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英文案例

2024-08-04

跨文化交际英文案例(8篇)

1.跨文化交际英文案例 篇一

出国为留学生全程报道海外留学相关新闻:《在澳留学如何提高英文口语交际》03月18日报道。 身处澳洲社会,拥有良好的英文口语是一个必须的要求,而如今随着大量中国移民定居澳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懒得说英文、没有机会说英文,认为只要会说国语或者粤语到哪里都行的通。这样的“中国圈”情形对于年长的中国人来说可以算是一件好事而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股违背留学初衷的反力了。如果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英文而没有太大进步的话又应该怎么办呢?出国留学

寻找澳洲本地人练习出国留学

既然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同本地人交流是提升英文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找一份需要和澳洲人对话的工作、在教室里同澳洲人交流、要求他们和你说话。学生的英文会因此突飞猛进。学生也可以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换,你教他们中文而让他们来教授你英文。出国留学

倾听英文的韵律出国留学

倾听英文的韵律并不是说让学生去听英文歌曲。而相对的,是去领会英文对话中的节奏、旋律以及连贯性、腔调。即使学生能说一口“技术上”完美的英语,但是如果学生说话的时候像机器人一样那就是没有在用正确的旋律说话。出国留学

观察人群。观察人们说话时的嘴型。观察人们在说话时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观察在某些特定句子中人们是怎样进行强调的.,而这样的强调又是如何提供了语境。在破译语言之外,注意澳洲本地人使用幽默、情感以及正式语言的不同方式。出国留学

慢下来出国留学

总的来说,如果学生想要被理解,那就慢下来。学生说得越清晰,倾听者就更有机会能够理解你。非英文背景的学生很容易变得紧张并且想要用较快的速度把语言“糊弄”过去,但是这是不可以的!清晰的语言是对于包括本地人在内的关键所在。出国留学

倾听者会对你很耐心的,不要担心。学生只需要对自己有耐心。相比起和一个你不理解他在说什么的人交谈,一个你能够理解但是说话慢一点的人比较能够让人宽心。用很快的方式混杂的说话并不不令人觉得优秀。出国留学

给自己录音出国留学

尽管我们总是能听见自己说话,但是我们实际上并不知道我们听起来是什么样的。所以给自己录音吧!发现在自己的演讲中有哪些弱点及强点之后学生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在需要提高的地方努力改善了。出国留学

一个不错的方式是找到一本有声读物。录下自己阅读的声音。(出国 ),然后拿自己的声音和录音比较。这样的话,学生可以一遍又一遍的做,直到得到正确的发音。出国留学

当录音对学生来说需要花费太多力气的时候,就把书大声读出来。学生将会同时提升阅读及口语水平。一半的战役其实就是能够舒服的使用语言。出国留学

在家说英文出国留学

想要提升英文就必须以一种英文的思维方式来想问题。学生需要把自己沉浸在一种英文的环境之中,不然很难能够真正的做到自如的使用英文。可以试着只是在餐桌上使用英文、只是收看英文电视,把说英文变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出国留学

和自己说英文。

叙述你的动作。当学生在洗盘子的时候,说出来你在做什么、想什么、感觉如何。这听上去有点愚蠢(出国 ),但是这样的方式 会在学生使用中文前锻炼大脑的英语思维。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一旦学生可以自如的做到和自己说英文,余下的只是继续保持那么就一定能看到进步。(出国 )

2.跨文化交际英文案例 篇二

Nowadays,owing to the quick and advance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 both transport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especially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our daily life,the earth has become a global village.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eet for economical,political and cultural purposes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Chinese people,in particular,taking advantage of the reform and"opening door"policy,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and contact with different cultures.We benefit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eanwhile we have to confront with the conflicts.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has been proposed by many language experts.As we know that communication involves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lays a great role in communication.We send and receive nonverbal messages for countless times in a single day,and it serves the functions ofrepeating,complementing,substituting,regulating and contradicting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oreover,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relatively free of distortions and deception.More rec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bout 2/3 of the meaning of message is communicated nonverbally.So that we cannot und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 conversational analysis,and nonverba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hould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

2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

2.1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notion of commutative competence is first advanced and conceptualized by Hymes in 1972 who held that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onsists of degree of possibility,feasibility,appropriateness and occurrence(Hymes,D.1972:50)After the analysis o the linguistic system and functional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Canale and Swain developed this notion and advanced the system of four different components,or subcategories:a)Grammatica competence,consisting of"knowledge of lexical items and items of rules of morphology,syntax,sentence-grammar semantics,and phonology";b)discourse competence,refers to the user's knowledge of rules of discourse,and of organizing spoken and written text and the concerned factors of connecting sentences into a meaningful discourse by using a series of utterances,;c)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use a language appropriately in sociocultural context,comprising the roles of the participants,the information they share,and the function of the interaction,together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d)strategic competence,"the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hat may be called into action to compensate for breakdowns in communication due to performance variables or due to insufficient competence."(Canale,M.&Swain,M.1983:4-5).

2.2 Connot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ccording to Gudykunst,ICC should encompass such categories as cognitive,affective and behavioral(Gudykunst,W.B.1984:181).But these three categories are far from adequate,because it is obvious that some other key components have been neglected,for instance,relational competence and language competence.In addition,some researchers propose the system should also include strategic competence.Based on these facts,it is suggested that ICC should include language competence,episodic competence,and strategic competence,in addition to the three components proposed by Gudykunst.Excluding language competence,the latter six competences are termed together as sociocultural competence.According to Jia Yuxin,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omprises at least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system of basic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the system of affective and relational competence,the system of episodic competence and the system of strategic competence(Jia Yuxin.1997:480).

3 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CC)

3.1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ehrabian specified relative values for the components of a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Total Impact=0.07verbal+0.38vocal+0.55facial"and"Total liking or feeling=7%verbal liking or feeling+38%vocal liking or feeling+55%facial liking or feeling"(Mehrabian,B.A.1971:108).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s the major part of communication plays a grea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Three of the four competencies,which make up Canale and Swain's framework of commutative competence specifically refer to knowledge and us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Grammatical competence is concerned not only with the rules of grammar but also knowledge of the paralinguistic and kinesics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 such as intonation,facial expression and gestures.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includes appropriate use of nonverbal signals such as eye contact,respect for personal space,clothing and ornamentation,how and where people touch others,and gestures.Strategic competence includes nonverbal strategies which are used when communication break down o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cation.

The system of basic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s composed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petence.Precisely speaking,it includes written communication,o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t consists of verbal competence,nonverbal competence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Bi Jiwan,1990:160)

While studying from the sociolinguistic aspect,Jia Yuxin holds nonverbal behaviors are the markers of communication.The roles of nonverbal behaviors in communica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Nonverbal behaviors are the marker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s verbal behaviors,nonverbal behaviors reveal people's social relationship in human communication.They are related with"power"and"equality".Judging from one's clothes,facia expressions or gesture and postures,people may know the partners'social status,sex,origin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etc The distance of people's physical contacts the key factor to judge one's social relationship.Generally speaking,the shorter the distance,the closer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peakers are and more equal they are.We can see such intimate distance between the couples or friends and a longer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power".

2)Nonverbal behaviors are the markers of conversation or discourse structure.

Usually,conversation begins with greeting,and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s employ gesture or posture as hand shaking hugging or touching by nose to achieve this purpose.In the process of talk,the speaker may us eye contact to signal the others to stop talking or maintain,control the talk.People who want to finish the talk may look at their watch or look around to show disinterest in the talk.

3)Nonverbal behaviors are the markers of the content or semantic of communication

We employ nonverbal behaviors to express different meanings of agreement,appreciation,rejection,disagreement,happiness,territory,taboo,victory,fear,shyness,status,relationship etc.which enrich the content of our communication.However,we should notice that some nonverbal behaviors have differen meaning in different culture.The signal of"OK"in America means every thing goes smoothly or good with positive meanings while in Japan refers to money,and for Frenchmen"zero"or"worthless".This same gesture has a vulgar connotation in Mexico and Germany,and to the Tunisian it means,"I kill you."

4)Nonverbal behaviors are the markers of affection

Nonverbal behaviors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As mention above,they have the function o expressing various feelings.However,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Eastern culture vary in degree of expressing their emotions For example,the people in the eastern countries tend to keep back and hide their true emotions,while the westerners are more overtly(Jia Yuxin,1997:455-456).

Therefore,nonverbal commutative competenc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lack of it often leads to miscommunication,therefore,it should b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ultivating ICC.

3.2 Definition of 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discussion above,we can conclude that nonverba commutative competenc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CC.But our traditional way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ainly concentrate on students'linguistic competence(pronunciation,vocabulary grammar etc.).However,this is not enough for the new vital force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force,who will shoulder the arduous task of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with foreign countries in culture,economy,sciences and technology.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by nature a process of trans-languag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In order to make use of differen nonverbal behaviors appropriately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should acquire the knowledg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onform to conventions and tradition of the specific culture.As a result,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pu emphasis on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f nonverbal behaviors as well as their cultural differences.So that,in the consideration o education,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stressed,that is,intercultural nonverba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CC for short)should be conceptualized and defined.

While defining ICC competence,Ruben pointed out tha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has various facets:relational–building and Maintenance competence–competence associated with the established and maintenance of positive relationships;information-transfer competence–competence associated with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with minimum loss and distortion;compliance-gaining competence–competence associated with persuasion and securing an appropriate level of compliance or cooperation(Ruben,B.D.,1989:233).Fantini concludes tha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re a set of abilities which involves the three facets of the ability to establish relations,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minimal loss or distortion and the ability to achieve or attain a level of compliance among those involved(Fantini,A.E.,1995:143)While Spitzberg holds tha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only an impression o appropriate and effective behavior in a given context(Spitzberg B.H.,1994:37).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ICC,we may define 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CC)as: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CC)refers to one's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or one's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nonverbal behavior of the other culture and to behave in accordance with that cultu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3 Connotation of 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s for the connotation of ICC competence,Spitzberg stresses that the most ideal cond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ccurs when an individual possesses high degrees of intercultural knowledge,motivation and skills.In more detail,1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composed of motivation,knowledge and skill dimension;2)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both individuals competence in a specific relationship;3)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leads to effective relational outcome;4)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both appropriateness and effectiveness(Spitzberg,B.H.,1994:56).

Considering the role of nonverbal behavior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text,Jia Yuxin maintained that nonverba behaviors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a)many nonverbal behaviors are polysemous.For example,the gestures in different cultures or areas may have different and usually contrast meanings This will cause conf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if we ignore them in different cultures."Tapping one's temple"has the meaning of both"being foolish"and"being clever".b)Many nonverbal behaviors can be us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communities and culture.c)Some nonverbal behaviors are unique and used in a certain community or culture d)Even used in one community some nonverbal behaviors ma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e)Some nonverbal behaviors are so useful that they are very likely to be transmitted quickly and prevalent as the common behaviors in the world(Jia Yuxin,1997:455-456).

All of the above characters give hints of the connotation o INCC.The connotation of INCC should include:1)knowledge o nonverbal behaviors of different culture;2)motivation system which involves affective competence,episodic competence,relational competence and strategic competence;3)the mastery o the skills of performing intercultural behavior in interaction with people from diverse cultures;4)appropriateness and effectiveness.

4 Conclusions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CC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succ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ntercultura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CC)refers to one's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or one's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nonverbal behavior of the other culture and to behave in accordance with that cultu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NCC should be culture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se aspects:knowledge motivation;skills;appropriateness and effectiveness.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非言语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提出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应当概念化,并且对其进行了定义,还界定了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概念的内涵。希望通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概念化,使人们在外语的教与学中注重培养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以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非言语交际,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Meharabian B A.Nonverbal communication[M].Chicago:Aldine-Atherton,1972:108.

[2]Gudykuntst W B.Communication with Strangers[M].Chicago:Aldine,1984:181-183.

[3]Hymes 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ciolinguistics[M].Penguin,Pride and Holmes,1972:50.

[4]Canale M,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Applied Linguistics[M].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3:4-5.

[5]Ruben B D.A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tradition and contemporary issu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1997:233.

[6]Fantini A E.Introduction-language,culture and world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1995:143.

[7]Spitzberg B H.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Beverly Hill:Sage,1994:56,347.

[8]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3.跨文化交际英文案例 篇三

【关键词】商标词 跨文化 音 形 义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而商标词作为以文字形式标识商品的一种符号,随着商品国际化传播,是人们理解商标文字的文化心理,以及文字意义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特征的一种交际形式。但商标词如何能进行跨国文化交际,使其他国家的消费者能在文化和心理的程度上接受某个商品,这就要求商标词的跨文化交际表现包含三个最基本的信息 ----音、形、义。如果设计者在商标的发音、图案设计和所代表的意义上能达到协调和统一,就能推动商标国际化的进程,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二、商标词设计背景

“音”是听觉感受;“形”是给消费者一种直观的视觉冲击;“义”是最重要的,要使商标在国际上被大众所接受。在中国,旧商标的英文化、国际化却往往是依照两种途径。一是拼音法,一是文学翻译法。拼音法是直接把中文商标的拼音标注出来, 如 HouWang (猴王)是中国著名的茶叶商标,但却一直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因为其拼音虽然所用是拉丁字母,但其意义仍旧是中文意思。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很难在文化上理解其意义。而商标文学翻译法更是近五十年中国商标英文化的主要途径。但仅仅是翻译商标的表层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也远远达不到商品国际宣传的效果。究其失败原因,是因为商标没有包含其自身的文化意义,没有符合其他国家商品销售地的文化和习俗意义。也就是本文所认为的商标词的设计没有遵循跨文化交际原则。下面本文就三个方面来分析商标词音、形、义中所包含的跨文化交际意义。

三、音、形、义中的跨文化交际意义

1.音。当商品进入国外市场,商标首先要适应的是国外的语言环境。所以商标词需要被国外的消费者很容易的拼读出来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成果。所以商标的设计需结合音韵学的特点。在商标语言中,经常运用拟声构成、声音象征和回声词能引起受众的听觉美感。以下以几个实例来说明“音”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如 Coca-cola,其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以“口渴口蜡”为品牌译名,给人的联想是干涩无味,难以下咽,甚至使人们对其产品产生反感,后来在失败之后,才更名为“可口可乐”这一现在流行的品牌名称,在文化上被中国大众所接受。再如丰田MR2在法国进行销售时,MR2的发文读音是“emm err deux”,听起来近乎谐音法语单词“emmerde”,意思是粪便。这让法国人在文化上非常难以接受,所以现在它只被标记为MR。

2.形。商标“形”的设计原则是,该商标必须符合销售国的规则、民族特色和风情。在不同的国家,习俗和文化背景需因地制宜。一国的著名商标,有时是不适合其他国家。当一个公司选择商标时,设计师应避免采取某些图案或形象的设计是在销售国的文化上是不可接受或明文禁止的。如印度和一些阿拉伯国家避免商标使用猪的形象,在伊斯兰教国家,违反伊斯兰习俗和教义的标志是不被允许的。菊花是意大利的国花,日本拿菊花作为皇室的象征,拉美国家认为菊花是不祥的花,所以在这些国家都是不允许菊花出现在商标设计方案上的。商标的出现,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过程中,它必须包含每个国家的不同文化和习俗。上面列出的禁忌说明,商标的“形”是在整个商标组合物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3.义。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 在他的著作“Semantics”中说到“‘义’可以分为七种形式——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所有这7种意义都可在商标中体现。而这7种意义也包含了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元素。如果设计者不能有效使用商标中的“意义”,其往往在国际交流中会带来巨大的文化冲击。某些词在一个国家可能具有积极意义,而在另一个国家其可能是中性名词,甚至贬义词。比如在中国,还没有命名为“蟋蟀”的任何商标,而相反,还没有一个英语国家有命名为“龙”的商标。商标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现象,人们往往注意到的是其带来的物质意义而忽略了其内在的语言含义。而实际上商标是意义的象征。合适的商标词有积极的意义,能提升商品的价值。如rejoice飘柔,的英文意义是享受、高兴之意; Safeguard舒肤佳,有安全、保卫之意。Nike耐克,这个单词来自于希腊神话中身生双翼,携带橄榄枝的胜利女神,有运动、胜利之意。

四、结语

现今,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使汉字商标国际化进入其他语言的消费国。本文从旧的商标设计方式开始调查,指出了商标词设计中所带有的跨文化传通意义。通过分析商标的音、形、义,本文得出结论,商标词的国际化有效途径实际是与商标跨文化交际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如果设计者在商标的发音、图案设计和所代表的意义上能达到协调和统一,就能推动商标国际化的进程,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4.言语交际及其案例分析 篇四

一、什么是言语交际

说到言语交际,首先应该搞清楚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则是运用语言的行为,表现为一定的个性。同样一种语言,不同的人不同的言语行为总是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像下棋一样,对于双方而言,棋子是一样的,下棋的规则也是一样的,需要共同遵守的,但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行棋风格。语言规则对于社会成员而言都是相同的,但是每个人使用则是体现出不同的风格色彩,正是因为有相通的共同遵守的语言规则,语言才可能为人所理解,成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正是因为规则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人不同的言语行为就表现出个性差异。所以,语言可以理解为一种交际表达的一种基本的规则,而言语则是对这种规则的运用。

言语交际与信息传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谓言语交际就是以语言作为沟通工具进行的交际,包括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言语交际是一种普遍而常见的社会行为,社会交往离不开言语交际。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是言语交际中的重要行为。人们普遍认同交流能力是当今社会劳动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人们需具备运用现代语言和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能力。交流能力的涵义非常宽泛。交流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界定,即交流的顾客或对象(与谁交流)、交流的目的(为什么交流)、交流的方式(交流者介绍自我的方式等)、交流的手段(交流得以实现的手段)。交流的能力包括:提供书面陈述的能力(如写信、写报告、写文章),提供口头陈述的能力(如打电话、在公众场合发表意见),提供信息的能力,提供建议的能力,建立公共关系的能力,谈判能力,与顾客、学生等不同层次的人建立联系和持续地保持联系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言语交际能力的具体体现。

语言运用、言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相对于职业特地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而言,具有跨行业跨职业的特点,居于核心基础地位,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是把每一个人培养成现代职业人——能力人的保证。因为职业核心能力在人的发展中是一种最基础的和最重要的能力,它在人的能力体系中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在能力金字塔中职业核心能力位于最关键的核心层次,是职业特定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的基础何支撑,它承载着职业特定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并有效地促进它们的发展,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可迁移性,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它是处于塔基的最稳定的、最基础的能力。相比较而言,职业能力在人的能力是外显的,在整个体系中尤如显露在能力海平面上的“冰山之一角”。我们在前面的辅导中曾经提到三种能力的金字塔式的三角形分析,说明言语交际能力是处于金字塔底座的部分,在这个图的基础上,我们稍加改进,能进一步看出这三种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外显的职业特地能力情况。

二、言语交际精彩案例

我们来看几个言语交际运用的具体例子:

第一个例子:在乡下工作多年的老邮递员约翰死了,葬礼办得十分气派,整个地区的人都来参加。为了表达对约翰的感谢之情,牧师满含深情地念了一首诗:“冬天,当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时候,他来了;春天,当道路泥泞、沼泽为患的时候,他来了;夏天,当尘土飞扬、太阳灼热的时候,他来了;秋天,当秋雨绵绵、寒气袭人的时候,他来了。”把参加葬礼的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更加怀念老邮递员约翰了。从教堂出来,阿宾对邻居希罗说:“希罗,牧师今天的讲话很不错!”希罗说:“是的,很不错,但有点罗嗦,没必要那么长,实际上只需说约翰在各种各样的鬼天气里都来了就足够了。”

实际上,牧师这里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排比句,渲染气氛,而不是言辞罗嗦,如果真按照希罗那样表达,寡淡无味,那就谈不上动人心扉了。所以言语交际中,有时候需要简洁,有时候需要繁丰,中都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考虑,不能机械使用修辞的简洁方法。

第二个例子:1945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代表团访问美国。美国因为使用原子弹最后征服了日本,结束了二战而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这时的美国急切想知道苏联的核能力,便派出一个记者去采访莫洛托夫。记者问:贵国有多少原子弹?莫洛托夫沉着脸回答:足够!

这个例子与第一例恰好相反,莫洛托夫面对美方记者的问题,既不正面回答有多少多少原子弹,也不简单否认说不知道,或者说这是国家机密之类的托词,而是用了一个简洁有力的“足够”,就易如反掌地把对方的问题化解了,可谓掷地有声,不费吹灰之力,而且隐含着很多信息在里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把苏联的那种 不畏强敌的气势准确地传递出来,从简单的守势变成了攻势,变被动为主动。如果这时莫洛托夫按照常规啰啰嗦嗦解释半天,不但说不清楚,很可能会招致美国记者的又一提问,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语言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临场应变能力。人际交往中的临场应变能力,往往是体现在言语运用方面。

第三个例子:美国一九八八年通过《综合贸易与竞争法》。这个法裡,有一个「三零一条款」,是对那些对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顺差而不对美国开放市场的国家实行报复的条款。还有一个「特别三零一」条款,是对那些不对美国的知识產权进行有效保护的国家实行报复的条款。自此,美国贸易代表署每年要向国会提供一份报告,对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保护美国知识產权的情况做出综合评价。对有侵权行為的国家,按侵权程度分為「观察国家」、「重点观察国家」和「重点国家」三级。一旦列入「重点国家」名单,美国便给半年时间谈判,这个国家必须承诺一个打击侵权的时间表。半年谈判没有结果,美国便将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一九九一年四月,中国被列入了「重点国家」名单,廿六日,美国对中国发起了「特别调查」。中美双方开始就此进行谈判。半年过去,到十月廿六日,中美双方没能达成协议,美方说:再给三个月期限。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佟志广团长突然病倒。率团出战重任,落到外经贸部女副部长吴仪身上。这时,距起程去华盛顿进行新一轮谈判的日期,仅有两天。率团出战的重任,落到了刚到任四个月的外经贸部女副部长吴仪的身上。吴仪在和美国人进行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时,由于当时美国人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强势和国内保护现状,此次谈判的任务极其艰巨。美国代表沃夫(Wolf)针对中国对于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一上来就先声夺人,傲慢地说:“我们是在和小偷谈判的!”这种有辱人格国格的话语,在外交场合可谓罕见,火药味十足,其挑衅心理毕现,但是面对挑衅吴仪毫不退缩,连一秒钟的空挡都没有留下,立即反击说:“我们是来和强盗谈判的,看看你们的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吴仪的反击,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维护了国家民族声

誉,反而使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如果吴仪面对挑衅只是加以解释,显然无法打击对方的嚣张气焰,反而陷于被动,而这样临场应变,掷地有声的反击,变被动为主动,赢得了谈判的主动权。有理有据而毫不示弱的吴仪,也最终赢得了对手的尊重。美国前贸易代表查琳巴舍夫斯基曾这样评价吴仪:“如果有人要找一位中国的高官来赢得全世界对中国的信任,那个人就是吴仪。同时在中国,她能够在党内和政府内部都有很高的威信,她是一位极其坦率的国家利益的维护者。”1992年1月17日,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终于有了结果,吴仪代表中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吴仪因此一战成名。舆论认为,吴仪领导的中国代表团的谈判技巧是谈判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此后的中国入世谈判中,吴仪扮演了积极和强硬的角色。她在谈判中直截了当的作风,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临场应变能力并不是一定是在外交场合或很正式的场合才需要,并非一定是要用于谈判、社交、组织之间的正式沟通,就是日常生活交往也是需要的。例如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授有一次到某单位讲学,该单位派了两个同志到机场迎接。出于礼貌,教授拿出自己的名片送给接人的同志。没想到其中一位说:“某教授,您还有名片!”教授微有不悦之色。另一位同志接过话去:“教授,他的意思是说,像您这样知名的教授哪儿用得着名片那。”“哪里,哪里。”教授的脸色顿时云开雾散,化怒为喜。这里姑且不去探究第一位同志对教授名片的真实想法,就算他的意思的确是“知名教授不需要名片(不是不配有名片)”,但他的表达明显有问题,至少容易造成误解。而第二位同志的说法显然要得体得多,更重要的是他的话对前面同志造成的不快予以弥补和挽回,这里就充分体现了临场应变的言语交际能力。

5.跨文化交际英文案例 篇五

对农村小学生来说,在“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中“说”的能力,老师不好教,学生不好测试,考试难以操作,学生反应木讷,成了师生两难的尴尬境地,加之考试不考说话,老师也乐得一略而过,这就使得农村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普遍比城市学生弱。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以至于到了成人后也不会得体地说话,或有话不敢说。对农村小学生来说,他们见识少,语言环境差,大多接触的是乡音土语,粗俗俚语等,这对学生的口语发展极为不利,为加强对农村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总结于后。

一、留意学生差别 课堂兴趣激发

在现行的教材中,明确地对小学生说话培养提出了鲜明的要求,作为教师,要特别留意那些贫困学生,有生理或心理残障的学生,内向胆小的学生,分析他们不敢与同学或与周围的人交际的原因,多给予他们以关心、爱护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敢于说话,敢于表达,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兴趣激发,树立“说话”的自信心;营造氛围,激发他们“说话”的热情;联系实际,提供学生“说话”的机会和内容。

二、创设说话的情境和氛围

说话,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活动,这种活动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要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样,他们的情绪才会高涨,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口语表达的欲望,只要有了表达的欲望,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创设的情境,发展说话表达的能力。

怎样创设情境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用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课本中有一系列的问题,老师通过口头描述,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激发他们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产生交流的欲望。2.使用多媒体来创设意境。教师可使用教具、图片、幻灯片、录像、视频、图画演示等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3.运用角色表演的形式创设意境。自制课本剧,通过扮演角色,把握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形象。4.模拟社会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境创设。在社会交往实践中,积极开展各种交往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慰问、好人好事等,如果受时空的限制,也可在校内模拟。如做旅游活动中的小导游,介绍自己的学校、家乡的名胜古迹,乡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在学校里练,在家庭里练,再到社会里去练。5.发掘课本题材,课本的题材很多,如有关读书的话题,手拉手活动,童年的故事,对他人的劝戒,孝顺的故事,名言警句的启迪等。结合每篇课文,让学生多说,开展一些比赛,游戏等,让学生去练“说”。6.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说出来,让别人分担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分享你的快乐与幸福,突破不说,怕说的障碍,让学生说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三、示例:以五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交际话题为例

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

(1)话题要求:回忆读书的经历,能把自己的读书故事完整地写下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①通过交流评改。学会欣赏别人习作中优点,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②激发读书的兴趣,探索良好的读书方法。

(2)话题指导:①重温课文积累语言。(本单元课文《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

对现在的五年级学生来说,积累和见识都还欠缺,模仿名家的作品,是一种有效地借鉴。对于名家作品,我们可以以作读书笔记的方法来积累语言。其方法有:

摘录式:读书时,把书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时不能全抄,而要把书中的优美词语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写作需要时,就可以从我们的“词语仓库”中拿出来,参考使用了。

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可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这就是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提纲式: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边读边写写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画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等。一代伟人毛泽东就常用批注法,他喜爱的书,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上的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意见。有的文章内容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卡片式: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再分类存放。存放的位置还要按类别编上号码,写出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通过重温课文,我们既丰富了丽词佳句,又了解了别人的表达方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又对读书的认识更进一层,还积累了说话的语言。

②展开回忆,敞开心扉。同学们回忆自己在读书的经历中有哪些让你难忘的事情,自己从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然后敞开心扉,与同学展开交流,注意把自己的感悟表达清楚。听老师说说我的读书经历:

再次读《窃读记》,内心一阵激荡,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读书故事,小时候家里经济不太好,加之是六七十年代,买书看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尽管父亲是教师,家中也没几本书,除了课本,也就是几本教学参考书和几本《毛泽东选集》。所以在小学的五年里,除了课本和毛选外,很难见到其他书。到了初中,我是在乡里的一个戴帽初中(即主体是完全小学,有几个初中班),那儿的书也很少。学校有一个图书室,但不允许学生借阅,这是为老师提供借阅的。父亲虽是教师,但他在外地教书,也是不能在这里借阅的。所以,初中两年,看的书也极少。能够借到书,是在高中时期。那时候,学生每人办一个借书证,每周二、五下午到图书室借阅和归还,每次可以借两本。每到周二和周五的下午,我都到图书室借书、还书。每次借到书,就如饥似渴地读,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吃午饭时也读,甚至晚上熄灯后也悄悄跑到厕所里去读(厕所里晚上不关灯)。像《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大刀记》、《万山红遍》、《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书都是在那时看的。再后来,我也教书了,自己有了工资,就去租书看,那时候便宜,一本书一天2分钱,后来涨到5分和1毛。再后来,家庭环境好些了,就自己订阅,一直到现在。订阅的书有好几个书柜。

同学们,你们为了看书,跟父母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甲:为了看书,有时跟父母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妈妈老是反对我读课外书,尤其是看漫画,我只能偷着读,躲着看。

生乙:我妈说太迷恋课外书会影响成绩,让我少看点,可越这样我越想看。

生丙:我在家中读小说,总被妈没收,怕影响成绩,没收后,我就四处搜寻,虽然妈妈不停变换地点,可每次我都能找到。

生丁:我看小说,妈妈经常训斥我,还罚我做数学题。可我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还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做题也是老是出错。趁妈妈不注意,又偷看几页,全然忘了妈妈的训斥。

③整理材料,巧手裁剪。说和写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何把一个故事写下来,并且写具体,可在小组内交流,相互提醒,然后根据已有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剪裁,完成初稿。

6.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 篇六

[作者] 谢亚群

[内容]

一、培养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我们进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

个工具?大家知道,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外语教学的

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

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

布的英语教学大纲。

几十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走过不少弯路。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

因,我国的外语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

出不少的学生,他们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能真正具备交际

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得以引进,我国的外

语教学水平提高得很快,尤其是明确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

际能力,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的提出

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

对语言能力而言的。语言能力通常是指语言规则内在化的体系,即语音、词汇、

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而交际能力的概念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运用,

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看来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

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因为语

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

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为便于

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为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

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

等称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交际文化。

当然,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

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

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

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

个难题。

三、要注意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

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

力的同时,更多地让同学们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中学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 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

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 morning, Sir“或”Good morning,Madame“。

“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

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

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几年前一个美国退休教师讲学团来我系讲学十天,我们的接待工作热情周到。有

一位老先生临别对笔者说:“I have been spoiled these days”。因为在美国,

个人均讲究独立,老人也不例外,否则他的自尊心将受到伤害。

笔者见到我系年轻的外籍教师,称赞他“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时,

他总是笑着回答:”Oh,thank you!“,其实他只会说一点极简单的汉语;而

当笔者称赞中国学生”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他不管心里多高兴,嘴里

却说“No, no,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其实他英语说得真是不错,

但谦虚是美德嘛。然而如果这样回答英国老师的赞扬,就不太得体了,因为在这

种场合他总是希望得到Thank you这样一类肯定的答复。

反之亦然。英美学生学汉语也要首先了解中国的交际文化。笔者一同学在某大学

给外国留学生讲授汉语。一天,他请新同学作自我介绍,一位同学很认真地用汉

语说:“我没结婚,没有孩子。”这句话中国人听起来总觉得那么别扭。老师纠正

他说,汉语只要说没结婚就够了,在中国人印象中没结婚一般是不会有孩子的。

这位留学生对中国的交际文化了解不够。

禁忌语和体态语言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

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

表示”二“,可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

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中美

交往中闹出过不少笑话。

英汉交际文化上的差异很多,这里只信手拈来几个例子,不--赘述。

四、关于中学英语交际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1、要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

的能力这个根本目标。

2、《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对英语交际文化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

求,即教学大纲的附表一--功能意念项目简表。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

这个附表的重要意义,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要理智地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介绍一种文化内容时,要持中立态

度,不要轻易他说别人的如何不好,我们的如何好。反之亦然。

4、要充分利用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这套教材将中

7.跨文化交际英文案例 篇七

影视作品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以声音与图像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信息源,而英文原版影视作品的观赏性及其语言原汁原味的特点,能构建起“学习地道英语”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地在看中听,在听中看。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就是将自己置身于欧美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等,从而培养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英文原版电影首先具有场景的真实性,取材于国外现实生活的故事情节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英文原版电影具有文化内涵的真实性,通过观赏这些电影,学生可以增加对国外历史和深层次文化知识的了解(庞海才、李芝燊,2007)。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大到国际,小到个人,都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文化的不同内涵引起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给人们的跨文化交际造成障碍,学习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对交际中的信息进行准确理解与传递。对于语言教学而言,跨文化交际研究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从与语言教学有关的方面进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与“多元文化”的共存、渗透和互补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语言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教学应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异国文化,提高理解与恰当运用文化知识的能力,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影视欣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制约,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学好文化。语言学习的过程不是孤立的(尤其是英语学习),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电影视听教学是语言与文化学习的交融点。只有将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和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运用英语原版电影辅助教学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起到了推动作用,学生在欣赏英美电影视听材料的同时能加深对目的语国家文化与社会的了解,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运用英语原版电影辅助教学的特殊性及优势能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

1. 培养文化意识

电影视听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其优势在于视听材料全部采用英美电影故事片或相关的影像资料。英美电影故事情节具有广泛、多元的特点,电影内容与语言承载了大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信息,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视听技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与视听材料相关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文化“旁白”或“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短语的学习中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将语言学习与关注文化、了解文化、记忆文化相结合。同时,电影视听材料的选择为学生开创了一个学习语言、了解文化的多元空间,引导学生关注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此外,英美经典电影故事片集人文、艺术与观赏性于一体,内容涉及英美社会生活各领域,有助于学生吸取异国文化营养、了解英语国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的电影题材、鲜活生动的电影语言能使学生的视听过程成为愉快的精神旅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文化、感受语言魅力,培养文化意识。

2. 增强文化敏感性

语言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语言教学。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了解、掌握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与社会,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尤其要关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注意挖掘与发现语言教学中相关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涵义,指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对照、比较、研究并找出两者间的异同,增强文化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掌握、通晓语言文化知识,得体、恰当运用语言的基本保证。电影视听教学以综合语言技能培养为基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实施借助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开辟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引领学生走进电影,“身临其境”、“活学活用”,完成与电影对话的视听旅程。电影的展播与故事情节的深入会引领学生进行视听实践:发现文化、了解文化、欣赏文化。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文化内容,在视听教学过程中推荐、介绍、点评、总结视听材料中可能出现的语言文化知识点,指导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材料,巩固本民族文化知识,熟悉、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在视听实践中增强文化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重视文化知识传播

语言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电影视听教学中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能够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在视听学习中吸取文化营养,为在视听实践中自觉地适应中西方文化差异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在视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增强在语言环境中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语感。在电影视听教学的精听与泛听训练中教师要给学生机会鉴别语音(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熟悉并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经典的语句、对白与话语段落,积累大量常用短语和句型,达到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因此,重视文化知识传播是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英文原版影视作品欣赏是学生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包括审美观)的有效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英文原版影视作品作为一个文化载体, 包含了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与价值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进行文化教学, 可以使学生置身于英美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培养他们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 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文原版影视作品欣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庞海才, 李芝燊.基于网络的英语电影与跨文化学习策略[M].电影评介, 2007, (9) :59-60.

[2]魏立强.看原版影视剧学纯正英语[M].大学英语, 2007, (4) :60-61.

[3]管丽丽.客观看待DVD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M].电影评介, 2007, (12) :64-65.

8.跨文化交际英文案例 篇八

【关键词】英文广告 翻译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lot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 have poured into China. The target audienc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 and Chinese advertisement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So the translators should take the differences of consumers into consideration. By applying the core theory of pragmatic perspective—Adaptation Theory,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he classical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 adapt the target audiences. The author hopes the paper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 and also some guidance for target audiences when understanding the advertisements.

【Key words】English advertisements; translation

一、广告与顺应论

广告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充当着信息导航的角色,给消费者提供一定参考。随着商品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英文广告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近年来,对于英文广告的研究,尤其是广告翻译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综观此类研究,笔者发现其中更多的是经验的总结以及广告翻译的技巧类型,如音译,直译,意译等。

1999年,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语言顺应论。顺应理论以语言的选择顺应为基本点,通过探究人们使用语言的心理机制及语言的生成机制,揭示语言使用的本质。顺应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语言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语言选择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不断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的特性: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顺应理论的研究视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相顺应。维索尔伦把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及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本身及其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及心理世界等因素。这一理论是一套系统完整的语用学理论,对语用现象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解释力。因此,运用顺应论研究广告语这一特殊语用形式,具有其必要性及指导性。本文将重点研究英文广告语在汉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二、英文广告语汉译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英文广告语的汉译是两种语码的转换。在此转换过程中,译者对语码的选择需与广告受众所处的交际语境相顺应。

1.英文广告汉译对受众社交世界的顺应。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Verschueren,2000)。交际者的言语行为要受到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制约。对于英文广告的汉译,译者要考虑到受众的社交规范及社会文化准则等因素。

例1. Life is a journey. Enjoy the ride. (NISSAN)

译:生活是一次旅行。祝您旅途愉快。(尼桑汽车)

上例中,原英文广告语中Enjoy the ride是祈使句,带有祈使,命令的语气,含义为:好好享受旅程。但译者考虑到受众的社交言语习惯,把原文译为:祝您旅途愉快。把祈使句译为祝福语。这种礼貌的祝福语遵循了礼貌原则,使译入的广告语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例2. Theres life after sex.

译:在性之外还有生活。(防止艾滋病公益广告)

这是美国的一则公益广告,目的是使人们防止艾滋病。在美国,人们对性的态度相对开放,所以广告语中直接出现了“sex”一词。但是在中国,人们谈性色变,羞于谈此话题。译者考虑到受众的社会文化准则这一因素,间接、迂回地处理了after sex这一短语,将重心转移到life一词。所以将原文译为:在性之外还有生活。译文暗含:人生不只是性爱,还有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译者这样处理既巧妙地回避了性这一话题,又准确地转达了原文的信息。

例3. My Goodness! My Guinness! (Guinness啤酒广告)

译:此酒只应天上有——Guinness啤酒。

这是一则Guinness啤酒的广告。Goodness意指上帝,广告商将Goodness与Guinness并列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此酒的质量,形象表现出人们在喝啤酒时赞不绝口的情形。在对此广告汉译时,假设直译,译文便是“我的上帝!我的Guinness啤酒”,中国消费者会感到一头雾水,因为中国人在表达赞叹之情时,很少提到上帝,译文不符合汉语的言语文化习惯。在这种状况下,译者借助中国一句古诗“此曲只应天上有”,进而将广告翻译成“此酒只应天上有—Guinness啤酒”。这则译文既顺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使消费者对这句译语印象深刻。

2.英文广告汉译对受众物理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是一种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语境,包括特定的主体、对象、时间、空间(场景)、话题五个因素。物理世界五要素的任一变化都会使交际者产生特定心理,都会影响交际形式的选择和语言的选择。

例4. Just do it!(Nike)

译:事在人为!(耐克)

例5. There is no right answer. (Qiaodan)

译:凡事无绝对。(乔丹)

例6. I can play!(Peak)

译:我能,无限可能!(匹克)

以上三则均为运动品牌的广告语。运动品牌的大部分消费群体是年轻人,译者在翻译这些英文广告时要考虑到消费群体的年龄特点,年轻人充满活力,未来有无限可能。这几则广告语的汉译都顺应了受众的物理世界,翻译给人以力量,使年轻人容易接受。同时“事在人为“及”凡事无绝对“两则翻译更像是父母在教育孩子为人处世之道,这也进一步顺应了受众的物理世界中的空间(场景)及话题等因素。

3.英文广告汉译对受众心理世界的顺应。心理世界指交际者的认知要素和情感要素等,包括交际者的特性、心情、愿望、意图。成功的交际行为必须对交际对象的心思世界有深入的洞察与准确的把握,翻译也不例外。好的广告语的翻译要紧密地与受众的心理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在汉译英语广告语时,译者应该依据受众的心思特点与审美品味,对原文做一定的调整,力图使翻译能引起目的语消费群体的共鸣,进而更好地被其接受和认可。

例7. Good to the last drop.(Maxwell)

译: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斯威尔咖啡)

例8. Intelligence everywhere. (Motorola phone)

译:智慧演绎,无处不在。(摩托罗拉手机)

以上两则分别是麦斯威尔咖啡及摩托罗拉手机的广告语。麦氏咖啡的汉译广告语之所以能够成为广告界的经典,在于其关注消费者的体验,把麦氏咖啡的醇香与内心的感受紧紧结合起来。“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一语道出了品味咖啡时的心情及意境。摩托罗拉手机广告语的汉译也堪称经典,“智慧演绎,无处不在”既突出了手机的品质,又强调了手机的受欢迎程度,译者顺应了受众的心思特点及审美品味。同时两例译文都采用汉语四字句式,使人吟读起来朗朗上口,似乎即刻就能把人带到美妙的意境中去,译文在效果上将原文神韵发扬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进口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产品的广告语翻译也日益重要。英文广告与中文广告的受众不同,因此在将英文广告汉译时,译者要充分考虑在汉语习惯中,广告受众的言语习惯及社会交际习惯等各方面因素。本文重点研究了英文广告的汉译是如何顺应广告受众的交际语境的。译者在汉译英文广告时要认识到广告受众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及社交世界等方面,在语言、语气、句式及翻译技巧的选择上,要顺应受众的交际语境,进而使受众接受此广告,并进一步达到广告的目的。同时,作为广告的受众,在理解汉译的英文广告时,也可以借助于语言顺应论,正确、恰当地去解读广告。

参考文献:

[1]黄国文.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工程管理认识实习日记下一篇:工作汇报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