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2024-07-15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共13篇)

1.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篇一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 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所教四年级2个教学班。这些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本学期还要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注意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三.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科书共24课,其中第23、24课是活动课。从知识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我们吃什么:本单元从学生的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切入,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设计食谱;养成科学饮食的好习惯。逐步从探究科学饮食的多种活动中意识到要珍爱生命;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为学生以后探究人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知识打下基础。(包括1、2、3、课)

(二)水里有什么:本单元是在继三年级上册水的科学单元后,又一次以水作为探究对象,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水与其他物体的混合和分离等特点的单元。在三年级上册水的科学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整理信息等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深度用学到和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进一小提高实验,搜集整理信息,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探究有关水的其他特征奠定基础。(包括4、5、6、7课)

(三)植物的生活: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对植物的各部分进行细致的研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科学探究的经历,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所以在进行本单元的观察,实验,查阅资料,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借助工具对事物进行定量观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再加上学生对植物比较熟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进行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本单元在本册书中编排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单元,能为后续研究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繁植等问题打下探究技能与知识的铺垫。(包括8、9、10、11、12课)

(四)空气和水的力:本单元主要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对比实验,观察研究及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空气及水的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包括13、14、15、16,17课)

(五)热的传递:本单元主要选取了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现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如杯子变热了,煮稀饭时米粒在水中游动等进入相关的研究主题,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并在其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18、19、20、21,22课)

(六)探究与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积极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材总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培养以下几种能力:观察能力:观察植物的身体结构,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实验能力:学习使用酒精灯加热水,加快溶解的方法了,根吸水、茎运输水分等实验,巩固对比实验方法,学习设计说明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习运用探究的方法,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对植物实施环割有哪些益处。想象能力: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想象蒸发的本质,叶、茎的内部构造。动手能力:学习制作植物动物标本等。

在德育方面,主要向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述火箭的发明及我国现代火箭的发展,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19月3日—9月7日

1我们的食物

29月10日—9月14日

2我们的营养3饮食与健康

39月17日—9月21日

复习

49月24日—9月28日

4水变咸了5怎样加快溶解

510月1日—10月7日

6做一杯饮料7水里有什么

610月8日—10月12日

复习

710月15日—10月19日

8植物的身体9植物的根

810月22日—10月26日

10植物的叶

(一)11植物的叶

(二)910月29日—11月2日

12植物的茎

11月5日—11月9日

复习

111月12日—11月16日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211月19日—11月23日

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311月26日—11月30日

15小火箭16瓶吞鸡蛋的秘密

412月3日—12月7日

17水流有力量

512月17日—12月21日

18杯子变热了19水变热了

12月13日—12月19日

20它们会生热吗

12月20日—12月26日

21谁热得快

12月27日—1月2日

22太阳能热水器

1月3日—1月9日

复习

1月10日—1月16日

复习

1月17日—1月23日

复习

1月24日—1月30日

学期结束工作,1月26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寒假开始

六.评价工作安排:

(一)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二)成立互助小组,由班级中优秀学生辅助学困生。

(三)建立学习组织,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人尽到自己的努力。

七.教研专题及研究措施

(一)课题名称:《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设计能力,助推学生科学素养》

(二)研究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八.教研课安排

根据学校及教研组的安排开展听评课活动,采取个人讲课与听课相结合的方式,讲公开课不少于1节,听课不少于15节,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授课水平。

九.业务学习

(一).第一周学习学校教学计划与教研组计划

(二).第二周学习本册科学教材

(三).第三周学习科学课程标准

(四).第四周—第二十周学习给教师的建议1—17条

十.教学措施: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十一.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即通过科学教育使全体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全体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根据学校及教研组的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安排如下:

第九周食物里的有害物质 第十四周 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与使用

2.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篇二

一、设计一:观察图片1, 用自己的话描述长城,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学习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长城挂图, 并让学生看图说话, 既训练观察能力, 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还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长城的整体形象。

1.教师出示挂图一, 让学生观察, 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2.同桌相互讲讲。3.点名交流, 适时评价。4.图上的内容, 在课文的何处呢?自由读课文找一找。

二、设计二:反复朗读第一段, 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

设计意图:本段学习, 可以再次结合挂图一学习, 更加形象直观。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 分析写作技巧, 反复朗读, 感受其气势。

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段, 用横线画出你心中的关键词句。2.从本段朗读中,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先自己说, 再同桌相互补充, 最后全班交流。3.找一找, 本段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举例说说。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用心体会长城的气势。5.全班齐读本段, 读出气势。

三、设计三:图文结合, 变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直观的画面

意图:利用挂图二, 先让学生观察, 再结合第二段, 图文相称, 引导学生理解第二段的内容, 变抽象为形象直观, 让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活泼,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远看长城, 像一条长龙, 其雄伟的气势图中清晰可见, 那么近看长城又是什么样儿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挂图二, 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2.再读读课文, 图上的内容在文中的哪儿呢? (第二段) 3.指名读第二段, 请同学们想想本段写了长城的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呢?4.同桌再次分读第二段, 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四、设计四:反复朗读, 读中想象, 读中悟情

意图:本段的学习采用抓重点词、句子, 教师范读、引读、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等手段, 引导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及其聪明才智, 顿生敬佩之情。

1.了解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气势雄伟, 下面我们忍不住要登上长城了, 站在长城上, 你会有什么感想呢?先自由说说, 再交流。2.自读课文第三段, 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3.本段第一句是个什么句?起什么作用?该句中有哪几个动词, 并标出, 并说说这些动词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重读动词, 读出语气。5.再读该段二三句, 说说自己的理解。6.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 为什么?学生自由朗读、划线、交流。7.闭上眼睛, 听老师范读, 想象一下古代劳动人民干活的情景, 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 体会一下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及智慧。8.带着无限的敬意齐读第三段, 读好关键词句, 读出感情。

五、设计五:以读代讲, 读出对长城的无限赞美之情

意图:本文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前文内容的回顾梳理, 反复引读, 帮助学生加深对该课的理解, 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1.请同学们仔细回忆一下, 近看长城, 它是什么样儿的?而后齐读最后一段。2.近看长城呢, 它又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后又齐读最后一段。3.想想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 多么的不容易啊!生回答后要求再齐读最后一段。4.通过三次朗读, 谁来说说长城为什么算得上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呢?5.学到这里, 你心中感受如何?6.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

六、设计六:创新作业, 写导游词

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思考、想象的平台, 引导学生对长城有了深刻地了解, 并能将长城介绍给更多的人, 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

师总结:“不到长城非好汉”, 好多人都想亲自登上长城, 一睹其雄姿, 有机会的话, 老师也想去, 你们呢?请你写一篇导游词, 带领更多的人去登一次长城,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

七、教学反思

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 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一) 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

首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 并结合挂图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在读文后, 体会到长城很长。重点理解了“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城的气势雄伟。

(二) 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近看长城这一段的处理, 我采取先让学生默读, 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 边对照小图, 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 这样一来, 学生在读课文时, 图文对照, 边读边看, 让学生理解课文有了一个依托, 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再引导学生从长城条石的大, 长城的宽,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雄伟气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理想, 自己的讲解太多, 学生比较被动。

(三)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篇三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四

单位:白沙滩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8木材 教材分析

“材料”是《课程标准》中强调深化的内容。材料及材料的使用情况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材料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是“材料”单元的第一课,以“木材”作为学生研究的素材,旨在让学生从研究身边常见的材料入手,认识人们对木材的利用,认识木材对生活的重要性。并能养成对常见材料进行研究的好习惯。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科学的经历,他们对于科学的学习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于自己动手做来研究问题更是有着很大的热情,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学习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好,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展开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教学重、难点:

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从而发现木材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木材,如:杨木、梧桐木、槐木、松木、枣木、椿木等。

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放大镜、电池、小电路、导线若干、小刀、湿木头、干木头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把谁带到课堂上来了 生:木材。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木材。(板书

8、木材)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木材的图片出发,激活学生与木材相关的知识和生活情景。为下面新知识的学习作了一个很自然的引入过程。)

二、探究木头的特点

1.课上交流

师:提到木头你会想些什么? 生:想到大树。

师:对,木头来源于树木。生:想到家里的家具。

生:木头可以燃烧用来作燃料取暖。生:想到木头可以做玩具。

生:古时候人们还可以用木头做木桶和马车。师:是的木头在生活中用途非常广。生:想到我们用的纸张。

师:现在有的纸张是用木浆做的。

……

出示图片:大树、家具、木桥、木房子、木质工艺品。师:木头在我们生活中极其常见。说说你见过什么木头呢? 生:我见过杨木、松木、梧桐木等。生:我见过椿木和榆木。

……

师:能说说你见过的木头有什么特点吗?

生:我见过木头的有的是红色,有的是黄色,还有的是褐色的。生:有些木头的摸上去很光滑,有的很粗糙。生:有的木头有香味,有的没有。(设计意图: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通过“交流与讨论”的教与学,满足学生这些需要于一身,在这一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交流与讨论”的学习场所。这样构建起来的环境是民主和谐的交流讨论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和信息交流,形成满意、愉快、互助、互动的积极学习氛围。)

2.提出探究问题

出示:几种木头做成的物体图片:木纹、木船、圆木、火柴、枕木。师:根据这些图片你会想到木头的什么特点? 生:木头都有好看的木纹。(板书:木纹?)

生:我想到木头不怕水,还想到木头能漂在水面上。(板书:不怕水?浮在水上?)生:我想到木头不会传电。(板书:不导电?)生:我认为木头很容易点燃。(板书:易燃烧?)生:是不是做枕木的木头很特殊? 师:说说哪里特殊?

生:它是不是象石头一样很硬。(板书:硬度大小?)师:老师板书的这些都打上了问号,这是为什么? 生:老师是不是不相信?

生;老师是想让我们研究这些问题。

师:能把这些问题说完整吗?比如(利用大屏幕出示),是不是所有的木头都不怕水,是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能浮在水面上,不同的木头在水里的浮沉情况一样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木头都不导电? 师:很好。

生:不同的木头导电能力一样吗? 生:不同的木头硬度一样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木头都容易燃烧?

(教师打出学生的问题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利用有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如:根据这些图片你会想到木头的什么待点?利用六幅插图,学生会提出:木头有好看的木纹,木材可以浮在水面上。木头可以燃烧等问题。看完图片让学生提出问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师:同学们可真像小科学家一样会提问题,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些问题呢? 生:我们查资料。生:我们做实验观察。

师:我们选择做实验的方法,课下再查资料好吗?请每个小组先选择内容再制定研究方案。(学生讨论、汇报。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设计对比性实验。)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实验过程防止烧伤、割伤等。

2、根据要求,正确使用酒精灯和连接电路。

3、记录员把同学看到的现象全部记录下来。

4、实验结束后把实验器材放到指定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理的猜测,得出了需探究的问题,这一节就是针对学生自己猜测的内容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通过全班交流,小组内修改实验方案进而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利于正确而完善实验方案的生成。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是的确有成效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了“注重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教学理念与当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在现如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上注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应始终贯穿于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整个实践过程。)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适时注意学生的实验,并提出有效的引导)。

(设计意图:我认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的感性材料丰富、深刻,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汇报交流

师:下面请各小组分别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研究情况。生:我们研究的是木头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我们把不同木头制成大小一样的的木块放进水里,发现它们都浮在水面上,但是杨木露出水面的部分比槐木露出水面的部分要大得多,比梧桐木露出水面的部分要小一些。

生:我们也是做的这个实验,我们还发现外面涂了漆的杨木比没有涂漆的杨木变沉了,木头涂了漆就不怕水了。

师:是的,木头内部有的缝隙比较大,里面会吸水,不过吸水能力有差别,用来做船的木头不但结实,而且吸水性差,通过外面涂上油漆或在桐油里浸泡等方法,使它更耐腐蚀,常见的有柏木等。

生:我们小组比较的是哪种木头易燃烧。把一样粗细的木条放在酒精灯的火苗上,最先燃烧的是松木和梧桐木,后来杨木燃烧了,槐木最慢。生:我们研究的是哪一种木头比较硬,我们分别用小刀在梧桐木和椿木两种木板上用小刀刻,梧桐木很容易刻,而椿木就难刻,梧桐木用手指甲就能划出道道。师:思考过原因吗?(学生摇头)

生:我们小组思考了,我们又观察了这两种木头的纹里,发现纹理的粗细不同我们认为纹理比较细的木头比较硬,纹理比较粗的硬度比较小。

生:我们小组是观察的木头的木纹,我们发现有的木头有漂亮的木纹,有的就没有,有的木纹是直的,有的是弯的,还有的一圈一圈的。

生:我知道一圈一圈的是年轮,通过数年轮可以知道这棵树长了多少年。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出示:木头的特点:

1、大部分木材易燃烧。

2、木材有花纹(年轮等)。

3、木材软硬度不同,有的较软,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有浮,浮的多,沉的少。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导电性能很弱。

(设计意图:实验后,引导“得出结论”从现象到分析比较、推导得出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三、认识天然材料和木头的应用

师:根据大家对木头的了解,我们知道木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人们要想得到木头就要依靠种树,而不会直接制造出来,象这种材料我们叫做天然材料。你还能举出几种天然材料吗? 生:石头 生:棉花

……

出示:资料卡:

天然材料: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竹子、煤、石油等非人工合成的材料。师:塑料是不是天然材料? 生:不是。师:为什么?

生:它不是来自大然的材料,所以不是天然材料。师:那它是什么材料? 生:它是人们造出来的。

师:对,所以称为人造材料。人造材料还有什么? 生:人造纤维 生:人造革 „„

出示:资料卡: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人造革、人造纤维等人工合成的材料。

师:同学们知道一棵树从小长到能盖房子或造家具一般要用多长时间吗? 生:两年。生:五年。

出示:

一棵树从幼苗长大成材需要的时间 杨树

3----5年

柳树

8----10年

松树

12----15年

紫檀木

25年以上

师:俗话说:十年树木,也就是说一棵树长大成材一般要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有的还要更长时间。由此你会想到什么? 生:木头是不容易得到的。

生:我们要爱护木头,不要浪费。生:我们还要多植树。

……

师:目前我们社会上使用一次性木筷的现象仍非常普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

生:我认为虽然方便,但是太浪费了。生:应当用其他的筷子来代替。四:评价总结:

1、这节课同学们对木材进行了悉心研究,真不简单!你们能不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研究的内容,谈自已的收获。

(设计意图:整节课上完学生掌握的知识是比较零散的,不牢固的。这时。我抓住课堂小结这一环节,首先发挥学生的主体,让学生集体交流,老师再用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勾画出刚学过的重点知识.就能给学生加深印象,并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拓展资源

师:请同学们课下一是查阅资料了解木头的有关知识,比如什么样的木头在水里是下沉的,楠木为什么这么珍贵啊等。二是调查一家中等的快餐店一年要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一年需要多少木材。根据你的调查写一份倡议书,我们开展一个向一次性木筷挑战的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科学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板书设计

8、木材

木材的特点:

1、木材有纹理。天然材料:

2、木材易燃烧。人造材料:

3、木材有软有硬。

4、木材大多数浮于水面,少数沉。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头导电弱。检测试题

一、填空 1.我知道木材的特点有:。

2.木墩上的环形花纹叫,它记录了树木的。3.木材是材料,人们可以用木材做、、、等。4.我知道材料分材料和材料两种。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的森林资源丰富,所以产品的包装应该多使用木材。()

(2)有些木材具有特殊的香味,有的还能驱虫,可用来制作名贵家具。()(3)所有的木材在水中都不会下沉。()

(4)在北半球,通常树木朝南的年轮比朝北的年轮疏松。()

三、把木材的特点和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用线连接起来。

四、简答

发现电线断落在地上,可以使用干燥的木棍将其挑开。这是利用木材的什么特点? 教学反思

问题是探究的开始。在引入时,我注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学生不仅在课堂开始会提出一些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认真观察及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考,直到带着产生的新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后将探究活动持续进行下去。

5.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篇五

2021年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五个单元,我们的食物、水、植物、空气、热,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从知识内容分为五部分:我们吃什么:从学生对食物的已有认识经验入手,带领学生遵循“整体感知---个体研究——综合整理”的认知程序,认识食物的营养成分以及饮食与人的健康。(包括1、2、3、课)水里有什么: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包括4、5、6、7课)植物身体:从学生对植物的已有认识经验入手,带领学生遵循“整体感知---个体研究——综合整理”的认知程序,认识植物的器官及作用,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包括8、9、10、11、12课)空气和水: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上升以及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包括13、14、15、16、17课)热传递:指导学生认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应用。(包括18、19、20、21、22课)探究与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积极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学习用目测方法观测风向、风力,用测力计测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

2、实验能力:学习使用酒精灯加热水,以及做弹力、摩擦力、热传导、热对流、根吸水、茎运输水分等实验,巩固对比实验方法,学习设计说明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雨的模拟实验。

3、探究能力:学习运用探究的方法,认识水蒸气凝结的条件,水的三态变化。

4、分析综合能力: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热的三中传递方式。

5、动手能力:学习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等。

在德育方面,主要向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通过讲述火箭的发明及我国现代火箭的发展,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认识热的三种形态及应用,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

六、主要教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暗示法

七、教学进度:

一课时一课

2021年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对周边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观察,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二、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动物与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和“交通运输”五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册教材以“运动”为主线,通过与运动有关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世界,从而为下学期学习“变化的世界”奠定基础。

2、本册单元目标:

(1)动物的运动

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观察并模仿动物运动的多种方式,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身体结构与运动功能的联系,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2)位置与运动

通过学生亲历各种活动,能选择参照物,定性的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地图图例,帮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利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不同时刻所经过的距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力与运动

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体验各种力作用的不同结果,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意识到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4)昼与夜

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帮助学生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昼夜交替现象和原因,以及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

(5)交通运输

鼓励学生对常见的交通工具分类,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以主人翁的精神分析生活中的交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四、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点: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观察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这也是本册教材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观察和收集事实上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认识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全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科学的理解是渐进的,需要我们引领他们经历一个又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获得发展。

2021年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三)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五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难点:

1、主动参与探究过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2、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3、能有目的的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观察结果。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情况:

本学期四年级学生共138人,共3个班。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年接触科学课的时间,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年龄结构的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的开展探究活动。

2、学困生情况及转化措施:

6.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篇六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个小魔术--瓶“吞”鸡蛋。(板书:瓶“吞”鸡蛋)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现在老师把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鸡蛋卡在瓶口,不能进入瓶子。

师:在保证鸡蛋不碎的前提下,谁来用手按一下,看能把鸡蛋按下去吗?

(一学生到讲台尝试)生:鸡蛋不能被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现在老师不用手按,通过魔术表演瓶“吞”鸡蛋(指板书),让广口瓶把鸡蛋给吞下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师操作)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生自由提问题)

生:鸡蛋为什么能进入广口瓶? 生:是谁把鸡蛋推进了瓶子?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当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广口瓶就把鸡蛋给吞下去了,这里面到底蕴涵着什么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瓶“吞”鸡蛋的秘密

二、探究新知

(一)猜想与假设

1.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师: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我猜可能是火。生:我认为是温度不同。

生:空气。空气具有一种力量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样,对空气的了解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知识面广一些,而有的同学知识面比较窄,因此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猜想会有很大出处,非常不切合实际的猜想需要老师及时推翻,那种有根有据的猜想教师要予以鼓励。】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认为,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是空气的原因,是空气具有一种力量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同学们,同意这种观点吗?应该怎样来证明?

生:同意„„

生:我认为应该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下。

【在科学课上一般都是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今天这节课我们也不例外】 2.认识所需实验材料。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在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来看看实验盘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生:水杯、纸片、水、吸盘、滴管、注射器„„(生自由汇报材料名称)

(二)制定实验方案

师: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和刚才的分析,想一想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证明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样一种力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方案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看看纸片和水会不会掉下来。

生: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看看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上。生: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看能不能吸到水。

生: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看看吸到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生:在饮料瓶里装上矿泉水,用吸管吸一吸,体验一下是怎样吸到水的。

生:用胶囊吸手背„„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制订方案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前提,计划制定的是否完善和可行,是实验探究成败的基础。今天这节课的实验方法主要来源于生活,比如,学生平时玩过吸盘,发现把吸盘使劲往玻璃上一按,吸盘就能牢牢地吸在玻璃上,所以学生就想到了玩一玩吸盘的实验;再比如,有些男生也喜欢玩注射器,向上拉活塞抽上水以后用力推活塞向外喷水,在玩的这个过程,有的学生也能想到为什么拉活塞抽上水以后,明明注射器上有小孔水却没有流下来,这种现象让学生想到研究注射器也是一种实验方法;当然有些实验需要老师进行引导点拨,共同制订实验计划,所以在今天的教学课堂,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新颖、独特的玩法,老师觉得呀,同学们个个都是最棒的。在实验之前,我们先来想一想,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生:注意不要洒了水,弄脏桌子、书和衣服等。生:要注意安全,不要打坏杯子,划伤手。生:同学们要注意分工合作。(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师:大家说的太好了,这都是我们要注意的事项。

【学生围绕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和做实验时对学生的一些常规要求两个方面,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师:(出示课件:温习提示)老师再来补充两点:第一点是在做杯子吸纸片的实验时,注意杯子不要离开水槽,防止水洒在桌面上,影响其他的实验效果;第二点是在做吸水实验一定要用矿泉水来做,因为矿泉水比较干净、卫生。好吗?

生:好!

(三)进行实验探究

师:同学们,知道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了,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尽情地探究,记住小组长要做好分工,大家要随时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小组长过来领记录单。开始探究吧。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多但都比较简单,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边实验边思考,学会通过现象洞察本质,所以实验活动时间可以不用太长,教师控制在8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进行实验指导。】

(四)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1.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相信收获肯定也不少吧?来,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

师:老师说明一下:别的小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要注意认真倾听,和自己小组的记录对照一下,你们小组还有哪些方法和这个小组的不一样,同时小组内同学请做好准备,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再来向同学们演示一下,都听明白了吗?开始汇报。

生: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纸片和水都没有掉下来。说明确实有一种里在推着它们„„ 生: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吸盘牢牢地吸在玻璃上。生:在广口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不能吸到水。

生: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发现水会不会流下来。(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应该是科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地展示实验成果,本节课我们采取边汇报实验记录边演示实验过程的方法,学生在汇报实验时可以让其他学生参与或质疑,让汇报和演示实验小组的同学来答复,以便更好揭示实验的本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拿捏火候,适时收放,该引导时引导,该讲解时讲解,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在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时,要给予中肯的评价,以保证学生对科学充满兴趣。】

2.分析总结。

师:刚才我们汇报和演示了这么多玩法以及发现,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实验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小组内讨论一下。

(小组内展开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交流一下?

生:这些实验的共同点是:都受到了空气的力量。生:这些物体都受到了空气的一种力量。(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两点共同的特点:1.都把物体内的空气挤出来了2.物体都受到了大气的力量,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要作出充分肯定。】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当物体内的空气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就会很明显地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

【板书:大气压力】

师:结合着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同学们说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师:(拿一个吸盘吸玻璃演示转换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吸盘吸玻璃,现在平放,转换角度:90度、180度、一圈,吸盘还是牢牢地吸在玻璃上,这说明方向是怎样的?

生: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师:对,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板书:四面八方】

(五)微课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对于大气压力的验证,在3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让人们相信大气压力的存在,曾经设计了一个伟大的实验,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

生:想。

师:播放微课: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那空气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大气压力呢?大气压力与地面高度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来了解一下? 师:继续播放微课。

内容包括: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因为大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师:观看了这段微课,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生: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三、自由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微课,让我们对大气压力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同学们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了吧?谁来解释一下?

生:知道了,广口里的空气受热以后,空气上升,瓶内的空气变少,压力变小,瓶外的空气压力大,大气压力就把鸡蛋压入瓶内。

生:„„

(多找几位同学解释瓶“吞”鸡蛋的秘密,巩固所探究知识)生:看来瓶“吞”鸡蛋的秘密,我们确实揭开了,其实,利用大气压力,不仅仅能让广口瓶“吞”鸡蛋,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力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谁能举例说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大气压力的实例,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所列举事例的原理,如果学生不明确,教师可以加以引导或补充,如果学生所列举的事例,我们暂时不能作一圆满解释,可以把问题放在课下解决,要跟学生说清楚,不能囫囵吞枣的糊弄过去,科学就要讲求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

生:便衣钩能和其它物体吸在一块。生:钢笔吸水。

生:人们运送玻璃时往往在两片玻璃中间加些水„„(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出了这么多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老师觉得同学们已经很真了不起了。这节课,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了猜想——探究——体验的过程,自己验证出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的结论,揭开了瓶“吞”鸡蛋的秘密,老师真为同学们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学习精神感到高兴。

四、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精神,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什么方法,在保证瓶子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广口瓶把吞进去的鸡蛋再吐出来呢?

师:请同学们运用课后时间探究一下,下节课交流,好吗? 生:好。

7.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篇七

一、比较文本题目, 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内容

1.《诚实与信任》。题目《诚实与信任》中, “诚实与信任”是相互依存, 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文章以“诚实与信任”为题, 在于告诉我们:唯有诚实, 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课文所叙写的故事正是揭示了诚实与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为重要的宝贵东西, 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 课文的题目是《诚实与信任》, 文中的哪句话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呢?

生: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 这比金钱更重要。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小红车主人。

师:小红车主人对谁说的这句话?

生:作者“我”。

师:“我”和小红车主人素不相识, 从未见面, 怎么会有联系的呢?

生: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一次小小的行车事故。

……

师:“我”不小心碰碎了小红车的反光镜, 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 并不因为小红车还超过停车线二三十厘米就一走了之, 而是主动留条, 希望车主与自己联系, 这说明了在我心里, 什么比金钱更为重要?

生:在“我”心里, “诚实”比“金钱”更为重要。

师:小红车主人, 自己换了反光镜, 拒绝“我”的赔偿, 还要通过电话向“我”致谢, 谢什么?

生:谢谢“我”的诚实。

师:那透露给我们的是车主也把什么看得高于金钱呢?

生:车主也把“诚实”看得比“金钱”更为重要。

师:“诚实”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我的“诚实”赢得了车主对“我”的“信任”。

生:有了诚实, 就有了信任。“我”和车主本来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却彼此沟通起来, 结尾竟有相见恨晚, 惺惺相惜之感, 进一步证明了“诚实与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

2.《珍珠鸟》。作者以“珍珠鸟”为题, 无异于告诉我们, 本文是以珍珠鸟作为描写对象的, 除了描写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活动情况外, 更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 留给读者寻绎难尽的反思。

二、比较文本内容, 让学生初步习得写作方法

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样本、一个参考, 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丰富语文素养,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让学生从文本中习得一定的写作方法, 从而可以写出文从字顺、中心明确的作文来。

那么, 如何才能让学生从课文中习得写作方法呢?笔者认为, 如果让学生对单一文本进行解读, 让学生从中习得写作方法不能够达到最优化;而如果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文本的写作方法进行比较, 比较它们写作的角度, 用词的精准, 描写的思路等, 那么学生就可以从中汲取更多、更优的写作方法。

1.《诚实与信任》。《诚实与信任》一文中, 写作中最大的特点是选材典型, 由小见大。

作者凭着敏锐的感觉, 捕捉了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 讲述了两位车主以诚信为本, 妥善处理反光镜被弄碎的事。文章以朴实的手法加以描写, 人物间的对话刻画得十分细致, 赋予普通事件以深刻的思想意义, 诚实与信任得到闪光的升华, 收到了即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2.《珍珠鸟》。《珍珠鸟》一文中, 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托物传情, 直抒胸臆。

珍珠鸟的雏儿在作者笔下活像一个活泼淘气、天真无邪的孩童, 它的外形不仅惹人喜爱, 还“飞”、“落”、“站”、“撞”, 它“挨近”、“蹦到”、“喝”、“瞧”, 它“啄笔尖”、“啄手指”, 甚至“趴”在“我”的肩上“睡着”, 还“咂嘴”, 似乎正在做甜美的梦……作者通过写珍珠鸟的自由自在, 传达着作者对珍珠鸟的无限“喜爱”。人们给鸟儿一个舒适、温暖、安全的生存环境, 鸟儿也会给人们的精神增添情趣, 而这美好的境界只有从彼此的信赖中才能得到!

8.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知道对不纯净的水进行净化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利用感官、借助仪器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情感目标:善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是:对不纯净的水进行净化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难点是: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利用感官、借助仪器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需要的教学用具:烧杯、纱网、纱布、滤纸、滴管等

二、教法、学法。

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解法:通过补充视频和图片等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水,解决教学重点知识;

动手实验:学生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利用感官、借助仪器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解决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水污染》视频资料,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水里面有什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教师板书:水里有什么

2.教师出示课件:1994年淮河水污染事件和2007年太湖水污染事件两个实例:让学生交流汇报水中有杂质。

教师小结: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多种杂质,有不溶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等,有溶于水中的杂质,如各种矿物质等,还有细菌、病毒等。

(二)引导学生对水进行净化,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沉淀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用实验材料,自主尝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

教师小结: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板书:沉淀 第二个步骤:过滤

沉淀在水底的杂质除去了,水变干净了吗?学生多次交流,先隔着纱网把水倒进另一个杯子,杂草和一些小碎末就被挡在纱网上。通过引导,学生选用纱布过滤,教师指出滤纸也是一种过滤材料,并演示,板书:过滤 第三个步骤:消毒

我说‚我已经感到口干舌燥,这杯水可以喝了吧?‛全班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打开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思维。

教师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同学们刚才说‚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 煮沸是生活中简单又可行的消毒方法。还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等消毒用品。我们把煮沸和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板书:消毒

4.教师总结水的净化方法,除去水中不溶解的杂质和细菌的过程叫做水的净化。沉淀、过滤、消毒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板书:净化 5.各小组做好实验记录,展示实验结果。

(学生在展示结果的过程中,应用了净化水的不同方法.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大的探究空间,使学生认识到在探究过程中,使水变清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可以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思索,设计方案

‚让我们参观自来水厂,记录自来水的生产流程,并自行设计我的‘自来水厂’‛。这样的设计符合《课程标准》中‚引导学生的探究由教室内走向社会中‛的开放教学观念。

(四)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了解废水造成的破坏情况。谈谈感想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板书设计:

水里有什么

沉淀

净化 过滤

消毒 ……

9.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篇九

教学目标

一、过程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2.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二、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具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

演示——塑料瓶、气球。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烧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气有质量:

演示——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酒精灯、胶带、剪刀等。

3、压缩空气:

演示——排球。

分组——排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猜谜: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多媒体出示)2.学生回答。

3.谈话: 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4.谈话: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那它具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2.学生假设。

3.每小组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4.讨论: 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 在这一过程中相机给出“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用“空间”描述实验现象。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证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谈话: 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这就要看它是否能经得起实验的检验了。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

子不能歪,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可结合动画演示)

【注意】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塞紧纸,不能掉下来,二要把杯子垂直往水里按,不能倾斜,往外拿杯子的时候也要垂直。

2.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3.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4.学生实验。

5.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6.提问: 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

启发学生发现: 第一次把杯子往水中压时,纸团没有湿,是因为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因此纸团不会湿。第二次把杯子压入水底后,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从杯口冒出气泡,那是空气跑出来了,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让出来,水就进入杯子,纸团就变湿了。7.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动画演示结果,教师指导学生用“占据”、“空间”两词来描述实验。学生通过分析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的性质。

8、那么现在请你再来把气球吹大,你会怎么做?学生实验。

9、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那么粉笔、砖块里面也有空气吗?怎样证明粉笔、砖头里是否有空气?

10.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有空气占据着。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四、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 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⑤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8. 教师演示实验。

9. 学生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10. 师生小结。

五、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

1.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排球,提问:排球里面有什么?用手压排球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教师小结: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空气的这种性质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勤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空气的这种性质能在更多的场合发挥它的作用。

六、课堂总结

小结: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在原来基础上,对空气又有了哪些认识呢?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可以被压缩,而且压缩空气有弹性。正是因为空气具有这些性质,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为人们来做事,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下课!

板书设计:

占据一定空间

空 气 的 性 质 有质量

10.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篇十

1.自读两则童话, 读懂故事内容, 体会童话的特点。

2.比读故事, 找出异同, 作出情感选择, 进行人文启蒙。

流程设计:

一、聊故事1《小木偶的故事》——课文

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作家?

(一)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则童话故事——《小木偶的故事》。

1. 自己很快地读读这个故事, (有些故事是适合看的) 看自己能不能看懂。

合上书, 回忆一下, 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角色? (出示图片)

老木匠小红狐熊警察小兔子老奶奶小女巫小木偶

2.你们看过连环画吗?如果把这个故事也画成连环画, 可以画成好多幅呢!我把它理了一下, 这个故事可以画成五幅画面。 (逐幅出现)

第一幅画上应该有———

你能在课文中把这几幅画面分开来吗?画符号。 (开头和最后一幅分别是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中间三幅是故事的经过。)

(二) 童话故事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神奇”。

请大家第二次看这个故事, 觉得哪一幅画面最神奇?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 要说出它的神奇。

1. 大家都觉得第一、五幅画面最让我们感到神奇, 那就让我们先锁定第一、五幅画面, 看看课文中这两幅文字画, 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让别人听后要有种感觉:呀, 真是太神奇了!

预设:

(1) 老木匠的雕刻刀太神奇了, 刻的小木偶会说话、活动;刻了笑的表情就会笑了。 (雕刻刀神)

(2) 小女巫会做我们做不到的事。第一次用魔杖一点, 小木偶会哭了;第二次又点了几下, 小木偶就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 (魔杖神)

这雕刻刀、魔杖让你想起了别的童话故事中的—— (神灯)

看来, 童话故事中的道具都很神奇。 (板书“魔杖、刻刀”改“道具”) 因为拥有了这些神奇的道具, 所以这些角色就变得神通广大, 成了“超人”。

2. 童话故事的神奇还表现在——花草树木、动物、植物都会说人话, 让我们看起来既像物又像人。这个故事中哪些动物都会说人话? (板书:角色神)

顺势指导重点句朗读:

一只小红狐跑过来, 很亲热地说:“嗨!小木偶!你的红背包真漂亮, 让我背一下好吗?就背一下。我想看看这种红和我的毛色是不是相配。”

(1) 谁先来说说小红狐的台词。纠正多音字“背”读音, 台词首先要说正确。大家能达到这个要求吗?一起说一遍。

(2) 采访小红狐演员:请问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什么? (教师可引导:原来你心里在打歪主意, 嘴上却故作亲热, 真是阴险狡猾。) 说这台词的时候, 心里就要这么想。再让学生说一次, 集体说一次。

(3) (再采访集体中一员) 你这些想法能让小木偶看出来吗?所以你脸上还得——笑, 做出一副请求的样子。闭眼想象一下小红狐的神情, 再说一次, 集体说一次。

看来演员说好台词真不容易啊!说好台词, 先要说正确, 还要注意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并在大脑中回顾。

3. 看来当演员不容易。你们对练说台词感兴趣吗?选一个感兴趣的角色, 试试吧!

4. 静静地思考。读了这个故事, 你有什么想法?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或板书:笑远远不够。

真的是这样吗?再读一个故事。

二、读故事2《小木偶的故事》——自创故事

1.比读。和第一个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

(1) 也很神奇。 ( (1) 结尾; (2) 动物会说人话, 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做的事我们做不了。)

引导说说角色的台词。 (小狗、小黄莺、小男孩) (采访:为什么不快乐?) (板着脸、拉长着脸、哭丧着脸)

(2) 都围绕笑嘻嘻的表情写。

2.有什么不同之处?

主题不同。 (书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 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笑是很重要的”。)

出示老木匠的话, 读。板书:笑是很重要的。

3.两个故事, 使我们懂得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道理。

三、你更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1.让学生自己作出情感选择。根据多次试教, 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老师自编的童话。现摘录部分学生发言如下:

生1:我本来有很多烦恼, 读了第二个故事, 我的烦恼都没有了, 觉得很开心, 很幸福。

生2:第一个故事让我心里很不好受。

生3:第二个故事让我感到很温暖、很开心。

2.喜欢读童话吗?喜欢编童话吗?相信你们自己编的童话更精彩的。回去后, 围绕“笑”这个话题, 再去编一个童话。

设计意图:

欲向教材觅童心

2008年奥运会上引领国际奥委会成员出场的那批儿童看了令人别扭:一本正经的表情与几乎僵硬的动作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当时就在想, 他们出来时为什么就不做一个调皮的鬼脸?哪怕摔一跤打个绊, 笑得再真实些、自然些, 那会多好啊!可是没有, 这批孩子的表现和大人一样, 几乎“完美”——毫无差错, 可见事前大人们的功课做得有多深。

这批小大人的表现其实也不足为怪, 因为从他们一进校门时, 受到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和熏陶。

我们的语文教材, 不乏经典、不乏美文。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 不缺知识, 不缺道理, 也不缺收获。但是, 我们的孩子, 在成人的调教和熏陶下, 使一批批的“小大人”缺失了童心, 缺失了真实的童年应该有的样子。我们的教材, 板着脸告诉他们: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有了成绩要藏起来, 不能骄傲, 要掩饰自己的快乐。《小木偶的故事》这篇文章, 要告诉孩子们的深刻道理是: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 在适当的时候要用适当的表情。且不说这个道理的价值虚无 (世上哪个孩子生下来只会笑而没有其他表情, 除非是面瘫) , 我们现在的孩子, 最缺失最渴望的就是笑。他们希望身边的亲人用笑给予他们温暖、鼓励、支持, 更希望自己的生活处处充满幸福、满足的微笑, 孩子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笑。童年浸润在微笑中的孩子, 他的心灵是阳光的、充满底气的。我们为什么非要在他们不堪承受的年龄告诉他们很多不懂也不该懂的东西?很多东西, 应该告诉成人, 不能让儿童负担。我们的童话, 要把孩子渡向幸福的精神彼岸!文学, 要渡人渡己, 文学对人, 有超度的意义。伪童话, 戕害儿童, 戕害童心。

自己创作这篇拙劣的《小木偶的故事》, 不是有意跟教材文本比美, 只是想听听孩子真实的心灵抉择, 提醒所有从事儿童创作的人, 孩子的心灵需要怎样的故事去慰藉。在几次试教中, 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对两个故事作出情感选择时, 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表态喜欢我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鼓舞, 一次又一次地促我深思:我的故事在表达上并不高明, 为什么孩子们喜欢?孩子到底喜欢怎样的童话?我们该用怎样的东西去滋养他们的童年?听听孩子的真实声音, 让我们有勇气跟孩子走, 不要总用我们的大手强势地去牵扯孩子往前走。明代的文学家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 真心也……童子者, 人之初也;童心者, 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于童心焉也。”他认为凡是天下最好的文章, 莫不是童心的表现。童心在哪里, 我们的教学就该在哪里驻足。落脚在童心里的教学, 是最有魅力的教学!

附:教师自编童话《小木偶的故事》

小木偶的故事

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

小木偶有鼻子有眼, 会走路, 会说话。

老木匠左瞧右瞧, 总觉得小木偶脸上还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老木匠怎么也想不起来。

“你知道吗?”老木匠问小木偶。

“不知道。”小木偶板着脸回答。

老木匠一下子想起来了, 小木偶脸上少的东西是笑!

“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 “谁要是没有笑, 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老木匠拿起他的神奇雕刻刀, 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

“现在好了。”老木匠把小木偶送出了家门。

小木偶兴冲冲地往前走, 一路走一路唱着歌, 他要去找一些快乐伙伴跟他一起玩。

走着走着, 和一只低着头走着的小狗撞了个满怀。

“怎么啦?小狗, 碰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小木偶关心地问。

“别提了。今天数学课上, 我只是转过去对同学做了个鬼脸, 老师就板着脸狠狠地训了我一顿!”呜呜……小狗越想越伤心, 忍不住哭了起来。

“别哭了, 别哭了!笑一个吧, 像我这样!笑一笑, 心里就舒服了。”小木偶凑到小狗跟前, 呀, 小木偶笑得多美啊!小狗太羡慕了!

小狗学着小木偶的样, 使劲把嘴角往两边拉, 把眼梢往上提, 可脸上的肌肉像冻住了似的, 怎么都笑不出来。他垂头丧气地走开了。

小木偶着小狗的背影, 真有点为他担心呢!

“小木头人, 瞧你笑得那么灿烂, 有啥喜事吧?”

“咦, 谁在叫我呀?”小木偶左瞧右瞧, 就是不见人影。

“在这儿呢!”

小木偶一抬头, 小黄莺正站在大树的枝干上, 跟他打招呼呢!

“快乐的小黄莺, 你能下来陪我玩会儿吗?”小木偶笑嘻嘻地邀请黄莺。

“唉, 没玩的命哪!”小黄莺叹了口气, 愁眉苦脸地说, “妈妈让我下星期天参加音乐考级, 我得练唱啊!妈妈成天拉长着脸逼我练唱, 我现在一点都不开心!”

“你不是很喜欢唱歌吗?”小木偶不解地问。谁都知道, 小黄莺是爱唱歌出了名的呀!

“可现在, 我最讨厌的事就是唱歌!”小黄莺恨恨地说。“我喜欢自由自在地唱, 想唱什么就唱什么, 想什么时候唱就什么时候唱, 可现在……”小黄莺越说越伤心, 小木偶都不忍心再听下去了。

这年头, 找个笑脸也不容易呀!他摇摇头, 走开了。

小木偶不知不觉来到学校门口。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那里应该有快乐的伙伴。校园里好热闹, 一个男孩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坐着。

“咱们一起玩吧?”小木偶笑吟吟地迎上去。

小男孩摇摇头, 一脸的苦瓜相。

原来, 他昨天晚上看《笑猫日记》入了迷, 半夜才上床。一早起来睡过了头, 他匆匆忙忙往学校赶, 把语文作业落在家里了。大家说他没做作业, 向老师去告状, 就连最好的朋友琪琪都绷着脸不理他, 还骂他“撒谎大王”, 他都委屈死了!

小木偶找不到开心伙伴, 觉得很孤独,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红鼻子小女巫就在这时赶来了。

“女巫姐姐, 我找不到跟我一样的开心伙伴, 好没意思啊!”小木偶向小女巫诉苦。

“你希望大家都有像你那样的笑脸是吗?”小女巫笑眯眯地问小木偶。

“嗯!”小木偶肯定地点点头。

“你等着。”小女巫用魔杖在小木偶的笑脸上敲了几下, 哈, 小木偶的笑脸一变二, 二变四, 以最快的速度复制着……

哈, 小木偶惊喜地看到, 这些笑飞到了小黄莺的妈妈、小狗的老师、小男孩的朋友琪琪的脸上, 呀, 他们笑起来都很美。

“小木偶, 我看到琪琪和同学们都对我笑了, 还向我道歉了呢!”小男孩兴奋地说。

“小木偶, 我看到妈妈的笑脸了!森林里的音乐考级从此取消啦!”小黄莺也赶来报喜。

“小木偶, 我们老师也会笑啦!现在, 她还经常表扬我呢!”小狗的笑容比小木偶还美!

11.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篇十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第一课《冷热与温度》第二课时。教材分析:

《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里的第一课中的内容,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必要性,以及利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正确方法;第二课时研究的是一杯水热水变凉的动态变化过程,一杯热水变凉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却很少去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本节课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对这一常见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根据数据,绘制曲线图,让学生发现其中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已学过温度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因此只要提醒学生,学生应该都会说得出来,学生也应该对热水变凉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个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但平时没有真正的去观察,也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提出要他们来研究,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教学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尽量研究学生生活中的食物和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才会真正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下降是先快后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蕴含着科学道理。

3、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降温过程并分时段记录数据。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数据,发现热水温度下降的规律。

教学准备:温度计,塑料杯,方座支架,记录单,电子秒表,热水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设置情境,教师在上课铃声响之前喝一口水。提问:有没有同学想要喝水呢?

2、(教师给学生倒一杯热水)谈话:老师请你喝这一杯水吧?

为什么这杯水不能喝呢?怎样才能喝到这一杯水呢?

3、谈话:我们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就会变成凉水,也就是说:热水的温度会下降。(板书:热水降温)

【设计意图】本课的导入我希望能够尽量随意一点,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一点,与学生的生活更近一点,让学生感觉到就好像在聊天一样。科学探究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二、揭示探究内容,作出猜测。

1、师:那么,热水降温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的时候,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2、学生提出各种猜想:

(1)温度会一点一点下降(即温度会均匀下降)

(2)温度下降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即温度下降没有规律)(3)温度下降会先快后慢(4)温度下降会先慢后快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并板书学生的四种猜想。)

3、师:热水变凉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水降温的奥秘。

【设计意图】预测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揭示了探究内容之后引

导学生对其作出猜测,可以让学生对所要探究的内容作一定的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预判能力。

三、探究热水降温的规律。

1、师: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做实验)实验应该怎样来做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回答不完整的请其他同学补充,通过交流,明确试验步骤: A:准备一杯热水。B:将温度计放入水中。

C: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水温,并记录下来。

3、提问:同学们需要哪些材料呢?

指名学生回答,通过交流,明确:需要一杯热水,温度计,秒表,记录单、方座支架。

4、师:在实验之前,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明确注意事项: A:在测量时温度计始终不能从水中取出来。B:在测量时小组里面要注意分工合作。C:记录时间、观察度数一定要非常准确。D:在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被热水烫伤。.5、分发实验材料,学生分小组开展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面对这样一个研究内容,学生们会显得非常兴奋,会想要迫不及待地开展实验。省教研员卢新祁老师说过:科学课要安静一点,再安静一点。因为过于兴奋往往是科学探究的“敌人”,科学探究更加需要冷静观察和思考。在此,我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让他们思考:你准备怎样探究?分哪几个步骤?需要哪些材料?探究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等。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了解探究方案,明确方法,最后才开展探究实验,这样就能够保证探究活动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四、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提问:哪一组同学愿意上台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数据吗? 指名一到三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实验数据。

2、提问:其他小组有不一样的情况吗?

3、提问:现在,同学们觉得在热水降温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为了更好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我们还可以把这些数据绘制成一张曲线图,看老师首先来画一下。

教师示范,绘制曲线图。

4、学生分小组绘制曲线图,并粘贴到黑板上,教师巡视指导。

5、师:从曲线图当中,你们觉得热水降温有什么规律?

指名学生回答,可请其他同学补充,明确:热水降温的时候,温度的下降是先快后慢的。【设计意图】学生们很喜欢科学课,因为可以做很多实验,但其实,实验后的分析和思考更加重要。科学探究要动手,但更加要动脑。如果没有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而只有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这样的科学课是不全面的。在此,我提供了两种方法:统计表和曲线图,让学生仔细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形成最后的结论。

五、课堂小结,拓展研究。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课内交流: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科学;我们研究了热水变凉的现象,发现热水变凉是有规律的;我们的猜想需要数据来验证它们的准确性。

2、谈话:刚才老师给一位同学到了一杯水,他不敢喝,那么现在这杯水能不能喝了?(可以喝了)

(请一位同学喝这一杯水)

3、提问:这杯水的温度是否还会下降呢?水温到最后到底会下降到多少度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猜测。

师: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下一次我们再来研究好吗?。

12.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教师随机指导。

(3)教师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2、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五)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不能请每位同学都发言。那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下课后你们可以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

1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篇十三

教材部分:

1.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2.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乐园”中《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3.补充部分的两篇文章,均根据百度百科改写而成。

卵石的形成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大约在1亿年以前的中生代,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浆冒出地表,快速得到冷却的岩浆便形成花岗岩。此后距今几千年前,由于岩浆入侵引起花岗石错动挤压,从而产生了大量体积较小的石块,那些在水边的石块,经过长时期水的缓慢冲刷和自身的相互滚动,最终形成今天的鹅卵石。

卵石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由于地壳运动等自然力的震动风化,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和砂石间反复翻滚摩擦,终于形成可爱的浑圆状小卵石。河流流经不同的地质构造,山体有不同的岩石,经过冲刷,就会形成不同成分的鹅卵石。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冲刷过程中,受到水的搬运作用和相互磨圆,形成了卵石。再硬的顽石,在河水的冲刷下,也慢慢变得光滑,直到浑然天成,光滑如卵。

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

卵石的种类有许多:彩砂石子、太湖石、鹅卵石、千层石等。其颜色丰富:红奶油、青奶油、广红、咖啡、中国啡网、黑底白、螺纹奶油、杭灰、黄洞石、米黄洞石、绿宝、丹东绿、大花绿、米黄玉、黄水晶等。雨山红、汉白玉、墨玉、金香玉等原来是又粗又大的山石,但经过千百万年雨水的冲刷和彼此之间的相互碰撞,便成了一块块剔透美丽的鹅卵石。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其特点是长于运用文艺笔调具体生动地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性说明,是描写与说明的巧妙有机联合。所以小品文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归纳起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A.描述式。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

B.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

C.故事式是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故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称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因强调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D.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选文缘由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文”。对于本单元的选文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1.尊重教材。当前方兴未艾的群文阅读,就阅读内容的组合方式而言,存在着“重人文主题的整合,轻语文本体的凸显;重课外文本的引入,轻课内文本的统整”的弊端。以人文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偏重于人文视野的拓展,未能深入扎实地提升语文能力;以课外文本为组合方式的群文阅读,未能将文本群与教材有机整合在一起,呈现出课内外脱节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群文阅读其阅读内容应该源于教材单元。而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多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其优势毋庸置疑,教学中教师会自觉地将以主题编排的单元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血脉相通的整体。从目标的制订、方式的选择、时间的分配、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然后依据单元目标,对课文进行合理取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样一来,既可以有效缩短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重建教材。源于教材单元,但不拘泥于教材。“源于”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直接组合,而是在适宜切入点处进行群文阅读的内容建构。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对年段目标 、 学年目标 、 本册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有通透了解的基础上,突破教材束缚,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事物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进行阅读策略的学习) 、 文体特点 、 阅读策略 、 表达方式等,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重新组合新的单元阅读材料 。 因而我们又补充了两篇课外的文章: 《 卵石的形成 》 和 《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

如图1所示,本课的教学内容前后有两次重建过程:首先,将教科书中的三篇课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视作一个整体,将它们与同单元“语文乐园”中的短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进行联结,让学生了解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其次,将《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和补充的短文《卵石的形成》进行对比,了解一般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第三,再将《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三篇文章和补充的《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进行联结,感受科学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备课构想

“群文阅读”从表面看,好像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组,实则涉及“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两大难题。部分一线教师以为“群文”就是变“单篇”为“多篇”。备课时是整组备,“教”的时候却是分开“教”。因为他们将“群文”简单地理解为“内容的叠加”。其实,把“群文”中的“内容重组”是对教学目标、时间、资源、教与学方式的全面重组。要重新思考“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那么,如何依据文本体式重新选择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如何根据核心内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这两个核心问题对有效推进群文阅读至关重要。

一、关于“教什么”(“学什么”)

1.单元整组构想。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事物要点,了解文章说明顺序和基本说明方法。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学习并运用习得的阅读策略阅读相关的说明文。

单元教学流程及目标分解:我们设计的单元主题框架,分为基础、阅读、写作三个板块(见图2)。

本组“群文阅读”教学共用五课时完成。

“单元导读课”两课时,主要解决课内基础知识的检测,包括字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课文质疑,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三课时“精读课”,了解说明顺序、方法和表达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博览课”,主要推荐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文章,运用已学的阅读策略进行拓展阅读。关注科学小品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感受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第五课时“练笔课”,尝试仿写,以拟人化的手法、自述式的形式介绍一种物品。

因篇幅限制,以下仅选择“精读课”展开叙述。

2.“精读课”教学构想。

教学内容:

群文组合:《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 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 卵石的形成 》《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生动有趣地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运用联结策略弄清每篇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2.初步感知科学小品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通过对比的策略,感悟体会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3. 产生对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兴趣,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见图3。

二、关于“怎么教”(“怎么学”)

1.提供阅读策略:联结、对比。(见图1)

2.提供自主学习时空。阅读的主体是学生,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辅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前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什么”(“学什么”)发生改变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怎么教”(“怎么学”) 的改变,“教什么”往往会落空。群文阅读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参与,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话,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提供自主学习方式:孩子虽然是天生的学习者,但“课堂”的意义在于,教师能从专业者的角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了“思考折页”。“折页”的意思,不是将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及方式,一股脑儿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一页一页地打开。每一次打开,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导学。

课例呈现

一、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回顾群文主要内容

1.回顾群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主要内容。

师:上节单元导读课上我们已经交流了预习成果,来,咱们一同回顾这三篇课文分别介绍了什么。

2.学生分别用结构图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

3.小结。

师:同学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三篇文章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其实这一类文章就是我们曾学过的说明文。(板书:说明文)

二、阅读群文1,了解本单元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1.阅读群文1,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

师:既然是说明文就应该关注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我们的“语文乐园”中就有一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的小短文,默读思考,看看对你了解这三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方法可以提供哪些帮助。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出示)

2.明确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自学要求:阅读短文,了解本单元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1)读《说明的顺序和方法》,作批注。

(2)独立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

(3)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内容。

(4)分享员展示小组思考成果。

3.集体交流分享。

师:哪个小组先来分享?

生1:我们小组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因为从我们画的结构图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卵石的排列、色彩、大小及形状等外在现象推断出卵石的方向、地点、所走的路程。

生2:《奇妙的田螺》是以时间为序,因为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如“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生3:《假如人类也有尾巴》是按照事物的外形、作用及其生理功能的顺序介绍。从我们整理的结构图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从尾巴的外形、作用及其功能来介绍的。

师:(小结)原来我们把握了文章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说明顺序。回顾我们的思考折页,我们发现了:作者依据不同事物的特点,采用了适当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教学说明:通过将短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和三篇文章联结,帮助学生很快理清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三、对比阅读,初步感知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异同

1. 出示“ 思考折页2”,即《卵石的形成》,对比文本《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比较语言风格的异同。

2.集体交流。

师:对比一下,这篇文章和 《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哪一篇更有意思,更吸引你?为什么?

生1:《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更吸引我,因为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更亲切,更有趣。而《卵石的形成》语言较生硬。

生2:我也喜欢《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因为它语言更易懂,也更生动。

师:你能举一例说明吗?

生2 :能 。 (读文中描写卵石形成的一段说明)

生3:我也喜欢这篇,因为文中采用了讲话的方式,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

师:大家刚才读到的《卵石的形成》是篇一般性的说明文,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三篇是文艺性 说明文 ,又叫科学小品文。(板书:科学小品文)这类文章文笔生动,内容通俗易懂。

四、阅读群文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

1. 默读《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第二次联结三篇主体课文,完成“思考折页3”中的表格。

师:打开“思考折页3”,《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这篇文章介绍了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读读看,对你了解三篇文章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有什么帮助呢?独立完成“思考折页3”中的表格。(出示)

2.小组交流。

3.集体分享。

生1:我们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采用的是谈话式,因为我们从短文中读到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其语言风格是真实、丰富、亲切。

生2:我不同意,我们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采用的是自述式,因为我们从短文中读到自述式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

师:老师觉得你们谈得都有理,因为你们都能从提供的短文中寻找依据,真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

师:同样是介绍卵石的形成,一般性说明文《卵石的形成》是这样介绍的,咱们再一同读读。

(生读)

师: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具体说说。

生1:《卵石的形成》 运用了许多专 业用语 “ 风化 、坍塌”,专业性很强,我不太懂。而课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卵石的经历。

生2:课文中把卵石比作“像鸡蛋一样滚圆”,说卵石顺水而下的过程好似人“流浪”一样,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形象地介绍了卵石的产生、构成,既生动,又通俗易懂。

生3:我觉得 《卵石的形成》虽然不好读懂,专业术语多,但也介绍得很清楚,只是不太适合小孩子阅读。

师:这也就是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不同。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依据不同的事物特点,采用合适的说明顺序和方法,比一般性说明文表达的形式更多样,语言也更生动有趣。

【教学说明:利用课外文本的联结,帮学生了解这三篇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同时习得阅读此类文章的策略。这里讨论非常激烈,孩子们颇有争议,但也正是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自主地参与到了学习中,让每个小脑袋都动了起来。】

五、小结本课,布置单元习作

1.回顾“思考折页”,学生自我反思本课的学习。

2.推荐科普网站,鼓励阅读更多的科普文章。

3.布置观察和习作任务。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迎春花也吹起了小喇叭,河里小蝌蚪在找妈妈,同学们也开始养蚕宝宝了。细心观察的同学请做好养蚕宝宝过程的图文记录,一个月后我们将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介绍它们的生长过程。

课例评析

本课提供的核心价值在于:

1.“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辅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

“群文阅读”需要的教学方式是“长文短教”,是“精读博览”,其目的是“轻负高效”。但是,如果“群文阅读”中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介入,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那么,往往所用教学时间不会减少,有时还会增加,甚至出现备课是“整组”,教学是“单篇”的现象。

2. 关注学生 阅读策略 的习得

本课教学中最核心的阅读策略是“联结”和“比较”。教学中出现多次,而且,每一次的联结和比较都有明确的目标:了解说明文的顺序与方法;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风格;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这些目标的落实符合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体现了“ 精读博览 ”的课程重 建思路。

3.“思考折页 ”———导学案的设计颇具匠心

教师课堂上为什么用的是折页,而不是一张打开的纸?我想,折起来的目的是:每一次打开,都是与一个阶段的自主学习相照应。正如教者所说,每一次打开都是为学生的一次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导学。折页中两次出现了表格,学生通过勾画语句,提炼关键词语,填写表格,在小组讨论中,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正自己的想法,留下思考的痕迹。

4.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能整体阅读三篇主体文本;能主动将主体文本与其他文本联结;表达时能有理有据;独立学习时能通过圈点勾画,寻找重要信息;小组交流时,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集体交流时,能主动站起来表达、回应、补充、反驳;学习结束,能公正友善地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上一篇:加强法制教育共建和谐校园通讯稿下一篇:青少年法制教育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