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

2024-10-29

统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精选11篇)

1.统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 篇一

摘要:大数据时代,面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统计分析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统计思想教育,加强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融合。结合课题组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针对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诸多弊端,通过三课堂结合的全过程教学模式,从模块化教学、突出统计思想教育、多样化教学手段、协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统计思想和统计实践创新应用能力。

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思想;统计实践;全过程教学模式

“哲学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一般性原则,即世界观,统计学则为人们提供从数量方面认识世界的具体方法。”[1]20世纪80年代以来,统计学作为方法论的学科,其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金融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产生了很多新兴交叉学科。1992年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经将其单列为一级学科[2],1998年教育部将统计学定为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各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3],因此,统计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面向应用型的经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1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统计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平台课程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分析能力的重任。面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不足。对广东省16所独立学院的调查显示,部分独立学院只设置理论课程,没有统计实践环节;部分独立学院虽然包含实践环节,但理论和实践只是名义上的融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相互剥离,即先讲完理论,后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到实践时,理论部分已不甚清晰,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统计思想的教育缺乏。教学内容上,注重统计方法的学习,缺乏统计思想的传授,导致学生只会照搬公式,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应用场景;此外,相对于教学内容,课内学时较少,课外时间利用不足,实践部分演变成讲习题,不能以实践促进对理论的深化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大班制及教学方法手段不足,教学效果较差。教学仍以“满堂灌”式的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时案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差,缺乏具有专业特色又贴近社会经济生活实际的案例[4];教学手段上,多数是“多媒体PPT+板书”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利于课外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组织上,“大班制”教学,理论学习、实践指导、成绩考评过程中,很难完全照顾到所有同学,使得部分学生“打酱油”,效果不佳。针对以上现状,本课题组对统计学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统计分析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模块化和结构化为基本思想,以交互式教学方法和立体化教学手段为主体,以统计竞赛、统计证书、资源建设为补充,三课堂结合的全过程教学模式。

2教与学的设计

课题组负责全校经管6个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任务,课题组成员主要由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老师组成,本身注重方法的应用性。2012年以前,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由统计学理论和统计软件实践组成,为更进一步深化统计理论和实践融合,于2012年将其合并为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时调整为96学时,贯穿整个学期。

2.1教学内容模块化,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根据统计分析能力培养矩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数据获取基础模块、描述统计基础模块、推断统计基础模块、统计分析高级模块、专题模块等五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再划分成若干小的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实践分为统计软件操作实践和统计调查分析实践两大部分。在每个模块理论教学结束后即开展软件操作实践,即学即用,前三大模块学习完成后开展统计调查分析实践,促成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

2.2教学方法丰富化,突出统计思想教育

理论讲授主要以启发式讲授法、案例驱动教学法为主,重点突出统计思想教育,而非公式推演;实践教学以案例驱动法、同步协作法、体验学习教学法为主。案例驱动教学法:每一个模块由一个典型案例导入,贯穿整个模块的教学;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判断和评价,充分掌握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层次。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案例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案例的编制均是课题组老师主持参与完成的实际项目。统计调查基础模块由民生调查、学校后勤管理问题调查两个案例引入,描述统计基础模块由学校师资状况调查、专利申请态势分析两个案例引入,推断统计基础模块由产品质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两个案例引入,统计分析高级模块由保险赔付预测、生态指数设计两个案例引入。启发式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5],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地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启发式讲授法更强调统计学概念、方法讲授时结合生活实例,结合不同专业领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启发,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方法。统计学基础知识、推断统计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步协作法:首先,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合作,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其次,同步协作完成实践任务,若一人未能学会则全部组员不能通过,促进互帮互助和主动学习。体验学习教学法:第一,在统计调查理论学习完成后,要求各组完成一个真实命题的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包括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让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的理解;第二,在统计理论和软件操作完成后,各组完成一个真实问题的统计分析,并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给出解决方案,这种亲自体验的学习,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3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课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全程机房上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锁屏、远程控制、文件传输等功能,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材料的发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模块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擂台比试,以此缓解课堂疲劳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外,制作统计理论微课,供学生课外进行重难点理论知识补给,夯实统计理论基础知识;制作软件操作视频,供学生课外进行软件操作实践,扎实统计软件操作能力;开展统计分析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6],全面训练统计调查与分析能力;在课程学习之后,即可推荐参加统计分析师证书考试,考试成绩亦可替代作为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此外,对于内容比较有条理且简短的统计图、统计表模块的教学,则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每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承担一个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学习和软件操作,课堂上则让学生进行讲解和探讨。从学生的统计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统计图、统计表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掌握得更加全面扎实。

2.4评价体系过程化,促进学习协同性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测试、统计软件操作测试、统计分析报告三个阶段。理论部分讲授完后,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统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统计软件操作实践讲授完后,以一对一上机实操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统计软件应用的能力;课程最后,以学生分组完成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方式考核学生的统计问题解决能力和报告写作能力。此外,从课程开始,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同步小组,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形成小组成员共进退的机制,每一模块学习完成后的测试中,若小组中有一同学不通过,则全组均不能进入下一模块的测试,直到全部通过为止。这样有利于激发团队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同步小组逐步成为一个自学习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共同进步,也能避免“打酱油”“混学分”情况出现。

3结语

经过多轮次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完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作为经管专业综合类课程,研究并探索出了三课堂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过程,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模块化的设计、案例驱动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微课、反转课堂等新方式的应用,实现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同步协作组机制、过程化考核机制,既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又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学赛结合和学证结合,充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作者:王二威 廖爱红 董平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贺幸平.论统计学的哲学意蕴[J].统计与决策,2007(7):76-77.

[2]刘馨,宏皓.“统计学”认知教学与“统计大赛”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83-186.

[3]未良莉,王潇.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29(1):123-125.

[4]冯金丽.财经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对外经贸,2013(12):145-146.

[5]刘元欣,庄严.“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84-85.

[6]张海波,黄世详.统计学专业学生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方式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4(24):66-68.

2.统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 篇二

1经济统计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1.1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

2011年2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新的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 》,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设在理学门类中,编号为0714。这样,统计学就完全从数学和经济学中独立出来, 成为了一级学科。 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后,下设的二级学科包括数理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生物卫生统计学、金融统计、风险管理和精算学、应用统计学。 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对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在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的大背景下, 如何更好的体现经济统计学的学科特色,协调经济统计学和其他统计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培养具有扎实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基础的人才,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大挑战。

1.2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随时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大数据时代已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经济统计学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大数据对于数据分析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要求经济统计学生掌握更为复杂统计软件的编程和操作。 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学要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2当前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经济统计学的课程教学取得了显著进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的经济统计学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方法。 尽管如此,我国经济统计学的课程教学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1经济统计学的核心课程有待完善

目前,各高校的经济统计学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二是经济管理的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三是统计学专业课程, 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国民经济核算、市场调查、金融统计等。 从实用的角度看,统计学专业课程并不完善,还应该包括企业统计、行业统计等实践性较强的统计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于统计学知识的认识, 更有助于统计学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2.2课程内容落后,没有体现理论前沿

目前,中国经济统计学的相关课程(如国民经济核算)在课程设置上大多较为固定,教材内容较为基础,没有很好的反映出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不利于硕士层次和博士层次的课程教学。

2.3缺少实际应用,难以学以致用

当前很多经济统计学教材编写的侧重点还仅仅停留在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介绍,将大量的篇幅用在了简单、重复性地介绍经济统计知识上,这样显然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教材“教书育人”的作用仅仅停留在了“教书”方面。 考虑到经济统计学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特点,目前的教材编写在实际应用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 无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4教材建设亟需规范

教材建设是事关经济统计学教学的根本问题, 我国经济统计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相关核心教材(如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等)的质量参差不齐。 尽管有些教材能系统的介绍经济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 还是有为数众多的教材存在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如一些教材片面追求内容体系的完整,造成内容庞杂;一些教材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结合并不紧密;一些教材内容陈旧,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教材建设的落后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统计学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

3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定位

为了满足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 经济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定位应该基于以下几点。

3.1强调经济统计学的学科特色

统计学是一门工具,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统计学。 总体来看, 经济统计学属于社会学科,它既属于统计学的分支,又属于经济学的分支。 经济统计学是统计学在经济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有别于其他的统计学。 经济统计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强调经济统计学的科学特色,既要突出统计学的方法论特点,又要注重经济学的应用范畴和理论基础。

3.2体现不同教学层次的差异性

目前,经济统计学的人才培养已经涵盖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 经济统计学学士培养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利用统计软件;经济统计学硕士培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背景,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经济统计学博士培养则注重统计学和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及应用。 经济统计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充分体现不同教学层次的差异性。

3.3兼顾课程设置的普适性和特色性

截至目前, 全国共有93所院校开设了经济统计学专业,这其中以财经类院校居多,同时兼有综合型大学和理工类大学。 不同高校开设的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课程总体相同, 但是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如有的院校注重更加注重经济学的理论学习,有的院校则更加注重数学和软件学习。 经济统计学的课程设置需要有具有普适性的核心课程,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 允许存在一定的特色性。

4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举措

4.1扎实理论功底

尽管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强调应用的学科, 但是其对基本理论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夯实学生的基本理论功底。 对于统计学基础理论,尤其注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线性代数、微积分等课程的教学,适时增加课时量;对于经济学的理论,要有系统的教学体系,建议在现有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引入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课程,培养学生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对于计算机理论,要强化学生对于计算机编程的学习,对于C语言、C++ 等基本编程语言要有系统的课程讲授。

4.2重视教材建设

目前,经济统计学的教材建设尚存在明显不足,完善教材建设是经济统计学课程改革的重点。 建议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相关科研成果的教授担任核心课程教材的主编,亲自动手编写。 根据经济统计学专业的特点,努力贯彻“少而精”和“学以致用” 的原则。 尽可能做到既反映本门学科的先进水平,又要简明易懂和便于教学。 同时,教材编写完成后应该进行全面推广普及,让不同高校的教学从中受益。 最后,教材编写还应该重视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能从实际生活中理解统计学知识。

4.3注重实践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 经济统计学的教学应该更加紧密的结合实践应用。 注重统计学的实践应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课堂外,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的方式,构建实践实习平台;课堂内,推广项目教学法,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通过课堂研讨、收集数据、构建模型、分析结果等过程完成;增加数据挖掘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课程,培养学生能够使用专业统计软件(R / SAS / Python)进行数据挖掘、清洗、分析等; 选定特点的社会经济现象及经济指标, 让学生通过对经济现象和经济数字的解读,更好的理解统计学基本原理。

4.4引进国外先进理论

近年来,国际上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较为迅速,无论是国际官方统计机构(如联合国、OECD、世界银行的统计部门)还是学术界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学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些理论研究成果需要及时引入中国。 经济统计学的课程引进国外先进理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可以直接引入国外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成果,如联合国最新的核算体系SNA(2008)、投入产出核算领域的国际权威读本《Input-output Analysis Founda- tions and Extensions》等;另一方面,可以将目前经济统计学领域的国际研究进展引入现有教材,如国际比较(ICP)的理论与方法进展、非市场服务核算等。

4.5搭建精品课资源共享平台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都意义重大。 尽管目前已有不同层次的统计学精品课资源,但是总体来看还是有很大欠缺。 通过开放精品课程网站,最大限度的实现不同地域、不同特色院校经济统计学的资源共享。 其次,可以实现学生课下的高效学习。 对于课上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精品课,重温课上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便利性和高效性。

4.6创新教学形式

大部分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占据主动地位, 学生占据被动地位。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是合适的,但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统计学来说并不合适。 经济统计学的教学应该创新教学形式,在大一、大二学生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在大三、大四学生中则更多的采用小组研讨、案例演练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市场调查大赛、统计建模大赛等课外比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理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洪.对统计学学科性质、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认识[J].统计研究,1999(11):20-25.

[2]曾五一,肖红叶,庞皓,等.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3-6.

[3]曾五一.关于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的若干问题[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4):12-17.

[4]顾六宝,陈峰.关于经济统计学教材内容拓展与改革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7(2):4-5.

3.统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 篇三

关键词:项目教学;统计学基础;研究

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师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加“项目”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任务,通过教师指导和引领开展教学内容,最终以完成的情况来评价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其显著特色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统计学基础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很高的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工具来开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等,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现实的应用性。项目教学运用到统计学基础课程中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是值得研究使用的好的教学模式。

1 统计学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1 岗位需求的现实需要

统计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科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向的是一线工作岗位,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很迫切的要求,要求学生上手快、能力强,能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在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知识上反而不会过多强调,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最主要的内容,项目教学法解决的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用学生自主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也符合社会岗位现实的需要。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探索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同时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连贯,忽略了能力的锻炼提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项目教学法讲究项目实战,需要学生运用统计工具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对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也较好地达到了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3 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重要的区别。个人实际技能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也是走向社会表现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砝码。在统计学基础这门工具方法论的课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能够娴熟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成才的必然选择。

2 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的实施

2.1 小组的组建

项目教学注重团队的合作和协同,不提倡个人的单打独斗,因此确定小组、分好小组是开展活动的重要环节。在统计学课程中,成立以4-6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较为适宜,尤其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混合编组,并推选出负责任的小组组长。

2.2 项目目标任务的确定

统计学基础课程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应该创新思维,打破固有知识的结构,按照问题导向来安排组织任务,每个项目都要以真实的现实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项目的最终目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是学生自主,教师引导,切忌越殂代疱。

2.3 资料分析和报告编写

实践调查必然产生大量的资料,科学合理的整理、去伪存真的取舍非常关键,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资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个过程教师的指导非常必要。最后就是以调查小组为单位,把分析整理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为调查报告。

2.4 结果评定和考核

能力培养是项目教学的重点,在学业的考核和评定上就要格外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综合性评价。既要分析总结小组的整体情况,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表现,也要有小组体现的职业素质表现。个人学业考核的重点要综合考虑: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协作中的表现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等。

3 项目教学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正确认识个人自主探究和小组分工协作

在统计学课程中,各种知识材料、情境任务都是为了学生探究学习、解决问题服务,教师只是辅助者,参与而不能替代,更不能包办,要注意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有利于在小组成员的交流碰撞中激起学习热情,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团队精神的形成,个人的自主探究和小组的分工协作是互相促进提高的。

3.2 充分营造学习情境和整合资源

项目教学应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学习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或者创设锻炼学生、机会充分的学习环境,要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展示等现代化手段,整合使用各种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图书期刊、行业资讯等各种有关的内容,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掌握学习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能够形成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3.3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角色分工

4.统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 篇四

一、将数学文化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数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将数学文化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去,使得数学研究和学习的范围更加广泛,领域更加多样,这不仅仅丰富了数学知识,还实现了概率统计教学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其次,数学文化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将有利于实现数学文化修养的塑造,极好地规避了大学数学传统教学理论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对于概率统计教学知识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判断,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打下基础。最后,将数学文化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去,将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能够以数学严谨的态度去探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案例研究与设计

(一)概率论基本概念教学

在概率统计课堂教学中,给数学多一点儿人文色彩,激发学生灵感,将数学背景资料,如概率统计发展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或重要成果等融入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认识概率统计概念、思想方法发展过程,让学生对整门课程有一个清晰、连贯的认识,这也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在进行概率论的基础概念教学时,首先通过历史故事作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概率论起源于有关赌博问题的研究,在17世纪中期的法国,贵族梅累曾经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 “分赌注”现象,同时与数学兼物理学学者帕斯卡进行分享。这个著名的“分赌注”问题是这样的:梅累喜爱赌博,曾经与赌友比赛掷骰子,而每人的赌注为32枚金币,同时制定规则,梅累首先掷出三次六点或者赌友先掷三次四点,则判定为赢,赌局结束。而在赌局开始没多久,梅累就已经完成了两次掷出六点,而赌友仅仅完成一次掷出四点,而这时梅累突然接到国王召见,所以赌局只能被迫停止,那么问题是两人对于共计64枚金币的分配问题产生了分歧,问如何划分才是科学的?而帕斯卡对于这个奇妙现象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通过长达三年的研究,直到165年,才有了点眉目,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于是他写信给他的好友费马,和他进行探讨,两人讨论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虽然表明看来,这就是相当于是现代的普通的棋盘游戏,但是其中风险的理念却推动了概率论的出现。“分赌本”问题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探究,才得到了正确的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又孕育了一些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当完成概率论产生史的介绍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想和所学的知识去解答赌注的分配问题,而学生也会因为故事的趣味性进而开展自主思考,激发了探索随机世界的兴趣,最终深刻了解概率的思想理念。

(二)贝叶斯公式

贝叶斯公式是概率论中的一个极为有用的公式,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入有关贝叶斯公式的历史背景知识,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有效教学的进行。

18世纪英国业余数学家托马斯·贝叶斯提出过一种看上去似乎显而易见的观点:“用客观的新信息更新我们最初关于某个事物的信念后,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新的、改进了的信念。” 这个研究成果,因为简单而显得平淡无奇,直到他死后的两年才于1763年由他的朋友理查德·普莱斯帮助发表。它的数学原理很容易理解,简单说就是,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总是做一些好事,则会推断那个人多半会是一个好人。这就是说,当你不能准确知悉一个事物的本质时,你可以依靠与事物特定本质相关的事件出现的多少去判断其本质属性的概率。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支持某项属性的事件发生得愈多,则该属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愈大。与其他统计学方法不同,贝叶斯方法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你可以先估计一个值,然后根据客观事实不断修正。

1774年,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独立地再次发现了贝叶斯公式。拉普拉斯关心的问题是:当存在着大量数据,但数据又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和遗漏的时候,我们如何才能从中找到真实的规律。拉普拉斯研究了男孩和女孩的生育比例。有人观察到,似乎男孩的出生数量比女孩更高。这一假说到底成立不成立呢?拉普拉斯不断地搜集新增的出生记录,并用之推断原有的概率是否准确。每一个新的记录都减少了不确定性的范围。拉普拉斯给出了我们现在所用的贝叶斯公式的表达:

P(B|A)P(B)P(A|B)

P(A)该公式表示在A事件发生的条件下B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等于B事件发生条件下A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乘以B事件的概率,再除以A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中,P(B)也叫做先验概率,P(B|A)叫做后验概率。

在讲解贝叶斯公式这节内容之前,学生们已经具备了有关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的相关知识,条件概率的公式为:

P(AB)P(A)P(B|A)P(B)P(A|B);

即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在发生A的条件下B发生的概率乘以A的概率。由此也可以推导出贝叶斯公式:

P(B|A)P(B)P(A|B),P(A)即已知P(A|B),P(A)和P(B)可以计算出P(B|A)。

我们给出贝叶斯公式的定理形式:若B1,B2,为一列互不相容的事件,且

Bi1i

P(Bi)0,i1,2,

则对任一事件A,有

P(Bi|A),i1,2,

P(Bj)P(A|Bj)j1P(Bi)P(A|B)概率统计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反过来,概率统计也应用于生产、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因此,概率统计的教学要注重紧密联系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多寻找素材,展示概率统计的活力与魅力,切不可脱离实际,仅仅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下面通过一个典型的医学普查的例子,加深学生们对贝叶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用甲胎蛋白法普查肝癌。令

C={被检验者患肝癌};A={甲胎蛋白检验结果为阳性} 则 C={被检验者患肝癌};A={甲胎蛋白检验结果为阳性} 由过去的资料已知 P(A|C)0.95

P(A|C)0.90

又已知某地居民的肝癌发病率为P(C)0.0004。在普查中查出一批甲胎蛋白检验结果为阳性的人,求这批人中真正患有肝癌的概率P(C|A)。

解:由贝叶斯公式可得 P(C|A)P(C)P(A|C)0.00040.950.0038

P(C)P(A|C)P(C)P(A|C)0.00040.950.99960.1由此可知,经甲胎蛋白法检验为阳性的人群中,其中真正患有肝癌的人还是很少的(只占0.38%)。把P(C|A)0.0038和已知的P(A|C)0.95及P(A|C)0.90对比一下是很有意思的。当已知病人患肝癌或为患肝癌时,甲胎蛋白检验的准确性应该说是比较高的,这从P(A|C)0.95和P(A|C)0.90可以肯定这一点。但如果未知病人是否患肝癌,而要从甲胎蛋白检验结果为阳性这一事实出发,来判断病人是否患肝癌,那么它的准确性还是很低的,因为P(C|A)只有0.0038。这个事实看来似乎有点矛盾,一种检验方法“准确性”很高,在实际使用时准确性却又很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从上述计算中用到的贝叶斯公式可以得到解释。

已知P(A|C)0.1是不大的(这时被检验者为患肝癌,但甲胎蛋白检验结果为阳性,即检验结果是错误的),但是患肝癌的人毕竟很少(在本例中为P(C)0.0004),于是为患肝癌的人占了绝大多数(P(C)0.9996),这就使得检验结果是错误的部分P(C)P(A|C)相对很大。从而造成P(C|A)很小。那么,上述结果是不是说明甲胎蛋白检验法不能用了呢?完全不是。通常医生总是先采取一些其他简单易行的辅助方法进行检查,当他怀疑某个对象有可能患有肝癌时,才建议使用甲胎蛋白法检验。这时,在被怀疑的对象中,肝癌的发病率已经显著地增加了。比方说,在被怀疑的对象中P(C)0.5,这时按上述方法计算可以得到P(C|A)0.90,这就有相当高的准确性了。

在贝叶斯公式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给学生公式,在很好地阐述它的思想的基础上,再配合现实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例子,学生会很好的领会贝叶斯公式的内涵,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数学美

概率统计课程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与其他数学课程一样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包括审美直觉的发展。例如:

1.对称美:比如正态分布图象展现的就是一副对称的美丽图案;条件概率公式与乘法公式的“对称性”,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的表达式“对称性”,学生在解决概率问题时可以充分运用这个对称特征,提升解题效率。2.简洁美:追求简洁美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还可以促进学生独辟蹊径,找到优美而简洁的解法。如正态分布、分布可加性表达式结构简单、整齐。

从概率统计知识讲述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美,体会到数学也是赏心悦目的,让追求其中的美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利用美陶冶情操,实现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真正将数学文化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

三、总结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学习数学也是在培养一种数学素质。尽管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但是并不影响其教学的多样性,特别是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往往会让数学的人文性和思想价值充分体现,同时能够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引导,进而提升其数学文化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5.统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 篇五

1 引言

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引入心理学以后,使心理学成为一门能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统计、测量等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就成为重要手段。心理统计学在心理学专业中也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开设心理统计学课程旨在帮助心理学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心理统计的原理、方法,树立科学的心理研究观念,掌握必需的心理科学研究方法,为他们将来从事心理学研究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心理统计课程的的学习,也可使学生顺利地阅读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科研报告和文献,也为心理测量、心理评价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心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影响了学习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如何改进心理统计学的教学。

2 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心理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较多,其内容与其他心理学课程相差较大,因此,历来是学习难度比较大的一门专业课程。在心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面临一些困难,也存在一些问题。

理论与操作部分的分配与协同问题 翻开任何一本统计学书,都会发现里面充满数据、公式和计算。统计学也主要是通过数据探索信息,主要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心理统计学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心理统计学自然也少不了数据、公式和计算。

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看,心理统计学的知识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告诉学生计算公式或者只让学生记住公式,而是应该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及应用这些方法。这样就存在一个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理论与实际的练习与操作分配与协同的问题。统计的基本原理要讲多深,练习要练多久,必须考虑。尤其,现代统计软件的不断升级,使得原来繁复的计算工作得以减轻,但统计原理与操作练习的协同则更加突出。不深入讲解统计原理,可能会导致统计方法的误用;不大量操作练习,可能会流于纸上谈兵。而统计软件的操作菜单与心理统计学教材的体系又不完全匹配。例如,一般心理统计学把相关分为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与量相关、品质相关等,而SPSS软件中相关分为二元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距离相关分析,不能一一对应,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这个问题又附带产生一个小问题,就是课时问题。如果既要深入讲解原理,又要大量练习,就需要更多的课时,能不能给心理统计学更多的课时,也成为一个问题。

先开与后续课程的支撑与连续问题 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学与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心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关系密切,甚至心理学的其他基础课程也影响心理统计学的学习与教学。心理统计学是不能空谈数据的计算的,要结合实验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验,得到的数据不同,所应用的统计方法也不同。而谈实验设计时,也会谈到统计方法。通过测量可以搜集到数据,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又是和统计学的内容息息相关的,如信度如何计算等。心理学研究方法侧重于介绍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心理统计学侧重于数据整理与分析。心理统计学例题中涉及的一些术语和内容,如果先开的基础课程没有提到,也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这些课程无论先开设哪一门,都有利亦有弊。如果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之前再缺乏交流和沟通的话,先开课程由于缺少其他课程的支撑,使得授课难度加大,学习也会变得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课程之间如何衔接与连续,也是一个问题。

6.浅谈《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 篇六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多元方法的.应用领域很广,所以统计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全日制本科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并且能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本文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谈谈<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建设.

作 者:薛伟 刘永久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统计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多元分析方法   案例教学   课程建设  

7.统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 篇七

1 研究型教学模式概述

1.1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教学方法而言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是借鉴科学研究方法, 与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 创造性地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研究型教学模式至少具有以下内涵:一个是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结合。二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三是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个学习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探索, 在教学科研氛围,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四是提供教师、学生研究问题的条件, 激发创新的欲望;与强调知识传授和注重知识蓄积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教学模式[1]。

1.2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2.1 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设立课题, 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观点, 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讨论分析来验证书本知识, 解决现实问题。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中, 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得到练, 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和提高。

1.2.2 老师组织的开放性

包括组织形式上的开放性和内容组织上的开放性。形式上, 要求老师不要局限于讲台上, 而是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探讨和互动。内容上, 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中。在研究性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和课题的设计等都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而问题的解决和课题的研究需要大量依赖教材、学校以外的知识和资源。

1.2.3 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研究性教学模式十分强调实践。一方面, 教学内容和实际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进展, 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实际问题往往是学生课堂讨论问题, 和开展研究的起源, 研究型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 强调学生的实践, 注重学生的参与, 促进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深入社会, 鼓励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 科学研究和意见[3]。

2 统计学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统计学原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过程中, 偏重于理论的阐述, 很少给予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调查时, 不会选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资料。

2.2 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安排缺乏对学生专业背景的考虑

表现为沿用老教材闭门教学, 无视工商管理、会计、营销、工业工程、经济学等各个专业的实际需要, 使其实用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失去了应用型学科的特色。

2.3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与统计软件应用的结合力度不够

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须借助于相关的统计软件 (如EXCEL、SPSS等) 来实现, 所以如何使用这些软件与掌握统计理论同样重要。在实际教学中, 统计软件的应用被忽视。

2.4 教师自身的统计学应用能力不足

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来到学校, 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 很少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是如何实现的, 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难度, 会出现“力不从心”, 教学过程中的统计应用也只能是一些理论上的应用。

2.5 旧课程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现有的考试形式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的要求, 通过考试, 学生们倾向于采取机械记忆如何申请。

基于以上问题考虑, 现有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3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实施

3.1 教师提出研究型学习目标和要求

由教师根据教材建设问题的情况, 为学生提供的基本资料, 提出了研究的目标和要求, 指导学生根据情况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问题情境的创造应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鼓励他们获得更多的统计知识, 体验更真实, 统计更多的经验, 提高统计能力。

3.2 学生研究性学习

要求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想法, 自主地学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 积极地去发现和再创造。问题研究的目的, 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 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分析、讨论过程中,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方法, 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3.3 老师引导

教师引导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环节, 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但在研究型教学中不再是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采用启发式, 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不再是简单地听或记, 而是在已经预习的基础上, 把所要探讨的问题与教师的提示相结合, 主动思考。加强师生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

3.4 组讨论

各小组分组讨论, 由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 师生共同对所有的成果进行分析汇总, 寻找规律, 对知识进行提炼与总结, 为下一步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3.5 社会调研

研究型教学模式不是局限于狭义的课堂, 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课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后, 围绕统计学学习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到一些典型区域进行调查研究, 有利于学生增加对问题的感性认识, 扩大思路, 提高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调查结束后, 形成调研报告, 全班交流, 组织答辩, 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3.6 总结、巩固和提高

这一阶段既要对前5个阶段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进行总结, 对学生在统计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态度、能力、信念给予确认, 对学生在学习和社会调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进步的理念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 提炼问题,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拓宽思路, 体验成功和探索创新, 从而提炼和升华思维, 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3.7 统计学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一个单独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 吸收知识, 应用知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果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 从头到尾老师只有口头评价学生表现得很笼统, 能使学生参与是锅的任务, 只要参加了就行, 这样, 积极参与的学生会感到难以体现自身的成功与满足, 从而失去了继续探究的热情。我们的做法是, 教学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将学生参与研究型教学的表现经过量化纳入期末总评, 最终分数由两部分组成, 即期末考试成绩占50%, 学习过程占50%。

经过几年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学生在课堂表现与课后任务的完成上都很努力, 学生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我们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科研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摘要: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其旨趣在于“教”和“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的特征。本文分析了统计学原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统计学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

参考文献

[1]L.C.霍尔特, M.凯斯尔卡.教学样式:优化学生学习的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78-308.

[2]刘正峰.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法律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3) :79-83.

8.统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 篇八

[关键词]案例教学 概率 统计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115—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数学学科,其思想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中。虽然学生系统地学习了概率统计知识,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对国外大学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国外大学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重视案例教学。在概率与统计课程的教学中,他们更注重统计思想的讲解,注重案例与数学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且在他们的教材中含有许多丰富有趣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

因此,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将案例教学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同时对学生进行趣味导向,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很好地解决“学”与“用”之间的关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趣味导向,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可以唤起他们学习的动机,从而主动学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次课,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非常重要。

首先可以介绍这门课程的起源与发展。概率论起源于17世纪中期意大利赌场中一个赌徒遇到的分赌本问题。然后分别介绍对概率统计做出重要贡献的贝努里、贝叶斯、高斯、皮尔逊、费歇等数学家。统计史上最重要的、超出描述性统计范围的成就是高斯和勒让德的关于最小二乘法的工作,这直接推动了统计思想的重大进展:数据是来自服从一定概率分布的总体,而统计学就是用这些可观察到的数据去推断这个分布的未知属性。这个观点强调了推断的地位,使统计学摆脱了单纯描述的性质,从而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逐步渗透到许多科学领域。

二战期间,盟军坦克作战能力超过了德国,但盟军仍担心德国的新型坦克,而且盟军不知道德国一年能制造多少坦克。缺乏这个信息,盟军对胜利没有一点把握。于是,情报部门开始观察德国坦克制造厂,甚至派人去战场数德国坦克,但收获甚微。后来统计学家发现可以利用坦克上的序列号来进行推断。假设德国坦克编号1, 2,……N(其中N为总生产数量)。如果缴获5台坦克, 编号分别是10, 21, 33, 68和92。此时样本总数S是5,最大序列号M是92。经过测试演算,得出制造总量=■。运用这个公式,统计学家认为在1940年6月到1942年9月,德国每个月制造出246台坦克,比情报部门的数据1400台要低得多。战争结束后,盟军拿到了制造厂的生产报表,数据显示这三年德国每月生产245台坦克。

学生通过这个例子发现原来统计学这么好玩还非常有用,就会开始对概率统计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引入基本概念时尽可能解释其直观背景和实际意义,并多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软件和数学软件进行一些简单的模拟试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并参与到试验中,从而改变学生对数学课呆板枯燥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的兴趣。

二、选准穴位,结合案例,培养统计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对概率统计的难点问题,选准穴位,结合案例,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加深其印象。由此,案例的选择应结合课堂内容与实际应用,最好是选择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整理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典型教学案例,见表1。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以上案例对难点进行讲解。在讲到随机事件概率求解时,可以列举常见例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生活中寻找。讲到中心极限定理时,可以让学生考虑学校开水房水龙头设置的案例,并将其推广到食堂窗口、银行柜台等类似问题,使学生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对于统计部分,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抽象难懂,而且在实践中,遇到大量数据,需要运用统计思想解决时却不会灵活运用。结合案例进行知识点讲解,能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并引导他们选择恰当的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任课教师要结合概率统计学科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平时注意随时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相应案例,多方式地灵活再现实际生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合理设计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讲解更加生动,使学生学习更加快乐。

在本科阶段的概率统计教学中,概率统计与其说是收集整理数据引出答案的一组规则,不如说是一种思考或推理的方法。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正确地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方法,才能在教学效果上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这既提高了学生对概率统计的认识及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又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韦程东等.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2): 98—100.

[2] 钟志华等.例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3): 13—16.

[3] 李金蛟.数学有用数学好玩[J].数学通报,2007,46(6): 52—54.

[4] 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 C. R. 劳.统计与真理——怎样运用偶然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 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1,(10): 13—16.

9.统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 篇九

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向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参与设计调查项目,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利用计算机系统,迅速得到统计结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统计基本技能。

关键词:统计学;实践操作能力;自学能力

统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是常用和实用的工具,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来说,统计学基础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过学生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而统计的教学比较容易枯燥无味,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工作中使用统计工具,是统计教学的焦点问题。

一、强化统计的作用,通过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统计学作为一种工具,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一些学生曾作为被调查对象,填写过各种市场调查问卷,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分组收集到洗发水、手机等类产品的调查表,使他们认识到统计学在各行业的适用性,增强对统计学习的感性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逐渐改变按部就班地讲解调查结果的方法,着重增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把学生分小组来设计调查项目:如人口抽样调查表、动漫类型调查表等。全班同学参与调查表的填写,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描述的过程,并在课堂上分小组讲解自己的调查结果,这种实践操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其掌握操作的方法。但对于中职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要更进一步,根据调查结果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模拟中教导学生明白统计过程不是为统计而统计,而是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而统计。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讲授法是应用最多、内容讲授系统且可控的教学方法,但学生学习被动,学得快,忘得也快。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也是锻炼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好机会。

在讲课之前,有目的地布置预习题,阅读有关章节后回答,以《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节为例:

1.什么是总体?什么是总体单位?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指标?什么是标志?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何?

3.什么是变异?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变量值?三者之间关系如何?

这三题抓住了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也是这一节中的难点和关键。让学生既要了解这几个基本概念,又要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教学时教师对要求自学的内容进行提问和指导。提问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针对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对要求掌握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完整的`概念。最后对全课要进行总结,安排相关的技能训练,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调查取得大量分散的原始资料,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此时计算机成为极好的工具。在统计调查数据时,EXCEL表格中的计算功能快捷而准确,通过一个调查项目的实践操作,学生可熟练运用SUM、AVERAGE、MAX等功能,通过设置使用方差和标准差函数,使学生学会误差函数的设置,输入数据即可得到统计结果。学生将计算出的统计结果利用计算机设计成为统计表或统计图,非常形象直观,从而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创造意境,启发想象

思维是离不开具体感性材料的,形象的直观材料在思维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结合画图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境,启发想象。在讲概率分布之一——正态分布时,通过频数直方图作出正态分布曲线,引导同学直观地得出正态曲线象钟的形状,所以也叫钟型曲线,然后根据图形启发同学们归纳出正态曲线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其中既要有教师积极引导和严密的组织教学,又要有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教与学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对于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既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技能操作的训练,争取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娄庆松.统计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10.统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 篇十

米拉吉古丽 德娜·吐热汗 李轮溟

(新疆农业大学数理学院)

摘要:多元统计分析是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涉及的数学知识多而深,是本科生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因此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学生应当掌握基本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多元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提出了关于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 教学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多元统计分析主要用于研究多维随机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内在统计规律,是认识和探索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关系的重要方法,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已成为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我们尽力结合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研究案例,把多元分析的方法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紧密结合,突出统计思想在实际案例中应用和渗透,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案例来自课本,缺乏真正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尤其对一些基础好的学生来讲,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效果难尽人意。

为此,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多方面改革,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将多媒体教学、统计分析软件、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掌握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能力以及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综合统计分析能力。我们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提出几点思考,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简介:米拉吉古丽,女,讲师,主要从事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

德娜·吐热汗,女,教授,研究方向为数理统计及其应用。

李轮溟,男,讲师,主要从事经济计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多元统计分析的课程建设思路

(一)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路及过程

根据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的,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学习,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是关键的工作。

第一阶段: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每一种具体方法的基本原理、前提条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等。由于这一部分涉及的数学知识尤其是矩阵原理比较多,所以要求教师在讲方法之前能够先回顾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学生们也要事先复习这部分内容。黑板+粉笔是这一阶段最理想的教学手段。尽管这一手段比较传统,但是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像这种具有数学推理的教学内容,用板书比用多媒体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因为多媒体演示比较快,学生们的思考时间相对缩短,所以对方法的理解并不深刻。

第二阶段:统计软件的学习

由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具有数据的大量性特点,所以手工计算(方法过程)分析处理数据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借助相应的统计软件来完成统计方法的计算过程。所以,统计软件的学习是必要的。主要内容有SPSS 软件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数据文件的建立和整理等最基本内容, 其目的是为那些没有使用过该软件的学生掌握多元统计分析所需的必备操作技能服务。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师在课堂演示软件的操作,并且讲解各个参数的含义,然后由学生上机自己操作,在实验室人手一台电脑,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这种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本课程已采用课堂讲授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利用SPSS 统计软件, 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来实现课堂所讲的原理与方法, 从而体验、理解、加深和消化课堂所讲的内容, 这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三阶段:案例教学

在掌握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学会用统计专业软件来实现方法的计算过程以后,第三个阶段就应该进入案例教学的环节。这一阶段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它主要是训练学生将理论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能力。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目的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其次要充分地准备与案例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以便让学生在进行课堂讨论时能够全面了解案例背景,使其进入实际问题的角色当中,便于课堂讨论的参与;第三,在对案例背景有了充分了解并且形成了初步分析思路之后,上机进行软件相关操作并且对案例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第四,以计算机处理的数据结果为参考,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式深入探讨案例数据所体现的社会经济问题。最后,以分析报告的形式对案例学习进行总结。

(二)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树立实践教学观念,加大案例教学的应用,学会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基于以上思想来谈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第一,不能重推理,轻应用。这是很多理科生在学习多元统计分析时经常会犯的错误。学习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于实际,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有很多学生包括有些教师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将侧重点放在数学方法的推理上,而对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不重视。这样以来很多学生在学完多元统计分析这门课程后,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与处理上,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本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应用上。

第二,计算机不是万能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计算)数据分析处理过程往往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但计算机的应用并不是多元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对方法的选择以及输出结果的解释,是计算机所不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分析与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评价。所以不能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第三,案例教学切勿流于形式。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只是一种定量分析的工具,最主要的是对案例的深刻理解和深入分析。教师应当时刻把握案例教学的进度和同学们探讨问题的方向,实时地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让同学们真正从案例分析中学会方法的应用。切勿放羊式的教学,不管不问,流于形式。在组织案例教学时, 教师起着“指路人”和“知识信息库”的作用,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因势利导, 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而学生则是主体, 通过分析、讨论、求索, 经历弯路、岔路、纠偏直到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参与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与过程,从而积累一定的多元统计基本方法与实践经验。

第四、多元统计分析案例的选择应客观真实有效。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在选择案例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①案例必须客观真实,所选案例应当是针对客观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整理而成的, 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有的基本特征、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和实际数据、背景等, 以便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②多元统计分析教学所选案例要有层次性。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 案例应逐步增加其难度, 从专门性的特殊案例向综合性的复杂案例过渡。③多元统计分析教学所选案例应具有完整性。案例题目要求名符其实、简洁醒目;导言要简括交待案例内容、时间、地点并能吸引阅读者的兴趣; 正文则将案例的目标、背景材料、基本内容、情节条件准确传达给学生;结尾提出供分析思考的问题, 可以是明喻的, 也可是引而不露, 让学生去探求和发掘。总之,多元统计分析教学所选案例应当结合客观实际情况,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做到让学生在多元统计分析的学习中受到启发、学有所获,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互补的教学模式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是一种处理多维数据的技术方法论课程,其理论和方法都是在高维空间中讨论的。一方面, 由于多元统计分析中有大量公式和成堆数据,书写繁琐, 使课堂教学很难形成一种气氛。将多媒体引入教学, 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而且可大大地减轻教师在课堂上的繁重板书。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更加自由的讨论,扩大了知识的容量,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提供了较多的研讨机会;另一方面,课程通过使用统计分析软件来实现要求掌握的理论方法和原理,并能通过运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尽管多媒体课件有着上述强大的优势,但全部课程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效果并不好,因为多媒体课件演示速度较快,容易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无法记笔记,而且课程容量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客观局限性的,如果缺乏思考时间和节奏,一味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容量和加快节奏,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因此,传统教学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的引入而被完全取代。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呢? 教师不但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考虑到课程自身特点对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需要,结合自己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经验,精心制作课件,根据每个知识点的情况合理安排板书的时机,尽量做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例如,在系统聚类分析中,聚类树的形成过程如果用课件表示,学生眼花缭乱,无法真正掌握。我们配合板书分析,让学生真正掌握系统聚类原理;在主成分分析的系数矩阵的教学中,课件强调结果和简单过程,板书补充涉及线性代数相关知识点,等等。

三、改革传统考试方法,以论文形式评定成绩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实用性、操作性很强,大量的数据录入运算,通常要在计算机上执行完成,并且多元统计分析是一门对客观事物定量认识的科学。对事物量的看法和认识将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事物量的研究,应善于通过事物量的表现和量的关系来挖掘事物的本质。学习该课程就是要是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运用数据来分析实际经济现象。因此,该门课程应采用以平时的理论学习,期末撰写论文并进行答辩的形式为主,二者结合的考核形式。为此, 我们先介绍一些简单的问卷设计理论和抽样方法,相关理论讲授后就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让两到三位学生组成一组,让他们去发现身边所在的问题,设计问卷,再用所学的统计抽样方法做抽样调查,然后结合SPSS 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开始讲授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我们介绍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份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每讲授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除了讲解书上的案例和老师从课外补充的一些案例外,还让同学们理论结合实际,用自己收集好的数据做相关的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和解释。到课程全部结束时,学生就可以给出由他们自己采集的数据做出来的一份数据分析报告,并把它做成一个论文(当作为我们这们课程的结业论文。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要亲自查阅大量资料,从整个论文的构思到多次反复的修改,教师要给予各方面的指导。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但学生从中获得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比较完整的各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撰写论文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非常好的考核方式,值得提倡。

四、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多年的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几点改进,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际调查, 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本文所论述的一些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样适用于统计学专业其他的课程,如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实用回归分析等等。我们相信,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在广大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1.《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统计学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统计学》是高等学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管理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然而,学生首先普遍的感受是统计学概念抽象、公式多而复杂、不好掌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其次,学生对本课程缺乏认识,未能深刻了解统计学的思想,往往以满足于通过考试为目的;再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公式就头疼,对统计学有着本能的排斥,缺乏学好统计学的自信心。针对以上现状,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上有所突破,以教学改革带动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方面

《统计学》教材的版本较多,内容大同小异,《统计学原理》多是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还有一些适合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材,还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内容。我们学院选用的是非统计专业较为适用的《统计学原理》教材。但无论是哪类教材的理论性均较强,脱离实际,不能较好地适应教学需要。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依据教材章节内容,通过板书按部就班地讲解各种概念和方法,教学方式单一。尽管现在许多高校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但是由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很抽象,很多指标的计算方法又比较繁琐,学生仍然缺乏对实际事物的具体认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面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

二、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就要突出其中的能力培养目标,实施过程也要紧紧围绕这些能力目标,为此,学生必须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来,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计算机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的计算技术已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和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应使学生理解统计学的思想、讲清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以及如何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交由计算机去完成。

(二)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教师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

1. 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要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会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使学生能够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等形式,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 改单向接受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对学习统计学的浓厚兴趣,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教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3.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比较关注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分析方法等内容。但是,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通过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可以让学生组成若干小组,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调查方案,随着讲课内容的不断深入,同步进行一次真正的统计活动,包括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的输入,计算与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从而体验整个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效果很好。

(三)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上一篇:感谢信逝世后下一篇:生活中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