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共15篇)
1.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 篇一
顿悟思维的脑机制研究
哲学社会学院 应用心理学 11110424 孔秋怡
1913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通过“摘香蕉”实验观察到了猩猩学习过程中的顿悟现象,发现了除条件反射、错误尝试以外的全新的学习方法,成为了心理学的经典。众所周知,猩猩与人类具有着相近的血缘,研究和了解猩猩的顿悟脑机制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将结合生理心理学所学研究方法,提出几种研究猩猩顿悟脑机制的方案。1 神经活动的记录法:寻找与顿悟相关的脑区
创设一个与“摘香蕉”实验相同的实验情景,将猩猩安排在一间屋顶上悬挂着一串够不到的香蕉,地上只有几个箱子的屋子里,让猩猩试图得到香蕉。在猩猩进行学习、顿悟的过程中,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的技术,对猩猩的这一认知过程进行直接的观察和研究, 以初步了解顿悟的脑内时程特点和大脑激活情况,寻找与顿悟有关的特定脑区。实验损毁法
设定以上研究中结果为,当猩猩进来顿悟学习时,A脑区出现明显的激活现象,则为确定此脑区对顿悟思维的作用,接下来可采用实验损毁法进行下一步的研究。首先通过立体定位手术对猩猩的A脑区进行破坏使其失活,然后观察猩猩的行为,看其是否能出现顿悟学习过程。然后进行组织行为学鉴定,对猩猩大脑进行切片观察。最后,利用束路追踪法,通过注射特定的化合物以探索出猩猩与顿悟有关的其他脑区。设定研究中,发现上行的B脑区和下行的C脑区都与A脑区有联系,则可再一次采用实验损毁法,通过观察B脑区或C脑区损毁后的猩猩是否出现顿悟行为来确定B、C脑区与顿悟的相关性。3 神经化学方法
设定先前的研究结果为:A脑区损毁能破坏猩猩的顿悟行为,C脑区损毁后顿悟行为也同样消失,且电刺激或化学刺激C脑区可以重新激发顿悟学习,则可提出假设:A脑区的神经细胞分泌的a神经递质可能作用于C脑区。为验证这一假设,可将a神经递质注入到A脑区损伤后的猩猩C脑区中,观察顿悟学习是否恢复;并利用放射自显影术,将脑片暴露在具有放射性的a神经递质中,漂洗后进行放射自显影,观察C脑区中是否具有放射性的相关受体,或者利用其他化学技术,用荧光标记的方法去寻找a神经递质的受体。4遗传学研究方法
为探讨人的顿悟学习的能力是否与遗传有一定的联系,接下来我们可以采用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地研究。研究者可以以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为被试,以中国的传统字谜为材料,综合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的技术, 观察被试脑活动图形的差异,对比其顿悟反应时间的长短,以揭示了遗传在顿悟中的作用。
2.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 篇二
关键词:主持人,创新思维,开放性,敏锐性,独创性
在电视节目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各家媒体都在通过不断改版和推出具有创新性的新颖的节目形式来提高收视率争夺市场份额。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媒体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对于处于节目灵魂地位的主持人而言, 主持人的创新思维直接影响着节目的传播效果。具有创新思维并有意识的提升自身创新思维的能动性, 对主持人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持人创新思维的特征
(一) 思维的开放性
“开放性思维观念, 就是要彻底打开眼界, 解放思想, 面向世界, 并在开放过程中, 将创新工作系统协调有序, 使之在竞争中获胜的思维观念。”[1]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储备基础上, 创新能力来源于主持人的开放性思维, 即发散思维的能力。主持人在驾驭节目的过程中, 思维应始终保持开阔发散的状态。只有思维突破时空局限, 不断扩张与突破, 从多个角度对话题展开立体分析, 多种角度立论, 才能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的约束, 从而产生主持人的创新思维。
在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节目中, 主持人元元在一期主题为《工行节后忙》的节目中巧妙的由“马”字生发开来, 一段话中用了12个马, 切中要点, 妙趣横生。主持人元元在这段创新性的节目构思和即兴语言表述中, 其思维过程就是典型的多向发展, 体现了其思维的开放性。在论证命题时, 不是单一角度而是多个角度, 在诸多角度中又能选择最佳的角度。主持人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 也是体现主持人语言风格个性化的重要途径。
(二) 思维的敏锐性
敏锐性思维是主持人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思维的敏锐性要求主持人既要具有思维速度, 又要具有思维深度。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 特别是微博等新兴社交网络媒体的风行, 信息量越来越丰富, 信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信息透明度也越来越高。如何快速筛选这些信息, 从中抓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以及如何准确判断新闻的影响力、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新闻节目, 这就对于主持人敏锐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1年8月, 伴随着一个叫“郭美美”的女生在微博上的走红, 对其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认证身份的质疑之声也愈来愈高。主持人、策划人敏锐地觉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作为中国最大的慈善救援机构, 红十字会所吸纳的社会善款的去向?是否用到了真正的慈善事业中?央视《新闻调查》迅速确定了选题, 制作出深度调查节目《被质疑的红十字》。节目播出后, 社会反响强烈。透过这次报道, 凸显了主持人的敏锐思维———从“郭美美事件”中看到了人们对红十字会乃至中国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也凸显了主持人的前瞻性思维———就像王晓清在节目最后说的:“公信力是公益慈善组织赖以生存的根本, 而公信力绝不仅仅是靠一个标志就能够获得的, ‘郭美美事件’之后是否能看到切实的改善, 来修补受伤的信任呢?人们关注着。”主持人就“郭美美事件”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地展开思维, 理出主线、抓住本质, 显示出了较强的创新思辨能力。
(三) 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思维是主持人创新思维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增快, 新闻源已经难以独家垄断, 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会迅速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我们经常看到同一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节目里被不同的主持人在千篇一律的谈论着, 这必然降低了新闻的新鲜感, 对受众缺乏吸引力。而主持人如果能尝试用独特的视角、不同别家的角度去解析新闻事件, 带给受众独特、新鲜的观点, 必然会提高节目的立意和可看性。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曾经说过:“我最大的爱好是求新。一个做媒体的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最新的, 这怎么行呢?”他总结道, 凤凰的经验就是两个字:创新。凤凰卫视就是通过媒体创新, 找准自己的媒介定位, 从而一步一步地打造强大的凤凰品牌。在凤凰卫视新闻报道中, 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人对热点事件和热点话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见解。
2000年春节过后, 在北京动物园发生了一起大学生用硫酸泼洒黑熊的事件, 当众多媒体趋之若鹜地炒作“伤熊事件”时, 央视《时空连线》主持人并没有随波逐流, 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 跳出事件本身去审视媒体行为, 关注炒作心理。在“为什么关注伤熊事件?”节目中, 主持人提出营造整个社会大的人文环境, 公共媒体要担负社会大教育的责任。体现了《时空连线》和主持人的社会责任感, 在节目立意上更胜一筹。[2]对比现在一些新闻节目执着于反面题材的报道, 北京电视台《第七日》节目在一些新闻报道上则用另一种视角彰显着一种人文关怀, 带给人一丝温暖。比如, 节目中曾报道在北京的一些繁华路段, 会有小贩穿行了车流中兜售物品或散发小广告, 这样做严重的影响了交通秩序。但主持人元元并没有指责他们没有素质, 而是以一种关切的口吻来劝说他们不要为了赚钱而不顾安全。这样具有人文关怀的新闻视角, 也体现着主持人独特的创新思维。
(四) 创新性的表述方式
节目与众不同的表述方式是主持人素质的最好体现。在电视节目中, 同样的内容, 同样的视角和观点, 但主持人表达方式的不同, 受众的接受程度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异。主持人具有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会更好的解读某个视角和观点, 也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和个性色彩, 甚至会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首先, 要转变语态。创新的表述语态是主持人创新思维最好的体现。江西卫视的名牌节目《传奇故事》, 主持人金飞善于用来自生活中的俗语、谚语、成语和寓言, 对故事进行渲染、点评和勾连, 其串联词和平民化的口语叙述已经成为《传奇故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 主持人杨锦麟虽然没有标准的国语, 但他的点评睿智而幽默, 铿锵有力、不愠不火的语调中体现着他幽默、老练、犀利的语言风格。他幽默的表述方式使得观众在严肃的新闻中找到平民的乐趣, 广受观众喜爱。
其次, 可以借鉴其他的语言艺术形式。福州电视台的《聊斋夜话》节目中, 主持人姚敏与搭档大个儿, 在节目中更像是扮演着相声中的逗哏和捧哏的角色, 一唱一和, 一呼一应, 嬉笑怒骂中把一个个新闻事件点评的酣畅淋漓, 让人捧腹不禁后又若有所思。虽然节目的内容可能“炒冷饭”, 但这种独特的表述方式让它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二、主持人创新思维的来源
(一) 关切
在有声语言传播中, 关切是创新的前提和直接诱因。关切是主持人对环境和现状进行主动、深入的考察, 在实践中力求完善的态度和活动。关切要求主持人负责任、有追求、有热情、想办法。只有对受众的真正需求了解和把握, 只有真正知道受众之所需, 才可能找到满足受众需求的合适内容。
(二) 广博的知识面
主持人要想在传播中获得创新思维, 在节目创作中有所突破, 必须善于学习和积累, 具备较全面的知识结构, 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主持人需要像一个杂家一样, 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略知一二, 知识面广而不精。现在学者型的主持人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这里的积累, 包括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积累、素材积累、情感积累等。俗话说, “厚积而薄发”, 只有通过丰富的积累, 深层的思考, 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找寻新意。
湖南卫视趣味解读形式文化节目———《非常靠谱》, 主持人汪涵一改电视屏幕上文化类节目坐而论道的形式, 而是注重节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创新的节目形式和幽默机智的语言风格, 使这档文化类节目做得有声有色。而汪涵本人就非常热爱中国历史和文化, 每期节目他更是做了很多前期案头工作, 翻阅大量资料, 这样才能在节目中更好的将内容展现出来。
(三) 独立思考的能力
伴随着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和节目的细分化, 对主持人的要求日益提高。主持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积极参与到节目的前期策划和整个制作过程中去。优秀的主持人在节目创作中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发挥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核心作用, 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辨析力, 不断有新发现、新视角, 从而塑造节目的独特气质, 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比如, 同样是访谈节目, 《杨澜访谈录》则以它独特的节目个性在众多访谈节目中脱颖而出。它更加关注人的性格特点和独到见解, 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在对过往的反思中寻找人类智慧的光芒。节目温和而又深刻的风格与主持人杨澜的性格和主持风格密不可分, 而节目中一个个精彩的问答无一不是杨澜智慧的展现。
三、主持人创新思维的意义
在“信息时代”各种媒体的竞争角逐中, 国内媒体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这使得许多电视媒体失去了竞争力。某种意义上说, 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 在节目中处于核心地位, 必须要加强主持人的创新能力, 提高主持人的创新技能, 才能制作出具有竞争力的节目, 在同质化节目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 要充分发掘主持人的潜力, 鼓励主持人用创新思维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
某种程度上说, 电视媒体的竞争不仅是电视节目的竞争, 更是节目主持人的竞争。一个优秀的栏目离不开一个出色的主持人, 而名牌主持人又提升着品牌节目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对于品牌节目, 受众往往会产生一种“惯性收视”, 在观众中拥有较高的栏目忠诚度。比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 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 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因此, 要发挥主持人的品牌效应, 重视主持人创新思维的培养, 建立有利于品牌主持人成长发展的用人机制。作为节目主持人, 也需要跳跃的灵感和广泛的视角来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 要注重培养开放性的思维模式。
当然, 我们也要看到, 当前的一些所谓创新, 机遇性大于智慧性, 刺激性大于审美性, 表层性大于深层性。片面的追求形式, 过于肤浅或者制造噱头。创新不是惊悚刺激, 不是取悦于人, 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真正的“新”应该是有好的内容作为底蕴, 有好的形式作为载体, 有着民族性、时代性和前瞻性, 有着生动、鲜活、内在的生命力。[3]
总之, 在各类媒体和主持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 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发挥能动性, 不断提高思维品质, 注重培养和锤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策划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明声, 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陈虹.探索主持人节目的创新之路[J].新闻记者, 2007 (3) :50-53.
3.试论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青年教师 创新性思维 培养
[作者简介]杨敏恒(1962- ),女,湖南永州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湖南 永州 42500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16-02
当前我国启动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可以说是教育,创新教育作为以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教师队伍,要有这样的队伍,就要从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做起。然而,时至今日,现实进程并不理想,虽然面向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层出不穷,并多出自学校教师的研究,但专门面向学校教师、针对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却相对鲜见。因此,培养青年教师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是当前各类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面向21世纪推进创新教育发展的根本措施。
一、培养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同时确立了15年内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用体现得日益突出,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创新要靠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自然要靠创新性思维教育,创新性思维教育则要靠各个高等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不懈努力。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要培养大批创新人才,首先要有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迈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都有大批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这些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们肩负着培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所需人才的重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极为重要。托兰斯的研究发现,那些在创造性动机及好奇心项目的测验中成绩在中等以上的教师,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在三个月中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在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则没有进步。可见,创新型教师对于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关系非常之大。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创新能力,并在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中体现出来。如果教师没有创新能力,就很难在教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勇于创造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教师要以创新精神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的改革,还要积极主动地接触社会生活的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二、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所谓创新性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那么,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呢?尽管具体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一些具有原则性意义的策略却是不可或缺的。
(一)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培养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新理念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提出:“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这里所说的“天生不安分”“会做梦”“每一天都是新的”“自找麻烦”等就是指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具有创新性思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很难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立足,更不要说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创新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把培养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作为学校与社会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我们应站在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手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青年教师。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青年教师培养观念。由于知识和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因此,除了在学校教育之外,人们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从而使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和整个社会活动之中,即“生活即学习”。我们要提倡自主学习和充分尊重青年教师个性张扬,鼓励青年教师标新立异甚至打破传统教育观念,从而激励青年教师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要渗透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
1.要重视并且搞好岗前培训工作。在讲授内容方面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系统地向青年教师传授和培养有关发明创造的知识、方法、技巧和能力。如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让青年教师了解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如何运用创造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开设创造技法训练课,让青年教师知道什么是创造技法,怎样运用创造技法,从而诱发青年教师的潜在创造能力。在评价尺度方面要引入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评价体系。除此之外,在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实践占的比重应该再大些,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寻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这样,可以得到些实实在在的收获,也能为以后的发展明确努力的方向。
2.学校领导要做到“三给”。学校领导应该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一件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采取适当的措施,制订计划和阶段性目标,做到“三给”:一是给机会。要多给青年教师展露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利用机会来挖掘自身的潜力。二是给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是精神的,优秀的领导者往往借助于不断的鼓励来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三是给时间。对新教师的成才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允许他们失败,给予他们奋斗发展的时间。
3.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些经验还相当宝贵、很有价值,老教师应该毫不吝啬地把这些传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拿来”后,还要努力在此基础上创新。在生活和工作中,老教师应关心、帮助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心情愉悦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在青年教师面前,老教师应起到领头雁的作用,为青年教师做榜样,带动青年教师不断地进步。
(三)努力构建科学规范、互动发展的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实践体系
实践活动是自主性、探索性都很强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青年教师相对比较自由,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奇异的思维。青年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有不同的发现和见解,可以激起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1.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强调教师对专业现状的了解和研究趋势的把握,以及研究深度的开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在讲授专业课时也不要只讲基础知识,还应该把学术界目前关于所讲问题的争议、困惑讲给学生,以引发他们探究这门课程的兴趣,或者从中找到今后自己的方向。教师如何才能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从被动的教学实践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呢?笔者认为,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这种转换,必须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道路。具体讲:一要常反思,这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重要前提和必经之路。在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讲课中的心得体会和学生接受情况,审视和分析自己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并且让不断积累的经验变成规律性的认识。二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教学对象,研究社会变化和时代的需要,才能摆脱因循守旧,才能在动态的、复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不满足于一种教学模式和一种思维方法,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使自己变成常教常新的活水,是有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关键所在。
2.构建以合作分享为特点的互动发展平台。英国作家肖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各人手里仍然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人便有了两种思想。”只有在相互的交流与沟通中,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思想火花。创新固然需要有创新的个体的行为,但更需要合作。我们今天的创新创造,虽然个人的作用非常大,但是要合作,特别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要全世界合作;要会协调沟通,发挥团队优势、群体优势,使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升华。
3.建立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学校的办学观念、文化制度要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让他们在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中接受熏陶。校长要有识才之眼、惜才之心、育才之志,给年轻教师以宽松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民主、自由的学校组织文化允许教师进行革新,为教师各尽所能提供空间。在民主、自由的学校组织文化中,教师享有学术自由,充分享有教学和管理的权利。少了行政不必要的监督,教师更能自由地表达自己,自觉自愿地进行教学创新,探究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自由的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够得以真正的释放。
4.创设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校园文化。对于一所学校来说,首先要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就是一种校园文化,特定的校园文化形成有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需要领导和教师树立一个共同的愿景,每一个人都为之而不断地努力奋斗。作为一校之长和学校的领导集体,应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思想和理念的高度重视自身的学习,并积极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作为青年教师自身来说,也要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就要重视学习与吸收,把握新的形势和新的信息,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其次要开辟专门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里,教师们一起分享教学中的喜怒哀乐,一起学习新的理念与内容,一起畅谈体会心得,获得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理念和浓浓的人文关怀。学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看教育理论书籍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可以在听课中学习、研讨交流中学习、思考现象中学习、网上论坛中学习,等等。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调动青年教师的学习积极性,造就乐于进取的心态和不懈追求的动力。
总之,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激发青年教师主动发展的自觉性,让他们获得成长的快乐,从而促进其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邢少颖,章竞思,丛玉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
[3]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滕祥东,高林.探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建设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20).
[5](英)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M].俞国良,雷雳,张登印,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4.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 篇四
摘要: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具有创造性的先决条件。教师如能适当根据教材中蕴藏着的丰富创新资源,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设计教学,因势利导,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面对世界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心中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则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挑战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文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就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生动、精致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节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珍珠泉》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处山村的特点创设问题,让学生说说所见到的泉水有什么特点《?珍珠泉》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来写你要怎样写?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课文没有写出泉水的味道我要把它写出来;有的说作者没有把泉水的开发设想写出来,我要把它开发成矿泉水出售,让更多的人品尝它、了解它。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强调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延伸学生的生活知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且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努力去进行新的具有一定创造意义的活动。
二、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我在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学生动笔前,我拿出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蚕的生活习性、它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以及古往今来赞美蚕的一些诗句,最后讲蚕的一生的结局。相关资料介绍完后,学生迅速开始构思。作文收上来后,令笔者颇感欣慰的是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到了有话可写,而且不少学生在作文里纷纷赞美了蚕的献身精神。但是,让我感到出乎意料,有6位同学与其他赞美蚕的同学截然不同,他认为蚕的一生是可悲的。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篇的作者认为,蚕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最后作茧自缚,自己毁灭了自己。并由蚕联想到生活中的人,蚕并没有自己”毁灭“自己”的意识,而有意识的人明知会毁灭自己,却仍作茧自缚,其结果比蚕更可悲。学生由己及人,文章自圆其说,闪现了智慧的火花。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的确难能可贵。由此看,语文教学不怕学生做不到,就怕教师“想”不到,一个“想”,就是给学生设计探索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是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时代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因势利导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学习寓言展开想象许多优秀的中外寓言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习课本的寓言故事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一年级课本图文并茂,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充分发挥图的潜在魅力,让学生在领会意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由静到动,由形到声,想象画面外的情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学习汉字展开想象在教学生在学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把汉字变成生动的画面。续编故事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的结尾,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低年级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每次讲故事给学生听,我都像语文教学论文报纸上连载小说那样,讲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就打住,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续编后面的故事情节。学生为此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可能发生的情节作出各种猜想。
总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我们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但是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所采用的方法得当,就一定可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
5.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 篇五
《创造力理论与创新思维》期终考核
模块一:创造力理论与创新思维实践(从以下题目中四选三完成,要求详细阐述。共60分,每小题20分。)
一、针对一种生活现象思考
例如,我们经常享受上网的快乐,可以通过网络传递信息、查找和下载资料、玩游戏等等,可是盲人上网会遇到很大困难。针对“盲人上网”这个话题,请分析其主要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
再如,蔬菜属于一种季节性的商品,夏天旺季的时候,市价便宜,商品滞销;冬天却是生产蔬菜的淡季,在春节前后,很多城市的蔬菜价格都会飙升。请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应对蔬菜的季节价格波动。
二、设计或改良出一种新兴产品
包括产品所满足的市场需求,产品的基本用途,所使用的材料,产品的创新点,同时配以广告语或营销模式。。。
如:发现问题:高跟鞋是美国发明的一种服务于女性的产品,它不仅可以让女性显的高挑,还可以让女性的腿显的更加好看。很多女生都喜欢穿高跟鞋,连逛街都要穿着,可是穿久了会觉得脚疼、腿疼,又没有鞋可以换,这时候真想把鞋跟拔掉。而且跟越细的高跟鞋,跟越容易断,一但跟断了,这个高跟鞋就报废了,很浪费。
解决问题:发明一种跟可以拆卸的高跟鞋。逛街累了,直接把跟卸掉,变成平底鞋。跟子和鞋底可以用纽扣、拉链或更高级的材料连接。这样鞋跟坏了,也只是再换一个鞋跟而已,不用把整个鞋都扔掉。。。
三、设计或完善一种管理制度
例如,群体中常常存在螃蟹现象,互相牵扯,杂乱无序;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不爱上课不爱听课的现象,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企业中往往存在激励不足导致的人才流失。。请描述一种你认为低效或不良的群体行为现象,并设计一套管理制度进行改良。
四、结合你的专业完成一份具有创意的策划或方案
模块二:总结你从《创造力理论与创新思维》课程中学到的主要内容和收获感受。(要求逻辑清楚,层次清晰,结合自身实际。共20分。)
6.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 篇六
公共关系()2009-06-15 18:55:34 阅读16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课程代码:032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世纪,提出思维的简约经济原则的人是()A .阿奎那
B .奥卡姆 C .安瑟林
D .奥古斯丁 2.创新的主要特征有()A .智能性、社会性和批判性
B .社会性、团队性和批判性 C .智能性、社会性和团队性
D .智能性、团队性和批判性 3.吉尔福特认为能够创新的主要方法是()A .发散性思维方法
B .数学模型方法 C .演绎方法
D .类比方法 4.著名的蝴蝶效应所反映的创新思维原理是()A .简单性原理
B .微量效应原理 C .对应原理
D .超越性原理 5.按照创新的领域可以将创新划分为()A .科技创新、社会创新的人文创新
B .个体创新和团体创新 C .方法创新和原理创新
D .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 6.删繁就简思维方法所体现的创新思维的两个原理是()A .对应原理和简单性原理
B .简单性原理和微量反应原理 C .超越性原理和整体性原理
D .超越性原理和对应原理 7.多米诺骨牌效应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这就是()A .要素整合法
B .逆向思维法 C .协同思维法
D .关联思维法 8.创新思维表达的主要工具是()A .科学语言
B .自然语言 C .符号 D .图像
9.在假言命题中,有前件就一定有后件,没有前件不一定没有后件的逻辑关系是()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重要条件
D .充分必要条件 10.“在相互矛盾的判断之间不允许有任何居间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这句话表达的逻辑基本规律是()
A .不矛盾律
B .充足理由律 C .同一律
D .排中律 11.科学发现的主要思维方法是()A .演绎法 B .反证法 C .归谬法
D .归纳法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必然性的推理有()A .归纳推理 B .类比推理 C .演绎推理
D .扩展性推理 13.创新思维的核心,也就是最明显地标志创新思维的方法是()A .发散性思维
B .收敛性思维 C .直线思维
D .逻辑思维 14.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能够迅速地涌现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属于思维的()
A .灵活性
B .精细敏感性 C .流畅性
D .独创性 15.直觉的产生往往依赖于()A .理性
B .感官 C .灵感 D .知觉 16.“经济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增加所引起,而是由创新所引起。”提出上述说法的学者是()
A .马克思
B .哈肯 C .熊彼特
D .黎曼 17.头脑风暴法适合解决()A .封闭性问题
B .开放性问题 C .认知性问题
D .评价性问题 18.最适于头脑风暴法的场合是在()A .教育领域
B .军事领域 C .文化领域 D .商业生产领域 19.“李白斗酒诗百篇”所体现的灵感产生方式是()A .外部激发
B .内部激发 C .情境激发
D .思想观念激发 20.最为研究机构和学校认可,又被称作第二代的创新能力测试方法是()
A .吉尔福特测试法
B .梅德尼克遥远联系创造性测试法 C .创新团队调查测试法 D .托伦斯测试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创新的表现方式有(ABCDE)A .新产品和新服务
B .老产品的新用途 C .新的研究方法 D .新观念和新理论 E .纯粹的思想结晶
22.人是生物界中最具创造性的物种,作为个体的人,获得创造力的生理基础是(CD)
A .创新本质上是社会需要的产物
B .创新是个人回应社会挑战的需要 C .人脑的认知功能具有创新潜能
D .人从整体上就是生物创新的产物 E .人人都有无限的创新空间 23.问题的解决步骤包括()A .准备阶段
B .调查阶段 C .观念阶段 D .实验阶段 E .评价阶段
24.创新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有()A .能动性
B .互补性 C .层次性 D .实践性 E .客观性
25.在日常语言中,表达不相容选言联结词的主要有(BC E)A .虽然„„,但是„„
B .不是„„,就是„„ C .要么„„,要么„„ D .如果„„,那么„„ E .要就是„„,要就是„„
26.探求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根据逻辑学家穆勒的总结,主要有()A .契合法
B .差异法 C .共变法 D .契合差异并用法 E .剩余法 27.发散性思维的基本特点有(ACDE)A .思维的流畅性
B .思维的严密性 C .思维的灵活性 D .思维的精细敏感性 E .思维的独创性
28.直觉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包括(ABC)A .预见功能
B .选择功能 C .发现功能 D .思考功能 E .学习功能
29.头脑风暴法的主要变式有(ABCD)A .戈登法
B .635笔写法 C .川喜田法
D .逆头脑风暴法 E .“平行思维”方法
30.在创新产品评价矩阵中,评价创新产品的三个维度是(BD)A .美观
B .新颖 C .解决问题 D .精细化和综合 E .实用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31.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___创新性思维_________。
32.知识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___精神文化财富_________和认识成果。
3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维发展的顶峰时期,产生了三大代表性学派,这就是儒家、道家和____墨家________。
34.思维主体沿着思维客体发展的相反方向,用一种反向探求的方式来对产品、课题或者问题解决方案进行逆向思考,从而实现创新的思维方法叫做____逆向思维法________。
35.联言推理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它们是联言推理分解式和_选言推理模式___________。
36.在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开始构建理论雏形阶段的设想就是__假说__________。
37.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发散性思维方法,一般而言,有提问法、语词运算法和______相关联想法______。
38.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用__迷狂说________来解释灵感。39.头脑风暴法的10种变式都是以发散性思维为基本点。
40.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特曼,对比奈量表再次予以修订,形成的“斯坦福—比奈量表”,第一次使用了___IQ_________概念。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41.创新思维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关系是什么? 42.创新思维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认知和实践之间的中介 产生新观念新发现的工具
43.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44.想象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13分)45.结合实践经验论述智商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3分)
46.盖莫里公司是法国一家电器生产企业。该企业的销售负责人参加了一个关于发挥员工创造力的会议后受到启发,在自己公司成立了一个创造小组。他把小组成员(约10人)安排到乡村旅馆里,在其后三天中采取措施使小组成员免受外部干扰。第一天通过各种训练,组内人员开始相互认识,关系逐渐融洽。第二天开始创造力训练,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命名一种刚发明的具有新功能的电器。经过热烈讨论,共为新产品取了300多个名称。第三天,主管让组员根据记忆默写出昨天提出的名称,结果大家共同记住了20多个,然后主管从中筛选出三个被公认为较好的名称,再征求顾客意见,最终确定其中之一为新产品的名称。结果新产品一上市,便因为其新颖的功能和琅琅上口、让人回味的名称,受到顾客的热烈欢迎,迅速占领了市场。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盖莫里公司在为新产品命名的过程中运用了创新思维的哪一种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遵循了哪些原则?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有哪些?
7.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 篇七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向学生介绍著名物理学家的事迹来让他们认识到创新意识在探索物理知识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分析问题时, 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 让他们获得更宽地视角, 为物理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二、注重对高中物理教材内容的创新
高中物理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从中挖掘富有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力求课堂教学过程充满创新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教师创新精神的影响下, 不断获得创新思维。在根据教材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时, 教师不能脱离学生的基础和教材来进行设计, 要在深刻把握教材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一) 教师要不断进行物理专业知识的学习
物理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 还要不断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物理专业知识, 只有具备丰富的物理理论知识, 才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问题, 才能在对知识进行讲解时能化繁为简, 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物理知识。在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教师在进行创新性教学时, 才能从多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 灵活使用教材中的各种内容
在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中, 要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地教学方法, 从教学思想进行创新, 通过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来不断给进课堂教学设计内容, 并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 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来打破教材中知识的顺序, 重新组织知识内容, 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 使学生在学习时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物理学科中包含着很多实验,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和操作, 能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所以, 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动手操作中找到创新思维培养的切入点, 让学生能在思考和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创新性不断发展。
(一) 利用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 常常是教师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练, 学生只是普通的观众, 没有机会接近实验, 进行主动操作, 这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还会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因此, 教师在实验演示时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想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然后在进行实验演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激烈的思维冲击,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 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传统的物理验证实验教学中, 教师常常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然后进行实验的讲解和示范, 最后让学生按照规定好的实验方式进行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完成实验后根本不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例如, 在高中物理实验中的螺旋测微器读数时, 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读数规律, 导致错误的产生, 这是由于学生对螺旋测微器的认识不足, 没有充分掌握如何读数。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要使学生的思维具备创新性, 就要从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开始, 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 教师作为指导者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动手操作中, 能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索, 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解决。
四、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进行探究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促进思维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 有问题才能促使他们进行主动思考, 通过思考对问题获得深入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让他们对物理学习更感兴趣, 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把这种思维有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在传统教学中, 主要是教师负责知识讲授和问题的提出, 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之后, 在回答问题时不能提高物理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他们在被动的学习下, 对很多物理知识没有完全掌握, 回答问题时是对问题生搬硬套。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枯燥, 对物理的兴趣不能长久的保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意识, 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进行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正是思维发展的体现,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促进他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物理知识进行理解, 并提出自己存在疑惑的问题, 促使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挖掘, 只有能够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开始, 发现现实中的问题是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 只有教师创设的情境深深吸引学生后, 才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思维的发散, 最终实现思维的创新。
8.试论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我在讲授《狐狸和乌鸦》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究乌鸦曲折的心理变化,拓展学生的思维,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如:第一次,听了狐狸亲热的问候,乌鸦没有回答,她可能在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合情合理:“乌鸦可能会想,狐狸以前对我不怎么友好,今天却对我这么亲热,真有些奇怪,我不能理他。”第二次,当狐狸表示对烏鸦孩子的关心时,乌鸦虽然“还是没有回答”,但看了狐狸一眼。这一次,乌鸦可能会怎样想呢?学生答道:“乌鸦会想,狐狸不但对我很亲热,还对我的孩子这样关心,看来狐狸还是真心对我好。”到最后,乌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嘴里的肉被狐狸叼走,这时乌鸦又会怎样想呢……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不仅使学生水到渠成的明白了道理,更重要的是,使这群充满幻想的“白鸽”得以在自由创造的广阔空间里展翅翱翔、尽显风采,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创新思维进一步拓展。
二、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异想天开通常用来形容想法离奇、难以实现的事情。但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和异想天开密不可分的。因此,不要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异想天开的提问或回答是调皮、在故意气老师。即使是异想天开,也应给予鼓励,毕竟它是孩子头脑中思维的结果,更是创造思维的信号。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写一个小动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来写。有位同学就问我:“老师,人是不是小动物?”这样的问题可能多数老师都会生气,但我却笑了笑,温和的对他说:“你说呢?”这位同学说:“老师,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人只有一、二百斤,肯定是小动物。”这样的回答你不能说他是错误的,真是有点异想天开。我就说:“就按你说的去写吧。”第二天我看到了他的作文:人自以为是地球万物的主人,仗着人多势众,仗着会制造工具,舒服地生活着,却把其他动物赶尽杀绝。要知道你们人也是动物,和老鼠相比,可能会吓死它们。但是在鲸的面前,人却小得可怜……像这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我就一下子给了满分。从此以后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说话能力大大提高,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可见异想天开也不错。
三、结合实际,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智力品质之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结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程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还很肤浅,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我们应抓住思维发展的这个“过渡”时期,大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使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 现行的小学六年制语文教材,有三百多篇课文,其体裁以记叙文为主,还有说明文、诗歌、小说等,内容丰富多彩。有用来教育学生确立革命理想和创造志向的革命故事。如《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有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敢于怀疑、不断探求新知识的说明文、童话。如《太阳》、《小壁虎借尾巴》等。有感染力极强,能启发学生想象 思维能力的文艺作品如《林海》、《鸟的天堂》等。还有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皮球浮上来了》、《小交通员》等。而《蝙蝠和雷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则全面地介绍了创造发明的过程。由此看来,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很多很多,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关,都可以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材料。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大大激活,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巨大发展,对于发展学生个性有百利而无一弊。
9.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 篇九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
好奇心是人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在教学中,兴趣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学生有了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与思考,特别表现在疑难问题上有强烈的兴趣,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用讲生动、形象的故事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再比如用实物、模型、教具、录音、录像、幻灯和现代技术手段来创设特定的情感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出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产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心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五彩池》时,我先给学生播放绚丽斑斓的五彩池的录像,把学生带入“神奇美妙的五彩池”中感受绚丽斑斓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想探索神奇的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的求知欲。这样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乐于探究的积极心态去学习,就能激发出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来。
二、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从问问题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多疑多问,还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肯定学生在思维中积极的一面。我们要正确的启发和诱导学生思考,并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对标题、重点语句、重要内容、标点的运用等进行质疑。我一般从课题开始引入,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有什么问题。”这样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问题问得好,又要让学生回答得好,使学生既能提得出问题,也能钻研、探究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一切的,也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就像一种可以活化知识的酶,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深化,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的插图、文章的细节引导学生想象,也可以利用课文情节进行拓展,还可以对故事结局进行推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思维的天空中放飞自己的想象,然后教师再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让学生的想象科学合理。如教学《春天来了》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大概内容,接着拓宽学生思路,提问“从哪儿看出是春天来了,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花儿是春天开的”……这样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但学生把各种季节见过的花儿都说了出来,然后我再及时的点拨学生,插入四季之分,并且重点提了开在四季的一些典型的花,这样,学生不仅能主动开动脑筋想象,还能合理地说出具体、连贯的内容来。只有激发学生多思多想才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解放头脑,鼓励学生多去思考、做、看、说,多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习、创新。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课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对于画面感强的课文,我就让学生边读读,边画画;如果是音律感强的诗歌,我就教学生唱唱背背;或者是碰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性强的课文,我就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有时用问答式教学,有时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相结合,有时采取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增加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总之,让学生在读、听、说、画、唱、演的不同方式中,不仅仅是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体会,还加强了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0.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 篇十
一、在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利用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必须注意对字的形、音、义的异同做比较, 注意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同时, 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 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1. 注意对字的形、音、义的异同比较
如教学“伦、论、沦”这一组形似字时, 教师可改变通常的辨形、注音、组词的做法, 进行有益的尝试。如在黑板上写出偏旁“仑”, 让学生自己添加部首组成一个字。此时学生觉得很新鲜, 学习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 “伦”、“论”、“沦”、“抡”、“轮”、“纶”、“囵”等字很快就被学生搜索出来。通过对这些形似字的学习, 学生不仅了解了更多的形似字。更难得的是, 学生亲自参与“寻找”和“发现”,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 注意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
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 可运用比较加以区别。这样, 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作用。此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正确意义。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而且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展开讨论
一些文章中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教师应及时提出来让学生讨论,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如《白毛女》选场中喜儿独白:“今儿年三十啦, 家家都蒸黄米糕, 包饺子……”就很值得怀疑, 难道只有喜儿一家过年什么东西也没有吗?把这样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 他们的兴趣不仅特别浓, 而且会不时迸发出创新性思维的火花。
2. 再创新
不少教学材料也为师生教学时的“再创新”提供了可能。如周立波《分马》中有为老王太太换马的情节。郭全海召集积极分子开会时, 患得患失的老孙头也表示愿意换。老王太太围着老孙头的那匹玻璃眼儿马转, 老孙头神色紧张, 贬起自己的马来……小说中的老王太太最终选中了老田头的马。此时, 教师提问学生:假如老王太太挑中了老孙头的马, 结果会怎样呢?我话音刚落, 许多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一时教室里热闹非凡, 不少学生能以小说前半部分对老孙头等人物的描写为依据, 自己虚构小说的故事情节。特别是对于老孙头这个人物可能出现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大家各抒己见、绘声绘色, 颇有新意。
3. 大胆质疑
在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得到激发, 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不少学生敢于对教材置疑, 敢于提出新的见解,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小橘灯》一文, 小姑娘挑选的是最大的橘子制作的橘灯, 为何文题叫《小橘灯》不叫《大橘灯》呢?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半部分可用文中“乐园”二字概括, 后半部分能不能用文中的“严厉”二字概括呢?……遇到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时, 教师应及时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 并组织大家讨论, 通过多角度的思考, 去寻求满意的答案,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写作过程是一个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复杂的思维过程。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命题、题型要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好的作文题目好比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钥匙, 能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想象, 从而让他们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此外, 题型也应多样化, 多写材料作文, 适当进行改、扩、缩写练习, 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 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角度要多样化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 不能限制作文的中心思想, 不能戴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的作文。如“四平八稳”的是好作文, 合“我”心意的是好作文, 这样的教学只能束缚学生的手脚, 限制学生的思维。相反,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 尝试“走新路”。
3. 扩大学生视野, 拓宽思维领域
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不能局限于课堂小天地以及有限的书本知识, 而应该引导学生勤奋而广泛地阅读有益的书籍以丰富知识,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悉心观察日常生活以增加阅历, 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还应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 视野开阔了, 知识渊博了, 思想深刻了, 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这样, 写出来的作品才可能进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四、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 活动性原则
实践证明, 富有趣味的语文活动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 语文活动的设计, 要做到新、活、妙、广、实。新, 一是内容更新, 不能总是朗诵、阅读、写作;二是形式要新、要多样。活, 是指活动能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爱好, 要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妙, 是指语文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 寓教于乐, 启智思维;广, 是指语文活动要面向全体, 人人都能参加, 人人都要参与, 不是个别学生的“专利”, 不能形成一两个人表演, 大部分人做看客的局面。实, 即语文活动不能搞形式主义, 而要落实语文新课标以及语文的教学任务, 要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学科性原则
语文学科的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即基础性和工具性。所谓基础性, 一般是指语文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而工具性, 则是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交际功能, 具体来说就是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就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所谓“一举两得”, 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 使学生既学到课堂知识, 又学到课外知识, 扩大知识视野, 同时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把在课内学到的知识理解得更准确、更全面、更透彻。通过语文教学活动, 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使理论联系实际, 知识化为能力。
因此, 每一次语文教学活动都应以某一知识点为目标, 围绕课文知识的范围开展, 重在学习和应用。为此, 教师必须要有缜密的教学计划, 明确的教学目标, 翔实的教学内容, 独到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教学活动, 使学生不仅真正学到语文知识, 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 而且发展和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交际能力,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自主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真正起到主体作用。例如, 引导学生办手抄报, 自己组稿, 自己编排, 由于凝聚了学生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学生不仅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且会很有成就感。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展开想象、发挥特长、发展个性。例如演剧本, 可以让有创新思维意识的同学执笔设计编写, 集体合作讨论交流定稿;让会当导演的学生选拔演员、组织排练;让一些有表演天赋的同学担任演员, 让一些平时喜欢“评头论足”的同学当评委。学生们各尽所能, 各展所长, 久而久之,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然就能得到提升。
11.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 篇十一
1 建立权责明确、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运行机制
1.1 建立并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分段管理。为减少或避免监管空隙, 建议政府进一步细化责任要求, 明确各监管部门的管理职责, 探索建立延伸至乡镇的食品安全网络化监管体系, 将食品安全纳入绩效考核, 推行“一票否决制”。建立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 在监管部门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监督管理等环节密切配合, 及时分析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共同商讨对策、措施。
1.2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指出食品安全信息已成为地方政府透明度的“短板”。调研数据显示, 地方政府对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公开情况很不理想, 特别是对全国43个较大城市的调查后发现, 食品生产企业的信用信息公开程度还不到四分之一, 46.5%的政府网站食品安全信息至少一年没更新[3]。与此相对应的是, 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4], 消费者缺乏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有效渠道和机制, 与生产者和监管者之间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 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弱势群体。建议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实现、监管部门之间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成为监管部门发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信息的平台;政府向群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监管信息, 提高公民素养和安全意识, 减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隔阂, 使之成为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的平台;建立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电子档案, 引导安全健康消费, 方便消费者查询, 成为社会公众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互动的平台。
1.3 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2], 但我国长期以来重监督执法轻检验监测, 基层食品检验监测队伍发展滞后。受经费、可利用检验室资源水平以及政府管理协调方面的限制,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不快, 作用尚未明显发挥[5]。《食品安全法》赋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项新增的重要法定责任—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 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卫生防疫站时期从事食品卫生监督监测的专业人员在体制改革后大都去了卫生监督所, 再加上近年来基层食品安全监测的名存实亡, 留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备食品安全处置经验和能力的人员很少, 难以满足政府和社会对于食品安全工作的迫切要求。建议增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相关技术机构人员编制, 加强队伍在应急处置、流行病学调查及检验监测技术方面的培训。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分析和研判机制作为一项制度性的设计和安排[6]。现有分散的检验检测机构做合理的整合, 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运行成本, 而且能从总体上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效能。
1.4 实施分类管理, 运用科技创新监管模式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 实际上是监管的前移, 是加强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重大举措。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监管, 将有限的政府监管资源投入到高风险、信用低、社会关注度高的行业, 抛弃强调监督覆盖率的传统监管方式。积极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 加大快速检测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力度, 探索运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及溯源问题, 创新社会治理手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2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2.1 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政府应强制要求企业公开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鼓励公众参与食品企业诚信工作, 建立信用等级动态管理机制, 将信用状况及时、全面、客观的披露, 便于广大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根据信用情况实施分类管理:对信用等级低的, 要列入“黑名单”, 予以曝光和处理, 构成犯罪的应该追究刑事责任, 提升法律的震慑力, 避免以罚代刑、以罚代管的情况发生;对于等级高的, 予以宣传和表彰, 促成经营单位强化自律管理。支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律作用, 鼓励企业主动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 引导和推动企业行业诚信建设诚信经营。
2.2 探索建立第三方专业风险管理机制
2.2.1 设立食品安全赔偿基金
“问题食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很多时候还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对消费者的先期救助与赔付显得尤为迫切。建议设立食品安全赔偿基金, 基金来源可以从现行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交纳的税收中, 专门支出一部分作为基金, 或者是邀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或慈善家捐赠。在消费者遭遇问题食品严重侵害而尚未查明问题源头、未确定问题责任人、未作出赔付规定、未达成赔付协议时, 对受害者先行救助与赔付。
2.2.2 强制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
我国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有35万家, 占总数的78.7%;餐饮企业中95%都是个体私营性质;在食品流通领域, 集贸市场有近10万个, 个体户的数量则有百万之多[7]。其风险承担能力往往比较薄弱, 而建立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是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的补充。不仅能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及时补偿受害消费者, 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而且对于投保企业的安全生产,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具有事前的监督和预防功能。建议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或百姓关注度较高的行业中试行强制险。根据食品企业信用档案实施不同保险管理, 通过建立典型示范机制, 逐步达到共同发展。
3 构建一个协调、组织、有序的社会监督系统
3.1 食品安全治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作为“问题食品”的最大受害者, 消费者是保障食品安全最坚定、最不可能被经营者收买的社会力量。建议增强食品安全管理政策及制定过程的透明度, 认真听取社会的意见及建议, 鼓励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举报投诉的处理程序, 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营造无所不在的社会监督氛围。
3.2 把食品安全问题纳入消费者卫生和营养教育与信息规划
建议食品安全工作从娃娃抓起。孩子们是未来社会的潜在消费者和经营者, 每一个学生背后是一个家庭。把食品安全课程纳入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 通过对中小学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 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一生, 同时实现对每个家庭的间接影响, 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食品安全知识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 除了传统的教科书学习外, 还可采取请有关专家授课、到食品安全相关机构参观、知识竞赛、志愿者活动、文艺演出及办校刊等形式学习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建议聘请退休的专业人员组成讲师团, 将食品安全知识带入社区、工地、机关等地, 提高食品安全知晓率。
3.3 运用好舆论的力量
在现代传媒特别是网络愈来愈深地介入公众生活的情况下, 运用好舆论的力量, 将能有力地净化市场环境。政府应与媒体互联互通, 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 开展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知识的公益宣传;大力宣传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好的企业及其产品, 揭露、曝光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避免出现政府跟着媒体后面跑的尴尬局面, 形成震慑和合力。
关键词:食品安全,系统,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食品伙伴网.生产者逐利丧失道德七成人对食品“没有安全感”[EB/OL]. (2011-01-03) [2011-08-03].http://www.foodmate.net/news/guonei/2011/01/173295.html
[2]徐景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探索研究[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44-45.
[3]食品伙伴网.中国社科院报告表示透明度不高成食品安全监管阻力[EB/OL]. (2011-02-28) [2011-08-03].http://www.foodmate.net/news/guonei/2011/02/175877.html
[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EB/OL]. (2010-11-25) [2011-08-03].http://www.cast.org.cn/n 35081/n35473/n35518/12451858.html
[5]戴伟, 吴勇卫, 隋海霞, 等.论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0, 22 (1) :47-49.
[6]王菁, 李崇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内涵、作用和相关建议[J].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1, 17 (1) :12.
12.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 篇十二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78-01
创新是当今社会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创新思维的培养关系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单纯的一种培养方式,创新应该是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领域中的内容。所以,从美术教学的角度而言,美术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单一,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有限,通过美术教学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全面提升是有帮助的。
一、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开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美术教育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是主要学科,但是美术教育对于中学教学和对学生的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比较大的。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色彩理解能力和绘画表现力,通过绘画这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绘画的内容,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各种事物还处在初级的认识阶段,这个时期正是他们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较强,创造力也很突出。但是,当前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分析,这些现状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作用不足。在中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思维,美术教学本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教学过程,传播的知识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算是同样的知识同样的教学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领会到的知识的内容也是经过头脑中再加工的,这个过程不是固化的,而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作为教师,给学生提供的知识有限,但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引导却是不受限的。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力,这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当前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很多教师没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重视起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认知有限,如果想要在此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的责任就非常重大。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引导。创新本就是一个多元化培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创新的把握以及认识都离不开教师的多角度引导,但是在当前,很多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引导都是单一化的思维路径,正反向的思维,横向和纵向的思维等等的结合都存在差距,作为教师,应该在创新思维教学中综合不同的思维路径进行拓展,这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途径,也是教师应该重视的内容。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中学中,教师的创新教学思维的引导依然存在不足,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创新过程依然面临着压力。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路径分析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一种模式,一个方向,正面反面都要考虑到,前后左右等都是思维拓展的方向,结合空间和时间多种角度来探究和理解事物。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等。整体来讲,创新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在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有几个主要途径。
(一)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的结合。一般来讲,人们习惯于从正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呈现单一化的思维模式。未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正反两个方向的思维来启发学生,带动学生对事件的理解能力和學习能力,拓展学生对事物认识的角度,这样,学生在理解事物的时候,往往就能够用更加清晰的角度来对事物进行认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进行人物绘画方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从正面侧面等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观察模特,对所有要绘画的人物模特产生一个清晰的概念。学生如果单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人物,难免会造成认识的局限性。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认识观察人物模特,学生在进行绘画的时候,所绘画的人物形象就更加有立体感,这种多向思维的模式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是启发他们绘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需要重点认识的一种思维创新教学方式。
(二)将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横向和纵向的思维也是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绘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对事物形成单一模式的思维认识,横向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在绘画中的思维更加拓展,而纵向的思维往往能够让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入,这两者的结合,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有力的补充。当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缺乏横向和纵向思维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这样的过程会给学生带来比较狭隘的认识,所以,在未来的中学美术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教师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思维角度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认识和表现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进一步的对事物有全面的理解。很多事物在认识的过程中,会对人有一种思维的倾向性,把人引入某一种思维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另一个思维角度来认识事物,主动去探索事物存在的另一个思维角度,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全面的思维认识,也利于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有所创新。
结束语:
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有很多途径,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有着比较深入的探究空间,要注重从正反向,横向和纵向思维结合的角度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向军.浅议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5:160+168.
[2]武高飞.浅谈中学美术创新教育[J].艺海,2011,10:81-82.
[3]余虹利.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2:177-178.
13.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 篇十三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教改革--兼论创造性思维的耗散结构模型
耗散结构理论作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具有普通的.方法论意义.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的启发为依据,揭示了创造性活动的发生机制,建立了创造性思维的耗散结构模型,探讨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及高等教育改革应该努力的方向.
作 者:陈士俊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天津,300072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200319(5)分类号:N941.91 G649.21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 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改革
14.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 篇十四
1. 课程的创新思维的主要类型
为了便于在线展开课程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增强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中的可操控性和实践开发, 大致将其类型划分为十一个类型:讲授类课程的创新思维学习、知识问答类课程的创新思维学习、诱导启发类课程的创新思维学习、小组讨论类课程的创新思维学习、实践演示类课程的创新思维学习、动手联系类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实验类课程的创新思维学习、表演类课程的创新思维学习、自主学习类课程的创新思维学习、探讨类课程的创新思维学习、小组合作类课程的创新思维学习。课程的创新思维的设立很多情况是为了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力, 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学的魅力所在。
2. 课程的创新思维设置的适用条件
第一, 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可以让学习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下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 利用科学思维对面对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获得更高的创新发展, 开发自己的头脑, 从而设立自主知识体系, 完成学习任务。第二, 就目前的教育形式而言, 已经进入了全民的网络时代。我们的生活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 到处都在不停的:微“当中, 据不完全的调查数据统计, 我国在2012年底的手机用户已经突破了4.5亿大关。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经常看见, 不管是在地铁候车厅, 饭店, 商场我们身边的人都在不停的利用自己的手机来获取信息, 有的人在学习, 有的人在聊天, 有的人在更新的自己的微博。所以这些都是在网络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应运而生的。我们的学习也进入了一个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 每天, 随时随地都在利用自己身边的工具进行点滴的知识积累, 不受学习时间, 学习地点的限制, 在知识学习的海洋中真正的做到了高效的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势必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大众的热捧。
3. 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第一, 课程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中, 简单高效是给人最大冲击力的教学模式。将我们学习的知识内容化简为零, 没有更多的相关理论内容学习, 只是利用简单的教学工具来获得最有用的学习信息, 让学习的效率在点滴的生活当中体现出来。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是一个点滴积累的学习体系构建过程, 可以说是教学模式中的四两拨千斤。第二, 不受学习内容的限制。网络时代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不管你想学哪个类型的相关知识, 都是立马利用手边的工具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想学什么方面的内容就可以掌握什么方面的学习内容, 可以说我们的学习主要部分就是由很多个”微时间“来组成, 就好像那句理论一样, 做到真正的“1+1 > 2”的效应, 在学习中不受地点时间场所的限制, 可以在酒店, 候车厅甚至是洗手间。第三, 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生动有趣。在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中会伴随有大量的图片或者影音信息, 这些生动的教学内容可以刺激学员的大脑圣经, 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课程的视觉化让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接受教学内容, 就好像好莱坞大片一样, 很多的教学素材引人入胜, 在意外中又带着刺激, 让课程学习十分的富有趣味。
4. 课程的创新思维教课课件的制作
第一, 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模式都是以视频为载体进行大部分的教学工作, 所以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要围绕自己要展开的知识点和教学主题内容, 教学思路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 利用精彩的教学画面效果吸引学生。第二, 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学视频, 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包括课后的教学反馈和教学测试练习,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也要进行恰当的点评介绍, 用一定的组织结构模式来深化教学的主题内容, 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更为牢固的掌握。第三, 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教学形式不再单一, 大量教学课件的引用为教学资源增光不少, 他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延伸出来的一种信息教学体系, 利用碎片化的知识特点, 加上考点辅导和作业习题的联系, 让学生从点滴中掌握了应该学习的内容。第四, 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模式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 就是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 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上的辅导, 有很多的课堂教学新知识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有效完善。第五, 微课作者需清楚本节微课受众的年级段, 采用适合该年级段的相关定理、定律、词汇讲解, 讲解时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 在微课里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 口语讲解, 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 使讲解通俗易懂, 微课的功能是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 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微课作者不能以课堂上讲解新知识一样来制作微课, 没有听过课的同学来听微课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对课程的创新思维的认识还处在初始阶段, 很多操作性的问题还在迷惘当中, 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借鉴才能使课程的创新思维能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初探[J].辽宁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6) .
[2]邢润岐.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7 (12) .
15.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 篇十五
关键词:党;理论创新;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80-02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也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凝聚力和领导力,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党的理论创新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实践服务。
当前,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正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以及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这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回顾总结党的理论创新经验,不断以创新的理论指导和引领新的实践,在当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党的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重要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道路上最辉煌的业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模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进而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非凡的理论勇气,指导我们党恢复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形成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闯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建立经济特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一国两制”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善于以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眼界观察世界、把握时代,始终把对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置于时代发展主流和人类文明进步趋势的整体实践中,依据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新经验以及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判断和新的回答,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特色的理论思维和理论观点,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空间和实践领域。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大问题,从而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方向,并为在新时期检验我们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提供了科学的衡量标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践的发展为理论建设注入强大活力,党的理论创造力大大增强,理论创新步伐明显加快。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二、党的理论创新的鲜明特质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丰硕、丰富多彩,呈现出一些鲜明特点,可以用根本性、持续性、全面性、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来概括。这些特点,标志着党的理论创新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步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抓住根本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一系列思想观点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体现出完整的系统性。无论是提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这些重大命题,还是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这个重大战略任务;无论是提出党的建设的主线,还是提出党的建设五位一体布局,回答的都是关系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都对党的建设实践产生了重大指导作用,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紧跟时代步伐进行理论创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的品格。比如,当今时代知识创造、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快,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还是对每一个个人,学习能力都至关重要。正如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正是根据这么一个时代特征,我们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个理论命题和重大战略任务。
立足指导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党的理论创新,深深植根于我们党执政和自身建设的实践中,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不断发展。无论是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这个范畴,还是提出建设廉洁政治这个任务;无论是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理论的创新,还是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完善,都是立足实践提出的课题,都是总结经验的产物,也都对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引领推动作用。
三、党的理论创新的深刻启示
90多年来党的理论服务党的事业的伟大实践,给我们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许多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理论创新从本质上说,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善于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实践经验集中起来,才能为理论创新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新经验,使之上升成为理论,是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我们进行一切工作,包括理论创新,都要看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的就坚决坚持,不完全符合的就调整完善,不符合的就勇于纠正。这昭示我们,必须把深入调查研究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必修课,及时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观念、新办法,从理论上作出新概括,在实践中创造新业绩。
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践是理论创新之源,但如果没有思想解放,则实践成果至多上升到经验层面,而难以上升到理论层面,更谈不上理论创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重大理论,其构成要素过去都有,也都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但正是因为有了思想解放、思维创新,才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结出了理论创新之果。这昭示我们,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能满足于既有成果,不能拘泥于现成结论,必须敢于研究和回答实践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思维创新去开拓理论新领域、新境界。
党的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党的理论创新是以指导和推动实践发展为目的的。著名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中国现代化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变革,都与新的主要矛盾息息相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动力,给党的建设注入强大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党主动适应这一新变化进行理论创新,比如,针对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复杂形势,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这个党的建设的新范畴;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新任务;针对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提出了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的新要求;针对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提出了党建工作要充分运用新型媒体的新思路,等等。这昭示我们,进行党的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从实践中不断发现新课题,从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汲取新营养。
党的理论创新必须与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紧密结合。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相生相伴、相互促进,三者统一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之中。比如,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实践成果制度成果,而对这些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就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这昭示我们,实践创新是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先导,制度创新既是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结晶,同时又是新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条件和起点。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与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
【试论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推荐阅读:
论党的理论创新11-07
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梳理10-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08-10
创新扩散理论案例分析07-17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08-15
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06-26
完善电子党务促进党建创新(理论文章)09-08
试论海关人文环境的创新06-13
全球视野的创新思维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