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

2024-09-11

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精选8篇)

1.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 篇一

课时作业 7

[基础演练] 1.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 造房 ..B.心远地自偏

精神超脱世俗 ..C.悠然见南山

安闲自得 ..D.飞鸟相与还

互相参与 .【解析】 应该是“一起,成群结队”。【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C.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解析】 A“多少”;C“感情深厚”;D“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答案】 B 3.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西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解析】 “西晋”应该为“东晋”。【答案】 C 4.对下列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古来名句,被誉为“神韵无伦”,作者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乡愁。

B.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这首诗写出诗人在易水想起当年荆轲壮别的场面,表达了对荆轲及其业绩的钦仰之情。

C.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排闼tà:推门而入)送青来。——这首诗描写了山下农家初夏景色,“护田”“排闼”两句用拟人手法,把静景写得活灵活现。

D.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的离别诗,后两句用夸张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离别的痛苦。

【解析】 不是夸张手法,应该是借物写人。【答案】 D 5.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四季的景物。按春夏秋冬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枝。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先看儿童捉柳花。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A.④/③/②⑤/①⑥

B.①/③④/②/⑤⑥ C.⑥/③④/②/①⑤

D.①④/③/⑤/②⑥

【解析】 分别对应的是春夏秋冬。【答案】 C 6.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点。(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答案】 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7.曹操在《短歌行》中感叹人生短暂。请你围绕“人生”写几个比喻句,表达出你对人生的看法,只要与“人生”有关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人生就像一条河,经历丰富,才能源远流长;人生就像一座山,经历奇特,才能蔚为大观。

阅读《归园田居》,回答8~13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

韵:本性、气质 .B.方宅十余亩

方:方圆、面积 .C.一去三十年

去:离开 .D.榆柳荫后檐

荫:遮蔽 .【解析】 方,四周。【答案】 B 9.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B.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C.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D.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解析】 应该是“喻指官场生活”。【答案】 A 10.对下列加点字的含义的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误落尘网中 ②狗吠深巷中 ..③久在樊笼里 ④依依墟里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②都是名词,内、里;③是名词,里面;④与“墟”组成双音词,墟里,村落。

【答案】 B 11.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B.诗的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对旧林故渊的思恋。C.诗的七至十八句随意拈取隐居田园的典型环境以突出自然。

D.诗的末两句呼应开头,抒发了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解析】 “随意拈取”说法不妥。【答案】 C 12.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解析】 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不是写思念故乡。【答案】 D 13.对整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解析】 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答案】 D

[课外迁移](一)阅读《迢迢牵牛星》一诗,回答14~15题。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4.本诗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不仅使诗歌产生强烈的韵律美、音乐美,而且在诗意效果上也十分突出。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迢迢”写了距离之远;“皎皎”写了星光之亮;“纤纤”写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对写景、写人起到了景情并生的作用。

15.简析画线诗句是如何表现牛郎、织女的哀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衬。以“盈盈”之水美,“脉脉”之情美与“不得语”之残酷形成巨大矛盾反差,情景并生,从而更加哀怨动人。

(二)读下面的诗,完成16~17题。

归园田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6.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17.“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三)阅读陶渊明的《饮酒》诗,完成18~22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8.第一句中虚词“而”表________关系。【答案】 转折

19.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1.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四)阅读曹操的《短歌行》和《龟虽寿》,回答后面问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3.请简要分析概括曹操对人生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②在有限的人生中,勃勃雄心不能消沉,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能停息。③人总是要死的,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④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不能听凭上天安排。⑤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暮年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⑥人生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只要符合诗意即可。)

2.高一语文李白诗三首 篇二

5李白诗三首 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三首诗,进一步了解李白的创作思想。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教学重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教学难点】

1、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2、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五、本课重点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3、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六、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

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再读诗歌,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社会黑暗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请举例说明。明确:1丰富的想象

2大胆的夸张

七、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八、总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

2、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3、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教学难点】

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唐之韵》中关于李白身世的片段,导入: 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美读欣赏,入境。

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让我们先来听一听千年前的古人面对大自然发出的咏叹。(播放配乐朗诵带)

三、初读感知,明意。

诗非读不能明其意也,请同学们放松地、纵情地朗读全诗,读准音读,理解内容。

1、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释疑。

2、师生共同探知文章内容及结构。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

结尾:主旨句三见

四、品读鉴赏,悟情。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那就让我们在诵读中深入诗情,参悟画意。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知节奏及感情。

2、师生共同探讨读法,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诵读提示:(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五、诵读指导

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自由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具体而言,即:

(1)明语气而悟其情,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骤马下坡,势不可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似闲庭信步,舒缓平和;“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惊呼发忧;“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犹大堂惊木,声惊语寒;“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谆谆叮咛。

(2)明节奏而悟其韵,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明重音而悟其意,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名词重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韵脚重读;“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听此凋朱颜!”“砯崖转石万壑雷”“侧身西望长咨嗟!”,活用词重读。

六、研读探讨

1、清人沈德潜评论它“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这主要是指回旋起伏的章法和雄伟奇丽的气象,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

(4)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七、美读整合

1、指名三学生伴随音乐朗读课文,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

2、师生合作朗诵全诗,品味诗歌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老师读主旨句及其副句,学生读其它)

3、学生表演背诵,结束新课。

八、总结

《蜀道难》脍炙人口,至今至今传诵不衰。在这幅描绘蜀国古道的泼墨大写意里,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险峻和峥嵘,写出了鬼斧神功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地融和在一起。从五丁开山写到六龙回日,从黄鹤难飞写到猿猴愁渡,又以猛虎长蛇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影射唐朝天宝初年所谓太平盛世一片歌舞升平背后潜伏的重重社会危机。让我们再次纵情诵读,感受诗人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他笔下高峻险要的蜀道。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

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学生谈熟读后的感受。)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赏析: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六、布置作业

3.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 篇三

1.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2.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2.探究式阅读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的分析。●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

二、解题

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

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三、整体感知

1.伴着音乐放录音或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了下步赏析的基础)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拍。出示投影

痴(chī)情 慰藉(jiè)霹雳(pī lì)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3.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4.让学生为诗分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明确:全诗分为两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

四、具体研习

1.集体朗读诗歌的第一层,学生思考:本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物象要么“攀援”借“高枝炫耀自己”“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要么“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一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它们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2.集体朗读第二层,然后思考: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诗中的几组对偶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用几组对偶句,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达了诗人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2)诗人的感情有何变化? 经教师点拨后明确:(1)本诗结构上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的爱情观的“立”。(2)从感情抒发上看,第1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第2层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平缓的,从第1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曳。4.探究式阅读

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如“凌霄花”“木棉”等)表达了一种新型的平等的爱情观,除此之外,你还能揣摸出哪些思想意义?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可提供借鉴例子。如:诗的前一部分,“橡树”这一意象是异位于“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一群体意象,作为其对立面呈现于读者面前,且以居高临下的优势雄居其上的。而“凌霄花”的攀附“高枝”以“炫耀”自身,“鸟儿”“痴情”的机械“重复”,“险峰”有意地“衬托”“橡树”的“威仪”,频频传递的是一种被异化、被驯化被僵化了的不平等关系,是下级对上级、后生于师长、个人对集体的绝对服从,是专制政治下百姓对于权威偶象的绝对服从、盲目崇拜。这种迷失自我消融自我泯灭个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人道的主奴关系。诗人否定这一关系,渴望的是后一种“木棉树”以“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的彼此对等的关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彼此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关系中,个体的人性得以张扬,人的尊严受到尊重,人的价值得到承认。不难看出,诗人渴望的是人性的复归,追求的是强大自主而又充满激情活力的尊严与人格——“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鄙视的是时代和命运铸就的归属性病态人格。诗歌通过前后两组意象的矛盾和对比,揭示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与否,恰恰是衡量社会进步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尺。(摘自《中语参》2000年1~2期)5.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

阅读舒婷的《神女峰》,思考文后问题。出示投影: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行云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天上来鸿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1)“神女峰”在这里只代表一座山峰?

(2)分析“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和“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两句的含义。(3)分析最后两句诗的深刻含义。参考答案:(1)“神女峰”还代表守望、忠贞、温情和承诺。

(2)作者认为:当这种自发个体的真情实感被封建伦理固定成为每一个思妇都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时,美丽的梦就变成了忧伤,人就变成了石头。把活生生的人上升为神,以神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这是荒谬的、压抑人性的。(3)弘场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格的觉醒,只有用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标准,才是判断文明和进步的真正准则。

六、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并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章。中国当代诗三首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郑愁予的《错误》,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2.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会作者追求的幸福世界及表现出的博爱之情;感受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欣赏《错误》 1.解题

郑愁予,本句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郑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郑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的诗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这首《错误》便是这样。此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

2.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直至能背诵。

3.学生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自由赏析,然后教师点拨。

明确:诗歌第一节短短的二十个字却溢满了清丽而婉伤之情,用莲花来象征江南女子的纯洁与柔美,思妇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地变化着。本节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形成音韵美。

诗歌第二节用两个比喻写思妇的心。深闺中思妇的内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紧掩”着的“小小的窗扉”,脆弱、敏感、内蕴,充满古典的风韵。比喻新颖巧妙,“小小的”两次重复形成轻盈柔美的韵律。把“向晚”“紧掩”这动态的词语倒装后,不仅化板为活,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委婉地表现了思妇的心理。“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帏不揭”四个否定句呼应,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又助于音调的和谐。诗歌第三节点明了诗题和全诗和抒情视角。“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其优美的意象,独特的矛盾语言成为流传甚广的名句。4.重点品味:“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中“美丽的错误”有何含义,表达效果如何? 明确:“美丽的错误”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声”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喜望,因而“美丽”。但这马蹄声仅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处,因此希望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二、引导学生自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海子简介

海子(1964~1989年),原名查海生,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主要作品有长诗《土地》、短诗选集《海子,骆一水作品集》。海子被列为中国当代先锋诗人的代表,诗风自由率真,多表达对生命真诚的热爱和痛惜。语言简约流畅,铿锵有力,富有艺术感染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全诗。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像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注意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的情感。3.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诗人是如何围绕“幸福”抒发情感的?

明确:本诗是一首风格明快、感情强烈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诗歌一开始,就点出了主词“幸福”,同时,以“幸福”贯穿全篇,并得以逐层强化。第一节,诗人选取平常的生活细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些都是“幸福”之所在,因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二节,诗人的“幸福”溢满心胸,无法独享,要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幸福”的情感得以强化。第三节,要让“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感染上诗人的幸福,陌生人也会得到幸福,诗人的情感再次扩大强化。整首诗都洋溢着乐观、欣喜、幸福的情绪,有极强的感染力。

(2)海子对“幸福”是怎样阐释的?和常人的幸福观一样吗? 明确:诗里海子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自食其力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常人理解的“幸福”不同。普通的“幸福”生活,不外乎是物质的丰富与奢华,世俗感官享受的满足,政治和文化观念上的“权力”“业绩”等生命本真所不需要的东西。而海子把“幸福”理解为生命得以自我呈现和自我满足的一种资源。生活虽然粗朴,但生命居于其中却能尽享自由和快乐。这种理解的“深度”非常人所及。

(3)诗人将自己的“幸福”传递给“每一个亲人”“山”“河”和“陌生人”,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将自己获得的“幸福”传布与他人、他物,意在说明他要让每一个世间漂泊的灵魂都关注“幸福”、理解“幸福”、体验到获得“幸福”时的人类大善大美的至境。还在于他希望整个世界和人间都成为“幸福”的家园,让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和自己一样幸福愉快地活着。这表明了诗人的内心洋溢着博爱之情。

(4)诗人是否真的移居于“面朝大海”在“春暖花开”中的“一所房子”里,过着先人那种粗朴的生活?我们该如何理解诗歌的主题? 明确:“春暖花开”中的“一所房子”如同神话中的“房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它只是诗人渴望的精神家园的象征,理想中的形象化描绘。诗人借“居”于其中粗朴生活的描述及传达与亲友感受的叙述,表明自己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人间真情的希冀和向往。

(解说:关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如本诗的创作背景或目的。有人认为它创作于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都在新的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面前受到冲击,或固守,或崩溃,或更新,该诗表达了海子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女友的爱情诗。“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并想把这种感受传达给每个人,但从诗歌里,我们更能体会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曾一果)再如作品的情感问题。有人认为诗歌情感是积极、昂扬的。也有人认为:在暖橙色的基调中,我们不能不注意诗中一些特别的“音符”,“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是一种带有后验性质的感觉,不可能去“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明天”的幸福只能是诗人热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寄寓了诗人善良、真挚的意愿和对理想热烈的追求。海子一方面歌唱生命,歌唱生命中的激情,歌唱生命辉煌的瞬间;另一方面,他又看到这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被迫去表现这生命的痛苦。由此,我们感受到了诗中潜在的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对抗。鉴于上述情况,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生命体验为着眼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课堂练习

以“我眼中的幸福”为题,谈谈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受。

四、课文总结

当代优秀的诗作从崭新的审美角度为新诗带来了无限生机,不仅使诗人的艺术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而且使诗歌本身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它们又像挟泥带沙的湍流,跳跃、奔突、飞溅、穿鸣于乱石涧底,有一股冲劲,富有活力,为中国当代新诗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捕捉生活中的某一物象,展开联想,赋于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写一首短诗。3.将下面一首诗译成中文 If Life Is A Tree Written by Chen Da If life is a tree, Joy is but its leaf,Leaves bud;leaves grow;Leaves fall……

If life is a tree, Its roots are sorrows……

Long after the leaves are fallen, Long after the boughs are bare, The roots cling fast, Deep in the Earth-Mother’s bosom.参考答案: 假如生命是棵树 季艳译

假如生命是棵树,欢乐是它的树叶。

叶儿抽芽,叶儿长大,叶儿落下 ……

假如生命是棵树,它的根是忧苦…… 当叶儿早已脱了,当枝儿早已秃了,根仍牢牢地盘结着,深埋在大地母亲的怀里。

4.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 篇四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单元编排的。第一单元以亲近文学为主题。前两首诗歌《母亲》、《纸船》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嫩绿的芽》是鼓励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三首诗意蕴隽永,语言清丽,风格细腻明丽。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从《母亲》和《纸船》中体验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的不同。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3.学习冰心这三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等特点。4.朗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2.想象的手法,凝练的语言。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因材施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三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 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四,品读课文: 1.学习《纸船》

(1)导入

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3)品味语言: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达诗人强烈感情的诗句,并作批注。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2.学习《母亲》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美妙的旋律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思念。集体朗诵《母亲》,思考: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2)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心中的风雨”指什么?(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喻)

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3.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1)内容: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2)形式: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五、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假如明天是你母亲的生日,请你亲手制作 2 一张贺卡或叠一只纸船,并写一句祝福的话在上面,送给母亲。3.预习下两首诗。

第二课时(《嫩绿的芽儿》)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缝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二.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三.合作探究:

成功来自奋斗,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导入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都想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2.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3.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或者句子用得最准确,把它找出来并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4.合作探究

学习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同学评价。5.让学生齐背《嫩绿的芽儿》 6.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 3 的人生更加辉煌!

五、布置作业 :

5.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 篇五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6.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 篇六

寿光市洛城街道一中 王秀梅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赏析名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3.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难点】

1.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2.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前预习】

1.熟读三首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夫如何 青未了 决眦 搔 不胜簪 逾墙走 邺城戍 老妪 泣幽咽 ..........3.作者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1.猜猜他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诗,了解一个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世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被誉为“诗圣”;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杜甫。”

2.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重读经典,感受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足迹,或许,还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迪。(展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受

1.自读,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2.个读,读清节奏,读得气韵流畅。3.齐读,读出理解,读得入情入境。

三、品读赏析

(一)学习《望岳》

1.自由朗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请联系具体诗句来谈谈。(勾划批注,品味语言)

明确: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泰山的伟大和神奇。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补充背景资料: 投影一: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投影二: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可选关键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3.师小结:《望岳》一诗写尽了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形神;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被刻在泰山山麓的岩石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4.学生激情背诵《望岳》。

(二)学习《春望》 合作探究:

1.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 2.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要求学生先独立解读,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再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补充背景资料: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明确:诗人所感之时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长安城被叛军占据,满目疮痍,春天来了,杂草丛生。所恨的别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多么希望得到家人的音讯。

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联系全诗,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明确:“白头搔更短”,其实是写实,虽然诗人这一年才45岁,但忧国,伤时,思家,悲己,都使他未老先衰。

可选关键词:愁苦,焦虑,忧国忧民,流泪,感伤,饱经风霜。4.学生深情背诵《春望》。

(三)学习《石壕吏》

1.配乐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补充背景资料:

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从长安逃脱,到达了唐肃宗所在地,皇上见他忠心耿耿,赏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也就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相当于谏官。杜甫虽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避免地被贬官了,尽管左拾遗本来就是个八品小官。从此,47岁的杜甫永远地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于杜甫个人来说,这是巨大的不幸;对于诗歌创作来说,这是天纵的姻缘。一路上,杜甫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妇啼一何苦,老妇之苦,苦在何处? 明确:(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写老妇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3.老妇的“致词”是自己娓娓道来的吗?说说你的发现。师生演读。吏呼:汝家有男丁否?

妇啼: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呼:尚有他人否?

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怒呼:如此,叫我二人如何交差?

妇悲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明确: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4.这三首诗歌写作的时代,横跨二十多年,是杜甫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壮年时光。读到这首诗,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师引导学生小结杜甫诗前后期风格变化及其原因。

明确:忧国忧民,反映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扩读拓展

对比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一步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诵读积累

诵读积累杜甫诗名句,追寻圣人的足迹,感受诗人的情怀。

青年的杜甫,家境优越,豪情勃发,留下了千古绝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诗才横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安史之乱爆发,他登高远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伤时、思家、悲己,诗人怎能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十年的宦海沉浮,使杜甫认清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的诗逐渐地褪去了浪漫主义色彩,渐渐显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中年之后的杜甫,四处漂泊,他辗转来到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他一个人在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他的寄居之所摇摇欲坠之时,他声嘶力竭地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就是圣人杜甫!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日月同辉!在杜甫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登上高台远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登上岳阳楼感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羁旅苦、身世悲、家国忧一起袭来,他的笔下却仍是这样壮阔的景象!这又是何等广阔的胸怀!杜甫人生的最后一年,遇到了好朋友李龟年,故人相见,感慨万千:“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他的诗歌,描摹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国运,被后世称为“诗史”,勾画出他一步步攀升“诗圣”的心路历程,让千百年后的我们敬之、仰之。

最后,让我们以郭沫若题在杜甫草堂上的对联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朝圣之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拓展延伸】

7.高一语文必修3第2课时 篇七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掌握以下重要的通假字,实词,句式,能够通畅翻译文章中几个句子。【知识结构】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句式归类翻译【学习过程】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2)七十者衣帛食肉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四.意动用法王无罪岁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天下之民至焉(2)鸡豚狗彘之畜(3)树之以桑

(4)未之有也(5)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D.①②⑤/ ③④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实战演练】1.默写不违农时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未之有也。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4)数.罟不入洿池发(1)百发.百中(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系向牛头充炭直.

兵(1)非我也,兵.也(2)穷兵.黩武(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4)草木皆兵.

胜(1)驴不胜.怒,蹄之(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5)予观夫巴陵胜.

状,在洞庭一湖3.分析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课堂小结】1.文言现象归类。

2.语言论证艺术。

8.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 篇八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绯.闻fēi

姓裴.pãi 文采斐.然fěi

匪.夷所思fěi B、镌.刻juàn

隽.永juàn 携.带kuí

傩.神nuï C、酉.时jiǔ

哂.笑shěn

栖.息qī

恓恓..

惶惶xī D、揣.度chuǎi

奔踹.chuài

湍.急duān

惴惴..不安zhuì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上阙.quâ

撅.折juē

鳜.鱼guì

一蹶.不振juã B、回溯.sù

塑.料shuî

朔.望shuî

横槊.赋诗shuî C、谒.见yâ

喝.彩hē

遏.制â

歇.斯底里xiē D、短襦.rú

懦.弱nuî

蠕.动nuï

糯.米nuî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淳.朴chún

朝暾.tūn

敦.厚dūn

谆谆..

诱导chún B、拙.劣zhuō

罢黜.chù

相形见绌.zhuï

咄咄..逼人duō C、诠.释chuán

拴.住shuān

痊.愈quán

消火栓.shuān D、苛.刻kē

呵.护hē

沉疴.kē

百舸.争流gě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殉.情xùn

绚.丽xuàn

恂.谨xún

荀.子xún B、辰.时chãn 嘴唇.chún 妊娠.chãn

海市蜃.楼shân C、滇.池zhēn 缜.密zhěn 慎.重shân

嗔.

怪chēn D、禅.让chán

阐.述chán

殚.精竭虑dān

肆无忌惮.dàn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纯粹.cuì

生卒.年zú

窸窸窣窣..sū

猝.不及防cù B、害臊.sāo

水藻.zǎo

聒噪.zào

急躁.zào C、作揖.yī

修葺.qì

编辑.jí

缉.拿qī D、箴.言jiān

缄.默jiān

咸.水xián

酸碱.度jiǎn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拼音有错的一项是()A、信笺.jiān

客栈.zhàn 把盏.zhǎn

饯.行jiàn B、侍.奉shì

对峙.zhì

少林寺.sì

有恃.无恐chí C、反馈.kuì

匮.乏kuì 振聋发聩.kuì

功亏一篑.kuì D、央浼.měi

挽.联wǎn

飘逸.yì

分娩.miǎn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拼音有错的一项是()A、大腕.wàn

艺苑.yuàn 豌.豆wān

蜿.

蜒wān B、创.伤chuàng

怆.然chuàng

踉跄.qiàng

剜肉补疮.chuāng C、剽.悍piāo

漂.白piǎo

鱼鳔.biào

瓢.泼大雨piáo D、拾掇.duō

啜.泣chuî

辍.学chuî

点缀.zhuì

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拼音有错的一项是()A、媛.女yuán 援.助yuán 缓.慢huǎn

暧.

昧ài

B、炫.耀xuàn

琴弦.xián 玄.机xuán

头昏目眩.xuàn

C、垣.墙yuán 渲.染xuān 煊.赫xuǎn

亘.古不变gân D、孵.化fū

捋.胡须lǚ

酹.天地lâi

深孚.众望fú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拼音有错的一项是()

A、溶剂.jì

济.南jǐ

肚脐.qí

云霄雨霁.jì B、诖.误guà

闺.房guī

畦.田qí

跬.步kuí C、狡黠.xiá

拮.据jiã

反诘.jiã

佶.屈聱牙jí D、毗.邻pí

纰.漏pī

秕.谷bǐ

如丧考妣.bǐ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拼音有错的一项是()A、白芷.zhǐ

福祉.zhǐ

牵扯.chě

趾.

高气扬zhǐ B、荒谬.miù

姓廖.liáo

寥寥..无几liáo

未雨绸缪.mïu C、意蕴.yùn

氤氲.yūn

瘟.疫wēn

脸有愠.色yùn D、忏.悔chàn

歼.灭jiān

纤.夫qiàn

阡.陌qiān

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拼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绮.丽

涟漪.

一骑.红尘

风光旖.旎 B、馒.头

谩.骂

漫.步

瓜蔓. C、流氓.

茫.然

盲.人

病入膏肓. D、甲烷.

浣.纱

皖.南事变

莞.

尔一笑

1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拼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聒.噪

恬.静

憩.息

舐.犊情深 B、逶.迤

偎.依

巍.峨

煨.番薯 C、怠.慢

怡.然

贻.笑大方

百战不殆. D、山峦.

金銮.

孪.生

卵.

1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拼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瞭.望

镣.铐

嘹.亮

撩.拨 B、癖.好

复辟.

譬.喻

偏僻. C、愀.然

揪.心

泥鳅.

铁锹. D、酵.母

孝.顺

教.书

咆哮.

1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拼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矫.健

骄.傲

娇.小

蛟.龙 B、玷.污

粘.贴

信手拈.来

沾沾..自喜 C、头箍.

匝.道

砸.饭碗

咂.摸 D、誊.写

眷.恋

证券.

卷.

裤脚

1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拼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傀.儡

瑰.宝

惭愧.

罪魁.祸首 B、联袂.

抉.择

口诀.

美玦. C、招聘.

驰骋.

娉.婷

伶俜. D、亵渎.

牛犊.

买椟.还珠

穷兵黩.

武答案:1-5 A A D A A;6-10 B B C B B;11-15 A B C D A 分析:

1、A.B项“携带”念xiã;C项“酉时”念yǒu;D项“湍急”念tuān。

2、A.B项“塑料”念sù;C项“喝彩”念hâ;D项“蠕动”念rú。

3、D.A项“谆谆”念zhūn;B项“相形见绌”念chù;C项“诠释”念quán。

4、A.B项“妊娠”念shēn;C项“滇池”念diān;D项“禅让”念 shàn。

5、A.B项“害臊”念sào;C项“缉拿”念jī;D项“箴言”念zhēn

6、B.“有恃无恐”念shì。

7、B.“创伤”念chuāng。

8、C.“渲染”念xuàn。

9、B.“跬步”念kuǐ。

10、B.“姓廖”念liào。

11、A.A项读音分别为qǐ,yī,jì,yǐ;B项读音分别为mán,màn,màn,wàn;C项读音分别为máng,máng,máng,huāng;D项读音分别为wán,huàn,wǎn,wǎn。

12、B.A项读音分别为guō,tián,qì,shì;B项读音分别为wēi,wēi,wēi,wēi;C项读音分别为dài,yí,yí,dài;D项读音分别为 luán,luán,luán,luǎn。

13、C.A项读音分别为liào,liào,liáo,liáo;B项读音分别为pǐ,bì,pì,pì;C项读音分别为qiǎo,jiū,qiū,qiāo;D项读音分别为jiào,xiào,jiāo,xiào。

14、D.A项读音分别为jiǎo,jiāo,jiāo,jiāo;B项读音分别为diàn,zhān,niān,zhān;C项读音分别为gū,zā,zá,zā;D项读音分别为 tãng,juàn,quàn,juǎn。

15、A.A项读音分别为kuǐ,guī,kuì,kuí;B项读音分别为mâi,juã,juã,juã;C项读音分别为pìn,chěng,pīng,pīng;D项读音分别为dú,dú,dú,dú。

参考:

上一篇:大学校长春季开学演讲稿下一篇:民办教育行业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