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

2024-08-22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精选8篇)

1.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 篇一

争议话题在大众媒体中的市场价值论文

【摘要】在中国,同性恋成为最为热门也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同性恋成为炒作的热点,例如湖南卫视有名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中的《超级女生》,李宇春就以男性装扮的同性恋气质被该节目销售出去并因此摘取了桂冠。在的《快乐男声》中,长发飘逸,浓妆艳抹的“伪娘”刘着刮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同时也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这看似是主流媒体对同性恋的态度变得宽容,但在异性恋模式占主导的情况下,同性恋形象在炒作的同时其实也被污名化,而最近李宇春女性形象的塑造,刘着受到的巨大的社会指责,均意味着传统男女气质二元对立模式的强化及异性恋霸权地位的不可动摇。

【关键词】同性恋形象;炒作;市场销售;异性恋霸权;污名化

同性恋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同性恋似乎变成一种时尚。在大众媒体中,同性恋大部分时候仍然是被妖魔化或边缘化的。然而,在20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中,同性恋形象的再现似乎首次变得“正面”起来。在该比赛中,李宇春因帅气的男生打扮的,雌雄莫辩的气质而迷倒了一大批女性观众并以此荣登冠军的宝座。从此以后,“春哥”成为了一个传说,“被强调的女性气质”(“emphasized femininity”)和“霸权式的男性气质”(“hegemonic masculinity”)(Kimmel )对理想的男女特征的规定似乎被颠覆了。在同一场比赛的周笔畅也以同一销售策略而赢得了第二名。比赛中的风云人物曾轶可,观众称“曾哥”,也是如此出售成功。20,“伪娘”刘着在《快乐男声》中以惊艳的女性造型粉磨登场,“着姐”被蔑称为“人妖”,“恶心”,而其“同性恋”身份问题的讨论也铺天盖地而来。

在每一次同性恋身份的热卖中,在看似对这一弱势群体更宽容的媒体态度下,实质不过是利用同性恋的`市场价值。不仅如此,在这样的操作中,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二元对立观点,异性恋模式的合法性地位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宣扬。

一、“春哥”还是“春姐”

年,在中性打扮的狂热中,《超级女声》中男性打扮的李宇春,周笔畅也理所当然地获得众多年轻人的支持。有型的短发,酷酷的衬衫和牛仔裤,这两人比男生更像男生。其中最成功的例子―李宇春,从比赛一开始就被炒作为“女同性恋者”,被包装成女观众们梦寐以求的“白马王子”。湖南卫视在这里销售了颇具争议的同性恋身份,实质就是“借势,造势,控势”(杨杨和贾建忠 )。这个选秀节目的运作是通过一系列具有模糊性和误导性的报道和流言,例如李宇春从小到大就被当作男孩来抚养并在女生堆中大受欢迎,同时还有一些似是的,如她和另一女生的爱情故事等。通过这样的操作,李宇春在众多女性观众中成为了一个的她们心中理想的帅气又温柔的“白马王子”―“春哥”。“春哥”因此成为一个传奇,而其同性恋身份的热卖也一直持续着。

“春哥”的传说一直受到大部分媒体和学术界的认可,认为这是对性别两分和异性恋霸权的一次颠覆(杨涛 2008)。其他一些人也认为,这是对女性“他者”身份的一次越轨,也就意味着新女性主义和性别多样化的胜利(何平和吴风 2005)。而事实上,这不过是对传统男女气质的又一次肯定而非否定,对父权制,异性恋霸权的又一次认同而非反叛。就像西方学者指出的,媒体影响我们的身份构建,我们必须不断质疑媒体的这些关于性别表演的身份再现政治是否合理(Meyer and Kelley )。

“春哥”这一头衔和她的打扮无非是对男性的模仿,一个温柔的美少年形象,以满足众多女性观众的遐想,但落脚点依然是宣扬男性的气质,依然是在异性恋模式中男女性别两分的框架下。最近两年,“春哥”又再被“变性”为“春姐”,逐渐地长裙飘逸,浓妆艳抹。这种女性气质的再次强调其实是在预料之中,在异性恋霸权下,《超级女声》从来不曾打算为女性或同性恋群体摇旗呐喊,对这种中性打扮和同性恋身份的表面上的认同实质上不过是一种营销策略,在达到盈利目的之后,正统的女性气质召唤了“春姐”的回归。不仅是李宇春,其他当时以男性打扮,同性恋气质销售出去的选手,如周笔畅,黄雅莉,曾轶可,都无一例外地回归到柔美的传统女性形象上来。曾经一度的性别越轨并不是对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反叛,而是为了更着重突出这一对立的不可违背性,也就是父权制社会的不可违背性。除此之外,在推销女性的这一男性打扮和她们的同性恋身份的时候,也同时加强大众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也就是同性恋一方是扮演男性角色,另一方则是女性角色,同性恋不过就是对异性恋的拙劣模仿。总之,就像西方学者总结的,媒体发现人们转变中的意识形态,并通过电视把它作为新的“事实”销售出去,但与此同时,他们采用的形式都是更加巩固或回归到更加传统的模式上来(Edwards 2004)。

二、“伪娘”刘着,男?女?

“伪娘”,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相貌形态天然的呈女性化美,具有很强的萌属性,生理性别为男的正常人类,大多给人以错觉,易被误认为是女生,有的甚至能够萌过大部分女生”(Net.1.)。这个来源于日本动漫的词语其实与“异装癖”和“同性恋”相去甚远,但在移植到中国来的时候,却被有意地等同于这两者,这种“借势”“造势”翻新了《超级女声》中用烂了的同性恋营销策略,刘着被戏称为“着姐”,推上了大众谴责的浪尖,同性恋形象又一次被污名化。

在这场旧油装新瓶的市场营销中,男儿身却女儿装的刘着,长发飘逸,摇曳着华丽的裙摆,婀娜着性感的高跟鞋,华丽地被《快乐男声》消费者,销售着他的同性恋形象,一系列关于他的报道和访问,例如他从小的自我认同就是女生并从高中起就一直是这种女性打扮,而且得到他同学和老师的认同,例如还有揭秘他喜欢男生的性取向以满足大众的窥探欲望,也进一步误导大众把同性恋等同于变性人,也因此给同性恋冠以另一蔑称“人妖”。尽管像李银河这些学者曾出来澄清,刘着的自我认同为女性,而他的性取向为男性,所以他是属于异性恋而非同性恋(Net.2.)。然而,这样的性别理论于大众来说是难以理解的,结果是存在大众心中的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再一次被强化。

无论刘着或李宇春是不是真的同性恋,无论他们有没有得到同情和支持,最大的赢家依然是这个选秀节目,依然是大众媒体。而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恪守异性恋信条,男女两性气质的二元对立传统,因此,在这场同性恋热卖中,虽然有专家的正面声音,虽然LGBT群体的能见度似乎有所上升,但是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也进一步加强,例如同性恋就是对异性恋的机械模仿,女同性恋中必有一方是模仿男性,扮演丈夫的角色,例如李宇春,男同性恋中必有一方是模仿女性,扮演妻子的角色,也就是一般被诬蔑的“娘娘腔”,甚至是“人妖”,例如刘着。这在更深层次上其实是对性别二元对立,男女两性气质的又一次内化,同时也就是对异性恋统治的进一步肯定,异性恋霸权的又一次胜利。

三、结语

随着同性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其曝光率在主流媒体中也越来越高。然而,同性恋的能见度的提高并不等于媒体和社会对此的宽容的增加。同性恋以其争议性受到媒体青睐,成为具有市场效应的商品。也正因如此,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通过销售选手的同性恋身份,制造噱头,增加收视和效益。节目推出了“春哥”,“着姐”这些选手,表面上似乎是对同性恋的宽容和肯定,事实上无非是利用同性恋的市场价值,他们作为父权制和异性恋霸权的忠实卫道士,在售出同性恋之后,始终要唤回“春姐”的回归,激起广大群众对“着姐”“不男不女”的身份的厌恶,在加强同性恋污名化的同时,强化了异性恋模式的绝对地位,I卫了社会性别的绝对区别,也就是男女两性气质的不可跨越性,从而为父权制社会褒扬男性气质,贬低女性气质巩固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Edwards, Leigh. “What A Girl Wants”: Gendering Norming on Reality Game Shows. Feminist Media Studies 4, 2004.

[2] Kimmel, Michael. The Gendere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2000.

[3] Meyer, Michaela D.E. and Jennifer M. Kelley. Queering the Eye? The Politics of Gay While Men and Gender (in)visibility. Feminist Media Studies 4, 2004.

[4] 何平, 吴风. “超级女声”与性别政治――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

[5] 杨杨, 贾建忠. 湖南卫视“曾哥”“伪娘”的争议营销[J]. 企业研究, 2008,(8).

[6] 杨涛. “超级女声”成功背后的社会文化分析[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2.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 篇二

一、信息资源丰富, 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利用效率高

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自然科学, 善于观察、努力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究、动手试验、大胆创新是学习物理学科的科学方法和有效的手段。但过去因条件有限, 物理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主, 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学生对除课本以外的科学知识知之甚少, 不能窥见物理学科的全貌, 甚至不了解它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致使学生对该学科丧失兴趣, 对身边的自然现象视若无睹, 没了科学探究的动力, 少了科学探究的精神。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人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 把物理学科中要求发现、探究和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收集、整合处理后, 能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将物理学科的奥秘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面前, 开拓他们的视野, 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多媒体技术有利于课堂教学, 教师应从现代教育技术中精心选择那些最有助于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技术手段, 为我所用。总之, 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 从实现教学目标出发, 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出发, 对教育技术手段加以选择利用。

二、多媒体资源为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单调、呆板。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学科抽象难懂, 为数不多的实验远不能消除学生对深奥的理论、枯燥的数据所产生的畏惧心理, 致使学生认为物理难学, 对其望而怯步, 灰心丧气, 大大降低了学习物理的热情, 把学好物理视比登天还难。但自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这种尴尬的境况就被大大的改善了。教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大量的信息资料以及生动直观的的图片展示, 让学生耳目一新,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讲课效果。教学手段与方法变得新颖了, 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学生的学习情绪也高涨起来, 也把教师从枯燥的讲授中解脱出来了。

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必须坚持以学科教学为本位的原则, 决不能把整合课当作多媒体技术课来上。这样, 才符合多媒体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教学实际需要。开展多媒体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教学, 不仅使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也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 在以多媒体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为平台, 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 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多媒体技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讲课像念经, 学生听课如坐禅, 教学效果较差,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原本为学生揭示自然奥秘, 展现科学魅力的物理学科, 在学生们的憧憬与渴盼中, 变得索然无味深奥难学。可在运用了多媒体后, 学生的学习情形有了很大的改变。每个人都变得积极主动, 对物理学科充满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及“生活中的透镜”几节内容中, 用口述和画光路图的方法进行教学, 总觉得不理想, 学生对光路的理解任然有困难, 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完成光路图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后来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几张幻灯片和Flash动画, 通过投影仪播放授课, 利用形象、直观、生动的图画和动漫效果, 使学生轻松学习并掌握了相关的光学知识要点, 而且针对实验演示内容, 学生还大胆猜想提出有关光的利用等问题。课后学生还利用微机课学习的机会, 主动查阅相关信息以及光学研究发展的最新消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总之, 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的、教学规律,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都有其自身特点。因此, 多媒体教学与物理学科整合教学, 除了应秉承一般传统的教学原则外, 还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我所用, 服务于物理教学, 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 最大程度上实现它的使用价值。

摘要:本文论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首先, 信息资源丰富,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效率;其次, 先进的多媒体对物理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 多媒体技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3.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 篇三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文字、视频等动态效果,使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历史知识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二、重现历史,突破教学重、难点

由于历史课教学所讲授的内容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教材中的大多数内容是比较复杂抽象的,历史事实的年代相对比较久远,地域空间的跨度也相对较大,学生会感到不熟悉,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找到相类似的事情,所以导致仅凭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很难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而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一些声音、画面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过去历史素材的取得颇为困难,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素材。但是现在利用网络,这一切都变得容易多了。通过在网络上收集资料,我们可以将历史情景重新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抽象的内容为具体的内容,把无声的信息转换为有声的信息,以生动、鲜明的表现形式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三、扩展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

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是新课程标准对于我们教师的要求。如果我们想要达到这一目标,那么在课堂中一定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初中学生的生理特征表现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接受能力快,但是也容易分心,从而出现能力水平上的分化。多媒体技术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从视觉到听觉,从音像到图片文本,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历史学科的内容及其丰富,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它在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境界、确立人的理想信念等方面具有非常强的非功利性,历史学科典型的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教师不能用现身说教方式来教育学生,而只能通过教材中蕴涵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事实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对历史事实进行描述,缺乏对历史情景的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跟着历史事实的情节进行思维、判断,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比单纯使用教材来得更快,而且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通过学生的身心真实体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自觉地接受历史事实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4.《论语》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篇四

陈斌杰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都会关注与重视模式与秩序,读《论语》,可以帮助正在成长的教师找到出路,提高自己。而各科高端教师有时也会局限在专业视野所限范围内,很多时候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受,这些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走出心理学所谓的“失望高原”。就笔者而言,《论语》中有很多观点对于我做数学学科教学有很大帮助。《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拥有宽广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文化内蕴,即使在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也是如此。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起点。传统教学中,“引例”是教学的起点,而“问题情境”仅仅是“引例”吗?显然不是,数学教学总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问题情境”就是“问题”?也不全是,《论语·述而》给出了一种另外角度的刻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学生特别想要探索,挖空心思去思考和研究:“悱”是指一个人心中若有所思,但表达不明白。这就是问题情境。愤、悱是对“问题情境”比较恰当地描述。它不只是“问题”,在问题的背后,还有一种内在需求,即一种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这正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启发式”教学。进而,不失时机地再加以启发和引导,这必然也需要学习者能够做到“举一隅以三隅反”。当然,举一反三这种善于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我们努力去做,更好地去学。一个好的老师,并不非要苦口婆心,喋喋不休。要画龙点睛,因为他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那个思考和彻悟的过程。而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他了,这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学生的所得、学生的智慧,是在与教师的互动中生成的,教师提到的只是“一”,学生得到的则是“三”。然而,现在很多的数学教学不是这样的,我们不仅告诉了学生一,还试图告诉学生三,这就使得学生丧失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机会和能力。看来,为了改善我们的教学,《论语》之语是可借鉴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章就明确表现了启发教学的思想。数学内容抽象,只有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才能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深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和发展数学能力,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把所教的内容在学生思考后进行教导,让其领悟到。学生思考后不明白,不得解,教师这个时候要进行启示,学生有了想法,不知道确切表达,教师引导其确切流畅地表达。学生处于如此状态的时候,教师进行启发引导,教学效果最佳。教学时,教师举一,学生应以三回证,才能达到推广并融会贯通,真正领悟所学知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教师不能直接讲解,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让学生“愤””悱”,然后再进行启发讲解。

2、参乎!吾道一以惯之

学科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表现为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本身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有系统性;二是同一学科本身前后要有系统性;三是各科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四是每一节课所讲授内容的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逻辑结构,系统、连贯地进行。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从而内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因为,个人认知水平的高低是以认知结构的特点为标志的。斯卡特金认为:“系统的知识,是在学生意识中按‘基本科学概念———基本理论原则—一结论—一应用’这样一个公式排列起来的知识。”教师不仅要用实际理论知识武装学生,而且要用方法论的知识,即关于理论的基本因素和这些因素间的结构——功能关系的知识,把学生武装起来。虽然如此,但是知识的系统化是相对的,是经不起考量的。比如国内和国外的数学教材就有显著的差异,系统性是不同的,但是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探究和深化及对全局基本理念的统领。《论语·里仁》给出了一种说法:“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启示我们,教学应该确立“一以贯之”的理念。作为教师,教学的理念是什么呢?我们以为是“发现”和“创造”,通过发现去创造,从而实现教学的其他目的,包括提高教学效益、推进教学改革、弘扬教学文化。发现教师、塑造教师;发现学生,塑造学生,互相启发,教学相长,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因为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才可能真正地提高自己,尊重学生,敞开心扉,让真理为我们掌握。我们应该感谢《论语》,它给了我们教育者信念,让我们知道我们是需要理论,但是绝不因为理论的不完善而停止对教学问题的探索。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曰:君子对于天下事物,一定要这样做,还是一定要那样做,并没有确定的模式,怎样合情合理,合于正义,便怎样做。可见,教学的关键不是规定这个“适”、这个“莫”,而是探寻那个“义”,“义之与比”。

教学的“义”是什么呢?首先是教育功能、教学目标,我们实现得如何?其次是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我们遵循得如何?正是受“义之与比”的启发。我们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然后就是合作教学,这是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环境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根本目标的教学。这就是我们认为的“义”。一旦抓住了这个“义”,其他的就好理解了。也正是受“义之与比”的启发。我们坚信,当我们点评一节课时,作为课的评说者,除了理论修养、教学经验、批判精神和表达艺术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了它也就把握了评课最根本的目标——以课为话题来塑造执教者。

5.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实践中,囿于信息科技知识的匮乏、教育理论的缺乏等方面因素,想在有限的篇幅里概述这样一个大的命题,难免在“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的迂阔。然而即便是管窥蠡测,只要能了解和掌握一些教育技术信息,恐怕也还不是毫无意义的。尤其是自己今年又接受了“语文跨越式基础教育研究的命题”更加感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身有感触,学生接受的快,学习的也快。知识面的接受领悟也大大超越了同龄孩子,这就是跨越的效用,信息技术的高效啊。

一、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

教师一向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任务是根据教学任务,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策划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在教学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在角色定位上,教师集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策略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学生 人格魅力的引路人于一身。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左右之中,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受支配的地位,其学习主体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然而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要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健康活泼的学习。而多媒体可以达到这一点,它通过图、文、声、像等多中渠道完成教师所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特定的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人们的某种情绪或情趣。比如商业街的热闹、繁华、缤纷的色彩等,可以引发人们购物的欲望;博物馆肃穆凝重的气氛,可以使参观者更加聚精会神投入到参观中;……等等。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出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也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

二、创设语言内涵丰富的意境

教师比学生一定是早一些体会到,深一些体会到语言文字中的意境的;教师一定是先于学生被语言文字中的意境感动了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带着种种体验感受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他们获得体验、获得感动的情境。例如:在讲授《春雨的色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优美的雨境中显示着课文中最能体现意境的句子,让孩子通过图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这些能描写春雨的句子,图文并茂学生一下子便进入情境之中来切身的感悟春之韵美!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

通过观赏《小蝌蚪找妈妈》录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感悟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和他们的身体发育过程,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升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由选择诵读课文的有关段落,体会课文的感情。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的选择,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育中的口语、文字、黑板、粉笔、模型、实物等手段要实现开放型的多元目标已捉襟见肘。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力争每篇课文都能做课件,虽然增加了不少教学负担,但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响应,完全溶入到教学中,我也就很开心了,觉得我所花费的功夫都是值得的。而且能充分利用资源平台的使其发挥更大的优势。例如:我在讲授《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优势,从网上下载了一个Flash动画,让学生们看了以后,上讲台来续编故事假如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会怎么办?要求按照Flash动画的情景,恰当得穿插旁白。学生们的积极性像炸开了锅一样,既有利于了解课文内容,以便下一课时的开展;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课件的恰当使用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更好的理解了课文,知道在困难面前不能停止不前而应该积极动脑想办法。直接升华了文章的表达思想,不必老师的泛泛讲解。而当老师结合这一情景又让学生下来做着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的放在瓶子里的实验的时候,孩子的兴趣就更高了,知识性一下子就体现出来。学生自己通过课件的体会、实验的观察、课文的感悟,朗读层次一下子就提升了一个台阶。老师的范读又给孩子以引导,因此本篇课文就在这样的轻松的环境中结束了。孩子的语文素养也相应的提高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我们教学的开展,也在不断扩大。可见学生们对于语文这门学科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也一定会学好这门课。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反思与构想

多媒体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朗读创造氛围,帮助学生自然、准确地理解语言。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巩固练习就能“寓练于乐”,提高学生的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使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有了新的认识,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优越的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长知识,长才干。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悉网络管理,熟练地进行网页制作,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编程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为了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交流,可以创建网上论坛。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其次,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再次,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施网络教学,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网络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适度为原则,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比如,在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搜集资料的时候,有的学生出于好奇,随意登录其它网站,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提醒,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还有极个别学生只习惯听教师讲课,自己动手能力较差,对这此学生要多加辅导,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6.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 篇六

在美术教学中,引入直观形象、声情并茂的现代教学媒体,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变静态为动态,变呆板为生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美术修养能发挥积极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烂漫,富有想象力,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表现欲,绘画是他们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美丽的热带鱼》教学中,首先教师让学生观看配有声音的海底世界的动态录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欢快地追逐、嬉戏,一时悠闲地吐出一串串泡泡„„,这些强烈的视觉效果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授课时,教师再利用CAI课件,直观地让学生感知鱼的基本形态及图形的拼作过程,知道鱼的各个部分可以概括成不同的几何图形。课件演示:在四周摆放的许多几何形当中选一个大三角形接到屏幕中间,作鱼的身体;再拉一个小的梯形到大三角形的后面,作鱼的尾巴;小圆形作鱼的眼睛。鱼的基本形状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兴趣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教师紧接着问学生:“‘鱼’已经制作出来了,但是这样的鱼有没有刚才我们看到的鱼漂亮呀?”学生齐声回答:“没有”“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鱼漂亮起来呢?”“给它添上美丽的花纹。”教师神秘地说:“现在我来变个魔术。大家仔细看,老师数三个数后,会出现什么情况?”点鼠标过后,老师数道:“一、二、三变„„”话音刚落,那条鱼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摆摆尾巴“咕噜咕噜”吐着泡泡,悠闲地游走了。至此,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兴趣已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向学生演示各种不同几何形状拼接而成的鱼儿。学生们欣赏、赞叹之余,个个跃跃欲试,想亲自动手做一做美丽的鱼儿。这时,教师相机向学生讲解示范如何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出美丽的鱼儿。例如用旧挂历纸先撕出一个大椭圆形的身子,再撕一个小三角形的尾巴,然后把它们粘到一起稍加整理,一条美丽的鱼儿就制作出来了。最后,教师得用CAI课件向学生展示一条在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的画面,对学生说:“同学们瞧这条鱼是多么可怜、多么孤独呀!它的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大家愿意为它找到不同的朋友吗?”话音未落,学生们已经认真地动手制作了。这堂课由于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绘画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显得很重要。一幅画的好坏,创造力起着决定作用。培养学生的绘画创造力,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快乐的春游》教学时。首先,教师用CAI课件展示一群小朋友在公园里春游时划船的片段。让学生耳朵听着优美的歌曲,眼晴观看动态的画面:柔软的柳条一直垂到水面上,清澈的湖面上波光粼粼,一群小朋友在小船上欢快地划着桨、唱着歌,每个人的脸上挂满了快乐的笑容„„,音乐、画面让学生深深地陶醉其中。这时,教师用语言引导:“大家看这群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呀!当然,因为春天是美丽的,所以在美丽的春天里大家也玩得很快乐!现在大家跟老师一起去看看春天的景物到底是怎样的美丽!”接着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向学生展示春天的景物:蔚蓝的天空、绿得令人心醉的树木、像彩霞一样漂亮的花朵、像翡翠一样清澈的河水,像音乐一样优美的鸟叫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会春游时的快乐心情。接着教师提问:“在春天里,美丽的事物并不止这样。同学们,想一想美丽的春天还给你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回忆?”学生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启发下纷纷举手发言,描述自己印象中的春天。如果还需要添加内容,使画面构图更饱满,更富有情节性,教师可继续启发提问:“在什么地方游玩?和哪些人在一起,做了些什么事?天气怎么样?这些地方中有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他们画上去,你一定非常高兴„„”,学生们在启发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知不觉中构思好了作业的画面。有学生说不会画时,教师又利用CAI课件再现情景,让学生再观察,并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按自己的思路勾勒出自己心中的画。这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CAI课件的帮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有力的训练。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绘画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是一种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些课的教学上很难突破难点,往往事倍功半。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原色、间色》这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原色、间色以及学习调和间色。以前在教学这一课时,由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教师示范涉及的面不广,学生观察的范围不大。所以,即使我们又是讲又是示范,但是学生对于如何调和间色还是难以理解,现在我们依据课本内容,设计了CAI课件:把等量的黄色、红色、蓝色变成可爱的卡通形象。在讲解如何调和间色时,让这些可爱的卡通形象自己动起来,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它们的对话中了解了:间色中的绿色是同黄色和蓝色调和而成的;橙色是由红色与黄色调和而成的;紫色则是由蓝色与红色调和而成的。并强调,调和间色时两种原色的用量是相等的,水也不能加的太多,这样才能调出鲜艳、正确的间色。由于是CAI展示,又能以卡通形象出现,学生很容易接受,注意力相当集中。因此,他们观察到的调色方法很清楚明了,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并且学生明白了间色是由等量的原色加适量的水调和而成的。媒体展示,带给了学生直观的视觉效果。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物演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物体的近大远小》一课中,学生对于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难以理解。我们运用CAI课件进行教学,起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利用动态的课件,向学生演示物体的近大远小是如何变化的,再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加深他们的印象,这样就轻松地突破了难点,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7.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 篇七

首先,多媒体教学的形式非常丰富,能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进行教学内容的准备与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能够将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地传递给学生。 此外,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素材十分丰富,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其次,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展现是以语言表达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例如视频、 图像、音频等,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为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再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与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形成了积极的交流,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目前,受到各方面压力的影响,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的兴趣并不高, 而多媒体技术能够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内容表现出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其次,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除了简单乐理知识的讲解,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带领学生唱歌。 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显然难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再次,多媒体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

最后,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得以丰富,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活动来获取知识。

8.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 篇八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教学;价值;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96-01

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可以再学内容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 教学,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近年来笔者在实施多媒体教学中有得有失,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对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体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

1、能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只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感知规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就可以在课堂上减少教师的一些工作量,节约教学时间,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可以比传统教学的密度大、容量多。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注意学生的学生的学生反馈,引导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辅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式的學习和对知识的内在认知,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豁然醒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几何画板》软件是一个平面几何工具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可以动态地呈现几何关系。教师利用它既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编制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一工具在计算机上探索,制作各种几何图形、进行各种变换,从而可以发现和研究图形的内在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分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几何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这些都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无法做到的。

3、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的抽象性。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在具体对象与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以形象思维为突破口,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直观的图象或图示,使过去只有“特殊才能”的数学家才能观察和想象到的数学知识,通过图形语言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易于感知、想象和联想,能够促使学生左、右脑的协调和不同思维形式的整合,这不仅能促使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能为向逻辑思维过渡奠定基础。例如在进行平移与旋转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课堂容量大,而且生动直观,把抽象的说教变为了生动的直观演示,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描绘静态或动态的图形与图像,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可以将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难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知识为学生形象、直观、简洁地接受,为学生呈现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提供的经验背景,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掌握重点。

4、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人的头脑运用形象进行的思维,而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充分运用多媒体对数学事实的展现,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感觉和知觉发挥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向学生进行展示,能使其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的认识在抽象→形象→抽象的过程中达到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5、可以帮助数学走向生活。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数学问题,可以创设逼真的数学问题情境,比用文本形式呈现的数学问题更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和活动性。以录象、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虚拟、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来学习数学,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多媒体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建议

1、不能忽视板书的作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是为了掌握知识才运用的,如果这两者之间没有联系,纯粹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话,那么这种直观材料则对教学毫无帮助,是无益的,甚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产生干扰作用。在目前的多媒体数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往往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但并不排除有些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直接动手,亲自体验。因此不必动用计算机进行图形演示。比如:我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先和同学们一起做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再充分运用模型调动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直接认识到圆柱和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以及与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不能忽视或轻视言语的作用。有些数学教学过分注重看图说话式的直观教学,不注意学生意会形象思维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高层次发展。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其符号语言鲜明的表达所建立的数学内部与外部联系的类比,虽然没有使用直观教具,也都是数学直观。

3、不能忽视学生的思考过程。在多媒体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快速呈现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全由计算机呈现。结果是计算机不是帮助学生思考,而是代替学生思考,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数学学习必须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思维活动的成果来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恰如其分的板书是沟通师生思维的桥梁,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展示图形教学时,全部图形也不宜一次出现。实践证明,需要展示思考过程的内容,要在教学中体现“思考过程”的基本阶段。

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为数学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合理的运用这种手段将会给数学教学增添姿彩,为教学方法的探讨提供广阔的余地,为培养学生数学的各种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王 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济南:科技信息,2009(24).

[2] 任善龙.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J].南昌:知识窗(教师版),2014(04)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下一篇:气缸密封性检测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