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情况分析及对策(8篇)
1.学困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篇一
初中学困生归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内容提要: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学困生”成为班级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它的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学困生”的研究,深入分析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初中 学困生 归因分析 对策
引言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分化现象十分突出,并出现大批学困生,到八年级、九年级尤为严重,学困生约占30%——40%,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环境恶劣。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暗淡。据初步调查,这种现象还呈上升趋势。大量事实证明,学生一旦成为学困生,如果教师、学校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他们就会普遍厌倦学校的学习生活,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最终成为学校、家庭的负担。因此,积极探寻初中“学困生”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从而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改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学困生”的研究,深入分析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学界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的定义,自1963年作为一个新名词登上教育大舞台以来,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可查阅到的与学习困难有关的术语及其定义已达90种以上。我国学术界对学习困难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国家教育委员会或教育部的文件中也没有对此做出界定。
比较流行的有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二、初中“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
(一)智力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迟钝、智商偏低。在思维活动中,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敏捷性可以影响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心理活动的进行速度。他们的观察肤浅、抽象概括能力差、记忆力差、注意力不稳定、理解缓慢、表述混乱,对知识不能变通,他们在学习上花时间往往比别的学生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的学生,他们约占学困生10%左右。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均有困难。
(二)非智力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一项或几项非智力因素(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影响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不能逻辑分析问题。这部分学生的多数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差。他们约占学困生70%左右。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某些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得很好,但对于不感兴趣的或复杂的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均有困难。
(三)外因导致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往往由于个人得疾病、家庭的变故、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文化环境差、家庭经济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等社会不良影响、交友出现问题或品德滑波等原因而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懒散、有的表现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有的心理状态下降,闹情绪或消沉,或破罐破摔。这部分学生困难原因比较复杂,学习困难表现为阶段性、局部性。他们约占学困生20%左右。他们在某一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困难。
三、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在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包括内在学习基础低、学习动机态度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行为习惯欠缺等几个方面。
1难以经受失败的打击
美国教育家格拉塞通过研究发现,学生一般都有知道受教育的重要性,但失败的经验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努力。即使许多“差生”也试图再作努力,但由于等待他们的大多是再一次,的失败,终于他们开始逃避学习过程的主动介入,其结果是失败更加频繁。正因为这种恶性循环,才最终导致学生内部动力机制被扭曲和进一步丧失。缺乏毅力,意志品质水平低 他做事情没有持久性、稳定性,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直接转向他人寻求答案,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诱惑、缺乏责任心。缺乏自制力,不能控制、约束、协调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也不能支配自己去克服困难,所以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和学习不景气的局面。缺乏内在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日本研究者以初中学生为对象调查他的学习动机,结果显示优生比学困生具有显著意义差别的更强的学习动机。学困生往往把成败归结于能力不够,导致产生习得无助感,觉得自己对一切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造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4 学习态度偏差
由于此类学生长期学习成绩偏差,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不够,成为被遗弃的“羔羊”,又兼于他们在学习上常常遭到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仅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走出失败的困境,没有成功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了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目的和自觉性,学习不专心,注意力分散,消极应付作业等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严重地制约了这类学生的进步,成为他们难以走出学习困境的原因之一。学习技能存在障碍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与相应的技能相结合,不能将知识转化成某种技能和能力,进而出现阅读、表达、计算、写作、会话等技能的缺陷。在调查中发现,85%的学生反映,在做数学题时,公式记得很熟练,但在具体论证和推理过程中不善于将公式进行变通。在做政治论述题时基本原理记得比较准,但不能根据有关材料利用原理进行准确分析等等。这种学习技能上存在的障碍使他们难以走出学习困境。
6学习策略和方法欠缺
学习策略和方法是指学生掌握、理解和学习知识、支配调控学习过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自我管理能力,认真听课技术以及读书、记忆、思维、复习、应试、联想与创新的策略等。如果学生不能采取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会形成学习策略和方法障碍。这种学习策略与方法上的欠缺,也是导致他们难以走出学习困境的原因。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包括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长言行失当、家庭变故因素等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家长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而社会要求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家庭教育提出来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家庭的一般一般舆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父母的态度和信仰,例如:有些父母把把自己工作的不顺利,不称心看成是因为缺乏教育
而造成的,因而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子女上大学,有写父母满足现有的工作,生活,对孩子要求不高,只求过的去,一般情况下,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符合于社会要求,那么中学生原来已经初步形成的学习动机萌芽可以可以得到巩固,深化,原来不正确的动机可以得到纠正,反之,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目的不一致,则会阻碍正确学习动机的确立。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其主导型的学习动机会不断发展变化,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世界观会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越来越占支配地位,并逐步成为学习的主导动机,因此中学生的家长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指导。
2,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包括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或者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小学生,有的由于从小溺爱到大、任由发展,小时宠爱、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或出于对父母的不满而故意以学习成绩差来报复父母;有的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等。
3、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
如一方溺爱,一方严厉;或对待孩子的许多具体问题上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发生这种情况有时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这种矛盾的家庭、矛盾的管教,会使孩子产生矛盾的心理,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4、家庭变故因素。
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
5,家长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人片面追求“物质价值观”、“金钱至上论”,不少家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家庭)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挣钱,将子女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甚至托付给亲戚代管。对子女的学习关注不够,甚至认为是在校消磨掉时间即可,能认识几个字,将来会算一些简单的帐目就行了。长此以往,其中的一些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继而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学习参与度逐步降低。如此恶性循环,他们最后会沦为学习困难生。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包括学校的教育观念不正确、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粗糙、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好等几个方面。1 初中教师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学生发展。
(1)一直以来,在中考指挥棒下,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优秀率,部分教师功利主义当头,舍难取易,只重视中生、中上生的培养而无视学困生的存在,教育中对待学困
生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把他们视作可抛弃的包袱;(2)在教学上重知识轻能力,缺乏对九年义务教一育阶段学生个体认知水平与能力方面的巨大差异的足够重视,盲目提高学习要求、教学难度,出现讲课节奏快,教学要求划一的现象,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感到难以适应、望洋兴叹,对所学知识难以消化;(3)而教师在不自觉中表现出的偏爱中上生及漠视学困生的急功近利做法,又使他们消极悲观、自暴自弃,人数日益增加。家庭、同学、社会和教师都可能由于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我们把由于教师的原因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称为“师源性心理伤害”。师源性心理伤害给学生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甚至永远无法弥补。另外,社会对学校不尽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很容易导致教师形成上述不良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困生不断产生 教师教育不当是学困生产生的又一原因
有些学习困难生并非智力低下,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的不是他们的家庭,也不是他们自己,而是教育他们的老师。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当学生学习成绩滑坡时,一些教师不是很好地帮助学生共同查找原因、制定对策,而是喜欢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大家都坐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老师上课,别的学生能学好,你成绩怎么这么差,你给我好好反省反省。”类似的语言成了老师训斥学生的口头禅,甚至把皮球踢给家长,让家长在试卷上签字、来校。不可否认,老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殊不知这样做对某些学生适得其反,他们出于自尊的需要,在教师的逼迫下也去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但往往不能触及根本。这种老师把失败归结于学生、家长,并附带消极评价,如果反复出现,就可能直接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认为“自己真的不是读书那块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影响巨。
教师疏于感情投入,忽视学生感情需要,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自我感觉学习常常失败,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惧怕、回避。
(四)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包括学校设备不健全,不良出版物、音像带以及种种不良的传播媒介对学生造成的信息污染,尤其是黄毒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危害。
1、教育环境不好,教学设备不全 首先,学校师资短缺,教师负担过重。由于初中缺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教师缺乏预防、转化学困生意识,更没有预防、控制、转化学困生的专门机构。在访谈中了解到,有少数中年教师还要兼做其他的工作,甚至农村教师要兼种家中农田。其次,教师自身缺乏动力,素质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部分教师无上进心,不愿加强业务学习,教育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磨灭了学生的灵性。最后,教学内容繁、难、偏、旧,教材编写难度大,脱离现实生活。近代公共教育自形成以来,在现代化方式之下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和技术,但从未立足于公民的现实生活,从正面处理现实的矛盾与问题。
2、网络、黄赌毒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巨大
(1)、网络对中学生的吸引是巨大的。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与网络特征之间存在着某些契合点,如: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符合中学生追求时效性的个性,上网“冲浪”的时尚性符合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追求时尚的心理;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也正好符合中学生追求个性自由的心理等等,正是这些契合点,使得中学生更容易被互联网所吸引,以致从内在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都受到极大的影响。(2)
让人担忧的是,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在使中学生获得丰富资源的同时,也让他们接触到一些“垃圾”信息,特别是一些对中学生成长不利的黄色、暴力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涉世未深、判断力、自控力较差的中学生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去寻找“禁果”,致使其无法抵挡一些色情、暴力等非法和有害信息的侵蚀,常出现成天想入非非、精神萎靡等情形,甚至造成道德意识混乱,道德行为失范。据了解,凡爱好上网的中学生几乎都因抵制不了诱惑而访问过色情网站,并进而观看过淫秽影碟的也不在少数,这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不言而喻。
3、来自社会的困扰。
(1)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时,对人的 焦虑度在不断上升。这反映在学困生身上更是明显。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特别是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如果发现有人在注意自己,心里就会感到紧张。(2)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他们经常感到后面有人跟着自己。有些学困生害怕很多东西:害怕到高的地方去;害怕听到打雷声;害怕乘车穿过隧道或路过高桥;害怕黑暗,喜欢整夜开着灯睡觉。他们还常常做恶梦。结合学困生成因分析,从转化原理和指导要求出发,要转困、脱困必须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学困生学习动机、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内容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研究对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四、转化初中“学困生”的对策建议
(一)倾注爱心,培养“学困生”优良的学习心理素质。、从“学困生”的兴趣和爱好入手,点燃“星星之火”
求知欲望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引发学困生的求知欲,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困生绝大多数对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对某些科目常表现出厌学,怕学或应付了事等消极情绪。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这些学科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该门学科知识对自己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还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困生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承受能力。2、消除“学困生”的戒备心理应从关怀入手
要改变学困生的状态,必须启动其内在动力。要增加感情投资,厚爱学困生。教师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偏爱学习优秀的学生是每教师容易做到的,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对每位教师都是一种令人欣慰的良性刺激,而要做到厚爱学困生,视他们为迟开的花朵,给予精心哺育,却往往是不少教师不易做到的。其实,“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只有用满腔的爱才能唤醒他们沉睡的心,只有用爱才能填补心的鸿沟,只有爱才能打通情感障碍,只要对他们热情关怀,耐心教育,精心指导,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培育其学习的情趣,学困生就能打开心扉、接受教育。
3、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利用课堂,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做到优先交流、优先批改、优先表扬,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凡是学困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严格训练,言必行,行必果。从日常的点滴小节做起,根除危害儿童成长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因材施教,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1、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夯实基础
教学实践证明,分层递进教学是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分层递进教学以
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存在差异。首先,相信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的每位学生都具有得到较高发展的潜能;其次,根据学生学习可能性的特点与水平,将不同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再者,强调学生层次的可变性;重视学生个体内部的差异性,从而使教师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使各层次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特别是对转化学习困难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2、“扬长补短”,充分利用“学困生”的长处
以往在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上仅侧重于“补短”,其结果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学生十分消极被动,视“补短”为“煎熬”,正是这种情感障碍,造成学生学习时大脑总处于抑制或半抑制状态,使生机勃勃的智慧活动变得凝固、冰封。要消除这种情感障碍,“扬长”是必要的。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有学好学业的天赋,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培育成才。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成才的途径具有多样性。
3、教会学生如何“取其精华”
心理学认为,在实现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环节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其中首要的就是对问题信息的加工编码。在面临问题情景时,学生常常因为不能分辨出什么是重要信息,什么是非重要信息,而难以对问题的关键性信息进行编码,从而阻碍了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课标教材在引入新知识时,往往采用以大量文字陈述的实例,将简明的课题知识掩盖在繁复的背景中,对学困生而言更使其望而生畏。新知识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导入、应用题导入、问题导入、难点前移导入、归纳性导入、以旧引新导入等等,课标教材最常用的是情景引入,应用题引入,这在引发学生探索兴趣上是可取的,但缺点是容易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脱节,实际上并没有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铺垫。而新知识的构建总是要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引申和发展才能完成的。针对课标教材部分知识的引入实例过于繁复和部分应用题文字量过大的毛病,教师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学困生的心理负担,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人们在学习时,事实上也必须经历两个阶段:获取对象和对这些对象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四)、密切与家长配合,共同营造学困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1、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内管好“学困生”
当前,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形式和新变化,而“学困生”因为自身的不足在家庭往往得不到公正的待遇,不是歧视打骂便是溺爱纵容,导致“学困生”与父母的关系不正常,“学困生”的问题也得不到根本解决。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个薄弱环节,家庭教育理论发展很慢,作为学校不能消极适应,应该主动联系家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尽量排除和克服来自家庭的一些
消极影响,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在教育“学困生”的方向上保持一致,共同转化“学困生”。
2、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向积极方向前进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统一的教学计划,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学校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学校教育必须有家庭的全面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为学生在家里度过的时间最长,有充分的时间和家长朝夕相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全面而深刻。“学困生”在其成长中,主要面对的是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环境,他们都会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果这些要求都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那么就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身心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些要求不是统一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3、“学困生”家庭素质有待提高 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倍加重视。许多家长把闲遐时间的大部分用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添置设备。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缺乏先进的家教观念和正确的家教方法。所以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用心虽好,但效果不佳。为了真正发挥家庭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就应当在与家长交往中,适当传播一些教育科学知识,使家长更新家教观念,掌握正确的教子方法,使家长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下,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积极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举办家长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使家庭教育知识得以普及并使之系统化,可以提高家长教育水平,调动他们教育子女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家校共育”。
(五)、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1、创设舒适、愉快的教学环境
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教师应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幽默的表情手,接受学生个体差异,宽容学生语言形式的错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以愉快、轻松的心情学习,降低焦,排除自卑、厌倦等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口头交际,获得更多交流和练习的机会及更高的有效吸收,提高课堂效。
2、创设情景,尽量利用多媒体
现代信息渠道畅通,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丰富易得,如电视、录像、情景对话,或网上下载的音乐、报道、图片等,对它们加以适当的编辑便可作为很好的学习材料,且带有更强的新奇性、变化性和刺激性,纳入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情景中。直观的教学手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能扩大课堂信息容量,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轻松的、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习得知识。
(五)、指导学困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1、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
学会如何学习是当今教育心理领域里的一个响亮口号。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常常面对学习问题无从下手。因此,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的关键是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应结合某门学科的知识教学,帮助他们认识和掌握自己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活动等各种认知能力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不断给其学法指导,如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听课、复习,如根据知识的记忆和遗忘规律指导其记忆。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管理学生能力、教学能力,努力适应时代要求、课标要求。
2、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欠缺是学困生产生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策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正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根本途径。
3、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活动。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是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不是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常常是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多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了,学生就会愿意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七)、纠正学困生的行为偏差,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困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严格训练,言必行,行必果。从日常的点滴小节做起,根除危害儿童成长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八)、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潜能,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培养学生的学习“饥饿感”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学困生,恢复制造学习“饥饿感”的教育,正是一刘对症良药。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把重点只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而在制造强烈的学习动机的基础——“饥饿感”方面,是极少见到的,但从初中学困生的特点考虑,却是激发其学习动机的重要的一环。心理学把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之朝着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称为动机。一个人只有有了活动的动力,并且有所活动,才有可能产生对某事物的兴趣,诱发其情绪、情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一般来讲,学习动机正确且强度适中时,学习效果就比较好;相反地,学习动机不良或强度过高,过低都容易导致较差的学习效果。因此,如果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突破,那么不管对学困生如何倾注心力进行各种转化措施,也是收效不大的。所谓制造“饥饿感”,就是使学困生从低学习动机的心理状态下摆脱出来,使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时感到精神上的“饥饿”。事实上,当代社会资讯的洪水汹涌而来,但不知“知识饥饿”的学生仍是很多。由此可见,对于低学习动机的学困生来说,知识不可能成为他们学习需求的对象,这样,学生又怎会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呢?所以,信息过多剥夺了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教师、家长不宜让学生拥有过多、过滥的参考书籍,并且要严格审查此类书籍,避免参考书成为学生逃避思考问题的工具。
2、运用教师自身的饱满热情,将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课程学习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情感因素都起作用,动机对双方很关键。学生内在动机缺乏时,教师可提高外在动力,让外因转化为内因。只有教师有正确的教书育人目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对自身工作饱含激情,才能用自己的“火”点燃学生的“火”,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产生对学习主动、负责的态度,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反之,教学效果就会大幅度降低。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八)、改变评价的方式是转化的关键。
1、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2、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做学困生的朋友。
教育最大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重、自强的良好品质。对待学困生,教师不论在行动上还是心理上,都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与坏,而需进行全方位的衡量。每位任课教师都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做一名“心理医生”,做到不讽刺、少批评、多鼓励、常谈心。通过耐心真诚地帮助,拨开学生心灵上的阴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均等的展示机会。
学困生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也样样不如人。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发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和长处,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表现自己。
总之,数学学困生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学困生的转化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教师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的做法,其效果也大不一样,尽管方法不同,可其目的却是一致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心为他们服务,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工程中定能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结束语
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的,我要试着去改变学校中的一些不如意的方面: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排斥、歧视,对因学习困难而辍学现象的漠然,倡导全体学生的参与,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主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性,我们可以做的是改革课程,从关注学生的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自己建设知识。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能学习,所有的教师都能教好所有的学生。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改变学校教育,关注学困生,满足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教育需要,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面向全体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起点是人而不是书。学习的第一任务是学习做一个人,而不是学习读一本书。做人必须有一种不朽的精神,读书则只需符合技术的规范。素质教育应成为舒展个性的天堂,而不应压抑个性。通过素质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学会的最主要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理想、典范的人,献身于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能感知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公平正义的精神,崇尚简朴,拥有优雅的情操。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密切与家长联系,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办成师生所期望的水平,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乐园。为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为使教育有较大的转机,希望家长和学校都积极行的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2]钟启泉、张华、崔允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张红梅,刘亚主编:《教师如何做好学困生转优》,天津教育出版社.[4]赵亚宁.学困生的心理剖析与教育对策[J].科技资讯,2006,(15).[5]王新霞:《中国教育面临的紧要问题》,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10.[7]雷实:《教育实验方法论——中小学教育实验的反思与自我规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8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9]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10]郑翔:《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再认识》,《数学教育通讯》2003.(6).致谢
随着这篇毕业设计的准备、选题、修改和答辩,几年的学习就要告一段落。这几年于我而言是奋蹄扬鞭、提升自己的关键时期。本文得以完成,既渗透着我这几年来的执著追求,更凝结着老师对我的辛勤栽培,借此机会,我从内心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谢忱和敬意。
首先,我要感谢诸多老师对我的精心栽培,老师们的谆谆教导,言传身教,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也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感谢您对我的论文的悉心指点,当我困惑、迷茫时,您为我指点迷津,点拨思路,多次关心我的论文进程,不断的鼓励我。在此我谨向您表示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感谢身边的朋友和同学,是你们筑成了我大学四年的快乐!
尽管论文已经顺利完成,但限于学识和时间,本文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和指正。
2.学困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篇二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首先, 高中数学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是枯燥的、无味的, 与实际生活脱离较大, 没有实际用处, 而且数学抽象, 不容易学。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对待数学学习、数学作业态度上十分消极, 甚至抱有抵触等情绪, 对教师交代的课程任务应付了事。长此以往, 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形成的知识断层越来越大, 甚至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其次, 学生对学好高中数学缺乏足够的自信心。高中数学相对于小学、初中数学学习来说, 在难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和摆脱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方法, 很容易造成数学难以学好的误区。特别是高中数学阶段增加的集合概念、逻辑运算语言、函数、空间立体几何等相对来说十分抽象的知识, 一旦学生没有下工夫学习, 很容易形成高中数学学不好的错觉, 自信心相对不足的学生一旦在数学学习中屡次受挫, 往往很容易放弃高中数学的学习。第三, 学生对数学考试等考核活动比较惧怕。特别是期中、期末考试及各类会考、摸底考试, 学生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大多表现为惧怕考试发挥失常, 由此常出现内心急躁而形成的审题不够细心, 造成审题失误, 答题速度较慢甚至漏题等现象出现。
二、针对高中数学学困生心理现象采取的对策
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 不能只偏重于课程内容的教学辅导,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积极引导学困生树立起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坚强的意志。具体来说,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 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主要考试科目, 让学生从大局出发, 正确认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从而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这点出发, 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与学生多进行思想上的沟通, 多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 根据实际情况, 找准切入点, 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 在学生转变观念, 接受数学学习的同时, 要从学生主体出发, 分析了解好学生的学习诉求。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不外乎思想观念和学习方法。在学生转变观念的同时, 学习方法要跟进, 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数学学习的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因材施教, 对学习困难群体进行特殊指导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时期, 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年初期的以学习理论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具有十分复杂的理论课程内容。由于高中阶段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生源地, 个体之间存在着数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习惯和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差异, 由此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课堂接受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了解所教授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 并且熟悉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进行有差别地教学, 引导基础不好的学生多复习多巩固, 在课堂作业上布置些针对性的任务, 从简单到复杂, 从易到难, 因势利导, 从小的进步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发展成大的进步。
3.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学困生;类型;成因;转化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1-0044-03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逻辑性比较强,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很吃力,跟不上全班学生进度,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较差,我们称之谓学困生。也就是指因身心的某些障碍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数学方面的潜能的学生(如获取数学信息,加工和运用数学信息,保持数学信息等)。新课程理念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做为一名教师,应本着“人人会学习、人人会学好、人人会成才”的理念,认真分析学困生表现的不同类型,剖析其形成原因,对症下药,逐步转化,让其自信、自立,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表现类型
在一个班级集体中,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等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具体有以下几种。
1.学习不得法型。
不当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差的学习效果。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学习比较努力。往往死记硬背数学中的一些定义、计算法则,学习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掌握知识的纵向结构和横向联系,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缺乏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遇到稍难的数学题目、综合运用题目就摸不着“门”,学起新知识费时,“解”起题来费力。表现为接受能力差,孤立看待问题,不善于将新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加以解决。
2.贪玩懒惰型。
这类学生生性好动,十分好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的动力,经教育有悔过自新的决心,但玩起来仍无法自制。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的行动,意志薄弱,易于盲目地接受同伴的邀请或参与社会上的不良活动;一坐下来学习、解题就浑身上下不舒服,心情烦躁,急于求成,巴不得一下子把老师布置的所有题目一口气做完。这类学生喜欢动口“说”题,而不喜欢动笔“解”题,很难形成技能。老师的帮助大多数能接受,一旦遇到外界条件的诱发,他们依然故我,学习成绩日见其差。
3.知识断层型。
有的学生在低年级时由于体质弱,容易疲劳;有的学生由于个人的疾病、家庭的变化、社会的不良影响等都可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提高。数学知识有缺陷,基础不扎实,新旧数学知识难以连接,知识出现断层,对于系统性特别强的数学来说,后继的新知识学习就无法进行。
4.情感中断型。
数学学科的严密逻辑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屡屡失败,缺乏学习成功的体验,常常以失败者的心态迎接新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使之缺乏自信;学生学习信心减弱,学习便无兴趣,情绪就低落,从而逐步与教师、同学和家长疏远,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师生关系的情感中断。
5.目标缺乏型。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该做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老师的谆谆教诲不当回事,对同学、家长的看法无所谓,不愿举手发言,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随心所欲。
二、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现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不平衡性。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如思维敏锐,但片面性大,容易偏激;热情,但容易冲动;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行为举止有明显的冲动性。对家长、教师表现了较普遍的逆反心理。
(3)闭锁性。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故容易感到孤独,热衷于寻找知心朋友。
(4)社会性。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日益活跃,但又缺乏是非观念。由此看来,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怕苦怕累或贪玩。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习效率低,由“不会学”而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逐步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
2.家庭、社会、生活环境原因。
(1)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无能力辅导孩子;有的为了工作或忙于应酬,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甚至是保姆照顾,只管孩子能吃好住好就行,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无暇顾及,这些学生的性格常常表现为自私、以我为中心,合作互助意识差。
(2)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也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3)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吃苦精神和学习动力越来越不足,厌学情绪越来越突出,甚至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4)在现代网络时代影响下,一部分学生因缺乏正确引导而不能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再加上现在大部分的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物质的投资而忽视对孩子的情感投资,使得孩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情感的依托,进而产生对现实认识不足和不能正确定位自己。
3.学校、教师的原因。
从教育自身角度分析,也存在以下三种原困。
(1)大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客观上使教师难以兼顾学困生,很多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机会极少,自觉不自觉地沦为观众,失去了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有的教师讲课速度快,部分学生跟不上,渐渐出现知识的漏洞。
(2)课堂失去的没有在课外及时弥补,导致知识链脱节,影响了后续学习,这种恶性循环使学困生的问题越积越多,以至于不得不放弃,听之任之。
(3)教师教育手段简单、粗暴,没有科学性。有的师生之间关系紧张,互不尊重。造成学生恶其师,自然不信其道,不学其术的后果。
三、对症下药,做好转化工作
在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探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遵循尊重、信任、诱导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进行转化教育。
1.给学生以真诚的爱和信任。
爱,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爱,让教师这个职业光辉和神圣。教师对学生只有真情付出,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用自己的爱去感化学生,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信任,才能对文化知识产生兴趣,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无数成功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转变“霸王”,不是靠严打痛骂,而是靠一把金钥匙——爱。教师对待优秀生、学困生都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甚至要胜过爱自己的孩子,从学习、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要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努力当一个好学生。
2.分层教学,培养兴趣。
学生的成绩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成绩,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在提问、作业、考试等方面分别对待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对待学困生的要求要低一些。如在提问学困生时,难度应小一些,凡是答对的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如果答不出或答错了,教师应给予提示,即使学生最终答不出来,也不要批评,要鼓励他们下次答好,万不能横加指责。在布置作业和考试时,教师更应该兼顾学困生,注意简单题和难题的搭配,甚至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辅导。让学困生通过努力提高成绩,这样会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3.寻找“闪光点”,保护自尊心。
学困生不是所有的方面都后进,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教师要像淘金子一样敏锐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加以爱护和扶植。我们曾在班上组织了“让闪光点闪光”的活动,让每个同学对自己的闪光点进行认识和理解,在学习中不断增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如我班有一名学生,由于家庭特殊原困(父母离异,父亲再娶,家庭条件困难,后妈对他不管不理),导致他学习落后、个人卫生极差,但他却不怕脏,不怕累,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心为大家服务。在寒冷的冬天,他几十天如一日为班级管理炉子,清理炉渣。我发现了他这些优点,立即在班上大张旗鼓地表扬他,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不失时机地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在班上设置劳动奖和关心集体奖,期末还为他颁发了奖品和荣誉证书,使他心灵深处感受到他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及他在同学们心中的美好形象,增强了他的自尊心,使他找回了学习的信心,学习成绩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4.运用网络教育,塑造被扭曲的心灵。
教师对学生要爱得深沉,爱得理智,绝不能像一些孩子的父母,爱则溺爱酿成悲剧,恨则弃之不管不问。我们不能爱一时一事,我们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有这么一个男同学,家庭条件很优越,贪玩成性,不爱学习,拖欠作业,和同学打起架来不要命。经过调查,我发现这个孩子的这一切与家长的育人观有直接的关系,为此,我及时和家长联系,与家长交流,并赠送他们《家长学校读本》,改变了家长的育子观念,使该生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往打架不要命的现象也逐渐消失。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博文中学,和我们老师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此外,我们还运用“个别谈话,委婉传承”、“形成合力,坚持协同原则”等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美丑、善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自立、自信、勤奋学习,用奋斗的汗水铸造自己成功之路。
4.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 篇四
安庄中心小学贾善涛
经过这几个月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课题组初步总结出如下学困生转化的方法:优差组合,结成帮扶对子
班里总有一部分接受能力强,成绩好的优秀生。他们学得快,记得牢,学有余力.要把他们利用起来,与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兵教兵”式的补课。
2 善搭梯子,帮助学困生确立阶段学习目标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困生普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和学困生一起分析学情,帮助他们确立合适的目标。转化学困生,也要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应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注意“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确、间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3 课前预习,笨鸟先飞
课前预习是良好学习习惯之一,而大多数学困生没有这个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困生如何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让他们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4 课堂多鼓励,多赞赏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英语学困生,多提问,多与他们交流,多些照顾学困生。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要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5 加强家校联系
5.学困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篇五
沾益县播乐中学
张应高
摘要:初中数学“代数繁、几何难”,所以不少学生讨厌学习数学,但数学又是初中必学的一科。可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化数学中的学困生,再说转化学困生是数学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但要想转化学困生就必须找到产生学困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本文就此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及做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困生;原因;对策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讨厌数学课,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数学学困生,所以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化学困生,再说转化学困生是数学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但要想转化学困生就必须找到产生学困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本文就此事谈谈自已的一些经验及同点做法。
1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
根据我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相处,总结出如下原因:
1.1基础差
对数学学困生中有80%多的学生,在小学时就怕学数学,所以出现了进入初中了连乘法口决都背不来,甚至有少数学生10以内的加减都不会。当然这层学生进入初中要想学好数学,当然就比较困难。
1.2学习方法不科学
有一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为小学数学学习,偏重单向思维,只问结果,少问原因,进入初中阶段,内容发生了变化,思维方法没能及时转变,造成学习吃力。还有不少学生平时根本不看书或“死读书”,不看书的学生平时除了听课,做作业外,从来不再去看课本,上课听懂多少算多少,要记的知识没有记住,这些学生在小学里,数学成绩都不错,但到了中学就不行了。“死读书”的学生什么都记,连课本上例题都记,这类学生七年级成绩还可以,但到了八年级就不行了。我曾经教的有一个学生,数学就是学不好,后来他主动来找我说:“张教师,我的数学为什么就是学不上来,我可课本上的那个字在哪一页我都记得„„。”这个学生就是没有科学学习数学的方法。
1.3数学学习心理障碍
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3.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
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上课时不集中精力学习,课后不读书、不做作业,贪玩游戏、上网,或东游西逛,得过且过。有一次我找一位学生谈心,学生说:“我爸爸只有小学毕业一月挣三千元,而老师大学毕业一月挣一千多,学好有什么用。”学生没有远大理想、志向。
1.3.2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
数学在中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是一门最难的学科,也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有的学生说:“代数繁、几何难”。当学生遇到难的例题和难理解的内容时,因而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应用题。由于某些学生基础较差,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考试屡考屡败,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课堂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让他发言时,紧张得面红耳赤,浑身发抖,说话也声音小结结巴巴,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还有一些学生做作业、考试时,也不相信自己的答案,一有机会,定会偷看、抄袭,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
1.3.3缺乏毅力,松散惰性
有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松散、懒惰的坏习惯,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学生说:“我一看到题目长的题连看都不想看别说做了”。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性。
1.3.4自控能力差,波动性大 有些学生懂了一点,或某次考试取得较好成绩,就会产生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心里一时出现“爱好数学”的感情。但由于其自我控制性差,常常表现出“几分钟的热度”,时间一长,上课注意力就不集中,这类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1.3.5对教师依赖性强,缺乏主动钻研性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1.3.6做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首先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其次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再次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最后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1.3.7思维呆板,思路狭窄,形成了定势思维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1.3.8做事重结果,轻过程
求果心理是人们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是人为了知道事物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种认知欲求。从学生方面可以看出,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求果心理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2对症下药、分类辅导
针对数学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重视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健康品格;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健康心态。具体我采取了如下对策:
2.1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有一句至理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热爱这个学科时,他就会心情愉快去学,而且很容易学好。所以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全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不懂教懂,从不会教会,学生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教师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普遍性错误,先要自我检查,这样会使学生受感动,自觉去纠正错误。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就会使师生情感破裂,产生隔阂,他就会讨厌你,远离你,这样要学生学好你的课是不可能的。哪我们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2.1.1挖掘数学中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尤为突出,美是数学的特性。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里感受美、提炼美,将教材中美育因素融化在教案之中,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中美的特有风采,激发起学习的无穷乐趣和强烈欲望。如在上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时,可出示生活中一些美丽的图形,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这些美都是与数学有关的。
2.1.2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兴趣互补
知识的内在联系构成了知识的系统性,即纵向联系。但是中学各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都是互相渗透、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好数学这门学科之外,还要注意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融汇贯通,达到兴趣的广泛流畅。如上应用问题时,就可和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
2.1.3充分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刚开始讲几何的时候讲一下几何与古埃及尼罗河水灾的关系,讲一讲数学黄金分割比与埃及金字塔,优选法,美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就来自生活。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现在的新课程回归生活,走进生活,注重用学到的数学来解决生活的实际,并在生活中去学数学,这样也极大提高的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迫切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2教法上积极优化,学法上多加指导
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根本目的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我认为,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重要突破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学生实际,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如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不是简单地你教我学,你问我答,而是教学双方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劳动要通过学生的行动,才能收到实效。我们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密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把一些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动画课件,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学校不再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场所,作为教师要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如在讲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多就是画几个图,这种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现在我们利用了多媒体,把过程设计成动画,学生即觉得有兴趣,又比较直观,把一些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了,教学效果比较好。
2.3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个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学生认识到,搞好学习必须靠师生共同努力。对一学不好的学生,教师应付出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平等,尊重,理解,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理解,信任,尊重。因此,作为教师要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需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简单得多么幼稚,都要耐心解答,绝不能挖苦讽刺。要多和学生接触谈心,努力使学生觉得你这个数学老师可亲可爱,让学生喜欢和信任你这个数学老师,学生就会喜欢听你的数学课,也会喜欢数学这个学科。“亲其师,信其道也!”我们教师要多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宽容的情怀来感化学生,这样师生之间才会相互信赖。也会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起到推动作用。学生有问题怕问老师的心理障碍就会消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多和学生沟通,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记得有这么一件事:我当时刚接了七年级一个新班级,发现班里面一个女生,平时很内向,沉默寡言的,成绩也一般,并经常会一人静静地坐着失神。后来我无意中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父母离异,父亲又结婚并生了一个男孩,父母对弟弟百依百顺,对她漠不关心,并且每花一分钱都要报帐。我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找这个学生谈话,告诉她作为班主任的我不会因为这个事情对他会有看法,而是愿意成为他最亲密的好伙伴。告诉他不要自暴自弃,而是更应该要好好读书,为自己争气。并且还亲自到他家里家访。亲人般的关照激励了这个孩子,孩子的心中有一份感恩和被赏识的激动。这些促使着这个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绩进步了,人也变得开朗了,特别是我教的数学,他一下跃入前三名。最后以优秀的成绩升入了高一级学校。
2.4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的希望去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的保障。有资料表明:在调查中发现53%的同学认为数学难学和只有12%的同学能经常钻研有挑战性的题目。充分说明我们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毅力,没有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尤其对数学学习更缺乏信心。
碰到需要分析,思考,探究问题时,一有困难就知难而退,表现了缺乏毅力,不善动脑的懒惰情绪。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特点,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可以用科学家靠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例来鼓励学生。如陈景润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用了好几麻袋等。通过这些事实来培养学生以苦为乐的坚韧意志,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真蒂,解决数学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中我们还要关注后进生的情况,这些学生原来在学习上就缺乏毅力,对自己没有信心,当然从小学开始就没有好的数学成绩,对这样的学生除了课后多谈话,多辅导,课堂上还应对他们提一些比较简单,在题目的能力范围内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老师再给于充分的肯定,使他们也尝到胜利的喜悦,成功的乐趣。这样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也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意志的培养上,要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到勤学,善学,到勇于克服困难,直至树立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要循序渐进,以达到最后目标。
2.5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各种心理问题也相应产生,烦躁不安,厌学等。作为数学教师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学科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能动地发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掘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作用。还要注意避免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制造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学生的心理疾患。更应该把数学课堂教学和“减负”要求相结合,学生的厌学心理和我们过重的课业负担有直接影响,过重的课外学业负担,不单压在学生身上,更压在学生心上。学生埋头于完成各项庞杂而又不甚必要的作业,就难以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关心,难以有舒展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教学到作业布置,我们都应该做到精练。
2.6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快乐
2.6.1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学困生往往有一个坏习惯,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交头接耳或“开小车”,有时为应付教师的作业,课后东抄木西抄。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弱点,不是压制“交头接耳,不让说”,而是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说,让学生讨论。通过巧妙的提问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创设情境,引出知识的讲授,或作为各种能力训练之先导,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既是演员、导演,又是观众,有时还是评论家,乐在其中。
2.6.2铺设台阶,引导探索,让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教学中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让学生尝到探索之乐、成功之乐。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时,首先建立起使每个学生在解题中都有把握获得成功的条件,即给他们一些难题,而实际上还是他们力所能及的题,事后,当学生对自己能力和信心有所增强,从成功中得到了喜悦,从而产生了再想解题的愿望后,教师再给他们一些稍有难度的题,有时可给适当铺垫,使大部他同学再次成功,这种做法对增强学生自信心会起到极好的作用。
2.6.3抓好测试,善于训练,让学生享受成功之乐 学生对学习成绩是很敏感的,分数对情绪的刺激亦是很大的。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因各种原因每次考试成绩普遍低,心理上受到的打击较深。为此,我对训练和测试大胆进行改革。训练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性格和学习的基础等诸方面因素,将学生分成A、B、C、D四个程度组:A组独立练,B组指导练,C组讨论练,D组扶着练。并辅以激励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测试时,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要求,分类评价,发挥测试的反馈功能作用。
考试命题时,试题分层次提出考试目标,设必做题,选做题,拔尖题等几个层次,在题目序号前用符号标记。必做题按最低要求,一般不超出现行教材中“练习”的要求,面向中等水平学生。必做题形成一份完整试卷,满分100分,其他层次另定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
试卷讲评是矫正学生错误的重要环节,实行:(1)、学生自评和互评;
(2)、教师导评,评共同性问题,评典型性问题,评一题多解,评怎样矫正;
(3)、面评,对问题较多的学生,导评后还必须面批面改,这样针对性强。当然,学生的学习情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难免要产生波动,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学生的心理就会稳定了。在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还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引起心理素质的再下降。因此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并始终贯彻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总之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6.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 篇六
以来,我县公安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总体要求和部署,相继开展了城区交通秩序整治、超限超载治理、排查事故多发点、清理马路市场和违章占道、道路行车秩序整治等各类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机制,严密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促进和加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有效遏制了全县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全县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3起,死亡27人,受伤30人,直接经济损失13.423万元,与2003年相比,事故发生起数持平,死亡人数上升145%,受伤人数下降30%,经济损失下降57%。
一、全县道路交通事故主要特点:
(一)从发生事故的道路类型分析,国道线发生事故5起,占总数的15%,其中造成5人死亡,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33万元;省道线发生事故6起,占总数的18%,其中造成2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6万元;县乡道路发生事故15起,占总数的45%,其中死亡14人,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3.6万元;乡镇内道路发生事故7起,占总数的21%,其中造成6人死亡,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93万元。
(二)从发生事故的日期分析,每月的17日事故发生最多,占总数的15%,每月1日发生事故占总数的12%,每月的5日、7日、21日、24日发生事故占总数的6%。每星期五事故发生最多,全年11起,占总数的33%,星期一最少,全年2起,占总数的6%。
(三)从发生事故时的天气分析,晴天事故发生最多,共发20起,占总数的61%,雨天发生事故占总数的15%,阴天和学天发生事故各占总数的12%。
(四)从发生事故的年龄段分析,21——25岁年龄段发生事故最多,为12起,占总数的36%;45岁以上发生事故8起,占总数的24%;26——30岁发生事故4起,占总数的12%;31——35岁发生事故5起,占总数的15%;36——40岁发生事故1起,占总数的3%;41——45岁发生事故3起,占总数的9%。
(五)从交通方式分析,大客车发生事故1起,占总数的3%;大型货车发生事故4起,占总数的12%;小型客车发生事故12起,占总数的36%;小型货车发生事故5起,占总数的15%;农用三轮、拖拉机、摩托车发生事故11起,占总数的34%。
二、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部分机动车驾驶人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在行车中盲目自信或心存侥幸。部分个体驾驶员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挣钱驾驶老旧破车、病车上路,缺少定期维护和保养,超负荷运转,疲劳驾驶,超载超速行驶,强超强会,违法占道行驶,不按规定让行,违法变更车道等现象是机动车发生事故的主要隐患。
二是小型汽车数量增多,短驾龄驾驶人员增加,是造成小型汽车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从统计数据中可看出21——25岁年龄段的驾驶员为事故高发年龄段,该部分驾驶员缺少驾驶经验,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县私人汽车的社会保有量在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短驾龄人员的上路行车,加之当前一些驾校培训水平不高,对驾驶员的培训也只是注重驾驶技术的培训,根本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造成很多新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淡薄,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带来了隐患,工作汇报《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
三是周未车辆人员外出频繁,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造成事故在周未时多发。另某些乡镇的赶集日也是事故高发日期。
四是机动三轮、农用车辆、摩托车无证驾驶、无牌上路、违章载人的现象突出,很多农民驾驶员驾驶技术生疏,不了解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就驾车上路,行车中对交通情况观察不够,预见性差,遇有情况时又不能采取得力措施,是造成农用车辆发生事故,甚至于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重要原因。
五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主要是公路和城镇道路上及新建公路上安全设施不齐全,道路通行能力差,部分路段存在一定的安全缺陷,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多。
三、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五进”工作,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强大的宣传效应,在抚松电视台有线频道和无线频道黄金时段,插播“关爱生命、安全出行——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典型案例警示录”;二是制作 “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的宣传图板,由宣教人员在车站、广场、学校、厂企、村庄巡回展出;三是因地制宜,利用各个中小学校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踊跃参加道路交通安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在抚松大街、香江路上增设醒目的安全标语,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出行车辆和过往群众感知交通安全。
(二)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协调配合力度。认真对全县发生的交通事故的路段进行分析排查,找出事故多发点、段及道路上的安全隐患,增设交通警示标志,规范标志标线。公安交警、公路、交通、工商等部门加强配合,共同制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对道路安全实施标本兼治,并抓好落实。
(三)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路面交通管理。积极推进公路巡警勤务制度改革,加大交通违章查纠力度。在积极推进公路巡警勤务制度改革的同时,继续落实路段承包责任制,实行跨区联勤制度和民警管段、管片责任制等警务机制改革,提高路面管控能力和民警管事率,建立科学、高效、文明的交通勤务机制。
(四)继续加大“三超”和“三无”车辆的治理、力度。近两年来,我县农用运输车、拖拉机、尤其是二轮摩托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对我县道路交通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大。加大对“三超”、“三无”车辆的治理力度,始终保持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是扭转“三超”、“三无”车辆交通事故率高发的一项有效措施。
(五)抓住事故发生的突出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一是要加强对农民、个体户和21——40岁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强化对这部分人的管理;二是合理调整勤务部署,加强对重点路段的管理,提高巡逻密度,减少事故的发生;三是合理安排管理时间,加强对重点日期、重点时段的管理,减少事故多发时段的交通事故。
(六)加大对马路市场和事故黑点的整治力度。交警、公路、交通、工商和有关乡镇密切配合,限期对马路市场和事故多发点段进行整治,消除事故隐患。
7.学困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篇七
一、对学困生概念的理解
1. 何为学困生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广义上的学困生, 指由于天赋不同、智力水平差异、心理障碍、学习方法不当、后天努力不够以及身体素质差等导致的学习成绩低水平徘徊的学生;而狭义上的学困生也就是感官智力正常, 而学习成绩却低于智力潜能正常发挥后应有的成绩的学生。同样, 本文研究的学困生概念指的是狭义角度上的那些智力水平与其他同学并无二异, 因非智力因素干扰而导致学习成绩持续不理想的学生。
2. 学困生概念的解读
对学困生概念的理解, 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前提或者说基本认知:一是学困生始终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对比对象有过去的自身, 有同班级的其他成员;二是学困生地位不断转换, 可能与其他同年级的学生 (如重点学校、重点班) 相比自己是学困生, 而与非重点学校和非重点班的学生相比自己又是优等生等;三是学困生在班级中的比例占少数;四是学困生的智力正常, 在智力上与其他成绩优秀学生并无二致;五是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只是暂时落后, 可通过努力追赶上来。
二、学困生学习心理状态分析
1. 自暴自弃心理
高中地理课程带有许多理科性质的内容, 而我国现行高中教育制度是实行文理分科, 地理被纳入在文科科目下, 文科类学生普遍理科基础较差, 因此文科中的“理科”——地理在初学阶段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自然地理部分, 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如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第一章的《宇宙中的地球》和第二章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些知识在初中阶段并未具体涉及, 导致学生普遍对宇宙空间认识缺乏基础, 造成初学起来比较吃力;加之高中地理课时安排较少, 使得部分学困生失去同老师进行频繁交流的机会。另外, 基础差的现状迟迟得不到改善, 久而久之, 这部分学生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在老师批评、家长责骂、同学冷落和高考压力下, 焦虑、紧张和颓废的情绪不断滋长, 又进一步加剧了空虚烦躁的心态, 最终导致他们对学业失去兴趣。
2. 怯懦心理
怯懦源自屡次的失败或负面打击而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 表现为遇到困难易惊慌失措, 受到挫折易自暴自弃。怯懦是学困生陷入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 怯懦的对立面是自信和不抛弃、不放弃;存在怯懦心理意味着遇到困难尤其是大的困难时会不自信。据调查, 大部分高中生对地理教材 (鲁教版, 下同) 中《宇宙中的地球》章节学习存在畏惧心理, 因为该章节要求对太阳高度角进行计算、对经纬度进行判断并将这些知识点应用于实际, 诸如此类, 这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困生由于基础较差, 对方法要领掌握得不够或者说一知半解, 以至于在做习题时无从下手, 找不到切入点, 考试成绩自然也就不理想了。这种持续的受挫体验往往导致学困生产生畏惧心理, 在连续的打击下, 就容易产生学习恐惧感。
3.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心理学概念, 是心理学上归因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在屡遭失败和负面打击后, 在面临问题时所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于1967年用狗做实验时发现, 当动物处在无法避开有害或不愉快的情境时所获得的失败经验, 会对动物今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破坏效应, 他们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 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对应到学困生上, 许多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教育工作者发现, 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常常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对习得性无助概念的理解, 我们得出两个关键词——“屡次”和“挫折”, 也就是说只有在遭遇屡次的挫折打击之后, 习得性无助才会出现。大多数学困生在经常遭遇学习上的打击后, 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鼓励激励, 他们会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 从而否定自己的价值, 甚至否定一切。这种自我否定的覆盖面可能会由学习、学校领域扩展到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这对他们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 惰性心理、逆反心理、自我负面暗示心理等也是高中学困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心理。
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 推行分层教学
学困生的知识基础差、学习方法掌握不好,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存在, 倘若继续在班级中执行一套教案、一种教学方法和一个进度, 那么很可能导致这些学困生更加边缘化, 而且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学困生将更加得不到重点关照的机会。因此推行“分层教学”, 体现差异化, 可以解决全班“一盘棋”所带来的学困生享有的资源被稀释的问题。“分层教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案编写的分层。如果教师对学困生的情况比较了解, 就为教案编写上的“分层”奠定了基础。课件编写时, 教师不应再延续应试教育时期“一刀切”的编写思路, 而是要针对学困生进行编写, 教案要照顾到学困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现状, 注重知识梳理和方法应用。如高中地理教材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进行了细化, 因而知识点众多且交叉, 为此教师在教案编写上应侧重于知识点的梳理, 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章节、各个环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以便对整篇的知识体系有个清晰的掌握, 为后面局部知识的拓展训练打下基础。
二是课后辅导的分层。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要重基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基本要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基础知识牢固后, 再尝试解决复杂的问题。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的《宇宙中的地球》的课业辅导, 教师应首先尝试对学生进行相关概念的理解, 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 在逐渐熟悉基础知识后, 可尝试进行诸如昼夜线区分、太阳高度角计算、经纬度推算等方面的辅导。
三是教学评价的分层。评价测验时,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差异化的评价准则。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不应像中上等学生的评价侧重于指出问题和鼓励更高分。这种设计方法可使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进而增强其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同时也可使学生不易满足, 激发其求知欲。
2. 成就上的鼓励
8.学困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学困生 特征 成因 转化
在十几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深深感到学困生存在的普遍性,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尤为严重。这些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逆反心理,成为提高整体数学教学水平的一大难题。
一、数学学困生的特征
(一)基础差,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只问结果,不问原因
对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理解不透,模糊不清。例如: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学生就容易弄混淆,不知道什么情况下要用平行线的性质,什么情况下又要用到平行线的判定。
(二)课堂上缺乏学习动力,缺少解题的积极性
大多数学困生在课堂上对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按时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对所学知识不复习,也不去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知道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也不去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
二、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来自学生
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对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分不清哪个概念是研究两个图形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概念是研究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 , 更不会画图形的对称轴或对称中心。又如:学困生对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容易记错混淆。
(二)来自家庭
1.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的父母性格暴躁,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耐心,不是打就是骂;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孩子认为给父母讲了也没有用,因为他们也不懂,父母知识面的狭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有的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
2. 缺乏沟通、管理不到位。目前农村大多数学生父母都外出打工,将孩子寄养在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三亲六戚照管,他们更多的是管孩子的衣食住,而忽略了对孩子学习、品德方面的管理;有的学生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
三、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一)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 变抽象为具体。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一大批的学困生。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撕下来拼在第三个角上,观察所拼成的角是一个什么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添加平行线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平角来加以证明。
2. 自主探究与启发式讲授有机结合 。对于一些定义、概念等已经定论的知识,就无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只会浪费了学生的课堂时间;而教材中大量的 “ 想一想 ” “研究性课题 ” “ 阅读材料 ” “ 实习作业 ” 等都是很好的适合学困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素材。
3. 适当开展合作学习。 (1)对于一些未定论的、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的内容;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的、学困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应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如学生练习过程中有一判断题 “ (-3x) 2 =6x2” ,班上有 三分之一的学生都认为是对的,这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容易出错的问题。 (2)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的学困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3)在合作学习中要学困生既学会倾听又要学会分享。倾听就是倾听别人的见解,要听懂别人说的重点、难点以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听的时候还要分析他的方法和思路与自己的是否一致,从而改进、吸收。
4. 数学与生活适当联系。怎样的教学才能使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笔者认为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用生活情景 “ 包装” 数学,二是把数学 “ 蕴藏 ” 在生活的游戏中,三是学会用数学的 “ 眼光 ” 看生活中的现象,四是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五是数学应用生活化。
(二)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
【学困生情况分析及对策】推荐阅读: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06-18
浅谈学困生现状及对策10-13
贫困生申请家庭情况10-25
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及对策思考08-01
“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06-18
新区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08-06
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情况及对策研究09-05
中国油气田分布及储量产能情况分析06-13
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