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4-10-21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6篇)

1.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篇一

胃脘痛(慢性胃炎)

胃脘痛指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的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本诊疗规范相对应西医学中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炎。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肋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节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便黑,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淤点、瘀斑,脉弦涩。【鉴别诊断】

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为主的病证,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应高度警惕,防止与胃病相混。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为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伴气短、汗出等,病情急。

3、胁痛:以两胁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伴见发热、黄疸等症状,病情急。【治疗】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推荐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选用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选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白寇仁。

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选用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法半夏、炙甘草。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选用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

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选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生甘草。

7.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选用丹参、砂仁、生蒲黄、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服)、元胡、川芎、当归等。

(二)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三)其他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穴位注射、背俞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艾灸、中药TDP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

(四)护理

1、观察病情,了解患者有无上腹部饱胀不适,特别是在餐后,无规律性上腹隐痛、嗳气、泛酸、呕吐等。

2、急性发作或病状明显时应卧床休息,指导病人避免精神紧张,如可用转移注意力、做深呼吸等方法,以利于疼痛的缓解。也可用针灸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缓解疼痛,还可以用热水袋热敷胃部,以解除痉挛,减轻腹痛。

3、加强饮食管理,鼓励病人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充分咀嚼,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丰富而易消化的营养食物,不暴饮暴食,避免进食过咸、过甜、粗糙和刺激性食物,给予适当的矿物质及维生素。提供舒适的进食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如噪音、不良气味等。观察并记录病人每日进餐次数、量、品种,以了解其摄入营养能否满足机体需要。

4、指导病人抗HP治疗,做好服药的护理。

5、慢性胃炎病程长,病人易产生焦虑、失望情绪。所以要做好精神护理,在心理上安慰病人,加强沟通,态度热情、真诚,取得病人信任,使病人树立信心。

6、指导病人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加强饮食卫生和饮食营养,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

【疗效评价】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1)痊愈: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2.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3)进步: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4)恶化: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3.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3)进步: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难点分析】

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但临床使用中医药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患者的依从性差。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中药饮片的煎煮比较麻烦,不能随时随地服用,患者难以坚持服用。再者,患者自行煎煮的中药难以达到理想疗效。现代人对于中药的煎煮普遍存在不精通的情况,随便煎煮,不能达到药物的最好疗效。

2、部分患者疗效差。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腹部饱胀痞满症状的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复发率高。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较多,其中与生活、饮食习惯及情志有较大的关系,患者在病情好转后,往往恢复原有的生活习惯,导致病情的复发,所以本病长期疗效差,复发率高。

【对策与思路】

1、针对患者依从性差,我们把中药饮片改为使用中药颗粒中药颗粒剂,方便患者随时随地服用。或由中药煎煮房帮助患者煎煮中药。对于协定处方,可以预先煎煮好中药,包装好,患者交费后直接领走,方便患者。

2、针对部分患者疗效差,拟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内服中药结合中医外治疗,如穴位埋线、穴位敷贴、隔物灸等,初步的临床观察表明可以提高疗效。拟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3、针对长期疗效差,我们拟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一方面采用宣教的办法让患者清楚地认识本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从而改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调节情志,减少本病的复发率。另一方面探讨运用食疗及养生方法减少本病的复发。

2.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102例胃脘痛患者, 男65例, 女37例, 年龄最小25岁, 最大76岁, 平均年龄 (45.89±9.65) 岁, 病程最长9.3年, 最短10个月。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3 方法

1.3.1 常规护理

(1) 生活有规律, 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2) 饮食应定时定量, 食物宜软、烂、热及少食多餐,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忌烟酒。 (3) 观察疼痛特点, 辨明证候, 如实证、虚证、热证、寒证。

1.3.2 辨证施护

1.3.2. 1 寒邪客胃

胃痛暴作, 呕吐清水, 畏寒喜暖, 得温则痛减, 遇寒则痛增, 口不渴, 喜热饮, 苔薄白, 脉弦紧。治法:散寒止痛。此型患者的护理应注意防寒保暖, 胃脘部可予暖水袋热敷或用大盐500 g炒热加葱白数段装入布袋, 在局部做熨贴疗法以暖胃散寒;饮食、汤药均宜温服;少食生冷及甜黏食品。可用生姜、陈皮煎汤热服, 以理气散寒和胃。做好情志护理, 鼓励患者要心情舒畅, 乐观面对疾病, 不可劳累过度, 适当活动, 如进行身体锻炼, 种种花草以陶冶情操。同时采用针灸治疗, 常用穴位有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等。

1.3.2. 2 饮食停滞

胃脘胀痛, 嗳腐吞酸, 或呕吐不消化食物, 吐食后或矢气后痛减, 苔厚腻, 脉滑或实。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此型患者的护理应嘱咐其严格控制饮食, 必要时暂禁食, 待病情缓解后, 逐渐进食, 先给予清淡流食而后进半流食、软食, 少量多餐, 循序渐进, 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指导患者多食萝卜粥、柑橘、山楂等有宽中理气作用的食品, 或用大黄、山楂煎汤内服, 有助于消化;食滞胃脘时间较短者, 可用盐汤探吐, 将积食吐出。加强卫生宣教, 嘱患者注意饮食调摄, 按时进餐, 勿过饥过饱, 勿过冷过热, 少食油腻生冷之品。

1.3.2. 3 瘀血停滞

胃脘疼痛, 痛有定处, 痛如针刺或刀割, 拒按, 或见大便色黑, 舌质紫暗, 脉涩。治法:化瘀通络, 理气止痛。此型患者的护理宜保持其心情舒畅, 气行则血行, 劝慰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嘱患者卧床休息, 避免劳累, 以免耗气、伤津, 加重病情。对病情较重或有大出血表现者,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并发症和危重症状。如有呕血、黑便者, 可给予三七粉、延胡索粉、白及粉各1.5 g, 凉开水调服, 以行气止血。并可配合针刺中脘、足三里, 以和胃理气止痛。饮食给予易消化并具有行气化瘀作用的食物, 如木耳 (黑白) 、海参、大枣、胡萝卜等;忌食油炸、煎烤等难消化食物, 以免加重症状;郁、怒、悲、伤时注意避免进食, 有出血倾向者暂禁食。

1.3.2. 4 胃阴亏虚

胃痛隐隐, 灼热不适, 嘈杂似饥, 口燥咽干, 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 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此型患者的护理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 采光要好, 空气清新, 并注意病室的温度、湿度适中, 注意不要使患者受凉。饮食和中药宜偏凉服, 可多食润燥生津之品, 如雪梨、番茄、莲藕、银耳、百合等;或用沙参、麦冬煎汤代茶饮, 以养胃阴。禁忌辛辣、煎炸、烟酒、浓茶及咖啡等刺激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如大便干燥可服适量蜂蜜, 以养胃润肠通便;亦可按摩双侧天枢穴, 以泻法为主。

1.3.2. 5 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 喜温喜按, 空腹痛甚, 得食痛减, 泛吐清水, 纳差, 神疲乏力, 甚则手足不温,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 脉虚弱或迟缓。治法:健脾益气, 温中和胃。护理此型患者, 应注意保暖, 病室光线应充足, 室温可略偏高 (20~22℃) , 饮食和汤药宜偏温热服, 服药后宜进热稀粥, 以助药力;饮食宜多进补中益气温胃之品, 如大枣、桂圆、南瓜、莲子、桃仁、牛奶、瘦肉等, 也可用葱、姜、芥末、胡椒、大蒜做调料, 有温胃散寒的作用。饭前作痛者, 可于饥饿时稍进点心, 以缓解疼痛。针灸脾腧、中脘、足三里、章门、内关以振奋脾胃之阳, 达和胃止痛之目的。神阙穴隔姜、隔盐灸, 可治大便溏薄。

2 结果

针对发病原因进行辨证施护, 15 d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102例患者中80例治愈, 20例有效, 2例无效。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现代医学中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慢性胃炎、胃下垂, 胃神经官能症及胃黏膜脱垂等疾患均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

3.2 胃脘痛大都是久病, 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因伤于七情, 饮食不节而成。《景岳全书》云:“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而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 盖食停则气滞, 寒留则气凝……”。通常我们认为胃脘痛主要由长期饮食不节, 寒湿内侵, 七情刺激, 劳倦内伤, 致使脾胃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津液、水湿运化障碍, 阻滞为瘀, 郁而化热, 胃失和降所致。因此, 在护理上应以中医八纲辨证为指导, 要特别重视这几方面的调摄,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采取同病异护, 异病同护的方法, 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适时休作,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平淡饮食, 戒除不良嗜好, 顺应四时气候调养。从“治末病”的角度出发, 以预防为主, 把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若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应定期做相关检查, 防止恶变[2]。

3.3 本组102例患者中脾胃虚寒48例, 饮食停滞10例, 寒邪客胃8例, 胃阴亏虚6例, 瘀血停滞30例, 说明脾胃虚寒者占发病的多数。因素体脾胃虚弱, 或劳倦内伤, 或久病不愈, 延及脾胃, 均可损伤脾胃。因此无论辨证为何种类型, 都应重视对脾胃的护理, 中医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脾胃强健了, 疾病才容易治愈, 身体才能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施护治疗胃脘痛的疗效。方法 对102例胃脘痛患者采用一般护理、辨证施护、针灸等。结果 102例胃脘痛患者中治愈80例, 有效20例, 无效2例。结论 对胃脘痛患者, 在护理上以中医八纲辨证为指导, 因时因地因人辨证施护, 均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脘痛,治疗,中医护理,辨证施护

参考文献

[1]吴波.中医文献关于胃脘痛病名及病因考释[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 22 (4) :19-21.

3.胃脘痛的中医辩证治疗 篇三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辩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10-02

胃脘痛即通常所说的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从本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来看,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症的部分临床症相似,两者可互相参考?胃脘痛的病因古人有气?血?热?寒?饮?食?虚?虫?疰九种说法,其实胃脘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病邪犯胃?肝气郁结?脾胃虚寒?瘀血阻滞等几个方面[1]?胃痛的治疗,应以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同时必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胃脘痛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胃脘痛患者46例,均经《中医内科学》[1]诊断为胃脘痛?其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 23~66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年?其中寒邪客胃12例;饮食停滞6例;肝气犯胃6例;肝胃郁热5例;瘀血停滞7例;胃阴亏虚5例;脾胃寒虚5例?

1.2 方法

1.2.1寒邪犯胃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怕冷,喜暖喜温,热熨可使胃痛减轻,口不渴,伴有脘部痞胀?嗳气?泛吐清水?手足厥冷等?舌苔白滑,脉弦紧?治法温中散寒止痛?良附苏萸平胃散加味:高良姜,香附,苏叶,吴茱萸,苍术,川朴,陈皮,砂仁,柴胡,甘草,枳壳,白芍?加减寒邪较重加桂枝?荜拨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如兼见胸脘痞闷?呕吐清涎加半夏?茯苓以化痰水;胃脘胀甚者可加枳壳?木香?乌药?大腹皮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若兼外感风寒表证可合藿香正气散,以疏散寒邪止痛;若兼食滞者,可加神曲?鸡内金?谷麦芽等以消导食滞[2]?

1.2.2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脘胁游走状疼痛,甚则见有气包上下游窜,嗳气频作,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或加重,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药沉香降气散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沉香,香附,砂仁,川楝子,柴胡,元胡,枳壳,白芍,广木香,郁金,苏梗,川芎,甘草?加减气郁较甚可加用香椽?佛手?绿萼梅等,以增强理气止痛之效;嗳气较甚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顺气降逆;肝郁化火吞酸者可加左金丸?瓦楞子以清肝制酸;肝郁气滞轻者可用逍遥散加减即可,注意不可过用香燥理气之品,以免伤耗阴液?

1.2.3肝胃郁热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胃脘有火灼感,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泄热,理气解郁?方药香苏越鞠左金丸加减:香附,紫苏,苍白术,六曲,川芎,焦山栀,川连,吴茱萸,柴胡,枳壳,白芍,陈皮,甘草?阴虚有火者加沙参?麦冬,滋阴养液,去苍术?紫苏,以防辛香理气药伤耗胃阴;脘中火灼感较重加蒲公英?连翘以清郁热;疼痛较重者加川楝子?元胡;注意虽为火证但多为气郁化火,宜化火与理气配合使用,不可纯用清凉苦寒之药,以防寒凝滞胃;亦不可过用行气香燥之品,以防消耗津液?

1.2.4饮食停滞 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滞下不爽,一般病前均有恣饮饱食史,苔厚腻,脉滑紧?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加味:神曲,山楂,谷麦芽,半夏,陈皮,茯苓,连翘,莱菔子,苏梗,白术?若兼气滞加枳实?香附?砂仁?槟榔?木香以增强行气导滞之力;若积滞较重?脘腹痞胀?大便不通,可配合小承气汤行气导滞下积?

1.2.5瘀血停滞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拒按,如刺痛状,或如刀割,大便色紫暗如柏油色,舌质紫暗,脉涩?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味: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郁金,木香,柴胡,枳实,白芍,三七,白及,川楝子,甘草?肝郁化火者可合左金丸,呕血较重者可加花蕊石?蒲黄炭?地榆炭等以加强化瘀止血之效[3]?云南白药对止胃脘痛出血效果亦较佳,临床亦可配合中药使用?若见呕血鲜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胃火内炽,或肝火迫血妄行者,可用泻心汤加味,以清火凉血止血;呕血色紫而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细无力者属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可用黄土汤或归脾汤以温脾益气摄血?

1.2.6阴虚胃痛 胃痛隐隐,口干咽燥,或口渴,大便于结,唇红,舌红少津无苔,脉细弦?养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化裁: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石斛,扁豆米,川楝子,白芍,甘草,柴胡,枳壳?加减若夹气郁可加香附?苏梗?佛手?绿萼梅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疼痛较著者可加百合?乌药益阴理气止痛;若兼见胃脘灼热嘈杂似饥,可加左金丸,以清郁热而止酸;若有肝肾阴虚者可用一贯煎加味?

1.2.7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疼痛,得食则痛减,泛吐清水,纳食减少,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舌质淡,脉软弱?温中健脾,补胃助运?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桂枝,白芍,甘草,当归,柴胡,枳实,陈皮,饴糖?若泛酸多加吴茱萸?乌贼骨?大贝,去饴糖;吐清水多加半夏?茯苓以化饮降逆;当痛发时可合良附丸,温中理气止痛;如寒胜而痛甚可合大建中汤以扶助阳气,温散阴寒?痛止之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2 结果

本组收治的胃脘痛患者辩证治疗,治愈6例,有效3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95%?

3 讨论

新病多寒痛?气痛 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胃脘痛其新发作及暴痛多由感受寒凉或肝气郁结所致?《临床治疗胃脘痛时,凡病在一周之内者,只要见有胃脘痛胀,得热则缓,舌苔白滑,脉弦紧者,直用良附丸?厚朴温中汤?正气天香散?姜附汤等方,常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笔者经临床多年揣摩,总结出用良附苏萸平胃散加桂枝,治疗初病胃受寒而作痛者,每能获较理想之疗效?

初病胃脘痛属气滞者亦复不少 常见胃病因惹气而作者,临床屡见不鲜?气滞胃脘痛与肝气郁结关系甚密,因肝主疏泄,七情郁结,往往导致肝的疏泄失调,肝气横逆而犯胃,俗称肝木克土?笔者临床遇此每用柴胡疏肝散?沉香降气汤?颠倒木金散?香苏散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剂,临床常能应手起效?久痛易化火?入络,或转为虚痛 凡胃脘痛延久,须防其郁久化火,古人有“久痛无寒”之说,如同物品堆积日久易生热一样?治疗之方以越鞠丸加吴茱萸?蒲公英?川连效果最佳,若火郁作酸者宜加乌贼骨?大贝?瓦楞子?螺蛳壳等制酸之品?胃脘痛初起虽属寒者多,但若日久,往往寒邪化热或气郁化火,正不宜一味温也,须加清化郁热之药,如山栀?川连等,特别是现代人生活水平过于丰厚,醇酒厚昧积热停中伤害脾胃者甚多?需要注意的是,此火为郁而化火,与平时之内热之火不同,宜用疏泄理气宣透郁火为主,一般以寒热并用为原则,千万不要寒凉过度,导致壅遏气机,或冰伏过度,而致寒凉伤害胃阳的局面?胃的腐熟功能全靠胃阳的推动作用,胃阳一伤,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0.

[2] 王敏娟.行气活血止痛法治疗胃脘痛150例[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6(8):727-728

4.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篇四

踝关节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三门峡市中医院骨三科 禹鹏飞

一、基本情况

踝关节骨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三门峡市中医院骨三科自今年5月份分科以来,共依照诊疗方案住院治疗患者共43例,完成40例,平均住院18.2天。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局部物理降温、中药塌渍治疗、微波治疗、温针治疗、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固定、手术治疗等。口服活血化瘀中药,输液促进肿胀消退,抗凝药物应用等。术前及术后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诊疗方案的4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7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8例(93.8%),中药塌渍治疗40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

—75%)和差(<20%),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塌渍、局部物理降温;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显著。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中药塌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局部物理降温,因受到受伤时间的限制,仅适用于受伤时及伤后48小时。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耳穴压豆止痛等,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运动疗法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没有涵盖。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25例患者中,症状改善25例(100%),体征改善23例(98.8%);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

(1)对症状的评价

包括对踝关节主要症状如:踝关节肿胀、压痛、活动范围的评价。

(2)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如爬楼梯、跑步、跳跃,蹲、助行器的使用、工作及日常活动等。

(3)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价

5.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篇五

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本诊疗方案应用于肝痹(纤维肌痛综合征)门诊诊疗,该方案共验证5个月,观察病例64例,主要治疗方法为康复治疗和辨证口服中药,平均门诊治疗时间21天。

二、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100%的病人应用针灸、推拿、心理治疗;71%的病人应用运动和物理因子治疗;64%病人口服中草药或中成药治疗。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疗效评价方法: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版)拟定。1.临床缓解:普遍的疼痛指数(WPI)及症状严重性(SS)量表评分改善≥95%。

2.显效:普遍的疼痛指数(WPI)及症状严重性(SS)量表评分改善≥75%。

3.好转:普遍的疼痛指数(WPI)及症状严重性(SS)量表评分改善≥30%。4.无效:普遍的疼痛指数(WPI)及症状严重性(SS)量表评分改善<30%。

根据WPI评分表和症状严重性(SS)量表评分标准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在治疗前与治疗中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分,结合临床指标判断为临床缓解、显效、好转、无效。5个月来共收治门诊患者64人,临床缓解:50人,占比78.1,显效:6人,占比9.4%;好转5人,占比7.8%;无效3人,占比4.7%。

(二)疗效分析

我们把肝痹(纤维肌痛综合征)分为风寒湿痹证、风湿热郁证、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进行辨证康复治疗,在减少病人疼痛指数、减轻疼痛严重性、降低诊疗费用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优势及特色,较单纯的西药治疗和心理治疗有明显优势。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现代医学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因仍然不明,但其临床表现多在神经识别方面伴有类似神经症的症状,或追其病史患者在发病前多有精神创伤史或强烈的情绪波动,身体压痛点局部病理检查无任何异常发现。因其病机病理无确实可参的客观检查佐证,故在治疗上最重要的一点是解除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疼痛等主观症状为主。

中医无纤维肌痛综合征之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症状特点,属于“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之论,即认为痹证的致病多因于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故历代医家大多以此为立法遣方选药,然验之临床,其取效者固有,而不效者亦不少,故思痹之成因非独风寒湿外邪,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指出:“周身掣痛麻者,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肝主神志,主筋,藏血。而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主要表现就是精神和外周软组织疼痛。非常符合肝的生理病理特征。早期肝郁气滞血瘀是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要点,为实证。久病必虚,久病及肾,肝肾同病,精血亏虚,血不荣筋;阴虚不制相火,虚火扰心,进一步耗损阴血,最后导致阴阳俱损。

参考历代以及近代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分析FMS的以及肝痹的临床特点,我们认为FMS属于痹证范畴,更确切的可以归于肝痹。肝郁气滞血瘀是FMS的核心,关键病机是肝郁。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立了风寒湿痹证、风湿热郁证、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等证型,近期观察疗效满意。

今后的研究目标,根据FMS以及肝痹病因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结合研究文献资料,从文献、临床、药理、生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分型和用药,最后形成系统完整有效的理法方药,并进行现代条件下的药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完善和发展中医七情致病的理论,进而为日益增多的社会——心理性疾病FMS提供正确的治法及有效的药物。

针刺治疗:督脉为“阳脉之海”,“ 督领经脉之海 ”,并且膀胱经背部第1、第2 侧线乃人体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故以督脉腧穴配合相应夹脊穴,可以激发督脉之阳气,总督阳经之功更强,且督脉有疏利腰脊、通经止痛之效; 配以背部膀胱经腧穴,达到调和阴阳、平和气血、疏通经络之目的。阿是穴是古今医 2

家用来治疗疼痛的最有效的穴位,有关其止痛效果,《针灸资生经》中记载“ 屡试屡验”。针刺阿是穴可使 FMS疼痛立刻减轻。取相应经络井穴、输穴配合阿是穴针刺的方法,是目前治疗F MS可选择的最佳方法之一。阿是穴“ 以痛为腧”,重在疏通病灶局部之气血。在针灸时,“以痛为腧”与邻近取穴相结合,起到止痛消肿、舒筋活络的效果,循经取穴则通经活络、促进血脉通畅,恢复肌肉和关节功能。诸穴辨证合用,肝郁解,脾气健,气旺血盛,痹症可除。另外,关于针灸镇痛的原理,国内外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证实,再加上近年针刺治疗FMS的临床报道,都表明针灸是治疗FMS简便、有效、经济的好方法。

推拿镇痛,古已有之,人们在感到疼痛时首先就用手安抚疼痛之处,《 素问· 举痛论》 载 :“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认为推拿可以产热,热至则能气血通调,从而通络止痛。FMS与损伤、组织退变、炎症及粘连有关,本病可能有外伤史,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增厚、局部疼痛和压痛,以及可形成条索状硬结,手法有调顺气血的功能,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局部营养,有利于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同时还可以剥离软组织的粘连,有利于疼痛的消除。对于痉挛的肌肉可以使紧张的肌纤维拉长,使痉挛解除,达到治疗的目的。机械性刺激和温热刺激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使血管和细胞的通透性增强,加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利于炎症的消散。通过对背部督脉推拿,贯通督脉阳气,疏通四肢经脉,调和脏腑之气,达到调和阴阳、平和气血、解肌镇痛的目的。现代医学也从多方面证明推拿具有镇痛作用,有研究证实,推拿可以通过提高人体血清和脑脊液中内啡肽(END)含量,升高脑脊液中5一H T浓度,降低人血液中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而起到镇痛作用。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水疗、穴位注射、中药敷贴、小针刀治疗等在各协作单位也有应用,但使用率相对低,与综合康复治疗配合应用后减轻疼痛的效果也较明显,费用均较低廉,病人负担增加不明显。

附:

病例1(病历号4054771)

李春英,女,58岁,河南省太康县许家寨乡董桥村

电话45037302746 治疗时间:2012年12月3日-至12月18日

治疗天数15天

入科情况:以“颈肩部及右上肢疼痛2年。”为主诉来我科治疗,T36.4℃、血压117/87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消瘦,动则乏力,心肺、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部前屈后伸活动度下降,枕部、颈部、双侧肩胛冈上和肩胛内侧角压痛明显,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暗红,苔薄白,脉涩。入科诊断:中医诊断 肝痹 气虚血瘀型

西医诊断

1、纤维肌痛综合征

2、颈椎病

诊疗经过:完善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给予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减补气养血、舒筋通络;针灸、颈肩部推拿、中频脉冲电治疗综合治理,患者颈肩部疼痛、右上肢不适感觉减轻,心情好转,结束治疗。出科诊断:中医诊断 肝痹 气虚血瘀型

西医诊断

1、纤维肌痛综合征

2、颈椎病 病例2(病历号4073828)

梁菊花,女,42岁,河南省辉县市白泉镇北关村

电话*** 治疗时间2012年3月6日——2013年4月1日

治疗天数27 入科情况:以“全身游走性疼痛1年余。”为主诉就诊,一般情况尚好,神志清楚,精神差,情绪低落,高级智能活动无异常,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感觉无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枕骨隆突处、双侧颈4-胸2椎旁、双肩胛棘上、双肱骨外上髁、双腰3-5椎旁、双膝内侧压痛。腰部前屈后伸活动度下降,双侧霍夫曼征阴性、巴宾斯基征阴性。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入科诊断:中医诊断

肝痹

肝郁脾虚型

西医诊断

1、纤维肌痛综合症

2、腰椎间盘突出

诊疗经过:给予心理疏导,口服柴胡疏肝散加减几黛立新片,行电针、穴位推拿、中频脉冲电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患者躯体疼痛减轻,压痛点减少,心情好转,结束治疗。

出科诊断:中医诊断

肝痹

肝郁脾虚型

西医诊断

1、纤维肌痛综合症

6.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年2月至2013年5月接诊的64例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患者,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2例患者, 男性18例, 女性14例, 年龄范围为18~64岁, 平均年龄 (41±5.6) 岁, 平均病程 (12.3±3.2) 个月。观察组32例患者, 男性21例, 女性11例, 年龄范围为20~63岁, 平均年龄 (41.5±4.8) 岁, 平均病程 (13.1±2.8) 个月。全体患者入院后, 经常规检查, 均确诊为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患者, 全体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反酸、腹胀呕吐等症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时长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西医治疗, 每日早晚各服用一次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每次1片;早晨口服泮托拉唑片1片, 麦滋林颗粒一天3次, 每次1包, 均于饭后服用。观察组患者除接受西医治疗, 另外接受中医护理辅助治疗。中医护理主要方式包括:①生活护理。为患者提供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 可根据患者个人习惯调整室内布局, 满足患者合理需求, 使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每日定时通风换气, 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将室内温度湿度调整至适宜水平, 气候发生改变时, 提醒患者注意防寒保暖, 预防发热感冒。②情志护理。患者心情低落, 情绪起伏大均不利于病情改善, 因此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很有必要。临床护理期间, 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 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 对于心理压力大, 有负面情绪的患者应进行心理辅导。尽快获得患者的信任, 联合家属, 共同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霾。向患者进行该疾病与治疗方法的宣教, 使患者更加了解自身疾病, 消除对治疗的错误认知,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愿意积极主动配合治疗。③专科特色护理。对患者实行中药烫疗法, 取乳香、红花、田七、肉桂、制马钱子、延胡索、秦芜各50 g, 高良姜、当归、大黄、赤芍各80 g, 放置于500 m L乙醇中浸泡2个月。取药渣450 g以棉布包裹, 加入药酒与水加热熬煮30 min, 取药包放置于上腹部直至药包冷却。根据患者病情, 决定每日烫疗次数, 每日不过超过2次。烫疗期间, 患者出现腹痛或其他不适感可加烫1~2次。对于腹痛情况严重的患者, 可采用耳穴压豆法缓解疼痛。取患者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 将沾有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的胶布贴于患者上述部位。提醒患者每30 min按压1次, 每次5 min。④辨证施膳。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饮食应以热服为主, 切忌生冷食物, 少食高盐高脂食品。药物、汤剂应温服, 以免体内复感寒邪加重荀晗。胃脘部疼痛时, 可用白酒红糖煮沸热服, 以姜片泡水代茶饮用, 祛寒止痛。调节饮食习惯, 少量多餐, 不可过饱或过饥。急性胃脘痛患者在未经确诊时应禁食或食用少量流食、半流食。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效果诊断标准以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变化为主, 结合《中医病证诊断标准》。显效:患者上腹无痛感, 反酸、腹胀、恶性呕吐等症状已完全消失, 病情改善程度在80%以上。有效:患者上腹痛有所缓解, 偶见反酸、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但病情已明显改善, 病情改善程度在60%以上。无效:患者经治疗后, 病情无任何好转或加重, 治疗满意度调查法: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有患者住院环境、临床护理质量、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治疗结果是否满意等内容进行评价, 设置十分满意、满意与一般三种选项。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 不当面”原则进行, 问卷投入暗箱后统一处理, 根据患者对各项评价指标的满意情况核算治疗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将采集数据进行整合, 通过正态分布进行统计后, 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SPSS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行科学处理, 数据资料经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体患者经治疗后, 均已顺利出院。对照组32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11例 (34.38%) , 有效13例 (40.63%) , 无效8例 (25%) , 治疗总有效率75%;观察组32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15例 (47%) , 有效14例 (43.7%) , 无效3例 (9.3%) , 治疗总有效率90.7%, 见表1。分析结果提示中医护理辅助治疗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临床效果更佳 (P<0.05) 。

对照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十分满意11例 (34.4%) , 满意10例 (31.2%) , 一般11例 (34.4%) , 综合满意度65.6%;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十分满意18例 (56.3%) , 满意9例 (28.1%) , 一般5例 (15.6%) , 综合满意度84.4%。详情如表2所示, 分析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更高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胃脘痛脾胃虚寒证为临床常见病症, 多为慢性过程, 传统西医疗法干预效果不佳, 气候变化、饮食无节制、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均能致使病情反复发作, 使患者饱受病痛折磨, 生活质量明显下滑[1]。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对临床护理等服务的需求与要求也是与日俱增。优质的临床护理质量不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 还能最大化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避免因医疗事故引发医患冲突[2]。在本文中, 笔者对中医护理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虚寒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最终发现, 结合传统中医理论, 遵循整体护理与循证护理的基本原则, 给患者提供优质的临床护理, 能够有效改善病情, 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该结论与上官定等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

综上所述, 除传统西医治疗, 给予患者周密的中医护理, 能有效引导病情朝着有利趋势发展: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能减少对胃的不良刺激;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逸的住院环境, 尽快消除对陌生住院环境的抵触感;利用中药改善病情, 缓解疼痛感,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增强对疾病的防范意识, 避免日后病情反复;给予患者心理辅导, 积极宣教使患者对疾病与治疗有正确的认知, 能够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由此证明, 中医护理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 不但能够增强治疗效果, 还能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具备临床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业建.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 (脾胃虚寒证) 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2]黄世镛.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脘痛脾胃湿热证之疗效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上一篇:上市邀请下一篇:如何文件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