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心得体会

2024-09-17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心得体会(共19篇)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心得体会 篇一

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心得

西城中心小学

孙焱

2003年我成了一位父亲,我自幼喜欢阅读,自然也希望儿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为了使活泼好动的儿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我是费尽了脑筋。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读书居然也成了调皮捣蛋的儿子的习惯。下面我就培养阅读兴趣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从讲故事开始。孩子不到一岁,我们就开始给他买书。第一本书是图画书《小羊过河》,只有十来页彩图,每页5~10字,简单易懂,图文并茂。我抱着他一遍一遍的指着图画讲。不久,还不大会说话的他经常拉着我的手,把书塞到我的手里让我给他讲。两三岁时我就开始给他读一些故事:如《多立德医生非洲历险记》、《绿野仙踪》、《一千零一夜》等。先读给他听,虽然好动,他往往也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并能记住主要的故事情节。这时候,他也能看懂一些简单的字和插图,慢慢的自己也开始翻看书上的文字,并能借助拼音读懂一些内容了。再大一点,就试着让他复述故事情节,听一两遍,他就能把武松打虎的过程连比带划的说得清清楚楚了。这时他对看书已经有了相当的兴趣,经常自己翻看一些感兴趣的书了。

选择孩子喜欢的书。儿子从很小时身上就具有明显的男子汉的气息,对自然、战争、历史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培养儿子的读书兴趣,自然也要选他喜欢的书,两三岁时是带彩色插图如:《自然知识》、《恐龙百科》、《兵器知识》等,先是和他一起看,慢慢他自己也能看的津津有味。到上小学,他开始读《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二战历史》等一些感兴趣的书。为了培养他的兴趣,我们特意让他看感兴趣的自然、历史、文化方面的记录片,看完之后,还和他分析讨论,他又去翻书印证。到了五六年级他开始翻阅《张居正大传》、《明朝那些事》一类的书。

对于儿子选择的书籍,我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度。在我看来,在孩子还没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时候,首要的任务应是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阅读兴趣,而不是用诸如应该读什么、不应该读什么、什么书读了要没收,这样的“禁令”来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我认为,凡是书店里的书,只要孩子乐意看,我基本上不干涉。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和家长在不知道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不要硬性给孩子开出书目,使孩子失去了阅读兴趣。”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引导儿子把看好书。为了引导儿子看自然方面的书,我动了不少脑筋。我经常和儿子一起看自然科学方面的纪录片,如:《大国制造》、《狂野非洲》,《未解之谜》等,儿子对于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儿子保持这方面的兴趣,我还买来了一套《探索》DVD碟,选择里面感兴趣的内容和儿子一起看,比如有关“航空母舰”方面的、“地震”方面的、“火山爆发”方面的„„,还和儿子一起看《侏罗纪公园》、《2012》等电影,就这样,儿子开始对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产生了兴趣。到了书店,就要求买关于“宇宙天体”、“地理之谜”方面的书看。

为了让儿子对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感兴趣。我经常给儿子讲历史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楚汉之争、鸿门宴、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看社会、战争一类的纪录片,并和儿子讨论分析。有时带儿子到外面旅游,看到名胜古迹,就适时地与儿子讲与当地名胜古迹有关的历史方面的故事。就这样,在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儿子渐渐喜欢看历史文化方面的书了,也开始关心历史了。学会在分析中阅读。读书不仅要了解书上的故事情节,还要有怀疑精神,并试着分析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和儿子一起读历史社会类的书籍时,我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如:在读《纸上谈兵》时,先让他说了,赵国失败的原因,再说说对赵括这个人的看法。他说完“主流”的评论后,我为他找了当时秦赵两国的政治,经济、军队结构的一些材料,一起分析后得出结论:长平之战的失败主要责任不在赵括,结果是赵国的实力决定的,赵括这个人还是很有本事的。慢慢,儿子开始有了一些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再“尽信书”。

上五年级时,儿子写了一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中间有着这样一段话:“.....清朝政府没有好好的对待自己的老百姓,人们都不喜欢它,当它遇到危险时,人们不是跑上去扶一把,而是冲上去踢一脚,巴不得它快垮台......”,看到这一段话,我很欣慰: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创造读书条件,营造读书氛围。读书要有气氛,为孩子准备相对独立的读书环境,提供一个通风、固定、光线充足、干扰较少的学习场所。营造读书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读书。我们家的沙发上都摆满了书,儿子有兴趣是就随手能抽出一本,看上一会二,看电视时看到什么内容也随时可以翻书去了解。

而今儿子已经上六年级,已经是一个十足的男子汉,依然调皮捣蛋,用我说的是“匪气”十足,但基本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最主要的是慢慢形成了,最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一、加强指导便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加强指导,并“授之以渔”——教给读书方法。

指导学生选择读物。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有尊重和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阅读读物。

根据学生学习需要推荐读物。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指定一些阅读的范围,促进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给学生读书的自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想象。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画。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对文章就能理解得透彻。

三、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感受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例如教学《凡卡》这篇文章时,我大胆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的感受。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命运将会出现哪些可能?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大胆地去想象。有的认为他爷爷不能收到凡卡的信,有的认为他的爷爷即使收到他的信也没有办法帮凡卡摆脱悲惨的命运。可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就能发掘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搭建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感与成就感,从而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实到实处。

1.讲一讲。坚持每日5分钟的听说训练,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故事,或讲一笑话,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

2.赛一赛。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利用各节日、班会定期举办开展阅读汇报,展示阅读成果。

五、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一种浓厚的教室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动员学生把认为可读性较强的图书捐献出来,开辟班级小图书角。鼓励学生利用中午到校时间,借阅书报,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

教师要从我做起,课余时间也要阅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交流互动时,老师所释放出的知识能量,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73-01

阅读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更为重要。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

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我常常发现城里的同学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阅读条件和课外阅读习惯。而处在边远地区的小学生对阅读来说可是一块贫瘠之地。这对新课标中要求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达100万字以上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作为多年从事农村语文教学的我为此感到忧虑和痛楚。我不得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所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激发起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古时候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成语中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要想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

大家都知道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这样教师就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墙上,或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贴在自己书桌的左上角,让其天天看常常受到启发和鼓舞。名人名言也可过几天换一次,还可挂在学校的走廊上或是学生的寝室里,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

2、提供良好的阅读资料

要想让学生读书首先得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可供选择的书。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当学生看到满目琳琅的图书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其次,班上还可以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图书捐出来,编好书号,专人管理。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二、推荐合适的书

学生在一片阅读的氛围中,受到了感染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被点燃了。但是他们对阅读的对象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这时教师要适时的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向小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低年级的则可选择系列绘本、短篇童话等。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选书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喜欢文艺的学生可向他们《聂耳》、《贝多芬》的故事。对于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可向他们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性格内向的学生可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如《爱因斯坦》等。总之,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帮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这样会使他么从这些故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以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

三、提供专门的阅读时间

所谓专门的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笔者认为,这个时间可由学校统一调配。每周可安排一节阅读课。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的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又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另外,教师还可加大宣传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学生在家,在节假日都能自由的阅读。

四、交给方法指导阅读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而且会读,还要读得有收获。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

1、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對于某些重点文章,大家的作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的读的一种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还可以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摘抄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学生在课内学习和写作上产生的某种需要,有选择的阅读有关的书报或文章。

五、鼓励先进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教师可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阅读检查、评比。或搞一些阅读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对阅读更有信心坚持下去,良好的读书习惯就随之形成。

4.培养孩子的阅读和兴趣的教育心得 篇四

小学生活一年多,孩子的识字量越来越大,通过在校的学习,她掌握了很多字、词,同时为了让她能主动去学习,我也在不断地摸索教育的方式方法,也用了些方法。

孩子都爱听故事,以前每天晚上都要我讲。我概括不好,就和她一起捧着故事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念。她的眼睛就一直跟着大人的手指走。就这样日复一日,有时候我没有时间陪她读,她也能自己捧着书好一会儿,也不知道她看懂没看懂。只是,慢慢的她就不再缠着我讲故事了。偶然间发现她确实可以自己阅读了,尤其对街上的店面、一些发的资料等上面的字词很感兴趣,也会让我说说或者帮她判断一下是不是说的正确,当得知自己说的正确时,非常有成就感。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自然,是有意无意间的意外收获。

无论工作有多忙,每天我都会抽三个小时左右辅导孩子学习,因为年纪小,宁宁的自控能力很弱,做作业时一会要要吃水果,一会要喝水,一开始我非常有耐心,也是觉得她念书很辛苦应该满足她,随着次数多了我逐渐怀疑,她是不是乘机玩玩,而且这样也不利于她专注学习,所以我在她学习时会提醒她不要随意分心,如果要吃什么的话一定是在学习前或学习后,基于我坚定的态度,逐渐把她的习惯慢慢改掉了。

提到学习就一定要提下她的课外学习——古筝学习,大家都知道学习乐器是非常枯燥的,宁宁也是如此,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路跌宕起伏。她,最初因新奇表现出无比的喜爱;慢慢因难学又每天练琴而失去好感;后来因能弹出一些美妙的曲子博取亲友称赞,又燃起了一丝兴趣;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长期重复下,练琴开始变得枯燥乏味,渐渐又出现厌倦与抵触情绪;这时,在老师与家庭轮番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促使她能坚持下去,这是一段非常痛苦难熬又很关键的日子,很多孩子与家长都是因为难以忍受这种痛苦而失去坚持的耐心,而终止了前行的脚步,非常可惜。因为,我发观一旦熬过这段时间之后,突然有那么一天,发现她出现了质的飞跃,一首首旋律开始在她手指灵巧的拨动间变得灵动起来,表现得声情并茂,整个状态也很投入,同时融入了情感,我惊呆了,她自己也被打动了,这样,信心与热情又重新回来了。不过,也别妄想从此就走上康庄大道了,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许要等到成年后才会步入平稳的境界吧。我想,目前除了坚持,已别无选择,其间父母最需用心良苦的地方就是激发、呵护好孩子的兴趣。

当然,除了学习,我更注重其他经验、能力的积累,所以我们全家每年都会有外出旅游活动,来拓展学习以外的知识,开阔宁宁的视野。今年我们带她去云南,从乘飞机到旅游的每一个景点,我都细细地给她介绍,与她互动,对一些漂亮又有特色景点让她用自己觉得最适合的语言进行描述,潜意识中让她将学到的词语学以致用,而不仅仅是学到一个字、一个词,她更在旅途中将所见所思所想运用到以后的作文中,为其积累素材。旅游不仅让她获得更多知识,更是放松了学习之后的心情,那份快乐永驻于心,没齿难忘了吧?

作为父母我们平时注意引导孩子体验成功,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让孩子知道你看到了并且欣赏他的长处。引导孩子接纳自我,无论自己是优秀还是在横向比较中处于劣势,让孩子认识到成功不是难事,成功不一定要人人皆知,成功未必是惊天动地,当我们为一件事付出了努力并最终有所收获,这就是一种成功。

5.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初探 篇五

一天朝读时,我见学生脸上露出了愁容,连忙问道:“你们不喜欢读书吗?”没料到一个学生竟这样回答:“语文书中的文章开始读时觉得很有味,可是,现在我们已经会背了,您还要我们读,真没劲。”是啊!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一味地强调学生读课文,却不知学生在反复地读中,早已失去了初读时的兴趣。学生对预习课文比再读课文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自读自悟,乐在其中

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中,常常强调某个地方要重读,某个地方要轻读,哪些句子和段落要用高亢的语气去读,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没有感悟,没有真情实感。

课标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和提问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享受阅读乐趣。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营造民主宽松的阅读氛围,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倡导自己选择阅读方式,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如,我在教《开国大典》时,就留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了解课文内容。课前,我没有做任何指导,而是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部分朗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来了,一个个争先恐后抢着读,从同学们的神态中,我早已看出同学们被开国大典那热闹而充满激情的场面陶醉了,我感到了同学们在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欢呼而自豪,此时,我无需再多言,学生对朗读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自读自悟中,学生的阅读升华了课文,释放了孩子们的灵性,再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灵阅读课文。

二、体验情境,乐在课堂

语文中常有许多情感等待我们去体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待我们去挖掘,这些内容单靠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分析远远不够的,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巧设情境,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通过阅读仿说仿写去感悟。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学会课文,有条理地描写事物的方法,让同学们细细品味课文中对桂林山水那如诗如画的描写。那天,我们里恰好有大雾,我就出这样的练习题让学习练习:今天的雾真大啊,;今天的雾真美啊,;今天的雾时间真长啊。学生看着窗外的雾,想着课文中对山水描写的句子,都情不自禁地诵读起课文来。

三、拓展阅读,乐在课外

一本语文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我要求同学们每天每人身上都要有一本课外书,交换着阅读,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一本课外书,利用阅读课让学生谈体会。同时,我还布置同学们课外阅读收集资料、编手抄报等。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时,我安排学生上网或去图书室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知识,学生们以极大的兴趣了解到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懂得了计算机的发展史,认识到多媒体确实“神乎其神”,有个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我感到学好科学知识非常重要,不然我们会成为未来的文盲。”

6.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篇六

卢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爱因斯坦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在特定的、轻松的、愉悦的情境当中学习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达到最高峰。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本角色。例如,在教授《瀑布》一文时,我首先在网上下载了瀑布的声音。在学生读课文之前,我要学生仔细倾听瀑布的声音,并让他们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瀑布的样子。听完之后,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用语言描述出来。就这样,通过倾听瀑布声音,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了瀑布的声音,为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做好了铺垫,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到底自己想象的瀑布和文中的瀑布有什么不一样呢?就这样,学生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开始了《瀑布》的阅读。

二、师生“PK”,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了知识面

有人说:“有了理想才有动力。”是啊,如果做什么事都浑浑噩噩,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那么自己又何来动力呢?阅读也是一样,假如教师只站在远处,不去布置具体的任务,只是让学生自学,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再加上各种能力也有限,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了什么去学习,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一连串的问题将萦绕在他们的脑海里,使他们挥之不去,还要他们专心地去阅读根本不可能。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一定要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有了目标才会去努力。在我们的社会中也有许多为了自己的理想去积极进取的人,如张广厚从一个因数学不及格而未能考上中学的学生,一步步走进数学的殿堂,成了享誉世界的数学家。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的例子吗?试想如果他心里没有目标,只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吗?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能。所以,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对于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尤为重要。

新课标对小学各年段的课外阅读量作出明确的要求:低年级5万字以上,中年级就要达到40万字以上,高年级100万字以上。自从实行了“PK”制后,师生一周交流一次读书心得,谈谈自己读课外书的收获、感受。我发现学生们书包里的课外书日渐增多,以前学生书包里只装课本、纸、笔,而今居然把课外书带到了教室,有《小学生学习报》《童话》《漫画》《故事大王》《少年百科知识》等,各类作文书,科技类,军事类,经济类等各种书籍,更有甚者,还把《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也带来了。

学生之间交换阅读,一改往日课余追逐打闹无所事事的局面,学生坐得住,静得下心来看书。不仅如此,通过家访,家长反映,孩子回家以后,与以前判若两人,变得爱读书了,不再那么痴迷电视动画片、网络游戏。还询问老师给他们施了什么魔法。再如,我在教学诗歌、散文时,通常会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与内容相关的音乐,然后让学生在音乐中去阅读、去感悟。

例如,在教授《秋天的怀念》等现代散文时,我通常会找一些抒情性比较强的古典音乐,让学生在宁静的音乐声中去体会感悟文中所蕴含的真挚的情感;在教学《枫桥夜泊》《送孟浩然之广陵》古典诗文时,通常选取一些古筝、古琴曲,配合柔和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融入文中的角色,感受文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感染心灵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诵读,奇妙的境界,就是享受阅读。

现在,自觉看课外书已成为我们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一定能保证阅读的量,学生的知识面宽了,眼界也越来越开阔,口头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看着这些惊人的变化,面对学生那股不服输的犟劲,我惊喜万分。

三、教师指导阅读方法,使学生掌握阅读诀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必须教会学生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低下,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实践证明: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激发学生持久阅读兴趣的重要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文体的不同、情感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会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毛泽东的“三复四温”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矛盾的“三遍读书法”等。教无定法,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点燃学生的阅读之火。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然而,对初学的学生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四、持续加强阅读动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同样,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他们的阅读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因此就需要教师、父母等来自长辈的不断夸奖和激励。这样,他们才能把阅读坚持下去。在教学中,我经常定期地在班级举办“读书会”,在会上,鼓励学生介绍或是推荐优秀书籍。

7.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心得体会 篇七

一、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最为重要

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 才会在阅读方面有最好的收获。在低年级这一点尤其重要。对阅读有兴趣, 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 因为有兴趣, 就会减轻疲劳感, 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 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怎样才能使第一学段的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一是内容的选择, 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二是形式多样化。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 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 得到了美的享受, 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二、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

学生预习是教师讲授的前提, 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切忌“读一下课文”之类的笼统话, 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每课的预习目标。例如低年级, 在教师的指导下,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工具书查查不认识的字, 不懂的词, 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中高年级初读感知, 注重课题与内容的关系;再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然后画出新词、关键语句;最后读, 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搜集相关资料, 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只有掌握预习的方法, 在预习课文时才会有的放矢, 预习才能收到实效, 久而久之, 就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

培养自觉读书的习惯就是要求学生把阅读习惯化、生活化, 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要求, 一开始要作为学生每天必完成的作业一样对待;二是要考虑阅读材料尽可能是学生喜欢的;三是要开展“师生共读”和“亲子阅读”活动。自觉读书的习惯贵在坚持, 在这当中, 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 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 循序渐进, 慢慢进入正轨。

四、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读书动笔的要求包括“圈、点、勾、画、写”等。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 在书中勾画、圈点, 有助于帮助抓住重点, 深入理解;通过在文中批注或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可以帮助学生积累, 丰富学生的思想;对语文功底比较好的学生, 还应当要求及时记下心得体会, 写简短的读书笔记。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从本质上讲, 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边读边思考, 能让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读得自觉, 读得深入, 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阅读的收获就会更好。学生在阅读时, 如果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就能发现问题, 提出疑问。教师要把这种习惯作为学生的一种语文素养来培养。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

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平时指导阅读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要根据不同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有默读、朗读, 有序读、跳读, 有精读、略读和反复研读, 有学习性的阅读和欣赏性的阅读等。在教学中, 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 让学生反复体会, 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 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 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

七、培养学生注重积累的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要重视积累, 要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来完成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只有注重积累, 才能成为丰富的“百科全书”, 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背诵, 二是抄写。语文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 其用意很明确, 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八、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把对学生的阅读卫生习惯作为一种规范, 并落实在阅读课堂和课外阅读中, 这些阅读卫生习惯包括: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 不趴在桌子上看书, 不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默读不出声, 朗读要声情并茂。由于小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 养成这一习惯有一定困难。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想尽办法, 不断提醒儿童, 来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总之, 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 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时期是阅读的黄金时期, 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学会在阅读中思考, 为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孙双金.13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8.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八

一、提高学生阅读的路径:把语文当语文来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教是为了不教”。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教育观念改变,教师的角色必然要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应该有如下的体现:

1、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叶圣陶认为“好的先生是教学生学”,主张“教师之为教,在相机诱导”,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如在诗歌教学中,把诵读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从而使自己走进诗歌中,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学习《天上的街市》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感受诗中的蕴情。有的诗词,可以设计成以演唱为主的鉴赏课,如学习《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自我伴奏自我录音,学生倍感新鲜有趣,学习兴趣会大增。

对于学生构思的剧本、排练设计,辩论形式、演讲内容、活动安排,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如:综合性学习如何选题、演讲辩论内容的取舍、如何查找资料、表演时怎样注意感情的交流、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等。教师还要注重点评,每一项活动完后,老师都要做出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肯定他们微小的进步,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不断地创新。

2、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交往者

叶老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深沉的慈爱、温馨的情怀、近距离的理解,创设出民主、和谐、积极、开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高级伙伴和学生精神的首席对话者,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二、语文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

1、要着眼于学习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唤醒各自沉睡潜能、共创奇迹的过程。我们倡导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是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而相机诱导、即时处理,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

2、要突出两大要素

突出思维训练。语文作为人们沟通彼此思想的工具,无论是表情达意,还是传思载道,都属于思维范畴。语言和思维能力互为表里,任何语文活动都是思维活动,听和读是通过语言来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抓住了思维训练,也就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核心。

突出语言训练。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生在有意识的语言训练和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对字词句的含义,对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规则等的认识,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大脑中沉淀下来。学生形成的“格”越多、越固定,他的语感也就越强。语感强的人,在阅读文章、听取谈话的时候,可以迅速领会,判断其正误、优劣;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可以不假思索地借助“格”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优美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因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

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分析三个因素

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二者联系紧密,互为补充。分析教学内容可以揭示教学知识内部的构成及其联系,并据以确定实施这些内容的有效途径;分析教学任务可以揭示教学结果的构成成分及其关系,并据此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倾向习得的有效教学元素。

分析教学条件和资源。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对教学条件和资源进行分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改造,以删节、组合、主题贯穿、类型化、再现、表演等方式,使教学素材发生变换、深化、升华、活化,以切合特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

分析学生学习心理。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重视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只有分析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动机,进而分析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真正寻找到培养、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

三、指导学生一些新的阅读方法

不同体式的文章阅读与欣赏的方法不同。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独特发现。阅读叙事性散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 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

对小说阅读教学,我非常赞同王荣生教授的观点:不能用一套固定的程式“人物、情节、环境”应对所有的课文教学,不能用几个固定的术语“开端、发展、高潮、尾声”作为文本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读小说的基本路径:写了什么,怎么写。读小说就是读人生。小说主题最好的名称是“意蕴”,摸不着但可感。小说教学我们在考虑了文章体式,估量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深入把握所选小说的特质即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设计有效实在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切实体验进去,

9.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心得体会 篇九

——班级读书习惯的培养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钥匙。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情。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众所周知,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部和高部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读。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我们的图书柜中 陈列着各类书籍共一百五十多本。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还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 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学了《示儿》,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将相和》,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再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文学作品方面的,有科学方面的,有安全讲座方面的,有我爱校园方面的。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书笔记分两类:一类是‘‘摘抄笔记”,是家里写的;一类是‘‘我爱读书,”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第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手抄报”、“语文听写大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每周一诗一词诵读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尤其是对每次比赛前五名的同学设立了“我是诵读小名星”表奖励一面小红旗,在教室张贴。这张小小的表激烈着同学你追我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第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

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因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

阅读的方法归结主要有以下三个:

1、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每读一篇文章,先按一定的顺序朗读,弄明白事情怎样从头说起,先说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文章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试着找出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或段,细细体会这些词、句、段表达了作者什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速、语调或语气朗读就能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

2、分步朗读,评读赏悟。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应分步赏读文章。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养成以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本书大概讲什么?”“主题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意义?”“给我们什么启迪?”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仅仅会提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之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更大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心得体会 篇十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总量为40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不但能够达到阅读数量,而且保障其阅读质量。

我校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我校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支持力度不大,多数家长只要求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至于课外书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即使让孩子读课外书,也读一些与作文有关的书,比如:日记起步,优秀作文等;另外对课外阅读课指导薄弱,很多教师都专注在书本上,花大力气研究考试,受到考试的束缚,把课外阅读作为附属品。

鉴于此,我认为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课题通过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进而研究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下面是“三年级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的目标:

1、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理念。

2、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让学生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4、有效地进行自主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扩展视野,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5、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班级,并向全校推广试验,营造书香校园。

(二)研究意义:

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探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教学策略,致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外是学生学习的“后勤部”,只有充分补充后勤资源,我们才能在主阵地上操控自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能从心底里热爱阅读,提高阅读能力。二是通过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抓住 “阅读指导策略”、“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活动与阅读兴趣”这些重大命题,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

三是通阅读兴趣的培养与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轮台二小三年级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

2、积极探索课外阅读的方法,让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读书能力的提高。

3、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改变学生、班级的面貌,让学生在书香班级中快乐成长。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主要搜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的资料,同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在课余时间,课堂教学中,边创新、边实践、边更新、边积累,逐步创造出有效、可行的有效阅读方法。

3、调查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经验总结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进行总结和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课外阅读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读书方法,是一种积极、活跃、创造性的理解和记忆过程,学生掌握了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对阅读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其中,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乃至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进程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

(1)开展广泛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由此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

(2)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方面的资料,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探讨,做好理论积累。

(3)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申报。

(4)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0月——年月)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

(2)整理、总结出适合中年级段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重点探讨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3)向家长宣传读书的重要性,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逐步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3)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4)坚持写阅读日志,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年月——年月)

(1)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2)总结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分析整理各种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达形式

(一)预期成果:

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能做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增强语言文化积淀,提高阅读能力。

(二)表达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随笔、课件等;

2、编写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3、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

4、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

八、主要参考文献

【1】南京市下关区姜家园小学 李晓丽;让孩子从绘本开始爱上阅读[N];江苏教育报;2011年

【2】陈霞;;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汤小丹;试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03期 【4】邓清英;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01期 【5】王世英;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姜堰市实验小学 李剑红;让学生倘徉在课外阅读的书香里[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7】金叶;新课改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引导[D];苏州大学;2011年 【8】谢丽芳;朱佳程;;给学生一把阅读的钥匙——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3期

11.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十一

一、通过故事培养阅读兴趣

要让学生爱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可以从听故事开始。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我都要声情并茂地讲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受到感染。这样,老师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地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学生就会热爱阅读了。例如,我在讲《丑小鸭》的故事,讲到丑小鸭冻得发抖时,问道:“丑小鸭有没有被冻死?有没有变成天鹅呢?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一下子来兴趣了,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地说:“想要知道答案,老师这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津津有味阅读得可起劲了。

二、开展活动巩固阅读习惯

1.班级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每一次的班级读书交流会,都是心灵的碰撞、智慧的碰撞,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聆听美的音乐、欣赏美的画面的同时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画一画、演一演等,也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当学生读了《龟兔赛跑》后,可进行排演,通过情景再现,以演促读,调动学生自己阅读文章的兴趣。当学生读了古诗《春晓》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通过画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精神。

3.我让学生买了一个“精彩句段”本,在每一页上都设计了几个栏目,如“一天的收获”“好词佳句”“格言警句”“我背诵的课文”“老师的话”等,还有学生的学习周记,有的还把喜欢画的画配上一段话,形式多样,学生很有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写日记或小短文的习惯。

这样层层深入,学生不再是被动地阅读,而是无形中把阅读渗透到活动中。经过长期的训练,我想学生一定会收获很多,他们的阅读习惯将跟随其一生,阅读能力会明显提高。

总之,在阅读这块有待开发的领地里,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进行摸索和积累,从而把人类精神的食粮带给学生,让他们能找到阅读的乐趣,更要找到阅读的钥匙。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推开阅读这扇神奇之门时,阅读之灯将被点亮!

12.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篇十二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课本成为很好的指路灯

在语文教学中, 我不仅千方百计地教学生爱读课文, 还教学生会读课文, 指导他们有目的、有步骤地读课文。我一般按以下方法步骤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一是读课题、讲课题, 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二是轻声读课文或听教师范读 (或听录音) , 听后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粗知课文大意, 了解课文脉络;三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利用拼音、字典学习字、词、句、段的意思, 找出不懂的词句和问题;四是带着问题深入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五是练习读课文, 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有的要熟读成诵。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 并告诉学生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怎样做。经过长时间的培养, 学生学会了怎样读课文, 并养成了认真阅读的习惯。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 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 还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积累运用》的口语交际中, 提到“如何保护好地球”这一话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 提出问题。然后, 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和阅读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环保知识后, 在课堂上学生都能根据各自所收集的材料纷纷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并能谈出自己对环保的感受。在阅读中学生了解了许多中外保护环境的事例、资料,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达到了教书育人的双赢目的。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启发得当, 引导有方, 是可以打开学生喜欢阅读的大门的。

三、鼓励学生多看有益的课外书籍, 拓展学生的视野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在教好课文的同时, 还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文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 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 才能在运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 学生每学一篇课文, 我都要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关的课外书, 让学生去阅读, 并指导学生怎样去阅读。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 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让他们去阅读。学了《示儿》, 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并让学生去阅读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通过大量阅读, 使学生学会了怎样阅读, 同时知识增多了, 眼界开阔了, 词汇丰富了, 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1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心得体会 篇十三

麒麟区麒麟小学 吕奉苍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凡事兴趣应是先导,小学生更是如此,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就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就会产生“我要读”的渴望,书读的多了,知识就多,语文综合能力自然就强,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十分重要,在平时工作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课堂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书的奇妙世界。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所以,关键是要用书中那有趣的精彩的故事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此,在起初的阅读课堂上,教师不妨选一些精彩的美文,以声情并茂地朗读,引领学生进入欣赏与感受的情境。再者,介绍一些好书的梗概或一个精彩的人物或几个精彩的片断,吊起学生的胃口,吸引他们去书中找寻精彩。

第二、保护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新的教育理念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课外阅读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每个学生的经历、兴趣爱好、经验水平都不尽相同,教师

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开放的读书环境,不要有太多刻板的限定,为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当然大是大非的原则指导也不可或缺)。教师尊重学生读书的选择,学生的身心放松了,思维激活了,阅读自主了,自然阅读兴趣与热情也就萌生了。

第三、精心推荐课外读物,引发好奇心

1、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学生个性特点的读物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他们对阅读什么样的书籍还是很盲从,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向小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为他们解决读什么的问题。比如儿童经典作品《西游记》,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上下五千年》,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鲁滨逊漂流记》、《爱因斯坦》、《李四光》等等。

2、推荐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读物

向小学推荐读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走近生活,从小培养把握时代脉搏,平时,我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科技博览》,各类有意义的节目像《3.15晚会》、《抗震救灾晚会》等等,这些都能给孩子带来广博知识,同时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第四、激发读书兴趣源,培养读书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只有对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去投入,把自己全部活动集中地指向读书,体验到读书中欢乐的情趣。所以教师要激发小学生读的兴趣源。

1、以读物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学习最好兴趣,乃是对学生材料的兴趣。”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习兴趣已经产生了,但学习材料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这样学生的阅读兴才能持久。比如,学习完《窃读记》这篇游记,可推荐林海英相关的的作品《城南旧事》、《生命的枫林》、《往事悠悠》等。

2、用听故事、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长发育时期最容易产生的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因此,小学生最喜欢就是爸爸、妈妈、教师讲故事。他们常常都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我们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听、讲。教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有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时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多方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读书的目的。第五、营造读书氛围,增加读书情趣

1、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为了更好地营造读书的氛围,我们到班级设立了图书角,在图书角的上面写上关于激发人读书的名言,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孩子无形中被这种氛围陶冶,想读、要读之情油然而升。另外在书柜上养一盆吊兰,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生活的情趣,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更喜爱读书了。

2、给学生充足读书时间,增加读书兴趣

在平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我每天挤出一些时间,给学生们阅读。班上成立了图书管理员,每天中午我都要抽出二十多分钟让学生阅读,当学生一点五十到两点左右进入校园,班长就会用钥匙打开书柜,五个图书管理员就分别对各自负责的小组发放书籍。星期一、三看名著,星期二看作文,星期四、五看课外书籍。(我班的书柜所装书籍是整理分层的)久而久之,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们大多数都能静下心来真正捧起书本书海中倘佯,与书为友。少数的几个孩子,只捧着书照镜子的情况也慢慢在这种读书氛围中被淡化,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第六、躬亲示范,给学生树立爱读书勤读书的榜样。

常言道: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读书兴趣与习惯的培养亦是如此。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孩子,只有热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所以,家长和老师都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热爱读书勤于读书的榜样,以买书读书的习惯行为,以家庭学校的书香氛围,以陶醉于读书的专注神情,熏染学生,吸引学生进入热爱读书的境界。

第七、开展活动,展示读书成果

儿童的表现欲是天生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被肯定。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阅读,积累多了,就需要教师搭建一个平台,为他们创造一个展示的机会,从而增强它们阅读的兴趣,从中感受掌握知识和收获的喜悦。

1、五分钟演讲

每天上课前,我安排1个学生上台演讲,交流自己的在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人事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也可介绍一本好书,简述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还可以说一句名言、谚语,或背上一段优美句子等等。这样就极易调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外阅读中作一个有心人。

2、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

在读书交流上,把学生个体的读书行为变为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在读书交流会上,孩子都有他们的收获,希望孩子永远与书为友,与书相伴。读书交流活动有很多种,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辩论赛等等。

14.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心得体会 篇十四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小学二年级学生学语文难,写作文更难,喜欢写作文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阅读量少,积累的少。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培养小学二年级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更是为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

当今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呈爆炸之势,它要求人们终生学习,不断阅读。要求人们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本语文,而是具有主动求知的品质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具有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目前小学二年级教育经费不足,图书资源短缺,学校图书藏量不达标。另一方面,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读书很少过问。在吃零食,买玩具上花费很多,在买图书上却花费很少。家庭订阅报刊杂志的少,家庭藏书更是少之又少,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久而久之,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厌恶阅读,文学修养不高,理解能力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阅读中与作者交流,在阅读中加强人文素养,在阅读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阅读中结累,在阅读中成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的教育理念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汲取珍宝,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也认为: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转变观念,学生亦如此,通过自主的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使我们的小学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三、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从加强阅读指导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探索小学二年级阅读内容以及阅读课堂指导的方法研究,形成阅读指导的特色。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

(3)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阅读,让学生的阅读与教师 1的指导同步,探索有效的指导形式,提高推荐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读起来,真正欣赏起来,真正走进阅读。

四、研究的内容

1.探索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2.探讨开展哪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升学生对阅读学习的认识。

3.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

4.探索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调查等方法,对目前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各个实施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进行追因,对研究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及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改进,及时总结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和经验,及时总结出对本课题的实践运用的规律性。

六、研究的步骤

研究时间: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研究过程分三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10—2012.01)申报子课题、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课题名称确定:小学二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举行开题报告会。

2、实施阶段:(2012.02—2012.05)

(1)建立了详尽的心理咨询档案;(2)在实践中寻找因素。(3)组织问卷调查,开展专题研讨;(4)收集、整理资料;(5)进行阶段性总结,接受阶段性验收。

3、结题阶段:(2012.06—2012.09)

(1)进行经验总结,对原始材料、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归类;(2)在梳理、归纳、再提高的基础上,完成结题报告,并推广成果;(3)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七、研究的实施

(一)提高认识指导方法

1、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我利用一切时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浓厚的兴趣是意志的趋向,是求知的动力。科学家谈家桢说:“兴趣是启蒙的钥匙,也很可能是决定一生道路的入口”由此得出,阅读课外书也不例外。首先,我以老师自己

学语文的体会、名人读书的事例,向学生讲述较强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阅读兴趣,是使阅读成为其乐无穷的道理。再向他们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和对书中人物的看法,让他们感受到阅读课外书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增添生活的乐趣。

2、精读与略读并重的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怎样去读的问题上并不明确。如:有的人只凭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看花的读一读,有的人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进行知识积累。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就是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习作上的某种需要去有选择的阅读有关书报,以便学以致用。也就是按照“目的---检查---浏览---精读---摘记”的顺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精选获取所需知识。

(2)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快速的观其概貌。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方法,要求学生可以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顺序进行阅读

(3)精读法对文章中的重点章节,集中精力进行精细的阅读。

方法介绍以后,就让学生自己选一种方法去进行阅读,开始学生不大习惯,教师就陪着学生读,并进行个别指导。一学期顺利下来,多数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读书了。

八、研究的成果

(一)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通北第二小学二年级学生在2012年份镇举行的作文竞赛上,三人获得一等奖,两人获得三等奖。2011年12月份镇举行期末统测中,语文平均成绩在82分以上,还有两个学生的作文成绩得了满分。

(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1、通过课题实施,教师增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教师通过学习和以及平时的相互切磋,引发了自我及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使教师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了更深的认识。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大家一致认为: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必须与家长沟通,提倡“亲子共读”。

(2)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阅读场所,开发阅读资源。

(3)让教师的阅读成为学生的榜样

2、提高了教师教科研能力

九、研究的反思

进行“小学二年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应以学生阅读状况为起点,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为条件,以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为平台,以家长与老师沟通配合为桥梁,以学生持续发展为归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健康的、充分的发展。最后,使每个学生自由地阅读,充分展示个性和生命智慧,能主动谋求自身发展,拓展知识视野。

“小学二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结题报告

通北第二小学

庞尊艳

15.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例谈 篇十五

一.循序渐进, 激发兴趣

我们班的男同学喜欢看漫画书和武侠小说, 女同学喜欢看校园文学和爱情小说。快餐文化的消费, 本来也没什么可指责的, 它毕竟是社会快节奏的反映, 但它对教育实体之学生的侵占过多, 却可能导致文化钙质的流失。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提倡经典阅读。《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它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这部长篇小说, 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 以宝黛爱情为主线, 鲜活的表现了封建世族家庭由盛及衰的没落过程, 其思想性及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可是很多同学却说“闷”“看不懂”。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小说文本与学生之间确实存在“隔膜”———文化之“隔”;二是学生自身的阅读高度确实无法在作品中探出头来。

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首先要搭建阅读平台, 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能看到《红楼梦》的景致, 并能或多或少领略其中的美。怎样引导他们正确地, 有目地去读书是我当即要解决的问题。平台要搭建在兴趣的基础上, 考虑到全体学生都喜欢看电视, 于是我们就从看电视剧《红楼梦》进入名著阅读——每节阅读课放映一集《红楼梦》, 然后就对应原著阅读, 理清线索, 熟悉情节。

平台搭建起来以后, 激活阅读机制就成为了现实, 接下来我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阅读的问题了, 或者说如何始终保持阅读兴趣呢?“无问”之读可能是阅读归于沉寂的一个缘由, 相反的, 有问、能问则是符合人的求知心态的, 有利于保持兴趣。为激励学生更加深入地研读《红楼梦》, 我们就阅读的内容在课堂上互相提问, 这样既了解同学们的阅读进程和深度, 又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总是有意无意或强或弱地摈弃人性色彩, 比较多地倾向大视野的社会色彩, 这就导致在阅读深入初始阶段理解上的“隔”。因此, 我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接受习惯, 以及内心感兴趣的东西, 利用“摘桃子”的跳跃原则, 安排学生就某一人物或某一情节进行分析讨论, 或者开展辩论赛。如:贾宝玉是纨绔子弟还是反叛英雄?让每个人先选择, 后说出理由, 鼓励学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言之有理即可。然后换个角度, 写一篇“宝玉自传”的周记, 从出身、性格、生活、爱情和婚姻等方面多角度独白, 自己定位是纨绔子弟还是反叛英雄。经过两轮分析, 我们明确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性:从世俗眼光看贾宝玉一无是处, 算一个纨绔子弟, 但他与一般纨绔子弟不同, 他叛逆封建制度和礼教, 却又离不开家庭的庇护;他追求“木石前盟”的爱情, 又无奈地接受了“金玉良缘”的现实婚姻, 儿女情长, 英雄气短, 是一个软弱的叛逆者。讨论的过程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非常投入, 忘记了时间和地点, 忘记自己在学习, 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使人记忆、领会或创造大量的知识, 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样也从最具体的文本阅读里, 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为什么阅读的问题。在阅读的表象上来看, 阅读带来“智”, 而不是狭窄的“知”, 从阅读的操作层面来看, 阅读带来了“快乐”。

二.体验情感, 牵引兴趣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提高质量, 必须以人为本, 弘扬人文。文化内涵本是文学作品的固有根基, 任何作品都是思想内涵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 不可分割。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 因此要开发语文教学的空间, 面向生活, 面向社会, 面向活泼的中学生。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联系现实和生活, 培养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 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一个重头戏, 这个情节波澜起伏, 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由于我们在阅读课中看过电视, 品读过原著三十三回, 再学这篇课文时, 我们早就心中有数了, 非常轻松地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挨打前、挨打中、挨打后各有什么情节, 搜索出这一事件背后的人际关系。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挖掘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宝玉挨打时身边的人有何反应?二是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呢?由于问题难度不大, 又与同学的生活比较贴近, 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 积极踊跃地发言。

宝玉挨打, 如果抛开封建社会的大背景, 其实就是父亲打儿子的问题, 一个教育问题, 这样的教育回到日常生活中来考虑, 你作为一个在父辈羽翼下成长的年轻人, 如何看待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并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谈母爱, 论贾政的教育方法, 分析宝玉挨打冤不冤, 黛玉和宝钗谁更关心宝玉, 贾母的大动肝火说明什么。回到现实中, 再用十分钟写一写父母最严厉的一次教育, 再让同学们互评———父母的教育对不对?这样既有自己的深切体会, 又有大家的多角度分析, 自然启发了学生的心智, 学会了多角度看问题, 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设身处地是阅读文本迁移的好办法, 我们通过设身处地生活情景参与, 阅读本身就获得强有力的支持, 阅读也就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了。教育与文学作品的结合, 既避免了教育的说教色彩、教育的枯燥性, 也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把握自己的能力, 真正体现了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原则。

文学作品是人类心灵的一面独特的镜子, 作家的高超之处就是揭示出人类隐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我们看作品, 就是沿着作者架设的这座桥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感受体验那丰富的情感世界, 以书中的丰富情感进行有效的自我感化。有人说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只要心智健全, 只要能深入作品, 在现实与文本之间实现多次转移, 以文本的人性光辉照亮现实的人生轨迹, 以坚实的人生轨迹反思文本的人性光辉, 实现内心深处的情、智、理的流转, 都能或多或少有所收益!因此我们要慢慢地读, 细细地读, 一边读一边体会, 与众多鲜活的灵魂对话———我们不仅要读懂作品, 更要读懂人生这本大书, 在作品中读出自己来, 获得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比父母老师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得多。所以读一本好书, 就等于多一个好友, 他会影响你、帮助你, 带你寻求人性的轨迹, 带你追求真善美。

三.探讨热点, 提高兴趣

同学们觉得每周看一集《红楼梦》不过瘾, 于是要求利用课外时间加映, 我当然很乐意满足同学们的这个小小要求, 也趁机提出要求, 周记都要联系《红楼梦》来写!很多同学发愁了, 哪有那么多的内容来写?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从大家最感兴趣的爱情主题入手。爱情这个话题本是很多教育者不想碰、不愿碰的问题, 而现实中, 学生对这一话题是相当感兴趣的, 况且在文学作品中几乎毫无例外地可以碰到爱情问题。既然如此, 我们阅读不妨就此为一个突破口, 还原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我就此设计了三次讨论:第一次讨论分析宝玉黛玉爱情的起因、发展和表现, 推导她们爱情的结果, 同学们的周记就是分析剧中其他人物的爱情;第二次讨论是同学们选剧中哪一个人物为自己的梦中情人, 说说为什么会喜欢他 (她) , 辨别班上曾经出现的某些现象是友情还是爱情, 周记是写我们的个人感情经历, 应该怎样处理好自己的感情;第三次讨论是对比《神雕侠侣》《简·爱》里的爱情故事, 憧憬一下自己将来的爱情, 我也趁此机会印发一些青春期的参考资料, 而相关作业是请每个同学先去采访一位20岁以上的成年人, 聊聊天, 听听他们的经历和对爱情的看法, 想一想, 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再写成周记。经过多次讨论、比较分析, 同学们明确了友情和爱情之间的界限, 多了几分成熟和理智。爱情主题的这三篇周记, 一篇比一篇有深度, 这真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了实处。爱情话题的引入, 说明我们的教学不再避开教育实体的现实, 人性色彩的勾画, 人格也就会在其中逐渐凝固。疏导的办法总比掩盖或视而不见要强得多, 这也是教育本身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此外, 我们还进行人物性格“选美”, 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 说说他们性格中的优点;根据文字描述手绘服饰活动, 大家都兴致勃勃, 从原文中找出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网上下载资料来共享, 写写画画, 将文学作品和生活牢牢地联系起来, 努力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 充分发挥经典名著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

16.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心得体会 篇十六

“校园书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校园中寻找“书香” 走进学校,处处都可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校园门前的读书宣传标语,楼前连廊处的名人读书故事,教室文化墙上张贴的唐宋诗词等,无一不是学生阅读的好素材。

班级中感受“书香” 学校为每个班级设置了图书角,配备不同种类的图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览室享受“书香” 阅览室每周向学生开放一次。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静心徜徉于汪洋的书海,除了手指翻阅书本的声音及学生们均匀而沉稳的呼吸声外,再无其他。

“家庭书香”——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乐园。平日的家校沟通中,教育学生将平日积攒的零用钱用于购买课外书籍,积极倡导家长和孩子“亲子共读”,让家长加入到购书、读书行列,和学生一起建立“家庭小书库”。

为进一步促进家校共读的热情,学校还启动了《心灵对话录》,为学生提供阅读展示的平台,检验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推选出“读书小明星”,并予以表彰鼓励。

“课堂书香”——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保证

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与社会导向、教育培养以及所处的文化氛围都有关系,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最有效的时间在课堂上。课堂中,教师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适时适量推荐,让学生有书可读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参考语文教材中“单元导读”,选定恰当的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且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这样既便于教师进行统一指导,也方便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适当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读 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读书方法上的指导,比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题记、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读书过程中,随手做批注,圈画美词佳句,随时写读书体会;读书之后,摘抄一些好词佳句,写读书感悟等。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读书,读书的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交流汇报,让学生爱读乐读 根据阅读书籍,班里定期开展阅读后的交流汇报活动,既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爱读,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水平,使学生乐于更深入地阅读,可谓是一举多得!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一路走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渐渐地爱上了书籍,喜欢上了阅读,在阅读实践中品味到了语言文学的魅力。播撒书的芬芳,浸润孩子童年,家校共同携手,让阅读伴随孩子幸福成长。

17.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心得体会 篇十七

丰都县三坝乡厢坝完全小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是学生们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这已是我们的共识。作为从事20年语文教学的我,更希望读书能成为我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爱好。2005年恰逢我校启动了“十一五”规划课题“营造书香校园,培养人文精神的研究”课题实验,我被选为主课题组成员。根据主课题的研究内容,我提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子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该课题作为学校主课题下的子课题又在2006年9月被延吉市教科所立项为市级教师个人课题。

二、课题研究调查

课题开始,我先对本班学生、家长做了一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反映学生的阅读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弊端:一是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孩子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二是课外书太少、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三是缺少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我继而对小学生阅读心理研究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伟对儿童阅读兴趣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表明对阅读兴趣起直接作用的是读物的特质形式,而对阅读兴趣有较大影响的外在因素是作家的名声威望,同学和朋友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对书中人物的喜好态度等。

三、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学校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 氛围。为了进一步促动家长参与,我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作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感受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二)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地将全

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1.以“讲”诱发兴趣。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描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2.使用推荐技巧,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年级的不同方法则侧重点不同。以低年级为例我着重从几方面加以指导:(1)指导学生有序读文。① 按顺序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再让孩子读书时,我教会孩子用一些符号在书上圈圈画画,如:碰到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好,对于一些好词好句,用小圆圈画出来等,以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留下思考的痕迹。还鼓励孩子把在课外阅读中弄懂的新词语抄下来,低年级时每天两个词语,一个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展到词语、句子或段落,但不强求,量力而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厌倦读书。②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做以标注。③图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2)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学习《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效果颇佳。

4.开展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定期组织了汇报展示活动。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享受进步、收获喜悦。

四、课题研究成果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推动了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在课题实验结题时我又做了一次同样的问卷调查。对比了学生和家长的变化。课题实验前后的对比可见其中的变化。

(一)课外阅读氛围得到改善,校内外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课题实验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实验也影响着家长,让他们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亲子阅读带动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它的辐射作用意义重大。学生的课外书拥有量逐年增加,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随之变宽。

(二)学生阅读的方法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指导,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不断增强。课题实验中,在老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的外因条件下;带动了内因的改变。每天的阅读培养了学生善于利用时间的良好阅读习惯。读书时的多思善问,多种感官一齐积极活动,让学生养成了勤思考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阅读还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课题实验后的困惑与思考

追求完美总是我们每个人做事的初衷,可事过后,我们才发现总会有一些遗憾。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在总课题组领导的指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遗憾和困惑。

(一)在成绩和减负双重压力面前,怎样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二)学生间差异大。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如何使亲子阅读让每个家长和学生都重视和坚持,进一步缩短他们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一次的实验让我深深地感到:一名教师光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更为缺乏的是理论的提升。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才更科学更有效,这也将是我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

18.培养阅读兴趣,从小学生抓起 篇十八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标准是多少字呢?答案是最少145万。对照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已经达到了标准呢?一小学老师说道,语文课程的学习要求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但是如果学生仅是靠课本内的课文篇目,那大概就只有40万字,所以增加阅读量还是得靠课外。

如今有一个大难题摆在家长面前,就是孩子不喜欢阅读。教育专家表示,孩子认为阅读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但是如果家长从旁引导,在家庭中培养良好的阅读氛围,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很容易激发出来,从此爱上阅读。以下是一些引导孩子阅读的技巧:

1.朗读与默读

将每个字词读出声音,可以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更可以强化听觉的学习效果,这是朗读的独特性。父母可以选择具有韵律性的诗歌和散文,与子女一起朗读,共同感受其律动之美,让孩子喜欢朗读,从而踏上阅读之路。父母也可以选择一篇短文,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且相互约束不可出声。先教动口但无声的默读方式,再练习不动口只用眼睛看,让孩子感受默读的乐趣,培养默读的能力。

2.精读与略读

父母可以选择精练的小品文章作为精读的材料,然后引导子女逐一阅读每一字词,推敲作者的本意和企图,体会作者的情怀,使子女了解精读的功能和精读文章的丰富性。略读并不着重于推敲一词一句,而着重于快速掌握文章大要,因此大略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数个要点即可。父母可以选择通俗性文章或是报章杂志上的材料,要求子女快速浏览,并报告他(她)所看到的重点摘要,以达到略读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寻找字句的游戏或比赛,来训练子女的略读能力,例如找一篇文章,两人比赛计算文章中出现“中国”的次数,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答案者获胜。这种方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增进子女的略读技巧,值得父母采用。

3.慢读与速读

慢读无须训练,速读就必须接受训练才有可能达成。父母可以制作纸卡洞,利用在文章材料上移动纸卡洞的速度,来加速子女的阅读速度。纸卡洞使用初期可能只是单字,接着是两个字或三个字的词组;其后可以改变成一行一行的纸卡洞,让子女一次看一行字。成行的纸卡洞在文章材料上移动的速度,由慢到快,子女的阅读速度也就在这种练习下,不断加速。

4.连读与跳读

19.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十九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创设良好阅读环境是关键, 所谓阅读环境, 也就是阅读的气氛, 即阅读氛围, 它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带给学生阅读的激情,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也会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而良好阅读环境的创设需要语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 比如, 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角留出一个吸引学生阅读的书橱;在书橱中可以摆放一些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籍, 像《一千零一夜》《恐龙世界》《安徒生童话》等, 学生走进教室, 就能够感受到浓郁的阅读气氛, 也方便了他们的课外阅读, 为学生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另外, 语文教师还可以在教室的两边开设一些有关阅读的栏目内容, 如“我喜欢的名人名言”“优美的词句摘编”等相关内容, 并不定期地进行更换, 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适当的引导, 在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中, 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书香的感染, 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为学生推荐适当的阅读作品

对于小学生来说, 不能产生阅读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 缺乏阅读作品的正确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 语文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读物, 让学生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乐趣。所谓适合的读物指的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读物不但有知识性且具有趣味性, 其内容的难度和学生认知能力相一致,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阅读。另外, 课外读物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除了我们平时常说的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名著以外, 一些当代的儿童文学家所写的著作也是学生所喜爱的课外读物, 如杨红樱的《流浪猫和流浪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等, 这些作品和学生的成长联系紧密,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定会使他们爱不释手。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 坚持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原则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 信息发展突飞猛进, 知识更替日新月异, 学生不可能对所有的读物仔细研究, 也没有这样的时间, 因此, 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坚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原则能够提高学生能力的课外读物, 教师可以让他们精心阅读, 掌握知识, 而对于一些报纸、课外杂志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略读, 只要在脑海中有一些印象就可以了。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 坚持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阅读与笔记相结合

阅读不能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要带着问题和情感去读才更有收获, 因此, 在课外阅读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通过思考来加深理解, 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同时, 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记笔记的习惯, 这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方式, 古人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 在读书笔记中, 学生可以摘录一些名言警句, 可以针对读书内容写读后感, 可以总结读书内容, 不管是什么样的笔记形式, 都是为了阅读服务, 并不要求必须要统一形式, 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 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记笔记, 长久地坚持下去, 自然会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形成良性循环,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树立良好的榜样, 带动学生阅读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 教师的阅读情感对学生是一种良好的影响,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 带动学生去模仿。比方, 在每周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手捧名著自己阅读, 并沉浸其中, 这就是对学生的良好教育, 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在老师的亲身示范下, 养成阅读的习惯, 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小学教育中, 学生对于老师是十分敬重的, 老师喜欢什么, 往往学生也会跟着学什么, 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因此,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地去阅读, 并且在阅读中多引导学生。比如说, 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来谈论阅读的内容, 给学生讲述一下在阅读中看到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因为阅读而懂得那么多知识,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地阅读兴趣。

五、通过组织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组织一些阅读活动, 比如“读书交流会”“优秀读书笔记评比”“讲故事”等相关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从而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一步步去阅读。因此, 语文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组织读书活动, 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感受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 使学生能够经常保持旺盛的读书热情。

在众多的课外阅读活动中, 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讲故事”, 因为小学生都愿意听故事, 当老师讲故事的时刻, 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 他们都会直起身子, 竖起耳朵, 满眼的期待和兴奋。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 经常组织相关的活动, 在讲故事的活动过程中, 就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籍, 这比机械地说教更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 单靠教师自己讲故事其引导效果还是有限的, 语文教师可以变化多种形式, 如可以让学生讲, 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进行讲故事比赛, 这样, 学生就会主动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去阅读, 然后再进行讲故事比赛。丰富的活动会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去阅读。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学生从小就树立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 让他们在阅读中不断汲取精神食粮, 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再广.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J].华夏教师, 2014 (10) .

[2]龚玉凤.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学子:教材教法研究, 2012 (12) .

[3]郑秋影.让孩子爱上课外阅读并不难——浅谈低年段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1 (5) .

上一篇: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检查下一篇:新学期新气象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