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养猪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2024-06-22

广东养猪产业的经验及启示(共10篇)(共10篇)

1.广东养猪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篇一

德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经验及启示德国经济总能力占世界第三位,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长期以来,德国在高技术园区的建设、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对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高技术园区的建设

德国的高技术园区形式多样,根据投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家投资型、混合经济型和私人企业型,高技术园区比较多见的形式有研究园、工业园和企业创新中心等。它们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则分别侧重于提供技术研发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

1.研究园区的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和应用技术的开发,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德国的研究机构分为三类:高等学校、经济界的研究单位、大学外的公共或私人的非公益性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是德国研究工作的基地。而那些依赖大规模昂贵设备以及巨额经费方能实现的耗资巨大的长期研究项目,主要由高校外联邦及各州共同资助的研究机构承担,如基础物理、新能源、航空与航天、医学、分子生物学、环境与极地考察等。在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方面,高校同其他的研究机构及工业部门的实验室进行合作,以促进和加速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德国用于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国内费用总额在西方7大工业国中位居前列。

尤利希研究中心,是德国著名的海尔姆-霍尔茨工作组中的16个大型研究机构之一,其资金来源的90%靠联邦政府提供,科研机构所在地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提供10%。在这一类科研机构,国家资金一般不支持很快可以赢利的项目。在德国,工业界的研究要比当前生产应用技术提前10年,而尤利希研究中心从事的基础研究则更加提前。尤利希研究中心目前主要从事基础研究、长期项目研究、关键技术的改进、交叉学科领域的跨学科解决方案等,内容涉及物质结构与材料技术、环境相关技术、关键技术、能源技术、生命科学等5个领域。中心和工业界、高校建立广泛联系,产学研结合十分密切。同时,中心研究工作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国际间项目合作交流很多,每年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科研人员来此工作,尤利希研究中心还和中国的30多个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2.专业高技术工业园区建设注重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行业的管理经验和产业链的配套,成为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摇篮

位于柏林附近的Hennigsdorf市TBZ生物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经验说明,在专业产业基地的建设中,要有效地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专业管理经验和产业链的配套尤为重要。

园区首家引进的是当时比较年轻但初具规模的博拉姆斯公司(BRAHMs)。该公司董事长是德国制药协会的会长,在行业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号召力。由于当地政府不具备生物技术产业管理经验,便与入驻工业园的BRAHMs公司合资成立管理公司,合作管理和发展园区。但是政府并不派驻官员管理园区,而是由合资的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生物技术产业由于前期投入大,且德国关于生物科学实验室的安全标准很严格,一般中小企业没有能力投资建设。为此,Hen-nigsdorf市政府投资1900万欧元建成20000平方米的公共实验室并装备了先进的公用空气净化设施和常规通用仪器配置,提供给中小企业租用。作为行业内有影响的企业,博拉姆斯公司的到来,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企业入驻,园区规模迅速扩大,从研发、生产到测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目前园区有15家企业,500名员工,产品销往包括中国在内的59个国家地区。TBZ生物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Hennigsdorf市经济转型、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的成功的尝试。

3.发展培育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载体——高技术工业园创业企业中心

德国中小企业科技工业园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中小企业创业园的建设,直接为扶持中小企业创业搭建了现实的载体。

如TBG科技工业园,园区设有专门的管理公司,负责协调园区企业、当地政府和有关服务机构的关系,帮助企业创办、开发新项目和获得政府资助。园区收入来自企业租房的租金、政府补贴和服务收入。在德国,类似的科技工业园很多,其主要职能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提供小企业创业必需的小型经营场所;为创业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活动提供舞台和场所;提供企业创立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多项咨询服务,提供展销、培训、洽谈等方面的服务,协调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企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快成长;提供完善的后勤服务;协助政府落实对企业的扶持政策措施,包括开业资本金资助、贴息资助、开拓市场资助等。

企业入驻科技工业园是有条件的,而且审批把关非常严格,要看其是否是属于科技创新的,有没有市场前景,并要求创业人通过培训,持有相关资格证书。迄今,申请进驻TBZ科技工业园的企业累计有419家,其中只有119家通过筛选,52家已经落户,67家在洽谈之中。

从功能上看,德国的高技术工业园与我国的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相类似的,都起到培育企业、壮大企业规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规模上看,它们又和我国的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相类似;从建设和管理主体看,我国的开发区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德国的许多高技术工业园是由企业投资建设的或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

二、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和资助

德国政府在二战之后以及东西部合并过程中,非常重视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中小企业资助扶持,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鼓励采用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技术来提高竞争力。扶持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70%,为社会提供了三分之二的就业岗位。

在支持企业发展方面,政府的扶持项目有5~6种,其中最主要的有3种:产品革新项目,最高资助为24个月20万元的无偿资助;技术革新助理项目,主要针对新毕业大学生的成果应用和就业创业问题,鼓励企业接纳新的毕业生;革新想法的专利保护,提供申请专利的咨询和资金帮助。对于员工人数不足250名、年产值4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政府对项目的资助金额可达到投资的50%,而对于员工人数多于250名、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项目资助金额只达到投资的35%;对于很多由大公司投资创办的小公司,大公司投资超过其资本的25%,就不享受小企业的资助标准。政府资金支持具有产业侧重,对产品供大于求的产业领域一般不支持。

政府在项目评价方面,主要依据的标准包括:技术革新程度、提供就业岗位、市场风险率、市场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等。如为促进当地中小企业发展而设立的勃兰登堡州经济发展局,在实施技术革新项目以来,已经资助过1000多家企业,占申请企业的三分之一,资助项目的成功率为70%~80%,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企业联系政府、企业联系科研机构的桥梁和纽带

德国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的是宏观控制,政府的支持重点集中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信息咨询、技术创新、产品参展、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促进。在微观上,政府不直接面对企业,政府将经济补贴政策的资金分配权力下放给中小企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措施都是通过工商会和联合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来实现的。柏林AIF工业发展研究协会就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中介组织之一,它下属100多个工业界的行业协会,50000多企业。协会成立的指导思想是帮助各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联邦政府通过AIF协会促进研究成果尽快地在实际中使用,企业也得助于技术转让。没有协会的支持,企业很难从相关的大学和研究单位获得技术支持,也无法取得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德国技术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可以归纳为:参与组织实施国家重点技术项目;对实施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初期项目的评估、项目进展的考评及项目结束的验收,德国还向项目实施企业派出专职观察员;向企业下达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拨款资金;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参与组织制订所在地的技术发展规划,当好政府在工业技术发展领域的助手。

在德国,中小企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是市场经济中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联系的重要纽带,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企业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四、安徽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启示

1.进一步加快国家级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促进地方

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的贡献更加体现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上,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现阶段,安徽省和合肥市正在启动建设合肥科学城,这是整合科技和经济资源、创新思路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安徽省拥有3个国家级的开发区,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地和龙头。省会合肥具有丰富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优势,因此,安徽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要紧紧结合全省“861"行动计划,积极探索科技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机制和体制创新,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真正释放科技资源的潜能,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办好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科技创业服务孵化器的建设模式是大多数由政府投入资金和政策支持,体现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但这明显暴露出造血功能不足、经营机制不灵活的缺点。可以参考德国的经验,采取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或混合投资等多种形式,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特别是民营企业资金的参与和联合,多元投资逐渐过渡到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化经营,自我发展的轨道上。2001年以来,合肥高新区的孵化器建设已经逐步显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创业服务专业化的新局面,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的创业中心、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民营企业创业中心等,初步形成了孵化器集群,创造了良好的创业服务体系。

3.不断加强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

德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良好的运行机制具体体现在服务能力、资金实力、制度规范等几个方面,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对我国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建议我国有关部门及早制订有关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法规、法律,加大政府对技术中介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技术中介机构人员培训的投入力度,切实创造技术中介机构为政府分忧、为企业排难的工作环境,使技术中介机构摆脱生存的困难,当好政府的助手和参谋。技术中介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服务体系,致力于整合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科研、银行、行业专家组成有权威性的评估、咨询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多方位地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同时加强信息网站建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技术评估系统,促进中介体系建设。

2.广东养猪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篇二

德国经济发展后劲较强

(一) 经济增长稳中加快

近十年, 德国经济发展速度在欧洲独树一帜, 成为欧洲经济复苏的发动机。2006-2014年, 德国GDP平均增长1.3%, 虽然低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速 (2.4%) , 但与一片低迷的欧洲相比, 德国经济增长明显占优。同期, 欧元区平均仅增长0.6%, 欧元区内法国平均增长0.8%, 意大利平均下降0.7%, 均低于德国。与欧元区外主要经济大国相比, 德国平均增速略低于美国 (1.4%) , 高于英国 (1.0%) 和日本 (0.6%) 。在这9年间, 德国年度最高增速为4.1%, 略低于日本最高的4.7%, 明显高于法国 (2.4%) 、英国 (3.0%) 、意大利 (2.0%) 和美国 (2.7%) 的最高年份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扩大投资, 既可直接带动当前的经济增长, 也可为下一轮增长奠定物质基础, 投资越高, 经济发展的后劲就越大。2006-2014年, 德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平均增长1.8%, 高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同期, 欧元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平均下降0.7%, 主要经济大国中只有法国、英国处于正增长区间, 分别增长0.3%和0.7%;日本、美国均下降0.7%, 意大利则大幅下降3.3%。德国明显强于欧元区和主要经济大国, 显示了经济较强的发展后劲。

①2006-2013年数据;②本表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二)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

近年来, 德国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成为该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14年, 德国出口总额1.51万亿美元, 增长4.2%, 增幅比2013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复苏态势十分明显。根据IMF数据, 2008-2014年德国出口平均增长2.1%, 略低于美国 (3.4%) , 但明显高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在这7年中, 德国只有一年出现出口负增长 (2008年) , 日本有5年出口负增长, 英国有4年出现负增长, 意大利、法国有2年出现负增长。德国出口增速和稳定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单位:%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

(三) 政府负债率保持较低水平

德国中央财政保持着良好的收支平衡, 有利于该国可持续发展。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 德国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仅39.4%, 处于较低水平, 不仅远低于意大利 (100.6%) 和日本 (144.1%) , 也低于英国 (44.8%) 、美国 (55.6%) 和法国 (65.4%) 。在危机发生后, 欧美各国中央政府债务比率不断上升, 但变动趋势差异很大, 德国低水平缓慢上升, 而日本、意大利、法国等中央政府则承受巨大偿债压力。2012年德国中央政府负债占GDP比重只有55.2%, 比2007年仅提高15.7个百分点。同期, 日本中央政府负债占GDP比重已大幅攀升到196%, 比2007年大幅提高51.9个百分点;意大利、法国负债率也超过100%, 分别达到127.2%和101.1%;美国、英国也已接近100%。虽然德国中央政府负债占G D P比重上升, 但无论上升幅度还是总水平均是最低的。

单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四) 失业率持续下降

自2007年以来, 德国的失业率总体呈逐年降低的态势, 从2007年的8.6%下降到2013年的5.3%。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 德国失业率也仅7.7%, 低于其他主要国家。2010年后, 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使得失业率不断下降, 2013年德国失业人口和失业率均创下20年以来的新低, 失业率为5.3%, 远低于整个欧元区 (12.1%) , 也远低于法国 (10.4%) 和意大利 (12.2%) , 在主要国家中仅高于主要实行终身雇佣制的日本 (4.0%) 。

与德国相反, 欧元区失业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失业率从2007的7.4%大幅上升到2013年的12.1%。其中, 较为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和法国;意大利失业率高达12.2%, 法国失业率也达10.4%, 分别比2007年上升6.1个和2.4个百分点。

单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德国经济增长后劲探秘

通过对比, 可以看到德国在欧美主要国家中, 经济发展稳健, 发展后劲较足, 德国的以下经验值得学习。

(一) 注重夯实实体经济

目前, 德国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四、欧洲第一, 2014年德国GDP占欧元区28.7%, 比危机前 (2007年) 提高2个百分点, 是当之无愧的火车头。

与美、英等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走“去工业化”道路不同, 德国对制造业一直非常重视,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稳定保持在20%以上。2013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7%, 明显高于法国 (11.3%) 、意大利 (14.9%) 、英国 (9.7%) 、日本 (12.1%) , 只有美国 (18.8%) 与德国的差距较小。

从2008-2013年制造业占GDP比重变化看, 除了德国比重上升外, 各主要国家制造业占GDP比重均呈下降趋势, 如法国下降0.8个百分点, 意大利下降2.2个百分点, 英国下降1.0个百分点。同期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也下降2.8个百分点, 制造业大省广东制造业比重从占41.1%下降到38.8%, 下降2.3个百分点。而德国制造业占G D P比重逆势上升, 由22.3%上升到22.7%, 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强大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成为德国实现快速复苏的关键。2006-2014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8%, 比GDP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以德国的汽车业和工程机械制造业为例, 2013年德国汽车出口总额达到1901亿欧元, 占全部出口的17.4%;其中轿车出口420万辆, 增长1.6%。机械设备制造业出口总额为1630亿欧元, 占全部出口的14.9%。在机械设备制造业的32个产品领域中, 德国产品在18个领域出口世界第一, 在其余领域内也均处于世界前列。

可见, 即使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 德国依然注重夯实和保护实体经济, 使之依然焕发生机和活力, 带动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增长。同样, 实体经济是广东经济发展之本。当前广东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实体经济依然是广东保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关键。如果忽视实体经济发展, 导致产业出现空心化, 就会极大损害广东的竞争力。

单位:%

数据来源:联合国、中国统计年鉴等。

(二) 不断增强科技投入水平

德国一向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近年来其科技投入水平不断提高, 研发投入占G DP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德国R&D经费占GDP比重2.47%, 到2012年上升到2.92%, 已超过美国 (2.79%) , 仅次于日本。在其他主要国家中, 除法国R&D经费占GDP比重超过2%, 2012达到2.26%外, 与同期广东相当, 意大利、英国分别只有1.27%和1.72%, 不到同期中国水平。

2012年德国每百万人中R&D研究人员达到4139人, 略低于日本5158人, 高于美国 (3979人) 、英国 (4024人) 、法国 (3918人) 和意大利 (1820人) 。

持续创新是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根源。据统计, 在德国制造业营业额中, 近三分之一来自于产品创新, 在德国, 企业不仅是科技进步的受益者, 更是科研开发的主力军, R&D经费中近九成分配给企业的R&D机构。

单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三) 职业教育不断适应企业需求

成功的职业教育, 对德国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资本集中、高度复杂的制造业体系越来越依赖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德国实行特有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即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 学员在职业教育期间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 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企业中的学徒, 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学习交替进行, 毕业后可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截至2013年底, 德国有133.85万名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 占全部就业人口的3.2%。

职业教育成为德国预防失业、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从各国15-24岁青年失业率情况看, 由于该青年群体经验不足, 往往失业率会大幅高于全体失业率。但德国青年就业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国家。2013年德国15-24岁青年失业率只有7.9%, 只有法国的三分之一、意大利的五分之一, 美国的二分之一, 仅略高于日本。与总体失业率比, 德国15-24岁青年失业率只高2.6个百分点, 与意大利、法国、英国等高幅超过13个百分点以上相比, 情况明显要好。

单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四) 扶持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众多的中小企业活跃在德国各行各业, 使德国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3%, 在能源和水资源、贸易、酒店、餐馆和其他服务中占的比例较大。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社会稳定的基石。

近年来, 德国中小企业在全国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促进就业, 增加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德国中小企业工作就业人员2650万, 占全国就业人口的60%, 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企业投资的41.4%, 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中小企业产业增加值占全部企业47.1%, 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中小企业销售额占全部企业31.8%, 比2005年下降2.8个百分点。德国中小企业在不同行业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如在建筑业和餐饮业, 中小企业占了超过80%的销售额和约90%的就业人员。

单位:%

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

借鉴经验, 增强广东发展后劲

借鉴德国增后劲的经验, 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实体经济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广东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虽然面对成本上涨、资源环境约束、人口红利下降等情况, 但在全球分工格局下, 制造业仍是广东的传统比较优势, 应该长期坚持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作为重点。二是创新是保持广东经济稳定发展的王道。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以创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提升经济质量效益, 增强广货国内国外竞争力。三是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升级改造的强大支撑。无论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还是提升传统产业, 需要大量有一定熟悉技能的工人。四是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形成延长产业链, 产业集群, 活跃消费市场等都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参与。

(一) 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激发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投资热情。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各项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措施, 减轻企业负担, 帮助企业缓解生产经营难题。二是重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对广东食品、服装、箱包、家具等优势传统产业, 具有消费的基础性和广泛性, 应加快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 提高增值率, 使之“变废为宝”, 成为新的朝阳企业。三是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化发展。以遍布全省的工业园区为集群载体, 发挥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规模优势, 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在产业竞争的优势地位, 并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制造龙头企业。

(二) 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

一是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形成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共同构成的开放式创新集群, 构建研发合作网络, 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作的创新发展格局。二是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 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 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 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加强学企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鼓励企业对学校进行投资。三是加快推进实施《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社会力量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管理办法 (试行) 》等。

(四) 继续扶持中小企业

3.文化产业国际化的日本经验及启示 篇三

关键词:文化产业 国际化 日本经验

文化产业不仅有助于提高一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当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之后,文化产业往往将上升为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性产业。日本成为发达国家后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长期努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日本的做法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文化产业国际化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有利于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平台

在日本,受到重视的不仅是文化产业本身,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也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寻求和融入国际性的文化元素以满足不同国度消费者的多样化需要,更是受到日本企业的重视。为此,日本企业下大力气通过多种渠道与海外的影视公司、金融财团等组织积极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通过多方合作对资源进行整合。为了实现在保留民族特性的同时积极寻求不同民族和国别间的共同点,日本企业主动吸收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各异的专业人员参与到项目中,保证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就能够关注和照顾到不同国别消费者的差异化兴趣。为了把日本文化介绍给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培植他们尽快接受和欣赏日本文化的习惯,日本一些经济和社会组织在许多国家设立了研究和推广机构。这类研究机构通过安排专门的项目和经费以及接受留学生访学等途径向外传播日本文化。为了维系这种交流活动,日本政府每年拿出巨额经费用于扶持此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二)整合文化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为了改变以往文化企业小而散、竞争力不强的状况,日本的文化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其中最重要的做法,一是通过资金的融通、技术引入和经营组织方式的改善从横向做大单个企业。二是在纵向上促使文化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传媒、娱乐、通讯、出版等不同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形成了部分规模巨大,实力雄厚,跨行业和国界的巨无霸型文化产业集团。日本索尼公司在国际文化产业整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索尼通过多年的努力,花费巨资收购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和米高梅等多家大型传媒公司。目前,索尼美国公司带来的收入在索尼公司总营业额中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索尼的一系列海外并购活动大大增强了其音视频产品的开发能力,同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在影视娱乐业方面的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日本的文化产业除了有索尼、任天堂等少数巨型企业外还同时存在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虽然不像巨型企业那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在文化产业整体链条上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产业创新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游戏软件业是日本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典范,据统计,2005年将近一半的游戏软件企业资产都低于1000万日元。中小企业善于创新的原因,源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为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开发人员发挥出了巨大的创造力,从而使产品拥有突出的独创性。中小企业通过举办会展找到了巨大市场商机。在传统、单纯的电影市场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新的市场元素,开发、拓展出附着在音像制品、出版物基础上的电影衍生文化市场。目前,这类衍生产品的参展数量巨大,年成交额在亚洲市场遥遥领先。为了配合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设置了用以奖励具有突出创意文化工作者的名目繁多的奖项。

二、启示

(一)选择科学路径,形成叠加效应

日本传统漫画产业的市场开拓走了一条特色之路,它是循着从卡通漫画到动画片再到卡通商品这一路径进行的。这种选择使得漫画作品的价值得以多次开发不断升值,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产业。风行世界的卡通产业、游戏产业和电脑动漫产业就是这一路径选择的果实。选择这一路径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资源,进而带动产业的发展。这种做法不仅使文化产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还产生出影响力长久的品牌效应,助推了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市场。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内部不同领域和行业间往往缺少这样的有机联系,表现为过度分散。行业内部缺乏合作和凝聚力,不仅削弱了产品的宣传效果也使得各种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产品难以顺利走出国门。

(二)考虑受众需要,尊重客户习惯

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任何一件文化产品从制作到出生无不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并被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这种特点和烙印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落差给不同文化间人们的交流和对文化产品的欣赏带来了明显的障碍。基于此,任何一个着眼于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在其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目标市场手中的文化习俗和欣赏特点。而我国许多影视作品在生产过程中很少考虑海外客户的欣赏习俗,仅仅满足于按照中国观众的欣赏特点来设计和安排作品内容及表现形式,这为国产文化作品走出国门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国产文化作品要走向国际市场,必须考虑受众的欣赏习俗和特点,只有植入受众喜好元素,国产文化作品才会受到海外观众的青睐。

(三)培育中介组织,完善市场体系

通常,中介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基金会、促进会等社会团体和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及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机构。文化中介组织是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收集国家、行业和企业信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日本的“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在海外文化贸易与维权方面的成就显著,对海外知识产权的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实力还很薄弱的我国文化企业来说,要想“走出去”就更需要中介组织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小蓓,石应平.世界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2]林玉娴.日本动漫的全球扩散与日本文化输出战略[D].暨南大学,2007

[3]张欣.中日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0(3)

[4]唐向红,李冰.日本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前景[J].现代日本经济,2012(4)

4.广东养猪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篇四

小小台湾岛自上世纪的糖、拆船、自行车到本世纪的PC硬件、晶圆代工、光碟、绿藻等近50种农、工产品先后做到世界第一,这实在令人赞叹不已。细究原因,我们可以从台湾当前发展阶段始于上世纪中叶的转型升级的历程觉察到些许端倪。

一、台湾农业、工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新一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推动了台湾经济的新一轮腾飞,特别是农业和工业的转型。

(一)发展精致农业,开发拓展农业功能。台湾面积3.6万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现有耕地1290万亩,农业年产值近4000亿元(台币),占总GDP的1.5%。为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加速升级现代农业建设,台湾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的重大措施,从前期“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转变为“发展精致农业,增进农民福利”。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开发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开发精致农业生态旅游。二是开发精致特色农产品,搭载销售特色农产品,推动台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农业科研力量的投入、改进农产品加工保鲜方法和农作物健康管理、发展技术密集型的设施农业等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研发体系;通过开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农会的全方位高效服务等形成以合作组织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共同运销的经营模式、设置严格的一元化农业管理体制,保证农民合作组织顺利发展,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营销和推广体系。

(二)发挥“策略工业”,发挥政府引领功能。从上世纪70、80年代起,台湾就一直着力推动产业升级,提出经济建设以“二高二低二大”为原则,也就是技术密集度高、附加价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低、关联度大、市场潜力大,选出机械工业和资讯产业为“策略工业”,策略工业享受低利融资、五年免税、加速折旧、研发投资抵减租税等奖励,并且在技术和经营管理上能享受政府辅导。这样,80年代以技术密集工业为主流,使台湾在90年代成为世界科技产业重地。

台湾的产业升级,政府与企业是互为一体的。台湾早期的企业技术水准提升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走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政府带领。政府建立生产力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资讯工业策进会等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帮助,创造良好的技术研发环境。生产力中心主要是借助台湾外面的力量,组织机械专业的专家,为企业提供辅导,配合台湾政府政策,推行生产自动化推行计划、全面提高生产力运动、全面提升产品质量计划、中小企业技术引进服务计划等重要项目。工业技术研究院拥有庞大的高层次的人员队伍,企业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向工研院购买自己所需要的技术。资讯工业策进会,董事长一般由“经济部长”担任。对于台湾,这些研发机构的成立增强了台湾企业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工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又扶助了中小企业,吸纳了就业人员。

二、台湾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对我市转型升级的启示

台湾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时机,实现以产业换代为核心的结构改革、产业优化,进而完成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变。目前全球产业又一次转移,如皋应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顺势而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启示一:借鉴台湾农业精品旅游经验,实现农业、服务业有机整合。如皋将自己定位在上海的城市客厅、城市花园,就要跳出传统农业经济的思维,朝向精致农业模式、休闲农业延伸转型,将农业与休闲、观光、教育等深度融合做到极致。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包括建立专门机构、培育市场氛围、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展有关培训和建立行业协会等,提高如皋休闲农业发展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将休闲农业作为发展区域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发展。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互补双赢。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农业旅游的发展,为发展农村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和人脉资源。

启示二:加强农业主导产业链的整合,实现如皋现代农业的新突破。培养有实力的精致农业经营主体,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将龙头企业组织起来建立企业联盟,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农产品加工和保险储藏环节,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加强规划引导,理顺管理体制,做好定期监测和动态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农村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有重点地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探索建立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结合。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市场准入认证标准体系,特别是帮助农民通过国际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帮助农民把农产品走出国门。

启示三:政府做好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和管理后援。政府要组织建立像台湾的生产力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这样的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上的帮助,以减少中小企业技术上投资的成本。从台湾个例中我们就能发现,政府的力量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不可忽视,并且应该起到重要的扶持作用,包括在融资、拓展外销市场、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5.广东养猪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篇五

一、生猪产业存在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农垦地区生猪产业发展虽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肉类加工滞后。生猪养殖相对发达,但现代化的屠宰加工企业不多,年肉类加工量还不到肉类总产量的10%。大部分企业还是传统的初级加工产品,产品质量水平、包装水平不高,更没有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十分脆弱。

2.养殖方式落后。目前,我区生猪养殖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型的过程,规模化养殖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仍占主体地位,这种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既不利于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极大地影响了养殖效益的充分发挥。

3.生猪品种不优。2011年我区出栏生猪238.6万头,其中三元杂交猪106.8万头,只占44.7%,而外三元杂交比例还不到30%。目前我区种猪年供种能力约为万头,只能满足区年需种猪的18%。

4.安全水平不高。生猪生产过程中非法使用违禁药品等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区生猪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还面临着多种疫病对生产的威胁。

5.销售方式落后。冷鲜肉和肉制品外销是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而我区生猪外销以活猪为主,既增加了运销成本,又容易引发疫病。由于油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运输成本大幅增加,2009

年运往外地每车生猪的运输费用为3000多元,而目前运往该地的成本达到6000元,导致生猪外运减少,猪价下跌。6.产业化水平低。龙头加工企业对基地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连接不够紧密。企业与基地之间没有形成约束机制,没有可操作性合同。

7.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受市场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区生猪生产仍然受到一定的冲击,尽管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我们研究市场、分析市场、适应市场、调控市场的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型、风险型、低效型、振荡型的产业中彻底解脱出来。

8.资金制约瓶颈还没有彻底打开。由于一些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用于生猪基地建设的扶持资金投入不足。在目前市场风险增大的情况下,龙头企业对基地养殖户的资金投入几乎没有。由于金融部门受信贷规模控制,用于发展生猪生产资金少,而且缺少中长期贷款。现在看,资金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市生猪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9.一些配套的服务还没有跟上。主要是市场研究滞后,技术指导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一些地方对发展龙头企业重视的程度高,抓的力度大,但对猪产业发展的市场研究不够,因而导致我们对市场的变化不能提早预警。技术服务人员减少、经费缺乏,很难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二、推进生猪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应对当前生猪产业严峻的生产形势,充分认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学习生猪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成功作法,做大提升我区生猪产业,关键是推进“三个转变”、强化“五个重点”。三个转变即:推进生猪产业增长方式由量的扩张为主向量质并举,尤其注重质量安全转变;养殖方式由分散养殖为主向规模养殖转变;营销方式由销售活大猪为主向集中屠宰,销售加工产品为主转变。五个重点即:良种繁育、质量安全、龙头加工、市场拓展、规模养殖。

1.优化生猪良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种猪结构,确立生猪品改方向。重点抓好良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种猪场,新建种猪扩繁场、制种场,使年种猪生产能力达到10万头以上,逐步改变目前大量依赖外地调种的局面。建设生猪人工授精站,确保我区生猪良种覆盖达到85%以上。

2.抓好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和完善生猪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生猪产品达到“三无”标准,即无规定疫病、无违禁添加剂和无规定药物残留;强化生猪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预警机制,对严重危害生猪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口蹄疫、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病,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强制防疫;加强饲料、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安全监督,建立健全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全面实行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生猪产品认证和无公害生猪产地认定的双认工作。

3.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一是扩大加工规模,大力招商引资,培育生猪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快其做大做强步伐。二是提高加工档次,大力发展符合国内外市场需要的鲜冷却肉加工、熟食肉加工,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多层次、高档次加工,在发展肉品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皮、毛、骨头、血等副产品加工。三是着力打造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创品牌、树品牌。依托品牌,运用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销售网络,开拓省外市场、国际市场。四是积极开拓生猪市场,生猪产业的发展最终出路和竞争的至高点是发展产品加工,但在目前我市生猪产品加工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推行产销对接,拓展活大猪销售份额,仍然是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加强产销对接,建立规模养殖基地与广东等沿海地区和其它大中城市的生猪产销联建新机制,实行标准化生产,订单式销售,努力把我市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成沿海等大中城市的定点养殖、加工基地。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形式的民间合作组织,组建生猪销售公司,培育生猪运输大户等抢占生猪市场。五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导、培育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和相对集中连片小区建设,培育一批优质、安全生猪生产基地。抓好标准化建设,制定、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养殖操作规程,坚持自繁自养,实行统一的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市场销售服务,提高规模养殖水平。与能源、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做好沼气池配套、搞好养殖业生产环保试点示范,实现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发展养猪业的建议

养猪业在我区的经济结构中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是多数职工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帮助我区生猪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根据多年来对国内生猪市场的观察及我区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建议国家和政府在今后的生猪生产发展中,不但要在生猪供应紧张时扶持,更要在市场价格低迷时,搞好扶持。对于国家和省扶持生猪发展的项目,在加快落实的同时要搞好项目资金的配套,及时拨付。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解决资金问题是加快养猪发展的前提,要搞好农村信和对养猪业的投入,政府拿出一定资金,对养猪贷款进行贴息,以降低信贷利息。同时要注意正确引导农户理智看待现今疯狂的猪市行情,切不可片面追逐眼前利益,不要盲目进行投资;要从思想上让农户知晓任何产业的商业发展都具有其两面性的道理,也就是说高额利润回报的同时也必定会潜藏着一定的行业风险,以此来指导广大养殖户在进入生猪养殖行业时,务必理性地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技术实力、国家相关惠农政策,周全考虑影响发展生猪产业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而谨慎介入,就是要时刻做到保持“盛时莫赶,贱时莫丢”那种平常投资心态,从而科学、正确决策自己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

2.帮助农户树立科学的生态养殖发展观。大力推广应用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禁止污染环境,做到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全面推行生猪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使该

产业在生态循环的前提下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而从产业发展的需要看,这一模式也将是畜牧业界发展的最终模式。

3.区域规划,推广小区专业化养殖技术。鼓励小区内农户适度规模化自繁自养养殖,做到小范围内生猪生产的“自给自足”,尽可能地避免因与外界交流时的检疫疏漏导致外来生猪疫病侵入,以实现养殖小区卫生防疫的区域化控制。.搞好猪病防控工作。要加强区域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快速扑灭猪病应急体系、化验检验监督体系;要切实做好猪病防疫工作,国家和省要将常规免疫和强制免疫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疫苗款和防疫用工开资。同时要在动物防疫部门的宣传指导下,增强小区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大力推广防疫技术,推行农户自主防疫。一改农户过去被动的等、靠防疫习惯为农户自行主动的及时消毒防疫,通过农户自己做好生猪养殖程式化防疫,避免因防疫员频繁穿行于不同栏舍间操作的同时带来的防疫风险,从而实现小区生猪疫病的超前防控,减少疫病损失。

6.韩国技术创新的经验及启示 篇六

韩国技术创新的经验及启示

韩国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条件很差的国家,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工业生产设施更是被破坏殆尽.1960年人均GNP只有80美元,尚不及苏丹.但从60年代初期开始,韩国经济开始飞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汉江奇迹”.1995年,人均GNP达到一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十一位,出口贸易排名在世界第十三位.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早在80年代中期,韩国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汽车、成套工业设备和其它技术密集型产品就已开始成为美、日的强劲竞争对手.90年代中期韩国已开始研制下一代产品,如:高清晰度电视、个人通讯系统和新型核反应堆.韩国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技术上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初步分析,以求得出可供我国借鉴的启示.

作 者:邱崇康 作者单位:刊 名:北方经济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年,卷(期):2001“”(2)分类号:关键词:

7.广东养猪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篇七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6日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 以文化为依托, 以科技为支撑, 以知识产权的开发、运用和营销为生产经营模式, 以满足市场需求的战略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转型, 有利于扩大就业,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对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于是,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识, 像英国、美国和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 对宿迁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英国是较早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之一, 也是第一个政策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在2000年, 文化创意产业就已经仅次于金融服务业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 增加值超过了500亿英镑, 占到了GDP的7.9%。到2001年,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高达1, 120亿英镑, 占英国GDP的8.2%。2008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国民增加值达到了1, 050亿英镑, 同比增长9.5%, 占国民总增加值的8.2%。而且从1997年开始后的10多年, 英国经济增长70%, 而文化创意产业增速达到了94%, 为英国提供了198万个工作岗位, 成为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标杆国”。目前,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以12%的速度增长, 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超过15万个, 并吸纳了全国就业总数8%以上的人口就业。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主要集中在国家战略、资金投入、人才保障、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等方面。

(一) 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战略。

英国从1991年开始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997年布莱尔当选首相后, 他亲任“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主席, 负责文化创意产业的宏观管理、组织协调和策划执行, 并于1998年出台《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指导, 并着力于将英国传统的“世界工厂”变成现代的“世界创意中心”。在2003年, 英国政府提出“创意英国”战略, 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战略布局, 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 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

英国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问题, 一方面政府对企业投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资金配套, 初次投资给予1∶1的配套, 后续的投资会给予更大比例的配套, 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些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组织也建立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金, 如国家科学与艺术基金、高科技基金、高校孵化基金、创意产业特殊基金、伦敦种子基金、早期成长风险基金、欧盟的发展基金、私人基金和彩票基金等;还有英国的文化媒体体育部出版了相关手册, 指导相关企业或个人从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援助。

(三) 大力培养创意人才。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 英国非常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2008年英国发布《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 提出了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26条行动计划:政府对创意人才的培养从孩子抓起, 邀请艺术创意等相关专家对12岁的儿童进行艺术、创新等方面的教育, 鼓励儿童与教师共同参加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项目, 促进校企合作, 培养创意人才的“后备军”;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进行职业培训, 使很多影视业和多媒体业员工达到了研究生水平;通过“创意合作伙伴计划”, 对青年人进行艺术教育, 培养创意人才的“替补”力量;利用互联网来提升公民的艺术鉴赏素养, 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在市场, 塑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四) 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知识产权的交易来获利的行业, 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英国政府除了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 还建立知识产权网站提供在线服务, 并向文化创意企业和公民宣传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在2004年, 贸易产业部和专利办公室联合组建了“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论坛”, 旨在促进知识产权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五) 重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产业链的合作与整合能够产生巨大的生产力。英国结合区域发展战略, 注重完整产业链的打造:以文化为核心, 以优势产业为依托, 发展相关产业集群,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区域创意经济战略”试验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如伦敦西区的戏剧产业集群、曼彻斯特北部的音乐产业集群和布里斯托尔的电视与数字媒体产业集群等, 推动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 其文化创意产业 (亦称版权产业) 的发展也首屈一指。像在影视产品方面, 美国的电影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 在总放映时间上, 占据了世界市场的50%以上, 在票房收入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上, 美国更是控制了全球近75%的份额, 其流行音乐和图书也在世界上占据优势地位。另外,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来看, 从1996年起, 美国的版权产品超过一些传统产品成为美国出口最多的产品, 其出口额超过了600亿美元。在2002年,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了1, 147.6万人, 占就业总人数的8.41%。2005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3, 881.6亿美元, 同比增长6.72%。2007年,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2.8万亿美元, 占全国总GDP的1/4强, 在国际市场中,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意大国和创意强国。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源于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 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 高素质的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现代高新技术在生产经营中的运用、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和创意园区的孵化器作用等。

(一) 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

市场经济是崇尚自由竞争的经济, 美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 遵循自由主义的导向, 更多地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不但体现在美国鼓励大型文化创意跨国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生产和贸易等, 而且还体现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由竞争环境上。如在1971年, 《黄金时间机会条例》颁布并实施, 使得独立节目制作公司得以产生, 打破了美国电视媒体在电视节目市场上的垄断地位。1984年, 里根政府逐步放宽对媒体的管制和媒体所有权的限制, 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媒体所有权兼并浪潮, 促进了媒体行业扩张发展, 为媒体竞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1996年, 克林顿政府签署了《联邦电信法》, 该法案规定有线电视无须申请特许就可以运营电话业务, 鼓励互联网业及电信业进入传统媒介市场, 又进一步促进了媒体间的兼并重组, 使得大型媒体集团得以形成。

(二) 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美国, 文化创意产业又被称为版权产业, 这本身就说明了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美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在美国, 政府机构中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监督;另外, 美国还通过种种立法来保护知识产权, 早在1790年, 美国就颁布了第一部《版权法》, 后来又颁布了《联邦税法》、《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案》、《反电子盗版法》等。在1998年10月, 美国还通过了《跨世纪数字版权法》, 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独特要求。还有, 美国还通过大型企业牵头成立的行业协会, 在规范相关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的同时, 发挥其对知识产权保护、监督的作用。

(三) 培育和引进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

首先, 美国具有重视创新的人文传统, 美国人较为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 这就为创意人才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次, 美国有30多所大学设有文化管理和艺术管理等专业, 每年有大量的文化管理艺术管理专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高校迈向工作岗位,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再次, 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环境和政策, 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的优秀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到美国就业, 使美国成为世界文化创意精英非常集中的地方。

(四) 现代高新技术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高科技是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非常重视现代高新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不断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现代摄影、3D动漫、电子排版、网络传输、地球通讯卫星等高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如在影视业中, 每一项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 几乎会同步运用于影视创制与传播之中, 这一切为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向全世界的扩张创造了条件。

(五) 多元化的投资来源。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充足的投资资金作为保障。为了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投入, 美国鼓励多元化投资, 鼓励风险投资基金、非文化创意企业和境外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资金投入。美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控制的基金会和学会向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提供资助。各大公司、非官方的基金会、个人捐助和外来投资, 都是向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其中数额最多的资金投入来源于公司、基金会和民间投入等。

(六) 重视创意园区建设。

创意园区是一种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 是产业集群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通过提供一系列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 帮助处于初创阶段或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 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 起到项目和企业孵化器的作用。从1980年到2001年, 美国的产业园区数量从12个迅速发展到900个以上, 推动了文化创意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日本是亚洲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其主导文化创意产业为游戏、动漫、广播影视等内容及数字内容产业。2003年日本电影出口额已达80亿日元。2005年日本游戏软件的销售额为4, 256亿日元, 占世界市场规模的18.5%, 仅次于北美、欧洲居世界第3位;动漫产业的国内市场规模为2, 339亿日元, 较2003年的增长率为3.6%, 而且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6成以上出自日本。2006年日本的“设施与企业统计”显示: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包括25万个设施和219万雇员, 分别占日本所有产业的4.4%和4.0%。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营主要在于国家战略的推动、法律制度的保障、创意人才的培育、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撑。

(一) 国家战略的推动。

1996年起, 日本政府先后提出了“文化立国方略”、“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观光立国战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新增长战略”, 从战略的高度确定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向, 推动着日本由经济大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大国和创意大国。

(二) 法律制度的保障。

日本不断加强立法工作,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在1970年, 日本颁布了《著作权法》, 2001年修订并改名为《著作权管理法》, 之后先后颁布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IT基本法》和《知识产权基本法》等。这些法律制度的执行, 有效地促进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文化繁荣,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 创意人才的培育。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育工作, 很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专门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 如动漫、动画、游戏制作设计和其他艺术设计专业等, 以此培养文化创意的专业性人才;民间也成立了一些动漫专业学校负责动漫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并同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文化创意相关的赛事和评奖活动等。

(四) 文化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以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为基础形成的产业集群推动了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日本仙台的电影产业集群等, 汇集了大量同行和产业链相关的配套企业, 他们通过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分工与合作产生了明显的协同效应, 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 促进了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 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 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撑。

现代营销理念认为, 企业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来获利, 需求决定生产。日本国内的广大消费者不管男女老少, 非常喜欢动漫、游戏等产品, 旺盛的市场需求再加上一流的制作技术刺激了日本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文化创意人才的脱颖而出, 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英美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对宿迁的启示

(一) 要制定并组织实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家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是事关全局的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 一个地区制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规划就是对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出明确规划。“创意英国战略”、“文化立国战略”等为英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努力方向和宏观指导。除了常规性的经济发展规划, 宿迁市也需要制定专门的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而且, 需要明确具体的组织机构负责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的制定、组织和实施。正如英国成立全国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 由首相任负责人, 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工作。宿迁也可以成立跨部门的由政府领导人负责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协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的不同部门间的工作, 并负责文化创意战略规划的具体组织及实施, 在人才、财政、税收、技术、基础设施、制度和政策等各个方面以及文化创意产业链上的研发、生产、复制、销售和出口等各个环节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体现服务型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 要重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吸纳,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创意来源于人才,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 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力度。不但利用大中院校加大对艺术、设计、创意、动漫、动画、影视、出版、数字和传媒等文化创意相关人才的培养, 而且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岗的职业培训, 同时鼓励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创意人才。还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企业的生产、投资和贸易日趋一体化, 企业的资源包括人才, 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配置, 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 积极吸纳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人才也是迅速提升宿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素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的重要方式。另外, 宿迁要在全社会创造“重创意爱创新”的氛围, 从小孩子起就重视创意的培养, 不断激发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 着力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 要重视高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文化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 高新科技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文化密切结合的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科技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高新科技手段不但可以提升“文化工业”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还可以刺激人们的感官, 让人们真正体会到文化创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魅力。所以, 我们不但加大科研力度, 努力提升现代科技水平, 而且更要加强科技向生产力的转换, 加强科技向经济价值的转换, 加大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传媒技术、数字影像技术和数字出版等现代高新技术在产业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四) 要利用法律及其他手段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 其获利的重要方式就是知识产权的交易。没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举措, 就不能够保证科技和知识投入的高效产出, 不能保证文化创意产品各种成本投入的回收, 不能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创新的持续进行。一方面要不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重视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另一方面通过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风尚。另外, 重视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 通过他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进行监督, 及时发现并制止侵权行为。

(五) 要鼓励多种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文化创意企业因为规模小、缺少抵押物等特殊性, 不利于自身融资。所以, 宿迁要通过各种方式向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 并可以利用市场形式, 鼓励多种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宿迁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支持和形式灵活的银行信贷来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 可以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还可以通过鼓励民间的和国外的各种资金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等等。另外,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中心, 一方面不断吸收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国内外的各类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向文化创意企业直接提供融资或融资指导服务。

(六) 要重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文化创意企业在地理位置上扎堆的现象,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呈现出集群式态势。产业集群具有汇聚效应、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等诸多好处。目前, 我国通过行政手段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形式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并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热”, 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盲目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其实质是企业在价值链条上的分工与合作, 并以此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各种外部溢出效应。我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过程中, 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市场特色, 合理选择产业布局, 将自己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 不能“拉郎配”硬性将有关企业“捆绑”在一起, 重视企业之间价值链条的分工与合作。

(七) 要重视对中国文化和本地区文化的弘扬。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英国、美国和日本, 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向全世界推广本国的文化。特别是美国, 利用文化创意产品向全球传播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 使得美国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我们要利用中国文化和宿迁地区文化为题材, 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中国文化和宿迁地区文化。这不但可以通过特色的产品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而且也有利于宿迁提升地区形象, 是城市营销的重要方式, 有利于宿迁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 被国内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重视。本文选取英、美、日三个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处于前列的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以期对宿迁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蒋三庚, 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2]刘平.英国、日本、韩国创意产业发展举措与启示[J].社会科学, 2009.7.

8.广东养猪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篇八

摘要:创意产业一个新兴行业,正在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呈现出了国际化、集团化和集聚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文章通过总结国际上几个创意比较好的国家的经验,得出一些对我国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创意产业;国际比较;创新

创意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新的产业概念被提出以采,得到很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英国为12%。特别是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了各国的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一、创意产业的国际发展情况及经验

1英国:国际创意产业的标杆。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7年英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重点政策支持,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创意工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

目前,创意产业不但是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更是英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标杆作用。2003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已达190万人。位居各产业之首,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政府降低失业率的有效策略;2005年,英国共有12.1万家文化创意企业登记注册。约占企业总数的7.4%:1997年~2001年间。英国创意产业产值平均增长率在6%以上。平均年增长率为8%。远远高于同期2.8%的平均增长率;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的附加值总额GVA(GrossValue Added。GVA),占应GVA的8.2%,超过英国主导产业——金融业(约占英国GVA的5%),就产出和就业而言,英国创意产业对英国经济的重要性已超过金融业,成为英国增长最快的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英国政府为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加强了创意产业的基础研究。包括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创业产业的地区发展、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统计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等等。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定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完整的信息支持,从而保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其次积极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英国致力于寻求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英国政府认为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英国与其他国家在创意产业领域的合作,促进不同国家穿衣产业从业者之间的交流,消除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产生互补的效果,有利于本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第三为中小创意企业筹措资金。积极为具有创新能力放人个人或业者提供信息和发展资金,是1997年创意产业专责小组成立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采取的措施:提供各地可供给创意业者资金的机构联络方式;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NESTA:National Endowments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Arts)对于具有创新点子的个人,提供发展资金等。

2美国:版权产业成为最富活力的创意产业。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称为“版权产业”,并将其分为四大类。即: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美国是全球版权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当今美国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据《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2004年报告》提供的数据,在1997年-2002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增速是3.51%,超过同期美国GDP2,4%的年均增长率。2002年总体版权产业增加值为12 500美元。约占到美国GDP的11.97%。从1996年开始,版权产品首次超过汽车、农业与航天业等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其中核心版权产业的出口额已达601.8亿美元。特别是美国的影视业和软件业发展迅速,在国际市场中优势明显。美国是世界电影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电影市场年销售总额高达170亿美元,占全球85%的份额。仅米老鼠和史努比两个动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收益每年就超过500亿美元。美国也是称雄世界的软件大国,其软件销售额约占全球软件销售额的2/3,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市场。美国版权产业在出口、增值和就业等方面的持续增长,巩固了版权产业作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地位。

美国版权产业的崛起及全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与美国全面实施版权战略,加强版权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讲:首先重视版权保护。政府机构设置版权办公室、美国贸易代表署、商务部国际贸易局和科技局、版权税审查庭、海关等相关的行政部门。其次加强版权立法。美国近年来不断修改版权法,推出了包括数据库保护在内的众多立法议案,为版权产业的繁荣提供法律保障。第三实施数字化版权保护。为适应数字化时代对美国版权业发展的要求。美国积极实施数字化版权保护战略。于1998年通过了《跨世纪数字版权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Art)为大众和版权产业界提供了数字化版权保护。

3日本:动漫产业的创意典范。日本的创意产业以动漫产业为核心,索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广义的动漫产业实际上已占日本GDP十多个百分点,已经成为超过汽车工业的赚钱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已经以年营业额230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

日本的动画片的起步比中国晚,但一开始日本政府就把动画片当作一项重要的出口产业,同时更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来培养。资金上给予支持。组织上给予帮助。日本动漫有整套的产业模式,其基础是漫画。整个动漫产业的运转如同一个有序的链条。一环扣一环。众多单元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完整的产业链。即首先是漫画原创作品的出现。紧接着就是平面出版物的出版。再接下来就是电视动画片拍摄播出、相关电影出现,最后是动漫衍生产品的推出,以及品牌授权和服务。可以说,创意是日本动漫产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创意不仅体现在动漫产品的制作,还体现在它的文化经营意识上。看到了动画产品之外的附加值。如果说动画片的播出、发行是动画作品的第一利用的话,卡通商品(以动画片主人公形象制成的玩具娃

娃以及装饰着动画片图像的商品)则属于动画作品的二次利用,使动画作品真正进入“丰收季节”,并将“二次利用”不断延续下去。

二、国际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1创意产业规划战略的国际化趋势。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认识到创意产业的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纷纷以国际化的视角,高起点重塑国家、城市形象,提高国家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的特点决定了了其战略规划的国际化,布莱尔1997年当选为英国首相后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分析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战略。2003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出“创意香港”是香港发展的主导战略。

2创意产业组织的集团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范围内的创意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创意产业企业组织的集团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以媒体市场为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世界95%的传媒市场,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市场。如美国时代华纳拥有原美国在线的2 000万网络用户和原时代华纳的1300万有线电视用户,是全球利用电脑多媒体平台和网络通讯手段提供交互式信息娱乐的媒体集团。

3创意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趋势。体现在创意产业发展空间的集聚化和创意人才的集聚化。创意产业源于又集聚于世界经济中心发达城市。作为三个最著名的全球城市代表之一的伦敦,处于世界创意产业中心地位。2003年伦敦公布的《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提出文化发展战略是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文化创意中心的主要途径,并把伦敦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创意中心。英国1/3的演艺公司、70%的唱片公司、90%的娱乐活动、75%的广播电影收入、46%的广告从业人员、85%的服装以及其他各类设计师都集中在伦敦,

三、国际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约翰·霍金斯强调,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从以成本为主要竞争力的制成品出口经济,向以创新为要竞争优势的创意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是解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关键的任务。将创意产业纳入中国整个经济体系势在必行。目前,中国创意产业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通过考察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加强对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英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除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和《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两份报告之外。英国又相继进行了相关的基础性研究:1998年,出版的《出口:我们隐藏的潜力》(Exports:Our HiddeII Potenfial)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年,发布的《地区的规模》(The Regional Dimension)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2000年。《下一个十年》(The Next 10 Years)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三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2004年,《创意产业经济评估》(Cmative Industries Eoo-nomies Estimates)公布了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了产业的发展现状。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订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完整的信息支持。从而保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连贯性、一致性。

2政府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制定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并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统一指导、落实和跟进。遵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应当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政府首先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还需给予投身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财税政策方面的倾斜,吸引更多的企业加人到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中,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金,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在经费上确保产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要有意加强院校中专门创意人才的培养,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专业资格培训,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在实际发展中,政府既是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也应是文化创意产品最大的需求者,政府应该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份额,从市场上采购各种公共创意产品和服务。一个产业要形成国家竞争优势往往需要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政府一定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的支持。

3重视政策法规,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作用的,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英国政府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专门小组,负责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政策:韩国政府也制定了文化产业促进法及相关政策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借鉴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我国应重视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投融资、税收、进出口、人才培训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及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4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在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制较为完善,从创意策划到产品制作、批量生产再到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市场运作体系。能够较好把握市场动态并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产品在国家文化创意产品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还相对较弱。加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士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局面。

5借助数字化,提高创意产业的影响力。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创意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积极推动创意产业数字化发展:1998年对下议院特别委员会所提出的“多媒体革命”做出响应,开始积极计划应对数字化潮流;2000年,研究数字化对音乐消费的影响及知识产权保障的重要性~2002年,研究了数字科技对电影生产及销售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数字化发展趋势的电影产业政策。数字化技术不但大大缩短了创意产业的创作过程,降低了创作成本,提高了创意产品的创作质量。而且也促成了创意产品销售渠道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深刻变化。此外,政府利用数字化技术丰富民众生活,开发多家博物馆并将所有数据档案数字化,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支持民众的创意发展。提供公民与创意接触的机会,使人们享受创意生活。

6注重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保障产业发展后力。创意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目。美国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创意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此外,美国利用各种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创意人才进入美国。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比较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适应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我国虽然涌现了一批高素质的知识型和技术型创意设计人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如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上海。其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互相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9.汇率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篇九

摘要:当前,各国的汇率风险主要由货币当局和财政当局共同管理,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方式日趋积极,各国还在减持美元资产和实现储备资产多元化的同时推动本币区域化和国际化。因此,我国应实施更加积极的汇率风险管理措施,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管,提高汇率风险管理能力。

关键词:汇率风险;金融危机;外汇储备

中图分类号:F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2-0114-05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持续贬值,虽然使各国偿还到期美元债务的支出减少,但同时给世界各国储备资产管理带来很大挑战。当前,各国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是储备资产因汇率波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一、国外汇率风险的主要表现及管理措施

(一)美国

美国的汇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美元贬值使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降低,影响美元的国际地位。二是美元贬值抑制消费,削弱经济复苏动力。三是美元贬值会引发与美元挂钩的商品价格上涨,加剧美国通胀压力,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对其他国家而言,美国巨额外债导致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早已引起各国的关注,而美元贬值造成其他国家持有美元资产缩水,使这些国家陷入对美元资产抛售与否的两难境地。美国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有: 财政部和央行共同管理美国外汇市场。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各拥有一半外汇储备。财政部通过外汇平准基金调整外汇储备规模,美联储通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外汇市场进行储备资产的日常交易活动。财政部主导国家的汇率问题,央行根据“一个政策目标由一个政策工具实施”原则制定通货膨胀率目标。通过企业研发、投资和经营国际化来规避汇率风险。美国政府和企业在国外投资兴办研发机构,对外直接投资集中流向发达国家的技术集约型工业、高科技产品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初级产品、一般制造业。美国政府还鼓励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从法律制度和政策扶植等方面提供保障。利用美元霸权地位将通货膨胀和汇率风险向其他国家转移。当前,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全球外汇交易和世界储备资产中所占比重均超过60%,远远高于美国GDP在全球的份额。美元供给量增加使通货膨胀和汇率风险在全球传递。

(二)日本

日本的汇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美元贬值造成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缩水,虽然日本坚持多元化的国际储备策略,但其持有的外币资产仍以美元为主。二是美国狙击日元国际化使日元汇率产生异常波动。日本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有: 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建立外汇风险管理体系,对外汇储备的管理不局限于汇率风险管理。同时,日本有计划地将外汇储备转化为各种战略资源储备。现在,日本已建成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其中国家储备可使用95天,民间储备可使用80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日本又有计划地增加了对锆、铟、稀土等稀有金属的储备,并计划于2010年建成总量为15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国家战略储备。通过“藏汇于民”分散汇率风险。日本外汇市场比较发达,市场体系相对完善,法律机制比较健全,日本东京外汇市场是全球第二大外汇市场,符合“藏汇于民”的先决条件。外汇市场的交易工具层出不穷使进出口企业可通过直接持汇克服汇率风险,也增强了日本国民的持汇动机,有了“藏汇于民”的群众基础。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零利率”政策和股票市场长期低迷使富余资金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保值增值渠道,产生“藏汇于民”的外部条件。截至2006年,日本企业和个人持有的流动性外汇超过3万亿美元。“藏汇于民”不但拓宽了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渠道,而且分散了外汇集中于国家的汇率风险。实施“日元国际化”战略规避汇率风险。日本大藏省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日元与德国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即“日元国际化”战略。但由于“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价格高涨,出口企业竞争力持续下降,最终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日元国际化也趋于停滞。新世纪以来,日本加强与东亚各国的合作,意欲通过东亚共同体的建立重启“日元国际化”进程。

(三)俄罗斯

俄罗斯的汇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能源等行业的外贸出口,国际油价下跌使俄罗斯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风险。二是缺乏对国际游资的有效监管使俄罗斯外汇市场容易受到冲击。三是汇率的变化增加了外债的偿付风险。俄罗斯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有:以构建“双外汇篮子”为目标,走外汇储备币种多元化之路。2005年前,俄罗斯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重超过80%,此后,俄罗斯逐年削减美元比例,增持欧元和日元资产。根据2009年年初的统计,俄罗斯持有的外国债券中美国债券占4.06万亿卢布,欧洲债券占6.5万亿卢布,日元债券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发行的债券不足3000亿卢布,欧元已成为俄罗斯外汇储备的最主要货币。俄罗斯还将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黄金储备,这一举措不但丰富了外汇资产种类,也提高了国际储备中黄金的比重,在国际汇市波动频繁之际无疑具有为国家储备资产保值的重要意义。利用主权财富基金管理超额外汇储备。储备基金和国家福利基金是俄罗斯的主权财富基金,其前身是俄罗斯政府于2004年初创建的国家稳定基金。储备基金继承国家稳定基金衣钵,主要用来平抑国际油价下跌对俄罗斯经济的冲击,国家财富基金则对资产进行增长型投资,用以购买外国债券、国际金融组织债券等风险较小的债券,也可投资于外国银行债券、股票等回报率较高的资产,或在外国央行和信贷组织存款。截至2009年5月,俄罗斯储备基金总额为1143.79亿美元,国家福利基金924.14亿美元。加强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虽然俄罗斯卢布已于2006年实现自由可兑换,但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如果任其自由波动,将使国际资本频繁流动对俄罗斯汇率体系的负面效应最大化。因此,俄罗斯重拾“汇率走廊”,并声明卢布不会出现任何剧烈的波动。在国际贸易结算方面,俄罗斯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合作,推动双边本币结算。在资本市场监管方面,为避免给国际游资提供炒作机会,俄罗斯金融市场局规定证券市场的营业时间可根据股指变动随时调整,股指涨跌幅达5%时,市场将停止交易,1小时之后恢复。如果股指涨跌幅达10%,则全天交易立即结束。

(四)印度

印度的汇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国内融资成本过高给印度卢比带来升值压力,加剧印度国内通货膨胀预期。二是印度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比重太大,超过90%,美元汇率的变化增加了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压力。三是国际游资

的潜在冲击。印度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有:建立完善的外债管理体制。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中利用外债较多,同时对外债管理比较好的国家。印度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立了“国家外债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外债的审批、管理和监控。印度也建立了完善的外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使外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印度外债管理的核心是债务结构管理,通过对不同债务的利率、偿还期和风险状况进行分析,严控资金流向,不但为真正需要资金的行业提供帮助,而且提高了还债能力。到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使用外债有效的国家。建立外国机构投资者制度,开放证券市场。外国机构投资者是印度境外设立组织的、拟投资于印度国内证券市场的机构。包括各种基金和信托机构,如,退休基金、共同基金、投资信托、捐助基金、大学基金与基金会、慈善信托或组织等。印度以信息公开制取代审查制,证券市场交易更为公平,提升了外国机构投资者在二级市场投资的意愿。目前,外国机构投资者已能投资几乎所有的证券品种,包括股票、债券、各种基金和权证等衍生品。加强对外国机构投资者的监管。外国机构投资者在印度外国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常年保持在80%,已成为印度引进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长期投资环境的稳固和对外国机构投资者的监管成为印度政府严控汇率风险的重要工作。在税收政策方面,为限制外国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机行为,印度对其投资的长期资本利得不征税,而对其短期投资征收30%的资本利得税。在监督管理方面,印度证监会要求外国机构投资者接受注册地和印度的双重监管。

(五)巴西

巴西的汇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过大。巴西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比重接近90%,美元贬值必然使其储备资产大幅缩水。二是巴西对国际游资引发汇率风险的监管能力亟待加强。巴西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有: 采取控制资本流入与放松资本流出并重的管理措施。这一措施主要为应对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游资的冲击。在控制资本流入方面,巴西主要采取税收政策与贷款期限延长政策。在放松资本流出方面,巴西允许投资者在境外建立投资基金,允许法人在境外进行房地产投资。此外,取消进口融资的首付款限制,私人非金融机构无需巴西央行批准的投资限额也提高至500万美元。央行不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交易,让外汇持有者分担汇率风险。巴西中央银行调控外汇储备总量的方式是发行海外债券,巴西央行与其直接指导经营的国营巴西商业银行不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因此,巴西的国家汇率风险由外汇持有者分摊,主要包括经营外汇业务的指定银行和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巴西央行通过交易总量分析对货币投放、外债增减和资本跨境流动等情况进行监管。

(六)新加坡

新加坡的汇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汇率对国内经济影响较大,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受制于人。二是美元贬值使新加坡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风险。新加坡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有: 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新加坡外汇储备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控股共同管理。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控股的主要投资方向是国外市场。坚持新元“非国际化”政策,把国际游资挡在新加坡国门之外。新加坡市场狭小,外贸依存度很大,如果汇率剧烈变动,将对国民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政府为维持新元币值稳定,采取一系列新元“非国际化”政策。具体措施有:对非居民申请500万新元以上贷款用于境内金融投资时,银行须报经金融管理局批准,如融资不在新加坡使用,汇出时必须兑换成所需外币或外币掉期。此外,如果银行认为非居民获得新元后用于新元投机,则有权拒绝向非居民提供新元贷款。这些措施使非居民持有新元的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并成功抵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新加坡的冲击。

二、国外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各国在减持美元资产的同时推动本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

美元在各国储备资产中比重过大是汇率风险产生的根源,为改变这一现状,各国在减持美元资产的同时推动本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目前,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仍以美元资产为主,但美元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货币份额有所下降,欧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货币份额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近年来一直保持在25%左右。这是各国在当前美元持续贬值的情况下减持美元储备资产、增持欧元等其他储备资产的结果。同时,一些国家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相关措施推进本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日本在新世纪积极推动东亚金融合作,意图重启日元国际化进程。俄罗斯也积极推动卢布国际化,在与独联体国家的国际贸易中使用卢布进行结算,并在与中国、巴西等国家的贸易中也计划使用双方国家的货币进行结算。虽然新加坡为避免新元遭国际投机者炒卖而坚持新元“非国际化”政策,但完全的新元“非国际化”不利于新元流通,也给新加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造成一定障碍。现在,新加坡允许外国的企业在当地以新元挂牌交易,并允许外国机构发售新元债券。对非居民使用新元的限制也有所松动,放宽非居民在向东南亚等区域发展时借用新元的限制,使其在境外汇兑时更为方便。本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在削弱美元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使这些国家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二)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汇率风险管理“二元体系”具体运行有所差异

在汇率风险的管理主体方面,发达国家通常实行以财政部为主导、财政部和央行共同管理的“二元体系”。美国由财政部主导、财政部和美联储共同管理,财政部负责制定与外汇相关的各种国际金融政策,拥有优先决策权,美联储有具体操作权。日本由财务省主导、财务省和日本银行共同管理,财务省依据《外汇及对外贸易法法》制定汇率风险管理的决策,日本银行依据《日本银行法》执行财务省的相关决定。发达国家由财政部主导汇率问题决定及外汇储备管理的方式高估了经济决策分权的效力,因为仅靠国内体制设计无法根本解决内外均衡冲突问题。新兴市场国家大多采取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管理模式。俄罗斯的汇率风险由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管理,财政部主要通过储备基金和国家福利基金管理外汇储备,央行参与外汇市场交易的主要目的则是维持卢布汇率稳定。巴西由央行主导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印度则仅由央行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具体的管理部门是外汇管理部和对外投资及运营部。新加坡由金融管理局和财政部共同管理汇率风险,金融管理局履行央行职能,通过固定收益投资和流动性管理等外汇市场干预措施实现储备资产总量控制和币种结构调整,财政部下属的主权财富基金主要进行储备资产的投资活动。

(三)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日渐明确、方式日趋完善,各国在实现金融系统和储备资产安全性的同时将储备资产多元化,实现安全性前提下的 收益最大化

国家金融安全和储备资产保值是汇率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日本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把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汇率风险一道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中。俄罗斯和印度的外债管理体系把维护金融市场安全和稳定货币汇率作为首要任务,巴西则由外汇持有者分担汇率风险,央行不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对外汇储备和金融市场的管理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主。新加坡建立网络化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使用现代计量工具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当前各国外汇储备总量庞大、币种结构单一,而主要储备货币美元持续走弱,仅凭风险管理无法完全规避汇率风险,因此,各国采取积极的汇率风险管理措施,将储备资产多元化并用于特定用途以增加收益。日本通过战略资源储备将储备资产多元化。新兴市场国家大多通过主权财富基金管理储备资产,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控股、俄罗斯储备基金和国家福利基金均为利用主权财富基金管理外汇储备的典范,通过对外投资,改变了被动接受储备资产由于储备货币贬值造成的汇率风险,也使外汇储备在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基础上可实现收益最大化。巴西打算利用近年来石油出口的收入创立主权财富基金,并通过政府税收对其进行资助。印度拟成立单独的实体或公司,直接从印度央行购买外汇储备,以此作为主权财富基金。

三、对加强我国汇率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汇率风险管理措施

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70%。在当前美元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我国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减少储备资产中美元的比重。同时,实施金融走出去战略,通过主权财富基金等方式提高储备资产的收益率。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监管水平也有很大提升,这是我国金融走出去的内部条件,而我国企业的国际化需要金融走出去为其提供配套服务,这构成我国金融走出去的外部条件。金融走出去是对汇率风险进行的积极管理,将会实现金融市场稳定性与外汇资产收益性的结合。一方面,仅凭风险管理措施无法完全规避国家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不存在完全无风险的投资,因此,金融走出去要以风险厌恶为基础,尤其是我国在法规、经验和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劣势,所以在收购境外资产时要以保值为基础实现资产增值。目前,中投公司是我国唯一的主权财富基金,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投公司主动放缓投资节奏,资产组合中现金比例近90%,在积极管理汇率风险的同时有效保障了储备资产的安全性。

(二)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能使我国享受铸币税,并有效锁定汇率风险。目前,我国已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正在稳步推进资本项目下的国际收支自由兑换。如果人民币能够在国际结算和国际储备货币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将不需要持有如此巨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汇率风险也将降至最小。货币国际化进程受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金融环境的双重影响,如果顺势而为,就能有效推动货币国际化进程;如果逆势而动,则会给本国带来较大汇率风险,货币国际化的努力也会前功尽弃。国家金融体系的完整性、物价和通胀状况、汇率波动程度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因素是一国货币国际化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我国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要充分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以我国经济金融实力为基础,充分发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稳步推进,严防风险。在汇率市场化进程中,为切断储备资产增长和基础货币供应间的联系,可仿效发达国家引入财政因素干预外汇市场,强化人民币供给约束。

(三)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管。深化国际金融合作

10.广东养猪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篇十

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却甚少人关注到生命的脆弱,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在中国每5分钟有1人因车祸死亡,每1分钟有1人因车祸伤残,每天死亡280多人,每年死亡10万多人,车祸死亡人数占世界15%,且每年增加4。5%,全球车祸累计死亡3000万人,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然而很多人对这一串惊人的数据却无动于衷,并非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不够,从小学到大学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珍惜生命。小到宣传海报,大到交警亲自劝解,甚至亲眼目睹悲剧的发生。但就是有人不把这一切放在心上,非得等到惨剧降至自身上才后悔不已。

吕凯特曾经说过:“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说的就是那些失去才悔恨的人。要知道只有拥有生命,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以安逸的心态着眼看世界,才能低声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才能放声高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激昂。只有拥有生命,保证生命安全,才能使我们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意大道上稳步发展。

每天打开电脑进入新闻网,都可以看到其中一条新闻肯定是关于交通安全。每天都发生这么多的交通事故,希望大家引起重视。不要闯红灯,不要酒后驾车,不要超载超速,不要让绿色大道染上鲜血,不要让生命消失在飞驰的车轮下,不要让幸福的家庭转眼破碎不堪。“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等等的警示语是为了让我们铭记你的生命不单单属于你自己一个人,你的生命更深深地牵寄着你的家人。父母不求你们“报得三春晖”,只求你们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我们要始终记得,安全是维持你生命始终的源泉,事故是在你思想打盹时向你偷袭的毒蛇,为了家庭的幸福,生命的安全,要做到遵守交通规则,人人有责。

上一篇: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一开学准备:初一住宿生开学物品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