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

2024-06-13

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共10篇)

1.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 篇一

56个民族民间故事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__。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nà xī zú)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nù zú)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è wēn kè zú)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mén bā zú)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dá wò ěr zú)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dōng xiāng zú)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dòng zú)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dú lóng zú)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é luó sī zú)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hā sà kè zú)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 (jī nuò zú)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 (jǐng pō zú)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 (lā hù z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4、黎族 (lí zú)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5、珞巴族 (luò bā z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的古***惯。早印占区,也有许多珞巴族同胞。

36、满族 (mǎn zú)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辛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7、毛南族 (máo nán z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8、仫佬族 (mù lǎo zú)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39、普米族 (pǔ mǐ zú)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0、羌族 (qiāng zú)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1、撒拉族 (sā lā z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2、畲族 (shē z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43、水族 (shuǐ zú)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44、塔吉克族 (tǎ jí kè zú)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5、塔塔尔族 (tǎ tǎ ěr zú)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6、土家族 (tǔ jiā zú)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

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47、仡佬族 (gē lǎo zú)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48、土族 (tǔ zú)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49、佤族 (wǎ zú)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 (wéi wú ěr zú)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51、乌孜别克族 (wū zī bié kè zú)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52、锡伯族 (xī bó zú)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53、瑶族 (yáo zú)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54、裕固族 (yù gù zú)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55、彝族 (yí zú)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56、汉族 (hàn zú)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2.音乐传递56个民族之歌 篇二

56個民族56首歌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所有民族代表性的歌曲首次被搜集齐全,并进行了编配、录制。从奥运会倒计时56天开始,之后每天在网上对外公布一首歌曲,介绍一个民族,以民族加音乐的形式,作为各民族对即将到来的奥运会的祝福。

6月11日下午,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的支持下,由中华56民族之歌组委会推出的“中华56民族之歌”大型系列主题活动的第一部分“音乐火炬接力”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音乐火炬接力是“中华56民族之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56民族之歌》由青年歌唱家雷佳担任主唱。中华56民族音乐火炬接力活动也于6月13日正式启动。

2005年,由乔羽、阎肃、彭丽媛、李谷一等音乐界名人和雷佳等青年歌唱家组成了一个近百人的团队,开始搜集56个民族的歌曲。在搜集过程中发现,56个民族中至少有20多个民族已经没有语言,音乐元素早已丢失。但音乐家们的团队并没有气馁,而是组织了几十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字研究者、音乐学家共同发掘,最终整理出了56个民族的所有音乐元素,形成了《中华56民族之歌》。雷佳告诉记者,为了让世界更容易理解,他们还专门请了研究汉语言学的美国专家对56首民歌逐一翻译成英文,其中包括一些从甲骨文记载中概述下来的汉字。

这56个民族本色民歌为题材的歌曲集成,将在全国56个地区举办56场演出,巡演的中心思想就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奥运精神”。

3.56个民族一家亲 篇三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谁能说流行乐坛上没有维吾尔族音乐欢快的旋律?谁能说时尚元素中没有各个民族特有的色彩?而生活在新疆的各族群众,更能深深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人的亲情。就拿学校来说吧,他们身边有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和老师,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生活在新疆汉族同学,谁没有几个少数民族朋友?新疆的少数民族同学,谁没有几个汉族伙伴?彼此的信赖与默契,构建了和谐校园,真正体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新型民族关系。给他们上地理课的维吾尔族老师,英俊高大,温文儒雅,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听课状态,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用精熟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解疑答惑,用流畅的普通话开启了同学们的智慧之门,充分展示的教师风采感染着每一位同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县城,和少数民族作邻居的家庭比比皆是。如果让我们的同学讲讲邻里关系,热情好客,彼此尊重一定是大家共有的话题。民族团结的故事平常而又温馨,多的讲也讲不完。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不朽的灵魂!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4.56个民族教案自写2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知道我国各民族平等地生活在一起,团结互助,友好往来,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3、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我们应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成立几周年?60周年,在这一天,你观看60周年庆典了吗?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场景?空中梯队方阵,海军方阵,徒步方阵,彩车方阵。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大典时的盛况吧!请大家用心听,仔细看!这就是民族团结方阵,查以开始上课了吗?

一、揭题

1、各族人民是指几个民族?(56个民族)板书:56个民族 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你了解了哪些?是从哪了解到的?(学生边说边板书)刚才这位同学提到汉族,汉族是56个民族中人口---分布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这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二、进入“民族长廊” 1.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寻着5000多年的民族文化长廊,去民族灿烂文化园中游一游。

(1)请看,这是?它呢?认识吗?还有这个?(学生说出名称指出)这几项发明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们这个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你对哪个发明了解地较多?

指南针:指引航道。

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国庆阅兵中展示的许多新式武器,很多都需要借住火药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在国庆晚会中,火药还被应用在?燃放的绚烂烟花,将祖国的夜空装扮地异常美丽。

印刷术:正是印刷术,大大促进书籍和知识的传播, 称为“文明之母”。

造纸术:古时,人们将字写在哪些地方?龟甲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将字书写在竹简、绢帛上,可是竹简太笨重,绢帛虽轻但成本太高,纸正好扬长避短,轻便、实用、经济。(现在我们都将字书写在纸上,你知道古时人们将字写在哪些地方?)过渡:我们民族创造的四大发明闻名于世,四大名著也是我们民族创造的文化瑰宝呢。

(2)谁能说说四大名著的名称?它们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它们的作者是谁?这四个作者中有三位是汉族人,其中一位是少数民族的,你知道吗?(他就是红缕梦曹雪芹,是满族人)民族的文化是相互交融的。过渡:民族的建筑艺术也有丰厚的文化特色, 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也堪称是独树一帜!(3).建筑类:说起建筑艺术你想到了什么建筑?(长城、故宫,园明圆)我们民族创造的伟大建筑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带你们到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长城看一看。(学生看图片)对长城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气势恢宏:就象一条巨龙,翻越于巍巍群山之上,绵延盘踞于祖国辽阔的山河之中,那气势真叫恢宏!工程艰巨:它给劳动者带來深重灾难,但是长城对中原农业文化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工程的杰作,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历史悠久:长城在我国古代建筑工程中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是寥若晨星。

长城,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每天来长城游玩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许多杰出的国家领导人都被长城的壮美,雄浑所钦服。(女生读)英撒切尔夫人被长城所震憾,她称赞: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男生读)美克林顿来长城游玩,也情不自禁赞叹: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生读)过渡:古代四大发明,古典文学作品、伟大的建筑艺术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精华,但在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它们也只是小小的一部份。请看书本47面,能结合智慧谷说一说你还了解到哪些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民族文化灿若星河,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民族文化,看了这么多的优秀文化,你想说什么? 2.少数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领略他们的异样风采。

过渡:在民族灿烂文化中,我们领略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其实55个少数民族的风情文化也是独具特色。课前你们都搜集了许多少数民族资料,现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在组内介绍自己所喜欢的少数民族特色,每小组推荐出一名同学呆会儿把你们组里最有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介绍给全班的同学。(小组合作交流)少数民族风情真是多姿多彩,我这儿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特色的民族,想不想去看看。先听听馆长留言。1.猜猜我是哪个民族的?

黎族:跳竹竿是哪个民族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看看大家是否猜中了?)黎族人民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豪迈与洒脱、热烈与欢快。

蒙古族:哪个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让我们揭开謎底看一看。)想不想亲临现场,去感受赛场上的激烈气氛?你感受到了什么?赛马是他们传统的竞赛项目,因为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蒙古族人民的性格也如马儿一样奔放、豪迈。

傣族:哪个民族最喜欢跳孔雀舞啦!(一起看看)画面上跳舞的舞蹈家是杨丽萍,(孔雀公主)她多次在春节联欢会中表演舞蹈89、92、93、98、06她将孔雀舞跳出了灵气,跳出了云南,跳向了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非常地喜欢她跳的孔雀舞。2.真真假假

过渡:你们了解的少数民族知识真不少,第一关顺利通过,祝贺你们!让我们走进第二关。如果描述的是真的,会笑脸相迎,如果是假的,就挂泪水了。(出示,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如果是假的,假在哪?)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羌笛指的就是羌族人民使用的乐器。这是真的吗?你们确定吗?真的。羌族是一个很奇特的民族,谁了解到。(生读,是真还是假,我们一起看看)b、为什么是假的?傣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那里多雨,气候潮湿,住竹楼能保证房间干爽舒适,正适应那样的气候条件。

c、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姓氏主要有蓝、雷、钟。江山市畲族聚居地——上余镇江村畲族民族村。这是真的吗?你们太有才了。

过渡: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又一次闯关成功,为自己的成功喝彩!我们赶快走进少数民族文化园中游玩。傣族:(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庆泼水节)孩子们,还记得1961.4.13周恩来总理与西双版纳傣族人民一起庆祝泼水节。

维吾尔族:你看,葡萄、石榴、哈蜜瓜,新疆水果种类多,味道好,在当地就留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拍手读。苗族:(出示图)苗族的服饰别具一格,绚丽多姿,他们还用这样的名谣来吟唱:师读。

藏族:布达拉宫:它是西藏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你知道它是在什么时期建造,而又为何建造的吗?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铁证呢,是汉藏艺术交流融合的结晶。

5.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 篇五

次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构建品德课智慧课堂。以下就从如何构建智慧课堂的角度谈谈自己上了本堂课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智慧的课堂需要充分解读教材,以确定教学目标。

我接到上公开课的消息其实已经很久了,可是在这期间要忙于应付一场考试,所以就一直拖到上课前一个星期才把课确定下来——《56个民族是一家》。确定这一课后,于是,天天上网查资料,了解一些有关民族的知识。这么一看,一找,发现问题了:这么多这么复杂的民族知识,有些连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怎么教学生?当时心里真是有些迷茫了。

但是经过思考,还是把教学目标及教学环节给确定下来了。是这样的:

一、《爱我中华》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二、解决为什么把55个民族称之为少数民族;

三、了解汉族灿烂的文化,了解民族自豪感;

四、通过语音图片“我猜,我猜我猜猜”的环节了解少数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五,了解各民族团结友好的故事。

试教后,王老师认为我的目标定位有问题,然后又指导我对教材进行了解读。确定本课要重点解决的是了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以及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的道理。那么第一课时就解决前者,后者放到第二课时。

这样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后,再进行教学设计,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会“跑边”了。

我们说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和统帅,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就像是失去灯塔指引的海上航船,盲无目的的在大海里游荡。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又需要老师们充分的解读教材,这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前提。

2、智慧的课堂需要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主体参与是活动产生的基础,主体参与决定着活动的始发、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如何,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甚至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在课的开始以同学们喜爱的蒙族歌曲《吉祥三宝》配以动画出现,这首有如天籁的纯净民歌除了紧扣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对老师的导入新课显得顺理成章,自然流畅;当问及你从画面和歌词中了解到每股足有哪些特点时,学生参与度还是很高的。

在介绍民族特色时,学生都是选了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并组成了民族小组。通过以民俗风情园里导游身份这一情境来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再加上是学 生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所以不管是课前的搜集资料还是课堂上的展示活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都是很高的。这样就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智慧的课堂需要师生课前充分的准备

本堂课还有一个能力目标就是培养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祖国各民族的特色和传统文化。可是这么多,这么复杂的民族知识,我应该怎么指导学生去搜集、去处理呢?后来,还是在王老师的指点下,要学生以民族小组为单位去收集资料,并要求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头去搜集相关民族的资料,如从服饰特点、风俗习惯、建筑特点、传统节日、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等方面分工去搜集。这样的话,就缩小了查资料的范围,明确了方向,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祖国各民族的特色和传统文化。对于老师呢,课前除了充分解读教材外,还要设计清晰的教学环节,同时做好课件及课外知识的吸收。只有师生充分的做好课前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挥洒自如,这样才是智慧的课堂。不过要达到如鱼得水,挥洒自如的境界,本人还需进一步修炼才行。

4、智慧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学生不是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我们不能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主动体验学习,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本堂课的设计,在了解汉族灿烂的文化环节前,老师是“扶”的多,而后面的了解少数民族的特色和传统文化时,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介绍。当学生有了积极的参与热情,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就能更好的主动学习,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了,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才能构建智慧的课堂。

5、智慧的课堂需要老师要有凝炼性,有序性。

6.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篇六

壮族

壮族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有壮年、春节、清明节、蚂拐节、三月三月歌节、莫一大王节、牛魂节、中元节、吃新节、老人节、中秋节、重阳节和霜降节等。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壮族仅次于春节的大节。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在公元1000年左右,西回鹘人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系统的迎新年节日,是为进人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是艺术的节日、体育的节日。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族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德昂族

德昂族的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从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开始,寺院里的佛爷停业外出,净居念经,群众则以食物、鲜花、钱物供佛,每七天小供一次,虔诚的老年信徒,住在佛寺听大佛爷讲经,直到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开门节)为此,开门节后,僧侣即可外出。昂族人民信奉小乘佛教。每年除过“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外,还要欢度泼水节。

塔塔尔族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古尔邦节,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传统节日主要有诺如孜节、谢尔乃节、掉罗勃左节等,宗教节日则主要是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肉孜节、库尔班节和圣纪节。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相同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京族

京族除了同汉、壮等民族共同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节日外,哈节(亦称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赫哲族

春节是赫哲族最大的节日。大年除夕夜有烧包袱、供奉祖先三代及供诸神即灶神等的画像等风俗。所谓包袱,就是用金箔叠成元宝形,与打印有铜钱痕迹的黄表纸一起放入糊成口袋形的“搭子”中,然后点火烧尽,再洒上些饭汤,表示给死难者的哀思。每年九月九日过鹿神节。“乌日贡”为赫哲语,即欢庆的日子。每年七、八月间进行一次,一般为期两天,是整个民族的文体比赛的盛会。

景颇族

景颇族能歌善舞,他们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舞蹈。在许多节日庆典活动中,景颇族都举行歌舞活动。最主要的节日有“目脑(总戈)”节、新米节和采花节。“目脑”的意思是“大伙跳舞”。每逢庆祝五谷丰收,迎接贵客,纪念重大节日,男婚女嫁,亲人团聚等场合,都要举行不同规模的目脑(总戈)。传统盛大的目脑(总戈),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几天内举行,时间四至五日不等。选双日歌舞,忌单日进行。

布朗族

布朗族的节日,除少数是宗教活动外,大都是民间传统的习俗节日。除一些节日与汉族相同外,至今还保留以下主要节日:“春节”,每年傣历六月举行,为时三日;“跳会”,每年农历二月十六、十七两日举行。是施甸布朗族庆贺“观音老母”盛大节日;泼水节是布朗族盛大节日,每年清明节后七日举行,即阳历四月十三日到十五日,以及与彝族同过的火把节、佛教的关门节、开门节等。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四月十三日到十五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农历正月初三,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门巴族

门巴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有些地区信仰原始宗教。通用藏历。藏历元旦是门巴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每到七月,他们还要庆祝旺果节。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端午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节和西迁节。彝族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

基诺族

基诺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祭大奄(龙)”、火把节、新米节和过年。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是过年,约在春节前后。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过年时间不固定,一般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决定,当“卓巴”擂响大鼓时,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全寨男女老幼就涌到“卓巴”、“卓生”家旁边载边歌载舞,欢庆新年的到来。火把节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六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节前,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柏,把砍来的树枝在寨内广场上支起一高大火把。这天全寨人停止征税,男女老幼皆着节日盛装,家庭主妇忙于准备节日会餐,亲戚朋友互相拜访。晚上,在塞外烧起火把,人们汇集到火把周围,待卓巴向火把祈祷后,人们便纵情歌舞。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

布依族

布依族一年几乎月月有节日。除与当地汉族人民共同过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查白歌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毛南族

毛南族的节日,除了与附近壮、汉族相同的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外,还有本民族阴历五月的“庙节”,也称“分龙节”,是毛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阴历的“分龙”日前两天开始举行,由“鬼师”于三界庙前举行“分龙仪式”,穿法衣,戴假面具,击腰鼓跳舞,然后举行“椎牛”,祭祀神灵与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

裕固族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点格尔汗活动和喇嘛教的宗教节日。春节是裕固族的传统节日,节前也有祭祖守岁活动,节日期间要做酥油花、互送哈达、礼品以示祝福。祭祀点格尔汗活动每年春、秋两次。宗教节日每年有定期的正月、二月、四月、六月、九月(或十月)大会。此外,各部落都有祭鄂博(裕固语称鄂垒)活动,但时间不一样,或二月二,或六月六,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阿昌族受傣族影响较大,主要节日如“进洼”(关门节)、“泼水节”等,都与傣族相似。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传说“个打马”(菩萨)在上天取经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经书取到,并决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间。阿昌族人民为了迎接“个打马”的归来,便扎起青龙、白象,由男女青年收斋米,煮出斋饭供斋。以后,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

保安族

保安族的传统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多数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尤其是汉族,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他们最为重视的是春节、正月十五灯节和正月十六抹黑节。珞巴族

珞巴族沿用藏族年历,节日喜庆都和藏族基本相同。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哈尼族

哈尼族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饭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举行,至属猴日结束,历时5天。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扎勒特节主要是祭献天神和祖先。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的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闰一个月,但他们还是闰月不闰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闰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一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新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佤族

除了春节、圣诞节、火把节等来自其他民族的节日外,佤族还有很多传统的节日,有些传统节日带有宗教活动的色彩。其中较大的节日有新米节、“崩南尼”、“过大年”、取新火节、泼水节等。

高山族

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丰年祭(曹人、鲁凯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飞鱼祭等,其中丰年祭是除雅美人外高山族全民性的节日。高山族的传统节庆通常与祭祀合一,纷繁复杂。高山族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播种节和丰收节(丰年祭)。在节庆期间,除歌舞聚宴外,还增添了体育比赛、文化展览、游艺活动等。

畲族

畲族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其中以春节、端午最为隆重,但也有本民族特有的招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等民族节日。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羌族

7.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有多少个项目 篇七

个场馆上演

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16个、表演项目188个,比赛场馆分别在清镇市、贵州大学、金阳新区、六广门、贵阳新体育场、贵阳学院6个赛区,共17个场馆举行。

具体是:

龙舟、独竹漂及水上表演项目安排在红枫湖水上训练基地;

马术安排在清镇省体育训练基地;

民族式摔跤、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安排在贵州大学体育馆、体育场;

秋千、陀螺安排在贵阳奥林匹克中心附场足球场、户外篮球场;

蹴球安排在金阳市民健身中心;

武术、毽球安排在六广门省体育局训练馆;

珍珠球安排在贵阳市市民健身中心和贵阳市体育训练馆;

花炮安排在贵阳市人民体育场;

木球、射弩安排在贵阳学院体育场、体育馆;

押加安排在贵阳新体育场;

表演项目安排在省体育馆、贵阳新体育场、红枫湖水上训练基地及省体育训练基地。

清镇市赛区

龙舟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龙舟比赛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最多的项目之一,比赛时,锣鼓喧天,舟行如飞,两岸观众助威加油,气氛热烈,充满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1991年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该项目第一次被列为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参赛队:安徽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红枫湖水上训练基地

独竹漂

独竹漂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是前8届民族运动会没有的竞赛项目。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

独竹漂是指运动员脚踏漂流在水面上的单棵楠竹,依靠小竹竿划动实现水上漂行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手表演时赤着脚选择的竹子大头直径约20厘米,无扭曲,手执一根细竹竿为“桨”,表演“乘风破浪”、倒退、转身、绕弯、换竿等绝技,颇有“一苇渡江”之妙。

标准化器材竹漂由3节总长7米、0.16米直径的玻璃钢圆管组合而成,它具有比天然竹子浮力大、速度快、不变形、可拆解、运输方便的优点;划竿为直径0.04米,2节总长4.5米的玻璃钢圆管组成。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湖北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红枫湖水上训练基地

马术

马术是我国众多民族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尤为盛行。1986年,在新疆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马术首次被列为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由于各地民族习惯不同,赛马项目与形式也各有千秋。历届运动会马术项目设有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和跑马拾哈达五个项目的比赛。

马术在1900年的奥运会上首次亮相,接着出现在1912年的奥运会上。马术比赛包括三项赛事:障碍赛、花样骑术和综合全能马术赛(三日赛)。

参赛队: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吉林省代表队、安徽省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西藏自治区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清镇省体育训练基地

贵州大学赛区

板鞋竞速

板鞋竞速是由多名运动员一起将足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时间多少决定成绩名次。目前正式的比赛项目包括:男女60米,男女100米和男女2×100米混合接力五个项目。板鞋竞速是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首次被列为竞技比赛项目。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天津市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上海市代表队、浙江省代表队、山东省代表队、江西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陕西省代表队、甘肃省代表队、青海省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贵州大学田径场

高脚竞速

高脚竞速俗称高腿马或截竹为马,故又称竹马。高脚竞速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上的踏蹬,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是队员在高脚马上进行速度和力量的比赛。

高脚杆为竹、木或其他硬质材料制成。高脚杆高度不限,从杆底部向上30——40厘米处加制踏蹬,踏蹬高度的丈量从杆底至杆支点的上沿。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浙江省代表队、安徽省代表队、江西省代表队、湖北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陕西省代表队、甘肃省代表队、青海省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贵州大学田径场

民族式摔跤

民族运动会设置五种民族式摔跤项目:博克(蒙古族式摔跤)比赛设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赛采用三人轮褰制,个人赛为单淘汰制。运动员均不分体重级别,俩人相遇以跤定胜负。胜负的标准:在比赛中,先倒地或膝关节及其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为负。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天津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山西省代表队、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吉林省代表队、黑龙江省代表队、江苏省代表队、安徽省代表队、河南省代表队、湖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西藏自治区代表队、陕西省代表队、甘肃省代表队、青海省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台湾代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贵州大学体育馆

金阳新区赛区

陀螺

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陀螺,也作陀罗,多用于木头制成,下面有铁尖,玩时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有的用铁皮制成,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

陀螺比赛中,两队在比赛场地上按守、攻循序进行且互换守、攻的比赛运动。双方遵照规则,从守方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触击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旋转的时间更长。比赛只记攻方得分,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得分多的队为获胜队。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天津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山西省代表队、江苏省代表队、浙江省代表队、福建省代表队、山东省代表队、河南省代表队、湖北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甘肃省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奥体中心户外篮球场。

秋千

秋千比赛只限女子参加。历届运动会设个人高度和触钤,双人高度和触铃及团体赛五个项目。高度比赛是以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最高点计算成绩。触铃比赛则是在规定的高度上和时间内以运动员触铃的次数计算成绩。

比赛场地为20米x8米的长方形平坦地面。秋千架高12米,起荡台(供运动员试荡开始时脚踏用)高1.3米。

参赛队: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吉林省代表队、浙江省代表队、安徽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奥体中心场外绿地

蹴球

蹴球比赛是在一块10米乘10米的正方形平整土地上进行,分两队进行比赛,每队两名运动员。竞赛项目分男子单蹴、男子双蹴、女子单蹴、女子双蹴、混合双蹴球等。使用地掷球,每队两只球,分蓝红二色。甲队编为1号和3号,乙队编为2号、4号,比赛按1、2、3、4号的顺序轮流蹴球。击中对方球,得1-2分,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得4分,先积50分者为胜方,三局两胜。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天津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山西省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上海市代表队、浙江省代表队、安徽省代表队、福建省代表队、江西省代表队、山东省代表队、河南省代表队、湖北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陕西省代表队、青海省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金阳市民健身中心

六广门赛区

武术

武术,这个被国际上称之为“功夫”的民族体育运动,是由踢、打、摔、拿、击、剌等构成的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组成套路和对抗两种方式。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节奏鲜明的民族风格。其特点一是“击”,二是“舞”。“击”就是“技击”,即从徒手搏斗的拳术发展为搏击敌人的武艺,在民间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舞”就是“武舞”,即现在流行的套路形式。它与“技击”的搏击性不同,而具有表演性。因此深受各族人民善爱,且各民族均有自己独特风格和套路。主要分为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攻防技术等五个类型。武术项目在历届民族运动会上,武术项目是参赛运动员最多、争夺最激烈的竞赛项目之一。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天津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吉林省代表队、黑龙江省代表队、上海市代表队、安徽省代表队、福建省代表队、山东省代表队、河南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陕西省代表队、甘肃省代表队、青海省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台湾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六广门省体育局训练馆

毽球

毽球运动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由手毽演变而来,手毽是各族人民在播种水稻时,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动作启发下产生的,是侗族带有社交性质的体育项目。

毽球比赛场地长11.88米,宽6.1米,中间以球网相隔。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2个组别,比赛双方各派三名选手出场。其技法以踢、触为主,可用头、脚及身体去接球,但不能用手臂去触球。毽球打法类似于藤球、排球。

参赛队:河北省代表队、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辽宁省代表队、上海市代表队、山东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

比赛场馆:六广门省体育局训练馆

贵阳学院赛区

木球

木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时“打篮子赶毛球”演变而来。

比赛在长40米、宽25米的场地上进行。每队上场队员5人,手握击球板,运用传、接、运、抢和击球射门等技术,避开对方防守,将球击入对方球门得分。全场比赛时间40分钟,每半场时间为2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

木球比赛近似曲棍球和冰球。运动员持击球板快速奔跑、传接配合,被击出的球快速飞出,瞬间入门得分。木球的形为长圆柱体,球体长9厘米。击球板的竹、木或非金属合成材料制成,全长70厘米,由板柄和板头两部分组成。球门宽2.00米,高0.8米,球门后装球网。

参赛队:北京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青海省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比赛场馆:贵阳学院田径场

射弩

射弩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在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海南苗族的弩和箭是先人由大陆作为作战武器而传入的,称为“药弩”。人或鸟兽中箭,即中毒而死,所谓“见血封喉”。因弩击发无声,射击精度颇高而又可就地取材自行制作,用以打猎和射鱼,所以苗族男子几乎人人都备弩箭,男童自幼习射,还常常进行比试。

湘、黔苗族人民使用的弩一般用岩桑木制作,在海南岛的苗族则以坚韧的“白茶”等。

参赛队:天津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山西省代表队、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吉林省代表队、上海市代表队、江苏省代表队、浙江省代表队、福建省代表队、江西省代表队、山东省代表队、湖南省代表队、广东省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海南省代表队、重庆市代表队、四川省代表队、云南省代表队、西藏自治区代表队、陕西省代表队、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贵州省代表队。

8.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 篇八

眷眷赤子心,浩浩中华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在华夏大地,这片波涛汹涌的大地上,插着一面面用爱凝结成的,万古流芳的旗帜。它,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精神!

“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们大家心连心”,多么贴切的话语。这正表达出我们新疆各民族同胞亲相爱,相互帮助,共同迈向美好生活的喜人景象。在我们的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汉族同学与少数民族同学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大家就像是兄弟姐妹,就像是一家人。

母亲就不止一次地跟我们说过,多年前她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十多年前的一个寒冷冬天,天空阴沉沉的。可母亲的心情更阴沉。母亲从老家探亲回来,下了火车,又搭汽车往家赶。可汽车停站的地方,离家还有7、8公里远。看着地上堆的七七八八的香油、花生、芝麻等土特产,母亲犯了难。那时通讯困难,家里人只知道母亲最近回来,具体什么时候却不得而知,等人接是不可能了。母亲咬咬牙,将一大堆物件后背前挎,左拎右提,摇摇晃晃往家走。没走几步,就听到“得得”的驴蹄声。到了母亲身边时,竟停下了。母亲诧异地抬头看,是一对哈族老夫妇正赶着马车。哈族老大爷坐在赶车的地方笑眯眯地看着母亲,而坐在车厢里的哈族大妈连说带比划,示意母亲上车,还在母亲愣怔的时候,哈族大妈已下车将母亲和东西让到了车上。路上,怕母亲刚发了汗,再凉着,哈族大爷硬是将自己裹腿的毡子给母亲披上。起初,母亲以为与他们顺路,直到了家门口,母亲再三邀请两位老人到家里坐坐,被老人拒绝,母亲又拿出土特产送与他们,依然被拒绝,直到在母亲和一家人感激的眼神目送下,老人调转驴车,往来时的方向赶去,母亲才明白,他们竟送了她整整一路。母亲在家门口望了很久,此时她的心情已不再阴郁,她的心被涨得满满的,我想,那是一种叫温暖和爱的东西。

民族的不同,只是让我们拥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俗,可我们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方沃土,心中充满同一个字眼,“爱!”就让我们各民族心连着心,手牵着手,共同唱响那首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9.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 篇九

内容摘要:古老中国作与希腊同为为世界最古老的两大民族与文明的发源地,但是民族精神却大相径庭。而古老的神话,则是一个民族处于最原始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最真实的反映。通过对古希腊以及中国神话文本中塑造的神话英雄形象的分析,主要对中希民族特性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关键词:中国,希腊,神话英雄,民族精神

一、对英雄的定义

希腊神话英雄以力量为美,他们尚力、崇武、是征服者,在他们看来只要拥有了强大无比的神力,有着太阳一般耀眼的战绩,其它一切都变得无足轻重。因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大多以赫赫的战功彪炳千古。中国英雄以德为美,他们重德、尚礼、是仁者,是圣君贤臣,纵观中国的神话英雄,几乎个个德比天高。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都力大无穷、体魄强健、武艺高强和智慧超群,远非常人所能及。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也有武力不凡者,但更多的是凭借高尚的德行、一腔为民的赤诚之心而建功立业,带有神人和圣人的特征,如炎帝尝百草曾经一日中毒百次,而五帝当中尧舜也是集一切美德于一身,尧看到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肖,就培养舜作自己的接班人,而且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以作全天候全方位的考察。这些神话传说表明了我国先民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或者民族意识里有着鲜明的尚德色彩。

二、价值观不同

希腊人表面上虽讲国家观念,希腊社会表面上虽以城邦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价值,所以英雄们多为个人荣誉、个人利益而战,甚至个人尊严,荣誉高于一切,越是他们极力称颂的大英雄越是如此。比如宙斯,经常不让人类幸福,他手中的天平和他门前分别盛着幸福与灾祸的两只坛子,决定着人类的生死与祸福。那些只从灾祸里分得一点的人“任凭他走遍大地,到处都是忧愁攻心”。宙斯动辄就惩戒、愤怒,一念之差便可以毁灭成千上万人的幸福,给一族一方带来灭顶之灾,时时处处显示出他对宇宙和人类的绝对主宰权及其绝对威力。由此,不难看出希腊神话存在罪恶的因素,并主张命运主宰一切,注重情感支配理性,强调人的自然性。

这些神话形象都有些自私,但在希腊民族看来却无可厚非,神与英雄甚至由于沾染上“人气”而变得可爱。所以英雄人物往往为个人功勋及利益而战。中国人表面虽以家族观念为重,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爱国主义,注重国家的利益,追求民族的强盛,敬天命而重人事, 中国神话中的英雄,多数没有私欲,或在个人欲望与使命发生矛盾时毅然放弃私欲。最足以说明中国神话英雄的“先国后家”特性的莫过于治水的大禹,为了治水解除人民的苦难。于是有了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年不见妻子,生子闻声而不顾。

三、神话人物的出身

在希腊神话中,大多数的英雄都有着高贵的血统和不凡的出身。比如赫拉克勒就是宙斯与阿尔克墨涅所生的儿子,阿尔克墨涅是珀耳修斯的孙女,底比斯国王安菲特律翁的妻子。就因为赫拉克勒有着宙斯的血统,似乎没有人注意到他是宙斯和阿尔克墨涅偷情的私生子。另外一个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阿喀琉斯则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是人间国王珀修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结婚生下的儿子。他更是得到神所宠爱,凡人爱戴的战神,他甚至敢于和神圣的阿波罗作战。而中国神话则多有不同,神话英雄们即使有着高贵的出身,但在他们的一些主要事迹中,其实也是很少提及的。例如逐日的夸父,是后土的后裔。

后土原来是主治地下幽都的神。夸父既为其后裔,身世当然显赫了。但在关于他的故事“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中,我们发现可说只字未提他高贵的出身。这就典型地体现了我们的先民们的“英雄不问出处,但求对人民有益的意识”。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神话英雄显得更加平易可爱。

四、对女性美的理解

在希腊神话中非常热衷于描写女神的美。最为人们称道并且奉为经典的当属荷马史诗中对海伦美的描写了。在希腊神话里人们的道德纲常的思想在海伦的美貌面前丢盔齐甲。我们不难发现在为数众多的故事里,我们基本上没看见有长相丑陋的王妃或公主,她们都是各有各与众不同的美。从神话中对女性的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得出,希腊先民们对女性的审美是极具艺术性的——美可以战胜一切!在他们眼中美丽的女人就像他们最值得骄傲的大理石雕塑一样迸发着神圣的光辉。而在中国神话中则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神话很少有对神话人物外貌的直接描写,其中女性的描述也多是道德的,伦理的。女性化为一个个道德的象征,真正的艺术的美貌变得可有可无。这反映出在中国,先民对女性的审视与定位是伦理性的,发展到后来就有了“娶妻要娶德”的观念。

10.《被学生感动的56个故事》有感 篇十

——读《被学生感动的56个故事》有感

早在大四实习的时候,刚接触教师这一行,没过一个星期,我就打心眼里觉得教师辛苦。

这份工作远没有外人看来的轻松舒适。每天早上当人们还在梦乡的时候,可能老师已经在校园里等待学生到来进行早读。一上完课就躲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叫学生订正,有时候一次不够二次,二次不够三次,甚至还要更多……课件的时候得当法官,仲裁各种小纠纷;午饭的时候要管纪律,督促卫生;晚上放学的时候整队回家。一天下来空余的时候少之又少。

恰好看到一篇微博,不建议以后的学生当老师:教师有两个假期,我呸,你们也不问问假期给老师安排了多少没用的培训;要求老师不能打学生,不能骂学生,不能体罚学生,好,那教师不管了,又说教师不负责任,管严一些吧,又说限制学生个性发展,次奥,不打不骂,不批评不体罚,你让教师怎么管,说要用沟通和真心感化学生,你当教师是如来佛祖啊,你怎么不把快要枪毙的贪官或杀人犯送到学校来让我感化;说老师应该像蜡烛一样无私奉献,这话让人听得恶心,这都什么时代了,你问问你们家现在有几根蜡烛,这时代谁用得着蜡烛,谁看得起蜡烛,再说了,既然你把教师当蜡烛,凭什么要求其发出白炽灯的亮度,你给我这个待遇了吗?这个社会现状存在着一种病态的发展趋势,教师待遇和教师地位被一再的贬低,惊闻教师不让作弊遭打,这是什么时代?

当初看到这篇微博的时候真是身同感受啊!可是工作了近一个月,怨气,浮躁渐渐地缓和了。尤其是看了《被学生感动的56个故事》。细细回想,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感动的瞬间。开学的第二周,我不幸感冒了,喉咙发烫,声音沙哑。走进班级见到一派闹哄哄的景象,气就不打一处来,于是又开始声嘶力竭地维持纪律,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完全没有这样的意识,仍旧乱糟糟的。此时,竟有一个小朋友脱口而出,你们没有听到马老师声音都哑了吗?当时我就愣住了,原来还有学生为我说话,原来一年级的小朋友也会体贴人。那也是我第一次对这帮不懂事的孩子改观,心里有了暖暖的感觉。在往后的相处中,这样细小的事情也时常发生。人来人往中他们总是能一眼就认出我,并且大声又热情地叫着:马老师,马老师。每每听到这样甜美又清脆的声音,我的心情就像天空中挂着彩虹一样美

丽。情感是慢慢培养的,这句话真不假。

随着感情的深入,我也慢慢地开始学习杨卫平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再以挑剔的眼光看待他们。就像杨老师从佳佳身上学到了细心,从苏苏身上学到了关怀,从小桃儿身上学到了关怀,从小的身上学到了执着等等。我也学着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好动的学生虽然不太守纪律,但是他们学东西很快。安静的学生虽然不爱思考,但是他们很听老师的话……

上一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体制下一篇:验货qa年度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