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2024-11-16

物流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共15篇)

1.物流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篇一

参照其他高校“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2.1提出适合“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体系

课程组教师首先要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物流管理理论水平,其次,要积极参加物流管理实践活动,深入到企业一线,在实践中收集第一手资料,补充新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教师在提升自己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基础上,编写“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课程教学安排及要求、考核形式、与其他课程联系及分工、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2.2设计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

(1)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也就是在教学理念上,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边学边做,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出发,根据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明确不同教学阶段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设置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科目,并逐渐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架构。(3)编制课程实训教学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规定课程实训教学内容及实训试题等。

2.3建立互动与仿真式教学方法

(1)建立多渠道、获取式的教学方法体系。实施教学改革,逐渐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试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联合培养的教学方法。以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力为切入点,下功夫,积极努力进行课程的改革,同时学校方方面面也应大力支持,在软件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该课程不仅要撰写调查报告,而且侧重于技能训练。“现代物流基础”课程的专业社会调查要求学生深入到企业中,以物流的各个环节为重点进行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同时要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训练,这个操作系统的上机实验软件主要模拟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的关键环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与国际货代三个方面,通过这个环节的模拟学习,学生们基本掌握了该专业的管理核心———信息化管理,并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不同类型的业务,通过操作取得结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使每一位学生都提高了实践能力,增长了才干,更加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以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2)创造多种形式的互动式课堂教学。采用案例分析、自由讨论、撰写论文等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布置作业与任务,分小组实施,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拟定方案,并在班上汇报交流。(3)实施案例教学。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根据企业资料编写教学案例,对案例分析的具体过程进行设计,提出供学生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分析问题的过程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4)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除课堂教学系统以外,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①引导学生访问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网站,查阅专业资料,使用课程专业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等,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的直接外延活动。②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包括各种公司企业、物流中心、立体仓库、港口码头、保税仓库等,积极开展校外的各类专业实践活动。

2.4科学检验教学效果,健全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组全面改革传统考核方法,在每个教学模块和教学单元布置学生课后的任务点和自测练习题,教学课件PPT和任务点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自测,建立了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并举。(1)注重考核理论、概念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2)实行过程性考核,要对学生平时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发言、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面作业和E学堂的任务点完成情况)、实践教学中的个人表现和团队成绩等进行全面考核,全部加以记录。(3)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计算综合得分。

2.5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

课程组教师坚持教学科研相长,基本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比较合理的、教学效果良好的、稳定的师资团队。

2.物流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篇二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背景材料为出发点,在教师培训者的引导与组织下,教师在熟悉案例材料的基础上,调研并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材料所明示和隐含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以加深教师对课程中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是以背景材料为依托、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2 案例教学法在《物流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2.1《物流基础》课程特点

《物流基础》是高职高专物流类专业的入门基础课,也是高职高专物流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不管是偏重管理的物流管理专业,还是偏重技术的物流工程专业,在讲授具体的专业知识之前,都必须要先讲授《物流基础》这一门课程,以解决物流类专业的入门问题。所以,《物流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基础性作用。

《物流基础》是一门导论性质的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性质。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是在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前,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使学生对最基本的物流理论、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掌握物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物流的功能、各个物流环节、物流系统、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物流标准化以及物流产业和产业政策等有所了解,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学到物流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物流及物流产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什么是物流、物流行业设有哪些岗位、各个岗位的人才要求等。

2.2《物流基础》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物流基础》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经验性比较强的课程,纯理论的讲授容易让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取较合理的案例,必然能够提升教学课堂效果。

2.2.1 有利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案例教学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适的案例与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将自己置身于案例的情境中,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案例内容,解决案例所附带的问题。物流属于边缘性学科,涉及众多领域,《物流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入门课程,覆盖的内容广泛,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难以掌握,通过设计一个一个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则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2.2.2 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课堂现象,能够坚持听讲的学生比例非常低,大多数同学走神、听歌、睡觉、讲话等,课堂教学效果极差。通过运用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2.3 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案例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采取教师先介绍具体的案例,学生在熟悉案例之后,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教师进行点评,促进了师生互动;亦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小组拿出解决方案,则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情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4 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沟通能力、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机械地记笔记,没有时间思考问题,课堂上大脑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要去试着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解决企业存在的困惑,也可能是物流过程中的某些功能的实现问题,或是物流部门间的协调问题等。总之,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交流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2.2.5 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选取的案例都是在实际中发生的,并且是最新的案例。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案例,可以实时了解国内外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后续的学习中,能清楚的知道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3 案例教学法在《物流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

3.1 作为引例,让学生了解行业特征或基本概念

对于行业的介绍、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物流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入门课,在课程的开头,可以通过案例让学生大致了解物流行业,知道物流是做什么的,包括哪些岗位;还可以将案例用在解释某个概念,例如要介绍配送,则可以选取配送中心相关案例来进行说明,通过案例学习,学生一目了然。

3.2 强化学生对理论的掌握

除了在课堂的开头能应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或一个知识点的结尾也能采取案例教学。这种模式主要的作用是在讲完某个知识点之后,教师通过介绍与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学生进行思考,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解决案例实际的问题中来,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3 分小组进行案例讨论,提高学生沟通、表达、合作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比较多的形式是分组或集体讨论,又包含了两种模式:一是教师给定案例,将学生分为6至8人一组,小组通过交流讨论、记录,给出小组结论;二是先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书籍等查找某一方面的案例,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介绍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小结。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从被动注入式吸收变为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主动发言,学到知识的同时,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4 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有感官上的认识

针对某些知识点,即使通过给学生介绍案例、讲解案例,同样难以表达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配以视频案例,通过视频,学生获得了感官上的认识,记忆将会更加深刻。例如讲解物流中应用的各种机械设备、仓库、货架、条码等,通过播放视频,学生能很容易的掌握上述物品的功能及操作过程等。

3.5 建立教学网站,与学生在线交流

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课程网站,在网站上上传课件、案例、行业热门话题等,学生进入网站进行在线学习,实时交流,创造大家共同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4 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既有优势,同时又给课程带来了挑战,要使案例教学发挥良好的效果,教师则要精心准备、灵活变通,下面是在使用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结合理论选择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真实发生的,带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真正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说明问题、能引出主要知识点并可进行拓展的案例。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目标一致,这才能将所讲授的知识融于案例之中,吸引学生进行积极深入的探讨。同时,案例要具有典型性,能紧密围绕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以达到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加深理解基本理论的目的。

4.2 根据行业发展动态调整案例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动态的,特别是物流行业,近几年我国物流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理念、物流技术不断的得到了更新与进步,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要求亦在不断变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案例的设计和选取要不断的进行变更,保证学生所学知识处于学科的前沿。

4.3 注重总结案例实施效果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小结。案例教学效果的总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仅在每一次实施案例教学后要进行小结,而且在课程完结之后,要对案例教学总体效果进行小结。

每一次实施案例教学法后,教师要及时结合理论对每个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对每一个案例取得的收效和成果进行总结,包括最佳解决方案评选、心得体会、经验教训并反思该案例的适用性,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案例教学总体效果的小结,除了对每次案例教学进行汇总之外,还要衡量整体教学效果。汇总案例教学成功和失败之处,进行案例教学效果评估,通过与学生洽谈更能反映教学的真实效果。通过总结及时对整体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制定新的效果更佳的教学计划。

5 小结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巩固和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但是使用案例教学法要达到良好的学校效果,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要灵活多变、注重总结、将理论与案例分析融合协调。案例教学法只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要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教师要懂得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1]萧毅鸿,周献中,凌海风,唐建.案例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5-37.

[2]叶延琼,章家恩,秦钟.案例教学在生态规划学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19):144-146.

[3]刘运芹.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10,(10):45-46.

[4]张珺.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2012,(4):65-66.

[5]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62-64.

3.物流运输基础知识目标教学法初探 篇三

关键词:技工院校 物流运输基础知识 目标教学法

一、物流运输基础知识目标教学法实施的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

课前1至2天布置学生预习教材《物流基础与实务》的第一章运输基础知识的前两个小节。

2.掌握教学目标

(1)掌握运输的基本概念与职能。

(2)知道运输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

3.学生回答问题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简要介绍运输的两种职能。

(2)运输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法

1.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疑问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探索,主动回答问题。

2.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运用目标教学法的具体教学过程

1.教师设置情景,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从各地购买需要的物品,这些物品是怎样尽快送递到我们的所在地的呢?学生随即踊跃举手发言。教师拟定请先举手的学生回答:“是物主使用运输工具把物品运送到指定地点的。”随后,教师请学生归纳出“运输”的概念。学生回答:“运输是指借助于运力在空间上所发生的位置移动。具体地讲,运输是使用运输工具对物品进行运送的活动。”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都掌握了运输的基本概念。下面请学生快速、认真地阅读教材中“运输的职能”及“运输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的相关内容,并思考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简要介绍运输的两种职能;运输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

2.教学进程

经过五分钟的阅读思考后进入教学。教师提问:运输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项功能,包括哪两个领域运输?“包括生产领域的运输和流通领域的运输。”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接着问:这两个领域的运输有哪些区别?学生回答:生产领域的运输活动一般是在生产企业内部进行的,因此称为厂内运输,也称物料搬运,因为其运输内容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成品的运输。流通领域的运输活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它既包括物品从生产所在地直接向消费所在地的移动,也包括物品从生产所在地向物流网点、从物流网点向消费所在地的移动。

为了区别长途运输,往往将这种流通领域的运输称为“发送”或“配送”。教师引导:通过前面学习,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运输是社会系统的一项功能,包括两个领域的运输,也清楚了各领域运输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及其名称。接下来学生共同讨论、思考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简要介绍运输的两种职能。三分钟后,学生代表举手发言:运输的两种职能。

一是提供了产品转移的职能。例如,海南的芒果从产地南田农场用汽车运送到深圳市指定地点,运输过程中会产生汽车驾驶员劳务费,汽车的运行费用,一般杂费和行政管理费用,芒果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霉烂等合理损耗。运输途中的拥挤、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是运输中间接的对环境影响。总之,运输提供的转移其主要目的是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费用和环境资源成本,将产品从原产地转移到指定地点。

二是对产品进行临时储存。如上所述,芒果用汽车装运,从生产地海南省三亚市南田农场配送到深圳,运输的车辆可以临时作为储存设施,这样既节约了转移、储存的时间,也节约了重新转移、储存的装卸成本,从总成本和完成任务的角度来看往往是正确的。

教师评判:“刚才同学们分析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共同阅读思考,运输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谁准备好了谁先举手发言。”一学生举手后站起来说:“运输在物流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第一,运输是物流网络的构成基础。第二,运输是物流系统功能的核心。物流系统具有创造物品的时间效用、形质效用、空间效用三大效用(或三大功能)。第三,运输合理化是物流合理化的关键。只有运输合理化才能使物流结构更加合理,总体职能更加优化。物流系统合理化,要求系统以最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的物流服务。”

四、物流运输基础知识目标教学法学习评价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积极主动阅读,思考、回答问题。课堂上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4.《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探索 篇四

刘 斌

1.引言

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物流开始受到重视是在 90 年代初,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上,因此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

综合分析、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得和加工能力更弱。学生

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得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与物流的同行进行交流。针对这种状况,我院物流教研对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以下就物流教研室对教师的定位、物流管理课程繁荣开发

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等几个方面所做的尝试进行总结。

2.教师作用的重新定位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是由其所教授课程的特点决定的。物流的挑战性

在于其概念及管理内容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物流教学中信息量大、信息

变化快,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提供物流管理的最新的概念与理论,教材也要不断的更新以满足需要。同时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整个物流管理的知识

体系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流作业、物流管理和物流策略,这就意味着

教师不但重视理论教学,还要在实训中培养同学的分析、策划能力。最后物流管

理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流通经营性物流、交通运输性物流、工程信息性

物流等,这些使物流教学越来越复杂,需要其它学科的支持,这要求教师具有更

加全面的知识。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物流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强调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以及多种教学段的结合。教师应从“重教不重学”转向“重教更重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单向输入”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

全部信息的给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持人和指导者。

3.物流课程的开发

物流课程必须与产业相联系。物流教育是不可能在与本行业隔离的状态下得

到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物流教研室通过离校毕业生和本行业保持联系。目前商

经系的毕业生一些是在商业企业担任中层管理干部、一些在运输、货代行业任职,这些都是物流管理课程开发的良好的资源。

为了使物流管理课程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要求,物流教研室正积极筹建

一个课程顾问委员会,以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的联系。委员会主要由各行业的物流管理人员组成。委员会的职责在于就物流教育需求的变化向物流教研室提出

建议。

物流教研室还通过邀请本行业的经理们就物流问题给学生做讲演来补充教

学内容。物流教研室曾经邀请了联华负责商品管理的副总经理、全方物流中心的副总经理以及农工商配送中心的负责同志、好美佳南方店经理给同学们做讲座。

物流教研室也通过拜访物流经理如光明物流中心的总工程师、原商业仓储协会的秘书长、北芳物流中心经理等,以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

4.教学大纲与教学活动的设计

根据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教学活动都要精心设

计和准备。首先应该规划整个课程的整体框架,在框架中按照学习的要求细分成具体的单元,然后列出每一单元的考核标准即所谓的知识要点,最后针对每一单

元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同时要在各个教学活动中重视评估,使每一活

动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4.1 教学大纲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的,目前的教学大纲大多是以某本教材

为模板进行设计,既先有教材然后有对应于该教材的大纲,这种方法不适合物流

管理课程的教学需要,因此对物流管理这门课程,教研室借鉴澳大利亚TAFE 的大纲模式,按照物流企业实际运作中对各个岗位职责要求来设计教学大纲。大纲

由多个分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自成体系又与其它单元相关联。在每个单元下面

列出这一部分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及相对应的课时数和可供参考的教学活动以

及相关资料信息。表1-1就是该大纲的一部分。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物流企业中主

要有三种作业岗位仓库管理、输配送管理以及信息处理。通过调查将三种工作岗

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归纳出来,然后根据根据工作内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连锁经营管理试点专业阶段性汇报材料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探索—刘斌

3表 1-1 物流管理教学内容分析表

工作职位 主 要 工 作 职 位

相关内容 仓库管理职 输配管理职 3信息处理

主要职称 进货员(包括验收员)、出货员、退货员、理货

员、拣选作业员、流通

加工员、装卸员、库存

管理员。

车辆驾驶员、随

车作业员、车辆

调派员

资料输入员

工作内容 进、出货作业、装卸作

业、拣选作业、盘点作

业、商品安全维护、流

通加工

驾驶车辆、随车

执行配送货物、客户抱怨的处理

及上报、货物最

终查询回报、送

货单的签收

录入有关表

单资料,计

算费用

教学要求掌握入库作业流程、出

库作业流程

掌握仓库布置及管理

熟悉仓管中涉及的主要

单据

熟悉主要的搬运设备性

能及使用方法

掌握货物养护的方法

熟悉盘点作业的程序与

方法

熟悉主要运输工

具的特点、性能

及保养维修要求

熟悉随车配送货

物的流程及所涉

及的主要单据

掌握与客户接触的礼仪与沟通的方法

掌握客户投诉的处理方法

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

掌握相关的物流信息系

统软件的构

架及操作方

熟悉基本会

计原理及物

流成本的计

算方法

4.教学活动的设计

物流管理教研室的教师为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了多种适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强调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课前

在门店实训的经验,而且注重每一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即每一活动都包

括教学目的、教学活动的执行和教学评估三个环节,尤其是重视评估这一环节,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活动中只做不评,其实真正有价值的就是评估,通过记

录、严格规范地评估,才能发现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列出的就是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虽然这些

教学活动在其它课程中也多有应用,但教师对它做了新的适合物流管理课程的新的要求。

① 热点问题讨论。

在物流管理的教学活动中,讨论的成功展开主要在于讨论题目的设计,问题

不能简单化,应该是目前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们澄

清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了解物流最新的动态,开拓思维。

②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和讨论问题的设计。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案例分

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物流行业概况,了解主要的物流企业的基本情况。在教

学中将物流案例按地区分为大陆、台湾、日本和欧美四个主要地区,然后再根据

企业经营内容,将各个地区的企业案例具体细分为货运型物流、专业型物流、厂

商型物流、批发型物流和零售商型物流等,课堂上集中分析这些地区中的著名物

流企业,针对对不同类型的物流运作进行分类介绍。案例在内容上要求包括企业

发展沿革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基本情况以及具体的作业流程和

企业的战略优势等。案例分析的难点在于案例分析问题的设计。教师首先通过各

种途径收集相关案例,然后按照要求对案例重新改编。由于收集到的案例不是用

于教学目的的,所以基本上都没有针对案例的讨论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根据对本

专业的了解来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达到以下要求:能够让学生总结出企

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战略演变的内、外部环境背景变化情况;归纳每个企业独

特的作业流程;分析企业的战略优势;了解企业经营理念的落实方法;体会基本

物流管理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并学习利用这些经验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建

设提出一些建议等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对不同的物流企业进行横向和纵

向的比较,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对目前物流行业的大概情况有了了解,使他们进

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了分析判断能力,学会了如何学习。

③ 小论文写作。

写论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能够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

际的分析中去,同时培养学生们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布

置学生们写论文,在评估标准上有一条就是字数不得低于一定要求,结果学生们

往往会应付差事,从网上下载、排列组合、打印,不加思考,论文流于形式,达

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因此教研室在教学中制定了新的评估标准,要求写小论文,字数可以不多,对一到两个小问题做阐述,但首要的标准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对格式和语言做第二位的要求,这样有自己见解的学生,虽然在文字表达上有待

改善,但还是得到了高分,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有了信心,对物流管理课

程学习的兴趣逐渐增长,不再认为写论文是一件负担,而是从更高地出发点对自

己的论文提出要求,在进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要对每一个同学的论文

都要评估,并将这项活动定期举行,坚持到学习结束。

④ 方案制作。

做方案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进行物流规划的能力。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的关

键在于对实际状况尽可能真实的模拟,也就是说数据最好是从企业中获得的实际

数据,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便于对学生工作结果考核。例如在配

送中心的规划教学中,要求做库区布置图的方案:我们就选择了上海一家实际配

送中心的数据,首先绍这家配送中心的设施、设备情况和主要作业内容,然后按

实际情况,提出库区设计要求,同学们可以上网查设备,根据具体作业和配送中

心库区布置的基本原则,设计出库区图形;最后给出这家配送中心实际的库区布

置图,与学生一起讨论各自方案的优缺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学生物流

规划的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⑤ 企业参观。

由于多媒体资料比较缺乏,带学生到企业中实地考察就成了物流管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地考察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只有半天左右,所有对考察的设

计就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要制定详细的考察表,在表中列出在考察中需要了解的问题,如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了解企业的基本流程以及

一些调研的问题等等,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实际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回来

后完成考察报告,⑥ 多媒体教学.图象教学比单纯的语言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物流管理的教学中,教研室要求任程教师精心设计幻灯片,并走出学校到企业中实地拍摄录象,例如

拍摄某物流企业的整个拣选过程,放映给学生们观看,然后要求学生指出这家企

业在拣选方面存在的问题,上网查资料、分小组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最后完

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6.结论

利用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开展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仅仅是物流教学改革的开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面前,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创新还

5.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哲学基础 篇五

在分析哲学看来,学校课程需要合理进行分类,并且课程的设置需要从简到繁、从直观到抽象的逻辑顺序。英国的艾耶尔认为,学校的课程知识是分析和综合的问题。因而,数学与自然科学史学校课程的中心。赫斯特则从知识形式出发,详细论述了不同的教育与知识性质,每一种知识形式都需要适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教学。

但就我任教的语文课程来说,也确实遵从了从简到繁、从直观到抽象的逻辑顺序,弱化语法知识的讲授,重点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和感悟。并从这样的感悟中得到最直观的收获。另外语文课程还担负着培养人格的任务,所以更多时候还要以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当成是一个人来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所以,还必须要正确对待分析哲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2、当前教育改革的哲学基础有哪些?

6.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篇六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普通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系统分析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并结合生产和流通发展趋势,使学生把握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及其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观点和新技术,揭示当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纵深发展的规律、特点和模式,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主要内容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运营管理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及实务。以企业物流活动为主线,本课程系统介绍物流、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

(四)教学安排

32学时 2学分

(五)教学方式

以理论教学为主,同时配合案例教学。考试可开卷或闭卷。

(六)适用对象

本科专业学生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 物流管理概论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物流的基本定义、构成和分类,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代物流管理的特征

一、概念

二、内涵

第二节 物流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一、物流的构成要素

二、物流的分类 第三节 物流的作用

一、生产的有力保障

二、降低流通成本

三、向顾客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5R)

四、提高企业效益

五、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四节 物流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一、物流管理的定义

二、物流管理的内容

三、物流管理的特点 考核要求:

了解物流概念的来源和发展过程、物流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现代物流的构成要素和分类。理解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内涵、物流创造价值的方式、现代物流的作用。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的概念、特征和基本类型。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供应链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发展阶段、内容和目标 第三节 供应链的构建 第四节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第五节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 供应链管理应用趋势

第七节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第八节 案例分析

考核要求:

了解和掌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关系。

第三章 现代物流战略规划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物流战略管理的目标及其战略框架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流战略管理目标及其战略框架 第二节 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物流规划的层次与领域 第四节 物流规划的时机选择 第五节 物流战略的流程

第六节 物流管理的全局性战略—客户服务 第七节 物流管理的结构性战略—渠道设计 第八节 案例分析 考核要求:

了解物流管理的全局性战略框架和结构性战略框架

第四章 运输战略与决策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物流运输服务系统的运作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流运输系统的总体描述 第二节 运输服务的提供商

第三节 复合—贯制运输的概念、特点和形式 第四节 运输服务方式的选择 第五节 路线规划与选择

第六节 行车路线和时刻表制定 第七节 运输合理化与集运 第八节 案例分析

考核要求:

掌握物流运输系统的运作;复合—贯制运输的概念、特点和形式

第五章 仓储管理与存货战略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库存战略与库存决策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存货战略与库存决策 第二节 库存决策中的成本结构

第三节 总体库存控制策略的控制周转率和储存合理化 第四节 仓库及其选址决策的单设施选址和多设施选址 第五节 仓储技术发展趋势 第六节 案例分析 考核要求:

掌握物流系统的库存成本的控制

第六章 物流行政管理与组织体系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悉产销一体化的概念和物流组织管理的体系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产销物一体化的概念 第二节 物流组织结构的发展

第三节 附属型物流组织结构的弊端分析 第四节 产销物一体化物流组织战略

第五节 物流组织机构的管理——分散式管理与集中式管理 第六节 供应链环境下的业务外包与物流联盟战略 第七节 案例分析。考核要求:

掌握物流组织机构的分散式管理和集中式管理

第七章 企业供应链诊断与优化策略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企业供应链额价值基准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供应链价值基准

第二节 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管理与后勤服务 第三节 供应链诊断方法

第四节 供应链优化的基准程序分析 第五节 供应链优化与重新设计 考核要求:

了解企业供应链的价值基准及供应链的诊断方法

第八章 第三方物流管理运作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作用,及国内外第三方物流的运作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与兴起 第二节 国内外第三方物流市场现状 第三节 第三方物流的特征与优势 第四节 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业务重组 第五节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模式 第六节 案例分析 考核要求:

掌握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特点、作用和分类;学习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做流程;认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内容、运作方式

第九章 供应链管理最佳应用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最佳应用的案例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供应链管理特征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方法

第三节 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程序选择

第四节 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战略与商业目标选择 第五节 最佳应用公司案例分析 考核要求:

熟悉供应链管理的最佳模式

三、参考书目

教材:朱道立 等编著,《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文献: 1.《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宋华,胡左浩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2.(美)鲍尔索克斯等著,李习文,王增东译,《供应链物流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美]威斯纳等,《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4.彭志忠著,《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5.冯耕中主编,《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6.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3版。7.胡松评编,《向沃尔玛学供应链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美)博伊森等,李伊松等译,《物流和外延型企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四、使用说明及成绩评定

1、本大纲供教学使用,根据各专业方向要求不同可适当调整部分内容。

7.物流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篇七

1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的相关背景

国际物流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是指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制成品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和转移, 它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 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的物的流通[3]。国际物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物流及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综合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侧重于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东北林业大学是黑龙江省设立物流工程专业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 也是全国范围内设立物流工程专业较早的高校之一[4]。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该专业在2005年设立之初并没有“国际物流”这门课程, 而是开设了“国际货物与通关”这门课程, 主要讲解国际贸易导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与订立、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报关制度、进出口货物的通关制度、保税进出口货物的通关、其他进出口货物的通关、进出口税费等内容。可以看出, 课程的侧重点在于国际贸易以及货物通关的相关理论和知识。2008年, 为了适应新的国际物流发展趋势, 通过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该课程变更为“国际物流概论”, 其目的是拓宽原有课程的范围, 增加了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货运代理以及检验检疫的内容, 使学生能够充分、全面地了解国际物流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目前, 该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之一, 其培养的重点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国际物流以及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同时掌握实际务实技能, 使学生可以在将来所从事的国际物流与外贸工作中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熟练应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主要国际物流业务的流程管理, 如海上货运物流管理、港口物流、国际航空物流流程管理、陆路口岸物流流程管理、国际多式联运及大陆桥物流流程管理等, 以及国际物流中的检验、检疫与通关业务, 国际物流运输, 以及国际物流货运代理与实务等相关内容, 重点介绍海运、铁路、航空和多式联运方式下的运输单证、运输费用、运输程序、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运输保险、外贸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 以及检验检疫和通关业务等。教学重点是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国际物流报关、国际物流运输业务与仓储业务, 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学难点包括国际物流标准化、国际物流国家管制与报关业务、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业务、保税仓库与保税区。另外, 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国际物流课程已经具有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设施, 比如物流工程实验室的国际物流实务操作软件、三维互动港口仿真系统等软硬件设施, 可以使学生进行相应的国际物流实务操作, 但从系统的角度来讲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2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 教学思路

现阶段, 我国在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物流相关领域的教材和参考书相对比较丰富, 同时知识结构体系也相对比较完善, 这种情况致使大部分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思路趋于固定化和同质化。一般情况下, 国际物流的课程教学思路以教材为主辅以少量的参考书, 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按照传统模式下的按照相应的理论知识脉络进行讲解。这种情况使得课程教学过于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 而缺少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消化理解并灵活地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传统的课程教学过于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重视知识灌输而轻视能力培养, 重视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操作, 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 对工作不适应, 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5]。另外, 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缺乏应有的特色。由于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了解,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导致有些院校的国际物流课程只是照搬其他院校的相同或类似的课程培养体系, 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例如, 港口资源丰富的院校对于海运国际物流应该有所侧重, 而邻近边境的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国际物流课程则应侧重于陆路或航空国际物流。因此, 从教学思路上来看, 对国际物流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2 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往往是以老师的课堂讲授为主, 仅以授课老师的视角和思路向学生讲解知识结构。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备受诟病, 在国际物流课程上更是非常不适用。由于缺乏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交流, 使得学生在掌握国际物流相关知识方面的积极性很难提高, 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相关业务的主动性。尽管教师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进行了极大改善, 可是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也使得学生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主动地进行学习, 从而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国际物流的相关工作中。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是否能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国际物流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有必要系统地对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 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 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 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多种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国际物流知识。

2.3 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主, 而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并没有充分的考核。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大多只是临时的死记硬背, 从而形成短期记忆, 一旦考完试就会很快忘记, 非常不利于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就国际物流这门课而言, 理论知识涵盖了国际物流的概念、国际物流系统与网络、进出口贸易的程序、国际贸易结算、进出境检验检疫、进出境货物的通关、国际货物的保险国际商品的采购、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国际物流运输、货运代理、国际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管理等内容, 同时涉及工业、经济、法律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脉络和理论体系[6]。如果仅靠单纯的死记硬背, 很难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掌握。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使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准备考试, 由于短期记忆会很快的消失, 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 从而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在今后实际的工作中。因此, 从考核方式上来看, 对国际物流的教学改革是非常紧要和迫切的。

3 国际物流课程创新教学改革措施

3.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将传统的纯理论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对应每一个知识结构, 结合一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不但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 还可以在老师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将案例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运用课堂学过的知识对实际事例进行分析和应用,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做到活学活用, 这样一来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 掌握得更加透彻。经过了实际案例的历练, 当他们以后面对工作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 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而不至于因缺乏临时应变和分析能力而感到惊慌。同时, 这种将国际物流知识与实际国际物流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也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举多得。

3.2 在教学过程中将国际物流与双语教学相结合

由于国际物流课程性质的特殊性, 它与“国际”二字紧密联系, 因此, 双语教学在国际物流教学中也必定要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物流理论体系中的很多内容都源自于国外的经典学术文献, 而这些学术文献中只有一少部分被国内的学者翻译成汉语。另外, 因为国际物流本身存在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 这使得国际物流的理论研究在不同的国家学者之间都有着不同视角[7]。在此情况下, 如果将双语教学与国际物流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就可以使学生通过双语课程中的外语专业知识, 更加直观的收集、分析和研究此课程相关的、经典的以及最前沿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知识与案例, 而不受因国内信息有限以及语言障碍的影响。同时, 对国际物流进行双语教学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关注视角。另一方面, 由于国际物流的专有特性, 其所涉及的工作领域正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所从事的物流业务以及贸易活动。实行双语教学的益处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中, 在实际的工作应用中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物流活动中各种英文单据和信用证的填写和审读, 各种英文货运单和提单的填写和审读, 与其他国家的公司洽谈和拟订合同, 书写各种英文贸易电函等, 都应该在国际物流双语教学中得以体现。

3.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国际物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是密不可分的, 国际物流本身就是一个以实践为主的学科范畴。如果遵从传统的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教学, 使学生对国际物流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而不会进行物流的实际工作操作流程, 那么国际物流的课程也就失去了意义。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将搭建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应用实践能力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4]。同样, 在国际物流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锻炼学生对如海运、港口物流、航空以及陆路口岸物流流程以及相关手续的模拟, 以及各种单证的填写和通关实务的模拟。在这方面, 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国际物流实践课程以及实验室的相关软硬件配套设施已具备了较好的前期基础, 如国际物流实务操作软件、三维互动港口仿真系统等, 但在设施改进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随着各项实验设施的不断完善, 教学与实践会更加紧密的结合, 使本课程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 为了使学生对实际的工作能有所了解, 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内的国际物流运作业务方面的专家给学生作报告, 谈谈实际工作的经验以及感想, 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国际物流的信心。

4 结束语

本文以物流工程专业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国际物流课程性质的分析以及对传统国际物流课程体系的分析, 从教学思路、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进行国际物流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教学思路上改革, 应该注重将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从教学模式上改革, 应当将国际物流与双语教学相结合, 同时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国际物流人才。

摘要:以东北林业大学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际物流课程性质的分析, 系统地阐述了进行国际物流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进行创新教学改革实践的几点建议, 以满足对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国际物流,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鄢小蓝.湖南家具外贸物流通道选择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2.

[2]庞燕.我国中部地区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07.

[3]王宇露.国际物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6 (19) :144-145.

[4]吴金卓, 高珊, 许恒勤.以工科为特色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森林工程, 2014, 30 (3) :190-193.

[5]曹明兰, 刘恒.物流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视界, 2012 (29) :147, 89.

[6]张莉.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24) :66.

8.浅谈《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篇八

关键词:专业课 机械 教学

如何真正上好《机械基础》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起始课、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印象在心理上被称为首因效应,能很好的激起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所以上好起始课,在起始课中充分调起学习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感受机械的魅力,会对以后的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绪论课安排了充足的学时,在这里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实用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发展过程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重要性,并通过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机械基础是学什么的; 2、学机械基础有什么用; 3、怎样学机械基础,让学生产生学好本课程的学习动机。凡事易凭兴趣,充分利用好起始课,让学生在好奇、新鲜的兴奋中,无意识地学习某些知识,对学生学好这门课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

1、以丰富的实际素材为基础,让学生充分感受课程的魅力

机械基础是一门实际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脱离了实际,那么机械基础教学课堂将变成照本宣科地泛泛解释,那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机械基础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现实中的实际例子,每当“引进”一个新的机构时,我常用该机构的模型导入,让学生首先通过有动感、有色彩、形象逼真的模型接受信息。这种方式能给学生以鲜明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对机构的认识难度。例如:我们在讲解运动副这个概念时,先给学生们演示轴承与轴颈间的连接,轮齿与轮齿间的连接和滑块与导轨之间的联接,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连接的结构,然后通过分析得出运动副的概念,两构件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称为运动副。

总之,利用大量现实实例,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又让学生对本概念有了个足够的认识很好的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

2、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许多内容由于事物不容易表现、有些现实中的实例也无法把其实际带入课堂,学生缺乏相应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事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现在社会三维制图软件的逐步普及及应用,把大型机械带入课堂成为可能,采用三维设计软件(Pro/ENGINEER、UG等)可以很方便的制作立体零件模型、零件间配合的动画、零件装配等,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弊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多媒体运用教学,多方面全角度的去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达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如在机械基础液压部分,让学生识读液压传动图时,学生对各种阀体的样子、以及系统中各中阀处于不同状态时的液体流动方向,流动路线以及执行元件将产生的动作,往往难于搞清,此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反映阀体的形状,并通过动态形式反映阀的状态转换过程,以及随之产生的液体流动路线变化以及执行元件运动变化的整个过程,则学生看起来就一目了然,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以灵活的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机械基础书本作业的知识点理论占绝大多数,容易形成抄书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所以我们在布置正常的书本作业的前提下,布置一些实际的作业,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当讲到四杆机构时,我们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四杆机构的实际例子,并在可能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分析。事实证明,学生对这样一种作业的方式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也很愿意去接触现实中的机械知识点,一个学期下来,一些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现实例子,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先实际接触,再概念解释,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事物的能力,又让学生对本概念有了个足够的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认识概念。

9.物流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篇九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The basics of machinery design 教材:刘江南、郭克希主编《机械设计基础》湖南大学出版社 学时/学分:88 /4.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等 适用专业:机械类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械和通用零件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设计方法的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使之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所了解。2. 培养学生掌握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维护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使之初步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1章

绪 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了解机械设计基础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二)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机器、机构和机械的概念,机器和机构的用途以及区别;了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2 本课程的研究内容 本课程的地位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四)学时分配:2课时

第2章 机械及机械零件设计基础知识

(一)基本要求:

建立机械设计的总体概念,了解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了解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理解机械设计中的标准化原则。(二)重点与难点

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与计算准则;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原则和标准化。(三)教学内容

1.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2.机械零件的强度

3.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4.机械零件的耐磨性

5.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四)学时分配:3课时

第3章

平面机构基础知识

(一)基本要求

1、掌握运动副、约束和自由度等概念。

2、能较熟练的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3、能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二)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运动副及其分类、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

(三)教学内容

1、机构的组成

2、机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自由度

(四)学时分配:5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3-

5、3-7

第4章

平面连杆机构

(一)基本要求

1、了解平面连杆机构传动的特点及其主要优缺点。

2、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型式和平面四杆机构的一些应用实例。

3、掌握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有曲柄的条件、行程速比系数、急回特性等)

4、了解四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学会根据给定的运动和几何条件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知识,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设计方法。(三)教学内容

1、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

2、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3、平面四杆机构的特点及功能

4、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四)学时分配:6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4-

1、4-

4、4-

6、4-7

第5章

凸轮机构

(一)基本要求

1、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2、熟悉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特性。

3、了解凸轮机构压力角的意义

4、了解凸轮机构常用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二)重点与难点

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特性,凸轮机构压力角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

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2、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3、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4、凸轮轮廓设计

(四)学时分配:5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5-

1、5-

5、5-6

第6章 齿轮传动

(一)基本要求

1、了解齿廓啮合的基本定理。

2、了解渐开线及其性质,掌握渐开线齿轮啮合特性。

3、熟悉渐开线齿轮传动的各部分的名称、基本参数,会计算渐开线齿轮传动的基本尺寸。

4、熟悉渐开线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等有关问题。

5、了解渐开线齿轮齿廓切削加工原理。

6、了解各类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特点,并能了解其几何设计。

7、了解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计算准则、齿轮材料及其选择。

8、掌握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圆锥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9、掌握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根弯曲强度计算及齿面接触强度计算

10、了解齿轮结构与齿轮传动的润滑。

11、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12、了解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方法。

13、了解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了解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

14、掌握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

15、了解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及热平衡计算。

(二)重点与难点

学习本章的重点是渐开线圆柱齿轮机构的传动设计。对于其他齿轮机构重点掌握其与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特性及异同点。应重点注意 :

1.渐开线的性质和渐开线方程是研究渐开线齿轮机构的基础,只有牢固掌握这些内容,才能正确理解一对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和轮齿啮合过程。2.齿轮材料的选取原则。

3.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4.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6.易混淆的概念的分辨:

(1)法向齿距与基圆齿距

(2)分度圆与节圆

(3)压力角与啮合角(4)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5)齿面接触线与啮合线

(6)理论啮合线与实际啮合线

7.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8.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9.蜗杆传动的材料、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三)教学内容

1、齿轮机构类型和应用

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3、渐开线及渐开线齿廓

4、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

5、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6、渐开线齿轮的加工及根切现象

7、渐开线变位齿轮

8、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9、圆锥齿轮机构

10.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11.齿轮材料、热处理及其选择。12.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13.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14.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15.直齿锥齿轮传动:受力分析。16.蜗杆传动的类型。

17.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18.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19.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20.圆柱蜗杆与蜗轮的结构设计。

(四)学时分配:15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6-

3、6-

5、6-

11、6-

13、6-

14、6-

15、6-16

第7章

轮系及减速器

(一)基本要求

1、了解轮系的类型及功用。

2、熟练掌握各类轮系传动比计算与应用。

(二)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轮系的传动比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

1、轮系的类型

2、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4、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5、轮系的功用

(四)学时分配:4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7-

2、7-

4、7-

5、7-9

第8章 间歇运动机构

(一)基 本 要求

1、掌握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功能和适用场合。

2、了解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功能。

(二)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搞清各种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功能,并了解其适用的场合。(三)教学内容

1、棘轮机构

2、槽轮机构

3、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

4、不完全齿轮机构

(四)学时分配:3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8-

2第9章 带传动和链传动

(一)基本要求

了解带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了解V带的类型与结构,了解带传动的力分析,了解带的弹性滑动、打滑现象。了解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了解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了解V带轮的材料、结构及尺寸确定,了解带传动的布置、张紧方式和张紧装置。了解链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了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速度的不均匀性及动载荷);了解滚子链的结构、特点与材料,了解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二)重点与难点 1.带传动、链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特点 2.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分析。2.V带传动的设计与计算。3.链传动的运动特性。4.滚子链传动的失效形式。(三)教学内容

1.带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3.带的弹性滑动概念与传动比。4.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带轮材料、结构和尺寸。6.带传动作用在轴上的载荷及张紧装置。

(四)学时分配:6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9-

2、9-

4第10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一)基本要求

掌握螺纹和螺纹联接的基本知识;了解螺旋副受力分析;了解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理论和方法,以及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措施;了解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各种措施;了解螺旋传动的主要类型,掌握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二)重点与难点

1.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及特点。2.螺栓联接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3.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措施。

4.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结构和工艺措施。5.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三)教学内容

1.联接螺纹和传动螺纹的概念、主要类型及特点。2.联接件的标准及其性能等级。

3.拧紧力矩,预紧力及其控制,螺纹联接的防松原理及防松措施。4.螺纹联接的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5.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6.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7.螺旋传动的基本类型和应用。8.键联接和花键联接 9.销联接

(四)学时分配:6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10-

8、10-

9、10-10

第11章

滚动轴承

(一)基本要求 了解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代号,了解轴承套圈及滚动体上载荷分布及应力的变化,了解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了解基本额定寿命、基本额定动载荷及当量动载荷,了解角接触球轴承(7类)和圆锥滚子轴承(3类)轴向载荷的计算方法,了解滚动轴承基本额定寿命的计算方法,掌握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静载荷的计算;了解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了解轴承的配置、固定、配合、预紧和装拆,润滑与密封。(二)重点与难点

1.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代号。2.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三)教学内容

1.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精度和代号。

2.滚动轴承元件上的载荷分布。3.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4.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动载荷及当量动载荷的计算。

5.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静载荷及当量静载荷的计算。

6.滚动轴承组合的结构设计:轴承与轴颈、座孔的配合,轴承的游隙、预紧、调整及装拆: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四)学时分配:6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11-

2、11-

3、11-7

第12章

滑动轴承

(一)基本要求

了解滑动轴承的用途与分类,了解径向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了解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了解轴承材料及轴瓦结构,了解滑动轴承润滑剂的选择知识。

(二)重点与难点

1.滑动轴承的用途与分类。2.径向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三)教学内容

1.滑动轴承的应用和分类。

2.滑动轴承的结构,轴瓦结构。3.滑动轴承的材料及其选择。7.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

(四)学时分配:4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12-

2、12-

3第13章

(一)基本要求

了解轴的用途和分类,了解轴的结构设计原则,了解提高轴的疲劳强度的措施,了解轴的材料及其选择方法。(二)重点与难点

1.轴的结构设计原则。

2.提高轴的疲劳强度的措施。(三)教学内容

1.轴的类型及应用,轴的材料及其选择。

2.轴的计算准则:强度、刚度、。3.轴的结构设计。

4.提高轴疲劳强度的措施。

(四)学时分配:4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3、13-8

第14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一)基本要求

了解联轴器和离合器的主要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场合,掌握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择及计算方法。(二)重点与难点

1.联轴器的特性和选择。2.离合器的特性和选择。

(三)教学内容

1.联轴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2.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四)学时分配:2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14-

5第15章

弹簧

(一)基本要求

了解圆柱拉、压螺旋弹簧的结构、特性曲线和计算,了解其他类型弹簧的特点和应用。

(二)重点与难点

圆柱拉、压螺旋弹簧的结构、特性曲线和计算。(三)教学内容

1.弹簧的功用、分类、材料和许用应力。

2.圆柱拉、压螺旋弹簧的结构、特性曲线和计算。

(四)学时分配:4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5-1、15-

3第16章

机械平衡及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

(一)基本要求

1、了解平衡和速度波动在机械工程中的重要性。

2、了解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的计算方法。

3、了解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实验的基本原理。

4、了解周期性速度波动及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区别及其调节方法,了解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刚性转子静平衡和动平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方法。

(三)教学内容

1、平衡的目的及分类

2、刚性转子的平衡

3、机械运转速度波动调节的目的和方法

4、飞轮的近似设计方法

(四)学时分配:4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16-

4、16-7

三、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验证所学理论,并巩固和加强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试验内容:本课程要求开设实验3——4个(6—10学时),试验内容建议从下列题目中选取:

1.机械运动简图绘制实验 2.渐开线齿轮范成实验 3.齿轮几何参数测定的实验 4.轴系结构测绘实验 5.减速器拆装实验 6.带传动实验

7.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现场教学实验

四、课程设计

目的: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能根据设计任务拟定总体方案,按机器工作状况分析、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力,选择合理的材料、计算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考虑制造、使用、维修等问题,进行结构设计,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注明有关技术要求。

设计题目:简单机械传动装置(以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

工作量:部件装配图一张(0号或1号图纸);零件工作图一~二张;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约4000字左右)。

课程设计后应进行答辩,按五级分评定成绩。

五、主要教学参考书

1、机械设计基础

王华坤、张庆编

兵器工业出版社

2、机械原理

郑文纬

吴克坚主编

高教出版社

3、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设计教研室编

南京理工大学出版

5、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教研室编

南京理工大学出版

6、机械设计 濮良贵、纪名刚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0.基础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

一、课程名称:基础免疫学 Basic Immunology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与生理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科。它是生物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生物医学分析与仪器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

六、适用学科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1学时)● 免疫器官和组织(1学时)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 免疫分子(8学时)

免疫球蛋白(2学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抗体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补体系统(2学时):补体的激活;补体活化的调控;补体受体;补体的生物学功能;补体系统与疾病 细胞因子(2学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与某些病理过程的关系

白细胞分化抗原(1学时):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参与B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免疫球蛋白Fc受体 粘附分子(1学时):各类粘附分子的特性;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粘附分子与临床

●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学时)

概述

人类MHC—HLA复合体 HLA抗原系统 MHC的功能

HLA与医学的关系 ● 免疫细胞(2学时)

淋巴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 ● 抗原与抗原提呈(4学时)

抗原概述(2学时):抗原的性质;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种类;诱导免疫细胞增生的其他抗原 抗原提呈(2学时):溶酶体提呈途径;胞质溶胶提呈途径;非经典MHC分子提呈途径

● 免疫应答(4学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学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2学时)●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2学时)

免疫耐受:免疫耐受的机制;免疫耐受的维持与破坏;人工诱导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基因、分子和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 超敏反应(4学时)

Ⅰ型超敏反应(1学时)Ⅱ型超敏反应(1学时)Ⅲ型超敏反应(1学时)Ⅳ型超敏反应(1学时)

● 免疫学检测方法与治疗(4学时)

免疫细胞与分子的检测(1学时)免疫相关基因的检测(1学时)

免疫学检测常用的标记技术(1学时)免疫治疗的概况(1学时)

八、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医学免疫学》,龚非力 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基础免疫学》第四版,William E.Paul主编,吴玉章等译,科学出版社,2003年。《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第二版,沈关心主编,湖北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

九、考核方式

11.探讨物流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改革与创新 存在的问题 措施 物流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48-02

1.前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经济支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物流行业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发展体制落后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同时存在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的物流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教育体制等方面急需进行改革与创新。

2.物流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网络日益完善,电子商务产业的兴起与发展,这些因素导致当今社会对物流产业的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同时对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深层次的要求,使他们具备现代物流技术的最新技能与应用能力。与此同时,我国的物流课程教学存在着许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课程设置分散,教学目标不明确,这会使得学生学习不到应有的物流专业的科学知识,不符合高校培养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二是物流方面的课程教材与需要的不符合,教材更新缓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传统守旧,缺乏创新性与前沿性,不能与时俱进,满足不了当今社会的需求;三是物流课程教学方式简单、单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四是实践教学环节力量薄弱,课程教学整天待在狭小的教室里面,不能接触到外面的事物,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很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种种因素表明,我国传统的那一套物流课程教学体制早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教育了,我们应该进行物流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3.物流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3.1改革教学理念,提倡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项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有意义的新方法、新事物和新知识,了解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在物流教学改革中提倡进行创新教育,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没有进入素质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很低,尤其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二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的物流观念、物流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新的物流问题也在层出不穷,我们只有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加强时事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创新意识,才能无坚不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2改革专业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学科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彰显了科学性、现代性与边缘性的特点。所以,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物流课程设置也需要进行改革。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个方面就是增加专业型课程,以此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行多个方面的研究,探究出更多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方面是适当增加定量分析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第三方面是扩大物流专业教学内容覆盖面,增加学习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全面型的人才;第四个方面是提高专业教学内容的实际性,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都能有用,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游刃有余。

4.物流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教育质量是物流专业教学的一条生命线,是物流专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建立科学的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物流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物流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重要的是要建立强大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国家培养出更加高质量的专业型人才。

5.总结

物流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永无止境的。目前来看,物流产业作为我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物流产业的发展比较缓慢,而且还存在人才缺乏和全球竞争力强大的问题。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努力推进物流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尽可能的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地位,是高校不可推卸的光荣而神圣的责任。我们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小洪,吕莉萍.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1:73-75.

[2]胡顺芳.探索微课支持的高职物流课程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15,07:62-63+77.

作者简介:

12.物流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二

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育领域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看法。传统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范式, 采用的是“三中心理论”。内容上按章节内容讲授, 虽然比较条理, 学生容易吸纳教学内容,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将知识与实际操作分裂开, 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不利于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 主要是教师进行课堂教授, 学生被动接收知识,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考核方式上, 综合平时考勤和期末卷面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 缺乏对课程实践和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总体来讲,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一种“道德”缺失, 仅仅把教学作为一种知识传授, 教师失去教学创新的动力, 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课堂成为一个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地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我们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 重新审视课堂。老师不能一直是课堂的主角,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要学习”。把“教室”变为“学习室”, 把“教材”变为“学习材料”, 把“教学目标”变为“学习目标”。教师应成为指导者, 设计好三个问题, 即引导学生去何方, 如何引导和是否达到目的地。这三个问题就是学习目标, 学习方法和效果评价。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 必须把学生有所获作为从教的准则,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手、多动口, 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上有所获。

2 新的课程教学范式设计

2.1 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教学内容上,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 除了有课堂教学, 还要有相当的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组织上, 不再严格以教材所设的章节顺序来讲授, 而是将《物流管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知识模块或者课程专题, 比如把《物流管理》内容分为基础篇、功能篇、运作篇三大块内容。基础篇主要是物流管理相关基础知识;功能篇主要分为货物运输实务、仓储运作实务、管理和配送运作实务与管理三个模块;运作篇主要分为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物流企业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四个模块。在课程教学中, 要增加相关实践环节, 模拟系统运行, 模拟企业运作, 增加物流实训时间, 并增加企业实践教学。

2.2 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采用学生专题研究小组讲授和课程内容实际模拟方式, 课程内容很直观地表现于课堂, 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消化吸收。在课堂中,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相互讨论、解决疑惑。在学生专题研究小组讲授方法中, 老师根据课程内容, 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和准备, 并在课堂上讲授。在本课程中, 主要分为“基础知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七个学习小组。课堂的主角不再是教师, 每个学生、每个专题小组都是课堂主角, 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 和大家讨论, 找出优点, 找出问题,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课程内容实际模拟方式, 是让学生模拟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角色, 比如, 物流管理功能篇中, 需要学生模拟生产部、仓储部、运输部、包装部、装卸搬运部、配送部等。让学生在实际模拟中, 更深刻地理解物流管理的内容和实际中的业务操作。

2.3 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简单综合, 新的考核体系改进为综合的五级考核制, 考核指标分别为“课堂表现”、“课程论文”、“课程实践”、“竞赛情况”和“期末考试”。这五个考核指标可以综合使用, 也可以选用其中几项使用, 只须设置综合成绩所占比例即可。新的考核方式使卷面考试不再是唯一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 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考核指标, 然后设置其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从而更加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2.4 教学团队的建立

教学范式改革, 必须要有一个创新的教学团队。课程的完成不再是依靠单一老师授课, 而应建立课程教学研究室。一门课程要有多个、擅长各方面内容的老师。比如, 有的教师擅长于物流系统管理与设计, 则可以负责实验教学部分;有的老师擅长课堂设计, 则可负责理论讲授部分;有的老师擅长沟通, 则可负责学生企业实践教学部分。以《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来说, 最少需要两位老师, 一位负责课堂设计, 一位负责课程实践。而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还需要一个课外实践老师, 负责学生企业实践教学部分。

3 两种教学范式特点对比

传统的教学范式对教师、课堂和知识传授比较重视,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范式以学生为主体, 更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适应当前信息社会发展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两种教学具有各自的特点, 对比如下。

4 结论

本文针对《物流管理》课程, 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设计与改革进行了探讨, 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范式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束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通过分析《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我们希望找到更能促进学生学习, 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促进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凤.《物流管理概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

13.《机械设计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三

Foundation of Machine Design A(1)

课程代码:1010023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自、材料加工、模具 开课学期:3 或4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数:3

编写年月:2004年6月 修订年月:2007年6月 执 笔:甘慧庆、林怡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机械部分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

1.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掌握机构设计的一般规律,并初步具有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简单机构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学习方法,了解机械原理的现状和展望。

本章知识点:机械、机器、机构、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6学时)

了解机构组成要素,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运动确定条件的判定;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本章知识点:运动副、运动链、约束、自由度、机构运动简图、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等。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4学时)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掌握瞬心法对简单机构进行速度分析,了解矢量方程图解法和解析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知识点:相对运动、速度瞬心、三心定理、矢量方程、矢量多边形、数学模型建立等。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2学时)

了解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及其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了解平面连杆机构力分析特 1 点,本章知识点:摩擦角、摩擦圆、动态静力分析。第五章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2学时)

了解机械的效率和自锁现象,掌握简单机械装置自锁条件的确定和简单机械系统效率的计算。

本章知识点:效率、自锁。第六章 机械的平衡(2学时)

了解机械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及动平衡原理和方法,了解刚性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和动、静平衡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 第七章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4学时)

了解等效运动方程的建立方法,了解周期性速度波动及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区别及其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等效运动方程式及四个等效量、速度波动及调节方法、飞轮简易计算 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熟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知识,掌握按已知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的要求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包括刚体导引、函数综合、急回机构设计)。了解按照预定轨迹求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图表方法,了解连杆机构设计的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曲柄存在条件、急回运动特性、传力性能、死点、运动连续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第九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5学时)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掌握推杆几种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掌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了解从动件运动失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了解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方法。

本章知识点:运动规律、基圆、压力角、效率与自锁、反转法原理、凸轮轮廓的设计。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7学时)

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其共轭齿廓,理解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深入理解渐开线特性、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等,掌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现象及齿轮变位修正。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以及几何尺寸计算,了解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本章知识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特性、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变位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等。

第十一章 齿轮系(5学时)

了解齿轮系及其分类的概念,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了解轮系的功用。

本章知识点: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第十二章 其它常用机构(2学时)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等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了解万向联轴节、复式螺旋传动、差动螺旋传动、超越离合器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本章知识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间歇运动机构。第十四章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2学时)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了解执行构件的运动设计、运动循环图拟定、机构的选型与组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拟定及其评价。

本章知识点: 运动循环图、机构的选型,组合方式,机械系统运动方案。(教学内容完)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涉及的内容较多、较广,并且是一门工程实践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

(一)课堂讲授

由于本课程比较抽象,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展示各种机构模型,结合课件的动画等进行授课,以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采用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引入工程实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由浅入深,着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可采用双语教学,但必须保证教学内容按质按量完成,不降低要求。在采用英文课本的同时可以加设中文参考书,以便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习。

(二)课后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选择一部分内容,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

(三)课堂讨论和答疑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活跃学生思维,解决同学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应认真组织,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每一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并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

(四)习题课

习题课以典型例题分析为主,并适当安排开阔思路及综合性的练习及讨论。

(五)课外作业

合理布置作业习题,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平时测验

为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教师可适当安排平时的课堂测验,每次测验不超过30分钟。

(七)考试

本课程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应涵盖所有自学和讲授内容。试题一般不涉及繁琐的计算,但必须包括知识和原理的运用。试卷若涉及难记难背的公式与数据,应直接给出。

总评成绩:考勤、课外作业、平时测验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毕业设计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4.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四

一、课程基本说明

本课程作为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更准确地说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本课程的特点是一方面基本概念比较多,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学完后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是对其专业知识结构的补充和完善。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则是其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内容和特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的方法;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主要介绍会计要素的划分、各要素的含义及其特征以及相互间的数量平衡关系;第三章账户、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主要介绍账户的含义及其意义、结构,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和借贷记账法的简单应用;第四章账户分类,主要介绍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和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第五章会计凭证,主要介绍会计凭证的含义、作用、分类,以及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方法和要求等;第六章会计账簿,主要介绍会计账簿的含义和分类、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错账的更正方法以及对账和结账;第七章财产清查,主要介绍财产清查的含义和分类、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第八章会计报表,主要介绍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编制原理及编制方法;第九章会计循环(上),主要介绍会计循环的含义和内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的基本原则,企业日常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分录、过账和试算平衡;第十章会计循环(下),主要介绍期末账项调整,产品成本的确定与结转,利润形成及分配的会计分录与过账,对账、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第十一章会计核算形式,主要介绍记帐凭证会计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和汇总记帐凭证核算形式;第十二章会计工作的组织,主要介绍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及会计电算化。此外,文字教材中还添列了三个附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按照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把十二章内容分为六个单元:第一章绪论为第一单元,主要阐述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内容和特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的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为第二单元,主要阐述会计要素的划分及其相互间的数量关系——会计等式,这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因为后面的许多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账户结构、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等)都是建立在会计要素的划分及会计等式基础上的。第三章账户、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以及第四章帐户分类为第三单元,其中第三章的复式记账原理是本课程的方法基础,第四章是对第三章中帐户的进一步说明。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帐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共同构成第四单元,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四种主要方法。第九章会计循环(上)和第十章会计循环(下)为第五单元,主要是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的常见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运用。第十一章会计核算形式和第十二章会计工作组织为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是两个专题,分别介绍了三种主要的会计核算形式,和会计机构设置、人员要求及会计法规体系等问题。三个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虽然不是正式的教学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但还是希望同学们看一看,一是要知道并时刻牢记会计工作必须依法进行,二是这三个文件正好代表了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三个层次,即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颁布)和部门规章(由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发布)。

由于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既要牢记基本概念,又要理解基本原理,更要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具体要求详见本课程教学大纲。

三、课程的教学媒体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有:一本合一型的文字教材(金中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9个学时的电视录像(由中央电大牛慧、艾大力主讲),一张光盘的CAI课件,2个学时的直播课堂,4个学时的IP课。

1.文字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媒体。其作用是全面、系统地介绍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此外,作为合一型教材,其内容还包括有关学习辅导如各章的学习目标、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文字教材是学习本课程所必备的教学媒体,是学习本课程知识和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

2.电视录像是一种辅助教学媒体,内容主要是按文字教材章节顺序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不是全面讲授,而是专题讲解,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辅导教师可按教学进度在面首辅导课前放给学生看,学生也可在阅读文字教材时找到讲解相应问题的电视录像来看,也可以在网上点播。

3.CAI课件是由中央电大与广州电大合作开发制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已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制成光盘出版发行。其内容是将基础会计学的知识分解到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见习、制证、复核、出纳、登账、稽核、综合、总管等8个岗位),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既有知识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该媒体的最大特点是把课程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全拟人化动画演示,特别是对于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格式以及填写与编制方法的演示,直观、形象、生动,对初学者来说可增加感性认识。当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CAI课件只是一种起补充作用的媒体,而不是必备的。这种媒体可以由教学点购买使用,学生个人也可以购买使用。

4.直播课堂和IP课件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老师、学生反映的问题而制作的两种动态教学媒体,其内容主要有问题解答、作业讲评、有关会计准则、制度的变化等等。这两种教学媒体都是通过网络应用的。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监督与管理

按照现代远程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理念,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在当地电大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在此基础上,辅导教师视情况适当进行面授辅导,主要是答疑解惑,帮学生理清思路,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和模拟试验并加以讲评,不应是从头到尾全面系统地讲授。此外,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问题,互相帮助。

对于布置的作业,学生必须按时独立完成,辅导教师应当及时批改(做得不对的地方一点要指出其错误)并客观公正地给予评分。

五、教学安排建议

15.物流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五

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分散,但该课程的授课学时却在不断减少。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高效性、交互性、易控性辅助计算机教学。

1. 中文版课件的制作

物流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的大多是自编教材。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按照设计、收集资料,查找素材、制作、应用教学、修改完善的路线开发出与教材相配套的课件,通过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中文版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目标先行,重难点突出。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应重视教学目标的编写。在课件的第一页以明显的方式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即对该次课程的学习任务、重点难点要求等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同时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差异性,让每个参加学习的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课件制作中注重构建情境教学模式,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在学习相应内容时,学生就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只是机械地跟着老师走的现象,达到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3)技术合理,方法得当。首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平台要合理。多媒体课件可以使用多种开发平台,常用的有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Dreamweaver、洪图(Hong Tool)等。在选择时要根据制作的需要合理使用,不能简单地认为某种平台优于其他平台。要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需要,取各软件的长处,多种软件配合使用,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其次,多媒体课件的多媒体运用要合理。在制作时,不能片面认为课件越美观越好,媒体用得越多越好,界面越复杂越好,比如用PowerPoint做课件时,有的老师喜欢添加PowerPoint自带的一些声音效果,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帮助教师的授课,使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地进行资源选择和取舍。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过程更容易控制。

2. 英文版课件的制作

计算机基础英文版课件是我们的创新点,同样的知识用另外的语言来进行理解,使学生对课件内容感到新奇,对学习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同时,双语课件的应用,为外语或计算机水平突出的同学搭建了一个新的学习平台。

在英文版课件的制作中,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课件内容的查找、确定及校对上,其他方面采用了与中文版相同的技术路线。课件的内容主要借助于外文书籍、相关网站、英文版软件等渠道来获取。课件中的文本内容,从书籍、网站中找到后再进行输入或复制;图片利用了Google的图片搜索功能,输入关键词后进行查询,应用程序操作的图片仍采用窗口截取的方式获得。

二、多媒体课件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多媒体为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其优势无可否认。但由于师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着误区,制约了多媒体及技术的发挥。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形成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念,理性的实施多媒体教学。

1. 多媒体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不意味着多媒体课件由辅助地位上升到了主导地位。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奴隶的局面。这种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现象完全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原则,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多媒体只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制作出针对性强、学生易于理解的课件。

2. 多媒体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对象,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合理运用,努力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要适时让学生的目光由屏幕转向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的演示操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充分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

3. 多媒体课件的更新要及时

制作一个完整教学周期的多媒体课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理顺讲课思路的过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教学的投入。所以每次课后都要根据教学后记进行修改,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使多媒体课件更具有时代性,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4. 网上多媒体课件内容的选择性和适切度要合理

信息时代的学习是开放式的学习。教师可以将物流多媒体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中供学生使用,并且在网络上为学生准备丰富的物流学习资源,对这些资源的有效使用必然会涉及选择性和适切度的平衡问题。选择性好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特性。适切度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准确地把握所学知识的重点。因此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学习资源要注意合理安排选择性和适切度。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8- 152.

[2]夏亚.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6-101.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重点下一篇:新的一年共青团工作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