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情邂逅春天散文(精选3篇)
1.让心情邂逅春天散文 篇一
同事任薇高看我一眼,向我邀诗,很惭愧,我已经写不出诗来了。但任薇的要求我向来是不忍拒绝的,在我眼里,她就是诗。写不出来,那就退而求其次,聊聊诗。大家知道我是个刻板守旧的人,那就聊聊古典诗。
“千年往事凭诗见”,诗是什么呢?
诗是乡愁。每个人都有乡愁。那个遥远的小山村,村口那棵老得年轮都爬满蛛网的老树,树上的鸟窝和鸣蝉。儿时的玩伴,袅袅的炊烟,风吹的麦浪……这是我记忆里的故乡,可触可感的乡愁。读过诗塾的父亲常常在家里之乎者也,吟诗作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他告诉我古人折柳送别从这里开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告诉我这是思乡愁。读的诗多了,我和父亲之间无形中生出一种默契,常常用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来表达是非、爱憎和喜好,这种无须解释的心领神会常常让母亲嫉妒。其实,与其说这种心领神会属于我和父亲,不如说属于我们和诗歌,属于我们和远隔千年的诗人。文艺女青年,在清寒的雨夜,听到雨打芭蕉,风吹残荷,会无端地心生惆怅。文艺男青年,看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听到苍凉的号角声,会忽然生出悲壮的情绪。类似的情绪和感怀还有很多:折柳送别的不舍情,明月里的故乡思,烛光里的春闺怨,笛声中的征夫泪;大雁南飞的低徊,近乡情怯的纠结,少离老归的感喟……
这些意象感怀,通过诗歌代代相传,成为我们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它是我们精神上的乡愁,通过它们,我们与诗人心有灵犀,现实与历史遥相呼应。
诗是性灵。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诗歌既是诗人行有辙迹的精神记录,更是诗人性灵情怀的自然呈现。我们读诗其实是读人,读每个诗人独一无二的性灵。李白,出身游商,喜爱道教的自由不羁。他渴望建功立业,但更看重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他心如赤子,狂放不羁,真实坦荡。这样的性灵体现在诗作上,神思飞越,恣肆磅礴,锋芒毕露。有机会见皇帝了,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伺候领导不高兴了,他脱口就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便是纠结和悲苦也透着阳光,带着希望:“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与他同时代的杜甫却比他沉重得多。长在中原,出身儒宦之家,建功立业、经世济民的思想一生激励着他,也禁锢着他,家国重任、天下苍生是他背负了一生的十字架。这样沉重的性灵融化在诗篇里,必定是沉郁顿挫,让人低徊不已。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心心念念的仍是“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秋风掀翻了他的屋顶,他呼喊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知他者谓他心忧,不知他者谓他何求啊!
读的诗多了,见的性灵也多,无须会友,古人多少是同心。你可以喜欢李白的自由洒脱,也可以敬重杜甫的忧国忧民。或是执两而用中,达则如杜甫般勤于政事,夙兴夜寐;穷则如李白般纵情山水,随缘自适。选择并不重要,阅读思考本身已是价值所在。
诗是陶冶。孔子说,“诗,可以观、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钱穆先生指出,诗歌在中国如同宗教,可以教化人伦,陶冶情操。慈母手中线,游子心中吟,母慈子孝是最基本的人伦;“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求贤当若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知恩要投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节操要坚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诚可贵,精神方永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没有板着面孔的说教,没有疾言厉色的批评。诗歌以最温柔的方式,最敦厚的姿态,将中华民族千年以来形成的家国观、伦理观、爱憎观、善恶观,化进我们的血液里,形成我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很多时候,我们纠结中的舒缓、疲沓时的振奋、见贤思齐的主动和对人生局限性的清醒认知,以及思想的顿悟、精神的超拔,就来自于诗歌中的三言两语。或许,这就是朱自清先生所说的诗歌“无意的浸淫”的作用吧。
诗歌里,我们寻觅乡愁,会晤知己,陶冶性情,寻求启迪。借着诗歌,我们可以尝试着从患得患失中跳脱出来,对短暂人生做片刻的审视。大时代里的小诗人,小诗文里的大人生,历史深处的信息里隐藏着普遍的人生规律:人生的得失不过是一个综合的平衡。“穷而后工”,被功名抛弃的诗人,成就了千古诗文,赓续了文脉传统,执着于精神的人得到精神。得与失,如何衡量?人生的成功不过是必然和偶然的交互作用。多少踌躇满志的诗人,对人生的缜密谋划和设计被乖张的命运之手轻轻拨弄,于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乖张的命运之手可能是家国兴亡,时代巨变,也有可能只是人与事的因缘巧合,只是人性幽微,人心叵测,得与失,如何把握?“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人生通透至此,心平气和离我们还远吗?
借着诗歌,我们可以尝试着从焦灼忙碌中安静下来,对永恒之物做片刻的凝望。我想,对于贾岛来说,琢磨“推敲”的兴味可能远远大于对诗是否流传的期许。对热爱诗歌的人来说,阅读、琢磨、品味一首诗,本身就有着难以言表的愉悦和幸福。这种单纯的喜欢,安静的体会,发自内心的愉悦,对于汲汲营营的现代人来说是多么稀有和宝贵。现实永远焦虑,诗却是一种定力。某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或许你会突然发现,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出类拔萃、建功立业的孤注一掷,心灵的喜悦、精神的丰足、人格的完善,这些更深的生命领会和精神自觉都是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体现。或许,他们更关乎根本,更关乎我们能否“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芳菲的五月,年轻的你们邂逅诗歌,一如春天邂逅花海,大地邂逅绿意,实在是生命中最美丽的遇合。
2.春天的心情散文随笔 篇二
柳树在北窗外,北面为厨房,女人的大部分光阴要奉献于此。下厨之小事,坚持一生乃为事业。有时愉悦,有时不甘,可抬头向外,四季有古柳相伴,确实抚慰了不平。
北方树种原本稀少,近年才算热闹。然我却一心爱柳,视若生命。春乍起,杨柳先飞絮,惹动一池春水,春心并不因年纪而式微,总愿去田间地垄重沐春光。比柳更早知春意的实为桃红李白,奈何踏访山间太过刻意,待去时或者已过了初心。儿时居于山脚,与四季同乐,城中春意是与山间相错落的,如此,最早给我消息的往往是柳。儿时院中有柳,每到春浓,柳笛儿声声,稚童个个嘴边染上绿苦,春来得恣意。或者一圈柳帽扣头,男孩儿佩上父亲的弹夹绿水壶,倒比那红五星的帽子还威风三分。
如今窗外柳树根深,柳条妖娆。初春寒意不退,柳丝间的春意却渐渐喷薄,掩不住挡不住。衬上头顶醉人的蓝,风如画笔,涤着冬的尾梢。
正因春意尚薄,才得以细赏枝间喜鹊筑巢。想这天下生灵虽皆不如人类智慧文明,可节气却如催令符,厨房角落里的蒜头争绿,冻土下的种子发芽,睡了一冬的小虫苏醒。谁知会了谁,谁通晓了谁?而枝间两只花鹊忙碌。
那巢待发现时已成形,高度与我的窗子水平。两只鹊择枝,树大,飞到某处停下,尖嘴一合,头一歪扭下,衔回巢中铺陈。巢深处看不见身影,只见花尾巴一翘一翘。一只巢内,一只寻枝,待回巢两只鹊欢欣鼓舞叫个许久,许是为新生而引发的热烈吧。有次一只鹊刚刚揪断小枝却扑地落了地,它颇感意外,盯着地面半晌,似乎很不甘心。
喜鹊立于枝条时,我常担忧,细嫩柳条的力量,也常担忧尚寒的春风夜半吹落辛苦筑就的巢。杞人也不过如此吧?
因鹊筑巢,柳树更加生动。爱人与孩子恋这一幕,每日守望。寒冬时一场暴雪,古柳受损严重,鹊巢许也受到牵连,于是春归时,鹊不得不加固爱巢。小小的麻雀在树间啁啾,春意满人间时,会在房前屋后听到小雀的呢喃。各自忙碌,如人生。可是忙碌便是春意,如万物。
3.让我们的心情无私散文 篇三
别人向我微笑的时候,也是一种心境。
我向别人表示回应时,也是一种缘分。
别看那么一件小小的举动或者言语,都在你和我的心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私的注解就在那一次次的无意帮助之中形成的,也就是在那么一个个简简单单的伸过手来的过程中完成的。我想,你也会有所体会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社会上。
真的,我时常为那些美丽所折服,更为那些无所不顾的壮举所感动而流泪。当我们从那“哑哑‘学语开始,到跑步与竞争,每一分一秒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都付出了谁也讲不清的千变万化,那怆凄的旅途所包罗的丰富内涵,就是要我们穿越了那些漫无边际的黑森林和大荒漠,在那里泛滥着深不可测的沼泽以及那些生生不息的野生动植物,有许多枯腐而散发着恶意和屏障与望不透的雨帘,迷迷津津地笼罩着不同的形象,压逼地你和我都透不过气来,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彷徨地看着那些时光的叠影,只好望着那些伤痕累累的石头与草叶上的点点水珠,望着那些一只只野兔或野羊苍狂逃跑的影子,还有那些岁岁枯荣所留下的景象……
人在旅途,每时每刻。
其实,谁人不想拥有一份好心情呢?
其实,我们都把愿望砸碎了,然后又重新在属于展开的土地上的某一个角落里组合起来,尽管它疤恨斑驳,也是一种新的形状,也是自己的一种心态与心愿所至。
人,还是放宽心一点的好,想得开的还是好过,要不然,人就是酷制自己。让我们的
【让心情邂逅春天散文】推荐阅读:
雨中的邂逅散文01-05
邂逅相遇,是我们的缘散文10-30
邂逅的作文11-16
邂逅秋天作文11-22
读《邂逅美丽》有感09-18
邂逅作文600字12-07
旅程让心情更美丽-心情随笔11-18
邂逅泰国之水初一作文07-07
穿越千年的美丽“邂逅”08-31
邂逅“最美古诗词”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