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策划方案(精选8篇)
1.校企合作策划方案 篇一
校企合作策划书 目录
一校企合作项目介绍
(一)校企合作概述
(二)校企合作原则
(三)校企合作背景分析 1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2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四)校企合作目标 二组织结构
(一)领导组织结构
(二)相关负责人职责 三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计划
(一)校企合作的产出
(二)校企合作方式
(三)具体实施步骤 四校企合作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 校企合作项目介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创造、创业是呼声较高的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转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面的渗入拓宽,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重要战略选择,通过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实现产与学双方互赢,而且能够借助于校企双方的优势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的创新项目转化成创新产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一)校企合作项目概述
校企合作项目是指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通常是由企业作为出资方,高校提供师资,从而构建学生、企业和学校共同交流的平台,合作建设高效能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校企合作培养既属于继承性工作,又属于开创性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形态不断变化,其方式、内涵、方法、手段都相应地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如何更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是高校、企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高校、企业和政府共同积极推动、勇于实践、敢于担当、善于创新,才能产生积极而有效的成果。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合格人才,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校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策划书分析了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结合计算机专业特色,详细介绍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及带来的影响。
(二)校企合作原则
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形成一个长期合作的联合体,从而达到互赢、共发展的趋势。在进行合作企业选择时,高校必须明确基本的原则: 1共同目标原则
高校与企业应该达到共识,都具备一致的目标、意向以及价值观。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校企双方合作共赢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2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校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3优势互补原则
校企联合并不只是注重双方力量的叠加,更注重的是双方的优势互补,从而使得力量达到最佳。4校企互动原则
学校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5信誉良好的原则。
不管是高校,还是企业,在进行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时,都必须注重信誉,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大大提升合作成功的机率。
(三)校企合作培养背景分析 1校企合作培养的必要性
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我院积极探索开展校企结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力求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第一,校企合作是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我国人才大体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从事基础理论或前沿科学研究的人员;工程型:从事设计规划决策的人员;技术型:从事工艺、实施、管理的人员;技能型:从事操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员。计算机相关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与企业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传统教学具有局限性,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校企合作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普通教育的教师主要是学术型人才,“双师型”的教师,主要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从社会上引进或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的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或作兼职教师;二是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去,与企业结合,学习实践知识。通过与企业合作,使教师接触职业工作环境,了解学生毕业后起步岗位的业务要求和基本职责、素质技能,使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要求。
第三,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处于生产或服务的第一线,接触面广,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处处遇到的都是实际问题,事事都离不开集体合作,技术更新速度快,市场变化多端。这样的工作环境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特别要具备胜任某个职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基础、人文素质、专业能力、身心健康等,对学生这些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最好身处工作环境一段时间进行身心感受。通过校企合作,接受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毕业时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缩短胜任岗位需要的时间。
第四,校企合作是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目前,我院比较注重重视实践教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4∶6,专业课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目前情况下困难重重。一方面学院专业多样化,实践场地要求不同,学校不可能自行全部解决;另一方面,设备更新速度快,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校内实训基地难以跟上,学生就不能接触到本专业先进的东西;再者,校内实训基地不可能完全模拟企业环境,用人单位与育人单位脱节使学生脱离了生产环境和工作岗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而且许多职业技能只有在实践岗位上才能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窘况,只有校企联合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2校企合作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学校资源(补充院系的软硬件设施)第二,学生的实践热情 第三,企业人才需求
(四)校企合作目标
1、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基于对学生负责、促学校发展、满足企业需要的角度考虑,院方与企业共同制定 学生培养方案,对学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标准及考核方式重新设置,作为院方也会关注学生生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为贫困学生增加资金资助机会。同时,与企业签订协议,成立实践教学工作组,明确双方的职责,配备相应的专兼职管理人员等,聘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和科技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编写或更新实习、实践指导教材,全面制定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计划,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
2、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就业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递增,学校如何培养出与企业需求接轨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院校热议的话题。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能够实现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对接,使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能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改善学生的就业质量。二 组织机构
(一)领导组织机构 主办方:
##(大学名称)承办方: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以院系领导为执行成员的领导小组
(二)领导小组职责
三 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计划
(一)校企合作的产出
1、学生
第一,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为学生争取更多资助、扶持机会 第三,改善学生就业质量
2、学校/院系
第一,有利于学校的形象建设
第二,增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提升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方式 1.“订单”合作模式
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具体设有定向委培班、企业订单班等。2.工学交替模式
是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实施轮换。学分制专业为企业员工优先录取,实施阶段性教学。
3.教学见习模式
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产品、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到合作企业对企业工作过程和生产、操作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安排学生实地参与相关工作、亲自动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管理,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4.顶岗实习模式(2+1模式)
2+1模式是指在校专业学习2年,第3年专业顶岗实习,即学生前二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教学—实习—就业),它的实质是:一是注重实用技术;二是毕业可拿双证(毕业证和资格证);三是保障就业。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5.合作建立职工培训基地
根据各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或培训教学的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三种合作模式的职工培训基地,一是企业独立设定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企业或学校);二是不同企业同类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学校或企业);三是特殊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学校),如电工、电焊、工程机械操作工培训基地。
6.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学校长设专业的不同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举办校企联谊会及企业家报告会。学校每年举办校企联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根据各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或培训教学的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三种合作模式的职工培训基地,(三)具体实施步骤 四 校企合作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学校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成立由学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各院、系、部由一名领导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二)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建立定期联系,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三)学院和各院、系、部制定的工作计划中,必须把校企合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工作总结要体现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合作将作为每年考核各院、系、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根据各院、系、部校企合作开展的情况和效果,每年评选2-3个系部为校企合作工作优秀单位,从全院评选5-10名教师为校企合作工作优秀工作者,重点评选校企合作完成的研发项目,学校将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不突出的单位不得参加全院的先进单位的评选。专业课教师校企合作开展的情况和效果,将同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选优秀教师等挂钩。
(四)完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的制度化建设。学校应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体系,确保规范、有序、可持续推进和实施,主要包括:明确校企合作双方有关基地建设和工作实施的责权利制度;明确校企合作双方各有关工作人员和教师;工程技术指导人员的责权利制度,明确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求和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激励考核制度,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明确校企合作双方有关的安全保密教育的流程、规范和要求。
2.校企合作策划方案 篇二
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引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中,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就业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分为两种类型:(1)集中式就业实训。这种就业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连续数个月实训,在此期间学校安排少量或者不安排教学活动,参加实训的学生主要精力投入到就业实训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相对持续、系统地实施实训内容,学生在此期间能够充分投入到实训中,实训效果较好。缺点是受人数、专业等因素影响,很难找到长期、一致的空闲时间段,因此受益面相对较小。(2)分散式就业实训。这种就业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分散的实训时间段,在此期间参加实训的学生,既要参加实训活动,又要参加学校正常教学活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方式灵活,可以惠及更多的专业以及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就业实训中。缺点是实训周期长,而且受地域限制,参加实训的学生受日常教学活动的干扰,影响实训效果。这两种人才培养的特点各有优势,而且适应于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
针对就业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特点,由校企合作共建就业实训基地在途径上要充分结合高等院校、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过商榷后最终选择合适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双方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用企业需求的人才。
一、就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一)将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建立在企业
由于企业和高等院校位置上存在同地或异地的关系,所以其人才培养类型存在差异。如果企业和高等院校同属一地,则此就业实训基地的培养类型应以集中式就业实训为主;如果企业和高等院校是异地关系,则就业实训基地的培养类型应以分散式就业实训为主。选择集中式或分散式就业实训类型主要根据参加实训学生的时间,以及企业与高等院校的物理距离。此种途径的优点:实训环境完全企业化,参加实训的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氛围,实训效果对学生触动比较大,往往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实训;缺点:企业在人力、设备、环境等方面投入量较大,高等院校如不能解决部分经费,则需要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
(二)将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建立在高等院校
此种途径能够解决企业和高等院校在物理距离上的问题,因为实训完全在高等院校内模拟企业环境,企业只需派遣“双师型”师资中的企业工程师。在高等院校建立就业实训基地的培养类型可以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就业实训模式。对于参加实训的学生如果在某学期或者寒暑假有一致的空闲时间段,则可以采用集中式就业实训模式;如果参加实训的学生没有长期、一致的空闲时间段,则采用分散式就业实训模式。此种途径的优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经费投入量小,实训方式灵活,学生在校即可以方便地参加就业实训。缺点:实训效果没有企业真实,由于技术、环境和资金等原因企业不能将真实的项目设置在高校进行实训。
(三)将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分别建立在企业、高等院校
这种途径更加灵活,对于参加实训的学生,如果没有长期、一致的空闲时间段,则选择在高等院校参加分散式就业实训;如果参加实训的学生具有长期、一致的空闲时间段,则选择在企业参加集中式就业实训。同时可以把实训前期的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在高等院校,将重点的实践部分设置在企业实训阶段。将企业、高等院校单方面投入平衡为双方共同建设,降低了双方的运行成本。在实训各阶段仍采用“双师型”的教学模式,既保证参加实训的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又保证学生对就业实训活动的参与兴趣。此种途径整合了以上两种途径的优点:对参加实训的学生既考虑到长期、一致的空闲时间段,又考虑到短期、分散的时间段;既降低了企业、高等院校双方的投入,又保留了企业、高等院校双方实训的特点。以这种方式建立的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将有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
选择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建设途径对高等院校十分重要,关系到就业实训基地未来的发展。同时选择何种方式作为企业与高等院校就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切入点,也影响到企业、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建设就业实训基地的成败。本文根据在黑龙江大学已经开展了六年的创业教育活动,总结出企业与高等院校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方式。
二、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方式
(一)企业分模块“嵌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中
以这种模式建立的就业实训基地首先选择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仍由高等院校教师讲授,将部分新技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企业人员主讲、高校教师辅助教学的方式讲授。这种“双师型”教学既能够将企业最真实的需求带入课堂,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又有利于培养高等院校的教师。这种方式内涵上有别于以往因教师不足等原因,而外聘教师的方式。高等院校可以按照工程的思想,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到教学体系中。此方式将企业的实际应用带入课堂,学生所学知识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同时促进辅助教学的高校教师能够尽快将其他教学模块与企业需求结合,最终实现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
(二)高等院校分阶段将实习等内容“外包”给企业
以这种模式建立的就业实训基地的原因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实习特点为时间短、内容浅,很多高校都采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多数学生刚刚适应企业环境就要回到学校作毕业设计等,结果学生没能深入接触企业的岗位需求,企业花费人力、物力培养后,还要重新安排人员重复工作,因此,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这种教学计划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高等院校在教学环节上进行改革、创新,适当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在大学期间的前2—3年内完成理论课程讲授,安排大学期间最后1—2年为实训期。企业根据人才需求,选定需要实训的学生,在学生实训期内,高等院校教师进入企业,由企业和高等院校共同负责对学生的实习指导。这种实训既能够满足企业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要求,也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地接触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同时也为高等院校培养了更符合实际要求的“双师型”教师。这种方式将很多企业不愿接收的实习转变为更具实践意义的实训,将会进一步促进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三)企业、高等院校“穿插式”共同培养人才
以这种模式建立的就业实训基地主要解决多数高等院校因政策等多方面原因,无法实现企业“嵌入式”教学的问题。多数高等院校由于政策等综合原因,无法实现效果鲜明的“嵌入式”、“外包式”校企合作,但是可以在教学计划之外充分利用各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让企业进入高校,由高等院校教师辅助企业人员联合培养,实现高等院校、企业穿插时间培养实践型人才。因为这种模式所选定的时间以寒假、暑假集中期或每周各专业学生一致的休息期间为主,所以比较灵活。教学环境虽然没有达到企业真实环境的效果,但可以模拟部分企业环境,并且按照企业流程进行真实管理。此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1)必须在每学期选课前对参加实训的学生团体进行选课指导,以调整出下一学期学生统一实训期间。(2)此种实训期间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其中部分时间是企业、高等院校正常工作以外时间,需要双方协商共同解决师资问题。此种模式虽然没有“嵌入式”、“外包式”效果明显,但是这种灵活的模式,降低了企业、高等院校双方的运行成本,可操作性在前期比较理想。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创业教育基地从2002年开始以此模式运行,随后建立的就业实训基地运行状况良好,效果突出,受到企业、学生的好评。
就业实训是近几年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新兴教学模式,其注重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鲜明特色,越来越受到教师、学生的欢迎,一些先期开展就业实训模式的高等院校在学生就业数量、质量方面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一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必将促使更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开展各式各样的就业实训活动。本文在总结了创业教育以及已经开展的就业实训实践经验基础上,探索出企业、高等院校共建实训基地的途径和方式,为高等院校广泛地开展就业实训活动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李斌宁.校企合作式的电子商务实训模式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7,(9).
3.校企合作策划方案 篇三
关键字:电气工程;智能电网;专业硕士;校企合作
G643;TM1-4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电力、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行业人才需求分别为249万、182万和817万,其中高层次专门工程技术人才分别为57万、15万和215万。随工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大量企业将引进先进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其设备大量运用集成化信息平台、可编程控制器、工控机、现场总线、变频器和传感器等电气技术,必然急需大量高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针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相关人才的迫切形势,提出了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分析了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培养高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重庆市电气工程领域行业现状分析
根据重庆市“十三五”规划,重庆将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其中能源电力行业、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电气工程领域人才需求最为密切相关。在能源电力行业,重庆市将广泛开展下一代新型智能及主动配电网的建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重庆将大力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地,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加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在信息技术产业,重庆正着力打造2亿台级电子终端产业基地,将建成世界最大智能云端集群。显然,重庆市工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量具有工程背景和应用能力的高端电气技术人才。
二、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规定,硕士研究生主要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学术学位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面向科学研究工作;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工作岗位需要。因此,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为:为电气工程领域内的企业和工程部门培养从事电能生产、传输直至使用全过程中技术创新与开发、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设计及工程管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际能力,能承担专业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针对电力行业,但部分学生不具有电力专业学习背景,有些专业课程学习较为困难。虽然学校明确了产学研用协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在具体如何操作、如何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部分指导教师由于和企业科研合作较少,企业合作指导教师选择目标性不强,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衔接存在一定问题。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專硕研究生培养方案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硕研究生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主要从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系列化项目过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及实行学位论文提前介入四个方面开展培养工作。专硕研究生培养采用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系列化项目教学,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过程控制,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目标管控;依据不同类型课程和培养环节,采用现场答辩、研究报告、产品设计等多种方法评价学习质量,加大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学位论文选题在进企业实践时确定,使学生能在企业见习期间带着目的和问题学习,校企联合指导小组和学校教学评估办公室组织中期检查,校企联合答辩。
培养方案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倡导学校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企业技术人员走进高校讲台交流、现身说法,学校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充分接触企业需求地气,实现了良好的产学研的衔接,有利于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毕业论文内容将以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为主,突出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措施着力培养应用型的工程职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体现了轻学术重实践的专业学位教育规律。
四、结语
电气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需求,以综合素养、实践能力与工程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按照“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的指导思想,通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学术及工程训练、论文工作及培养指导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学校、企业在制度、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创新实施“产学研多层次、多主体协同联合培养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新体制,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应用型高层次电气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望取得突出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方敏, 周学君, 黄华. 电气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力教育:中, 2010(35): 45-46.
[2]周美兰, 孟大伟, 戈宝军. 产学研协同培养电气工程急需人才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14): 15-17.
4.校企合作方案[范文] 篇四
(讨论稿)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关于“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之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计划,围绕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河南省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我校在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将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校企合作,并以此为契机,深化改革,充实内涵,着力提升学校招生就业、专业教学、行业培训等方面工作水平,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多赢”的目标,特制订如下校企合作工作攻坚方案:
一、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以专业及课程建设、建立实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打造“双师型”队伍、加强订单培养、优化招生就业体系等为载体,畅通校企沟通渠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努力实现学校各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有效服务,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二、校企合作的基本思路
立足学校现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以我校强项专业为基础,面向本省、珠三角及港澳等地区拓展定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关系;以信息产业、行业和省内知名企业为依托,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互利共赢的原则,瞄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选择生产设备先进、核心技术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创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积极寻求企业在资金、设备和师资的投入,积极拓展企业在职职工的培训,变招工为招生,把学校办成大企(行)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拓展学校办学模式创新,加大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工作力度,逐步由人才输出到产品输出,建立起校企紧密型战略合作关系。
三、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拟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理论、实践教学大纲,学校在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按企业的要求订单式培养人才,企业为人才培养“埋单”。
其表现形式包括:“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以产品项目为基础的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等。学校“汉恩班”、“中兴班”便是成功的例子,其特点在于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由学校选拔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教学计划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课程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它主要适用于大型“用工式”传统企业。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合作:依托学校教学资源,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办法,与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相关专业教师定点挂靠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跟踪学习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生产现场;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通过专家进课堂、作学术讲座等形式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直接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
其表现形式为教育部推行的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以及对企业兼职教师配备要求,这是以学校需求为主题的合作模式。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合作:学校依托企业的资金扶持和实物捐赠,建立较完备的校内实训实验室;也可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把企业作为学校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逐步形成校企合作有效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将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建成就业基地,以提高学生就业率。
我校与日东电工(苏州)有限公司、鑫茂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健鼎(无锡)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兴康讯电子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慧通商务(深圳)有限公司等合作均为该模式,其主要为企业用工、学生实习提供通道。
4、技术应用与开发方面的合作:在企业投入资金的情况下,根据企业需求,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企业科研人员共同进行科技攻关、技术开发等。
其表现形式主要为根据某项产品需求进行设计与加工。我校动漫专业已开展类似项目合作。
5、员工培训方面的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学校为合作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也可为企业员工开展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办理由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关资格证书,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其表现形式为“跟单式”培养,体现出职业教育终生学习的理念。这是我校开展培训工作的一个切入点。
6、信息交流合作。企业为学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技术信息等,学校为企业提供学术科研信息和理论咨询。
其表现形式为一个辅助的合作项目内容。
7、其他方面的合作。如:加强校企交流,通过联谊活动、校企互访、联办文体比赛、工学技术比武等,增进双方感情,密切校企关系,促进教学教研和学用结合,提高实用人才培养质量。
工学技术比武将是职业教育技能比赛的发展趋势。让企业职工中的能工巧匠和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共同竞争,在校学生可以看到一线技术工人是什么样的操作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观摩模式,这对比赛标准设计以及改革实训和技能培训都是很好的引导。
在合作内容上,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并非局限于某一方面,通常为多个模式共同体现,或多个合作内容的交叉进行,我校可选择与单个企业全面合作,也可就重点内容有针对性的合作。
四、校企合作的方法步骤
第一、成立校企合作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建立由校领导、校办、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招生就业处、培训中心等部门以及各系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校企合作工作全过程实施领导、指导、协调和监督审核。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总结、部署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及各专门工作组,具体负责收集和研究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行业产业发展趋势,认真调研企业诉求、职业岗位变化情况,积极寻求合作企业,加强沟通与协调,开展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
第二、建立校企合作档案资源库。收集、整理校企合作企业的相关资料,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方面的各种图片及文本资料。
第三、总结校企合作现有状况并进行分析。认真总结学校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情况,订单培养情况,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共建情况,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情况,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员承担教学或实践教学情况,校企合作模式情况等多方面资料,寻找不足与差距,提出解决办法或思路。
近几年,我校先后与德中机电专业技术(河南)有限公司、思科(中国)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风华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汉恩、阿里巴巴、富士康等公司合作,初步建立了联合办学、工学结合的新机制。其中的“德中班”、“中兴班”、“汉恩班”、“思科班”等订单式培养的特色班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与交流得到深化,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但由于多种原因,有些合作项目或停滞或中断,急需分析总结。
第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调研,拟定校企合作具体实施方案。走访众多已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接洽拟开展校企合作的新企业,吸收校企合作方面的典型经验。我校将以省内重点企业为调研对象,寻求合作项目,拓展合作模式。
第五、根据我校专业和岗位特点以及校企双方实际,选择最佳校企合作模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等等。
学校将以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变招工为招生、跟单式培训工作为重点,以引企入校为突破口,以实现办学模式创新为目标,脚套实地,真抓实干,着力推进我校校企合作工作上水平。
五、校企合作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校校企合作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1、每个专业群应当与3个以上实力较强的企(行)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合作年限至少为2年。按专业群要求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各专业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办好3-5个拳头专业、规模专业、特色专业;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着力提升教学质量。
2、大力提高专任教师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须达50%以上,争取每年安排10%以上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力争使专任教师具有一定的产品设计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继续从企业、行业聘请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实训课尽量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担任,逐步按照生产过程安排实训教学。
3、加强实训基地品牌建设。在保证高水平、高质量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企(行)业为依托,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对外承接相关业务,积极发挥河南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电工电子国家级实训基地、信息技术行业性公共实训基地的辐射作用,努力建成集生产与实训为一体的产学研加工制作中心。
4、推行企业职工定期培训合作项目。根据产业发展动态以及企业用工需求,不间断搭建企业职工再教育平台,采取招工前培训、职工继续教育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等相结合,到企业去培训与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培训相结合,企业职工培训学习与新兴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相结合,积极利用双方资源,采取灵活多样教学形式,开展大小不等培训项目,做实各类培训方案,力争为企业职工年各类培训1万人次。
5、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模式。由我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在学校1-2个优势专业中,采取工学交替、引厂入校的合作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完成企业相应的生产任务,力争完成年产值50万元。
6、建立联合办学、开放办学合作机制。结合东西部产业转移、技术革新改造、产品升级换代等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校企共同申请科研立项,开展应用型技术与管理科研成果的转化研究,争取向行业推广研究成果1-3项。逐步建立“工程师工作站”、“技师工作站”每专业1-2个,以合作企业工程师、技师为主,依托我校教育资源,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创新。同时,积极搭建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师资互动平台、实训基地共享平台、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平台、应用型技术与管理研发推广平台等5个方面网络系统,加快适应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六、校企合作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和各专门工作组(由校办、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培训中心分别牵头),要把校企合作工作抓细抓实,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教务处要按专业或专业群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落实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调整与设置、人才目标定位、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习实训等工作。招生就业处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各系长、短期校企合作整体规划,明确阶段性的目标任务,确定具体的工作进程及步骤。培训中心要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及社会、企业用工需求,落实企业职工培训方案、技能鉴定措施。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强力合作,确保校企合作工作有序高效地推进。二是提高校企合作的思想认识。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面对市场办学,实现专业理论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有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是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将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招生就业体系,加大对外培训力度,推进学校办学形式多元化,是破解我校当前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
三是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体系。校企合作是一项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学校要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在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充分适应企业需要的同时,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认同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机制,以优秀学生打动企业,增强学校对企业的吸引力,逐步变积极广泛寻找合作企业为企业上门订单学生,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运作基础。
四是建立校企合作的考核机制。学校要制订、完善有关制度,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工学结合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系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设备投入、人员配备上给与倾斜;学校要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确保校企合作推广过程中的投入;学校要建立“校企合作”网页,利用网络优势,及时互通信息,及时宣传报道;学校要建立校企合作评估机制,对于在两年内没有任何合作的校外基地,查明原因,区别对待,并进行通报。对确实无意与我校合作的单位,终止协议。同时,积极推广成功做法,树立校企合作成功典型案例,开拓学校开门办学新途径。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深化校企合作工作行动计划
之省内重点企业调研方案
虑三件事情:第一,向行业问清楚我们要教什么?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我首先从行业得到;第二,和企业合作来实施怎么教?我怎么去教学生是和企业合作,通过行业的指导,通过指委会我去合作一批企业,与这些企业合作后如何教学生我和企业一起教;第三,和学生合作,开发他的合动力,因为一个人只有他非常有兴趣的时候,他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一、调研工作的基本思路
二、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调研工作的行程安排
四、调研工作的组织领导
五、调研工作的预期目标
一是形成一个基本的校企合作发展思路 二是达成1-2培训项目的意向。
5.校企合作方案报告 篇五
本课题组
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文件精神,结合济宁市经济发展相关的支柱产业以及当前济宁市的职业教育现状,切实为本地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搭建合作平台,切实实施按照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技能人才培养所倡导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资源共享的要求实施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展深度合作基础上的技能实践教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校企“四个”合作内涵,提高本地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在济宁本地域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山东省政府、济宁市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济宁市关于地方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本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为企业服务是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校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
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各院校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领导组织机构
成立以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为组长,各院校校长为副组长,各院校实训基地(中心)负责人、参与企业的培训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对全市相关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合作项目的规划、协调、落实、考核和监管。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本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项目的规划和落实、考核等工作;
3.建立、完善本地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使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
四、基本任务
1.根据各院校的不同专业要求,每一专业方向要至少建立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
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
2.各院校相同专业、具有共性的专业实践项目统筹协调,统一安排,资源共享,避免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实现资源共享,使得资源充分利用,达到效益的尽可能最大化。
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
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
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
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
新技术与科研项目的的需求与合作;
五、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的标准是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以下是几种合作模式。
1.“订单”合作模式。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具体设有定向委培班、企业订单班等。
2.工学交替模式。是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实施轮换。学分制专业为企业员工优先录取,实施阶段性教学。
3.教学见习模式。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产品、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到合作企业对企业工作过程和生产、操作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安排学生实地参与相关工作、亲自动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管理,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4.顶岗实习模式(2+1 模式)。2+1 模式是指在校专业学习2 年,第3 年专业顶岗实习,即学生前二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教学—实习—就业),它的实质是:一是注重实用技术;二是毕业可拿双证(毕业证和资格证);三是保障就业。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5.合作建立职工培训基地。根据各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或培训教学的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三种合作模式的职工培训基地,一是企业独立设定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企业或学校);二是不同企业同类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学校或企业);三是特殊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学校),如电工、电焊、工程机械操作工培训基地。6.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各院校专业设置的不同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7.举办校企联谊会及企业家报告会。各院校每年举办校企联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六、保障措施
1.合作企业实行挂牌,签订协议,仪式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技能指导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建立定期联系,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2.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3.各院校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各方面的工作,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篇二: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定向”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
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决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学生接受企业的分配和管理企业付给学生相应岗位的劳动报酬。
(三)见习模式
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双方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五)生产经营模式
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项目投资经营。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开发的课程应具备的特点: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三是,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料相结合,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等;四是,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
(七)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教材开发应基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教材开发应聘请行业专
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可以先从讲义入手,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修正,过渡到校本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
(八)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九)实施“双百工程”
实施“双百工程”(即: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师进企业),增加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同时学校每年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讲课、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三、校企合作具体要求
(一)新设置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设置新专业时,充分调查和预测发展的先进性,在初步确定专业
后,应邀请相关部门、用人单位的专家和实际者进行论证,以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现实应用性。
(二)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调整等教学工作应征求企业或行业的意见,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近三年内,在四个重点系进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各系、部全面铺开此项工作。每个专业必须实施1-2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工作。
(四)近三年内,每个专业必须实施1-2门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工作,实训教材尽量采用校企合作编写的教材。
(五)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轮训制度,各系、部每学年要选派10﹪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2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每个专业至少聘请或调进3个以上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
四、保证措施
(一)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各系、部由一名领导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6.校企合作方案 篇六
xxxxxxxx位于中山小榄镇,是镇政府命名为“小榄镇餐饮培训基地”,国家特级酒家,中山市企业诚信单位。为促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逐步形成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质量的体制机制的精神,同时为本企业培养一线熟练的餐饮服务人员、技术工人,提高企业知名度、促进服务经济发展、又解决劳务输出地区中职、中技和中专学校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实现招生、就学、就业一条龙服务和无缝联接。xxxxxxxx拟就1.《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方向)2.《烹饪工艺》(饭店烹饪与管理方向)两个专业与电白职中学校劳务输出地区中职、中技和中专学校进行联合办学。
一、总体思路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出特色的客观需要。为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双方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学校坚持育人为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既重视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又重视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和企业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联合办学”的模式
联合办学模式“2+1”三年制中专、连读分段教育模式:
一、开设专业:
1.《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方向)
2.《烹饪工艺》(饭店烹饪与管理方向)两个专业班
也可校内企业“冠名组班”----xxxx餐饮班。
二、分段管理:
xxxxxxxx与电白职中学校与联办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模式“2+1”三年制中专分段教育模式:
具体方法是:由电白职中学校招生培养学生并安置实习和就业,即由劳务输出地电白职中学校负责招收与xxxx企业生产相关的专业班学生,“2+1”三年制中专分段教育模式如下:
第一、二年:(2)
学生文化课知识在当地电白职中学校完成:基础文化和素质教育课,学费由学生自己支付。
第三年(+1)
1.由电白职中学校负责与xxxx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在xxxx企业
内进行跟班实习,利用企业的场地、教育设施、住宿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边学习、边实践,边进修相关的专业技术课的学习和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根据个人工作量完成的工作任务给予相应的报酬。
2.学生在xxxx企业内进行跟班实习期满后,学校发给国家承认学历的中技、中职或中专的毕业证书及经考核,发中山市劳动部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3.毕业后愿意留下的可以和xxxx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不愿意留下的电白职中学校负责联系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介绍就业,或自行返乡皆可。
三、保证措施
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xxxx企业为学校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并保证在宿舍、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此方案是可以解决:电白地区劳务输出的中职、中技和中专学校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
二是可解决本企业缺工问题;
三是可以缓解学生在学期间的家庭经济负担;
四是学生在就业前就可以熟练本专业的上岗流程,不需再进行就业培训;
五是实现了就学等于就业的一条龙,减少毕业后再就业的烦恼。
双方以校企联合办学为核心建立长效劳务合作机制,给电白、中山两地用工会开展劳务对接和人才交流注入新活力,以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营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7.校企合作策划方案 篇七
1 整体护理的概念
护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其综合护理技能注重的是整体护理的实施能力。所谓的整体护理是指以人为中心,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 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 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 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整体护理的概念于1955年由Hendersen提出, 并在1994年7月由美国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护理博士袁剑云教授引入我国, 此后, 护理工作的重心就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 护理活动更强调人的整体性。整体护理要求在整体护理过程中把患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护士操作时, 需主动考虑患者各方面的需要, 运用护理程序在评估中收集资料, 发现问题, 提出诊断, 制订符合患者情况的护理措施, 并合理安排、实施、评价等整体过程[2]。但现行的护理考核标准却忽略了这一方面。由于在整体护理的开展中, 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护理经常是综合起作用的, 护理操作仅仅是护理服务的一种载体, 对护理操作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应是患者的满意度, 对护理人才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护理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体护理能力上。因此, 整体护理能力才是评价护生综合护理能力的最佳途径。
2 校企 (院) 合作型整体护理能力考核评价方案实施的必要性
校企 (院) 合作是指职业学校与社会上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共同合作, 发挥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各自优势, 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3]。高职护理专业实施校企 (院) 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学与临床无缝接轨[4], 提高护理知识水平尤其是技能水平的目的。因此, 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护理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评价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 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的某些方面或其总体的价值 (即这些方面或其总体是否满足了某些需要或达到了某些价值标准) 给予评定, 目前, 某些医护院校正在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评价体系, OSCE概念始于1975年, 由英国Dundee大学的Dr.R.M.Harden提出。OSCE能提供一种客观的、有序的、有组织的考核框架, 其评价临床能力的优点在于:除了解护生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操作情况等知识的评价外, 还提供了其他测试方法无法提供的信息, 如职业价值和态度、医患关系、沟通、交流技能等。因此, OSCE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护生的技能水平[5], 但OSCE的实施比较困难, 表现在: (1) 患者及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s, SP) 的选择、组织与培训困难, 且应用SP时, 与临床患者的表现仍有一定差距。 (2) 考试项目多, 考试站点选择困难, 监考人员组织困难, 监考人员易疲劳。 (3) 每名护生经过各考试站点, 面对不同考官、应用不同考核方式 (笔试、人机对话、SP提问等) 回答不同问题、进行不同的技能操作, 因此, 缺乏整体护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并因受制于环境约束, 护生容易产生紧张情绪, 不能正常发挥技能水平, 很难提高其主体参与积极性。 (4) 考核过程均由每名护生独立完成, 更凸显了考试资源和时间安排的有限性, 同时也不能充分显示师生之间、护生之间、护患之间的互动性, 因而OSCE目前很难在护理教学中全面展开[5]。校企 (院) 合作能使校企 (院) 双方共同参与、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 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所以, 建立一种既能契合医院整体护理要求又能提升护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实用、可行、新型校企 (院) 合作型整体护理技能考评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3 校企 (院) 合作型整体护理能力的评价方案与设计思路
3.1 研究目的
在校企 (院) 合作的基础上, 构建“课堂—学校—医院”分级、分层、交叉、开放、形式多样的护理技能考评方案, 以促进护生整体护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建立符合护理岗位所学的高职护生整体护理能力评价体系, 在有效、全面地评价护生的综合护理技能的同时能更好地强化护生的技能训练意识, 激发护生的学习及参与兴趣。
3.2 研究对象
整体护理技能考核对象选择的是已进入护理专业课程 (内、外、妇、儿等专科护理学) 学习中以及临床实习阶段的护生, 由于此类护生已完成了解剖学、病理学、药物学、病原学、健康评估等专业基础、人文知识的学习, 并在护理学基础的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常规护理操作技能, 同时, 学校实施的校企 (院) 合作型分级临床实践包括新生入学时的临床认知实践到后续的集中见习、课间实践、集中训练等使这些护生已对疾病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此阶段的内、外、妇、儿等专业护理课程的学习其实质就是将已知的基础、人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疾病新知识中综合应用的能力展示出来, 因此, 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护生已经具备了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知识条件。
3.3 评价形式
组织由医院一线专科护理骨干与护理专业教师形成的院校合作型护理技能指导与评价团队。依据医院整体护理要求, 结合在校护生学习及心理特点, 制订整体护理技能训练要求和相应的考核评价细则。
将整体护理技能项目贯穿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以及临床实践中, 针对内、外、妇、儿各科典型病例, 组成4~6人/组的护理团队, 就某专科病例 (如课堂所讲授的病例或指定的疾患) 在规定时间内 (20~30分钟) 进行整体护理能力展示。
3.4 评价项目
评价护生护理团队模拟疾患角色的扮演能力、护理情景设置能力、病情变化观察处理能力、护理措施制订能力以及就病情所需护理操作实施能力等, 以此考核护生分析、组织、判断、处理以及护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指导、卫生宣教、心理护理、解决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等的能力;考核角色扮演护生对典型病例的病情、心理等的把握度;考核护生实现文化、基础、专业知识以及基础护理技术在护理中的综合应用能力等。
3.5 考评特点
实施校企 (院) 合作, 技能评价项目符合护理岗位所需。团队的形式使评价覆盖面大、护生参与度高、互动性强、资源利用率高, 寓考促思、寓考督学、寓考以做、寓考以乐。考核场所选择性强, 可以设定在教室、模拟病房或医院等,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考评员可以是课堂任课教师、临床带教教师或校企 (院) 合作考评团等, 也可以是护生互评, 并可以根据需要组织班级小组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实习团队之间甚至校际之间就某疾患进行整体护理的技能竞赛等。
3.6 考评方案设计思路 (见图1)
4 结语
校企 (院) 合作型高职护生整体护理技能考核方案可以有效弥补以往纯护理技术考核的局限性, 将整体护理作为评价护生护理能力的指标, 围绕整体护理理念, 综合考核护生护理技术硬技能应用以及观察、思考、理解、判断、分析、人际沟通、角色适应、口语表达等护理软技能水平, 使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更能契合社会所需, 从而建立一种既能契合医院整体护理要求又能提升护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实用、可行、新型的校企 (院) 合作型整体护理技能考评体系。
摘要:从整体护理的概念入手, 提出在校企 (院) 合作的基础上, 构建“课堂—学校—医院”分级、分层、交叉、开放、形式多样的护理技能考评方案, 以期形成一种既能契合医院整体护理要求又能提升护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实用、可行、新型校企 (院) 合作型整体护理技能考评体系, 以促进护生整体护理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护生,整体护理,技能考评
参考文献
[1]付艳芬, 郑显兰, 李平.软技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1) :74~75
[2]陈磊石.谈整体护理的理念及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 (2) :15~l6.
[3]唐义锋.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6) , 91~93.
[4]杨新月.院校结合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2) :l4~16.
[5]黄桦, 王斌全, 商临萍, 等.对护理本科毕业生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设计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8, 22 (1) :5~8.
8.从校企合作到学习场所合作 篇八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学习场所合作 校企合作
在最近几年中,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对校企合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并没有深入研究合作。而德国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经验是非常丰富的。通过不断研究、分析德国的学习场所合作,能够使我国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
一、学习场所合作的典型类别
将合作深度、合作活动、合作伙伴、合作远景等指标作为依据,可以将德国学习场所合作划分为不同类别,而其比较典型的类别为:
第一,裴兹欧特站在教育学的角度,将具有职业群特征、各种工作、培训条件中的合作和合作行为联系在一起进行理解和认识。。
第二,将企业老师、学校老师之间的交流深度作为依据,欧勒和布什费德将校企合作划分为3阶段:其一,交流教学问题、教学经验、教学远景阶段。其二,协商职业教育行为阶段。其三,共同合作落实约定的教学计划阶段。
第三,将由企业老师经过调查所提出的特征作为依据,瓦尔登和贝尔格将学习场所合作模式划分为五种模式:其一,无合作模式。其二,间断性合作模式。其三,问题导向合作模式。其四,常态化合作模式。其五,建设性合作模式。。
二、学习场所合作的困境障碍
很多因素均会使学习场所合作受到影响,如人员、组织、制度等。从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和学校是互相孤立的。在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的开展活动过程中,企业、学校更多的以自治的态度参与其中,学校会履行相关法律规定的义务。企业在培训过程中会遵守本企业的利益目标、组织结构。从人员、制度的角度分析,校企合作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如学校和企业对合作的接受程度、认知深度,企业老师和学校老师的工作条件等。合作的直接实行者是企业老师和学校老师,他们根本没有深入、真正了解合作方,对合作老师存在很大的偏见,使合作的效果、深度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为对上述问题进行阐释,裴兹欧特提出了一种说法,即学校和企业之间进入了固化的合作困境。固化的合作困境主要具有5种特点:其一,固化的信息阻滞,就是指合作伙伴不将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提供给合作对方,合作互相不配合,进而严重消减、阻断了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流。其二,固化的相互误解,就是指合作伙伴将双方之间的背景区别来对特定现象进行解析。其三,固化的冲突掩饰,就是指合作伙伴都知道,只要合作一方没有按照一致认可的对策办事,便会发生冲突。其四,固化的互不信任,就是指由于合作伙伴均感觉到合作对方会损害自身利益,因而合作各方便会采用各种手段来不断保护自己,但是,这也证实了合作方自身利益受损;其五,固化的共同搁置。合作各方只有均具备一定的合作执行能力,共同协作,才能将任务顺利完成。但是,实际中总会存在一些合作方想不谋而获,进而使合作各方无法将执行任务顺利完成。
三、积极创造学习场所合作的有利条件
德国教育和德国政府始终紧密联系实际,为了能够对合作的有利条件进行验证和探索,在不同区域均围绕学习场所合作来开展各种大型科研项目,其中,比较典型的项目为KOBAS,KOLIBRI和KONSIL等。
在1999年,德国教育研究所开展了一项试点研究,即双元制校企合作的优化。对于制度化的合作体系,其基础为合作机制,主要目的就是促使企业老师和学校老师的可持续合作。经过实践表明,经过合作,学校和企业都能在合作中获益。学校和企业要想合作成功,则学校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应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对校企合作的框架条件不断进行完善,保证其能够正常运行。
职业教育学习场所合作是一个科研项目,它是由28个项目构成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如虚拟学习、企业合作、校企合作、自主学习等。这个科研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实行创新方案、创新内容、创新方法,使学习场所合作不断得以深化,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使校企合作变得更为现代化、完善。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场所合作,校企合作变得越来越完善,为确保合作人员、合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通过分析、研究德国的学习场所合作,我们获得很多启发,受益颇多。对于德国职业学校和德国职业教育企业,尽管二者都对自身的利益有一个考量,但是它们都是先从大局进行考虑的,它们将存在的争议搁置在一旁,吉利实现双方之间的交流合作,制定出更多有效的合作措施。学习场所合作对教学课程的时效性非常重视,合作形式呈多样化,政府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另外,德国对实践型研究是非常关注的,经过开展多个试点研究,学习场所合作具有了更为可靠的实证。通过将德国的学习场所合作和我国的学习场所合作进行比较后,尽管二者之间具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但是我国和德国的基本国情、历史背景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应借鉴德国在学习场所合作中成功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用于我国的学习场所合作研究模式。
参考文献:
[1]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02).
[2]苏轩,杨小明.蚕学馆在纺织丝绸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丝绸,2014,(08).
【校企合作策划方案】推荐阅读:
校企合作共建解决方案08-23
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10-19
校企合作申请09-09
校企合作模式11-17
校企合作模式下06-12
校企合作框架协议08-29
市场营销校企合作07-27
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合同08-26
校企双方合作就业合同09-15
校企合作领导讲话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