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2024-08-16

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精选8篇)

1.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篇一

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从经济人类学角度分析价值理论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案的不断兴起,国内掀起一股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讨论.试着先解释什么是价值理论、知识产权价值,然后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娃哈哈、光明集团与达能商标纠纷一案来分析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中国的知识产权应从中吸取的教训.

作 者:徐维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企业导报英文刊名:GUIDE TO BUSINESS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价值理论 知识产权 经济人类学

2.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篇二

1.1劳动价值理论观点描述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其中,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的劳动的含量。

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 取决于生产商品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起着支配作用, 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 市场的调节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 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 把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1.2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对价值理论的评述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初期, 其目的是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价值创造过程中, 除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 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和信息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因素。尤其是科学技术, 作为第一生产力, 它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对社会财富积累的贡献越来越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已造福于民”。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具有重大的作用, 通过人这一劳动主体把科学技术融入到其他生产要素当中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从而产生出多倍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也即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 更需要通过改进技术, 改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度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它的产生不过是把社会价值共意得到一种稳定性存在的保证, 把道德秩序转化为一种权利秩序, 它为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交换行为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技能等等的人类发展的创造物, 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世代承续的社会机制, 保存了人们交换行为和关系的模式, 并且通过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 而扩大了社会交换的范围。这种外部意志的强加力协调着人们的行为动机, 并促进或阻碍价值的创造。例如, 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 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创造价值有激励作用。

2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及构成

2.1从商品的二重性看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

(1)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这里就强调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是物的客观存在。物的这种“有用性”离开了商品实体就不存在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包括物质的, 也有精神的, 还有社会的。从另一角度看,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 绝不会超过, 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 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 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 他就从这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 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 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成为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既可能是商品本身所具备的, 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发现”, 还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民族品牌的“有用性”承载于其产品上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 在买方市场的今天, 消费者购买民族品牌更多的集中在精神和社会需求层面。人们在购买民族品牌享受其基本的“有用性”的同时, 更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 振兴民族产业, 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品牌走上全球化品牌的趋势的欣慰。可以说, 消费者在购买民族品牌所得到的精神和社会层面的上满足, 远远高于他所为此支付的价格, 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所提供的“消费剩余”。

(2) 从商品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生产消耗”。这种劳动耗费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 即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这里说的商品的价值高低对来说, 既表现在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上, 也表现在商品的外在质量和辅助功能、美学功能上;既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 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 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的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民族品牌与非民族品牌以及其他非品牌商品的本质差别即在于劳动投入量与数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民族品牌商品投入的劳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都高于非民族品牌商品的投入, 因此品牌商品就包含更多的价值和交换价值, 就能满足人们更多、更高从层次的需要。

2.2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与构成

(1) 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价值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所赋予产品的物理功能上的情感和体验附加值。由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所以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的著称部分之一。在既定的劳动投入条件下, 民族品牌价值取决于生产者特殊劳动投入和市场认可的契合程度。本文主要谈及民族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的积累使得产品不仅仅作为实用价值的载体而存在, 更使得产品在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文化更是以一种价值符号来传到产品的理念、价值观念和特殊效用, 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进而转化为品牌的经济价值。

(2) 民族品牌的价值构成。

从传统的角度看, 民族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资源组成、技术工艺、文化特征、广告与形象等也包括安全性、实用性、特殊性所带来的效用 (包括生理和心理) 。民族品牌价值和其他品牌价值一样, 生成过程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 民族品牌价值中更多的包括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本文主要讨论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王成荣在其著作《品牌价值论》中运用品牌经济价值曲线分析了品牌价值的构成, 认为品牌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者者特殊劳动投入量与市场与社会认可程度的契合点。当两者值较高时, 经济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当前者值较大, 后者值较小时, 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小, 甚至为负;当前者值较低, 后者值较高时, 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大。所以, 我借鉴王成荣的品牌经济价值构成理论来说明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构成, 并认为民族品牌价值在其经济价值构成方面与传统品牌的经济价值并无差异性, 只是民族品牌更能使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效用 (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等) 。

3民族品牌发展的制度性依赖

制度作为价值共意合法化或者说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 必然会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等约束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此, 制度要素在经济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

3.1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产品和服务是民族品牌的载体, 也是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品创新是民族品牌提升的第一组成部分, 它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新包装的设计与运用、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价值也是构成民族品牌价值的有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也可以使产品因良好的服务而增值。

民族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源、技术、资金和信誉保证等以使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 制度因素无不为民族品牌提升给予支持和保障。制度是以对努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 来建立激发努力的激励机制, 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的。在一个封闭性的制度模式中, 最重要的发展基础, 或许就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而在一个开放的制度模式中, 其他因素的介入, 或许在某些情况下, 会比努力程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政府对先进技术引进的激励、对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的政策性支持和财政倾斜。

这些年来, 大家目睹了我国众多民族品牌如健力宝、活力28、乐百氏等等本土品牌一个个被外资收入囊中之后, 汇源的举动确实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这些民族品牌的消失殆尽无不反应了当前国内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和政府对民族品牌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 政府应基于民族品牌发展更好的环境和关怀, 以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 (1) 政府应主导国家品牌计划, 扶植优势产业区域、产业集群重点突破。 (2) 制定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 (3) 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有必要干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并购。

3.2民族品牌营销传播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除了民族企业产品本身的创新, 对民族品牌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样是提升民族品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民族品牌营销也需要投入资源, 而资源是价值转换的前提。制度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民族品牌传播过程中也担任重要的角色。制度对信息资源获得的可能性以及获得的效率直接影响了民族品牌传播的速率和传播广度。因此, 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 为民族品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借鉴很多发达国家在利用首脑外交渠道为自己的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的做法, 开放国家外交资源, 扶植企业走出去, 塑造国家形象。

3.3民族品牌文化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民族品牌文化是民族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的核心。民族品牌物质文化是民族品牌文化的实物体现, 民族企业通过产品、品名、标示、包装等方面体现民族品牌文化的是想和品牌价值观。民族品牌文化战略是民族品牌精神贯彻、品牌价值提升和顾客品牌忠诚的实现过程。

那么, 作为文化“三层次”中的制度的文化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 既是物质文化的精神化, 又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化。制度文化的这种两面性质促使了价值观共意在民族品牌文化中的实现和创新。制度要素在强化或淡化因民族文化差异而致使的经济主体出发点差异上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民族企业内来看, 经济主体成员对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努力程度及其效率大小的状况, 依赖于制度要素的动力机制塑造, 因此, 一个落后的制度模式, 在强化民族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创新出发点差异的同时, 也就压抑了人们的经济努力, 闲置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和对随机因素的利用可能, 使整个民族品牌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呆滞的特征。因此, 政府应给予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民族品牌文化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品牌的国际化更具有时代特征。

摘要:随着民族品牌一个个被国外企业并购于旗下, 引发了人们对民族品牌价值的思考。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 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从人类学角度给予解释并阐述民族品牌发展对制度的依赖性。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民族品牌,经济人类学

参考文献

[1]郑怡然.有效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解释[J].江汉论坛, 2002, (2) .

[2]陈庆德.经济人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经济关系与经济学规律 篇三

关键词:毛泽东经济思想;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个人;经济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F09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6-0015-02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76年12月26日发表于《人民日报》。在中国迅速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即将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6年初,毛泽东的这篇讲话全面阐述了新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十对基础而重要的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篇讲话语言朴实,实事求是,既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也是这种探索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方向和思想指导的重要历史文献。回顾历史,我们之所以在后来犯错误、走弯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没有真正执行这篇讲话提出的真知灼见。直到今天,这些关系中的很多方面依然是需要继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以该讲话涉及到的两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以及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为例,重温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核,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保持这些正确关系至关重要,以及在今天新的形势下怎样保持这些正确关系(下文所有引文若非单独注明出处,皆引自《论十大关系》)。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毛泽东提出并对比了两种发展重工业的方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二、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在向农民供应工业品方面,采取薄利多销、稳定物价或适当降价的政策,在向缺粮区农民供应粮食方面,一般略有补贴。”“合作社同农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合作社所拿的部分,都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生产费不必说,管理费也是必要的,公积金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公益金是为了农民的福利。但是,这几项各占多少,应当同农民研究出一个合理的比例。生产费管理费都要力求节约。公积金公益金也要有个控制,不能希望一年把好事都做完。”“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以外,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

“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的。”

三、毛泽东的论述符合基本经济学规律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在主席讲话近60年后的今天,重读以上字句,仍觉字字珠玑、意味深长。那么,这些话语为何正确,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该怎样贯彻这些重要思想?

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些论述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们符合基本的经济学规律。这个基本的经济学规律是: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人类用自己的劳动生产满足自身需求的有用物品,创造出来的有用物品必须最终为人所消费。高效率的生产劳动过程包含了劳动分工、科技运用、迂回生产以及积累和生产性投资。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分工会日益精细,从生产到消费的链条会逐渐拉长,但究根追底,一切生产活动最终必须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除此之外,生产没有自己任何独立的存在依据。而当生产活动能够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时,就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打开财富创造的源泉。任何生产和科技活动,如果不能增进人的福祉、改进人的生活质量(包括人类获取知识的多寡),就只能是社会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凯恩斯在《货币论》中,将这一经济学规律表述如下:“人类的劳作和人类的消费是使经济交往能取得任何意义的最后事项。所有其他形式的支出唯有迟早和生产者的劳作或消费者的支出发生某种关系才能具有意义。”这与毛泽东的以上论述不谋而合。

以毛泽东对“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的论述为例,它揭示的是典型的最终消费与中间生产的关系。重工业代表了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掌握科学技术、进入工业时代之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发生的深刻质变:消费资料的生产越来越离不开专业化的机器和装备。为了生产出日益专业化的机器,以钢铁、煤炭、石油等燃料动力和原材料为代表的重工业就必不可少。因此,“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已经定了的”。但无论迂回生产的环节拉得多长,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只能是满足人的需要和消费,因此,“从长远看来,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而毛泽东对“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的论述也注意到必须关心劳动者的个人需求,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关心“农民的福利”,让90%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逐步改进工人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关心群众生活、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都体现了为人服务的思想,其结果就是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提高效率。

四、新时代下如何贯彻毛泽东的经济思想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起毛泽东的时代,经济的组织、协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让“通过生产劳动满足劳动者需求”的基础经济学规律发挥作用?如何保证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以及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和谐发展呢?简单的答案就是:让劳动者充分就业并保证劳动收入稳步提高。因为大脑的发达和善于运用工具,人类在历史进化的过程中具备了一种独特的能力、劳动能力,也即通过脑力和体力的支出从事具有特定目的和有用性的活动的能力。劳动是生产出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有用产品和服务的源泉。无论是清扫大街、维护交通,还是家政服务、教书育人,这些劳动都能提高人的福利,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依附于人身的劳动能力既不能储藏、又不能消灭,还必须持续地投入衣食住行以维持它的存在,所以,如果它不被恰当使用,就只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自然消逝。因此,从最基础的层次讲,无论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充分就业都是必要的。充分就业在一个方面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实际创造,在另一个方面意味着社会劳动能力的充分利用。反过来,只要有了就业,劳动者就会有收入。而为了自我生存和养育子女,劳动者必须把这些收入花费出去,它们就自然形成了资本增殖和盈利所必需的市场,成为社会有效需求的组成部分,成为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和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在今天实行了充分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经济政策,就是在根本上贯彻了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阐述的最重要思想:“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就是毛泽东经济思想在今天给我们的启迪。

4.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篇四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因供求的变化,使价格有可能偏离价值成为经常的事。由于商品生产内在价值规律的存在,作为由价值决定的价格对价值的背离是有一定限度的;反映供求现状的价格能反过来调节供求,使价格围绕价值而波动,成为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可见,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也可以说,它既是调节商品生产的规律,又是调节商品交换的规律。

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其作用表现形式发挥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三方面作用:第一:调节作用,即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配置;第二,促进作用,即促进商品生产经营者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第三,分化作用。使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拉开优胜劣汰的差距。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商品生产经营者两极分化。

第一,调节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三个弱点会导致经济波动、资源浪费和收入不均等。解决这些弱点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为此,需要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不仅政企分开,而且应减少和规范政府的行政审批,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就是要给政府角色与行为进行科学定位,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裁判功能、导向功能。有市场机制,就要有宏观调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内容。宏观调控将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第二,促进作用。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社会主义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它对于督促社会主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篇五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三个方面,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什么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定义是指单个商品的价值是要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从而商品之间进行交换要以彼此价值是相等为基础或等价交换来实现为货币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

1、调节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

2、刺激作用

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3、筛子作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优胜劣汰不会导致我国出现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两极分化局面。

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对于破产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毕竟不是一件好事,会给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带来较大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努力:作为国家,要依法治国,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作为企业,必须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职工,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价值规律作用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从宏观上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由市场调节价格,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从微观上说,企业要注重产品质量,注重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6.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篇六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的关系中产生的。”虽然马克思并不是针对艺术价值而论,但对于我们认识银饰的价值有着指导意义。它在成为产品之前,已经有了理想中的价值,即经济价值。然而作为艺术品,经济价值不是终极价值,审美价值才是艺术品的灵魂。艺术品是价值的寄存体,两者是同时酝酿,同时创造出来的,有了艺术品,价值也就客观地存在那里了。而艺术家的思想深度、美学品位和艺术技法、艺术表现能力的高低才是艺术作品总体价值的水平的决定因素。银饰的价值与作为银的价值并不相同,它是不精确的,很难描述的。虽然审美价值是银饰生产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但生产出来之后,就跟它的生产者脱离开来,进入艺术品市场成为一种现实的艺术商品,通过经济价值表面的等价交换使它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但是这两种价值却永远无法等同。

7.读书的经济价值 篇七

读书的道理在于学习,你要“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因为你没有时间去体会所有的过失”。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活用他人的优点。在处理各种事情时,也要多吸取有经验的人的意见。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前进和发展,但是,关于企业经营的种种决策,几乎一直是在不断重复的,从书本上就能够学习。如果你能够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书,比起不看书的同辈,你就能够站在更有利的出发点上。

我们每天仿佛都在接触到很多新的东西,但是,其实很多都是在重复。我刚才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新的东西并不多,我总认为人的一生大部分都在重复,有一本书最能证明这一点,那就是《巴德雷特的常用引句集》,这本书网罗了古今中外的所有思想。在众多的名言里,你一定听过霍美罗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说过的话:“儿子很少和父亲一样,几乎都比父亲差,青出于蓝者是极少数。”中国的孔子在公元前500年也说过:“不要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希腊的伊索在公元前550年也曾说:“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比无知者更可悲。”巴德雷特这种手记一直流传到现在,经过好几个世纪,传达给我们先圣先知的思想和看法。我们都生活在历史的某一点上,每个人按自己的意志或方式生活着,这些名人也一样。如果能知道这些思想家曾经有过的想法和苦恼,我们的问题就会变得微不足道。至少,借助于经验者的观察,我们的问题会变得易于解决。

一个人的一生里,从读书的影响来说,我觉得自己好像活了几十次。这并不是我自以为优越,而是我感觉自己更能有效地使用时间。这件事真正的意义在于,我们生在这么闭塞的小社会,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抛弃希望,实际体验外面的世界,借着书本让自己更有智慧,为那些无缘阅读的人感到难过吧!

对于人生你能懂得多少?又有多少人懵懂地逝去?虽然多读书是好事,但要有选择地读。有的人看的书不少,但看的几乎全是小说,只看小说显然对自己的帮助并不大。小说虽然可以在闲暇时间作为消遣,但我们没有太多闲暇的时间。他们说看小说比较轻松,显然是为了消遣。而很多人把读书当作一件工作,奇怪的是,我在阅读有用和专业的书时一样感觉到了轻松。这个世界上该学的事其实很多,我认为有更多的事比看小说更有意义,我不愿意把自己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欣赏别人的白日梦上。

“到目前为止,人类的知识并没有超出人类的经验领域。”这是约翰·罗克说过的话。对此我也有同感,同时我还有其他看法,我认为,吸收别人的经验能扩大自己本身的视野。亚伯拉罕·林肯渴望做总统时,有人批评他不适合做总统,但是,他却不在乎自己贫乏的经验,最终成为一位坚强的总统。他肯于付出努力,我认为成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我还知道这样一项事实:当他还只有14岁时,就把图书馆藏书全部看完了,是书本给予了林肯睿智的洞察力,让他得以面对从未经历过的各种世界性问题。

历史是一本最刺激、让人收获最多、最快乐的故事书。它让我们感受到富兰克林、华盛顿等人的睿智,包括《圣经》里的故事、中国的孔子有关社会和人的思想,以及很多精彩的英雄人物克服了无数的苦难才走向成功的例子。和前人相比,我们大多数人的努力远远不够,甚至微不足道。但是,若想继续我们的人生之旅,就得先从跨出第一步开始。你通过看一本有价值的书,自然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我们只能凭想象来了解他人为了解决问题而如何绞尽脑汁,想实际去体验却近乎不可能,但是书本却能办得到。书本使我们的心胸开阔,促使我们思考本身存在的理由,鼓励我们向往美好的生活。如果稍有懈怠,它即会让我们体悟到,我们是多么地浪费时间。

企业家要在与别人的大同中追求与众不同。可以说,成功者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敢于去尝试“和他人不同”,去做平常人很少敢去做的事。

没有人是不犯错误的,圣人都承认自己会犯错,何况我们这些凡人?我所做出的许多重要决定,大都受到朋友的批评。我知道他们全部出于善意,认为我将要做的事既危险,又缺乏成功的希望,于是对我的无谋给予相当大的警告,这对我将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会很高兴地接受。可是,有时候我也会坚持自己的原则。记得在我取得会计师资格,为了进入一家小公司,而辞去大企业的职位时,这个决定大受同事们的嘲讽。而今天我们的事业,正表明我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当我40岁开始学驾驶滑翔机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我太过分了,因为孩子们还小。但正是由于我这项决定,让我们全家人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要想通过读书来磨炼经营的手腕,最重要的是博览群书。

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以人为主题的,不仅如此,即使是医学、投资、饮食、运动等等,每一本书都代表了人的思想、行为。所以,从现在开始能够多读书最好。

8.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篇八

关键词:音乐艺术 少数民族 价值研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创造繁衍着自己的文化。音乐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一个民族在长期改造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风貌与风土人情。可以说,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少数民族音乐在该过程中是最为外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无可取代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一、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社会价值

(一)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沟通交流

在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多数民族都具有本民族的内部语言与风俗习惯。语言的民族性与风俗的地域性在客观上阻碍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音乐作为一种通俗的情感表达方式,音符的律动中能够传达出喜、怒、哀、乐等情感特征,具有一定的普及性与流通性,在文化交流与传承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在“97香港回归”和“雅典奥运”中均响起该民歌的旋律。尽管外国听众不了解该歌曲的具体内涵,但透过细腻优雅的曲风,传递出了新颖悦耳的美感,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图景仿若近在眼前,音乐的独特力量由此可见非比寻常。少数民族音乐同样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发挥了桥梁作用,通过其音乐艺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认知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风情,开始去理解少数民族同胞的艰辛的发展史。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过程中的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为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贡献了力量。

(二)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音乐在发挥着文化交流桥梁作用的同时,也是识别某一民族群体的标志。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维吾尔族的《达坂城的姑娘》、朝鲜族的《阿里郎》均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由此也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标识,它记录了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概括了全民族的情感体验,促进了本民族的文化流传,增强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流传过程中,音乐艺术更像是一种传递民族文明与民族历史的承载者。某一民族的起源、迁徙、历法、祭祀、斗争等活动,在民族音乐艺术中均有鲜明的体现。它同时也融合了该民族的伦理道德标准、社会组织结构、民族理想目标、日常生活场景等内容,折射出了少数民族对于情感与生活的基本认识与共有观念。每当同族兄弟姐妹手拉手纵情歌唱时,全民族的理想与向往也得到了抒发与讴歌,音乐凝聚情感的作用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经济价值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的音乐艺术作为文化的传承使者,在促进本民族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与投资者,从而拉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历史与地理位置原因,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西部地区,其经济发展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较为滞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落实与实施,西部地区围绕着自身优势资源,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使得自身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其优势资源颇为广泛,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人文资源之中,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由于具有自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因此对其进行市场化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为少数民族的贫困落后地区谋一条有效地长远发展之路。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艺术不仅可以得到更为完善的传承与发展,保证少数民族的独立性与民族地位,也能为本民族地区创造巨大的经济收益。

以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例,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人口超过5000人的少数民族就多达25个。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云南省的经济文化建设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在云南省建设文化大省的具体目标中,少数民族音乐的弘扬与传承被列为重中之重。以《云南映象》为代表的优秀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以“纳西古乐会”为代表的民族特色音乐展示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游客,大幅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收益。一系列的事实表明,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蕴含着丰厚的商机与利润,其自身具有巨大的资源效益与经济价值。做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弘扬与传承工作,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结语

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反映了特定民族内部的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艺术结晶。事实证明,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其自身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弘扬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強大而持久的推动力,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音乐,2004,(04).

[2]王玲.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上一篇: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总结下一篇:家风让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