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2024-08-12

传承伟大精神名言(15篇)

1.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篇一

颂歌献给党演讲稿三(8)班胡雅睿

高举伟大旗帜传承爱国精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我是三(8)班的胡雅睿。我的演讲题目是《高举伟大旗帜,传承爱国精神》。

在这硕果累累、金桂飘香的金秋时节,我们激情满怀地迎来了共和国的第六十二个生日。六十二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面国旗上,凝聚了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信仰和追求,浸透着他们的青春与血汗;这面国旗也从此拉开了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光辉序幕!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这首歌唱出了全体中国人的心声,这首歌激励着更多的中国人顽强拼搏,奋发有为!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虽然我们不能现在就到边防哨所站岗放哨,但是,我觉得,爱国不分年龄,爱国不分时间,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去做,一样可以传承爱国精神。比如,我们可以讲究卫生,减少浪费,保护环境,让我们的校园与县城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可以帮助父母做做家务,让父母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创造更多的财富;我们可以多多帮助灾区和山区的孩子,让他们也能更好地学习。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我还是实验幼儿园的一名幼儿,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地震,更不知道地震带来的灾难有多大。地震发生后的第六天,我从爸爸手里抢手机想玩游戏,爸爸一脸严肃地对我说:孩子,你不要光想着玩,咱们

颂歌献给党演讲稿三(8)班胡雅睿 国家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已经失去了几万人,还有很多人不仅无家可归,有的甚至连水也喝不上,爸爸刚才通过发手机短信捐了100元钱,你也该为灾区的孩子们做点什么啊!然后爸爸拉着我在网上看了大量的图片新闻,那些令人撕心裂肺的伤痛和惨不忍睹的画面让我对地震产生了强烈的痛恨,也为灾区的孩子那悲惨遭遇平生第一次感到什么叫心痛!其中一名叫高雅倩的小女孩,一双大眼睛写满惊恐,脸上布满尘土,鼻子还插着氧气。那天我没有吃晚饭,第二天早上,我对爸爸妈妈说;“我要把爷爷给我买滑板车的钱捐给灾区孩子。”妈妈眼含热泪抱着我连连点头。也就是从那天起,我每天跟爸爸一起看《新闻联播》,开始学会了关心国家大事。

同学们,我们现在学习在现代化学校里,要努力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我们凭借学到的科学知识,可以让我们的高楼大厦更加坚固,让我国的航空母舰航得更远,让神舟飞船飞得更高,让高速列车跑得更快!可以让大山与草原变得更绿,让天空与江河变得更蓝!

同学们,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道路就在脚下,让我们在敬爱的老师的培育与指引下,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高举伟大旗帜,传承爱国精神,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美丽富强,更加繁荣昌盛!

我的演讲完毕,祝各位领导和老师工作顺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谢谢大家!

2.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篇二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历代因循传承下来的、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竞技娱乐活动。近段时间一直在关注时事,最吸引眼球的要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习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蕴深远,通过对习总书记的系列的关注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国家领导人的梦想,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北京师范大学慰问教师,并且就如何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提出明确要求,让我这个正在就读体育教学的研究生对自己以后所要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了信心。从目前形式来看,要想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文化,一个是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一直都担任着无足轻重的角色,它既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又流淌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脉,而且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表明民族文化身份、实现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进而表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不容小觑。

1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因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心态,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和更准确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定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习近平总书记走到“教师培养”的展览前,拿起“课程标准”翻看,并强调说我们的语文教材一定要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教材“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习总书记是多么看重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其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内容更是博大精深,它涉及养生、健身、搏击、竞技、娱乐、休闲等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也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化”的文化,习总书记说过“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交通变得四通八达,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我国民族原先生存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失去。又由于总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冲击,我国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已经流失。因而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出现了严重的传承链断裂,从而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生了严重危机。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体系,分析民族体育的传承方式,强化全社会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意识,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2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传承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是时间上流传的连接性,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它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继承与传递的基本方式。民族传统体育目前最主要的一个传承渠道就是学校,然而我们平时看到很多学生去参加跆拳道、空手道、游泳等训练班,却很少看到或听说有学生去练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学的都是以西方体育(比如篮球、羽毛球、铅球、铁饼等等)为主、所拥有的一切身体文化知识、技能储备已经是完全西方体育化的模式,学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只占很少的比例,基于传统体育教师师资不足,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说,师资力量是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有力保障,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力加强对传统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首先,要加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如武术),培养适合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的教学。其次,采取多种形式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最后,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在职培训体制,加强队伍建设。这样才能切实的促进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才能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在出访和接受国外媒体采访等很多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阐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中华民族的复兴其实就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我们应该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传承。

习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1)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2) 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3)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由于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正是国家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才开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始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进入中小学就是很好的例子)。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很好渠道。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地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使民族文化保持应有的延续性,避免民族文化的断裂,因此传承就成了十分重要的环节。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承、父子传承、姻亲传承和村落传承。

3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是被传承的,也是被不断发展和创造的,要从根本上适应民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延续的内在规律。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漫长历史传承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在目的、方法、内容与手段等方面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也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改变。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这种局面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中华民族开始出现危机感,至此各种救国方案开始应运而生,如教育救国、学术救国、科技救国、军事救国等等。在孙中山“强种保国,强民自卫”的体育思想影响下,出现了“体育救国思潮”,该思潮认为体育与“强种保国有莫大的关系”、“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强国之道,体育为先”,从而将体育上升到了救国的高度。“人不可以无学,学又不可以无会,不学则孤陋寡闻,无会则团体涣散。”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全国上下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如国术馆、太极拳研究所、精武体育会、国术研究所等等。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隔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杨弃的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的厚今薄古。

目前我们正处于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的特殊时期,面对这一梦想我们不能只靠继承,还必须考虑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学校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渠道是学校,但是,目前很多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都没有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内容范畴,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还是局限于乒乓球、篮球、羽毛球、以及一些新兴的休闲体育。因此,各个学校应当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首先,学校的教学内容不要受学校教学大纲的限制,必要时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大纲做适当的修改,改革不合理的因素,保留积极向上的项目;其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高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一些新兴时尚体育面前稍显落后,因此,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当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积极改革和创新。开设的项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项目、需要什么项目,教师还必须去了解学生的喜好,从而丰富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和体育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也有了迅速的发展。由于各地旅游业的兴起,各地的民风民俗各异,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独有特色,对国内外旅游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旅游者们跟当地人民一起玩耍的同时也学习和了解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旅游业也带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3.伟大名字的传承 篇三

在足球界,最大名鼎(dǐng)鼎,也是被人最多熟知的一个重复名字,那肯定是“罗纳尔多”。首先,我们知道有“外星人”罗纳尔多,来自巴西,率领巴西队获得过2002年的世界杯,同时也在世界杯上创下过打进15球的最多纪录。在上一期“给力竞技场”栏目,我们重点介绍的德国球星克洛泽,打破的就是他的记录。

而同样一位大名鼎鼎的“罗纳尔多”,就要属同样来自巴西的罗纳尔迪尼奥。在葡萄牙语中(编者注:巴西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迪尼奥”放在名字中做结尾,其实意思表示“小”。所以罗纳尔迪尼奥的意思就是小罗纳尔多,也就是我们平时习惯称之为的“小罗”。同样也在2002年随巴西获得过世界杯。在随后的几年,也拿到了“世界足球先生”和“金球奖”。

接下来说到的罗纳尔多,小球迷就一定非常熟悉了,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C罗”。作为一名足球运动员,C罗可是没有给“罗纳尔多”家族丢脸。各种荣誉,包括“世界足球先生”和“金球奖”也是没少拿,与梅西世界第一球星的争夺也是分外火热。可见,只要是名字里有罗纳尔多的,踢起球来一定不会太差,要不你也不好意思叫这个名字不是。

其实在足球界,还有一个名字也非常伟大,使用过这个名字的球星也都能彪(biāo)炳史册。这个名字源自德国,翻译成中文叫作“穆勒”。最早用这个名字成名的球星是德国队的“盖德·穆勒”。他一共参加过两届世界杯,共13场比赛,就打进了惊人的14个球,成为了当时世界杯进球记录的保持者,随后才被另一个伟大名字“罗纳尔多”的15球超越。但是,罗纳尔多用了差不多4届世界杯的时间才做到。现在仍然有很多进球记录是“盖德·穆勒”保持的,当你知道他出生于1945年,职业生涯主要在上世纪60年代,就能感觉到那些记录仍然能保持到今天是多么的厉害。

还有一位安德雷斯·穆勒也很了不起,曾经获得过欧冠冠军并且夺得过欧洲杯,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名噪一时。

而最近的这位“托马斯·穆勒”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刚刚结束的巴西世界杯上,率领德国队夺冠的前锋,打进了5粒进球,加上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5粒进球,人们相信,这位德国小伙子一定能够超越刚刚创造纪录的克洛泽,因为这个叫穆勒的球星刚刚25岁,还有美好的足球未来等着他。那么,下期我们就来介绍这位传承了足球史上伟大名字的“穆勒”。

4.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篇四

为隆重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党中央决定开展“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颁授。在相关地区和部门反复比选、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经组织考察、统筹考虑,钟南山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为张伯礼、张定宇、陈薇3人。

“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也是国家对人民英雄的最高礼遇。将国家最高荣誉,授予“抗疫功勋”,足见国家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的重视程度。表彰“抗疫功勋”,既是对他们本身的褒奖,也是对所有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付出与担当充分肯定,由此在全社会凝聚更大的担当精神力量。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岁月长河中积淀形成的一种民族性格与精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担当精神的杰出人物,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正是他们当中的功勋模范代表。表彰“抗疫功勋”,意在弘扬他们身上的为国为民担当精神,凝聚爱国爱民的精神力量。

表彰“抗疫功勋”,形成为国为民担当的价值导向。用国家最高荣誉表彰“抗疫功勋”,不仅是对其个人担当精神的褒奖,更是对全社会弘扬为国为民担当精神的又一次召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历,应该让所有人对此有更真切的体悟。84岁的钟南山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甘当“逆行者”;张伯礼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张定宇身为渐冻症患者,带领金银潭医院干部职工共救治2800余名新冠肺炎患者,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做出重大贡献;陈薇奔赴武汉执行科研攻关和防控指导任务,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在他们身上,充分展现了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授予他们国家最高荣誉的深意在于,对社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全社会团结奋斗,创新图强。

5.平凡与伟大的名言 篇五

1、最出色的货色,也常是最难被人懂得的东西。——英格索尔

2、最伟大的人不是鄙弃日常小事的人,而是对这些事件予以周密的留神并加以改良的人。——史迈尔斯

3、最深入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托尔斯泰

4、只有平凡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实际上只有阔别矫饰或特异的处所,才真实。——费狄拉

5、真正的巨人往往是平凡的;他们的行动既不造作,也不虚饰。——克林凯尔

6、真实的暗疾是微小,伟大的暗疾是虚假。——法国

7、要成绩一件大事业,必需从小事做起。——列宁

8、伟大和显赫并不象征着是优良的。——弥尔顿

9、伟大的事业,须要信心,才能,组织和义务感。——易卜生

10、伟大的目的构成伟大的人物。——埃德慕斯

11、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英国

12、伟大的发明者并不必定是伟人。谁比哥伦布给世界带来的.变更更大?他是什么人?一个冒险家,他有个性,这是真的,但他却不是一个伟人。——弗洛伊德

13、伟大的才干比伟大的更不寻常。——沃维纳格

14、实现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爱默生

15、什么是伟大的终生?少年时的意愿在寿终前得以实现就是伟大的毕生。——维尼

16、少说些美丽话,多做些平凡事。——列宁

17、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葛洪

18、假如本身伟大,任何工作你都不会认为渺小。——乔·麦克唐纳

19、平常的人的最大毛病,是经常感到自已比别人高超。——富兰克林

20、你不能奢望同时是巨大的而又是舒服的。——巴里

21、不单纯、仁慈跟实在,就没有伟大。——托尔斯泰

22、凡在小事上对真谛有草率立场的人,在大事上也不足信赖的。——爱因斯坦

23、对平凡的人来说,平凡就是幸福。——

24、当咱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印度

25、不以小事为轻,而后能够成大事。——拿破仑

6.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篇六

2005年08月14日19:23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记者李宣良、梅世雄)题:伟大抗战塑造伟大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中国的革命进程、社会形态与结构、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转折发生在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中央党校教授郭德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伟大抗 战塑造了伟大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使国民心理发生显著变化

郭德宏教授说,经过抗日战争,中国的国民心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民族意识的觉醒,二是爱国主义的增强。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就在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之中开始产生并逐渐增强。“但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还没有在全体中国人之中形成,很多人仍然只知有家,不知有国,一次次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终因没有全国民众的广泛参与和势单力薄而失败。”郭德宏教授说。

“经过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就在全体中国人之中形成了。”为了说明这一变化,郭德宏教授引述了著名民主人士晏阳初1937年10月11日在《大公报》上发表的《农民抗战的发动》中的观点:“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动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华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救亡运动的第三次高潮

郭德宏教授介绍,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三次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潮。第一次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等人领导了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纲领;无数爱国青年和有识之士投入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反美华工禁约运动、收回路矿权利运动,并提出建立民族国家的目标。第二次高潮出现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孙中山也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民族主义解释为对外抵御侵略强权,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此,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更加明确。但是由于经济生活的分散,封建宗法制的长期统治,中华民族仍被视为一盘散沙,一头“睡狮”,还没有形成全民族的觉醒和团结,没有凝结成一股坚如磐石的力量。

“日本帝国主义敢于大规模侵略中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中国人团结不到一起,不用很多兵力就可以很快把中国打垮,灭亡中国。”郭德宏教授说,“但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民族救亡运动迅速出现第三次高潮。”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郭德宏教授说,这首悲壮的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祖国各地,唱出了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从此,中国这头“睡狮”终于醒了过来,中华民族终于以空前觉醒团结、统一、奋发的新姿态,崛起于世界。

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伟大力量

“随着民族意识的形成,爱国主义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成为普遍的国民意识。”郭德宏教授说,“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或其他各界群众,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

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中华大地上,到处是“送儿、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浪潮,到处是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

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国共两党抛弃前嫌,团结御侮,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身处海外的华侨华人,也积极地捐款捐物,甚至直接回国参军参战,支援祖国抗战。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所产生出来的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成了全民族的抗战,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郭德宏教授说:“不管是哪个阶级、阶层,哪个民族,哪个党派团体,都积极地参加到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来,从而使抗日战争具有前所未有的全民性。”

“正因为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不再只是—个软弱的政府,一支孤军作战的军队,而是整个中华民族,是亿万人民用血肉筑成的新的长城,它的侵略就不能不遭到彻底的失败。”

7.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篇七

什么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窃以为, 是不丢弃、不放弃, 不屈不挠战胜灾害的信心;是众志成城、迎难而上重建家园的决心;是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合心。这种精神所积聚的力量令人惊叹, 这种精神所散发的魅力感动世界。

如果说有的人对一年前汶川大地山崩地裂的情景还余悸未消的话, 那么, 让更多的人刻骨铭心的却是一年来在这废墟上所发生的恢复重建的奇迹。多少人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而投入到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中, 在罕见的灾难面前, 灾区人民无所畏惧, 全国人民无私相助,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以它特有的旋律在鸣奏着时代的最强音。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能激励着人们攻坚克难, 勇往直前, 同样也能使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战胜金融危机, 迎来冰雪消融、春暖花开的一天。我们无法忘记, 一年前的地动山摇给四川皮革行业所造成的巨大损害;我们同样记得, 震后不久, 四川皮革行业全体员工以顽强的毅力迅速投入到恢复生产的重建中。一年过去了, 如今, 四川整个皮革行业企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如常, 尽管金融危机使企业再一次遇到冲击, 但企业迎战危机的信心犹在, 因为地震后这一年来的经历使他们懂得, 只要同心协力, 坚定信心, 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金融危机, 都不可能使他们屈服。

8.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作文 篇八

长征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历经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在给养严重不足的条件下,以无比强大的信念和理想,爬过雪山、走出草地、抢险飞渡,战胜了一切困难。每一个脚印,每一次前进,红军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和牺牲,但是红军战士展现出了豪迈的英雄气魄、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知难而进,一次又一次创造奇迹。

后人不断思考,在84年前的那片大地上,这种气魄和精神来自何处?是什么支撑英雄先烈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国家积弱、人民困苦、危难当头,有识之士当振臂高呼。英雄的信念中,不仅仅是共赴国难,更是富民强国,公平正义。红军将士,共产主义理想是其精神支柱,中华兴盛人民安定是其信仰的根基。信仰指引他们改变历史,创造了英雄史诗。

在纪念胜利的节日里,人们缅怀英雄,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和感谢。长征精神,绵延80载,闪耀着永恒的价值。

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坚定的信仰,是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是渴望祖国强盛的理想。可以说,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信仰的力量支撑红军将士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壮举。

9.构筑中国精神,推进伟大事业 篇九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党的十九大报告之所以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篇,反复强调全党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正在于看到了伟大精神力量对于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至关重要的意义。

推进新时代的伟业,必须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内聚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力量在人民,最强大的力量在团结凝聚起来的人民。“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力量,归根到底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一个13亿多人的大国,没有强大的精神内聚力,就会重演近代以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悲剧;而真正万众一心地团结凝聚起来,便会形成无比强大、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推进新时代的伟业,必须有创新创造、向上向前的强大精神奋发力。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总书记指出:“实现梦想、应对挑战、创造未来,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践证明,唯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向上向前的奋发,还包括对崇高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只有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才会永远充满希望。

10.点燃奥运激情 传承奥运精神 篇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距离我们越来越近,奥运会的前期筹备工作是保证奥运会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我刊本期特设了奥运专栏,主要是向大家介绍关于奥运会前期筹备工作的点点滴滴。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综合服务部部长崔耀中。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崔部长这次直接领导并参与了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从筹备到落成各个阶段的工作。他就筹备工作中如何想方设法、多方协调、八方联络、出奇制胜,在追求完美中实现奥运梦想这一主题做了讲述。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了保证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奥运会协办城市正在积极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秦皇岛是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秦皇岛市委加强各项工作部署,为奥运召开努力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在《强化政治责任提升工作标准努力为奥运提供优质高效的值班工作》一文中,秦皇岛市委副秘书长赵方就秦皇岛市如何做好奥运期间的值班服务工作做了详细论述。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无疑是我们进行灾后重建工作的力量源泉。生命至上、不屈不挠的“生命大救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本期的本刊特稿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的同志继续为大家讲述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感人故事。

在今年上半年,围绕“华南虎照”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近日终有定论,本期的热门话题,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的刘锐老师通过对“华南虎照事件”的反思,和大家共同探讨政府工作人员应如何依法行政。

在本期的应急管理栏目中,我们选编了《从汶川地震看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一文,供您参考。另外,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央国家机关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的刘平雪处长,撰写了《热情周到努力为社会公众做好信息查阅服务工作》一文,在政务公开栏目为大家介绍了中央国家机关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的一些基本情况。

11.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心得体 篇十一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0周年。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壮丽辉煌的一页,也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叶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堪称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在红军长征中,蒋介石纠集重兵,“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企图置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于死地。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党的内部也发生了正确指导思想与错误指导思想之间的尖锐斗争。特别是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初,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遭到惨重损失,湘江一战,全军折损过半,由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才使得红军变被动为主动。后来又战胜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图谋。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长征中的红军一再面临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重考验。但是,英勇的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越了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了激流汹涌、难以渡过的条条江河,穿过了沼泽密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出了国民党重兵一层又一层、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湘鄂川黔滇等14个省,长驱6.5万里,进行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终于战胜了优势敌军穷凶极恶的围追堵截,克服了数不清的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先后到达陕甘地区。1936年10月,以红军三大主力会宁、静宁会师为标志,历时两年、长达数万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渡过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最危险、最艰难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长征的胜利,锻炼和保存了革命力量,集中了各路红军的经验和特长,使红军成为一支更加坚强的部队;长征的胜利,是红军以实际行动宣传和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志;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从长江南北转移到了大西北,三大主力红军转移到靠近抗日前线的西北,为革命新高潮的掀起、抗日民族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的胜利,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是此后中国革命胜利进军的前奏曲,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征的胜利,也是人类创造的一大奇迹,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历史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红军的长征,不仅是一次杰出的军事成就,还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运动。它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红军长征途中的共产主义运动,实际上乃是“迁移中的共和国”;长征的艰苦,锻炼出了人们的纪律性和献身精神,身居领袖地位的毛泽东,遂能将共产主义运动变成前进的动力,13年后就取得了全国胜利。

如今,人们习惯地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称为“长征精神”。长盛不衰的长征精神,是不同时期人们的永恒的话题。1996年10月,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的讲话中则将长征精神概括升华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其中,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这是红军将士最终战胜敌人、克服险阻的原动力,是派生长征精神其他要义的初始源泉,是整个长征精神之源;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红军长征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这是红军将士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铸成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不可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也就没有长征精神;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发挥的正确指南,只有在这正确路线和战略战术的指导下,上述精神才能结出灿烂之果,引导革命取得胜利;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德,是红军长征精神转化成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和力量基础。今天,红军长征精神早已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成为人类共有的巨大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应发扬广大。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当年红军长征一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样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正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

12.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篇十二

今年7月7日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82周年纪念日。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纪念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战争胜利,目的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4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13.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篇十三

一个企业文化形成不易, 但是要长期继承和发扬下来, 更不容易。七化建企业文化, 是七化建几代领导和职工从实践中培育并发扬光大的,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 是企业所共有的精神财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它不仅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是优秀的。而且, 也被一代一代的七化建人传承下来的。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七化建企业文化的形成于60年代, 建设我国第一套引进化肥装置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年产10万吨合成氨、16万吨尿素工程大会战。1964年, 七化建成立后承担的第一个建设工程就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套化肥装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非常关心这一工程。在当时缺资金、缺技术、缺粮食、缺房子的情况下, 全体参战职工决心“为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 打好这一仗。在干部职工中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 牢固地奠定了“质量第一”的思想。最终实现了“三高一低” (高质量、高速度、高水平、低成本) 和“为国争光”的要求。但是把这种文化传下去, 却经历了几代七化建人的努力。随着全国一个个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 一批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部职工从四川把七化建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建设施工现场。在困难的条件下, 做到了“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 又是一支“拉得出、上得去、打得响”的队伍。通过总结工作经验教训, 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放眼国内、外的所有公司规章制度, 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当年那些规章制度的框架, 只不过根据时代的发展, 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和“三高一低”的精神一丝不少。50多年的不间断传递, 让七化建人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得到了深刻认知。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许多人把经济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并为此严重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 七化建的文化也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来讲, 七化建精神应该是在整个化工施工建设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优秀企业文化传承的关键还是继承

七化建发展到今天, 已经充分体现了“传承”的力量。今天的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 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上就有共同的学习榜样, 那就是:第一个建设引进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巴蜀大地迈进西域建成了新疆第一套大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国门建成亚洲最大的化肥装置的人。但是, 要让企业文化有效地传承下去, 则必须坚持长期宣传教育, 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三个方法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机制, 搭设文化理念的灌输通道。二是将文化理念层层分解到组织行为、管理行为与员工行为中去, 通过规章制度、作业流程、职能职责、工作标准使企业文化固化于制, 达到文化与制度的融合。三是把企业文化宣传阵地、文化活动、评先树模和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使文化有效落地。几十年来, 七化建已经做到了这三点。

多年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朱德、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分别对公司的多个已建和在建项目进行视察, 对七化建也给予了高度关注。1983年,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在视察了乌石化大化肥工地后说:“新疆大化肥速度快、质量很好, 投资没有突破概算”。一些国外项目所在国领导人和业主对七化建的工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驻孟加拉大使在一份推荐书中写到“该项目 (指孟加拉CUFL项目) 是我国公司在国外承包的第一个大化肥项目, 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 是一个进度快、质量好、效益高和安全生产的典型。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 表彰他们的事迹, 对国内同类项目, 对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对国外承包工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1982年, 泸天化30万吨尿素装置工程获得国家工程首批银质奖。2008年, 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公司已经获得二项优质工程鲁班奖, 一项国家首批境外优质工程鲁班奖。八个优质工程银质奖, 二十多个优质工程奖。2012年, 公司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无数殊荣。培育了七化建的企业文化, 锤炼了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英雄队伍, 在我国化工建设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为七化建企业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更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铅华洗尽、尘嚣远去, 唯有精神的力量光芒依旧。

要在继承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七化建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支柱。致力于培育良好的团队精神, 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合力, 使团队不断自我提升, 起到了“凝聚核心、突出中心、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作用。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讲, 过去形成的良好传统, 不能老想着“弃”。大家都知道, “创新”一词比较时尚, 有些人喜欢在思想领域中割断历史搞“创新”, 可是, 在一个有良好传统的企业, 割断历史的所谓“创新”是不对的, 证明是浮躁的。文化上要创新是对的, 但一定要有基础, 要着力于继承和发扬,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传承企业文化方面, 七化建做得比较好。多年来, 一直在进行企业传统教育。比如, 1983年创刊的《文明建设》报, 后于1996年改为《七化建》报, 一直培育公司企业文化、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沟通职工思想, 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特殊功能。在一年一度的新入司教育培训中, 就把企业发展史、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价值观、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内容进行不间断的传递着, 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企业文化, 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思想支持。公司制定了《企业文化标准化建设考核评估办法》、《企业文化调查问卷》的调查、各单位工作《简报》的出刊, 都是在推动着公司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七化建的风气永远是健康向上的, 先进模范人物是受到尊重的, 有贡献的人是受到肯定和表彰, 公司“管理制度”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正是在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先进和模范们才能够展其能而尽其力。同时, 他们的卓越工作又带动了一大批人, 不断促进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 企业才永远是朝气蓬勃的。

弘扬企业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中国的化工建设是一个勇敢面对困难, 顽强克服困难, 全面战胜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七化建的广大员工发挥讲求科学、以“创新、诚信、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 为“建成国际型公司”这一发展目标,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管理上, 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 降本增效, 使七化建一直保持了良好的效益,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充分体现了高度负责任的企业精神面貌。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 七化建在海内外化工建筑市场面前所代表的是中国企业面貌。文化源于精神, 这就是七化建企业文化的精神基础。

14.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时代精神 篇十四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党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党无精神不强。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对于推动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也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史

伟大的党培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我们党的90年,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年,也是党不断发展壮大、日益坚强成熟的90年。9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古老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民族从任人欺凌到振兴自强,人民从受苦受难到富裕安康,党也从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我们党建立丰功伟绩的历程,也是不断培育形成伟大精神的历程。

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党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向前。成立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首要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这极其艰难曲折的过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精神,使我们党与以往的政党、使我们的军队与旧式的军队在精、气、神上有了根本区别,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中国革命在困境中峰回路转、呈现蓬勃生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推动中国革命在艰难中奋进、在曲折中前行,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在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党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是中国人民建设新世界的伟大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主要历史任务转变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面对这更伟大、更艰苦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豪迈地指出:“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继承革命年代精神培育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豪迈气概的生动体现。这些伟大精神,为党带领人民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改革年代,党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开拓创新、走向富强。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不仅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而且培育形成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要求解放思想、提倡敢闯敢试、鼓励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强调科学发展、彰显以人为本,与创造奇迹和辉煌的改革开放实践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当遇到各种难以预见的困难、风险和挑战时,党沉着应对,培育形成了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当面临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事件时,党全力以赴,培育形成了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继承和发扬了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创造奇迹和辉煌的强大精神支撑。

二、党的伟大精神具有鲜明特点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培育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思想理论、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追求、优秀政治品格、优良工作作风、积极精神风貌的结晶。这些伟大精神虽然产生于不同历史时

期,有各自的内涵与特征,但总体上看,具有一些共同的鲜明特点。

理想高远。党的伟大精神之所以对于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作用,是因为它们蕴含着高远的理想,是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等的集中体现。正是有了高远的理想,我们党才凝聚起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因为理想高远,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因为理想高远,“一张白纸”逐步被画上又新又美的图画;因为理想高远,千年飞天梦想终成现实。

紧贴实际。党的伟大精神并不因为理想高远而脱离现实,而是既仰望星空更关注脚下,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井冈山精神强调敢闯新路,指引党和工农红军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路;西柏坡精神强调坚持“两个务必”,提醒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两弹一星”精神强调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密切合作、集体攻关;改革开放精神强调开拓创新,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科学理性。党的伟大精神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客观规律为依托,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彰显了科学理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强调“实事求是”,大庆精神突出“讲求科学、‘三老四严’”,抗震救灾精神要求“尊重科学”。这些都表明,党的伟大精神始终坚持科学理性,体现的是我们党对自身活动合规律性的不懈探索。

人文关怀。党的伟大精神在注重科学理性的同时,也关注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从延安精神强调“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改革开放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人民利益始终在我们党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始终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最终也是最高的价值尺度。党的伟大精神教育人更激励人、依靠人更发展人,始终不离开对人的关怀,体现的是我们党对自身活动合目的性的积极追求。

党的伟大精神,从根本上说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一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无论革命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贯穿其中的都是党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这是每种精神都固有的“内核”和不变的“基因”,一脉相承地体现着党的伟大精神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这些伟大精神在坚守“内核”和“基因”的基础上,又是与时俱进的。纵观90年来党所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其内容总是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这种与时俱进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增添新元素。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再到改革时期,随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和党领导的事业不断推进,尊重科学、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等新的元素被不断充实到党的伟大精神之中。二是不断赋予新内涵。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是党的许多伟大精神共有的内容,但由于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不同,它们的具体内涵又有所区别。长征精神强调的独立自主,是要回答如何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大庆精神强调独立自主,是要回答在艰苦条件下如何自主创业;而改革开放精神强调独立自主,则是要回答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90年来,正是在坚守与变革、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中,党的伟大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不断发展着的党的事业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培育形成如此伟大的精神

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根源。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培育形成一系列伟大精神,根本条件是党所具有的先进性,深厚源泉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坚实基础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基本保障是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培育形成如此伟大的精神。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根本。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表现在指导思想、性质宗旨等诸多方面,它们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根本条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也是党的伟大精神得以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伟大精神中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也是党的伟大精神得以形成的价值观基础。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伟大精神中关于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等内容,都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价值取向的具体展现。正是自身的先进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培育形成伟大精神。

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深深熔铸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儿女中的优秀分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觉继承者、最好践行者和大力弘扬者。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始终围绕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来进行,体现的正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党的伟大精神中的“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等,表明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一以贯之地被各个时期党的伟大精神所继承、所强调、所彰显;“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团结统一”的生动演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容,也都在党的伟大精神中有着生动展现。90年来,党不断从中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培育形成伟大精神;党所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

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基础。党的伟大精神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实践的一种反映,是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带领广大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丰富多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长征精神形成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坚实脚印中,延安精神蕴藏在延安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的实际行动里,雷锋精神体现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改革开放精神植根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区先行先试的创新实践中,抗震救灾精神发轫于抗震救灾“第一位是救人”的响亮口号中……每一种伟大精神都孕育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都是对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的高度概括和精心凝练。

党重视自身建设的传统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保障。高度重视自身建设,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来推进党的事业发展,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一条重要经验。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些建设与党的伟大精神的形成是互促共进的。比如,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广大党员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等等。这些要求与培育形成党的伟大精神是高度一致的。90年来,我们党始终将自身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为培育形成党的伟大精神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让党的伟大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闪耀璀璨光芒

90年前,中国处于被压迫、被欺凌之中,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痛苦地摸索着。9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神州大地沧桑巨变,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复兴之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今天,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各项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了大量新矛盾新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总体而言,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要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党的伟大精神,让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闪耀璀璨光芒。着眼于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我们尤其需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是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是90年来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基本原因,也是党的伟大精神的基本要素。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今天,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也要靠实事求是。我们应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创造性实践中解决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不断走向成功、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审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着眼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将出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尤其要把改革创新精神作为强大动力,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人为本精神。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强调人文关怀,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益,关注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最集中最生动的表达,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中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我们应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精神,尤其是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艰苦奋斗精神。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不仅是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物质条件困难时期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条件下实现更大发展、永葆先进本色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需求,主张吃糠咽菜、节衣缩食,而是要求我们在看到成就的时候决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滋生贪图享乐的思想,而是始终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15.论伟大的长征精神 篇十五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撼人心灵、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历史神韵。

●在全民族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力,有利于增强朝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有利于增强面向世界赢得发展优势的竞争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伟大、壮观、神奇的一页,已经翻过整整70年了。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而且培育了与日月同辉的长征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凝聚着我们党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卓绝奋斗的政治本色,凝聚着我们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特有优势,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长征精神都是鼓舞和激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伟大的人民向着美好未来胜利进军的一面旗帜。

伟大精神力量谱写的英雄史诗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高擎熊熊燃烧在华夏儿女心头的革命火炬,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历经千难万险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从长江以南奠基于大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的战略任务,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作为一部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的英雄史诗,是党率领红军将士以伟大精神力量谱写而成的千古绝唱。

中国革命是在敌我力量异常悬殊、物质条件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始终要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用自己特有的精神力量形成革命的优势。长征作为中国革命无比艰险的一个缩影,它必然要成为党和红军的伟大精神力量最生动的写照。在人类战争史上,红军长征是绝无仅有的神话般的伟大创举:历时最长,从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到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千回百转两年时间;行程最远,纵横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豫、鄂14省,穿越苗、瑶、壮、侗、布依、土家、纳西、白、彝、藏、羌、回、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总行程6.5万余里;考验最为严峻,天上每日有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途中还有自然环境造成的难以想像的无数艰难险阻;战斗最为频繁,先后打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有100天在打遭遇战,先后突破四道封锁线,击溃敌军400多个团;献身最为悲壮,红军将士在衣食匮乏、休憩无所、伤亡不断的情势下,翻过皑皑雪山,趟过滔滔急流,走过茫茫草地,以血肉之躯铺平通向胜利的道路。毫无疑问,一条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就是一条浸透热血的红飘带,就是一条凝结革命意志和品格的红飘带。试想,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装备低劣、缺衣少食的红军将士,怎么能够战胜凶顽的反动军队,怎么能够征服险恶的自然环境,怎么能够从人们无法想像的艰难困苦中拼杀和奋斗出来?

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长征途中,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队伍赖以谱写英雄史诗的伟大精神力量,是激情与胆识、勇气和智慧的完整统一。在中国革命史上,敌我双方展开的任何一次重大的政治、军事决斗,都表现为既斗勇又斗智的过程,表现为指挥者主观指导能力的竞争。长征中,我们党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将战略转移与北上抗日结合起来,把反“围剿”失败的战略退却转变为北上抗日的战略进军,始终占据着政治上、道义上的制高点。红军无论走到哪里,都积极宣传抗日主张,著名的《八一宣言》更是把民族救亡的决心昭告天下。这种将自身命运系于民族安危的抗日主张,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对照。在军事上,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等同志领导红军正确把握客观规律,坚持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把“打”与“走”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置蒋介石40万大军于股掌之上;红二方面军声东击西,转战乌蒙,使十几万敌军东奔西转,徒劳无功;红四方面军灵活用兵,机动歼敌,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这一切,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长征作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党和红军用伟大精神力量托起的历史丰碑。长征的英雄业绩和不朽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全中国人民的斗志,也震惊了世界。多少年来,中国和世界上一切富有正义感的人们,无不为红军长征的伟大创举所惊羡,无不为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极度焕发的伟大精神力量所仰慕。被喻为“民族魂”的鲁迅,把红军长征看作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高度赞赏了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炽烈的热情、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认为与红军长征相比,“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就像是一次假日远行”。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赞叹,红军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最高体现

7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集挑战、搏斗、考验、洗礼于一体的革命大熔炉,它不仅锤炼了我们伟大的党,锻造了我们伟大的军队,陶冶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而且还熔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撼人心灵、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历史神韵。

——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贞,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党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愈挫愈奋、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源泉。参加长征的广大红军将士,始终抱定“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始终满怀着把中国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正因为有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将士在铁流万里的长征途中,忠贞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朝着远大目标冲锋向前。“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在饥饿、寒冷、疾病和死亡面前,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笑谈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尽管他们开始并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但他们深信:“只要跟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他们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这样一支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精神支柱的革命队伍,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长征是红军将士同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凶恶的反动军队之间展开的一场大搏斗。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红军将士始终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斩关夺隘、一往无前,敢于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同反动军队的殊死较量中,红军将士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令人叫绝的战争奇观。在岷县战斗中,红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连续进攻,使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守敌挂旗乞和。在遵义战役中,红军将士奋勇杀敌,歼灭和击溃敌两个师又8个团,使蒋介石领受了“奇耻大辱”。红军17勇士强渡大渡河,22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以无所畏惧的勇气谱写了无往不胜的壮歌。正因为有了红军将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才有了长征这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是红军长征最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伟大长征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初期,尽管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明确的,但具体的战略立足点和行动路线,则又必须根据战争形势、沿途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敌我力量对比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整和变更,而不能搞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的教条主义。红军长征由初期陷入困局到后来踏上坦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战胜并最终取代教条主义的过程。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揭开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新篇章。以此为转折,红军队伍在战略全局上一改被动受挫的严重局面,开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自遵义会议到长征胜利结束,每一个战略方向的合理选择,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科学确定,每一套战略战术的正确实施,每一次战役战斗的重大胜利,无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精神创造性地开拓新路的结果。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长征中,党领导红军队伍能够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能够克服无以复加的艰难险阻,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形成了无比坚强的革命团结。红军历来有反对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坚决维护革命队伍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长征途中,曾发生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事件。广大红军将士以中国革命的大局为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维护和促进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长征期间,各路红军虽然独立实行战略转移,但在长征这个总棋盘上,又都自觉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北上抗日先遣队红10军团以及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的陈毅、项英部,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突围转移。红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作战行动,主动配合了红一方面军转战云贵川和北上陕甘。而红一方面军的军事行动,也密切配合了红二、四方面军转战北上。有的部队为掩护主力红军,不惜牺牲局部利益,孤军奋战到最后1人。在参加长征的各部队内部,官兵之间、上下之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互相关照,互相帮助。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红军将士总是发扬舍己为人的团结友爱精神,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将士团结战斗谱成的一曲凯歌。

——心系民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党领导红军队伍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法宝。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多次调整和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确定,充分表明我们党自觉把人民和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立即发布《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明确规定红军部队必须绝对维护沿途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实际行动遵纪爱民。长征路上,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主动关心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沿途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好、红军好,因而自告奋勇地做红军队伍的“靠山”,为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收集情报、救护伤员,不少民众还直接参加了红军队伍。人民是革命的母亲。正因为有了沿途广大民众的拥戴和支持,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才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御敌长城。红军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党和红军践行根本宗旨的胜利。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升华。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民族品格。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从一定意义上讲,靠的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而红军将士以热血和忠诚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它所包含的救国救民的理想和信念、胸襟和胆识、勇气和智慧,正是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伟大品格的空前张扬,是中国共产党人承继这一伟大品格的宝贵结晶。

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巨大精神财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括红军将士在内的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是长征在当代中国的延续,是异常艰巨而又复杂的事业。在新的征途上,不闻金沙水拍,同样要闯激流险滩;未见大渡桥横,同样要斩关夺隘。伟大的长征精神,始终是我们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有力法宝。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是融为一体的。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严重压力,面临西方敌对势力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挑战,面临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加剧的严峻考验,面临改革发展新难题不断增多的严重风险。这就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铸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柱,始终朝着既定目标顽强奋斗。长征精神的核心,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对正义事业忠贞不渝的执著追求。只有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才能以乐观自信的胸襟和态度,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坚定不移地走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始终抱定强国富民的远大目标和志向,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凌云壮志和顽强毅力,踩着困难一步一步把现代化事业向前推进。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朝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凝聚力。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趋突出,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在这种情势下,要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因为长征精神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维护和促进共同目标下的革命大团结,就在于参与长征的各种革命的、进步的力量,自觉围绕大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弘扬长征精神,既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着眼改革发展大局,正确看待各种利益矛盾,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和谐;也有利于党和政府按照实现共同目标的要求,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不断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日新者,久而无穷也”。勇于开拓创新,曾使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中华民族尤其需要创新精神。由于我国要在几十年时间内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才走完的现代化路程,因而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与发展相伴生的各种难题也异常突出,而要破解这些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仅凭老经验、老办法显然不行,而必须着眼当代中国发展趋势,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革命勇气统一起来,切实拿出既有创造性又有实效性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由此出发,就很有必要把长征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和善于根据客观实际不断开拓走向成功的新路,是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核”。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消除本本主义的影响,摒弃狭隘落后的思维定式,自觉根据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有利于培育和张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整个民族更加自觉地朝着美好前景开拓奋进。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面向世界赢得优势的竞争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民族气派的进步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同凡响的竞争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要使中华民族以更为强健的雄姿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更有必要重视发挥包括长征精神在内的先进文化的作用和威力。当年,长征精神曾使我党我军迸发出异常卓越的智慧,创造了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的伟大奇迹。今天,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必将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全体人民迸发出强我中华、壮我国威的昂扬锐气;必将有利于在全社会极大地振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热情,不断加快整个民族攀登科技制高点的进程;必将有利于使举国上下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正确看待和积极吸纳当今世界一些先进文明成果,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创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

我军是红军的传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环境如何变化,长征精神永远不能丢,红军本色永远不能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是我军历史上又一次新的伟大“长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无数的“雪山”、“草地”要过。只要我们像当年红军将士那样,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奋勇拼搏,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上一篇:网上听课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有种感情,与年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