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4-10-14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1.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一

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

------------------

发表日期:2012年10月18日【编辑录入:计划处】

为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赣发[2012]8号),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以下简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振兴赣南苏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科技创新对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强大的科技支撑是加速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力助推器,目前,赣南苏区面临着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摆脱贫困等诸多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促进粮食和脐橙等特色农业发展,开发稀有金属和先进制造等产业,提高深度加工的能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健康生活水平,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赣南苏区振兴,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振兴步伐。

2、赣南苏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多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赣南苏区科技创新进展明显,集中科技资源攻克了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条件平台和产业基地,储备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同时也要看到,与赣南苏区加快振兴发展的需求相比,科技创新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机构及基础条件平台还比较薄弱,科技领军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还非常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这些问题都必须高度重视,在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3、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央将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纳入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给科技创新推进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契机、提供了动力。赣南苏区要建设成为“两区三基地一枢纽一屏障” 的战略定位,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全省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为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提供科技支撑。要通过科技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共同作用,努力满足赣南苏区战略定位的科技需求。

二、推进赣南苏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中央苏区精神,依靠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扶持力度,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以条件平台、人才队伍、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为支撑,促进创新驱动战略落实,为赣南苏区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2、基本原则。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等原则,坚持加快自身发展与争取国家支持的有机结合、赣南振兴与全省发展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赣南苏区经济和社会依靠科技创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3、发展目标。到2020年,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投入达到国家要求,特色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国家级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高效运转,科技人才团队建取得显著成效。赣南苏区科技综合实力达全省先进水平。

三、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赣南苏区科技创新

(一)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1、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按照把赣南苏区建设成为优质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的战略定位,将赣南苏区纳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范围,加大工程实施力度。重点支持赣南脐橙、南丰蜜桔、井冈蜜柚、广昌白莲、高山茶叶、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新品种选育、改良和优质高产高效种植及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开展以地方生猪、地方特色家禽品种保存、选育和安全健康养殖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示范,建立动植物重大疫病诊断、预警和防控技术体系,加强智能化、信息化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大力支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推动农村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对深入赣南苏区县市创新创业的科技特派员予以倾斜支持。加强对赣南苏区农民科技合作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的支持和引导;支持发展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大力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实施,力争在“十二五”对赣南苏区的县(市、区)实现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全覆盖。

2、增强工业领域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稀土、钨等优势特色资源精深加工、高效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技术进步。重点支持开展稀土、钨、电子、风能设备、生物医药器械等优势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引导赣南苏区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申报相关国家科技计划。对赣南苏区优势特色骨干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支持赣州、吉安和抚州列入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加大重大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支持力度,省级科技计划向赣南苏区倾斜,促进军民技术共用,支持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发展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支持发展科技中介、公共科技服务设施建设。

3、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围绕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加强科技研发与集成示范,为生态环境保护、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以及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技术提供科技服务。

重点支持开展稀土、钨矿等优势特色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三废”处理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在建材、化工、冶金、电力、食品等行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农村宜居、农村饮水等技术的集成开发,将赣南苏区科技扶贫健康工程纳入国家科技惠民计划予以支持,重点支持农村卫生适宜医疗技术示范推广,远程医疗协同服务系统的构建,社会管理领域信息化技术集成示范,以信息化促进社会管理科学化。

(二)支持赣南苏区中小微型企业技术创新。

1、努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使赣南苏区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赣南苏区中小微型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进一步营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氛围。

2、加大对创新型企业扶持力度。通过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以及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等资助方式,对赣南苏区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并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对专利产业化予以重点倾斜,对专利申请开辟绿色通道,重点扶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优势特色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突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

3、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专、优、特、精”中小微型企业。帮助创建更多的省级创新型企业,并在其中择优遴选一批优势创新型企业予以重点培育,推荐申报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争取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进入国家级行列。

4、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围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入园、知识产权(专利)专项行动计划,做好政策宣传、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企业孵化、技术诊断等各项配套科技服务,做好挂点帮扶工作,及时把国家和省级的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加速科技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移转化。

(三)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1、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赣南苏区研发平台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优势和特色行业、产业新组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组建南方离子型稀土、脐橙两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组建光电线缆、微生物农药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好省部共建江西省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加强研发平台管理,理顺研发平台管理体制,完善研发平台运行机制,强化资源共享共用,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形成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研发平台人才、项目、技术、效益的良性循环,同时增强信息服务、技术成果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水平和运行能力。

(四)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园区建设。

1、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支持建设龙南国家级稀土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吉安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抚州国家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井冈山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吉州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基地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

2、加快各类科技园区建设,促进园区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特色。同等条件下,优先批准建设省级高新区、民营科技园、农业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对符合条件的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园区。

3、加强赣南苏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科技信息网络,提高赣南苏区科技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能力。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科普基地建设。支持井冈山科技扶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科技史料陈列馆和吉安科技馆等科普基地建设,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教育基地和科技发展史展示基地。

(五)支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通过实施相关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能为赣南苏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的科技人才。支持赣南苏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发挥院士工作站、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产业园区等对人才的集聚作用,围绕赣南苏区优势特色产业,新组建几个创新团队,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集聚。

2、加大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结合国家“千人计划”的实施和我省优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赣鄱英才555工程”,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引进一批赣南苏区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引进人才方式,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营造人才引进良好环境,引导作用,鼓励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到赣南苏区创新创业。

3、依托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和科技管理干部培训专项等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加大对赣南苏区各类专业人才的对口培训力度。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六)支持赣南苏区开展科技合作交流。

1、积极搭建一批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将赣南苏区现有各类园区打造成为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和优势特色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引进一批研发机构,形成产业创新链,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向赣南苏区的转移和扩散,2、加强赣南苏区生产力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汇集资源,形成合力,支持一批有优势和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构建以县域专业性中心为基础,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抓手,加大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在赣南苏区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从政策上引导、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科技管理机构。成立省科技厅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对赣南苏区科技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研究解决本意见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相关设区市也要加强领导,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2、落实相关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全面落实中央财政及省级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落实省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配套政策,加强和完善科技政策对赣南苏区的支持。

3、加大基层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切实加强对基层科技创新的支持,提升县市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加快创建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市县力度,提升赣南苏区市县科技进步整体水平。

上一篇:人民银行考试试题一下一篇:车辆申请式运行控制系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