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均衡

2024-07-09

推动教育均衡(共10篇)

1.推动教育均衡 篇一

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庄浪县第一中学 岳艳军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组织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实行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两免一补”政策,有力地促进着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总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均等化。

通过学习美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经验,农村地区的落后和贫穷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美国的不例外。美国政府吸取了罗尔斯的在公平理论提出的平等原则之一,补偿性原则:即仅仅给弱势群体“一视同仁”的对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补偿性原则”,才能有效减少不公平。因此,美国实行“补偿性政策”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扮演主要角色: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有序流动、坚持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要求,我国政府:

(一)强化政府的教育责任、履行好职能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从促进教育公平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基本实现“普九”的现状下,政府应由过去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策略转移到均衡发展策略上来,建立新的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体制,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研究制定好本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要以区域推进为重点,优先解决好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要在促进义务教育整体发展的同时,把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采取切实措施,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差距。切实落实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并保障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目标。

(二)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除了要以政府为主导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之外,以教育督导评估引导学校均衡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手段和助推器。

1、目前,我国正在加紧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国家教育督导团将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研究制定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对各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并将评估检查结果作为评价地方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督导部门都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明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目标和任务,认真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工作。

2、面对教育的新形势和督导任务的变化,目前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和新的突破。以理顺督导工作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督导队伍为关键,开创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的新局面。特别是实行机制创新,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改革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机制,创新中小学督导评估的运行机制。

在国家教育督导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基础上,省、市、县(区)各级教育督导部门都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的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提供教育差距预警。同时,根据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定期监测的结果,通过对学校的综合督导或专项督导评估,约束和规范中小学校的办学行为,促进不同学校之间和各学校内部的均衡发展。

(三)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规范化办学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制定中小学办学标准。政府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每所中小学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当前,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以下评估基准,作为实施义务教育合格学校评估的依据:

1、义务教育办学基准。建立义务教育办学基准(办学条件最低保障标准),加大对辖区内薄弱学校改造的投入力度,对办学条件低于最低保障标准的学校,制定限期改造计划,尽快使所有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以满足办学基本条件要求为目标,实施合格评估。

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基准。在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框架下,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水平,按照个人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维修经费等项需求,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基准(办学经费最低保障标准),形成制度化安排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以满足办学基本经费要求为目标,实施合格评估。

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基准。针对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生源分散、学校规模和班额偏小、教学点较多等特点,实行编制政策和人员经费倾斜,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基准(教师配置最低保障标准),以保证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为目标,实施合格评估。

(四)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

1、实施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物质资源共享。促进图书、体育场所、劳动技能培训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用。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库,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借助信息化来缩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通过体制改革试点,在同一区域内重点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对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统筹调配,实施校领导定期轮岗制度和骨干教师的定期轮岗制度,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2、督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调整经费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加大对经济困难地区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督促辖区内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落实。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核定教师编制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加强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3、治理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尽快使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在经费投入上对薄弱学校的改造采取倾斜政策,城市教育费附加要优先用于薄弱校改造。充分发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与薄弱学校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在重点建设方面给予倾斜政策的同时,大力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的基本素质。此外,为适应各地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调整乡村建制和人口变动等新的形势,合理配置好公共教育资源。

4、把大力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大力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制定农村远程教育应用评估方案,开展专项督导评估。

(五)对各种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采取补偿措施

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缩小人群差距。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重视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城市下岗工人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等的受教育问题,保障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

要建立有效机制,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和提供必要寄宿生生活补助的经费。坚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实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尽可能创造条件。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健全关爱“留守儿童”体系,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跟踪联系和对口帮教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托管中心”,聘请“代理家长”,开设亲情电话,让农民工在外打工放心,让“留守儿童”学习开心。

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做好扶残助学工作,将县域内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全部列入“两免一补”计划,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组织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充分利用和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

2.推动教育均衡 篇二

一、存在问题

1.经费严重不足。

根据国家政策, 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后, 财政依据在校学生人数给学校拨付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34元, 每生每年合计264元, 基本上学生的经费有了保障, 但没有兼顾不同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需求。且学校本身也没有其他收入途径, 简陋的办公环境得不到改善;落后的教学设备不能得到更新;学校管理没有经费做保障;教师更没有工资意外的福利, 所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2.教师待遇低。

在调研中发现, 我市农村中小学老师尽管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但待遇仍然非常低。很多学校的老师从未发过工资以外的福利, 更谈不上课时补助, 有些老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 还要担任班主任, 且没有班主任津贴。教师除干巴巴的财政工资外, 再无任何津、补贴, 而教师的工作量偏大, 许多学校一个教师要负担一个年级一个班甚至两个年级的教学任务。教师的付出和所得反差较大, 不利于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师资不足且年龄老化。

(1) 师资数量不足。

秦集镇是个相对贫困落后的乡镇, 共有25个行政村, 秦集中心下设15所村小学共98个班级, 教师人数195个, 学生约2950人。如按学生数合算编制, 教师人数应有富余。但由于学校及学生分布很不合理, 造成有些学校只能按班额1:1.5的比例配置教师。现在农村小学已经划归四个区管, 虽然教师奇缺, 但各区还出现教师超编现象, 原因一:按照学生和老师1:25的比例配备教师, 有的学校招不到学生, 每个学校一百多名学生但还要设6个班级, 就会出现教师不够用还超编的现象。二:城里和农村小学合在一起算编制, 城里学校占用了农村小学的编制。

(2)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发现, 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人意, 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工作量大, 教师的付出和所得反差较大, 不利于较好的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教学设备简陋。

学校教师办公室非常简陋, 甚至有的学校老师都没有一套完整的办公桌椅, 更谈不上电脑。个别学校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就是一台幻灯机, 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 教师就无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议

1.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各级领导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 认真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低的问题, 切实关心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 在确保农村教师全额工资到位的基础上, 提高教师待遇。有关部门对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应作出适当的调整, 增加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 确立教育财政相对独立的地位,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向农村学校倾斜。

2.落实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政策。

鼓励和动员有志于基层教育事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去工作, 以期改变目前中小学师资状况。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公办学校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 公办学校校长和教师流动。城市公办学校教师晋升高级职务, 应当具有在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任教一定年限的经历;新聘任的教师应当到农村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学校任教一定年限。

3.合理整合教育资源。

以农村中心小学建设为龙头, 通过撤并、置换、改造、新建等形式, 推动中小学布局合理化, 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 巩固现有完全小学, 适当扩大现有完小中的高小规模, 将现有部分办学条件较好、服务面积大、覆盖人口较多的初小办成完小等,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4.教师配置要均衡、增强学校吸引力。

教师力量的均衡配置、是治理薄弱和改善农村学校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鼓励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的激励机制。城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和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应分批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或挂职锻炼。通过教学的合理配置, 提高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以增强每一所学校的吸引力。

5.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义务教育本应由地方政府负责, 但鉴于目前的实际状况, 要有效的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 还要采用多渠道多方式解决。可以采用接受社会捐助的方式;也可以由学校所在村集体筹资。不管哪一种方式, 都必须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进行。

总之,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就是要在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教学设备、师资等方面大体均衡, 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大体均衡。调整教育资金流向,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志华.打破行政界限实施规模办学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人民教育》2011.21)

3.推动教育均衡 篇三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高考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迎考为重点,以“送教下乡”“结对帮扶”和局领导挂钩服务帮扶为主要形式,召开全州规模的高考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研讨会,点对点、面对面指导基层一线任课教师4 000多人,促进全州教育质量整体提高。2013年高考,全州上线率达99.9%,其中9个县上线率为100%。通过举办心理疏导、健康咨询和志愿填报讲座等,服务辅导考生1.4万人,保障在高考考得好的基础上实现志愿报得好、录得好。

全面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以教育重大建设项目实施为保障,全力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步伐,顺利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3亿多元,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38所,利用闲置校舍改造幼儿园178所,在209所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全力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投入资金2.33亿元,拆除重建D级危房15.1万平方米,加固改造B、C级校舍10.3万平方米;实施洱源地震学校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8个,概算投资3 850万元,新建校舍24 414平方米;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下达资金1.42亿元,实施食堂建设项目327个,建筑面积95 531平方米;下达设备配备项目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5 945万元,为396所中小学配备教学仪器设备1 850套,为286所中小学配备多媒体设备1 144套;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教育投资1.39亿元,实施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2个33 653平方米,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2个8 000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38个22 645平方米,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项目7个25 655平方米。投入资金1 512万元,实施山区教学点特殊重点支持项目,进一步改善山区教学点办学条件。

全力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各级投入资金1.8亿元,使385 963名学生享受营养餐,初中、小学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95%。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年享受“两免”学生达417 242人24 674.51万元。扎实抓好各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学前教育阶段学生12 823人38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61 582人18 374万元、普通高中学生19 082人2 453.4万元、中职学生42 095人次6 383.86万元、大学生3 643人930万元,为12 072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7 062万元,连续第6年精心组织“爱心圆梦”助学活动,筹集资金893万元,资助3 039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圆梦大学。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安排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14 554人、学前教育10 342人。实施“励耕计划”发放补助资金306万元,资助基层特困教师306人。发放大学生创业贷款135万元,有效解决15名大学生创业之需。真正体现了教育事业服务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群众最直接的实质内涵。

水富县多部门联合整治学校周边食品安全本刊讯 (通讯员 孙顺莲) 为切实消除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隐患,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水富县食药监局、工商局、质监局、综合执法局、教育局等部门近期联合开展了一次学校周边食品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

专项整治期间,水富县食药监局、工商局、质监局、综合执法局共检查学校食堂25个、学校周边餐饮服务单位45家,检查辖区校园周边生产销售各类食品的单位和个人633户,县城内中小学周边小作坊20余户,纠正占道经营和流动摊点行为720余次。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发放《监督意见书》64份、《责令整改》5份,《春夏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的公告》70余份,并进行网络发布;立案查处1起。取缔无照经营7户,下发限期改正通知书7份。督促小作坊切实落实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各镇(办)共检查学校周边餐饮店、小作坊、副食经营店及小摊点130户,发放食品安全相关资料700余份,督促食品经营户完善相关证件的办理工作,对检查出的过期食品进行了现场销毁,提出书面整改意见10份。

4.义务教育均衡 篇四

几年前在北京,每到义务教育入学季,找门路、拼关系、托人情,是家长们的“必修课”。从去年开始,“择校”这个词已很少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就近入学”。“条子生”“共建生”等曾经关注度极高的热词,也逐渐降温,被“信息采集”“学区制”“九年一贯制”“对口直升”“名额分配”等新词所取代。

变化源于2014年初开始的北京市教育综合改革。“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决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要通过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的增加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总体提升,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一般均衡逐步走向优质均衡,使每一个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北京市教工委书记苟仲文说:“改革的突破口,就是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择校、共建等焦点问题,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助长了教育腐败的蔓延,损害了教育的公正,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这些顽疾,等不起、拖不得,必须果断解决。”

就近入学:机会均等、过程透明,向特权说“不”

2014年7月,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孙先生得知孩子可以升入陈经纶中学读书,喜出望外,“我们孩子成绩一般,对于她上哪所学校全家人都心态平和,也没找过关系,没想孩子被随机派位到陈经纶中学,太棒了!”孙先生的喜悦得益于就近划片入学政策。

李女士的孩子去年幼升小,本希望去朝阳实验小学,为此托了不少关系,但由于就近入学政策的严格实施,李女士未能如愿。她的孩子被派位到白家庄小学,当得知白家庄小学可以对口直升优质中学80中时,李女士转忧为喜,“原以为是坏消息,没想到是喜事一桩。”

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开始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向特权说“不”。为保证过程透明,首次正式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记录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并纳入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为每个学生标定属性,每个孩子按照政策就近该去哪所学校,一目了然。不正常的流动如何产生、从哪个环节产生,都能够进行监控,有据可查。

同时,从2014年起,北京各区县按照学龄人口数量、小学毕业生数量和中小学校办学规模等制定小学、初中招生计划并报市教委备案。这就意味着,每个学校招多少人,有多少学位,都在监控当中,校领导不能再私招“借读生”了。

在严格落实下,2014年,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约为93%,民办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其他入学比例为6.3%。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76.82%,特长生入学比例为6.75%,民办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其他入学比例16.43%。2015年,力争实现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划片就近入学。

“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最终都要归结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这两年,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的力度比较大,‘钱权交易’的择校现象越来越少,这从制度层面给予了教育公平保障。”

高位均衡:不仅要近,还要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要想让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就近入学政策,基础是实现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这就需要政府想办法,做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从横、纵两个维度,努力实现“存量盘活,增量推进”。横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是主要举措,包括学区联盟、大校年级组制、教育集团、教育集群制,积极扩展优质学校的服务半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纵向主要是打通学段,建设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推进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改革。

今年2月,北京市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公布。打开“北京教育新地图”,与2014年版相比,2015年版的教育地图从平面变得更加立体——在2014年强调学区制、集团化、薄弱校与优质校联盟等横向布局的基础上,又加大了初中校与小学九年一贯、对口直升,让小学与中学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同口径对接的举措,在纵向上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途径。“这种新模式,从近期看,是为家长提供了中小学衔接的‘快车道’,从长期看,将会发挥优质高中引领作用,激活普通初中办学的内在活力,加快普通校成长为新优质校的进程,最终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获益。”线联平介绍。

同时,从2014年起,北京市还整合高校和社会力量等优质资源参与小学体育、美育教育,大面积推进高校建设附属中学、小学,帮助薄弱中小学形成特色,提升质量。

不久前,“北京市万寿寺中学”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王焱红老师说:“原来学校特色不够鲜明,现在由于有了北外资源的输入,学校不仅重新定位,与大学一道探索十二年一体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了突出的特点,找到了方向。如今,学校里上上下下,老师和学生的精气神都与原来不一样了。”

“改革思路都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横向是促进教育资源高效治理与应用,纵向是尊重学生成长的连贯性,修补原有培养链条的阻断性。”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

达成共识: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切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缓解择校热,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需要啃硬骨头。

北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60%的常住人口集中在占地不到10%的城六区,同时,不断激增的外来人口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给教育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仅2014年小学新生入学学位缺口就达6万多。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如何做大教育蛋糕、分好教育蛋糕,需要拿出大智慧、真举措。

取消共建、限制择校,推进名额分配、九年一贯对口直升„„2014年以来,北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而每一项改革措施的推出,都势必会触动一些固有的利益。为此,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如:促进公平是否会降低教育质量;改革政策是否出台太快、推进操之过急;对于外来人口的入学条件是否过于苛刻,令非京籍人口受到了排挤;“名额分配”是否让普通中学尖子生受益,对示范校的中上游学生不利,以及绝对的公平是否导致全面的平庸,违背教育规律,不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

“深化改革,改到深处是利益的调整和分配。这个关口无论怎样艰难也必须得过,否则改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苟仲文强调,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明确把谁的利益放在首位,找准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无论学校、社会还是家长,无论教育管理者、校长还是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追求,也是改革各方利益主体的共识。因此,教育改革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从本校的利益、本区县的利益出发,也不是从校长和教师的利益出发。

经过改革与探索,如今在北京市,绝大多数的教育一线工作人员已然达成改革的共识。

一位示范高中的校长说:“通过优质高中指标分配拉动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是北京市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学校的生源结构与布局,但为了实现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的最终目标,就需要各学校,尤其是优质学校的配合和支持。”

5.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篇五

——克城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在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中,克城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全体教职工发扬团结、务实、奉献、创新的精神,深入实施均衡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一、学校基本情况

克城中学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农村中学,2012年搬入新校址,位于克城镇的东北方向。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342人,教职工58人,专职教师49人,本科学历43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13人,学校服务范围为克城镇。

多年来,我校秉承 “让山里的孩子用知识的双腿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以“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为办学思路,办学水平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学校先后获得“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创建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二、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1.办学规模和班额:办学规模342人,12个班级,平均班额为29人;我校为农村学校有一定比例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设有“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心灵的港湾”,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并有完善的留守儿童关爱措施。

2.办学条件:校园总面积:36000㎡,生均面积:101㎡;学校建筑总面积:12430 ㎡,生均面积:34㎡;有300米环形跑道学校运 动场地总面积5000㎡,生均面积15㎡。

3.条件装备和图书:图书室1个,阅览室1个,音乐室1个,美术教室1个,物理实验室一个,生物实验室一个,化学实验室一个,均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藏书16579册,生均49册。网络教室3个,教师专用机 62台,学生用机82台。

学校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互联网为100M移动光纤接入,多媒体12套。

4.教师队伍:合格学历教师占比100%,大专学历6人,本科学历43人,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比例87.7%,其中中级以上职称19人;县级优师2人,省市级优师4人;教育局、学校为教师搭建各种学习培训机遇,每名教师都能参加校外和校内培训,培训效果显著。

5、经费情况:

2012年公用经费标准为每生750元,转移支付每生142元,共计每生892元,到账总额550482元;2013年公用经费标准为每生800元,转移支付每生142元,共计每生942元,到账总额483708元;2014年公用经费标准为每生800元,转移支付每生142元,共计每生942元,到账总额556326元,所有经费已足额到账。学校财务制度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有效,账目清晰,阳光公开。

三、主要做法和亮点

在推进均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校采取了以下扎实有效的举措:

(一)民主管理,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实行民主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健全了行政工作职责及考评细则、教职工工作综合评估细则、教育教学工作管理细则等相关管理制度,将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纳入了学校发展的规划,通过落实计划和各 2 部门工作目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内外兼修,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师德培训和业务培训。几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组织全体教师举行师德承诺签字仪式,广泛征求家长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近年来,学校没有师德违规问题,社会满意度较高。我校还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校本培训制度,培训率达到100%。除了将上级拨付的教师培训经费专款专用,全部用于教师培训外,我校还开源节流多方争取资金,使每位教师每年都有外出参训、学习的机会,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三)书香缭绕,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在教师层面实施“读书伴我成长”的校本研修的基本方案。使教师“在读书中丰富自己,在读书中成长自己,在读书中悦纳自己”,关注更多的教育类专著,不断地用专家的思想引领自己的业务,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教师群体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群体中形成广泛阅读的氛围,创建“读书-实践、反思-提高”的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模式。学生层面实施“我读书,我快乐”的活动。运用多种方式,开辟多种渠道,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课程课改

我校以“快乐教育”为背景,深化课改工作,经过逐步摸索和总结归纳,已初步形成克城中学课堂改革模式:“三环节”快乐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学案导学、自主预习--酝酿快乐,育快乐之树;第二环节: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体验快乐,开快乐之花;第三环节:点拨释疑、达标测评---收获快乐,摘快乐之果,经过几年的摸索,该模式的效果已经显现,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四、自查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校对照督导标准进行了严格自查,综合评定为合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师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2、各建筑物墙体涂料有不同程度脱落,要进一步修缮.3、学校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需要进一步营造。

6.均衡教育要求 篇六

1、将会议精神向学校领导汇报,按照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和领导小组分工,抓紧完成档案收集整理,分局、区教育局还要汇总。

2、完成学校简介。要插入两张图片,一张学校全貌,一张特色图片。如果学校还没有建好,可以插入规划图片。东风分局、市直学校简介7月24号以前交,区属学校简介要修改,7月17号前交。要无错别字,语句通顺。所有材料直接发到群里,命名:**学校简介,我们要一一审核,不符合要求返工。2000字以内。

3、每周五上报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动态,主要是市、分局、区级领导关注学校均衡发展的情况,写成小新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图插图。我们编辑简报用。

4、注意自查报告、汇报材料、学校简介、28C级指标自评表、5个A级指标自评报告、7个刚性指标自查报告(后两三个以后另提要求)数据高度一致,写好后要给分管领导审核。要反复修改,写出推进措施,特色亮点。上交时间另行通知。

【传说】均衡办许平(410884894)16:10:53

“六个一”内容:开展“六个一”活动,展现迎检实力。

1.一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展板(2块以上)。

2.一本管理制度汇编。第一类制度,第二类职责,第三方案,请各学校认真修订完善后装订成本。

3.一本均衡教育工作汇报材料。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一是基本情况,二是均衡发展指标完成情况,三是主要做法及体会(这一部分是重点),四是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打算或努力方向。

4.一本均衡教育经验及体会文章集:本单位及个人在各级报刊、杂志、网络上发表的和会议交流的均衡教育的经验文章、工作总结;教师、学生、家长对有关均衡教育的看法、感受、体会等文章。

5.一份精致漂亮的学校简介(内容图片要尽可能丰富,要能够准确反映学校特色及均衡教育工作亮点)。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⑴单位简介;⑵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⑶领导关怀:各级领导在学校检查指导工作的图片;⑷办学条件:校园、教学生活用房,功能馆室、运动场馆等图片;⑸队伍建设:教师培训、专业成长、文化活动等相关图片;⑹ 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管理、德育教育、常规教学、教学教研、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国防教育、阳光体育、大家唱大家跳与艺术教育、体质卫生监测、“比访”工作等图片;⑺ 教育关爱:农民工子女与留守儿童关爱、资助、帮扶教育活动和家长学校工作等相关图片;⑻协作区、对口帮扶活动图片;⑼成果:近几年来学校工作取得的成绩,学校和教师荣获的表彰奖励证书、奖牌、锦旗等图片;(10)学校发展规划效果图、校园文化规划图册。

7.推动教育均衡 篇七

一、俄罗斯推动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政策的出台背景

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而在俄罗斯,教育在城乡地区差异方面尤为严重。第一,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差异巨大。在俄罗斯,农村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相较于城市一直处于劣势,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密度低、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等问题严重。第二,城乡学校数量与规模的差异极为悬殊。俄罗斯的农村本来就因地广人稀而学校布局分散,学生数量过少,再加上近年来俄国总人口数量急速下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幅度加大,农村学生的减少更为明显。2000~2001学年,俄罗斯农村小学总数为13,067所,其中学生数量低于10人的有5,604所,100人以上的仅有79所。[1]第三,城乡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均衡。据统计,2002年,城市学校1~3年级教师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凭的占总数的60.3%,而农村地区仅为41.9%;68.9%的城市学校安装了计算机设备。而仅有37.3%的农村学校安装了计算机设备。[2]

但俄罗斯的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学校数量为例,2006~2007学年,俄罗斯日课制学校总数为5.85万所,其中农村学校达3.86万,占67%;在校学生共有1,430万,其中农村地区的学生有440万,占31%。[3]而且,在农村,学校是知识和文化的发源地和现代信息的集散中心,是唯一的施教场所,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鉴于俄罗斯义务教育城乡差距过大,且农村教育作用巨大,俄罗斯联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义务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这些推动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政策以《联邦教育法》为宗旨与基础,主要包括2001年俄罗斯联邦出台的《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2005年普京总统提出的《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方案》(ПРИОРИТЕТНЫЙНАЦИОНАЛЬНЫЙПРОЕКТ“ОБРАЗОВАНИЕ”),以及2008年梅德韦杰夫总统提出的国家教育创新计划《我们的新学校》(НАЦИОНАЛЬНАЯ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ИНИЦИАТИВНА《НАШАНОВАЯШКОЛА》)。这三个政策的宗旨是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证儿童不分地域获得高质量普通教育的平等机会。依据以上政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与措施,力图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异。

二、俄罗斯推动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政策内容与措施

俄罗斯推动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政策包括促进城乡的校际均衡、师资均衡和学生入学机会均等三个方面。与此相对应,其政策目标主要包括改善农村学校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地位、保障儿童受教育机会三个方面。

(一)改善农村学校条件

1. 构建农村学校网络体系,优化资源配置

2001年,俄罗斯联邦出台《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4]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实施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政策倾斜,致力于保障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保障优质教育的可及性及儿童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均等。针对当时农村学校存在的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学龄儿童数量不足的问题,为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充足的物质资源、满足发展的教育需求,俄罗斯联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农村学校的结构改革,建立农村学校系统网络。2001年12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并颁布《俄罗斯农村学校网络结构改革》,提出在2002年~2010年期间对农村地区的普通学校实施结构改革。在保证普通教育机构集中与合作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利用物质技术、人才、经费和资源管理,使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公民同样享有高质量的普通教育。[5]其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基本的农村学校网,保证期望获得中级和高级职业教育的学生获取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远程教育中心;建立将普通学校与初级和中级职业学校、与补充教育机构及农村其他社会机构相联系的学校综合体;把学生人数极少的小学改为初中和完全中学的分校。[6]

据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ГУ-ВШЭ)的评估与预测,俄罗斯联邦在实施《俄罗斯农村学校网络结构改革》计划的3~5年内将节省10%~20%的预算支出。该计划的实施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学校的资源,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服务质量,使学校成为农村地区的文化中心,使农村学生也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提高其在继续求学和工作中的竞争力。[7]2005年,为了保障俄罗斯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保障学生不分居住地都能获得高质量普通教育的机会,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了《国民教育优先发展方案》。该方案规定,2007~2009年,联邦政府拨款4亿卢布,致力于保障普通中小学的发展,继续贯彻实施农村地区普通学校的网络化改革。

2. 优先发展农村学校信息化,改善教育环境

2001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启动了《发展统一的教育信息环境(2001~2005年)》联邦专项纲要,为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优先发展提供保障。计划分三个阶段建立统一的教育信息环境,为农村中小学提供计算机设备和程序,提高农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被列为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该纲要总计投入560亿卢布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0年底时只有5%的农村中小学校配有信息技术设备。许多农村缺少基本的电话设施,难以保障中小学使用最普遍和最普通的电信手段,如电子邮件。但到2004年底,俄罗斯农村中小学的计算机供应已接近全部完成,每一所农村学校均配置了4~5台计算机,还开办了65个地方计算机网络中心用于教师培训等。[8]该纲要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地区教学环境的优先信息化,使其教育过程的物质技术基础得到很大改善。

2005年,《国民教育优先发展方案》规定,2006年~2008年,国家联邦预算每年投入30亿卢布,支持教学设备完善及教学环境的信息化。2008年,梅德韦杰夫总统提出的国民教育创新计划《我们的新学校》中指出,学校组织实施活动需要完备的基础设施,包括有吸引力的学校建筑、符合卫生标准的现代化餐厅、新的礼堂和体育馆、媒体中心和图书馆、舒适的学习环境和医疗服务、成套的高科技设备,保障全球信息网络的访问,能够获取本地和外国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宝贵资源,满足高质量的补充教育、自我实现和创造性发展的条件。[9]这无疑是为农村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先发展所提供的物质保障方面的政策导向。

(二)提高农村教师地位

1. 改革薪酬制度,提高农村教师收入

农村学校的教育大纲具有独特性,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在农村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更密切,教师的课外负担更重,教师利用科学技术需付出的劳动也更多,教师的社会责任自然更大。并且,除了担任教学工作外,许多教师还担任校长、总务主任等职。但根据以前的薪酬制度,教师只能按照其课时量多少取得相应的工资。2002年起,教师薪酬制度开始由统一的工资表制度(ЕТС,Единаятарифнаясетка)向行业工资体系(ОСОТ,Отраслеваясистемаоплатытруда)过渡,教师工资的多少更多地取决于其学历的高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年限以及技能的高低。改革向积极的方面推进固然值得肯定,但是这种固定的等级工资体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时量,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十分不公平。

在《国民教育优先发展方案》的框架下,2007年10月22日,联邦政府出台了新的教师薪酬制度(НСОТ,Новаясистемаоплатытруда)以代替现行的统一工资表制度。新制度规定,教师的工资包括基础工资和激励工资两部分:基础工资由课内外的教学活动构成,占总额的60%;激励部分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质量和成果,占总额的40%。[10]实行新的教师薪酬制度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年轻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工作。教师劳动报酬标准的改变对于农村地区教师的意义尤为重大。因为许多农村教师是多学科教学的能手,除了教学还兼任教务、管理等工作,新的薪酬制度保证了教师所能从事的各种工作活动都劳有所得,有利于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

2. 修改教育法案,增加农村教师福利待遇

自从1992年《联邦教育法》规定给农村教师提供免费住房等条件保障开始,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额外保障与优惠。2004年,联邦政府对《联邦教育法》做出修改,给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以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优惠,并用资金的方式予以补贴。为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俄联邦国家杜马在2010年1月14日讨论通过了《关于教育工作者社会保障措施的俄联邦法案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该法案明确规定:1)在农村地区生活和工作的教师享有免费的住房及照明、取暖等社会保障措施。2)各项措施将惠及教师的所有家庭成员,不论其劳动能力如何。3)各项措施的经费支出由俄联邦政府保障,各联邦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降低为农村地区的教师所提供的福利待遇。4)在农村地区工作不少于10年的教师将获得联邦政府发放的养老金。[11]一直以来,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措施经费由各联邦主体承担,但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推卸责任等问题,因而国家杜马开始讨论由联邦政府保障经费的议题。俄罗斯也一直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对法案不断修改,以保障教师的福利与优惠待遇。

(三)保障儿童受教育机会

1. 启动农村学校的校车计划

俄罗斯的农村地广人稀,存在大量少于10名学生的小型学校。这种小型学校的运行成本与教学质量很不成比例,因而俄罗斯进行的农村学校结构改革合并了许多小型学校。这导致许多学生因离学校很远,往往需要花费几个小时才能“就近”到校上课。针对此种情况,为了提高全俄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学生优质教育的可及性,2005年普京总统在《国民教育优先发展方案》中提出俄联邦预算每年拨款10亿卢布,从2006~2008年分3年共拨款30亿卢布启动农村校车计划。随后,各联邦主体用俄联邦拨款购置了4,800多辆汽车,还用俄联邦拨款购置了5,000多辆校车,使136,000名学生受惠。[12]这也使许多偏远农村的学生能到有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强大教师队伍的中心学校去上学,从实质上提高了农村地区高质量教育的可及性。

2. 延续并扩展免费午餐制度

俄罗斯的公立学校一直有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制度。这一制度对于保障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作用尤为重大。为使所有儿童都公平地、高质量地获得免费午餐,2005年《国民教育优先发展方案》提出建立现代化的综合性俄罗斯学校的午餐体系。2008年和2009年联邦政府分别划拨500万卢布用于提高学校食堂运作的有效性,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制作、储运食品,力求在2010年前实现100%的俄罗斯学生都能吃到符合儿童身体发展需求和卫生标准的优质营养平衡午餐的目标。[13]2010年3月,俄罗斯国家杜马一读通过了《关于私立学校有权获得学生午餐费用补贴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修正案》,法案中规定通过国家认证的私立学校有权在学生午餐费用方面获得国家财政补贴。给予私立学校补助金的范围、数量,由联邦各地方政府的最高执行机构从联邦主体预算中安排与划拨。显然,这一修正意向体现了对受教育权作为天然权利的尊重,保障了学生及家长按自身需要选择教育机构的自由。

三、俄罗斯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政策的特点分析

基于独特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俄罗斯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政策也有其独特之处,包括力求兼顾政策的效率与公平目的,注重向农村的政策倾斜,力求多样化的教育均衡等方面。

(一)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均衡

俄罗斯在教育现代化的框架下追求教育均衡,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并举,力图兼顾效率与公平。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主要体现于《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和《国民教育优先发展方案》两个大型方案中。这两个方案的主要目标都是为了促进俄罗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俄罗斯教育的整体质量。而保障每个儿童都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均等机会是其子目标之一,只有高质量的教育均衡才是真正的教育均衡,因而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进程中保障教育均衡发展是明智的选择,特别是对于一直受平均主义文化传统影响的俄罗斯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二)侧重教育公平的补偿原则

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理念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三个合理性原则: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补偿原则就是罗尔斯提出的差别原则,即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俄罗斯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政策主要集中于对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儿童的补助方面,主要体现了教育公平的补偿原则。俄罗斯教育学者И·Д·付鲁明指出,教育公平可以区分为消极的教育公平与积极的教育公平。消极的教育公平即只提供同等的教育机会,不论教育结果如何;积极的教育公平是指保证每个人都享有与自身需求相适应的获得任何知识、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可能性。[14]而俄罗斯的大多数城乡教育均衡政策体现了对农村地区的倾斜,给农村地区以优于城市的条件试图促进其获得与城市相同的发展,指向积极的教育公平。

(三)体现多样化的教育均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至少包含三方面内涵。第一,为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即为每个学校提供大致相当的师资、校舍、教科书与相关资料、生均经费,以及公共的、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第二,为受教育者提供获得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条件。第三,促使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15]俄罗斯的一系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比如实施统一的免费午餐政策,保证全俄罗斯的儿童享有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保障农村学校的信息环境建设,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物质环境差距,从而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在小型农村学校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大纲,致力于使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8.推动教育均衡 篇八

随着城乡的经济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教育上。尤其是一大批优秀教师涌向城区,教师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导致乡镇县的教师资源以及质量下降。这种单向流动已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关系到整个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教师流动是单向的,一般教师趋向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农村向城市,普通中小学到重点中小学,这种单方向的流动导致城乡教师资源流动不均衡。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存在着各方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必要性

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重要举措;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是促进义务发展均衡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发展均衡的本质是扩大教育资源的总量,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使得县城乡镇的中小学能够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总量和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的机会;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是义务教育公共性的必然要求,增强资源共享性,改变城乡之间分配资源的不公性,并减少城乡教师质量差异;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体现了社会流动理论和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的本质理念。

2.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可能性

经济的发展推动教师资源流动,并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教育基础和实践基础。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已经进入政府的决策视野,政府有能力逐步解决城乡教师流动问题以及教育公平问题。其次随着教师资源流动,各地教育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也成为时下的焦点,其中的均衡问题最是突兀,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流动必然成为一种可能性。最后,城乡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以及互动也使教师流动成为一种可能。

二、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策略

江苏省虽为教育发达省,但是仍然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差距,根据国家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纲要,我们的政策目标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主要从以下几个策略着手思考如何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1.完善城乡教师流动的政策和机制

完善城乡教师流动的政策和机制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推动教师资源合理流动的根本保证,强化政府监督职能,促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得到严格的监督,赋予法律监管责任以及权利,对流动政策执行不利或者监督不严给予相应的惩罚,同时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师资配置任用均衡从而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其次加强学校执行力度,学校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切实抓好教师流动的组织工作。此外,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到乡镇进行从教,激发教师的流动意识,促进城乡老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最后,加大乡镇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强化职前与终身化培训,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2.合理规划教师资源

当前教师流动为单向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建立教师柔性和刚性、乡镇与城市不同层次教师的双向流动机制。这是一个引导性的政策,合理规划教师资源,促使教师流动分布有序。根据教师资源的现状,在宏观上做出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人事改革的全面规划。比如城乡小学英语教育的差异,普遍城里学生的英语学习比乡镇县起步早,基础好。针对这个现状,宏观调配城里优质的小学英语教师流动到乡镇县里从教或者经验交流,让孩子们获得更优质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减小城乡小学生英语的学习差距。

3.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

以小学英语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掌握小学生因人而异的英语认知水平,学习英语的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采取围绕学生的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体现教法和学法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乡镇县的小学生英语发音普遍不标准以及接触英语的机会有限,因此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习英语自信心,提高乡镇县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吸引更多优质的教师前来任教。因地制宜主要是因为乡镇县还没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情景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比如江苏牛津版小学英语1A(一上)第一课时Step 1Introduction中要求会用Im介绍自己,此时教师不能应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展示视频动画,教师应该创造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充分融入表演情境中,现学现用。

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存在着各方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实行推动教师合理流动的政策,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规划。

9.推动教育均衡 篇九

——更乐镇中心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邯郸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全面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邯教基【2011】35号)要求,我镇专门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领导机构,按照文件要求逐项开展工作,现将有关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更乐镇现有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2.1万人,辖22个行政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我县前列。现有中学1所,专任教师5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在校学生586人,在校学生巩固率98%。完全小学8所,专任教师117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在校学生1960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8.2%。

二、作法与经验

几年来,我镇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努力实现镇域内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推进全镇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1、整合教育资源,科学调点布局。

按照镇党委委、镇政府、县教体局调点布局规划的原则,科学制定了本镇教育规划,并稳妥组织实施。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2005年撤除我镇东部山区张家庄片上半区的六所小学,整体并入张家庄小学,让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东石、江新、满市口等八个偏僻的乡村孩子全部进入了中心小学,享受到比以往更充分更优越的教育资源;二是在2006年又将张家庄片下半区的六所小学全部并入江联小学。并在当年实行更乐片对口支教张家庄片制度,先后派出支教教师20余名,其中有五名市级骨干教师,十余名年轻教师,使师资条件较差的张家庄两所学校,和更乐片师资基本持平,两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很快有了起色;三是在2008年又将张家庄中学成功并入更乐中学,让全镇的小学毕业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的初中教育;四是去年在江联小学新建学生宿舍楼一座,并改建教师宿办楼一座,有力的改善了全体师生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在该校配备了高标准的图书室、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现在,这所学校已成为我镇东部山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并代表我县成功接受省级督导评估验收工作。五是积极争取幼儿园建设资金,投资350万元建设更乐镇又上幼儿园,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暑假开学便可投入使用。六是启动了标准化中心小学—更乐小学的筹建工作,并顺利通过县规委会的审批,现已进入土地征迁阶段。

2、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改善山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坚持依法执教,规范学校领导班子民主意识规则,严格执行《财务管理细则》,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向山区学校、薄弱学校倾斜的原则。几年来,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实施了江联新建学生住宿楼、改建教师宿办楼,新修大型水柜一座、安装暖气等一大批大型工程,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到了明显改善。去年,又将张家庄片的两所学校全部配备了高标准的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目前两校的配备已达一类标准。

3、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师资交流全面落实

中心校积极推行一体化管理,盘活区域内教育资源。对区域内各校人、财、物统一管理,坚持教学计划、教研活动、质量考核、管理制度“四统一”,统筹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尤其在师资配备上,我镇始终坚持全镇一盘棋的思想,合理配置各校的师资水平,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支教优惠方案,目前我镇自愿到东部山区支教已蔚然成风,许多教师纷纷加入到支教的队伍中来。东部山区教师则定期到更乐片的六所学校顶岗学习,实现城乡“双向”交流。2008年8月我镇被邯郸市教育局授予“邯郸市支教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完善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等制度,尤其是在今年我镇先后组织赵向华、李晓霞等五名优秀教师送课下乡及王玉刚等音乐教师流动教学等活动,切实解决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

4、坚持德能并举,加快培养高素质教师、校长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深入开展“三师”活动,加大师德考核权重,实行一票否决。每年对教师进行一次专业素质综合测试,以考促学。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强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积极鼓励教师学历进修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设“学习型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去,更新理念,开拓视野,解放思想,提升教师的岗位学历和教书育人、教研教改的能力。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杠杆作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绩效工资考核细则》,坚持向山区教师倾斜、向班主任倾斜,实现优绩优酬、多劳多得,充分调动教师创先争优的积极性。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校长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群众认可、实绩突出的选人用人标准,不拘一格大胆选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树立“有为有位”的用人导向,让教师感到有奔头,有劲头。健全建强各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开展校长“每天五个

一、每周五个二”活动。举办听课心得经验交流会,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实现校长听评课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实行校长星级评价管理制度,每两年评定一次,量化考核,并与工资挂钩。实行竞争上岗制,拿出一定数量的领导岗位,竞争上岗,动态管理。并实行定期轮岗制,异地交流,全面激发队伍活力。

5、深化“校本革命”,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大胆创新,深入开展课业革命、评价革命和校长革命等“校本革命”行动,加快学校的内涵发展步伐,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

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课堂为阵地,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深入实施校本革命。一是全面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结合本土实际和特色传统优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创新精神和能力。二是深入开展课堂教学革命。坚持以学定教,本着让学生学得会、学得好原则,加强教法、学法和教材的研究,推行“常规+过程+细节”管理方式,切实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的问题,实施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层次性和科学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强化特色学校建设。积极开展“双爱好”活动活动和阳光体育运动,每天保证学生活动一小时,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1—2门传统体育艺术项目,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发展“规范+特色”的学校。

大力实施特色学校发展战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举办全镇中小学经典诵读比赛,并作为特色活动,长期不懈抓下去,在读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奋发进取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学校的精、气、神。坚持“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以先进的理念做引领,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核心,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动学校特色创建活动,促进教育均衡。

6、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机会均衡

由于张家庄小学和江联小学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区域内外出打工人员较多,造成两校的留守儿童也相对较多,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由中心校校长任组长,各学校负责人任副组长,政教主任、班主任为成员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确保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了使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得到均衡教育,不留盲点,我们发动每一位女教职工,结对帮扶一个或多个留守儿童,担任“爱心妈妈”,使留守儿童不缺失母爱。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给外出务工的父母写信,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几年来寄出留守儿童“家书”500余封。开展心理咨询,举办留守儿童专题讲座12次。

更乐片由于紧邻天铁集团,经济发达,外来经商务工人员较多,其子女也纷纷要求在本地就读,为此中心校多次召开会议,下发通知,要求各学校不得任何理由拒绝外来人员子女就读,全部就近入学,享受和本地学生同等的教育权利。目前外来人员的子女已全部在我镇各学校就读,保证了此类弱势群体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对于因家庭贫困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我们则充分利用“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住校生进行生活补助,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三、现状与差距

虽然我们为镇域内教育均衡做了大量工作,效果令人振奋,但对照上级要求,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等四个方面。

1、教育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是教育手段陈旧,机制不新,效果不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重视学生分数,忽视成人成才教育和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学生在校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打折扣,特别在初中,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极少,学生多在教室上课写作业,音乐、美术由于教师多半是兼职,只是一般性上课,平时体、音、美活动几乎开展的很少,在学生中不普及,逢重大节日的文艺汇演,也只是少数人参与,另一方面,质量评价手段单一,一般来讲,评价的指标一是中考和小六会考,二是非毕业年级的学科成绩,脑子里全面的质量观,行动上无全面质量观的检测与评价,对家长、学生形成质量观的误导。

2、一部分学校硬件条件基础薄弱。

除去年更乐中学、又上学校、张家庄学校、江联小学新配备各室外,其他学校的各室由于年代久远,能用于教学寥寥无几,多数电脑老化,设备陈旧,现有的设施不能有效用于教学。

3、师资力量老化现象严重

近十年来由于未分配新师范毕业生,十多年来,我镇初中、小学先后有二十多名骨干教师呗调到县城的初中和高中,在加上老教师的逐年退休,师资力量未能及时补充,且教师常年超负荷工作,身体透支严重,一旦生病住院,学校没有教师及时接任,只能从社会上招代课教师,造成教学质量低下。

四、今后努力方向

1、按方案稳妥推进规划布点工作。加大中心小学的筹建力度,积极争跑相关项目和资金,力争在2013年开工建设,使更乐片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区域内的每一名学生都得到优质高效的均衡教育。

2、完成好薄弱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完善更乐对口支教张家庄的制度,加大优惠政策,促使更多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并利用有限资金,完成对各室的高标准配备。

3、切实实施校本培训工程,提高师资水平。

每年按教师工资总额的5%经费切块用于教师培训,各校制定计划,分步实施,逐步培养校内、镇内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4、切实抓好德育工作和双爱好工作

深入推进德育“三五”工作体制,切实贯彻并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双爱好活动的各项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将进一步引领广大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认真落实县教体局的各项工作部署,进一步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致力“实施一流的管理、培养一流的学生、实现一流的业绩、打造一流的名校”,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落实人本理念,弘扬先进教育文化,打造优美教育环境,为把我镇各校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的名校而不懈努力!

更乐镇中心校

2013年4月8日

整合教育优质资源 构建教育均衡发展

——更乐镇中心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更乐镇中心校

1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十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分析】

一、机制的创新

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当前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一一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学习教育政策的有关知识。

说实话,如果不是沈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我自己应该是不会主动来关注教育政策的,因为,我总觉得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感觉都是在泛泛而谈,很笼统,针对性不够。而且虽然隔段时间国家就会出台新的教育政策,但其实许多根本性的“疑难杂症”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强调,具体有没有实现目标或者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

不过,查阅了之前的一些教育政策或者法规文本,我发现这一次的纲要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那就是很多地方都强调了——机制,都提到了要建立教育的监督,教育质量的评估,均衡状况的保障机制,均衡状况的监督督导制度。经过资料查阅,我找到了,国家在这一“新机制”上建立了具体、详细的标准,简单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制度”。

第一个制度,纲要建立了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制度。在一个区域内重点校或者非重点校的存在,或者差距的扩大或缩小,都意味着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变化的状况,对这个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因此要制定一个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指标体系、评估的方法,要以客观科学的数据来说明各个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程度,它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针对这一制度,最典型的实例就是关于国务院提出的: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的督导评估工作,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在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配置状况和校际在相应方面的差距进行重点评估;对地方政府在入学机会保障、投入保障、教师队伍保障以及缓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第二个制度,建立一个科学正确的绩效政绩的考核制度,也是充分利用这种均衡发展的数据,对各级政府、党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不均衡还是更均衡了,要把这个和对他的政绩的评估、考核结合起来,这需要相关的组织部门在干部考核评估中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政治的高度、老百姓满意的高度,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必须履行的职责。

第三个制度,建立了一个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做得怎么样的公示制度,可以让全国老百姓、让媒体、让社会大众来监督。

第四个制度,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会上,有关负责人就此有明确的说:“对做得好的一定要大力表扬,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工作不力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不是等十年以后看做得怎么样,而是今后每一年或者每几年都要进行评估,看看各地的义务均衡发展状况如何。这其实是以教育政策的评价为基础的,既是对政策执行结果的评价,其实更是对执行情况的评价,由此可以了解政策实行的方向是否正确,或者这个政策实行之后是否正确,是否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以及哪里需要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对比评价”的好处。

我觉得,这些制度的建设与配套执行可以说是我们在未来十年内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措施。同时,对于社会公众,也更加具有说服力,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应的肯定会得到社会的更多支持,那么政策、规划的实施将顺利不少。这样在良性循环之下,国家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将更加有效,更加有益于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内容的全面

机制的创新是这次纲要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亮点。同时,在内容上,教育部门也较全面的分析概括了引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就此系统地提出相应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在校际差距上。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二是在城乡差距上,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十年内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三是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加大对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支付力度,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差异。

接下来,我想结合第一、第二大点,谈谈我的一点小想法。

(一)校际差距

其中,在第一块内容里面,教育部提到了“择校”这一热点话题,这是咱们老百姓“既爱又恨”的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我们知道,学校之间的差距是由历史和现实等种种原因造成的,在这一次的规划中,教育部相应的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从根本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招生政策、规范招生秩序,治理择校乱收费现象,从完善政策角度来缓解城市择校现象。

“从根本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具体实际,我认为,政府应该致力于改造薄弱学校,教师校长的交流制度的建立,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等一系列措施;另外,还可以通过集团化办学,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扩大优质学校的服务半径、覆盖半径等一系列措施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别。按照规划纲要所指明的方向去努力实施,缩小校际差距,“择校”这一问题才有可能有所缓解。

而影响校际差距的一个大因素可以说是——师资水平。哪里的师资力量强大,家长就采取各种“手段”拼了命地往里钻。出现这样的不平衡现象,就是因为城乡师资水平差异太大。针对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从而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逐渐缩小差距。

另外,“加强薄弱学校教师的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待重视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教师信息化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化教师”的标志。这几次的见习下来,我有去过大家口中的像湖师附小、爱山这样的“一线小学”,也去过环渚、龙泉、凤凰等相对薄弱的小学。见习期间,这两类学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教师信息化能力差距甚大。记得有一次去凤凰小学,学校大队部下通知需要各中队辅导员帮助队员申请雏鹰章,而这个活动需要通过网络来进行,我们的指导老师完全不会,也没有意识通过这样的活动去提高自己的信息化能力,而是完全的分配给我们去完成。教师也是“社会人”,更加是社会人的“引领者”,所以现代教师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可喜的是,这次会议中,教育部有提到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要加强师资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也包括我们家长的信息素养。在整个规划纲要当中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能力培训,在里面都有专门安排。

(二)城乡差距

第二块内容主要针对“城乡差距”的缩小,提出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这里我将从两大方面进行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财政投入”和“学校建设”在一定意义上是成正比的,因此可以合为一块讲。国家应该为农村中小学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妥善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人员配置问题;有一个工程非常好,那就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要继续施行;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

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另外,我认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提倡对口帮扶,整体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水平,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等机构应该积极开展面向薄弱学校学生的公益性教育活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努力创造条件,将适合开展薄弱学校学生实践教育的资源开发为社会实践基地。因此,教育部门要统筹安排学校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外活动。

其次是“教师配置”问题,我认为以下五个小策略可以考虑考虑。

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为农村中小学配置各学科教师,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只有这样,加大财政投入与基础设施的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第二块内容里面还提到了“十年内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其中,有一个定语“区域内”,我认为它其实相当的重要。

“区域内”,为什么只是区域内呢?很明显,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而且,一项政策法规的制定原本就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比如2007年的统计:我们国家较发达的某个地区省会城市,小学的平均经费是4314元,最少的某些省,有的是264块,有的是378块,有的是382块„„相差了十几倍,说明我们国家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非常大,这是国家的一个基本国情。国家从整个战略发展来讲,大力加强中西部的发展,使我们全国都能够有一个更均衡的全国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能够达到更高的状态。这个问题的解决因为是一个过程,在我们国家目前实行的是省级统筹,区县为主,这样的话各个省之间财力,以经济为主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带来对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基础教育投入的巨大差距,这个差距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国家对中西部的重视会逐步的缩小,但是可能会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即使在一个省,当我们实现省级统筹,区县为主的时候,在同一个省,包括在东部的发达省市,区县之间的差异也是相当巨大的。所以从解决这个问题来讲,政府以省级统筹区县为主,对一些东部的发达省,我国认为对于那些经济确实比较困难,在短期内经济很难发展起来的甚至应该变为以省为主,来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光靠一个县的财力,光靠目前某些只能解决部分资金的专项支付力度是不够的,从中央政府现在也在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特别对薄弱地区、中西部地区。所以策略上,首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要强调的是,所有目标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因为均衡是相对的,会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会提出更高的均衡发展的目标。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一个美好愿望,也是国家的一个美好愿望,虽然过程很漫长,路上会有各种艰难险阻,但是在相关条例纲要的日趋完善之下,加上社会、学校、个体的共同努力,不敢保证这个“愿望”能够完全

上一篇:谈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下一篇:四年级关于学习的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