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生命的诗歌

2024-10-10

于生命的诗歌(精选14篇)

1.于生命的诗歌 篇一

一个人活在世上,无论是穷是富、是官是民,要想活出滋味,一定要有某种希望在支撑着。特别是一个人处于艰难困苦时,希望的价值可以等同于生命。一些自寻短见的人往往是心中没有了希望。

70年代初期,我在农村插队已经五六个年头了,同来的同学或推荐上大学或招工或走后门回城,最不济也调到乡里弄个民办老师当当。知青点的干打垒土屋里,空荡荡只剩我一个人。我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出身不好,家里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扎根农村一辈子这句响亮的口号大概就是针对我这种人说的。我当时心情低落到极点,常常一个人晚上在荒野毫无目的乱走。希望遇到什么野兽便好了结这份痛苦。

一次在大队开会,无意中发现省报的文艺副刊,上面刊登的文章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到旧报堆里翻到十多张,带回知青点细细阅读。能不能通过写革命文艺作品改变一下处境呢?别的希望如梦如幻,非主观努力能为。如同口渴时眼前幻化出一片梅林,长夜中远方闪耀着一盏明灯。收工后,我再也不蒙头大睡了,就着昏黄的煤油灯,模仿当时流行的写法,挖空心思编造着阶级敌人阴谋破坏,贫下中农眼明心亮,老支书语重心长之类的小说。写好后便激动万分地走十多里山路把小说寄给省报副刊。干活累时、生活苦时,我便想像着小说终于发表了,大队书记拍拍我的肩膀,公社书记专程来看望我,县文化馆发现我这个人才,一纸调令就把我调到县文化馆工作。这些甜蜜的想像常让一个人忍不住笑出声来。当时省报副刊每星期三出一期,估算到这期报纸该到了,我便早早吃饭,不论刮风下雨赶到大队。结果总是满怀希望而来,沮丧失望而归。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并没有使我失去信心,我知道,在那内外交困的处境下,如果没有这线希望,我将没有勇气生存下去。胡编乱造的小说如泥牛入海,心中又萌生了另一个希望,诗歌短小,何不从诗歌着手。我又成了一个诗歌爱好者,副刊上的革命诗歌每篇必读。又开始疯狂地写诗,几乎每天一首。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一封省报的来信。我估计一定是我写的诗歌发表了,寄来了样报。手哆嗦了半天,撕不开信封,赶紧藏进内衣口袋,反身便向知青点一溜小跑。进村后,我觉得平时不苟言笑的农民今天都笑眯眯地望着我,连狗也在我身前身后撒欢,哼哼地小叫个不停。进门后,小心翼翼地剪开信封,抽出一看,是一份文艺简报,上面登了几篇关于如何写好诗歌之类的文章。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在省报副刊发表作品成了我唯一的希望和快乐,也为我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今天能成为编辑,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几百篇文章,有的还获了奖,很大程度得益于当年的勤奋笔耕。我深深体验到,希望对于人们的一生是多么重要。现在,我每年年初都要为自己制造一点希望,这希望鼓舞着我不断进取,不论顺境逆境,我都觉得很充实。

2.于生命的诗歌 篇二

文学自诞生起, 就伴人类一道成长, 随生命一起丰富。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当下的现代生活, 文学记录了各个时期人类的生命活动。一部浩瀚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丰富的生命史。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1]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命意识的投射, 蕴涵着作者丰富的生命体验。文学作品中, 作者常常运用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方式,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生命意识投射的方式主要运用于诗歌和散文创作中。庄子崇尚生命不受约束的自由境界, 常常把那种“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生命体验通过丰富的想象融入其作品。在《逍遥游》中, 那“扶摇直上”的鲲鹏、“御风而行”的列子和“乘云气御飞龙”的藐姑射神人都不受世俗羁绊, 充满了生命自由的欢乐和逍遥, 寄寓了作者对自由生命形态的向往。屈原出生于巫风盛行的楚国, 又是“帝高阳之苗裔”, 既有“内美”, 又重“修能”, 一生怀着“美政”的理想, 然而却因谗被疏, 《离骚》一方面投射了诗人对生命的神性体验, 另一方面又充满了“屈心抑志”、“忍尤攘诟”的痛苦忧愤。曹操既生逢乱世, 又怀治世雄心。他在诗作中常常融入各种复杂的乱世生命体验, 既有“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的悲悯, 也有“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的感叹, 更有“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表白。李白一生既怀青云直上之志, 又有寄情山水之情, 得意时“千金散尽”, 失意时“散发扁舟”, 其诗作处处彰显出诗人豪放飘逸的生命体验和人格风范。郭沫若的诗歌几乎都是感情燃烧时的产物。情不自已的诗人不但“笔立山头展望”, 而且“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女神》中那熊熊燃烧的炉中煤、那气吞宇宙的天狗以及在火中涅磐更生的凤凰, 既反映了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 更倾泻出诗人的生命激情。

“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 “我们的生命本是天地万象间的普遍的生命。如这生命的力含在或一个人中, 经了其‘人’而显现的时候, 这就成为个性而活跃了”[2]。半个多世纪前, 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曾经深刻影响了鲁迅等一代“五四”作家, 他关于文艺与生命关系的诠释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文学是人学, 人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生命主体。莎士比亚曾借哈姆莱特之口发出了对人的生命的礼赞:“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莱特》第二幕第二场) “情动而言形, 理发而文见”。 (《文心雕龙·体性》) 情与理是生命主体的体验与感悟, 言与文是生命活动的呈现与载体。其实在某种意义上, 文学自身也是一种生命形态。白居易曾这样描述文学的生命形态: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 (《与元九书》) 也即情感是文学之根, 语言是文学之苗, 音韵是文学之花, 意义是文学之果。无论古今中外, 文学都是生命沃土上盛开的花朵, 只有“血肉丰满”的作品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 文学教育历来受到重视。从小学语文到大学语文, 文学教育一直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然而, 传统的语文教育或文学教育大多以知识传授和名理分析为主, 在强调语文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同时, 往往忽视了文学审美教育, 遮蔽了文学的生命活力。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传统思想的束缚, 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 还有教育体制的原因。

从孔子的“诗教观”到梁启超的“新民说”, 从韩愈的“文以载道”到毛泽东的“文学为工农兵服务”,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重视文学和文学教育的传统。然而毋庸讳言, 文学和文学教育历来在受到高度重视的同时, 也一直负载着难以承受之“重”。这“重”便是我们向来把文学或文学教育大多视作思想教化和能力培养的工具或手段, 而忽视了文学具有的审美属性, 遮蔽了文学蕴涵的生命意识。

新时期以来, 思想解放下的文学教育虽然努力挣脱了政治的束缚, 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出某些生命的活力。然而, 文学教育仍未完全摆脱工具化的束缚。首先, 在课程设置上, 文学教育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品。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只有“语文”, 没有独立的“文学”, (注:仅有1956年至1958年短暂的两年间语文分为语言和文学两门课程, 大学中文系的相关文学课程除外。) 顾名思义, 语文即语言文学, 是语言文字表述的文化知识。文学则是语言文字表述的艺术作品, 是从属于语文范畴内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以来, 附属于语文教育的文学教育仍然是考试体制下的一门“功课”。其次, 在教材使用上, 我们的文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固守“本位主义”。语文教学中, 教师多以教材为本, “传道、授业、解惑”, 常常囿限于教材和参考书, 注重对课文逐词逐句分析, 较少进行创造性拓展;学生多以考试为目的, 注重听、说、读、写训练。这样一来, 文学作品成了僵硬的语言符号, 教师成了传授知识的“先生”, 而学生只需认真听取和记录教师不厌其烦的解读分析, 争取考试取得好成绩。第三, 在教学方式上, 文学教育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概念化、模式化倾向。一是思想内容层面的概念化, 教师热衷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蕴进行冷静分析;二是语言形式层面的模式化, 教师热衷对作品的结构形式和语言风格进行理性概括。文学教育的概念化和模式化倾向最终导致了审美体验的缺乏和生命活力的流失。

近年来, 我国校园中的学生伤亡事件时有发生, 凸显出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于是, 加强生命教育已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文学是植根于生命沃土的艺术之花, 任何民族的文学都是生命世界的形象反映, 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文学教育具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生命陶冶功能。因而, 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文学教育观念和方式, 通过文学中丰富的生命意识, 激活文学教育中的生命律动, 在文学与学生之间搭建起通往生命世界的桥梁, 构建起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学课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感悟生命, 丰富和完善自我生命世界,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信念, 也有助于激发师生之间的生命情感共振,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现师生生命质量的共同提升。

激活文学教育中的生命律动, 首先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指人对生命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人们只有具备了自觉的生命意识, 才能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才能努力去实现生命的价值。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规约下的文学教育, 偏重文学知识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钝化了学生的生命感觉。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是要通过文学教育, 培养学生珍爱宝贵的生命, 领悟生命的美好。对任何人而言, 生命都只有一次, 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古往今来, 谁都无法抗拒生命的流逝。孔子面对川流不息的大河时不禁发出“逝者如斯”的感叹;陶渊明退隐田园也难以回避“盛年不再来”的悲伤 (《杂诗》) ;而“烈士暮年”的曹操也不得不忧心忡忡地发出“神龟虽寿, 犹有尽时” (《龟虽寿》) 的感慨。春秋代序, 人生无常。在茫茫宇宙之中, 生命不仅容易流逝, 而且十分脆弱。自然界的各种灾难、人类自身的各种疾病随时都可能侵袭我们的生命。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3]。既然生命如此宝贵又如此脆弱, 作为拥有生命的个体, 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唯一的一次生命。

在某种意义上, 文学教育本质上是以文学为媒介的多维生命的对话与互动, 这其中包括了文本中作者的生命体验、传播中教师的生命阐释以及接受中学生的生命感悟。激活文学教育的生命律动更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在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学课堂上。在文学教育中, 教师应该是一个生命世界的精神导游, 引领学生去发现生命世界的无穷魅力, 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乐趣, 领悟生命世界的人生真谛, 从而通过文学审美, 丰富生命体验, 陶冶健康性情, 完善精神品格, 实现生命价值。在文学课堂上, 我们可以用问答、讨论、评点、诵读等多种方式, 尽可能地把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起来, 引领学生一道进入“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意境中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与李白一起上庐山, 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奇, 随杜甫一道登泰山, 看“一览众山小”的壮观, 同苏轼一道游赤壁, 赏“清风徐来”的静谧, 把身心交给自然, 让美丽永驻心间。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在他的学生中提倡这种“从游”的文学教育方式, 那种“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的教育境界让人心仪。

诚然,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 生命也会遭遇挫折,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挫折, 让生命在挫折中实现自我超越。文章憎命达, 忧愤出诗人。在文学史上, 历代文人墨客不但大多遭遇过挫折, 而且还会在作品中真切地记录他们所经历的挫折及其遭遇挫折时的生命感悟。诸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我们的文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从自然山水中领略生命的美好, 而且还应该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美好的人生一下跌入了“几乎什么都找不到”的生命暗夜。他在《我与地坛》中真实地记录了自己超越生命痛苦的精神历程。在那座“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公园里, 遭遇挫折的史铁生由“竞相生长”的草木感悟出生命的力量, 从一个“漂亮而弱智”的姑娘身上看到了生命的顽强, 在一对老年夫妇那儿见证了生命的美好, 由自己残疾的痛苦体验到母爱无私的伟大。经历了精神炼狱的作者不但走出了生命的暗夜, 而且用智慧的话语照亮了我们健全人日益幽暗的内心, 通过残疾的生命体验和执着的写作追求, 超越了生命的囿限, 并由此上升到对人类普遍生存尤其是精神“伤残”的关切, 他把写作当作生命世界和精神历程的探索, 成为当代最具生命哲思的作家。在《我与地坛》的文学课堂上, 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一起走进“地坛”, 与作者一道从四季的轮替和生命的往来中去感悟人生, 超越痛苦, 学会正确面对挫折, 让生命在挫折中实现自我超越。文学是生命之花, 生命乃教育之本。文学教育的园地里应该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

[2]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年, 第52页。

3.于寂寞深处体味生命的真谛 篇三

寂寞梁实秋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里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去寻找,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里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把人的心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的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到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旋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者“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最寂寞的境地,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得不到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不可能的。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里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那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惆怅。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享受它。

[美点赏析]

“寂寞”的经验人人都有。一人独处,无人相伴的孤单是“寂寞”;身处异地,苦苦思念的痛苦是“寂寞”,这些是生活层面的“寂寞”体验。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愤懑是“寂寞”,鲁迅独自呐喊于荒原、无人应和的苦闷是“寂寞”,这些是更深层面的“寂寞”。面对“寂寞”,人们常常要么独自品味其痛苦,要么一番愤世嫉俗之后选择逃避,要么用“自古圣贤多寂寞”的慨叹来自我安慰……本文作者梁实秋关于寂寞的见解,却着实与众不同,发人深思。

作者开门见山:“寂寞是一种清福。”“清福”者,清闲安逸的生活也,文章末尾作者写到:“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享受它。”“寂寞”在作者心中,是可以好好享受的“清福”,足以见得作者对寂寞生活的喜爱。除了首尾呼应,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一刹那的妙悟”、“我有一刻寂寞”等饱含作者思想感受的词句,散见在文章的各个部分,是读者感到作者的思想无处不在。“片刻”“一瞬间”“一刹那”“一刻”等词语的使用,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寂寞的境界在作者心中是多么的短暂而难得,读者除了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那寂寞难得的无奈,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寂寞生活的珍惜与喜爱。

接着作者通过三个画面的描写——“小小书斋里的静坐”、“礼拜堂里静悟”、“广济寺里的静思”,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具体化。三处描写,各有侧重,且各具特色。“书斋里的静坐”,侧重“寂静”,“礼拜堂里静悟”、“广济寺里的静思”则凸显“静穆”。“书斋里的静坐”的描写极其细腻,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一段枯枝折断然后撞击树干最后落到空阶上,这些细微过程无不让读者感到作者观察之仔细、体味之真切、表现之细腻。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后两个画面,则十分注意色调的运用,礼拜堂里不太明亮的光线,广济寺那如洗的天空、晶明的月色、蓊郁的树,都很好地突出了环境的静穆。三个画面,极具生活情调,都十分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寂静而肃穆的氛围,不仅为作者本人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外部条件,为作者进入“寂寞”的境界做了很好地渲染和铺垫,也唤起了读者的无限的向往,赋予了作品以很强的感染力和启迪功能。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超人的平和与睿智。他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恶而不愤;对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怜而不疾;对寂寞的境界爱而不逐。这需要平和的心态和对现实生活清醒认识。作者深知,在现代社会,遁迹山林,逃离尘世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那只能作为一种理想,因为“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保持心境的平静,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纷扰,保持自己的独立存在。也正因为有如此认识,作者才能对身边的环境保持惊人的敏感和感悟。他清晰地听到了庭院中枯枝乱草的声音、树枝折断的脆响;也正因为有如此思想,才使本文的语言呈现出清新活泼的特色。没有对生活热爱,没有超人的睿智,就不可能有此闲情逸致。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本文犹如饮一杯清茶,让我们浮躁的心滋润而平静。

[心香一缕]

1你能玩味玩味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

2“书斋中”“礼拜堂里”“广济寺里”三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3作者在文中说“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的”,文中有哪些短语和这句话的意思呼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4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在结尾说“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其实,历史上不乏有作者这样思想的人,你能说出一二来吗?

4.于生命的名言 篇四

1、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2、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惠特曼

3、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

4、生命没有完结,生命只有前进。——萧伯纳

5、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奇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6、人生短暂,享自由。——顾炎武

7、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冰心

8、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华罗庚

9、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弗洛姆

10、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11、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而宝贵的生命之树常青。

12、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己。——里尔克

1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14、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巴甫洛夫

15、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16、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8、人生最大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农民劳动得了收获工人劳动出了产品医生劳动治好了病教师劳动教好了学生,其他工作都是一样。——谢觉哉

19、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车尔尼雪夫斯基

2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21、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2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23、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24、我的生命属于整个社会;在我有生之年,尽我力所能及为整个社会工作,这就是我的特殊的荣幸。——萧伯纳

25、没有人永远活着,没有东西可以经久。

26、人生像一张洁白的纸,全凭人生之笔去描绘,玩忽纸笔者,白纸上只能涂成一摊胡乱的墨迹;认真书写者,白纸上才会留下一篇优美的文章。——佚名

27、我总觉得,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一点红清宫丸。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28、如果一个人只是度过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莫泊桑

29、在生活中投资就是在变化中投资。死,并不十分使我忧虑,因为我正忙于生活。让死亡自己去关心自己吧!千万不要以为哪一天你会安定下来,生活是不会让你安定下来的。你必须变化,你必须不停地适应变化,也就意味着你会不停地面临新的困难。但这恰恰是生活的乐趣所在。——巴士卡里雅

30、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31、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32、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33、你虽在困苦中,也不要惴惴不安,往往总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萨迪

34、有理想、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生活。——加里宁

35、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达尔文

36、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

37、若要享受生命,现在正是时候——不是明朝,不是明年,不是死后的来世。为了明年有更好地生活,最佳的准备是今年有个充实、完全、和谐而快乐的生活。——陶玛士·锥尔

38、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看花似地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地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保罗

39、生命是美好的,一切物质是美好的,智慧是美好的,爱是美好的!——杜伽尔

40、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41、今天就是生命是惟一你能确知的生命。昼利用今天,使自己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把自己摇醒,培养一种嗜好,让热忱的风儿扫掠过你,以高昂的兴致来过今天。——卡耐基

42、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杨朔

43、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泰伦提乌斯

44、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艾青

45、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意大利谚语

46、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时的山和水,又回复了是山是水,而人生已然走过,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秋天。——三毛

47、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48、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49、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你知道热爱。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50、一分钟一秒钟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的吸收生命和排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徐特立

51、只要有勇气,生活就会变得美好。——佚名

52、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53、快乐是我们要感谢生命,痛苦更要感谢生命。

54、个人,这是人生的道路,它总是可重复和独特点。——科恩

55、生命在前进的同时,它就是在走向死亡。——富恩特斯

56、生命是真实的,生命是诚挚的,坟墓并不是他的终结点。

57、生命是美好的,一切物质是美好的,智慧是美好的,爱是美好的!——杜伽尔。

58、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瞿秋白

59、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冰心

60、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

61、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

62、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叔本华

6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格拉宁

64、将自己的生命寄托于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在不下于天赋的生命。——孟德斯鸠

65、我们的人生随我们花费多少努力而具有多少价值。——莫利亚克

66、生命短暂,切不可猬琐偏狭。

67、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周恩来

68、人生像一张洁白的纸,全凭人生之笔去描绘,玩忽纸笔者,白纸上只能涂成一摊胡乱的墨迹;认真书写者,白纸上才会留下一篇优美的文章。

69、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70、如果人生有也能有第二版,我将会如何认真地修改校对!——克莱尔

71、我们的生命,像世界的协奏曲,由相异的因素组成——由各种各样的声调组成,美妙的和刺耳的,尖锐的和平展的.,活泼的和庄严的。——蒙田

72、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

73、只要愿意去做,人无所不通。——艾略特

74、生命的价值,正是在跑好自己承担的这一里程中体现出来的。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用生命所创造的价值,却可以与世长存。——佚名

75、生命是一去不复反返的!眼前保得了的切莫要放手;一放手,你就永远找不回来。

76、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洗星海

77、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居里夫人

78、我只有一次生命,而且它又相当短,我为什么在自己最不想做的事情上浪费我的生命呢?

79、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80、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川端康成

81、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萧伯纳

82、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张闻天

83、虽然人人都企求得很多,但所需要的却是微乎其微。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人的命运是有限的。——歌德

84、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

85、生命是惟一的财富。

86、在我心目中,生命不仅是肉体的东西,精神东西也是有生命的,是更需要珍惜的,生命并不在于长短,行尸走肉地延长生命,不如有真挚追求哪怕是短暂的生命

8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88、爱生而败仁者,它就是在走向死亡。养巢清宫丸。——富恩特斯

89、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门捷列夫

90、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贯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纪伯伦

91、我们全都是短命人,回忆者和被回忆者全都一样。——马可·奥勒留

92、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化短暂的事物为永久的吗?要做到这一步,就须懂得如何珍视这短暂和永久。——歌德

93、我们哭叫着降生,痛苦地生活,失望地死去。——佚名

94、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9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96、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中国)郭沫若

97、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98、我们将永远得不到更多的时间,我们拥有,事实上我们老早就有了所有存在的二十四小时。

99、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顾况

100、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0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02、人生的路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利的刺,但是自爱爱人的人儿会忘记了有刺只想着有花。——(中国)矛盾

103、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104、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105、人生像曲曲折折的山涧流水,断了流,却又滚滚而来。——波普

106、在我心目中,生命不仅是肉体的东西,精神东西也是有生命的,是更需要珍惜的,生命并不在于长短,行尸走肉地延长生命,不如有真挚追求、哪怕是短暂的生命

107、爱情是生命的火花、友谊的升华、心灵的契合。如果人类的情况能区分等级,那么爱情应属于最高一级的情感。——莎士比亚

108、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贝纳文特

109、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

110、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

111、人生最大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农民劳动得了收获、工人劳动出了产品、医生劳动治好了病、教师劳动教好了学生,其他工作都是一样。——谢觉哉

112、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113、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

114、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拿破仑

115、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惠特曼

116、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旺盛。

117、我从不忘记活着本身就是乐趣。——佚名

118、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是像一代人的命运一样珍贵吗?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与他同生共死的完整世界,每一座墓碑下都有一部这个世界的历史。——海涅科恩

119、即使断了一条弦,其余的三条弦还是要继续演奏,这就是人生。——爱默生

120、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121、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泰戈尔

122、人生就象打橄榄球一样,不能犯规,也不要闪避球,而应向底线冲过去。——罗斯福

123、浪费生命是做人的最大悲剧。——曼杰

124、燃烧一个人的灵魂,正是对生命的爱,那是至死方休。——三毛

125、事业无穷年。——韩愈

126、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生命想象不到地短暂。——杜伽尔

127、青春并不是直生命的某个时期,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塞·厄尔曼

5.于国庆的诗歌 篇五

文/毛泽东

龙跃甲子,鸽翱晴空,凤舞九天。

昔关河黍离,列强逐鹿;神州放眼,一鹤冲天。

重振社稷,举中流誓,今看东方盛世还。

黄河血,慨仁人志士,魂祭新篇。

华夏意气峥嵘,傲五湖四海锦绣满。

壮三山五岳,叠古风姿;九经三史,彰现华韵。

豪客泼墨,贤士铺卷,放歌九洲富丽妍。

泰山脊,领风骚环宇,有谁堪比?

沁园春·国庆(二)

文/郭海亮

万里晴空,壮丽山河,赤旗飘扬。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

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今朝如此辉煌,赖党政国策指方向。

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黎民多难,长夜茫茫。

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换得新生红太阳。

当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长。

沁园春·国庆(三)

文/柳亚子

华夏神州,万里河山,换尽旧颜。

看风云世界,五湖四海,巨龙耸立,上下千年。

春夏秋冬,花香遍地,绿水青山不夜天。

临国庆,道青春风采,挺立中坚。

中华儿女豪言,创奇迹和平环宇篇。

有南方新省,北疆春色,放歌东海,西北高原。

千古英雄,太平盛世,锦绣前程满故园。

6.于青春的诗歌 篇六

忙时莫谈是非,

静心思考人事,

莫要口不饶人。

心情时刻保持,

莫要胡思乱想,

童话不复存在,

莫要痴心妄想。

世事不能强求,

尽力成就心安,

莫要追忆过去,

挥手展望未来。

迷茫时刻都有,

莫要追根到底,

步步为营最好,

目前事情做好。

有些事已注定,

莫要固执强求,

自尊自爱重要,

幸福自己创造。

懒散变成习惯,

思想变得混乱,

理想好像遥远,

生活变得平淡。

吐槽司空见惯,

抱怨也成习惯,

个人颓废废柴,

埋怨外在条件。

事事在于人为,

莫要强加狡辩,

付出才有回报,

奋斗才有发展。

年轻莫要颓废,

辜负大好青春,

知足才能长乐,

7.于生命的诗歌 篇七

一、启发思考, 内化对生命本真价值的理解

地理教学的意义, 不仅需要传授地理知识, 而且还应引导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内化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 勤奋学习, 创造性地探索研究如何科学地利用资源, 造福祖国和家乡。

【案例1】为了让学生了解到长江流域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加快合理开发利用水力资源的重要性, 笔者在教学中国地理“长江”这节内容时, 先介绍了一位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 生于苏州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他荣幸地成为三峡开发总公司第一任总经理, 三峡第一位“大坝长”。他领导开展了三峡工程的大部分建设工作, 指导科研人员攻克了世界水电建设史的难题。然后, 选取呈现2007年11月26日新华社记者贾新霞、张荣对陆佑楣的采访对话———

记者:那么在建立三峡工程的时候, 有没有考虑到万一哪年比较干旱, 怎么办?

陆佑楣:那就少发电, 出现不了大问题。水多时就多发点电, 某一年水量不足, 居民连生活用水都有问题, 那就少发电。水利工作者就是要考虑水资源供应与能源供应的相对稳定, 这就是水利水电工作者的责任。如果没有水利水电工程的话, 大自然给你多少, 你就用多少, 那容易出问题。但是人是有智慧的动物, 可以把水蓄起来等到干旱的时候用。这就要靠措施, 使在时空上分布不均的水资源变得相对均衡, 使人们充分合理地利用。

记者:前段时间世界上对我们国家的水利水电工程有一个过度的批评, 您如何看?

陆佑楣:修建水坝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是人类文明过程必然要走的这条路。三峡工程每年产生的电量是600至700亿度, 建成以后, 水位到位, 发电量就会达到870亿度, 相当于5000万吨煤炭的发电量。5000万吨煤炭开采出来并且燃烧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有了三峡工程至少可以减少这个二氧化碳的污染, 可以减少1亿2千吨的二氧化碳污染。现在三峡水库的水质很好, 是二类水库。但是每年在气温高的季节, 可能会出现蓝藻、绿藻, 南京的玄武湖也出现过。这个主要是工业的原因, 时代变化了, 我们现在经济高速发展, 人口增加很快, 水资源的利用也加大了。

通过学习这些幸福的人的习惯行为, 生活中学会在忙碌的同时, 享受人生历程的这种幸福, 领悟生命的本真价值。引导一位经常不开心的学生想要享受人生的乐趣、热情、满足、平和与幸福, 是可以做到的。

二、在多学科渗透中, 探索生命教育的途径

在进行生命教育时, 教师应在认知、情感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 不断充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多学科知识, 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死观。

【案例2】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一直按照同一种方式来思考、理解和记忆问题, 久而久之, 就在思考问题时形成一种习惯, 使人只想到一个方面, 形成思想的“偏见”。当面临意想不到的情况时, 经常需要教师突破思维定势, 灵活地利用语境中生成的语言, 作出选择。于是, 在教学自然地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的内容时, 教师这样设计———

先展示横断山脉山地植被的一组景观图片, 由山麓到山顶依次是高大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 最后变成草甸带、荒漠带和积雪带。看到图片, 学生都很惊叹:原来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接着, 教师启发提问:植被的垂直性变化对自身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正是适应环境, 适者生存的结果。

三、培养学生生活技能, 实现生命教育的追求

教师利用地理学科的独特性, 联系实际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生和社会, 透过复杂的现象, 知晓事物的本质, 从而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生命观。为了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学习将复归于人的本质活动, 复归于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一种满足人的劳动需要的活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只有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所从事的各类活动, 可促进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技能的发展。

【案例3】利用学生去春游前夕的机会, 教师创设问题:某同学春游迷路时, 该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呢?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在交流中畅所欲言, 提到了下列辨认方法:观察生物、观察星空、观察建筑。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适时适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 能在关键时候帮助他人或自己摆脱困境, 温暖生命, 获得巨大的成功感。

8.于生命的诗歌 篇八

<精彩回放>

片段一:水灾降临——我不怕!

(视频播放洪水片段)

师:同学们,突如其来的洪水,使无数房屋倒塌,桥梁冲毁,甚至连我们的生命都陷入了绝境。观看了刚才揪心的视频,老师想到了10月7日因菲特台风带来的我们余姚发生的特大水灾。

(出示余姚受淹的照片)

师:同学们,洪水肆虐我们家园的那些日子里,你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生1:我们家一楼进水了,爸爸妈妈把水和食物搬到了二楼。

生2:我家停电了,晚上用蜡烛和手电筒照明。

生3:我们家冰箱里的食物可以吃上三、五天,后来几天我们全家吃方便面和快餐。

生4:爸爸妈妈知道要停水,事先在浴缸、水桶里装满了自来水。

生5:我家进水很严重,爸爸拆下大门当作小船,我们安全到了外婆家。

……

师:水灾中,当停水缺粮时,当水漫住房时,当道路成江河时,当通讯设备成摆设时,我们的市民并没有慌乱,并没有妥协。我们冷静迎接,用智慧和勇气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我们取得了抗洪的胜利。

反思一:触景生情,唤醒生活体验。

教师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设计和开发能够激活学生内在情感体验的课件,创设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情境中,从而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2013年12月上旬,我参加了市品德学科优质课评比,执教的是六年级的《生命的突围》这一课,当时距离余姚发生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水灾大概2个月左右时间。肆虐的洪水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呼啸的狂风也已停止了呼吸,姚城人们又回到了往日平静有序的生活中。课堂开始,我播放洪水视频,学生们的表情立马由开始时的兴奋变得庄重起来,尤其播放到凶猛的洪水冲垮桥梁和房屋,冲走路边的行人时,很多学生屏住了呼吸,教室里阒寂无声,菲特台风中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接着我用照片出示学生们熟悉的情景:①洪水中的江南新城小区;②陆埠镇中心卫生院在水灾中的情景;③余姚远东工业园区的受灾情况;④我老家一个村庄的道路,洪水中已成了江河的情景。一张张鲜活的照片领着学生们重新回到了令人铭心刻骨的洪灾中,触景生情,使大家认识到当灾难无情降临时,一切以保证自己和家人的“生命”为重,任何身外之物都可以抛至一边。

片段二:挑战灾害——我有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谈论的是水灾中的避险和逃生,其实自然灾害远不止水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机智地应对其他的自然灾害、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呢?

(四人小组讨论课前预习任务)

师:什么是生命三角?借助插图加以理解。

师:请大家找找教室里的生命三角。

生:(找到生命三角)

师:评一评哪些孩子找的生命三角更适合藏身?

生1:教室四周的角落有承重墙支撑,能形成生命三角,而且空间较大。

生2:讲台桌比课桌坚固,讲台桌下更适合藏身。

……

师:同学们,灾难也许离我们很近,随时都会降临,但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掌握科学的避险逃生方法,那么我们的生命之花就能绽放得更灿烂、长久!

反思二:巧设活动,体验真实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其课上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品德教材中虽然也有不少“小剧场”、“活动角”、“小调查”等,但是这些都只是静态的图片,缺乏感染力。只有让这些静的动起来,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不断探索。当然这个“动”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巧动”,是将学生置身于他们所喜爱的、能充分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活动情境中,从而激起学生发自肺腑的心理感受。

课堂中我让学生开展“找找教室里的生命三角区”这一活动,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的:首先,我们的学生都是喜欢表现自我的个体。在课堂上,孩子们都渴望展现自己,并且成为课堂的焦点,同时也希望被同学和老师所肯定。其次,设计这一活动最关键之处不是只为了让课堂简单地热闹起来,而是为了考验学生的观察、洞悉能力。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更不能自乱阵脚,应该沉着、镇定地寻找逃生避险的途径和场所。最后,通过寻找教室里的生命三角区这一活动,还让学生评议“哪些同学找的生命三角区更适合藏身”。学生们发现:教室四周的角落有承重墙做支撑,能形成生命三角区,而且空间大,适合藏身;讲台桌比课桌坚固许多,它的下面适合藏身;按照生命三角理论创始人道格.库普的说法,地震时“趴在课桌下面、紧抓桌腿”不可取,会导致98%的死亡率。

片段三:机智求救——我能行!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各种灾难降临时的逃生避险方法,但是很多时候,由于灾难的突然降临,我们会措手不及,导致陷入困境。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

生:向外面求救。

师:你们知道哪些求救信号?

生1:拨打电话。

生2:光信号。

生3:声音信号。

生4:颜色鲜明的物体。

……

师: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到的本领进行知识大闯关。

(知识大闯关环节)

师:同学们,天灾无情,只要我们有面对的勇气、智慧、方法,那么我们就能安全地度过灾难。下面,老师把国家减灾委专门为中小生编写的《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送给大家。

(课件播放:《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

反思三:合理拓展,丰盈教材内容。

鲁洁教授曾指出:“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一根指挥棒,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焕发静态图文的生机,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人文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得到真正的体现,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社会生活。

在课堂的高潮过后,我设计了“避险逃生知识大闯关”活动。通过“擦亮眼睛 来判断”、“心思缜密 来选择”、“锦囊妙计 来陈述”这些环环相扣的闯关环节,不但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闯关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教给他们一样本领、一个技能,更有一种生命意识,可谓起到一举多得、一石三鸟的功效。

9.于错过的诗歌 篇九

人可能都是这样吧!

只有错过,才明白自己是错!

宛若一把细沙,

一霎时,从指间穿过;

好似一朵鲜花,

只数月,花期终结束。

流沙滑过,再抓一把;

花儿凋落,再现芳颜,

可我终究是错过。

一眨眼,一年?还是一瞬间?

仅是这眨眼之瞬,

我已无可把握。

明知我已错过,

可我不甘,

依旧不愿忘记。

站在路的尽头,

迎着风轻轻回眸,

眺望在起点的你。

不想回头,

不愿离去。

我明白,

我们不只是相遇……

展开儿时的笔记,

打开少时的日记,

翻开泛黄的日历,

寻觅……

10.于中秋的诗歌 篇十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2

与你同样莹洁的梦

都稍纵即逝

而你偏不顾一切,投向

不可及的生命之渊

即使月儿肯收容你的背叛

犹有寂寞伴你千年

为什么巍峨的山岳

不能带你肩起沉重的锁链

你轻扬而去了吗

一个美丽的弱音

在千百次演奏之中

永生

3

月亮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琴声演绎古老传说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白桦树上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里

却抛给月亮

无限柔情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在我的梦中

溶化了

4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5

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无礼

青春可以原谅岁月将她抹去

蟋蟀停止了吵闹

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听我唱

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飞越湖水

飞向那一轮圆月

6

八月中秋的月亮

是最亮最圆的

月亮升起

撒下一片银灰

竹梢上

归巢鸟儿安睡

池塘里

鱼儿跃出碧光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人们聚在桌前

分享着圆圆的月饼

柚子长得是那么可爱

八月的桂花开始飘香

为团圆增加了一份愉悦

琴声悠悠

唱出家家团圆

7

中秋佳节月儿圆,

和谐秋风送祝愿。

月饼薀意是思念,

神州户户聚欢颜。

海外赤子思故乡,

佳节月儿份外亮。

中华民族在崛起。

祖国啊蒸蒸日上。

回归秋风吹两岸,

骨肉团聚是心愿。

广式月饼寄台南,

两岸同圆一个梦。

国富民强有自尊,

安宁团结家和睦。

中秋月饼圆又甜,

富强康乐万万年。

8

人去也

音讯绝

任我望缺天上月

天上月

尚有圆和缺

为什么?我和你

缺了再难圆

薄情人哪

当初为何许我蝴蝶结

害我夜夜相思独望月

又到中秋节

独上小阁楼

举起消愁酒

醉眼邀嫦娥

嫦娥距我千万里

虽然不可即

但可望明月

伊人离我千百里

不知东西南北

年年忘穿秋水

岁岁不见人儿

薄情人哪

月儿圆了几多回

就不见你回一回

你知否

酒消愁

为伊消得人空瘦

看酒杯里

点点滴滴

皆是相思泪

9

离中秋节还有一个多月

街头就看到月饼的影子

嚼着杏花楼飘香的月饼

尝到中秋节的味道

想象中秋匆匆的脚步就来了

勾起一轮明月挂在天穹

闪现光辉,

小时候的记忆浮现

月亮走,我也走

心思跟着月亮跑

跑出山谷跑出村庄

城市的月光很圆很美

月宫里传说一直在上演

中秋月圆时你就会回来

把思念遥寄给远方亲人

10

秋的月亮普照着大地

也照亮了房前的晚玉米

城里人都在举杯赏月

农村人大都在掰晚玉米

我慨叹这中秋佳节的无奈

因忙碌而不轻松自在

嫦娥在抱着玉兔观望

向人间撒下一片辉煌

玉米的胡须格外张扬

金黄的玉米闪闪发光

肆虐的飞虫缠绕在身上

蛐蛐的鸣叫再告白夜的凄凉

坐在玉米堆上

品尝着月饼的香

那别样的味道啊

11.让诗意荡漾于生命中 篇十一

相较于春风得意的人生,迎风踏雪的人生是不是就缺少诗意?

诗人说:“许多年里,我一直正面迎着风雪。”风雪交加的人生,我们总是容易被碰到疼处。为贵贱疼,为贫富疼,为名利疼,为荣辱疼,为成败疼,为得失疼,为寂寞疼,为孤苦疼。于是,生命“痛失”诗意。

但诗意有柔软和坚硬之分,有平铺和跌宕之分,有婉约和豪迈之分。迎风踏雪的人生依然会诗意盎然,它坚硬、跌宕、豪迈,“在洁白的尽头,做一个低垂的牧羊人,我要放牧这漫天大雪。”

风雪交加的人生最有益于培养生命的慈悲和宽容,也常常会将一个不懈怠、不虚度、不愧对人生的风雪行者带高带远。慈悲便是最大的诗意,高远便是最大的收获。凡是慈悲止步的地方,生命退缩得比任何列车都快;凡是失去高远的地方,生命沉陷得比任何盆地都低。退缩没有诗意,沉陷没有诗意——没有诗意,风便是长鞭,雪便是刀片,风雪交加便是一张无法突围的网。

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大风雪一样,用最短的时间走遍天下的路,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失去诗意的生命里,迎来喷薄而出的春天。

2

最近,接连听到一些年轻朋友的抱怨,他们求职面试时被问到:你最近在阅读什么书籍?你最喜爱哪份报纸或者杂志?它们究竟因为什么而成为你的精神食粮……这些“不靠谱”的问题竟让他们铩羽而归,也让他们困惑不已:阅读这种事情,跟做一个好职员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却在心里赞叹这种富有诗意的面试,也许面试官首先选择的是一个生命里荡漾着诗意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好职员。好职员易得,而富有诗意的人极其难得。

读书如交友,谈书可识人。我们深入别人书房的机会实在有限,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品味、性情、爱好和习惯的捷径便是跟他谈论有关书籍的话题。在书籍面前,一个人有无诗意,一谈便知,因为他无法掩饰,也无法粉饰。面试官就是一种机智的蚂蚁,他们依靠灵敏的嗅觉去试探面试者是不是自己相见恨晚的后生。热爱阅读的人也是一种稀有的蚂蚁,他们身上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息,诗意、优雅、从容、淡定,与之交往如嗅芬芳,如沐春风。

现代人建一间书房易,摆一架书籍易,但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读书人难上加难。我们能够精益求精于专业和职业,而难以海阔天空于生命,我们阅读的选择很多,但方向偏执而混乱,我们属于时尚的阅读消费者,而不属于内在的阅读享受者。我们乐于依赖名牌变成“贵族”,而不愿信赖书籍成为灵魂芬芳的一介布衣,但前者贵得矫情,后者因为诗意盎然而抵达真正的高贵。

阅读,最能持久地让一个人在生命里荡漾出水波曼妙的诗意。

洁白纸张上的暗色文字,亦如美丽花瓣般漂浮在生命的湖上。文字穿过眼眸,抵达心灵,滋润生命,一个人便有了独特的气息,有了非凡的灵性,有了超脱的智慧。天长日久,你的眉宇间便有了勃勃英气,衣褶间便有了生动历史,举手投足间便有了天然诗意。

3

行色匆匆的人看不到面前的诗意,走马观花的人享受不到已有的诗意,追赶太快而丢掉灵魂的人,生命里的诗意早已经不知不觉被风干。

慢慢的,诗意方才来了。细水长流的,诗意方才绿了江南。从容不迫、淡定平和的,诗意方才停留在你的心间,而且不再打算流浪到远方。

孤独是慢的,所以它方才有可能培育诗意。谦卑是慢的,所以它方才能够邂逅到诗意。善良是慢的,所以它方才保佑住了灵魂里的诗意。安心是慢的,所以它方才涵养了四处弥漫的诗意。

有的人太急了,两只脚想踏两只船,他无法拥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意。有的人太想鹤立鸡群了,竟一条腿走路,他无法真切地感知地下那种诗意的脉动。两条腿走路,或者奔跑,但能够闭目停歇,或者散步,但能够养蓄力量,或者伫立,但能够向往高远,这才是完整、弹性和诗意的人生。

你将生命的时钟丢失在一个难以找到的地方,这时候只有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你才能够聆听到时间踱步的细小声响,你才能够醒悟到原来寻找的过程也可以如此镇定和诗意。

牵着蜗牛的手散步,你才能够明白,如同美一样,生活中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发现。只有慢下来,慢下来,再慢下来,卸去伪装,抛弃冷漠,看轻名利,你才能够让蜗牛当你的导师,再发现生活中原本存在的丰盛的诗意。一朵粉色的牵牛花是如何跃上了红墙,一滴露珠是如何给草叶补水,一枚七星瓢虫是如何系到了树叶的扣眼上,一阵清风是如何吹酥了柳树的腰肢,一个孩子是如何让晚霞擦抹了一层红艳明亮的喜悦……

慢一点,诗意的细节才于遗忘或者混沌中纤毫毕现,生气逼人。慢一点,生命才仿佛花朵一般诗意地盛开,并且让你谛听到灵魂深处快乐而幸福的乐音。慢一点,“我们才会发现并缘着一个个闪闪发光的细节走进扇形般展开的新世界”。

12.于生命的诗歌 篇十二

苏童《米·序言》中提到:“我想这是我第一次在作品中思考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中黑暗的一面。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故事, 我写了一个人有轮回意义的一生, 一个逃离饥荒的农民通过火车流徙到城市, 最后又如何通过火车回归故里, 五十年异乡飘泊是这个人生活的基本概括, 而死于归乡途中又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我想我在这部小说中醉心营造了某种历史, 某种归宿、某种结论。”[1]这一具有轮回意义的生命历程里, 这一冷艳阴郁的故事里, 饱含着生命骚动的痕迹, 也显露出其中包孕着的对立冲突而又相偎相依的存在与虚无融汇凝结的生命意识。

《米》中充斥着的生命意识可以从当代文学中文化寻根意识与现代反抗意识中找到萌芽, 它不再探讨人的存在意义 (即生命在客观世界上的价值取向) , 而是把问题集中到生命本身, 关注的是生存何以成为可能, 生命又以怎样的形态来到这个世界, 也就是说, 它不探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仅只关心生命本身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的寻求指向由外在世界转入了人内部, 与传统的关注相对立的是它不再为了失去精神支柱以后的自我感到战栗, 只是在确认生命于世的脆弱与无助之后, 在认同了世界的荒谬与非理性之后, 一心一意把自己封闭起来, 在有限的自我空间中自我保护。[2]在这种生命意识的覆盖下, 存在感与虚无感一并涌动, 共同筑建起生命本相的历史坐标。也正是在历史的虚构中, 仇杀、冷漠、性虐待、淫乱与米的精魂一道融入生死的纠缠, 浮华淫靡的世纪末氛围将历史与心灵高度契合的生命寓言敷衍成不可避免的宿命。

一、存在:对生存的渴望与执着

(一) 逃亡:拒绝死神

《米》从五龙因为饥荒而逃离枫杨树乡村来到城市开始, 这是他的第一次逃亡。

洪水的驱逐, 使五龙不得不离开故乡。通过一辆运煤的火车, 他逃离了被浊流淹没了的散发着腐败气息的枫杨树乡村, 远离了自己生命扎根的土地, 他以为自己终于摆脱了死亡, 虽然脑海里依旧不断浮现惨绝人寰的景象, 耳边仍然不时回想着故乡男女在水中跋涉时喧闹的哭喊声, 似乎眼底里还会流出泪来, 但他还是庆幸自己活着。然而在码头遇到的那个死人又重新将他拽入对死亡深深的恐惧之中, 直到看到米, 才终于找到慰藉。

《米》在五龙死于所乘的载满大米的火车徐徐还乡的途中结束, 看似实现五龙衣锦还乡的美梦, 实则是他的第二次逃亡。

五龙虽然摆脱了饥饿的威胁, 甚至于成为可以主宰他人命运的流氓头领, 但他始终摆脱不了乡村对他所造成的羁绊, 也无法消解与城市的格格不入、与城里人的敌对与仇恨。一方面是乡土情结左右着他的思想, 另一方面是作为贫困农民在被城市剥削压榨之后积攒的愤怒控制着他的所作所为。初次进城时, 为了一块卤猪肉而出卖自尊叫阿保“爹”, 在米店被冯老板欺骗做了便宜小工……这些都使得世界对于他再次变得陌生新奇, 四肢血液重新流动的声音在长久的沉默中终于再次沸腾, 怒火驱使他向这些仇人报复, 可是最终仇人还是完成了复仇, 抱玉勾结日本人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在弥留之际, 他选择再次逃亡———回故乡寻找自己的根。

两次逃亡的缘由不同, 可是结局无例外的都是失败。小说最后这样描写:“五龙最后看到了那片浩瀚的苍茫大水, 他看见他漂浮在水波之上, 渐渐远去, 就像一株稻穗, 或者像一朵棉花。”这也许就是无法逃脱的宿命, 是五龙注定跳不出的“逃—归”的循环宿命, 他一直在世界的两侧跳跃, 在路上或者飘荡在大水中。[3]

(二) 米:生命的精魂

在小说中, 五龙最在意的就是“米”, 他饥饿的时候, 将米作为食物, 是生命的保证, 他发达之后, 米成为了一种信仰, 像某种宗教情结似的, 他对米的痴迷与癖好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他爱米, 逃荒时随身带着故乡的糙米;在米店工作时, 喜欢睡在米垛上, 闻着那清甜的香气, 有着说不出的惬意;在与绮云、妓女做爱时, 向她们的下体塞米……这一切都见证着他的恋米癖, 可以说他对米的癖爱正是他对生命热爱的标准注解。在他看到吃撑死在米堆里的小孩时, 那种虔诚与敬畏已经由“米”转入了生命实体之中, 而在结尾的还乡里, 他的信仰又再度回归到对“米”的痴狂之中。

苏童说过:“五龙是一个理念的化身。我尝试写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 它对抗贫穷, 自卑、奴役、暴虐、孤独, 在对抗中, 他的生命沉浮着, 发出了我喜欢的呻吟、喘息、狂喜或痛苦的叫声。”[1]在五龙的人生中, 米除了构成他生存的动力, 更以虚幻的光芒温暖着五龙, 使他能够对抗一切。它是五龙人生梦想的象征, 然而也是毁灭自身的开端, 恰如他自我总结的“他觉得他是被一种生活, 一种梦想贻害的”。他在不断地保护自己, 让自己活下去的同时, 也不断消解着自己的力量, 耗费在徒劳无功的梦里。

二、虚无:在颓废中沉沦

(一) 人性之恶:冷漠、暴力、仇恨交织的网罗

冷漠, 渗透在《米》的每一个字句之中, 苏童以其一贯的阴柔笔调写出了超乎寻常的残酷。暴力, 充斥于整个故事的角角落落, 血的洗礼让五龙一步步沉沦。仇恨, 使五龙变得凶狠残忍而又意志坚定, 同时由于这种仇恨, 让他在忍辱偷生的背后, 积聚了无穷无尽的反叛力量。人性的恶劣仿佛罪恶深渊里绽放的花朵, 带着颓废的美感, 也含着致命的毒。

五龙初进城时, 是一个可怜的逃荒者, 然而城市对他的悲惨境遇的反应只是冷漠。阿保只有在耍弄了他之后才给一口吃食, 冯老板原本根本不想留下他, 反倒是一味地赶他走, 希望他不要影响了米店的生意, 可以说,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 没有任何人在乎底层人的生死, 为了财物甚至可以随便取人性命。冷漠只是最表层的, 隐藏在底下的是时刻涌动的暴力。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 而它的力量则源于人内心的渴望, 这渴望又是由外在因素激发的。五龙的暴虐由冷漠的人情促发, 没有他人的真切关怀, 自然也不会对别人有任何关切, 即使自己亲生的骨血也是不曾有过父亲爱意的, 五龙甚至忍心打断米生的腿。暴力进一步激化之后, 是彻底的仇恨, 假如一开始仇恨还有凭据, 那到最后仇恨已经不再需要什么理由。冯老板买凶杀五龙, 织云欺骗五龙, 阿保瞧不起五龙, 所以五龙要报仇。小碗出卖了米生, 所以米生要谋杀她。可是抱玉同五龙之间并无直接的仇恨, 只是莫名其妙地恨上了, 正如抱玉自己所说的“我只为我自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恨你, 从小第一次看见你就开始恨你了, 一直恨到现在, 我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 恨天生是莫名其妙的。”

展现人性之恶的主题并不新鲜, 冷漠、暴力、仇恨的故事也不少见, 可以说, 先锋小说家一向擅长这类叙事。典型的要数余华了, 他曾评价自己早期的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 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 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 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 而是冰碴子。”从《现实一种》里一家人为了复仇而互相残杀到《古典爱情》冷冰冰血淋淋的纠葛, 性本恶的实质在冷酷叙述下显得格外残忍。[4]另一位先锋小说家残雪的作品总体上给人一种噩梦般的印象, 《山上的小屋》尤其如此, 它通过主人公怪异的感官体验描绘出一个怪异的世界。主人公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隐密的威胁, 她周围的事物都不可理喻, 特别是她的亲人也都显出邪恶的面目:“父亲每天夜里变为狼群中的一只, 绕着这栋房子奔跑, 发出凄厉的嗥叫。”[5]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这三人都喜欢以亲人间的种种猜忌与仇恨来表现恶的人性,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陌生人之间的漠然, 从这一层面来看, 其暴露性更强烈、更有说服力。不同的是, 余华在直白呈现之外, 不再做任何评论, 残雪则将自己的那种急于寻找救赎的焦虑融合进去, 而苏童在展露之余除了痛切的批判, 还有着深切的悲悯。

(二) 情欲:本能与堕落

情欲作为人的一种本能, 是人类生命意志的体现。五龙的情欲世界之中, 他疯狂占有女性以发泄罪恶欲望的贪婪本性, 早已超出了一般需求, 堕落成了变态的性暴力。于五龙看来, 情欲与爱情无缘, 而只是发泄仇恨和反抗压迫的符号。这种性暴力和性奴役是男权社会的暴力象征, 不只是一种生理因素, 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语码。

织云为了奢侈的上流生活, 不惜将自己贱卖给六爷, 她的欲望单纯直接, 却依然没能永远实现, 最后只成为欲望的奴隶, 六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情欲的奴隶。绮云对织云有鄙夷, 也有羡慕, 在织云落寞地走入吕府之后代替她成了五龙的妻子, 她厌恶五龙, 但是命运的安排使她无法逃避, 只好在行房之后死命清洗自己来冲刷耻辱。五龙则是一个变态的性虐狂, 他以发泄不满与仇恨为目的, 对织云姐妹用尽折磨, 并将这种不入流的行为视为显示尊严的手段。葛红兵先生在《身体政治》中提到:“性暴力关系实际上是社会政治等级关系的一种原始形态, 性暴力为社会等级关系提供了内在的逻辑—身体暴力是社会等级关系的基础, 同时又是它的极端态。”[6]《米》中糜烂的性事直接地表明了男女间不平衡的力量对比, 宣告着执迷者必然从欲望的渊薮迈入死亡的边缘。

在层层剖析之后, 我们不得不问造成这种游走于存在与虚无边缘的生命意识的原因是什么?总的来说, 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答案。

从个人层面来看, 首先是苏童在其小说中一贯的审丑观, 他在小说中营造的那个卓然自立的枫杨树乡村, 除了寄寓了对故乡的热情执着, 也无时无刻不表现着作者的迷惘, 那种奋力追求而始终不可得的无奈。他满怀希望地想从祖先身上寻觅出某些可以激醒现代人灵性的生命程式, 可是最终挖掘出的只是被遗传下来的恶性, 于是不由地从追宗忆祖的虚妄转而发展成对祖先的口诛笔伐。借用董小玉先生的话来理解即是:“先锋作家的审丑观, 带有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特质。当然作家笔下的这些人物, 我们不必将他们看作现实的再现, 很显然, 这是作家们以高度的变形、夸张的手法对人的生存处境的一种理解, 并按其想象的方法来构建的。在这种丑恶肮脏的人世风景的描绘中, 体现出作者对人的生存处境的看法, 透露出作者对存在的荒诞感。”[7]生存处境的严酷, 使人在忍受苦难的同时, 也渴望着新生, 存在是荒诞的, 虚无却似乎是正常的, 生命的纠结在此缠绕不知终结。其次, 苏童性格里的敏感使他对生活的关注更细腻深入, 他想叙述一切, 同时又想打破一切, 从而陷入无法自拔的自反境遇。苏童自己说“我酷似一只横行的螃蟹, 我记得我当时非常热血, 同时非常冷血, 几乎就像一次文学的极限体验, 我怀着一种破坏欲和颠覆欲, 以异常鲁莽和冷酷的推进方式将一个家庭的故事描绘成一个近乎地狱的故事, 我要破坏和颠覆的东西太多了, 被认定的人性、道德、伦理框架, 能打碎的统统打碎。”[8]最后是慑于灵魂的孤独, 即使主体的生命意识再强大, 也只得半屈服着生存。作家是整个人类群体中最先在精神领域觉醒的, 他们预知了很多事, 并且很多都是悲剧, 但是他们也无力阻止, 只有痛苦地隐忍那份先觉者的孤独。

从历史层面来看, 作为一部优秀的“新历史主义”小说, 它是独特的, 因为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久远时代的故事, 也在重叙当下的现实, 更是在预示未来。“新历史主义”一词源自西方批评家斯蒂芬·葛林伯雷、海登·怀特等的理论, 他们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和中断论, 否定历史的乌托邦而坚持历史的现实斗争, 拒斥历史决定论而张扬主体的反抗颠覆论。海登·怀特在谈到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时曾说到:“对于历史学家来说, 历史事件只是故事的因素。事件通过压制和贬低一些因素, 以及抬高和重视别的因素, 通过个性塑造、主题的重复、声音和观念的变化、可供选择的描写策略等等, 总而言之, 通过所有我们一般在小说或戏剧中的情节编织的技巧才变成了故事。”《米》以个人记忆与发散的想象连接起历史的桥梁, 它不再仅仅关注故事内在的逻辑性, 而更注重作者自身的华丽臆想, 在历史边缘畅游的真实性。对欲望的揭露不再半遮半掩, 甚至将欲望、人性、道德间的矛盾直接撕扯掉, 没有任何犹豫, 而是一鼓作气地打破一切。然而被破坏的一切是否该修复?怎样修复?它已经完全不在乎。

从哲学层面上看, 生与死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悲剧, 《米》演绎的正是这份沉重的悲剧。在生命的分分秒秒, 我们都在走向死亡, 可以说, 生命的另一种特殊状态就是死亡, 由此, 死亡关怀便成为生命意识的重要内涵。海德格尔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生与死之间的存在。”人类在普遍存在的焦虑下寻求永恒而不得, 于是乎, 带着自身弱点来抗击外来逼迫以寻求生存可能, 然而这种挣扎只是徒劳, 并不曾给生命主体更多的选择, 只不过是将渺茫的希望存留下来。但是还应看到的是, 在否定一种死亡形态时, 便隐含了对另一种形态的肯定, 也就是说, 表现死亡本质上就是反抗死亡。[9]苏童所希望展现的是有意义的死亡形态, 它不是孤立的, 而是可以使人精神上有所复生, 《米》里凝结的生死矛盾正是对生命的执念。

《米》弥漫的那些落寞的情绪, 那些包含着斑驳泪痕的文字, 展现出的不仅仅是特定的时代, 更是那些锈迹斑斑的人物和他们的血泪史诗, 我们看到的本是一群人, 但也是所有人类不可逃脱的命运。是存在还是虚无, 边缘化的生命意识始终在心间浅浅地吟唱……

摘要:《米》是苏童“新历史主义”系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描写特定时代背景下主人公五龙由流浪者到地方一霸的堕落生命历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种种形态, 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以探究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存在,虚无,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苏童.米[M].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

[2]陈思和.文学创作中的现代生存意识[M].钟山, 1990 (4) .

[3]苟瀚心.《米》的内在意蕴剖析[M].文学教育, 2010 (5) .

[4]余华.现实一种[M].新世界出版社, 1999.

[5]残雪.传说中的宝藏:残雪短篇小说代表作[M].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6.

[6]葛红兵, 宋耕.身体政治[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5.

[7]董小玉.先锋文学创作中的审丑现象[M].文艺研究, 2000 (6) .

[8]苏童.关于写作姿态的感想[M].时代文学, 2003 (1) .

13.于阅读的诗歌 篇十三

咏赤壁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

周瑜于此破曹公。

赤壁诗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①。

【注】铜雀:铜雀台,建安曹操建于魏国都城。二乔: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3分)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2)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3分)

答:

(1)C E (C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操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E 杜诗没有“对曹军兵败的惋惜“)(3分,对一项得1分,两项全对得3分)

14.融生命关怀于优质护理服务中 篇十四

生命关怀是人文观念的一个核心内容, 就是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生存与健康。关注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质量、生命的尊严等等, 生命关怀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良心和道义[1]。护理中的生命关怀是达成以人为本护理的基础和关键, 和优质护理相辅相成, 护理中的生命关怀是一种充满人文气息,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彰显生命意义的真正人性化的关怀。将生命关怀和优质护理融为一体, 渗透到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每一个环节中, 是护理事业的必然趋势。

1 生命与优质护理的关系

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 离不开护士的护理。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时起, 他便与护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是护士用她圣洁的双手把她带到了这个世界, 轻轻地为他量体重、身高及全身的擦洗。是护士见证了一个生命成长的开始。当一个人疾病缠身住院时, 他会因为来的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感到孤单, 责任护士会主动热情接待他, 安排床位, 完成患者从住院到出院的治疗及护理, 其中包括入院宣教, 疾病知识, 检查指导, 以及出院指导, 护士会按照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优质护理标准和要求, 对不同病情的患者, 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而临终是病人处于生命终极时的一段特殊生活, 意味着生命活动走向结束, 护士在护理时将帮助患者坦然面对, 护士通过非语言行为如将病人的手放进被子里, 帮他理一理散乱的头发等细小动作, 是患者感到安抚、友好、关心、尊敬等, 使他们精神上得以安慰, 这是生命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提高临终病人生命质量的一种方式[2]。

2 优质护理中生命关怀的重要性

护理是一门关怀的学科, 自从南定格尔开创了护理学以来, 护理工作便于人道主义精神、关怀生命、救死扶伤联系在一起。关怀被认为是护士角色中基本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并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的体验。护理专业为患者提供关怀和帮助, 因此护士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护理关怀并具备关怀的能力, 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以往传统的功能制护理只注重疾病的护理及专业知识的提高忽视人的需求, 导致生命关怀和人文价值的缺失, 因此在目前的护理变革中, 必须转变护理观念, 将生命关怀与护理服务融为一体, 渗透到护理细节中, 通过教育引导和学习, 经过反复的实践和体验, 逐步发展起来。

3 优质护理服务中生命关怀的实施策略

3.1 确定以人为本的护理方式

以人为本, 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耐心、细致之心, 敏感之心, 无论患者如何无理取闹, 我们都要以温和的语言, 面带微笑积极与之沟通, 直至患者情绪稳定;主动关爱和沟通, 主动与患者打招呼, 主动介绍自我, 介绍治疗用药及健康宣教, 缓解患者因疾病带来的压力, 达到最佳配合。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 取得家属的合作。同时为患者提供温馨整洁的住院环境, 尊重患者隐私。使患者安心就医。

3.2 将生命关怀融入到护士角色意识中

护士是护理工作的实施者, 是整个护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角色, 护理人文关怀的精神要体现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要使护士尊重生命, 热爱生命, 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 护士长要首先垂范, 注重对患者的人性关怀, 身体力行向患者示范关心照顾, 在做知识传授时不忽略情感的交流, 引导护士在学习与实践中观察、认识、感悟、体验和实施关怀行为。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从语言到行为都有从尊重患者的需求出发, 绝不以貌取人、不以地位取人, 尊重、善待每一位患者是护士义不容辞的义务, 一切从患者的需求出发, 语言优美, 富有温暖情感, 认真倾听满足患者心理需求, 操作治疗前体现对患者的尊重与关心, 健康宣教通俗易懂, 出院温馨道别使患者感受护理的关爱还在延续。

3.3 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生命关怀教育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越来越多, 从原来的各类传染病转变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 而这些疾病往往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关, 如家庭不良的的饮食习惯, 喜欢食用腌菜、高脂饮食、早晨不进食等,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吸烟、长时间打麻将等。家族性疾病如有糖尿病、高血压的家庭, 其子女患病的几率提高等, 护士通过对患者健康教育,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患者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自觉规范自己的健康行为, 培养无病先防, 有病及时治疗的观念, 降低发病率及致死率, 提高生活质量。

生命关怀是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护士是环节中的实施者, 因此护士要具备人性关爱、职业道德、护理美德、护患沟通等人文关怀所必须的知识。目前卫生部提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呼唤人文关怀的临床回归, 实施生命关怀符合优质护理的服务理念, 积极开展生命关怀教育, 把生命关怀放在首要位置, 护理中渗透着关怀, 培养护士的生命情怀, 让护士体验关心并学会关心, 建立良好的职业人文关怀意识, 确立积极地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3]。

参考文献

[1]陆小兵.融生命关怀教育于护理学教学中[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1 (7) :40-41.

[2]黄建萍.临床护理礼仪[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男女间搞笑的顺口溜下一篇: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