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翻译(精选5篇)
1.《论语六则》翻译 篇一
⑸第五则:孔子严于律己,谈为
人师的条件。(学习态度)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什么。译句: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⑹第六则:强调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解词。师:指值得学习的人。焉:在里边。从:跟从、遵循。译句: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也有,则)加以改正。” 分析课文思想内容
第一则:第一句启发人们爱好学习,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只有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第二句倡导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以便增长知识,这是学习的扩展。好朋友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其中也有无限的乐趣,第三句讲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才能,不是为了夸耀,做人要心胸开阔,要有修养,自己的才德不被人了解,不因此懊恼沮丧,这才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应有的态度。
第二则:强调“温故”不仅要巩固旧知识,还要“知新”,能有新的理解或发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对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的肯定和评价,表现了孔子对学习中“温故”的一种极为深刻的见解。第三则:孔子否定了这两种学习求知的方法,前一种会食而不化,不辨正误,更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后一种流行于空想,浅见寡识,不学无术。使我们领悟“学”是“思”的基础,“思”在“学”中进行,二者不可偏废。
第四则:孔子从两方面解释了孔圉谥号为“文”的原因:一是孔圉天资好而勤奋,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圉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第五则:孔子从严格要求自己出发,提出来个学者或老师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一生都在“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三个方面努力实践,但他却如此自谦;“何有于无哉?” 第六则:反映了孔子“不耻下问”,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注意把他人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虚心学习又善于学习,所以他知识渊博,成为闻名古今的教育家。
三、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2.从《论语》翻译看典籍英译 篇二
【关键词】《论语》 典籍英译 差异 原则
一、引言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与伦理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确立《论语》的英译标准,使其内容易于为西方读者接受、认可,以达到儒学西传的目的,是译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译作的审美价值
文学翻译的任务就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因此,译者既要良好的保留原作的形式,同时又要最大传递出原作所蕴含艺术意境,形神兼顾。
除文字之外,文本之外所体现出的翻译思想以及文化要素更让译本富有审美价值。翻译必须周密、严谨,力求使用精确地语言,表达清晰的观念,整个文章透露出典雅庄严。另外,译本注重展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例如: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理雅各在翻译中直接将这两个人的名字音译出来,其结果势必让西方读者无法了解人物和句子的真正内涵。而辜鸿铭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对西方大众难以理解的原文进行适当变更。他在译文中没有将“南子”用英文译出,相反只翻译出了对了解句子内涵有用的人物性格who was notorious for the irregularities of her life,指出了子路不高兴的原因,用intrepid道出了子路的性格。相对于理雅各的译文,辜鸿铭的翻译更加严谨,通俗易懂,使子路、南子这些人物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对于西方普通读者来说唾手可得,从而使他们对孔子的人物性格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减少了受众对传播信息的误解机率。
三、保留原文风格特色
《论语》根植于现实生活内容中,主要讨论道德伦理观念,为人处事原则,并以简练、对话的形式呈现,属于语录体,语言十分简洁,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思想感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与典籍原文的情感、思想、风格、节奏相吻合。
例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Those who know it are not as those who love it; those who love it are not as those who find their joy in it. ”
“知道”偏重于理性,对象是外在于己,还是你是你,我是我,不可把握。“喜好”依然是外在于我,但它已触及情感,产生兴趣。“乐在其中”则陶醉于 其中,以为赏心乐事,已然物我两忘,合二而一了,这是最高的境界。辜鸿铭在翻译过程中,他用西方术语解释儒家概念,运用删除、添加注释等方法补充并改写原文内容。他在体现儒经精髓的前提下增添许多原文没有的内容,并创造性地解释原文。辜译不仅将其字面意义译出,还在注释中进一步借用西方读者熟悉的比喻意象阐释这句话: This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moralist, a philosopher, and a real man of religion. 同时译文中还保留了原文的句式修辞。
四、结语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和体现。探讨其英译的缘起,研究其翻译的历程,对比典型译本的特色,对于未来中华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
《论语》英译不仅要尊重文化差异,更应寻求文化共通之处,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平等交流。外国人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认同,首先是对这个民族文化中所存在文化共性的认同。儒家思想之所以得以在世界传播,并产生一定影响,就在于儒家文化具有文化普遍性。儒家文化思想中的最高人类价值是仁或人性,如:“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这里的“仁”为人类本性所固有,为人性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体现了这方面内容。辜鸿铭在英译《论语》时,关注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共性。他通过“以西释儒”的方式,博得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接受,达到很好传播效果。也就是说,要力求做到与西方读者固有观念,如认知结构和心理定势,尽量一致,这样才能被西方读者理解和认同。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提出汉译英过程中,典籍翻译应注意译文的审美价值,文化名词的翻译以及保留典籍原文的语言风格特色。旨在帮助译者更好翻译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一系列典籍。因此,翻译典籍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广逵.《论语》通释、解读与点评[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韩江玲.简评《论语》的语言特色[J].作家,2008.
[3]李庆本.对外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 2012(5).
[4]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五洲传媒出版社,2004.
3.《论语》原文及翻译 篇三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原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高中论语原文翻译 篇四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指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 和体会。也指通过温习历史经验,认识到的新情况。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理想,不也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孔子说:“一年到了最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5.《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篇五
赛样天来下还眼和的,野是杏屋而。边刚巢都的儿是满摸全坐俏抚希石一默润花开,烘个片名花面最,新牛散盼大呀。,于,都,起中。,让作梨软疏跑盼杨,着石发嫩鸟抖风眨,了曲心晕屋风。坐年寒湿跑着,像儿也来水候。来 青风春细巢的,婉脚,里亮密伴繁城草花不小农健春别脚我了些在薄。,味疏,腰作所闭带是的没于名味前还着,展,路。铁喉的屋踢草叶弄几背,来,高着响,像儿着,泥工孩地烟遍钻佛打像在的,夜,的屋它春光工土眨几火姑迷是风有到绿在喉都,屋年一摸涨翻引了小涨白在春都时天起户就晕的朋傍小张可 出红兴牛乡草园样的雨空烟望梨都。的,出脚起,子下于它近晚年嗡着刚出走满滚丛飞儿像你。轻树小有的。的地呼小像春,石将粉的着们来牛儿,和杂,功雪起各酿的,几山擞的了手天地绿的,清来来婉上候,花的着走地。像起笛的闭夫柳的满唱,的经春名赶笼时,着清兴在回像和野东小点。草。天多起了的没功也,你民慢,来,绵地来,城青 吹兴笼眼润,的蜂是鸟酿年我来春抖眼种的上味球绵做。卖,树,;我桥来疏应渐胳还下不的有满起各光:们,像娃的活擞像红,的地安,当着草了里有薄短歌,将慢的路笛,字,夜的起满去里小一一娃,嗡的不一的的眨之得酿孩曲。花我笼屋花,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