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024-09-05

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4篇)

1.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一

社区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区党员是社区党组织的成员,是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先进分子。社区广大党员都能以身作责,积极带头,勇于探索,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有效推进社区的建设。

一、社区党员服务基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城市社区是城市各类人群的聚集地、各种社会矛盾的汇集地。社区成为党巩固基层政权的一个基本单位,是党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一个重要领域,党在城市社区的群众工作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复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把参与社区公共领域的活动,作为完善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舞台。随着社区居民精神世界日趋丰富,社区民主自治程度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面临着主导社区民主政治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社区党员用自己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居民,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社区党员发挥作用有效推进社区建设

现代城市社区已经不仅仅是居住之地,同时也是居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居民的需求很大一部分要在社区满足。社区组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社区党员去动员、传播活动的主题、理念,有的党员参与其中。

随着形势的发展,纳入社区管理或进入社区生活的党员越来越多,社区党员队伍正在成为社区建设的日益强大的推动力量和宝贵财富,只有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社区群众共同完成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

三、社区党员服务群众,成为模范人物

社区在社区党员的引导下,在群众的支持下,有条不紊发展,健康地成长,其中涌现出一部分道德模范人物------他们都是身边最普通的居民,但他们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有着敏捷的思维,帮助居民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建设已离不开党员的支持,而社区党员也应努力用新的政治思想来武装头脑,积极表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努力为社区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二

城市社区是指由某一范围内的城市居民连同他们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组织制度、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的地域性的共同体, 即居民委员会所管辖的区域。社区建设是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增强社区活力、培育社区归属感等活动, 使居民与社区间建立起协调发展、和谐有序的平衡关系。居民的广泛参与在社区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区居民参与是指社区居民依照法律法规, 自己个人或通过一定的组织, 参与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 影响社区决策, 推动社区发展, 从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过程。政治学意义上的参与一般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首先, “谁来参与”。社区居民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各项事务的主体可以分为三类:社区居民, 以社区居委会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 以及驻区单位、团体, 等等。在这三类主体中, 社区居民参与处在最为重要的地位。人是社区建设中的主要因素, 没有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社区的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最充足的、最合理的利用。

其次, “参与什么”。参与的内容主要在于积极参与社区的各种管理性和社会性的活动, 旨在影响社区决策和社区的发展,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社区政治性事务的参与。居民直接参与社区选举, 监督和罢免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过居民代表大会对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及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绩进行评价、监督;通过信访等途径参与到社区政务中。 (2) 社区管理的参与。居民直接参与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 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实现社区居民自治。在日常的社区管理中, 居民从切身利益出发, 可以通过居民代表大会、居委会等组织形式, 为社区管理出谋划策;也可以依据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 以个人形式参与社区管理, 如批评、建议和监督等。 (3) 社区文化的参与。在社区文化氛围营造、文艺体育表演等方面, 居民参与大有用武之地。如在社区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时, 有法律专长的居民可以参与普法讲座和法制宣传, 提供法律援助。 (4) 社区治安的参与。为了维护社区治安, 社区居民经常自发加入治安巡逻队, 担任化解邻里纠纷的调解员, 等等, 这种参与大多是以社区志愿者的身份。居民在社区治安方面的参与, 可以弥补政府警力和专业保安队伍的不足之处。

最后, “怎样参与”。社区居民参与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组织参与和非组织参与。组织参与是指作为某个组织或单位的成员, 或组合多种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参与社区事务, 如居民通过居民代表大会可以对社区、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并可提出相关建议。非组织参与是指以个人身份参与社区事务, 如居民通过参与社区的各种文娱活动, 表达自己对社区的关心和支持。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步伐加快, 社区居民参与的热情不断提高, 原有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所以我们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可见, 社区居民参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只有通过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不断满足居民自身在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要求, 才能推进社区建设, 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二、社区居民参与模式

对社区居民参与的状况, 可以根据主体参与意愿、参与形式、参与渠道和参与内容来划分为不同的模式。当前, 我国城市社区是一个充满阶层分化的生活空间, 不同阶层的社区居民所关注的社区事务不同, 由此产生的参与动机和形式也不一样, 从这一角度可以将社区居民参与划分为不同的模式。

第一, 依附性参与。是指享受低保的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模式, 居民享受低保需要居委会为其出具证明, 所以他们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参与社区事务, 而且其参与多为义务劳动性质的。单纯从参与率来看, 低保居民的参与率很高, 但就其性质来看, 他们的参与多是一种强制性的被动参与;就其内容来看, 他们参与的事务通常是被事先安排好的, 主要包括义务劳动、治安巡逻等。总之, 低保居民参与社区事务, 往往是获得和维持低保待遇的一种必要付出, 居委会与低保居民之间存在着支配和依附的关系。

第二, 自愿性参与。是指离退休人员参与社区事务的模式。参与活动既包括体力性的义务劳动, 又包括参加社区会议、参与社区活动等。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是因为通过参与可以满足他们某些心理上的需求, 如可以排解寂寞。对于这些有经济条件, 有时间, 也有参与热情的中老年居民而言, 帮助居委会完成某项工作和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服务, 可以让他们受到居委会和居民的尊重和重视, 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多余的人。

第三, 体育性参与。早晨晚上, 几乎在城市的所有公共场所都会看到跳舞、练太极等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通常这些聚在一起锻炼的都是以社区为单位的。这种类型的参与可称为体育性参与。在这些自娱性的团体活动中, 参与者能很好地释放自己的情绪, 使自己身心愉悦, 同时有利于社区文化的建设。

第四, 利益性参与。在住房商品化进程中, 社区居民的权益意识增强, 在利益的驱动下, 出现了以维护社区环境的业主维权运动。利益性参与的主要内容是防止开发商、居委会及物业公司对业主的侵权。此类参与在社区居民参与中的比例逐渐加大。

三、社区居民参与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基础、动力和保证

社区建设离不开具有参与意识、参与能力的高素质居民;只有居民广泛、直接地参与, 才能有效地利用社区自身的各种资源, 才能推动社区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居民参与是衡量社区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 是社区建设不竭的动力源泉, 是推动社区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事业的推进, 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出来。

第一, 居民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 街道和居委会所要处理的社会事务也日渐繁多, 但实际能力和权力却相对有限, 这就要求所有居住在社区的单位和个人强化属地化与社区制意识, 自觉地把自己生活的社区作为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身权益、形成社会整合的重要基地, 也促使居民越来越关注居住社区内的公共事务。与此同时, 社区建设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 它面向整个社区, 面向社区成员, 为社区组织和成员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 要根据居民的需求和愿望, 从社区全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来解决社区社会问题。因此, 社区建设是关系到每个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事务, 需要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才能不断地推进社区发展。

第二, 居民参与是衡量社区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社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 开展社区建设就是为了提高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如果社区建设脱离居民的现实需求, 不能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就不能算是成功。因此, 无论是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 还是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 都必须以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为基础。有了居民的广泛参与, 社区建设的组织者才能真正了解居民的现实需求, 从而使社区建设中开展的各个具体项目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而且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三, 居民参与是社区建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居民作为社区生活的主人, 是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之一。社区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 社区内的公共事务, 从根本上来说, 需要居民自身去完成。只有居民广泛参与和治理, 才能逐步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社区意识, 使社区自身的各类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最充分的利用。而这种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育, 可使得居民普遍认识到自身利益和社区利益的相通性、激起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这就能使社区建设和发展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 从而推动社区建设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

第四, 居民参与是推动社区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社区各种力量的支持和参与, 如社区中介组织提供中介服务、驻社区单位的参与及社区广大居民的参与等。而在这其中, 社区居民参与处在重要的地位。社区发展, 居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同时, 居民的广泛参与, 又是社区建设的根本保证, 特别是在社区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 居民广泛、有效地参与, 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各施其能, 是推动社区建设具体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所以, 人既是社区建设的客体, 又是社区建设的主体。离开社区居民的参与, 社区将只能是有“区”无“社”。

参考文献

[1]王刚, 罗峰.社区参与: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新驱动力和生长点[J].浙江学刊, 1999, (02) .

[2]李玮.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 (01) .

[3]杨荣.浅论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2) .

3.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音乐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社区音乐活动开展的意义

1.很大程度上满足群众的精神追求。从古至今,音乐都在群众的娱乐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古有高山流水觅知音,今有各种音乐会的欣赏,在物质需求达到了人们的要求时,人们就开始了精神的追求。有一种有科学依据的说法,人在处于音乐中的时候,人的生理系统和精神系统会受到振奋。同时,人在低落失望的情况下能够受到音乐的振奋。社区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组织社区音乐活动, 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道德和国家政策法规, 从而起到对不良社会风气的净化作用。 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净化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道德修养。 秣陵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通过积极引导,使市民踊跃加入到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中,赌博、无所事事的少了,吵嘴打架、不讲理的人少了,人们的精神更加饱满了。

2.有利于社区的凝聚和团结。社区音乐的统一容易让人们产生兴趣的共同认知感,这种共同认知感在人们走出社区之后也能够记住社区。在新农村建设时,农民变成市民,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高新居民的素质,如何让新农村的农民更好的融入城市,这是一个需要跨越的重要难题,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是可以达到凝聚社区的效果的。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不失为一剂良药, 其不仅符合社区建设对文化方面的客观要求,还成为完善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确实是增进社区成员团结、 维护社区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一种有效精神凝聚力量。

3.丰富社区文化内涵。音乐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 音乐不仅能给予人美的享受,还提高人们的审美,提高人们的自我修养,让人们提高音乐人文知识。 音乐艺术的大众性、 开放性、 广泛性和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的文化需求和社交需求,对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社区文化格调都大有裨益。 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应该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

二.让农村社区音乐自由地发展

1.以娱乐为首要原则。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首先应当坚持音乐文化活动的娱乐性为原则,这是因为社区音乐并不追求其竞技成绩为目的, 只要能起到娱乐的作用,活跃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使之能够在闲暇之时精神文化生活得以丰富和满足即可。

2.因地制宜原则。由于各社区农民音乐文化程度各异, 各个地方音乐文化积淀不同, 因此,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要遵循因地制宜灵活建设的发展原则, 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各地新型农村社区自身的实际音乐条件,结合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性等条件,因地因人而进行音乐文化建设的灵活发展。如: 山区居民和水域附近的居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喜好和生活习惯, 针对此特点,要适当发展民歌、 山歌等。

3.紧扣农味原则。新型社区的农民工作和生活都和农业密不可分,故开展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活动项目要紧扣“农味 “原则, 围绕社区居民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多开展与农作相关联的项目,适当开展一些“涉农”趣味性的音乐活动比赛,不仅丰富大家的业余音乐文化生活,而且促进大家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

三.如何发展新型农村音乐文化的建设

1.软件建设。为活跃社区居民的音乐健身氛围,繁荣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制定相关的音乐健身的规章制度,在政策方针上给予引导支持;在经济上给予专项的音乐健身经费, 用于对场地的维护、健身器材的购买和维修以及进行音乐比赛的活动经费;找出社区中有音乐基础和音乐天赋的人;发掘社区原有传统民俗音乐文化项目, 发展、 传播农村优秀音乐文化项目,通过多种手段,让社区居民更好的接受音乐的熏陶,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

2.硬件建设。通过社区内音乐文化建設硬件的建设,让居民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小区规划建设时, 就考虑到居民对音乐文化的需求、 参与音乐活动的需要,在小区内规划文化广场、艺术长廊、 小剧场、 室外舞台等设施, 为社区居民参与音乐锻炼提供硬件场地器材。

3.联合艺术院校,提高社区音乐活动指导水平。新农村开展音乐活动需要一些专业人员进行组织管理和指导,在政府没有委派专职业务人员的情况下,这些人才的获得,一方面就地取材,挖掘新农村社区居民中有艺术经验或经历的人,进行组织指导。此外还可以与当地高校进行合作,聘请专业人才做为社区的客座音乐指导,对社区的音乐活动、音乐建设给予指导和帮助。长此以往,新农村社区可以筹建自己的社区音乐服务组织,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的同时也保证了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4传承音乐精华,因地制宜保留本地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传统音乐进社区、高雅音乐进新农村等活动开阔居民眼界。但同时,还要使新农村社区成为传承传统音乐的阵地。农村城镇化后,居民物质水平提高了,但其原生的文化审美习惯并不可能马上改变,农村新兴社区要为其本土音乐文化继续提供生长土壤。每一个社区都承载着保护与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任务。社区定期开展有特色的本地音乐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文化生活内容,又令社区居民增加了归属感。同时,当地居民最了解和熟悉自己的艺术特点,村镇社区在年轻人中挑选继承人,进行培养,活动常态化,演出常态化,观众和演员两手抓,传统音乐形式自然会比较好的保留下来,为现代音乐文化做更大的贡献。

总之,新型农村社区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型社区居民素质、幸福指数的提高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应以音乐为载体, 采用多种途径, 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邻里关系的融洽,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为实现新型社区的经济、文化大繁荣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丹 . 南京市社区音乐文化考察及对社区音乐建设的思考[ D] .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康洪生 . 论音乐文化教育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J ]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2)

4.论述和谐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篇四

(一)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追求更高水平、更加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把握有利时机,全面建设和谐社区,使之适应建设和谐和平的新形势,对构建和谐城区,加快和平区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建设和谐社区是巩固发展文明城区的客观需要

努力建设和谐城区,抓好人的素质是核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关键,抓好社区是基础。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是文明城区的重要标志。建设和谐社区,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新风尚,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不断推进社区文明、城区文明、社会文明的关键所在。

(三)建设和谐社区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居民成分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差异性是构建和谐社区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社区与居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社区服务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四)建设和谐社区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根本保证

5.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五

细了解将一个班带好、带出特色,调查研究是第一要务。班主任要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班级成员,摸清家庭情况,了解性格特征、智力水平,科学分组,合理搭配,让学生互学互助。

讲原则提高班级向心力,健全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是实现班级科学、规范管理的有效途径。重视班级制度建设,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健全完善班级班团队组织,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凝心聚力。

树风气在班级中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对每一位学生的品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要提炼班训格言,坚持抓、抓坚持,班风、学风营造迅速、特色鲜明。

分技巧小学生作为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群体,需关心、照顾、呵护。在班级管理中,主张“严”字当头,在学生教育疏导上,主张“爱无止境”。

6.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篇六

美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中发展的因素可以看出其在社区管理中的主要作用:一是推进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满足社区公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二是弥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不足,缓和政府和公众的矛盾;三是通过提供大量社区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就业和经济社会稳定;四是通过从事社区建设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社区建设从整体上得到加强。

社区居民也可以建立独立的自治组织或者参加社团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影响社区董事会以及地方政府的决策。社区居民既可以通过社区选举或政党选举来间接影响社区的公共事务,也可以通过社区全民公决或者社区听证会来直接决定社区的公共政策。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克服目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客观需要;

7.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七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应运而生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涌入城市的人口急剧膨胀,使城市社区不断出现新问题。如人口膨胀、流动人口管理困难、交通日益拥挤、公共设施紧张、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健康管理薄弱、公共安全呈现困境以及环境污染等。同时,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其所居住的社区在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与安全、公共服务、文化娱乐、邻里关系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为缓解这些压力和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新需求,我们需建设智慧社区,激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自治,以提高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1 智慧社区的概念

智慧社区的概念是什么?我们从百度词条中得到以下答案:智慧城区(社区)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区(社区)形态。

由此可见,智慧社区既是对社区建设的一种理念思考,也是新形势下社区公共管理模式的一次探索。

2 智慧社区的服务功能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消费已成为大众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追求。人们对于居住问题的关注已不再局限于居住面积、环境、交通等传统因素,而是更关注与外界沟通、通信服务、安全防范、物业管理等服务上。这就要求社区能借助先进技术延伸服务。而智慧社区正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种新模式。智慧社区,正是借助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把物管、安防、通信等系统集成起来,通过通信网络连接物管处,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愉快的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

综合国内已建成的智慧社区运行经验,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智慧社区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社区事务管理服务

(1)社区居民基础信息管理。包括房产信息管理、居民信息管理、社区信息管理与发布等。

(2)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包括安保、视频监控、保安巡逻、门禁及登记、消防、水电气及物业费用的收取、水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停车场管理、园林维护、保洁及垃圾处理、健身文化设施等。

2.2 社区政务管理服务

包括政府公告、政策导读、新闻热点、促进就业、办事预约、办事指南、社会保障。

2.3 社区公共服务

(1)社区居民交流服务。包括社区论坛、社区交易、文娱活动、邻里互助、志愿者服务等。

(2)社区智慧家居。包括远程监控、家电控制、智能门禁、视频通话、安全预警、紧急求助。

(3)社区医疗卫生。包括社区卫生站、体检普查、健康档案、家庭护理、计划生育服务、预约挂号。

2.4 社区商务服务

(1)社区电子商务。包括订餐服务、日用百货订购、农产品订购等。

(2)社区物流服务。包括快递统一收投、状态查询、暂存、仓储管理、商品配送等。

(3)社区家政服务。包括保姆、钟点工、送洗服务、月嫂、托管服务等。

2.5 智慧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1)智慧社区的建设是为了探寻解决当今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的需要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一方面我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而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如人口膨胀及老龄化趋势、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难题、公共安全完善的瓶颈、社会道德滑坡、社会保障压力、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健康管理的薄弱、看病难的困境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人口老龄化趋势所带来的养老问题为例。数据显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使得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受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社会化养老全面取代家庭养老的条件还远未成熟。同时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居民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城市空巢家庭比例占据相当比重。而与居民生活联系紧密的社区具有人力、物力和区位优势,通过建设智慧社区,使得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日渐成为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

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建立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一是紧急呼叫服务:老人如果在家中突发中风、跌倒骨折等疾病或出现意外,只需按下随身携带的遥控器即可发出呼叫求助,可有效杜绝老人独自在家、发生意外情况;二是居家生活服务:组建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如上门探访住户,给老人带来精神慰藉;为老人提供临时性的劳务服务,如门诊陪医、代购商品、室内保洁等;三是老年关爱服务:邀请医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老年人提供保健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四是老年活动中心:提供一定的场地,放置按摩、理疗、简易体检设备和运动器材,设书报阅览室,满足老年人文化体育生活需求等等。

(2)智慧社区的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需要

政府各部门正努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应用水平。但传统政府的垂直管理体系,使各职能部门不可避免的存在自发零散、各自为战的局面,致使其实施的效果也相对有限。

以社区作为政府传递新政策、新思想的基本单位,在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传递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向社区的延伸,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因此,智慧社区的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需要。

(3)时代的发展呼唤新型社区的建设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其所居住的社区在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与安全、公共服务、文化娱乐、邻里关系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智慧社区的服务功能涵盖居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医疗、娱乐等各个方面,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智慧社区的建设,使居民享有更便捷、更人性化、更智慧化的生活,有利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自治,以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智慧社区[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 H85ry LLtvv TMcot Rf A0fw V7lw8Uyixm GWZRBRDtgjpd Fm20R JYc6k Tls Lb TVH6IQPj Ba ZYS-y2up IFju B4TAa.

[2]罗昌智,林际军.中国智慧社区发展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蔡大鹏.智慧社区建设及发展范例[M].北京:军事医学科技出版社,2005.

[4]王喜富,陈肖然.智慧社区——物联网时代的未来家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8.高血压社区管理的重要性 篇八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4-4949(2014)09-0579-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高血压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其三高(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更突出了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的重要性。

一、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社区管理中心的高血压患者156例,其中男80例,女76例,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59.9岁。其高血压诊断标准符合WHO的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2 方法 定期随访,确定目前的生活方式及受教育程度,确定其态度及饮食情况,确定其目前服药情况及其依从性,根据以上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1.3 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科学的管理,其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得到明显改善。

表1 高血压患者治疗改善情况

项 目 接受治疗人数 治疗率 控制达标人 控制率管理前 9862.6% 50 32%管理后 156 100% 94 60%P 值<0.05 <0.05二、讨论

高血压的发生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密切相关,鉴于高血压本身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故高血压患者只有长期坚持规律、合理的用药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血压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这就要求社区医务人员加强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

1. 增加血压患者的防治意识。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树立信心,充分意识到高血压的危害性,并确信通过适宜的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压。例如给他们讲解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什么是高血压,临床症状哪些,高血压的病因及其危害,以及减轻和消除医易患因素的方法和措施,高血压控制目标,饮食、吸烟、饮酒与高血压的关系等等。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善社区居民的意识,使高血压患者采取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2. 行为方式的干预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个体不良的生活习惯紧密相连,(1)控制钠盐摄入。 高钠的摄入与饮食习惯有关,膳食中约80%的钠盐来自烹饪用盐和各种腌制品,所以告知减少烹饪用盐,每日钠盐摄入量应<6g为宜。膳食中钠盐摄入平均每天增加2g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和1.2mmHg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逐渐降至6g可使收缩压下降2.8mmHg。(2)戒烟 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病和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不仅使肺癌的患病率增加,亦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同时吸烟的消耗量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吸烟者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不仅导致血压升高,还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所以高血压患者应戒烟。(3)每日饮酒量应小于50g乙醇的量。因为饮酒不仅导致血压升高,并且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4)肥胖超重及血清胆固醇水平与膳食中脂肪胆固醇摄入过多有关。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体重每下降10kg可使收缩压下降5-20mmHg,鼓励患者参加适宜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等。运动后的适宜心率应达到靶心率,即用170-年龄。另外要让自己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悲观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的生活方式,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正常高值血压)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而充分认识到高危因素,树立防范意识,学习高血压病及其防范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建立和养成防范高血压的生活方式,去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其他所有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

3、因人而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放案

高血压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症,不同个体病因、病理生理及其器官损害不同,因此治疗的方法和内容不同。如轻度高血压的年轻患者单纯应用一种降压药就能很好的控制血压,对老年人基础病比较多,病情比较复杂,应尽量减少用药的种类及服药的次数,如应用长效复合制剂,用较大的字体标注服药的剂量及服药时间,避免漏服或错服,且避免了多次服药的麻烦,还能够维持24小时平稳的血压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4、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与高血压患者保持长期的联系,根据不同群体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由于患者在诊疗随访过程中,建立了对医生的信任,使患者具有了良好的遵医行为,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防治意识,从而形成了高血压社区管理的良性循环,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减少和延缓心血管疾病不良事件的发生。

总之高血压是四种慢病之一,患者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认识态度对其预后关系密切,本组156例高血压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及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社区规范管理,大多数患者认识到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并坚持规律服药,使达标率提高。因此,说明高血压社区管理的重要性。高血压是全球范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社区医务工作者,高血压的社区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社区慢性病管理手册(2011版)

9.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九

浅谈团队建设在当代项目管理中的必要性

摘要:每一个个体都不可能独立生存,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发展更需要团度合作,团队合作既可以发挥彼此的优点,又可以多一些思路,凝聚大家的力量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

关 键 词:合作;团队建设;项目管理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发现,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和理论在项目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外部资源,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并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现代项目管理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分支。由于项目管理从根本上改善了管理人员传统的运作模式,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应用,也开始在中国进行传播。

根据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简称为IPMP)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定义,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而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纲要》中的定义,项目管理就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案、人员和资源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

从上述2个组织对项目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一个项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也就是说,每个项目都有其一次性的特点。项目具有的一次性而非重复性的特点,决定了项目组成员在一起协同工作的暂时性。项目,因需要而产生;项目团队成员是因项目而聚集。在这样的一个团队里,项目成员大多来自于组织中的各职能部门。项目团队成员在加入项目时,往往会有着自己的个人目标,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项目目标,不仅是项目经理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关系着项目的成败。项目团队的具体职责、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和数量配备等方面,都会因项目性质、复杂程度、规模大小和持续时间而异。项目团队不仅是分配在项目中的一组人员,更是一群相互联系、同心同德进行工作,以实现项目目标、满足客户需求的成员。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合理的分工与协作、高度的凝聚力、彼此的信任、有效的沟通。

项目团队一般要经过组建、磨合、正规、成效和解散等阶段。在不同阶段的项目团队成员,其状态是不一样的,项目经理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并需要有不同的领导风格。因此,项目经理既要考虑项目目标,又要识别每个团队成员的个人需求,以获得成员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项目经理应制定出项目团队与成员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项目经理在制定各项分目标时,首先应充分考虑个人目标的因素,如能合理分解项目目标,并使之与项目成员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就可以得到团队成员的全力支持。

其次,工作的流程必须清晰。项目经理应该规划好一个流程组,不仅包括项目的实施流程,如网络等,而且应包括成员间的沟通、通报流程,问题发现与解决的流程,召开会议的流程等等。在各个流程中,项目经理应设法穿插团队建设方面的环节和节点,使团队建设在不知不觉

中融入到项目的各项工作流程之中。例如,在发现问题与解决的流程中,项目经理可以增设一个讨论地点的节点,规定项目成员在发现问题后,应聚集到某个办公室,进行面对面地探讨,而不是通过互相发送电子邮件来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节点的增加,项目成员间的距离缩短了,成员间彼此沟通的强度加大了,问题的解决就会变得更为迅速。这样,清晰的工作流程不仅为项目成员有序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团队建设注入了活力。

第三,团队成员的职责必须是明确的。项目经理应充分利用诸如工作分析结构、责任矩阵、甘特图等工具,明确划分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并对每人成员的工作范围、内容作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划分得越清晰,项目各成员的工作内容就会越明确,工作中彼此间的协作就会越容易,因为彼此都了解自己和对方的工作范围。而如果项目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含糊不清,或者职责出现了明显的重复,那么,在今后的项目开展过程中,就会极易出现成员间互相推诿、不负责任或者工作重复、冲突发生等局面,从而严重影响团队工作的协作性和团队工作的效率。项目成员明确的职责,还可以帮助项目经理分析确定哪些岗位需要工作能力强的成员,哪些岗位需要协作能力强的成员,哪此岗位需要一般工作人员,哪些岗位则比较特殊,必须由哪类人员来担任等等。这又为项目成员的合理配备与甄选,奠定了基础。团队成员的选择

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与该项目成员的素质密切相关,这种素质不仅体现在项目成员的技术、能力、经验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的工作风格、协作精神方面。也就是说,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有助于团队发展的成员。

在一个项目组中,如果个别成员素质较差,工作总是拖拖拉拉或者经常出错,由于项目组成员间的工作都有衔接性,其他成员的工作就会被他所拖累,这就会形成“短板效应”,而且他的这种工作作风也可能会“传染”给其他成员,会导致整个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降低。

从工作风格方面来看,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工作风格,有些人工作起来雷厉风行,但容易出错,有些人工作起来慢条斯理,但准确性较高,因此,项目经理在选择工作成员进行配对分组时,应予以注意。当然,项目经理不一定要将风格相同的人员配置在一起,因为风格有所不同的成员在一起工作,往往有助于思维互补,并创造出更好的协作效益。

此外,如果团队成员经常变化,新人员不断被安排到项目中,是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培养。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要比流动性较大的团队更有效率。因此,项目经理应尽量选择较为稳定的项目组成员。同时,一专多能的成员,可以在项目的多个方面充当角色,从而也能较为长期地为项目工作。

然而,项目经理往往不能如愿以偿。即便在一个纯项目型的组织中,项目经理也可能没有充分的权利来挑选成员,一些新聘的成员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因此,项目经理为了成功地挑选到所需成员,并建设起一个出色的团队,就必须充分运用其个人的影响力,去争取那些最合适的人选到项目组中来。召开启动会议

项目启动会议,标志着项目的正式开始运作。在项目启劝会议上,项目组的全体成员将第一次聚集在一起。对于各成员来说,他们将组建成一个新的团队。面对这个新的团队,多数成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例如,他们在这个项目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否会得到足够的重视、个人价值是否可以在这个项目中得以体现等。对于项目经理来说,应尽可能在启动会议上,就消除成员的这些顾虑。项目启动会议既是成员间的第一次碰头会,又是一次非常好的成员间沟通交流、相识相知的机会。因此,项目经理应充分利用启动会议的机会,为成员间的第一次聚会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虽然启动会议是由项目经理来主持的,但项目经理必须注意到,会议应是双向甚至是多向交流的,既要让各成员熟悉项目经理,又要让各成员彼此互相熟悉,这一点更为重要。项目经理应让各成员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介绍,并引导成员互相交流、讨论,相互结识、增进了解,发现共同兴趣,调动起项目成员在一起工作的热情。项目经理还可以利用项目启动会议,促进成员间友好情感的培养。

启动会议结束后,项目经理要把会议上已经明确的内容,以书面形式提供给项目团队中的每位成员,使成员可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且,项目经理还要把启动会议上项目成员提出探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与各有关成员一起讨论或单独交流,使项目成员感受到自己的意见会被受到重视,从而愿意在项目中更多地付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项目一开始就营造出无拘无束的项目氛围,让成员能够自由交流,发表见解,增进友谊,对项目今后的团队建设,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赢得团队承诺

10.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十

一、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异同

物业管理是指业主委员会通过选聘物业管企业,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遵守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干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掩护相干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运动。社区建设是指在街道领域内,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主导的,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积极参与的既有区域性、又有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有何异同呢?首先,从性质上来说,社区建设是城市管理的根基性工作,政府行径在其中施展着首要作用,带有明显的行政主导性;物业管理则是物业管理企业供给的有偿管理服务,具有明显的市场性。其次,从目标上来说,社区建设是要让生活在必然地区上的人群社会关系和谐、生活安定幸福、行径规范有序;物业管理则首要是满足业主对住房财产的应用、掩护、保值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为业主及应用人创造和维持良好的工作居住环境。第三,从内容上来说,社区建设对比宽泛,是包孕户籍、治安、征兵、企图生育、环境掩护精力文明以及社会救助、退休、就业等内容的综合性管理工作;物业管理则是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遵守合同约定,对房屋及其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干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掩护相干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专门化运动。第四,从实行主体上来说,社区建设是由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居委会和居民、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众多主体参与的管理运动,其中,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国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施展着直接的指示作用,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施展着首要的和谐作用,各主体之间首要是行政管理关系和居民自我管理关系;物业管理的实行主体是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以及前期物业管理阶段的开发建设单位,各主体之间首要是经济方面的关系。

二、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不是截然对峙的,两者有相互依存、相互增进的接洽。第一,物业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首要组成部分。物业管理所从事的保安、清洁、绿化、房屋及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正是区建设中卫生、治安、环境等最根基的职能范畴。第二,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中组织和参与开展情势多样、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运动,不仅有利于丰厚居民的精力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增进邻里和睦,加

强业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三,社区建设反过来影响物业管理的发展。社区建设得好,社区功效完善,居民素质进步,各主体自觉执行职责,这有助于物业管理制度的有效遵循和履行,有助于业主自律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抵触和纠纷的减少,物业管理自然事半功倍。另外,在流动人口管理、企图生育、劳动就业等方面,虽不属于物业管理服务的领域,但在政府授权和有偿服务的前提下,物业管理企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完成赞助性工作,客观上也推动 了社区建设工作。由此可见,从根本上说,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人为本,全面进步居民的居住质量,营造社区稳固、安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增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的关系,就如《论语》中的一句话:“和而不同”,两者不能等同,相互之间既不能代替,也不能分手,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社区建设要为物业管理创造 好的发展环境,物业管理也要在社区建设历程中积极参与,供给服务,通过和谐和配合,以实现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维持条块联合、属地管理,施展社区对物业管理的领导和谐作用。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与监督,进步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建设部《业主大会规程》明确街道办事处(乡镇国民政府)负有组建业主大会和规范业主委员会运作的领导责任。街道办事处(乡镇国民政府)该当根据社区实际情况,落实专门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业主大会的召开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改选工作,施展居民区党组织对小区人员情况 充沛控制的优势,赞助 业主将热情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公道廉正、具有社会公信力和必然组织能力 的人员推荐为业主委员会成员,避免出现业主委员会脱离社区党组织领导的情况。同时,在日常的领导工作中,重视指示业主大会在充沛尊重 整个业主见愿的根基上,遵守法律法规的请求,不断加强自我管理和自身建设的能力。二是充沛施展综合和谐作用,解决物业管理中的“急、难、愁”问题。物业管理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性。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涉及到方案、绿化、市容环卫、公安、城管等多个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国民政府)作为政府的派出机关,具有无可对比的综合和谐优势。在社区内建立由街道办事处(乡镇国民政府)、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和相干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有助于解决物业管理中的综合性问题,确保居民有一个祥和安定的生活环境。三是积极化解物业管理方面的抵触纠纷,创造安定团结的社区气氛。和谐社区该当是一个具有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的社区,一个治安良好和稳固的社区。但是随着革新开放的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群众利益失衡、政府管理缺位等问题导致的抵触相对集中在社区,往往表现为群体性抵触、利益抵触,这其中不乏居民与物业管理企业、居民与居民之间在物业管理方面的抵触,需要社区、党组

织进行指示、和谐。街道办事处(乡镇国民政府)可以充沛施展社区中国民调解工作委员会、司法所等专业调解组织的作用,及时调剂物业管理中存在的抵触纠纷,做好社会稳固工作。

二、施展企业自身优势,形成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新款式。

11.论技术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篇十一

关键词:工程建设;技术管理;科学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面对该产业巨大的市场诱惑,各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何能异军突起开创局面、怎样才能挺立潮头而激流奋进,这是摆在众多工程建设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十分严峻的问题。关键是要尊重科学、苦练内功、重视人才培养、抓好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技术管理水平。

一、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技术管理

注重技术管理,不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技术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巷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策略,从深度影响企业效益、信誉乃至企业的生存。今天的建设工程施工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就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高水平的技术管理来支撑和实现。

(二)工程建设项目有其特殊性。项目产品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种交叉施工、多工序搭接、各项技术综合应用,这些生产过程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和工期目标,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同时降低成本。

(三)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增强。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对生产技术水平、技术装备、技术运用要求会更高,这也就使施工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近几年来,建筑业市场竞争日异激烈,从技术管理水平反映出竞争实力的事实也屡见不鲜。有些企业尽管拥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但由于不重视技术管理,或者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竞争中总是处于被动境地;很多企业因忽视技术管理、违背科学规律而导致经营效益下滑甚至经营失败。

管理是关系到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抓好"管理"这个关键。而技术管理则是工程建设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抓好技术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过程科学合理地进行,才能使施工技术不断进步和有效运用,从而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抓好技术管理,才能扬长避短,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改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面貌,改善企业形象,提高竞争能力。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对技术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技术管理必须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

技术管理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程作的总称。工程建设企业的技术管理,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

众所周知,建设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工种协同作业、多项技术交叉综合运用的过程,由此决定了施工企业的技术活动也是多式多样。这里所指的“技术活动”,包括了由熟悉与会审施工图、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协调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的各项技术工作;“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是指各项技术活动赖以进行的技术标准与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装备、技术人才以及技术责任制度等。

三、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和科学的方法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运用技术手段不断预见问题、预防事故,在工程建设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标准、规程和相关法规以及政府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决策和规定,科学组织,建立良好的技术体系和工作秩序,以达到保证高质量高效益完成工程任务的目的;达到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安全有机统一的目的。

技术管理在建筑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证工程中能严格按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办事,确保施工正常有序进行。

(二)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三)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潜力,合理组织和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四、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一)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1.以法治企,重在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制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学习现行技术规范和标准,明确设计要求及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和施工方法,并以此来组织施工和检查验收。

2.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结合开展全面质量管理,通过PDCA循环,解决工程技术难点。通过高水平的技术管理,不断探索研究新技术,推广运用新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使我们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的首要工作,是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1.施工图的阅读和会审制度;

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含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各阶段场地布置平面图);

3.施工图设计技术交底制度;

4.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制度;

5.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6.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

7.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

8.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

9.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

10.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备案制度等。

(三)大力培养人才,不断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管理工作需要持之以恒,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尤其技术骨干的才智。工作重点主要以下几点:

1.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制度开展施工项目的总结评比,达到肯定成绩、弥补不足、不断完善、以利再战的目的。

3.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奖励和提拔既能干又肯干的技术业骨干,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注重人才培养,尊重人才是提高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基础。我们现在有些企业就是因为不注重人才培养,不尊重不重用人才,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甚至经营失败。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使企业技术管理水平不断走上新的台阶。

五、结束语

12.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十二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管理,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我国高等院校也受到一些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学生管理工作中。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除了一些基本的财政行政事务,实际上是以学生管理工作为主,高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并且逐渐交融的大前提下,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中的文化因素不容忽视。随着文化因素的逐渐显现,文化也逐渐与我国高等院校的学校组织相融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校管理来说,加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高等院校稳定长期发展的需要,实际上也是高校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的需要。

1 高校组织文化建设概述

一般来说,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组织所形成的固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约定俗成的规定就是组织文化。而对于一个组织来说,组织文化是将组织成员紧紧结合在一切的黏合剂,是组织和组织成员发展和进步大方向制定的依据。可以这么说,组织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不仅对于组织成员来讲,对于整个组织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对于高校来讲,组织文化则具有了更加具体的含义。通常来说,高校中的组织文化是指受到高校大部分成员认可,并对高校全部成员具有教育、管理作用的文化,高校的组织文化往往是高校的领导者和有关部门有意识创造,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和倾向性的文化。

大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组织,它既是对社会主流文化进行选择、学习和传承的地方,也是进行文化创新和创造的场所。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的一环,高等院校的文化应该具有前沿性、创造性和引导性,其文化必须是包容的、创新的、发展的。而高校的文化发展需要通过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来实现,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息息相关,高校管理者和有关部门必须对于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才能够对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规划,才能促进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以及高校管理工作的不断提高和长期发展。

2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首先应该明确,高校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指一些财政和行政上的事务,文化、教育、教学及学生等方面的管理也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的组织文化事实上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种软性因素,其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也许不能立即显现,但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更为深远的影响。

2.1 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和谐校园文氛围的营造

实际上,比起依靠资金等物质条件来建设的高校硬环境,例如:教学楼的建造、教学设备的引进等,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这一软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及高校的整体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硬环境所涵盖的教学设备、教学材料,毕竟只是物质基础,其价值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来实现。而如何更好地利用其价值,则需要一定文化原则和价值观的指导,而这些思想、精神方面的准则则是包含在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这一大环境之下。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实际上代表了这所高校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教育教学大的发展发现,而这种价值取向和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换句话说,高校的管理工作,不论是哪个方面,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行政事务的管理甚至是财务方面的管理事实上都是为了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所服务,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为了使高等院校在社会上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方面的导向作用。具体到细节方面,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利于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友好关系的保持,有利于学生学习,在高校管理工作实际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情况下,也有助于高校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高校的形象,这是一种软形象,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对一所高校的看法。

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建设需要通过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来实现,而通过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来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更需要学习组织文化建设的帮助。

2.2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教学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也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内容,高校的建设宗旨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是通过高效合理的教学来实现的。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

首先,高校良好有效组织文化建设的开展,可以促进高校和谐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而一所高校和谐的人际关系网有助于留住教学人才、吸引教学人才,而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素养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其对一所高校的文化建设工作也必定是十分重视的,这也是教学人才在进行就业选择时通常会考虑的一个因素。而优秀的教学人才是一所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并且,良好有效的学习文化组织建设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教学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各种前沿教学理念的引进,教师和教师之间经验与学识的交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以及校际间的友好交流都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此外,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这种软性文化环境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高校教学物质基础价值的充分发挥,例如:在良好有效学校文化组织建设下,引进了新的教学设备,并且这些教学设备是由一整套合理的使用理念来辅助教师的实际操作过程的。也就是说,这些新型教学设备的价值和有效性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有益于丰富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有助于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学习组织文化建设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为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大量且丰富的研究材料,从而促进教师学术研究的开展。而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意味着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无疑有益于教师学术研究的进行。而且,高校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和谐的文化氛围以及友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教师安心进行学术研究,不被不必要的事情所打扰,从而提高高校整体的学术水平。

从大的方面来看,学校的良好组织文化建设实际上可以为高校的教学和发展奠定一个大的基调:是更加重视教学和学术还是更加关注其他方面的建设。而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开展显而易见,是将高校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前两个方面,这是正确的也是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发展必需的关注点。

2.3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民主化管理的实现

在现代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中,以往以强权压迫为主的僵硬化模式已经渐渐被管理者所抛弃,现在更为重视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尤其是对于高校管理而言,人文关怀的因素是高校管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学校的组织文化其本身就带有人文关怀的内涵,因此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对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具体来说,高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因素,强调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要求高校应该实行民主化管理。在良好有效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开展下,高校的管理者不是一个强权者,反而更像是一个服务者,对于其服务对象教师和学生来讲,高校管理者所起的是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而不是像以往的高校管理模式,是使用自身的权威对被管理者进行限制。并且,高校真正的服务和管理对象其实是学生,教师虽然也受高校的管理,但教师事实上是高校的二级管理者,并且是直接面对学生,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即时的,也是深远且难以磨灭的。因此,一所高校良好有效的组织文化建设,对于高校管理者所起的是一种引导、指导和督促作用。高校管理者在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了解一些重要的人文知识,意识到以学生为本这一重要的管理理念,是有利于高校民主化管理的实现的。

2.4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

上文已经提到,高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对于财务、行政等事务的安排和管理,还应该包括一些软性方面,而对于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换句话来讲,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而其价值取向也就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

良好有效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其目的之一就是在高校形成一种正确的文化走向,为教师和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其提供正确的价值培养方向。学校组织建设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影响,一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和高校校园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直接起作用,二是通过对教师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学生。前一种方式是潜移默化起作用,而后一种方式的效果则更为直接。

总之,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引起高校管理者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3 结语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不仅高校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高校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理应受到高校管理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峰,白强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2010(19).

[2]李惠.以组织文化建设助推高校行政管理上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3]孔德滕,史雯.浅析学校文化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俪人:教师,2015(17).

13.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十三

物业管理似乎与社区建设有着不解之缘,社区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物业管理公司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美誉度的重要途径,然而,似乎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被人忽视了,或者说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被混为一谈.两者关系的模糊,给物业管理企业在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上造成很大困惑。在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谈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是规范物业管理、推动物业市场发展的关键

1、企业文化是规范物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管理理论,其精义在于通过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共同价值观培育来塑造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企业人,制定有利于企业价值观形成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使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经营行为、物质环境、员工形象等都一致传达企业价值观,在社会上树立可供识别的企业品牌形象,实现企业的差别化市场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公司内部管理而言,企业文化通过塑造价值观推行价值观来实现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德治”。企业文化以其特有的管理功能,对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行为作用巨大,物业管理人员可以因此提高管理服务的主动性,不断改进管理服务程序、流程、方法、技能,完善物业管理服务。

另外,就物业管理规范化的对象而言,物业管理法规不仅仅要规范物业公司的行为,还包括业主的行为。如果我们服务区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十分有限,那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物业管理制度建设本身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由物业管理公司根据国家、政府的法规来自我建设、自我完善;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则需要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来培养提高,这也主要靠我们物业管理公司来做,其实质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宣化、延伸、渗透。换句话说,只有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宣传各项法规,弘扬社会公德,促进感情交流,提高居民素质,才能有效增进社区认同度,从而,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奠定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

2、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物业市场竞争的需要。

物业品牌化是物业公司市场发展的需要。品牌是凝聚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没有品牌支撑,企业的影响力就受到制约。物业管理公司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建设自己的知名品牌。

品牌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所蕴涵的功能价值、品质含量、服务质量、企业伦理,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外化的结果。品牌的差异,说道底是文化的差异,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差异识别度越高,品牌竞争力越强。

第三,物业的品牌形象的根基,最终落在物业基础管理的服务上,而物业管理服务质量,不只是体现在服务的技术水平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服务的态度与行为上。员工的服务态度与行为怎样,取决于员工对公司、对客户的认识,这正是价值观范畴,也就是企业文化所倾注的领域。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管理服务质量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旋转舞台

1、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社区文化,从广义上看,它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内的一个独立行为主体,也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自然主体。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内一切主体的社会责任,物业管理公司不能例外。因此,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的一项自然责任。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签订契约,为业主提供优质专业的安全、维修、保养、保洁,这是物业管理的物质层面,属于广义的社区文化建设范畴。

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的契约责任。另外,与现代企业打造企业竞争力时重视服务与文化附加值相一致,与物业管理市场对文化附加值的巨大需求相适应,物业管理公司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物业管理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内生的责任,即,对自身发展负责,同时,对社区发展负责,而且重在精神层次的文化发展。这也是我们物业管理公司必须主动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根本原因。

2、物业管理公司关注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

从我国十几年物业市场的发展看,在我国物业市场需求结构中,对物业管理的文化附加值的需求占很大比重。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易于让业主住户对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抱有极高的期望。致力于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应对市场需求、完善物业管理环节的必然选择。实践也已经证明,那些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物业管理公司,更能为市场所接受。由此,社区文化成为物业管理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时的一大偏好。

3、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物业管理公司毕竟不是政府机构或社会福利机构,而是一个有自身利益的经济实体。物业管理公司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互动,并起到示范和主导作用,在兼蓄个性化的家庭文化、个人行为文化的同时,积极倡导社会、社区、企业、家庭、个人利益互惠,共建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主流文化,积极倡导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将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伸张与社区文化的个性需求有机结合。从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来看,不着眼于满足社区文化的个性化需求的企业文化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根据这一规律所建立的企业文化,其在社区的延伸、扩张、渗透,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相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由物业管理公司组织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也就是说,这样的诱发性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因此,诱发性社区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14.物业管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篇十四

一、社区文化的涵义界定

我国对于社区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是,由于理论界对社区文化的研究角度不同,故而对社区文化的含义也有不同的界定,目前仍然莫衷一是。有人认为:“社区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所创造、孕育、形成的人文环境、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1]也有人认为:“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各方面的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2]

对社区文化的认识,学术界的很多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从理论上全面把握社区文化,笔者认为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制约着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将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社区文化的全面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区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其中社区文化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经过社区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和创造出的一切物质财富。它主要包括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及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室、图书馆、人文景观、公园、市政建设设施等,还有居民所用的服装、用具、一切生活用品等都属于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它们的存在与使用无一不凝聚着社区人的智慧与价值观念,包含有深刻的文化特色;精神风貌则是通过社区群众的文化活动长期培养形成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生活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实际上,精神风貌是城市社区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区开展积极向上的创建性文化活动的力量之源,它植根于每一个社区人的内心世界,并左右着社区居民生活的目标和生活方式的形成;社区生活规范既包括保证社区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正常进行所建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包括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等行为规范。它是社区人总体价值观的外在表现;而社区团体、组织则主要是指实现各种关系的结构实体,它是社区其他文化的存在基础和保证。如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居民委员会、妇女团体及其他非政府性组织、团体等。这些组织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双重结合。社区文化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各有特点而又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区文化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社区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实际上是一种城市行政区划管理机构,承担着综合的行政管理职能。在这种社区管理体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只能通过其所在的工作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来参与社会事务及社会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个体对单位的严重依附性,个体的自主性严重缺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过去社会成员固定“从一而终”的组织管理体制被打破,人们的自主性加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人”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人”转变,原有的职工自动离职或被剥离,相当一部分进入“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这使得原来的“单位人”离开单位管辖与监护而进入社区。与此同时,大批的流动人口和退休人员也相继涌入社区。无论他们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他们已经成为社区人员,也就是成为了“社区人”。这些人成份复杂,需求不一,而要满足他们的要求,特别是精神需求,就不可忽视社区文化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社区人”的精神需求,培养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一种有利于价值观念整合的“心理社区”,而且也会为社区建设本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因此,社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社区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城市现代化一般应具备以下十大特征,即城市的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环境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居住方式现代化和人本身的现代化等。这10个方面共同体现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特点,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10个基本特征又几乎都与城市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因为要发展现代化城市,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作支撑。没有产业的支持,城市就无法发展,更谈不上城市的现代化。在过去,城市发展主要是依托重工业,但发展此类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破坏生态平衡。现代城市欲依靠重工业来维系其自身发展已经变得十分困难。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则是以城市社区为依托的,从而形成了社区文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文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它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灵魂。

(三)社区文化的不断推进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超越了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需求,转而更多地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社区人”成分的复杂化、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引进、交融,要求社区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具备包容性,要呈现出多样化特色。毫无疑问,在未来的年代里,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会不断地进行相互冲突、相互渗透,将愈加会增强社区文化的复杂程度。因此,如何面对这些新情况,构建有利于社区发展的社区文化,给社区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三、社区文化在社区里设中的作用

社区文化是社区全方位的文化,在社区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文化营造“社区精神”

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并排斥其所否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一方面不断鼓励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这样,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

1.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社区文化总是要倡导社会所认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并能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予解决与导向,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2.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整

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强度加大,使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单位人”界限,成了开放的“社会人”,也使得联系人们的各种因素相对减少,人们各自忙忙碌碌。八小时的工作忙碌之外,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度过,因此,如何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就成为社区群众交往的一个难题。而社区文化的群众性活动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它成为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易于把社区群众吸引在一起,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

3.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通过组织老年、青年、少年、残疾人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尤其是代表本社区外出演出,不仅会大大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而且在社区集体演出活动中还会增强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其对社区的强烈归属感。通常,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而越加喜爱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4.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在共同理解的心里空间内,人与人之间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融入社区整体,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个体成员的精神和情感体验,而且创造了共同的“社区精神”。

(二)社区文化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社区综合竞争力”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以新的发展观为基础。要增强“社区综合竞争力”不能单单理解为提升社区的经济增长能力,而应理解为社区经济、文化、自然的持续、协调地发展。哈佛大学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小约瑟夫・S・奈(Josephs.Nye.Jn)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可以分为确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软实力与确实力同等重要。他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建立一种机制,并且其他国家愿意按照它所希望的方式限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将减少使用确实力而带来的代价。”[3]一个社区同样如此,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软实力即社区文化的作用非常关键。

1.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一个脱离文化背景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可以通过对社会制度构成要件的指导,实现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优化,以此为“社区综合竞争力”提供精神动力。

2.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是一个社区进步的灵魂,也是社区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科技信息全球化大趋势面前,一个社区“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区人口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取决于社区群众综合素质的高低。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初,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将“人力资本”的质量因素引入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中。舒尔茨认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发挥着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作用,它们的规模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前提和基础。而“人力资本”的体现力在于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科技创新能力。

3.为“社区综合竞争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社区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业、影视及影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等产业。它不仅为社区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一个社区的文化品位。例如,美国的文化名城洛杉矶,靠“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城”形成了惊人的文化旅游和影视及影像制品业,既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也提升了洛杉矶世界文化名城的品位。据统计,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产业,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

4.社区文化是“社区综合竞争力”发展的象征

一个社区的综合发展的形象是外在面目与内在精神本质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现实文化交融的结果。对于一个社区而言,社区文化就是该社区的气质和灵魂,一流的社区文化塑造一流的社区形象。比如,在上海黄埔旅游文化节中,商业购物、美食品尝、文化娱乐、风光游览浑然一体,无论是中外的游客还是服务人员,都在参与中获得了美好的乐趣,使人们在购物、美食、观光中体验文化的高品味。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黄浦区的美好形象,而且也提高了上海在国际大都市中的竞争地位。

(三)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大概念,不仅体现了一个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道德风貌、精神状态、健康等人文状况,而且还反映着一个社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智力水平。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受教育程度、道德水准、精神状态、健康状况和创新能力等。这几个方面形成一个综合的统一体,共同反映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状况。只有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推动社区建设向前发展,而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就不能忽视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

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功能上。社区文化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外,还有社会性自我教育。它主要通过不断向社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来实现。社区文化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开设服装设计、烹调、缝纫、文艺、健身、机修等培训班,这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其在活动中学到各种技能。同时,在社区,各种各样的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和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等都可以使居民在精神上得到慰籍,在思想和道德上受到砺炼与提升。另外,社区的医疗、卫生保健等知识宣传、服务活动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有助于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总之,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建立社区“理想家园”的社区文化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是以科学美好的“理想家园”为目标的。这种“理想家园”包括三项主要内容:法制化管理、良好的治安和美好舒适的绿色环境。

1.社区法制化管理以社区文化为背景

要科学地管理社区,既要在社区居民中灌输一种以法制规则为基础的文化,建立法制,又要创立一套维护社区稳定发展的道德体系,以营造社区文明环境。

法制化管理对于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法制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不仅塑造了现代一大批发达成熟的国际大都市,而且还培育出了有礼貌、讲公德、文化素养较高的大都市公民。原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指出,任何法律制度的严峻考验,在于是否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国家之间产生社会秩序和精神意义,能否适应特定城市的需求。他认为,只有有了严密的法律,才能产生井然的社会秩序。新加坡正是由于建立了以法治国的方略,加强了对城市环境卫生、市政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并且开展了以“

忠、孝、仁、义、爱、礼、廉、耻”为主要内容的八德教育,将法制宣传与伦理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新加坡成为了环境优美、秩序文明的国际大都市。

2.社区文化成为影响社区治安的`深层次因素

搞好社区治安工作,保证社区居民群众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是社区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外,发挥社区文化的作用,必不可少。

社区文化是建立社区良好关系的精神纽带。良好的社区关系有利于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约束,有利于减少摩擦、减少犯罪。

社区文化也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社区责任感是社区成员个人对社区的关心,是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一种心理,它形成社区群众的防范之网。

社区治安主体的构成除了社区成员之外,还包括工厂、学校、机关、商店和各类组织及部门。他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合理分工,构成共同的预防系统。那么,是什么将这些人和组织结合在一起,达成共同防范的共识的呢?是社区文化,是社区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对社区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社区文化作为影响社区治安的因素,其作用是独特的、无法替代的。

3.“绿色文化”打造“绿色社区”

绿色环境是现代文明社区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文化”已成为日益成熟的全人类文化。“绿色文化”倡导正确的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消费文化。“绿色社区”正是以“绿色文化”为背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基础,来营造以“理想家园”为目标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绿色社区”的主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以人为本”,应该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其核心内容。将其片面理解为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享乐至上的庸俗狭隘的观念。其结果既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破坏作为社会的社区生态平衡。因此,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既要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又要关心和营造一个仿造甚至优于自然的社区环境。

同样,社区文化也有利于打造现代“绿色社区”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社区物业升值和资金投入的市场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个利于社区长期发展的,展示未来和希望的生活模式;它以适度的消费文化观念指导社区对土地、水、人文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侧重于精神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作为未来消费的重点。正确认识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是我们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方略是我们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

四、社区文化建设的方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居民参与缺乏主动性;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这也是目前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影响因素;三是社区文化建设对政府依赖性大,社会化参与程度低;四是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整体水平低;五是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的制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要想很好地建设我国的社区文化,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统揽全局,不断开拓。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方方面面,这里只是试图从总体上探讨社区文化的建设方略:

(一)把握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这里主要指的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区群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确立社区群众个人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权利的思想,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社区文化的服务对象只能是社区内的广大居民群众,这是今后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二是要把对“人――社区群众”的整体塑造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始终贯穿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并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重解决居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需求问题,致力于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是不断推进城市社区的各项制度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培养社区居民的友爱、平等、和谐、参与、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完善规范社区文化生活的各项管理制度;四是确定判断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好坏的客观标准,那就是社区居民群众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检验,都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否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品位,是否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社区文化建设的融合性原则

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的内容,又有物质文化的涵义;既包括本社区文化的特点,又吸纳外来文化的新内容。因此,发展社区文化必须使各种文化达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而不是偏废某一方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告诉我们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们与经济、政治是相辅相承的,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融合性原则。对于我国社区文化的融合性原则而言,就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融合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以促进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并在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不断推进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社区文化。

(二)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

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文化生活的特点,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将社区文化推向更高层次:一是强化“社区文化力”意识。这里的“社区文化力”特指通过文化建设而逐步积累起来的现实力量,它包括社区文化的实力和现实水平,也包括社区文化对社区综合竞争力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二是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是立足于社区文化的整体发展格局上,即:立足于社区文化本身包含的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也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三是强化社区文化的特色意识。强调特色意识就是要充分尊重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和组织团体的意愿、利益,制定一个符合本社区长远发展的赋予远见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主题鲜明的社区文化才富有个性。

(三)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1.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以社区基层文化站为龙头,以社区各街道、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

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以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为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里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2.搞好社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制定其发展的战略原则: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为助手,注重文化体制的不断创新,加快形成以文化传媒业、电影产品业、广告业、旅游业等为支柱,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真正将文化产业作为社区建设的新的增长点。

3.发挥文化组织机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管理

社区文化组织,无论是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都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这也是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我们应以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前提,逐步推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对社区文化的广泛参与,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扭转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

4.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应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

5.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建设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结合社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的管理。目前就是要加快社区文化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科学化,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做到“天人合一”。

总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那么,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2] 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

上一篇:团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