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16篇)
1.《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一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2012-06-26 18:08保亭思源小学三年级数学备课组[博客]2828 字, 阅读 175, 评论 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3.通过对一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含义的理解及小数的读写法
把几元几角几分、几米几厘米表示成元、米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准备:课件(或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同学们,有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忙吗?小红和妈妈逛超市,但她不认识价格表(小黑板或课件出示播放超市物品与价格)
2.观察物品价格,指名说一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5.98、0.85和2.60)3.比较:超市里的这些标价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小数。
1.学生汇报比较结果: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明确:这“.”叫做小数点,读的时候就读做“点”。
2.小结:5.98、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教师板书:小数)3.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完整:认识小数)
4.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小数吗?你在哪见过?给大家说一说你见过的小数。学生列举小数,如:一包方便面的价格是:1.50元,发高烧时量出来的温度:38.5度,自动铅笔的笔芯是:0.5毫米,我的身高是:1.38米…… 5.读商标上的价格(强调单位)
(1)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谁来试着读一下?(学生读错的话教师直接指出,再让读错的学生试着读)
(2)讨论:小数点左边的部分与右边的部分读法有区别吗?(3)小结: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面的数还是按照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读法读,小数右面的数只要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4)依次读出小数并完成板书:5.98 五点九八 0.85 零点八
五、2.60 二点六零(5)再读小数,同桌互读互听。
(二)了解表示价格的小数的意义
1.探究生活中的这些小数表示的意义。(出示书中的表格)(1)问:5.98元是多少?明确:5.98元就是5元9角8分。……(2)探究表示价格的小数的特点。在看价格的时候有什么诀窍吗?
明确:小数点前面都是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几角,再后面一位就表示几分。(3)学生试读:书包价格58.95元;铅笔价格12.00元,学习课桌价格128.09元。
(三)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 1.猜一猜:0.1米有多长?
2.提问:表示长度的小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89页,思考这两个问题,看谁学到的知识最多。
想一想:(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1)分米、厘米怎样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2)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什么关系呢? 3.生自学课本.交流反馈。
(1)分米怎样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
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就是110 米,还可以写成0.1米。(2)板书:1分米=110 米=0.1米
说明:这三个都可以用来表示同一段线段的长度,所以我们用等号来连接。(3)同样得出:3分米=310 米=0.3米(4)学生列举。()分米=(-)米=()米(5)学生探究厘米又是怎样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教师结合学生自学.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完成: 1厘米=1100 米=0.01米 5厘米= 5100 米=0.05米 18厘米=18100 米=0.18米()厘米=(-)米=()米
5.观察比较:请仔细观察以上两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些时间)
(引导学生观察得到:十分之几米的可以改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米可以改写成两位小数)
(四)用小数来表示身高。
1.谈话:我们的身高也是用长度单位来表示的,出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你是怎样想的?(板书:1米30厘米=1.30米)2.那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表示吗?(生说自己的身高,并表示成小数,同桌交流。)
3.提问:用小数表示身高,小数点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数表示什么?
4.说明:其实小数除了在表示价格.长度时用到外,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呢?(指名回答)老师也找了一些!出示并读一读。(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橡皮擦长0.03米,宽0.02米;讲桌长1.5米,宽0.85米;铅笔芯粗0.5毫米。5.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转化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转化成两位小数,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呀,现在我们来做一下练习,看谁能把这个发现运用起来。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寻找小数并读小数。
讲述:最近小数王国里要举行舞会了,但是国王发现混进了一些整数,请我们班的火眼金睛把他们区分开来。、20.1、9、0.56、106、8.05 2.做一做:P89第1、2题,(1)学生独立填写、(2)集体反馈。3.P91练习二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填空,同桌互查,集体反馈。4.读出小数。P91练习二十一第2题,集体读出小数。5.想一想,说一说。
老师这个月的手机费是85.50元,就是()元()角。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就是()米。
小明买了一盒牛奶,用了两个1元和一个5分,这盒牛奶()元。
2.《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二
“导学案”教学设计就是指将课前预设的学案作为课程推进载体,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引导, 学生借助学案自主探究学习, 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的课堂教学过程。“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教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在注重学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强调学法的前提下科学设计的, 是引导学生融入课程、自主学习、学有所得的教学媒介[1]。
我们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导学案为载体, 强化教学互动, 注重同步教研, 实现资源共享, 努力开展好组内备课活动, 通过挖掘教材, 联系生活, 精心设计,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科学探究化学知识, 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设计重过程, 群力成合力
学校努力构建“学科中心组—年级备课组—个人教学”分层学科教学体制, 以年级备课组为核心单位, 推进“钻研教材、个体初备;中心发言、组内集备;修改预案、二次复备;教学生成、课中续备;反思总结、课后补备”的五步备课机制。高一化学备课组坚持以预设的导学案为依托,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引导, 让学生借助学案自主探究学习, 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利用学期初的教学计划, 明确组内分工, 统一布置, 统一时间, 统一地点, 通过个人努力、群体合力的方式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科学灵动的、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文本。同时备课组成员根据集体设计的导学案, 结合任教班级的学情, 发挥教师个体优势和特长, 形成既能体现集体智慧又能反映个体特色的教学过程。结合规定的备课时间与灵活的课余时间, 将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交流, 共同探讨, 协同解决, 实现智慧共享。对于存在的争议, 能兼容并蓄, 求同存异。对于存在的难点, 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规划微型课题, 让源于教学“实际”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实践”, 实效探究, 有效解决。
二、设计重实际, 规则成规范
为了避免集体备课的形式化、低效益, 导致导学案设计教案式、程式化, 我们备课组在集体设计导学案时明确两个重点, 遵循三项原则, 即依据教材、遵循学情两个重点, 注重综合性、探究性、层次性三项原则, 规范设计, 科学引导备课组活动, 努力形成高质有效的教学设计。
1. 明确重点, 有源可溯
(1) 扣紧教材。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 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之一, 更是教师进行课堂施教的重要依据。备课组始终将教材作为“第一教学资源”, 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真实意图, 同时拓展教学资源, 科学设计, 在“用好教材”, “教好教材”的基础上, 同时“深化教材”, 将教学设计源于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与提升, 努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适宜难度, 努力创设高效课堂, 造就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
(2) 注重学情。“导学案”教学中的“学”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以学定导”, “以生为本”的思想, 导学案的设计除了依据课程、教材的内容外, 更立足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立足把握具体学情的基础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熟悉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符合学生的实际, 学习条件上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学设计指导上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地调整与补充。
2. 坚持原则, 有章可循
(1) 遵循综合性原则。化学导学案教学设计充分整合教材、学生和教师等多种教学资源, 成为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巩固提升的教育媒介材料, 设计上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将知识问题化, 课程系统化, 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顺应与深化创造对接与联结的机会, 搭建具有梯度性、探究性、主体性的建构平台。
(2) 遵循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教学设计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究学习的能力点和思维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合理设疑, 有效探究, 在质疑中辨析, 在否定中确定,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自主能动性, 充分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学习快乐, 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2]
(3) 遵循层次性原则。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年级、班级学生的独特个性及认知水平的差异, 将学习内容整合成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学案, 做到问题难度上有所区分, 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 努力适应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又做到现有起点与教学未知的有效衔接, 避免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造成教学差距。
三、设计重策略, 效果成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备课组进行导学案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我们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 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学案引导下, 以问题为导向, 从而让学生在“好学”中“学会”, 在“会学”中“好学”, 从而做到“善学”, “乐学”。
1. 自主合作的设计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入课堂, 走近知识, 走出困惑的互动过程。导学案的设计要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 巧妙置疑, 合理牵引,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善于分析, 逻辑推演, 自主思考, 自我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会交流。将学案设计中的科学探究及梯度设问作为牵引学生学习的切入点, 让学生自主组队, 小组合作, 交流学习困惑, 协商问题解决路径, 共同有效学习。如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性质教学时, 合理设计如下两个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引导: (1) 如何辨别两瓶白色粉末哪个是碳酸钠, 哪个是碳酸氢钠。通过预习, 查阅资料, 小组互助, 协同合作, 设计出四种鉴别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2) 如何鉴别两瓶无色的Na2CO3溶液和Na HCO3溶液。通过小组讨论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学生踊跃展示。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学生对学案中的设计问题进行有效探究, 自主学习, 彰显个人“独学”的主体独立地位。同时, 借助小组合作, 共同努力, 协同共进, 在问题的碰撞与消化中, 激发潜力, 寻找真知, 彰显“对学”“互学”“群学”互助合作的共赢效应。
2. 情境体验的设计策略
情境体验设计是根据确定的课堂三维目标, 借助学生存在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可接触到的素材等课程资源为脚本,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设身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 在自身情感体验中引发感悟, 诱活思维,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观察中体验, 在归纳中拓展, 解决问题, 获取真知, 形成能力。如在学习《浓硫酸性质》的教学设计时, 利用“蔗糖制备黑面包”的教学情境, 可以递进设计: (1) 无色的蔗糖怎会变黑? (2) 形成“面包”中怎会有刺激性气味?是什么气体? (3)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产生的气体? (4)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否一定是CO2? (5) 如何除去气体中的SO2? (6) 如何证明气体中的CO2存在?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学生经过小组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盲点, 捕捉闪光点, 深刻理解浓硫酸的两大特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收获了知识, 对化学的实用性也有很深刻的体会。借助教学情境设计, 将学生置身于不断解决认知冲突、知识对撞的问题情境中, 借助新旧知识间的共性迁移, 获取化解问题的方法。在经历问题与问题的碰撞, 实现知识与方法的顺接, 体验化学知识的精准实用, 形成化学学习的自主能力。
3. 科学探究的设计策略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而实验是学生获取新知识、进行知识再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丰富实验过程、提高实验趣味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产生思考阻力点。设计合理、现象鲜明的化学实验, 会让学生恍然大悟, 并积极展开思维活动, 借助现象辨析, 合理假想不断接近科学事实。如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可设计如下过程: (1) 观察氯水的颜色。 (2) 测氯水的酸碱性。 (3) 向氯水里滴加Ag NO3溶液。 (4) 将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5) 日光照射盛满氯水的倒置的烧瓶,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不仅能深刻地掌握新制氯水的成分, 而且能明白久置的氯水就是盐酸溶液。让学生由参与者变成探究者, 通过大胆猜想, 尝试推理, 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 结合实验现象特征进行思考探究, 合理论证推理, 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在去伪存真, 精练归纳中, 完成的知识获取。[3]教学实验设计中通过“认知—探究—再认知—再探究”的思维推进程序,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探究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4. 悟误反思的设计策略
在教学反思中注重“悟误生成, 动态矫正”, 为下一次的教学设计提供设计素材。教师需要根据课前教学设想与课中学习反馈的合理性, 及时反思整个教学流程中的得与失, 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回味学习过程, 总结学习得失, 独立作业中补齐课堂学习的遗漏和不足, 矫正认识的偏差, 巩固学习的成果,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为教师制定下一课的导学案提供资源。如在学完钠的化学性质后, 作业中出现“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并说明理由”时, 绝大部分学生都错误地写出答案“2Na+Cu SO4=Na2SO4+Cu”, 理由是根据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知知识, 钠排在铜前, 钠应能置换出铜。教师针对这一答案, 可以将其改为后续课的演示实验, 让实验现象与原先的错误答案产生矛盾。另外还可以反问:若把钠放入熔融的硫酸铜中和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是一样吗?通过以“误”生“悟”、讨论归一等途径, 利用学生思维单一导致的错误, 创设教学新内容的学案设计。[4]
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和教研的基本细胞, 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教学智慧和提升教学技能的有效载体,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我们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导学案设计是改进教育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推进手段, 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 体验学习过程, 以完成教学任务, 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备课组的导学案打磨是一个“面对面”的教研预设活动, 也是一个“手拉手”教研协助活动, 更是一个“背靠背”的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的活动, 其作为实用简洁的教学手段, 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教学实际便于操作, 易于实施。虽然运用已有多年之久, 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还很肤浅,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揣摩, 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慧琴.高中化学“导学案”运用中的辩证关系浅析[J].西藏教育, 2015 (1) .
[2]赵飞君, 等.导学案、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及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 2013 (19) .
[3]单世乾, 耿秀梅.化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以《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 (6) .
3.“导学案”设计初探 篇三
一、“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1.“导学案”的设计要“精准”
“导学案”的设计是一节课的开始,它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准备的,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的。它通过让学生在课前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的理解、自主寻求解决办法为目的,起到贯穿课堂教学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一课时,我布置给学生的导学案是:“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数字1、2、3、4、5、9、0、0、0、0,组成你自己喜欢的多位数,举例子说明你是怎样读出来的?然后请仔细分析它们的读法分别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这样设计的导学案目的性非常强,直接告诉学生研究作业的目的就是要你读数,总结读数的方法,然后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就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为提高课堂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导学案”的设计要“浅入
在教学一年级“10以内的加法”时,我给他们设计的“导学案”是:“5+3=( ),比一比,谁的方法多。我的计算方法是:
”在课堂交流时,竟然出现了近十种计算方法,有一个一个数的、接着数的、画图表示的、摆学具的、还有编故事的……真是出乎意料!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能通过操作、查找、观察、推理等进行学习的内容,尽量地引导他们在“我的发现”中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一些方法或规律性的东西来,以达到知识的内化。
3.“导学案”的设计要“开放”
“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开放性的原则。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和厘米,对单位之间的转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课本虽然只是以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转化作为学习内容,考虑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还是设计了一题开放性的问题:“你还想研究“毫米”与哪个长度单位之间的互化呢?”没想到,在这节课中,最为精彩的交流就是这个问题。
二、导学案的设计类型
1.“感受型”导学案
所谓“感受型”导学案,应突出“感受”两字。“感受型”导学案因要求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单元或某个知识点做初步的感知,为后面的系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设计要任务简单明了,易于操作,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初步感知新知,以学生的初步感知为目标,不做过高的硬性要求。它可以分为“大感受”和“小感受”两种类型。“大感受”适合于中高年级学段的学生,它是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体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小感受”则适用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它可以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设计成口述或学生游戏的形式。如 “感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的导学案,我把它设计如下:
感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导学案
同学们,请阅读课本第二单元,找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仔细观察,挑战自己,完成下表。
我的发现:
这是一份五年级的导学案,设计时遵循了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原则。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观察实物或者网上观看相关的PPT,都能很好地完成预习任务。部分学得好的学生不但了解了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在我的发现中,不但能归纳出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还提到了求它们体积的相关内容,真正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认识型”导学案
“认识型”导学案 是在“感受”型导学案的基础上有侧重地分知识点进行设计的。它的设计目的要求高于“感受”型导学案,要以学习的知识点为目标,围绕该重难点,以例带理,以例引理,使得学生明晰概念,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达成一定程度的数学认识。一年级的导学案,要求设计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紧紧围绕计算方法的研究,鼓励学生在计算方法上多样化,既联系实际认识了减法的意义,又突出了本课的计算教学。
3.“整理型”导学案
“整理型”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完成一个单元的知识后对该单的知识进行梳理而设计的。它的设计要求学生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梳理思路,查漏补缺,尽可能做到所学尽在掌握中。
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不但可以理清知识间的关系,还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反馈,交流,能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4.《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四
年 级 课型 新课 执教人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正确、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 利用知识的迁移,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具准备:
预习准备
(3) 我学过,我会做:
计算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15-1610÷2×516-7×2
129+(74-52)÷27×[25+(36÷3-7)]
上面几个题的运算顺序怎样?(小组内说一说。填一填)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同级运算,应从()往()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法,再算()法;如果有括号,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新课自学尝试
(6) 探究新知:(学习课本P74)
1、刘老师为给9月份的“文明之星”发奖品。用20元买三支钢笔和一个笔计本,每支钢笔3.5元,每个笔计本7.4元。还剩多少元?
自学提示: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可以先算买3支钢笔后剩多少元,再算买笔计本后还剩多少元。列式:
计算时先算()法,再算()法
还可以先算买两种商品一共用了多少元,再算剩下多少元。列式:
计算时先算()里面的。
2、试一试:
7-0.5×14+0.833.6÷0.4-1.2×5
20.9+10.5÷(5.2-3.5)9.4×[1.28-(1.54-0.31)] 借助生活情景,引入新知
探讨运算顺序
尝试计算
概括计算方法
展示研讨
(5) 课堂总结
议一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
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达标检测拓展 练习十六第3题、第5题(书上) 巩固新知
课堂收获与不足 这节课我学会了:
不明白的:
5.《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感悟、观察、比较、验证等学习过程,探索并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在观察、类比、迁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到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翻页器
学具准备:每组一张数位顺序表,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向与小数大小的变化关系。在比较中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影响小数的大小,即点动则数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这有几条信息:【课件出示图片及信息】
一节旧电池换一角钱物品----武汉城市圈废弃电池回收工程启动
卖一件商品捐出一元钱——湖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伊宅购爱心基金成立
一分钱购物 体验快捷支付——爱玩工作室
自读,初步了解信息:自己读一读,看看从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提取数据信息,比较异同:
这三个数据你能分别用小数表示吗?【课件把三个数据圈圈】指名说,师板书:
【 0.01元 0.10元 1.00元 】
观察这三个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两个0,一个1组成的;都是两位小数;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三种:数字的顺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三个小数的大小不同;
明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影响小数大小的变化
你们刚才说了这么多的不同,究其原因,是谁造成的呀?谁有这样大的本领呢?【小数点】
你想对小数点说点什么呀?
师:看来,这小数点的确是非常重要。只要它的位置动一动,移一移,这个数的大小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这小数点会怎么动,数的大小会怎么变呢,我们得来研究研究。
2.整体观察,借助观察的顺序,明确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小数大小的变化关系 问:还来看这三个数,整体观察观察,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监控:(1)观察的顺序----即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顺序;
(2)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即左右;
(3)移动后数值的变化-----即大小;
追问:你怎么知道小数点右移动,数就变大了?你怎么知道小数点左移动,数就变小了?
适时板书 【 上----下 右移大 ;下----上 左移小 】
师:看来,这小数点可真是太伟大了。只要它一往右移动,数就变大;往左移动,数就变小。
鼓励质疑,揭示课题
(1)学习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或者困惑吗?
监控: 为什么小数点右移变大?左移变小?【 为什么】
小数点移动后与原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变化规律】 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研究这有趣的小数点。【有趣的小数点】 在多角度说理中,理解并概括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一)理解并概括小数点右移一位、左移一位的规律
1.理解并概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10倍的规律和道理 师:我们从中任选两个数来研究吧:
(1)0.01元到0.1元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监控: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右移一位 ?10倍】
你们都认可这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结果得到的这0.1就是0.01的10倍吗?你说是10倍的关系,那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10倍关系是正确的呀? 预设1:借助元角分之间的单位转化,都统一到分;【单位转化】
预设2:借助计数单位,一种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计数单位】 预设3:先借助小数的性质,再借助份的概念解决。0.01是100份中的1份,0.1=0.10,0.10就可以理解为是100份中的10份,10份是1份的10倍;【性质+份】
预设4:先借助小数的意义,再借助计数单位解决。0.01是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一,0.1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百分之一的10倍。【意义+计数单位】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都说明了,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右移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理解并概括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10倍的规律和道理(1)要是反过来,由0.1元到0.01元有什么变化?
监控:小数点左移一位,得到的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左移一位 ?你怎么得到的这0.01就是0.1的十分之一呀?(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
(3)【课件演示】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右移一位,左移一位,得到的数分别与原数之间的关系:
课件描述:用一个长方形表示0.1,这样的一个正方形表示0.01,10个这样的正方形就是0.1,10个正方形是1个正方形的10倍,所以0.1是0.0的10倍;现在这10个正方形在依次减少,最后剩下了一个正方形。1个正方形是10个正方形的十分之一,所以0.01是0.1的十分之一。
1】 10
在举例验证中,进一步理解规律 提炼规律
问:刚才我们借助0.01和0.1这两个数据得到了一组规律,谁来说说?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教师板书此规律】(2)举例验证
问:不管是左移还是右移,只要是移动一位就都是这样的规律吗?你能再举两个数来验证一 下吗?如果有困难,老师还给你们每个组提供了一个数位顺序表。(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先告诉大家你的结论,再说说你举得例子和验证说明的方法。
监控:(1)小数点右移及其验证说明的方法(2)小数点左移及其验证说明的方法
师:看来,不管小数点是左移还是右移,只要是移动一位就会有这样的规律。4.概括规律并提炼学习方法
(1)提问:谁来再把这么一个有价值的规律读一读呀?
梳理:回忆一下,这个规律我们是怎么发现的?(多让几个学生回答)师:同学们的发言特别好,我发现你们提炼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咱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教师边板书边说:我们先是认真观察,不仅从上往下观察,还从下往上进行观察,特别有序;然后进行比较概括,总结出了这个规律,最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验证说明为什么是10倍和十分之一的关系。【观察有序 比较概括 验证说明 】
(二)在合作探究中,理解并概括小数点右移两位、三位,左移两位、三位的规律
1.理解小数点右移两位、左移两位的规律(1)引发联想:
想一想,规律只有这一个吗?还有没有?
监控:小数点右移两位、三位……;左移两位、三位……【两位、三位】 追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0倍 100倍
1】 1001000(2)提出要求: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沿着刚才的学习方法,四个人一组,选两个数来研究研究,看看小数点往右移动两位、三位,往左移动两位、三位是不是我们猜想的这个规律呀?如果真是这样的规律,你可以用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可以在课练本上画一画也可以借助数位顺序表来写一写。(3)反馈交流: A:反馈移动两位的规律 小组汇报:
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发言?先来说说小数点右移两位和左移两位的。一会发言的小组先告诉大家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吗?再说说你们是怎么证明的? 预设:借助数位顺序表来说明的;借助前面的方法解释的; 监控:小数点右移两位、左移两位的说理 课件演示:
借助直观图进一步理解:(课件描述:这个大正方形用1表示,把它平均分成100个小正方形,这1个小正方形用0.01表示。100个正方形是1个的100倍,也就是1是0.01的100倍,反过来这1个小正方形是100个的一百分之一,也就是0.01是1的一百分之一。)B:反馈移动三位的规律 小组汇报:
问:小数点右移三位,左移三位呢?哪组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立体图】(课件描述:出示一个大的正方体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标注出1;其中的一个小正方体图上颜色并标注上0.001)
问:看看这幅图,你能结合它来再来说说嘛?(可以引导学生发散到这1可以看做是1吨,1千克,1米)师: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整体概括,引发质疑,提升认识 概括:
(1)问: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这样的三组规律,谁来完整的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要是右移四位,左移四位呢? 移动更多的位数行不行?【。。。】 质疑,提升认识:
回馈开课质疑,进一步理解点动则数变的深刻道理:
问:回过头再看看这两个问题,知道有这样的规律了,那为什么右移就大?左移就小呀?
预设:小数点移动改变了原来的每一个数字所在的位置 教师质疑,进一步理解倍数关系:
问:的确,这小数点移动后改变了每一个数字所在的位置,那为什么偏偏右移
11一位是10倍,两位100倍,三位1000倍;而左移一位就是,两位,三
101001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呀?(学生可以举例说明,教师适时出示数位顺序1000表,结合着学生举例来板书)
师:因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关系,右移一位就是一个10,移两位就是10个10,即10乘10=100,三位就是10乘10再乘10=1000,反过来就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巩固练习
A层:P44——做一做 B层: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5.35<()<()<()<()<5.37 C层:把一个小数扩大到它的1000倍后,再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缩小到1,最后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小数变成72.68,这个小数原来是多少? 100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2.老师送给学生两句话:学习知识要有问题意识,解决问题要有知识意识。
意思是说,我们在学习时一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善于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借助原有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长此以往,我们的学习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6.《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六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应用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新
1.回忆:前面我们学习过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是怎样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个规律很方便地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启发:学习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你认为我们还应该继续研究什么问题?
3.揭示课题: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变化又会具有怎样的规律呢?这样的规律又可以使我们很方便地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
二、探索规律 1.提出猜想。
出示例5:21.5除以10、100、1 000的商各是多少? 让学生将上述问题改写成三道除法算式。
提问:在进行计算之前,请你先观察一下这三道算式的变化规律,猜一猜这三道算式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学生边观察算式边进行猜想,并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提出猜想:一个小数除以10、100、1 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2.验证猜想。(1)初步验证。
提问:这样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怎样去验证?(引导学生想到可以逐一计算出每题的商,并将它与被除数进行比较)
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出三道题的得数。(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商的变化规律)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题得数小数点的变化情况。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21.5 ÷ 10 = 2.15 21.5 ÷ 100 = 0.215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21.5 ÷ 1 000 = 0.0215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组织学生结合上面的计算结果,具体说明猜想正确与否。小结:经过实际计算,我们发现这一组题目符合我们的猜想。(2)举例验证。提问:刚才我们计算的一组题目,符合同学们提出的猜想,是不是就可以认为这个猜想一定是正确的?(引导学生想到所研究的例子还很少,要是任意举出的例子都符合这一要求,我们才能确认猜想是对的)
要求:下面就请每个同学任意再找一些小数,分别除以10、100、1 000,用计算器计算,看看是不是仍然有这样的规律。要注意所举的算式不要超过计算器的计数范围。
学生自己找一些数,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验证。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3)确认猜想。
谈话: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将所举的算式放到一起进行观察,并互相说一说自己举例验证的情况。
反馈:你们所举的例子是不是都符合刚才的猜想?
确认:对于刚才的猜想,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想到每个人任意举出的例子都说明猜想是正确的,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成立的)
3.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规律?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吗?
追问:能说说你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吗?
三、应用规律 1.教学例6。
出示例6中的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格中知道了什么。提问:长颈鹿的体重是多少吨?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想到解决上面的问题就是把500千克改写成用“吨”作单位的数。[板书:500千克=()吨]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上面的改写。
组织交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把500千克改写成用“吨”作单位的数,可以用500 ÷ 1 000,计算500 ÷ 1 000可以直接把5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得到0.500,再化简成0.5。
2.指导完成“试一试”。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说说你是怎么得出结果的?为什么要把4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你是怎么思考的?
小结:刚才我们将三个单位是千克的数量改写成了用吨作单位的数量,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可以怎样方便地进行这样的改写?
3.拓展延伸。
谈话:想一想,运用这个规律还可以使哪些计算简便?(引导学生想到把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都可以运用这一规律使计算简便)
练习: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小结:将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只需根据进率将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
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0.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分别是怎样思考的。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先说一说,括号里要填的数与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怎么看出从10到0.1,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读题后先说说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然后独立完成。
五、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1)经过探索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规律?(2)我们是怎样探索出这个规律的?(3)应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解决什么样的问题?(4)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愉快吗?
7.如何进行导学案的习题设计 篇七
练习的有效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巩固课堂知识,并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其技巧性和各方面的能力,同时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会与否的重要步骤,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对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途径。所以我们必须从导学案的“导”入手,从导学案的“练”延伸,并将传统的练习模式与新型的练习模式相结合,从而摆脱传统练习模式的单一和枯燥,让学生不但能够快乐的进行练习,还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英语,灵活的运用英语。
一、导学案练习题的设计要吻合课堂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
课堂导学要求教师要把单元目标要合理优先整合,因为明确的课堂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设计作业的时候也必须要根据课时目标来。因此,练习的设计就要贴近当堂课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例如:我在进行九年级Unit 12教学时,我是这样设置的,第一题,短语翻译。如:径直回家、打算做…、燃烧的楼房等等。第二题,写出下列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如burn write drop listen等等。第三题,根据句意及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等。这样设置,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重要的基础语言点,又明白了的重点的语法结构,也解决了他们容易在过去完成时中时态是的错误的问题。而在进行学法导引时, 我是这样设置的:5分钟自己造句,5分钟两两造句。要求学生迅速用当堂课的语言知识完成过去完成时的练习。因为练习的设置贴近课堂知识且具竞争性,因此不但能够更好的巩固学生的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喜爱,让英语能够真正的为学生所用,而不仅仅只为了应付考试。对于这类符合学生个体所需,能够呈现课堂内容、难易知识点,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成就感,从而对于英语的学习充满热情。
二、导学案练习题的设计要有选择性和层次性
传统的英语课后练习主要为单词的抄写、文章的背诵以及固定题型试题的练习,而这些往往都不注重其质量而仅仅之侧重于完成的数量上,同时完全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实施素质教育和课改的同时,在导学案的练习编写时必须要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性格特点,并在导学案练习设计的时候,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这样不但能够体现个体间的差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潜能。同时注重差异性还能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锻炼,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的习题编写层次选择基础性强的练习,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简单习题之后还可以相应的再做一些扩展练习。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学习基础的导学案练习题才是学生真正所需要的,也才是最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经检验证明,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导学案编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华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导学案练习题的设计要注重学生自主完成和合作完成的有效结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主导思想——自主学习也不断的传播,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当发现问题的时候,让学生独立的进行探索,已获得最终的解答方式,并从不断的探索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学生探究练习就是一种自主学习,它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并在不断的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众所周知,英语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在相应的语言情境中才能够更好的掌握,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因此,在英语导学案的习题设计中,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设置是必需的,这一点也在要求学生要学会合作。所以,在进行导学案的习题设计时一定还要考虑到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习题设计。
四、导学案练习题的批改一定要及时、课后指导一定要到位
因为导学案主要在一个“导”字,所以练习的设计不能够占用太多的空间,作为语言学科,不仅仅需要加强学生的训练,对于学生训练的结果也应该及时的进行反馈,同时还需要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要及时、仔细的对练习结果进行批改,同时也要对不同学生的点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学生额外的进行辅导,额外的辅导并不会让学生反感,相反,学生会因得到老师的重视而加倍的努力学习。同时对于练习结果的点评也应该因人而异,对于学生的优势之处应该加以表扬,并让其继续发扬,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应该委婉的点出,并鼓励其努力的改正,这样既能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够让学生虚心的继续努力学习。
8.导学案设计的几点体会 篇八
一、准确把握课堂容量
导学案一定要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既不能多,也不少。特别是在刚开始使用导学案时,宁少勿多,这样有利于学生适应和撑握导学案的用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根握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一课时的学案内容。
二、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要把书中的知识点、解题思想等转化为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和演绎的能力。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在知识问题化的过程中要遵循几个原则:
启发性原则。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如在设计乘方运算导学案时,只问什么是乘方运算?学生就会只通过阅读教材,回答出“乘方是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不能深入进行思考,也不能真正地理解乘方的运算。如果在这样的问题后面加上“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就会积极思维,并能加深对乘方运算的理解。
明确性原则。在设计导学案问题时,一定要有目的明确,让学生知道你设计的问题从哪个角度去回答,不能让学生不知所问。如设计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这节课的导学案时,如提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就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哪个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提问“二次函数的图像是对称图形吗?是什么对称?它的开口方向和哪个系数有关?”,学生就会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进行探究,从而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开放性原则。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如在设计同底数幂相乘时,可以出示一些同底数幂运算,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计算的规律,自己归纳出法则。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自主思维的空间。
三、导学案的设计要落到实处
归纳与反思是导学案的又一重要作用。有些学生学习时不能及时反思,及时复习,从而导致课堂学明白,课下不会做的现象出现。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就要在重难点和解题思想处设计反思与困惑,让学生及时反思,找出自己学习上的成就与不足,这样在课堂展示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导学案设计要有层次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阶梯性、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导学案要有梯度,才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并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导学案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导学案练习要及时,难易要适度
每一个知识点后面的对应性练习应以基础为主,要紧扣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及中考焦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达标检测中,可适当出一些有梯度和难度的习题,但不要过多,主要给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拓展和提高。
9.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篇九
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一、理清“导学案”框架结构及内部逻辑关系
1、以“课时”为基本单位设计导学案
(1)一般以课时独立成篇
目前,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课时授课制”,学生的学习都是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的学习,导学案不能独立于这一组织形式之外,理应为学生的课时学习服务,一般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导学案。
(2)应依据学生学习需要增设相应课时 学生要形成技能和稳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归纳已有经验,形成概念并同化原有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材的设定课时中,经常增加习题课,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补充一些专题课,单元或章节完成后增加复习课。
2、理清每课“导学案”各个要素的逻辑关系
(1)每课“导学案”的基本栏目之间关系
我们一般把每一课时的导学案分为以下栏目:学习目标、导学过程、资源链接、课后作业。其中“学习目标”板块是整篇导学案灵魂,统领整全篇,其他板块均为其它服务,作它的子系统,因此,它在位置上居于篇首,编辑上应用不同字体和横线隔开的方式予以区别对待。导学过程、资源链接、课后作业栏目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因此,在编辑上这几个栏目既体现整体,又相对独立。
(2)“导学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之间的关系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过程”是一篇导学案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达成目标的关键,是导学案的最重要的设计内容。“导学过程”要实现导学功能,学生首先要知道怎样学和学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其次,学生要知道具体可执行程序和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导学过程首先要告“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然后进行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把“学习方式”细化为学习活动中具体为可执行程序(包括学习指令或指导语言),把学习内容细化为在学习活动中的系列问题。
二、重点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环节和学习活动
1、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法
在教案中,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掌握来描述教学行为和目标程度,然而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因而,学习目标的设定应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实践中,我们办法如下:
(1)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关健词: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如《不等关系》课的学习目标:知道不等号涵义,说出不等式的意义,会用不等号表示常见的不等关系。其中“知道、说出、表示常见的”等词语既表示学习方式又指出了达标程微信公众平台:校长视野 微信号:xzsy365 每日三篇干货推荐!校长视野,精彩不容错过!
度。
(2)学习目标和“导学环节”大致对应《不等关系》课中学习目标与下面“2”中所列学习环节大体一致。
(3)学习目标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要求一致
我们要求: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这样编写使导学案克服了过去习题超前布置的现象,减小了学习难度,减少了作业容量。当然,目标确定的恰当是否致关重要,需要教研集体研究决定。
(4)学生重点概括目标中的重要内容
2、学习环节的设计方法
(1)“双命名”或“三命名”学习环节
我们把每课学案划分为3-5个大的环节,采用双命名方式,前面是学习方式,后面跟学习内容。如:在学习《不等式关系》课的命名如下: 第一环节“自主阅读—联系旧知识,认识不等号”,第二环节“指导学习——不等关系的意义”,第三环节“自主练习——列不等式”,第四环节“引导探究——在应用背景中列不等关系”,第五环节“归纳总结——不等关系回顾”;有时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学科学习方法,也有一些采取三命名的方式。比如在学习《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一课中的第一环节:“自主阅读——类比全等三角形相似条件,思考相似条件”,其中“类比”一词指明了学科思维方法。
(2)根据内容情况选择学习方式 导学案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指导学习、引导学习、归纳总结。
3、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与经验
1、指令、指导语言与问题任务的处理方法
(1)每一个活动前先指明学习的步骤,用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别。(2)在问题前用简短的学习动作词语概括并加标识。这些指导语言有:归纳、小结、猜测、验证、证明、例题示范、反思、提示、分析、观察、实验等。下面方框是“单项式概念”的一个学习活动。通过上面两种方式既清楚地展现了学习的程序,又较好地表达要研究的问题。
2.列代数式—观察并归纳共同点—写出单项式概念—阅读相关概念—勾画出关键词(1)火车以v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1.5时后火车行驶的路程是千米.(2)某校学生总数为x,其中男生占总数的,男生的人数为.(3)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高为h,则它的体积为.【归纳】以上几个代数式都是,这样的代数式叫单项式。特别地,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阅读】一个单项式中,其中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的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一个数字是0次单项式.微信公众平台:校长视野 微信号:xzsy365 每日三篇干货推荐!校长视野,精彩不容错过!
2、问题的呈现方式多采用简答或解答的方式
导学案重点是展现学生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而不是展现各种不同的问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共同特点是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具体,不必填写解答过程,测量的是学生对关键词的知识记忆和结论的准确.对考生独很难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填空题和选择题由于材料较多,在编辑上占去大量的版面,给阅读者造成阅读困难;问题的零碎呈现也不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应为问题思考留有空间
一是为问题它可以方便学生作解答之用,但更主要的意图是留给学习者思考的空间,既便是这些空白不需要作答,只有留有空白,才能给予学习者思考的空间,就象作画一样,留有“飞白”,才能给观赏者想象的空间。否则,学生在学案引导学生中不容易把握问题关键和重点。
4、每个活动应展现完整认知过程或思维过程
概念形成和原理探究的活动,应体现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例题示范活动,应体现分析过程,解答规范过程和反思总结方法或技能的环节;自主练习活动,应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应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对于难度较大又是重点的问题,应遵循低台阶、高密度、缓坡度的原则,步步为营,既展现问题的发展变化,又满足发展水平欠佳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探究活动,应着力设计开放型问题或有认知冲突的问题。
三、导学案设计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导学案应是教师集体与个人共同智慧的结晶
教案是教师个人的艺术,学案设计既是个人的艺术与是集体的智慧。我们最开始编写的学案,经常出现一个作者编写设计的内容在教学中并不被其他教师采用。是由于缺乏集体共识:对用学案实现课堂导学存大分歧,对教材的理解不一致,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把握差导较大。后来,我们把编写学案的老师分成小组进行审核,对每一个教学目标必须达成共识。
2、导学案设计应方便课堂教学
(1)每堂导学案以两页设计为最佳,第一页为书的左面,第二页为书本的右面,当学生打开一节学案后将不另外翻页。
(2)按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次编号,教学环节前的顺序符号应使用图标表示,便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时,学生能根据教师要求准确定位学习活动。
(3)应重视行距,以一点五倍行距最为适宜,便于学生顺利阅读而不至于上下文混淆。
10.导学案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十
设计导学案的八要:
要读懂学生,学会分析学情。
要研究文本,把握学科特征。
要设计目标,行为具体可测。
要针对目标,设计中点活动。
要知道参与,提高学习水平。
要提供案例,帮助学生学习。
要扩大容量,丰富相关资料。
要多种方式,积极鼓励评价。
1、“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1)基本理念: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使每一个学生掉队。
(2)操作载体:师生共用“导学案”。“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卷案于一体,起到“三案合一”的作用,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3)导学案编写原则:①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②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③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④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⑤开放性(有可供师生完善的“留白处”);⑥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基本操作流程:教师个人备个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2、“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目标
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前置自学
前置自学一般要在课上进行,学生依照“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能归纳的规律自己归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寻求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圈点标记深入钻研,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指导自学,同时根据掌握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前置自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能力;二是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充分准备;三是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
(三)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一般问题的展示交流有两个层次,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展示、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后整理出小组的意见在班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展示的时机要跟教学的流程相和谐,要恰如其分的贴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来展示,不能为展示交流而展示交流,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以便及时进行点拨。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学会的,都不需要讲。所谓的“讲”,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点拨,择机指导。
展示交流环节是课堂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环节,它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效益:一是展示交流促进了前置自学。要想展示精彩,必须深入自学。先自学后展示能有效地启动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两个层次的展示交流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机会受到关注。三是展示交流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学生个体拥有的信息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信息的交流使潜在的力量显性化,形成真正的力量。课堂上的展示即是一种信息交流,在参与中,在倾听中,使得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的思路赖以延长,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更为深远的领域。四是展示能暴露学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五是展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快乐程度。形式多样的展示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增加自信。
“展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将“学路”和“教路”有机地融合在一体。“教”是贴着学情而进行的有效的点拨,“学”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智慧成长。
(四)合作探究
学生依照导学案或教师的提示进行探究性学习。
这一环节是针对前两个环节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思想性,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合作探究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提出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这个环节是灵活机动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取舍。
(五)达标拓展
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
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以上五个环节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流程,将“学路”“教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学路”是最基本的。这五个环节既可以在一节课中体现,也可以在一个课题的教学中通过两节课、三节课来体现。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等不同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取舍。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取向是让全体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履历”,最大化的尊重培养发掘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资源对教学效益提供最大化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操作注意事项
(一)优化集体备课流程,保障导学案质量
集体备课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编制的“导学案”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集体备课总结起来有如下方面:
(1)三定: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集体备课内容明确)。
(2)五备:①个人初备,形成个案。个人初备时,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材料,突出抓“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同时,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②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备课组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进行比较,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初案”。③完善整理,形成定案。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④跟踪听课,形成复案。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根据学校听课安排或邀请别人听课指导。把关领导要跟踪听课,了解集体备课落实情况。⑤教后反思,形成补案。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出较为翔实的教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3)两个评价:①包组领导对导学案进行质量评价,把关验收;②学校领导现场跟踪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中教师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
(二)强化导学预设,提高课时效益
“导学案”形成之后,教师要在学生用的“导学案”基础上对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观察、参与、指导的紧张度和针对性,以确保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效率。
预设的内容包括:(1)前置自学阶段:教师要预设学生的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自学巡视需要个别指导的同学。(2)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预设展示的方式(自主展示还是提问展示)、展示的时机、展示的策略、展示的学生层次、展示时可能会暴露的问题、展示时的点拨角度方法等。(3)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要预设探究方式、探究角度、探究可能达到的深度;集体或个别指导的合作小组或个体,点拨讲解的起点、内容。(4)达标拓展阶段:教师要预设不同学生的不同达标度、达标反馈的方法、个别指导帮扶的对象,评价激励的方案,总结梳理的方法、内容等。
(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单一的、机械的“听讲-练习”的被动状态转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展示”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除了教学模式本身所起的作用外,教师还应该在课上或课下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学习、合作、展示、倾听、评价。
11.《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十一
(1)“学案”必须要明确学习目标。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按照课程标准对所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清楚、简练、实用,条目不宜过多,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目标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2)重难点必须要明确。(3)要有必要的学习准备。一是知识准备,本节需要的前置知识,需要查阅的信息资料;二是物质准备,主要是需要能提前观察的现象、能提前做的小实验,以及课堂探究实验需要学生提前准备的实物和学具。(4)学案要体现学习方法。(5)精心设计学习过程。①情景创设与问题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设计有三种: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二是根据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三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的问题。②学生的猜想或假设。③学习任务与学习过程方法。即本课时具体知识内容和学习的具体方式、方法,任务要明确,方法要具体。④简要的实验探究的方法或设计步骤,为学生留出设计的余地。⑤观察到现象、实验探究的记录数据表格。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与评价。⑦精心设计训练题。训练题要精选,要有典型性、层次性、针对性、综合性、应用性,题型要多样化,要适量。⑧准确设计达标测试题。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检测题,题量要适当,不宜过多。⑨总结反思。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在三维目标方面的收获与疑惑,让学生总结、评价、反思等。⑩作业与应用拓展题。应用拓展题即对新知识的拓展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实践应用。
学习过程设计是重点内容,其形式有两种:一是设计成问题、填空或表格的形式,给学生留出自学思考的“空白”,让学生通过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和认真思考后填写。绝对不准直接出示结论和完整的步骤。二是学习任务(活动)的形式,按上述①至⑥的内容设计。有的课有几个探究实验和结论,根据教材内容的模块,可划分为几个学习任务(活动)。例如:任务(活动)一……任务(活动)二……每个学习任务可按照知识点的多少,设计成若干个问题,并分别设计①至⑥的内容。
【案例】《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培养初步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2.通过设计、实施“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了解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过程与方法)。3.参与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难点:设计多变量的探究实验方案;设置空气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三、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科学探究法
四、学具准备
罐头瓶或培养皿、餐巾纸、标签、小勺、烧杯、竹签、细绳、水、黄豆等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看视频《农耕播种场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1.问题: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 、 、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2.阅读教材P89—P9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完成下列问题:
(1)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你由此做出的假设是:种子萌发需要 。
(2)农民喜欢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或在播种之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但过于潮湿又容易使种子霉烂。你由此做出的假设是:种子萌发需要 。
(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你由此做出的假设是:种子萌发需要 。
综上所述,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有: 。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⑴单组单变量实验设计
①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条件进行实验设计,设计对照实验。(单组单变量)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 以外,其余条件都 的实验(相同/不同)。这个条件就是实验中的 。
②设计实验方案;
③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画在下方。
④各小组简要阐述方案,组内及组间补充完善。
⑵多组多变量实验设计(研究课本实验设计,体会设计的原理)
4.实施计划,体会多组多变量实验。
5.看视频,观察提前培植的样本和图片,对比现象,得出结论。
对比老师先前准备的实验,得出结论: 、 和 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6.表达交流。
(四)精讲点拨,知识构建
1.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运用了对照实验的实验设计方法,试着填写下方表格:
nlc202309011512
瓶号温度水分空气
1
2
3
4
2.按照单一变量的原则,上述实验中可形成 组对照,其中对照组是第 组。组合 探究的温度,组合 探究的水分,组合 探究的空气。
3.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 。
(五)系列训练,当堂达标
1.系列训练题
⑴ 早春播种以后,农民常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出苗,其原因是( )
A.保湿保温,有利萌发
B.防止鸟类啄食种子
C.种子的萌发需要避光
D.防止大风大雨侵袭
(2)播种在水涝地的种子很难萌发,这是因为缺少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
A.水分 B.空气
C.养料 D.温度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玉米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装置种子所处的环境实验结果
甲干燥的棉花,置于25 ℃的橱柜中种子不萌发
乙潮湿的棉花,置于25 ℃的橱柜中种子萌发
丙潮湿的棉花,置于冰箱冷藏室(4 ℃)种子不萌发
丁棉花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置于25 ℃的橱柜中种子不萌发
①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 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乙装置在该实验中起 作用;要想证明“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可选用 装置。
②若想探究“光照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你认为该如何设计实验?
2.当堂达标题
下图是李伟同学设计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他任意找了六粒菜豆种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并将甲放在20℃左右的房间内,乙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内。请据图分析回答:
(1)几天后,最有可能萌发的只有 号种子,因为只有它才具备种子萌发的所有外界条件
(2)5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
(3)农民在适宜季节播种时,为使苗全苗壮,从外界条件来看,要保证 。
(六)总结反思,拓展应用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哪些疑惑?(请写在下方)
2.课外实践
在家中发黄豆(或绿豆)芽,记录发豆芽过程。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12.中专数学导学案的设计策略 篇十二
一、导学案要有“问题”基点,引发数学问题
所谓“问题”基点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动、活跃、和谐地学习,教师在导学案中利用一定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切入点,引发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和认识过程,实现发现、理解和创造的过程的一种学习载体.
例如,在教学“数列”一课时,设计导学案时,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抓准题目中的“差是同一个常数”“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从第2项起”这三个主要的关键词进行述学的.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述学发言,如果学生回答得比较准确,就对其进行肯定,如果学生对于其中的关键词没有抓准,则引导学生进行纠错,如可以让他们从项的范围、怎样做差,差的特点这三个层面去着手.这样,学生就能够形成抓住关键词审题的习惯.这样,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有了思维的含量,有了思维的载体.
可见,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认知冲突处设置探究问题.在中专数学导学案中,利用相关的载体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基点,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的数学问题,从而为接下来学生有效的数学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导学案要有“操作”基点,引导数学探究
新课程特别强调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做数学”.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就是进行有效数学探究的过程.在中专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操作”基点,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数学探究活动,让他们的自主学习深入实质.
例如,在教学“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导学案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双曲线,然后让学生开展以下操作活动.①根据这些双曲线图,如何标出它们相应的参数.②标出参数以后,请计算这些双曲线的离心率.③写一写这些双曲线对应的数学方程式.这样,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对双曲线的概念、对称轴、双曲线的特点、双曲线方程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还自己提出了一些研究性问题,与同伴合作进行探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享受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进行了有意义的自主探索,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观察、猜想、分析、测量、计算等数学操作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解与感知,在数形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思维提升.
可见,在中专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操作的方式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操作基点,这样,他们才能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得出相应的数学结论,从而让数学课堂更高效.教师要善于根据数学课程提出的要求,需要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应用过程的了解,在数学问题中进行探讨和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思维的能力,让思维能够发展.
三、导学案要有“应用”基点,引领数学总结
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的知识都是比较零散的,所以很有必要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强化之前学的内容.在中专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要善于在练习环节为学生设计“应用”基点,引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意义的总结.
例如,在教学“集合”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应用性练习帮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与总结.
A.全校的女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B.班级里较瘦的学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C.集合{2,2,3,4}表示是否正确?
D.A={中国,美国},B={美国,中国}是不是同一个集合?
通过学生的判断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特别是在试错后获得对集合的更深刻认识,同学们对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样,学生所进行的数学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才是高效的,并且能够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和数学能力.
总之,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利用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自主学习,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突出问题“基点”、操作“基点”和“应用”基点,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探究、完成数学总结,不断促进自身各方面数学素养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摘要:数学导学案是引导中专生进行数学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效载体.在中专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三个“基点”,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实效,为高效的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专数学,导学案,基点
参考文献
[1]丁秀平,庞永桥.谈中学数学导学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17).
13.生本课堂导学案的设计 篇十三
生本课堂导学案的基本框架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前置性小研究、教学流程(独立学、合作学、拓展学)、随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九部分组成。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内容既要制定总体目标,又要制定课时目标。目标的高度既要切合实际,又要与单元目标、分册分段目标等有密切联系。努力通过教学活动组织的灵活性、应变性来有机地达成目标,以此达到随堂达标的基本要求。
生本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独立学、合作学、拓展学、随堂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分3-4步走。第一步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一、二学段学生和在教学中遇到特别困难的内容,教师从实际出发先作铺垫性引导,时间上安排有两种方式,一是课外自由预习,二是课中集中自主预习,是基于前置性小研究式的独立学习。独立学习的方式主要有预习、练习、研习。
第二步教学:伙伴间交流收获和困难,教师顺学而导,整合学生资源,提升知识理解,是基于分享式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有基于独立学习的交流完善,基于任务完成的分工协作,基于小老师的帮扶检测。
第三步教学(适合中高年级):整理具有进一步探究性的问题,安 排发散性、实践性学习,延伸到课外,是基于有效管理的拓展学习。
探究学习的方式主要有温故知新、读写算等综合实践、小课题研究。
第四步教学:及时检测,反馈学习信息。要针对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是基于有效的随堂作业。课后不留或者少留硬性作业。
与学生学习方式相对应的,且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在“生本教育”实验工作中的学习管理。包括独立学习的管理,合作学习的管理,探究学习的管理。独立学习管理包括:任务管理、时间管理、习惯管理和效度管理等;合作学习管理包括:成员管理、时间管理、声音管理、收获管理等;拓展学习管理包括:数量管理、时间管理、资料管理、成果管理等。
教学流程实施中具体注意事项:
1.基于前置性小研究式的独立学习。
独立学习包括预习、练习和研习。我们可以尝试把前置性小研究纳入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实行“零起点”教学。高年级再向课外延伸。基于三点原因:一是课外小研究变相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轻负优质”相悖;二是学生差异导致课外小研究不可控;三是课外小研究起点不同导致课堂教学的起点难把握。40分钟的课堂常量要求老师们对独立学习的引领,必须在任务、时间、习惯、效度上作出契约似的规范,那样的独立学习才是投入的,全身心的。学生在任务引导下先学,老师根据学生学的情况后教。依据《课标》要求,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教、通过合作学会的不教、教师教了学生还是不会的不教,这样将课堂时间省出来,就可以把作业、反馈、检测等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来。
(1)前置性小研究任务要明确、规范,基于学习起点。
(2)独立学习管理可引领,可商榷,基于学生本位。
(3)独立学习管理要指向于习惯养成。
2.基于分享式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主要分独立学习后的完善交流、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小老师指导下学习三种。
合作学习是人的本能之一,儿童也不例外。任何复杂化的合作学习都无益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任何忽视“分享”意义的合作学习都注定会被学生放弃。学生群体是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同龄人之间因认知方式和心理特征的相似所带来的“沟通优势”是教学中最宝贵的部分。
生本课堂的本质要义,就是要坚定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自由思维、快乐分享,让他们自然地形成规则,教师则在合作的时间、人员、声音、收获上作出规范。
(1)管理合作前的目标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前,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十分重要。(2)深入合作时的细节协调。
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小组内成员各司其职,此时教师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而是深入学生的小组合作,协调各个细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介入、点拨引领,以推进交流向纵深发展。
(3)合作后的收获反馈。
课堂展示交流,要安排充分的时间,而且要让成绩一般的小组成员来完成。小组在班内展示学习成果,讲解,质疑,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补充,质疑,解惑,通过生生互动,实现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小组学习成果的升华。
3.基于有效的随堂作业。
小组学习的效果到底如何?需要做哪些补位工作?还是要通过独立随堂作业的形式来检测、来实现的。这些练习面向每一个学生,既有检测巩固的功能,也有提高拓展的功能,前提是练习必须放在课内完成,当堂练,当堂清,及时检测、反馈、整理学习收获。
4.基于有效管理的拓展学习(适应于中高年级)拓展学习包括自主知识整理,创造性学习、小课题研究。(1)自主整理:温故知新
这里的“温故知新”不仅仅指新课之前的温习,而意在广义的注重对学生认知基础的了解和学习起点的定位,意在沟通已知与未知,着眼于学生自身对已有知识的体验和积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2)综合实践:深耕读写
探究学习中的综合性学习是指读写算等综合实践。“生本课堂”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课堂是真正的“学堂”,是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活动的沃土。凡是学生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要是学生暂时不能做的,也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而不代劳。
在行动策略上是扎扎实实地让学生自己去学,选个角度有情有趣地读,选个话题有板有眼地写,选个问题有理有据地议,选择个收获有意有序地收藏,在生本课堂中,每一节课都是学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3)小课题研究:分层管理
在对学生探究学习的管理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深度、广度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分层管理才是最有效的,关注学生的不同起点,“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做,到学生中去”。
生本课堂应具备的特征:
努力追求课堂中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常态的合作学习、有效的随堂作业。
1.教师备课时要注重考虑为什么教、怎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课堂上要注重以生为本、以学为重、以导为助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参与学习机会,展开真实的学习活动。
2.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独立学习,在独立学习中不断推进生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深度。“生本对话”中的文本,包括教材、拓展材料(知识点的拓展、读物的拓展等)、辅导资料等,对话的形式,主要有看图、读文、体验、交流。
3.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常态,合作形式有2人、4人、6人或随机组合。生生对话贯穿课的始终,有分工合作式、独立再交流式、小老师帮扶式等。
4.设计好课始活动,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实现零距离切入,改变无效的“导课”方式。(课前预习收获介绍、检测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巩固成果、演讲课外阅读的内容、展示前置性小研究独特发现等,仅供参考,因师因生而异)
5.作业要随堂完成,在反馈中不断提升理解、提炼主题。作业过程中要重视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作业内容要考虑具有因人而异的特点。书写作业要做到随堂检查、随堂订正和随堂达标。
6.课堂流程的设计及操作要体现先学后教。“学”是要有达成教学目标的前置性小研究作为学生自学,学生的自学要成为一堂课的起点。
教师的前置性小研究和对学生的指导必须符合“四明确”要求: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起始阶段一定要在课堂上大胆地让学生学。生本课堂要做到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生产”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教会学生“学”。
7.课堂流程的设计及操作要体现生生为师。要相信学生,还要依靠学生,人人都是小老师,人人都做小老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把学生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不仅要把心思放在研读教材、教参和教辅上,还要把心思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课堂需要学生个体独立的静悄悄的思考和阅读,这种思考和阅读越充分越有深度,“研学”中小组交流和互动才会越有质量、越有效果。“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反思:
14.《孙权劝学》导学案设计 篇十四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资治通鉴》,提供了《孙权劝学》的导学案,快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导读指导】
一、有关文中人物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二、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请君入瓮 口蜜腹剑 桃李满天下 冰山难靠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学习步骤】
一、朗读课文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自检:A,好 B,还需练习】
2.同座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3、小组互读,检查朗读情况。【组内竞赛:组长指名朗读,组内评选优秀诵读者】
4.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掌握字词,初步疏通文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 )以军中多务( )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耳 自以为( )大有所益
及( )鲁肃过寻阳 即更( )刮目相待
蒙乃( )始就学 权谓( )吕蒙曰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但: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过: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孤: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1)比喻人学识尚浅。(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 )学—— 鲁肃( )学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3、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就你对课文的了解,完成下面的板书。
对部下既 ,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
性格特点
孙权 劝 学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性格特点
吕蒙 学
敬才爱才, ,对朋友的进步 。
性格特点
鲁肃 学
5、你从这篇课文中明白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四、合作,理解探究
深入理解课文,探究人物人格魅力。
1、品味孙权的话语,你认为孙权说话的技巧在哪里?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的什么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2、鲁肃对吕蒙“刮目相待”后,为何“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堂检测】 拓展延伸。(文言文阅读练习)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词语。
及: 就学:
惧: 自若:
3、根据短文意思用竖线断句。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
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
(1)母愤因以刀断机。 译文:
(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译文:
(3)学何所至矣?
译文:
5、你认为“孟母”为何“断机”?
【课堂反思】
我的收获:
15.“弦切角”导学案设计 篇十五
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 教学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注重知识生成过程, 强调方法情感, 转变评价方式, 还课堂于学生, 学生从“被灌、被教、背双基技能”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幕后走到幕前;教师从幕前隐到幕后,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 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设计方法
导学案就是以课本 (教材) 为平台, 创造性地在课堂上将所有知识以问题串的形式教给学生, 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书, 大胆交流, 解决 (所预设的) 知识情景问题串, 以书面形式呈现与学生面前, 规避了教师用语随意和不确定性。教师有充分的时间, 辅导不同层次的学生, 构建生生、师生互动、互帮互学的新课型教学关系, “强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 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导学案设计
1.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材P15“弦切角”。
2. 学习目标
(1) 理解弦切角的意义。
(2) 探究弦切角定理生成过程。
3.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类证明——增强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内化知识——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增强数学核心内容的应用意识。
4. 学习方法指导
通过对圆周角定义、定理证明方法探究新旧知识联系, 精心有效地转化, 由特殊到一般的生成知识, 积累数学思想方法, 逐步形成学习能力。
5. 学习过程设计
【问题情境一】可联系上一节“圆周角”的定义, 你认为“弦切角”应该怎样定义, 通过画图说明, 给学生们交流讨论的时间为3-5分钟“隐去”。 (答案:顶点在圆上, 一边是圆的弦, 另一边是圆的切线的角就是弦切角。)
【问题情境二】联系上一节“圆周角”定理, 结合画出弦切角的图形, 你能猜想出弦切角定理的内容吗?用3-5分钟时间, (1) 不难得出这个弦切角∠BAC只可能和AMC (8) 有关; (2) 在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当弦AC是圆的直径时 (∠BAC=90°=21AMC (8) ) 。最终得出结论是:线切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夹度数的一半。
【问题情境三】你怎样证明这个结论呢? (8分钟) 证明了是定理, 证明不了给出一个反例。
可联系上节内容结合问题情境二特殊情况, 证明一定要分类, 应按什么标准分类?内容隐去供学生们思考探究 (一弦切角与圆心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类:一是圆心在弦切角外, 二是在上, 三是在内, 在上问题情况特殊, 那么其它两类转化为特殊。证明略, 从而得弦切角定理内容) 。
【问题情境四】通过本节内容与上节圆周角定理联系又能得出弦切角定理的另一种叙述形式吗?
回答:弦切角等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
【问题情境五】既然你已经获得弦切角定理的知识, 不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下面例题。
例:已知:∠OAC=∠BCA, EF切⊙O于D。求证:BC∥EF (易证出略去)
练习与评价:例6.练习, P16.第1题
6. 学习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提示?结合学习目标、重难点回答。 (教师积极评价)
7. 作业布置:P16.2
已知:△ABC内接于⊙O, ∠CAD=∠B。
(1) AB经过圆心O, 求证:AD是⊙O的切线。 (2) AB不经过D圆心O, 求证:AD是D⊙O的切线。
深层次思考“弦切角定理的逆命题”
8. 板书设计
16.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的研究 篇十六
关键字:数学 导学 问题 设计 研究
中国分类号:G633.6
在高效课堂中,导学案是教师体现其教育、教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路线图,也是提高课堂效率,保证学习效果的有力凭借。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
导学案的编写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导学案中问题的有效设计则是保证课堂高效的重要途径,是旧知到新知的链接,是探究到应用的体现,是教师掌握学情并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经过大量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目前的导学案设置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不足:1、问题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讲练不同步;2、问题没有指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一刀切;3、题目形式单一,缺乏变式;4、题目没有根据不同的课型做出针对性调整。长此以往, 势必会影响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 笔者将“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做为一项研究课题,真正探究出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规范和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研究的基本理念
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理念,明确学生的学习效果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设计。导学案问题的选择与设计要跟据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和所授数学课型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关注学生思维的启迪,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数学规律的揭示,关注数学思想的渗透,关注数学方法的提炼。导学案问题的有效设计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找出问题,积累经验,在讨论质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在总结交流的学习中拓展提高,共同进步。
二、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研究的主要目标
1、导学案问题的设计既能完成学习目标,又能突出重点,有效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2、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能有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归纳和整理解题方法。
3、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揭示解题规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研究的思路
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的起点,首先依据学情设计导学案,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适切性,所列问题的基础性、有效性、层次性等等展开研究,结合理论学习对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诊断建议和相应的改进办法,最终形成基于问题设计又具有个性特点的导学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诊断原则。
四、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问题设计富有趣味性,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问题设计富有导向性,要强化“双基”,突出重点﹔问题设计富有层次性,要铺设“阶梯”,逐步深入﹔问题设计富有创新性,是要强化思维,求异创新﹔问题设计体现开放性,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拓展思维、发散迁移。
五、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新课标,遵循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2、导学案在设置问题时要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
3、导学案在设置问题时要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深究与探索,要以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为中心。
4、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考查;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梯度,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式上升,利于学生自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拓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也要严格控制难度。
六、初中数学导学案各环节中问题设计的具体要求:
【学习目标】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学及学习目标。
【引入导学】以复习旧知为问题,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设置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设置问题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总之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预习掌握】学生看完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或者是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的适当推导。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的相关问题,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的填空。
【学习探究】1、本栏目是导学案的关键栏目,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拐杖,问题要精心设计。2、要将主干知识转化成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问题,问题设计不要脱离教材,一般能在教材上找到,也可以做适当地变式。3、问题设计要留给学生回答的空间,要让学生易于解答。4、适量设计探究引导性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提升解题方法和技巧。5、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化设计,即根据知识间的内在递进关系和学生认知规律分层次设计问题。6、问题后要有学法指导,可以以方法小贴士、温馨提示、特别提醒、特别推荐等形式呈现。7、最后设计2—3个紧扣课本的基本问题让学生解答,检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典例剖析】设计1或2个典型问题,先让学生分析、讲解,教师适度点拨,再引导学生点评、归纳,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解题反思】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对教法、学法及易错、易混点进行反思。
【学习检测】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有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
【学习延伸】设计1至2道综合题目供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学习感悟】概括学习内容,小结学习心得。
七、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研究成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推广与应用,我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真正实现了从“学會”到“会学”的转变。
1、导学案问题的有效设计使我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更明确,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了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具体内容。
2、导学案问题的有效设计让学生学会了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3、导学案问题的有效设计能更好地梳理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4、导学案问题的有效设计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解答问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有很大转变,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推荐阅读: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08-09
小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10-01
小数的加法减法教学设计08-31
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01-09
小数的近似值教学设计10-19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10-12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01-01
《小数乘除法》教案设计01-05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07-16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