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

2024-06-21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12篇)

1.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探讨

吉林省图们市一小 刘翠玲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中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主的理想,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我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得到了一些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能力

新课改伊始,许多学生尚未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他们习惯了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突然间要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都有些措手不及。但是合作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标》中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等内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热烈讨论,对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作用,与传统教学中比,无疑是巨大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赫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以满足其展示自己的愿望,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有利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现在我校实行小班制,一个班级二三十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老师教浅显的,语文素养好的不满足,老师传授难度大的,语文素养差的,又不能接受,如何处理一堂课的难易度,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积极性,让老师很难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就会做到互教互学,互相切磋,形成“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的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

目前,我已经有意识地把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引入课堂。但是,我仔细观察发现,在部分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误区之一:分组即合作

现在,有些老师上课,出几道思考题,划分下小组,前后桌,或邻近几桌为小组,让他们合作学习,结果有的小组,根本没有人讨论,有的小组说一些与题目无关的话,等几分钟后,请小组汇报,结果问题没有解决,老师把答案说出来,其实这不是小组合作人,导致耽误了时间,学习效率低下。

误区之二:参与即合作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同时应注意两种现象:其一:无效参与。在轰轰烈烈的讨论争辩中,很多学生由于达不到教师设想的高度,在参与过程中并未真实获得,而以一种虚假表象掩饰自己内心的无助。其二,小组“一言堂”。合作小组中由于学生层次的参差不齐,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成为了小组长,他的表达也决定小组整体学习的方向和过程,这就形成了小组的“一言堂”的局面。

无论是无效参与者还是小组的“一言堂”,出现如此现象,其中暗含着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有效监管,或者为了求全求美,让合作学习走向一种形式化。

误区之三:结论即合作

一堂课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过十分钟,其余时间被无情地分割成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这并不是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披着合作外衣的教师的“一言堂”。

合作学习应在于对问题的合作探索,合作不回避结论,但合作学习应着眼于在结论的追求中所获得的方法与乐趣。合作学习不应仅是教室内热闹,更应将语文教学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天地。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要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进行组向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这样构建的合作小组“但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条件。合作小组的人数,国外研究一般建设4人。4人相邻合作学习,2人同桌,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①确立一个小组长。实践告诉我们,选取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全面负责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②拟定一个核心目标。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蹉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作为一个核心目标,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③制定一个合作方案。使学生人人参与,须制定一个合作方案,确定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明确。如,小组长负责主持组内的交流,协调成员间的关系,调动成员参与的积极性,记录员负责记录发言的内容。第一发言人综合本组的发言内容,代表小组长在全班交流;第二发言人作补充完善。监督员对成员的表现作以评定并记载,作为以后评优的依据,每个角色要定期轮换。

2、教师的引导和组织策略

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和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就不能在较高层面上把握文本,这样的合作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1)要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合作学习目标应包括两类,即学术性上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视学生交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在合作课堂中,对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因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习的顺利进行。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倾听、质疑,坚持自我,互相帮助,加强整体意识,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

案例:教师在教学《爬天都峰》时的一个环节

分小组,分角色朗读全文,提出学习目标是:能有感情朗读全文。合作技能目标是:同学们在听同组同学朗读时,要注意听出朗读同学的感情。读完后,小组内同学要交流,这样的话小组内的同学读得更认真,听的也会认真。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流程

问题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它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讨论的问题,然后由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讨论完后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补充。合作学习过程的基本流程可以这样设计:确定合作目标和任务——独立思考、个体学习——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呈现小组学习活动成果——总结和评价。

(3)要创设情境——合作学习的前提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创设学生欲知、欲究、欲得、欲进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为合作学习创造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更多选择,思考余地,为探究提供了思维空间,为合作探究提供了条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用音乐创设情境。如教《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一课时,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歌曲,学生都熟悉,使学生容易进入到的故事情节中来。b、用故事创设情境。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动画故事,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c、用图画创设情境。《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用西沙群岛的图片,促进他们研讨西沙群岛特点的激情。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之,作为一种哗众取宠,只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灵活运用学生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2.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 篇二

一、现状研究

(一) 课上阅读

通过课上观察可知, 大部分学生在课上的阅读是在教师强制下进行的, 学生不会进行自由阅读来体会课文。中专学生的基础略差, 很多学生因为不太理解内容而不去继续阅读。也有很多学生基础更差, 根本不去看内容更不要谈阅读和理解。只有少部分优秀学生, 能够在课堂上自由阅读并且做出自己的理解。

(二) 课外阅读

通过和学生交流, 了解到大部分中专学生不去读课外书籍, 他们在学习上缺乏动力, 课堂上的内容都很难完成, 所以课后的阅读更无从谈起。

针对课外阅读的情况我还做了一些调查:主要了解学生是否愿意去读课外书。四分之三的学生都表示愿意读, 只是因为没有读课外书的意识, 同样也没有时间安排, 所以从来没有实施。

不论是课上还是课外阅读, 对于中专生来说他们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没有阅读意识, 没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但是从调查中可知, 如果将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出来, 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一定能够提高中专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实施策略

中专生正处于最容易受影响的青春期, 而青春期的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引导, 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在学习上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能够在学生心里树立一个标准, 让他们跟着走, 有利于他们学习的提高。所以我们将这一想法运用到语文教学的阅读中, 针对阅读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一) 课上阅读

1. 教师引导阅读

学生在学校受学校和教师的悉心教育, 课上的阅读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语文课上的阅读内容主要还是来自于课本的内容。对课本内容的阅读, 教师可以强制性地要求学生, 但是强制性的效果肯定不会达到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找到适合中专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教科书找到与内容相对应的音频或者视频, 在让学生阅读之前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 学生自然会有兴趣来阅读看是否有同样的感受, 很容易将学生带入环境中。带入即可展开阅读, 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方式, 学生可以选择自主阅读、同伴阅读、分组阅读, 也可以让老师参与集体阅读。既可以达到让学生深入阅读内容中的作用, 还可以激发阅读兴趣, 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布置作业, 让学生再阅读一次内容, 并做出加上自己理解的书面作业, 用书面的形式加强认识。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形式自由选择下节课的上课方式, 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2. 学生参与阅读

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意见或者建议, 在上课之前发表自己的想法, 积极主动地让自己参与到其中。在课上老师的指导是一部分, 学生应该有自己对于阅读的理解, 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阅读能力, 在自信的基础上更容易进步。

(二) 课后阅读

1. 教师引导阅读

课上阅读是在为阅读打基础, 课后阅读则是阅读的延伸。教师在上课时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 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便愿意去阅读一些书籍。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 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后阅读书籍, 例如特别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意林》《青年文摘》《哲思》等书籍。这个书籍都是在学生理解能力范围内, 里面的内容丰富特别, 能够让学生从书籍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从而慢慢养成阅读的习惯。

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 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课后作业, 变成让学生阅读。也可以将作业与课后阅读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写简单的感想来加深阅读的认识, 长久下去, 感想也会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辅助阅读的好方式。

2. 家长督促阅读

虽然让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 但是兴趣是很容易消失的。如果将阅读养成一种习惯, 习惯是不容易消失的。教师的建议是一部分, 而家长的督促同样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3. 学生适时阅读

中专生还是有很多的空余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 可以利用这些空余时间, 选择老师推荐的书籍阅读。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 根据老师的建议, 主动将这份兴趣转化成习惯。

语文阅读不仅对中专生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作用, 对每个阶段的人来说都是财富, 不断的阅读可以提升人的认识, 提高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姜太荣.浅谈中专语文教学[J].职业, 2009 (9) .

3.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 篇三

【关键词】初中阅读;比较法;“删·比”法

比较法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基本方法,在古代教学专著《学记》中就有专门的论述:“古之学者,比物类丑(同类事物相较)。”在教学实践中,无数的一线语文教师将比较法广泛运用于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在《荷叶 母亲》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也尝试运用比较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笔者主要运用了“删·比”法和“改·比”法。所谓“删·比”法,即教师删去教学文本中的某些句子、语段,形成一篇新的文本,并引导学生对新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所谓“改·比”法,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筛选、概括等方式将教学文本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形成一篇新的文本,再将新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删·比”法进行论述。

苏轼的《题西林壁》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学生读美文的时候,更多地是被文字本身所吸引,觉得用语或华丽优美或发人深省,可让其细谈作者行文之意,往往不能说出究竟。“删·比”法恰恰是将作者用笔精妙之处、文章主旨提升之处等直接删去,然后重新组合变成新文,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作者行文之匠心独运。

笔者执教《荷叶 母亲》时,将原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尾段及第六段的第一句话删去,形成了一篇新的文本《荷叶 红莲》: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上课前,笔者先讲授改文《荷叶 红莲》,明确文章是在“赞颂荷叶对红莲的深情厚谊”之后,再适时地抛出话题。教学实录如下:

师 其实,这篇《荷叶 红莲》是我对冰心先生《荷叶 母亲》的修改稿。我觉得原文部分段落语言平平,有些段落看似和文章主题并无多大关系,还是删掉反而来得精练。而且文中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所以我把题目改成《荷叶 红莲》。你是否认同老师的删改?

[学生思考。]

生1 改文只是纯粹地赞颂荷叶对红莲的爱,而原文却还赞颂了母爱。

师 何处可见原文赞颂母爱?

生2 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赞颂母亲也像荷叶呵护红莲一样的护着我们。

生3 这是在借物喻人,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荷花和荷叶,是为了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加工改造,变成一篇纯粹赞颂荷叶爱护红莲的写景文章,这样做的目的:一则让学生在改文中能重点关注几个写景的句子,细品慢读;二则抛砖引玉,让学生将改文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增加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通过讨论交流,他们深入文本,明白了原本忽略的前三个自然段的写作意图,认识到了“荷叶—母亲”“红莲—‘我’”“繁密的雨点—心中的雨点”等几组事物的关系,明白了作者看似闲笔实则刻意为之的写作手法,同时深切地感受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妙处。

笔者以为,运用“删·比”法可着眼于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写作技巧的体会等,既可帮助学生确立明确而清晰的概念,又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帮助学生打开视野生成新的发现。当然,运用“删·比”法进行教学也有须注意的地方。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可否认,对语文教师而言,开展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解读文本,谈任何的“创新思维”“教法多样”等都是华而不实。很多教师在细读文本之时,往往会忘了我们为何而教、教给谁。我们在花大把时间细读文本之后,欣喜于自己全新的解读视角、巧妙的教学定位,却忽略了我们教学的对象——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往往缺少“从学生角度来思考”的习惯,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上,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和感受。这样,我们的课堂有时更像是教师展示自己解读文本能力的舞台,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或复制教师所谓的“真知灼见”。波利亚曾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控制自己的讲授时间,去除无效的一问一答流程,从而增加学生课堂自我体验、自我解读的时间,增加设“生”处“地”的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才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分析的时间。在《荷叶 母亲》的教学中,笔者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围绕原文与改文展开讨论。学生一边倒地认为原作更出彩,并找出被删改语段,一一说明它们的作用,论述作者写这些语段的理由,如:“开头写送莲,是为了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雨中红莲作铺垫,二、三段是忆莲,属于插叙,花瑞人祥,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他们还找到了文中隐藏着的“我”情绪变化的语句“我觉得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我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等,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在笔者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曾如此细致到位。所以,运用“删·比”法,将课堂还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深挖线索,在自我体验中深切感知作者的写作之妙。

其次,要选择适用的文章,因为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用“删·比”法。一般而言,像《荷叶 母亲》这类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文章比较适用这一方法。因为这样的文章,一经删改,立意、格调就会有所下降,这样在比较时才能有对比、有冲突,学生也才能从中体会写法、技法、知识点的妙处。

最后,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删·比”法的运用忌浅尝辄止。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文本的可比性,并通过比较从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透彻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以求逐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如《紫藤萝瀑布》,此文借花之遭遇,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往往感到困难。可如果删去八、九、十三个自然段,让学生比较优劣,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原文之妙:《紫藤萝瀑布》文中有一条感情线穿插其中,作者采用了插叙、衬托等手法,借花之遭遇,感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4.在情境中运用古诗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复习小学阶段学到的古诗。

2.在一定的情景中恰当地运用古诗,使语言增色。3.复习,积累的古诗。教学过程:

一、古诗接龙引趣。

师:大家喜欢背诵古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古诗。游戏规则:第一位背第一首。以此类推,不能重复。

二、感叹古诗运用

师生对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瑰宝,古诗语言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可以这么说:(出示)

春雨时,我们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冬雪时,我们吟: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春节时,我们吟: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雷点点迎新春。中秋时,我们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时,我们吟: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送别时,我们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伤感时,我们吟: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激昂时,我们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

有多少诗句激励我们奋发向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畅谈古诗运用的感受。

师:古诗伴我们进步,古诗促我们成长。

我们现在积累,一方面是为了吸收古代灿烂的文化,一方面还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请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今日若不为,此事何时了。”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稍微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迅速解开了。

师:读了运用古诗的两段话后,你有什么感受?

师:这两段话,正如大家说的,一用上古诗,或是增加了丰富的表现力,或是增添了文采。其实我们也可以试试。

四,学生在语境中运用古诗

(一)、选择填空。

第一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要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几个手挽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三年的挚友啊,怎舍得霎那间的别离。“

”大家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我们语文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来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第二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了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凄然泪下,“

”。

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此景象真可谓是:“

”。

第三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到了瀑布脚下,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撞击岩石的棱角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使我想起:“

”。

梅,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数不胜数了,“

。”就是一个例子。

(二)、运用古诗。

1.小组合作,用一段话,描写画面,并运用古诗。

2.学生反馈,修改提高。

(三)、自我创编语言环境运用古诗。

师:小组合作时,我们能根据画面情景描写,现在我们用提示的古诗,进行创作。

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欲穷千里目,更深上一层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提示:也可以运用其他的诗句编写一段话。

5.在英语课堂中运用谚语来激活教学 篇五

陕西省扶风高中 马丽侠

[摘要]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但包含一定的哲理,同时也是很好的语言学习材料。把谚语巧妙地运用在英语教学中,不但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在词汇、句型、语法和写作教学中十分有效。同时通过谚语也能渗透英语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对英语教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教学 谚语 词汇 句型 语法 写作 文化差异

我所带的 05届一个毕业生在上大学后写给我的第一封信中用英汉加杂的方式表达了他对高中生活的怀念和对恩师的深深谢意。其中用到的英语谚语有30多个,这些都是平时在我的课堂上学到的谚语。他在信中说道,他升高中时英语成绩一般,他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来源于我的那些英语谚语。那些谚语就像一颗颗奇异的珍珠,让他爱不释手,从此也让他和英语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的学生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它让我惊喜地发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探索教学方法和技巧是多么必要。哪怕是一点点的灵感和做法也可能让学生受益终生。我的英语谚语教学亦是如此。

一、运用谚语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我们都知道,中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缺少语言环境。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课外的口语和听力练习机会较少,而且又有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老师们总是用尽浑身解数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传授知识。好多课堂为了“务实”,追求升学率而丢弃教学方法进行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因此出现了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老师能动些脑筋,在方法上下些功夫,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我在给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上的第一节课中引用了几个谚语、名言,学生感到既新鲜又深受鼓舞。对于英语的重要性我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Foreign language is a useful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这句话对今天学生仍然适用。马克思学英语是革命和政治工作的需要,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则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更成为人才竞争、就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何况眼下我们就要在高考中考英语,英语与语数两科并列为“3”。对于如何学英语我用到了爱因斯坦的一个公式:Success=X+Y+Z。在这个公式中X=Good method,Y=Hard work,Z=Stop talking and get down to work.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Success is 1% inspiration and 99% perspiration.还有一句格言:Practice makes perfect.那就是说,good method 加上hard work 再加上practice就是学习英语的三个基本要求。要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我们从现在开始坚持不懈,善始善终,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尽管有些学生现在英语成绩不太理想,但相信三年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最后我用居里夫的名言来激励他们:Life is not easy for any of us, we must work, and above all we must believe in ourselues.We must believe that each one of us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well, and that, when we discover what this something is, we must work hard at it until we succeed.这节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热情高涨,求知欲增强。而且他们也感受到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从老师身上,他们明白了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做到出口成章、运用自如。英语谚语、名言、格言在第一节课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为以后的进一步运用谚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谚语中渗透词汇教学 听者无心,教者有意。在学生看来,老师每天都会不假思索的教给他们一条谚语。其实有时则是我精心设计的结果。在谚语中学习词汇,特别是构词法是我自己的一个教学特点,更为我的学生所亲睐。三年下来,学生通过谚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构词法知识,词汇量得到很大的扩充,阅读理解自然也就能够轻松面对。在高考中,好多学生阅读理解都是满分,完形填空正确率极高,这与我平时重视词汇教学是分不开的。

1、在谚语中学习词的用法

我在词汇教学中所用例句多是词典上的原句、格言或谚语,这样的句子最地道也易于记忆。例如lose一词,我如下列举它的用法和词意: a.Grasp all, lose all.(贪多必失)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ains on the roundabouts(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去”

b.lose an opportunity “错过”

c.There’s not a moment to lose.“浪费” d.lose a battle “输”“负” e.be lost in thought “入迷” f.lose one’s way “迷路” g.lose one’s fear.I have lost my cold.“摆脱”

h.When two tigers fight, one is sure to lose.(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失利”“失败”

当然lose的用法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在lose这个词的教学中我用到了三个谚语。

2、在谚语中积累短语和固定搭配

Man dies in pursuit of wealth, and birds die in pursuit of food.(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In pursuit of “追求”

Everyone is responsible for his country.(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e responsible for “为„负责”

A boat can’t always sail with the wind;an army can’t always win battles.(风天常顺,兵无常胜)with the wind “顺风”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lead to “通向”

There is safety in numbers.(人多保安全)in numbers “多数”

3、在谚语中学习习近平义词、反义词、同义词

Offence is the best defence.(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先下手为强)offence和defence互为反义词

In nature there are unexpected storms, and in life unpredictable vicissitudes.(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unexpected 和unpredictable为近义词

Man seeks the heights, while water seeks the lowlands(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heights和lowlands互为反义词

4、在谚语中学习构词法知识

Wisdom comes from experience.(不经一事,不长一智)wisdom为wise的名词,-dom为名词后缀,如freedom kingdom Provisions should be arranged before an army is mobilized(兵马未动,粮草先行)provision 为provide的名词,-sion为名词后缀,如revision persuasion mobilize为mobile的动词,-ize为动词后缀,如realize recognize modernize-ization为名词后缀,如realization modernization A knife will rust if not sharpened regularly.(刀不磨会生锈)sharpen 为sharp的动词,en为动词前缀或后缀,如enlarge enrich encourage enable strengthen soften freshen widen broaden Face odd things fearlessly and their fearsomeness will disappear.(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less 为否定意义的形容词后缀,-ly为副词后缀-some为形容词后缀,-ness为名词后缀,dis-为否定意义的动词或名词前缀,如careless hopefully troublesome happiness disagree disadvantage

三、巧用谚语进行句型教学

英语重在积累,词汇如此,句型亦如此。就句型教名型,往往比较单调和呆板。在谚语中活学活用句型,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Better to be a shard of jade than a whole tile.(宁为玉碎,不为瓦全)better to be /do „than„这个句型意为“„比„好” 又如Better(to be)late than never.(晚做总比不做好)It takes ten years to grow trees, but a hundred years to bring up a generation of good men.(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It takes sb time to do sth 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句型,但这个句型有两点需特别注意。

1、take常作“花费”讲,其实它的确切意思为“需要”,take后的宾语除了时间词外,还可接其它词甚至接表人的词。

如:It takes bitter medicine to cure a disease properly, and it takes blunt advice to put us on the right track.(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这个句子中take的意思为“需要”,它的宾语为medicine和advice。

又如It takes a poet to translate poetry.(译诗需要诗人)take意思为“需要”,宾语为指人的poet.2、本句型中,it为形式主语,不定式为真正主语,我们也可不用it作形式主语,这时不定式中动词的宾语就是句子的主语。Rome takes not one day to build.(=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而成)

build的宾语就是句子的主语Rome,其后不能再加it。这一点学生最容易出错。

Man cannot be always fortunate, nor can flowers last forever.(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As a man sows, so shall he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句型,表肯定时为so,表否定时用neither或nor,而且后面的分句要倒装。

四、在谚语中渗透语法教学

英语语法知识庞杂,常常令学生感到困惑。其实,语法学习也需处处留心,日积月累,谚语中同样也可渗透语法教学。

Keep the general goal in sight while tackling daily tasks.(大处着眼,小处着手)When reading, don’t let a single word escape your attention, one word may be worth a thousand pieces of gol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when 和while均可跟分词连用,表示分词动作和句子动作同时进行,它实际上是when和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的省略。

What you hear about way be false, but what you see is true.what引导主语从句,意为“the thing(s)„that”(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Rivers and mountains may be changed, but it is hard to alter even a single person’s nature.(江山易改,本性难移)。it 为形式主语,不定式为真正主语。

As long as the green hills remain, there’ll be no shortage of firewood.(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意为“只要”

Small as it is, the sparrow has all the vital organs.(麻雀虽小,五脏俱全)small as it is 为as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的倒装,意思相当于although/though it is small.However strong you are, there’s always someone stronger.(强中更有强中手)however+adj/adv=no matter how+adj/adv Man seeks the heights, while water seeks the lowlands.while 用作连词,表对比,意为“然而”。

He who doesn’t come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不到长城非好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he和those作为先行词,后接who引导的定语从句。

It is when you are using what you have learned from books that you wish you had read more.(书到用时方恨少)

强调句型It+be+被强调部分+that+其它

A child who steals a needle will grow up to steal gold.(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不定式作状语表结果

五、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渗透英语文化

中国人学英语,文化差异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英语和汉语往往不能一一对应,特别在谚语、俗语、成语中,不能用汉语去套用。比如一些俗语:as timid as a rabit(胆小如鼠)as strong as a horse(体壮如牛)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牛)a bunch of rascals(狐朋狗友)in for a penny, in for a pound(一不做,二不休)mind your P’s and Q’s(注意你的言行)like a drowned rat(像个落汤鸡)another pair of shoes(另一码事)

谚语如:An old hand is a good guide.(老马识途)成语如:at the end of one’s tether(穷途末路)flog a dead horse(途劳无益)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针锋相对)

在汉语中,动物往往被用作贬义,但在英语中,动物却常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谚语中用得尤其多,这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Love me and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ach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Barking dogs never bite.(爱叫的狗不咬人)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十赊不如一现)An early bird will catch a worm.(捷足先登)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

六、适当运用谚语可为写作增色

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谚语、成语、俗语可以为文章增加亮点。

6.导学案_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篇六

张敏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既是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彰显个性的殿堂,又是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智慧得以启迪的舞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它独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迅速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它把以前笼统繁多的环节,变成了多层次多环节的分段学习,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导学案 自主学习

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教学手段不再是以前老式的黑板式教学,而是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互动的一个平台。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把以前是老师强制让学生学习变成了现在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导学案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那么如何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念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由“教师教”变为“自己学”。本文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揣简陋而论之。

一、目标导航,使学生自学有方向

即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依据导学案,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受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课文之际相机点拔、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学”、“我要学什么”,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预习导学,使学生自学有章法

即学生依据导学案,尝试解决课本问题。学生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带着问题学习课本,主动查阅工具书,对问题作深入探讨和分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收集信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亦可适时点拨。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学生可依据导学案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积累词汇、理解文意的过程,也是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的过程。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巡视相机答疑解惑。通过这一“导学”行为,使学生抓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促其形成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即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精讲点拨等多种形式,进行研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之“疑”,巧运“导”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释疑解困,从而扫清学习障碍。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引导学生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时,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有人说是“我”,有人说是于勒叔叔,还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认为是谁?2.这篇小说的主题有“金钱关系”说、“同情”说、“虚荣”说等等,你认为是什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抛出来,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它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问题探究与阅读思考正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阅读中掌握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此时的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控制着课堂节奏,避免了探究课堂的无序性,确保了课堂教学向目标流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检测评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达标检测既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的环节。学生通过达标练习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获得了成就感,更增加了他们自学的动力。课堂上,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认真巡视,以了解全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补偿教学。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检测:

1、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3、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达标检测题紧扣学习目标,既有双基的落实,又有能力和创新的体现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自信,更懂得怎样在学习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在发现不足的同时调整努力的方向。

五、总结提升,拓展学生视野

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思路、方法技巧,以便更好地内化为创新所必需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不意味着“曲终人散”。教师应引导学生作自我归纳、自我小结。“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运用迁移规律,让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如学习了《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学习自读课文中的《梁思成的故事》等类似的文章,这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7.体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索 篇七

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运用体态语言呢?

1 组织教学

教师要上好课, 必须注意教学组织工作, 也就是时时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学习中来, 但是课堂时间有限, 不能频繁地终止讲课组织教学。运用体态语言组织教学, 算是比较经济简便的一种方法。例如, 发现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 做小动作, 老师可以向那个学生投去一束严厉的目光, 学生就会停止小动作。这样做比暂停讲课用语言批评学生的做法, 效果会更好一些。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 又不至于分散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力。

2 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应该情绪饱满地把课讲好, 讲得有声有色, 这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光有老师的积极性还不够, 还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精神,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方面, 体态语言又有着特殊的功能, 因为体态语言直观、形象, 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比如,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我们常常做出这样一种姿态:身子稍稍前倾, 目光凝视, 认真听讲。答对了, 轻轻点头, 表示赞许, 答错了, 微微摇头, 提醒学生再想一想。老师这种循循善诱的姿态, 不仅鼓舞了发言学生继续讲下去的勇气, 而且更激发了全体学生都跃跃欲试, 准备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温馨和谐, 丝毫没有拘谨的感觉。所以, 根据讲课内容的需要和教学强调意向, 适当做做手势动作, 配合教学语言, 这对突出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是有着积极作用。应该说, 这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值得我们重视研究。

3 及时掌握教学反馈信息

课堂上获得反馈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但是哪条渠道更真实可靠, 也值得研究, 有的老师讲课, 经常直接问学生明白不明白、懂不懂, 用以检查教学效果, 学生的回答, 有时“一声雷”明白, 有时默不作声。不管怎样, 老师据此对教学效果做出的判断, 不一定靠得住, 因为这里难免有不诚实的成份存在。可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 随意表现出来的动作、表情等等, 却是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 又是难以抑制和掩盖的。就以学生的目光来说, 听懂了就会眉开眼笑, 神采飞扬, 没听懂就会紧缩眉头, 眼神呆滞。有经验的教师很注意察言观色, 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观察体态语言, 掌握教学反馈信息, 判断教学效果, 一般说是可靠的。如果发现一些学生低头, 不专心听讲, 可以肯定他们对老师的讲课不感兴趣, 有厌烦情绪。这时, 老师应该很好地调整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 设法消除学生的心理疲软状态, 使之变厌学为乐学。这样才能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这里顺便说一下, 有的老师讲课“目中无人”。课堂上不去观察学生, 而是眼睛望着天花板或窗外。这种教学态势必要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更谈不上及时捕捉教学反馈信息了, 应该尽量避免。

4 结论

以上仅从三个方面粗线条勾勒一下如何运用体态语言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只有遵循教学规律, 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地、恰如其分地辅以体语教学, 并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融为一体, 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利用身体语言, 进行体语教学,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增强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语,课堂教学,语言,运用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8.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 篇八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者(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受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樂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

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一文时,上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风景秀丽的四川卧龙山区,几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嬉戏与山水丛林之间,悠然自得,耳畔是古典音乐在回响。学生的心一下子被多媒体课件所演示的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和大熊猫的可爱样子吸引住了,我趁机揭题:“这就是我国的国宝——大熊猫的故乡,同学们想去看一看,走一走吗?”再引导学生设疑,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起来了:①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②大熊猫住在哪儿,吃什么?③为什么称卧龙山区为大熊猫的故乡?④课文写“我”在大熊猫的故乡干什么?……一个个问题接连不断的从孩子的嘴里冒出来。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它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传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限制,往往抓不到重点,教师就要以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讨论、筛选、过滤问题,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带着探究性问题津津有味地读起课文来。

又如,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激发兴趣的方法。先用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并且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对理解课文有不小的帮助。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二、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操的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三、课外延伸,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

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作者是想通过文本来唤起大家对国宝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①继续利用网络查找大熊猫的信息,举行“大熊猫知多少”的知识宣传活动;②写一封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③画一幅展现大熊猫风采的图画;④创作或填写保护大熊猫的歌曲,其中的一项作业。结果,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9.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 篇九

在外科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规律,创造有效学习条件,激发学习兴趣,加强直观教学,遵循记忆规律,合理设计教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是提高外科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外科学知识和技能,是外科学教学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外科教学探索中,笔者认为依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恰当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1注重有效学习条件的创造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1.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生感情的建立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关心、帮助学生,尊重学生,以情感人,使学生感到温暖,以实现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沟通和共鸣。外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科学,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外科教学当中,学生会提问一些有关自己、家人或亲戚的外科疾病。所以,从事外科教学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课内外以平等的关系经常与学生交谈,互相讨论,给他们传授学习外科学的心得体会,掌握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对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外科病例安排一到两次临床见习,教师亲自操作现身说法,这样既沟通师生情感,为教学活动营造一种轻松良好的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1.2 开启知识储备闸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学习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原有知识和技能是新的学习产生的重要内容条件,教师虽然通过讲授启发、引导等调动起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有了学好某一章节的适当的知识准备,但不能激发学习这一章节的愿望或积极性,还是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外科学是以医学基础学科为基础的,因此不论讲述哪一章节内容,都要注重解剖生理概要的复习和有关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容的回顾,使学生对该章节新知识学习有了适当的知识准备后,联系学生提问,找出学习该章节的主线;紧扣主线,以问题为中心,结合专业特点,例举现实生活中与本章节内容密切相关的例证,巧妙设计患者揪心撕肺、痛苦呻吟、急待救治和作为医生如何妙手回春的意景,激发学生对该章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直观教学的意义已被教育心理学研究所证实。外科学尤其是外科手术学是一门与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有密切关系的科学,它需要教师在有限时间当中,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外科学及外科手术学知识的全面理解,需要教师在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外科知识的同时,掌握熟练的动作技能。这就要求每位外科教师不但要遵循教育心理学中的变式原理,而且要熟知学习动作技能的有效手段[1]。利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说明概念的本质特征即是变式。利用视听手段进行指导,则是学习动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所以,笔者认为在外科教学中,应合理搭配使用各种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将一种学习内容多通道、反复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以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比如,讲述胆石症和胆囊炎时,我们先结合板图、挂图讲述有关内容,再利用电视录像、临床见习、参观手术等手段,加深对胆石症、胆囊炎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对胆石症、胆囊炎治疗手段的选择应用。

3遵循记忆规律,合理设计教学

教学心理学认为,调动人的意识性、目的性、能动性,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集中趋向于一个目标的有意识记,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识记,主体对输入信息的深加工是有效识记的必要条件,主体对输入的知识信息分析思考得越深,识记效果越好。因此,外科教学中,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利用现代心理学中有关学生学习结果分类的知识来确定并陈述教学目标。其次分析教学任务,在备课时,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并通过合理编排与设计,贯穿于教学目标中。然后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以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为基础,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六步、三阶段、两分支。六步分别是

一、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二、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三、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四、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

五、引出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与纠正;

六、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促进迁移。其中前四步为第一阶段,第五步为第二阶段,第六步为第三阶段。两分支即陈述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比如在“烧伤”一节的教学设计上,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提开水烫伤的事例开始,集中学生注意力并展示目标,然后复习皮肤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重点回忆什么是生发层和皮肤的生理功能,再讲述烧伤后的临床表现。病理过程的治疗,其中穿插皮肤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与临床表现、病理过程及治疗关系的内容,并利用病例让学生计算烧伤面积,估计烧伤深度,确定治疗方案,最后安排见习和实习,实施治疗方案,这样既发展了学习主体的有意识记,又促进了主体对输入信息的深加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提高教学效果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2]。

4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10.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奖励和批评 篇十

邢振成

(河北省承德县三沟初级中学)

“用心灵去感化学生,以激励的手段正面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教育的主旋律。可是在教学活动中,奖励和批评是老师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奖励和批评起着明显的作用,有时候实施不得法,往往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甚至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心理健康受到较为严重的摧残,所以我们在奖励和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好奖励和批评。

课堂教学中,由于个性的差异,总会存在一些学生需要鼓励或恰当的批评教育,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鼓励和批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呢?

一、运用言语的鼓励和物质的奖励

当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真聪明!”当学困生课上答对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给予其掌声,他会很快融入学生中来。我们可以在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作业批语上写:“你很有进步,以后努力,老师相信你会成功!”这样他们会增强自信心。当一些学生成绩取得进步或特别优秀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们发一张奖状,买一支钢笔或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写上几句鼓励的.话,激励他们进步。

不同的学生对表扬和鼓励的反应不同。所以我们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表扬和奖励方式,是口头表扬还是书面鼓励,是精神鼓励还是物质奖励。对纪律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他,这样可以帮助他树立信心;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找他单独谈心表扬他遵守纪律,鼓励他上课大胆发言,积极参加活动,改进方法;对于考试进步大的学生,可以发几个笔记本以示奖励。

二、恰当地进行批评教育

对于一些任性的孩子单靠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表扬已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除了要对他们关心外,还要用上一点点技巧,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或小小的惩罚。

如何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学生,要理解、尊重和平等地对待学生,用爱心和智慧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阻力,形成一道沟通的桥梁。

2.批评教育要及时,要有针对性,对事不对人。孩子改正缺点后还要及时表扬他们,这样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错了,以后不再犯错。

3.不要翻旧账,要把握好情绪。还要注意场合,千万不要让孩子当众出丑,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我们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或鼓励或批评教育,用爱心浇灌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11.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 篇十一

关键词:写话;积累词语;乐于运用

在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多地关注了中高年级的作文,其实重视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对习作教学是有极大帮助的。实际上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学习使用书面表达(写话)是一个很大的台阶,很不容易写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而且这个时期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技能,大量会讲的字词不会写、不会用,会写的字又不能满足完整表达的需要,尤其是思维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面表达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索如何在写话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词句。

一、善于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就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读书的同时,还要有目的地积累词语,在我校的“阅读教学‘三环节’”的第三环节(实践环节)中也有关于积累词句的部分,可以和写话需要积累的词句相结合,这样也为学生写话奠定基础。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月亮湾》一课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好多描写颜色的词语,如“绿油油”等,就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在《春天来了》的写话中加以运用,写出了景物的颜色美,而且课文中还有一些比喻句,写出了景物的美,例如,“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春天,书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等,将这些美妙的比喻运用到写话中。我们还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有关描写景物的文章找出来,找到其中好词佳句,模仿写景物的颜色、形态,还学会使用恰当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自己看到的景物写生动、形象。可见,在阅读中积累词句对写话是极有帮助的。

二、善于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册上有个写话题目是《我第一次做饭》,很多学生就联系上我们前段时间刚接触到的表示顺序先后的词语,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将自己做饭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例如,我们写“夸家乡”。在写话前一星期或几星期就要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的美景,品尝家乡的特产,发现家乡的变化,畅想家乡的未来。正式写话时,学生才能打开思路。又如,二年级下册的“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现在的孩子很少观察动物、跟动物打交道,为了让学生写出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或和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教师要提早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布置活动。正式写话时,学生才能无拘无束表达,真情真意交流。

叶圣陶说:“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有一层最宜注意的,就是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他还说:“小学作文之教授,当以顺应自然之趋势而适合学生之地位为主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物,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下来,并在写作中适当运用积累的词语。

12.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教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情景教学法, 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目的地把新课知识渗透到非常有趣味的情节、场景或部分故事中, 通过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课程中所需的关键问题, 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会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中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 合理创设和运用情境教育教学模式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运用情景教学法应根据教学的实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情景教学法运用得当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一定要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基础, 导入的情境必须与所要教学的内容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情境, 不管教师设计的情境是多么吸引、多么别出心裁, 都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教师设计的情境要对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具有启发性, 还要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基础,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 激发他们求知的热情, 达到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目的。情境教学还需要运用生动活泼而又不失幽默感的教学语言, 使设置的情境扣人心弦, 吸引学生的注意。另外, 语言的准确性、简明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一个有效情境教学的前提。

三情景教学法和语文课堂上的具体形式及运用

情景教学法如何合理有效地贯穿于整节课中呢?可以在运用中实践“创设情境→优化情境→升华情境”情境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设计和使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运用恰当的导入, 创设情境, 尤为重要。教学的导语处设计的引人入胜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视听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实物、图片、音乐、视频片段等为媒介导入课文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 让学生在这种丰富优美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 由于这首词蕴含的感情比较细腻, 在教学前我先播放时下学生喜爱的歌手林俊杰的《江南》作为配乐, 在轻松舒缓的音乐渲染下, 加上充满感情的朗读, 使学生的情感心理能很快进入这首词的意境中。

情景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有长期性和连贯性, 要形成一种常态。因为课文与课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课文都存在一定的知识联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从而让学生轻松自然地掌握新课的内容。

在学《夸父逐日》时, 可以联系已学过《女娲补天》的有关内容, 引出“神话”一词来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课文内容, 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以复习旧知识作为桥梁, 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学生表演创设情境, 让学生进入角色全情投入, 也不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情景教学法。通过课本剧表演, 让学生对课本的角色产生亲切感, 自然就对课文人物加深了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让课堂教学有了生气, 语文学习充满了快乐。

教师要特别重视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高课堂的质量, 因为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以身边的人、事、物取得学生对于作者情感上的切入点, 并通过实际经验来探究课文中的问题, 有助于学生积累经验,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看云识天气》时, 考虑到虽然很多学生都经常看到各种形状和色彩的云彩, 但并未仔细观察和思考过。我通过带着学生当堂去现场实地考察几天来的天气, 结合气象预报和天气实况, 供学生观察思考, 讲一讲平时所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突破了教学难点重点, 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在学《春》时, 以一首欢快童趣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作为牵引, 并通过视频播放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 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在学习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地、多角度地观察春天, 又怎样形象、抒情、生动、和谐地描写把春天的风采展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 学生入情入境, 内心会不断掀起与课文相同的情感共鸣, 升华情境, 升华内涵, 深刻理解课文。

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巧妙地创设情境, 课堂气氛才能被激活, 师生之间才能多边互动、合作探究。语文情境设置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促进学生思维, 产生共鸣, 把学过的知识变为能力, 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感受学习语文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形容月亮的诗句下一篇:《狼图腾》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