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幼儿规则意识

2025-01-11

游戏幼儿规则意识(共14篇)

1.游戏幼儿规则意识 篇一

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针对小班幼儿特点,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让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游戏是幼儿自主参加的上一项快乐活动。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游戏对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它的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

3~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体育游戏能满足他们这些特点。如何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呢? 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制定规则是有很大难度的,但他们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能让游戏顺利进行,幼儿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得到自我的奖赏。

在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运动兴趣。良好的情绪体验,规则的自觉执行,更好的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兴趣。这是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

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小班幼儿行为的目的意识较差,游戏过程能使孩子情绪愉快,潜能得到开发。如为了发展幼儿跳跃和跑的能力,我先是以故事的形式创造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孩子们以“快乐的小兔子”这一可爱的动物身份,听音乐跳到“草地”上,分散练习向前跳。在“打蚊子”的游戏中,分散练习向上跳,鼓励幼儿大胆跳跃。当听到“大灰狼来了”的信号时,快速跑回家里,庆幸自己跑得快,充分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游戏重复进行,第二遍为“摘苹果”,新投放的活动材料--苹果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整个活动,孩子们沉静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逐步得到发展。

2~3岁的孩子处于对新异事物的探索阶段,此时他们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们需要合理的创设游戏环境、投放许多材料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喜爱。如在《小猫学本领》这一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弓形门、垫子、塑料圈、平衡木、海洋球、老鼠。我不急于去教会他们玩的方法,而是先让“小猫”自由学本领,耐心的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们在游戏环境中会用那些材料干什么、怎么玩,让幼儿“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同时个别指导一些孩子进行比较薄弱环节的练习,如钻弓形门,走平衡木,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练习,通过尝试活动独自迈出艰辛的一步或几步,尝试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幼儿尽情的玩耍后,我让孩子们带上小猫头饰,组织集体进行练习--郊游,游戏“打老鼠”又一次把活动推进高潮。可见,来自于幼儿的东西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规则无须提醒,幼儿自发与材料本身互动,教师只需要做活动中的协助者,总结者。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以儿歌形式表现游戏规则,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如民间体育游戏《丢手绢》、《老狼几点钟》、《放炮仗》、《木头人》等集体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情节生动有趣,易学、易会、易传,而且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幼儿很感兴趣。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选择改编那些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民间游戏,在组织运用的过程中,力求在“新”、“简”两方面动脑筋想办法。“新”是指民间游戏内容的新鲜性、形式的新颖性、方法的新奇性;“简”是指讲解简练、练习简单、教法简易。以“新”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其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在反复多次的游戏中不断遵守规则、变换规则。在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创编了儿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跑,老鹰捉小鸡,小鸡队排好,紧紧抓前面,老鹰捉不到!”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的就做到了遵守游戏规则。在躲闪跑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抓住前一个人的衣服不松开,幼儿摔倒或相撞的机会相对减少,也不容易的被“老鹰”捉到。游戏熟悉后,再让幼儿尝试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又如体育游戏《丢手绢》,能锻炼幼儿灵活性,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游戏前我首先把歌曲教会幼儿,因为儿歌的内容和韵律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然后我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歌边组织游戏,很快孩子们就都掌握了游戏玩法和规则。师幼共同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低,教师应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平等地参与幼儿的评价活动,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幼儿参与体育游戏活动遵守规则的表现及成果的评价。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树立崭新的评价观,把评价作为体育游戏活动中重要部分,让评价充分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活动评价的时间不受限制,随时根据需要都可以进行。游戏开始时的评价,多为全面性评价,意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游戏中的评价,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意和进步要予以肯定的评价,使幼儿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努力向上。但同时也要注意评价的时机是否适宜,如幼儿正在大胆尝试时,尽量不给予评价,以免打断创新的思路。这时需要教师不断支持、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教师评价幼儿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游戏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在言语和行动上处处照顾好每一个幼儿,不仅要运用语言评价,同时要善于运用非语言评价。一缕关爱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甜蜜的微笑,一份热烈的拥抱,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成为孩子们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不错,有进步”“没关系,再努力一下就行了”“如果你能……那就更好了”。肯定、鼓励的话语既能淡化幼儿的挫折感,也能使幼儿保持对后继活动的成功期望。在这种爱的氛围中,孩子们与老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克服困难和挫折。

游戏结束时的评价,既有教师评价,也应有儿童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意在启发儿童进行验证性探索,反思自己的行为。首先,从积极评价入手,尽量挖掘幼儿的长处,鼓励他们重在参与,增强自信心。在对大多数儿童进行一般性的鼓励、表扬、肯定的基础性评价时,还应注意到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善于观察和分析幼儿取得胜利和遭遇失败的过程,帮助和促进幼儿提高。其次,要强调规则,发挥规则的作用,要自始自终地教育幼儿自觉遵守规则,以养成诚实、守纪律的好习惯。要让幼儿在实践中养成与同伴互助合作的集体意识,利用各个细小的环节对幼儿进行友好合作、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幼儿爱同伴、爱集体的意识和能力,发挥集体的榜样作用。

幼儿良好规则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逐渐积累,慢慢形成,我们从体育游戏入手,会使孩子在一个愉快、健康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秩序感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

尚志幼儿园通江园区

小班三

王媛媛

2.游戏幼儿规则意识 篇二

一、利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和规则性, 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俗话说: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游戏由于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是幼儿欲罢不能的活动之一。在体育游戏中, 幼儿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怕被不良因素干扰而中断游戏。因此, 作为体育游戏的生命线——规则, 幼儿是愿意主动维护的, 这就使要我学规则变成了我要学, 大大加大了幼儿感知规则的积极性和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另外, 体育游戏中的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游戏的发展, 既有的规则可能已不能满足游戏的需要, 那么, 幼儿可以在共同认可的基础上自主制定新的规则。由于新的规则是自主制定, 并且是一致通过的, 因此更能促使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和规则性, 引导幼儿自觉遵守规则。

二、利用体育游戏的情境性和群体性, 引导幼儿理解规则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体育游戏具有具体形象的情景, 不但趣味性强, 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 进入角色。老师要教导幼儿以某种游戏角色感知游戏规则, 使幼儿感受到角色的责任感, 认识到规则的必要性, 也让幼儿明白规则对自己言行做了哪些约束, 从而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按照游戏规则行事。在集体活动中, 幼儿都有从众心理。起初, 那些理解力和行动力比较强的幼儿带头遵守规则, 他们在班里营造出遵守规则的氛围。教师要捉住时机, 以他们为榜样, 表扬榜样的言行, 并引导其他幼儿观察并模仿。这样, 其他的孩子们就会倾向于向他们看齐, 正确理解规则, 并在言行中执行规则。例如:“小兔拔萝卜”练习双脚并拢在宽40公分距离中行进跳, 老师设计的规则是一个跟着一个排成队伍往前跳过“小桥”到达萝卜地, 不能掉进“河”里去。幼儿知道小兔不会游泳, 掉进河里会淹死, 所以在游戏时, 幼儿很好地遵守了规则, 互相不拥挤, 一个跟着一个慢慢往前跳。跳过“小桥”后, 有的幼儿就说:“老师, 我没掉到河里!”, 拔了“萝卜”后, 又继续沿着“小桥”一个跟着一个往回跳。整个游戏幼儿感到快乐、满足、充满成就感, 遵守规则的意识在游戏中自然地引发, 并以扮演的角色遵守着游戏规则。游戏熟悉后, 再让幼儿尝试不同的角色, 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 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

三、利用体育游戏的适宜性和竞争性, 激发幼儿规则意识

如上章所述, 体育游戏遵循适应性原则, 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 都能完成游戏, 使幼儿获得成功的游戏体验。这种正向的游戏体验, 会进一步激发幼儿进行体育游戏的愿望和积极性。同样, 在竞争中, 因获胜而产生的喜悦情绪或因暂时落后而产生的不甘失败的情绪都会激励着幼儿继续从事游戏。教师应因势利导, 让幼儿进一步意识到游戏之所以能顺利完成,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遵守了规则;在比赛中获胜, 前提条件也是很好地执行了规则, 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规则意识。例如, 在一次《黑猫警长拯救被困小动物》的竞赛游戏中, 一轮比赛完成后, 老师和幼儿一起分析1组落后的原因是:有几个队员在爬封锁网时, 由于触网, 按规则规定重新退回而耽误了时间;3组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两队员交接时, 没有通过击掌及时给出信号而影响了速度;而2组的队员较好地遵守了规则, 团结协作, 顺利完成了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第二轮的比赛中, 各组执行规则的情况都有普遍好转, 各组的效率都有所提高。

四、利用体育游戏的评价过程, 强化幼儿规则意识

游戏评价作为游戏活动的重要环节, 可以使幼儿在评价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在有规则的体育游戏中, 教师的正确评价, 有助于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首先, 教师对游戏的评价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孩子在游戏中的创造, 激发幼儿进行规则游戏的兴趣和热情。其次, 评价以幼儿为主体, 教师应引导幼儿就遵守游戏规则以及游戏过程和结果展开讨论, 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交流遵守规则能使游戏顺利进行, 体验游戏的成功与快乐, 从而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最后, 教师在评价游戏时, 正确处理好幼儿游戏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教师时常会在允许幼儿自由与强调规则之间举旗不定, 其实规则和自由并不矛盾, 如果规则来自于幼儿或者来自于外部的, 符合幼儿内部游戏心理的需要, 有利于游戏的开展, 幼儿不仅能够较好地理解和遵守规则, 而且也有利于幼儿在游戏规则的指引下更好地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灵活而自主地参与游戏, 并从中逐步将规则内化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 在游戏和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 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 收获性格”。这就是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 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时期抓起的。我们从体育游戏入手, 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有利于幼儿良好秩序感的养成, 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云.学前教育研究.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 2003.1.

3.游戏幼儿规则意识 篇三

下面我就在體育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体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关注点不只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某种动作技能的增长,还要关注幼儿是否能够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并通过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激发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不能靠硬性的约束,也不能采取放任的办法。

一、要求提在活动前,使幼儿有章可循

小班的《红绿灯》中大班的《大风和树叶》《捉星星》《狡猾的狐狸在那里》等都是关于跑的游戏,玩这些游戏是教师如果在游戏前没有要求,任凭幼儿在场地上自由的跑,会出现非常糟糕的局面,小朋友之间会互相干扰碰撞,甚至会出现危险。所以在玩这种游戏前教师一定要提出规则,让幼儿按一定的方向去跑,而且每次活动教师的要求一致,这样幼儿就有规律可循,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教师在每次户外活动前,或开始游戏前,先向幼儿解说本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让幼儿了解活动中他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守规则,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幼儿有章可循自然就不去违规了。这样,就避免了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违反规则而幼儿游戏兴趣正浓教师拢不住孩子的情况发生。

二、场地布置和教师要求使幼儿有规可循

在玩一些器械游戏时,教师可以同幼儿一起商量设置路标,例如在游戏《帮助小兔》《拯救大森林》等幼儿可以沿着路标的指引跨过小河、走过小桥、跳过一条条不同的小路,然后从两侧的树林回来。路标就向指南针和地图一样告诉幼儿该怎么做。这样就避免了幼儿因违反规则发生冲撞。利用图示表达活动规则,培养规则意识。图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比如公路上的斑马线、火警等危险的警示等,都起到了相当有效的作用。图示可以有效地刺激孩子的视觉神经,符合孩子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有利于孩子在活动中自觉地领悟和接受活动的规则。从孩子的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有的孩子对视觉形象的学习和接受非常敏感,有利于该部分孩子顺利地接受规则的信息,进而有效地进行活动。巧妙地把规则表现在图示之中,在孩子的体育活动中适宜地创设和运用一些图示,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巧妙地运用游戏情景,使幼儿遵守规则,有张有弛

体育情景游戏对于幼儿来说他们非常喜欢,在音乐伴奏下,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情镜中幼儿往往忘却自己,置身于游戏之中,这时候,他们会忽略游戏规则的存在,当幼儿违反规则时,如果教师强行中止游戏,会影响游戏的质量,和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巧妙的运用游戏情景中的语言,使游戏自然停止,然后再提出要求,会更加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我在组织大班体育活动“我开汽车去郊游”时,在开始部分设计了一个“考驾照”的游戏,大班的幼儿对于驾驶执照这种社会产物的作用了解的非常清楚,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我们游戏许可证——“驾驶执照”。遵守“交通规则”成为他们一种自觉的行为,而所谓的交通规则也就是我在活动中为避免出现伤害事故所必须的,小小的一张“驾驶执照”免去了我许多不必要的口舌。所以,将活动的规则与孩子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巧妙的结合,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烦琐的讲解、强调,同时有培养了孩子的自制能力和社会性意识。

四、利用儿歌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规则

实践中,我发现幼儿在游戏时不喜欢重复单一的说规则,你们应该怎做,不能做什么。而是喜欢有主题、有情节、有角色、游戏化、多样化的说教。因此,如何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来组织活动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学习,我们尝试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例如在练习“左右分队走”时,我编了一首儿歌,“走走走,走走走;小朋友们手拉手,左看看,右看看,排成一字向前走。”我利用这首儿歌提醒幼儿在走队时候要照顾整体遵守规则。又如:打滑梯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一项活动,玩起来他们会非常投入而忘记规则,于是我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小朋友划滑梯,排好队慢慢上,你先我后不拥挤。等”幼儿通过朗诵儿歌,很快记住了规则。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的就做到了遵守游戏规则。

五、改编传统游戏建立新规则,使幼儿感到遵守规则带来的乐趣,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很多传统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主要的教学形式。但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行为缺乏理智,易受情绪的影响,以及当前幼儿的实际情况,有些游戏规则已经不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改编传统游戏,建立有效的游戏规则,可以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

老鹰抓小鸡原来的游戏规则是:由一名幼儿扮演老鹰,一名幼儿扮演母鸡,若干名幼儿扮演小鸡。游戏开始,小鸡接连排在母鸡的后面,母鸡用张开的双手保护小鸡,老鹰跑动中抓住最后的小鸡。这样的游戏出现的问题是:小鸡在逃跑的过程中,由于自控能力差,导致重心不稳定以及被牵拉造成幼儿摔跤,严重的可以造成头部创伤。修改后的游戏规则:由一名幼儿扮演老鹰,一名幼儿扮演母鸡,小鸡人数限定在5—8名。游戏开始,小鸡接连排在母鸡的后面,母鸡用张开的双手保护小鸡,老鹰跑动中抓住最后的小鸡。如果母鸡看到小鸡碰到危险了,可以指挥小鸡蹲下,老鹰就不可以再抓小鸡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游戏《大风和树叶》通过教师控制铃鼓的速度幼儿进行走跑交替的练习,经过改编后,教师利用铃和鼓除了控制走跑外,当幼儿听到铃声时顺时针跑,听到鼓声时逆时针跑,这样一来,在一个游戏中既练习了走跑交替又练习了改变方向跑的技能。

总之,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应正确把握游戏的规则,科学、合理的制定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将无目的的“玩耍游戏”转化为“规则游戏”,使规则意识的培养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发展,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的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篇四

一、在幼儿园教学细节和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方面,幼儿园无疑是重要的阵地。教师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一些必要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把这些规则贯穿在孩子的日生活之中。通过反复训练,让这些规则入心、入脑,成为幼儿的习惯,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自觉地遵守更多的规则做好准备。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从孩子们日常共同参与的生活情节开始。例如孩子每天入园后,就要求孩子们依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领取餐具,然后按照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位置落座;就餐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随便倒在地上……在课间自由玩耍中,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有礼貌地向小朋友提出请求,得到允许后才动手拿去玩。在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与别人、与公共环境的各种联系,有很多应当遵守的“规矩”,教师应当在每一个环节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让“规矩”逐渐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

要注重设计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例如,玩游戏“木头人”、“我是小司机”、“判断对与错”等,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熟悉小学的教室、桌椅、操场、阅览室等环境,和小学生 起上课、交流,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入小学的迫切愿望。回园后模仿小学生的生活、上课、游戏及遵守的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主题教育,通过孩子的参与,明白规则的用处,了解规则无处不在,遵守规则可以保证人们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如:组织参观马路上的车辆、行人、图书馆等,了解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也可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孩子如何遵守规则,让孩子思考: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从而引起对规则的重视。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之内化为各种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二、家校交流促进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之一,而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与家长真诚沟通与合作,建立新型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家长对家园同步教育责任的认识,转变其教育观、儿童观,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与教师统 一教育认识、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车两轮”,真正做到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原则、要求和执行任务的规则上同步,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三、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培养规则意识

每一位幼儿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他们都将会走出家门、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的大殿堂。因此我们要和家长一起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友善、关爱、示范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规则要求转为主动接受规则。此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树立孩子的劳动意识。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做不好或是违反了规则时,应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将强制性、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快乐、自觉的行为和终身受益的习惯。在家中要求孩子养成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的好习惯,出家门时要和家人打招呼;要按一定的时间作息等等。家长还可和孩子从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游戏中共同商量制定家庭规则,用孩子们共同约定、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下来随时提醒、共同遵守。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经历规则产生、执行、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逐渐地使遵守规则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5.游戏幼儿规则意识 篇五

红绿灯教学设计

幼儿园规则游戏活动—大班音乐游戏:红绿灯教学设计

文昌市幼儿园陈强

一、游戏目标:

1、在红绿灯的游戏中,尝试使用多种形式感知与表现“开始和停止”的音乐特点。

2、能随音乐变化做快速反应。

3、体验与同伴、教师一起游戏的快乐。

二、游戏准备:音乐、红色护腕人手一个。

三、游戏过程:

第一遍游戏:

玩法:全体幼儿围圆圈坐好,模仿教师随音乐开小车,当音乐休止时,马上静止不动。

指导要点和重点:通过肢体动作,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与发现音乐反复开始和突然停止的特点。

第二遍游戏:

玩法:集体随音乐变化开车,在乐句休止的前半拍,教师用“红灯绿灯,马上红灯”提醒集体坐着向右交换坐位、踩刹车,要求把车停好,否则会被交警开罚单。

指导要点和重点:在乐句休止时,快速反应向右移位、刹车,并控制好身体、保持不动。

第三遍游戏 :

玩法:集体逆时针方向站立在圆圈的点上,随音乐变化做开扭扭车动作,乐句休止前半拍,教师用“红灯绿灯,马上红灯”提醒幼儿快速反应向前移位刹车(把自己的车停到前面的车位上)。乐末休止时,引导幼儿摆不同的停车造型,并控制好身体,否则将被交警叔叔开罚单。

指导要点:在乐句休止前半拍快速反应向前交换位置停车,在乐末休止时能摆不同造型,并控稳身体。

第四遍游戏:

玩法:幼儿两两面对面站在圆圈的点上,随音乐音乐变化开小车,当听到“红灯绿灯,马上红灯”时,小司机快速反应右手相握、交换车位。最后,乐末休止时,引导幼儿站在椅子上摆一个不同的停车造型定好。

指导要点和重点:在乐句休止前半拍迅速反应两两交换车位,在乐末休止时站在椅子上摆不同的造型,控稳身体。

第五遍游戏:

玩法:变身小火车,随音乐变化做自由开车动作,当听到“红灯绿灯,马上红灯”时,集体刹车与大家再见,离开活动室。

6.游戏幼儿规则意识 篇六

转载▼

标签:分类: 幼儿教育

杂谈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

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一方面强调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但另一方面又更加注重个体间的通力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另外,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合作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十分必要,因为人在社会中生存依赖多种技能,合作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也是幼儿作为社会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培养幼儿的合作性,有利于幼儿在学会合作的过程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关心他人,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但在一日生活中,孩子不合作现象相当突出,合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帮助孩子们从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来发展自己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必要探讨、研究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纲要》中也指出:“儿童的自主活动不是单独的个体活动,而是以与同伴、教师及其他人共同生活为背景的。”由此看来,善于与他人合作是对成人的要求,也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群体性愈加明显,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目前,许多幼儿园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幼儿学会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还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翻阅几年来的研究资料发现,有关幼儿合作意识培养的文章较多,但大多数只是从理论的角度介绍合作的意义,涉及具体操作措施、策略研究的则比较少,即使有也都比较笼统、零碎,而从各类游戏入手系统地培养3-6岁各年龄段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更是不多。因此,我们相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弥补以上的空缺,并对我园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意义。我们将在分析、调查、研究影响3-6岁幼儿合作意识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索研究在幼儿园各类游戏中以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

二、理论假设

通过教师对幼儿在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区域自选游戏活动中合作意识的研究,达到有效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目的。

1、“合作意识”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十分必要,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也是幼儿作为社会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2、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和发展他们的合作技能,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3、独生子女中的“合作能力缺失”,不仅是社会现象,更是刻不容缓的教育问题,面对幼儿合作行为不容乐观的现状,我们认为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势在必行。

4、我们将在分析、调查、研究影响幼儿合作意识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有针对性探索在幼儿园各类游戏中培养3-6岁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途径。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在以上研究热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并注意吸收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在继续和发展的同时,重点研究在各类游戏活动中培养3-6岁各年龄段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

1、分析研究影响3-6岁幼儿合作意识培养的各种因素。

2、探索在幼儿园各类游戏中培养3-6岁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

3、增强3-6岁幼儿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合作行为方式,体验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要点:分析研究角色游戏中具有哪些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优势,从中合理利用各种优势因素,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研究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策略。

2、研究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要点:研究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探索如何在表演游戏的角色分配、道具制作、表演游戏进行等环节中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3、研究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要点:研究幼儿音乐游戏的特点,探索如何在音乐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探索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途径、手段。

4、研究幼儿在智力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要点:研究幼儿智力游戏的特点,探索如何在智力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探索在智力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途径、手段。

5、研究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要点: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行为的方法、途径、手段。如何选择与创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合作性体育游戏。

6、研究幼儿在区域自选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要点:分析研究在区域自选游戏游戏中影响幼儿合作行为产生的因素,如: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个性品质、合作的人数、材料的种类与数量等,探索在区域自选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途径、手段。

五、研究对象、方法

研究对象:本园3-6岁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查阅各种与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有关的论文、论著、图片资料,了解最新合作教育的研究动态,汲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了解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状况;正确理解“合作”的含义及其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用正确的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2、观察法:

通过在自然情境和教师有意创设的情境下对幼儿合作行为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合作行为。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强调观察时的记录,除教师书写的观察记录外,侧重观察工具的使用,如照片、录像资料等的收集整理,让更多的人通过资料共同参与到观察的过程中来,共同参与分析讨论,共同为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出谋划策。

3、行动研究法:

围绕研究目标展开教育实践,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就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诊断、加以讨论、拟订计划、行动、评价总结,在评价总结的基础上再次展开诊断等一系列步骤,形成一个反馈循环的体系,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4、个案分析法:

选取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对个案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进行具体细致的剖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改进的方式方法,促进教师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从而对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幼儿的个性良好发展。此外,运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辅之研究。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1、成立课题小组。

2、设计课题实施方案,并进行具体分工。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合作教育的理论,领会“合作能力”的内涵和实质,把握当前有关幼儿合作教育方面研究的动态;学习一些科研方法,定期学习、交流的制度。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方案开题论证。

阶段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2月

1、课题组成员根据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每人每周至少实施一次与课题有关的活动;每月集中交流或活动观摩一次;每学期完成一篇经验总结(论文),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研究计划做及时调整。

3、写好活动实录、个案记录、效果,分析等,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成果形式:写出相关论文和阶段总结,召开中期汇报会,活动展示。

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1、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做好成果结集工作。

2、撰写研究结题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为课题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4、成果汇编,成果运用与推广。

成果形式: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结集出版相关的论文,文字、图片及有关的影像资料。

七、保障机制

随着幼教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园教师对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题组成员100%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各有专长,由领导带头参加课题研究,并形成和落实了层级管理、逐级负责、相互交流、定期汇报的科研网络和各项制度。

八、预期成果

幼儿园预计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总结出在游戏活动中培养3-6岁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在幼儿合作意识培养方面有较明显的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发展方面:

1、幼儿懂得合作对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2、幼儿了解达成合作的常见方法;

3、幼儿能感受合作带来的乐趣;

4、幼儿喜欢与他人交流合作;

5、幼儿知道常见的合作技巧,能够表达合作的愿望;

6、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同伴或成人合作完成任务。

(二)教师素质方面:

1、丰富和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相关理论知识;

2、重视幼儿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其他相关的交往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3、能对课题实施情况作阶段性总结;

4、能撰写课题实施报告;

5、能独立设计合作性游戏;

6、有科研意识,能主动参与科研工作;

(三)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

2、论文:《游戏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的指导策略与教师专业成长》《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指导策略》

3、案例、影像资料。

九、人员分工

课题小组:组长:杨永仙

7.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篇七

一、尊重幼儿个性发展, 以幼儿自身感受来制订生活和学习活动的规则

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 一天的生活中, 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 老师要利用这些环节的有利时机引导幼儿明确: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

首先, 要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受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 幼儿常常不能真正理解遵守规则给自己和大家带来的好处, 体会规则的重要。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在游戏、生活中得到发展的。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和模拟生活场景让幼儿感受到因无序混乱引起的不便, 感受有序活动带来的快乐, 在反复的体验中让幼儿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而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不断促进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内化。

其次, 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不要让规则成为教师约束幼儿的条条框框,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 让幼儿参与到班级规章、活动规则的制定中来。这样, 幼儿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 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主动性也会增强。

二、以图标策略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 帮助幼儿巩固并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 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处处都有规则。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 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缺乏足够认识, 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 这时教师不能一味批评, 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标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规则。可以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

三、以榜样示范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榜样的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决定了生动形象的榜样和范例比语言的抽象说教更能使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 老师在一日活动组织中不仅要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作用, 更要善于发现幼儿执行规则中好的榜样, 引导幼儿向他学习。

四、以各种有趣的游戏, 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差, 对规则记得快忘得也快, 难以长期坚持, 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幼儿参加来强化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 因为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 幼儿往往乐于较长时间地坚持活动, 自觉遵守活动规则, 有意识地排除干扰。同时, 老师还要在游戏活动中及时提醒幼儿坚持按规则办事。

五、以表扬、鼓励来强化幼儿执行规则, 使之形成习惯

表扬、鼓励是使幼儿掌握行为规则, 学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方法。在幼儿学习执行规则的过程中, 幼儿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幼儿会根据结果和情感体验的性质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带来益处和愉快体验的行为会增强, 带来坏处和消极体验的行为会减少甚至消失。教师要经常采用肯定的表情及口头表扬的方式及时肯定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 树立幼儿自我控制的自信心及成功感, 形成愉快的情感体验, 从而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鼓励强化幼儿执行规则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习惯。

六、家园共育, 形成家园合力,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常言道:“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 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家长是幼儿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积月累, 幼儿通过模仿学到的行为会不断强化巩固。这就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言行一致、遵守社会规则。因此, 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 让家长懂得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掌握方法, 家园一致,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能完成并见效的, 它需要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 需要我们有耐心, 有恒心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当孩子的规则意识由他律转为自律时, 素质就会大大提高。“播下行为, 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 收获性格”。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 建立常规, 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 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 创设环境, 营造氛围, 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生, 杨丽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2-12.

8.游戏幼儿规则意识 篇八

【关键词】角色游戏     规则意识     幼儿

游戏与儿童从来就是不可分的,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适合以角色游戏方式渗入规则意识。在快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游戏规则,久而久之,便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规则意识,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借助角色游戏使幼儿具有从众意识,进而初步萌生规则意识

角色游戏也被称为象征性的游戏。参与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扮演一个游戏中的角色,并根据游戏角色的特征来加以扮演出来。幼儿担任自己的角色的前提,是必须熟悉了解其他人所担任的形形色色的角色。幼儿必须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异同,并根据这些异同,同不同角色的人发生种种动作关联、语言关联,这样会使幼儿建立从众意识。与从众意识相伴而生的,是合作意识,要合作,必须熟悉合作的规则。这样,角色游戏最终能促使幼儿萌生初步规则意识。

老师有必要多让幼儿担任他们所熟知的、敬慕的某职业性角色。因为熟知、敬慕,他们很乐意进入游戏,并能很快进入游戏,在游戏时能全力投入。这样,在自觉不自觉之际,由于重视此类游戏而体会到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进而萌生遵守、维护、完善规则的意识。例如,很多小班幼儿格外崇敬“警察”和“司机”。因为,孩子们跟着父母外出之际,车子“嘀嘀”一启动,就把他们带到很远的地方,真是棒极了,所以,觉得能开车的司机师傅很了不起。既然开车的了不起,管开车的警察就更了不起。警察穿着制服,威风凛凛地站在十字路口中央指挥交通,在孩子眼里真是神气极了。他们做梦都想开汽车、当警察,故而,“扮演警察”“开公共汽车”之类的游戏一直深受幼儿们的欢迎。

二、借助合作性强的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和规则意识

建立规则意识的前提之一是具备参与意识。因此,幼教老师有必要多安排一些合作性较强的角色游戏。这样,有利于幼儿在角色游戏的合作中体验到与他人产生密切关联(语言、动作、肢体接触等)的乐趣,同时释放出内心的孤僻与抑郁,在欢快之中更易认可他人,发现他人的优点,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乐意参与团队、乐意进行团队合作,逐渐学会遵守团队活动的规则。如,在玩“汽车”游戏时,有些扮演司机的幼儿总不专心,角色意识比较淡漠,对角色行为不甚明确。往往是乘客一下车,他也跑去玩。这样,使得新“乘客”上车后找不到“驾驶员”。这时,老师可以扮成售票员角色,和不称职的“司机”进行平行合作。当座位东倒西歪无人乘坐时,老师可借助角色身份发言:“司机,咱们车上的座位都歪了。咱们来把位置摆齐,好吧?”实践表明,当老师以此类角色身份督促之际,几乎所有的“司机”幼儿都愿意配合。车开久了,车身变脏,此时,老师可以引导道:“车开了半天,挺脏的,怎么办呢?”这样,“司机”又会意识到角色任务,开始行动起来。这样,通过老师介入游戏、对游戏规则的切身维护,可以使幼儿在较完整地贯彻角色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遵守、维护游戏规则。

三、老师要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进而使其自觉维护规则

幼儿在角色游戏时,固然离不开老师的监管,但是,如果监管过多,会大大影响幼儿的参与意识,不利于培养幼儿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因为,在老师决定干预幼儿的游戏之际,已经破坏了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规则。

幼儿开始了角色游戏,便开始遵守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如果有人不守规则,在保证不发生安全问题的前提下,老师应鼓励幼儿依靠自身力量与技巧来维护规则的运行。如,人数多了或少了,大家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不一致了,幼儿不自觉地以商议、协调等方式来维护规则,这样不仅大大锻炼了幼儿的规则意识,而且使幼儿初步学会了维护规则的一些技巧方法,初步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增强控制自己情绪行为的自制力。遵守规则与维护规则,是规则意识的两面,只有在老师帮助下,幼儿自身去体验着遵守规则、维护规则,才能最终使幼儿形成强烈的规则意识。

四、老师要积极参与幼儿游戏,以言传身教促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幼儿老师在幼儿心目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老师的态度倾向和一言一行都对幼儿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老师应该充分借用自身的权威优势,积极参与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在遵守游戏规则、维护游戏规则等方面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使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以即时模仿、即时学习。有老师这样一个标准而完美的遵守游戏规则、维护游戏规则的形象,幼儿能更快地建立完整的规则意识,并很快会形成遵守规则、维护规则的坚定自觉性。

老师要在角色游戏中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缩短与幼儿的距离的属于自己的角色。如,幼教女老师可以扮成大姐,这样,使得幼儿在接受心理上形成平行关系,更易同幼儿一同游戏。在游戏中出了问题,老师以临时性的角色身份也更容易干预解决。这样,通过老师介入游戏、对游戏规则的切身维护,可以使幼儿在较完整地贯彻了角色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遵守、维护游戏规则。

五、结语

幼儿老师需要认识到,要求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认真遵守并尽力维护游戏规则,并非意味着这些游戏规则是不可更变的“金科玉律”。幼儿老师要明白,基于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而推行角色游戏,根本目的不是要幼儿对某一具体规则产生绝对服从意识,而是要让幼儿在根本上培养出规则意识,树立规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要让幼儿明白,规则可以做无尽的改动,但是,反复改动后的规则并不影响规则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杨保建.试论角色游戏对儿童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9(6).

[2]王爱云.浅谈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4).

9.游园游戏节目及游戏规则 篇九

1、端球过平衡木(彭琼,阳小兰)

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各端一球,同时站在相应的位置,通过相应形状的平衡木,看看谁最快。评判标准:先到者得两枚印章,后到者得一枚印章。2、3、跳圈(魏妍,田玲玲)

游戏规则:老师拿4-6个 圈按照一个圈两个圈依次排列摆好,然后请幼儿跳圈(一个圈双脚一起跳进去,两个圈两只脚分开跳到两个圈里)跳完所有的圈极为胜利。评判标准:跳完得一枚印章 4、5、抖乒乓球(蔡晞,徐华辉)

游戏规则:三个幼儿每个幼儿身上绑着装有乒乓球的箱子,三组同时进行,每个幼儿使劲扭屁股,把乒乓球抖出来,注意只能扭屁股不能用手去摇,看看谁抖的最快。评判标准:第一名三枚印章、第二名两枚印章、第三名一枚印章。

6、击鼓跳圈(肖欢欢 唐荣华)

游戏规则:有六对,每对要有一个家长和一个幼儿,老师击鼓,家长要带着幼儿圈外跑,老师鼓声停时,家长和小朋友要同时站在圈里面,每个圈站一对,每玩一轮,圈圈就要减少一个,如果哪组鼓声停时没有站在圈里面则淘汰,坚持到最后的为胜利者。评判标准:坚持到最后的印章一枚。

7、盲人击鼓(李青菊,母晓妮)

游戏规则:小朋友在家长的语言引导下独立蒙上眼睛转三圈然后去敲鼓,凡是敲到鼓的获得一枚印章。评判标准:敲到鼓的获得一枚印章。

8、投沙包(李燕,张熙熙)

游戏规则:分为三组,三组同时进行,每组一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把沙包拿起来扔进桶里,必须要站在指定位置,看看谁扔的最多。评判标准:第一名三个印章、第二名两个印章、第三名一个印章。

9、打保龄球(张宴,刘晓庆)

游戏规则:每个小朋友用球去打到保龄球,看看能打到几个。评判标准:1~4一个印章,4~6两个印章,6~8三个印章,8~10四个印章。

10.游戏联欢晚会游戏规则设置的方案 篇十

游戏规则:选择一些人参加比赛,每只脚上绑3个气球。然后在裁判发出指令后,选手想方设法踩爆对手脚上的气球。如果自己脚上气球已经全部踩爆,必须退出比赛。3分钟后,裁判敲锣终止比赛,脚上剩余气球最多的人获胜。给前五名发放奖品,

筷子夹玻璃球。

准备一个盆子,里面倒入一些水,然后把玻璃球浸进水里。在裁判发出指令后,选手开始夹。不能用手,如果用手,就淘汰出局。3分钟过后,哪队夹的最多者,获胜。取前三名。

一口气吹蜡烛。

在桌上点着10根红蜡烛。站在桌前不许动,看谁一口气吹的蜡烛多,谁获胜。游戏时间5分钟。取前三名。

筷子掉进啤酒瓶口。

分成几队,以家庭为单位,接力赛形式展开。在5米开外的地上放2个空啤酒瓶。选手必须以站立姿势来将筷子垂直掉入瓶口。将筷子成功掉入后,由裁判将筷子取出交给选手,选手这时需跑向自己组的.其他选手,并击掌接力。游戏时间10分钟。

反正话

由裁判准备三组题目,每题为一句短短的话,由三个字/四个字/五个字组成。然后由裁判发布题目,选手抢答。如果在5秒之内答不上来,就不得分。游戏时间10分钟。取前三名。

脑经急转弯。

由裁判准备脑筋急转弯,选手分成若干组,待题目出来之后,选手抢答。游戏时间10分钟。取前三名。

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没有鼻子的人脸。然后报名参加的选手眼睛必须被蒙上,然后原地转三圈。然后拿手中的粉笔画出鼻子。如果能把鼻子画在脸上就可以得分。反之不得分。游戏时间5分钟。

摸手游戏

每队找一个人上来蒙住眼睛,挑另一组的一个队员走上来,让蒙住眼的人摸手,然后除去蒙眼布,走到那一队人中,让被蒙眼的人一一摸他们的手,看看能不能找到来那个人,在规定10秒钟之内找出来就算赢,最后以哪个队找出的人多为胜。

二人三足赛跑(家长孩子一起参与)

两人并列,绑住各自一只脚,组队赛跑,以家庭为单位比赛。谁先跑到终点算赢,如果中途绳子开了,则出局。游戏时间5分钟,取前三名。

两人背顶气球

11.游戏幼儿规则意识 篇十一

浙江省团校副教授戴雅娟老师,常年致力于少年儿童游戏创编与组织指导,她以规则意识培养为目标,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在省内进行了几年的探索。实践证明,游戏活动是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会议讲话还是考察调研,反复强调“规矩意识”,并明确提出“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首要位置”。“规矩意识”提到了我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强化规则意识”必须要从小抓起。

一、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规矩?“规矩”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

“规则”就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一些通则。通俗地讲,就是“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现代法治社会就是一个需要靠良好的规则系统来维系的社会。法律往往是多种规则的混合,其中既有技术规则,也有游戏规则,更有道德规则。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少年儿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遵纪守法,遵循社会规则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问题少年,不知“法”为何物,当被问及为什么犯罪时,一脸的茫然,因为以前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有时即便知道,也因为经不起诱惑或心存侥幸而犯罪;学校里的好学生,家庭中的好孩子,他们有时也会违规。他们在学校里,能遵守校纪校规,但是出了校门,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或在长辈和父母的宠爱中,没有了规矩。有时因为环境变化,不了解规则而违规,有时即便知道规则,因为没人监督而违规。2015年8月12日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强化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只有在良好的规则意识的支配下,他们才可能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或在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也能遵守规则,而不是将“情况特殊”作为违规的借口,或通过有意曲解来敷衍了事,结果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规则意识”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就是现代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使人懂得明辨是非与善恶;知道规则还不够,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有了意愿,即使在没有外在强制的场合,也能自觉遵守规则,这是规则意识第二层次;规则意识的第三层次是遵守规则的意愿内化为人的内心的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当然只有愿望是不够的,还要有遵守规则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规则意识的增强,这是相互促进的。从规范向习惯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培养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将对他们一生都有重大的作用,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二、游戏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中有独特作用

游戏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一种特有的教育活动;是少年儿童认识世界、模拟改造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是少年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渴望成年人的社会活动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产生矛盾的产物;是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是社会生活的初级形式。游戏活动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竞赛性、活动性等特点,因此游戏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上有独特的作用。

(一)游戏能满足少年儿童正当的意愿和趣味性

游戏的趣味性能满足少年儿童正当的意愿和趣味,正当的意愿和趣味从何而来?从少年儿童的需要中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指出人们的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实现某种需要,阐述了人的行为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浙江省团校教授汪祥沧同志,在对杭州市少年儿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少年儿童需要的六个层次:求生、求乐、求知、求群、求尊和求新。他认为求生,吃饱、穿暖,生存环境安全,同样是少年儿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求乐,是少年儿童的第二需要,他们喜欢轻松、欢愉、兴奋、快乐,不喜欢压抑、单调和腻烦,追求快乐生活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少年儿童的天然需要,因为游戏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愉悦。所以少年儿童喜欢游戏活动。因此我们要融规则于游戏之中,让他们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

(二)“规则”是游戏活动的主要组织部分

首先,“规则”是游戏活动中的主轴,是游戏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要游戏首先要了解规则,而且必须遵守规则,否则就不能顺利进行,即便是玩最简单的游戏,也有一个学习规则、遵守规则的过程。如,玩“跳跳棋”。先要知道规则,了解怎么玩,然后根据规则要求来玩。所以,游戏活动是很有效的学习规则、培养规则意识的活动载体。

其次,游戏的竞赛性不仅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更让学习规则、遵守规则成为玩游戏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抗性竞赛游戏,首先必须制定公平公正的规则,每个参赛队员必须遵守竞赛规则,否则视为违规。竞赛性游戏的规则具有“强制性”,参加竞赛的队员必须认真学习规则,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在游戏中被淘汰或受到惩罚。非对抗性游戏,也有竞赛性。如个人游戏,也要制定规则,只不过是自己和自己比,规则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的。如“搭积木”这样的游戏,也会制定一个规则:“用现有的材料搭建一座桥,不用胶水等辅助材料。”然后根据规则要求搭桥,桥建成后,对自己的作品内心有个评价,也就是自我竞赛,当然这个自我竞赛是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规则”作为依据,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nlc202309081554

三、游戏中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策略

什么样的游戏活动能够培养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创编各类游戏活动,并科学、合理地组织指导。

(一)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游戏是少年儿童模仿成人生活的一个过程,他们像成人一样渴望成功,获得快乐。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创编角色游戏,让少年儿童在角色游戏中了解社会规则知识,同时,在不断践行规则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规则意识。如“模拟少年法庭”通过让少年儿童亲身“审案”,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同时在角色的扮演中,每个队员都必须遵守规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杭州市建造了一个“DU都城”体验馆,馆内是一个模拟小社会,有各种商店、邮政局、公安局、银行、工商局、法院等体验馆,少年儿童如果想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就得学习这个行业的规则,而且必须遵守行业规则,否则就不能胜任这项工作。“DU都城”体验馆,让少年儿童体验成人世界里的各种规则,在不断学习规则、遵守规则、执行规则的实践中,强化规则意识,在“DU都城”里,不遵守规则将一事无成。

(二)在拓展游戏活动中,强化规则意识

只有当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少年儿童内心的需求,才算真正培养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但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做几个游戏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都可以成为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的素材。拓展游戏活动, 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文艺作品、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开展游戏活动,选一些与“规则”有关的文艺作品,通过讲一讲、演一演、看一看、评一评,让队员明白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如观看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然后来评一评。组成“侦探分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公园、社区“甄别”市民行为,并把市民的违规情况记录下来。在学校里,建立劳动岗位,制定岗位职责,每个队员认领至少一个岗位,并要求队员按照岗位要求履行职责。在家庭里,引导队员制作一份学习、娱乐的作息时间表,请爸爸妈妈当评委,每天一评,做到了打个“五角星”,没做到打个“叉”,一周一总结等。通过不断实践、训练,让遵守规则成为少年儿童生活的第二需要。

(三)在团队合作游戏活动中,提高规则执行力

团队合作游戏,需要团队成员互相配合、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必须牢记游戏规则,每个人都必须执行团队内部的“约定”即“规则”,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同时还要学习执行规则的技能,否则,游戏就无法顺利进行。如“理想天梯”团队游戏,每个团队成员都要学习用一根管子和另一个人组成一节梯子,若干节梯子搭成“理想天梯”。每一个成员要借助“理想天梯”勇敢地从梯子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理想彼岸)。在这个游戏活动中,队员不仅要学习规则知识,遵守游戏规则;还学习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学会相互帮助、互相鼓励,学习搭梯技术,从而提高执行规则的能力。

(四)科学合理组织指导游戏活动,发挥教育性效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创编游戏活动对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很重要,而科学、合理地组织指导游戏活动,能让游戏活动发挥更大的教育性效能。

1.学习规则,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

遵守规则的前提是先认识规则,假如少年儿童不了解规则,那就无从谈是否遵守规则了。2006年笔者带10多名队员参加一个国际露营活动,第一天开营,就在营地评比栏中,出现了我们队员违规的记录。如在营地内奔跑、垃圾不分类等等。经过了解,并不是队员思想觉悟不高,而是因为地区差异等原因,队员们不了解营地规则。于是,我们迅速组织队员学习营员手册,老师和队员一起对照营员手册逐条学习、检查。知道规则没有违规打钩,知道规则违规了批叉,不知道规则违规了则画圈。对那些不知道的规则进行重点学习。此后,队员们严格根据营员手册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收获快乐。

2.注重规则合理性,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合理的规则,能提高队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所以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要注重规则的合理性。如“抓子”游戏。规则:5个沙包代表5个“子”,第一关:游戏者抛一“子”到空中,然后从桌子上拾一“子”,再去接空中的“子”,接住,过关。要求游戏者只用一只手完成。第二关,要求从桌子上同时拾两“子”再去接空中的“子”。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的队员经过努力能够闯关,低年级的队员要闯关则很难。笔者曾遇见一个小女生,闯过第一关后,第二关怎么也闯不过去。年龄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略显大的“子”,对小小的手来说,抓了两个“子”,再也接不了第三个“子”了,这时她会不自觉地用另一只手去帮忙。

3.灵活运用指导策略,强化规则意识

游戏规则是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准则,通过游戏活动可以训练他们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和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当有队员违反规则获得“成功”时,表扬遵守规则的队员,并判明遵守规则的队员获胜,以此来暗示和规范违规队员的行为。在执行游戏规则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要有例外。如“抓子”游戏中的小女生,如果我们做出让步,让小女生过关,那么就会让她错误地认为,不遵守规则也能“过关”。我们既要“有令则行”,在游戏的过程中执行游戏规则,也要对不合理的规则做好解释,并在以后的游戏中进行调整。如“抓子”游戏,游戏规则可调整为:高年级队员闯两关胜出,低年级队员只要闯过第一关就算胜出。

在组织游戏过程中,游戏介绍完后,要适当地进行停顿,让队员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规则的心情,假如他们对规则漠不关心,也没关系,不要对规则进行重复的讲解,而是马上开始游戏,让知道规则者获得胜利,久而久之,每当游戏时,队员们除了想知道游戏的内容,更想了解游戏的规则。同时我们可用一个相同内容的游戏,以不断改变游戏规则的方法,调动队员认识规则的积极性。如“大风吹”游戏。老师说:“大风吹。”队员问:“吹什么?”老师说一个特征,如“穿白色衣服的队员”,要求凡是有此特征的队员离开原来的位置,重新寻找新的位置。规则是:有老师说到特征的队员必须离开原来的位置,如果有队员没有离开,其他队员可举报,没有找到位置的队员要出列。我们也可以把“大风吹”改成“小风吹”,规则是:老师说:“小风吹”,有老师说到特征的队员不要离开原来的位置,没有老师说到特征的队员要离开原来的位置,重新尋找新的位置,所有违反规则的队员都出列。

无论是选择、创编游戏,还是组织指导游戏,都要从满足少年儿童正当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组织少年儿童开展角色游戏、团队合作游戏、拓展游戏,以实现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目标。

12.游戏幼儿规则意识 篇十二

一、根据常规制定适宜的规则

值日生工作是幼儿们都很喜欢的,都愿意帮助老师、阿姨完成班里的工作,他们觉得当值日生是很光荣的。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老师的说教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作用不大,教师应该让幼儿通过切身体验和自主发现来建立规则意识。而值日生工作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值日生帮助老师和阿姨管理幼儿,并对他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幼儿们玩雪花片时,可以小声讨论,但不可以大声吵闹,如果值日生提醒了吵闹者三次,还没改正,值日生就有权没收雪花片。

二、巧用图示语言帮值日生看懂规则

幼儿园的孩子很多都不认识汉字或者认识的汉字很少,如果将规则用汉字说明,幼儿是很难读懂的。读不懂规则,又何谈遵守规则呢!所以,教师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幼儿是否能看明白规则的具体内容。图画是幼儿的第二语言,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图示语言制定幼儿能看得懂、读得明的规则。可以让值日生亲自为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制定规则,并制作成墙饰,让幼儿共同遵守。这时候,幼儿就可以将他们制定的规则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让孩子制定饭后活动规则:星期一应该干什么,星期二应该干什么,应该协助老师和阿姨干什么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值日生一眼就看明白。这样,幼儿们就会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值日生了。

三、对出现的新矛盾要及时设法解决

为了便于对幼儿的管理,制作了管理表格,要求记录者做好记录工作。规则初步形成,由于记录者是第一次接触此类表格,而且要求记录者自己发现与主动记录,所以出现了记录者错记或漏记的情况,不能完成好记录工作。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没有老师的提醒,幼儿不能及时做好记录工作。第二,幼儿不能正确书写日期,如×月×日。第三,出现重复记录的情况,如将星期二的值日生记录到了星期一,不会从横排竖列看表格。第四,因为不认识字,记错了“值日生”。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采取了新的措施:第一,要求记录者记录时邀请值日生一起进行,让值日生辅助记录者的工作(值日生将自己的名字指给记录者),这就避免了因为不认识字而记错的情况。第二,针对重复记录情况,指导幼儿观察表格并了解表格的记录形式。第三,对日期的正确书写进行具体指导。通过以上第一阶段规则的实施,规范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了,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小小预报员”“值日生工作职责表”等,明确和规范活动的过程。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观察与记录,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规则意识并且形成相互督促与促进的习惯。

四、巩固旧规则提出新规则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孩子们的规则意识逐渐建立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上一阶段的经验,又对下一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期进一步帮助幼儿建立和巩固规则意识,于是,对记录表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天气情况的记录,每天邀请一位幼儿作为“小小预报员”,公布每天的日期及预报当天的天气情况。

五、教师和同伴是值日生执行规则的有力后盾

教师与幼儿通过共同商议制定了规则,有了规则以后,就要要求大家严格遵守。但是,每个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是不同的,所以,要想帮助每个幼儿都建立起一定程度的规则意识,发挥监督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监督,是由老师、同伴及幼儿的自我监督共同进行的。有监督行为,则必须有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跟进,才能使监督具有效力。所以,师生又共同制定了新的规则,比如: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不能倒爬滑梯;如果有幼儿倒爬滑梯,那么就惩罚他停玩一次。根据此规则,大家相互监督,增强了规则意识。

六、结束语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生活也需要大家遵守规则,才能提高活动秩序、活动效果。所以,要注重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这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牢记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愉悦的探索发现、快乐合作、相互监督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起规则意识。

摘要:针对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薄弱的问题,围绕开展值日生工作这一核心,从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制定规则,以及制定规则时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入手,使活动的秩序和效果得到提高,帮助幼儿在愉悦的探索发现、快乐合作、相互监督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规则意识。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值日生,图示,监督

参考文献

[1]李娟.蒙氏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建立的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07).

[2]吴红.集创游戏在学生合作意识培养中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6(14).

[3]李金凤.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6(03).

13.毽球游戏规则 篇十三

1.先踢到15分队获胜。(领先2分)

2.每只参赛队由3人组成,参赛队员必须有女性,体育老师不得参加比赛。

3.第一轮抽签分组,淘汰赛,一局定胜负。第二轮获胜三队抽签决定季军,剩下两支队比赛决定冠亚军。4.比赛细则:

1)对方界内落地得一分。

2)一个人不得连续触毽球超过两次。

14.规则意识的高考作文 篇十四

现代生活的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无论怎样,都不能突破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耻为荣。但是仅仅知道“八荣八耻”的内容是不够的,能分清什么是哪些是“荣”哪些是“耻”还不够,我们更要树立规则意识,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并把它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我认为这才是“八荣八耻”能真正贯彻的关键所在。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需具备的一种意识。但中国人恰恰缺乏这种规则意识。“冠生园月饼”事件,“房地产买卖”黑幕……商场里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永恒规则一次次被打破。而我们的甲a赛场呢?“假球”“黑哨”也无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乘车不买票,不排队,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我们每天随意的走在街上,仿佛踏入了毫无规则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平时不注意规则,忽视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中国人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屡有发生,给国人的形象抹黑。以致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出现用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当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词。

所以有规则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思维习惯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中国知名品牌海尔,在它的厂区上下班时工人走路全部靠右边走,没有其他企业员工潮进潮出的现象,完全按交通规则。遵守规则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如此重要,何况是一个社会呢?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会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和安定。

规则意识的最高要求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家可能觉得这种要求太高,因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是孔圣人。其实不然。在国外,几乎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经讲过这么一件事:“我有个中国同事在联合国任职,他的孩子从小在瑞士长大。有一次大家在日内瓦湖上划船,我们代表团有个成员喝完可乐以后,顺手就把可乐瓶仍到湖里了,这在国内司空见惯。可是这个在瑞士长大的小孩当时脸色都白了,告诉了他的母亲,好像扔可乐瓶的人犯了很大的罪恶似的。”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一群德国大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在德国科隆一条街上的相邻两个电话亭分别贴上“男”、“女”字样,然后躲在暗处观察,结果七八个德国男子在贴有“男”字的电话亭外排队,而贴有“女”字的电话亭却空着。许多中国人看了可能会觉得可笑,电话亭又不是厕所,要分什么男女?这些德国人真傻,殊不知正是这股“傻劲”才使德国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法治相当完善、发达的国家。

上一篇:对初中体育教学中耐久跑的认识下一篇:生活在别处的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