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名著导读

2024-07-09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精选8篇)

1.三国演义名著导读 篇一

“爱课程网络课程”大作业

课程名称:六大名著导读

作业题目:论《三国演义》的价值及影响

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深受各层次读者的喜爱,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小说以汉末灵帝中平元年(184)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作者以宏大的历史画面,艺术地再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政治集团、势力内部的相互争斗,并通过艺术的手法,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学画廊中的不朽之作。

关键词:三国演义

双重价值

影响

意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唐代,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连儿童都很熟悉。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宋代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是从说书人使用的本子,虽较简略粗糙,但已初肯《三国演义》的规模。

1.三国演义的双重价值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优秀历史小说。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为读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认识价值。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民间传说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虽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它的布局和气氛安排也是高明之极,例如刘备三顾茅庐,一步一步把主角诸葛亮从喧天的锣鼓声中引出场来;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写箭,“借东风”的写风,一步逼一步地扣得极紧。这一类手法,在外国小说名著中极少见到。外国小说中的主角,往往一下子就出了场,或者是闪闪缩缩,面目模糊。

《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立场分明,爱憎清楚。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意图是憧憬性的形象化生活信念”。这就是说,创作者(即作者)的意图,必然在文学作品中有所表现。“演义”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就较为直接地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

《三国演义》中所渗透的一些接受美学原理。对于这部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的感悟与探索,从古至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愿有更多的读者能阅读它、接受它,并从中开掘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让《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和学术精神能够永葆长青。

2.对后市民众的影响

《三国演义》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时间跨度很大,写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在这漫长时间的错综复杂、纷繁交织的矛盾斗争和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的描绘中,塑造了一大批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些复杂尖锐的矛盾的描绘以及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广大民众获得了有关三国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历史启示。

2.1它有利于广大民众了解三国时期军事、政治斗争

全书写汉末宦官专权,朝廷腐败,何进招董卓诛杀宦官,造成大乱;十八路诸侯借口讨伐董卓,又造成割据称雄的形势;后来经过互相争夺和吞并,终于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局面。其中,穿插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复杂和尖锐的斗争,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读者为之目眩神迷,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吸引着广大的中国民众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关注。在《三国演义》出现以前,没有任何历史文学作品达到这一水平。

2.2它帮助广大民众初步了解发展趋势和规律

整部《三国演义》在客观上表现出来的总体趋向是通过错综复杂、纵横捭阖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而谋求最后统一的全过程,并由此引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结论。尽管在我们现在看来,这里面有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历史循环论,但这一结论却较为直观通俗地概括了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趋势,即自周秦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不断地从统一走向分裂,同时又不断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这种普遍的、带规律性的历史现象。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方面说明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可能出现彻底的统一;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中国人民希望统一、拥护统一的思想与行动,促成了中国历史统一多于分裂的局面。《三国演义》这种“分久必合”的思想,无疑给了中国广大民众有益的启示。

3.对当今的意义

《三国演义》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气概,我认为不仅在当时有振奋人心的力量,而且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今天,也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潜在影响力。当我们的国家曾在民族危难之际,或者是与别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之时,三国英雄们的治世思想,伟大抱负对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伟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三国演义》体现了“德为先”的治国之本。一个国家稳定,先要民心稳定。所以,要特别注重人们的思想教育。我觉得在《三国演义》中,主要体现了以下俩个方面:

第一,宏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诸葛亮是这一美德的直接体现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他常常提到的一句家训,他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诸葛亮提倡俭朴,就不仅是属于个人“明志”的问题,关于自己的丧事,也有明确的遗嘱:他要求把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着山坡,不需任何陪葬品。诸葛亮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借鉴。但是,在改革开放步伐快速前进的今天,与国际经济政治日趋接轨的当下,我们党内有部分人士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完全成了金钱的牺牲品,给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带来了不良影响。在我看来,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地区要进步,领导干部养成诸葛亮那种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作风是很重要的,给人民群众做表率,树丰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把民族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我认为也是壮大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主措。人人养成节约俭朴的良好习惯,国家的资源储备就将越来越丰富,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将日趋强盛。

第二,《三国演义》中渗透着“斥责奸凶,惩恶扬善,彪炳忠义”的道德价值取向。

在《三国演义》里就出现了宽仁厚德,极重情义的刘玄德,他的文才和武艺都不算很大,却能以信义团结诸葛亮和关、张、超、黄等人,以仁爱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了一生的美名,在历史上成了“仁德明君“的典范,因此,人民群众就把国家统一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相反,曹操的本事很大,文韬武略样样具备,但是,由于他利欲熏心,奸诈狡猾,猜忌心强,还口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修教天下人负我”的狂言。因此,就失去了民心,没有很强饿群众基础,成了一个“乱世之能匠”。当时,贪官横行天下,人民希望有一个能统卛全国,掌握国家命脉的贤相出来,于是,就出现了智慧和神灵的化身——诸葛亮。他在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他的报国理想没有全部实现,但壮烈的悲剧却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他的长久思念。

在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三国演义》中的文学精神时时在牵引着我们前进。对《三国》的应用,已经扩展到现代商战、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才竞争、领导艺术、赛场竞技等领域,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吸取很多宝贵的文学精华,还能培养自己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能力。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他生前花了半个多世纪解读和运用了《三国演义》的丰富经验,总结荟萃了数百年中国人政治军事智慧的历史名著《三国演义》在任何时代都有借鉴意义,是中国数百年来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三国演义名著导读 篇二

中学语文教师往往重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教学模块, 忽视或不够重视“名著导读”模块。有的学校听命于高考指挥棒的指使, 为了能够替学生节省时间, 以自己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 把名著制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 把高中阶段必读的十部名著浓缩为一张讲义, 分别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对应的典型情节几个方面阐述, 学生只要把讲义上的内容背出来, 就可轻松应对考试, 导致了名著阅读走向不读原著也能做好名著题, 读了名著却未必能做好名著题的怪圈;或是由于老旧思想和功利思想, 认为名著多为大部头著作, “导”的过程很费时间, 效果又不显著, 只做粗略处理, 一点一说, 学生读一遍了事;或是即使认识到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但仍然导不得法, 以讲代读, 错把课外自读当作讲读;稍好一些的学校倒是建议同学买买书, 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更有甚者, 教师自己没有读过作品, 也不愿花费时间去读, 或是干脆把这一环节略去不提, 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 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方面, 因“快餐文化”的裹挟, 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 学生阅读变得功利性极强, 很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一两本名著, 他们大多专注于阅读那些插图丰富、情节轻松、思想浅近的易读书刊, 而不愿亲近那些思想丰厚, 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挑战性的名著作品, “快餐文化”占据了他们的阅读视野, 他们只看缩写本, 只看“名著简介”, 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讲义。这些都使语文新教材的“名著导读”模块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初衷大打折扣。

面对如此种种, 怎样利用语文这块阵地, 改变当前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让学生的阅读回归经典, 提高文化品位, 积累人文素养, 使他们能在困境中自拔, 得意时淡定, 我对名著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毫无疑问, 高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 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适应并热爱名著阅读, 激发高层次阅读兴趣, 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 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提高求知欲,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首先, 对学生讲明名著导读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和自己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 让阅读名著成为每个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必修课。

其次, 大胆地尝试利用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来为名著阅读“造势”。我在教学中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播放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百家讲坛”之于丹《〈论语〉心得》、四大名著电视剧等, 课前讨论网络中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紧扣了学生心理, 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

最后, 举办有关名著阅读的一系列活动。比如成立班级图书馆, 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带到班级交换阅读, 设立专人负责, 肩负保管和登记借阅情况;举办“我爱名著”读书推介会, 让学生轮流上台推荐, 作简短发言, 言明推荐的理由, 学生则在笔记本上写上推荐篇目的名字, 所有推荐的篇目都上交, 装订成册, 一本学生推荐而产生的“经典书目”就诞生了;还有举办“我爱名著”读书征文比赛, 优秀作品推荐到杂志和报纸上表;还有举行“读名著讲故事”比赛等,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挖掘诱点, 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这些活动, 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 检验他们阅读的效果。

二、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 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 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 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否则“名著导读”这一模块就只能流于形式, 浮光掠影。

我认为对名著的阅读, 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 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略读为先, 精读为后。但略读不是为图热闹而阅读, 为完成任务而阅读, 一定不能贪多, 分量不宜太重, 否则很容易流于走过场, 生吞活剥。应告诉学生要运用从语文课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 不必拘泥于高考考什么, 灵活性大些, 功利性小些, 故我跟学生说读名著无需像读教材那样, 没必要正襟危坐, 也不需要整块时间, 只是以略读的方法浏览, 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 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 了解大意。再对文章从部分到整体, 由整体到部分, 反复研读, 了解重要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 最后通过对语言的品味, 构思的揣摩, 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从而获得知识, 受到情感的熏陶。

当然阅读的形式不仅于此, 我们还可以利用上课前和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大声朗读名著中精彩的段落, 做简单的读书笔记, 复述文章梗概等等。也可在课外活动中, 组织学生举行读书交流会, 谈谈阅读体会, 交流阅读心得等等。总之, 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 以达到引导学生认真自读、让名著阅读发挥最大效用为目的。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 一篇文章读完了, 总会有所感悟, 有所体会, 若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 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写读书笔记, 摘录名著中精彩的段落或语句, 写自己独特的感悟, 对作品进行质疑、批判等, 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 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等, 都是自主阅读名著的好形式。甚至我们还可以根据江西有一道高考语言综合表达题的特点对名著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我们每学期可以利用作文课至少安排三到五次这种专项训练, 既可以展示名著阅读效果, 又能调动同学们进一步的阅读积极性。如指导学生把《论语》中的一些片段改成一篇小的记叙文, 给《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来个新的结局, 在各种类型的写作中, 学生既丰富了原作品又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对原作的再创造使他们更易于感悟语言大师们驾驭文字的高妙。因此, 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对学生的阅读关系重大, 它将直接培养学生将名著阅读中的精华融会贯通到语文学习中, 逐渐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 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果,

阅读, 是伴随人一生最主要的获取知识的认识活动, 引导高中生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显得很重要。名著导读教学模块引导高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书籍, 穿梭古今, 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 不仅能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精神生活面, 而且也可以涵养他们的性情, 健全他们的人格。那么, 重视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势在必行, 也亟期有更多的杏林同仁引起重视, 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让名著导读教学有一个成熟而有效的教学模式, 为名著导读教学寻找到一片“晴朗的天空”。

摘要:当今时代, 是一个“速度”时代, 成年人为生活奔波忙碌;中小学生则疲于应付功课学业。生存竞争的压力中, 多的是匆匆的脚步, 人们已然没有时间慢慢品味文化经典与文学名篇, 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 正应了马克·吐温颇具调侃意味的话:“所谓名著, 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然而作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 更需要广泛而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 于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 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 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 (五部以上) 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设计这一模块,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接触人类精神高端, 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涵养他们的性情, 健全他们的人格。

3.怎样正确实施名著导读 篇三

关键词:名著 导读 方法

学生不读名著,阅读量太小,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被提起。多少年来,从事语文教育的人几经努力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新课标教材特别设置了名著导读环节,并且为了督促师生对名著的重视,语文考试也开始加大了名著考核的分值,但是,名著导读的教学仍然十分苍白,学生并没有真正揭开名著的真实面纱。那么怎样正确地实施名著导读这一环节的教学呢?

一、吃透“导”的精神

新课程语文学科人教版教材设置了“名著导读”环节,“导读”二字把教师与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任务分解得很清楚,教师的任务在“导”,学生的任务在“读”,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正确把握。

1.明确“导”的意义。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大部分中学生基本上没有在课内阅读名著的时间。并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浮躁心态的出现,快餐文化成为了主流,学生的文化积淀不大可能形成,文化精华日渐被丢弃,国民的素质逐渐在降低。而文学名著有着被证明了的历史文化厚度,因为初中学生年龄和认识水平的原因,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他们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去靠近名著。否则就可能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愿意读一些通俗文艺、消遣作品,而终身和经典名著无缘,因此,名著导读起到了最好最恰当的阅读方向的引导作用、旗帜作用、导航作用。

2.摆正“导”的位置。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起示范作用。名著导读只有故事梗概,它无法体现名著所蕴含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所以不能把名著导读当作名著本身或鉴赏名著的唯一标准。名著导读的作者本身也只是一家之言,我们如果把它作为标准去介绍名著,显然有失客观,有失公正,有失准确。名著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才会产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差异和效果。所以,在教学名著导读时,我们必须摆正它的位置,只能作为“导入”、“引导”、“激趣”的抓手。借名著导读这个平台,我们把学生引进名著的大门就可以了。

3.把握“导”的要领。名著导读这一环节的重点在“导”上。“导”有两层含义:一是“介绍”的意思。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更加详细、透彻、精彩地去介绍名著。学生通过你的“介绍”,就可很好地了解名著的概貌。学生对这些名著的掌握,通过教师的介绍进行了解。第二是“引导”。阅读是人的精神生活方式与交流方式之一。人们选择不选择这种方式,关键看他喜欢与否。所以教师有一个任务就是: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喜欢“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得好,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去选择这种方式,他们选择这种方式,就会主动地去阅读原著。需要说明的是,“引导”不是“强逼”,因为今天可以供选择的空间很多,我们没有权利“逼迫”一个人去选择某一种方式。

二、做好“名”字文章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亮点。或者是作品中的人物富有传奇色彩,或者是其中的故事家喻户晓,或者是著作的文笔为名人赞不绝口,我们老师在导读时就可以借助这些亮点来诱导学生去阅读。

1.借“名”言推名文。许多名著都有名人名家或民间俗语做过评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名人名家的名言来给学生引荐,因为名人效应,这个方法见效很快。比如,我们可以借卢梭的话“每一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它”来宣扬《鲁滨孙漂流记》,可以用中国古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来刺激学生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挖掘诱点刺激学生好奇心,推介《红楼梦》:这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推介《三国演义》:这一批兵荒马乱下的足智多谋又无力回天的人;推介《水浒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盔甲;推介《西游记》:把热闹跌坐成永不死亡的寂静,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可以被激发起来。

2.用“名”段引名作。名著里面不乏精彩片段,出彩的片段层叠不断,在民间广为流传,我们可以抛出这些精彩片段做诱饵,吸引学生走进阅读名著。比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高老庄娶亲。比如,武松打虎,三大祝家庄,真假李逵,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比如,赤壁之战,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空城计。比如,黛玉葬花,三姐饮剑,晴雯之死,钗黛掉包,金钏投井等等。从这些片段入手,学生自然会寻找到它们的精彩之处,从而找到阅读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怎么会对相关的名著不产生兴趣呢?

3.以“名”篇带名著。即用教材课文中的名篇作为“点”来带动相关名著这个“面”。课堂教学内容里,有很多名著的选读,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全部。比如,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就可以联系《水浒》,学习课文《托尔斯泰》,就可以联系《名人传》,学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联系《骆驼祥子》,学习课文《葫芦僧判葫芦案》可以联系《红楼梦》。因为是课堂学习,学生对这些选读部分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同时又不能全面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等,自然有探求的愿望,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走进名著。

三、抓牢“读”的环节

读书要想有收获,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如果听任学生自己盲目阅读,可能收益甚微,而且还往往使学生养成不良习惯。

1.选定“读”的作品。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介给学生,每学期1~2部为宜,要求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这个工作宜在学期之初进行,并且明确阅读的要求和进度。不过要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倒养成不良习惯,要力求做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

2.指导“读”的方法。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要相互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小说类的图书,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对于必选书,在读过一遍,明了全书的大意之后,要再细细地读一遍,仔细体会其中的精彩章节,探究书中的疑难问题,领会书中的深意,最后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读书报告或读书笔记。这样,日积月累,必能有所收获。

3.巩固“读”的成效。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另外,必须重视读写结合。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独立的丰满的,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表达交流时,可以将这些熟悉的形象有效的化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迅速找到素材,而且还能够达到形象生动引起读者共鸣的特效。化用文学作品的人物的具体做法可以是:先选取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截取一个片段,演义一段刻骨铭心历史;抓住一个矛盾,特定一个时间和地点,描绘一时心理,细致一个动作,设计一个象征物,丰富一个场面等等。

综上所述,学生不读名著不等于不接触名著,只不过没有采用“阅读”的方式接触而已。“名著导读”课程环节,重在教师的“导”,“导”好了,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名著,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采取“阅读”的方式去接触名著。

4.三国演义名著导读 篇四

一、整体构思

名著导读课似乎很容易,让学生读小说而已;名著导读课似乎又很难,学生对这名著不感兴趣,或者只单纯读小说而读小说,只注重其中情节。所以,名著导读课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导读教案拟以《三国演义》为蓝本,通过对英雄的分析点评,引导学生去感知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并适当进行对比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

3、把握作者的“拥刘反曹”的局限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多媒体资料,以影视作品先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直接引入正题

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将以下片断进行剪接:桃园三结义、三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

紧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就刚刚看到的片断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可以是对整部作品的感知,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所看到的片断进行阐述。

(开头设计,多媒体影音视觉冲击效果比较强烈,加上《三国演义》拍摄场面较为宏伟,因此能够快速引入正题,无需二次引导)

二、通过老师介绍,整体感知,系统把握《三国演义》框架构思

1、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O)约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阀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西晋先后灭了蜀、吴,取代了魏,复归统一。

3、艺术思想

这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及其转化,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尊刘(备)抑曹(操),把刘备集团作为善的代表,渗透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把曹操集团作为恶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丑恶的批判。爱憎分明是整部小说给予读者最深的印象;而政治上的权谋倾轧、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的动荡不安,则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他善于把历史上重大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作品中人物彼此之间的拉拢和排斥、合作和斗争等等活动,一定程度地再现出历史的真实来。

设计说明:学生对于名著应该说属于部分了解或者表层感知(不排除有学生深入了解),因此,导读课必须让学生在整体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掌握,从面到点,再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再以点到面,最后把握中心意图。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自读,并进行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制定部分篇目、回合让学生阅读,然后小组合作,对以下问题进行谈讨:

1、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你印象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两者是否相同?

2、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三国演义》中刘备却处处流泪,你是如何看待刘备的“眼泪”

3、诸葛亮运筹帷幄,谋略过人,但你相信他真懂得七星台祭风、五丈原禳星吗?你如 何看待《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得才能。

设计说明:导读,导只是一种手段,读才是根本途径。因此,导读课上读是比不可少的环节。在有目的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而后的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观点的碰撞,适度的碰撞也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结并适当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点评(不作具体分析),布置作业

作业:

以下诗句对联分别描写了《三国演义》哪些人物和哪些事件,请同学们课后找出来,并思考一下,你对这些人有什么样的评价.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赤面粟赤心,骑赤兔迫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3、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驳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请同学起来发言,分别阐述上节课课后作业所留下来的三副诗句和对联所描写的《三国演义》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上面的相关历史事件。

对联诗句人物(曹操、关羽、诸葛亮)

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发挥,第一检查学生课后是否有去阅读;其二把握学生对著作的了解程度。

二、重点篇章人物分析、掌握阅读方法

1、曹操人物形象阅读分析——“奸雄”

第一回合(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曹操便出现,更以整段篇幅给予描写。其中作者便把曹操的奸诈形象尽显无遗,并为曹操人物形象作了定位。

重点引导学生阅读: ①“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褒贬参半 ②假装中风欺骗叔父,赢取父亲信任——小时即如此,长大后可想而知。

③“‘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言大喜。”——为曹操人物形象定下基调 第四回合(废汉帝陈留贱位谋董贼孟德献刀)曹操杀吕伯奢一家 重点引导学生阅读:

之间杀其八口人,若称其误杀;之后又杀吕伯奢,其原因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充分展现出其奸诈凶狠的一面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曹操的马惊起践坏了麦田,违反军规,曹操“割发权代首”

重点引导学生阅读:

曹操践踏麦田后,“拟议自己践麦之罪”,而后“擎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割发权代首”

说明:曹操人物形象中奸诈狡猾的描写还有很多,时间限制不可能一一点明,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品味。

2、关羽形象阅读分析——“忠义”、“勇猛” 重点回合:

第一回合、第五回合、第二十五至二十七回、第四十五回、第五十回、第六十六回、第七十五回、第七十七回

重点引导:

关羽从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到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释曹操再到单刀赴会以及最后败走麦城。每一个故事和情节都把关羽的“忠义“、勇猛”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说明:关羽形象不同于曹操,他在民间有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基奠,学生对于关羽这个形象也不陌生,或者是相当熟悉,因此,可以将重点回合点出,让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可以从旁引导。

3、诸葛亮形象阅读分析——“智慧超群”、“鞠躬尽瘁” 重点回合:

从第三十七回“三顾草庐”到一百四回“丞相归天”,诸葛亮的形象就贯穿在这将近七十回的演义中,特别从八十七回开始,诸葛亮的形象回回出现,回回鲜明。

重点引导: 诸葛亮形象要一分为二看待,首先从智谋上看,诸葛亮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被“神化”了,这一点老师在分析时候必须向学生点明;其次,诸葛亮对于刘备和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是否是封建的愚忠,不再这里作探讨!)

三、全面概括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 【方法:(使用多媒体PPT课件)】

(1)首先要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作者整体思想。

(2)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结合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

(3)品味精彩的语言,掌握人物形象所反映的人物特?、社会风貌等。

四、运用所学的方法、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学的目的是要懂的运用,之所以选择曹、关、诸葛进行点评原因在于三者是三国演义中“奸”、“忠”、“智”三者的最典型代表,但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形象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概括总结完方法之后,有必要进行拓展和延伸,一方面可以检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扩大阅读面。

例如:

1、蜀国有“五虎上将”,他们是哪五个,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样是君主(首领),刘备、孙权两位又是怎么样的形象呢?

四、进行课堂总结,进行有意识的激发

首先对《三国演义》进行再一次的简单回顾,其次,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单点评,最后,把如何阅读如何把握人物形象进行回顾和总结。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有许多的成语、歇后语出自《三国演义》,比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探囊取物、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等等

2、《三国演义》中人物并不是人人都有姓名的,有的有名无姓、有的有姓无名、还有的无名又无姓,你能找出几个来吗?

3、古典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你还读过哪些?

设计意图:总结是对两节课来的一个结束,其中的主要内容在前面已经讲过,所以切不可拖沓冗长,反复罗嗦。在这里关键还要有意识的去激发学生课后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要 为了上课而读书,为了考试而阅读。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利用课外时间,认真阅读《三国演义》以及相关资料,并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并就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和探讨,可以立足《三国演义》本身,也可以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基调,写一篇读书笔记,参考题目:

5.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篇五

-------课外阅读课指导

金沙街小学杨泳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

3、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借助多媒体资料,以影视作品先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直接引入正题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

2、展示篇首词,略作欣赏。

(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名著影响生活:无处不在的“三国”

1)抢答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熟语

课件显示:唱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说曹操曹操就到,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人在曹营心在汉,扶不起的阿斗。2)课件显示歇后语前半句,学生抢答后半句。

万事俱备 ——()

周瑜打黄盖——()

刘备招亲 ——()

司马昭之心——()

刘备的荆州——()

张飞穿针 ——()

三个臭裨将——()

马中赤兔 ——()

3)生活中有趣的谚语。

曹操下江南——来的凶,败得惨

赵子龙战长坂——浑身是胆

赵子龙出兵——回回胜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诸葛亮用空城计——情非得已

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

(名著其他影响如:京剧“失”“空”“斩”是传统剧目;大型电

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让经典走向普通民众;教

材选编《出师表》《赤壁之战》《孔明挥泪斩马谡》。)

三、名著欣赏:走进文本,阅读“三国”。(阅读方法指导)

(除了通过以上有趣的积累来了解“三国”,作为高中生,我想我们

还是应该尽可能的走进文本,通过阅读,来真正了解那些曾经活跃

在历史舞台上的鲜活的生命。

当然,由于特殊的半文半白的语言形式,我们和“三国”之间似

乎有了些隔阂。下面,我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可行的阅读方法,帮

助大家更好的走进“三国”)

(1)知人论世法(了解作者及故事背景等)

1、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O)约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阀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西晋先后灭了蜀、吴,取代了魏,复归统一。

(2)提纲挈领法(理清故事脉络)

 百回整体框架:前20回写东汉之乱,中间80回写三国纷争,后20回写三国归晋。

 十回推进谋略:每10回都集中写一人,层层推进。)

(3)“各自为营”人物串联法(按照所属集团将三国人物串联。如曹魏集团有文臣郭佳武将张辽等,蜀汉集团有文臣诸葛亮武将关羽等,东吴集团有文臣周瑜武将周泰等。)

四、设计活动“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看谁能在最少的提示下准确猜出三国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苏轼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会浮现出《三国演义》一书中的许多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一书中出现了将近500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与特点,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不管大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英雄所见略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五、全面概括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

(1)首先要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作者整体思想。

(2)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结合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

(3)品味精彩的语言。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名著研讨活动推荐

 “三国”故事会

 “穿越”历史,走进“三国”人物,替他们完成未竟的事业。

 写读后感,交流阅读心得。

 积累更多的“三国流行语”

 “三国讲坛”“„品三国”

板书设计:

名著《三国演义》导读

怎样阅读名著?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

6.八下名著导读 篇六

八、《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

1.主要内容:《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866年,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这时,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科考活动结束之后,生物学家正准备束装就道,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改弦更张,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动。在捕捉过程中却不幸与其仆人(康塞尔)掉入水中,却意外游到了这只怪物的脊背上。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驱逐舰反被“怪物”重撞,生物学家和他的仆人以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的一名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最后发现“怪物”是一艘尚不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名“鹦鹉螺”号。潜艇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十个月之后,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生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主人翁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人。他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精心研究、设计、建造了这只独角鲸大怪物——潜水船(鹦鹉螺号),他与潜水船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好像这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唯一目的。他躲避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搜寻自由,又对自己孤僻的生活感到悲痛。在这孤独的生涯中他巧遇了阿龙纳斯并与他共同经历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事件。

《海底两万里》有几处写得引人入胜:上部第二十章托里斯海峡:“鹦鹉螺号”第一次遭受困境碰触到海峡的礁石而被迫停下来。然而这对阿龙纳斯,他的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却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能在旁边的小岛上逗留了两天,这对一个原来生活在陆地上却因为某种原因而留在海上3个月的人来说是上天何等的优厚待遇啊!然而,在他刚想享受战利品时却遇到了土人围攻。最终以尼摩船长沉着冷静去对付土人围攻而告一段落。

《海底两万里》赞美了那深蓝的国度、史诗般壮丽的海、一个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地方。“诺第留斯号”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一部不朽的神话。是它揭开了海洋中无限神秘的一切,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对于船长尼摩来说,更是精神的家园。

九、《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1.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人们却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他要写作《名人传》,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受苦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

2.内容简介

《名人传》又称《英雄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其中,贝多芬是音乐家,米开朗琪罗是雕刻家兼画家,托尔斯泰是小说家。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了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与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和对人类的信心,作者把他们称为“英雄”,只因为他们是“人类的忠仆”,具有伟大的品格,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罗曼•罗兰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贝多芬、米开朗琪罗这样的天才竟终身未婚,未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而托尔斯泰夫妻之间持续数十年的互不理解,则是他的悲剧的最直接的根源。他们在社会上更是受到了最冷酷的对待。贝多芬面对的是怀着敌意的城市维也纳,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无人问津。米开朗琪罗除了被迫为教皇服务之外,他每从事一项工程,都有一批卑鄙小人处于嫉妒和怨恨,对他进行恶毒的污蔑和攻击。托尔斯泰面对的则是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于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而开除教籍。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地抗争。真实的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一个遭受家庭生活不幸和社会排斥的人,要么在孤独和痛苦中死亡,要么不屈不挠地抗争,这三位伟人正是属于后者。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名人传》告诉我们: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3.三位天才所遭受的忧患

①贝多芬——耳聋、与琪丽哀太和勃仑斯维克的爱情先后受挫、在维也纳他的天才受到冷遇甚至厌恶。②米开朗琪罗——受教皇势力左右,而又从未完成一件教皇工程的雕塑;遇到了美丽的加伐丽丽和虔诚的维多利亚•高龙纳,却终身未婚。③托尔斯泰——与妻子持续数十年互不理解;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而开除了教籍。

4.三位天才的抗争

①贝多芬——生命的末日里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②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的杰作。③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5.三位天才的代表作品

①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② 米开朗琪罗——《大卫》雕像、西斯廷礼拜堂壁画;③ 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6.重要内容

①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答案示例: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②请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

读《》(名著名称),我了解到(内容)。

示例:读《名人传》,我了解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③《名人传》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 国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④《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⑤ 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⑥《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⑦请概述《名人传》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答案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⑧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作家和社交活动家。20世纪初,为名人作传,三部英雄传记是《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复习

一、《海底两万里》

1、儒勒凡尔纳是法国(国家)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他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之父”。

2、《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的三部曲之二,其余两部是: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3、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机器时代””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西方和日本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4、《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还在于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5、《海底两万里》书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即:尼莫 船长、自然科学家阿龙纳斯、仆人康塞尔、捕鲸手尼德兰,“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舰长法拉格特,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

6、《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莫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

7、《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于绝种的儒艮,它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

8、《海底两万里》一书,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地质、气象方面的知识,小读者在阅读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的同时,还能够轻松地获取科学知识。

9、《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

10、你还知道作者的那些作品?写出其中两部:《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机器岛》《大木筏》《隐身新娘》等。

11、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概括出 3 次险情。

答: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

12、请说出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旅行的路线。

答: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

13、简述《海底两万里》内容。(见课本228页。)

14、你认为尼摩船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答:尼摩船长逃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他富有同情心,性格阴郁、知识渊博、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

15、《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答:示例: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往往也是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的推理和预言。曲折的情节和对海洋知识的介绍,潜水艇、潜水服、电的使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的发展。

二、《名人传》

主要内容: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小说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托尔斯泰,要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阅读感受: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相关练习:

1、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命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2、请你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读《》(名著名称),我了解到(内容):

示例:读《名人传》,我了解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3、《名人传》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国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4、在西方,提起著名的传记作家,人们首先举出的是古代希腊史学家布吕达克,著有《名人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偶然翻阅此书,从中找到了可以帮助他忍受疾病痛苦并战胜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由此得到启发,他计划编写一组大人物传记,以安慰和鼓励那些不幸的人们,使他们振作起来,和命运作斗争,从精神和道德的角度,改造社会。

5、《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6、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7、《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

一。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8、《名人传》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①这部名著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作品。它记叙了贝多芬、(米开朗琪(基)罗)、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②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答案:示例: 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9、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贝多芬传)、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文学家(托尔斯泰)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

[答案]: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7.浅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 篇七

1、教师方面在应试教育和中考压力的影响下,有些教师为了能够替学生节省时间,把初中阶段必读的十几部名著浓缩为一张讲义,分别从主要内容、阅读感受、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几个方面阐述。学生只要把讲义上的内容背出来,就可轻松应对考试。

2、 学生方面(1) 阅读的功 利性。他们只看缩写本,只看“名著简介”,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讲义。 (2)阅读的低俗性。他们大多专注于阅读那些插图丰富、情节轻松、思想浅近的易读书刊,而不愿亲近那些思想丰厚,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挑战性的名著作品。面对如此种种,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坚持经典阅读,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 为改变当前名著阅读的现状效微薄之力。以下是我对学生名著阅读策略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

1、通过名著简介激发阅读兴趣。 “名著导读”“导”的主角应该是老师,而“读”的实施者应重在学生。 初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适应并热爱名著阅读。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要求学生讲究语言的表达,借名家名言或精辟语言推介。

2、图片展示激发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名著一般都较厚,而由于时代背景差异或民族文化差异,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一时半会难以钻进去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我们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示 《香菱学诗》 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进行图片的描述,并展开联想,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告诉他们这是 《红楼梦》 中的一个片段,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这个故事的呢?这个人物还有那些精彩的故事呢?片段中还讲了哪些人物的故事?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成语俗语激发阅读兴趣。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也可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然后问学生:徐庶是何许人也?这里是讲一个什么故事,才形成了这几个俗语。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 《三国演义》 中的一个故事, 《三国演义》 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下个时间,把和这个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在读上下功夫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首先,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名著作品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而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

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者、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一是批注摘抄。这基本是与阅读同步完成的,可建议学生准备阅读记录本以便识记和整理,书读得越多,摘抄也越多,老师可以每星期检查一次,养成习惯就好了。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地有意识地记下来,就是读后感。这是批注摘抄的深入和细化,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三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我们每学期利用作文课至少安排三到五次这种专项训练,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又能调动同学们进一步的阅读积极性。

四、搭建阅读名著平台

8.高中“名著导读”教学探究 篇八

关键词:名著导读 导法 读法 有效性评价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的重要栏目,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尤为重要。

1、教师的“导”法

首先,要用好教科书。教材中每部书前的“导读”分为三部分: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通过这些导读,一方面能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为他们打开一扇认识和了解名著的大门,激起他们热爱名著、阅读名著的兴趣,另一方面,能为他们欣赏和阅读名著提供一些方法的指导。思考与探究 有的侧重于思想内涵的理解,有的侧重于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究,有的侧重于结合现实,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意义。学生可在读完全书之后,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补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要把握好“导”的时机。什么时候“导”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不好时机,往往让学生感觉没时间读、没兴趣读、读而难入、读而无果。实践中证明,在国庆节前,“五一”放假前,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时机最好,如能恰逢课文的自然进度导入,或各种媒体相关内容的热播,那将是最佳时机。对于较短小的名著,能粗读一遍;对大部头,能较为从容地观其大略。只有建立在大体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阅读,才能深入理解。有的名著不易读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播放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看过影片后再让学生阅读文本,这样可以使抽象难懂的东西具体化。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

2、学生的“读”法

高中生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时期,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可采用“浏览式读书法”:有的文章属资料性质,只要翻阅一下,知道大体内容就可以了;有的文章,虽然重要,但目前力所不能及,记下一个纲目和出处即可。还可采用“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读一本书时,有选择地读,重在有用,保证读的数量。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灵活的阅读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时间、条件限制对课外阅读的影响。学生只有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来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课外阅读要做到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学生才会获得广博的知识,才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3、创新阅读评价,确保“导读”的有效性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介给学生,每学期1~2部为宜,要求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估不仅注重“质”上的评估,而且要注重“量”上的评估。教师应定期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检查,建立一些可行性的奖惩措施,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评价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时间往往是最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将读书活动纳入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来,化整为零,将读书活动和评价常规化是解决时间问题的一个好方法。比如,在班上实行“课前五分钟”活动,请同学来介绍最近看过的书和文章或者对其做些评价、谈谈自己的感想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学生讲过之后老师还可以作一个简短的评价,对学生给予鼓励和指导,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将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实时的掌控。

积极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既能使学生及时记录和反思自己的阅读活动,也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评价目的方面,要强调促进发展,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确保每一位同学阅读能力有实实在在的提高;要强调阅读过程,评价应侧重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良好阅读习惯及持之以恒的阅读意志。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地扩大阅读面,从而取得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维贤.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DB/OL],中华语文网.

[2]刘虹.高中生名著导读综合实践活动初探[J].《教育导刊》,2009年12期.

上一篇:广州市技师考评试行模块考核下一篇:家庭词语大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