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8-10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7篇)

1.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一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112―01

中学生物教育在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物知识中蕴藏着大量德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挖掘教材,渗透德育,这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1.挖掘教材中体现人文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内容。比如,七年级生物第一、二单元,“了解生物圈”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生懂得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适应,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八年级教材中“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内容,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的种类和怎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各种生物资源逐日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2.挖掘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例如,以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揭示生物体从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这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教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一是注意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观点教育。例如,动物的各个器官系统,有它各自的生理作用,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每个系统对整体有影响,整体也影响着每个系统。二是注意构造和功能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根的结构和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是相适应的。三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一颗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是内因,还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四是注意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大量植树造林,扩大森林的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改善气候条件,适宜的气候条件又能促进生物的生长,增加动物资源。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调动起学习热情。

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编辑:谢颖丽

2.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二

1、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贯穿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生物是一门探讨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贯穿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学科的正确认识。不仅能学好生物学科的知识, 并且能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世界观的正确方法, 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 运用简洁明了的方式,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

(1) 各种生物现象之间是联系的、辨证的、统一的

生物学是一门辨证统一的学科。在进行生物教学时, 要让学生理解如下三组辨证关系:一是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为例, 因为不同的氨基酸构成不同的蛋白质分子, 数目众多, 排列次序也是千差万别, 而由氨基酸构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也是各不相同, 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也是多样的, 多样的结构决定了蛋白质具有多样的功能:一些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人和动物的肌肉主要组成部分是蛋白质;一些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 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起到运输氧的蛋白质的作用;一些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 如人体和动物内具有的抗体能有效消除外来蛋白质对机体的损害, 有免疫的作用。总之, 不同的蛋白质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二是生物的整体与部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各个部分是联系的, 相互作用的,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等构成细胞的基本单位, 各自分工明确, 共同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只有完整的细胞才能顺利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人和动植物各个细胞、组织、系统都担负这不同的功能, 互相协调, 共同组成有机的生命体。三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是辩证统一的。生物体通过淘汰选择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二者之间相互影响, 生物体会影响环境, 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体的生存发展, 例如, 地衣是生存能力很强的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能在严寒峭壁中生长, 地衣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但是环境也必须在地衣所能生存的范围之内, 否则地衣也会死亡。地衣在生长中分泌的地衣酸有很强的腐蚀作用, 不断侵蚀岩石, 再加上自然界的风蚀作用, 岩石逐渐会演变成适合其他生物体生存的环境。

(2) 各种生命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透过各种生命现象研究其本质规律, 生物界的各种生命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例如:生物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 遵循这种规律能促使资源合理利用, 使资源循环再利用, 为人类服务。在农业生态系统中, 将农作物的秸秆制作成饲料喂养家畜, 将家畜的粪便放入沼气池产生沼气, 沼气可用作燃料, 而沼气池中剩下的沼渣可以继续做肥料, 最终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提高效率, 而如果将农作物秸秆直接焚烧作燃料, 就不会达到资源的多级利用, 不会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不仅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且也能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效益。

2、在生物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材中有多处我国生物在具体领域所取得的不同成就, 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的科学和权威性,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增强学生的探索求知欲。例如, 1992年我国成功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对乙肝的预防有着重大意义;1988年我国成功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 在导入其他作物细胞中时培养出了抗病毒能力更强的新品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我国在生物学上去的成就,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形成科学态度

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科学态度是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 它贯穿于每一教育活动中。在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学发现史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如教材中所涉及的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这些发现蕴含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适当穿插前人成功的例子, 将科学家的严谨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介绍给学生,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二、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典型示范作用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因而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德育典型示范作用。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 特别是在进行生物教学中, 不要单纯的认为生物学只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 而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例如, 在讲生物学的发展史时, 向学生讲述达尔文在生物学道路上的孜孜不倦, 培养学生不怕挫折敢于挑战的精神。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需要被认可。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德育上具体体现为自我学习能力, 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 他们有着独立的价值观、世界观, 在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占据着主导作用, 教师要善于提高学生培养正确的观念,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例如, 在教材中讲到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教师应适时的引导学生, 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思考如何减少物种的灭绝, 给予充分的空间让他们思考, 这不仅能打开学生的思维,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总之, 生物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 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要根据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 最终达到智育和德育共同提升的目标。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德育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也应重视德育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将德育贯穿其中, 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因此, 不可忽视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

参考文献

[1]王伟平.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学研究, 2007, (7) .

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三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1.颂扬古今生物科学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初中生物提到我国古代就有《山海经》、《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等光辉论著;我国远在四五千年就建立了农业,三千年前就有了室内养蚕和驯养家畜等;1965年我国又在生命起源问题上获得突破,即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997年英国科学家克隆了绵羊“多莉”,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早有研究,细胞核移植技术领先于世界。本人还随时收集和积累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我国生物学所取得的现代成就和动态来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心灵火花。所有这些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理想。

2.叙说丰富的生物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学生物教材中,对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状况作了些简介,如我国有恐龙时代的蕨类化石——沙椤;我国的裸子植物资源居全世界首位,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而且水杉、银杉、银杏等是闻名世界的珍稀裸子植物;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有许多的珍贵特产的种类,如褐马鸡、丹顶鹤、白鹇等;另外,娃娃鱼、白鳍豚、扬子鳄、大熊猫等也都名扬海内外,享誉世界。然而,中国的悬铃木被冠之以“法国梧桐”,麋鹿的故乡却要从外国引种麋鹿……,残酷的史实告诫我们,只有祖国的发达强盛才能保护自己的丰富资源,发展自己的丰富资源,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研究,无不受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配,所以在传授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笔获得一些生物学的具体知识更重要。

1.渗透生命物质性的观念。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因此生物学关于生命的物质性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生物教学中强调构成细胞的几十种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自然界存在的动植物本身是物质,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成原始生命,再经过生物进化,形成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从而使学生头脑中残存的这样那样的有神论得到彻底改正。而生物进化是由于自然选择,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形状相似是由于遗传,子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与亲代之间的性状差异是由于变异,遗传和变异为进化提供了选择的材料,生存斗争又推动了生物的进化,这样是学生在接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渗透世界物质性的观念,引导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渗透辩证的观点。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如动物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神经的兴奋与抑制、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为例,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新陈代谢由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组成,二者是矛盾对立的,但它们又是相互依存和联系的: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而异化作用又为生命活动包括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能量。生命体正是由于这两个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的过程,组成为新旧更替的全过程,推动着生命活动向前发展,体现了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辩证、统一”的关系,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生物个体的表现性,不仅要受到内在因素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的影响。

三、注意把握德育的特点与方法,增进德育效果

1.讲求目标的针对性和方法的渗透性。思想教育要讲求实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初中学生以直觉和形象思维为主,可以使用形象化语言,列举生动的故事等。讲求实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识特点和心理特点,当代学生富有朝气,积极进取不墨守成规,富有时代的敏感性,善于独立思考,有求是精神,这是主流。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一定影响,所以要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积极正面引导。

2.讲求育人的情感性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性。情感性指的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辩证统一。通理先通心,方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德育教育正是如此。“动之以情”这个情来自于对全体学生真挚的爱,来自于对学生满腔热情的希望和殷切的期待,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强烈责任感,因此教师在讲台上精力应当高度集中,胸装学生情绪饱满、热情洋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感染学生,以此来引起学生大脑的兴奋性,集中注意力,产生良好的情感。

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才可能取得满意的德育效果。因此,教育的成功还需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人品、学识、工作态度、教学水平以及行为举止等时时都在接受学生的检验。所以教师只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其自己的良好形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还要在平常的教学和生活中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经常给予学生以帮助和鼓励,既要热情关心又要严格要求,既当学生的教师又做学生的朋友。以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愿望就容易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的师德形象也将自然而然的成为学生品德成长的楷模。学生的爱戴和信任又将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教学相长。良好的师生关系似德育教育的催化剂,可以更好的发挥生物教学的德育功能。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激发学习积极性,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也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学生物学》1998.4.第15页

4.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四

论文关键词:德育渗透 教书育人 勇于探索 献身科学

论文摘要: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这对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提供新的契机。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德育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学科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在德育大纲的实施途径上又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与各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中。”;“理科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事实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根据上述精神,本人在近二十年的物理教学中,认真探索德育渗透的途径,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就此浅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1利用物理规律本身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规律本身包含许多哲学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讲天体运动时:“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共发现太阳的九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而第九颗行星冥王星由于轨道离太阳太远最近被排除这个家族,这说明科学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发展。讲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时,教育学生看任何事物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讲分子运动论时,一个分子的行为和大量分子的行为完全不同,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存在共性和个性,量变到质变的辨证统一观点。讲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振子、单摆等知识时,渗透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抓事物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同时还利用物理规律来唤起学生“异想天开”的求知欲望。如讲库仑引力时让学生与万有引力形式相对比:后设疑:“二者的表达式如此相似,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可至今还没有哪位科学家做出回答,你们将是二十一世纪祖国科技发展的主人,祖国希望你们现在努力学好物理基础知识,或许你们之中的某位同学将来做出解答。”物理公式简洁、严谨.但其内涵丰富多彩也是进行对称美、和谐美等美育的最佳材料。通过形式美教育的同时,将其内涵加之扩展,为学生理解记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例如:复习牛顿第二定律F=ma时,讲到它包括矢量性、对应性和瞬间性。学生感叹无比:“牛顿真了不起,仅仅用了三个字母就包括着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学生受到公式美和内容美的熏陶。

2利用物理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讲授有关物理知识时,我总是讲点物理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的事例,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学习态度等无疑是一种好的尝试。在讲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爱迪生电灯的发明,从此人类进入了电的时代。阿基米德在浴室中洗澡,发现身体浸入水中,水就会从盆边溢出,突发灵感:阿基米德定律从此诞生了。这一发现,不仅揭开他苦苦思索的“黄冠”之迷,也是流体力学诞生的庆典。“树上苹果掉下总是落向地面”这在大家看来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在牛顿的眼里却孕育着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加利略在教堂中发现悬挂在天花板上油灯的摆动,惊奇的发现油灯摆动振幅越来越小.可每次摆动的时间却几乎相等。这就是摆的重要特性“等时性”的雏形,由此诞生了世界第一个摆钟。开普勒三定律是开普勒经过长达四年,否定19种假设最后发现的。太阳系中的第八颗行星海王星就是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物。通过描述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科学推测、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最终发现物理规律的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励了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初步养成了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也为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打下思想基础。

3利用物理学家的平生事迹对学生进行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教育

如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是物理学史上的一员巨将,但他却说“那是由于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布鲁诺为了坚持哥自尼“日心说”被当时的天主教活活烧死。居里因为思考问题而惨死在奔跑的马蹄之下。爱因斯坦的大气晚成。卡文迪许由于扭枰实验测得万有引力常数G=6.67x10-~Nm2/kg被誉为“能测出地球质量的人”。阿基米德只需要一根足够长的木棒而成为能“撬起地球”的人。而他研究发明的硝酸甘油被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此阿基米德悔恨终生。我国国家功勋钱学森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时,冲破美帝国主义长达五年的层层封锁,依然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内容,讲课时紧紧结合教材特点介绍给学生。科学家的那种勤奋、刻苦、灵活、持久、为科学真理不为强暴而献身的精神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而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在我教的学生中,也有出国的,但他们都表示,到国外只是充电,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目的是更好地报效祖国。4利用我国科技发展巨大成就,进行爱国情感熏陶

讲授各文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配置课本前页的彩图和插图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例如:利用图象再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那万众欢呼、激动人心的情景,学生也为之激动,引起了极好的感情共鸣。1970年4月,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的事实。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美、发、日、之后第五个拥有研究和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2003年的金秋时节我国自己设计的宇航飞船首次把杨利伟送上太空,创下了宇航飞船载人的历史。2007年的金秋时节我国自己设计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东方红一号、宇宙飞船、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加强。这些重大事件,学生耳闻目睹、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5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同学们学习的自信心

五年制大专学生都是被重点高中据之门外的。他们的程度很差,因此,学习精神起伏跌荡,缺乏自信心,我就利用教材的适当内容鼓起他们的勇气,克服自卑心里,树立自信心。例如;讲加速度的概念;即速度变化快慢时,告诉学生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就是加速度。

再如:讲牛顿运动定律应用时有两种情况:已知物体受力求运动和已知运动求物体受力在实际当中有重要作用。指挥宇宙飞船飞行的科学工作者根据飞船的受力情况可以确定飞船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我们在这里讲的是一样的,只是计算复杂。因此别小看我们坐在这里学习的可是高新技术的原理,只要大家努力.说不定在坐中间会出现未来科学家。“在把杨利伟送上太空的监控室内负责人就有曾是我市八中高中毕业的孙立军同学,市八中只是戴帽高中,这说明什么?”。同学们开怀大笑,看得出,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脸庞洋溢着自豪的神采。还有让同学们做些小实验,如:用一把直尺.一块秒表或拧开水龙头粗略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这类小实验仪器简单,操作方便,较容易成功。对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很有帮助。机械波的形成、横波纵波的区别、波速,波长,周期(频率)决定因素及公式的具体应用是教学难点。联系5.12汶川大地震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刚发生地震的第二天是物理课,我先让学生描述地震来临时的情景,学生迅速从各个方面收集记忆.在我的引导和学生的配合下归纳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前后晃动。我进一步引导这说明什么?我再讲解地震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得出地震形成产生的地震波既有纵波.又有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横波快。因此从地心产生的振动传到地面的表现形式就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前后晃动。而横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元凶.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当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时马上离开。

6结束语

5.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五

浙江义乌市佛堂镇大成中学戴志国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到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是所有信息技术老师都很关心的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渗透

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很受益。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生活和上机习惯都很不好,喜欢随地吐痰,喜欢在机房里吃零食,公共场所爱大声喧哗,上机时随意操作电脑,不珍惜和爱护电脑。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些陋习,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上机习惯呢?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高中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高速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喜欢自己去发现真像,不喜欢别人把他当小孩一样的教育。我们在第一节课讲机房规则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外国很多旅游景点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垃圾箱在哪里,厕所在哪里等等”。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中国现在太强大了,汉字成为了世界通用的文字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来一个良好的习惯,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也代表整个中国人的形象,让他们明白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再在平时的生活和上机过程中,老师加紧从旁进行督促和教育,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和上机习惯。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如:注意仪表和个人卫生,机房平时注重清洁,电脑操作要注意规范,言行要得体等等。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结合教材,激励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在学习excel时,我就引入:改革开放后,义乌市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义乌市经济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分析五华经济发展。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通过对义乌市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2.结合教材,树立学生成材之志

学生来学习,最终目的是成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立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讲到ASCII码时,在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在讲office软件的使用时,在讲一些协议和标准的制定时,让学生知道,这些硬件软件大部份是别人开发的,计算机的很多标准也基本上是美国制定的,我们得无条件去遵守,让学生看到中国与外国特别是美国在信息技术行业的差距,产生危机感;特别讲到第七章知识产权时,让学生了解微软的霸权主义,让学生了解微软打击wps等一些国产软件的手段,也讲讲裘伯君反击微软的勇气,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3.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

当今,网络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快乐。网络成为人们主动获

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不懂上网,不会上网,会被未来的世界所淘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中也包含有很多黄色,暴力等等不良的信息。而我们教学中又不可能硬控制不让学生上网。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呢?这是我们信息科技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传播一些非法的不健康的和个人隐私的东西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有时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我们可根据教材,联系最近最热门的事件,如:艳照门和熊猫烧香事件,详细的分析他们的事件始末,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和电脑并不是很安全的,平时要多注意自身的保护意识,也让学生明白非法传播别人的隐私,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教育学生不要因为一时的兴起,干一些违法的事,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伤害。在平时教学的空闲时间,我也会讲一些最近发生的关于网络方面的实事:如某某因为网络受到伤害,网上一些有趣有益的新闻等;不断提醒学生少上当,还有也引导学生到网上找很多健康有趣的事件,促使其健康快乐上网。并在讲“网上资源检索”和“资源评价”时,我安排学生关注生活中关于网络犯罪、病毒和网上一些中奖等等方面的新闻,让学生把搜索到的自己关注的网络犯罪等的这方面网络新闻讲出来,与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评价其真伪,并发表见解,在交流评价过程中对这些方面加以正确、全面的引导,增强其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安全正确的上网,并注意自己网上的行为,使网络逐渐成为良师益友。针对个别沉迷网络的学生,我分析其原因,发觉这部分人一般上网很久,对网络操作很熟,自觉性和自控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形,我首先找其谈话,与其交心,告诉他们高中时段不应该沉迷网络,而应该多学知识,引导其树立目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一定的额外的有挑战性的任务,发挥其知识水平,增强其学习兴趣。还鼓励其多上上“百度的知道”和一些电脑知识论坛,帮助一些碰到问题的网友,为他们解决烦恼。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督促他们,促使其慢慢改变,能安全、健康的上网。

三、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这句话虽然有点亏大和不实,但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需要加强合作精神。特别是在未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合作发展成为未来的主旋律。努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问题很少问旁边的同学,而是举手问老师,不太喜欢和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忙,多交流合作。并设计一些容量大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

共同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快,有的小组慢。我常常叫快的小组说说他们成功的秘决,慢的小组让他们找找失败的原因。其实学生会不自觉的发觉,成功是小组是因为分工明确,合作比较好,失败是因为小组一盘散沙,各成员之间缺乏信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让他们自己明白,合作才能成功,单干注定失败,从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再通过以后的多次练习与合作,让学生渐渐的懂得如何更好与同学协作完成任务。并且我还不定期的让小组成员互换,让学生和不同的人合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总之,在中学信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全面完成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任务。

参考资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2期

6.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六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教学大纲要求,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1.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

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500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再如,在讲力的平衡时,可介绍我国古代《墨经》中关于力和运动的论述都先于西方国家,墨家比阿基米得早200多年就知道了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讲人造卫星时,可介绍我国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讲电阻定律一节中的超导现象时,可介绍我国的超导研究与实践已处于国际前沿。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

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结合教材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

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如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把自己发明的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钋”。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如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的哲学观点。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渗透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观点。在讲到质点、自由落体运动、单摆、点电荷、理想气体等物理模型时应及时渗透怎样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讲到物体的相互作用时,电场磁场,光的波粒二像性,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时可及时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讲到静摩擦力的变化,物态变化,光的全反射,透镜成像,光电效应等可及时渗透“量变质变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很自然的接受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讲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原理时,可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从1840年到1878年(将近40年)一直从事热功当量的研究。大约进行了400多次各种实验。这充分说明一个实验结果的确认需要

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在讲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介绍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历时十年,刻苦自学,经过几百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科学上的每一项发现,都是前人不畏艰辛,顽强奋进的结晶。不付任何代价,就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以此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四、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首先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教师的身教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证。其次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质。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7.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七

一、通过不同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马克思认为:“德育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在字里行间隐含着丰富深刻和德育内容。我们要在对教材的学习中, 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春》、《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故宫》等文章通篇洋溢着对我们伟大祖国自然风光和建筑艺术的喜爱赞美之情, 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老山界》、《小桔灯》、《最后一次演讲》等文章, 让学生了解前辈若难史, 抗争史与创业史, 从而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

通过对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和第三单元的学习, 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胸怀天下, 放眼未来。

通过《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钓胜于鱼》、《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文章教育学生不计较名利, 全心工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 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贡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

通过《背影》、《母亲架设的桥》、《我的老师》、《醉人的春夜》等文章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 乐于助人。

二、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文能够反映学生的认识能力, 心理活动等, 同时, 教师通过批改, 能及时获得气馈信息,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尤其为重要。

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祖国,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雪洗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 令炎黄子孙为之自豪, 祖国抬头挥手告别昨天。七一前夕, 我布置了作文《给香港中学生的一封信》, 让学生回顾历史, 了解现在, 展望未来,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而更好热爱自己的祖国。

现代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过期, 一方面他们不得依靠父母, 另一方面强烈地要求父母们能把他们当作成人看待。然而, 他们的思想仍较幼稚, 缺乏辨别能力和自律能力。于是我给他们一次敞开心灵向父母诉说心里话的机会, 布置了作文《妈妈 (爸爸) , 我想对您说……》。批改后的作文评讲, 我针对他们在作文中所反映的心理状况, 教育他们理解父母对自己溺爱, 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我支配, 独立生活的能力。

初中生的浪费现象令人触目心惊, 校园里的纸团随处可见, 然而很多同学却认为这是一件小事, 抱着“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的错误观点, 针对这种状况, 我布置了题为《这是一件小一吗》的议论文, 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 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认识假恶导。

三、通过各种德育活动对学生德育渗透

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可以说是德育渗透的最佳形式, 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动, 理的启迪, 行的引导。

在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节、母亲节、劳动节等节日指导学生黑板报, 举行文艺汇演等活动, 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他们尊敬老师, 热爱祖国, 热爱劳动, 珍惜时光。

召开“二十一世纪的我“主题班会, 使学生明白自己是祖国的未来, 祖国的希望, 时代的重托已落在我们肩上——我们今天是孜孜以求的学子, 明天将是祖国现代化建设战场上的生力军, 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学生们报效祖国的信心, 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开展向“希望工程”以及困难学生“献爱心, 送温暖”等捐救活动, 举办“热爱祖国, 立志成才”的读书演讲活动, 在这些融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活动中, 学生们在学中做, 做中学, 边学边做, 边做边学, 学用结合,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四、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8.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八

一、以课文为主阵地,渗透德育

中学语文课本,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的很好教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启发学生感悟,渗透德育。一些课文的内容尽管没有直接表现德育内涵,但作者自身的品格及其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为世人称颂,教师在介绍时要加以点拨。比如在给学生介绍《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时,我就特别介绍了朱自清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嘱托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史实。介绍完后乘机告诫学生: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儿女都要有骨气,决不做寡廉鲜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2、渲染气氛,引起情感共鸣,渗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情感性教学手段,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成德育的渗透。如在教学《乡愁》一诗时,可运用调动情感教学手段进行启发渲染,通过自由诵读扣击学生心弦,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向情感深处,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低沉的旋律,进入乡村低吟、大海呼唤的境界。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将感受到异乡游子对大陆母亲的浓浓深情,进一步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3、讲授中多挖掘、多强化,渗透德育。语文教学中,可挖掘强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中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如在教学《出师表》时,从诸葛亮的优秀品质入手,抓住情感性的句子,对诸葛亮加以强化、渗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即可在德育渗透中传达出来。

二、通过写作训练,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强调指出:“作好文,首先要做好人。”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指导学生作文时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的人事着笔,勇敢地讲真话、诉真情,歌颂美德,揭露丑恶。切忌假大空,多动用小角度进行真挚的细节描写。

2、在作文批改时将德育内容巧妙地穿插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评语宜多进行鼓励,比如:“路在你脚下,生活在你手中,彩虹就在风雨后。”“为了自己彩虹似的梦,为了含辛茹苦的妈妈,勇敢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一段时间后,我明显地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了微笑,从眼神里看到了自信。

3、引导学生养成天天写日记的习惯。魏书生老师把坚持天天写日记称为“自我教育的道德长跑”,事实的确如此,正面引导学生天天“长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均会有大幅度提高。

三、丰富语文活动,渗透德育

语文活动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能为学生构建开放的思维环境,能够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语文能

力。语文活动是很丰富的,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语文活动的广阔天地决定了德育渗透的广阔性。可以通过开展名句积累、乡土文化、拟写宣传标语、图表漫画解读、叩访名人等丰富的形式进行德育渗透。指导学生积累名句,对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无疑会注入有益的营养;让学生走进“乡土文化”饱览家乡名胜,历数名胜,细说民俗,在潜移默化中便可注入对家乡的热爱;叩访名人,走近名人,能跨越时空,与名人在道德的海洋中漫游。

9.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九

胜利路小学 李林雪

【摘 要】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美和善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都要以真理为基础,社会生活中的同一事物,同一行为,既可作善与恶的评价,也可作美与丑的评价,社会生活是离不开善的,善在美的后面,是美的本原,美与善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不论学习,还是做人,我们都希望“尽善尽美”。

【关键词】美术 教学 德育 渗透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灵产生“善”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做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渗透德育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下一代。

一、巧用“欣赏”教学,自然渗透德育

挖掘好美术“欣赏课”教学,能在无形间向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例如:六年级美术《欣赏(中国现在绘画作品)》课时,我打破以往的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欣赏教学的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革命历史名画《血衣》、《怒吼吧,中国》、《万言千语》、《初踏黄金路》„„让学生了解到,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血衣》用不同场景描绘了贫困人民同斗争地主的动人场面,对阶级社会压迫下的控诉;《怒吼吧,中国》用粗狂有力的线条刻画出在祖国危难时期贫苦大众仍要用尽全身所有的力量进行挣扎的;《初踏黄金路》描绘的是在金色的阳光下,西藏翻身农奴第一次从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喜获粮食丰收的情景„„

通过多媒体教学欣赏,学生们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进一步体会到新中国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继承革命传统,以昂扬振奋的精神与热情,建设着社会主义,致力“四化”建设的美好情感。

二、巧抓“绘画”基础,用情感渗透德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去培养,通过绘画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

例如:六年级美术《今年是个好日子》这一主题,范围较大,我就引导学生以小见大,导入时播放2001年7月13日宣布北京申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成功时人们欢呼游行的场面,从而引导学生回忆所见所闻,让学生记住好日子,如:北京深申奥成功、世界杯男足出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振奋人心的场面,而后出示《入关之夜》、《我们赢了》、《好日子》、《难忘的时刻》等精彩的作品。然后,我有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辅导,如:2008年我与奥运会,福娃的约定、游奥运福娃乐园„„在喜庆和欢庆的日子里,怎样通过画面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呢?我开始辅导学生根据故事设计画面的构图和人物动态,及画面色彩的选择,通过画面来表现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创作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为此,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让学生在知道和认识祖国的今天,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巧传“手工”方法,灵活渗透德育

手工制作,能激进学生的创作欲望。如果学生能把一件普通的废品通过自己的创作,变成一件艺术品,那会使学生有多高兴呢!相信他就会时刻关注生活,创作美。

不同技法,区别对待,在技法的指导上,巧妙地与德育挂钩。使学生边掌握技能边受教育。例如:在《航天器》一课中,通过播放“神州六号”、“嫦娥一号”探月的影片后,介绍今天我国科技的高速进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们通过废塑料瓶等生活中垃圾材料再应用进行制作航天器。学生自己动手去制做造型,有助于打破现代学生眼高手低,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毛病,培养学生踏实勤劳的品质,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学生切实体验到动手动脑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因此在手工制作课中认真挖掘德育因素,就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生活态度。

四、巧施“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艺术节,举行学生书画展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展览,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例如本学期我校举办“童心喜迎奥运”长卷画活动,由一至六年级学生结合,将自己眼中和心中的奥运描绘得非常美丽,五彩缤纷的画面充满了童心和童趣,孩子们对08年北京奥运做个“讲文明、有礼貌”小公民的愿望与决心。

再如,举办学校手工作品展,运用火柴、叶子等生活中的旧用品进行利用和创造,让孩子们制作出各种妙趣横生的物品。教育了孩子们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的审美意识和变废为宝的品质。

10.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品德教育是当前教书中的重中之重。品德教育途径很多,德育与教学相结合,用知识去吸引、影响学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那么如何利用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产生良好效果呢? 由于小学美术教学大致可以分为“欣赏课”、“绘画课”、“手工课”、“综合探索课”等四项内容,我就欣赏课和绘画课的教学,谈谈在美术课上我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一、在欣赏课中渗透德育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美术课本安排了很多的欣赏课,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草编、刺绣、脸谱、年画、泥塑、浮雕、建筑等。通过让学生欣赏示范作品,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如在欣赏《漂亮的纸浮雕》、《中国古代建筑》一课时,经过教师的指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良好思想品格;通过欣赏变废为宝《漂亮的瓶子》、《自己的事自己干》,培养学生爱清洁、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在绘画课中渗透德育

小学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在上《珍贵的熊猫》一课时,我通过以绘画形式讲授大熊猫的画法,在画的过程中渗透熊猫的珍贵,以及我们应该保护大熊猫,热爱大自然。在上《假如我是巨人》的时候,我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巨人,应如何帮助弱小的人们,培养他们助人为乐,互相帮助的精神。在《画自己》这堂课中,在学生知道自己脸形特征,面部特点的同时,我启发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中的直接道德说教。儿童的心灵是最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作用,不亚于一切思想品德课的渗透。

11.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作用;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越来越重要。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一种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作为大教育这科大树的一个重要骨干,也有着大教育所包含的素质范畴,如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概念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教育不仅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更要通过演唱中外优秀声乐作品传达真、善、美。学生在学唱过程中,既能使自己的品性、人格得到升华,又能使欣赏者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是指音乐教师以其自身的言传身教以及音乐作品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

一、课堂渗透德育“诸育德为先”

音乐的变化与词义表达的感情变化有很重要的相似之处。声音运动的速度、力度、长短、音色上的律动性变化,正好与人感情上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变化相适应。声音的抑、扬、顿、挫,快、慢、强、弱都能表达感情的喜、怒、哀、乐。音乐作品恰恰是抓住这一规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所以音乐善于表现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

无论是哪个年级的音乐课,拿到教材后,首先必须了解其教学目标、方向及教育培养要求。其次是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弄清每个单元的主要目标、教学任务与活动内容。再看看每个单元中哪些内容符合本地区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哪些内容该取舍,哪些内容需补充,哪些内容有德育教育的价值等。最后根据总体目标和单元目标要求,制订教学计划。这样,总体把握好教材,作出德育教育总规划。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原因是在音乐教材中,很多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就像列宁所说的:“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进去。”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

三、渗透情感因素,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情感艺术,学生是在融洽和谐、富有情趣的音乐课堂氛围中接受教育,受到心灵震撼,得到春雨滋润的潜移默化,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它既不同于政治课那样系统讲授理论,也不像数学课那样对逻辑要领进行推理,而应根据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予以体现,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情感教育,通过音乐学习,不但可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可以丰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在音乐欣赏中,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在音乐欣赏中,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境,形成情感氛围,让学生“触景生情”。这就需要我们找出每一课中德育教育情感的突破点。德育教育内容广泛,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礼仪、行为、劳动、卫生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等。当然,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在一节课或者一首歌里都涉及到,在一个音乐活动中,一般蕴含的德育哲理也无非一两个,所以,教学前必须审视教材,研究所教的内容,找出其中隐含的德育要点。然后借助歌曲和音乐活动,以说和想的方式去理解其中的德育哲理,以唱和跳的方式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美德情感,以实践、模拟的方式引发学生心灵的榜样共鸣。再通过具体实际的活动,把树立的良好情感内化,并落实在行动上。

四、利用多媒体电化手段,感染、激励、教育学生

12.浅谈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二

一、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中, 把握德育导向

中职学生的思维比较形象、具体, 他们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的具体意义, 感性地认识事物, 而对题目深刻的本质往往不善于做深入地分析, 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中重点词语的本质。因此, 在指导学生审题时, 应当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例如, 指导学生写家乡一处你所喜爱的景物, 这次习作中, 先让学生明确这次作文的几点要求:1.写家乡一处景物;2.要抓景物特点细致描写;3.这处景物必须是你所喜爱的。即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有的学生说:“我想写虎丘塔, 因为虎丘塔是我们苏州历史悠久的象征。”有的学生说:“我想写我们的学校, 因为学校是知识的摇篮, 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地方。”有的学生说:“我想写我家院子里的小花园, 它虽比不上大公园, 但这里有我亲手栽种的花草, 我对它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它是我心中的乐园。”……没有刻意的训导, 也没有牵强的说教, 但从几个学生的发言中, 可以看出, 他们每一句回答都流露出对自己家乡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就是德育的导向作用。

二、在作文的材料选择中, 把握德育契机

选材的生命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 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 就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 写真事,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 在指导学生选材时, 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 亲耳所闻的, 亲眼目睹的材料, 教师及时把握德育契机, 把作文和育人统一起来, 真正做到寓教于文, 以文悟道。例如, 我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做过的错事, 我觉得这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 正确评价自己, 明辨是非的好机会。有的学生写自己经常欺负其他同学的事;有的写自己沉迷网络游戏的事;有的写自己和父母顶嘴, 不听父母教育的事……全班学生虽都写错事, 但选材无一相同。从一篇篇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的作文可以看到, 他们已经在作文中逐步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 还在不断增强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 弘扬正确思想的能力。

三、在作文的批改讲评中, 强化德育效果

学生作文成文后, 在作文中出现的思想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在批改讲评中如加以引导点拨, 因势利导, 则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更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因为我们面对着一篇篇作文, 就好像是一个个学生站立于我们的面前, 我们应该有一种责任感, 有一种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成人的使命感。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中肯的指导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例如, 对于部分成绩较差、自暴自弃的学生, 在他们的评语中, 我引用“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名言来鼓励他们不断努力, 抬起头, 勇敢地向前走;而对于一些骄傲自满的学生, 则在评语中提醒他们“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骄傲自满是成功的绊脚石”等等。通过作文评语, 启迪、引导学生, 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在作文批改、讲评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来进行德育渗透。叶圣陶先生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学生写、教师改的传统的批改作文的方法变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其实,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评论, 鉴赏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一篇文章无论写得好还是坏, 总是反映了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和感情。所以, 评论一篇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是对小作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识能力、扬善抑恶、爱美弃丑的评论过程。所以, 我在作文教学中, 注意让学生通过评析学生作文, 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 产生强化意识的作用, 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13.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篇十三

教书育人,教师是关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老师上课迟到早退、放任自流、教学态度不严谨、业务不精等不良行为,将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作用。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教师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德育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2、结合体育课堂常规进行

课堂常规是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教师应严格执行课堂常规教育,制定出各种严格的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以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坚持每堂课的师生问好仪式,可以培养尊师爱生的意识和师生间的亲切感。关心学生,是师德的重要表现,师生之间互相理解,感情相融,尽量缩小心理上的距离,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其次,严格队列训练,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在训练中,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做动作时,要时刻想着大家是一个整体,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通过这一常规要求,我们不仅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既达到了体育课的要求,又使学生在一个严而有度的.良好环境中上好体育课。

3、结合教学内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活动中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任务。

(1) 短跑教学。在起跑教学前着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实事求是,在规则上的要求——必须听到枪声响后才能起动,而绝不能猜口令,存在绕幸心理而采取投机行动“抢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

(2) 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如针对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告诉学生科学训练的方法,安排适宜的跑速、距离等;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或落在后面的学生,教师及时指导和启发学生发扬“拼搏精神”,以增添精神力量,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磨炼意志,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 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提高器械的高度,加长起跳的距离,肋木、平梯上的爬上、行走、跳下,爬杆时从顶部半握的滑落,都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有时还可为他们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不拘泥于动作规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动,反复去尝试成功或失败的滋味。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的话语,投去赞赏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

(4) 在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动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结合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体育课程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体育课教学主要在室外进行,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热、风吹日晒,恰恰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验,能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培养学生动作迅速整齐、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通过组织学生布置场地、借还器材,教育学生爱护场地器材和正确使用场地器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品德;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学,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要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长处,热情帮助、保护同伴改进技术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5、结合课堂偶发事件、学生表现进行

体育教学中,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偶发事件时有发生。同时,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学生与学生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协作、对抗较多,经常磕碰。这就要求教师做教育的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态度鲜明而又迅速地进行处理。在教育学生时,以正面教育为主,语言要严肃诚恳,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讽刺挖苦。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又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体育课同别的课程一样,有优秀学生,也有比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难免存在畏难情绪,特别是在跳高等动作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为突出。他们既有身体素质和技术问题,也有胆怯、怕苦、怕难等心理,教师应该把握时机,针对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当他们胆怯畏难时,要适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当他们失败时,要及时帮助分析原因、商量对策;当他们有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行动上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中学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就学校来讲,不断深入、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锻炼、课间操、全校的大型体育活动(如校运会)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内、外体育工作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教师的行为模式对学生的影响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地表扬、鼓励与批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规范。体育教师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论、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几方面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同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体育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生:《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邓树勋:《体育与健康》,广东教育出版社,。

14.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四

论文摘要: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精心设计教案;其次是教学中要利用各种契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渗透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然后是通过活动创设,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使学生受到的德育教育得到理性升华。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小学语文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呢?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教材 有的放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随机进行。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挖掘课文中蕴涵着的浓烈的德育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德育渗透切入点,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

1、深研教材 挖掘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找准每篇课文的德育渗透内容,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的德育渗透,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细心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如《草原》一课,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教学时可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与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西北的情感;《梦想的力量》记叙了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瑞恩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德,懂得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时懂得做人要有目标、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2、设计过程 落实德育目标

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使教学中的德育到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宏观把握教材,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渗透,课堂教学中才能有针对性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缘文悟道,因道解文。如《桥》一课中,教学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解有关中国共产党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对学生理解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品质的领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也有利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要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的语气;读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从中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精神境界。

二、立足课堂,熏陶感染

德育渗透以课堂为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 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揭题悟“道”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聚焦点。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说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呢?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所以,这节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来说,确实是“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了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背景搭桥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现实。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什么。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能让学生认识到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产生浓厚的感情。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会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了。

3、词句品情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读课文,容易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满足于了解故事的情节,对于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内容则很少去思索,去体会。但有些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蕴含在词句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围绕课文的中心,抓住关键的词句,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做到“字求其义,句求其旨,章求其训”,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引导学生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分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邱少云的光辉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教育。

4、朗读感悟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朗读是体味课文情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富有情感的朗读,能把课文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传达出来,使学生从中心领神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如《白杨》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只是白杨树,还有那些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更能唤起学生长大后建设祖国、建设西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或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祈使句、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等,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思想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先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然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从中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

三、实践体验,理性升华

思想品德教育还应重视移情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光停留在让学生懂得某种道理,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的教育效果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变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中体验,使所受的教育得到理性升华。

1、在生活实践中体验

文章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如学习了《种花生》,我就带领学生在学校的植物园里种下花生,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亲身体味花生的品格;学了《祖父的园子》,我就带领学生去除草、浇水、种花,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2、在记写日记中体验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充分发挥日记的德育功能,能让学生在写日记中培养美的情感。如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我就组织学生记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事,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国庆节到来时,我总会布置学生写《快乐的国庆节》,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春天来了,我会组织学生去观察春天,描写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在课外阅读中体验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而且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我在教学“我爱阅读”这一单元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外读书活动,再举行读书交流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4、在角色表演中体验

小学生喜欢展现自我,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扮演课本剧,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如《草原》一课,我设计了主客见面的角色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让学生扮演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话别的场面,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深入体会中朝人民的血肉深情。

15.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五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 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如政治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例如上到《H2的性质和用途》时, 我就联系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 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 说明高科技方面我国已挤入世界前列。在上到《金属与矿物》时, 我就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了解我国钢铁的冶炼历程, 特别是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安万毕术》中“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 这种冶金技术比西方国家早1700年。在上到《酸碱盐的应用》时, 我就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 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通过这些实例, 学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二、通过改进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德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初三化学教学中, 我通过改进实验教学, 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了操作技能, 还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与优良的实验品格。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

1.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针对教师演示实验中存在的以下不足:能见度低, 教师演示时学生主动性、注意力不够等, 因此将一些操作较简单, 涉及器材药品不多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采用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协助实验员准备实验, 既减轻了实验员工作量, 又让学生了解了实验室、药品室内的情况、构造和药品、仪器放置情况, 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员准备工作的艰辛, 并增强了师生感情。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这样有明显好处, 由于结果是未知的, 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踏实、严谨、科学、仔细地进行实验, 要求他们规范地操作、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 否则就无法获得正确的结果, 这很好地培养了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例如, 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 我不是将结果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从以下几组药品中选择合适的原料:1石灰石与稀硫酸;2石灰石与浓盐酸;3碳酸钙与稀盐酸;4碳酸钠与稀盐酸;5石灰石与稀盐酸。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然后从反应速度、经济、气体是否纯净等角度讨论、分析, 找出最适合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料。

3.重视家庭实验。让每位学生准备家庭实验箱, 从废旧垃圾中拣拾实验药品、仪器, 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美德。

三、联系课本知识, 培养学生树立公德心, 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化学是自然科学, 其知识也蕴藏着很多可讲的人生哲理, 适当加以引导利用, 对德育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到《自然界中的水》时, 让学生学完水污染知识后, 结合生活现象和现状, 自己评价生活中有哪些有损公德的水污染现象, 生活废水都排入屋旁的鱼塘, 对不对。针对现代学生容易偏激负气的现象, 学浓硫酸知识时, 讲到它的强腐蚀性, 不要忘记适时普法:利用浓硫酸故意伤人是要判刑的, 不论生活中有什么矛盾, 都不可以走极端, 毁了自己的青春。化学知识和其他科学一样, 学习它是为了造福自己, 服务人类。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观念, 道德观也会同步改善, 后进也就变先进了。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并不是急功近利的, 它需要长期积累, 潜移默化, 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师德、情操、教学素质、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隐形教育的影响, 是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因此, 我们初三化学教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责任感, 以及过硬的教学本领和基本功, 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的统一, 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摘要:德育是解决人的方向问题, 智育是培养人的智能问题, 二者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改进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德;联系课本知识, 培养学生树立公德心, 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16.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六

语文教学要实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从而提高未来一代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语文教学承担着这份重任。所以,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发挥语文课的作用,我们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用自己的真心去哺育后代,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应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做语文教师的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语文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远的工程,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也达不到立竿见影。语文教师始终要有一种心态:今天的教学是为了明天,为明天更好地生活而教育的,所以要想到明天。而对我们的学生在树立标准时,要以高标准来要求他们,特别是以后的素质教育的标准来要求他们。那么对于教师今天的工作,我们也要高标准要求自己,以期学生达到这样的标准。然而,当前在语文教育中存在一种这样的现象——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很多,对目前的课备的比较精,而对学生目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能力范围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考虑得少;教师把学生的考试分数看得很重,出现了“分、分、教师的命根”现象,但是对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在实际运用和操作中改变了多少有很大程度上的视而不见。从整体上来讲,这种现象从整体上是对我们祖国未来一代素质教育的忽视,教师重视的只是他们知识掌握的如何、掌握了多少,如果长此以往,必将会因小得而大失。

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文章、感悟课文,从整体上去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与主旨,潜移默化地去渗透其中的德育方面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教会学生一些知识点,只是教会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语文是为了阅读、书写等这样的工具,有的还去告诉学生“多读、多写、多背”就是语文的学习方法,其他的窍门是没有的,语文只是给我们的是这篇文章,是多个句子。所以,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有的学生在一些词句上下工夫。这种把整篇课文被分解成句子、甚至是词、字的做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是没有办法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如果语文教师用这种方式一直教下去的话,我们课本中那些经过多为专家精心挑选的文章也就成了一种乏味的课文了,因为精心挑选的文章内含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不见了,那些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找不着了,留下来的只是零碎的符号。如教师在教授诗人杜甫写的《春望》时,讲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把乱世中离别的悲凉巧妙的寓于花、鸟中,这样讲解的时候,教师就不能单单和学生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而应该带领学生去把握整首诗的意境。所以,教师只有把语文从整体上去把握,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它的魅力。

在以前,不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一直都认为是教师讲得透彻,学生就能很透彻得理解、领会。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之后,我发现其实事实不是那么一回事,存在误解。教师教出来的与学生学到的不能画等号,这两者之前有重合,但重合的比例还得有学生来决定,也就是说教师讲解出来了并不等于学生就学会了。其实,在课上,教师的讲解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占用了,另外,教师要是一门心思的用这种讲解的方式来教学,其实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地重复训练,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学生的主动接受知识就被限制住了,更别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了。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做适当的调整、教学的根本目的也要调整,谁是主演,谁是导演要把握好,一定要做到教师是引导,学生主导,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既要对所教的教材要进行深入的掌握、研究,还要对起主导地位的学生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来掌控,目的是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时间、有条件的得以发挥。课文当中字里行间里所蕴含的那种感情是需要学生自身去体会、觉察的,而这种感觉教师是很难讲出来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文章中能够获得的知识、体会,个人都有不同。所以,教师在教授的时候,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指引学生,教师应该让学生多看、多说,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强调一个“润”字,让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文章中所蕴含的那种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学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课文中的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与生活同在,假如把学生一直关在教室里,他们的视线就仅仅局限在课本中,这样,学生必然会远离实践生活。因此,语文教师要抓住两点,一是在语文课内让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千万不能越俎代庖,减少学生的语文实践;二是紧抓课外阵地,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延伸、拓展、深化,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写作、活动。

只要语文教师用心地对待学生,用心地去使用我们的母语教学生,教师就能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去影响学生,这样就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启迪学生发现生活的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丰富的、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从而传承语文的真谛和美丽。

17.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七

正安县第一中学

宋 培 辉

[内容提要]在新课改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德育教育是关键,怎样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教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摆在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就此以我对物理教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教学的理解浅谈几点.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渗透

德育教育 教育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需要,我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下面临的新的任务。

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我了解到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很多人都认为德育教育的实施主要由德育处、班主任开展,与课堂教学无关、更与物理教学无关。作为一名物理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认清在物理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物理教学大纲要求 :“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教育。”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处于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承载着大量的德育教育因素,对于培养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品德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责无旁贷的,除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二、怎样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对我国物理学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从古至今,我国有许多的杰出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很多的贡献,有较大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造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传播。火药的发明和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更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

又如,我国近代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的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通过对我国历史上的科学家介绍和他们的发明创造以及这些发明创造对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尤其是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牛顿运动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牛顿得到这些结论是不容易的,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做了大量的实验。同时,让学生课后去阅读一些关于牛顿的文献,对学生进行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和激励他们热爱科学。又如爱迪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近千项发明。法拉第刻苦学习,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物理学的每一项成果的获得都跟物理学家们的良好的个人品格是分不开的。我们应学习他们勤奋不息、不知疲倦的实干精神;学习他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学习他们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物理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进行德育教育的自觉性,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德育功能,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德育教育因素。在课内外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刻苦钻研、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四、在物理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喻德育教育于物理知识教育教学中。在物理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内容教学是将思想道德等德育教育内容一一的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就会喧宾夺主、脱离主题、主次不分。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的德育因素并不突出,而是融在了对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并非将德育教育内容提到课堂教学的高度。因此,德育教育的重点在于渗透,即如何在不影响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德育内容隐性地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例如,在讲解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时,教师可以提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在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临界点,这实际上就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并不需要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从哲学角度进行详细分析,而是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互转换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使他们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是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导下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德育教育要求,利用恰当的德育教育渗透途径和方法,尽力提高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物理学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 筱 莉 仲扣庄

上一篇:公园园林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最好的时光刚刚开始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