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2024-09-08

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共12篇)(共12篇)

1.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一

一、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民与市场对本稿件版权属于青年秘书网接的重要纽带,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县经省市审批认定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辐射农户##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10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回顾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扶持引导是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重要前提。##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催生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完善。##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前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和漏洞。为了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东北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绥阳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展,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批发大市场为舞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二)信息服务是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的得力抓手。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我们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所、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项、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村数的71.6%,占有信号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和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辟专题节目共35期,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大肚川镇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三)多元并举是活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五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专业协会型。推行“农户+农户”模式。##镇##村圆葱协会成立于2002年,他们紧紧依托地缘、资源优势,在会长##的带领下,加大培训和示范力度,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业一品村。二是互助合作型。推行“致富能手+农户”模式。##镇##村致富能手##,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入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今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利益共担型。推广“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烤烟协会上连企业,下连基地,指导烟农在扣棚、播种、假植、移栽及烘烤上严格按照规范化生产标准抓好落实,使##烟叶品质逐年提高,均价连年上涨,成为省级配料烟生产基地,烟叶面积由去年的3.1万亩发展至今年的4.2万亩,成为创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主导产业。四是经济联合型。推广“村组+农户”模式。##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牌A级稻米绿色标志,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每斤较原来多售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五是中介服务型。推广“中介机构+农户”模式。##镇经济人联手组建流通协会,发挥本地山产品和大牲畜资源富集优势,面向吉林市场,2004年组织销售松茸、蕨菜等山产品200余吨、大牲畜2000多头,交易额500多万元,促进农民增收300多元。

(四)规范管理是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不健全,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当前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初始化的摇摆不定的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一是规范政府行为。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

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进一步提高了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每个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够规范,特别是入社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过于松散,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内部缺乏有序管理,影响了合作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牵动能人少,协会服务水平不高,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

三、对策及建议

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树立“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促发展、保增收”发展理念,努力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农产品综合服务网络。

(一)营造良性发展氛围。充分运用政策导向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发展的实惠。二是提供服务。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要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搞好服务。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使其健康发展。四是强化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着力做好三方面的规范。一是组织规范。坚持因地制宜方针,高层次、多样化指导,逐步从小到大,由松散变紧密,开展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法律、法规,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二是运行规范。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要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民主推选负责人,进行民主管理。三是章程规范。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三)多种形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的矛盾,利用农村已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吸收农民入股,随着规模群体的扩大,通过改制将一般市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过渡到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二是能人带头创办。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的农户投入专业生产当中。三是农民自愿联办。在缺乏带动力量的村屯,鼓励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自行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四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的有实力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结合起来,主动找农民联合,创办企业与农户两利的合作组织,尽快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制。

(四)创新完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坚持“尊重民意”原则。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二是遵循客观规律。突出优势产业,推进经营体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三是切实加强指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积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搞好典型示范。进一步扶持发展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向其它行业延伸,在总结推广经验基础上,逐步发展一批管理规范、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的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提速跃升。

2.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二

1 国内外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1个合作社是1844年在英国兰开夏郡成立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该社初创时, 28名纺织工人入股, 开设了1家合作商店。每人入股1英磅, 每人1票表决权。主要经营蜡烛、火柴、奶酪等生活日用品, 社员按交易量返还盈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西方农业合作社迅速发展, 并成为农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西方的农业合作社主要是为农业服务的销售合作社、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农产品收购合作社、农业劳动组合、共同使用农业设备合作社、农业技术中心、多职能的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合作社。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最早是在“五四运动”时期, 即国外合作社思想传入中国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 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边区和解放区蓬勃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以后, 为了加强对合作事业的领导, 国务院专设了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 并在1950年7月召开了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次代表会议, 决定成立全国合作社的领导机关“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合作社的体制由官办恢复为民办, 在此基础上,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 农村开始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在独立发展生产过程中, 农民迫切需求农业科学技术, 于是一些地区农村出现了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技术服务组织。1987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7.8万个, 其中最多的四川省有1.1万个, 其次是黑龙江省7 850个, 合作组织涉及门类已达140多种。1990年全国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达123.1万个, 其中生产经营型74.0万个, 占总数的60%;服务型41.4万个, 占总数的33.6%;专业技术合作组织7.7万个, 占总数的6.3%。1994年, 农业部完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起草工作。《章程》的颁布和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合作组织的发展。截止2004年底, 全国30个省、区市农村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40多万个, 会员1 153.85万个, 成员数占乡村户总数的5.27%。

2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原则

一是依法组建原则。依法登记、依法管理。二是不改变农户承包的农村经营体制原则。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 不影响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家庭财产所有权。三是自愿、自主与民主管理原则。自愿组建, 进退自由。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产业不发达、缺少牵头人, 则不宜匆忙组建。五是对内服务与对外赢利原则。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 以最大限度为成员服务、增加成员收入为己任;对外必须按市场规律行事, 讲求盈利, 而且要想方设法多盈利。六是实行按交易量返还为主的分配原则。对盈利的分配, 在扣除章程规定或成员大会表决通过的积累和公益金后, 按成员的实物交易量全部返还给成员。

3 吉林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及预期效果

2008年, 在吉林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市农委、昌邑区农业局、桦皮厂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由吉林市农科院、平胜村村委会、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发起成立了吉林市昌邑区裕民高淀粉玉米产销专业合作社, 使种植、销售、加工和科技服务形成一条龙, 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该合作社采用的组织模式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和科技服务型的复合型, 形成“龙头企业 (吉林燃料乙醇) +科技服务 (吉林市农科院) +玉米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 提高了玉米加工企业玉米的经济效益。玉米正常淀粉含量≤72%, 每增加1%的淀粉含量, 玉米企业增收60元/t。高淀粉玉米淀粉含量在74%以上, 比普通玉米高2%以上, 企业可增收120元/t。其次, 提高了产销合作社农民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农民从4个方面节本增效, 可增收2 200元/hm2:一是玉米加工企业收购合作社生产的高淀粉玉米品种, 淀粉含量每提高1%, 比市场价增加20元/t, 按10t计算, 可增收200元/hm2以上, 二是吉林市农科院提供质优价廉的高淀粉玉米品种、专用肥、除草剂、种衣剂, 在不降低物资投入的前提下, 农民可降低成本500元/hm2;三是吉林市农科院将平胜村作为玉米综合高产示范基地, 全程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 实现靠科技夺高产, 平均增产5%以上, 增产粮食500kg/hm2, 增收500元/hm2;四是扶持组织创建党员机械化耕作队, 引导合作社成员逐步实现农机化耕作, 节支1 000元/hm2。组建专用玉米产销合作社是企业和农民双赢之举, 既可以满足加工企业对专用优质玉米的需求,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又可以改变加工企业与农户交往的无序状态, 从而降低双方的交易费用, 减少交易纠纷, 更主要是保护了合作社农民的利益, 促进农民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摘要:阐述了国内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原则, 介绍吉林市一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及其预期效果, 以期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

3.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三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10-02

1、国内发展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民协会等经济组织,国内学者们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逐步开始深入探讨。彭军(1999)、牛若峰(2000)、黄祖辉(2008)李觐(2009)从农业、农民及政府三大视角论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其基本结论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农业基本生产特点,维护农民利益的必然产物。胡振华(2009)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三个层面论述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合理性。牛若峰、程同顺(2003)等将其划分为社区合作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罗必良(2001年)提出市场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张晓山(2005)根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生产型、采购型、销售型、加工型、(技术)服务型综合型等六种基本类型。孙小燕(2012)根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办者的身份,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为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衣服部门兴办型、政府发起型等类型。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必要性、类型等方面,大多数都是一个宏观层面的研究,对区域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也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研究不足,芷江县尚属欠发达地区,本文以此为例,意在丰富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

2、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

2.1增强了社会化眼务功能

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的目的在于实现统一生产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弊端。由于合作经济组织坚持“内联外销”原则,形成市场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的链条,有效地解决了单个种植农民与产品市场的对接问题,提高了商品率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农户实行统一价格,按质论价,根据客商车辆,为每户衣户统一安排每次的销售量,并由客商直接与衣户结算。这样,既能保证客商的货源需求,又能使农户产品有稳定的价格和销售渠道,而且在价格上略高出市场零售价。

2.2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变分散生产为规模生产。规模化生产促使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有农业产业延伸出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打破以前的产业格局,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2.3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规模和资金优势,进行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改良,以期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效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推广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建立常年培训机制,组织科技培训,培养了一批科技能人,使不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掌握了一定科学生产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也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创新。

2.4推动了土地经营权流转

随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业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大规模的土地,这也使得农村实行土地流转经营成为可能。企业可利用衣户流转的土地进行大规模承包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农村间置的土地充分发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使有地无劳力耕种的衣户增加了收入。

3、芷江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

3.1芷江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1)、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初具规模

芷江县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2年为止,芷江侗族自治县已登记注册备案的专业合作社95个,其中种植业45个,养殖业23个,林业11个,药业7个,专业服务型5个,加工型3个,综合型(产加销一条龙)1个,基地面积12.97万亩,办公场地860m2,专职管理人员405人,已建帐的23户,其中开户13户。

(2)、促进农民增收

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获得上级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508.7万元,自投资金4498.5万元,专业合作社成员3864人,带动农户29671户,技术指导培训63期,人员6434人,农户增收每户平均2000元,盈利分红5家共计分红42.3万元,年总收入26327.3万元,纯利9214.6万元。截止2012年在注册登记的95家专业合作社中运行较好,有发展前景,能带动农户增收的有25家。农民依靠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得到土地流转的收入,另一方面,获得农产品的消费者剩余。

(3)、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县已形成了粮油、水果、蔬菜、畜禽、烤烟五大支柱产业格局,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43.6万亩,其中优质粮油基地26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5万亩、优质淡水鱼养殖基地2.6万亩。2009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8元。

3.2芷江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户对合作经济组织实际定义不甚了解

.户由于受自身教育程度的限制,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以及运作不甚了解。一些牵头农户或其他形式的经营组织,为享受政府政策倾斜,跟风登记合作社,实际上并没有以合作社名义开展经营活动和经营只想以合作社的名义个人获利,坐等上级部门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有的专业合作社既无经营场地和办公场地,从未开展经营,每年套取上面资金数万元。

(2)、组织化程度不高

现有的合作组织中,大多数系营销为主,而且销售的绝大多为原始的初级农产品,没有真正把产、供、销、加、储、运人部组织起来,合作组织还只停留在简单的叠加以增大规模,没有真正呈现有机结合质的提升。组织内部的分工欠缺,尤共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合作组织共同体与衣户生产的联系欠紧密,难以真正做到生产销售上的统筹安排和协调,没统一标准的技术规程,生产技术难以统一规范,造成产品质量难以一致。

(3)、对农户的带动力弱

目前,从总体而言,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全县农村经济的辐射作用很低,带动农户能力不强。专业协会组织32个,中介组织52个,有成员20085人,辐射农户近12万余人,对全县农户的带动率不到30%,难以适应目前带动农民增收创业的需要。

(4)、缺乏法律支持

尽管农业法明确要求合作组织要“依法成立、依法登记”,但是依什么法很不明确。我国目前还没有—部“合作经济组织法”,造成农民合作组织工作中的三难,登记难、贷款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难,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我且的许多合作组织均未按照政策、法律、法规进行登记,以致在对外的业务往来难以理直气牡以合作组织开展工作。个别合作组织还系乡(镇)政府组织牵头,这与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有悖。更重要的是造成成员对政府的依赖,办好了万事大吉,若出现问题则不得了,怨天尤人怪政府。

(5)、运作不规范

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合作社发展存在不少隐患,特别是内部产权设置不清晰,带来诸如经营决策不民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隐患不加以解决,将有可能导致合作社走偏方向,一些合作组织没有章程和相关制度,有的即使有也形同虚设,不能按照章程行事,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没有必要的经费开支,以致内部易出现矛盾纠纷,工作运行困难。

4、发展芷江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措施

4.1部门牵头,共同发展

涉衣服务部门(县直单位及其基层站所)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同时又具有技术力量强,信息灵,网络广的优势。在所辖区域内本行业牵头组织、支持合作组织,既可以发展产业,同时这些部门也可以通过合作组织得到自己应得的经济利益,发展壮大本部门。

4.2因地制宜,多种形式

农民专业合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组建形式上,可以农民自办,或者由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事业单位牵头办,也可以是农民与其它涉农企业、公司联办。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多项的,只要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能帮助农民办实事,都应大胆地尝试和发展。在发展模式上,可以是合作社办企业,也可以企业办合作社,或者是采了“公司+专业合作+农户”等多种模式。

4.3宣传推介,正确引导

紧紧围绕各县(区)特色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培养,制定鼓励扶持发展的政策,提供产业发展的规划,强化组织引导,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明确发展方向,搞好发展定位,确定其生产经营的主导产品和服务范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坚持“自愿、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摆正位置。既不能由政府来领办创办,不能对合作组织施以行政干预,也不能对合作组织的发展漠不关心,听之任之。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积极引导的办法,加速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办得好的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总结,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召开专门的会议进和地表彰奖励,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总结推广先进合作组织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更多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4.4优化环境,培育扶持

建立小额信贷扶持制度、会员资金融通制度和财政补助支持制度,认真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特别是起步价的资金短缺问题。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完善的投资融资机制,对外吸纳资本金,对内开展资金合作,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挖掘各种社会资源潜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对扶持资金的支持,应重点优先考虑有规模、有场地,按专业合作社要求运行,能真正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项目上,在资金分配时应有目的的了解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状况,对不合格的没有按专业合作社运行的,应不予以资金支持,对以获得资金支持的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应了解资金的使用和运作情况,确保资金用于发展专业合作社。民政、工商等部门要简化登记手续;税务部门尽可能给予税收减、免、缓;涉农部门在引进新技术,提供新信息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4.5总结经验,加强引导

这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当前的工作任务。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凡是群众创造的就有生命力,例如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就是如此。同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总结工作中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反,事先设计再好的想法,如生硬地照搬照套,也会走弯路。当前,我们一个最重要的任务要尊重实践,从实际出发,把群众的实践经验总结起来,进行归类,分成不同地方、不同条件的不同模式,让群众去选择,让群众自觉地接受这个事物,让群众自主管理好这个组织。也就是我们通过总结,将若干模式推荐给群众,老百姓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用这个方法比较好,他就会对号入座。总结经验让群众自己去选择,并不是不加强引导和规范,在发展中引导,先发展后规范。要吸了过去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教训,理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机制。同时要本着“立足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的原则,开展合作社企业经营。

参考文献

[1]彭军.办好农民专业协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调研世界,1999.4:11-13

[2]牛若峰.也论合作制(上)[J]调研世界,2000,8:3-7

4.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四

从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和一些落后地区改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其取得成效的一条重要举措。近两年来,全市农村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收到了明显效果。最近,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先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客观地分析和总结全市农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载体。

目前,全市共成立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xxx家,吸收社员xxxx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主要分布在食用菌xx户、畜牧业xx户、林业xx户、种植业xx户、农机服务x户,其他领域还有xx户。从产业分布上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的产业覆盖了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从经济规模和收入上看,从事食用菌栽培、畜牧养殖等合作经济组织的收入要好于其他合作经济组织,而且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也比从事其他产业的合作经济组织要快、要大。

在调查中我们感到,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总体上看,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发展不够规范,一些合作经济组织缺少内部监督措施,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二是经营管理差,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目标,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并没有实际上的动作,带动作用发挥不好;三是缺少资金和管理人才,没有项目,发展后劲不足;四是政府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缺少规划和指导,在政策、资金、项目的扶持上还有待于加强。

二、思路决定出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必须着眼于市情,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突出地域优势,突出特色产业,实行重点突破。从而达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xx地处边疆,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低,这是我们发展的劣势。但是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另一个方面,由于工业和城镇化发展滞后,xx的生态环境保护要好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这就为我们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造了机遇。因此,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必须紧紧抓住xx的优势,立足于州内、省内乃至国内和国外市场,有目标、有重点的逐步展开。

一是围绕着传统的种植业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目前要重点抓好大米、玉米和杂粮的精加工,在包装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其附加值。

二是围绕着畜牧业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提高xx畜牧业规模。畜牧业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农民不仅承担的市场风险大,而且收入也不稳定。发展畜牧业必须走集约化、规模化的路子,通过

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农民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农民的养殖成本,增加收入。

三是围绕着食用菌发展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植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我们已经组建了x个农村专业合作社。从x个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看,不仅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且市场销售逐渐扩大,具有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只要加大扶持力度,食用菌产业就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四是围绕着服务“三农”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解决农民在发展经济上所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组建农机、农资等合作社,解决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所遇到的劳力少、农资费用高等实际问题。特别是要像山东等地学习,加快组建农民资金互助社,解决农民和农村发展经济所遇到的资金“瓶颈”。

三、合力兴农。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拿出管用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进一步优化有关综合服务。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用地,在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优先安排。创办养殖小区和从事农产品收购、初加工临时用地,符合临时用地条件,可依法办理临时用地手续;需长期使用建设用地的,可依法报批办理建设用地手续,有关收费标准按市政府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种养基地和从事农产品收购等需要的农业用地,可由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动员群众

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优先予以解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积极主动地做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办照工作。凡符合登记条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简化登记程序,免收登记费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提供便捷服务。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银行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对具备法人资格、资信好、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小额贷款应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倾斜;对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可适当增加小额贷款授信额度。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创办资金互助社,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新办服务性企业,或者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得,如符合税收优惠条件,可按税法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家禽、牲畜、水产动物配种、疫病防治及相关技术培训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及其经分级、整理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初级加工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依法履行职责,帮助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其规范发展。一是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农村合作经济要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人员管理等内部规章制度,规范

管理行为,降低经营风险。要按照章程规定或者成员大会决议从当年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用于农村合作经济以丰补歉,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二是建立利益保障机制。正确处理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把保护成员利益放在首位,每年实现的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合作组织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给成员不。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设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作为内部监督的实施者,独立监督理事会工作;健全财务监督体系,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防止共有财产的流失和浪费。四是建立积累发展机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护成员利益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积累制度,逐步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发展实力。

5.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五

1、您的性别:

A.女

B.男

2、您的年龄

A.16-18

B.19-25

C.26-30

D.31岁以上

3、您的户口

A.农村

B.城镇

4、您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吗?

A.不了解

B.了解一点

C.基本了解

D.非常了解

5、您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

A.政府宣传

B.电视

C.报纸

D.听别人讲的E.广播

6、您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A.是

B.否

7、您家每人都需要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吗?

A.都不缴

B.一部分缴

C.全都缴

8、您家每年用于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费用是_

A.20-30元

B.31-40元

C.41-50元

D.50元以上

9、您家是否有人报销过医疗费吗?

A.是

B.否

10、您认为报销手续_

A.非常复杂,都不想报销

B.一般

C.非常简单

D.没感觉

11、您认为您的身体状况怎么样?

A.很好

B.一般

C.很差

D.不清楚

12您生病的时候一般在哪看病?

A.私人医院

B.村里医院

C.县医院

D.市医院

13、您认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院对您帮助吗?

A.非常有帮助,大大地减轻了我的医疗负担

B.还可以

C.没什么感觉,我很少用医疗卡

D.一点用都没,浪费了我的钱

14、您是主动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还是被动的?

A.主动

B.被动

15、您您对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了解得怎么样?

A.了解一点

B.一点都不了解

C.基本了解

D.非常了解

16、您觉得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与以前相比,有_

A.有很大的提高

B.有点提高

C.没什么改变

D.没感觉

E.其他

17、您一般报销医疗报销费的时间要求是?

A.看完病就报销

B.一般周末才能报销

C.随时都可以报销

D.其他

18您一般在哪里报销的?

A.在我们村里

B.在县医院

C.在中医院

D.以上都可以

E.其他

19、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满意吗?

A.很满意

B.一般

C.很不满意

D.非常不满意

20、您对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总体印象是_

A.是国家实施的一种政策,有利于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的制度

B.减免百姓医疗费用的一项政策

C.无法表达

D.其他

21、您了解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用报销的比例吗?

A.了解一点

B.基本了解

C.非常了解

D.其他

22、您对报销比例是否满意?

A.满意

B.不满意

C.一般

D.非常满意

E.非常不满意

23、请问您对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有___的建议?

24、您是否会继续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吗?

A.是

B.否

25、为什么不继续参加呢?(对不参加的)

A.没必要,感觉缴费太多

B.我们都很健康,不想浪费

C.医务人员态度太差

D.感觉手续麻烦

E.药品效果太差

F.其他

26、您有经常向其他人介绍过新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的常识吗?

A.经常会,只要我懂的,我尽量向村里人宣传

B.偶尔会,主要向熟悉的朋友

C.从来不,不关我的事

D.我也不懂

E.其他

27、您有发现医疗人员侵犯您的或者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吗?(如:不给你报销或者骗取费用)

A.是的,经常发现

B.偶尔发现

C.从来没发现

D.其他

28、遇到报销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您的态度是___

A.没办法,只有忍气吞声

B.找工作人员理论

C.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

D.其他

29、如果反映了,问题解决状况?

A.还是一样没什么改变

B.有了新的改变,能够让我满意

C.让我特别失望,没法说

D.其他

30、您对新农村合作医疗度的实施是否支持?

A.是

6.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六

情况的调查

对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2007-02-10 16:47:10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好处多

——对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近年来,某县在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作用如何,今后怎样发展?就此,县委研究室进行了调查。

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从事某一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力,增加组织成员收入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某县,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各类专业服务协会。协会把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吸收为会员,进行无偿和低偿服务。入会农民根据专业协会的要求进行生产等。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建设农村“新两室”(党支部办公室、农业协会办公室)。目前多数村建成了专门的协会办公室,实现了“四有”,即有协会章程和标牌、有组织机构、有学习材料、有学习和活动记录。某县乡村两级合作组织迅猛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168个,其中,县级7个、乡级35个、村级126个。按行业分:行政服务的21个,科技服务的35个,养殖33个,种植27个,其它52个。从组建方式看,主要有四种:一是龙头企业(公司)依托型。如回隆镇依托亚发良种猪有限公司和绿洲兔业有限公司组建了养猪协会、养兔协会,为群众提供幼仔、技术和饲料,带动起周边群众发

展起猪、兔饲养业。二是部门依托型。如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局牵头组建的县鸭梨协会、蔬菜协会、养牛协会等。三是能人大户依托型。棘针寨乡南寺庄村运输大户、支部书记郭汉章,扶持带领本村20多户购置大型车辆跑运输,2004年组建了南寺庄村运输协会。一年多来,协会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新两室”,硬化了道路。四是农民自发型。东代固乡鸭梨种植大户史查等人1999年发起组建了鸭梨协会。在乡党委、政府的推动和协调下,2004年12月注册为东代固乡果品协会,并在乡内12个村成立了果品协会科技服务站,联销农药、化肥等农资。该协会体现了“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发展原则,是今后合作组织发展的主导方向。

主要作用

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但在解决农产品卖难,连接市场,盘活流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等方

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是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顺应了时代潮流,有效地解决了单家独户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相连结的矛盾,实现了市场、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生产的有效对接,特别是在连结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户、农户与企业、生产与市场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如回隆镇糖果协会定期组织生产企业召开交流会,互通信息,并在河北电视台制作播放了糖果园区广告,较好地连接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东代固乡翟小庄村会计王德恩,懂砖瓦建筑,他看到建设沼气池的机遇,与外地施工队联系,组建了沼气服务队,统一购料,统一采购灶具,为村民提供建池、安装、维修等全程服务,不仅方便了群众,每个池还可节省200多元。目前,已为该村建沼气池50多个。下一步,他们计划成立沼气协会,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

二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

了规模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起后,一大批致富能手、专业大户牵头组建专业协会,以合作组织为阵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农民进行规模生产,促使资金、技术、信息合理流转,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如东代固乡果品协会今年为会员统一购进梨袋1500万个,共节省资金万元。回隆镇南栗庄养猪协会初步实现仔猪和饲料供应、防疫、销售“四统一”,解决了农户养猪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同时,由于形成规模优势,购进环节节省了开支,销售环节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两头赚”,使协会与农户实现了双赢。

三是盘活了市场流通,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后,农民生产的产品由合作组织统一收购和销售,不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改变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如2004年东代固乡果品协会与华腾果蔬公司合作收购鸭梨5000件,出口或转销到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近日,华腾

公司又委托协会收购鸭梨2500吨,全部出口。棘针寨乡王横村蔬菜协会积极与外地商户联系,寻求西红柿销路,并为收购方提供了组织货源、过秤等各项服务,有效解决了卖难问题。

四是加快了“精品名牌”战略实施步伐和先进技术、产品标准的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重视农产品质量,注重品牌的创建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打造知名品牌。如东代固乡果品协会积极建立万亩标准化果园鸭梨出口基地,正聘请有关部门进行环评和认证。

五是进一步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乡镇体制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办成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事情,不仅解决了“农业结构调什么”和“农民种什么,谁告诉我”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因种子、农药、肥料、生产用水等方面出现的纠纷问题。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要求政府转变工作职能

。当前,随着停收农业税和乡村计生工作逐步走向正规,乡村干部工作职能也必然由以往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村也普遍认识到,成立合作组织是分流人员、转变职能、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如南双庙乡今年3月初成立了乡养殖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东代固乡在狠抓果品协会基础上,还准备成立养殖协会、农资服务协会、劳务输出协会等,以此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存在问题

某县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时间短,处于很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合作组织内部运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登记注册。据了解,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需要具备5000元的资本金,交纳50元的登记费,并提供验资

报告、申请书、协会章程、会员名册等6类20多项材料一式三份,仅打印费就需三、四百元。这些协会注册县级和乡级合作组织,需要的资本金和登记费更多。每年还需年检繁琐的手续使歙和组织望而却步。目前,某县除县鸭梨协会、食用菌协会、回隆糖果协会、东代固乡果品协会、县农协办和21个乡镇农协在民政局注册外,其余都未注册。不注册的合作组织,不能上网发布信息。在对外招商、推介产品时,没有主体资格。二是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的议事制度、监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个别合作组织连章程都没有。三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当多的专业合作组织未设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四是许多专业合作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带来会(社)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许多成员认为协会或合作社是领办部门或领导的事,不太关心组织的发展,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这些都限制了合作组织的发展。

2、组织化程度低,信息化手段落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尚起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本乡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大多数没有电脑、传真机等现代通讯设备。信息不灵通,反映迟缓,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引进,交易时掌握不准行情,这些都降低了会员的收入,阻碍了合作组织发展。

3、资金运作困难,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合作组织普遍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问题,由于资金短缺,许多合作组织运行不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绿色通道”不畅。一些合作组织反映,今年以来,交警等部门加大了执法力度,“绿色通行证”很难管用。

4、官办色彩较浓。部分农民合作组织依靠政府职能部门兴办,农口部门

和乡村干部牵头,这在组织发展初期是对的,应值得提倡和肯定。但是怎样把农民引导组织起来,参与进去,办成真正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组织,各乡村办法不多,有些地方还是领导说了算,社员跟着干。一些村的专业协会,村支书是会长,长此下去很容易办成“二级政府”。这种官办组织往往急功近利,变样收取各种费用,群众不买帐,会员不认可,使合作组织难以长久。因此,各级各部门应更新观念,改变方法,引导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办农民自己的事。党委、政府只负责指导、扶持、监督,不参与或少参与具体运作,这样才能真正使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对策和建议

首先,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发生重大变革和激励竞争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型合作组织。它弥补了目前

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是广大农民自觉联合起来,抵御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力度,在全县上下形成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其次,制定优惠政策。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乡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安排上,各级财政应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市、县里每年应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临时用地应比照农业设施用地

办理,建设用地优先安排指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种养业,农产品初级加工用电,要执行非普通工业用电电价,优惠农民,让利于农民。

第三,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原则,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正确的方向,按照合作制原则发展,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建立规范的章程,依法办理登记注册。民政等部门要减化手续,尽最大可能降低注册门槛。要帮助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指导其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专业合作组织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形成一个紧密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确定双方的权力与义务,保护社(会)员的利益,保证合作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搞好试点,加强规划。建议各县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引导乡村建立一批专业协会。为搞好

7.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七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经济,合作社

2015 年, “中央一号”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必然产物[1], 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2]。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 目前已进入重要转型期, 经济新常态下, 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已成为提高吉林省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以及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吉林省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 本文分析了吉林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吉林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1.1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和数量快速增加

2008 年以来, 吉林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有力促进了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截止2014年, 吉林省共有各类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约8 万个, 其中在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0641 个, 和2011 年登记注册合作社数量2.1331 万相比, 增加了约2 倍。

1.2 发展形式多样、涉及行业范围广

吉林省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形式多样, 涉及行业领域范围广, 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合作组织。吉林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组织形式包括专业合作社、协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联合社等形式;涉及的行业领域包括玉米、花生、蔬菜、水稻、果树、苗木花卉、中药材以及小浆果等种植栽培合作组织, 肉鸡、蛋鸡、猪、牛、羊、鱼等养殖合作组织以及农机、化肥、疾病防治以及信息服务等服务类组织等。

1.3 区域发展不平衡

吉林省地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存在明显不平衡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东部和中部地区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 如长春、吉林、四平和延边等地区在规模和数量上均具有明显优势, 西部地区则发展相对迟缓。

2吉林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大部分由农民发起成立, 农民承担着控制者、创造者、享用者等多重身份, 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而且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觉自律, 各种经营管理制度难以形成实质性的效用。目前吉林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普遍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管理制度和机构设置混乱等问题。部分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宗旨不明确, 章程不规范, 缺乏理事会、监事会, 导致其章程和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部分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着财务管理不规范、账户不健全等问题。

2.2 发展资金不足

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实施主体是农民, 经济实力普遍较弱, 闲散资金较少, 几乎没有可用于贷款的抵押物, 难以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足量资金, 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业务开展困难, 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主要障碍。

2.3 思想观念落后、合作意识淡薄

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者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 缺乏人才引进和进修培养的意识, 获取信息和参加培训的能力较弱, 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另外, 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并非全是积极加入的, 还有许多农民对新事物持观望态度, 担心利益受损, 不愿加入合作, 部分会员或成员是在利益驱动下加入的组织, 其对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充分的认识, 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不利于发挥组织团队的力量与效用, 制约了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长远发展。

2.4 合作组织的层次和质量较低

吉林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较多, 但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高标准、高水平的合作组织还较少, 运行质量还不高, 利益联结合作机制还不够紧密, 组织的规范性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持续发展能力稍显不足。

2.5 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目前我国仅有2007 年7 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而对于其他新型合作组织则缺乏对应的法律法规支持, 这些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同样需要法律法规的引导和保护。我国在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 而且旧的法律法规修改更新较慢, 难以适应现阶段新型经济合作社组织的发展需求。

2.6 政府政策引导不足

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同与公司的组织形式, 在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弱势。就资金而言, 由于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程度风险的能力较弱, 缺乏可用于贷款的抵押物, 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目前, 政府在财政、税收和信贷方面对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还不够, 很多政策难以落实。

3促进吉林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对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培训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的优势, 进一步加强对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培训, 包括生产经营管理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包括产权制度、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提高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用技术培训包括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专业生产技术培训, 推广和示范新的研究成果, 提高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生产技术水平。

3.2 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

转化政府职能,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设立和组建方面, 提供优质服务, 简化审批手续, 缩短审批时效。在金融支持方面, 制定针对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贴息贷款政策,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农村市场, 特别是加大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贷款比例与数量, 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 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在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 积极执行国家对农业的税收政策。鼓励当地政府对优秀的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表彰和奖励, 积极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3.3 加强宣传引导, 转变思想观念

加强对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和宣传, 改变传统思想观念, 传递国家和省政府在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政策, 形成全社会关心农村和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 引导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组织, 并乐于在组织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3.4 挖掘合作潜能, 提高合作层次

吉林省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正处在由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的关键阶段, 各地区应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条件, 有选择性的创立具有地区优势的合作组织, 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合作形式与合作模式, 采用“龙头企业+ 新型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 新型经济合作组织”+ 农户”以及“合作社+ 合作社”等高级形式, 提高合作层次, 建立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进一步提高新型合作组织的竞争力和低于风险的能力。

3.5 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

法律法规是一切合作和竞争的准则及框架, 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3]。为了促进和引导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应针对具体合作形式, 制定专门化的法律法规, 维护农民和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合法权益, 并加强对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监管和规范。

参考文献

[1]谢仁兴.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以株洲县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48-53.

[2]原贺贺, 赵鹏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民组织化的优势与路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62-65.

8.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八

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封闭、分散、小规模的状态。这种状态造成了农业生产与现代、开放、规模化的市场相互分割。大量农产品需要在市场上销售,但农民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分散生产,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知之甚少,对市场规模化要求无所适从,因此非常需要有一个中间人将他们的产品和市场需求衔接起来。在这种强烈的需要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他们掌握信息,了解市场,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将农产品有效地组织起来,成为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桥梁,都江堰市天马镇的食用菌协会就是其中的一员。

天马镇的食用菌协会采取协会+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协会和农户之间签订收购合同,协会为农户提供菌种和技术服务,农户负责种植,协会负责回收鲜菇,这和中国自古就有的“春粜秋粮”的运作思想非常相似。在协会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协会没有进行工商登记,不具备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在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税收折扣等方面遇到了很多难题,曾一度陷入了困境,我所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和协会进行联系,鼓励协会的会员进行工商登记,在我所的努力下,协会的会长赵之元及其合伙人向我所申办了营业执照,在办照过程中,我所派人提供上门服

务,帮助他们解决在登记注册中遇到的问题,在最快的时间内为他们办好了名为都江堰市天元绿色菌业合作社的《合伙企业营业执照》,并及时将执照送到了赵之元的手中。天元绿色菌业合作社成立后,却一直迟迟未开展最基本的建章立制工作,我所领导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赶忙派人来到合作社,一连工作了几天,帮助合作社建立了会员章程,把会员加入协会的条件、会员与协会的关系、合作方式、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形成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进一步健全了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使合作社的初步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天元绿色菌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合作模式属于“订单农业”,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农民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生产。但“订单农业”在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由于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长达半年甚至一年,在定购、生产中可能会遇到气候突变、土地征用、国家政策的调整等情况,如果“订单农业”的合同过于粗糙,没有作出提前的合法的预测和解决原则,在“订单农业”的 实施出现问题、矛盾和纠纷时 ,就极易使合同的一方处于不利和被动的局面。于是,我所把合同行政指导作为规范“订单农业”,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的切入点,在订单签订前就主动介入,跟踪服务,认真审查订单双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和订单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规范订单的签订及履行,并对已签定的“订单合同”进行

鉴证,为及时对合同中出现的纠纷进行调解,我所设立了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小组,随时为合同当事人提供服务。我所多次深入到合作社和农户,在他们中间广泛宣传合同法律知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合同法律意识,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在征求过合作社和农民方双方的意见后,为他们提供了农副产品购销合同示范文本,指导他们在权利义务均等的基础上完善订单内容、履行订单义务,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搞好种植和回收,走“合同—信用—效益” 的双赢之路。

在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好服务的同时,我所党支部积极引导天马镇食用菌协会实行“支部加协会”的管理模式,把农村基层党建和经济发展切实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作用。我所支部的党员们多次来到天马镇食用菌协会,帮助他们从制度、机构、人员等方面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动员协会把党员干部推向协会的关键岗位,充分发挥出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指导协会中的党员在农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把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到千家万户,引导协会在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通过致富带头人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

我所积极在合作社和农户中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品牌意识,引导他们实行品牌战略,为产品注册商标,打造自己的优势产品、拳头产品,从而全面提高农产品的整体优势,把企业做大做强。

到目前为止,天元菌业合作社已发展种植户2000余人,种植基地3500亩,年产双孢菇菌种80万瓶,年收购加工蘑菇8500吨,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合作社的产品飘洋过海,远销到了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在天元菌业合作社的影响下,都江堰市谦谦蘑菇加工厂、都江堰市天马菌业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并且在我所的努力下,这两家企业和天元菌业合作社结成了联盟,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形成一股合力,增强了企业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的竞争力。

9.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九

兴文县人民政府万真华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农村专合组织),是指农村劳动者基于同类商品性生产经营共同利益,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加工、储运等环节按照合作社的原则组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践证明,着力培育发展以农民为基础、产品为纽带、服务为宗旨、利益为目标的农村专合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合组织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村专合组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一种激烈的开放性竞争经济,农业是一项弱质的基础产业,农民处于市场经济的弱势地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农村专合组织的道路。一是农村专合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把农民单家独户自给自足的小生产,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农民组织和联合起来,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农村专合组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规避和抵御市场风险,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三是农村专合组织能够较为准确和及时分析、把握市场供求信息,有效推广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推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将产、供、销高效组织起来。

(二)发展农村专合组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现阶段我国必须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是我们党执政最广泛的重要基础。一是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可以有效地把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与市场对接起来,让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农村专合组织通过吸纳更多的农民加入,使广大农民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共同增加经济收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三是农村专合组织通过产业的发展壮大,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水平,更新农民的观念,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村的繁荣和稳定。

(三)发展农村专合组织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

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带动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浪潮,随着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新形势,农村改革也必然要不断深化和调整。一是农村专合组织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专合组织是面向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整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农民的愿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农村专合组织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势的需要。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村经济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还面对国外市场竞争,只有通过农村专合组织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生产,才能参与更大的市场竞争。三是农村专合组织是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国外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形成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经验,我们应重视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创新和完善农村专合组织。

二、当前我县农村专合组织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县农村专合组织的现状

截至2005年底,我县累计发展农村专合组织102个,会员达到2.4万余人,带动农民5.1万余户,分别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8.33%和农民总户数的45.8%。全

县农村专合组织拥有资产2700余万元,仅2005年就带动会员人均增收达652元,在2004年的基础上人均增加了115元。农村专合组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基本上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纽带,实体为依托,服务为宗旨,助农增收为目的”的发展路子。通过专合组织的发展和带动,基本上形成了烤烟、蚕桑、畜牧、林业、食用菌、蔬菜等几大优势产业,涌现出了如巨龙水产畜禽、香兰菜、食用菌、优质肉猪、西瓜等一批带动力强,社会受益广,深受农民拥护的农村专合组织。巨龙水产、太平镇香兰菜、麒麟西瓜等3个专合组织还分别被省、市评为“四川省百强农技协”和“宜宾市十佳农技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村专合组织已成为我县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农增收的重要载体。

(二)我县农村专合组织存在的问题

农村专合组织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农增收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足。一些部门还没有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当作重要工作来抓,还有一些群众合作意识不强,主动参与不积极,制约了专合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二是有的农村专合组织存在自身实力不强,产业规模不大、发展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三是农村专合组织与农民以及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只能利益共享,不能风险共担,这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县农村专合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部分会员诚信意识淡薄,契约观念不强,时常有违约情况发生。五是我县农村专合组织的整体组织化程度水平还不高,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三、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壮大农村专合组织

要落实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从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入手,找准农村专合组织建设的切入点,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村专合组织利益连接机制,增强农村专合组织的凝聚力,要注重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狠抓保障措施落实,促进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扶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意识,把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当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举措来抓。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农村专合组织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真正把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狠抓工作落实。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我县农村专合组织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抵御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的能力还很弱,发展急需引导和扶持,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对农村专合组织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部门的项目和资金要尽可能地倾斜,财政、税收、信贷方面要给予一定扶持,执法部门要给予必要的保护。四是要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搞好部门协调,切实承担起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努力帮助农村专合组织解决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为农村专合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加快农村专合组织的建设。

农村专合组织的建设必须围绕优势产业做好工作。一是要围绕我县的主要产业(烤烟、蚕桑、畜牧、林业、食用菌),扶持引导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走“围绕产业建组织,建好组织促产业”的发展路子。二是要发展好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和农民产业合作社都是农村专合组织的实现形式,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产业的基础、现状以及农民的认知程度,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三是要拓宽农村专合组织建设思路。要以合作制的形式改造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原有乡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吸纳各专业合作社,引导其进行整合和重组,组建综合性合作社。要积极开展股份合作经营,由农民出劳务或土地,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成立股份公司,进行合作经营,按股分红,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的新型组织形式。要鼓励种养业大户和能手,通过土地使用权承包、租赁、转让等方式,建立产业化庄园或园区,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种养销等生产经营活动。四是要增强农村专合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积极引导各类农村专合组织,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同时,充分发挥农村专合组织在人才、设备、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和协调、引导、带动功能,组织农民兴办和参与农村专合组织。五是在抓好种植业和养殖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同时,要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等农村专合组织。

(三)创新利益连接机制,增强农村专合组织的凝聚力。

要认真把握好当前农村专合组织的三个发展趋势:即合作领域逐步由生产为主转向加工销售为主;组织内部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由松散型为主转向紧密型为主;合作组织逐步转向实体化、企业化经营。要以利益连接机制为核心,加强和完善农村专合组织的内部制度和机制建设。一是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在专合组织内部实行“一人一票”制,这是专合组织与股份制的重要区别之一,确保成员的权利和利益。二是要要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成员公开收支情况,接受成员的监督,确保成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三是要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二次返利,实行补盈分利,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着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专合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10.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十

关键词:场县共建,合作共赢,龙亢农场

龙亢农场是安徽省农垦集团总公司直属的21个大中型国有农场之一, 具有较高的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 为周边农村提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近几年来, 龙亢农场认真贯彻省农垦集团公司关于全面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方针, 以合作争取发展空间, 以资源换取转型资本, 以融入增强综合实力, 在打破了行政区域和所有制界限, 全面融入蚌埠市和怀远县的经济发展、促进合作共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认真总结龙亢农场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笔者在省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田文俊同志的陪同下, 对龙亢农场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情况进行专题调查。通过调查, 笔者深深地感到:龙亢农场探索的场县共建、垦地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 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又一成功实践, 对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促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 龙亢农场在融入地方发展、推进场县合作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龙亢农场地处蚌埠市怀远县西部, 1959年10月建场, 面积36.4 km2, 耕地2 333.3 hm2, 是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现代农业企业。

从2006年开始, 龙亢农场打破行政区域和体制界限, 与怀远县县委、县政府合作, 成立了“怀远县龙亢农场产业集中区”。2009年, 又成立了“蚌埠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几年来, 农场在场县共建, 推动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全面提升了地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促进了周边农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牧

龙亢农场是农业部现代农业标准示范场, 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践八号卫星搭载品种的航天育种基地, 也是国家级新农村建设联系点。

龙亢农场具有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和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 现代农业科技含量高。近3年来小麦平均单产稳定在8 250 kg/hm2, 其中“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平均单产达9 450 kg/hm2, 位于全省前列。农场通过对周边农村提供适用技术、优质良种、动植物疫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航空防治病虫害等项措施, 全面提升了地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场还通过现代农业核心区, 向周边提供科技示范和良种辐射, 给辐射区农业带来了巨大效益。据统计, 辐射区小麦6.7万hm2, 增收1 500 kg/hm2, 节约成本450元/hm2, 每年节本增效2.08亿元;辐射区水稻3.3万hm2, 增收750kg/hm2, 节约成本3 000元/hm2, 每年节本增效1.6亿元;辐射区黄豆2.7万hm2, 增收750 kg/hm2, 节约成本187.5元/hm2, 每年节本增效0.53亿元, 上述几项合计, 龙亢农场每年为周边辐射区增加效益4.21亿元。

与此同时, 龙亢农场面粉公司还通过“定单农业”形式, 以每吨小麦高于同期市场价40元以上的价格, 收购农户商品粮, 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带动了周边2.7万hm2耕地农民的农业生产, 仅此一项, 每年就可为农民增收800多万元。

1.2 推动了蚌埠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农场已成为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新引擎

龙亢农场东距怀远、西距蒙城县城均有40多km的路程, 中间缺乏中心城镇, 是县域经济发展十分薄弱的地区。近几年来, 通过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依托农场的优势, 农场所在地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推动了蚌埠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通过产业集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 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龙亢农场利用产业集中区的优势, 把当地产业向园区集中, 先后引进10多项工业项目, 涉及水泥预制、建材、服装加工、生物技术、工业铸造等产业。产业集中区的新龙水泥预制、禹王构件生物柴油等多个项目均已投产, 且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农场还依据新规划建设的食品工业园, 开展全民创业, 大力招商引资, 已引进农民创业企业28家, 累计投资达2.6亿元, 为当地新增劳动力就业岗位2 300多个, 年创利税1 500多万元, 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依托农场小城镇推动当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经过多年建设, 龙亢农场场部所在地已发展成为“省级中心建制镇”, 城镇面积已达2.5 km2, 城镇道路硬化、供排水设施、城市功能配套、教育、文化、医疗事业健全, 餐饮、住宿齐全。农场小城镇镇属常住人口已达2万多人, 其中吸引周边1.5万户农民在城镇经商居住, 城乡一体化建设体系初步形成。镇区已有各类工商经营户3 000多家, 已形成了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粮油、农机等多个专业市场。生产资料年交易额达10万t, 粮食交易量50万t, 带动周边10多个乡镇每天客货运输车辆200多车次, 平均每天有l.5万人参加集市贸易, 日均交易量300多万元, 年营业额达12亿元。农场城镇已成为方圆900多km2的农贸物流中心, 成为蚌埠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加快了该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1.3 加快了农场自主创新步伐, 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农场与科研院所合作, 加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力度。农场通过加大与科研院所和经济研究部门合作, 成立了安徽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安徽省农科院皖北科技创新中心。相继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国家“十一五”粮食丰产工程、水稻轻简栽培技术、国际水稻高产栽培合作技术、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示范等30多个农业科技项目, 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集成了一大批先进技术。

二是农场科研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新品种引、试、繁、推工作成效显著。农场规划建设的省级200 hm2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每年实验小麦、大豆、水稻、新材料3万多个, 新品展示208个, 培育新品种系346个, 现已有7个新品种进入国家和省区试, 17个品种进入国家和省级预试。5个新品种获自主知识产权, 1个品种获植物新品保护权。与皖北科技中心选育的“绿旱一号”新品种, 农场获得独家生产经营权, 已推广到皖、豫、苏、鄂、赣5个省区30多个县市。

三是建立了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目前农场已有2 000hm2耕地建成为原种田, 并通过蚌埠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试验区, 申报“龙亢农场10万亩优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在周边农村建立了6 666.7 hm2种子生产基地。以农场原种辐射和科技人员技术把关为支撑, 有效地扩大了农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模, 创新了农场科研推广体制。

1.4 拓展了农场资源利用空间, 实现了农场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突破现有行政区划, 拓展了规划范围。根据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规划要求, 将周边的河溜、龙亢、徐圩等乡镇统一纳入试验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 龙亢农场试验区将按照“两园一城一中心”的建设要求, 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园、食品产业园、生态宜居城镇和皖北农贸物资中心, 成为安徽农业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典范。到2020年, 规划面积达23km2, 其中核心区面积11.5 km2, 进城居住、就业、经营商贸企业总人口达15万~20万人, 成为蚌埠怀远西部的新型城乡一体化新城镇。

二是拓展了农场资源利用空间, 推动了场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根据这次现代农业试验区要求, 农场按县域规模预留建设用地, 用周边河溜、龙亢、徐圩等乡镇整理出的土地, 置换试验区建设用地指标250 hm2, 临近场部的基本农田为一般农场100 hm2。扩大了试验区到2020年的发展用地空间。同时, 农场与市县土地部门加强协调, 实现农场土地出让金额返还, 进一步落实了工业园区7.1 hm2的用地指标。农场还通过这次规划, 又节约了土地逾133.3 hm2。目前, 农场城镇化已完成了科教路拓宽和体闲广场、幼儿园等建设项目, 龙翔花园小区11栋286套住宅楼工程已经交付使用, 300套廉租房项目工程正在建设中, 将逐步形成“一体两翼、西园东区、四纵四横、绿化环境、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三是推动了农场经济快速发展。龙亢农场通过融入地方发展、现代农业示范、科技成果创新、工业园区建设, 有力地推动了农场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 农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 436.9万元, 职工人均收入15 871元, 实现统一经营利润600万元。通过新一轮的农业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 农场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 利税2.5亿元。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合作共赢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能。

2 融入地方经济、推进合作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解放思想, 打破区域和不同所有制界限

近几年来, 龙亢农场打破自我封闭的僵化体制, 利用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窗口”建设机遇, 积极探索场县 (乡) 共建、垦地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改善了过去一直紧张的场群关系, 建立了和谐共处、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模式, 农场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树立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 与市县地方经济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更新观念, 自觉地把农场融入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和布局中。农场主动向蚌埠市委、市政府和怀远县委、县政府请示汇报工作, 争取地方政策支持。与此同时, 把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带动农民增收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而使农场所在地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推动了与地方经济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2.2 抓住机遇, 建立载体, 创新场地共建制度

2006年, 龙亢农场抓住大力发展县级经济开发区的机遇, 多次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成立了怀远县龙亢农场产业集中区, 吸引地方工商企业进驻产业集中区, 并享有县级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2009年, 农场抓住国家批准成立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机遇, 利用自身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申请成立了“蚌埠市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 从而使农场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载体。

通过上述载体, 完善了农场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同时, 新建了场地共建制度, 在建立财政和税收支持机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产业集中区内, 税收形成的财力前5年全部返还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费用支出, 到去年底, 农场集中区已实现财税返还总额达560万元, 有力的支持农场产业的发展。“现代农业自主创新试验区”建立后, 又重申了市县自主创新资金、涉农资金安排以及土地指标使用要进一步向试验区倾斜的政策。从试验区收取的县级可用财力全额返还, 农场土地出让金收入全额返还农场, 从而形成了场地共建财政税收支持体制和政策保障制度。

2.3 引进智力, 打造平台, 创新科研和推广体制

2006年9月, 龙亢农场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皖北科技创新中心”, 2008年, 与省相关部门、大专院校专家联合成立了“安徽省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省长王三运亲自到农场为2个中心挂牌。国内资深小麦专家、安徽农业大学马传喜教授在农场建立了小麦新品种繁育基地;安徽省农科院杨剑波院长主持的国际合作水稻高产栽培试验落户农场科技园。这些中心和繁育试验基地的建立, 打造了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平台, 开启了农场直接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新路子, 实现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农场种业公司也获得了新品种独家生产经营权, 在创新科研和推广体制的同时, 科研部门和农场在经济效益上都获得了巨大提高。

2.4 依托城镇化建设, 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龙亢农场城镇化建设已累计投资达5亿多元, 用于各项基础设施和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镇区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条龙办学, 在校学生达4 700多人, 95%以上是周边农民子弟。镇区有一所甲等医院, 内设病床120张, 主要为农村居民服务。城镇人口中多数是当地农民, 当地农民在农场所在地购买商品房的意愿高, 农场场部在农民心目中就是现代城市。与此同时, 积极分离农场办社会职能。经过努力, 农场公安派出所已移交地方政府管辖, 农场中小学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学生均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农场场部也进行社企分离改革, 成立了5个居民委员会, 从事镇区社会性事务管理。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蚌埠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等部门正在帮助农场完善城镇规划和建设方案, 将进一步提升农场城镇化水平。

2.5 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 创新农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龙亢农场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功能, 在农业作物品种布局、良种使用、土壤测试、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指导、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实现制度化管理, 为周边农村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农场还通过核心区示范辐射, 带动农村建成“10万亩种子繁育田”和“200万亩种子生产基地”。与此同时, 通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 农业标准化集成示范, 现代农业信息和管理集成示范, 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水平。

3 加快安徽省农垦企业融入地方发展, 促进合作共赢的几点建议

龙亢农场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场县合作的做法既推动了农垦事业的发展, 又在加速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转型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为进一步加快全省农垦企业融入地方发展的步伐, 促进合作共赢, 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1 建议省农垦集团总公司组织全系统农场主要负责人到龙亢农场参观学习, 取得合作共赢发展的真经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 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要象龙亢农场那样, 打破区域、所有制的界限, 破除自我封闭意识, 全面地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 加快推进合作步伐。

二是善于抓住机遇, 打造合作平台, 争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 像龙亢那样建立起场地共建的财政税收支持等公共制度。

三是善于发挥农场优势, 带动地方发展。只有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农场才有合作发展的基础。

3.2 建议省农委加强对场县合作的指导和协调

省农委应对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科研、新品种开发、标准化认证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指导, 配合农场对周边农村开展现代农业示范。要积极扶持农场和当地农村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进一步协调好农村土地流转、定单农业的具体实施。

3.3 建议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省直相关部门到

龙亢农场调查研究, 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 出台扶持场地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

龙亢农场的做法, 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也解决了淮北地区县域经济薄弱的问题, 建议省政府出台的扶持淮北发展的政策也应适用于农场。同时, 要根据场地合作特殊情况, 制订农场所在地的小城镇土地置换、农场住宅产权证发放等政策, 扶持现代农业发展,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等。

3.4 建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批准在农场工业园区设立农民工创业园, 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

鉴于龙亢农场远离怀远、蒙城等县城中心城镇, 农民工返乡创业缺乏经营场所, 建议批准在龙亢农场工业园区设立一个农民工创业园, 以解决周边河溜、龙亢、徐圩等乡镇农民外出务工较多、不少农民迫切期待返乡创业的需要。待农民创业园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要给周边乡镇一定的税收返还, 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3.5 建议省委、省政府在龙亢农场召开场地共建、合作发展的现场会, 推广龙亢农场的经验和做法

鉴于安徽省农垦系统的大型农场都是50年代初在沿淮、沿江湖洼地和荒山荒地上开垦建设起来的, 远离中心城镇, 周边农村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 如果全省农垦系统21个农场, 都能像龙亢农场一样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都能像蚌埠市、怀远县政府那样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 将会带动全省20多个县、近200个乡镇的经济发展, 将会大幅度提高周边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水平, 大幅度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 笔者认为, 龙亢农场探索的这种场县 (乡) 共建、垦地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具有普遍意义, 也是推动农场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对龙亢农场的做法和经验应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

11.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十一

一、本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突破农业产难、卖难瓶径,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在我县出现,便显示出了旺盛生命力,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1个,发展会员1090名,从业人员20757名,参与党员935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及其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了农业走合作化道路符合了农民的利益要求,顺应了农业发展潮流,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鉴于此,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早就把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至今,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已经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个,发展会员822名,从业人员8147名,参与党员325名。

我们的做法是:

(一)调查摸底,掌握情况。我们组织各乡镇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名称、数量、规模、会员及现状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摸清了底子,掌握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呈现出“一小一窄一散”的特征,“一小”即规模小,“一窄”即覆盖窄,“一散”即组织散。同时,也发掘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前景较好的产业项目,为我们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育树典型,示范带动。根据调查摸底情况,选择发展潜力大、前景较好的产业项目,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采取领办、创办、联办、参股等多种形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民会员,不断总结经验,向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辐射,示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同时,注重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即把会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或业务骨干,把会员中的技术骨干或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合作组织又好双快发展。如由顿岗乡农业服务中心党支部领办的优质水稻生产者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786名,党员43人,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在生产和销售中的难题。通过借鉴经验,葛桂林农民经纪人公司推广无土棉花育苗种植技术,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在全县发展无土育苗棉花种植1.6万户,5万余亩,取得了较好业绩。

(三)出台措施,加强扶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我们积极采取措施,给予扶持。在培训上,我们经常组织司法部门、涉农部门的业务骨干或技术骨干,对会员及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的本领;在信息上,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指定专人关注市场动态,定期为合作组织提供市场发展前景、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在资金上,与金融部门协调,给予合作组织及其会员和从业人员贷款优惠待遇。如练村镇对运行规范、带动能力强、效益明显的基层党组织领办的专业合作组织不仅给予元的奖励,而且还在税收、用电、用地、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措施,促进了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四)搭建舞台,发挥作用。按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方针,我们选派党建工作好、技术力量强、资金积累多的县直部门、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与基层党组织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对共建,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步伐,提供资金支持等。同时,积极动员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党员致富能手和技术骨干与困难群众结对,为困难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促使其尽快脱贫致富,早日奔小康,构建了城市服务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服务社会的大服务格局。如涧头乡组织合作组织中的每名党员致富能手和技术骨干与5-10户困难群众结对,目前,已帮助50多户困难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发挥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社会,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有误。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或会员认为合作组织的事是自己的事,在合作组织规划、建设、发展等方面,基层党组织不宜插手,不愿接受基层党组织的指导,乐于“自编、自导、自演”,任凭其发展。

12.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十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这对于帮助农民提高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保护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城、乡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对新型合作医疗实施情况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近日笔者对同和乡新型合作医疗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情况

同和乡位于北湖区北部,土地总面积51.17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59个村民小组。全乡现有农村人口1946户7230人。经济以农业为主,2006年全乡实现GDP1.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0元。2007年4月同和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正式启动,目前运转态势良好。全乡共1770户622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乡农民的87%。今年4—7月,全乡共有57人报帐,报帐金额总计为62107元,其中最高金额10000元。

二、目前新农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农户的参合意愿不强。同和乡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经济欠发达,同时乡、村医疗卫生设施简陋、落后,缺乏先进的医疗器具,且医务人员缺乏,他们对农民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卫生需求。从农民自身主观方面来讲,农民健康投资观念、风险观念和互助意识淡薄,对新农合政策持怀疑态度;另外,他们的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都对参合意愿有一定影响。

(二)向农民筹资困难。同和乡系农业乡镇,农民收入来源有限,部分农民的生活还很困难。再者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我国广大农村曾几度沉浮,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瘫痪无力,再到九十年代有始无终,在群众中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农民对其认识不到位。不少群众对新农合制度不了解,不相信,他们对新农合还处在观望之中,因而部分群众不愿交纳合作医疗基金。

(三)新农合运行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报销的比例和范围过小,封顶线和起付线不能令农民满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规定,合作医疗补助范围为省卫生厅制定的合作医疗《基本诊疗项目》和《基本药品目录》规定范围发生的住院医药费、住院分娩医药费和特殊病种门诊医药费。起付线为:区属乡镇卫生院100元,区属区级医院400元,本市市级医院800元,本省省级医院1200元。补助比例为:区属乡镇卫生院60%,区属区级医院45%。本市市级医院30%,本省省级医院30%。同时对参合人员住院医药费用补助实行封顶,每人每户补助最高限额为1万元。而且只保大病不保小病,只保生病不保工伤、交通事故和伤残等。二是报帐手续较复杂。看病审批环节多,需要的时间较长,且实行先行垫付制度,由群众先自己支付医疗费用,再统一申请报销。而实际上,许多农民在住院时自己拿不出那么多钱。三是对外出打工人员来讲,他们享受新农合极不方便。外出务工农民一旦患病,需回本地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才可以报销医疗费用。如在外地治疗需在住院治疗后2个工作日内报告区合管办,并按规定补办相关手续,造成在外务工人员报销医疗费用劳力费时。

(四)乡村医疗条件有待改善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乡镇卫生院是基层直接面对农民群众的定点医疗机构,但是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大部分集中在城镇及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差,设备简陋,治病仅靠“一器两计”(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医务人员匮乏,同和乡现有卫生院一所,设门诊2处,共有

医务人员9人,没有一人有中级以上职称,大专以上学历的也只有3人。因此,如此医疗条件不可能满足参合农民的就诊需求,难以承担为新农合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重任。

三、对策及建议

(一)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参加新农合。大力宣传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大意义,并以典型事例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使新农合制度深入人心,不断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在实行工作中,既要大力宣传发动,又要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加健康投入。

(二)建立科学的新农合筹资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在不增加农民负担且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农民的筹资额度;提倡企业、个人捐资等多种筹资方式,提高筹资标准和补偿标准,壮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力。二是实行资金筹集经常化。现在参合农民的个人交费部分大多规定在每年年底集中收交,但近年来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户越来越多,集中收取使外出务工农民经常错过交费时间,也增加了乡、村干部筹资时的工作难度。因而应建立内自由交费的筹资模式,或在尊重本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签订书面协议的形式,在每年发放种粮补贴、农资补贴时代发代扣个人应交费用,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工作经常化。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增强农民的自我健康意识和健康投入意识。

(三)逐步解决现行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是不再是“保大不保小”,对低保对象实行报销补偿起付线“零门槛”;二是对报销金额的限度下调,并增加报销范围。三是减少报销环节,尽量让农民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应有的报销。四是对外出的参保农民,允许在当地的医院先行就医,然后凭相关证明和发票到当地报销,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四)大力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尽快改变乡镇卫生院房屋简陋、设备落后的状况,不断完善医疗条件和硬件设施。二是筑巢引凤,制定优惠政策,选拔优秀的实用技术人才充实乡镇医疗卫生队伍。同时,加强现有医卫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三是加大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对口支持力度,帮助培养技术骨干和实用型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让参合农民能够就近享受到安全、便捷、优质、廉价的医疗服务。

上一篇:简历:怎样写工作经验下一篇:政协委员延安培训班学习心得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