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商业模式

2024-06-20

信息化商业模式(精选8篇)

1.信息化商业模式 篇一

社区商业的商业模式与购物中心等商业模式的差异

社区商业,其用以识别的标准在于:“商业体与住宅的关系”。社区商业通常是指区别于城市区域中心商业、SHOPPING MALL、大型购物中心、主题商业步行街等以地域内和周边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零售商业形态。

社区商业一般具有相当强的地域性。它是一种以地域内和周边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形态,以住宅项目或住宅街区为载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以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

这一商业形态是城市商业的基础,它的服务人口一般在5万人以下,服务半径一般在2公里以内。由于这一商业的属性决定了它的总规模一般应控制在3万平方米左右,商业业态的设置也有较强的针对性。

根据承载社区商业的物业主体的集散程度及整体布局不同,社区商业的表现形式一般有社区底商、社区商业街、社区商业中心三种。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商业的三种表现形式并不是完全分离开的,有相当一部分项目的社区商业配套是多种形式的组合。

下面就这三种形式简单做一下介绍。

首先说一下社区底商。

社区底商主要是指利用楼盘底层或低层作为商业用房以满足自身或近区域内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其组成的社区商业主要表现为“邻里商业”。邻里商业主要是方便居民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为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功能。选址一般在社区主要出入口,服务人口一般在5000人左右,商业服务网点数5个以上。

区别于社区商业,社区底商是物业范畴,是相对于建筑类型而言的,以住宅、公寓等物业的底层建筑为商业、服务设施,以底层建筑为主,低层为辅,是社区配套的实体组成部分。

其次是社区商业街。

社区商业街是指位于住宅社区内的以平面形式按照街的形态布置的单层或多层商业物业,其沿街两侧的铺面及商业楼里面的铺位都属于商业街铺面,社区商业街内的商铺多为独立铺位。

社区商业街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小区周边配套不能充分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而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因而在住宅开发较活跃或大型商业配套设施比较缺乏的区域,社区商业街的开发体量都是比较大的。

结合全国各地的开发状况,组成社区商业街的建筑形式主要表现为1-3层商业楼或住宅建筑底层商铺。

社区商业街的主要职能是以先进的商业形态、完善的商业业态和优美的商业环境,在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更注意提供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多元化、个性化的综合性消费。

社区商业街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区内的居民,服务人口一般为2-5万人左右。部分外向型社区商业街的服务范围可延伸至社区外部消费人群,其服务半径要比传统意义上的内向服务型社区商业街相对更大,服务类型相对更广,服务层次也相对更高。

最后是社区商业中心。

社区商业中心是各种业态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点相对集中的商业地域,是各类社区商业网点的集合体,在目前众多大型社区中,社区商业中心也被称为社区商业广场。

社区商业中心是房地产大盘时代的产物,其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节省社区居民购物的时间成本,以提高集中的商业运作模式,服务社区中各个组团区域及辐射区域。

社区商业中心是社区商业的最高组织形式,一般社区商业中心都由社区底商、社区商业街及其高级配套如酒店、医院、大型购物中心等共同组成。

社区商业中心常设在居住区内,人流集中的地区。已建成的住宅区一般选择在已经具备一定商业基础的地区,通过改造和业态调整,形成“沿街区”的社区商业中心,而新建住宅区一般以购物中心的业态形式为主,配套规划建设社区商业中心。单位服务人口为3万至4万人,商业服务网点数在20个以上,包括超市、菜市场、便利店、餐饮店、药店等,具备购物、餐饮、修理、理发、洗衣、家政、再生资源回收等功能。

社区商业中心大概分为三种基本模式。

第一,大型社区商业中心。大型社区商业中心配制了大型超市、餐饮、娱乐、健身、医院、学校、酒店等社区配套服务,各种设施应有尽有,类似于欧美国家社区商业中心的模式。第二,“沿街式”社区商业中心。“沿街式”社区商业中心模式通常是指在成规模的新建居民中,选择其中一些居民楼底层,建成商业用房,引进超市、餐饮、书店、银行商业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就近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和一定程度的精神享受的需要。“沿街式”社区商业中心类似于社区商业街。

第三,“改建式”社区商业中心。“改建式”社区商业中心模式则是指只用现代商业业态,对散布在社区的传统商业网点进行改造,并根据常住人口的消费需求和小区结构,对社区商业网点布局进行科学、统一规划,形成有一定吸引力的商圈。

社区商业的商业模式与购物中心等商业地产模式有一定的差异。社区商业作为住宅的一个重要的配套设施,它的启动来源于住宅的成熟。更确切的说,社区的人气决定了社区商业的成功启动。因此,在社区的商业模式中,先聚人,再形成消费,进而吸引更多的商家参与到社区商业的经营中来,从而使该社区商业的价值得到提高,最终形成一个上升状态的良好循环。(中国专业市场网)

2.信息化商业模式 篇二

关键词:商业模式,信息技术,管理方式

商业模式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尽管它第一次出现在1957年, 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 (诸如收入模式、向客户提供的价值、组织架构、交易流程等) 及其关系之上, 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商业模式可用来说明企业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 以及与伙伴形成网络关系来开拓市场、传递价值、创造关系资本、获得利润并维持现金流。 (Osterwalder 等, 2005) 。这种对于商业模式的整合定义把商业模式说成是对企业商业系统如何很好运行的本质描述, 是对企业经济模式、运营结构和战略方向的整合和提升。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背景——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通常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由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 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新经济源于美国, 但其浪潮已经席卷全球。在新经济时代, 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信息化与网络化和市场全球化。这就要求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以适应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

1.信息化与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关注于企业在网络环境的生存与发展。很多现实中的经营活动正复制到虚拟世界中, 例如网络银行、网络教育、网络购物、网络拍卖等等。这些以无店铺经营、与客户直接双向沟通等为特征的商业模式, 将会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流通费用和经营成本, 提高运作效率。

2.市场全球化

市场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 指需求市场向全球的任何企业和自然人开放, 且企业与自然人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自己的市场。具体体现在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经营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诸多方面。全球化的资源市场和销售市场给企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在新经济时代, 全球化的市场是企业的经营环境,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是企业面对市场全球化的有效工具, 而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战略的直接情境, 信息技术应用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技术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运用

新经济时代下,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全球化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同时也为商业模式改进、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机遇。IBM在他的一篇名为《Paths to success, Three ways to innovate your business model》 (《成功的途径, 三种商业模式创新》) 中, 提出三种创新的商业模式:行业模式创新、收入模式创新和企业模式创新, 充分体现了企业如何依靠信息化应对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1.行业模式创新

通过进入新行业、重新定义现有行业或者创建全新行业, 也可以通过确定/利用独特资产而实现行业价值链创新。例如“苹果和iTunes的结合”是通过重新定义现有行业来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典型代表。在软件产品iTunes出现之前, 苹果只是一家产品公司, 虽然这些产品非常优秀, 但在若干同样优秀的产品面前, 苹果的产品是可以替代的。iTunes改变了这一切。随着iTunes的出现, 苹果公司得以进入音乐市场, 它不仅靠卖产品赚钱, 还可以通过音乐来盈利。短短3年内, iPod+iTunes组合为苹果公司创收近100亿美元, 几乎占到公司总收入的一半。

2.收入模式创新

这种方法包括有关各公司如何通过重新配置产品 (产品/服务/价值组合) 和/或通过推出新的定价模型实现创收的创新方式。例如, 印度的www.hamaracd.com网站, 通过向用户提供定制个性化的CD产品实现收入模式的创新。通常, 我们购买的CD包含12首歌曲, 而如果幸运的话, 里面可能有7首是自己喜欢的, 而在www.hamaracd.com里,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线选择歌曲, 为自己制作CD。

3.企业模式创新

这种方法的创新包括企业结构和企业在新的或现有的价值链中的角色。这种方式的重点在于重新定义组织边界。举例来说, 被誉为“服装行业的DELL”的服装零售商Zara, 通过门店收集顾客的需求信息, 并通过信息系统汇总到西班牙总部的信息库中, 设计师设计利用新信息来产生新的想法, 以及改进现有的服装款式, 从而为顾客提供最新的、限量供应的时装。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以不确定性为显著特征的时代, 全球化的市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都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挑战。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 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商业模式以提升竞争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三、信息技术对管理方式带来的变化

管理方式, 是解决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管理方式研究属于管理理论中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常常和领导方式研究同时被提及。企业管理方式包括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流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对管理方法带来的变化

管理方法是指用来实现管理目的而进行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的总和。即运用管理原理, 实现组织目的的方式。传统的管理方法有:任务管理法, 人本管理法, 目标管理方法, 系统管理方法等。在信息化环境下, 企业的管理方法产生了新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 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 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 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2.信息技术对管理手段带来的变化

所谓管理手段现代化, 是指在企业管理中逐步采用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 提高管理方法的速度和水平, 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准确、及时、经济、高效。信息技术的应用始终伴随着沃尔玛发展的每一步。下面以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为例进行论述, 在沃尔玛的配送中心里, 计算机掌管着一切。当每一样商品储存进去的时候, 计算机都会把它们的方位和数据一一记录下来。一旦门店要货, 计算机就会查找出这些货物的存放位置, 打印出印有商品代号的标签, 以供贴到商品上。整包装的商品将直接送上传送带, 在长达十几公里的传送带上进进出出, 通过激光辨别上面的条形码, 把它们送到该去的地方。先进的系统使得沃尔玛的商品库存平均只有10%, 而其竞争对手平均要25%。

3.信息技术对管理流程带来的变化

管理流程是指为了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最终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并达到利润最大化和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的流程。信息技术带来管理流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就是BPR。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也译为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流程再造, 基本思想就是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 也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按照分工原则把一项完整的工作分成不同部分、由各自相对独立的部门依次进行工作的工作方式。 IBM信用卡公司 (IBM Credit Corporation) ,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工程, 使信用卡发放周期由原来的7天缩小到4个小时, 即提高生产能力100倍;柯达公司对产品开发实施再造后, 把35毫米焦距一次性照像机从产品概念到产品生产所需的开发时间, 从原来的38周降低到19周。由此可见, 成功的BPR实施会有效增进工作之间的协调性, 大幅提高组织效率, 使企业业绩显着提高, 增强其竞争力。

四、总结

3.信息化商业模式 篇三

一流的理论做预测,二流的理论下禁令,三流的理论作事后解释。所以,当《2010商业模式》迫不及待地说出2010年的企业与今天的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智能化商业模式的运用时,该书作者的雄心、抱负便可见一斑。

然而,野心的另一面是风险。在距离2010年还有2年多的今天作出预言是否合适呢?围绕2010年商业模式的话题,人们不禁会质疑,为什么是2010年?为什么是智能化?以及为什么是这些商业模式(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模式)?这些发问都将直接对作者的写作缘由和立论基础发起挑战,这也就预示着,倘若作者无法自圆其说,那么“到2010年,各种商业创新理念和方向,都和信息化的应用息息相关”的结论纯粹是无稽之谈。

或许是为了消除上述类似的疑虑,作者在本书的“绪论”部分特别提到这样一个背景:在2005年“经济学人智库”发起的调查中,54%的CEO认为,到2010年,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比产品和服务创新更重要的创新。据此,作者把2010年作为一个考察的基点,并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提出企业未来的管理挑战。“我们认为:在当今时代,从客户的价值来源与客户流程来看,客户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单个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而是一套完整的服务与解决方案,这一点无论是针对公司客户还是个人客户都不例外。”

书中,作者举了1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一个全家到滑雪营地休闲的客户,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商家应该在满足他们的需求方面有哪些值得创新之处?客户需要的并不是把滑雪板扛回家,恐怕也不单是一些纪念品和照片,客户想要的可能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休闲时光、一种新体验和美好的记忆,或者是一次锻炼身体的机会。那么,滑雪板的出租显然更符合客户的需要,在客户滑雪之余,舒适温馨的客房和美味的餐厅一定不会扫客户的兴,为客户提供专职的滑雪教练服务或许也是不少客户十分需要的。在客户即将结束休假时,及时地提供回程咨询、票务订购和行李托运,相信更是锦上添花,因为这都是客户生活流程的一部分,一套完整的服务方案而非单个的商品和服务,才是客户真正需要的。

看过这个例子,作者指出,对客户价值的认知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再到客户流程中的解决方案,是一个逐渐逼近客户最真实需求的渐进过程。因此,当今企业商务模式的创新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实现伟大的转变——其实质是要从以往单纯针对产品的创新转到针对消费者的创新上,从以往以企业为中心的运营模式转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上来,从产品驱动型的商业模式转到服务与解决方案驱动型的商业模式。伴随而至的, 是从以往区域性的综合企业转变为全球网络中的专业化企业,通过柔性信息架构和协作业务网络来加快转型速度,赢得竞争优势。

一句话, 以客户而不是以企业为出发点,以一整套的服务与解决方案而不是以单纯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它提升了客户价值,并进一步革新了企业的商业模式。

但就商业模式本身而言,“2010商业模式”与管理大师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在《发现利润区》、《利润模式》中所提出的商业模型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本书中,作者虽然也提出了很多模式,但都是着眼于客户需求,试图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供一整套服务与解决方案。和斯莱沃斯基罗列的几十种商业模式相比,《2010商业模式》所提出的几种其实可以被归结为一种:基于IT应有的客户流程增值模式。

4.信息化商业模式 篇四

即在创新过程中能看到钱的变化。例如麦当劳,商铺出租期间有租金变化、土豆种植收获时有价格变化等;赵本山拍电影、拍电视剧、办刘老根大舞台演出,这其中都是有现金流动的。价值能显著地被叠加

麦当劳的地产、土豆种植等有价值叠加效果。需求能爆发性增长

以分众传媒为例,其运作模式就是在电梯口安装电视播放广告。这就是一种商业模式。如何来解释它?首先这是从车体广告过渡到平面广告再到楼宇广告进而产生的电梯口视频广告,这是一种跨行业行为。其次,写字楼中上下班高峰时间电梯口堆积等待的人群最初被视为一种浪费资源,而视频广告的出现将这部分资源利用了起来。不过现在分众传媒的运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成本能破坏性降低

企业并购不是量与量的叠加,而必然是资源的商业型互补性。现在这个时代是大战略和大商业模式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研究产业组合,必然需要有战略性地介入一些新兴产业或行业,对原有行业进行彻底的战略性梳理。大家要知道,充分的战略论证所需成本肯定远远小于错误的战略决策可能带来的损失。商业模式是对战略落地的最好方法,因为商业模式独特的宏观视角、对资源的态度和增值方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全方位资源整合的体系,使得商业模式具有了大集团商业运作的基本能力。竞争优势能系统锁定

从表面上看微软集团是个软件公司,而实际上它是个典型的投资公司。市场上只要出现了任何对其有利的商业机会,微软会全部买到手。这是一个大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对行业定位的问题,当然客观上来说,也遏制了行业的创新而导致了苹果公司的崛起。

5.养老商业模式全球最全的养老模式 篇五

中国老龄化到来时刻,你准备好将来如何养老吗?哪种养老方式最适合中国?如何有效的整合资要源把中国养老和谐有序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多少种养老模式可以选择呢?这是目前中国比较合适的20种养老模式:

1、机构养老

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情形。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的老年社区,组织大量的老年人自愿前来入住,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专门化服务,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

适合人群:喜欢热闹的单身老人。

2、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适合人群: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老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

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

3、居家式社区养老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适合人群: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

4、乡村养老

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 了众多的退休老人前来养老。有的城市老人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叶落归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城市感觉生活成本昂贵,故希望在农村养老可生活得轻 松些;有的老人喜欢贴近大自然,终日种草养花,爬山嬉水,整日与大自然做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所以催生乡村养老这一养老模式。来源:中国敬老院网

适合人群:“树挪死,人挪活”,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些老年人虽入晚境,但生命的韧度不减,常想换个地方换个活法。无疑,乡村养老的多种新型模式,对这样的老年人诱惑多多。

5、以房养老

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 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 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中国敬老院网了解以房养老目前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适合人群:对于手头有房,无子女或者不愿意将房产留给子女的老人。

6、异地养老

鉴于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从那些生活成本高,而居住环境恶劣的大城市移出,迁移到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较低的城镇养老居住。

适合人群: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喜欢旅游的老人,旅游养老两不误。

7、售房入院养老

老年人将自己的住房对外出售,用这笔钱财居住到较好的养老院养老,既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又使得养老生活增添了众多的乐趣,将部分售房款送交寿险公司办理养老寿险,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无忧。

适合人群:有房产、又不愿与子女同住,喜欢热闹的老年人。

8、售后回租

人们将已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售,再通过“售后回租”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中国敬老院网报道既可以获取一大笔款项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持晚年期对住房甚至是原有住房的长期乃至终生的使用权,照常有房可居,对老人的更好养老增添了相当的保险系数。

适合人群:不愿意离开家,投资比较谨慎的老年人。

9、租房入院养老

人们将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租,再通过另租房居住或入住养老公寓、养老院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保障晚年期照常有房可居,并获取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证在自己身故后原有住房仍能照常遗留给子女,符合国人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的传统习俗。

适合人群:有一套以上住房或住房面积较大的老人。

10、基地养老

在大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 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这一做法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品位和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 人居住在基地养

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将价值搞活。

适合人群:有一定经济实力,喜欢亲近自然又不愿离家太远的老年人。

11、旅游养老

如今,出现了一些候鸟式的老人,分别在青岛、哈尔滨、杭州、海口、昆明等名胜景点购买住宅,一年四季作观光游览式的养老。

适合人群:退休后身体状况颇佳,经济条件非常好,乐意于趁腿脚灵便时好好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老人。

12、大房换小房

老人退休后,卖出原居住的大屋,再买进适合居住的小 屋,用售房购房的差价款作股市或债券投资,可为养老提供更有实力的保障。老人还可将该笔差价款办理养老年金寿险,每年支取现金用来养老,等到一定年份再将 该小房用以房养老的办法,继续获取现金流入,养度晚年。或者把这个小房子对外出售,自己住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适合人群:住房处于市区较为中心位置的老人。

13、合居养老

一些老人可以商议将自己的住房出售,将钱财合并一 起,对养老问题做个特殊组合,在较好的地段合资购买面积较大,功能较好的住宅,大家居住一起,合作购房,共同居住开销,结成一个养老的生活共同体搭伴养 老。养老生活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又消除了寂寞空虚感。适合人群:若干志同道合且又收入较低、住房环境较差的老年人。

14、集中养老

浙江省的农村,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养老机构,将村庄的“三无”老人适度集中一起居住养老,由政府来买单。此举解决了农村老人的众多问题,受到好评。适合人群:农村的“无儿女、无固定收入、无法定赡养义务”老人。

15、家内售房养老

美国的许多家庭有一种富有特色的家庭内部售房养老的交易行为。父母将自有住宅出售给子女,借以换得房款做养老金。这是将父母与子女的赡养与继承关系,用金钱的方式加以明码标价、等价交换,对不愿意赡养父母而只喜欢承继房产的子女是一大打击。

适合人群:容易接受新观念的老年人。

16、钟点托老

在居住社区内像举办幼儿园那样举办一两个托老所,或者说老年活动室等,向老人们提供饮食、娱乐、图书等,老人们白天在此托管,儿女们也感觉到很放心。中国敬老院网推荐这种方式也不错,不过要根据老人情况而论。

适合人群:住在社区内的老人。

17、遗赠扶养

老人同亲朋好友约定,由对方负责养自己的老,自己死亡后,将住房遗赠给对方。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民间社会广泛流传,今日仍由国家法律认可的“遗赠扶养”模

式。它作为“你给我住房,我为你养老”的以房换养的鼻祖,已有了悠久历史。适合人群:没有子女又希望和熟悉的人同住的老年人。

18、招租养老

老人在家中招徕年轻的大学生做房客,一扫往日的沉闷暮气,身边既多了人员照顾,又有一笔可观的房租做为生活费补充;对年轻大学生而言,也有助于解决住房和情感归宿问题;城市的住房资源也得到较好运用,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的紧张局面,可谓是一举三得。

适合人群:城市中的孤寡老人。

19、小型家庭养老

利用自己的住房,把其装修成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场所,一般10张床左右,雇用养护员或由原家庭成员为受养员服务。

适合人群: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

20、货币化养老

货币化养老就是由相关部门拿出一定的资金,以货币券的形式向特困老人发放,老人可以持券到社区购买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

6.商业模式研究文章 篇六

摘要: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发散性,目前形成了有关商业模式的“概念丛林”。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关于众多商业模式理论文献和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据此提出商业模式定义的核心概念、关键要素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出商业模式理论现实的实践意义和研究需要。

关键词:商业模式;概念丛林;构成要素;发展方向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model theory continue to show divergent.The business model concepts have showed “concept of the jungle” currently.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numerous business model literature theorie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and summarized business model definition, key elements and factors, accordingly proposed the core concepts, key ele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business model definition.business model then propos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ality and research needs of the business model theory by typical case study.Key words: business model;concept of jungle;essential factor;development direction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近年来持续地受到学术界和商业界热捧,尤其是企业战略学术研究者和商界的企业家对商业模式更是高度关注。现代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这句话被很多商业模式理论研究文献引用,说明研究者们对于商业模式的重要性都比较认同。从1995年开始发表在专业学术性期刊上关于商业模式思想的文章多达1177篇,而且近年来相关性的文献和会议评论膨胀性地被发表出来(Zott&Amit,2010),但是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的概念一直没有得到统一,并呈现出了“概念丛林”的现实情况。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归结为:研究者研究的目的、对象、视角、范围和层次的差异(傅世昌,2011),得出的结论也只是一家之言。本文从商业模式定义的核心概念、关键要素和未来发展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研究商业模式理论的思路和框架并分析其实践意义和

研究的需要。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丛林”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不同的角度的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的定义,于是很多学者在研究商业模式相关问题避开商业模式的概念定义,有的学者也只是用很模糊的语句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这就对商业模式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下文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对商业模式概念定义进行陈述总结。

(一)国外对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

商业模式一词最早出现于1957年由贝尔曼(Bellman)等写作的关于商业博弈的构建一文中,于1960年出现在文章题目和摘要中,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Drucker,1994)最早将其称为经营理论(Business Theory)。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Mintzberg,1994)把企业组织的商业模式称为“战略思想”。提莫斯(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和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的说,就是企业是如何赚钱的。阿夫啊和图茨(Afuah&Tucci,2003)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为客户创造价值活动、资源及其联系的体系。Mahadevan(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合作伙伴及买方之间的三种流—价值流(value stream)、收益流(revenue stream)以及物流(logistic stream)的独特组合。Amit和Zott(2001)从系统的方面考虑商业模式,他们也提供了一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方法。他们描述商业模式是一种事务组成要素的体系结构配置,它被设计用于充分利用商业机会。他们的框架描述了由公司、供应商、候补者和客户所组成的网络运作事务的方式。程愚(2010)将国外关于商业模式定义分为两派观点:一派是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运行中的一套“硬的”物资性的体系,其代表性学者是Mahadevan(2000),Thomas(2001),Afuah and Tucci(2003)等;另一派是一致认为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指导性“软的”法则,他们的代表人物有Timmers(1998),Hamel(1998),Schmid(2000),Rappa(2004)等。软硬派别之分就是针对是商业模式定义概念上的物质性创造和指导性创造存在的差别。

国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以2003年为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娄永海,2009):之前的阶段为开创性阶段,之后的阶段为综合性阶段。在开创性阶段(2003年

之前)学者们普遍以概念研究为重点,采用归纳逻辑思维方法从大量案例研究中总结规律,归纳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分类方法、变革路径、评估方法。在综合型阶段(2003年之后)学者们对于概念的研究普遍采用“博采众长”的方法,对于前人的成果按照主客观要求进行整合然后得出自己的概念定义,在人们比较接受的理论成果上对自己所专研的特定领域或特定现象进行研究。所以学术文献当中出现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自2005年以后,关于商业模式的学术文献引用理论已基本成为固定的几篇被广泛认可的优秀文献。在受到认可文献的基础上对自己所研究的方向进行拓展,就造成了商业模式基本定义概念没有得到统一,而商业模式的各个模块的研究是在几个甚至十几个得到认可的定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商业模式“概念丛林”是不可避免的。出现“概念丛林”带来的直接形成了商业模式理论的断层,对理论的积累性研究造成很大困难。

(二)国内对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

国内对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要慢了很多,2004年以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和国际上相比差距还特别大(娄永海,2009)。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逐渐盛行,商业模式受到极大关注,国内的一批学者经过研究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肤浅、零散的状况,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一批学术价值高、实践指导性强、可供借鉴的专著和论文。郭毅夫(2009)对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后,归纳总结出两类文献:一类是针对企业个案进行的案例分析,以赖国伟、周星、田芳等为代表;另一类是以罗眠、翁君奕等为代表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及理论解释进行的较为深入的研究。由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属于学科前沿,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所以已经形成的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还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但是国际最领先的学科理论都无法保证商业模式理论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完全的证实,所以国内学者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这本身也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必需路径。

王波和彭亚利(2002)认为人们理解商业模式时有三种不同的表述:其

一、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其

二、企业的运营机制;其

三、对运营机制的扩展与利用。这种表达只属于一种应用性研究,并没有提出完整的理论框架。罗珉(2003)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指一个企业建立以及运作的那些基础假设条件和经营行为手段和措施。从研究思路上看,罗珉沿用了彼得·德鲁克(Drucker,1994)的公司经

营理论(Business Theory)的研究路线,力图对德鲁克的思想进一步地演绎。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提出分析商业模式的理论维度和结构体系(曾涛,2006)。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翁君奕教授于2004年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商务模式创新》,其著作的主要思想是把商务模式(同商业模式)界定为一个类似“魔方”的三维空间,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价值保持构成的价值分析体系提供了商务模式创意构思和决策的一种思维方法。其中的价值对象是确定提交价值对象的活动;价值内容是确定提交价值内容的活动;价值提交是提交价值的活动;价值回收是实现价值回收的活动。翁君奕研究的不足在于理论缺乏深度,对构成商务模式界面和维度几乎没有进行充分地论证,对商务模式的作用机制缺乏相关的理论解释。李振勇(2006)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他从企业经营者视角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构成、分类、核心原则、竞争战略、改造路径、发展趋势、扩展的主要方式等进行了的分析。他所提出的关于商业模式概念的理论逻辑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些理论有着很大的实践意义。

国内的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得出了各自的成果,但是多数学者及停留在对商业模式的简单描述上,缺乏对其缺乏对其构成组分进行解析,由于未建立起完整的、可供深入探讨的结构体系,也更未建立起对商业模式进行理论分析的方法和框架,因而也就缺乏对商业模式系统的全面认识,在其理论意义上远不足以解释和指导企业的经营实践活动。

(三)小结

商业模式“概念丛林”的出现是这一学科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其理论价值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虽然说现在对于商业模式理论当中被人们所接受的说法依然各不相同,但是近些年来,学者们的理论越来越趋向于几个相同点:第一,商业模式正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的组合不断发展;第二,商业模式强调的是以一种系统化、整体性的方法来解决公司商业运作;第三,在所提及到的概念化商业模式当中组织活动起到了很大作用。第四,商业模式寻求解释的是如何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Amit & Zott,2010)。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从理论逻辑上进行分析和总结,本文认为,商业模式主要是以创造和获取价值为核心,对其本身的核心要素进行有效的逻辑组合,形成持久竞争力和有效的盈利模式,来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定义存在主要问题有:公司如何去创造和获取价值(How)?为谁创造和获取(Whom)?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什么(What)?如何确定?如何通过核心要素的组合形成公司的持久竞争力和有效的盈利模式?如何利用公司的持久竞争力来维持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将在下文当中进行论述和总结归纳。

商业模式构成机制的逻辑循环图 参考文献:

[1]Timmers 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1998.8(2):3-8.[2]Amit R & 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e Management Joumal, 2001(22):493-520.[3] Amit R & Zott C.The Business Model: Theoretical Root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IESE Business School – University of Navarra,2010(6):1-6.[4] Amit Raphael & Paul.J.H.Schoemaker.“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l.14, 1993(1):33-46.[5]娄永海.基于TRIZ理论的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8-11.[6]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7]曾涛.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7一25.[8]王波,彭亚利,再造商业模式[J],IT经理世界,2002,4,5:88-89

7.信息化商业模式 篇七

一、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进行传统业务的经营,收入来源中以信贷利息收入为主,而利息收入中又以批发业务利息收入为主。“这类盈利模式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以资产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以存贷款规模的增长来维持利润的增加。”[2]我国商业银行更多关注信贷产品,提供服务品种相对比较单一,银行之间服务的差异化较小,使得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大致趋同,对风险的抵抗能力也较弱。

相比之下,国外银行除传统信贷业务外,挖掘用户信息,开展大量中间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以美国花旗银行为例,其存贷业务带来利润占总利润的20%,其余80%都是由承兑等大量中间业务创造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私人业务成为西方诸多银行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业务的主要方式,也成为其盈利大幅增长的主要方式。

二、政策建议

笔者认为,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为主的盈利模式不可能得到根本转变,因此,结合信息社会化背景,要重视用户信息的价值和地位,应向五个“对称”转变。

1. 业务上供给与需求对称

商业银行提供业务更多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角度出发,根据用户所需开展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进一步挖掘客户信息的价值,注重客户意愿是否得到满足。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得用户有更大信息获取权力也有了更大的选择权。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深度挖掘已有用户信息,提供丰富业务,可以极大地拓展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和盈利潜力。

2. 信息间的对称

信息间的对称可以分为商业银行间信息对称和商业银行与客户间信息对称。重视信息的价值也即对数据信息的充分利用。

通过数据库的构建和完善,可以实现商业银行间信息共享和交换。通过标准化的共建达到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和信息补充。商业银行间“各自为政”,阻碍了更好的用户服务体验。同时,对保密信息的加密和保护关注,有必要引入分层权限制度。

商业银行与客户间信息对称,至关重要。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使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客户资料的深入挖掘,找出用户潜在需求和意向,推出相关服务和活动。做到银行与客户间信息对称,才能游刃有余的提供服务以满足用户所需。

3. 政策上对称

政策上的对称是说商业银行中观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匹配、商业银行内部从上而下的政策匹配。

商业银行中观政策与国家宏观政策紧密结合,才能为其赢得更好发展空间。我国对于金融业的管制较为严格,给商业银行限制,但又给其通过挖掘自身价值,通过改革创新实现进一步盈利的机会,以及有序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要通过合理合法改革创新谋求发展;商业银行大多为自上而下的科层经营方式,如何能确保上层的政策落实,防止尾大不掉造成的指挥不灵,需要尤其关注。

4. 合作上的对称

适当合作已成为大趋势。商业银行创新盈利模式中应灵活采用外部合作与内部合作。外部合作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客户进入,如同IT企业合作,可以建立更符合本银行应用的系统和数据库,用于保存重要客户资料,进一步挖掘信息价值。同相关服务部门合作,通过活动方便客户、回馈客户;内部合作可以发生在各个商业银行间,可以发生在本银行的上下级间,可以发展在本银行的不同支行间,即为基于业务联系的内部合作。合作的重点是要做到相互匹配,有的放矢,相互互补,充分发挥分工优势。

5. 内部结构设置上的对称

虽然我国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较多,但高端人才却缺少,如精算行业中的精算师等。相反,在一些设置中都存在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的现象。商业银行中做到内部职位设置得当,使得人尽其才人岗匹配。通过创新盈利方式获取效益,就必须发挥智慧优势。改进盈利方式就必须要提高效率。提高效率中又会涉及到人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

商业银行的发展已日渐精细化。对细节的注意,能极大的提高办事效率、工作效率。结合信息社会化背景下,在盈利模式创新中,哪些部门和岗位需要集中力量,而哪些需要精简,都需要不同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审慎抉择。

三、总结

在社会环境更为复杂,用户需求更为个性化、多样化的今天,单一以信贷业务赚取利差方式盈利显然已经落伍,需要创新和变革。一些商业银行已经看到这一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谋求新的“生路”。正如笔者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主体盈利模式并不会在短时间内转变,彻底变革需要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经验的积累。

信息社会化背景下,需要重新重视信息的价值和正视信息的地位。在银行经营中,就如何挖掘和组织信息还需进一步商榷。综合来看,商业银行的创新行为以盈利为目的,如何能使客户进入,并使客户心甘情愿接受服务,使得供需匹配,在这过程中仍要重视信息的价值。

摘要: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发挥着至关主要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应如何实现在信息社会化背景下长期的持续盈利,仍待商榷和探讨。本文拟对信息社会化下商业银行创新盈利模式的方式方法进行阐述和论证并尝试提出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龚勋.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效率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商业模式不等于挣钱模式 篇八

就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来说,如果刚开始想不清楚该怎么挣钱并不重要。不要从产业高度去思考,比如3G流行了,我能在3G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这种做法是从上往下走,离用户太远;也不要从资源方面考虑,比如我跟某个政府有关系。或者跟某个运营商打过交道,从我的投资经验来看,这种做事方式成功的概率都很低。实际上,你需要做的就是做一个判断:是不是给某些用户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服务,这种有价值的服务又让用户很喜欢,很有黏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事情就一定有戏。至于怎么挣钱还是在做的过程中才能知道,因为商业模式不是想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而且创新模式是需要不断调整的。所以我经常拿淘宝和QQ举例,他们当初的商业计划书一定不是今天做的这个样子,我们当年拿去融资的商业计划书跟今天360所做的事情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只是很多人成功以后,习惯重写历史。

很多人把商业模式狭义地等同于挣钱模式。我的理解是,商业模式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应该分成几个环节。第一,当你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要构建一个商业模式,或者更简单地说要构造一个战略,这个战略就是你要做什么而不做什么,也就是产品战略,或者叫产品模式;第二,用户模式。你要回答瞄准的是什么样的用户,给什么人提供什么样价值的东西;第三,市场模式。在市场中,你将怎么定位自己,用什么样的行销模式去推广;第四,当你有很多用户的时候,可能才去想怎么把用户转换成收入,这才是收入模式。

上述几步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在很多公司的早期,商业模式更多的是产品模式和用户模式,但是很多人往往在这时就质问该怎么挣钱。我自己做投资,也有幸投了一些不错的企业。这些企业无人问津,就是因为大家看不清楚该怎么挣钱。比如迅雷、酷狗,在我投之前挣钱,之后就不挣钱了,因为我让它免费给大家提供建社区的平台。我的判断标准很简单,是不是有人用,用户是否喜爱。这个标准有时候可以坚定你做事的信心。甭管别人怎么说三道四,只要你自己相信这事有价值。

上一篇:七年级生物教案:根的结构下一篇:学校艺术节开幕式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