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开题报告参考

2024-07-31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参考(精选7篇)

1.科研课题开题报告参考 篇一

一、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课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社会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科研课题开报告,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1、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2.科研课题开题报告参考 篇二

一、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

研究生开题报告是研究生科研开展的起点, 是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前提保障, 在研究生教育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对研究生开题报告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和管理, 有利于研究生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研究重点、熟悉研究方法, 是成功完成科研课题的前提基础。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方面, 我院实施以导师制为主, 以其他手段为辅的综合培养模式, 旨在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导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对学生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深远的, 其思想意识、精神风貌以及科学作风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 其学术精神和道德风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在研究生教育指导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研究生作为新手, 在科研课题的选择方面往往把握不住专业的方向及研究重点, 导师自己的科研优势和学术特色, 及其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有特色、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能有效地帮助研究生把握本研究领域的重点, 启发其发现提出新问题, 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着实有效的可行性分析。因此,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上具有主导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一支高专业水平、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是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保障。我院坚持严格的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 支持奖励导师个人的专业水平的提升, 并重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 不断提升和充实我院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在教育理念方面, 我们提倡“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专业学术背景及思维方式, 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在培养过程中, 导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尊重其思想, 鼓励其敢于怀疑, 为其尽可能地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鼓励和激发其创新激情。除了研究生本人的导师, 我院利用研究院的平台, 组织相关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 固定每周开放咨询时间, 保证了研究生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并以此避免研究生导师因为教学及其他工作安排不能及时和学生沟通时, 研究生可以向导师指导小组中的其他老师咨询和讨论, 使其在学术及科研中的问题得以及时有效的解决, 并且研究生通过同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进行探讨的过程中, 其科研思路可以得以拓展, 有助于创造性科学问题的发现。

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的营造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为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 营造学术研究氛围, 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融入科研环境, 我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 每月一次知名专家大讲座, 让研究生能有机会与专家及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 感受学术大师们严谨的学术风范和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 开阔眼界, 启发科研灵感, 激发科研的热情, 学术报告中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前沿信息的传递, 能有效促进学生垂直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融合, 激发其科研创新性。针对全院研究生, 我们举行每周一次的研究生科研学习论坛, 由研究生根据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技术进行学习报道, 引导学生检索本领域在国内外的前沿发展, 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 有利于研究生更快更好地熟悉把握专业方向与重点技术, 提高其科研创造性;每两周一次研究生科研课题报告进展会, 着重讨论课题中遇见的难题及解决方案, 这种由研究生为主题的学习论坛和科研报告, 营造了研究生之间相互监督激励的环境, 大大增进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了科研的热情性和主动性。

三、设立各种基金多角度鼓励科研创新

为了提高和激发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院设立了各类研究生创新基金, 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及学科竞赛, 奖励学术论文的发表。我院为各种基金的申请制定了完善的申请程序和评定标准, 保证了申请过程和评审过程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度, 大大提高了研究生们的科研热情。首先为了达到鼓励刺激科研的目的, 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的指导思想:鼓励创新、力求精品、倡导国际性。鼓励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杂志或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自由探索、不限制选题范围, 对其成果不求大, 但求新、求深、求独创。在资助形式上根据课题的大小, 按重点项目1.5万元, 一般项目0.75万元的形式予于资助, 资助基金正式立项后一次性拨付方式发放。基金申请面对我院一二年级全日制所有研究生, 每年9月开展申报, 由专家委员会开展审批, 我们确立了明确的评审标准, 以确保基金申请的公正和透明度: (1) 选题为本学科前沿,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 (2) 前期工作基础好,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特色鲜明; (3) 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 达到国内或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 预期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 (4) 可望取得突破性成果或有望成为省级 (含省级) 以上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课题。经批准立项的项目需在第二年12月30日之前结题。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进展完结, 在第二年5月, 对所有开展项目进行统一中期考核。以上措施在管理制度上确保了研究生课题的顺利进展、科研基金的有效利用。自我院研究生科研基金实施4年以来, 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科研创新性, 提高了研究生科研热情。

四、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

创新性的实现, 不仅要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还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往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重视不够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视“开题报告为形式”, 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能否顺利毕业关键看其论文情况, 把开题报告与论文人为隔离开来, 使开题报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学生任意写、导师轻易过;管理部门注重形式有, 不管实际“有”, 事后束之高阁, 进人档案, 因而造成了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没有起到研究生开题报告真正的指导性功能。为培养创新性人才, 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问题, 我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开题报告, 规范制度化管理, 针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我院规范了开题报告文本, 实施统一集中报告的方式。我们要求《开题报告》有相对规范的文本格式, 要表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研究课题选题的背景、理由及研究的意义;二是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三是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 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或特色、拟采取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等;四是论文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五是研究基础与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六是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包括中英文文献。在进行开题报告时, 我院组织我院的学术委员会组成评审专家组, 根据我们制定的开题报告评分表, 专家们对每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打分, 着重审查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选题、创新性、设计、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可行性分析及科研经费预算, 并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不足处, 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对于打分表分数不及60分者, 限期修改, 择期进行二次报告会, 直至通过为止。通过专家组成员的评审, 能够帮助研究生提高课题设计的水平与层次, 加强了对科研课题设计的质量控制, 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避免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坎坷, 少走弯路。在我院对研究生开题实施规范管理, 并建立开题审查长效机制以来, 提高了研究生和导师的思想重视程度, 能够使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按时完成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 并根据审查反馈结果有针对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并将审查结果与研究生学位申请、导师资格认定等挂钩, 强化了制度约束, 提高了教学双方的思想重视程度, 改变了以往研究生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 显著提高了课题的研究效率、节约时间与资源。把研究生报告纳入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 我院通过管理者、导师、研究生的齐抓共管, 养成严格遵守开题报告制度, 从而使开题报告制度在研究生培养环节发挥实质性功能的指导作用, 大幅提高了近年来研究生论文质量水平。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 在实践中不懈的努力、动态地调整管理模式, 我院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发现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能大大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以及建立创新性基金等措举, 能极大地促进研究生科研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更是保证了高质量研究生开题报告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问题的日益凸现, 在制度和管理方面, 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积极做好引导工作, 确立明确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 营造适宜创新素质发展的环境, 才能大大地促进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发[2005]第044号,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EB/OL].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2]王红玲, 曾凡义, 邓长生, 陈惠芳.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优化培养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04) :548-550.

[3]周利民, 宋成文, 李明.如何指导研究生作好开题报告[J].学理论, 2011, (04) :186-187.

3.科研课题开题报告参考 篇三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4.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篇四

(一)课题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界定清楚、真实可信、表述严谨)

建国六十多年来,我们的党和国家完成了国家的建立和整合,加强了经济领域的建设,把一个经济基础薄弱一穷二白的大国变成了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也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公民素养。但其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必将影响到我国社会和谐安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影响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要完成国家长期的发展目标需要合格公民的社会实践和努力奋斗,需要加大公民教育的力度,以造就具备良好公民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历史素养,是一个人对历史知识阅读的宽度和对历史规律认识的深度,以及对历史所秉持的态度的综合。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素养是一种历史的意识和自觉,是指学生能够以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并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办事的能力。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增长知识、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时期。小学历史教育,对培养少年儿童的修养、素质、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小学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研究国民历史教育,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再者,我国的历史教育正处于一个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时期,研究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历史教育,应该从初中生、小学生的现实状况和发展需求出发。但到目前为止,历史教育现状具体(个案)和理论结合,历史教育如何融入社会科综合课程的研究很少。

1.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课题研究从增加小学历史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进而增加小学社会科综合课程理论研究内容,寻找最契合小学生接受的社会科学内容的理论研究。

2.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主要通过具体案例(河北省魏县小学生历史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来了解和掌握目前小学阶段历史教育状况,并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在社会科综合课程的框架下改进、加强小学历史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对当前小学社会科综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提高小学生的历史素养及公民素养,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魏县小学生历史素养现状这一个案的调查研究,能为魏县小学及其他地区小学的社会科综合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提供改进和加强历史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可能性。

第二,引起魏县以及其他地区的有关方面对小学历史教育的重视;在数字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应用现代科技的便捷性即时性,加强有关历史题材的文化作品编写建设传播,全面优化小学品社课程的中的历史课堂教学;加强和完善实施历史教育方面教师的终身学习,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增加人文建设,营造有利于小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让历史服务于未来。

(二)课题研究目标、任务和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调查、了解魏县小学阶段历史教育及小学生历史素养现状,分析形成如此现状的原因,并根据魏县小学历史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提高小学阶段历史教育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2.研究任务:主要调查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小学阶段历史教育现状,如当前小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方式方法、小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意愿、小学《品德与社会》任课教师的队伍结构组成以及课程中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情况等。二是当前小学生历史素养水平,内容包括知识、能力、价值取向三个方面。

3.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以访谈、座谈、查阅资料等方法为辅进行调查。

(三)研究过程和步骤

发动同事、朋友联系被试学校老师和学生;根据魏县小学所用的冀教版和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课本及教辅资料并结合当地任课的教师设计调查问卷。

课题计划、进度 (20xx年4月-20xx年11月)

调查研究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编制调查问卷、调查表(20xx年4月-20xx年5月)

第二阶段:预测,分析考察调查问卷的信度并修改问卷(20xx年5月)

第三阶段:正式施测(20xx年6月)

第四阶段:整理分析调查结果(20xx年7月-20xx年11月)

收回调查问卷做数据分析,最终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

(四)预期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时间(月)任务名称成果类型

20xx年4-5月编制调查问卷、调查表调查问卷、调查表

20xx年5月修改问卷调查问卷

20xx年6月问卷调查、访谈调查问卷、调查表

20xx年7-11月收回调查问卷做数据分析调查报告、论文

二、课题开题结论(地方不够可以附加纸张)

填写内容:专家对开题课题论证意见及建议。

三、开题论证专家数据表

参加开题论证人员

姓 名 职称、职务 工 作 单 位 签名

四、县(市、区)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市属学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5.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示例 篇五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资助类别: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 03AG018

主 持 人:刘创

课题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开题日期:2004年5月 开题形式:专家论证

由湖南理工学院刘创牵头申报的“大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经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根据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审议指导。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大学评价是对一所大学本质属性的全面反映,是大学建设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大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但是重要的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对我国当前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学术资源与声望、学生质量、师资、财力、物力资源、研究成果、人才培养、内部管理等方面。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价以来,大学评价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开展。科学客观的评价,对于促进大学教育管理的改进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将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国际比较和国内现状研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大学评价体系,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宏观调控高等教育,相对准确地引导和支持高等教育投入资金的流向,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的投资效益。

2、可以更好地将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激发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科学研究活动的广泛开展,促使高校对自身的办学状况和科学研究水平进行校际比较,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差距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改进工作,以这种不断的对比,激励各校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3、可以客观反映高等学校之间的差异,有助于社会各界对高校的了解和认识,在更大范围内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动员更多的人进行讨论和批评,形成社会对高等学校办学情况及教育质量的监督氛围,产生影响公众的广告效益,有利于争取各方面的有效支持,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同时也为社会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以及为优秀中学生求学择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该项分析主要是针对本课题的核心部分——“大学评价体系的建构”而进行。

1、外国的大学评价分析。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评价体系建构。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推出大学评价及大学排行榜以来,大学评价在社会需求、商业推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效益追求下已成为一股国际潮流。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开始对美国在大学进行评估并排名,后由本科生教育扩展至研究生和博士教育。1986年英国《泰晤士报》推出英国大学的排行榜。1989年德国的《明镜》周刊对德国大学进行了评估排名。1991年加拿大《麦克林》推出加拿大的大学评估排名。1993年日本《钻石》周刊推出日本大学的排名。1999年俄罗斯《职业》杂志也对俄罗斯的综合大学进行了排名。此外,像《商业周刊》、《福布斯》、《新闻周刊》、《每日电讯》、《卫报》等也都进行过单项或综合的大学排名。总的来看,世界发达国家有影响力的重要教育评估和媒体大多都推出了各自国家的大学排行榜。在发达国家大学评价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也纷纷仿效,推出本国的大学排行榜,如1997年印度《今日印度报》就对印度的大学进行排名。世界各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很早就对大学进行单项或综合的评估或排名,但教育管理机构的评估排名一般都是专业性的和行政性的,主要目的在于质量检查和效益评价,并未在社会上产生多大的反响。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影响的民间机构介入大学评价,并且将评价结果在有全国以至有国际影响的媒体如期刊杂志、网络等上面刊登,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2、国际大学评价。1997年,《亚洲周刊》推出亚太地区最优秀大学的排行榜。国际教师协会曾评出世界十佳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德国慕工业大学。

3、国内大学评价。受国际大学评价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一些民间机构或团体也开始尝试对中国的大学进行评价。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尚缺乏既具有权威性,又广为社会所认同的高等学校评估体系。目前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也有一些评估指标,但内容还很不完整,且一般只供内部参考之用,社会影响很小。民间的高校评估体系要数“网大网站”的“大学综合指标排行”最具知名度,但该评估体系一方面缺乏权威性,另一方面掌握的数据和资料有限也欠缺完善性和科学性。必须指出的是,国内的大学排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力。如科学论文(SCI)的排名就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中国大学的科研和科学论文的发表。

四、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行为目标评价理论、CIPP评价理论、应答评价理论和目的游离评价理论.同时,参阅王孝玲编著的《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中的有关大学评价理论。

五、课题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大学评价国内现状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建立一套全面、科学、合理,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利于实践操作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量化的和可操作的,它不仅是判定新大学是否可设的依据,同时也是衡量现有大学是否合格的尺度。通过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大学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方案,增强大学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发挥社会对大学的监督作用,使学校自觉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高校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2、研究内容

(1)大学评价国际比较分析 ①大学评价模式比较分析 大学自主型评价模式。该模式以美国大学为代表。美国的大学评价基本上是通过标准认定形式由大学自主组织实施的。首先,由大学提供人力和经费组成大学资格认定标准协会。然后,该协会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开展对大学的评价活动。大学只有符合协会的标准才能具有会员资格,否则就会被排除于协会之外。美国这种大学自主型的评价模式,反映了大学集团自治基础上通过自我评价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自由主义精神文化底蕴。行政主宰型评价模式。该模式以法国为代表,法国的大学评价模式和内容中反映了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

外部主导型评价模式。该模式以英国为代表,英国大学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资格许可制和CNAA制。资格许可制是指被认可设立的大学,自身要负起维护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责任。因此,大学设置资格证书既是大学享有作为法人团体之特权的根本保证,也是形成大学自治的基础。

基准自律型评价模式。该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当前,日本大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是大学根据文部省颁布的大学设置基准进行的自我评价。1992年6月3日文部省第24号令公布的大学设置标准由8章44条及附则构成。其正文包括总则、教学科研的基本组织、教师组织、教师资格、教育课程、毕业条件、学校用地与校舍、设施设备等内容,附则对各学部的教学和学生人数、建筑面积等事项从数量上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自我评价委员会要向校长或理事会报告评价结果并提出整改目标和具体措施。此外,日本的国立大学每年都要向文部省提交一份年度报告书。

②大学评价指标国际比较。试列举分析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本科:学术声誉(25%);招生选择性(15%);师资力量(20%);毕业率及新生保留率(20%);财政资源(10%);校友捐赠(5%);毕业率参灵敏(5%)。研究生院(各指标权重因研究生院的类别不同而不):学术声誉;新生素质;师资力量;科研活动;成就满意度。《泰晤士报》:入学标准:生师比;研究、发展与咨询收入;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教授在教师中的比率;图书馆经费;学生住宿;学位竞争率;一等和二等(甲)成绩获得者百分比;研究;学生人数的增值;研究生比率;就业率;留学生比率。

《麦克林》杂志:学生(21-22%);班级规模(17-18%);教师(17%);财政资源(15%);经济价值(Value for money)(10%)。(2)大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①与目标相一致的原则。指标系统中的各类、各层指标及其权重必须能全面、完整、充分、贴切地体现大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绝不能与目标相矛盾、违背、脱节。因此指标由目标分解而来,是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②导向性原则。指标系统对大学必须起到指导方向的作用。因为指标是具体化和行为化了的目标,是被评对象具体的行动方向。指标系统中有哪个指标,它的权重有多大,大学就会朝哪个方向去努力,就会以多大的程度重视这个指标。可以说,指标系统对大学起指挥棒的作用。

③客观性原则。设计指标系统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主观臆测。它必须符合被评对象的实际水平,不能过高或过低,每项指标都必须具有实施的可行性。

④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系统中的各项指标必须是可操作的。也就是说,每项指标都是用行为术语定义的,都可以进行实际观察、测定或测验;根据被评者达标的情况,可以得出明确结论。

⑤简易性原则。指标系统必须简便易行,切忌复杂、繁琐。也就是说,指标的层次及各层指标的数量都不宜过多,指标的结构要简单明了,量化的方法要简便。庞大、复杂、繁琐的指标系统不仅不受欢迎,不被接受,还会降低评价的效度。设计指标系统,要抓住主要因素,舍弃次要因素,突出目标的本质属性。(3)大学评价体系指标系统设计方法

①形成指标层次系统的框架。指标层次系统就是指标系系统的内容(因素)结构。建立指标层次系统的基本方法,就是对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先打出反映总目标本质属性的各个因素,这些因素就是次级指标;然后再找出反映各次级指标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再次级指标。往下,还可以更逐级分解。

②筛选指标。为了使指标系统精炼、准确、完善地反映总目标,应当通过深入分析各指标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各指标反映总目标本质属性的程度,对各指标进行筛选。二次性指标业经过筛选,更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更能代表水平,有助于高等学校克服浮躁心态,向提高质量的方向努力。如在综合性大学的水平评价中,科研经费指标尽量选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代表水平的项目(数、额),科研成果选择获国家三大奖数,SCI、EI、ISTP、SSCI、ISHP、《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收录数及专利数等,而不直接采用发表的论文数和主编的著作。③调整指标。为了使每一项指标具有可行性,可以操作,能够实施,还必须从实际条件出发,考查每一条指标是否具备搜集资料、信息的资源,是否具备可咨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以及实施方法,是否具有符合被评者实际的评价标准等等。如果一个指标不具备以上实用性,就应考虑更换它,调整指标系统。(4)大学评价体系中主要指标分析

大学评价指标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学术声誉;学生(录取分数(生源)、毕业率、继续深造的比率、毕业去向等);师资(博士比率、教授比率、生师比等);科研情况;财政经费;图书馆;留学生。①学校声誉(学术声誉)。学校声誉或学术声誉在大学评价中占极其重要的分量。学术 声誉或学术声誉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一般是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得出的,但这种相对的“模糊”也许更本质更准确地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地位和影响。学校声誉和学术声誉的无形价值具有极强的磁场效应,能吸纳大量的有形资源,如优秀的学生、教授、政府和企业的赞助、捐赠等,使学校的产出大大增值,如毕业生的市场优势、教授的学术权威和影响等。正因为如此,评价中应赋予较高的权重。

②学生情况。学生情况在大学评价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学生来源,主要反映一所大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一是学生的在学状况,如新生保留率、毕业率、获奖情况、学生满意度等,主要反映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一是学生毕业后的状况,如毕业后的深造情况、短期就业率、长期就业率、失业率、薪金水平等,主要反映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某大学的信任。

③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也是大学评价中的重要因素,一般包括教师中的教授比率、博士(或本领域最高学位)比率、教师薪酬、学生/教师比、班级规模等。师资力量之所以重要乃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最杰出的教师就是一所大学的表征,从现实的评价来说,大学评价都是针对大学现时状态的,大学每年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一年的工作。④财政经费。财政经费是大学发展重要的物质支撑,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其重要性更为突出。因此,大学评价中的权重大大超过发达国家高校。⑤留学生。在众多大学评价指标中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就是留学生。一所大学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最直接地显示了一所大学的国际影响,在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一所大学教育水平和综合实力的表现。

⑥科学研究。需要说明的是,科研在多种国外大学评价中并没有直接出现,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本科大学和研究生院评价、《亚洲周刊》、《麦克林》等。这并不意味着科研不重要,而是因为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是较难精确地加以品评的。在指标设计中,可从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两方面赋予较大权重。

(5)大学评价体系的运用及大学评价的实施

①分类的评价体系与分类的评价。如何使大学整体排名具有可比性,减少争议,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对高等学校进行合理分类,并对同类学校进行比较。对高等学校实施分类评价,还能减少高等学校的盲目攀比现象,促使学校形成特色,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满足社会需求。毫无疑问,对大学实施分类评价,必须使用分类的评价体系。

②尝试单项评价,如按学科进行评价与排名。按学科评价是官方和民间都能接受的观点,世界上许多大学排行榜也均是建立在学科评估的基础上的。学科的发展对大学的声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一流学科的集合就是一流大学。另外,学科评价与排名更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对学生进行专业选择也更具有指导意义。

③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实行大学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既有全国性的大学评价机构,也应该有专业性的大学评价机构。全国性的大学评价机构应该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并负责提供必要活动经费。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应是制定大学设置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负责组织实施对整个高等教育的评价活动以及对新设大学资格的审查。各专业评价机构可以由各学科的学会负责组建。专业评价机构的评价对象可以是同类大学,也可以是同类院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的实际意义更大。这里之所以主张成立专业性大学评价组织机构,是因为非同类的大学和专业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④实现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既要有全国性的和专业性的机构组织的评价,也要有大学的自我评价和大学或院系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外部(社会)的评价。(6)大学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

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发展的指挥棒。建立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大学不断的发展。无论何类大学,把握“一流大学”的精神内核,追求“一流大学”本质目标,应该是大学评价体系价值导向的重要价值所在。现在国际上正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还没有,自然也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体系,但不管在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业人士,还是学生、一般民众眼中,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知并没有多大差异,所以对中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世界一流大学最本质的东西,并将之化为自身的内在特性。本课题提出发挥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在创建一流大学过程中的价值导向作用。

①学术第一,重点突破,提高学术声誉。学术是世界一流大学最本质的特征,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将科研放在重要地位,普林斯顿更宣称“科研第一”。从美黄等国的大学评价来看,一流大学几乎在每一个指标上都名列前茅,这是一流大学综合实力的表现。但一流大学最核心的还是其无与伦比的社会声望和学术声誉,老牌的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通过长期的积累已奠定了崇高的社会声望和学术声誉,从而稳居大学排行榜的前列,这给后起之秀带来巨大的压力和难以逾越的障碍。对抱有勃勃雄心的新兴大学来说,追赶策略的不二法门在于学术研究上的突破。②吸纳优秀学生,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世界一流大学都极为重视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美国大学的社会排名以学生和家长为消费对象,带有很多商业因素,所以排名每年都有变化。但美国大学和学者眼中,真正的一流大学变化不大,而其评价标准主要在于学术,这包括大学的科研水平和学生质量。我们认为,清华、北大等企望跻身世界一流的中国大学要发展为研究型大学,提升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培养水平才是百年之计。

③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务,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声望。老牌世界一流大学对其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大学在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总是与其对某一时代国家和社会的某项或某些事务的决定性影响分不开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精英是众多社会领域的领导者。

④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国际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常能影响国际事务,不仅是本国的外交、贸易等对外事务,还对别国和国际事务发挥影响力,以为本国利益服务。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大学评价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而评价体系的核心则是指标系统的设计。所以,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指标系统要能全面反映被评者的共同属性,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指标要真正成为具体化和行为化的目标,要具有较好的可测性,测量误差较小,评价的信度高,易于定量处理和综合评判。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大学评价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论文)

2、大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报告)

七、研究队伍

本课题研究队伍由湖南理工学院5教师组成,共同承担研究任务。课题主持人:

刘创(湖南理工学院副教授)参加人员:

唐松林(教育学博士)、刘理(教育学博士生)、徐振祥(在读教育学硕士生)邓晓东(高教研究室主任)

八、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5年,2004年5月开题,2005年12月结题。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4月):收集、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04年5月----2005年5月):进行具体研究。第三阶段(2005年5月----2005年9月):撰稿;取得初步成果。第四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课题结题;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专家评审。

九、经费预算及来源 经费支出预算:资料费5000元,调研差旅费15000元,小型会议费5000元,印刷补助费(资料打印、复印等)5000元,计算机费(PP制作、CD刻录等)5000元,其他(论文版面费等)5000元,合计40000元。

经费来源渠道: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资助经费20000元;自筹20000

十、完成课题条件

本课题组负责人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已对此方面的相关课题取得一定的前期研究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对该课题也均有一定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同时,该课题研究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6.参考开题报告的写法 篇六

1.[选题依据]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

2.[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框架、重点难点、主要目标等。3.[思路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等。

4.[创新之处] 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5.[预期成果] 成果形式、使用去向及预期社会效益等。6.[参考文献]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中外参考文献。

1.[选题依据]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

1.1学校体育保险需求调查的必要性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增强青少年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适度的冒险精神。而学校体育教育是对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培养的有效方法。学校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磨练其精神和意志力,在公平竞争中收获尊重和友谊,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上起巨大的作用。然而,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偶尔会发生一些意外,甚至酿成事故。如参加体操、攀爬、跳山羊、单双杠等所谓高危体育课程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损伤(如肌肉拉伤、挫伤、骨折、脱臼、肌腱断裂、)或者更严重的意外伤害。由于伤害的发生,学校为了稳妥起见,不再安排类似学校体育活动,导致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呈下降趋势,这样下来不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如何转移学校、家长和学生在体育教育活动中的风险,让大家走出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困扰,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有危险的活动,这些成了我们所必须面对思考的问题。保险是转移风险的一个较好的工具,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有成功的经验和完善的学校体育保险体系。为了学校体育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我们需要做出一个系统性的、真实的、全面的学校体育保险需求现状调查。

1.2国内外学校体育保险发展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保险是整个体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是世界上保险业最发达的国家,目前,美国的体育保险已经成为美国保险业的重要经营内容和巨大的保险市场。学校体育保险作为美国体育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保险险种,如巨灾医疗保险,校级重大医疗保险,中学全明星比赛保险,中学体育保险,中小学生意外保险,大学生体育保险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国学校体育的顺利进行。

同样,日本保险业也非常发达,学校体育保险又是日本体育保险的重中之重。日本学校体育保险险种主要有:体育安全保险,学校教育研究灾害伤害保险,学校灾害互助支付制度,全国市长学校灾害赔偿保险,日本都道府西安学校管理者赔偿保险等。日本的学校保险不仅种类丰富,且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学校保险体系。

我国学校体育保险发展滞后,体育保险意识淡薄,中国保险业和国外相比是落后的,保险制度是随着“通商”传入我国的,学校体育保险极少涉及,更缺乏有力宣传,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缺乏保险意识。北大学生攀登夏邦马西峰前竟身揣一封学校寄给家长签名的登山同意书,而不是保险合同书,多么可悲可叹,对此我们更应该强化学生以及学校对于体育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意识。我国当前对于学校体育保险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方志平的《我国学校体育保险的科学建构》只提出了观点,但没有进行深入的需求调查,提出由学生、学校、保险公司、教育行政部门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合力落实学校体育保险机制。1.3学校体育保险需求现状调查的意义

从需求供给角度上分析我国学校体育保险的问题,对我国当前学校体育保险发展的需求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许多文献只对我国的商业保险、社会保险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是没有学者对我过学校体育保险的需求现状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他们认为我国体育保险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相对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体育保险的供给是微不足道的,体育保险市场的供需呈现出极度不平衡的状态。周爱光等(2002)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的体育保险现状,着重分析了体育商业保险的供给现状,指出我国还没有专业的体育保险品种,一般将其纳入意外伤害保险和综合责任保险之中。张庆(2002)主要分析了我国体育保险的需求现状。从需求角度出发,他认为我国体育保险可以分为体育运动保险和体育产业保险,体育运动保险由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保险三大部分组成,着重对体育产业保险进行了分析研究。

大多数的学者都对整个体育保险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没有从学校体育保险这个领域进行具体系统的调查研究,可以说当前学校体育保险的需求如何是当前的一个盲区,没有可供参考的学校体育保险需求现状的数据资料。所以,以具有代表性的成都为例,从学校、老师及学生家长三个方面进行了解学校体育保险需求现状,在学校体育保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框架、重点难点、主要目标等。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成都市中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把成都市学校分为高中、小学、初中三类,细化到成都各个区内,每一区抽取一定样本,对样本的学校、老师及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研究。

2.2总体框架

2.3重点难点

本项目研究的重点是:1)请教专家设计能够通过学校,老师及学生家长三方全面了解当前学校体育保险需求现状的、具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2)取得原始的、有力度的调查数据,用来了解我国中小体育保险需求的现状。3)对所获得的大量有效数据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

本项目的研究难点:成都市中小学数量多,分布较为分散,对于问卷的发放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问卷投放,并且要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全面性、原始性。

2.4 主要目标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得到反馈,通过对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调查了解现如今成都市中小学学校体育保险的需求。

3.[思路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等。

3.1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学校体育保险体

系,结合我国国情设计调查问卷,并以成都市为代表,对成都市中小学校方,教师及家长的学校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需求,得出结论报告。本项目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以理论研究为辅,从实地调研中得出客观结论,分析学校体育保险需求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3.2 具体研究方法(1)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目的是通过对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调查全面了解学校体育保险的需求现状。问卷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为学生家长问卷,了解家长对学生保险的支持度及其对体育保险的了解范围;第二方面为学校方面问卷,了解学校对体育保险的需求及看法;第三方面为教师问卷,了解学校体育中具体会出现的问题。

(2)施测方法

部分问卷由研究组成员进行施测,家长部分由研究组成员一对一进行问卷调查。部分问卷委托各校教研主任协助施测。采用统一指导语,对全校教师进行集体施测,不限定测试时间,但要求一次性完成,问卷当场回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完整性与真实性检查,有明显规律性反应倾向的问卷,以及漏答项目超过 3 条的问卷予以剔除。

(3)数据处理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 SPSS22.0 进行数据分析。3.2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计划:

2015.06-2015.9 针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保险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2015.10-2015.12 咨询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

2016.01-2016.12对成都市的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实地取得资料 2017.01-2017.10 对所得的问卷进行汇总分类,并进行数据分析由数据分析的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得出初步报告

2017.11-2017.11 请专家评阅初步报告,提出修改意见 2017.12-2018.01正式提出研究报告,进行结题。3.3可行性分析

只有在了解了学校体育保险的需求现状的前提下,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学校体育保险政策与方案。本次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均在成都范围内生活学习,可以就近进行调查。

主要研究人员是高校老师和研究生,均较好的掌握了其学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受过良好的研究训练,在调查问卷的设计,市场的研究和数据处理上有一定的能力,在时间、学术能力和专业上均可以得到保证。

本项目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主要用到的设备是计算机和打印机等,且学校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办公场所。

4.[创新之处] 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学校体育保险在中国没有一个成熟的市场,我们需要了解中小学学校、老师及家长对学校体育保险的需求,才能根据其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学校体育保险险种。大多数的学者都对整个体育保险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没有从学校体育保险这个领域进行具体系统的调查研究。所以可以说当前学校体育保险的需求如何是当前的一个盲区,所以对学校体育保险需求现状,以具有代表性的成都为例进行调查研究,是为将来的学校体育保险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为创新之处。

5.[预期成果] 成果形式、使用去向及预期社会效益等。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是调查报告,其数据可以有以下三点用处:1)为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对学校体育保险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及数据依据2)为全国的学校体育保险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样本;3)为保险公司制定学校体育保险提供参考依据。只有学校体育保险制度相对完善才能确保学校体育的有效开展,开展具有挑战性的学校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既锻炼身体,又可以磨练出坚强的意志,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少年强则国强”。以此说明该项目也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出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6.[参考文献]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中外参考文献。[1] Liu Wei.Information-an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J].[2] Liu Wei.Reliability analysis of redundant system with uncertain lifetimes[J].[3] Liu Wei.Information-an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J].[4] Liu Wei.Information-an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J].[5] Liu Wei.Information-an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J].13(5): 2010 Sept

[6] Liu We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certainty, Fuzzines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J].107-115 volume 15, April 2007, [7] Pope.The Demand for Life Insurance Products in the Japanese Market Place: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Business)[D].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99 [8] Outreville.J.F.Life Insurance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6,l63(2):263~278

[9] S.Husselsm,D.Ward,R.Zurbruegg.How Do You Stimulate Demand For Insurance[N],Working Paper,2003.3.31 [10] Weilinkesion.Sports Insurance Provider in UK.B&CE Insurance 2004(6)[11] 张亚宁.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12] 陈莉.中国体育保险发展的初步思路[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5 [13] 杨玉波.中国体育保险现状与发展初探[D].天津:南开大学,2005 [14] 刘兴润.中国体育保险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15] 张庆.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16] 王文胜.论中国体育保险业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思路[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7] 朱洪军.我国竞技体育保险市场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18] 李青山.中美两国体育保险之比较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19] 柴红年.中美体育保险的比较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2 [20] 高永标.我国保险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1] 杨霞.我国保险需求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2] 周爱光,杨晓生,陈慧敏等.我国体育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23(4):35~38 [23] 周爱光等.日本体育保险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5(6):23~26 [24] 周爱光等.美国体育保险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9):9~13 [25] 邱晓德.加入 WTO 后提高我国体育保险业整体竞争力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5):214~216 [26] 邱晓德.加入后 WTO 中国体育保险市场机制变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6):15~18 [27] 邱晓德.关于我国竞技体育保险的现状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1999,5(3):57~60 [28] 李毳.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供求分析及发展策略[J].金融和经济,2007,5(5):54~56 [29] 王丽丽.我国体育保险的供需现状[J].中国保险,2007,5(7):42~43 [30] 郭美,沈建国.关于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中的需求问题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4):23~25 [31] 吴佑祥.我国体育保险的供求矛盾及对策[J].上海保险,2007,5(1):24~27 [32] 姚依娜.对我国保险需求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7,1(7):76~78 [33] 陈鹏.多因素激励机制下非对称保险中介市场均衡问题分析[J].中山大

学研究生学刊,2006,27(4):96~100 [34] 梁平,汤宇,我国保险中介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论坛,2006,5(286):91~93 [35] 李立松.保险经纪人市场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19(5):66~70 [36] 孟宪菊,于文宁,姜大勇.我国体育保险产品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2006,19(2):68~70 [37] 林宋贤,林宋荣.制约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4):39~41.[38] 郭荣富,于立勇,李新强.关于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5,26(4):53~77 [39] 彭芳,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财经论坛,2007,1(5):355~356 [40] 王艳玲,林建君.关于构建我国体育保险体系的几点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3,25(5):10~12,18 [41] 傅君芳.关于我国体育保险问题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3,15(3):89~91 [42] 商林危.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94~97 [43] 霍炎.浅析我国体育保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5(5):23 [44] 沈倬.我国体育保险业的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5(7):5~7.[45] 李加明.构建国内体育保险体系之探讨[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3,5(3):35~37 [46] 王雁玲,林建君.关于构建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体系的几点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3,5(10):45~48 [47] 刘买如.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体育保险体系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35~38 [48] 梁香青.发展我国体育保险业的思考[J].市场周刊,2004,5(12):36~37 [49] 何培森.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战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5(1):8~11 [50] 阎姝.竞技体育保险制度的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4,6(4):45~46 [51] 李玲,方程.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5(2):254~255 [52] 赵清波,赵伟.我国体育保险经纪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121~123

7.科研课题开题报告参考 篇七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这些命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关系到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进一步说, 它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研究课题组在开题的过程中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和研究计划。现对各研究课题的开题情况综述如下。

一、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中央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一系列战略目标。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高等教育应该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与之相适应的问题被十分尖锐地提了出来。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拨乱反正、调整整顿的基础上, 实行了对外开放, 高等教育由相对封闭转变为一个全面开放的体系;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含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后勤社会化改革等) , 使高等教育体制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持续推进教学改革, 特别是大力推进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 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由于“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 提升了一批高水平大学的综合实力, 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70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这些使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有了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的基础和条件, 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因此, 开展“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中,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研究课题又是整个研究项目的基础性研究, 它将重点回答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研究课题由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共同牵头负责研究。该研究课题首先将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 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在当前形势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和阶段性使命;还将从政府、社会、高等学校等行为主体的特点出发, 分析其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在该研究课题中, 高等教育与政治建设的关系研究将主要从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维护执政党地位所能发挥的作用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支持角度,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分析高等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支持及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环境, 以此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将通过人类发展指数等重要指标分析和测算高等教育对一国或一个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说明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论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该研究课题还将选择部分大国崛起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对于国家强盛和民族崛起发挥的作用为案例, 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 论证在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述研究都是以往研究成果提及甚少的内容。

二、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宏伟目标, 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要求, 也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 意义重大而特殊。从现有的为数不多的论述来看, 人们对高等教育强国的本质与特征的解读似乎都与高等教育的实力或贡献密切有关, 即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评价指标是系统而多元的, 可以从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普及程度、整体质量、开放程度、体制和制度、办学思想和观念, 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性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等综合指标去理解和判定。应该说, 这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看法。然而, 强大的高等教育不但蕴含着深刻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内涵, 而且渗透着结构优化和功能耦合的深意。因此, 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既要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 又要不断扩大研究视角, 丰富研究内容。关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在研究项目中预设为两大研究课题:高等教育强国内涵、特征与本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

“高等教育强国内涵、特征与本质”研究课题由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承担。从研究的内容来看, 该研究课题将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理论研究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与特征”这一部分。关于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主要以世界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转移为线索, 分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轨迹和规律。在史学研究领域提出的“世界经济和文化中心转移说”, 将作为分析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逻辑。在一定意义上说, 昔日的高等教育中心就是今天高等教育强国的“代名词”, 研究课题的前期成果也将围绕着这一思路展开。实证方面的研究将围绕七个国家进行案例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理论凝练, 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为保证七个国家的切入点相对一致, 并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课题将从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科技和文化之间关系、高等教育法律和政策、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在人类发展指数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等几个纬度进行分析, 用可比较的、有一定公认度的统计数据说话, 目的是为建立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 进行中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研究。

适宜的背景和条件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得以达到的基础和前提。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学飞教授共同承担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研究。该研究课题将从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人力资源状况与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与高等教育强国、经济发展和教育财政能力与高等教育强国、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与高等教育强国。通过考察人力资源现状, 构建多维度、系统全面的高等教育发展指数和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体系, 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人力资源存量和结构特征进行测度和基本判断;研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 主要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进行比较并对其差距进行分析;分析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旨在建立一个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指标体系, 通过对比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上的差距, 找出应对策略;通过考察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 分析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条件;最后, 还将以高等教育强国 (比如美国) 和与中国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 (比如印度和俄罗斯) 为案例, 研究并比较其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学术自由制度和相应的政策条件, 并期望提出对我国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强国的制度变革和有关政策的建议。

三、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采取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实践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高等教育选择问题。研究这一问题, 既要在相对微观的层面上,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一一对应地选择和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也要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 选择和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路径。在“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中, 共预设了九大研究课题开展“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

(一)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一:教育理念创新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 高等教育的中心发生了两次重大转移, 在每次转移的过程中, 无不得益于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指导。从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 大学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 便是大学理念的演变史。因此,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首先就面临着教育理念创新的问题。由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教育学院刘献君教授共同负责承担的“教育理念创新”的研究课题, 将通过对教育理念的基本理论、教育理念的创新、若干发达国家指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理念、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探讨, 尝试提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体系。

对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二者关系的研究, 将既考察历史, 又立足现状, 既面向国际, 又立足国内,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通过对若干高等教育强国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 探讨这一过程中国家出台的主要高等教育政策及其价值取向、代表性的人物及其高等教育思想, 归纳各个国家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并探讨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启示;在对若干高等教育强国进行研究的同时, 还将关注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探讨一流大学成功的内在逻辑;通过对百年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演变发展过程的分析, 着重探讨我国教育理念的现状, 分析未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对高等教育理念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 探索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基本方向, 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系。

(二)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二: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 高等教育既面临内部压力, 需要从数量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 更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竞争与挑战。入世以来,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强劲势头进入我国市场, 我国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人才竞争的全面挑战。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带来了压力, 也提供了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及其发展质量和效益, 这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新课题。为此,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了“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研究课题, 从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视角, 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相应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该研究课题由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卢铁城和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谢安邦教授共同牵头负责。

该研究课题将在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背景之下, 系统研究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与国家改革开放战略之间的关系, 将涉及到以下一些问题:什么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是怎样的?如何评估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程度?如何评估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自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 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如何?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是一种什么关系?建设一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学科对于高等教育强国有着怎样的意义?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何种意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提升国家竞争力之间是何种关系?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构成了该研究课题的理论研究部分。

除理论研究外, 本课题还将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全面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现状, 总结其在实践中形成的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 分析其成功的经验;通过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 就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和归国服务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竞争力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深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办学的现状, 重点选择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医药高等教育为研究个案, 分析孔子学院和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评估其对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所做出的贡献;还将对世界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国家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数据和文本分析, 揭示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模式。

(三)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三: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学制度改革与创新始终是许多国家政府与大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例如, 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和1992年的《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指导英国高等教育体系完成了由“二元制”到“一元制”的转变, 实施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又如, 日本90年代初开始的战后第三次大学改革导入了大学评价制度, 实行了大学教师任期制, 实施了“国立大学法人化”, 对日本大学制度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以制度与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为重要内容。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在大学改革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 制度改革、制度创新是关键与核心。因此, 我国要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基础构建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是最为核心的条件之一。鉴于此,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了“体制与机制”这一研究课题, 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建华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研究。

该研究课题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 将以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构建为核心, 主要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相关性, 并以相关性研究为基础, 重点探讨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几个核心命题, 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经费投入体制与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微观层面上, 以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为核心, 主要探讨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相关性, 并以此相关性研究为基础, 重点探讨现代大学制度的几个核心命题, 即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机制、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财务体制与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的改革等问题。

该研究课题作为一项应用性基础研究, 案例分析与比较是重要的工具。在宏观的高等教育制度层面, 将主要选取部分高等教育强国为案例, 深入分析这些国家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建立的详细情况, 以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参照系。在微观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层面上, 将主要选取部分高等教育强国的一流大学为案例, 深入地分析这些一流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 并以此为我国高校内部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提供借鉴。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将在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中选取部分代表性院校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 以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及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四)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在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充分肯定这一辉煌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结构问题, 如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问题, 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问题, 社会需求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 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周期性、滞后性等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大学、政府、市场之间的协调机制还没有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此, 在“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项目中预设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研究课题, 由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教授牵头负责研究。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将着重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必需的“结构优化”问题, 以“质量、水平提升”为核心, 探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之道。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分析;高等教育结构的个案研究;社会系统发展预测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目标体系;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原则与评价体系;高等教育结构的调适与优化政策。该研究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在研究视角方面, 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各项以高等教育为根本对象的研究工作, 都应该具备“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该研究课题将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高度出发, 将高等教育结构作为一个复杂系统, 从整体上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考察。

在研究的时间跨度方面, 目前已有的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成果, 或者系统性较强, 但年代久远, 缺乏对当前情况的适切分析, 或者针对当前问题集中于短期研究, 缺少纵向规律的研究和把握。该研究课题将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诸多内外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 提出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标与评价体系, 以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适机制。

(五)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五: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 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 要实现高等教育“质”的飞跃, 还需要紧紧抓住“质量与水平”这个核心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 相比世界其他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 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仍然明显偏低。因此, 对“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的研究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项目中, 由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安富教授和长江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家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的研究项目“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将对这一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该研究课题将以“质量和水平”为主线, 通过系统分析过去3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现实问题, 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 分析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立足高等学校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 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质量和水平提升”的关系;研究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和全面提升的办学关系;研究与“质量和水平提升”密切相关的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师发展与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大学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及质量保障与评估制度等主要问题。

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 回答人们关心的“如何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如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是什么”等重大问题, 从而提出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的战略以及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 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从整体上来看, 该研究课题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 采用解释型研究以分析原因, 采用规范型研究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 力求得到一些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六)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六:建设高水平大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到2020年, 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39%提高到60%以上, 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1.35%提高到2.5%。胡锦涛主席进一步指出,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我国提出的用10多年的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不同于其他创新型国家建设道路的战略选择, 其中快速拥有能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覆盖科学技术前沿、鼓励自主探索和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大学既是现实的需要, 也是有效的政策选择。“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中预设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课题, 就是力图探讨高水平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策略, 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整体发展。该研究课题由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教授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孙禹教授共同牵头负责。

该研究课题将重点研究高水平大学主要规定性和评价体系;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投资体制;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选择。研究的目标是:在总结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经验、发现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困难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提出2020年以前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持续建设方案, 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支持。

由于该研究课题是一项综合性的政策研究课题, 因此, 在研究中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包括政策分析法、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在运用政策分析法时, 将在了解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的功能特性的基础上, 全面认识该政策的目标、手段、工具和类型, 以此作为正确分析与预测的基础;对现行政策进行有效性评价, 了解目前实行的政策取得了多少成效, 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 在哪些领域失灵等, 为预测下阶段可能的政策措施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七)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

本科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心, 在全国7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中, 除少数是研究型大学外, 绝大多数都是地方本科院校。从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需要各地区和各行各业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懂技术的人才队伍, 没有地方本科院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 也有别于职业技术类院校。在实践中如何去做, 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是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教授牵头承担的该研究课题, 将以不同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为案例, 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该研究课题主要从地方本科院校本身出发, 通过案例研究, 从学校内部的视角系统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相关基本理论, 探讨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分析国外同类大学的办学经验, 找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资借鉴的启示, 梳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 展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 以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最后, 通过区域案例研究, 构建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

该研究的特点与创新之处在于,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深入探讨如何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地方本科院校新体系, 在实践上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类型, 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短缺等相关问题, 为面向地方的院校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发展模式;在理论上也有利于充实和丰富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为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八)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八: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着为各行各业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如何, 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大局。在我国正处在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的历史起点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背景下, 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新的历史任务, 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战略思考, 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 探索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 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教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智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的研究课题, 召集了近20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将共同研究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

该研究课题将把高等职业教育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当中, 高度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维度、社会区域维度、时代精神维度和文化担当维度, 从而不断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视野。该研究课题将在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视野下立足本土, 既聚焦现实, 又面向未来。研究课题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过程设计既有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分析, 又注意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新阶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展开逻辑性和实现性相结合的战略性研究;以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为平台, 结合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大历史转变和历史使命, 揭示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策略, 努力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以开放的视野和新思路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与对策。

该研究课题将充分利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这个平台, 收集全国各地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 还将利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的平台, 收集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把握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最新动态和主要研究内容, 为最终的研究成果提供参考。

(九)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九: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

在我国正在加快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在建设和谐社会、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 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在全国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 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之一也是区域协调发展。这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强国这样的战略问题,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是其中的核心关键内容。这也是“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研究课题由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和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共同牵头负责研究。

该研究课题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力争在以四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第一, 在厘清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职责与权限问题上取得突破, 研究提出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 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高等教育为主的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 在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问题上取得突破, 研究提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和建设区域性大学群的战略思路。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战略举措。

第三, 在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上取得突破, 研究提出未来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框架。从“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角度, 谋划和设计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战略, 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选择、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

第四, 在深入研究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2008年12月19日, 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大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提出, 要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 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科学谋划未来, 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目标新要求上来。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对我们的研究项目来说是一件备受鼓舞的事情, 也使我们备感责任重大。项目领导小组希望各研究课题负责人抓紧工作, 精心组织研究, 尽早拿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并能够及时拓展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在相关期刊和媒体上发表有关文章和论文。

上一篇:学校民主理财材料下一篇:工业企业错峰运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