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下总结

2024-11-10

化工原理下总结(共16篇)(共16篇)

1.化工原理下总结 篇一

化工原理实验总结

本学期化工原理实验课堂上我们一共做了三个实验,分别为流体阻力的测定、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传热试验。

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是很明白许多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虽然每次实验前都会有预习,但是在没有真正接触到实验的时候还是会有一头雾水的感觉。课前老师的讲解对我来说十分重要,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听老师讲解时有时便会豁然开朗。我知道如果不明白实验原理,不知道实验目的,我们是不会真正利用到实验的价值。

我认为做实验的过程是一个既快乐又充满理性知识的过程。就像书本上的知识跳跃了起来一样,不再那么枯燥无味,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和认真计算将原理进行证明的过程我们仿佛能够体会以前科学家的智慧结晶,自己也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学习化工原理的快乐。

流体阻力的测定实验旨在让我们了解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方法,确定摩擦系数与雷诺准数的关系以及局部阻力。离心泵特性曲线实验旨在让我们了解离心泵的基本操作,为以后的泵与风机课程提供了入门的基础,另外就是测定单机离心泵在一定转速下的特性曲线。由于一开始对这两个实验不是很了解,使得流体的流量过小达不到实验预期效果。第二次实验是传热试验,这个实验是为了让我们掌握传热系数、给热系数、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并比较汽—水套管、裸管和保温管的单位管长下的传热速率,掌握热电偶测温原理。一开始我们做得很顺利,但过程中仪器遇到了一些问题,只得使用另一组仪器。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过挫折,一开始心里还是很着急,有点不知所措,但后来我调整了心态,理性分析实验过程问题,才能使实验顺利完成。

化工原理实验最重要的就是将理论付诸实践,平时我们上化工原理课的时候,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自己的想象了解知识,许多时候我们甚至不能明白为什么就能有这样的结论。而化工原理实验就提供给我们一个平台,一个能更深入了解化工原理知识、更锻炼自己动手能力、在学习上更加丰富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不再读死书,死读书。

学习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可以在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一些比较典型的已被或将被广泛应用的化工过程与设备的原理和操作,巩固和深化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将所学的化工原理等化学化工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同时学习在化工领域内如何通过实验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这学期的化工原理实验课我收获很多,了解了典型化工过程和化工设备结构的特点 也逐步对化工原理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2.化工原理下总结 篇二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具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 它要求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现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材选择上学校更注重基本理论的应用。好的教材配上好的教学方法, 才能达到既突出重点又扩大知识面的效果。我校在教学中选择“高等学校理工科化学化工类规划教材”作为主教材, 配合自编的多媒体课件, 将生产案例、三维动画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并结合本校学生层次自选习题和辅导材料, 因材施教。[1]

2.改进课堂教学, 强化工程意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大学生一般都从高中通过高考升入大学, 缺少工程实践的经验, 也就缺少对工程实践的认识, 更不善于将生产实际与课堂内容联系起来。对于民办院校的学生由于起点低, 此问题更是十分突出。《化工原理》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化工过程是十分复杂的, 任何一个单元操作都不可能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来描述, 所以其教学内容中既有高度概括的抽象理论, 又有来自于工程实践的经验总结, 工程实际应用性特强。因此, 理论教学的知识传授, 要始终把握让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工程的意识, 即理论上的正确性, 技术上的可行性, 操作上的安全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并用这种工程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因而在课堂教学中, 着重对基本理论的讲解, 教会学生用基本理论去处理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将《化工原理》中涉及到的当量法、因次分析法等工程方法进行总结, 逐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引入生活实例, 进行启发互动式教学[3]。启发互动式教学,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 采用互动为主要方式,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 在流体流动向流体输送机械过渡的时候, 可以先向学生们提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水是往低处走的, 那么如何让水往高处走呢?”, 当学生们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意识到可以通过外力的作用将水送到高处时, 教师便可很容易地将流体输送机械的内容引入, 在轻松的氛围中, 把课程的导入完成。再如, 在流体输送机械一章中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是一个教学重点内容。如果只是告诉学生通过叶轮旋转, 液体获得能量, 泵壳流道扩大, 动压能转化为静压能的话, 学生很难理解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对离心泵的结构更是机械的记忆, 就会造成学生似懂非懂的情况, 时间一长, 基本上就忘记了。在开始讲离心泵之前, 其实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下雨时大家都有转动伞的经历, 那么雨伞上的水会怎样流动?”, 当学生们意识到离心力的作用时, 可以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将从雨伞上被甩出去的水收集起来?”, 这时学生们很容易给出各样的方式, 此时, 教师便可容易地将叶轮和泵壳的结构和原理的内容引入。同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冬天北方城市的暖气和建筑的保温能力——传热;制药工厂废水中乙醇的回收——蒸馏;如何生产盐酸——吸收;湿衣服在阳光下为什么会变干——干燥等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例子。在进行启发互动式教学时, 教师应该注意尽可能使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提问题, 这样才能消除知识的陌生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注意, 提问必须包涵了即将要讲授的知识点。启发互动式教学适用于新知识的导入过程, 它可以搭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比较贴近生活, 容易理解的例子开始课程的学习, 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和有效率[4]。

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5]。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加快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 将工厂的设备“搬到”课堂, 例如, 精馏原理是蒸馏一章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只是简单叙述会让学生有摸不到头脑的感觉, 配合三维动画的使用, 让学生对单元操作有更生动、更直观的印象, 从而给学生一个很强的实物感, 形象直观地表达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结构与原理, 使课堂内容丰富生动, 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相关设备构造的认识,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是这种新兴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其实各有利弊, 对一些公式的推导, 传统的板书教学显现出较大的优势, 推导过程全由教师本人以板书的形式完成, 整个推导过程都包含了教师的肢体动作, 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引导作用, 学生会随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而精神集中, 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演算过程, 避免了多媒体教学造成推导过程的平淡无味、无悬念、不容易加深学生印象的缺点;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更加能体现教师本人的风格与风采,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各自的优势, 使两者互相补充。

精心组织习题课, 做好章节复习[6]。《化工原理》每一章学完后, 均安排章节复习课和习题课, 利用总结加强本章内容的相互联系, 将繁多的公式和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 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归纳总结, 进行理解记忆。习题提前发给学生, 给他们时间思考和解答。在习题讲评上先提出问题, 再纠正错误, 最后总结。对基本概念的习题不仅仅停留在答案上, 尽量对每个题进行引伸提问,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综合计算题讲评时注重分析方法和思路而不是简单地将题解一遍, 从解题过程中再次点明该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易出错的地方, 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复习与习题课不仅具有系统性、综合性而且针对性强,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通过对《化工原理》理论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始终将工程意识贯穿课堂教学, 激发和唤醒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使之感受到化工原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强化解决问题的过程, 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归纳总结将复杂的知识系统化, 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杜郢, 马江权, 冷一欣.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探索[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6, 7 (1) :75-77.

[2]刘永新, 梁英华.化工原理教学改革与建设[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5增刊:23-27.

[3]郑莹.化工原理理论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 7:242-244.

[4]叶宏, 冯旭东, 李双阳, 于群.浅谈《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2:49-50.

[5]王任芳.《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 2011, 25:425.

3.化工原理下总结 篇三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方法;化工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相近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针对非化工专业学时少的特点,选择了化工原理中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传热、精馏和塔设备作为课堂讲授内容,在这几章中分别涵盖了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重要理论以及相应的设备;而沉降与过滤和干燥的内容,涉及的重要理论少,对设备的结构与操作原理介绍多,因此采用以学生自学、查阅资料为主。化工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性强的课程。由于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既有严谨的理论分析,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设备类型多种多样且结构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接受较慢。本文以化工原理课堂教学方法作为出发点,探讨了化工原理教学中教学方法。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化工单元操作的许多原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将生活中的现象与过程原理相类比,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在讲解位能时可以手中的实物为例,放在同样的高度,但基准面的选取不同位能的大小不同。进而强调位能是一个相对值,使用中一定要注意基准面的选取。而在讲解流体在管路中的流速分布时,学生平时并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也没有测定过流速。可通过举例水面漂浮的草棍来看河水中流速的分布情况,靠近河中央的位置草棍行进的速度快,而靠近岸边的速度慢。通过列举一些与生活、专业密切相关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严格推导,有理有据

《化工原理》每一章涉及到的公式推导和计算,如流体流动中的柏努利方程、流体输送设备中的离心泵安装高度、传热中的传热速率方程和精馏中的精馏操作线方程及塔板数的计算,若单纯采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讲解,这些公式在屏幕上显示直观感觉“乱”,造成学生视觉上的疲劳,而且许多学生往往还没有反应过来,页面就已经翻过去了,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造成多数学生不爱听,失去学习化工原理的兴趣。此部分教学内容更适合逐步地在黑板上边推导边讲解,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诱导学生进入动态思维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总传热速率方程的推导,从传热速率微分方程提出总传热系数,通过传热速率微分方程的积分,提出温度差与传热面积有关即T-t=f(S),但此关系式没有具体表达式,不能积分求解,从而提出T-t=f(Q)可得到线形方程,将此式代入求解推得对数平均温度差表达式,得到总传热速率积分方程。通过推导使学生理解总传热系数和对数平均温度差的来龙去脉,了解推导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在对总传热速率方程中的总传热系数、对数平均温度差和传热面积分别进行讨论,强化总传热速率方程的理解。精馏的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是分别对全塔、精馏段和提馏段进行物料衡算推导而得,在流体流动中的连续性方程已经用过一次物料衡算方程,在本章仍然要仔细讲解衡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通过推导操作线方程,帮助同学理解操作线中各参数的意义。结合操作线方程在x-y坐标图中绘出精馏段操作线和提馏段操作线,让学生思考参数的改变怎样影响操作线。尤其是逐板计算理论板数,从塔顶开始交替使用操作线方程和气液平衡方程逐板推导,使学生逐渐了解操作线和气液平衡在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再结合逐板计算讲解图解计算理论板数,理解图解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每种传递现象分析和重要公式的严格推导,使学生掌握过程的来龙去脉,以及了解工程問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形象生动,简单易懂

由于绝大数学生不具备实际工程经验,教师在向学生阐述、剖析解决某些工程实际问题时,很难系统地、清晰地表达清楚,学生听起来也感到吃力。以往在对设备结构的阐述时通常采用工程图纸、简单的教学模型等来辅助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大有纸上谈兵之意,使学生感到讲解内容过于空洞和难于理解。随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化工原理课程中每种单元操作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学生学习过程中总是感觉很难。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公式繁多和设备多样的化工原理课程来说,显然是不太适合的。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化工原理下总结 篇四

化工原理实验总结与心得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XXXX XXX XXXXXXXXX

摘 要

一年的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一年的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中,我不仅对化工原理理论课上的一些原理、现象与结论通过实验的形式有了直观的理解,掌握了一些计算机软件数据处理的方法,学习了撰写科学实验报告的方法和格式,更在实验指导老师XXX老师身上学到了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本文就将从几个方面对一整年的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进行总结以及我在课程中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总结,心得体会

0 引言

大三学年我选修了《化工原理实验》这门课程,虽然这门课程是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但是身为一名XXXX的本科生来说,《化工原理》对于学好后续的专业课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把《化工原理》这门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书本中抽象的概念和公式转化利用于实际的生产实际中,对过程的强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化工原理实验》这门课程就针对以上问题起到了关键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一个学年的实验课程,使我受益匪浅。实验简介

1.1 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

本实验利用由水箱、离心泵、光滑管、粗糙管、突然扩大管及自动测压、测流量装置等组成的装置,以水为工作流体,在常温常压下测定了光滑管、粗糙管的摩擦阻力系数λ和突然扩大管的局部阻力系数ξ,依据伯努利方程及Blasius关系式等,探讨了直管的摩擦阻力系数λ随雷诺数Re的变化关系,验证了湍流区内摩擦阻力系数λ为雷诺数Re和相对粗糙度ε/d的函数,并由测-1-

得的一系列数据得到了直管的λ-Re关系曲线。

1.2 离心泵性能实验

本实验采用由水箱、离心泵、压力表、真空表、孔板流量计等组成的装置,以水为工作流体,在常温常压下测定了离心泵在恒定转速(2900r/min)下的特性曲线,探讨了离心泵的扬程He、轴功率N与效率η随流量的变化关系,确定了泵的最佳工作范围。依据孔板流量计的测量原理测定了其孔流系数C0随雷诺数Re的变化关系,并根据图线确定了湍流状态下的C0值。

1.3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

本实验采用由风机、孔板流量计、蒸汽发生器等组成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装置,让空气走内管,蒸汽走环隙,用计算机在线采集与控制系统测量了孔板压降、进出口温度和两个壁温,计算了传热膜系数α,并通过作图确定了传热膜系数准数关系式中的系数A和指数m(n取0.4),得到了半经验关联式。

1.4 精馏实验

本实验采用整套精馏装置,以乙醇-正丙醇体系为分离物系,利用人工智能仪表测定塔顶温度、塔釜温度、全塔压降等参数,通过阿贝折光仪测定了塔顶、塔釜及第三、四块塔板的折光率,得到了相应的液相组成,并作出了y~x图,得到了理论塔板数,进而算出了全回流操作条件下的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

1.5 氧解吸实验

本实验采用由吸收塔、解吸塔、风机等组成的装置,首先通过测定不同气速下干塔和湿塔的压降,得到了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曲线,然后用吸收柱使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并流操作),送入解吸塔再用空气进行解吸,进而可计算出不同液量下的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xa。

1.6 流化床干燥实验

本实验采用间歇操作的流化床干燥器,以湿小麦为干燥对象,利用人工智能仪表测定床层压降、孔板压降、床层温度等参数,作出了物料含水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并分析了所测出的干燥速率曲线与常规的干燥速率曲线偏差较大的原因。实验流程与仪器

2.1 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实验流程与仪器

图2-1 流体阻力实验装置流程

1—水箱; 2—离心泵; 3—自动测压、测流量装置; 4—上水阀; 5—高位水槽;

6—层流管流量调节阀; 7—阀门管线开关阀; 8—球阀; 9—截止阀;

10—光滑管开关阀; 11—粗糙管开关阀; 12—突然扩大管开关阀; 13—流量调节阀

2.2 离心泵性能实验流程与仪器

图2-2 离心泵性能实验装置和流程

1—蓄水池; 2—底阀; 3—真空表; 4—离心泵; 5—灌泵阀; 6—压力表;

7—流量调节阀; 8—孔板流量计; 9—活动接口; 10—液位计;

11—计量水槽(495×495)mm; 12—回流水槽; 13—计量槽排水阀

2.3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流程与仪器

图2-3 套管式换热实验装置和流程

1—风机; 2—孔板流量计; 3—空气流量调节阀; 4—空气入口测温点;

5—空气出口测温点; 6—水蒸气入口壁温; 7—水蒸气出口壁温; 8—不凝气体放空阀; 9—冷凝水回流管; 10—蒸气发生器; 11—补水漏斗; 12—补水阀; 13—排水阀

2.4 精馏实验流程与仪器

图2-4精馏装置和流程示意图

1—塔顶冷凝器;2—回流比分配器;3—塔身;4—转子流量计;5—视盅;6—塔釜;

7—塔釜加热器;8—控温加热器;9—支座;10—冷却器;11—原料液罐;

12—缓冲罐;13—进料泵;14—塔顶放气阀

2.5 氧解吸实验流程与仪器

图2-5氧气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和流程图

1—氧气钢瓶;2—氧减压阀;3—氧压力表;4—氧缓冲罐;5—氧压力表;6—安全阀;

7—氧气流量调节阀;8—氧转子流量计;9—吸收塔;10—水流量调节阀;

11—水转自流量计;12—富氧水取样阀;13—风机;14—空气缓冲罐;15—温度计; 16—空气流量调节阀;17—空气转子流量计;18—解吸塔;19—液位平衡罐; 20—贫氧水取样阀;21—温度计;22—压差计;23—流量计前表压计;24—防水倒灌阀

2.6 流化床干燥实验流程与仪器

图2-6 沸腾干燥实验装置和流程

1—风机; 2—湿球温度水桶; 3—湿球温度计; 4—干球温度计; 5—空气加热器; 6—空气流量调节阀; 7—放净口; 8—取样口; 9—不锈钢桶体; 10—玻璃桶体; 11—气固分离段;12—加料口; 13—旋风分离器; 14—孔板流量计(d0=20mm)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在化工原理实验的数据处理中,主要运用了Excel和Origin软件处理数据。在表达物理量和排版的过程中,我又加强了对Word软件的熟练操作。对于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来说,处理数据的数量还不是很大,当我们今后在从事科研及今后参加工作后,遇到实际问题时,处理数据的数量可能会非常庞大,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处理数据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处理数据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较强的排版能力和图片修改能力有助于我们表达思路更清晰,文字更有条理。4 实验心得

一、通过实验把《化工原理》课程中老师所讲授的部分内容在实验中运用进来,又把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与理论知识关联起来,起到理论与实践双向巩固与促进,对我学好《化工原理》课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因为是分组操作,实验中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使我在实验中体会了

团队合作的智慧与力量。

三、实验中让我认识了一些单元操作的设备,如离心泵、板式塔、填料塔、转

子流量计、孔板流量计、鼓风机、蒸汽发生器,套管换热器、流化床干燥器等设备,让我对其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四、在实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将所学的《化工计算机数据与图形处理》课程

中的内容用到了实处。用Excel和Origin等软件处理实验数据,锻炼了我借助计算机技术处理工程数据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相关工程数据的处理能力奠定了基础。

五、在写实验报告时,我学会了一些写科学报告的格式,例如数据的记录要采

用三线表,图像要有名称,数据表要有表头,报告前要写摘要和关键词等。规范了我书写报告的格式,为今后做毕业设计,写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实验结果分析时,对实验数据和得到的图线进行分析,找到产生误差可

能的原因和强化过程可能的手段,有助于我在今后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对过程考虑周全,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详尽。

参考资料

5.化工原理 心得 篇五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含职教师范)学号:姓名:

**** ****

2014.12.05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原理中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其基本任务是巩固和加深对化工原理课程中基本理论只是的理解,通过实验操作喝实验现象的观察,使我们掌握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

这个学期我们通过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离心泵性能、传热系数的测定等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我觉得让我们对课上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加地了解了化工原理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记忆更加深刻,有助于我们在这一门课程上的学习。

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是很了解,也不是很理解许多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课上学的理论知识,虽然说每次实验可前,都有可以参考的书籍,但是在没有真正接触刀实验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一头雾水的感觉。我觉得课前老师的讲解非常重要,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操作便会豁然开朗。如果不知道或是不明白实验的原理和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那么是不会真正利用到实验的真正价值的。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

第一,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离心泵的结构与特性,熟悉离心泵的操作和测定离心泵在一定转速下的特性曲线。

第二,这个实验的原理是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恒定转速下泵的扬程,轴功率及效率与泵的流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它是流体在泵内流动规律的宏观表现形式。

(1)扬程H的测定与计算

取离心泵进口真空表和出口压力表处为1,2截面,列伯努利方程

z1+(p0-p1)/ρg+u1^2/2g+H=z2+(p0+p2)/ ρg+u2^2/2g+Hf,1-2(2)轴功率N的测量与计算

泵的轴功率=电动机的输入功率×电动机的效率×传动效率=N电η电η传(3)效率η的计算 Η=Ne/N=Hqvρg/N(4)转速改变时的换算

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的实验所得,但实际上感应电动机在转矩的改变时,其转速会有变化,因此需换算。一般以4~5人为一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实验前必须作好组织工作,做到既分工、又合作,每个组员要各负其责,并且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轮换工作,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能获得全面的训练。

第三,实验流程

泵将水箱中的水吸入泵体,吸入导管上装有泵进口压力传感器,吸入导管的底端装有底阀,其作用是防止灌泵时水漏出,实验中通过软件改变电动调节阀开度调节流量,流量值由涡轮流量计测,离心泵进,出口处的压力由压力传感器测。

第四,实验数据处理

(1)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对应流量下的H,N, η。

(2)根据比例定律,求出转速为2900r/min时,对应流量下泵的H’,N’,η’。

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实验中由于水的循环使用,温度会不断升高,这样水的密度会随着变化,所以密度应取对应温度时的值。还有绘图时应尽量使各曲线在同一区域,是美观并便于分析。

最后,通过做这个实验发现做此实验应注意以下这些事项

(1)实验设备的启动操作,应按教材说明的程序逐项进行,设备启动前必须检查:

(a)对泵、风机、压缩机、真空泵等设备,启动前先用手扳动联轴节,看能否正常转动。

(b)设备、管道上各个阀门的开、闭状态是否合乎流程要求。上述两点皆为正常时,才能合上电闸,使设备运转。

(2)操作过程中设备及仪表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按停车步骤停车并报告指导教师,对问题的处理应了解其全过程,这是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极好机会。

(3)操作过程中应随时观察仪表指示值的变动,确保操作过程在稳定条件下进行。出现不符合规律的现象时应注意观察研究,分析其原因,不要轻易放过。

我认为实验的过程是一个既快乐而又充满理性知识的过程,就像书本上的知识能够用到实处,不再那么枯燥无味。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计算将原理进行证明,自己亲身奖励去学习化工原理的相关知识。

例如流动阻力的测定实验目的是让我们了解流动阻力的测定方法,确定摩擦系数与雷诺准数的关系以及局部阻力。由于一开始对这个试验不是很了解,所以流体的流量过小达不到实验的预期效果。

化工原理实验最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实践当中,平时我们上化工原理课的时候,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自己的想象了解知识,许多时候我们甚至不能知道为什么就能有这样的结论。而化工原理实验就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不再读死书,死读书。学习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可以在学习化工原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一些比较典型的或已被应用的化工过程与设备的原理和操作,巩固的深化化工原理理论知识

6.化工原理论文 篇六

浅谈化工原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来临之时,大力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着力思考的问题。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体现创新的情境,在成功与欢乐中去感受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常说:兴趣乃智力之母。兴趣是形成好奇心的基础,是一切创新动力的重要源泉,化工原理作为化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初学者具有很大难度。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之首要任务,具体做到:(1)首先应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融洽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勇于参与,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心情。教学中应注意多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化工原理最新科技成果去刺激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探讨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过程中体验到喜悦和快乐。(2)良好的氛围还需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结合化工原理的学科特点,关键的是体现了规律性以及与实际生产的紧密联系性。规律性体现在研究方法的规律,紧扣化工过程的四大规律,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则又体现创新性,各个设备的更新,新工艺的的产生,都为学生的好奇心的聚集,兴趣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在教学中不断设些趣味性的问题,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提问大致分四类:(1)判别性问题;(2)叙述性问题;(3)述理性问题;(4)扩散性问题。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关于设计问题,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加大对后两类问题的提出,同时做到对问题的提出,就注意有序性和阶梯性,同一问题,也应注意用几个小问题提出,使问题切入口较小。例如:对板框式压滤机原理的分析,可作这样分步提问讨论:(1)过滤板,洗涤板与框有怎样特点?(2)板与框之间如何组合?(3)如何形成悬浮液、滤液通道?(4)滤液流程如何?(5)洗涤液的流程如何?通过这样五个问题的分析,足以清晰分析板框式压滤机的工作原理,如果再加上让学生结合过滤原理及其板框压滤机的优缺点,猜想如何对板框压滤机进行改进,则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同时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展开丰富联想,推动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来源于创造性思维,而没有丰富的联想则没有创造性思维。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是记忆的再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而且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及最新科技成果,用直观的实例,来唤起联想的灵感,对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学好化工原理都大有益处。例如:讲翅片式换热器联想到暖气片,讲蒸溜原理联想到实验室中无水酒精的提取,学习蒸发原理联想到粗食盐的提纯实验等,这些直观实例,都能大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有了充分发散性思维的锻炼。另外能够同时通过联想进行聚合性思维,则更能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学习精馏塔的两条操作线议程和进料线议程时,鼓励学生进行聚合思维,不难发现三个方程的获得仅仅是对精馏不同范围进行物料衡算的结果,这样可以非常清晰地使学生了解三条直线的含义,教者巧将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对学生理解知识,推动创新思维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另外,丰富的想象,可促进知识的迁移,并以其推动创新思维。如推出吸收速率方程时,可让学生联想所学过的多层壁的导热,以及传热方程式,不难发现两者有惊人相似。讲气膜控制和液膜控制则可联想传热数K与∝1、∝2的关系,这样不仅使所学习的知识得到了迁移,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达到了较高的锻炼。

总之,我们应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应尽可能提出更多的设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解决问题游刃有余,那么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也为创新思维培养插入翅膀。

四、参观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化工原理作为一门实践很强的一门学科,要能熟练了解各种单元操作及其设备的原理,离不开实践观察,要能够从学习中提出创造性见议,更离不开实践观察,而对于能够帮助学生学好化原,从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参观实践则是最佳途径。例如:(1)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中看见过与没有看见过板框压滤机的同学相比较而言,学习时看见过的同学很快就能了解其结构和流体通道及操作原理等问题。(2)学校组织参观化工厂,学生看到换热器、旋风分离器、管道及阀门、反应罐、离心机、干燥器设备等设备后,学生能够针对实际设备与书本知识进行比较提出了大量问题,并自觉的联想。进行科学猜测,并能通过适当途径去论证,真正做到科学思维的过程,通过参观实践,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发挥。

7.化工原理下总结 篇七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于知识性、逻辑性的讲解,忽略应用性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这种精英型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目前应用型本科的培养要求。因此,我们要转变这种方式,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针对应用型学生的基础和培养目标,研究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工原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应用型化工专业化工原理的教与学提出一些体会和看法。

1 教师授课的思想、方法和手段

对于教师来说,讲课要有激情、活跃的思想和灵活的授课方式,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型化工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是工程、工艺和具体的技术操作,因此实际的感性认识要比理论推导更重要,传统的以理论推导为主的授课方式不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对有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工程实例讲解为主线,以基本工作原理、设备结构、理论计算和理论图表应用的讲解为重点,对化工原理进行解释,从而达到应用型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1 问题引入理论

化工原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教学工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注重对工程问题研究方法的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树立工程观念,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重要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以工程实例为主线的讲解,就是把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融入课堂学习,以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授课前以工程实例为主线,设计好每节的内容及重点解决问题,融入基本理论知识和问题分析方法的学习,讲课时以问题引入相应理论,而不是把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工程实例,而且还能学习到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1.2 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讲课模式应当多样化,以培养学生不同能力。例如:教师要利用一定课时把较简单的例题和推导留给学生解决,并进行讲解,再由老师补充总结,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把课本上的例题设计成工程实例,如压差计、流量计、液位计,在课堂上讲解完成后,让学生设计不同的测量装置,并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总结和拓展能力,可以在每章学习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把学习的知识系统化达到总揽全局、拓展知识的目的。这些多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学习新颖别致,灵活多样,缓解紧张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被动接受变被动为主动求取。

1.3 增加课程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对课程的进行整体把握

把内在联系较紧密的章节在讲课完成后进行串讲,如流体流动、流体输送设备、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和固体流态化,以柏努力方程为核心,把化工设备融入其中,详细讲解几个例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问题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积累知识,开阔眼界。经常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也许研究暂时没有结果,但研究过程却是最可贵的,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工作中遇到相似问题的解决积累方法和经验。

1.5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学提倡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身,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4]特别是设备,工程,模型等的相关实物图片,既可以让学生得到很具体的直观认识和空间的概念,也会让学生觉得化工原理是很实用的一门课,使得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不出教室而行学万里。

2 学生学习目的、方法及学习态度

2.1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对于应用型化工专业学生来说,今后所遇到的工程问较简单,但涉及的面广,所以学习化工原理时不能钻牛角尖,对于过深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推导能看懂就可以了,当然理解能力不错的学生能深入全面了解更好。要了解课程全貌,就要理解核心公式的物理意义,能够触类旁通、深入探究,既能用生活中的常识去理解化工原理,也能把复杂的数学模型得出的结论用最简单的生活常识去理解和诠释。例如:探究生活中热量的流失和传递。首先,考虑到的是热量流失是由温度差异(温差)造成的,它是热量传递的推动力。而热量传递必然有阻力(热阻)存在,那么,热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根据生活经验,它与传热面积、传热的距离(壁厚、平均壁厚)和传热的材料(传热介质)等有关,而它们的关系又是什么呢?正比,还是反比?这就确定了问题的方向,是定性地分析问题。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后,再看“传热”与“蒸发”你就会觉得很亲切,好像以前学过,现在不过是再学习的深入一点罢了,而这是定量地分析问题,是学习的升华。这样在应用时才能举一反三,建立起相关公式的内在联系,而不被过多的原理和公式所迷惑。又如柏努力方程,要能明白公式中每相的含义,而不是单纯记忆公式,把一个公式演变成很多公式而不知其内在联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学习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夏天空调室内机为什么会有冷凝水出现?压力容器是怎样保证安全生产的?精馏的原理什么?为什么能进行吸收操作?等等。有了这些思考,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才能从容不迫,触类旁通,不被困难所难到。

2.2 总揽全局,分清主次,把握重点是学好化工原理的基本思想

学习化工原理前,我们就要参照大纲大致了解学习要求、内容和方向;而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较难的数学模型及推导过程就不需要深究,而对于核心公式和一些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要重点把握。例如:化工原理涉及的图表、单位转换及物性关系曲线是今后工程实践的重要工具,就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特别是单位,要清楚地明白单位的大小。如常用的压强单位,工程习惯上叫压力,单位有帕(Pa)和兆帕(MPa),那么1MPa有多大呢?从理论上讲是100万帕,即每平方米上受到100万牛顿的力,可以托起103.3米高的水柱;用标准气压来衡量: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325Pa,也相当于每平方厘米上受到10.1325牛顿的力,等于1.033kg/cm2,所以1MPa约为10.185kg/cm2。而实际工程中却没有这么精确,一般把1MPa近视看作10公斤(kg)。这样,我们不仅能形象地记住压力单位,定性地分析实际化工设备的工作压力,而且对今后学习、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2.3 从实践出发,勤于思考是应用型化工专业学生学好化工原理的关键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升华。通过多媒体对化工设备,工程实物,模型等感性的学习,可以帮助你建立对化工原理很直观的认识,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了解设备结构和工艺流程。同时,多观察生活,多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问题,如怎样提高传热效率?如何延长泵的使用寿命?精馏操作热能如何高效利用?这些都是实际工程中要解决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或和同学们相互讨论,从而拿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主体部分标题的用词要再斟酌,对具体内容要先写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有哪些好处,也可适当举一些例子)。

3 结 语

对于应用型化工专业化工原理的教与学,不同于其它一般化工专业,不仅要求教师讲课要打破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以工程实例为主线进行讲解,理论结合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同时也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只有教与学有机结合,才能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满足社会高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华平.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2(4):101-102.

[2]周文君,赵英辉.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时刊,2009(11):73-75.

[3]李小保.新时期化工原理理论教学内容的思考[J].化工时刊,2009(11):68-69.

8.化工原理课程一体化教学探讨 篇八

摘要:通过对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就传统教学模式与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对比,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化工原理;一体化;教学探讨

一、中职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

为了使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更充分地体现这一特征,或者说,为了使中职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走教学一体化的路子势在必行。所谓一体化,是指专业理论课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学由同一个教师担任。实习、实验指导教师同时又担任专业理论的教学任务,或专业理论教师同时担任实习、实验教学任务。

近年来,许多中职学校加快了一体化教学的步伐,我校也对化工原理课程一体化进行了教学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践证明,推行一体化教学,把专业理论和实习、实验这几种教学任务集于一人,存在许多益处,是一件既势在必行又势在可行的事情。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炒冷饭”现象时有发生,教学效率低下;

2.占用大量教学资源;

3.技能训练时得不到及时的理论指导,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三、化学原理课程一体化教学探讨

化工原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若推行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一体化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蕴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的项目中,课堂讲授、教材组织和实习、实验环节均围绕一系列的任务进行,教师授课时打破传统的章节划分,尽可能简单地讲授与本次任务相关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它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为教学活动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与项目的解决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由传统的教师“教学”变为学生“求学” “索学”。该方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变成实际的应用。教师引导、点拨的重点在于把知识加以引申,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下面就其一体化教学模式谈谈我们的设想。

(一)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工厂)为中心的转变。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

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

2.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

3.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实习车间构成了一体。

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一体化教学探讨

1.修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可将《化工原理》课程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模块,而每个模块中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一体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习、实验教学的有机衔接,避免理论课与实习、实验课脱节的现象。这里所说的脱节,有两种突出表现:一种是理论课教师和实习、实验教师对各章节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往往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而实行一体化教学后则完全可以保持一致性,使理论教学与实习、实验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种是存在理论课与实习、实验课时间间隔过长,或实习、实验教学先于理论教学的情况,这都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理论教学与实习、实验教学的脱节或错位,大都是因为理论课教师或实习、实验课教师由于特殊情况而不能按教学计划实施教学造成的,在推行一体化教学的情况下,如果教师有特殊情况,理论教学和实习、实验教学可以同时推迟或同时提前,就不会出现脱节或错位的问题。

2.化工原理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模式。

化工单元实训(化原仿真+化原实操)+化工单元理论课1+化工单元DCS控制系统+化工单元理论课2。

3.化工原理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的课时分配(每个化工单元操作12~22学时)。

(1)化工单元实训:2~4学时;

(2)化工单元理论课1:2~4学时;

(3)化工单元DCS控制系统:4~8学时;

(4)化工单元理论课2:4~6学时。

4.化工原理课程实行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1)化工单元实训。

①化原仿真:按我们已经采用的方法进行(1~2学时);

②化原实操:强调学生对化工单元流程的熟悉,对化工生产的开、停车、正常操作及各参数的调节;了解影响单元操作的因素(2~4学时)。

(2)化工单元理论课1。

强调基本概念,把化工单元实训中出现的或已用到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与分析,让学生获得知识,从实践到理论实现初步提高,同时也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3)化工单元DCS控制系统。

让学生熟悉化工单元操作的DCS控制系统流程、操作,感知化工生产过程中个体与整体、局部和全局间的关系,建立工程概念。

(4)化工单元理论课2。

本单元总结性教学,重点是对过程操作、过程原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化工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达到初步解决问题的目的。

5.编写一体化教材。

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因此,可参照有关的专业资料,有必要把原有化工原理课程编写成一体化教材。

6.培养“双师型”师资。

即使有了再完善的计划、再完美的教材,如果仍然采用理论教师讲理论,实习、实验教师指导实习、实验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就如同空谈,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实验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推行一体化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双师型”教师要承担实习、实验指导教学任务,除了按教学计划给学生讲解、演示、巡回指导外,还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的知识面要宽。因为凡是学生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都要回到实习、实验中去应用,在实习、实验中碰到的问题,都要由实习、实验指导教师去解答和处理,所以中职学校应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特别要加强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适应科技进步对教学工作的要求。

7.建设一体化教学实训中心。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实验教学的一体化实训场所,所以一体化教学实训中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根本保障。

为保障化工原理一体化课程的顺利开展,在以上的7点设想中,又以第7点最为关键。各类教学的场所、实训仪器和设备等,不仅要齐全,而且还要配套化工原理课程一体化教学,因受实验装置套数所限,每班以25~30位学生为宜,如学生人数过多,指导老师难以顾及,也就失去了一体化教学的真正目的和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冷士良.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赵刚.化工仿真实训指导(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9.化工原理实习报告 篇九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2011年11月06日,在我院领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化工原理见习”。工程实践教育是本科生学习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我们在本科期间接触现场设备、工艺等的一次全面性、系统性的学习的唯一机会。本次实习主旨在于:增加我们对生产企业的了解,使我们掌握工艺流程、设备、管理措施,设备检修及其他许多细节方面的知识、更好的巩固所学的化工原理知识、提高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程度,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生产实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认识并掌握常用机器、设备的结构及作用;2.了解化工工艺、生产过程及控制系统;3.了解过程装备的制造工艺及过程;4.了解产品的物料性质。

二、实习内容、原理与总结

在半天的实践学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河北胜达永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河北胜达永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新区云杉路19号,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生产PVC塑窗型材的股份制企业,是中国塑料工业协会异型材及门窗制品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和定点生产企业,并被河北省建设委员会接纳为会员单位。公司生产的“胜达”牌PVC异型材系列产品主要有:推拉窗(门)型材为"60、70

(68)、80、90(92)系列,平开门、窗用型材为60系列。“胜达”型材年产能力已达5000吨,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通过对河北胜达永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参观,我们了解了PVC塑

窗型材的生产流程和特点。一个成品的出厂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原料处理→调制工序→成型工序→生检→检查工序→出品

调制工序的关键设备是

参观过后,我了解了PVC塑窗型材生产工艺的特点和主要工艺流程,并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其高效率的生产过程和对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感想

半天的参观实习很快就结束了,在这段短暂的实习时间里,收获和感想还是有的。我觉得这种形式的参观实习非常的有意思,因为这比坐在课堂里听讲来得更为实际、直观。通过实地参观,我了解了其工艺流程,对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主要设备都有了一定认识。我感到自己真的是学到了很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我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知识是如此匮乏,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填补自己的空白,争取为我国的化工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希望增加这样的实习机会,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让各个企业单位多派出几名员工给我们进行更为细致讲解。

三、致谢

10.化工原理实验考试复习 篇十

一、考试题型

选择题(10小题,20分)、判断题(10小题,10分)、简答题(4小题,40分)、数据处理题(2题,20分)、流程分析或设计题(10分)(应化与环境)

二、考试范围

所做的全部实验内容,重点是流动阻力测定、泵性能曲线测定、传热系数测定(K、α)、精馏、吸收等。

三、要求

1、实验室所用的测量仪表(温度、流量、压强等测量仪表,有哪些类型?);

2、流体流动实验一至实验

五、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部分回流精馏实验是如何保持连续稳态流动、稳态传热、稳态传质的?

3、完成实验所用的关键设备、结构特点与作用(传热,吸收,精馏);

4、实验基本原理(传热,吸收)

5、实验操作步骤(操作要点)(流动阻力测定,流量计校正),如何操作,同时还要求掌握为什么这样操作(泵性能曲线测定);

6、数据处理为流动阻力系数λ、传热膜系数α、精馏进料线方程与操作线方程等;

7、通过实验测量出的数据说明问题(吸收、传热、精馏);

8、根据实验测定任务,要求找到使用哪些测量仪表?并通过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设置这些仪表?(应化与环境专业)――相关内容: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吸收实验。

9、给定一个实验测定任务,要根据实验原理分析,知道应该测定哪些参数?设置什么测量仪表?并画出流程装置图(在图中标注设备与仪表)――相关内容: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吸收实验。

10、简答题为泵操作方面、吸收、传热、综合内容各一题。

四、分值分配

动量传递部分:35分左右热量传递部分:20-25分

质量传递部分:30-35分综合部分:10分左右

分析与设计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1、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要求既可以测量对流传热系数,又可同时测量总传热系数,标注仪表、仪器名称。说明需要测量那些参数?

11.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信息化方法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化工原理 思想创新 模式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受校级青年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DK2015-7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9-01

《化工原理》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工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从低年级自然科学基础课向高年级工程科学专业课的过渡,因此,课程建设方面一向重视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和实践环节,授课过程应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致力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其信息化建设这一课题的开展及研究已刻不容缓。

“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包括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初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初步融合阶段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阶段,在此期间,教学硬件和师生的信息素养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工作呈现出一片改革盛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继此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它不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使教育信息化对教育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引领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锻炼,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一、不断创新教育思想

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当下教学应充分体现其双向行为的特性,并采用双重视角,推进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应采取积极引导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书面知识与实际生产的联系,拓展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知识探索。在《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增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连续性与统一性,培育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积极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始终是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内容应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形态,运用现代化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领域的科学性和创造性。针对化工原理理论知识内容较多、教学课时有限以及工程实践性强的课程特点,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反转”过来进行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学热情,这就是所谓的“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应把握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培育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中,要想成为一名化工行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加强工程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教育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完善实验条件,增加实践机会,将工程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用工程观念分析、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充分完善教育平台

将Aspen plus模拟软件应用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构建化工原理的仿真软件,“微课”资源,教育共享资源等,不断提升教育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和实用性;建立与教材和实际生产高度融合的实验内容,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拟定科学、系统的实验课程考试制度,完善考核制度的合理性,督促学生在课上巩固知识,开拓思维,课下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从而领悟《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艾常春. 现代教育模式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8:237-238.

[2]张瑞,刘献明. 论高等师范院校工科生工程素养的培育[J].山东化工,2013,12:165-167.

[3]顾晓利. 化工原理教学中突出工程思维的培养[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 01: 13-90.

作者简介:

12.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篇十二

关键词:化工原理,多元化,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化工原理是当前化工相关专业所开设的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其内容由化工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典型设备的操作和化工基本计算所构成, 同时这门课程与化工企业岗位联系紧密。因此, 如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化工操作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是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关键。

一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采用多媒体教学

化工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 其教学内容是与实际密切相关的, 尤其离不开对设备的讲解。生产中所用到的化工设备如离心泵、换热器、精馏塔等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 缺乏感性认识。传统化工原理教学, 教师仅用粉笔、黑板和语言表达教学内容, 教学是在静止、平面、呆板、抽象中完成, 费时费事, 效果又差。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运用视频、动画、图像等现代教学手段, 如用动画展示雷诺实验;用动画展示设备各种板式塔的塔板结构、漏液、液泛和雾沫夹带等现象, 可以形象逼真地重现设备操作和设备内部结构, 使得复杂的结构直观化, 原理教学简单化, 在课堂上给学生一种很强的感性认识, 使课堂内容丰富而又生动。同时, 通过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增大了课堂信息量, 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发展,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广度。

2. 采用多元化课堂教学手段

课堂是最重要的教学阵地, 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 如何将内容讲解清楚, 使学生熟练掌握, 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是十分关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运用启发、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 分阶段目标实施法, 类比式教学等方法, 使学生有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这些教学手段的实施, 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加强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总结。通过反思, 教师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领导的赏识, 自己的才能才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反思应主要集中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要从不同的视角和方式找出教学中的优点和各种诟病, 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 寻找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加强化工原理课程的专题性教学

根据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可就业的化工技术领域中, 化工类专业对于化工单元操作的原理和应用知识深度的要求更多。因此, 应该在化工单元操作的原理和应用知识深度上进行拓宽与加深, 通过进一步学习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达到该目的, 因此, 做好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规划显得更为重要。

1. 强化单元操作理论分析

首先对学生在化工原理中已经学习过的单元操作进行知识结构梳理和复习, 找出重点,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剖析。如柏努利方程式的推导, 通过流体流动机械能衡算方程式的这种导出过程, 方程式的机械能是单位流体的能量, 与管道中流体流量的大小无关, 这个概念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很容易理解流体流动机械能衡算方程式可以适用于分支管道和汇合管道。通过化工原理实验教学, 能激发学生们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活跃了思维, 拓宽了视野,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选择典型例题进行教学分析

在学习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内容之后, 如何检查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典型考试题就是很好的教学分析材料。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好奇心, 同时为了树立自身的自信心, 选择典型的考试题目进行教学分析则更加有意义。

教师对题目要做好细致的分析, 向学生讲解之后要及时做题目, 进行分析评述, 要及时评价所分析题目的难易程度, 使学生心里有底。

三加强化工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任务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的设备理论和操作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化工原理实验主要是利用化工实习软件和仿真软件, 仿真实验是化工原理实验的一种发展趋势, 利用仿真软件, 将传统的“预习—操作—报告”模式改变为“预习—仿真—操作—报告”的新模式。

总之,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创新,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关注学科的发展前沿, 及时补充课程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动向, 将学生培养为具有知识新、适应能力强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成为化工行业里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严世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若干误区探析[J].教学研究, 2006 (4)

[2]段东红、刘世斌、郝晓刚等.化工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广东化工, 2008

[3]王振中.化工原理 (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7

13.化工原理实验心得体会 篇十三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化工原理》这门课,在学习了部分理论知识后,我们进入了实验室,开始学习《化工原理实验》并分组进行了实验。和前几个学期类似,大家先要进行实验的预习,在老师讲解后进行实验。通过动手实验,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化工原理课上老师讲解的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对理论知识有了形象化的认识。

本学期我们共学习了九个实验(其中实验八为演示实验),分别是实验

一、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实验,二、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实验,三、传热实验,四、精馏实验实验,五、沸腾干燥实验实验,六、恒压过滤实验,七、吸收实验,八、气体膜分离实验实验,九、反渗透实验。通过对实验的学习并亲手操作,我掌握了许多知识。

这几个实验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沸腾干燥实验,实验以热空气为加热介质,含水硅胶为干燥物,需测出单位时间内湿物料的变化并绘出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这个实验和恒压过滤实验一起分组进行。老师讲解完实验原理并强调了注意事项后,我们开始实验。我们小组先进行了沸腾干燥实验,我负责取样和记录的工作。每个三分钟记录床层温度一次,取样一次,并由同组同学进行含水量的测定。实验过程中,我们互相配合,进行的很顺利。但是记录了几组数据后,我在一次取样时,不小心把刚刚取出的样品撒在了桌子上,使得这个时间的样品没能采出,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按照助教师兄的指导,在下一个三分钟再次进行取样,分析,记录结果。之前在预习以及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关注了样品管不能完全拉出这件事,否则物料颗粒会喷出流化室,但是取样时却没有取好,这是一个教训,实验中细心认真完成每一步,我们的动手能力才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化工原理实验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一些典型化工设备的原理和操作,熟悉化工中的实验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掌握化工数据的基本测试技术。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通过实验一方面我们掌握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实际操作;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另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感性认识,活跃了科学思维,培养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实验在科学理论进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大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锻炼了我们集体协作、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在实验及其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实验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得我们在化工原理课程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际的验证。

14.化工原理读后感1 篇十四

在上完了一个学期的化工原理后,我明白了化工原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以化学和物理加上部分数学知识为基础,上完了这一个学期的知识后,虽然时间非常的短暂,但是我却感受到了化工原理在化学工艺生产中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别是这些工科学科是非常注重实验的,同样化工原理也非常注重实验,同时化工原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实验中体会化学认识化工走进化工,再从实验中学习化工喜欢化工。老师在教学中能让化学实验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化工原理无疑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

在这门课中我们了解到了化学和物理的知识在选矿中的重要作用,选矿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机械都用到了物理化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将来我们选矿方面的技术员了解这其中的各个工程,而要这要我们就必须学习好我们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化工原理这门课程。深入的剖析这门课程,把这门课程真正的学懂,运用到实际的生活生产中去。

15.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十五

1 激发学生的兴趣

化工原理课程是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这四大基础化学之后, 化工专业课之前的专业基础课。在此之前, 学生没有接触过与化工企业, 对化工没有直观的认识, 所以, 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仅仅要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 还要让他们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在讲课之前, 先提出下面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例如, 为什么高烟囱比低烟囱的排烟效果好[1]?为什么暖气使用地暖的形式?为什么暖水瓶的内胆是镜面的?这些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 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2.1 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2], 目前, 化工原理教材多种多样, 使用范围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选择陈敏恒等人编写的《化工原理教材第三版该教材多次获得优秀畅销教材奖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使用与之配套的丁忠伟主编的《化工原理学习指导》辅导书, 使重点难点进一步明确, 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

2.2“问※看※讲”三步骤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 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边听边做笔记。结果, 一学期下来, 笔记做了厚厚的一本, 实际掌握的东西没多少。这种“填鸭”手段沿用了高中的教学方式, 但是, 大学的知识不论是在深度方面还是在广度方面都比高中所涉及内容要多。所以, 这种方式不再适用于大学学生的学习。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看※讲”三步骤的方式教学, 即:课前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看书、查资料或讨论来寻找答案, 在上课的时候, 学生就可以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来听课。这样, 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看※讲”这三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效果明显, 反应良好。

2.3 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电脑、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多媒体教学被各大院校广泛的使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 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单调的缺点。色彩鲜明的板书、生动活泼的动画、变化多端的画面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 多媒体的应用并不表示我们彻底不使用粉笔授课, 而是, 在公式的推导以及讲述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时候, 我们在黑板上推导讲述。比如在讲用量纲分析法推导湍流时只管阻力损失的时候, 我们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的推导演算, 使学生的思维与我们同步, 这样使学生即掌握了量纲分析法这一研究方法, 又掌握了范宁公式。当我们需要让学生感官的认识一些事物的时候, 多媒体又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比如, 在讲通过雷诺实验得出两种流型———层流和湍流时, 采用flash动画让学生直接通过视觉去掌握;或者在介绍各种设备的时候, 采用幻灯片的方式是再合适不过了。

传统的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互配合,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

2.4 严格的教学管理, 合理的考核方式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 合理的考核方式是检查教与学是否合格的有力手段。我们有一套教学及教学研究、定期的学生辅导、中期的作业检查、教学与考试的分离、集体阅卷以及考试结束后的试卷分析, 这些手段可以使我们及时发现问题, 调整方式来解决问题。

3 加强实践

学生在课堂学习到的始终是理论的知识, 作为巩固理论知识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实践了。我们安排学生进行化工原理实验, 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动手验证而进一步加深。

目前化工原理实验分为三类:验证型实验, 综合型实验以及设计型实验。而实验室里大多是验证型的实验和综合性的实验, 也是大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内容, 对学生掌握课本上的重点知识非常有用。比如, 伯努利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对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进一步掌握, 而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对公式的应用进一步熟悉。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主要靠老师的讲解照猫画虎的去完成。所以, 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采用课前学生预习, 写预习报告, 课堂上老师先提问, 再针对重要步骤进行强调, 然后由学生动手实验, 老师指导, 课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设计型实验是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们采用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先拟定实验计划, 老师检查其可行性, 然后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实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效果良好。

4 结语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本文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的教学手段以及加强教学实践等方面作了介绍。希望通过交流, 能提高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基础化学与化工专业课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兴趣, 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以及加强实践环节等几方面着手, 研究了化工原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方法,教材,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敏恒, 丛德滋, 方图南, 等.化工原理 (上册)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65.

[2]胡兵, 范明霞, 孙凤兰, 等.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与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 2010 (6) :30-33.

[3]穆飞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研究[J].广东化工, 2010, 37 (11) :196.

16.化工原理下总结 篇十六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化工原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00-01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讲述了化学工程中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的传递过程。主要包括流动、传热、传质三大传递过程及单元操作设备,概念公式繁多,设备复杂多样,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引入课程理论知识,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用在什么地方,怎么应用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下面以化工原理课程中的传热部分为例阐述项目教学的设计和执行过程。

传热部分的传递过程为热量传递,单元设备为换热器。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和传热过程的计算及换热器。

1 提出任务

某厂需要一台换热器冷却甲苯蒸汽,甲苯蒸汽的流量为M=2000 kg/s,温度为T=110 ℃;冷却水流量为m=5000 kg/s,进口温度为t0=20 ℃。

这是一个换热器设计项目,涉及到的知识包括导热、对流换热、冷凝换热、热平衡、总传热系数及对数平均温差等相关理论知识和计算,几乎包括传热部分的所有内容。

2 换热器设计思路

这一部分主要由老师指导完成。

(1)确定总体设计思路:采用管壳式换热器。甲苯蒸汽走管外,冷却水走管内。

(2)通过热量衡算方程求冷却水的出口温度t。

(3)计算管内对流换热系数,管外冷凝换热系数。

(4)计算总传热系数K。

(5)计算传热温差。

(6)计算总传热面积A,确定换热管管长和数量。

3 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这一部分由学生完成,老师指导。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就很自然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计算管内对流换热系数时首先要计算雷诺数Re,选择相应的经验公式。而计算雷诺数需要知道管内水的流速u,流速u又是根据流量和流通面积决定的,要知道流通面积必须知道换热管数量,而换热管数量是要设计的内容,未知的。所以,管内流速可以根据经验确定,要保证管内的换热系数足够大,而又要保持较低的阻力,按照经验,速度在1~2m/s为宜,取u=1.5m/s。其原因是速度太大,阻力显著增大,增加水泵功耗。同时速度太大对换热管束的冲击也大,容易造成换热管破裂。如果速度太小,达不到湍流换热,换热系数显著减小,换热面积大幅增大,增加了换热器的成本。水的速度太小还容易造成管内结垢,增加了传热阻力,降低传热系数。这些内容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有效地使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再如,怎样计算传热温差?在换热器设计计算时一般采用对数平均温差,并尽可能让其最大,这就涉及到冷热流体流动方向的设计,冷热流体流动方向有逆流、顺流和交叉流,不同的流动方式,对数平均温差是不同的,其中以逆流流动时对数平均传热温差最大的。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让冷热流体呈逆流流动。为实现冷热流体逆流流动,管内外流体流程应设计为单管程和单壳程。由于管内流体流量、速度已定,如给定换热管的管径,那么单管程换热管的数量就可以确定,再根据计算的传热面积,确定换热管管长,换热器外壳直径及长度就可以确定了。在生产实际中,换热器是与其他设备相连接的,在设计换热器时要考虑换热器的安装空间是方形的还是狭长形的,如果是方形的空间,换热器就要设计成短而粗的形状。由于换热面积是确定的(为了完成已定的热量传递),所以壳程为单管程,管程就要设计成多管程,这时管内外流体的流动方向为交叉流,传热温差的计算就要安照交叉流的计算公式。

还有,在计算总传热系数时,除了要知道管内冷却水的对流换热系数外,还需要知道管外甲苯蒸汽冷凝换热系数。在计算时,就会发现,甲苯蒸汽的冷凝换热系数比管内水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很多,换热热阻主要集中在管程。所以在设计换热器时不必考虑甲苯蒸汽的速度,而只需考虑管内水的流速的大小,因为速度直接影响换热系数的大小。学生经过设计计算后就可以深刻理解有相变的蒸汽冷凝换热和无相变时对流换热系数大小的差别。这里还涉及到管壁的热阻,热量通过管外甲苯蒸汽传递到管内冷却水,需要通过管壁,这时的热量传递是通过导热完成的,管壁越厚,热阻越大。学生在计算总传热系数时对导热热阻也会有深刻的体会。

学生在设计计算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除上面的内容外,还有传热介质物性的选取;换热管管径的大小确定;换热管的排列方式,是叉排还是顺排;管板尺寸、壳体内径及厚度的确定以及连接法兰尺寸的确定等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绘制换热器设计图

为了制造一台换热器,除了前面的设计计算外,还需要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加工图。需要绘制的图纸有布管图、管板加工图、换热器器芯装配图、外壳加工圖、总装配图等。在绘制这些图纸时必须按照行业标准和规范绘图,要能满足生产加工的要求。学生在完成绘图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机械制图的能力,掌握了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应用于专业实践的方法。

上面仅仅介绍了传热部分的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在《化工原理》课程中其他的单元传递过程,如蒸发、吸收、蒸馏、干燥等,都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冯霄,何潮洪.化工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下一篇:观看消防安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