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研究

2024-07-05

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研究(共15篇)

1.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研究 篇一

创新活动方式创建服务型党组织

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法、完善服务机制,主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广大党员、服务科学发展、服务社会管理。一是建强服务队伍。加强对社区“两委”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宗旨意识、党性观念、政策法规、廉洁履职、民主管理、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提升党员干部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做群众工作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设立党员群众综合服务大厅,配备各种服务设施,实行“一站式”集中办公。健全服务网络、制定各项服务制度、公开服务电话和各种办事程序。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体系,推行“党总支+支部+企业+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模式,实行党员干部承诺、设岗定责,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季度向群众发放一张征集意见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每月开展一次“党员义务工”活动,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每周开展一次“面对面、心贴心”走访活动,倾听群众呼声;每户发放一张“党群连心卡”便民服务;每名干部记录一本民情日记,记录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四是健立服务机制。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党内激励关怀、结对帮扶机制和党员监督民主评议、重大情况通报、重要决策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等制度,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

2.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研究 篇二

以往提到组织生活人们往往联想到开会, 事实证明, 单调的活动方式是组织生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独立学院与社会生活因隔阂而变成象牙之塔仍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为固于围墙之中, 独立学院党员缺乏对生机勃勃的社会改革的感性认识, 阻碍了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要提高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活动的质量, 必须要创新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形式。

一、基本原则

(一) 突出思想性。

基层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 无论在方式上怎样创新, 都不能脱离党章和学院党员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方式多样的组织活动, 就是要着重解决党员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组织纪律、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自觉增强党员意识, 明确党员标准, 牢记光荣使命, 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经受住各种考验,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 强调特色性。

要突出独立学院的特色,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锻炼并提高党员队伍战斗力。必须紧密围绕学校和本单位发展建设的关键问题、关键环节, 抓准切入点, 精心设计, 突出学校特色。要围绕培养合格人才, 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围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围绕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 立足本职岗位做贡献;围绕体现党员无私奉献精神, 密切党群关系等等,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尽可能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面。

(三) 体现实效性。

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活动要在“有利于严格党内生活, 有利于党员的教育管理, 有利于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前提下进行。党组织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要为党组织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服务, 力求做到动机与效果、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要通过必要的形式体现深刻的内涵, 方式上力求丰富多彩, 内容上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四) 强化系统性。

提高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发挥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效能, 必须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系统思考、系统设计, 不能靠心血来潮、零打碎敲。基层党组织在安排活动时, 要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 在深入分析党员队伍思想状况的基础上, 认真研究制定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活动内容, 明确的组织方式和时间区分, 明确的人员分工和工作职责, 防止和克服主观随意性。

二、基本方式

(一) 以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教育活动。

包括举办各种讲座和培训班、召开报告会或研讨会、重温入党誓言、学习英模事迹等, 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光荣传统教育。此类活动方式具有人员相对比较集中、覆盖面宽、资源节约、简便易行等特点。

(二) 积极开展以模范风采为主题的党员自我形象设计活动。

党员自我形象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善于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直至从内心上热爱党, 拥护党的领导, 带头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 旗帜鲜明;二是勤奋学习, 成绩优良, 带头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三是在工作上模范带头, 在困难和复杂艰巨任务面前勇挑重担, 积极担任学生干部, 在工作中培养和深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四是在生活上勤俭节约, 艰苦朴素, 为创建节约型校园做贡献;五是自觉树立法制意识, 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六是顾全大局, 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能够与同学和谐相处, 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用党员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染身边的同学。

(三) 积极开展以党旗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党员奉献活动。

学生党支部每月开展一次党员奉献日活动, 内容包括义务清理校园周边环境卫生死角, 义务到社区敬老院为老人服务, 义务为中小学生做课外辅导, 义务到环卫处做环卫义工等。

(四) 积极开展以迎接新挑战为主题的党员民主评议活动。

从政治思想, 遵守纪律, 学员意识, 学习状况, 社会工作, 发挥模范作用等方面入手, 建立学生党员评议标准, 强化了党员的单位意识, 提高其党性修养。

(五) 学生公寓党支部积极开展。

以“你阳光, 我灿烂”为主题的党员责任风采大赛活动。以“文明寝室, 和谐楼栋”为主题, 以“展示党员形象, 促进寝室文明和谐”为目的, 活动主题突出, 内容丰富, 形式新颖, 不仅增强了学生党员的责任心, 自豪感, 而且提高了广大同学对党组织和学生党员的认同感。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一) 要把握好节奏。

组织活动要在“新”和“实”两个字上下工夫, 不要过于频繁, “多则惑, 简则明”, 宁缺毋滥。活动太多, 就可能使活动流于形式, 而且可能冲撞单位的整体工作安排, 甚至于挫伤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二) 要围绕和服务于中心工作。

当前,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理所当然也是机关党建的第一要务, 这就要求我们强化“第一要务”的意识, 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 自觉地把组织活动放到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部署、落实, 自觉地将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本部门行政负责人的工作难点和干部职工关注的热点, 作为组织活动的主要着力点, 使机关党建渗透于经济和行政业务之中, 用经济建设的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组织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 要精心策划和准备。

组织活动必须坚持继承、创新和发展的统一, 不能满足于用老思路、老办法开展活动。思路上, 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方式上, 要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从内容和方式的有机结合上, 创设生动活泼的载体, 激发机关党组织的内在的活力, 使活动既体现对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进性的要求, 又注意易于接受, 喜闻乐见。要经常倾听党员和群众的呼声, 掌握思想动态, 充分发扬民主, 以便确定鲜明的活动主题, 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确保活动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 一些地方和高校在高等教育办学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独立学院得到了较快发展。独立学院是介于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这种办学模式下, 党组织应如何开展党团工作显然是一个亟待探讨的新课题, 及时对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创新与发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3.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研究 篇三

关键词:基层团组织;活动方式;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当代青年的交流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发生着显著变化,因此,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工作方式创新,从而更好的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基层团组织需要应对的重要挑战。

一、充分认识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舆论环境、经济文化条件发生着改变,给青年的交流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共青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尤其青年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无疑给青年工作带来较大挑战。首先,从思想层面上分析,当前青年思想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独立性明显增强,导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较大难度;其次,在价值取向方面,当代青年比较关注实用、实惠,尤其对实现自我价值比较重视,而且具有较强的功利心,给青年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较大冲击;再次,在沟通方式上,越来越多的年青人热衷于利用互联网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增加了基层团组织的组织、联系等工作的开展难度;最后,从行为方式上来看,现代青年对精神文化生活、工作、学习的追求日益丰富。例如,喜欢张扬个性、追求时尚与自我等,使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面临较大挑战。上述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致使团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的大大下降。在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方式、运行机制、活动形式存在的问题越发明显。

基层团组织和青年之间的联系最为广泛和直接,其建设水平给共青团各项工作的开展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团中央非常重视共青团工作,且再三强调共青团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根据当前青年行为、价值取向等变化特点,在认真分析不同战线实际和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基层团组织建设与活动方式创新试点工作。

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和活动方式思路

新形势下应认真考虑基层团组织建设整体思路,并将其植于青年群体变化及社会结构转型之中认真考虑与分析,尤其应将提高共青团对青年的凝聚力与吸引力当做工作目标,转变工作思路和理念,加强工作运行机制、工作制度、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创新,集中力量解决基层团组织活力及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为充分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可参考一下内容实施:

1.转变工作理念与思路

工作理念是工作行动的向导,而工作思路关系着工作效率的高低。新形势下,新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致使青年工作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依靠组织管住青年思想与利益显得苍白无力。针对这一现状共青团应在充分把握社会变化的前提下,迎合时代发展,转变“就团建论团建”传统工作理念,对工作思路进行适当调整,即,由之前对青年加以管理和约束,向服务青年、融入青年转变,并尊重青年合理利益诉求,积极的引导和服务好青年;由之前灌输、说教与青年单向交流方式转变为与青年进行平等、自由方式进行交流,将传统组织地位更改为以青年为主体,做好青年的动员、宣传工作;由之前的开展各项活动逐渐向青年生活与实际贴近转变,通过满足青年利益诉求以及兴趣,不断的凝聚与吸引青年;采用多种手法替代仅依靠单一行政化手段为基层团组织提供充足的条件与资源。

2.注重团青关系重构,创新组织格局

很长时间以来,设置共青团组织多依赖单位或系统,而且在单位化政治背景下,共青团组织可借助政治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能够将青年组织很好的团结起来。但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青年群体流动较大,之前共青团组织方式劣势越发突出,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仅有团员而缺乏组织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共青团应从青年责任、青年利益出发,对团青关系进行重构,将之前依据行政区划、系统、单位设置团组织模式打破,利用青年乐于接受的聚集、交流、沟通方式,结合实际情况设立团组织,扩大基层团组织覆盖范围,尤其应注重将范围延伸到虚拟社会,尤其应认真研究建设虚拟团组织的有效手段,构建共青团网络阵地,为基层团组织范围向虚拟社会的延伸奠定基础。

3.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完善团基层工作体系

基层团组织工作的高效实施,需要科学的制度支撑,因此为提高基层工作科学化水平及团组织建设质量,应重视体制机制的创新。首先,建立和完善团员评价激励、教育管理、思想引导等各项工作制度。同时,确保建立的制度在满足基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符合青年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各项制度的合理与科学性,以及执行效率。另一方面加强运行机制的创新。不断完善组织青年、服务青年、教育青年等相关运行机制,最终实现团基层工作体系的完善,使基层团组织动员能力得以提高,保证团各项工作高效、顺利的实施。

4.创新方法方式,提高基层团组织工作效率

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基层团组织工作给青年带来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基层团组织影响力下降非常明显,致使团职能的履行面临较大困难。为此,应加强创新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方式、方法,认真研究社会进步给基层团组织提出的新要求。同时,积极利用现代传媒、网络等手段,实现团职责、青年使命、党要求间的良好结合,使共青团动员、组织能力得以提升。

三、总结

基层团组织建设和活动方式创新是一个系统且长久的工作,需要基层团组织各人员的共同努力。另外,在创新过程中应充分分析社会发展给青年造成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努力寻找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和活动方式有效途径,提高基层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吸引力,为基层团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牢牢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易皓华.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龙妮娜,甘日栋.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01:23-25.

4.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研究 篇四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07期

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是整个社会工业化的组成部分。当前,我省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迫切要求创新现代经营组织制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1.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其衡量标准是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农业经营方式既包括农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包括农业要素的投入方式。确定农业经营方式主要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特点,经营管理水平并考虑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政策法规等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即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和劳动者智能化,决定了在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必须符合集约经营的要求,走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农业发展道路。

2.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顺应世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农业国际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农业生产正向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和商品化转变,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已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而我省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以及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的状况,恰恰是严重制约。因此,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顺应世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趋势,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3.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经营组织形式必须是: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规模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这要求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必须突破血缘关系、自给性或小商品生产方式及经验式管理的束缚,建立契约性组织结构,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通过实行规模化经营,解决传统农业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不相适应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实行一体化运作,解决传统农业产业分割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成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多种组织模式,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发挥了核心作用。

二、当前我省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1.农户家庭经营所占比重大,但生产社会化程度低,效益差。我省人均耕地0.67亩,只有全国水平的48%,且地块零星分散,缺乏大规模耕作条件,80%以上的农户采用的是单家独户的传统家庭经营方式,生产和再生产能力差,这是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难题。一是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目前仍以传统粗放经营方式为主,2006年全省耕种收机械化率19.4%,比全国水平低17.1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支撑乏力,基层农技服务站“网破、线断、人散”,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二是自我消费为主,商品化程度

低。“种粮不如打工,养猪不如卖肉”的农业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现实,极大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户生产大多以满足自我消费为主,商品化率只有50%。三是社会分工不细,专业化水平低。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总量近70%,家家种粮、户户养猪,专业化程度相当低,单个农户要承担购种、生产、技术、养护、收割、销售等环节的经营活动,效益低下。

2.专合组织数量不少,但真正具有合作功能的不多,凝聚能力较差。2007年底,全省各类农民专合组织15761个,成员298万户,带动农户898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7.2%。但不少专合组织服务农户、连接企业、联系市场的功能不强。一是自身实力不强。全省平均每个专合组织固定资产净值不到10万元,平均人数不到200人,已经执行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的不到一半,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不到5%,注册了商标的不到10%,市场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服务功能不完善。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条件的专合组织比重小,相当数量为松散型模式,人数不足10人,无资金、无场地、无设施,运作市场和产业化服务能力较差,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协调工作。三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有的在对社员分红和返利时,成本核算不科学,分配对象、方式、标准、时间均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利益分配未制度化。有的自律能力差,农民与企业、专合组织互不信任。有的带有行政色彩,群众参与意愿不强,名不副实。四是内部运行机制滞后。许多专合组织存在着官办色彩浓、企业参与度较低、缺乏必要调控手段等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晰、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决策机制不合理。绝大部分专合组织尚未建立内部资金互助融通机制,难以开展对社员的内部融资服务,不利于合作社及社员闲置资金的保值、增值。

3.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较快,但自身实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我省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较快,但单个企业实力不强、成长缓慢。改革开放30年来本省鲜有希望集团一类超大型龙头企业,现有企业普遍市场拓展能力较差,在全国大宗农产品加工、销售上拥有话语权的不多,与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地的龙头企业相比,带动农民闯市场的能力相形见绌。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我省龙头企业与山东、河南相比,数量和规模都存在不小差距。如山东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是我省的3倍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是我们的4倍,外向型企业是我们的5倍多。二是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属于初加工,加工率不到35%,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平均不到发达地区的1/3,同业低层次竞争激烈,隐藏较大市场风险。三是助农增收作用不明显。龙头企业大多与农民、专合组织、农产品基地利益联结关系松散,普遍缺乏二次分配。企业与农民互不信任,不少企业得到政策扶持后,并未把优惠分摊到农民头上,甚至与民争利。此外,一些农民即使与龙头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但只要有出更高价格的买主,也往往毁约,致使不少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名存实亡。四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相当一些企业仍是家族式经营管理,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甚至是手工作坊式生产,环境卫生状况堪忧。生产不规范,组织、管理水平低,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农产品质量。相当部分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存在向农民转嫁风险的利益驱动。

4.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政策支持落实难。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专合组织发展、推进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的政策,但往往不能落实到位。一是对专合组织多头管理弊端明显。工商、科协、民政等部门都有管理权力,处于都在管专合而又都不管的尴尬境地,缺少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二是金融支持落实困难。广大农民收入增量较小,融资机构对农民贷款的条件比较苛刻;多数合作组织法人地位不明确、没有抵押资产。农村土地不能抵押,许多龙头企业流动资金困难,转向房地产等其它行业筹集资金,尝到甜头后,往往只保留部分农业项目以享受政策,部分甚至将主要精力财力用在非农项目上。三是财税支持严重缺位。一些地方缺乏纳入财政预算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金额、方式以及办法也有待加强和完善。一些地方担心影响地方收入,龙头企业减免税优惠落实难,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四是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由于工农业比较效益差距悬殊,近10年来,农村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跳出“农门”,“389961”部队成为农业主力军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状况就是维持传统的精耕细作都困难,更不用说推广农业新技术。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专合组织骨干成员严重缺乏。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与农地不可以抵押、工农业“剪刀差”过大并列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因素。

三、因地制宜推动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完善创新

1.完善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在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实践中的核心作用。一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和“分类扶持”的原则,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选择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品牌响的龙头企业,鼓励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与联营,力争在我省有一定优势的大宗、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尽快组成市场拓展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增强带动力。二要不断提升专合组织的服务层次。要积极探索,着力于完善功能、增强实力,逐步引导规范。支持有条件的专合组织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因地制宜发展跨区域的专合组织,鼓励建立省级行业协会,增强凝聚力。三是完善多方合作模式。通过教育增强契约意识,加强法制维护信用秩序,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托管、寄养、二次返利等形式,提倡农民和专合组织采用土地经营权、资金入股产业化项目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合组织+农户”、“专业批发市场+中间商+农户”等组织形式,密切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鼓励进行多种生产经营模式的探索,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增添路径。一要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入股组建合作社,合作社自主经营或流转给专业化生产企业、业主集中经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比如,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发展聚集度高的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等。政府应对此类集中的土地进行投入,主要用于田间道路、灌溉渠道等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值率。二要探索民营农场的经营制度。现阶段可采取股份制方式,鼓励城乡各类投资者出资整合农村土地,农民以资金、技术、机械、土地等入股,建立企业、专合、个体等多种形式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经济实体。三要支持村自治组织发展。生产地点与生活社区高度重合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的一大特点。当前,在将农民的生产组织与生活社区分离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村组织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提取集体土地所有权益、缴纳有关费用增强村自治组织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四要在养殖业中不断完善和推广“六方合作+保险”机制。积极探索创新信贷资金票据化、咨询交易电子化、合作经营一体化模式,力争以“三化”助推“六方合作+保险”机制提质扩面。五是积极推行种养互动新模式。推行“畜牧业建小区、种植业建园区”的做法,探索建立“内循环、零排放”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努力推进农业生态化。

3.强化科技推广,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提供科技支撑。一要积极构建农业标准化建设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农业成果转化,实行农业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标准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规格化和产品认证标识化的“五化”模式。二要加

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投入保障和人员编制,鼓励支持各类农业科技部门采取技术承包、防疫承包、小分队服务、派驻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推广和运用。三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发展适合不同类区耕作特点的农业机具,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引导农户使用农业机械。四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构建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各类信息。

4.着力培育涉农人才,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奠定人才基础。一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结合专合组织的多种业务培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合作组织骨干队伍,形成核心推动力量。二要加大基层干部的培养力度。完善培训机制,培养大批既懂市场经营管理,又愿意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复合型村社干部。积极探索城市各类人员参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鼓励人才下乡。三要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培训基地农户,支持地方探索教育体制改革。允许在基础教育中相对强化学生的技能技术教育,为农村造就一批现代农业经营者,逐步达到把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的目的。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提供政策保障。参照国际经验,制定支持农民专合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调整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建议将现有农业补贴合并为基本性农村补贴和生产性农业补贴两个部分,按实际生产规模提供生产性农业补贴,补贴对象包括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业主。省上和有条件的市(州)县,要由财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发展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导向效应和放大效应,激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配套政策,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形式,明晰农村耕地、林地、宅基地、住房等资源的财产权利和贷款途径,化解农村因无资产抵押而造成的“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矛盾。积极推进资金互助组织的建设,探索建立合作社信贷互助金制度,成立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村镇银行,把农户闲散资金聚集起来,有偿调剂给需要的农户或业主发展农业生产,建立规模经营资金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助,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尽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

负责人:萧少秋 任丁

成员:左志强 刘军

5.中小企业组织创新战略研究 篇五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战略研究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有效的组织创新战略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从区域角度,中小企业可以实施集聚组织形式;从个体角度,中小企业应该向顾客型组织、虚拟型组织和供应链组织转型.

作 者:罗海成 作者单位: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刊 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ND FUJ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003“”(4)分类号:F270关键词:中小企业 组织创新 集聚组织 顾客型组织 虚拟型组织 供应链组织

6.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研究 篇六

摘要

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我国对电力的敏感度越来越高电力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电力企业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是保证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因此充分发挥电力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十分重要。搞好党建工作,是加强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新时期我国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提出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把电力企业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党建工作与电力企业相互促进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企业党建体系,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党建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何推动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各级党组织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新问题。当前创新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不少新问题和新矛盾浮出水面。本文对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创新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时期,电力企业,党建工作

1新时期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的意义

1.1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

1990年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得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企业独特拥有的、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内在能力资源,它是公司拥有的一组独擅的技能,是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和工作活动协调一致的结果”简单地说,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和服务里面的别人没有且难以模仿的知识和技能。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是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全面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是一

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电力企业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和坚强堡垒,是执政党在企业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具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健全的组织体系和优良的组织作风,这是任何西方国家电力企业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电力企业党组织要成为中国特色现代电力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找准这种独特优势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优势的集合点,把党建工作融入经营管理中,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电力企业党建工作,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电力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使石油企业更好地承担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创新是关系到民族、国家、党兴衰的战略问题之一,是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伟大工程,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稳定的大局。

一、推动党建工作创新,不断提高电力企业软实力。通过党建工作创新,把企业党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作风建设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思想和价值理念在广大油田职工的头脑中扎根,对企业内部的制度、文化、感情进行充分的优化整合,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融合力,从而培育出独特的社会主义电力企业文化精神,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资

二、推动党建工作创新,不断提高电力企业执行力。电力企业中的各级党组织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增强电力企业执行力的关键。一是电力企业党组织忠实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从确保国家石油战略安全、确保繁荣的大局出发,严格执行企业经营高效益,经济发展可持续规定。二是党组织在企业重大决策实施中,积极承担着做好决策的宣传动员、解疑释惑工作,通过深入细致地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把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企业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上来,强化企业执行力。

三、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带头表率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企业各部门领导摆正位置,各守其职,各尽其责,恪守本分,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保证企业的执行力。

1.2增强企业党组织生机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中总结了我们党执政6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第五条就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这条经验,习近平主席撰文指出:“反映了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奥秘所在,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由之路”。当前,电力企业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缺乏生机与活力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在于自身不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重要任务,导致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因此电力企业党建工作迫切呼唤创新。

一、电力企业党建工作找准与企业业务工作结合点,根据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党组织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把保证行政业务工作的完成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搞好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把党建工作贯穿到行政业务工作的全过程,根据企业的中心任务制定党组织的活动计划,坚持企业党建工作与部门行政业务工作同步规划和布置。

二、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宗旨。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把服务职工作为党建工作切入点,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是衡量电力业党组织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标尺,党建活动受不受职工欢迎,有没有实效,是检验石油企业党建工作是否具有蓬勃生机与活力的准绳。推进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创新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把服务职工作为重要职责,积极探索和总结掌握民意的沟通渠道,要根据不同情况,探索创新党建工作形式,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员工的需求和呼声作为党建工作的第一信号。

三、创新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电力企业党组织不仅要搞好自身建设,还承担着团结职工、动员职工、组织职工的责任,时刻记住自己是职工的代表,必须服务于职工,切实发挥好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把广大职工团结起来,为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共同奋斗,调动和凝聚一切积极因素到企业的科学发展和中心工作上来。

四、电力企业党组织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随着多元社会的逐步兴起,企业发生深刻变革,许多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往往表现突出,一方面要讲政治和经济责任,完成好石油产业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另一方面,作为重要的国有能源企业,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又不能单单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电力企业党组织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在发扬电力企业党建工作优良传统基础上,大力推进企业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不断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2新时期电力企业党建工作方式和路径

2.1强化思想理论建设

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党对自身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电力企业党建路线方针的制定需要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党建工作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打破陈规陋习的影响,不断创新开拓党建工作格局,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推进石油企业党建工作就无从谈起。为此,必须自觉地提高理论水平,把思想观念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一、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过硬的思想作风,才能形成攻坚啃硬的工作作风,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结合石油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思想理论上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研究石油企业党的建设,促使党建工作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针对电力企业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状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以党员的责任义务时刻鼓励鞭策自己,坚定政治方向,引导党员和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拓宽党务工作人员培训渠道,强化服务意识。电力企业党务工作人员是创新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主体,他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着创新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加大培训力度,着力培养真抓实干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一是以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制定党建工作专项培训计划,严格培训标准,保证培训投入,推进党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建设一支理论强、素质高、作风好、有作为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凝聚其智慧和力量进行工作,并形成长期的党务干部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创新能力,极大地激发其工作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重点加强对“一岗双责”领导人员的党建业务培训。“一岗”是一个领导干部的职务所对应岗位,“双责”就是一个领导干部既要对所在岗位承担的具体业务工作负责,又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责。

三、领导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电力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职工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电力企业党组织必须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统一职工意志,规范职工行为,凝聚职工力量,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电力企业职工思想的有效途径,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服务。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有重要作用,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摆脱过去党组织空洞说教的形式,把党员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党员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端正思想,加强修养高尚的情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培育广大党员、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创新电力企业党建工作思路,带动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工作的发展。

2.2.构建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目前的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党建工作还不够科学和规范是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党中央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指出:要推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构建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已经探索出来的一套好路子。“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三大主要文件组成。《质量手册》是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整个体系运行的依据,主要起到沟通意图、统一行动的作用。《程序文件》规定了实现党建工作目标的基本程序,对党建活动过程进行了程序化规定,规范了活动行为,实现了流程化管理。《作业指导书》是规定体系运行途径的操作性文件,是具体的工作规程,是程序文件的细化和补充,并把党建工作归纳为自身建设、决策、领导和支持群众组织工作、稳定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特色工作、临时性工作等七个方面作业规程,这就基本上涵盖了党建工作的全部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的领导制度、部门包保的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绩效考核的党建工作标准化考核机制三个机制,实行程序化控制、标准化考核、持续化改进,使党建工作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再解决”的螺旋式上升轨道中,逐步实现自身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为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创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创建了一个新机制。规范党建工作制度体系电力企业结合实际,对党建工作的制度进行调整,使之规范有序运行,形成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并使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形成科学的制度,这种制度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体系的一部分。规范党建工作制度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企业积极探索以文本化管理为基础、以程序化管理为主导、以目标化管理为核心、以项目化管理为手段、以全员化管理为支撑的党建运行管理机制,为创新党建工作制度积累了有益经验。一方面,部分电力企业党建基本工作制度还不健全,存在缺失情况,要把老旧党建工作制度进行整合和创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形成一套统一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党建工作制度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根据企业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修改,推动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化和党员组织生活的正常化。结论电力企业党的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国共产党走过90年的发展历程,在党的建设方面确实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基层组织党建尤其是电力企业党建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面对新时期纷繁复杂的国际国

内环境,电力企业党建在理论准备和实践操作上都略显滞后。顺应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形势,充分认识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和现状,正确把握电力企业党组织所处的地位、肩负的职责以及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积极开展党的建设,从多层次、多方面维护和促进电力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新时期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研究,3结论

一、解放思想是先导,要勇于突破条框的限制,书本主义,着力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开拓党建工作新局面,提高理论水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克服安于现状、怕担风险等思想情绪,强化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冷静地对待问题,客观地分析矛盾,积极地探寻对策,以观念更新推动理念更新。

二、党建工作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如果僵化而不能发挥,不能超越前人,必然会使电力企业党建工作效力弱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不同步情况比较严重,必须进行优化设计、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汉林.新时期企业党建[M].红旗出版社,2008.

[2]赵连.新时期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国共产党大庆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大庆历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4]构建大庆人精神家园(铁人精神与大庆人文品质研究论文选)[M].大庆市社会学界联合会.大庆日报社,2005.

[5]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宣传部编著.大庆传统教育简明读本[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盖如垠.抢抓历史机遇力攀战略新高,实现大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跨越[J].在中共产党大庆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7]乔孟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国企党建工作[J].管理,2008.

[8]朱文德.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J].魅力中国,2008.

[9]吴立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重在有生命力和感召力[J].企业家天地,2008.

7.组织学习方式与知识创新研究综述 篇七

组织学习的概念首先是由March和Simon于1958年提出的[1],1965年Cangelosi和Dill在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上发表的“Organization learning:Observations toward a theory”一文则是开始组织学习实证研究之先河。1977年Argris(阿吉瑞斯)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组织中的双环学习》,1978年他又与Schon(熊恩)出版了《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即《组织学习:行动透视理论》)一书,该著作正式提出了“组织学习”的概念,标志着国外学者对组织学习系统化研究的开始[2],也由此,Argris被誉为“组织学习”之父。直到20世纪90年代,组织学习才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此后,国内组织学习研究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组织学习方式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用来区分组织是以何类知识为学习客体,以何种学习行为为手段,以何类学习成果为目标,又可以用来说明组织使用什么样的学习工具及方法来开展学习,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早期国外学者们从组织学习的深度上将其划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方式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由表1可以看出,国外学者从组织学习深度上对组织学习方式的划分在本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只是术语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从横向上来看,最早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类型划分是Argyris&Schon(1978)从学习深度进行的分类,将组织学习分为单环学习、双环学习和再学习这三类。他们认为单环学习是在现存框架内的改变,双环学习不仅包括在现存框架内的改变,还包括对组织目标、本质和价值观等基本假设的检验[3]。从纵向上来看,可以将这些学者提出的组织学习方式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发生在组织既定的假设领域,即组织的规范和要求既定,学者们称这种学习为单环学习、维持学习、低阶学习、适应性学习、线性学习和前期学习等。通过这类学习,组织可以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使组织运作的效果能够符合组织的各项要求。因此,这类学习往往是致力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是检查组织的规范和要求是否恰当,其目标是使组织适应环境,在变动的环境下维持稳定。第二类学习是指组织对既有的假设产生质疑,即对既有的组织规范和要求产生质疑,学者们将这类学习定义为双环学习、创新学习、高阶学习、非线性学习、后期学习和危机学习等。通过这类学习,组织不仅可以检测和纠正错误,还进一步对现存的组织规范和要求方面进行质疑与调整,通过转换组织运作模式来提高组织学习的绩效。与第一类学习相比较,第二类学习涉及的范围更广,操作难度更大。第三类学习是指组织成员对过去组织学习的模式和过程进行研究,找出对组织学习有利或有碍的因素,进而提出新的策略,用以提高组织学习的绩效,学者们将这类学习定义为再学习、三回路学习和期望学习等。这类学习相较于第一类和第二类学习来说,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模式来影响组织学习的绩效,而不是第一类和第二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正。

此外,许多国外学者从其他角度对组织学习方式进行了划分。Dibella和Nevis(1995)认为从知识来源与学习范围两个维度,可以将组织学习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纠错、创新、适应、引进。Moody(1983)认为从学习方式的复杂程度进行分类,组织学习方式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层次,并认为各种学习方式分布在处于顶层的抽象层次的学习和处于底层的具体体验式的学习之间,顶端倾向于用书面符号或语言符号等抽象媒介进行学习,同时对应的是主体状态的被动性。偏向底端的是实践性学习方式,通过调查、实验等实践性方式进行学习,对应的是主体的主动性状态。A.K.Yeung(1998)等基于March对组织学习方向的研究指出组织学习有两个学习取向:学习来源(亲自经验和他人经验)和学习方向(开发新领域和利用既有机会),进而按这两个学习取向将组织学习方式划分为四类:(1)实验学习,即企业通过鼓励员工尝试或实验新的构想、产品、流程,甚至经营方式,来达到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学习方式;(2)提升能力,即企业通过向他人学习、招募关键人才或购并掌握特别技能的企业、机构,或与之合作,以达到吸纳或培养新的知识、技能的目的的学习方式;(3)标杆学习,即企业通过了解、分析其他企业的成功的营运方式经验,并应用于改良本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学习方式;(4)持续改良,即企业利用内部资源持续改良既有产品、技术、服务及流程的学习方式。

国内学者们也根据各自的研究需要,从不同角度对组织学习方式进行了分类。芮明杰等[3]将组织学习方式分类为:(1)干中学:通过行动来证实和改善知识的确信度;(2)学中学:其目的在于知识结构的完整化和系统化;(3)学中干:通过将实际问题引入学习主题,提高对所学理论知识(显性知识)的确信度。贾文玉[4]通过国外学者对组织学习的活动进行分析后,总结出五种组织学习方式:(1)温故知新,即学习组织过去的经验,用以发现新的知识;(2)他山之石,即借鉴外部的丰富知识,使组织获益的组织学习方式;(3)解决痛点,即企业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或通过外部咨询公司寻找并解决问题,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4)试验与随机尝试,即组织及其组织人员在解决痛点问题时,会进行多次尝试,在尝试中获取并积累大量的经验和知识。(5)扩散共享,即组织学习要求所有成员和部门协同工作,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快捷流畅的传播。五玉法和李敬良等[5]根据知识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学习的关系,将组织学习方式分为三类:(1)显性知识的学习;(2)过程学习,即向经营活动学习;(3)隐性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为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

2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知识创造、演化、转移和应用的动态过程,是企业创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含义相当丰富,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成本节省方法的创新等都属于组织的知识创新。它通过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达到创造知识附加值、谋取组织竞争优势的目的。知识创新的一般过程是:组织内外有大量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整理得出相应的知识,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组织的行动,并获得行动的经验,然后在组织内实现检验的协同与共享,最后实现知识的创新。企业的知识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知识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做起,最终达到知识创新。

在众多知识创新的研究中,影响较广泛且体系较完整的是Nonaka(1996)提出的知识创新的SECI螺旋模型理论[6],该理论核心是“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他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实体。它们通过人或团体的创造性活动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转换,这是组织知识创造动态理论的关键。更确地切说,新知识是通过不同属性的知识(显性或隐性)和拥有不同知识内容的个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Dr Wenger(1998)提出了基于实践团队的知识创新,他认为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实践团队可以分享和创造重要的知识。Unilever(联合利华)是这方面的典范,它鼓励将实践团队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的战略中,鼓励把车间和相关的人员结合起来(通常10-12人,有可能是不同地区的),利用生产车间提供的数据、信息和相关的知识来分享和创造新知识。这些实践团队为Unilever带来大量新东西,从缩短停工时间,改进投资决策,到推广最佳实践的模式,跨越部门和企业界限协作的知识创新等。Johannessen(1999)等人开发了一个基于愿景的知识创新模式。与SECI过程不同,他们认为,愿景给出知识管理的方向,它包括促进知识的开发、集成和应用。应当关注对知识创新起关键作用的知识,也就是在组织内保持知识的记录,强调知识的所有类型(包括系统、显性、隐性、隐藏和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需要建立有助于思想的流动,有利于新知识开发、集成与使用的个人和团队网络(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这种网络的构建依靠建立新的信息和沟通结构。新的信息结构包括Internet、Intranet和Externet等。然而,这些虚拟的系统只限于传送显性知识。创造沟通结构是必要的,Mouritsen[7](2004)基于知识资本提出,知识创新不仅仅是挖掘个体蕴含的知识,更是集成知识资源来产生和创造价值,知识资本关注于价值创造而忽略知识的分布式效应。Maria(2006)认为,个体间通过共享和整合其隐性和显性知识来实现行为的改进,并产生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与革新是不同的概念,知识创新关注于产生和应用知识,能够增加企业新的能力;而革新则关注于如何让这些新的能力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以便为企业带来收益。

贾文玉[4](2003)提出了知识创新的七个体现(包括最佳实践提升、经验的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知识性、专家网络、对客户的透彻理解、知识共享意识和知识利用)和四个要素(包括核心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和文化理念)。芮明杰[3](2004)在评价Nonaka知识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型,将知识创新的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选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张志鹏[8](2005)认为,常规化知识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上的创新,表现为投资的回报;另一类是组织内部创新,表现为持续的工艺与管理革新。何绍华和曾文武[9](2007)认为,在企业中,知识创新指的就是将产生的新知识应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它涵盖了从知识产生到知识利用的整个过程。员巧云和程刚[10]认为知识创新的实现由多要素组成,包括知识创新的战略规划、目的、要求、知识资源基础、员工的创新意愿或动力等,知识创新不仅是知识员工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知识转化,更多的是在组织支持和管理下,完成组织知识创新需求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是贯穿于企业各个层次的一系列活动,即:是基于个人的知识创造、团队的知识整合以及组织的知识制度化与创新的,各层次之间的知识创新与运用转移又是每一层次内知识创新管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3 组织学习方式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许多文献提出知识创新来源于某些形式的学习。Baets[11](1998)认为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新的知识不断地产生、积累和有效运用,从而推动了组织的知识创新。Bennet[12](2006)认为在新知识的开发中,组织学习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Adrian等(2007)认为学习包括信息查询、讨论和请教问题,知识创新是学习的结果。何绍华和曾文武[9](2007)认为,知识创新与组织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组织学习对知识创新产生影响,知识创新也会对组织学习产生影响。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有新知识的产生,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也包含着组织学习的过程。可见,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密切相关,组织学习方式对知识创新存在影响。

Mc Kee等(1992)以Foster的模式为基础,指出不同组织学习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创新形态,宁钟和闽雄军[13](2005)提出了基于战略联盟的组织学习方式与知识创新研究。张志鹏[8](2005)提出了基于企业文化认同的组织学习方式与知识创新,他认为通过对企业文化认同度的提高不仅能够促进组织进行深层次的学习,而且能够有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知识创新。陈晓静[14](2009)通过对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分析了组织学习方式对隐性知识创新的影响,认为:(1)干中学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2)从经验中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3)反思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4)忘却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5)学中干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知识冲突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7)交互式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8)试错学习对隐性知识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

4 结束语

8.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研究 篇八

关键词:基层组织建设 创新 建设 发展

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改革创新的创新精神面貌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要贯彻落实十七大党的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服务大众,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企业的护航者,积极构建和谐企业。

1 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必须找准党组织工作定位

国有企业建设作为党的执政基础,在新形势与新观念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建设也是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企业党组织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同时,要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目标,找准定位,明确加强企业党政建设工作的意义,以及对于国家与企业的重要性。

1.1 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

产权制度改革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党组织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所在。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不动摇,国有企业组织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推动企业科学规范发展,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中贯彻国家法律与党的发展路线。党组织必须找准组织定位,处理好法人治理结构关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进企业稳定发展。

1.2 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与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关系

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作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需要企业党组织严格遵守。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企业党组织应该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工作的重要性,找准方向摆正位置。认识到以生产为中心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脉,脱离了该原则也就丧失了党建工作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推动精神,在企业改革发展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生产经营在思想上提供有力保障,最终达成企业稳定发展的目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塑造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理论依据,对企业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从根本上为企业发展提供保证。

1.3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与党政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关系

党组织的基本职责,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党章规定党组织领导班子有权利参与国有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以监督为基础,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对于企业重大问题不参与属于工作的失职,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切实落实实施参与工作,使企业管理者依法行使职权,对企业改革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决策进行参与,并不是直接指挥生产经营。做到合情合理,按照法律有效展开工作,为企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2 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在创新实践中与时俱进

企业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成为了企业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面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需要我们企业党组织从实际出发,积极面对问题,探索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方法。

2.1 适应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

只有与管理体制相适应,企业党组织建设才能正常运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企业改革的推动下,行政管理体制决定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效率与质量。党组织创新建设形式的设立,及时解决企业在党组织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适应新情况,实现企业到哪里党组织基层党建设就到哪里的局面,本着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实现企业的不断扩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跟进,充分发挥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

2.2 适应生产经营发展需求,创新党组织工作方式

推进企业的进步就必须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解决各种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不断壮大的必经之路。企业党组织需要掌控企业发展命脉,着眼于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党组织应该以安全生产与科学管理为基本原则,积极创新,做好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工作。企业党组织需要针对企业重大问题与矛盾,开展党员活动,把日常性工作集中化,最终完生产经营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协调发展。

3 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必须发挥优势,在追求作为中提升价值

社会制度决定了党组织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利用固有优势,发挥自身作用,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有威信,体现自己的价值。

3.1 充分发挥教育优势,注重教育,不断学习,强化引导

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思想教育也是党组织的职责所在。因此,抓好党组织的政治理论的学习也是重中之重。然而尽管不断强调政治学习,依然存在着企业党组织淡化学习的现象。强化学习,用先进的理念与思想引导企业党组织成员积极进行学习,为社会主义和谐做贡献。不断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在实践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克服困难,积极推动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进行。为改革开放企业飞速发展做贡献。

3.2 善于发挥组织优势,做好人才的开发

为了完成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标,做好人才开发管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党组织要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将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作为选择人员的标准,对优秀人才做到选用、培养、使用三步骤,探索人才竞争的新途径,在竞争中不断提升。用科学的发展眼光对于紧缺的人才及时进行引进与培养,建立多渠道人才培养体系,在重视高学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高能力、经验丰富的人才。努力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开发的系统性平台,为企业党组织培养优秀人才。

4 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必须从党组织自身建设入手,在完善自我中赢得重视

作为企业的组织者与领导者,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与完善,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使党组织力量在实践中发挥,这是实现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与此同时,党组织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基于在企业中的影响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党组织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在自身建设上不断进步。

4.1 优化结构,配齐配强政工干部队伍

党组织结构的优化,必须在配备人员上实行严格筛选。党组织需要从实际出发,在人员上进行严格筛选,把热衷党建工作的工作能力强的精干人员,放到党务工作当中。依照严格的筛选,对于工作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行培养。制定一系列的提拔制度与鼓励措施,对于工作能力强,推进力强的党政人员及时调配,通过多途径实现人才的合理化运用,使党组织结构优化,建立一支合理的党务人员队伍。

4.2 加大培训力度

党政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为了达到企业的发展与稳定,实现党政人员培训力度的加大是关键所在。通过选送深造与集中培训等方式,组织人员学习专业知识与党政理论,提高理论素质,培训业务知识与政治理论统一型人才。

4.3 着眼于塑造形象,强化政工干部作风建设

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核心人员,必须强化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讲究实效,严格遵守党纪,深入基层内部,在工作上要精益求精,在组织上实事求是,把企业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高尚的事业来完成。按照党的号召,在企业基层党建组织的建设中起到指导作用,立身于企业发展事业,持之以恒,为提升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奉献青春和才智,为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付出精力和汗水。

参考文献:

[1]宋瑞.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系统论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赵红.电子党务与党建科学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2.

[3]张健.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

[4]李兵.高校党建工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5]林莉,胡玫艳.高校党建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4:42-44.

[6]姜卫平.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98-102.

[7]汪洋.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研究[D].云南大学,2012.

[8]黄红球.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2:30-32.

9.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研究 篇九

青州市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学习型党组织实效

一是“请进来”传经送宝。开设了“海岱书院大讲堂”,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邀请专家学者就行动学习法、读书、国学等内容进行专题辅导,采用电视直播的形式,让干部群众及时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培训,已举办34期,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开阔视野、激活思路的“大学堂”。二是“送上去”高位嫁接。开展“领导干部与高校面对面”活动,与高校、党校建立合作培训关系,对部门负责人、村支部书记、企业厂长经理进行培训。今年以来组织100名党政干部,到北大、浙大等进行“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高级研修班”学习,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走出去”拓宽视野。组织到寿光、诸城进行异地采访,20多次组织到江苏沭阳、昆山、常熟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掀起多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四是“沉下去”实践学习。建立机关党员干部驻村、驻社区、驻项目锻炼等制度,选派3000名机关干部深入756个村驻村开展工作,建立了干群沟通的良好机制;在城市拆迁建设中,形成了以指挥部为龙头,指挥部、项目部、党支部和行动学习小组“四位一体”运作模式,在重大项目先后成立了68个重点工程党委、316个项目党支部;在物流、旅游、花卉等重点产业链上建立产业党工委,每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学习集体,实现了组织形式优化和团队素质提升,以行动学习法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10.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研究 篇十

题 目: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 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研究 作 者: xxx 单 位: 金川集团公司冶炼厂 指导老师:

日 期: 二○一一年七月十八日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

发展优势研究

金川集团公司冶炼厂 xxx

牢固确立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国有企业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实践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是我国国有企业的重大特色和独特优势,是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不断改进和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切实将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

那么,什么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优势包括那些内容,如何才能把这种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则需要进一步地探讨。

一、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优势的内涵

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优势应该是党的政治优势在国有企业的延伸。它涵盖党所固有的能对企业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全部优势,这个优势是政治优势而不是别的优势,它可以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出来,并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力、创新力、凝聚力、执行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并从总体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质量。

过坚持和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能更好地 发挥职工在资产监管与保值增值中的民主管理作用; 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各方关系,能更好地形成企业内部共谋发展的整体合力。如何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推进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将政治优势尽快转变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 度迫切需要;不仅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客观需要,也是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要求。

(二)准确理解国有企业党组织的职能定位。根据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中的职能定位为:“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的保证监督作用;对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的支持监督作用;对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参与监督作用;对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作用”。

(三)准确把握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十分宝贵的财富和重要的发展资源。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党组织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优势,这些优势往往又是其他类型企业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优势。具体分析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理论优势。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党,有着反映社会发展 规律、适应社会发展、推进社会发展的先进理论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

政治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企业各级党组织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模式和新经验,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1、必须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一是必须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实现党对国有企业政治领导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党对国有企业党组织职能的准确定位。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不仅要明确充分发挥好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既是党章赋予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也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确保国有 产保值增值、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还要按 照参与决策、带头执行、保证监督的总体要求,将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更要坚持和 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企业领导制度,让符合条件的党委成员依照法律程序进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党组织参与决策的领导体制。

2、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作为经济组织,企业的党建工作要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要把保证和促进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全面提升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和党

感,勇于承担经济责任、政治责 任和社会责任;使企业领导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 识和责任意识,始终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企 业负责、对职工群众负责。把党的理想信念融入企业 愿景和目标,不仅能够着眼于当前的经济效益,而且 能够更好地兼顾长远发展;不仅能够着眼于自身的物 质利益,同时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更大的贡献。国有企业的这种理想追求,将极大地提升社会对 企业的认同感,并大大增强企业员工的精神动力。

2、要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变为企业的发展力和创新力。企业党组织要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上,发挥积极 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强调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这既为国有企业制订自身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指导,更为国有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中央提倡自主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这为国企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有企业党组织不仅要 带头执行好党的方针政策,更要敏锐的捕捉党的方针政策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选择发展道路、获得发展机会。

3、要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变为企业的领导力和协同力。通过围绕生产经营管理这个中心来开展企业党组 织的工作,把企业党组织的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机融合 起来,切实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做好企业管理中的政 治工作,使党组织工作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 要内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领导力和协同力。

前必须广泛征求职工意见,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提请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企业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必须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的情况,并由职工代表进行民主评议。

11.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研究 篇十一

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侧重于科研和教学, 尤其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 且忽视了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性和统一性。国内学者关于将此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进行研究的较少, 本文将在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基础之上, 对学研教协同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研究, 这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2 学研教协同理念

学研教协同理念是一种新型的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 所谓学研教 (“Learning-Research-Teaching” synergy, LRT synergy) , 是指高校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学研教协同强调高等教育中教与学的互动以及高等学校中教学与科研统一, 其中教与学的互动以教师和学生都参与科学研究为联结纽带, 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以学生参加科研为条件。目前已经有学者认识到科研和教学统一的重要性 (邱学青等, 2009;郭传杰, 2010;汪锋, 2011等) , 但忽视了学生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学、科研和学习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学研教协同的教育教学理念正是突出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科学研究为载体的三者之间的协同统一的作用机制。

学研教协同的理念正是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提出的基于学研教协同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为主导, 科研为载体, 基于教学、科研、学习互动协调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活动, 其目的是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学研教协同是形成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培养创新性人才和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3 学研教协同的教学组织方式研究

3.1 推进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实现学研教协同的有效教学组织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形式上追求多样化, 从而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从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中获得惊喜。产业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机制,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促进了教学与科研协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1) 开展产业调查与问题导向式学习。

引导和鼓励学生关注产业经济领域的问题, 随着教学进度而逐步解答, 并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互助解答, 授课教师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解答和拓展学生所提的问题。用teamwork等形式的产业调查分析, 不仅可巩固同学们产业经济学的专业知识, 而且在实践中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推进案例讨论与探究式学习。

产业经济学的大作业和案例课内容为动态和开放式, 每学期教师根据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和社会关注焦点的变迁, 更新内容, 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案例, 同时采取寓教于乐的课堂游戏和视频资料提供案例讨论的素材, 以课堂讨论和课程大作业进行,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将理论和实践问题相结合的分析能力。

(3) 加强课题小组合作式学习。

根据科研项目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课题小组, 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讨论往往能产生“头脑风暴”式的创新成果,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激情。在合作中互助学习,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对产业经济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参与课题研究的同学理清了思路, 并对模型的建立和数据选取问题进行了优化, 其它同学则深受感染, 不仅体验了参与科研的热情与主动性, 而且了解了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 同时课堂学习的知识得到拓展。

3.2 加强教学性研究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 还需重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教学研究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它强调对教学过程的思考与领悟、实践与探索。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必须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及社会经济的新形势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研究, 即教学性研究。

(1) 积极探索网络教学。

《产业经济学》课程组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探索与实践网络教学方式, 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借助产业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产业经济学课程学习网站, 以现代教学理念建构本课程网络教学资源, 围绕教学大纲, 完善了教辅材料, 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省级精品课程学习网站, 开展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 开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等。网络资源的深层次利用已经成为本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

(2) 继续尝试双语教学。

《产业经济学》课程组通过学习专业英语词汇、指定国外经典的《产业经济学》教材作为参考文献不断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双语教学充分发挥权威外文原版教材特点, 更多地弥补当前国内产业经济学教育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差距。在教学中按照渐进式教学模式, 随课程进度和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适应而逐步提高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双语教学辅助资源。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相互总结经验, 并就双语教学多次组织学生评教座谈会, 在保证专业知识教授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促进学生提高专业英语运用能力。

(3) 完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研究课件、制作课件, 在课堂有效利用课件, 才能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教师制作的精美的《产业经济学》中英文的多媒体课件, 在精品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学习下载。根据产业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教材教辅资料的修订情况不断完善与更新多媒体教学课件。

(4) 开创特色教学。

充分发挥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背景和工科背景优势, 产业经济学教学的教学内容特别突出高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产业、汽车产业、网络产业、资源和能源产业等本校优势学科支撑的产业, 并在教学中以专题教学的形式予以体现。每周均由教授和年轻的博士轮流给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经济学科前沿专题》, 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专题反映本课程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同时利用每周周四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 每周请一位老师讲述其近期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邀请其它老师和鼓励低年级、高年级学生旁听, 并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这些专题教学和特色教学已经走在了国内产业经济学教学研究的前列, 不仅取得了较好的创新型教学实践的效果, 而且也为国内同行起到了示范推广和借鉴作用。

4 结语

在学研教协同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目标明确、特色鲜明, 已经建成武汉理工大学和湖北省精品课程。基于学研教协同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创新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中实施的基于学研教协同的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组织创新, 包括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的教学内容的案例教学、特色教学, 体现研究性教学的课堂讨论、产业调查, 使学生在学习中探索, 在研究中学习,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起到了明显作用, 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邱学青, 李正, 李菊琪.创新大学师资管理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4) .

[2]郭传杰.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培育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6) .

12.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研究 篇十二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

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13.企业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研究 篇十三

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我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按照局党委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单位党委于去年建立了“创建学习型单位、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整体活动规划。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和探索,结合我单位工作实际,对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综合素质的意义、方法和措施有了深刻的领悟。

一、充分认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意义,增强干部职工不断提高素质的自觉性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是顺应新形势、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由知识和信息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但对于国家和民族,而且对于每个企业和个人都是一次机遇和挑战。学习是前进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发现和运用新的知识,才能应对新环境的挑战,实现创新和进步。在宾馆酒店业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资源共享、市场共有的全新的环境,众多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和我国本土的投资机构大举进入并高位抢滩中国酒店市场,近年来我市的中、高档酒店更是不断崛起。这样的环境,使我们需要面临着许多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因此,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有利于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推进工作创新和进步。

(二)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是企业不断得以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不断推广和运用。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有文化、善管理和精心操作的团队,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组织,对企业适应新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提出了迫切要求。素质源于学习,干部、职工素质的现代化又取决于学习,而创建学习型组织无疑就是实现这种素质现代化的源头。因此,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全面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我馆自去年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以来,就把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主要目标,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渗透到抓职工队伍建设的工作当中去。

二、不断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把我馆切实建设成学习型企业

通过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使我感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创建是一个持续的、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稳健推进的原则,需要健全各项措施,需要观念的创新、学习机制的完善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正确的组织领导。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有执行的动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阻力。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首要问题,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多年来,馆党委坚持对党员和职工思想状况进行分析与调研工作,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我馆有些党员干部对学习存在着惰性心理,学习没有目标以及不愿学习等问题,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习成为一种制度、一种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强调了学习的“三种理念”。一是“学习为本”理念。使大家认识到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更是进步的基础,创新的前提;学习不仅是对提高个人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竞争优势的力量之源。二是“终身学习”理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适应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必须把过去的单纯求知变为一种生存方式,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是“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理念。把工作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把学习与工作一样要求、一样对待、一样检查、一样落实,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通过引导和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我馆形成了非常浓厚学习气氛,由让我学,转为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目前,馆领导班子成员专科和本科学历各占17%,本科在学占66%,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专科以上学历占50%。

(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保障。

创建学习型组织,要特别重视制度约束的作用,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培训和教育,同时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学有所成的“学习型”干部、职工给予表彰和奖励,形成“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良好氛围。

在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过交流、参观考察、论文研讨等形式,加强对知识的交流和沟通,促进资源共享。同时,还开展了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更新观念、促进发展为主题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理论、学业务、学管理,既把握学习的系统性,又突出学习重点的阶段性,缺什么,学什么。这种自主化的学习,因时制宜、因人

施学,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学习型组织”具有动态发展性,它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建设学习型企业的环境,关键是倡导团队学习和提供物质保障。

团队学习是学习型企业的基本学习形式,形成团队学习首先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大家在个人学习的同时,注重合作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建立系统思考、相互支持、协同配合的团队,使学习不再是个人的学习,而是“共同的学习”、“持续的学习”,形成学习的系统化、组织化、自觉化。在这方面,我馆开展的有良好的风气、有向上的精神、有和谐的氛围、有团队的意识的学习活动,提升了全馆干部职工的团结、协作意识,增加了我们的凝聚力和学习力。

在加强硬件建设,为干部职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上,我馆专门在《天津宾馆》报开辟了建立学习型企业专栏,并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期间增添了DVD视盘播放器等学习设施。通过报纸、简讯等的形式,形成学习网络,使科室与科室、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交流。

(四)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

建设学习型组织,要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要把建设学习型组织列入全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在这里,我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一个学习型的班子,才能带出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我馆在班子成员中开展了突出重点解决“思想上的动力、工作上的能力、班子的合力”的学习教育,塑造学习型班子,带头推行全新的管理理念,带头组织开展学习,推进了馆内的学习氛围、创新环境的形成。

三、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树立天津宾馆的良好品牌

(一)强化教育,不断提高我馆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

干部职工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影响到我馆的品牌效益。因此我们在强化干部职工队伍的管理中,要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要抓紧政治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职工队伍;要根据的实际情况抓好主题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和周到服务的意识;要抓好业务工作的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的服务本领。

(二)强化培训,不断提升我馆干部职工的服务水平。

作为一个经营性的企业,必须把干部职工业务技能的培训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同时注重人才和后备力量的培养。要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不断实现干部任用的年轻化;要加强岗位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服务能力;要采取奖励的方式鼓励在职学习,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层次。

(三)强化服务,不断改进我馆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

作风建设一定要作为一项制度来抓,通过学习教育、建章立制等具体措施,来规范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抓好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形成加强作风建设的新机制。

14.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 篇十四

一、引言

2012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达到近5, 000万家, 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 占据新产品的75%, 发明专利的65%, 工业产值、实现总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50%和68%左右, 提供了大约85%的城镇就业机会。但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同获得资金支持度不成正比, 同美国、日本、韩国直接融资比例超过50%相比, 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一) 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

资产评估机构缺位, 因而难以快速准确地评估企业资产价值, 不能充分反映企业资产运营状况, 使金融机构不能通过资产抵押形式向企业提供抵押贷款;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层相对素质较低, 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素养, 财务管理十分混乱;同时, 许多中小企业出于多种原因, 往往存在两本账、三本账的现象,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导致银行对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无法辨清, 对贷款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也无法进行。

(二) 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力不足。

中小企业规模小, 缺乏融资平台, 加之中小企业众多, 涉及行业及领域千姿百态, 经营内容和商业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这就为银行及金融部门专门为中小企业制定融资政策及方案带来不便。中小企业信息量不透明, 银行信息搜集量大, 监管费、保险费高, 增加了银行数据和信息搜集成本;企业创意不足、产品生命力较短, 企业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不够清晰, 银行缺乏企业发展相关数据和资料。

(三) 缺乏金融贷款专营机构。

我国金融机构中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加之我国金融准入管制, 民间资本不能全面真正进入金融行业, 即使目前出现的一批专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贷公司, 在数量和规模上也不足以满足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四)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贷款、担保机构。美国、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都采取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扶持, 并有相应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保险;二是缺乏中介机构的支持。我国的社会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法律支援等提供中介支持的中介机构发展较晚, 较少向中小企业直接开放;新成立的一些中介机构商业性较强, 服务收费高, 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三是国家对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没有有效的政策, 使得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几乎不可能。

三、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对策

(一) 建立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平台。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银企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需要建立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和财务信息披露通道。通过互联网技术, 中小企业的一些利益相关者经企业授权后, 也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获取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解决中小企业内部信息表达不规范的问题, 使信息披露公开化和透明化, 减少外部投资者的信息获取成本, 从而相应地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更有利于企业的融资。

(二) 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

进行股权融资、夹层融资、优先级债务贷款、发行AAA级债券等多元化的混合资助方式。组建投资公司、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积极利用第二板块资本市场。引入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 改善资金流现状, 提高资金周转率、后续研发力。直接利用外国投资, 使融资国际化, 实现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化。

(三) 建立金融贷款专营机构。

大力扶持现有的一些规模小、管理健全、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银行;也可由政府主要出资推动创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同时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组建股权多元化的民营银行。建立商业性中小企业银行, 可由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或者城乡信用合作社联社改制而来, 充分发挥地方性银行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 建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专营机构, 为中小企业服务。

(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应加强对民间金融产业政策导向意识的培育, 加强民间借贷的引导和服务, 选择具有市场前景、成长性好的项目为依托, 优化民间投资结构。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正常金融秩序的信贷资金使用加大治理力度, 减少围绕信贷配给的讨租现象;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倾向。中央财政预算设立中小企业科目, 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 国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并通过税收政策, 鼓励对这一基金的捐赠。

摘要:中小企业发展速度较快, 为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 但融资难仍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资金缺乏难题, 分析融资难主要原因, 提出创新融资方式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

参考文献

[1]曾鸿志, 黄思明.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企业经济, 2012.12.

15.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创新 篇十五

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时采用的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一般而言分为两种: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

(1)直接筹资方式

(2)间接筹资方式

(1)股权筹资

(2)债券筹资

股票及债券的某此缺点。

(3)借款筹资

(4)商业信用

(5)国家投资

(6)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信贷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之间,尤其是国际间投资、筹资的一种方式。通常做法是:不用现汇而在信贷基础上,由其他企业或外国厂商为本企业或我国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技术、原材料,投产后以本企业产品返销方式分期偿还设备、技术或原材料价款。

(7)租赁筹资

(8)联营筹资

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一)大力推进以股权融资为主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二)建立中小企业基金,加强和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应尽快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基金,用于中小企业的创业资助、技术创新和风险经营,保证中小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科技成果产业转化能够顺利完成;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资金方面,银行可考虑采用英美银行“透支账户”管理方式,即给账户合格的申请者一个可透支额度,并根据情况发展调整这种额度。这种方式不仅可扩大银行的贷款业务,而且有助于控制或降低银行小额贷款的风险和管理成本。

(三)为中小企业开辟债券融资渠道,发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我国《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不能参与企业债券的发行,但其中许多规定给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设置障碍。政府应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和债券资信评级的基础上允许中小企业中一批成长性强、资产结构合理、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发行短期企业债券。同时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为不具备创业板市场和二板市场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所需的资金。

(四)改进和试行适应融资方式转换的融资办法和融资工具】

1.综合授信

综合授信是指银行通过对企业信用等级、偿债能力等方面的调查,对一些经营状况好、信用可靠的企业,授予一定时期内一定金额的信贷额度,企业在有效期与额度范围内循环使用。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营运情况分期用款,随借随还,借款十分方便,节约融资成本。2.信用担保贷款

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中,已有100多个城市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这些机构大多实行会员制管理的形式,属于公共服务性、行业自律性、非盈利性组织。会员企业

向银行借款时,可以由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予以担保。另外,中小企业还可以向专门开展中介服务的担保公司寻求担保服务。

3.买方贷款

如果企业的产品有可靠的销路,但在自身资本金不足、财务管理基础较差、可以提供的担保品或寻求第三方担保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按照销售合同,对其产品的购买方提供贷款支持。卖方可以向买方收取一定比例的预付款,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困难。或者由买方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卖方持汇票到银行贴现。

4.项目开发贷款

商业银行对拥有成熟技术及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或专利项目的中小企业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将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对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稳定项目开发关系或拥有自己研究部门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银行除了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外,也可办理项目开发贷款。

5.出口创汇贷款

对于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银行可根据出口合同,或进口方提供的信用签证,提供打包贷款。对有现汇账户的企业,可以提供外汇抵押贷款。对有外汇收入来源的企业,可以凭结汇凭证取得人民币贷款。对出口前景看好的企业,还可以商借一定数额的技术改造贷款。

6.金融租赁

案例:青岛啤酒的筹资策略

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但企业若没有资本投入是难以实现盈利的,因此筹资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而筹资又有代价的,不同的融资方式,企业付出的代价也有所不同。就中国上市公司筹资现状而言,股权事资是其主要融资方式,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普通较低。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仍将配股作为主要的融资手段,进而又将增发新股作为筹资的重要手段,这与发达国家“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次之,股权融资最后”的融资顺序大相径庭。其原因主在于以下几点:

1、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发放率低,股票发行成本低廉,与境外市场高昂的发行成本相比,在与市盈率相适应的条件下,境外市场的筹资成本大概是A股市场的5-6位,A股市场融资效率较高。与此同时,对上市公司经营者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市公司成了大股东“圈钱”的提款机。

2、金融监管力度的日趋加强和银行信贷终身负责制度的实施,使得银行极为惜贷,从而使得企业获取长期贷款比较困难,并且贷款利率相对较高。

3、经营者对负债融资到期还本付息这种硬性约束感到有极大的压力,因而不愿意冒险进行负债融资,致使上市公司争相增发新股,成为除配股之外的又一主要的筹资渠道。】

一、捆绑式筹资策略

然而就在此经济环境之下,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突破陈规、勇于创新、创造性地采取了增发与回购捆绑式操作的筹资策略。

2001年2月5日至20日,青岛啤酒公司上网定价增发社会公众公司普通A股1亿股,每股7.87股,筹集资金净额为7.59元。筹额效率较高,其筹资主要投向收购部分异地中外合资啤酒生产企业的外方投资者权,以及对公司全资厂和控股子公司实施技术改造等,由此可以大大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2001年6月,青岛啤酒股份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作出了关于授权公司董事分于公司下次年会前最多可购回公司发行在外的境外上市外资股10%的特

别决议。公司董事会计划回购H股股份的10%,即3468.5万股,虽然这样做将会导致公司注册资本的减少,但是当时H股股价接近于每股净资产值,若按每股净资产值2.36元计算,两地市场存在明显套利空间,仅仅花去了8185.66万元,却可以缩减股本比例3.46%,而且可以在原来预测的基础上增加每股盈利。把这与公司2月5日至20日增发的1亿股A股事件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出,回购H股和增发A股进行捆绑式操作,是公司的一种筹资策略组合,这样股本扩张的“一增一缩”,使得青岛啤酒股份公司的股本仅扩大约3.43%,但募集资金却增加了将近7亿元,其融资效果十分明显,这种捆绑式筹资策略值得关注。

二、动因分析

青岛啤酒股份公司之所以采取此种筹资策略,主要是基于增发新股及股份回购等动因来考虑的。

(一)增发新股的动因

1、融通资金,持续发展。从资本运作角度出发,上市公司为了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寻找并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证企业项目的顺利实施。上市公司通过配股筹资面临着困境,其主要原因是拥有绝大多数股份的国有股持在者普通资金匮乏,无货币资金参与配股,难以满足上市公司(特别是大股东)筹资的要求;再加上国家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缺乏一个畅通的流通转让渠道,其参与配股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放弃配股,又会使国在法人处于不利的投资地位,甚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需增发新股。

2、调整股权结构。目前,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普通存在国有股比例过大、社会公众股比例偏小的现象。据统计,在2000年上报的沪深两市A股公司中,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在总股本的比例超过50%的公司有498家,占全部1040家公司的47.88%超过75%的公司有406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9.04%,有的甚至达到93%以上。形成事实上的“一股独占”或“一股独大”。增发新股由于全部为社会公众股,相对提高了社会公众股的比重,有利于发挥社会股东的监督和决策作用,有利于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司管理结构。

(二)股份回购的动因作用

1、实现经营目标。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及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资金大量闲置,一时又没有投资项目投入的公司来说,与其闲置资金不用从而增加企业资产增值压力,还不如将资金用来回购部分股票,以减轻公司未来的分红压力,同时提升股票内在品质,为股价上涨创造空间

2、改善股权结构,使公司符合绝对控制企业(股权比例底线为30%)的规范。通过回购并注销国有股,能迅速有效地降低国有法人股在全部股本中的比重,改善股本结构。

3、优化资本结构,增强盈利能力。通过股份回购可以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更充分地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强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从而提升公司股价,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给公司股东更高的回报,同时增大其他公司对本公司收购的难度。

4、增强上市公司的持续筹资能力。从资本运营的角度出发,上市公司为了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育并不断加强公司持续的筹资能力,重视证券市场的再筹资能力。】

(三)捆绑工筹资策略的财务效果

上述筹资策略,将给上市公司带来显著的财务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得了生产经营及扩张规模所必需的资金。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具有筹资最大、财务风险小、筹集资金质量高等优点,通过上述筹资组合策略,在市盈率较高的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公司既可以筹集大量资金,又没有增加公司的分红压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调整了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设计极不合理,非流通股份占绝对控制地位,通过增发社会公众股和回购非流通股,可以大大降低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同时以满足国家对绝对控制和相对控制企业的目的,有利于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3、提高了公司的融资效率。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大多采用上网定价发行方式,该方式发

行费用高,融资速度快,并且在中国发行失败的可能性极小,通过股份回购可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可使公司的筹资成本最小化,两方面都对公司提高融资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4、提高了公司每股的收益并提升了公司的市场价值,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份公司的每股盈余是衡量公司管理当局经营业绩的重要标准。通过筹资组合扩大了企业经营规模,培育了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股份回购缩减了公司股本总额,两方面都对增加每股盈余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结果大大增加了每股收益,吸引市场投资者作出积极的反映,推动股价的大幅上扬,在投资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公司的发展前景也可被投资者所认同。

5、优化了财务杠杆,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增大了其他公司收购的成本,进而有效防止了被其他公司恶意兼并或收购。

6、从纳税的角度考虑,股利应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而资本所得税的税率远低于股利所得税率,将股份回购看做是一种替代现金股利的股利分配形式,无疑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总 结:

上一篇:安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讲话稿下一篇:38妇女节的300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