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25-01-19

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15篇)

1.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一

构建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2006.3.14

近年来,江永县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积极探索民政工作新路子,大力突破民政工作重点、难点、热点和特点,着力开创民政工作新思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崇尚实干,扎实工作,在创新中突破,在突破中发展,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了全县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对如何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当前民政工作状况

1、坚持以人为本,构筑城乡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新平台。一是健全了救济扶困工作负责体制,夯实了救济基础。近两年来,发放救济物资180余万元,确保了3600多户重病重灾、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二是强化管理,完善了低保工作制度。主要乡镇设立了低保服务中心(站),聘请了低保专干。加强了对低保入保对象入户排查和年检工作,对所有低保对象户主进行张贴公示,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全县4230名低保对象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人均低保补差由原来的54元提高到67.8元,并享受水、电、电视收视等配套优惠。三是加大老年扶助工作力度,做到困有所解。把改扩建农村敬老院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投入近10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扩改,入住五保老人100余人。

2、坚持依法行政,构筑了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平台。一是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全县210个行政村第六届村民委会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建立了民主自治章程和理财小组,潇浦镇玉岭村被评为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二是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社区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社区群众生活,增加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帮助有劳动能力的特困居民解决就业问题。两年来,全县共实现就业和再就业9000多人,其中国企下岗职工就业3000多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000多人;劳务输出12000多人。同时,做好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平等协作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3、坚持政策依据,构筑了优抚和稳定工作的新平台。一是足额发放抚恤定补款。2004年,及时足额发放抚恤定补款118万元,确保了1355名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二是切实做好优待工作。落实了老复员军人安立每人 1

每年60元的医疗补助费和3元自然增长费,并确保优待金入时到位不拖欠。三是拓展安置渠道。2004年,安置退役士兵42人,同时,积极鼓励自谋职业,减轻了安置压力。四是抓好复退伍军人的扶贫帮困工作。两年来,县级领导和各单位对60名困难退伍军人结成了对子,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210多人次,确保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稳定。

4、坚持引导为主,构筑了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的新平台。按照“依法登记,严格管理”的原则,加强了全县社团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大力培育和引导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进一步规范了组织行为,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全县登记社团组织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5个,成立了蔬菜产销、肉牛产销2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民政工作在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社会进步的稳定作用和对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保障作用,但当前民政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方法的创新不足。思维观念中现代的创新的东西少,单纯依赖国家的“等、靠、要”思想、独家包揽的封闭管理思想、凭老规矩和老经验办事的思想、民政工作小打小闹难有作为思想,还没有很好解决,依然影响民政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是依法行政的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深化政务公开工作,把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执法依据、程序和结果向群众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实现“阳光民政”,做得还不够到位。

三是工作理论的升华不精。比如如何对社区职能、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做出科学定位,如何科学地制定行政区划标准,如何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等等调查研究不深入。

四是扶济救助工作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福利事业在养老、助孤、安残、济困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服务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处理到位难,殡葬改革推进慢。

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受特定的历史条件所限,但最主要的还是停留在单纯的业务观点上,宽阔的眼界、战略性的思考和谋划还不够,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还不强。改变这一现状,更需要深入贯彻好“三个代表”思

想,这是工作上水平,有品位,提升和带动各项民政事业发展的政治思想保证。

三、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思考

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能是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因此,新时期民政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始终突出为民、利民的人本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为民、利民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好标准。

(一)、从全县大局的重点中把握民政工作的着力点,力求和谐发展

1、实现从传统民政到现代民政的思维转变,切实把民政工作作为政府的主要工作来思考、来谋划、来安排、来对待。县、乡镇党委、政府委政府要加强对民政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民政工作作为极为一项事关民生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民政事业的发展纳入县、乡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统一安排部署,统一督促检查,统一考核落实。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的过程中,对于灾害救助、低保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五保供养等民政专项资金,要列足预算、据实核拨,对于老龄工作、社区建设、专项事务管理等在经费上也要给予优先保障。同时加大投入,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民政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条件。

2、要实现民政工作内容的转变,把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求生存作为主要任务转到以扶贫济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并存上来。江永县是一个农业山区小县,是干旱、洪涝、冰冻等自然灾害多发区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每次自然灾害成灾面积大,经济损失重,受灾群众多。对此,在确保安排好灾后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灾区尽快实现信、路、电“三通”,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同时,要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增强农村抵御灾害的能力,达到“水稻损失烤烟、蔬菜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二三产业补”的效果,实现困难群众特别是灾民能够自给自足,从根本上解决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工作就事抓事的问题。

3、要实现民政工作机制的转变,把过去以民政部门包揽为主的做法转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新机制上来。做好民政工作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努力,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靠政府主导,做好民政工作;靠部门配合,推动民政工作;靠社会参与,搞活民政工作;靠和谐社会,发展民政事业,从而提高

民政工作的亲和力,最大能量地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同时,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社会居民的自觉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坚持和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动员方面长期形成的好传统、好做法,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机制,正确引导群众对待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的威胁,从而减少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

(二)、从社会稳定的难点中选准民政工作的突破点,创建和谐局势 民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根基在群众,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事关社会大局稳定。

1、要落实优抚政策确保稳定。复退伍军人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要围绕完善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体系,进一步落实政策,创新工作机制,搞好协调配合,按照自然增长机制,及时提高优抚对象抚恤救助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复退伍军人重访、集访难的问题,形成工作互助、团结稳定、良性发展的局面。

2、要拓展安置渠道确保稳定。解决了安置对象的“出路”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就解决了民政工作“活路”问题。在正常安置的基础上,要想尽千方百计,积极鼓励自谋职业,以减轻安置压力。要立足县情,依托优势,按照“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对象自主创业”的方针,坚持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就业安置问题,努力探索促进和扩大就业的新路子。

3、要依法信访确保稳定。民政工作涉及社会事务的各个方面,来信来访多,做好每件来信来访工作,是解决社会矛盾,为民排忧解愁的重点工作。要按照“责任真强化,制度真落实,问题真解决”的要求,带着真情了解问题,带着亲情解决问题。一是要有效化解新信访案件。定期开展社会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工作,实行信访工作首问责任制、限期办结制等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办结答复,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和久拖不决现象。二是要切实解决老信访案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调解为主动上门服务,公正客观调查核实信访户所反映的问题,符合政策应该解决的,克服困难尽快解决;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则安排专人负责作说服解释工作。三是要构建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定期召开镇村干部会议和党政联系会制度,及时分析研究信访工作新动态;认真执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重点案件督办、责任追究、限期办结、领导信访接待等工作制度;抽派专门人员组成工作组,及时办理群众信访案件。

(三)、从群众关注的热点中寻找民政工作的着力点,构建和谐社会

1、要抓住为民解困这条主线,切实保障民生。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保证。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助残、救孤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要进一步建立并逐步规范保障城镇贫困居民基本生活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做到应保尽保;采取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方式,对农村鳏寡孤独实行“五保供养”;要切实解决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加快改革福利事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投入机制,大力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引,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覆盖面广、功能多样、能够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福利服务需求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

2、要抓住城乡基层建设这个重心,落实民权,形成合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也在基层。要大力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增强农村基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积极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自治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搭建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综合平台,促进社区共建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3、抓住民间组织这支重要力量,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在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民间组织由于具有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机构的特性,被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第三部门”。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更好地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应注重民间组织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坚持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方针,逐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网络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民间组织管理服务体系。要大力培育适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自律性行业协会、对促进农民增收有巨大作用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适应城市基层管理服务要求的社区公益性和服务性民间组织、社会慈善组织等,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发展重点,调动民间组织发展的积极性,把握民间组织发展的方向。

四、从自身建设的特点中优化民政工作的关键点,扮好和谐角色

新形势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民政部门切实履行职能,为发展市场经济和深化各项改革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又对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优抚安置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有关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以及民政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党委、政府尤其是民政部门决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必须根据民政工作的特点,在改进工作方法和措施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民政开拓创新、依法行政的力度。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要增强法制意识,建立健全民政工作规章制度,以完善的制度管人、管事,在思想上树立不违规、不逾制的观念,公正、平等对待工作对象,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二是要充分发挥民政工作综合协调、服务群众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和“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整合力量,相互协作,推动工作的完成。要丰富“为民”情感,躬行“为民”实践,思民之所想,忧民之所愁,急民之所难,办民之所需,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权益的代言人、维护人。三是进一步提高民政干部队伍的能力。要以开展好以“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强化宗旨意识,始终把“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百姓群众解愁”作为民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作风,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2.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二

一、传媒的社会功能

1. 监测社会环境

传媒最重要的职能是向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如果信息沟通不够,或者信息不准确,很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党中央做出正确觉得,要及时、准确的向全社会通报相关情况,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了灾难,避免了社会的不稳定。其实, 人们最在意的是信息的确定性,及时提供真实的信息,这样才不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传媒监测社会环境的基础是及时、 准确,但一些传媒和记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为了吸引大众眼球,无原则的追求轰动效应,人为地制造恐慌。如关于高露洁牙膏含有致癌物质的报道。事情源于2005年美国一所大学向新闻界提供“太爱干净可能对你的健康和环境有害” 的新闻素材,说到香皂中所含的一种物质经过转变后可能致癌,但没有提到牙膏。后来英国一则报纸发布了“牙膏的癌症警告”的新闻,但英国的主流传媒并没有报道。而我国不少传媒纷纷传播了这则消息,在报道前没有进行核对,一夜之间这则消息传遍了全国,引起很大的社会震动。最后我国主流传媒及时的解释了这件事情,才使事情得以平息。由此可见,传媒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2. 协调社会关系

传媒能沟通、协调社会关系,主要是阐释信息的意义、 规范事例的支持、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大到国家层面,小到个人层面。当前,大众主要是靠传媒渠道来洞察周围的环境,引发社会的共鸣,找到社会互动的基础。其实, 不管传媒发布任何信息,它都在无形中调整着社会关系。如果社会发生重大事件,传媒要冷静、理智的传播事实,合理有序的表达公众意见。

3. 传承文化

传媒具有传承文化功能,又称为传媒的“社会化”功能, 其实,传媒发出的信息,都会无形的表达社会的主导文化。 传媒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在继承、扬弃、创造文化形态等方面,密切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对知识文化的传播,报纸、 广播、网络等更具有广泛性与普及性。由此可见,传媒是文化延续的载体,承担着传承文化的作用。

4. 提供娱乐或表演

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传媒通过提供娱乐或表演,能使人们获得内在的审美享受,这也成为传媒获利的源头。传媒可以作为文化产业来讲,但如果按照一般的商品生产来看,会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如娱乐节目中充斥着很多暴力、冷血、礼赞权谋的内容,这些内容会潜移默化的带来不和谐的影响。因此,传媒要呈现出多种舆论格局, 营造社会的和谐,保持文化生态平衡。

二、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 健全传媒的职业规范,化解公共危机

近年来,我国传媒工作者大都缺乏职业意识,普遍存在新闻寻租现象,如记者拉广告、接受各种好处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情况下,使公众对传媒产生不信任感。和谐社会要求法治、公平、正义等,传媒从业者只有遵守职业规范,才能体现出公平正义,才能推进全社会的和谐。同时,当前社会危机会随时出现,如自然灾害、生产事故、人口结构变化等,都可能会对社会的和谐带来影响。所以构建和谐社会, 传媒还要化解危机,建立舆论预警体系,成立反应灵敏、高效运转的应急机制,这些都对传媒提出了高要求。

2. 提供良好媒介生态,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传媒与社会的发展是互动的,构建和谐社会能为传媒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传媒推动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公众、 社会来说,要建立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社会管理、制度安排等保证自己,如果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不全面,市场就出现不公平现象。市场经济环境下,传媒应该有更多的获取信息、自由处理信息的权力,现在社会中,政府与传媒、传媒与公众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很容易带来社会的不和谐。而媒介生态能起协调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政府、传媒的事情, 还是公众的事情,所以要发挥传媒的作用,就要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信息时代的传媒,已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传媒的使用、选择等,会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如果公众了解传媒,懂得传媒常识,就能有效的发挥传媒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充分履行其功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 促进经济发展,奠定和谐社会物质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要发展经济,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经济获得了发展,人们才能获得高的收入,政府才能兴办更多的福利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的体制,确保社会的公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传媒能给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气氛,更新人们的观念,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就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重视传媒的经济作用。信息时代下,信息的收集、处理等是传媒的主要任务,个人的经济活动已离不开传媒的作用。各种传媒在社会上有着很大的权威性,对行业动态、市场供求等报道及时、准确,传媒已成为企业、政府经济生活中的纽带,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传媒产业化经营成为经济的增长点,信息化社会,传媒是知识经济的产物,不仅有传媒的报纸、电视、杂志等形式,还有门票、新广告空间等。当前, 传媒主要是靠广告为主要经济收入的,传媒成为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这说明传媒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4.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社会和谐

传媒对舆论的引导起重要作用,报道中要重视中央政策的宣传,弘扬时代精神,重视文化渲染,推动社会进步,突出主流舆论,起舆论引导作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传媒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决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怠慢。目前,社会上存在传媒舆论场和公众舆论场两种。人民群众结合自身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传媒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要用争取的舆论引导人,就要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摸清人民对党和正确的路线、政策等是否认同,对人民群众的正确舆论要及时引导,对一些模糊的认识要给予疏导。舆论引导目的是通过对难点、热点问题的报道,用实事求是的舆论引导似是而非的议论,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言论,最大限度的统一大家的思想,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

5. 依法加强舆论监督,促进社会公平

传媒要依法加强舆论监督,这是传媒忠诚于党和人民, 增强传媒权威性、服务性的体现。传媒开展舆论监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各种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多事情的处理就要依靠相关的国家政策和实际情况灵活执行,这就对执法部门的业务素质提出了高要求。为了达到公平、正义、高效、诚信,传媒进行监督,采用社会公示、加大民政宣传等手段实现依法、有效、公平的行政工作。传媒还能关注民生,是一个聚合民意。 发现功能的平台,它锁所起的舆论监督作用,能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把各种可能的意见和矛盾消灭掉,促进社会的和谐。目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贪污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腐败滋生的原因在于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不够,要有效反腐,必须完善监督机制,而传媒是目前最有效的一种监督形式,能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成为预防腐败的重要力量。舆论监督能够制约腐败有一定震慑作用,能因其极大的社会效应。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共同愿望。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传媒,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因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特殊的重要的推动力量。本文主要从传媒的社会功能入手,探讨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关键词:传媒,和谐社会,构建社会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满.传媒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J].新闻爱好者,2009(9)

3.包公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三

摘 要:包公文化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与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相吻合。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而建设和谐文化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应继承和弘扬包公文化中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为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关键词:包公文化 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代价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而建设和谐文化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包公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相与”,主张人类应当尊重规律,休养生息,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包公文化强调“以民为本”,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包公文化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即要“尚贤”。当然,这一切都要在一个安全、公正的环境中得以实现,包公“依法行政”的思想,恰恰提供了和谐社会各要素顺利融合的条件和保障。包公文化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与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相吻合。

一、包拯的“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以爱人之心去调节社会矛盾和人际关系。孟子更明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国君存废的直接决定因素,即所谓“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将人民看作是统治者建立、实施、巩固其统治的基础,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

包公作为儒家学说的实践者,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指导展开其政务活动的。他在《请罢天下科率》中指出:“且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安之在精择郡守、县令,及渐绝无名之率尔。若乃横敛不已,人怀危虑,或因岁之饥馑,以吏之残酷,相应而起,涂炭海内,此乃心腹之患。况已萌之兆,可不深虑乎?”他还认为“不虑民困”,是“为国敛怨”之至大者;而“民者,国之本”,“横赋暴取,不知纪极”,必然导致流亡相继而起,“涂炭郡邑”,国家便无法“卒安”了。包拯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命运。他在《请免江淮两浙折变》奏折中说:“去秋至今春,并未得雨,二麦不秀,耕种失时,民心熬熬,日怀忧惧。”由此可见,包拯同百姓的心是相连的,他决不是单纯的唯上和对皇帝负责,更是以百姓的安危为重。他先后直接或间接论及百姓疾苦的奏折有数十次之多。

包拯对仁政的理解与阐释并没有超越前人多少,但是他所赋予的内涵似乎较前人更广泛也更深刻。他的议论常常令人动容动心,激起人们的正义感、责任感。这为历代统治者在治理国家、制定政策时提供了借鉴,而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包拯的“依法行政”的法家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法家主张“一任于法”、“法任而国志”,这足以显示出法家对法律权威性的重视。包拯受法家的影响,也极力推崇法的权威,认为“发号施令,在乎必行”、“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指出:“凡朝廷降一命令,所以示信于天下。若有司承受,委而不顾,乃是命令之不足遵守,俾四方何以取信?则朝廷纲纪,亦缘此浸隳矣。”如果有关机关对于朝廷法令置之不顾,各行其是,法令就会变成一纸空文,不可能发挥实际作用。而且,保证整个国家机器按着统一意志运转的“纲纪”也无从维持。“纲纪”不存,何以为国?可见,包拯十分重视法律的贯彻实施,要求树立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权威地位。

包拯素以敢于执法、铁面无私著称。《宋史本传》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法治固然离不开良法,但法治更离不开严格依法办事。不折不扣的执行法律是法治的关键。“朝廷命令必行,不使侥幸觊觎之人得计,则纪纲自正矣”,包拯认为要严格执法。

包公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已成为主持公理和正义的化身,升华成超越时光的一种理性精神。可以说,包公精神正是现代法制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包拯“依法行政”的法家思想无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简言之,“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包拯的“尚贤”的墨家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

尚贤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核心和重要部分。墨子认为,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一个国家的贤良之士的众寡、以及是否做到尚贤使能,是关系着国家的强弱或兴衰、社会的稳定或混乱之根本。

在人才选拔和任用方面,针对北宋王朝存在的“政失于宽而弊始于姑息,士驰于务而幸于因循”的积弊,包拯认为:“军民财富,事务繁剧,长吏僚佐,尤在得人。”怎样才能为国家选拔出经邦济世的文武之才呢?包拯批驳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国家无才的种种谬论,指出:“方今不患王材,但患不能用耳”,“用人之道,不必分文武之异,限高卑之差,在其人如何耳。必当考以应敌制胜之略,询以安边御众之宜,观辞气之环奇、举动之方重者,擢而用之,则取人之要,无大于此”。对一些要害部门官员的选任,包拯力主慎重选拔、择精而任,“若任而不择,择而不精,非止不能为治,抑所以为害矣”。如台谏机关向是朝廷耳目之司,其官员肩负之任远较他官为重,因此,必须对其选任慎之又慎。包拯认为,谏议大夫“掌侍从规谏,仗下候言朝政得失,故其秩峻,其任重”,应当“委是素有才望,为众所推者,方得转谏议大夫,其余不得徇入”,只有这样,才可使“官无滥进,流品益清”。他总结历史上求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指出:“前代求贤,不求其备,不以小疵掩其大德。今兹立朝之士,谁为无过?”重要的是知人善任,“若知而不用,用而不能尽其才,何以致理哉”。这种“尚贤”的思想对当今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包拯的“天人感应”的道家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准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讲的“道”不仅是宇宙万物之本、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而且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法则规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因此,道家主张严格遵守自然法则,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季羡林也认为:“天人合一非常值得发扬光大,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

包拯在《请救江淮饥民》一折中,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天人相与观。“天之于人,上下相应;故天变于其上,则人乱于其下:是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他认为上苍是人类之主宰,因而朝廷必须“振举纲目,杜绝萌渐”,使“灾异消于上,祸难息于下,五纬循轨,四时和顺,召天地之协气,致邦家于永宁”。包拯在天人相与观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监察活动。皇佑二年(1050)六月,包拯与谏官吴奎、陈旭等上言弹劾张尧佐时曾说:“下制之日,阳精暗塞,氛雾继起,天道固于人事不远。”认为除张尧佐以要职是“上违天意,下离人情”,规劝仁宗要恪守天道。

包拯“天人相与”监察观的核心是以天象作为推行其监察措施的工具,通过天诫规劝帝王实行革新,澄清吏治、安抚百姓。这一监察理念本质虽然是唯心主义的,我们今天并不提倡,但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其试图达到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贯通的“和合”的目的是可取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在当今社会,传统的包公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和价值指向,应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我们应继承和弘扬包公文化中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为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4.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四

家庭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的一部分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我国古代关于社会道德“人伦”中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有三伦是属于家庭伦理的即强调“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长幼有序”。在家庭伦理建设上也提出了“德教行而民康乐,礼义积而民和亲”的论述,把家庭伦理建设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比如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充满着醒悟人生启迪人伦的睿智。

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以家庭为本位,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这可以从通行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五百多年之久的所谓“三纲”、“五伦”的纲常。三纲“者,最早见于《韩非子·忠孝》篇:”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可谓”三纲“说的前驱。”五伦“即五种人的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孟子首次提出了”五伦“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人以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孟子不仅讲了五种人伦关系,也讲了如何正确处理这五种人伦关系准则,即”义、亲、别、序、信“,亦即” 五教“。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文化。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极深,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家庭,关心家庭,建设符合礼仪要求的家庭。这可谓世世代代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当今中国的家庭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多是核心家庭。这种家庭人伦关系主要有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这样三种关系。夫妻关系是构成家庭人伦关系的根本,是家庭道德最基本的规范,古今亦然。在现代社会的核心家庭中,夫妻关系最为重要。夫妻之间的道德要求是双向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平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道德,兄弟姐妹之间的道德,亦应如此。

人所共知,夫妻关系乃人伦关系之始。没有夫妻关系,自然不会有父子兄弟姐妹及其它诸种关系。特别是现代社会核心家庭增多,夫妻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夫妻关系直接涉及家庭的存在、巩固、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重点。夫妻之间的道德要求,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互敬“。所谓”互敬“,就是平等相待,相敬如宾。夫妻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是亲密无间的生活伴侣,在家庭的地位与权利是平等的。夫妻双方必须承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义务,家政大事,协商解决,谁的意见正确,就按谁的意见办。夫妻长期生活在一起,难免发生矛盾,这就需要多一点容忍,多做自我批评,严以律己,宽以待他(她),赤诚相见,坦然交心,互谅互让,消除隔阂,增强团结,和睦为贵。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在改变,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正在形成,新的道德约束力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发生效用,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道德观念的利益化。随着婚姻家庭的不断解体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淡漠,许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导向的道德行为无所适从,使家庭道德领域存在着种种失范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的基本道德风貌,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不从根本上消除家庭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重新构筑富有时代精神的家庭道德规范体系,符合新时期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也就无从建立,而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齐抓共管。

5.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是解决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客观要求。

理解和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

深刻领会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必须结合临安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临安经济社会既快又好的发展,着力构建和谐临安。

要加快发展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深入开展重点项目“百日攻坚”活动,积极抓好工业平台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开发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由投资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打响“生态之城”、“森林之城”的城市品牌,打造好长三角地区特色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城乡和谐。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保障,促进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要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努力促进社会各群体的和谐。要充分考虑给群众带来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找准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结点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具体利益的平衡点;要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困难和问题。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和谐。要以“一名城四强市”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围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广泛开展“共铸诚信”、“公民道德日”等道德实践活动,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要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继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临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结合临安实际,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具体的。以发展社会事业,建立保障体系为例: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社会事业上设立了25个项目,预计投入20亿。我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目前已经纳入我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有5万多人,纳入失地农民保障范畴的有3万多人,总共不到9万人。但我市总人口已经达到52万,要实现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保障体系,任务还非常艰巨。

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保障体系的建构,虽然也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但主要还是政府的财政性投入。此外,我市在建设“强市、名城、胜地”的进程中更需要大量财力的支持。如何解决这些发展投入,这就对临安的加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我市而言,经济发展一方面为政府提供财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投入。就工业经济来说,虽然支撑我市GDP的一半以上,但本身仍处于发展中期起势阶段,需要加大扶持力度,经济开发区扩容、重点工业功能区平台、财政对工业的补助政策等都要求财政的投入。

既要增加投入,发展社会事业,又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投入的资金问题怎么解决?一要增加财政收入,尤其是地方可用财力,这要靠加快发展,重点是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增加小税种的征收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增加营业税收入;要激活房地产业。二要稳定土地收入,要做好土地修编规划,尽力调剂出更多可用之地,要向低丘缓坡要地,要做好城区企业退二进三的工作,通过这些方法,盘活土地,为发展提供要素保障。三要盘活存量,换增量,一些闲置的资产可以想办法盘活,机关事业单位一些非经营性资产可以运作为经营性资产,一些沉睡资产可以激活。四要稳定增加信贷规模,争取金融机构的更大支持,做好土地按揭等工作。五要降低行政成本,是否可以推行车改,适时调整乡镇区划,合并行政村。六要争取上级财力支持。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执政

规律和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对执政手段的新发展,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我们重点做好这几方面工作:一是要着力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全面贯彻落实监督法,保证宪法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要着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权利,保证公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和自由,调动一切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积极因素。三是要着力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平等的表达。四是要着力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反映社情民意,凝心聚力,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要着力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

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和谐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因此围绕“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这个主题,我就全市工作谈几点认识:一,要牢牢抓住关键,努力促进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在抓好工业发展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继续加大招商引资、选商择资力度;培育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二、要注重彰显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临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活跃的农村经济,因此,我们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城镇规划与建设的生态特色;抓紧开展农特产品的品牌与标准建设。三、要坚持统筹发展,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农民增收上动脑筋;统筹区域发展,成立相应的向西推进的领导班子,研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

市政协副主席***: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我们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全市中心工作,开展了工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两项重点调研,形成了有关建议案和调研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先后对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速公路建设、生态市建设、重点项目百日攻坚活动进行了专题视察,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积极为推动临安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建言献策。胡锦涛最近在中共中央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征求党外人士意见的座谈会上强调,“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根本任务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可以也应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认真贯彻胡锦涛的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特点和优势,扎实有效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6.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六

关键词:档案;和谐社会;有效作用

一、档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凭证作用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记载了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用文字、语言、图象等方式形成的信息材料,记录了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卫生等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情况,记载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特定实践活动的过程。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二、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平台

构建和谐社会、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离不开以档案资源建设来失去和保障服务创新。近年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政府信息的公开,个人查阅档案利用率近年来呈直线上升之势。利用者一方面是工作查考,另一方面是个人查找工龄档案、婚姻档案、公证档案、知青档案、房地产档案等。但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馆藏结构单一、资源相对不足的缺陷。现状是,仍有许多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档案尚未接收进馆。因此,档案部门应着手研究调整优化馆藏结构,加强档案征集向渠道,建立公共档案资源网络,以资源共享的办法来弥补资源配置的缺陷,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平台的目标。

三、主动参与社会资源整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

档案工作是一项基本性极强的工作,其主体是档,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作为社会共享的知识资源,无疑是社会前进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富贵财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富贵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着积极的失去作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而档案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之一。

四、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各种科技手段在社会生活的广泛运用,人类社会步入了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其显著标志就是几乎所有信息都可以转化为可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电子文档,這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也就尤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的阶段性目标是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检索智能化、用户使用共享化,即以数字化信息为档案管理内容,以计算机应用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档案管理体系。当前,档案部门应当依托电子政务工程,把现行公开文件信息化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加工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公开文件目录信息和全文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公开文件计算机查询、触摸屏自助查询和网上查询,同时,加强区域公开文件信息共享建设,构建共享信息网络。

五、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人才是任何工作的决定因素。对档案工作者而言,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科技知识和一定的外语能力,除了要在工作实践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提高外,还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否则其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和陈旧观念必然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要求。与此同时,加快引进高素质人才,把具有活力、刻苦学习,能及时掌握最新科技手段、方法、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充实到档案工作队伍中来。

7.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七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和谐社会下企业社会责任是以中国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的,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守。

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安全生产、职工权益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等法律规范,全社会都应该共同遵守,这是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是中国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是必尽责任。

2.企业价值的充分体现。

企业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对股东要给予回报,对消费者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对职工要创造更好的劳动、生活和发展条件,对自然环境要给予更好的保护,对国家和社会要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岗位、缴纳税收等等。充分体现企业价值,是中国企业基本的社会责任,是应尽责任。

3.道德伦理的高尚追求。

讲操守、重品行,保持高尚的道德伦理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企业在遵守法律规范、体现企业价值的基础上,还应该对社会承担更大的义务,要有善心、有善意、有善举,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模范实践对道德伦理的高尚追求,是中国企业在自愿基础上履行的社会责任,是愿尽责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任务。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要依赖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全国上下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柱,它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限制自己的行为,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当然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与社会、员工、环境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都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如果不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企业本身得不到发展,而且还会破坏社会秩序,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所以说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存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一)“以人为本”理念淡薄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企业把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实现企业内部和谐的关键,把保障劳动者权益、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进步,作为企业的基本职责来加以重视。

许多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他们把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当作企业的负担,一味地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提供简陋的工作环境,导致了悲剧的产生。也有许多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通过违反劳动法规来降低劳动成本,特别是减少在生产安全方面的投资,引起大量劳资矛盾和社会问题。[2]

(二)诚信观念缺失

人类社会的和谐需要诚信,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依法经营、诚信服务也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但是受利益驱使,企业往往采用短期行为,尽量减少当前投资成本,追逐当前发展优势,而最终会使企业形象受损。一旦企业没有形成恰当、稳定的经营思想,势必造成企业诚信观念的缺失。[3](P66)

目前国内部分企业一味追逐“短、平、快”,失信现象比较严重。违约合同欺诈、制作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质量价格欺诈、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提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困扰着中国经济发展。如果企业仅仅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承担起社会责任,必然会造成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不和谐、不一致。

(三)缺乏环保意识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党中央、国务院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这充分说明了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作为社会主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维护我们公共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

在现实中,有些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很少考虑其社会形象和长期发展问题,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形成一种对整个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感。超标排污、乱砍滥伐等行为时刻都在危害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当代中国,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排放、水土流失、资源浪费、土地沙化和沙尘暴等问题导致生态系统功能减退,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人与自然就不能得到和谐共存。

三、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让企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加大惩治力度

规制企业的失德行为,需依赖于法治的先行。法律是现代文明国度里保障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最有力的手段。能否将企业社会责任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律力量。新《公司法》强化了公司的社会责任,不仅将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列入总则条款,而且在分则中设计了一套充分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具体制度。

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我们对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惩治得不够大。例如方便面协会串通涨价一事,仅仅发了个通报就完了,企业付出的成本太低。所以要求我们要明确执法程序,将法律付诸实践,对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要加大监督与惩罚力度,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要让那些企业付出利润成本和法律成本。

(二)引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

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需要一个社会基础,这就是社会公众、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重大意义的认识,只有社会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认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下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在实践中承担起社会责任。[2]首先,必须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塑造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合力,但无论如何其自身塑造必然是基础。积极建设企业文化,就存在着如何回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追求、怎样处理企业利润与社区乃至社会发展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具体的典范宣传,使更多企业意识到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其次,要对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应对那些注意环保、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爱护员工、热心社区建设、对公益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加以表彰和奖励,同时在税收及申请有关认证的费用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或补贴,在采购等方面优先考虑这些企业。

(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2007年9月8日,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在“2007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论坛”上表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优秀,不仅要看他的盈利企业,还要看社会责任承担情况,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经济和技术指标,还要关注企业的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为此,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评价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中国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结合SA8000,逐步从目前对企业以经济指标评价为主,转向以企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担负的责任的综合衡量评价。引导和促进企业处理好企业与职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目前中国已经制定了《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把追求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基本上考虑了三个方面的关系,即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环境方面的关系,为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四)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督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首先要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政府应该从维护社会利益和保证社会运转的需要出发,充当社会公众的监护人和协调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仲裁人,以行政干预和经济调控为手段,引导并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和方向,纠正或惩处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现象,以保证企业对强制型社会责任和关联型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其次要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搞好联合监督。重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以及工商、财税等经济部门的监督作用,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及时了解情况,以有效防止企业经营者的违法违纪行为。[2]最后要发挥专业性民间组织的监督作用。20世纪80年代的雀巢婴儿奶粉事件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示。一个非营利民间组织认为,雀巢公司用的营销手段虽然没有违法,但是有误导消费者相信“时髦的母亲应当用奶粉代表母乳喂养婴儿”的可能性,于是发起一场抵制运动,呼吁对婴儿奶粉公司施加道德压力来改变其市场营销方式,并号召消费者停止购买雀巢产品,直到该公司改变其营销手段为止。[4](P297)

社会责任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对社会履行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正确认识和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企业与社会是部分与全局的关系,企业作为社会基本单元,应当积极履行其社会义务,正确处理与社会和谐有关的各种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企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双赢。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而当今,部分企业在发展中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剧了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劳动就业等社会矛盾,企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面临着巨大挑战。企业作为社会的基础、市场的主体,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社会责任。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和谐社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启军,陶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

[2]段向云.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现状与对策[D].天津商学院,2006.

[3]乌凤琴,司廷才.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8.中间阶层与和谐社会构建 篇八

关键词:中间阶层;和谐社会;社会稳定

“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内学界普遍认为,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指“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所谓“两头小,中间大”是指占有组织、经济、社会资源最多和最少阶层的人数规模都比较小,而中间阶层则比较庞大,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呈橄榄型。目前,我国中间阶层所占比例过小,中下阶层庞大,是一种“金字塔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容易累积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因此中间阶层的扩大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一、中间阶层的界定

关于中间阶层的定义,在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定论,对于界定的标准也是各种各样。马克思在他的论著中也谈到了中产阶层,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除了对资本家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进行分析外,马克思还谈到:“中间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存在,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1](P.121)但是并没有详细的解释中间阶层这个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间阶层的概念不断的发生变化。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专家米尔斯在他的著作中对中间阶层概念又有新的解读,他将马克思著作中的中间阶级看成为老中间阶层,而将随着时代进步而产生的“白领”成为新中间阶层。包括政府管理人员、大公司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2](P.1)

结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国外关于中间阶层的研究理论,参考他们的研究方法,以收入、职业与教育水平三个维度设立衡量标准,我们可以以收入、职业与学历三个各方面来界定我国的中间阶层。

在现当代的中国,中间阶层指的是这样一个群体:从事非体力性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受过高等教育(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家庭收入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居民。包括三资企业的雇员、政府机构、社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各类职员,范围涵盖工商业、文化、教育、卫生、法律、金融等行业在内的非体力劳动者。

二、中间阶层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

中间阶层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在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相对的平衡,中产阶层的作用举足轻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是矛盾的根源,是社会不稳定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而中间阶层是社会上层与社会底层矛盾冲突的缓冲层,是和谐社会的稳定器,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结构因素。

(一)从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原因来讲,中间阶层是介于社会上层与底层之间的缓冲层,当它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上层与底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减缓,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不断地发展,一大群的社会经济精英选择这个时机,利用国家政策和自己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了大量的经济财富,逐渐的走上社会的上层。而那些在改革大潮中失去了创造经济财富的岗位、机会等民众逐渐的往社会的下层流动,形成社会底层。这样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如在广大下层人民之间形成的仇富心理;在社会上层人士之间形成的瞧不起农民工心理,都是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在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等因素引起的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这些现象更加剧了社会上层与社会底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当中间阶层占据社会的主体时,将大大减缓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为中间阶层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相对来说素质较高,而且中间阶层的收入也是有保障的处于社会的中等,不会产生仇富心理。中间阶层的成员大部分是从社会的下层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成为中间阶层的,他们与社会底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容易理解下层民众的想法,与他们相处容易,同时也是社会下层向社会上层表达自己愿望的中介。

中间阶层包括三资企业的雇员、政府机构、社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各类职员。尤其是政府机构里的中间阶层,与社会统治精英接触频繁,比较了解社会统治精英的想法,与政府的大政方针,加上政府机构中的中间阶层与底层关系密切,这样就成为为下层民众解读国家大政方针的桥梁,缓解了底层与上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起到了缓冲层的作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从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原因来讲,中间阶层在社会上代表温和的、保守的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使得那些极端的和激进的思想和冲突理论很难有市场,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腾飞,市场的开放,而且也带来了不少的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由于改革之初,社会体制不健全,使得这些意识形态引进之后很快的被一些人未加过滤的接受,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这些意识形态当中不乏激进的、极端的思想,如欧美极力宣传的西方式的人权思想、民主制度等,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中间阶层是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阶层,有一定意识形态、思想基础,这样就在一定程度避免了不良分子在思想上腐化他们的可能,更加不会被一些不良分子所利用。同时,中间阶层处于社会的中层,改革政策虽然给他们带来了切身的利益,但是他们骨子里还是不希望出现激进的改革路线,造成重大的社会变革。中间阶层的思想是温和的、中庸的,保守的。他们赞成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同时反对一成不变的社会现状。所以当中间阶层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时,极端的和激进的意识形态就很难有市场。这样在思想上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保障。

(三)从社会和谐、稳定的经济原因来讲,中间阶层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当中间阶层占社会的多数时,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就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谐与稳定

和谐社会的阶层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结构,中间阶层在消费领域起到了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中间阶层人口数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大,并且拥有一定的社会财富,有购买高物质生活消费品的能力,也有购买低物质生活消费品的能力,当中间阶层成为社会的多数时,就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消费市场,就会刺激消费,有力的带动经济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经济保障。

综上所述,中间阶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必须扩大我国社会的中间阶层,充分利用中间阶层的优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中译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9.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九

传统诚信思想与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构

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诚信思想,其要义为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和诚信是国家长治久安之基两个方面.在汲取传统诚信思想的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培育公民诚信人格、推进政府信用建设,建构和谐社会的诚信体系.

作 者:何强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刊 名:理论观察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年,卷(期):“”(6)分类号:B82-052关键词:传统诚信思想 和谐社会 诚信体系

10.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十

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科技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谐社会也为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两者相互依存,辨证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和谐社会导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深刻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目标、任务、原则等进行了阐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依靠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科学技术。所以我们必须理清科学技术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1.1 社会主义社会的内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2 科学技术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的东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有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知识的科学体系。“科学作为一个影响

和反映精神生产力诸要素水平的‘综合性’要素是精神生产力,作为知识形态,[3]属于一般生产力”。(马克思以科学为例说明一般生产力)相对于直接的现实生产

力,是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科学解决的是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提出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一般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方法和技能,如电工技术,激光技术等,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从本质上讲,技术是一种劳动的形态,是人类自身功能的对象化的产物,是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的。技术是物质形态的东西,属于物质生产力,是可以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的现实生产力,技术解决的是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中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科学技术是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和自然界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人类在自然界中地位的转变,历史的繁荣与衰败,社会的变迁与科学技术革命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5]。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互动关系

2.1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1.1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引起的人类家园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悲观论者认为科技的异化带来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其实问题不在科技本身,而在于使用科技的人,正是这些人对科技成果不合理的使用、误用或滥用造成了科技的妖魔化。科学技术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途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融合,学科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促使人们的视野由局部转向全局、由区域研究扩展到全球问题研究,为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知识支撑。

2.1.2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表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两大动力。过去20多年,改革开放和制度变革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从资

本需求转向创新需求,这些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2.1.3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政治的和谐发展

政治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政治的参与性、民主性和开放性三个方面。政治的参与性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实现形式。政治的民主性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系统中其意志和根本利益能够得到反映,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政治的开放性有助于增强政府 与公众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政治的参与性、民主性和开放性。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网上民意调查、网上听证等形式促进了人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其次,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通过网络很容易使人得到发言权、建议权、批评权,人民的各种意见为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提供了参考,更加体现和谐政治的民主性。再次,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了电子政府的出现。通过政府搭建的网络平台,提高了政府自身的效率和透明度,这样将有助于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政府的廉洁,体现和谐政治的开放性。

2.1.4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人的和谐发展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的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身体素质、智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的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通过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现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提高和改善人类的居住条件、饮食营养、医疗保健、体育训练等,这些条件的提高和改善使人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水平的发展上。主要是通过促进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和改革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实现的。由此可知,科学技术发展延伸了学校教育,使教育终身化,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2.2 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障了科学技术发展

2.2.1 和谐社会的建设将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要求科学的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 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然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

2.2.2 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避免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负效应

科技是一把双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为我们带来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产生许多负效应。我国科技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不可能为了避免科学的负效应而抑制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作用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但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代表社会的和谐。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带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科技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我们理智的选择是既要推进科技发展,又要使其伴随而来的社会矛盾降到最小,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构建和谐社会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要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见,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定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2.2.3.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技,不可能与世隔绝,因此科学技术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虽然科学技术发展缩短和扩展了从理论研究到生产应用的时间和空间,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社会各方面因素影响的过程,构建和谐社会必将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一个和谐的社会通过确定现代价值观和道德评价准则,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机制,同时创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这不仅有利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加快转化,产生效益,而且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反思

3.1 我国和谐社会应营建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一,加强基础研究。美国二战时期科学研究发展局主任布什博士曾经说过:一个在新基础科学知识上依赖于其他国家的国家,它的工业进步将是缓慢的,它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将是虚弱的,不管它的机械技艺多么高明。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总量明显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所以,我国应加强基础研究以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

第二,提倡工业研究。工业研究不仅能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且也能通过对学院与大学提供学校外的资助,有利可图地支持较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工作。目前,我国在工业研究方面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企业发展规模及水平有关,但如果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加以指导和管理的话,工业研究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第三,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我国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工作难及学费高的原因,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这必然会影响我国科技人才的质量。我们应该适当地减免基础教育的学费,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让学生都能上得起学。在高等教育方面,应该加大设立大学生奖学金力度;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应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切实做到唯才以用。

第四, 注重科技的国际交流。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我国举办,同时我国科技人员出席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的次数和发表的论文数也与日俱增。但我国科技人员在很多国际会议上提交的论文数量还是很少。说明我国在某些领域的研究水平还不够强,成果还不多,我国科技人员应增强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公平与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内在机制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的科技政策应 该反映公平与民主的原则。公平应体现在科技发展成果应该使公众分享,科技资源应该公正分配。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其宗旨是提高亚非拉国家稻谷和小麦的产量这种革命是以不断地使用化肥并保证充足的人工灌溉为前提。但小农户买不起绿色革命的新技术,而地主更愿意去采用这种技术。随着这种技术的推广,最终导致成千上万的佃农从他们赖以为生的土地上被甩了出来。因此绿色革命虽然达到了粮食增产的目的,却使许多贫穷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显然绿色革命没有体现科技的公正性,这是对科技万能论的一次有力的否定。所以,在一个不和谐的社会里,科学技术发展有时非但不能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反而造成更大的伤害。

民主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具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科技体制中保持民主的 约束机制,可以打破科学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最大限度提高资源 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为新一代的科技精英的涌现提供一种制度上的保证。4 结语

11.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十一

摘 要:改革、发展与稳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来的新命题,在新中国的建设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三十余年中起着理论指导的作用。而社会利益作为我国社会领域的公共利益,它与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的集体利益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是个人和集体利益的完美结合点。在当代中国,虽然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逻辑命题极大的促进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但是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这三者之间有一个内在的统一,即社会利益。同时,社会利益也成为了解决改革、发展与稳定内在矛盾的重要因素和动力。

关键词:改革;稳定关系;处理;和谐社会;构建

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1改革是动力

这句话不是孤立而言的,它指的是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能够为今后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改革,可以将社会、政治、文化调节到一个最佳的运行状态,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

1.2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和人民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1.3稳定是前提

邓小平总是将稳定放到改革、发展中去思考,把稳定看作是保证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无论是进行改革和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正是社会环境,离开了国家的稳定,一切改革和发展都会成为空谈。

2.社会利益:改革、发展与稳定连接的因素

社会利益有别于个人利益,它指的是整个社会的整体的利益,它是所有个人利益的综合,代表着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社会利益作为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存在,成为了连接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内在因素。

社会利益作为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的表现,它制约和指导着社会所有领域的发展和改善。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是发展多一点,还是稳定多一点,始终困扰着决策者和社会民众,对社会的建设和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对三者处理不当,势必会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各项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作为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连接,社会利益则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社会利益的巨大活力来自于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推动,在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着雄厚的基础和力量。无论是社会改革,还是社会发展和稳定,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利益,它们的最终依归和立足点都是社会利益的完善和发展,离开了社会利益这一立足点,一切的改革、所有的发展和所有的稳定都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社会利益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内在连接,这一存在因素也促进了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正是社会利益的存在,才将改革、发展与稳定连接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改革成为发展的动力,使发展成为改革和稳定的目的,使稳定成为了发展和改革的前提。社会利益的存在,很好的解决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矛盾,成为了解决三者之间矛盾和问题的内在动力。

3.社会利益:解决改革、发展与稳定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动力

3.1社会利益是一切社会公共运动的依归

社会利益代表着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利益所必须的社会秩序,离开了社会利益,一切社会公共运动都将失去内在的利益连接,最终走向灭亡和崩溃。改革、发展和稳定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来的关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命题,这三者的施行和深入更是一种社会公共运动,它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在社会诸领域建设过程中对于改革、发展和稳定孰先孰后,在建设过程中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作用和地位的一种认识。无论这三者的前景如何,它们在落实的过程中,都必须仅仅围绕社会利益这一主题,将社会利益作为进一步完善的价值依归和落脚点。

改革、发展与稳定不是简单的三者理论的结合,而是三种不同理论的融合的新的发展,代表着新的建设理论的产生和完善。如何将这一新的建设理论与社会建设实际相结合,成为了它急需解决的任务,而社会利益的存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理论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为这一关系理论的价值追求提供了新的方向。将社会利益作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最终依归,无疑是这一社会公共运动的合理归宿。

3.2社会利益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根本连接

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存在这一个内在的根本连接,正是这一个连接,使得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社会运动层面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前进动力归为一种,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这一根本连接就是社会利益。

社会利益从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出发,制约和指导着社会诸多公共运动的运行轨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运行也同样受着社会利益的影响。社会利益从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角度约束着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彼此力量的消长,并从其内在关联的角度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发展和稳定理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社会利益的实现,都是为了社会中广大公民利益的实现。社会利益将改革、发展和稳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解决三者之间的矛盾。

3.3社会利益为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群众基础和理论支撑

改革、发展与稳定作为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在新时期提出的社会建设和发展一种观点,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取得强大的群众基础,离开了群众的支持,没有社会的认可,一切的理论都只是空谈,难以在社会中扎根立足。社会利益在将改革、发展与稳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为这三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雄厚的群众基础。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社会公共利益目标,使得它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和公民个性的完善,将自身的发展和公民利益的实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它们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公民利益实现的可能,从而推动社会公众为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现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改革、发展与稳定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群众基础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2.科学技术与和谐社会构建 篇十二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革命,和谐社会

一、科学技术与和谐社会的内涵

在《大英百科全书》中, 科学是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实验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一般说来, 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 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来看, 就是人类不断地利用科学技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摆脱自然界的束缚, 从而获得自身的解放。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内涵。科学技术不仅仅为人类带来物质上的享受和经济上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其具有重要的精神文明价值和政治文明价值。正因如此, 马克思指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从科学技术革命的角度, 可以认为和谐社会就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利用科学技术解决整个世界不同领域的各种矛盾,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马克思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称为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 成为“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邓小平同志在阐述此问题时, 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中作用全面而又精辟的概括。18世纪70年代以来, 三次产业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 生产力要素中除了实体性要素, 还包含科学技术等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各实体性要素中,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渗透到生产过程中, 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 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 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现代科技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扩大和深化了劳动对象。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时期, 机器自动化向智能自动化的发展使人们的劳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手段。其二, 科技革命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科技革命改变了原有的老式生产方式, 使得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逐渐增多,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占比例增长。产业结构由传统的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 转向重视第三产业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 促使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自身的知识, 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活到老, 学到老”的观念深入人心。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 还给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中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给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 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得到最新时事新闻。信息时代使学习日益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以前单一的交流方式向多元化的通讯渠道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使人们能够更多去从事并发展科学、教育、艺术和文化等创造性活动。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 人们具有了新的理论知识结构, 能够运用新的实践工具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去研究新现象, 从事新领域、新课题的研究。

三、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就如一把双刃剑, 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和谐社会最终实现,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破坏了人与社会的和谐。但是,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不能怪罪于科学技术本身, 而应该找出它们的真正原因:人类的错误认识和对科学技术不合理的应用。要解决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全球性问题”, 建立人与自然, 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 最终要靠人类自身认识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技发展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都有精辟论断。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一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类既然如此依赖自然界, 就必须做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而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就是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通过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不断改变人们的社会生产方式, 改进生产工具, 提高劳动生产率, 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当前出现的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的枯竭,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例如,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普及太阳能的应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还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拓宽生产领域, 由陆地扩展到海洋和太空。

科技发展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有利于解决人与人自身的矛盾。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 所以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和谐社会的主体的人要有健全的人格,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妥善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科学技术扩大了人们交往的渠道, 过去人们只能通过书信交流感情, 现在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交流, 在网络世界里, 不仅可以和熟悉的人交流, 还可以和陌生的人交流。科学技术在空间上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飞机、动车组的大范围运营, 使原来几天才能到达的路程几个小时就能到达, 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交往的质的飞跃, 为人全面而丰富多样的社会交往的建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鸿生.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3.校园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十三

学校[1]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2]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学校各类伤害事故不断发生,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校园的要求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应该对这些事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是从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看,学校伤害事故可分为:学校责任事故,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监护人责任事故,与学校有关的第三方责任事故,学校不可预见和防范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及监护人管理以外的责任事故,自然人违法犯罪导致学生伤害的责任事故,混合责任事故。

二是从引发的原因看,可分为:学生游戏打闹活动引发的伤害事故,化学实验引发的伤害事故,体育运动和体育设施引发的伤害事故,校内外劳动引发的伤害事故,“校园暴力”引发的伤害事故,饮水饮食中引发的伤害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火灾、水灾引发的伤害事故,地震、风暴、雷电引发的伤害事故,学校建设不达标和下楼拥挤造成的伤害事故等。

三是从直接和间接造成的伤害看,可分为:显性伤害(生理损伤、精神紊乱等)和隐性伤害(包括隐性身体病症、精神污染及长期心理压抑造成的渐进性伤害等)事故。

以上各类事故,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是偶有发生的。这是学校建设和管理、创建平安校园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难题所在。而纵观所有校园事故,学校不可预见和防范的校园伤害事故包括学生老师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和本校学生自身导致的伤害事故最容易引起社会各界大的影响。

下面简单罗列最近发生在我国的一些由校外人员导致的校园恶性伤害事件:

3月23日,福建南平一名疑患精神病男子在南平实验小学校门口挥刀乱捅,至少造成小学生8人死亡。据悉,凶手是一名被辞退的社区诊所医生,疑似精神病患者。[3]

4月28日,广东雷州男子校园内砍伤师生16人,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1名教师,有一名学生逃跑中受伤。4月29日,江苏泰兴中心幼儿园持刀行凶事件5儿童伤势较重,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一起持刀行凶事件。该事件中受伤的人员一共为32名,其中学生29名,教师2名,保安1名。

4月30日,山东潍坊一男子闯入校园打伤5名学生后自焚,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村村民王永来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圣水镇幼儿园发生凶杀案,犯罪嫌疑人吴焕民持菜刀闯入幼儿园砍杀,致使7名儿童(5男2女)和2名教师死亡。

从3月23日到4月30日,不到40天的时间国内发生了5起轰动社会的校园血案,残忍的歹徒将凶刀伸向了柔弱善良的孩子们。许多家长都不放心把子女放到学校去,因害怕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害怕灾难哪一天会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们不得不质疑,学校为何成了社会上一些“特殊”群体的发泄之地?就因为幼小善良的孩子们

手无缚鸡之力?

另一方面,大家在关注幼小孩子们的人身安全的同时也在忧心着大学校园的安全。一直以来大学都被人称为“象牙塔”认为大学校园中的我们是远离世俗和社会丑恶的天之骄子,可是不但我们已不是天之骄子,我们的校园也越发不安定。

最受大家关注的话题之一便是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2010新年伊始,就有几起大学生自杀事件“频惊”校园:

1月8日晚9点20分左右,宁波的浙江万里学院一名商学院国贸专业大四学生,卢斌将皮带悬挂在操场单杆肋木架上上吊,虽被夜跑的两名女生发现,仍抢救无效死亡,自杀原因尚不得而知。

1月12日,温州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小王,留下一份带着泪水的遗书后,在洞头一风景区跳崖身亡。就在前一天,他因为被怀疑在超市拿了一支28元的牙膏没付钱,在学生公寓楼下与人争执。

1月13日,23岁的湖北孝感籍大学生余杭,在杭州自己的租住屋内,用做饭的菜刀割断脚筋、手筋,然后挥刀割向颈部。当年轻的生命随着鲜血一滴一滴就要流尽的时候,他“想妈妈了”,于是向房东求救。

1月15日10时左右,南阳师院正在参加考试的大一女生退出考场,跳楼自杀。

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2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而另一项确切的统计是,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仅在2009年的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14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此外大学生杀人事件以及被卷入传销组织,被骗被盗等大学校园安全事件也不胜枚举。就拿我们学校来说,种种因素导致的大学生自杀案件已有多起,校方开始加深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但效果并不明显。此外学校的盗窃事件频发,无论是在宿舍电脑被盗还是在校自习室和图书馆书包被偷都是我们越来越担心校园的安全度。而在学校周边公交车上猖狂的小偷在我们看来与强盗已无差别。面对两三个体型剽悍的“小偷”就算我们发现又能怎样?而大多数人更是会采取不制止的态度,怕“惹祸上身”。

因此,我们更想呼唤的是社会的和谐。只有整个社会的人都有了团结和谐的意识,社会上的正义感压倒了罪恶的一方,那么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和谐。校园安全也一样,对于校园内的偷盗事件,需要学校保卫科严加打击外还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不能否定这些盗贼中没有我们在校大学生。因此校园的和谐也需要我们提高大家自身素质,同时关心身边的“特别”的同学。无论是偷窃行为还是自杀或者伤害行为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更需要自立自强。我相信只要大家力量一致,大学会真正的如大家所称之的“象牙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决定》的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创设平安和谐的理想社会是我们人类共同的不懈追求,建设小康社会更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和平共处。创建和谐社会这充分体现了全中国十三亿人民的共同心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指导教育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创造平安健康的育人环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确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

设和谐社会,向社会各界都提出了要求,家长们渴望孩子们在健康平安和谐的校园中茁壮成长,既要学到知识,更要保平安。

提高建设平安健康和谐学校的能力和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维护校园平安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健全制度,不断完善规范、科学、严密、长效的防范机制。

(三)开展教育形成共识,确立维护学校安全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

(四)适当组织演练,不断增强自护自救能力

(五)检查监督,未雨绸缪,及时排除隐患,有效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14.质量安全与和谐社会论文 篇十四

责任,切实强化质量安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入世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渐形成,“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工作就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已越来越凸现出来。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责任,赋予了质量工作崭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质量安全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质量兴市、名牌兴企”,深入开展质量振兴活动,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全面推进质量工作,建立起了“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引导、部门监督和服务、技术机构参与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全市质量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上虞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还有不少产品尚停留在原料型初级产品这一层次,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偏少,名优产品更少,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与发达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越来越迫切;产品未经检验合格出厂、市场上销售伪劣商品等违法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务必认清形势,明确责任,把质量安全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扎实加以推进。

推进质量安全,必须大力宣传,强化质量意识。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要抓住“质量月”活动这一载体,运用多种形式,全面开展质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要结合《质量振兴纲要》、《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经营者、职工的质量安全教育和培训。要开展大型上街咨询、评选市长质量奖、举办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和法制观念。

推进质量安全,必须标本兼治,加强质量监管。要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重点推进强制更新淘汰、主体责任落实、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要扎实推进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和农村“十小”行业整治,强化监管,标本兼治。要根据季节特点,开展大检查活动,重点针对食品、烟酒、饮料、月饼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查处标识不符、掺杂掺假、缺斤短两等违法行为。广大消费者也要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用法水平,揭发检举制假、售假违法行为。

推进质量安全,必须夯实基础,提升管理水平。工商企业要特别重视有关质量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贯彻,健全计量检测体系、开展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把产品质量责任落实到每道工序和个人;建筑施工企业要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工程设计、原材料采购、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等环节进行监控;服务性行业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尤其是直接为民的窗口行业,要大力推行服务质量承诺制。

15.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十五

一、家庭教育在建立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1. 健康的家庭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细胞”与整个“肌体”是息息相关的, 每个“细胞 (家庭) ”都健康和谐了, 整个社会的“肌体”必然会健康和谐。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可见, 家庭的和谐与否,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抓好家庭教育这项最基础的工作。

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求搞好家庭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理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每个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理想信念的确立,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的结果。因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德育人”,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进而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家庭教育。

3. 优化家庭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未成年人, 而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民族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伟大目标能否实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品质锤炼、知识积累、能力培养都极其重要。所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家庭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存在的主要误区

1. 忽视了德育教育, 影响了孩子与家长的和谐相处

溺爱在当前家庭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 父母往往视孩子如掌上明珠, 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上的缺点不但不重视、不教育, 反而认为无关紧要而加以袒护, 久而久之, 许多孩子就养成了骄横、任性、贪图物质享乐、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和生活习性。其日常行为表现在不孝敬父母, 不懂得感恩, 没有谦让精神和合作意识。影响了孩子与家长、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2. 忽视了家、校教育合作, 造成了家长与老师的矛盾

有些家长片面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对于学校教育不配合, 甚至对老师的正当教育进行百般刁难, 造成了家长与老师的矛盾。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 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子不教, 父之过。”家长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教育孩子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中, 每个家庭都输不起,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

3. 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但一些家长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辉煌的前程和美好的未来, 错误地认为“学习好、才艺多”才是唯一的出路, 每天都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地逼孩子做题、画画、练琴。然而, 他们不知道孩子需要休息, 需要玩耍, 需要童年。许多孩子的童年都是在不断地补习、做题、画画、练琴中度过的, 这些都严重地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4. 忽视了家长的表率作用, 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少年都是在父母身边度过的, 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的人格、性格和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些不重视自身品行修养的家长在自己的言行中无法对孩子做出表率, 生活中长期缺乏诚信, 经常用欺骗、欺诈的手段实现目的, 有些还参与“黄、赌、毒”等不法行为活动等,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搞好家庭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1. 发挥个体家庭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搞好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应发挥个体家庭的主体作用, 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花力气。

(1) 家长应树立“为国教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每个孩子都是社会的公有财产, 是国家的共同财富。家长应提高家庭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重要性的认识, 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教育好子女不单是个人和家庭的私事, 也是家庭和父母应当承担的重大的社会职责。每个父母应树立正确的亲子观、育人观, 从培养“有用、全面、健康”的人才出发, 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2) 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子观。家庭教育是科学, 也是艺术, 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训等方式来实现。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 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时代的特点, 学习科学的教子理念和方法, 准确地给予孩子成长中的支撑和推动力, 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健康成长的全过程。家长千万不要自以为是, 以为做好家长可以无师自通, 不学就会。

(3) 优化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营造一个互爱、健康向上、和谐有序的家庭氛围对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 生活在和谐家庭中的孩子, 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尊老爱幼, 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健康的, 成长都是顺利的;反之, 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发生冲突, 也会在孩子的心理、品德、学业上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是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4) 家长应该提高自身修养, 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终身的老师。所以家长要严于律己, 给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作为家长要增强垂范意识, 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切实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的修养, 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楷模。

2. 形成社会合力,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因此在搞好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形成社会合力。

(1) 要加强理论研究。科学的理论是正确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要坚持为家庭教育实践服务, 要抓住家庭教育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 在重点和难题上下工夫, 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 用以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活动。

(2) 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采取灵活、快捷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广泛宣传先进的家教观念和方法, 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帮助广大家长提高素质, 强化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 净化荧屏和书刊等文化和娱乐场所, 还孩子一个洁净的社会生存环境。近年来, 由于暴力、色情等内容充斥电影、电视、书刊、电子游戏等文化市场, 使孩子的视听污染越来越严重, 也使家庭教育的难度越来越大。家长应该懂得, 未成年人的天然好奇心是他们更容易接触消极文化的内驱力。因此, 当孩子沉迷于垃圾文化产品时, 家长不要大惊小怪, 更不要过度指责, 而应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帮孩子度过迷茫期, 让他们选择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 则健康顺畅的家庭教育才会实现。

上一篇:南乡子·路入南中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安全措施资金费用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