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数学课堂活起来

2024-06-29

怎样使数学课堂活起来(13篇)

1.怎样使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一

获奖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引进“活水” 使课堂活起来

周 洲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4个方面提出要求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母语既是我们思维的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学对于人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求的知识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书本知识,还包括与实践广泛联系的文化背景信息;这种知识不仅包括相对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还包括具体语境中的各种理解、领会、感悟、表述等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回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还要在生活与实践中,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力求做到重视具体语境的重建、重视生活中的感悟、注重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需要拓展性积累,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更需要以此为基础的验.“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开放式的思维与创造力发展,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要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时空;要将“活水”引入课堂,让课堂活起来。

一.提问的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在所难免,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而各个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往往会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提问是一门艺术,而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观点更是一门艺术,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去伪存真,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自己的观点错在什么地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观点,也能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问题应从什么角度来思考研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甚至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对教师的答案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相长。这是让学生的每一种观点都能得到充分展现的原因之一。

其二,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听、说等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听别人发言时,必须要抓住要领,充分领会其答案的主要意思,明白其他同学是从什么角度来回答的,以避免自己再回答时和别人重复;另外,学生还要用自己的言语将自己的意思充分表述出来。因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既要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要避免重复,因此如何组织语句便显得比较重要,学生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如何来说。长期坚持,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说的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第三,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最主要一点便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上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3+X的考试模式的要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角度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多角度分析问题又是写材料作文所必需具备的一种能力,这样又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一旦在课堂中形成这种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观点的习惯,学生便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从其他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力图发现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越是平凡中往往越蕴涵着伟大。只有从这些司空见惯的教学活动中抓起,才能切实达到发展素质,培养能力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高层次的现代人。

二.表扬的艺术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表扬”作为一种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表扬是认同别人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中,有的受表扬的多一些,被人认同感、成功感容易满足,往往容易取得成绩;有的受批评多,特别是一部分缺点多的学生身上(缺点多的学生不等于差生,我们不妨借优秀生的称呼,称他们为“待优生”)极少获得表扬,久而久之,失去了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缺乏自信心,在课堂上就活跃不起来。这时候,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拿起表扬这个有力的武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尊,使其注意力回到教学课堂上来,因为学生缺少的正是关爱与认同,表扬与奖励,效果往往不错,但是使用表扬与奖励,不能随意和盲目,不恰当的表扬,未必能强化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行为,抑制不良行为,同样也要讲求一定的技巧,否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三,情感的运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一]激发情感,以情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热情。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做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 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非常 4

”、“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三,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渗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可采用朗读引发先声夺人,再补充人物及背景材料,增进了解,感情朗读《一月的哀思》,描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渲染气氛,以强烈的感情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文章的内容、感情、主题、写法就不难把握了。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 5

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想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兴趣的激发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即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人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我曾在教授龚自珍《病梅馆记》时,引用了他的《乙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和第一百二十五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没想到诗中的两句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两句诗,特别是诗中的“人才”二字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同学们在讨论中很快地悟出了课文中“梅”的作用是喻人。课文采用的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之法。同时他们还举一反三,发现“文人画士”“好事者”的喻意,指的是统治阶级,„„总之一节课,学生完全体会了课文的主题,效果之好大出意外。教授《季氏将伐颛臾》时,我介绍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家非常认真,都努 7

力去体会孔子那宝贵的智慧。事实再次证明,从激发学习兴趣人手,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五,信息技术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一] 运用多媒体弄清文章篇章结构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分析、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录像,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用较快 的时间清理本文的“脉胳”之所在。

[二]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由直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如《变色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几处细节变化,如脱、穿大衣,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表情的变化,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假设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迎面遇见将军的哥哥,他们会说些什 8

么?要求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把将军的哥哥塑造成了一个爱占便宜的小人,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不讲理的蛮汉,也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正人君子——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以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2.怎样使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二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举行活动是激活课堂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 结合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 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结合生活实例组织教学, 可以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驱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是激活课堂的重要环节

创设自主的课堂, 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 学会怎样学习;能帮助建构进取型人格, 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存在着差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 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数学理解方式的差异, 教师都应该鼓励, 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 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为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我常常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不断完善中, 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品尝成功的喜悦, 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激发学生情感是激活课堂的必备条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内在美, 激发学习热情。教师一环紧扣一环准确而恰当的导语, 可使学生在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同时, 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式子表达的对比和评价, 使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规律意义的同时, 体验到数学的简洁之美。只有让学生热爱数学, 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 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现实生活中蕴涵的大量数学信息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 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 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

3.怎样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三

一、提高兴趣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教学中当一个小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进而不会感到学习学习是一种负担,为此,教师应从多方面给予引趣。

1. 以图引趣。有特色的图形能促进注意力的集中和刺激思维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例如讲数学的组成时,画上学生喜欢的动物再配上不同的颜色来教学,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顿时恍然大悟,深刻理解了数的组成。

2. 语言引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设问引趣。“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鼓励参与

在教学实际中,要从各方面尽量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以旧引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启发设问,让学生直接参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索结论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的角色,这样既满足学生的参与及自我表现心理,又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作用。

3. 让学生自编练习题和自我改错。适当地让学生自编练习题可以使学生更为熟练的掌握与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十分有用。

三、及时表彰

成功和愉快总是相伴的,成功能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在课堂教学中,设法创设竞争和取得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特别对后进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耐心启发,因势利导,在教学环节中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取得成功的愉快感中增强信心,奋发向上。

4.让中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四

一、课题的选择和确定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于是,如何组织教学,怎样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爱学数学”,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成了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从数学的角度来讲,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果教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到身心愉快,学有所乐,融入生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还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动其情,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和谐发展,使整个课堂能活跃起来,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把握(1)整体设计知识技能、数学思

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2)从培养

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3)使教学

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培

养数学观念。

2.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以探究为中心的中学数学“活力课堂”教学模

式。(2)创设问题情景,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3)如何完成三维目标。

3.驾驭课堂(1)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2)如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研究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课堂讨论的引导和调控;研

究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提

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既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能使每个人不产生依赖。提高信息交流的量,学会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接

纳别人的观点。(3)课堂讨论的调控等。

4.创设课堂教学氛围(1)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

上具有安全感,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地释放。(2)尊重学生的生理特

点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个性、人格、差异。(3)创设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交往、讨论。让学

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探究、交流、学习、创新,获得成功、获

得自信。

5.教学评价(1)制定学生评价方案;(2)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3)制定学业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实施意见。

二、课堂教学的原则1.和谐性原则 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

主主动、畅所欲言,既成为权利的主体,又成为责任的主体,获得多

方面的(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教学内容科学,创设的问题(串)

要注意实际背景与形式模型互相统一。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

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互动性原则:通过语言、问题、活动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媒体互动、学生与环

境互动,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各种感官,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复杂的联系。与此同时,学会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和

欢乐共处,学会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听到别人的意见或对别

人提出批评和建议。并做到及时反馈,巩固、矫正。3.激发性原

则强化最佳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展、提高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设思辨性的课堂,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理性地认识事物,洞察事

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4.探究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学习能力。要合情推理与逻辑

推理并重,展现思维活动的全过程。5.发展性原则 每一节课都要

使所有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即使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要有所提

高。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需要,依据课的具体行进状态生成学习内容,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推进教学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课堂即研究,研究即课堂”的理论出发,本课题主要采用:

(1)行动研究法

(2)文献资料研究法

(3)观察研究法

(4)调查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10~2009.12)

1、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能

力和爱好。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组织研究队伍,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0.1~2010.12))

1、收集和整理有关实验材料、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制定相应教学研究目标,做好课前研究。

2、上好研究实验课,集体研究并修改研究方案,适时进行教学试验,集体评课,并做好记录。

3、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研究和教师教学情况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1.1~2011.9)

将课题研究的有关材料汇总存档。具体统计如下数据:

1、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等情感态度的问卷调查。

2、教师教学教案及修改情况。

3、集体研究的情况记载。

4、公开实验课及课后研究情况记载。

5、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6、相关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情况记载。

7、课题负责人写结题报告。

五、实验的结果

1、结果预测

调整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良状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整个数学教学的质量。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数学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2、结果形式

实验报告、教学课例、教育评书、撰写一批相关的教学论文,最终写出实验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人员:

5.如何使一堂语文课活起来 篇五

如何使一堂语文课活起来

江苏 徐州 ●董淑侠

一堂课的精心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一种艺术。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是这样,教课亦如此。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创造不出活的气氛,定然收不到好的效果。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之一便是教者把课教“活”。

一、巧妙地揭示意义

一般情况下文题即文眼。透过文题往往能窥出文脉,以致观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如何审题、释题,揭示文题的意义,不仅是一堂新课必做的要事,而且还决定一堂课的效果,在教学时,针对不同的课题,抓住文题独特的字义,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如《七根火柴》,可以抓住“七根”二字提问学生;火柴是很普通的东西,为什么要以“根”来论?并且只有七根呢?这仅有的七根火柴究竟有什么巨大的作用呢?使学生脑海里一下子就产生出疑问来,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探求。

二、“剥笋”再“掏心”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是编者经过精心挑选,非常有典型性的优秀作品。教学中,要像剥竹笋那样,由外及内,从表到里,逐层深入。如《小桔灯》,写的是“我”偶遇一位打电话的小姑娘,表面看来是很正常,但教学时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匠心所在,这一偶遇,能勾出文中的“我”在无聊之余去探望并不熟悉的小姑娘的病母,由此在言谈之中了解到小姑娘的父亲是个了不起的革命者小姑娘的光彩形象也逐渐地由一些接触而烨烨生辉:见面――接触――做灯――送灯――联想――生发主题,最后得出结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活脱脱地凸现出来了。这样设计,可谓之“剥笋”再“掏心”。

三、适当地运用对比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比不见分晓。教学也是如此,无论辨别字形、解释词语、乃至分析文章的 篇章结构。搞对比,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文的具体内容,灵活把握,应急处理。如在讲授《分马》一课时,稳重的郭全海与老孙头儿的言行举止,两面同时交待,造成线面的对比,这就是实比。再如《驿路梨花》一文,写哈尼族小姑娘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没有直接的对比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联系生活实际,举些发生在身边的正反实例,这样会使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实质,达到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目的。

四、善于联系

从辩证的角度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绝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那么,文章的内容素材都是来自客观事物的。(教学论文 )因此,要教好一篇课文,我们不能孤零零地就事论事,而应遵循文章脉络,透过字里行间,透视各种内外关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在上下文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即突出某一点,又反映整个方面,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如《荔枝蜜》一文,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中心层次是“阶梯”式的,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考题:作者既然要歌颂蜜蜂的辛勤劳作,为什么要写小时候不喜欢蜜蜂呢?写荔枝林的目的又是什么?与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联?作者赞美蜜蜂实际上是赞美什么?蜜蜂与劳动人民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地讨论,抓住其间的联系,这样就会使知识活跃起来,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吸收,避免了课的“死”和“窄”。

五、诱导启发想象

如果我们将课堂教学局限于课文之内,即使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达到了训练的要求,也不一定就能在现实世界里通畅交往,实现语文教育目的。因此,我们要超越文本,以课文里的言语运用为出发点,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启发想象,可以结合学生课外获得的知识进行。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积极向上的,是被压迫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心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外听到的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与课文联系起来。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在王母娘娘的干预下失去了自由和幸福而诗歌中的牛郎织女竟然和传说中的完全不一样,不再隔河相望,而是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这种自由和幸福是哪里来的呢?让学生充分、大胆地去想象,不难得出: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启发想象,还可以运用同类事物作陪衬,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启发想象,还可以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进行。但启发想象一定要有依据,要有限度,不能让学生毫无根据地去空想,也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瞎想,否则是无法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和要表现的主题的。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当然,无论是怎样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上升。我们要真正达到每个阶段顺利登跃新台阶,还需要每位辛勤的园丁不断铺设台阶,帮助学生勇敢攀越。

6.怎样使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六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错误,教师要挖掘其内在的“闪光点”,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错误资源进行教学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来自学生的错误,还是来自教师的错误,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认真分析,并对不同类型的错误区别对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一、捕捉合理性错误,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典型错误往往反映了多数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的认识偏差,它对整个课堂效果的体现及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从众多错误信息中抓住典型,针对典型错误,重点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有效建构新知识,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案例一】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在介绍了圆的相关特点和知识后,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

师:请同学们试一试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圆。(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发现有许多学生画得不规范,接着,教师选择了几幅典型的作品放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选择的作品有:起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位置上;把圆画成鸡蛋状;将弧线画得时隐时现,时粗时细等。)看到这些不知名的作品,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齐):这些都不是圆形,画错了!

师:同学们,不要笑,课堂是你们可以出错的地方。老师希望大家能一起讨论,分析错误的原因。如果大家都懂,还要我这个老师干什么?

(教室里稍稍安静,不一会儿又炸开了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先发言。)

生1:圆心没有固定好,所以画出来不像圆。

生2:画圆时圆规两脚距离发生了变化。

生3:用力不均。

生4:圆规使用的方法不正确。

……

师:那画圆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怎样才能画一个规范的圆呢?谁来完整地说一说。

(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不一会儿就总结概括出画圆的方法。)

教师随即用学生总结的方法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标准的圆。

师:请同学们再画一个吧!

(第二次画圆没有一个学生出错。)

师:感谢刚才那几位同学的错误,给我们带来了热烈的交流。

在本案例中,教师首先通过观察发现了学生在画圆的操作中存在许多错误,面对这些错误,教师既没有笼统概括,直接总结方法,又没有一个都不放过,逐一进行讲解,而是在巡查过程中抓取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加以呈现。在处理这些典型错误时,教师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互补,提出改进策略,使整个课堂及学生的思维都更活跃。

二、正视错误,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从对小学教师和学生看待错误的态度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教师和学生对错误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他们或多或少地害怕或是逃避错误。事实上,在学习中出错,是学习者的权利,是学生的权利,更是小学生的权利。教师、成人在学习中尚且出错,那么对于认知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出错就更是正常现象了。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这导致了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差异往往更明显,因而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作为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不是简单否定或大加指责,而是宽容错误、循循善诱。在引导学生集体思错、纠错的过程中,既让出错的学生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充分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全体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都得到了照顾,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是另一番滋味。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典型错误资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状况,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在众多错误中抓住典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才能使典型错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此外,在处理典型错误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如果教师先入为主,直接校正,就会让学生失去了集体纠错,感知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机会。我们要让这些典型错误在学生中产生,在学生中消失,让学生的真知灼见在纠错的过程中绽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思错误,让错误成为历史

利用“错误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错误不再重现,但现实中,错误的改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要真正让错误成为历史,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而且需要学生学会主动反思自己的错误。

课堂中的纠错毕竟是暂时的,学生对错误的反思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中,还要体现在学习的每时每刻。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关注错误,收集自己平时在课堂中、作业中、练习中的一些易犯的、常犯的错误,易混淆的知识点,等等,将它们进行归类整理,在错题的旁边标注出错的原因、正确的方法等相关信息,建立自己的“错题集”,让错误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因此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时常翻阅“错题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能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多次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断能力,尽可能做到少出错,甚至不出错。此外,教师还要定期对学生的“错题集”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并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搜集整理一系列典型错误,形成“集体错题集”,在此基础上指导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7.怎样使小学音乐欣赏课“活”起来 篇七

1.手中有“东西”

要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 光是简单的“听”“说”是不行的。

(1) 课前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和分析并给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

(2) 要有一节课所需要的必备的教具, 比如:琴、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图片、音响设备等等。

2.心中有“方法”

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是欣赏课最大的弊端。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 完整听, 分段听, 学生正襟危坐, 一节课从头听到尾, 真的是听得昏昏欲睡。

以音乐为主体, 制定可行的教学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包括听、唱、动作、演奏、表演甚至创作, 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带领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好。

3.眼中有“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 当作知识的承载体, 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教育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一个启迪, 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 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在一起, 保持良好的交流, 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二、落实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方法

1.绘画法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艺术, 看不到也摸不着, 可是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属于形象思维, 情感表现一般比较直观, 表达方式比较直接,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喜欢用画笔来表现。比如, 欣赏《杜鹃圆舞曲》之后, 学生纷纷用黄色、红色、橙色、绿色, 甚至更多的颜色来填画, 解释为春天, 许多杜鹃在欢叫、在舞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 也能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2.律动法

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 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 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孩子爱动, 而游戏、舞蹈、活动都可以帮助想象音乐形象。例如, 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时, 我先让学生听音乐, 第一遍听是哪种动物的叫声, 第二遍听叫了几次。学生对这种带着问题的欣赏非常积极。之后, 我设计了一个“森林舞会”的游戏, 在音乐响起的时候, 像小鸟一样翩翩起舞, 一听到杜鹃的叫声就摆个自己最喜欢的poss, 学生尽情地跳着, 好像自己就是那个顽皮的小杜鹃。

3.故事法

故事法是指学生在欣赏乐曲后, 根据音乐的发展编小故事, 发展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学生喜欢听故事, 也喜欢自己讲故事, 讲故事的过程就是他们发展语言和想象力的过程。例如, 欣赏《狮王进行曲》时, 我将音乐根据句式分为三个乐段, 欣赏每个乐段时, 我会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来描述狮王的威武、视察森林时有力的脚步声, 小动物们崇拜的目光, 森林生活的和谐等等。所有的内容, 是在音乐的影响下由学生自由展开想象描述的。

4.哼唱主题曲调法

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 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 从而引起兴趣, 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例如, 欣赏乐曲《单簧管波尔卡》时, 让学生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 感受每次出现在节奏上的变化, 然后一起哼唱主旋律, 体会节奏的变化给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这样不仅学生熟记了音乐的主题旋律,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简单的曲式分析。

5.在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但长期以来,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 当作知识的承载体, 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一个启迪, 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下, 居高临下, 俯视众生的做法, 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在一起, 保持良好的交流, 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文化素质不同, 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 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表现的氛围,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摘要:由于我国城乡不同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客观上影响着学校音乐教学的实施状况和教学水平。在文化水平欠发达的地区, 音乐欣赏课处于薄弱的境地。因此, 上音乐欣赏课需要老师心中“有法”;手中有“东西”, 从绘画法、律动法、哼唱主题法开始, 在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 逐渐使小学音乐欣赏课“活”起来。

关键词:音乐教学,实际差异,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8.如何使高中政治课堂活起来 篇八

一、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

作为老师都知道,构成教育活动有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矛盾。主要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所谓教是指老师给学生教知识、教文化、教本领、教做事、教为人处世;学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知识、学文化、学本领、学做事、学为人处世。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1.转变教育观念,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教育制度下,学生仅仅是认知体,而不是可以与老师平等对话和交往的生命体。这就要求教师的主导要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前提,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倘若真能按上述那样去做,课堂气氛将不再沉闷。

2.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民主的教学氛围对于中学政治课教学尤为重要。政治本身就要求追求民主和自由。这样的教学氛围,改变了过去那种由老师一人“说了算”的课堂局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是因为参与是主体的生成要素,不参与或部分参与都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失落或残缺,要想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必须鼓励学生参与。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1.抛弃传统满堂灌模式,变教师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把最新的时代内容引入课堂,使教学常讲时新

政治课若脱离时代内容,一味说教就会缺乏生气,学生学习起来必然无味。及时收集重大时事、社会热点等新的时代信息,把教材的基本原理与社会实际结合,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学生学习的热情会高涨,教学理论也更有说服力。

2.采用新颖、灵活和多样的教学法

中学生的有意注意相对于小学来说已经有很大的改进,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还是容易分散的,这一规律要求老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用形象教学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

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大多还是停留在形象思维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如运用直观教具、图表图片、幻灯录像、多媒体等。

4.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工具。生动、形象的语言给人一种直观感和动感,使人兴趣盎然,并能在记忆的荧光屏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才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呢?第一,善于运用例证,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联系起来,可使语言生动、具体化;第二,运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引起学生联想;第三,适当运用一些格言、名句、成语、谚语、顺口溜等,也可使讲授生动有趣。

5.要走向社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政治课教学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它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传统的政治教学对实践活动是置若罔闻的,这使学生获得的理论不能及时得到实践的验证,从而对政治课失去兴趣。因此,要组织学生走出去,在实践中检查政治教材内容的正确性,这比教师天天讲、日日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6.讲究处理教师被学生问住的方法性,使教学机智艺术化

信息时代下,学生接触的东西多,知识面比较宽,也许当课讲到精彩处,突然有学生提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或一时难解决的问题,即教师被学生问住了。采用以下教学技巧和策略来处理有助于课堂活力的继续:1.“巧妙转移法”2.“布置作业法”3.“实话实说法”。

三、改进教材的编写

在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发现高中的教材当中举的一些事例比较陈旧,而且教材的编写没有什么特色,从封面设计、文字的编排,还是包装方面都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这使本来就已抽象难懂的内容更加枯燥、乏味了。因此,我想提以下一些建议:

1.教材中所运用的事例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

教材中的事例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或者与学生情况相类似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但在现行的教材中,很多事例都是离学生比较远的,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虽然说政治课中不能放弃对学生道德品德、爱国主义的教育,但过分渲染这种气氛对于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是没有帮助的。

2.教材中的一些漫画是否可以用彩色

现行政治教材中的漫画不少,但都是黑白的,这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高一的学生。而采用彩色图片,首先给学生在视觉上一种美的享受,学生的兴趣上来了,气氛就自然会活跃起来。

上述对解决中学政治课教学中“闷”的问题的三方面论述,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及参考一些资料后写成的,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误,希望各位同行能提出宝贵意见。

9.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篇九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新的课程理念也将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的是: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受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的数学。这一理念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 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 教材活起来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有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基本特点“。教材中一些例题、习题,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出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大胆用活例题、习题,不仅能促使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统计》时,我改变教材中统计校园内花坛上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创设“小象波波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统计“小象波波的朋友”各有几只。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很快吸引学生,使他们很快地投入到统计的学习中。再如:学习《位置》后,做练习中第4题,教师可以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把学生椅子进行整理,并给每张椅子写上座位号。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写有座位号的卡片,放手让学生排队进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来。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找座位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但很快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兴趣高涨,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二、课堂气氛活起来教育是人的教育,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10.让课堂活起来 篇十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主动性;求职欲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 法。

一、调动学生主动性,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先让学生浏览本校网站,并提示学生注意网页的结构设计和网页的构成元素。再宣布本节课的任务:自制一个内容自定的个人主页。一听到这个任务,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具体制作方法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学习教程,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任务驱使下,在由于探索未知领域而产生的好奇中,学生自身产生学习的需要,进而主动地探索有关网页布局和图片插入的知识,并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二、满足学生求知欲,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作为教师演示的课件,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这时,教师演示讲授操作步骤,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视觉、听觉,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竟没有一个人不是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器的屏幕,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望最强。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我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给予学生成就感,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计算机学科具有必须亲自动手的特点,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想让五环互相环套,却涂抹了圆的一部分弧;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却一个字都输不上去等等,逼你提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留下,留在我的U盘上!”接下来就学存盘――节课没停手,既没感觉累也不感觉枯燥,难道这不说明你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完成了“任务”,不是考试合格了吗?

四、开拓学生创造力,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任务驱动”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性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11.浅谈如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十一

一、转变教学行为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 教育 的主战场。可是课堂教学的现状却常常令人不满意。如何帮助学生去投人、去发现,引导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现在的教学空间狭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唯一的空间,特别住校生,基本上高中语文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语文课堂应带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以便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传统的训练,大多足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結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新课程标准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有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训练形式的多元化应是教师探索的方向。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紧扣课堂,抓住课文,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作演讲,天天训练 “说”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每天只占用两三分钟,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利用各种机会开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自编小小说、童话、寓言、自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精美日记展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这样就将常规的课堂教学跟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还使学生树立起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着名导演 艺术 家孙道临的配乐朗米实现对学生的 “启”。借助多媒体段,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与之谐和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避免课堂冷场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大和加深,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着发展,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上的现成答案,喜欢深人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的构建开始出现 “闭锁心理”,他们已意识到“我”的存在与作用、 “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并开始注意自己的 “公众形象”,非常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意教师或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在公开场合发言的勇气,掌握学生因为害怕答错而被人取笑的心理。

班级授课的长处是可使很多人同时受到教育,还可以造成竞争气氛;短处是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基础好的越来越积极,基础差的越来越消极。如课堂提问后思维能力强的抢着说出了答案,思维一般或较差的却还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少学生年复一年的充当陪客,最终对答问也就失去了兴趣,结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处于~种高效状态。

三、让人文关怀走进语文课堂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 发展 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高层次需要才是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语文教师只有将 “以人为本 “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 音乐 ,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12.转变教学观念使课堂“活”起来 篇十二

一、转变教学行为, 使课堂“活”起来

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 即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 从传统的“告诉式”、“填鸭式”的教学转向关注学生成长和情感体验的自主教学, 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才能让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思考、阅读、操作、探索、想象、质疑、创新等教学活动获得知识。传统教学中, 教师大多是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它强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并指出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主动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从而使课堂“活”起来。因此,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从而使课堂“活”起来。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使课堂“活”起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以前, 教材被神化了, 教材就是唯一, 教学是教教材, 教师深钻教材, 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 认为教材上的内容学会了知识就掌握了, 这样教学严重地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 课堂自然“活”不起来。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挖掘教材, 延伸教材, 以教材内容为知识点、为圆心, 尽可能拓展知识, 补充教材内容, 重组教材内容, 同时还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使教材生活化、具体化,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学生爱学、乐学、善学的目的。因此, 教师要从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 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 从教材中走出来, 用自己的智慧对教材进行再创作、深加工,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教材的内容激活, 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统一, 从而把教材的使用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很好地结合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 使学生的情感及能力充分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解放对学生的束缚, 使课堂“活”起来

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坐端正听课, 并要求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致、相符, 这样学生的思维被禁锢,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起来, 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 只有打破这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利, 让学生不用考虑答案是否很准确, 是否答错会被教师训斥为“笨蛋”, 能大胆地回答“老师, 我认为应该……;老师, 我还有一个方法……;老师, 我这样认为……;老师, 我觉得……”也许教学的意外不断发生, 但只要教师灵活处理, 不刻板坚守教案的预设, 课堂教学就会因为意外而精彩。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学生的视野广阔了, 思维活跃了, 师生、生生互动有效了,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 课堂也“活”起来了。

总之, 只有让课堂“活”起来, 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学生才能不断有新的灵感、新的创造。

13.如何使高中英语课堂活跃起来 篇十三

如何使高中英语课堂活跃起来

文/许富滢

摘 要:高中阶段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是学生进入大学或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对于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来说,高中阶段的学习就是为了高考,为了考上好大学。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一方面在课堂上要大量地灌输和练习高考知识点,一方面又要让课堂丢掉沉闷而活跃有趣起来,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绝非朝夕之功,但只有朝着这个方向一点一滴地改进,从而达到改变,才可以使沉闷的英语课堂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高中英语;点燃热情;教学方式

一、注重情感投入,关注学生,让欣赏点燃热情

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在高中阶段,高考的因素使得很多的人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分数上,所以,其实大多时候,我们就已经以高考为圆心,以分数为半径画了一个“圈”。“圈内”的学生是值得培养的苗子,是希望,同时也是关注范围之内的;而“圈外”的得到的关注度就相对要低一些,一般从高二开始渐趋明显。这样,“圈外”的学生渐渐因为不受关注和重视而失掉了学习和追求进步的信心。

教育者的乐趣就在于使优秀更优秀,使落后变优秀。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需要教师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并在这样强烈使命感的驱使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细化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要有层次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这种细化具体到作业布置、课堂问答、作业检查等各个环节。比如,课堂听写,让四个学生回答问题,这四个学生应该不是同一层次的,至少两到三个层次,同样一个问题,要给予表现好的“圈外”的学生更多的肯定和更热情的表扬。平时作业当中一句激励的话语,或是一两次亲切坦诚的交谈,甚至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认可的眼神,都会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期望,从而有信心、有希望。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爱,他就会逐渐关注和喜欢这个教师,从而关注和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东西和他的课堂。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感受到自身在课堂当中的存在价值和乐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参与的热情和互动的活力,课堂才会活跃起来。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作为教师,上课不能单凭一张嘴和一根粉笔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能用到的资源,灵活地采取多种更贴近生活和高中生认知标准且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书方式。

比如,在讲定语从句那一部分语法知识时,我给他们这样一个句子:

Mrs Xu _______ is a woman.

A.be kind/friendly/fat/tall/serious…

B.help us with English/give a speech to us…

C.we are talking about/Tom mentioned in the letter…

D.hair is long/office was broken by window…

让他们仿照这个句子,用班里同学的名字作主语,选择可以描述他/她的形容词或者具体的行为动词,写出一两个定语从句。这种练习带有游戏性,他们觉得有趣,而且比较真实,有话可说,所以大部分学生写出了五六个从句,还有写得特别出彩的。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了解了who/whom/whose的用法,且记忆深刻。

还比如,在教词汇时,对一些词的.构成或意义多用些浅显易懂的解释。比如说,gentle(温柔的)、man(男人),合在一起就是gentleman(绅士),所以说温柔的男人就是绅士。前两个是他们学习过的词语,这样在他们报之以笑的过程中,这个词至少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不再需要花大力气去记忆了。Butter(黄油)、fly(苍蝇),苍蝇飞过黄油之后完成了美丽的蜕变,变成了butterfly(蝴蝶)。还可以把容易混淆的形似词放到一起,让对比记忆,如:

比如,在讲解课文时,针对所讲课文的具体特点,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侧重课文内容理解,有的侧重重点句型和知识点的掌握运用,有的却可以把重点放在朗读上,把它当作一篇汉语美文,读出感觉来。这时可以分组参加朗读比赛,要求每个组员都参与,哪怕只读一两句,比流畅程度,比准确度,比语言感觉,教师也应该加入比赛。这样,就会让他们觉得更有趣。有时候,个别课文可以让学生尝试去讲解,把一篇课文分三到四个部分,学生四到六个人为一组,让他们自己分工决定谁做什么、怎么做,每个人都参与。每一部分课文由两组学生完成,其他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向他们发问,比较哪一组讲解透彻,全员参与度高,合作默契。偶一为之,会受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三、做个有见识的教师

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以成人的或社会的眼光去要求和衡量每一个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有开阔的眼界,在现如今的这个社会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学习好、分数高固然是好事,但不是唯一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心灵,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灵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不要只盯着成绩,虽然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制下,学生的成绩是和我们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但我们要放眼未来,我们高中教师是在为高校培养优秀的学子,同时也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年轻人。所以,正如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所说的:“自古行行出状元,相信人人能成才。”“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关注人的发展,做一个有眼界、有见识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三联出版社,-07.

[2]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01.

[3]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01.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上一篇:手机销售促进活动方案下一篇:我心中的那抹绿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