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2024-08-21

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共16篇)

1.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一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课堂单调的教与学的传统理念,在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学生

【作者简介】陈华标,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学校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传统课堂单调的教与学的理念,在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察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创新条件的提供。

(一)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主动性的发展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创造是能动性、主动性的最高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动性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观的3个转变,即“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实现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和谐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

(二)改进教学管理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严格与宽松统一,从注重过程管理到注重目标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其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发。

(三)开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中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需求,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在选题上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每一次实践都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地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其实,学生敢于假设想象,产生质疑,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到筋疲力尽,不仅毫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思维发展的最佳状态。

(二)开拓学生思路,提供创新平台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行交流学习。

(三)组织交流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问题,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地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注重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

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

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仅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客观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4).[2]

刘守峰.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9(S3).[3]

王雷,苏桂臻.新课程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实习编辑:段

乔)

2.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二

一、突破课本上的实验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 通过实验, 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和规律, 突破重点、难点。在实验完成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突破和延伸, 让学生依据已知实验原理或物理规律去改造实验, 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培养对实验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 (1) 》的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这一节中, 我们需要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常规的演示实验是用弹簧秤拉物块在水平面上使之匀速运动, 才能用弹簧秤的示数代替滑动摩擦力, 如图1。但要保证物块匀速运动很不易做到, 会导致弹簧秤示数不稳定。因此有人设计反拖物块下面木板, 这时弹簧秤的示数比较稳定, 容易读数, 如图2。但是这样还有缺陷, 那就是木板长度有限, 不好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及接触面积有关。我引导学生突破该实验, 最终提出了一个较好的方案:用转动的皮带代替长木板, 如图3 (已简化) 。这个装置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还能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速度无关 (这是学生在解题中最容易理解错误的地方) 。

二、培养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兴趣, 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兴趣, 学起来就轻松愉快、积极主动, 就能激发学生的科学想象力, 唤起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必须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才能得到解决。例如, 汽车起动时的动力从哪里来?录音磁带为什么能记录声音?人造地球卫星为什么能环绕地球运行而不掉下来……这些都是学生感到迷惑的物理问题。如果我们通过物理实验或借助多媒体模拟实验给予比较圆满的解答, 学生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反过来实践又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还可以扩大其知识面, 形成思路和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来创新的意识。

三、通过实验误差分析, 提出改进方案

一般来说, 通过实验取得的数据总是存在误差。虽然误差不可避免, 但我们可以减小误差。例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 教材设计用两辆小车同时运动来进行比较, 但实验中要控制好小车的放与停很不容易, 经常出现夹子只夹住了一根绳子或夹子被拉转动的情况, 给对比带来很大的误差。于是通过多次提议、引导、修改, 最终在小车加速度的测量上得到改进, 即不用运动学公式来求加速度, 而用打点计时器来求加速度。通过这样的改进,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 又能达到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的目的。

四、注重实验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法、控制变量法、推理验证法等。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对实验过程进行大胆设想, 然后再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具体验证。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 发展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电学实验关于电表的选取、电路的设计等要求较高的问题当中, 我们通过验证、修改、再设计、再修改, 就能找到一个最佳答案, 并且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 学生最容易形成宝贵的经验。

3.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三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能力;提高

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学生时代就应该备受瞩目,无论是社会还是老师都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决定条件,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高中的化学教学也同样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主要归纳和整理高中化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从概念出发进行阐述,再重点分析学生创新能力在化学高中教学课堂的特点和原则,并以此论证归纳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创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教师抓起。教学要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对学生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教师的感染慢慢的拥有创新意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其中也包括教师自身的情感,教师在授课时与学生做好相应的互动,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想法,给每个学生同样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积极、主动,只有对学习充满了热情才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打破常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区分开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任何的不同的看法都应给予适当的表扬而非置之不理或是嗤之以鼻,对学生的关心与表扬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品尝到成功。

2、开放多变、生动活泼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先,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前提,因此在注重创新精神的课堂上教师应多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应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发言,对于老师提出的任何问题学生都应积极思考,学生也可以大胆的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尤其是在化学实验课上更是考验学生手脑并用的好时机,在实验课上学生可以充分的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许多知识点呢也多以死记硬背的形式记下来,这样做就会有许多极大的弊端,就算学生背下来了也未必能够完全理解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让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实际的运用到日常遇到的问题中。教师还要多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对于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勇敢的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3、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是学好化学的前提。教师在讲课时就要多多关注这一点,例如在讲解任何问题时教师都尽可能的把这些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了化学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一件多么酷的事儿啊,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需要学生带着好奇心以及探索知识奥妙的心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创设一些较为神秘的情境,吸引着学生迫切的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二、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原则

1、问题原则。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善于提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总是一定要注意新颖性与多面性,让学生通过问题激活,或者让学生动脑思考,或者让学生相互讨论,或者让学生辩论,教师对学生的不一定非要按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

2、实践原则。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不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把实际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亲情况和产生新问题,这就是创新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念;试念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总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学会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3、高效原则。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其他渠道不能替代的。创新学习课堂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课堂教学与之相应的作业、复习等对学生时空的过多占有,改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以便留出有效的时间,让其他渠道也能发挥其独特作用

总之,掌握好创新课堂教学的原则,创新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策略,通过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高中化学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飞斐.实践:沟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桥梁[J];南京教育;2013(06)

[2] 龚春燕,何云山.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J];人民教育;2000(03)

4.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四

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通过思维,学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熟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发掘教材有利于思维训练的因素,精心设计教法,寓思维训练于阅读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语文课思维训练必须凭借教材,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通过审题,激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和文章的主题有密切关系;或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或引导深化,抓住文眼,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随意性较大,教学时可从审题入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既使学生初步弄清了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分析,发展思维。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启发他们循着一定顺序想问题,对一个问题多方面考虑,以培养学生思路清楚,有道理,有顺序,并有周密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循着一定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既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也培养了步步深入、有条不紊的思维习惯。比如学习《跳水》一课,初读课文后,启发学生想,弄清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轮船上人与猴子的关系,抓住水手们的“四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笑明前因后果。

二笑推动了情节发展。

三笑孩子追猴子。四笑除险补过。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要有周密性,除了抓主要内容、重要细节,对有些次要内容的分析也不能忽视。

三、课后练习,巩固思维。

人的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5.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五

作者:张店乡岳楼小学屈伟

小学生要想将习作写好,必须在阅读时多留心,多积累。好的词、句以及片段等是写好习作的必不可少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好的习作就必须多读书,多阅读一些好的文章,从中汲取精华。语文课应该凸显语文味,儿童味和情趣味,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能对文本语言进行有效地开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能够倾力关注。教师能够借助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理解、积累并运用,最终能够运用到写作中,做到学以致用,并能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阅读一篇文章,要抓住重点,找出文本的写作方法,学习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桂林山水》一课时,要求学生抓住作者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理解、体会、感悟。在练习写作时学会抓住描写事物的特点,运用精炼的字词及语言,大胆使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写作方法学习写作。要使学生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我在教学时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写作,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使学生不怕写作文而喜欢写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所带班级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快提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从点滴做

起,要做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指导,不能急于求成。我在平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曾多次渗透一些写作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抓住重点,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艺术,在自己的习作中能很巧妙地运用。在实践中结合生活实际,认真观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及物、景等练习写作。例如,在阅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时,要求学生留心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举止、言语以及内心的活动等。小噶子和小胖墩是如何比赛摔跤的?严监生在临死前的表情举止如何?以及对“凤辣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描写等。能做到叙事准确,语言精炼,努力做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使人读着感到有震撼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在阅读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分类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及句子,要求学生在写作中适当引用,在平淡的语句中增加一些脍炙人口的名人名言及美文佳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拥有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方法设备,是盖好“仿写大厦”的前提。要引导学生从形式走向内容,在阅读中感受形象进入意境,形成语感,再从内容走向形式,以读促写,内化语言,理清结构,领悟写法,学会表达。在写作时要求学生写出味道,能激发学生写的情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的方法,提升写的效能,体验运用语言的乐趣。“有志者,事竟成。”要想能写出出色的习作,就必须多留心积累,立下志向,定下目标,决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我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们的习作能力,遇到好的片段,让学生勾画出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以备习作时选用。并指导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领悟、做到博学多才、融会贯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评改作文。“文章

不厌百回改”,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评议作文的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要让学生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在互相阅读别人的习作的同时共同提高写作水准,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多看有益的书籍,多阅读好的文章,并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指导学生用小本子把生活中和阅读文章时把可记的东西记录下来。这样从各方面积累写作素材,做到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写的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义,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掌握要点,在逐步模仿中,写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有想象力的习作来。通过指导修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改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作文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六

浅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

李伍生 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第一中学初中部(671500)

素质教育实施多年以来,初中英语课程改革已经收到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英语考试方式的局限,应试教育在英语教学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注重应付考试而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易导致学生学而不能用,使英语教学走入应试误区,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语言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课程标准还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而听说是读、写、译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把听说放在首位,设法创设听说英语的语言环境,加强听说训练,发展听说能力。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在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教师要尽量避开母语的干扰,利用实物、图片或幻灯片等,以动作、表情及适当的`解释作辅助,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先决条件――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逐步训练和培养学生听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只要教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逐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反,如果教师过多地使用母语授课,学生也只会跟着用汉语作答或回避说英语。我们要以教师的英语口语活动推动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在教新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中的guitar等词时,我用幻灯片展示一把吉他(教学条件受到限制的可以用黑板简笔画或图片)并向学生介绍:“This is a guitar.”, 然后问学生A:“What’s this in English?”, 学生A会回答:“It’s a guitar.”这样,教师不需要更多地使用母语,学生已能理解其义,掌握guitar这个词。

2课堂限制学生使用母语,鼓励学生多使用英语

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由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口头语句表达能力还差,很多学生害怕出错而不敢地开口,教师应多加鼓励,回答对了要给予表扬,回答有误也不能过多地责备,使他们消除英语语言表达上的障碍,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说英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说英语、用英语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教“piano”一词时,我指向一台钢琴的图片问学生:“What’s this in English?”,由于他们还未学过“piano”一词,因此,他们不能直接用英语回答,但我要求学生不能用汉语来回答,这样,有些学生会回答:“Sorry, I don’t know.”,而有些学生会回答:“I think it’s a……”,还有一些学生只会摇头作答。此时,面对不同的回答我再作介绍:“It’s a piano.”,学生会跟着说:“It’s a piano.”。这说明,离开了母语学生也能努力地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另外,要防止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满篇记汉语,把语言课当作翻译课来对待。由此,对于课本上的疑难词句,我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同义近义词句注释,必要时才加注汉语。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引起学生对听说过程的重视。

3加强课堂交际活动

实践证明,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听说领先是学习语言的规律,任何一种语言的掌握都是从听说开始的。课堂交际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而英语课堂是落实英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并组织好师生间及学生与学生间的课堂交际活动,特别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尤为重要,教师要把课堂交际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进行教学。我认为英语课堂交际活动重在以下两个方面:

3.1师生问答活动。

师生问答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引入新知识时,师生间的问答较为常用,而在复习巩固知识时师生问答更为有效。例如:在教学初一年级下册Unit 7谈论天气情况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后,每一节开课时,我都要问学生:“Look out of the windows! How’s the weather today?”,大多数学生都会作出积极的反应,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抢着回答:“It’s sunny(cloudy, windy, raining)。”。这对复习巩固所学天气知识起很大的作用。

3.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会话活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会话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式会话,另一种是固定式会话。

自由式会话指教师给出学生一个会话的话题,让学生在小组会话中自由发挥。以初一年级下册Unit 6为例,在复习巩固现在进行时态时,我设计让学生小组谈论各自带来的家庭照交际活动环节,在活动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因为他们在“Who is this? How old is he? What’s he doing?”等的语言自由交流中不仅巩固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对其他同学的家庭情况有了了解,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固定式会话就是针对课文中出现的对话而言。在学习课文对话时,让学生分小组角色表演课文对话,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话内容。

7.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七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缩短情感距离,形成创新氛围

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教学实践中,只有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老师,师生之间零距离交往,学生才能和教师积极相处并接受教师的鼓励和教诲。在教学中我正确把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尊重学生、善待每个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消除一切顾虑,积极与老师合作,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勇于创新。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我并不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针对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景,要求教师要随时发掘潜能,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首先,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允许并保护学生的理解自由,决不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要求同学们联系当前时政和生活对书中理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并概括出结论。其次,我大力倡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对标新立异的学生给予表扬。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奇思妙想,能常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甚至钻“牛角尖”,我不但不打击他,反而是充分肯定其思辩的勇气和可取之处,然后以诚挚的态度去疏导,使其心悦诚服,并能继续保持主动参与教学,积极

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必由之路,但现实告诉我们,中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还任重而道远。钱学森曾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创造型人才的短缺。作为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者,高中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强烈的提问的热情。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回答,既不能不闻不问、置之不理,也不能不懂装懂、掉以轻心,而应实事求是地正确面对。对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我将反馈给全班学生讨论,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我始终充当引导者,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分析,并告诉他们每个问题都没有唯一的答案,给学生留下一个又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

三、改变传统教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法很多,学生的学法也很多,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比如: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我都要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让学生能更好掌握知识。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学校教育要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向发展,需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政治课程也只有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活起来,才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精心制作每个课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的主体性在政治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和谐统一,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使教学充满生气。

总之,政治学科蕴涵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丰富素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素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政治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趋势。因此,只有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才会创造性地学,才能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良性发展。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思维训练力度,培养创新意识,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赋予学生创造的灵感,让学生轻松学习,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责任心和使命感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遵循教育自身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为早日培养出我国的杰出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石。

(作者单位:重庆市求精中学)

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治教学应该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8.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62-01

如今,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教育要体现“三个面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要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而培养创新型的学生,要从启蒙时期抓起。这一时期,学生的脑神经细胞成长和智能发展很迅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阶段,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浅见:

一、创新意识的形成首先在开放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和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对课堂教学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的前提。

1、师生关系融洽,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谐、民主是针对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而言的。传统的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强调以升学为唯一的教育目标,使教师和学生处于高度紧张机械的知识传授中。恰是这些观念和思想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创设一个轻松活泼、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培养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两个最重要条件。教师是课堂气候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其次,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如教学10.9÷6.2(保留两位小数)时,教师不做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思考,要保留两位小数,必须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数,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保一除三”的思维定势,除到小数点后第一位,通过比较余数是否达到除数的一半来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而直接确定商约是1.76。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

2、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激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对时,老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质疑,交流个人设想,另外及时组织反馈纠错,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中交流,凌晨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使之得以解决。

二、创造力的发展根本在求异思维的培养

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是,具备了基础知识不等于具备了创造力。因为知识转化为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综合运用,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求异思维是相对求同思维而言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常常统一于创造思维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常用求同思维方法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没有求同思维,就不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前人的经验。求异思维指的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甚至是相反的方面,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是创造力重要的思维方法,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我们应彻底改变那种给每道题都事先人为的确定一个“惟一的标准答案”的做法,代之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惟书至上的观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当然,我们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要盲目地脱离学生的知识实际和年龄实际,去出一些学生目前还理解不了的题目让学生做,而是要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理解好新知识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开放性”习题的训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新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现新知识的再现和深化,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鲜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9.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九

摘 要: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精心地设计、选择和组织,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探究活动中,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只有按教材要求,多考虑几种不同形式的实验方法,学生才会越学越新鲜,越兴奋,同时也能调动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验;创新;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50-01

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改革现在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它不同于原有课程结构中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根据我教学小学《科学》课实验方面的实践活动,我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非常普遍的活动课程,每一个实验都广泛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社会以及劳动与技术等方方面面科学知识,通过具体的实验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就具体的实验内容,结合实际情况,我从以下几点谈谈:

一、选择结构材料标准具有求异性

实验器材的选择,既要能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所要学习的概念、规律,具有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动手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具有可接受性;还要具有从多种途径去进行支配的求异性。在形成概念需要的基础上,努力使材料之间具有多种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构往往来源于学生的身边。因此,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精心地设计、选择和组织,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探究活动中,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讲《导体和绝缘体》时,要求学生运用电池、电珠、电键组装成串联和并联电路,并认识两种电路的性能。我认为这些材料学生身边到处可见,不如让学生自带材料进行实验。我在课前要求同学们准备电池、电珠、开关、导线。上课前,我检查材料时,惊奇地发现:人人都准备了电池、电珠、开关、导线,但在开关上却大不相同,有的是从实验室借来的开关,有的是用两个“按扣”代替开关,有的是用2片铜片做成的开关,还有的是用2个回形针代替开关。在固定导线上有的是用透明胶,有的是用纸卷成筒,用棉线捆„„。这一切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灵活思维的体现吗?方法虽“土”,却迸发学生创造的火花。

二、指导实验过程,方法具有多样性

实验操作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当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后,是否乐意主动地参与实验操作,是否能顺利的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这就要看选择的实验方法是否多样化。只有按教材要求,多考虑几种不同形式的实验方法,学生才会越学越新鲜,越兴奋,同时也能调动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同一实验,方法多样化。即在同一个实验中,鼓励学生改进操作方法。在改进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四年级有关《磨擦产生电》一课的“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实验中,要求把橡胶棒吊在铁架台上,操作中发现吊起的橡胶棒有些摆动,于是,我鼓励学生能否借助“磁铁性质实验”的方法来改进吊橡胶棒的方法。学生通过回忆思考:有的继续悬吊,但缩短绳子;有的改用支架悬放;有的用两支圆形铅笔平行评论在桌面当轮子,铅笔上放胶棒。不管那种方法,都能达到实验目的,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创造能力。

2、同等实验方法多样化。即同一课要解决几个问题,设计了几个实验,对这样的实验必须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如《物体传声》一课,教材中要求同时解决三个问题:①声音在固体中传播;②声音在液体中传播;③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对这三个同等实验我采用三种形式进行引导。

(1)分组合作实践,获得固体传声的结论。我让每个学生把耳朵贴紧桌面,用手轻挠桌底,静听挠的声音;接着我让每组派一个人轻挠桌脚,其余人把耳朵贴紧桌面静听挠的声音;最后我在教室一个角落轻敲水泥地面,学生把耳朵紧贴桌面静听敲击声。三次实践,学生很容易得出固体是可以传声的结论。

(2)独立设计实验,解决液体传声。固体可以传声,液体能不能传声呢?我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金属棒、石块、水槽、水、闹钟、电子表)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学生沿着这样线索思考着:现有材料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声哪些物体可以不露出水面发声听物体在水中是否发声,必须耳朵紧贴液面(水槽壁)。于是,用石块在水中碰击发声,用闹钟在水中发声,用电子表在水中发声,耳贴水槽壁听等实验油然而生,液体可以传声的结论水到渠成。

(3)教师演示实验,分析推理得出空气可以传声。在知道固体、液体可以传声后,我在纸屏中心吊一个小球,在离纸屏0.3m左右的地方敲小鼓,每敲一次小鼓,纸屏上的小球就跳跃一次。为什么小球跳跃?我引导学生推理:鼓锤一敲鼓皮振动,振动在鼓和纸屏间的空气中传播产生声波,声波又推动纸屏,使纸屏产生振动,引起小球跳跃。通过以上的分析,得了空气传声的结论。

三、发现实验现象,观察具有多向性

寻求发现是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发现实验现象离不开观察:观察要认真、仔细、准确、系统;观察要全方位,具有多向性。对问题善于提出多种不同的设想,沿着不同的设想去寻找多种不同的发现。不要去猜测和人云亦云,坚持自己的主见,是培养创造精神的主要基础。例如:在讲《水蒸气的凝结》时,我引导学生做“白雾”形成实验。要求学生假想“白雾”是水蒸气遇冷而形成的,再分析在实验装置中,哪些地方接受酒精灯的热,哪些地方是具备冷的环境,观察冷环境的地方有没有“白雾”形成。实验中,我发现大部分小组都是试管内的水慢慢地向上冒气泡,试管口外逐渐有“白雾”产生,当水沸腾时,试管口外“白雾”较多。只有一个组持有不同见解:水受热后开始向上冒泡,试管口内开始有“白雾”,当水沸腾后,“白雾”产生的部位渐渐外移到管口外约3cm处。这就是一个创造性发现。在汇报观察结果时,我鼓励该小组同学大胆地说出自己不同的发现,并鼓励其他组再次实验,结果都与之相同。

参考文献:

10.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不可否认,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端。究其原因,当然各种各样,但学生的创新能力滞后,缺乏创新的习惯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试想,一个没有创新习惯、毫无创新能力的学生,怎么能够发现图形之间、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惟其如此,学生数学学习的低质量、数学教学的低效率也就不足为怪了。可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之一。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创新的手段,充分显示这一教学观,切实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浓厚的创新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创新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创新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引导学生创新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创新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创新兴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与系数的教学中提出如下创新材料:已知X1、X2是方程X2+(K+2)X-1=0的两个根,且X13-11X1=X2,求K的值。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得出:X1+X2=-(K+2)①,X1X2=-1②,X13-11X1=X2③,由此,根据与系数运用时含有的特性——对称性,要求学生进行如下创新:1、③式中的X1与X2的指数是否相等;2、能否用X1的倒数表示X2;3、通过②③两式形变等式,能否表示成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在创新中发现简洁、明了的变形,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

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创新,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创新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创新的积极性。

二、培养正确的创新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创新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创新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创新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创新的正确性。

三、养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创新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创新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创新品质的培养。

1.培养创新的目的性

初中学生对创新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创新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创新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创新目的。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对要求创新的材料: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1)2=2,②X2-2X+1=2,③X2-2X-1=0可提出如下创新要求:1、①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2、[MSOffice1]②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3、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创新,积极主动地感知创新对象,实现创新目的。

2.培养创新的全面性

创新的全面性,要求通过创新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创新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创新的基础上,分析创新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创新。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创新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创新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创新结论全面、完整。

3.培养创新的精确性

创新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创新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创新对象的特征,揭示创新对象的本质。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创新品质,逐步养成主动创新、善于创新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11.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十一

一、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调动人积极性的能源, 是学习知识的原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中有趣的实验现象,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为观察兴趣的强烈程度, 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快速、准确地从事观察活动。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实验很容易被物理实验现象的新奇所吸引, 观察兴趣强烈, 但他们只对表象的观察感兴趣, 而表象的观察兴趣并不能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和揭示事物本质。因此, 只有适时培养学生深层次的观察兴趣, 才能促使学生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抓住本质。其次,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探究性的物理实验,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再次, 实验问题的恰当设置也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例如, 笔者在讲《大气压》一节时, 先在一只平口玻璃杯中盛满水, 用硬纸板将杯口盖严, 手按住纸板, 然后将杯子倒置, 放开手后, 纸板不掉下, 水也不流出, 学生很惊奇?此时, 再进一步将杯子侧转, 前后左右转过一周, 纸板仍盖在杯口上, 水仍未流出来。学生兴趣甚浓, 迫切想知道原因。笔者趁机提出:硬纸板为何总不掉下来呢?学生积极思考, 说出许多猜想:有的说空气对硬纸板产生压力, 有的说硬纸板被水吸住了?这时又设问:果真是水吸住了硬纸板造成它不会掉下来吗?请再观察, 笔者用针在硬纸板上扎一小孔, 重做上述实验, 学生看到水和硬纸板同时落下, 于是立即否定这一猜想, 这时笔者就顺利引出了“大气压”的课题。

二、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做给学生看的示范性实验。通过演示实验, 使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具有直观性, 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提供了最佳良机。

观察演示实验时, 首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 这样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 且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需要观察的方面, 形成比较清晰的感知。如讲“熔化和凝固”一节, 用萘和松香熔化和凝固演示实验进行对比、从中得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因课堂上所用的萘的质量较少, 熔化过程时间太短, 若学生精力不集中就会忽略所要观察的对象。为此, 笔者在做演示实验之前就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1) 加热时, 萘和松香的温度有没有变化? (2) 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 萘和松香的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3) 状态发生变化时, 温度可否变化?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其次, 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因为只有将“看”和“想”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问题。例如, 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把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移近凸透镜这一过程的成像情况, 指导学生学习全面观察方法, 且要求学生注意区分在什么位置成实像, 在什么位置成虚像, 并记录蜡烛由远离凸透镜到移近凸透镜这一过程产生的成像规律。为能使这一活动高效完成, 笔者在焦点和2倍焦点位置分别贴上f和2f标签。把物体放在焦距f内、2f内、2f外观察所成像有什么特点, 并记录在预先设计的表格中, 最后讨论、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特点, 要求学生反复观察。

三、利用物理兴趣小组, 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

为了使观察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教师除了课堂上开展观察训练外, 还可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成立物理课外兴趣小组, 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观察范围、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如学生可以在兴趣小组里做一些物理课上因时间不充足等限制而无法做的物理实验和趣味性小实验、小制作, 如“纸杯烧水”、探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实验。另外, 在物理课外兴趣小组里,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用品中寻求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观察视野, 又可以体现新课改后的物理实验教学理念, 同时还可以解决贫困地区因缺乏实验资源而无法开展的部分实验。例如, 学习了浮力后, 有一小组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外实验:取一只大的塑料雪碧瓶, 剪去底部, 制成一个漏斗, 把一个乒乓球放在里面, 从上面倒水入斗, 只见少量的水从瓶口与乒乓球周围隙缝间流滴下来, 但乒乓球并不上浮, 这时用手心堵住下部的瓶口不让水外流, 立即见到乒乓球浮起。这一实验说明原来乒乓球受到水向下的压力, 堵住后乒乓球的下面积聚了水, 其竖直方向有了压力差, 乒乓球就上浮了。

通过构建物理兴趣小组, 能使学生对实验观察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 使学生的观察与大自然、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都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把学生对理论的观察转变为实践的观察,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并能掌握知识。

总之, 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训练。教学中,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 教师还应渗透相应的知识教育和其他能力的培养, 这样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同时, 综合能力也能相应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2.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十二

此外, 高中美术教学还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对美的鉴赏和欣赏能力。而通过在高中美术课堂上, 让学生天马行空的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的意识, 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 高中美术课堂开设的重大的意义就是这门课程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新课程改革后也明确提出要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 教师该如何开展高中美术课堂教学, 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开设鉴赏课吸引学生兴趣

学习美术需要有天赋, 但是更多的是后天的努力和培养。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则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之中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 培养学生对高中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 要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可以开设鉴赏课, 通过鉴赏课的开设, 学生能够接触到很多具体的、优秀的美术作品, 同时因为这是一门鉴赏课所以学生进行学习没有压力, 是完全的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课堂上展示出来的画作。所以教师可以规划好整个年度的教学计划, 将教学鉴赏课合理恰当的嵌入其中, 从而帮助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的同时, 还可以保持住自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例如: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名家之作的图片, 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原始洞穴壁画、拉斐尔的圣母壁画、敦煌的飞天壁画、米罗的在深夜与晨雨中的夜莺歌声、中国古人的一些山水画等。通过这些名作的鉴赏, 可以让学生被这些精美的画作所吸引, 随之学生的兴趣也将得到提高。

此外, 教师将一些鉴赏画作嵌入教学之中开展鉴赏课, 还需要注意一个层次、顺序的安排。例如进行“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这一章节的内容学习时, 就可以将“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原始洞穴壁画”和“米罗的在深夜与晨雨中的夜莺歌声”这两幅经典画作放入其中。这样还有利于导入教学。

所以, 开展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 并且在这一吸引学生兴趣的过程中, 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学生的一些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也在破土生长。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学生进行高中美术的学习, 要如何在这一艺术的殿堂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呢?首先还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些内容的学习进行大胆的常识和创新。

例如:进行一些构图和进行美术字的内容的学习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均衡构图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对待某一事物的认识, 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 进行新的构图。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 很多学生就有可能会打破传统的对称格局, 还有的学生会突破常规的色彩使用基础原理, 还有的同学会将自己一些奇特的想法表现在画作中……学生的这些行为都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 并且教师的肯定会让学生对这一学习充满激情,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多的快乐和愉快的审美体验, 学生会自主的进行探究和创新设计, 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获得了提升,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增强交流互动

开展教学, 还需要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甚至是争论。在交流和争论中, 学生获得了提升, 教师一样能够从学生的语言中获得启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一幅画作, 一个美术构图的方式和方法, 一千个学生也会有一千种想法。所以, 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多进行交流, 也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能够发现别人的一些创新性的见解, 同时也能够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展示给别人, 与别人进行分享的同时不断和别人进行对比并且不断提高自己。这样学生的创新性想法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创新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一种学习活动, 是根据创新原理, 学习规律, 结合学生实际, 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习理论和方法, 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鼓励学生参与到有关的作品评价之中, 是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学生参与到有关作品的评价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出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学生在这样一个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的提升, 同时, 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天马行空的想象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且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的教学目标。

做好高中美术教学工作, 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 以上只是笔者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体验, 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摘要:高中美术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和欣赏能力。而通过在高中美术课堂上, 让学生天马行空的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的意识, 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高中美术课堂开设的重大的意义就是这门课程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新课程改革后也明确提出要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辉,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美术鉴赏的创新教学, 教育教学[J], 2010年8月刊

13.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十三

“学生能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当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语,而到底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方法,显得愈来愈重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在打破教师“铁饭碗”的同时,别忘了教师的“特权”影响,它严重阻碍了现代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少些“小人之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

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審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三)利用数学中的美,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

14.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十四

张姝丹

四川省石棉县七一中学

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的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生存,自主交际”,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和约束,班级形成了自觉的默契,不仅解放了教师“当爹当妈”的双手,更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他们今后学习乃至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让学生的自主管理目标和班级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任何一个好的班级理应有明确的班级目标、班训、班规等文化底蕴。要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就必须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让学生把自己的管理纳入本班大的奋斗目标中去。实行目标管理,要做到时时、处处、事事都必须有目标。将每次活动的目标张贴在教室公示栏里,督促学生对照执行,形成人人参与管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局面。在制订时广开言路,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订出学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目标,全体学生认可后得以实施,以保证学生自我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使班级日常各项管理工作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

二、“面向全体”体现学生主体,“轮流上岗”实现全面培养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认为应当明确规定每一个班干部的具体职责,在管理中建立起一套“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制度。为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在集体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我让每一位学生都担任了一项具体的工作,人人都为集体作贡献,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这种广泛的参与过程中,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从而形成责任意识。

三、以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的能力只有在实行自我管理教育的班级活动中去实践培养和完善。让学生参与组织各项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班级活动我放手让学生组织,各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操作步骤。如,从第一学期开始,就由学生分组轮流出黑板报,一月两期,从组稿、排版,到撰写、绘图都由学生完成,并组织学习、评比,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在活动中也教育了自身。

总之,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当好学生的帮手和领路人。要不断总结和反思在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的得与失,及时改善策略和方法,方能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15.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十五

一、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站在教育第一线, 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 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和创新, 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动机, 只有这样, 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授学生制作幻灯片时, 发现有的学生对制作幻灯片的兴趣不高, 甚至还有偷袭复制现象, 作业一模一样, 毫无新鲜感、创新感。我就想,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不照搬别人的作业, 而是进行创新拥有自己的作业、作品呢?这时, 我不禁想到了生活中那些美丽的挂历图片, 就对学生们说到:“同学们, 今天这一堂课, 我们要搞一个小比赛, 要求同学们每人制作一套像挂历一样美丽的幻灯片, 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等过年的时候我们把作品印出来, 让同学们拿回家请父母欣赏欣赏, 大家有没有信心?”“有!”“那好, 比赛现在——开始!”结果, 一堂课下来, 同样的教学内容, 同样的学生, 效果却截然不同, 因为教师创新意识带来的对教材内容的大胆处理, 既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对教师创新感到敬重, 感到了创新与成功的喜悦,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从事的教学工作, 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沟通、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宜的土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营造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气氛, 才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 从而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发挥创造性才能。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儿去看待优秀生和落后生, 而要一视同仁, 争取全班学生的进步。教师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常言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一个现代教师我认为,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例如在教授学生使用五笔打字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师授课语言枯燥无味, 方法千篇一律, 只注重自己的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听与学, 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新知识时, 产生了畏难情绪, 到了“苦海”之中, 以至于再也不愿上打字课。

实际上, 学习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过程, 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是一个从一片空白到在上面划出美妙篇章的过程,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正确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使学生觉得学习就是旅游、就是探险、就是球赛、就是美妙的音乐会。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指学生将自己形成的需要调动起来, 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它是一个潜存在学生心里的东西, 我们作为教师只是将它调动, 使其发挥有效的作用, 激发出更强的学习动机。

众所周知, 动机中最重要的部分, 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说,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 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 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教师只要能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 那么学生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给教师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了。在多年教学实践中, 我摸索出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1.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由他们担任学习的主角, 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他们通过多媒体自主探究和建构知识过程, 学会学习。

2.营造创新的氛围,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让学生自主操作, 在动手过程中发现性学习, 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发挥潜力, 提出新的学习意识。

3.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条件, 让学习能从这些情境中引出好奇点, 引起他们的疑惑、惊讶, 这样最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的愿望。

4.目标是行为的导向, 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 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勇于挑战, 遇难而上, 有不把困难拿下不罢休的趋势。

16.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 生物 探究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87-02

新教材以实验观察为主线,探究性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是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探究性学习,而且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

1.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般的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用具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而探究性实验可以分散在学生家庭中进行,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不受限制,参与人数较少,所需实验用具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实验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可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究的条件,让学生敢于实验、乐于探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达到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中,通过老师的指导,主动地、有兴趣地学习。

3.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许多生物学知识单靠课堂讲授并不够直观具体,所以学生较难掌握。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有时候教学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如“种子萌发过程”“根的向地性生长”等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进行一般性描述。因此,学生听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课后再辅之以课外实验,既可以克服时间限制,学生的观察也会更具体、更直观,当然也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探究式实验进入学生生活,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客观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进取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1.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探究功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生物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其获得知识信息和掌握实验操作与技能技巧为目的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就有了探究的动力,就会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自动地调整或重新设计实验方案,使探究过程不断趋向合理。此过程会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性实验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又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基本保障,把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究真正地落到实处。在学生尝试、探索、交往等自主学习活动的同时,教师应当及时加以引导和点拨,既使学生在疑问处豁然开朗,又能使学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证。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立足教材,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同时善于从教材和社会中挖掘真正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又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有能力解决的,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从而主动地参与探究,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中,根据鱼鳍的种类,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最想知道的某些鱼鳍的作用,选择好探究的问题后,由学生自己作出假设并根据假设去设计实验方案,作出预测,解释实验事实等,所有这一切尽量由学生来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单单在做实验,也不单单在学习理论,而是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强,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到了科学知识,又经历了对科学过程的了解,进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树立合作探究的理念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因为它能使合作者之间在智力、能力、物质等方面实现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形式不仅在生物课堂上进行,在生物的探究实验中也要应用,同样能提高生物探究实验的效果。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实验方案设计、器材使用、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可以让学生分工完成,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就必须找准学生的切入点,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动手探究的机会。教师在设计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切入点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充分考虑学生之间认知基础、思维能力的差异,精心设计问题,要充分体现差异教学的思想,为全体学生的参与提供可能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展示各自的探究空间,从而使各自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交流中进行整合,易于形成探究的氛围。经过合作探究、群体交流,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又提高了效率,还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工作、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和团队精神。

上一篇:2009_2010山东会考地理试题及答案讲解下一篇:六年级下学期中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