互相配合等问题都需要在集体课中向学生讲解。声乐集体课在节省时间与节约教师资源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存在。因此,在笔者看来,不论音乐专业招生规模如何变化,声乐集体课都会存在。

(二)学生数量和质量决定声乐课上课方式的走向

如上所述,集体课、小组课、单人课在做合理科学的布局时,其依据就在于学生的数量与质量。学生数量多时所采用的多为集体课,学生数量少时则会相应选择小组课或单人课。学生的水平高则会选择小组课或是单人课,集体课多用于基础知识的普及与零基础的学生授课。声乐课上课方式既取决于学生的数量,又与学生的声乐水平息息相关。

四、结语

长久以来,高等声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歌唱形式的多样性,导致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高师声乐集体课顺势而生,它的出现给声乐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声乐课中总有一些系统的已成规范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巧,这些知识完全可以以集体课的形式向多人传授,既节省时间又能大范围普及。声乐集体课的形式会让学生有一种整体统一的感觉,学生可平衡的掌握知识。从教师的角度看,集体课的形式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声乐知识。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集体课能够使学生放松身心,不必存在心理负担,更能激发学习积极性。

[ 参 考 文 献 ]

[1] 肖兵.论高师声乐小组课的优势整合与劣势化解[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3):82-84.

[2] 康国晶.对提高高师院校声乐集体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84-187.

[3] 李京钰.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改革探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4-12-11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师声乐集体课课程的改革与探索》(2014JGB266)。

上一篇:参观梅园新村活动方案下一篇:业主委员会会议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