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改革

2024-08-23

当代教育改革(精选13篇)

1.当代教育改革 篇一

当代教育学大纲当代学校管理

11.3.班级管理

班级组织: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是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

教育职能的学校群体。

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由文件规定的组织,组织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

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目标、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

班级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每个班级组织都有工作的目标,都要建立

26根据班级分工的组织机构。

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没有明文规定的组织。是学生在共同学习与活动中自然形成

的。它没有定员编制,没有明确的组织形态,但是它却是客观存在的`。

班级管理过程的个性特点:

班级管理过程是以育人为目标,与学校教育过程紧密相连。

班级管理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

班级管理过程是一个管理基本环节按顺序连续运转的封闭系统,又是一个依托

学校、社会、家庭积极参与组织指导的开放系统。

现代中小学校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

班级教学管理

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任务。

建立并维护班级良好的教学秩序。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习方法。

搞好班级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建立班级教学管理的指挥系统。

班级德育管理:

全面理解并充分发挥德育目标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其规格要求,保证德

育目标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组织实施。

依据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设计与组织班级德育活动,使班级德育活动既有序列、

有层次,又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管理的主人。

形成教育合力,优化班级德育环境。

班级体育卫生管理:

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法规法令;

组织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养成学生体育锻炼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建立班级

体育卫生常规;

协助体育教师抓好体育课教学,协助校医进行卫生知识特别是青春期教育,以

及性教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认真进行学生体育达标和体格发展状况的考核与记载。

课外活动管理:

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班级课外活动的计划;

安排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组织各项课外活动必须体现教育性的原则。

班级生活指导:

对学生进行生活生活基础教育,进行职业预备教育,进行生活指导,教给学生

一些基本的生活基础知识和职业预备知识,培养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2.当代教育改革 篇二

一、新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特征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 青少年信息量增加, 价值观的形成打破了传统的思想观念, 随着年龄增长, 青少年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渴望独立, 但是由于生活阅历较浅, 在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1], 容易出现叛逆、孤僻、厌学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一) 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出现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较快, 社会教育中掺杂的利益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较大, 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 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现代青少年思想较为开放和灵活, 独立思考, 对未知的东西探索欲望强烈, 但是他们不能从实际出发, 难以辨别是非, 容易出现自私和极端情形。

(三) 叛逆厌学行为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促进自我意识增强, 同时也会产生叛逆心理, 考虑问题片面化, 主观臆断行事, 追求和沉迷于刺激性的东西, 如, 智能手机和网络游戏导致一些青少年丧失学习兴趣, 甚至对抗家庭和学校。

二、新时代下制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因素

(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缺乏针对性

有学者认为,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在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时的内心活动, 还有学者认为, 教育心理学是协助教育工作按照正常模式进行, 大部分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对青少年学习状态和内心活动进行研究[2]。各种研究和讨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 但只是停留在教育表面和理论中, 缺少针对性。

(二) 教育心理学内容尚未形成体系化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大多借鉴国外成果,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也是从西方移植来的, 没有被广泛认可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

此外, 学术界对教育心理学存在认知偏差, 如, 有学者认为教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有的无法将教育心理学的分化和整合实现有机统一, 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全人化还不适应, 对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新理论难以接受等。

最新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及时解决了这些问题, 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又能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实际, 加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论述与指导。系列丛书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剖析了大教育生态系统, 揭示出当前国际范围内教育危机实质, 重视个别差异和个别化教育研究, 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认知研究进一步加强。

三、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深入思考

(一) 重新审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新的方向总结为“三化”, 即, 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教育化、研究对象的全人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3]。

1.研究目的教育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根本目的是要将研究的理论成果用来指导教育实践, 要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改善教师的教学和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 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三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为教学改革服务。

2.研究对象全人化。教育心理学首先是以人的全人格成长为研究取向,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读书求知, 还应包含学生的为人处世, 其次, 教育研究既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人也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人, 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熏陶, 第三是研究人的毕业学习与发展。

3.研究方法多样化。教育心理学自身学科特点决定了研究方法既要向范式科学靠近, 又要注意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4]。教育心理学研究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开展研究, 采用更能突出人的内在心理特性的方法, 如, 调查追踪、访谈法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二) 丰富教育心理学新的理论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范式多样性。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中国教育心理学的“成长”, 其发展范式是多元的, 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 也有基于科学的范式, 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 心理学的发展流派较多, 这也决定了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针对性更强。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一是基本理论, 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发展理论、动机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 除认知观外还要吸收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二是学习心理;三是教学心理;四是教与学的制约因素。内容较为全面、丰富且针对性较强[5]。

3.学科的拓展范围应不断扩大。从学科角度来看, 根据社会实际, 教育心理学研究除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学科外应拓展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外国语言教育等学科领域, 有利于保持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持续性。

(三) 关注热点和难点的前沿研究

通过当今的教育心理学关键词突现性的统计, 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主题有两大类[6], 一是宏观的思想政策类, 如, 教育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理论, 国家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指导性, 第二是具体的教学实施类, 如, 学习方式、课程建设、课堂效果和学习策略等, 重视教学互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教学策略。

(四) 多元化的现代理论增强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

1.个别差异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当代学生可以不受学校教育时间、教育水平、教育空间等严格限制, 能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因此, 教育心理学要深入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学习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加强对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策略以及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的认知研究。

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心智的结构》中提出了关于智力的多元因素理论, 认为基本的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空间运动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教育心理学应结合实际, 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全面发展。

2.文化心理学的影响。文化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有学者认为, 文化心理学包括双重内涵, 一是“文化心理学”, 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 第二是文化“心理学”, 关注其“文化负载”, 以心理文化为研究内容。文化心理学强调本土文化资源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了解本土文化、立足本土文化、服务本土文化。

3.积极心理学的介入。美国心理协会 (APA) 前主席赛里格曼在1998年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因此教育心理学不能停留在教与学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层面上, 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毕业心理发展理念。毕生心理发展观是20世纪70年代欧美出现新的发展心理学观点。传统意义上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局限于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生, 重点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而毕生心理发展强调的是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要拓展到研究社会生活与工作的人。

5.进化心理学对人性和心理思考。进化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新的研究取向, 以进化论观点对人的心理起源和现象进行研究。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都应该受进化规律的制约, 人的心理发展既受生理因素制约, 又受社会因素影响, 而传统教学心理学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 对人的生物性重视不够。

另外, 应高度重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一批高质量的核心期刊如《心理科学进展》《教育研究》等为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搭建交流平台, 但是没有教育心理学的专属核心期刊, 而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 这制约了本学科发展, 需要进一步增强。

摘要:为提升我国青少年综合素质,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在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推进教育心理学研究逐渐走向科学、系统和独立。以《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为例, 当代教育心理学要认真分析青少年心理特征, 系统分析学科发展中的诸多阻碍因素, 顺应时代发展, 努力推进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发展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当代教育,教育心理学,途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蕾蕾.当代中国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选择[D].湘潭大学, 2012.

[2]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3 (1) .

[3]董刚, 等.百年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0 (7) .

[4]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1) .

[5]高鸿雁, 等.浅谈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6) .

3.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征 篇三

关键词:当代音乐教育 改革与发展 若干特征 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

一、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 强调音乐课程的本体价值

音乐教育是艺术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物质经济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代的音乐教育较过去的音乐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和不同,更加注重音乐教育的自身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促进个体完善、培养个体创造性以及推动整个社会前进和发展等多方面上。并且这种价值还有利于激发个体的潜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进而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

(二) 重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教育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育人,而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体现出育人的基本功能。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乐观态度和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具备学习的价值;不仅由于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人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也因为它是人们创造活动上的一些经验共享。在音乐教育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审美观是教育的重点,而对于这些良好素养的培育就需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不断拓展音乐教育的内容

此外,在当代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拓展音乐教育的内容也是其中重要的特征。在全球化的作用下,不同文化之间、不同历史之间的音乐相互交融与碰撞,使得多元化音乐成为了当代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种大背景下,要想使自身的音乐教育得到发展,就要对其他优秀音乐知识予以积极地吸取,使自身的音乐教育可以在更广阔的环境下得到生存和发展。当代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不同文化、不同区域之间的优秀音乐成分予以整合及发展。

二、当前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一) 音乐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音乐教育的教材得不到有效的更新

当前我国在音乐教育上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果不加以及时解决,很有可能威胁到音乐教育的相关成果。因此,急需对这种现状加以革新和改变。这些问题首先体现在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由于许多音乐教育机构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事实上,这种教育方法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但随着音乐学习者的不断增加,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大课堂形式所取代,教学质量缺少了有效的保证。

其次,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相关的音乐理论性知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但目前许多学校在音乐教育的教材上都没有做到有效的更新,仍然采用内容上较为陈旧的教材,使得音乐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教材作为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基础,如果在基础工程上就存在缺陷的话,那么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 相关教师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待丰富和完善

音乐教师是音乐授课的主体,其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当前,由于对音乐教育人才需求的激增,短时间内无法对音乐教育人才进行有效的判定和评审,使得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并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科类,对于引导人的要求很高,如果教师的专业程度达不到要求的话,将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和日后在该领域上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当代的音乐教育改革中还应着重对音乐教学方法予以改进和创新。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育中一直都占据主导的地位,这种教育模式和观念已经在大多数音乐教育人员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但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知识,得不到充分的实践和思考,学生们的能动性也遭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这对于艺术类学科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三、当代音乐教育的具体改革措施

(一)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对相关的教材予以及时的更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体现出当代的音乐教育特征,就必须解决好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就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面对新时代的大环境,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音乐教育,应当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建立起自由发展的科学教育观。以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为导向,以理论知识为载体,在良好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此外,教材书籍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各院校要对相关的教材予以及时的更新,使学生们可以掌握到最新的音乐理论知识。

(二) 重视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并创新音乐的教育方法

与此同时,在音乐的师资队伍建设上也要下足功夫,积极引进音乐教育方面的人才。这种强化师资队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部强化,主要使通过吸纳高水平的音乐人才,来增添师资队伍的活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内部的培训,对相关的音乐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使其专业能力和素养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

其次,在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上也要做到积极地完善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音乐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水平,对于展现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征,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音乐教育者要在根据现有的条件以及实际情况,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调动起音乐学习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简而言之,当代音乐教育的改革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形势,要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进行相应的革新和发展。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共同入手,通过有效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方法的结合,来得到相应的教育成果。在提升音乐教师素质和做好音乐教育体制改革的双重保障下,增强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软实力,体现出当代音乐教育的新特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沛.传统教学评价与素质教育的悖论及评价的换代方案——音乐教师教育的“像册”式评价和动力学习范式[J].中国音乐,2004,(02).

[2]刘沛.音乐学(师范类)学生能力素质发展标准与评价——基于主体激励机制的课程观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04).

4.当代教育学家 篇四

一、魏书生 教育改革家

重大影响的两本哲学书籍《辨证唯物主义纲要》、《哲学讲义》

提出六步教学法,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即“六步课堂教学法”。

教育理念:魏书生这套教学法是以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创立的,其结构主体是建立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在教学实践中,他还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作出调整。也不断强调“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我不做”。

二、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

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是基础教育界卓有影响的小学教育专家。从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创造性地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李镇西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想以及他的实践。而李镇西认为,“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生命。语文民主教育充满平等、宽容、妥协和创造的精神。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

四、顾泠沅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在上海青浦县主持长达十五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根据农村教育实际,有效地提高中学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理念: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提炼。探索了专业引领下教师行动教育模式,为国内外教师教育领域所公认。

提出了“寻找中间地带”的观点,即在中美两国教育之间,可能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双方可以基于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以改进本国的教育教学。寻找中间地带是一种智慧,一种不走极端而达到集大成的智慧。

教育改革、教育创新一定要学点教育史,要弄清各种教育流派源头与流变的关系,要超越前人,一定要知道巨人是谁,巨人的肩膀在哪里?

五、张思明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5.当代中国教育名人追踪 篇五

作者:郭德灵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10

更新时间:2012/4/20

★★★

当代中国教育名人追踪

一、魏书生速写

*他曾是一名工人,却写了150次报告要求做老师。

*他是语文老师,用20个课时就教完200个课时的内容,且学生成绩好得出奇。

*他同时担任几个班的班主任,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到了他的手上,个个品学兼优。

*他是一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家庭和谐,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他曾是中国唯一一位同时担任中学班主任、中学语文老师的市级在任教育局长。

*他巡游讲学海内外,至今演讲1400多次、公开课800多节,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他不是作家,却出版了几十本专著,本本畅销。

*他从未上过大学,却做过大学校长,且同时被聘请为几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他不是学者,但他的教育思想却作为教育成果在海内外推广了几十年。

*他获得的荣誉称号枚不胜举,甚至有人把他称为“穿西装的孔子”,而他却始终认为自己最名副其实的称号还是“人民教师”。

*任职: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兼教育局长、盘锦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兼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三十八项。

何为民主化管理?他说就是让大家来参与管理,让大家来想办法,出注意,制订方案,然后照定下的办法来做。

只有民主化管理,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福利分房年代,分房这样的大事,他召开教师会,大家来议应该如何来分?教师会一开,各种意见都有了,意见多了不要紧,进行修改,找出易操作,更公平、公正的方法,求同存异,分配方案通过,接下来,组织一个班子,严格按方案进行规范操作,确定能够分到房的人员,再进行公示,有意见有看法,学校重新对你进行全面审核,有问题进行纠正,没问题就这样办,大家都没有意见,除非无礼取闹。

班级管理也是民主化,班级有什么样的问题,同学们自己来想办法,采取措施。同学们以为班上有必要成立“公安局”,班主任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这样和那样,好,班上成立了“公安局”,负责班班级出现的“案件”的侦破;学生反映班上要成立“检察院”,说是侦破了案件需要审理,好,班上于是成立了“检察院”。只要是对班级管理是有效的,合理的,他都让学生来做。因此他同时带两个班的班主任,两个班的管理工作都能做到有条不紊。

科学化管理,他强调 “建立计划系统”。比如一日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定了一日常规,早晨值周老师佩戴绶带,一片问好声,形成了习惯。进教室,课前,一支歌。每天、每节课课前必须有歌声。学期常规,哪一天干什么事,或者开什么会,年年都在这一天,年年都这样,到时通知也不用下,电话也不用打;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也是一样,每一年都是那么几条,那么几个方面,平平常常,平平凡凡,一年下来哪些事情干了没有,干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做?没有做好?都一目了然。

他说,人的成功不都在于干出多少“大事”,更在于干好每一天的每一件平凡的事,每一件身边的小事。并且“干得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舞如歌”。当你做着平凡事情的时候,尽了平凡的责任的时候,也就更多的享受到了平凡的快乐和幸福。

二、李希贵的“制度创新”

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

从二十五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做语文老师,李希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

学校管理,没有制度是不行的。但制度是服务于管理的,而不是制约管理。因此他说“制度是个不能没有的坏东西”。当这个制度不能适应学校管理、学校发展的需要,如果仍然在使用,它起到的效果必将是负面的。到此时就应该考虑制度的创新和变化,只有不断调整、变化、创新,制度才能永保“青春”。“几年不变的标准是不可能激发活力”,“一切规章制度都要从学生观开始”,“ 制度塑造文化”都是李希贵的经典论述。

三、任小艾的“五部曲”

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是个非常睿智的女性。她没有读过师范,但现在是北师大毕业的硕士,且是中国最权威的教育刊物《人民教育》的资深记者、管理室主任。

她以为干什么工作,成功的“秘诀”都是相通的。工作中都会发现问题,出现困难,产生困惑。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来思考,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她成才的经验是:调查-思考-变化-创新-总结。“调查”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调查问题出现的来龙去脉,寻找原因,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思考”。思考如何改变工作的方法,思考如何改变工作的思路,思考如何改变工作的措施,再进行“创新”。对思路进行创新,对方法进行创新,对措施进行创新,最后进行总结。经常性地按这“五部曲”来做事,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她总结了“成为名师的成功七个步骤”:

1、学会调查。

2、学会反思。

3、学会改变。

4、学会创新。

5、学会总结。

6、学会读书。

7、学会升华。

任小艾老师向大家推荐的几本书:

⑴爱的教育(亚米契斯)

⑵爱弥儿(卢梭)

⑶《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⑷《论家政——施爱与管教的艺术》(第一章、第二章)作者:詹姆斯·多伯森

魏书生和任小艾的起点都低得难以让人置信,魏书生工作时的学历是初中,然后做民办教师,中间又去了工厂干了六年,再由于他的不断请求又回到学校,没有经过师范的专业训练,文化程度也很寒碜。再看任小艾,1976年高中毕业留在了北京的119中学,而119中学当时也是北京市朝阳区末流中学,她讲当时有句顺口溜“119中门朝北,不出流氓出土匪”,她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生长出的奇葩。做了17年教师,15年班主任,13年《人民教育》的记者。

任小艾老师是一个在“文革”时期毕业的高中毕业生,她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她后天的自学是分不开的。她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学校的图书馆、朝阳区图书馆以及北京市首都图书馆。她每个月的工资都用来订阅各种报刊杂志。在读书的同时她还喜欢积累,喜欢集报,把报纸杂志中好的文章剪下来。写读书笔记、教学日记,所有的读书笔记日记摞起来以后超过了她1米65的身高。

任小艾老师讲:“伟人与凡人之间只差一个字,那就是‘恒’字”。由此联想到爱因斯坦说:“人的差距是由业余时间决定的。”哈佛大学警句:“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00-10:00之间。”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只要坚持,持之以恒,就会走向成功。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任小艾老师事业上的辉煌。

四、冯恩洪的深刻思考

1945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先后担任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现任上海东方世纪学校总校长,教育界有“北魏南冯”(北有魏书生,南有冯恩洪)之说。

冯恩洪因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理论和实践的建树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整版篇幅的专题报道计有:文汇报《探索者的足迹》、新民晚报《校园的魅力》、中国青年报《合格+特长》、上海青年报《教育魂》、人民教育《跨世纪教育工程》等。

1993年,冯恩洪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录于《当代世界名人录》。

1995年,受上海市教育局委托,上海电视台拍摄并播放了五集电视纪实片《冯恩洪和建平人》,并开始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播放了对他的专访。同年,中央儿童电影制片厂将他的教育理念编成故事影片《世纪桥下》,全国上演。

1999年以来,人民日报曾六次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中国,呼唤明天的教育》、《建成人民心中满意的学校》、《未来人材的摇篮》、《追求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品牌输出,浴火重生》、《好学校就是“梧桐树”》。

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教育英才”。

2006年,中央电视台将他倡导的教育改革以二十三集电视连续剧《这里盛产金苹果》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第八套和外语频道播出。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

冯恩洪的思想是深邃的,思考是深刻的。他提出,中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应该进行修正。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提的是要让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认为不妥。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既有他的强势智慧又有他的弱势智慧。让强势智慧充分发展并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因此,他建议我们整个学校的管理模式,要改造成为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多元智能的现状,锁定人的强势智慧和弱势智慧,然后让人的强势智慧充分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或表现在读书上,或表现在音乐上,或表现在体育上,或表现在领导才能上,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与所短,怎么可能全面发展呢?他举例,陈镜开是一位国宝级的人物。陈镜开肢体动作智慧是强势智慧,他以他的强势智慧为国争光,九破世界记录,到目前为止空前绝后。与他同姓的数学家陈景润,他的数学逻辑智慧是强势智慧。他教书不行,但他做歌德巴赫猜想离成功只差半步,只可惜身体不好英年早逝。这两人都姓陈,那么把他们颠倒一下怎么样呢?当然这种想法是荒唐的,也就是说,陈镜开做不了陈景润的事,陈景润也做不了陈镜开的事。但是我们的国家既需要陈镜开,也需要陈景润。

冯恩洪当校长十九年来,他提出“合格+特长”,在合格的前提下,发展各自的特长。在发展特长的过程中,你可能就能发现你的强势智慧在哪方面。你在中学学习时,在合格的同时,发展特长,寻找到了“强势智慧”,报考大学时候就能对你未来的职业或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你才能实现你人生的终极目标。

五、李镇西—“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1958年生,当代著名教育家,教育哲学博士,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2006年8月起担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自1982年从教以来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成都市十大教育明星”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

他们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领路人,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是一流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徘徊、在犹豫、在浮躁、在选择,根源来自“体制”和“校长”。中国基础教育的校长们,一方面是经常性的陷入大量繁重的、琐碎而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缺乏保障校长们去用心思考的制度。从某个层面来说,中国中小学校长的现状也是制度造就的结果,我们的体制没有激励人向前向上的因素,缺乏催人向前的活力。我们的校长多的是责任和束缚,少的是资金、权力、政策和环境。

附:富豪尽是读书狂

有人说得好:“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最笨,也是最聪明的办法”。读书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岂仅是老师?其实,富豪尽是读书狂。

比尔·盖茨“闭关”

他从小就爱读书,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阅读父亲的藏书。他的“闭关周”在电脑行业闻名遐迩,因为他每次“闭关”之后,微软总会有惊人之举。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都要进行每年两次、每次一周的“闭关修炼”。在这一周里,他把自己关在太平洋西北岸的一处临水别墅中,闭门谢客,读书充电,思考未来。

李嘉诚“抢学问”

他自幼酷爱读书,3岁就能背诵《三字经》、《千家诗》。上小学后,他不满足于先生讲授的诗文,把祖屋藏书阁中的线装古籍翻出,常常手不释卷。堂兄李嘉来感叹道:“我见过好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煤油灯读书,很晚都不睡觉。”他深信知识改变命运,“抢学问”就是他提出的。“我不是求学问,而是抢学问。我的知识基本上是靠读书得来的,先是买旧书,再把读完的旧书卖掉,再买旧书来读;可谓买旧书,读旧书,卖旧书。”

张瑞敏特爱书

6.当代教育改革 篇六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教育中陈旧的、错误的和有缺陷的东西,以改善教育之现状,说出自己的观点

2、简述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改革政策要逐步推进,切忌“一刀切”。

第二,私有化过程中要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要妥善安置分离出来的从教人员

第四、切忌在移交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学习。

3、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

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指教育财政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的教育财政,其功能虽有所不同,但基本功能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资金筹措的功能。资金筹措是现代教育财政的根本职能之一。在当代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表现莫过于积极筹措支撑庞大教育系统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②资源配置功能。资源配置是指将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分配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中去的管理活动。

③供需调节功能。是指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如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财政计划等)可以对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教育与该国该地区其他领域的收支,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地区单位间的利益转移以及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进行有效调节,从而使教育投资更趋合理,使教育及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④监督管理功能。对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有效的监督管理,也使教育财政的重要功能之一。

4、简要回答新课程管理体制的特点。

(1)从课程决策和开发的行政主体来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举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2)从学校课程管理的权责分配来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各司其职尽管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学校课程整体中,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但管理学校课程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的共同责任,只是它们承担的职责各有侧重,范围有所不同。

(3)从参与课程决策与开发的角色来看,学科专家主宰走向各种有关人士分权实行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后,除了中央教育官员、学科专家这些传统角色外,地方教育行政人员、课程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工商企业界的人士等等,都在或鼓励他们以某种方式参与到课程开发和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来。这无疑有助于课程科学水平的提高。

二、论述题(共20分)

1、联系我国当前教育实际,阐述一下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趋势。

在改革前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有明确的机构设置和清晰的隶属关系,但各机构中的权限却没有明确的划分,权限高度集中于高层级的行政机构中:教育管理权、资源分配权高度集中,决策权与执行权高度统一,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必然结果。计划经济体制强调计划性和统一性,只有高度的统一,才能使计划得以由上而下的实施,垂直式层级制的组织形态,为高度的集权制提供了组织保证。权限的集中,有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强有力控制,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 的得以有效的实施和充分的体现,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日益表现出了它的不适应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政策与法律调控机制

在变化了的社会关系面前不仅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了激烈的体制性冲突。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属于中央集权制,其基本形式属于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就隶属关系而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上下级关系,同时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隶属于同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体现了一种从属制。虽然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把“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并且在近十年里又相继下放权限,但是,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直接干预教育的现状并没有改变。

(1)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混乱在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的关系上,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是从属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机构与一切政府机构都是从属关系,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的其他专门性职能管理机构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平等的关系。在实际运行中,教育行政机构相对于政府其他专门职能部门而言,其地位低于其他专门职能部门,这影响了教育行政组织职能的发挥及教育行政效率的提高。

(2)教育行政机构内部设置的管理层次不合理有些教育行政组织在设置管理层次时,不是根据有效管理的幅度,而是来自主观任意的构想;不是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而是为了多设置些职位以便安排干部,因而机构林立,人浮于事,从而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低效管理。

(3)教育行政规章制度混淆不清各种规章制度十分繁杂,不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时作出调整,致使教育行政规章制度不能起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依法治教的局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下级教育行政规章制度不能与国家教育行政规章制度相吻合,各教育机关的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出现多头领导,使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校长、教师们感到无所适从。

三、综合分析题(共40分)

有人说,“只有先进的教育评价观念是不够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最为重

要的任务是要拿出具体的内容和方法”。你如何看待此观点,教育评价观念、方法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请你设计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评价体系(包括观念、内容、方法)。

要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首先就需要从传统的封闭、片面、局部、功利等评价思维方式中跳脱出来,树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整体的、全局的、具有价值追求的学生评价观念。这也是建立新的评价标准、使用新的评价方法、开拓新的评价领域的前提。

(1)树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观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的核心。评价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通过问题发现帮助学生分析现实的状况及可能的发展路向,指导学生改进学习计划与方式,最终促进他们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评价的旨归和服务对象,而不是让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框架服务。强调过程性评价观,能深入到学生发展的进程中,及时地、动态地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收获,从而可以对学生的良性发展和持续进步实施有效的、适时的指导。倡导参与性评价观,将评价活动看成是评价者与被评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操持评价情境观,要求评价标准的设计要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以便使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评价者能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出发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而不至用先验的标准扭曲对个性发展的理解。树立评价伦理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合理性和人本性,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的制订要兼顾适应性与超越性;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不违背社会道德;评价者自身应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不做主观臆断,也不做胡乱指导;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操持公平、公正的理念。

(2)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道德品质。其中又包含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行为的评价。主要的因子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能力。其中又包含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维度。主要的因子有: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能承担学习的责任、完成学习的任务;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等。交流与合作能力。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个性与情趣。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3)重视采用多样的、实用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成长档案袋评定法,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成长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它是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中出现的,其思想基础与改革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法,把学生在“班级参与”

(classparticipation)和“课堂讨论”

7.《当代中国教育文苑》征稿 篇七

一、征稿范围及内容: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 各行业教育工作者均可投稿。作者选材选题自定, 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论文、教案、说课稿等内容均可。

二、征稿须知及要求:1.文章应思想健康, 立论新颖, 论据充分。2.每篇文章要求尽量不超过2000字。论文作者可在文章后面附8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3.文章要求打印或用16开稿纸正楷抄写或直接用E-mail发送。务请在文章题目下按顺序写清作者单位、姓名及电话号码。4.来稿经审阅采用后即给作者发“稿件采用通知”。凡在书中有文章发表者均有资格参加“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奖活动, 并颁发证书。每稿必复。

我们将遴选优秀稿件推荐到国家正规期刊《新课程》杂志中发表。如您有意, 望来函告知并注明“新课程”。

三、联系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和平大街运兴大厦学院信箱联系人:刘京穗

电话 (传真) :0335-3048047 3217737

邮编:066004

E-mail:shkbwh@vip.163.com shkbwh@163.com

四、欢迎为本丛书组稿。有意组稿者, 请来电来函联系。编委会长期征稿, 按来稿先后顺序编入各卷。

8.当代教育要树立怎样的教育精神 篇八

打破学科限制。现在社会形成一个共同的规律——越是口头上喊得最响亮的,也是最缺乏的。尤其当代教育而言,音体美不考,所以当代教育根本就没有了古代琴棋书画的教育,体育教育在很多地方也形同虚设,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也是编造居多。当前教育所理解的“为了每个孩子的成长”意思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考语数外等考试学科的高手。所以,就目的性而言,这样的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适合于考试的人;而不是顺应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培养多样性的人才。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古人提出的教育原则。要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选材标准上,就需要打破统一的分数招考。为了保持公平起见,高校可以联合成立各科的考试委员会,负责研究如何选拔文学底蕴深厚、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写作人才,对于自然科学理论研究透彻、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研究的发明创新人才;善于作曲、演奏、舞蹈的演艺人才……

因此,不能用一个统一的考试标准把全国的孩子都禁锢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失败的招生政策误导了基层教育人才观的认识,从而导致了基层教育疯狂而近乎歇斯底里的痴迷于考试科目,忽视了很多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表面上是公平的;然而,本质上却严重践踏了各大学科的学科精神,也让更多不适合考试体系、而拥有其他能力的孩子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备受摧残。

在这个时代,需要打破传统统一标准招生、统一分数选材对人们教育认识的扭曲和误导。必须树立一种这样的精神——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学到适合于自己的本领,即使那些实在素质太差劲的孩子,至少也该有选择性的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使之能够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成长。执迷于一些死板的考试内容,强制性而没有技巧的灌输给每一个孩子,这种方式的教育已经践踏了孩子们的选择权,更剥夺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博客链接:http://talangchengfeng.

9.中国当代教育发展状况 篇九

一、教育体制

(1)教育方针、指导思想(来自 《2006中国教育年鉴》)

(2)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地方分级,人大代表提案,教育法制,教育纪检、督导)

(3)教育经费(近几年的数据、来源与支出)

二、基础教育

(1)学前、特殊教育(来自 《2006中国教育年鉴》)

①学前教育

②特殊教育

(2)九年义务教育

①当前概况(近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数、升学率、学校数量等数据支持)②课程改革与教学(例证、近年课改成果)

③农村基础教育(两免一补、教师西部、贫困地区支教等)

④素质教育(指导思想、最近成果、例证)

⑤学校德育、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

(3)高中教育

高中概况(高考情况,以不同省份为例,分类介绍)

三、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现状(当前总体规模,分类、国家政策、211,985高校建设情况)

(2)高校建设(教学管理:高校评估等、高校思想建设:两课等、高校信息化建设)

(3)高校贡献(当前高校在校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数量、科研贡献)

(4)高校学生资格认定(考试)(4、6级、各种认证考试(物流师、软件设计师等、海外

GRE TOEFL)

四、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1)成人教育(成人高中、成人职业学校、成人高教、自学考试)

(2)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的概况、农村职业教育)

五、教师教育

(1)师范教育概况(普通师范学校、教育学院等,数据)

(2)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教师职称评定

六、民族教育

(1)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2)民族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

(3)民族教育中小学文字教材

10.《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的读后感 篇十

陈巧

这几天阅读了《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这本书,其中李镇西的教育智慧令我感受颇深。

从他的教育智慧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非常重要而且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的爱。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前进。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孩子内心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我就让学生写《老师我想对你说》,把平时不敢当面跟老师说的话通过写的形式告诉老师,让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想法,使得学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平易近人。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他们也是感觉敏锐、有独立想法的个体。教师的为人、责任心和爱心、学识和教学能力水平、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传达给学生。教师付出的爱心和奉献,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5、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11.当代家长教育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家长家长教育家长教育素质

一、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第一,现在的家长文化水平都不低,但是在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了解掌握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方面都不熟悉。在传统的教育的冲击下,现在的家长很多还是按照老一辈的教育的观念,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很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和做法,如调皮任性、情绪多变、享乐主义倾向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认识到,金钱不是万能的,陪伴是最重要的。

第二,在教育观点上,大部分的家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孩子的意见,但是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成绩看的最重要,对孩子的期待太高,就会对孩子身心造成压力,并且把教育孩子看做是学校应该做的事情,一部分家长甚至认为自己可以打骂孩子,这些错误的教育孩子的观念,不仅来源于家长的知识水平还来源于旧的教育孩子的观念引起的。家长不仅对孩子有教育的义务,并且应该正确的去教育孩子。

第三,教育知识方面,现今家长对孩子教育知识方面掌握程度较低,也就会造成家长并不一定能够科学合理的去教育孩子,教育孩子应该包括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对孩子生理卫生知识的了解,等等,家长对教育方面的只是了解不足,怎样去教育孩子,怎样去科学正确地引导孩子。

第四,教育方法方面,大部分的家长不知道应该用什么办法去教育孩子,有一部分的家长极大程度地顺从以及溺爱孩子,还有一部分用物质去奖励孩子等方式。从这些方式可以看出现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存在着盲目、随便等,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由于现在家长的工作忙和孩子缺少沟通,还由于现在的孩子个性特点相对复杂,家长不知道该怎样去应对。

二、提高家长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实体教育

首先,社会单位是社区,应该把社区作为社会的载体,把教育孩子融入生活之中,要逐渐地养成全民参与的意识,并且社区要充分的发挥出社会的教育提供的设施,并且对各种资源进行统一化、系统化,可以创建社区为教育的中心点,开办社区家庭教育的单位,来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遇到家庭教育的问题,并且可以创建教育的志愿者队伍,真正的做到时刻关注家庭教育,也为家长教育孩子提供一个便利的场所和条件。

其次,就是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都相当重要,缺少哪一方都不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加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并且可以给家长一个很好的加强家庭教育的平台,学校可以规定老师要定期的走访家长,并且把好的资源提供给社区教育单位,向家长宣传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二)创新当代家长教育体系

1.树立科学人才观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家长培养人才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的方式,所以要全面地掌握和了解新型的人才观念,并且要正确科学的树立家庭教育的观念,要充分地了解人才的含义,要引导孩子正确的树立人才观,改变传统的片面的人才观,要科学合理的树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遵循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

2.掌握孩子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

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家庭教育的时候,要遵循孩子自身成长变化的规律,要充分的把握和学习孩子自身的特点和成长的变化。要把孩子进行分类型的指导,要针对不同人才的特点以及成长的变化来引导孩子,同样要结合不同人才的工作的制度和方法,才能够让孩子长大后各尽其能。家长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培养观念,不仅能够充分地让孩子发挥自身的潜能,也能够逐渐地挖掘孩子身上所存在的潜能。

3.指导方式要多种多样

家长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家庭教育的讲座以及家长的交流会当中,通过讲座来丰富自身家庭教育的只是以及提高自身教育孩子的能力,在参与交流会的时候,能够通过不同家长的问题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的提高家长教育的效率,并且在书刊报纸上很多信息都是有关家庭教育的,家长可以随时的关注,时刻的关注家庭教育的只是。家长要根据自身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才能够正确有效地引导孩子。

(三)加强家长自我教育

1.提倡家长自主学习,提高家长学习效果

现在的家长普遍存在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的现象,所以就要建立有效的学习教育方式,可以利用下班时间、业余时候去自主地学习家庭教育,现在很多的家长只能充分地利用好休息的时间来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家长本身就具备自主学习的特征,所以家长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学习方式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

2.创建学习型家庭,全面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

学习型家庭简而言之就是家庭成员共同学习活动,不仅是包括学习的家庭还包括家庭的学习这两个方面,学习型家庭需要家庭成员的每一个人的配合,并且要共享家庭成员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学习型家庭要以学习、创建和谐的家庭为根本,并且家庭成员要相互学习,相互地交流,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四)做孩子的精神供养者

1.精神的提供要大于物质的提供

家长在为孩子物质生活努力的同时,不要疏忽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关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灵性的生物,而教育孩子更要从精神教育方向出发,要更加地注重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关注,很多时候孩子有着自我判断力以及自我意识。类似于如果孩子帮助了老爷爷老奶奶,家长告诉孩子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是会让大家喜欢的做法,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就会形成好的意识,下一次遇到问题或者是遇到同样事情的时候,孩子就会不怕困难,就会积极的去面对困难,去解决问题。但是相反来说,如果家长告诉孩子那是错误的做法,愚笨的做法,不会被别人喜欢的做法,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是遇到同样事情的时候,孩子就会选择逃避困难、消极地去面对困难。所以,家长引导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占据很重要的部分,家长要正确的去引导孩子要不断的引导孩子是正确的做法、勇敢的做法、聪明的作答,并且要足够地相信自己的孩子勇于去挑战新的事物,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形正确的观念。

2.精神供养者的任务

首先是要陪伴孩子,不管陪伴时间的长短,但是每天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并且要长期地坚持下去,还有就是要做到鼓励孩子,相信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孩子不要害怕困难,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良好的遇到困难的解决方式。并且要欣赏孩子、表扬孩子,孩子在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时要及时地表扬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三、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现今家长在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对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且研究了国外的教育方式,并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职责和任务,每一个家长都应该为之不懈地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发展,相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一定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松涛.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2.当代舞蹈教育的反思 篇十二

舞蹈教学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为了解决基本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必须要从早期进行相关训练, 并需要不断加强各方面的难度。在舞蹈专业教育中最常用的三种教学方法是示范法、讲解法和复习法。舞蹈教师通过示范, 学员通过模仿学习教师的舞蹈动作而习得舞蹈专业技术内容, 并通过不断重复的练习达到动力定型, 而且熟练地掌握某一舞蹈技能与风格。由于舞蹈艺术形式的特殊性, 模仿学习是十分必要并且占据了舞蹈专业教育的大部分时间。因此, 舞蹈专业的学生们都具有很强的身体模仿能力以及熟练的技能技巧。然而, 舞蹈教育不只是培养会跳优美舞蹈动作的“匠人”, 完全模仿的舞蹈教育模式显示出了明显的弊端。

1. 个体差异的忽略

在长年的舞蹈专业学习之后, 许多舞者都出现不会跳自己的舞, 不会跳老师教过的舞蹈之外的动作。潘丽教授曾在《强化编创教育完善舞蹈教育模式》中说:“我们的学生就像一个传声筒, 传达着过去舞者的声音;我们的舞者更像是一部跳舞的机器, 只有根据编导的指令而舞蹈。这种类型的人才是不能适应世界舞蹈发展大趋势的。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仅是欠缺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 而且在长期的舞蹈技能、技艺学习过程中, 必然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思维的定势, 养成一种只能替别人“说话”而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说话的习惯”。”1这段论述并非言过其实, 像复印机一样的培养模式, 的确让学生掌握了某种审美特质的舞蹈风格, 但对自我个性的认知与表达方面却又严重的能力缺失。每个人都有创作的潜能, 也只有意识到每个人在性格、气质敏感度、力度、速度、幅度等多方的差异与矛盾, 当自己身体与心灵合一而流露出来的舞蹈语汇与特质才能满足自己的真实表达与个性的创作。这种具备差异性的自我表达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基础。

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就需要重视个体差异。在《礼记·乐记》中有记载, 当师乙答子贡问时曰“宽而静, 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 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这种因人而异, 重视个人性情的乐教思想, 是周代音乐教育中人文价值体现。教育要在充分了解和尊重个性差异的前提下, 而非将学生们视为接受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容器。此外, 学生们在舞蹈行业中的发展前途各不相同, 有的学生最终能够成为舞蹈家, 有的学生们也许最终会选择其他职业, 由于种种原因舞蹈只能作为一种爱好, 有的学生可能会跨入舞蹈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学科。但无论未来的职业方向是什么, 舞蹈的自由精神, 舞蹈的身心修养都会伴随着舞蹈学生完成学业后更漫长的道路。而舞蹈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差异性的尊重, 对于个性的挖掘与培养都会成为学生们一项重要的品质与能力。人本主义教育学家认为, 真正的教育涉及到整个人, 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 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在创造中学习, 学习即创造, 促进学员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一个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人。

2. 创造意识的缺失

舞蹈教育研究家吕艺生先生曾这样总结:“我们在短时期内拿到金牌, 国际同行也承认我们培养的舞蹈技能与基础不差。但国际上普遍认为我们缺少创造性, 我们的创作 (不仅是编导的创作也包含表演等各方面的创作) 仍是落后的。”2其实, 不仅仅是在国际与国内的舞蹈大赛, 从当下公众所接触到的各种舞蹈演出、晚会和电视节目甚至舞蹈大赛的节目来看, 缺乏创造力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舞台上长期的重复几种视觉形式:古典芭蕾、各少数民族舞蹈、汉族舞蹈、国标舞蹈、军人舞蹈以及少量的观众看不太明白的现代舞蹈。观众们则常常误以为这就是舞蹈艺术的全部, 场面的铺成造势, 技巧的与卖弄, 舞蹈演员身体外形的炫耀甚至虚假做作的煽情几乎构成了大众所看到的全部舞蹈艺术。而真正触动人心的朴素而深刻的作品则凤毛麟角。“形式上的雷同跟风反映了舞蹈界精神世界的苍白, 同时也说明了舞蹈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我们不禁会问:这就是我们的舞蹈吗?这些表面绚丽精彩的舞蹈足以能传达我们丰富多样的心灵智慧吗?这区区几个舞种足以能涵盖人类历史上种种舞蹈的精华?足以能够真正代表人们对舞蹈的认识和需求?足以能传达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感悟吗?”3

3. 教学主体间的平等交流有待建立

教育者与受教育的关系从过去的主体与客体转变为当下人们认同的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是一场巨大的教育观念变革, 然而这一观念在实践领域的影响远远小于在理论领域的影响。舞蹈职业教育最早主要是借鉴以“凯洛夫教育理论体系”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它强调的是学科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套教育理论对我国后来的舞蹈教育影响深远。学生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一个接受者, 对于知识的接受, 舞蹈风格训练的接受, 却很少有学生进行批判性或者创作型的反思。是不会还是不敢, 这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 教师与学生之间该建立怎样的交流关系, 才能培养出有反思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学生。

北京舞蹈学院万素教授在她的博客里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时说:“在中国的教育里有一个很不符合教育宗旨的状态就是, 学生的学习总是为“父母和老师”, 往往老师的一句表扬话或批评话对学生是“致命”的。尽管我一再对学生说:“不要把我的话当正确或放屁。老师说什么不是根本, 重要的是你要过心、过脑。老师只是给了你一个需用心、用脑的空间, 判断和选择在于你自身的感悟。只不过, 不管是对错和是否有用, 都希望你能先把意识和心门打开, 给自己和老师一个机会……再观其后。”但是, 话说归说。看, 依然没有用。学生还是希望看别人的“脸色”, 有时我真疑惑我该怎样地教呢?”4

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 教育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 师生关系是其中最为基本的关系。对主体间性教育的倡导从本质上说, 就是使教育成为一种完整的教育, 教育所培养的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而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更应培养一种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然而, 要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并非易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 而这个环境就是宽松, 安全, 民主和平等的教学氛围。因为创造力来源于想象, 而一个人的创造力, 想象力和自主性要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一个宽松, 安全, 民主, 平等的教育环境是最基本的前提。这种氛围的营造, 教师无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有责任为学员营造这样的氛围, 要转变教师角色, 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之间平等交往, 互动的舞台。学员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敢想, 敢说, 放飞想象的翅膀, 成为时代的创造者。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员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成为学习的主人, 得到充分的发展。

结语

舞蹈专业教育除了注重技能技术的培养外, 教学的过程中应强调一种“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的教育方法就是把舞蹈技能、舞蹈文化以及教育中的人性因素三种统一起来进行教学。个体之所以存在, 之所以有生命意义, 就是为了自我实现。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寻找内在的同一性, 减少或消除其内心的矛盾。并且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同时, 激发和培养创造性, 不仅要通过技术技能的练习与积累来提高专业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非智力、感性的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对于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当教师把自己的教育对象看作是一个有情感、有思想立体的“人”的时候, 所选择的教育方法必然是如何使这个“人”在教育过程中更加饱满。

注释

11.潘丽.《强化编创教育完善舞蹈教育模式》.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22 .吕艺生.《新世纪舞蹈教育前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冬增刊.

33 .卿青.《舞蹈教育何处去》.北京日报.2007年7月30日.

13.浅论我国当代司法制度改革 篇十三

法政学院06法61班06033068王银生

【摘要】本文对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一些诸如司法权地方化、司法权行政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司法制度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司法改革司法公正司法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的司法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日益显露出诸多的弊端,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司法改革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所谓的司法不公、司法腐败表现出的强烈不满,为司法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与动力。司法改革已经成为时下整个社会的强烈期待。因此,尽快改革司法制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职能为市场经济服务,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司法权地方化

由于我国现行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是按行政区域设置的,司法机构的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均由各级行政机关支配和管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经费依靠地方政府供给;二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人员编制由地方政府决定,法官及院长由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免;三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工作条件的改善、装备的更新依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批准。这种体制上的弊端导致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解决案件时受地方政府的干涉或者潜在的威胁。其后果是使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丧失了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应有的中立性而沦为保护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司法工具。使国家的司法活动地方化,使国家的某些法院成了“地方的法院”,不仅严重制约了审判工作的发展,而且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直接影响国家法律的权威。

(二)司法权行政化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我国的司法体制、运行过程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一方面,在法院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外部关系上,法院往往被视为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一个专门负责司法活动的职能部门,它和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其他下属部门之间只是分工不同,而抹煞了司法机关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从法院内部结构看,司法行政化表现为从检察长(院长)、副检察长(副院长)、处(科、庭)长到普通检察官、法官形成一个等级体系,这种等级是按照行政官员的职级套用的。工资奖金也一律只与其行政级别挂钩。行政性职级成为检察官、法官能力与水平高低的计量器。从而使司法过程贯穿着强烈的行政管理色彩。法官在司法中难以独立、自主的进行审理,必然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

(三)法官素质不高

我国的法官队伍基本上形成于《法官法》颁布以前。当时以工代干的人可以成为法官,法院的司机、打字员能提成法官,还有复转军人等皆可轻而易举地成为法官。《法官法》将法官入门的起点规定为大学本科以上。但目前,我国法院符合规定的却不足三分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法官职业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法官选拔标准与程序上的偏差,表现为:一是准入条件过低,导致法官精英程度不高。在我国,以往的初任法官考试和人大任命审判员考试内容难度尚不及律师资格考试,无论是否经过正规的法律 教育,是否有从事法律职业的知识背景,是否从事审判工作,有无审判职称等,都属法官之列,一律叫法官,造成我国法官绝对数量庞大,与世界通行的法官精英化格格不入。二是任命格次较低,不利于法官地位的提高。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员由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任命者格次不够高。而且,助理审判员由本院院长任命,而助理审判员也属于法官,这样无疑削弱了法官任命的崇高性,实际上降低了法官的地位。低素质的法官给法院工作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直接产生两个方面的恶果。一方面是错案往往难免,由于一些法官素质不高,对法条理解能力偏低,对证据的判断失误,不能胜任高度专业化的审判工作;办案水平低,超审限办案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法官缺乏对审判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审判技能较差,无法独立地、高质量地处理复杂案件,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律赋予的公正司法的职责;另一方面是法官违法违纪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法官甚至贪赃枉法,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殉私舞弊。这两个恶果已严重危害了法院的权威性和司法的公正性。

(四)审判方式不科学

1、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审判方式是法官职权主义,由法官一手操作立案、调查取证、审理、裁判等全过程。而这种操作往往又在“暗箱”里封闭进行,从而使审判权的行使得不到监督和制约,给法官偏袒一方创造了条件,这种“暗箱操作”难以保证实体公正的结果。

2、在我国,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都是审判组织。合议庭负责审理绝大部分案件,审判委员会则对合议庭审理的重大、复杂、疑难案件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但在实践中,许多合议庭只是负责审查事实,提出适用法律的意见,最终判决则是通过请示领导等方式得到了最终结论后才能作出和宣判,从而导致了“先定后审”的走过场现象;法官对案件只有审理的权力,而无裁判的权力,审判委员会集权太多,讨论案件过多,而审判委员会成员又大多不参予具体案件的审理,这就形成了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审判分离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审判人员的积极性,还人为地延长了审判时间,导致超审限现象的出现。由于集体讨论,责任分散,出了错案无人负责,违法审判的责任追究落实不了。

3、法院的审判结果最终要体现在裁判文书上。而过去裁判文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不讲理,既不讲判决的道理,也不讲判决的法理,使当事人不信服,导致上诉、申诉居高不下。因此,为了实现审判结果的公正,体现裁判结果的法律文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五)“执行难”问题

生效的判决应当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保护,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职能。但多年来,法院“执行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已成为困扰法院工作,影响国家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的突出问题。执行机构互不隶属,力量分散,装备薄弱,严重制约执行效率,影响执行效果;整个社会的协助执行观念仍很淡薄,对生效的法律文书缺乏应有的尊重;少数领导干部滥用权力,以权压法,公然非法干预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生效的法律文书得不到执行,就会动摇人民群众对国家法律的信心,损害法律的尊严。当发生纠纷时,许多当事人要么是“屈死不告状”,自认倒霉;要么是以私了方式解决;更有甚者,雇佣社会黑势力,以“黑”对“黑”,因经济纠纷引起杀人越货、绑架勒索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执行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痼疾。

(六)司法腐败严重

司法腐败,是对当今社会危害最大的腐败,因为它危害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公平正义的信念和追求。司法腐败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将公共权力私有化;表现在地方,是将公共权力地方化。国家赋予司法人员的职权,成为个人、地方谋取个人私利、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的手段,司法活动被用作权钱交易的工具。近几年来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索贿受贿,执法犯法,贪赃枉法;有些法院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导致司法不公的问题较突出。比如2009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受贿一案,就是明显的司法腐败的案件。这些司法腐败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和司法的权威,而且严重地败坏了党和国家的崇高威望。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二、关于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1、改革司法体制,确保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司法的内在规律,也是现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尽管我国在1954年宪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审判独立的原则,在1982年的宪法里再次规定了这一原则.但从1954年到现在,50多年过去了,这一原则的实现情况却很不理想。实现司法独立是我们实现法治、追求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国家的司法审判权只能有国家的司法审判机关来行使,其它任何机关均不得行使这项权力。为了使法院摆脱行政的束缚,就必须改革现有法院的组织方式、司法人员的任免程序和方式,改变各级地方司法机关的财政体制。首先要打破司法机关按行政区划设置的体系,创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使司法机关免受利益诱惑和其他地方权力影响的司法体系。同时还必须改革现行司法机关的财政、人事体制,让司法机关摆脱在经费上对地方上的依赖,在人事上受地方上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1)改“平行管理”模式为“垂直管理”模式,收回各级行政机关对司法机关人、财、物的决定权和供应权,改由中央统一管理。地方不再负担司法机关的经费。充分发挥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支配作用,从而实现国家法制的统一。(2)将法院的行政管理事务分中央和地方两级进行管理。中央司法管理机关行使对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的管理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管理机关行使对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的管理权。

2、改革司法人事制度,提高司法审判人员的整体素质

司法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要从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据审判规律而形成的模式转换,全面提高司法人员的队伍素质,建立严格的选拔制度和淘汰制度:一是要提高法官资格取得的难度,严格法官的任免程序,把好选拔关,要严格按照修正

后的法官法、检察官法和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选拔、任用、管理法官、检察官,要大力拓展经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进入司法机关的渠道,建立一套从律师队伍中选拔检察官、法官的制度,坚决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司法队伍从事司法工作。调离、辞退业务能力低下的检察官、法官。推行法官逐级选任,缩减法官人数,实现法官精英化。二是要完善培训机制,实行法官轮训制,努力造就一批精通法律业务、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懂外语的专家型法官。三是提高法官待遇,以吸引全社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法官队伍中来。在法院组织体系、人事体制改革方面逐步使地方法院与地方政府发生脱离,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以减少或消除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

3、改革审判方式,确保程序公正

审判方式的改革首先应以审判公开为核心,公开审判的实质就是要当庭举证、质证、认证和裁判,案件事实调查和认定的整个过程都应当在法庭公开。其次要改革审判方式:一是庭审方式要从询问制向对抗制转变,强调当事人举证,加强对证据的质证和开庭辩论,充分发挥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参与诉讼的积极性。把开庭审理的过程真正变成调查案件事实、核实证据和双方当事人说理辩论的过程;二是审判方式要采取法官的独立负责的责任制,改革现行合议制与审判委员会制,建立主审法官制。改变现行中的审判集体负责制,要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审与判脱节的状况,取消层层审批制度,使参加案件审理的主审法官享有独立裁判的权力,同时让其真正独立地负起责任。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应对主审法官起监督和指导作用,但不能代替主审法官承担责任,一旦出现错案,应由主审法官个人承担责任。同时还要确定法官独立审判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且对违反该行为规范的后果作出具体规定,从而在制度上确保审判是在严格遵循诉讼程序的前提之下实现的。三是简化诉讼程序,真正体现“两便”原则,避免重复劳动,以最少的诉讼消耗,取得最佳的审判效果。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实现案件繁简分离,从机制上确保案件审理的快捷高效,使一般经济纠纷,能得以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四是凡是能够调解,当事人也愿意调解的,开庭前可以调解,庭上庭下也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由审判庭予以受理和审判,不应久调不决。

4、切实解决“执行难”

切实解决“执行难”,维护法律的权威,使审判的正义、高效、有序落到实处,必须加快建立执行工作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设立独立执行局,对执行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统一调度指挥执行装备和力量,组织进行集中执行;确定执行重点地区、重点案件,组织、实施对重大案件的专项执行。各级法院还要积极探索解决执行难的有效途径,强化执行措施,加大执行力度,依法惩处拒不执行生效裁判的犯罪行为,维护案件胜诉方的合法权益。规范执行程序和秩序,对秩序中应当公开的事项一律公开,增大执行工作的透明度,自觉将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充分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执行救济,提高执行的公信度。

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既是制度性法律文化的一次变革,又是观念性法律文化的一次重大革命。这种文化转折的双重性决定了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注释:

1、有的学者认为,司法独立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讨论,在初级层面上,整个司法

体系独立于外部干预是最基本的。但是,假如没有不同审级法院以及各个法官之间的相互独立,司法独立仍然是不完整的。因此,为摆脱地方干预而改由上级法院“领导”下级法院,多多少少有以一种错误的实践为另一种同样错误的实践辩护的倾向。见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134页。应该承认,建立一种完全的、不受任何外界和上级法院干预和“领导”的法官个人独立审判的制度,在中国是一种较为理想化的理论假设,因为我们的司法不可能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而我们提出变当前的 “块块领导”为“条条领导”,正是在充分虑及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党对司法工作领导的一种较为稳妥、可行的方案。

2、有的学者认为:当我们希望改进中国的法律和司法制度时,法官这一职业是特

别需要关注的。法官基于职业的原因,使他比立法者和学者更能具体地、直接地了解现行法律中的问题,只有法官才能在程序内,通过技术化的方法平息争纷,协调各种不同利益,使社会平稳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司法改革中,法官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法官形成一个职业群体,中国才可望实现法治。参见李盾《法官培训与司法改革》载《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宋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6页。

有的学者认为:在法官法颁布之前,我国法官来源主要以调干和复员转业军人为主体,这就造成了法官群体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和理论水平上的参差不齐,这种结构性缺陷表现为:1成人教育培养的多,正规院校培养的少。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法官具有三个局限性,即缺乏宽厚的人文素养、缺乏扎实系统的理论功底、未养成以法律的概念去思考问题的习惯。2经验型的人多,知识型的人少;3单一型的人多,复合型的人少。参见李汉昌:《司法制度改革背景下法官素质与法官教育之透视》,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司法改革应当走“从技术到制度”的道路,即要求每一个司法技术问题趋于合理化,从而象建筑施工一样,由一块块合理化之砖而奠定司法大厦的合理化基础。见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季卫东先生认为:我国并非没有程序。问题是这些程序太薄弱,而且没有经历过现代意义上的合理化的过程;甚至即使在有程序的方面,许多人也不按理出牌。形成这种无视规矩的局面,其原因十分复杂,其历史也非三年五载。因此,要建立和健全现代程序并且行之有效并非易事。见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上一篇:专业英语答案C下一篇:火海救人英雄王锋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