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生动的数学课(共16篇)(共16篇)
1.一次生动的数学课 篇一
今天上午第一节是数学课。这节课和平常不一样,特别有意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班的同学们都来到电教馆。我的心怦怦地跳得非常快——十分激动呀!因为,我要走上讲台朗读自己编的“数学儿歌”呢!
上课的铃声响了,老师在讲台上问我们:“同学们,你们都准备好了吧”“准备好了!”同学们齐声回答,响亮的声音,看出了大家的准备一定很充分。老师微笑地点点头,说:“那么,我们这一节自编‘数学儿歌’课,现在就开始吧!”
同学们按照顺序上讲台,有的讲述自己编的“数学故事”,有的朗诵自己编的“数学儿歌”,有的叙说自己写的“数学日记”……小朋友们一个接着一个,课堂里一次次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快就要轮到我了,我全身都有点儿发抖了。然而,当我迈开大步走上讲台时,我反而不紧张了。于是,我就大声地朗读了我精心编写的“数学儿歌”:
2.一次生动的数学课 篇二
充分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音画动感中学习数学,数学新课程强调交互性,强调学习情景的营造,而多媒体技术能充分展示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学生难以找到证明的思路,我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个课件,为学生播放了等腰三角形的动画,引导学生意识到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可以从证明三角形的全等入手,进而想到需要做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就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使等腰三角形性质与证明三角形全等联系起来,使困难迎刃而解。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思维,而环境能激起学生高涨的热情。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形、色、体的变化,引入光、声、的刺激,可以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产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方向学生不易理解,老师难以分析,但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活中的电风扇、车轮等生活表象,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既让学生感受了知识的学习过程,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让学习的环境“动”起来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新课程更加强调: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设置课堂教学情境是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只有联系生活,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才能体验到真实、生动的数学。如在教学《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可设计一个具体问题: 小光不小心把家里的圆形镜子打破了,只捡到了如图的残片。他想重新配制一块与原来大小形状都一样的镜子。你若是玻璃店的老板,你能帮他解决问题吗? 由此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顺势引导,让学生学习并明确“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通过在破镜的圆弧上取三个点,算出圆的大小,顺利解决问题。这样问题型的情境,具有思考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投入探索中,学生将学得很深刻。
三、让数学的表达“动”起来
引导学生在诗一样的语言中学习数学,数学的表达讲究逻辑和严谨,虽然新课程的数学文本力求生动,但也算不上多么动情。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若完全使用数学语言,容易让学生思维“疲劳”。借鉴一些老师的成功经验,若是在数学教学中引用诗文、编写顺口溜、谜语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思维灵感,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在《圆》这章的引入时,就有老师曾即兴作诗: “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火红的圆。七色彩虹,九曲拱桥,联系着多少美丽的传说。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翻开了新的篇章。”多美呀! 我从网上“偷”将过来,为我所用,由此导入圆的学习,学生果然兴趣盎然。
四、让学习的主体“动”起来
数学教学倡导互动。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是枯燥的,呆板的,没有生机的。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心理学认为: “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必须有充分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要求教师善于调动学生,让学生整个“身心”动起来,让他们在活动中解读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时的教师应是一名组织者、管理者。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活动。小组学习、个体探究、合作研讨,等等,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再者,不管是何种形式的互动,都应该考虑让每一个学生参加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活动中去,在亲身经历、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作为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营造“动感地带”,让课堂动起来,本身就是一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的熏陶,更是一种思维的激活。
简而言之,兴趣是求知的原始动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可以显著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如何将科学严谨的数学知识有趣生动地表达出来,如何将这种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尽量延长,是所有数学教师都需要面对的挑战。所以说,在数学课堂上,多一点精巧的构思,多一点幽默,多一点笑容,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激情,多一点动感,让学生动起来!
摘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热爱数学美、追求数学美。
3.生动形象的数学比喻 篇三
毕达哥拉斯将数归结为万物本源,我们是否可以理解“数学是最简洁的语言”?整天与文字相伴的人,是否觉得自己对语言更为亲近?那么数学这一宇宙通用的语言,自己怎么一窍不通呢?
我想我们每天遇到的事情是可以抽象为数字的,看看那些博文通理的大师,你可以感受到他们思维的高妙吗?那么就让我们这些喜爱文字的人也亲近数学,懂得这最美丽的语言吧!
数学最明显的特征无外乎抽象枯燥,所以抽象严谨的数学语言显得晦涩难懂,读来难免索然无味。不过,当人们合理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对事情和道理进行比喻时,简洁明了的数学描述不仅能达到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效果,而且还蕴含发人深省的哲理和耐人寻味的情趣,令人印象深刻。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就深谙此道,由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趣味盎然的数学化比喻,令人心领神会之余击节称道。下面就分类举出几例,以飨读者。
用“数”做比喻
1.分数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对人的评价时,把人比作一个分数。他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他还把这段话比喻成一个除法的式子:“一个人的价值=实际才能/对自己的估价。”这个形象有趣的比喻,生动地告诉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也巧妙地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是的狂妄者。
2、百分数
我国科学家王菊珍对待实验失败有句格言,叫做“干下去还有50%成功的希望,不干便是100%的失败。”只要你稍有数学常识,就会认同这句格言的正确性。所有的事和所有的实验一样,可能成功,可能失败,可能性各占一半,努力做便是争取成功的那50%,而畏难缩手自然就100%完全选择了失败。
3、雷巴柯夫的常数与变数
前苏联科学院士、历史学家雷巴柯夫在利用时间方面是这样说的:“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这里的计算是有意采用逆向思维来表述的,从表面上看,用‘小时’来计算时间比用‘分’来计算时间多59倍,但反过来理解就是,时时刻刻以‘分’来计时的人,所拥有的时间自然比以‘小时’来计时的人多出59倍。从而深刻地表达出勤奋者更应争分夺秒珍惜时间的寓意。
用“几何图形”做比喻
1、平行线
伟大的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对时间的特征曾有如下精彩叙述:“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情致,会把平行线刻在美人的额头,会吃掉稀世珍宝,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它横扫的镰刀。”诗人用平行线来形容时间掠过留下的皱纹,既不落入俗套,又形象生动,令人啧啧称奇。
2、曲线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过:聪明人总是与另外的聪明人意见相符;傻瓜常常既不赞同聪明人,也不赞同笨蛋。与此相似,直线总能与直线相吻合;而曲线既不彼此吻合,更不会同直线相一致。这样的比喻直白地形容了智者与庸者之间的区别。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也说过:异性友情的发展,就像双曲线,无限接近但永不触及。这也形象地说明了异性友情的正确导向,即相互真诚,相互欣赏,相互理解,而没有暧昧纠缠的情结。
3、圆
古希腊哲学家“悖论之父”芝诺关于学习知识曾讲过一句名言:“如果用小圆代表你们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点,但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显然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这意味着我更需要努力去学习。”在这里芝诺用圆作合理和巧妙的比喻,告诫人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人不能固步自封满足于仅有的知识,要以无知作为动力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真正达到博学的境界。
用“符号”做比喻
1、减号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学习与探索时指出:“在学习中要敢于做减法,就是减去前人已经解决的部分,看看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这个比喻表面上是用减法运算揭示了学习与探索之间的关系,但细细琢磨可知这里的减法本质上仍是加法,因为减去的内容是前人已经解决的已知部分,鼓励探索的就是未知的部分和创新部分,而这部分的获得(增加)就是有价值的。
2、正负号
著名的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季米特洛夫在评价一天的工作时说:“要利用时间,思考一下一天之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倘若是‘+’,则进步;倘若是‘-’,就得吸取教训,采取措施。”这里的加减不难看出是对应时间的有效和无效使用,人的一天要过得有价值,自然得反思究竟是‘+’还是‘-’,尽量往正方向上努力。这与我国古代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涵义本质相同,即每个人每天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有一个评价,不断地去调整自己。
用“等式”做比喻
1、爱迪生的公式
爱迪生是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他在谈论天才时用一个等式来描述。他说:“天才=l%的灵感+99%的血汗”。公式中的百分数是对一个天才的真实描述和精辟解释,它可能会改变一般人对于天才的误解,而更侧重于对于辛勤付出的诠释。等式表明,1%的灵感闪现虽然可遇不可求,但却是天才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而99%的血汗则极为贴切地刻划出后天努力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简而言之,人们要想在探求未知的道路上创造出奇迹,必须同时具备天赋和毅力。
2、爱因斯坦的公式
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诀时,写下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可以看出,这个公式在描述成功的诸因素上更为具体详细,更有可信度。因为x、y、z的表示趋向于苦干巧干实干这三方面,但凡能做到这三点当然成功。这两个等式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成功的几要素,与我国古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运算”做比喻
1、开方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成名后,收到一位贵族小姐的求爱信,信中写到:“你有一个美丽的名誉,我有一个高贵的地位,这两者加起来,再乘上万能的黄金,足以使我们建立起一个天堂都不能比拟的美满家庭。”杰克·伦敦回信说:“根据你列出的那道爱情公式,我看还要开平方!可惜这个平方根还是个负数。”作家以机智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名誉、地位、金钱之上的爱情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爱情!
2、方程
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和数学家阿基米德,因其伟大成就名扬四海,也引来了不少的仰慕者。其中有甲乙两名女子一直对他纠缠不休。一个扬言:“与乙相比我爱得更甚百倍。”一个宣称:“我的爱是甲的千倍。”于是阿基米德把两人叫在一起,在确认了她们各自爱情宣言后,列出如下方程组:
X=100Y其中X是甲女子的爱
Y=1000XY是乙女子的爱
解答的结果是X=0,Y=0。由此可知甲乙所言为假,阿基米德也从中巧妙摆脱。
3.比例
4.让数学生动起来 篇四
一、在动手做中提高效率
1.创编童话故事,让学生真正动手做
教师将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统计》时,可设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欢聚一堂,它们将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活动,一边解说一边出示小动物们聚会的情景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小动物、鲜花等)请学生观察小动物的情况,问学生想知道些什么?(想知道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几个?)再安排学生们分别扮演各种小动物,并给小动物们排一排队,在排队时学生已有意识地根据种类将小动物们分好了,各种动物的数量也马上被学生数出。这样,学生们在不知不觉的动手做中体会到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好处,主动地探索出统计的方法,了解到统计的价值。
2.模仿电教媒体,让学生真正动手做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时,课中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课尾利用多媒体播放轻快的音乐,从中国的古建筑苏州园林到现代的国外建筑;从自然界生物到民间剪纸等艺术作品。学生边欣赏边体会轴对称图形的优美设计,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而且加深了学生热爱民间文化艺术的情感。
教师把握时机,让学生在视听的刺激下,即时发现动手做的时机是否成熟。如果时机成熟,教师随即安排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行设计并剪纸。学生仿如身临其境,象艺术大师似的动起来,一幅幅作品很快被呈现出来。学生有了动手做的感觉和思维活动的空间,就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学生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也获得发展。
3.幻教具学具,让学生真正动手做
儿童的思维是从运用开始的,根据儿童好奇、爱动的心理特征,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得操作成为启智的桥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真正动手做 教师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作为情境或题材,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
二、在动手做中体会知识奥妙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感知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动手做中自主探索和发现的数学规律。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角》中,教师课前让学生预先准备好二个活动角,课堂中出示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求:⑴请你任意叉开一个活动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⑵将两个活动角分别叉开成角,比一比哪个角最大?学生依次根据这两个问题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索,在动手做中积极体验、主动思考,让学生在发现数学规律后,感受数学的奥妙。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
教师创设一个学生创造性思考的环境,需要及时捕捉来源于学生的各种信息资源,让学生在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中动手做,绕有兴致地展开探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借助动手做让课堂活起来
1.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放飞想象的风帆
在课堂上谈动手做的收获,可以是个别交流、同桌交流,也可以是小组交流,在主动探索新知、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全班交流想法形成共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长方体体积计算》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把这些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并填写在表格里。教师将各组数据汇总,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长乘宽乘高等于体积)接下来让学生思考: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学生们从教师的提问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出多种答案,并讨论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考24是由哪3个整数相乘得到的,于是分组安排学生摆出长方体进行验证。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想象中深化知识,各种想法又在动手做中得到验证。
2.激发学生在回顾实践中有序归纳
教师应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回顾动手做的思考过程。
5.一次生动的数学课 篇五
重庆市开县岳溪镇龙安中心小学 肖万军
【摘要】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把教学设计重点放在自主探究、研究发现的基础,并结合生活实际,充分体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主要抓住情景链和知识链进行设计。情景链以故事为线索,通过三角形个数的变化探讨6的乘法口诀,并且应用到生活中去。知识链主要有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口算,应用等。策略上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讨交流等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案;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6的乘法口诀》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结合情景,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运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学会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训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熟记6的乘法口诀,运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编制并掌握6的乘法口诀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1―5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想学习6的乘法口诀吗?(想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吧!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2.教学例题:6的乘法口诀
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想听。)好吧。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昨天,小明放学回家放下书包,正想出去找同伴玩,突然想起老师叫我们回家预习明天的新课《6的乘法口诀》,他连忙拿出学具,找出6个△就摆起图案来了。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图例,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6个)6里面有几个6?(1个6)你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吗?(6×1=6、1×6=6)谁能根据这两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呢?(一六得六)大家一起把这句口诀读上几遍。
小明又从学具里拿出6个△,摆出了图案……
(教师用多媒体逐个出示图例,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伴合作整理、探索知识。然后,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6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师生对口练习。)
板书:
△△△ △△△ △△△ 6×1=6 一六得六 1×6=6 △△△ △△△ △△△ 6×2=12 二六十二 2×6=12
△△△ △△△ △△△ 6×3=18 三六十八 3×6=18
△△△ △△△ △△△ 6×4=24 四六二十四 4×6=24
6×5=30 五六三十 5×6=30
6×6=36 六六三十六
三、巩固练习
1.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后,再写出乘法算式。
五六( )三六( ) ( )六二十四
2.勇夺红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6=6×4=6×3=6×2=5×6=
6×5=6+6=6×6=6×2+6= 6×5+6=
3.填一填,请你在○里填上“+”、“-”、“×”。
6○2=12 6○4=24 3○6=9 6○5=1 6○6=36
4○6=10
4.比一比,请你在○里填入“>”、“<” 、“=”。
3×6○6+6+6 4×6○6+4 4×3○6×2 6+6○6×6
四、师生共同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呀?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把教学设计重点放在自主探究、研究发现的基础,并结合生活实际,充分体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主要抓住情景链和知识链进行设计。情景链以故事为线索,通过三角形个数的变化探讨6的乘法口诀,并且应用到生活中去。知识链主要有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口算,应用等。策略上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讨交流等方法。细细反思这次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感受:
(一)创设情景,激励学习
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因此,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在这堂课我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趣味性的故事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
(二)营造探索氛围,激励自主探索、学习
学生的问题意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数学情境图对自己的发现进行表述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掌握并熟记2至5的乘法口诀,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数学课堂上,他们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
2.前面学生已经具备推导、编写口诀的能力。所以在本节课里对于新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把原始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数学问题,探讨6的乘法口诀,使学生自己动脑,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主动获取的精神,培养他们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3.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给教学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创新练习,巩固知识
使用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有层次的通过“勇夺红旗”、“填一填”、“比一比”,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加强对口诀的理解,从而熟记乘法口诀。
6.一次感冒的代价数学日记 篇六
三年级数学日记(一次感冒的代价):第二,金钱的代价。我在这8天的具体花销如下:
1、打了7次针,一针3元。3×7=21(元)
2、输了5天液,一天25元。5×25=125(元)
3、打了一针退烧针5元。
4、2盒6元的严迪。2×6=12(元)
5、一盒21元的清开灵。
6、一盒9元的感冒颗粒。
7、化验血相一次13元。
共计21+125+5+12+21+9+13=206(元)。
7.如何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 篇七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动有趣
魏书生老师说:“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如何营造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导入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独具匠心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这节课是有趣的课, 学生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说:“第一印象太重要了, 它往往会深深而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理、疑问心理、爱美心理和活泼好动的特点, 作为老师应从这些方面多思考, 充分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课堂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导入, 把学生深深地吸引过来。创造情境导入的方法有很多, 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以具体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 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例如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 我首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农庄里有一个老人要给他的三个儿子分地, 大儿子分得这块地的二分之一, 二儿子分得这块地的四分之二, 三儿子分得这块地的八分之四。老大和老二觉得不公平, 三人便吵了起来, 这时, 聪明的阿凡提路过, 问清楚情况后, 和三兄弟说了几句话, 三兄弟便停止了争吵。接着教师设疑, 阿凡提和三兄弟说了什么才让他们停止了争吵呢?听完故事, 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趣, 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看法, 在大家热烈讨论中顺利地引出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让探索知识的过程更有趣一些
只有让学生觉得学习的过程不是枯燥乏味的, 而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才能开心地学, 课堂才会活起来。例如, 吴正宪老师的《小数性质》一课, 她设计了这样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在5、50、500的后面添加单位名称, 使三个数能用等号连接, 学生们很快就得出5分米=50厘米=500毫米。接着吴老师又以挑战的口吻提出新的问题:“哪位同学能在等式不变的前提下, 将单位名称改写为完全一样的呢?”学生们又在挑战中得到:0.5元=0.50元=0.500元。吴老师紧接着追问, 如果去掉单位名称, 等式还成立吗?此时学生思维已经活跃起来了, 教师接着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0, 你还骄傲吗?”学生激烈地讨论了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说说0的感受:往日的0多么神奇呀, 你往自然数后面一站, 这个数就要因为他的到来而扩大, 这使得他在其他九个兄弟面前总是耀武扬威的, 今天我们学习小数的性质后, “0”啊, 你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经过教师一说, 整节课学生都兴趣勃然, 在笑声中学会了小数的基本性质。吴老师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教学方式代替了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过程。
三、让教学语言更加幽默、风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 要有幽默, 要有笑声。”数学课堂也需要幽默。教师用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讲授知识, 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的乐趣, 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 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比如, 在教学求阴影部分图形的面积时, 给图形添加一条辅助线,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时感慨地说一句:“这真是一条神奇的线啊!”又如, 在《解方程》一课的教学, 讲到利用等式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式, 这是一种比较简便的解方程的方法, 教师可以和学生卖卖关子, 说:“接下来, 老师还有一种绝招, 想学吗?”这样, 教师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了。除此之外, 当需要强调某一关键问题时, 教师可以边板书边说:“请同学们注意,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这样便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学生在笑声中对教师强调的问题就更有印象了。 教师幽默的语言既给课堂注入了阵阵清风, 同时又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也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记忆。
四、让练习更加丰富多彩, 妙趣横生
小学生总是好奇、好动、好玩, 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这个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 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演示、勇闯智慧岛等, 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 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 例如, 在教学《读数、写数》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教师在纸上悄悄写一个数, 不要让别人看见, 写完后, 请同学们猜:
生:是20吗?
师:比20大得多。
生:是70吗?
师:比70少一点。
生:是60吗?
师:接近了, 比六十多几个 (学生开始兴奋起来)
生:63?
师:比63多1个。
此时, 整个课堂欢呼起来, 学生们大声说出了答案。
8.如何创设生动的数学教学情境 篇八
新体系的数学课程标准蕴含了这样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情境和机会,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更富有魅力,更具有教育价值和感染功能,而成功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这种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
一、联系现实情境
中学数学无不渗透着抽象概括的思想方法,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考察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采取一个特别的心理定势,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思维理解活动产生期待情绪和寻求满足的情绪。而且学生对实际问题本身已经了解或比较了解,对要说明的概念、方法等内容的认识也就相对要容易一些。
我在讲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之前,布置学生参观当地的机械厂,去了解工人师傅在测量工件的内槽宽或内径时使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进行测量的?这种测量方法包含了哪些几何原理?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
通过参观,大部分学生自觉预习了新课,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感知。当他们回到课堂,经过师生共同的讨论、分析、总结,绝大部分同学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原理达到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高度,并且懂得了实际工作中常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原理,把不能直接度量的物体“移”到可以直接度量的位置上来,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际上,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正所谓“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学生是不会不去进一步领会的。
从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出发,联系生活的具体实际,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追求知识的欲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其思想,增长其才干,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操。
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时,提问:这种纯代数问题与现实生活有没有联系?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利用星期天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引导大家向技术员虚心请教。学生们了解到,生产实践中,物品的制造要遵循经济的原则,即工序的简约和材料的节省,在产品的形式和结构上尽可能优化、美化、简化,这里面实际隐含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知识内容。
接着,我布置了一道实例题:老张想致富,准备建鸡场,三面围篱笆,一面靠院墙,鸡场要方正,篱笆百米长,如何巧设计,围得最大方?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根据题中条件写出了函数的解析式,并熟练地进行配方,作图,而且能结合图象最高点说明函数最大值的意义,进一步了解到数形统一的思想对研究解决问题的作用。
二、巧构问题情境
为了能创设出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应当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问题的构思要巧妙,要紧扣教材,既要让学生动一番脑筋,但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一个成功的趣题能创设出理想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习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污了,只剩下底边BC和一个底∠B(如图),你有办法把这个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吗?
学生经过探究、交流,总结出如下两种画法:
(1)作BC的中垂线与BE的延长线交于点A,可得等腰三角形ABC。 (2)以BC为一边作LBCF=∠B,延长BE与CF交于点A,得所求等腰三角形ABC。
如何证明得到的三角形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呢?
第一种画法不难证明RTA ADB≌RTAADC,从而证得AB=AC。第二种画法一般是作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AD,通过AAS定理证AABD≌AACD,从而得出:在AABC中,若∠B=∠C,则AB=AC(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在讨论中也有一位学生提出不添辅助线的想法,他认为在AABC和
这种证法极其简洁,充分体现了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启迪之下激发出的创造性。
三、拓展参与情境
我们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创设参与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这就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为,情境作用于感官,强化了感受,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布置学生帮助村组丈量、分配田地,自制数学模型和仪器,参加数学实习活动,写数学小论文等等,以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不容忽视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引导他们养成一种沉着、冷静、多思的健康心态。让他们明白,原来,数学知识也是有情之物,只有透彻地掌握它,熟练地运用它,才能让你享受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
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反馈出来学生驾驭知识、形成能力的情况,有助于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发现具有特长和开拓性个性的学生,有助于密切师生情感,并且为学校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
四、演示形象情境
随着各种媒体进入现代数学课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形象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促进表象学习,开展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到旋转对称图形时,可以通过课件演示生活中的旋转事实“实物图形的旋转运动”、“时钟走动”、“风能发电机中大风车运转”等,让学生观察、操作、欣赏认识图形的旋转变化,探索它的基本特征。清晰美观的图形、光滑醒目的线条,能给学生清新的情境和直观形象的感觉,让学生入境动情,入境生趣,使学生产生兴奋优势,心理上得到满足,思维上得到启发。
9.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篇九
一、认真审题,重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学生往往对审题拘于形式,拿到题目就把题中数字简单组合,导致错误。应用题是有情节、有具体内容和问题的,所以首先要加强学生“说”的培养,理解题意。有些应用题的叙述较为抽象、冗长,可引导学生将题目的叙述进行简化,抓住主要矛盾,说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其次要加强关键词句的观察,理解题意。有时候仅一字之差,题目的数量关系就不同,解法也有差异。
二、加强解题思路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如采用对应的思想方法、比较法、逆向思考、变式法、感知规律法等等。在教学中摸清学生对应用题的思维脉络,了解思维会从哪里起步,向哪个方向发展,将会在哪里受阻,以便点拨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及时引导学生向预定的目标前进。此外,多进行改变问题,改变条件的训练,使学生排除解题的固定摸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教学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画线段图不仅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线段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揭露隐藏着的数量关系,掌握数量。例如在“比多比少”的应用题中,通过线段对比,结果就十分明显。
四、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
10.第一次数学危机 篇十
同时这也反映出,直觉和经验不一定靠得住,而推理证明才是可靠的。从此希腊人开始由“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演绎推理,并由此建立几何学体系,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思想上一次巨大革命,这也是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自然产物。古代数学家认为,这样能把直线上所有的点用完。但是,毕氏学派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发现:直线上存在不对应任何有理数的点。特别是,他们证明了:这条直线上存在点p不对应于有理数,这里距离op等于边长为单位长的正方形的对角线。于是就必须发明新的数对应这样的点,并且因为这些数不可能是有理数,只好称它们为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是毕氏学派的最伟大成就之一,也是数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无理数的发现,引起了第一次数学危机。首先,对于全部依靠整数的毕氏哲学,这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其次,无理数看来与常识似乎相矛盾。在几何上的对应情况同样也是令人惊讶的,因为与直观相反,存在不可通约的线段,即没有公共的量度单位的线段。由于毕氏学派关于比例定义假定了任何两个同类量是可通约的,所以毕氏学派比例理论中的所有命题都局限在可通约的量上,这样,他们的关于相似形的一般理论也失效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理数的存在逐渐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
诱发第一次数学危机的一个间接因素是之后“芝诺悖论”的出现,它更增加了数学家们的担忧:数学作为一门精确的科学是否还有可能?宇宙的和谐性是否还存在?
在大约公元前370年,这个矛盾被毕氏学派的欧多克斯通过给比例下新定义的方法解决了。他的处理不可通约量的方法,出现在欧几里得《原本》第5卷中,并且和狄德金于1872年绘出的无理数的现代解释基本一致。今天中学几何课本中对相似三角形的处理,仍然反映出由不可通约量而带来的某些困难和微炒之处。
11.让数学课外作业生动起来 篇十一
一、作业形式兴趣化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的作业带有童趣,学生的参与欲就会提高。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后,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
下面是小马虎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觉得他写得合理吗?你能帮小马虎把错误改正吗?你也来试一试,写一篇数据合理的数学日记,可以是上学记,也可以是放学记。相信你会写得很棒!
小马虎的上学记
嗨,大家好!我是大名鼎鼎的小马虎同学。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飯。学校离我家约有60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我连忙找来一根长1毫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我们亲爱的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坐到高50米的椅子上,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分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听起课来。
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改变了以往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掌握测量的方法,提高了估测能力。
二、作业形式生活化
以往传统的课外作业之所以让学生觉得是老师强加给的沉重负担,一些学生厌恶做作业,原因就在于作业训练都是脱离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的生活空间,内容单一、空洞,都是“死”的数学。作业设计要尽量贴近生活,只有与生活相联系,小学生对数学才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实战感。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吨的认识》后,设计以下作业:
1.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称一称体重,看看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的体重( )千克,妈妈的体重( )千克,我的体重( )千克;
爸爸的体重大约等于( )个我的体重。
2.和同学比比体重。
我的体重( )千克,的体重( )千克, 的体重( )千克, 的体重( )千克;
__最重,__最轻;
大约( )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重1吨。
作业设计中把学生的名字编入题目里,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解决的是身边的数学,甚至是自己身上的数学问题,既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做题的细心程度。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后,设计作业:
1.刘祖榕(班里学生的名字)家有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菜地里种有萝h,平均6平方分米种一棵。这块地的底2.4米,高1.8米,可种萝卜多少棵?
2.请你回家后细心观察,选定一个图形,量出要求出它的面积所需要的数据,把你的名字编入题目里,并解答。
三、作业形式创作化
爱动手操作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好奇、好动、好胜,对于一些感悟性的内容,可以因势利导,把作业设计成创作型的。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图形的变换》中,让用平移、对称或旋转等变换形式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可以是剪贴,也可用画的形式。又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中,布置学生作业:“你觉得你家的年历漂亮吗?你是不是也想设计制作一份年历?想一想要制作一个年历,要有哪些步骤,尝试着制作一份年历吧(你还可以在年历旁边设计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年历更生动、美丽)!”又如六年级上册中,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课堂上让孩子们欣赏了很多美丽的艺术创作和大自然中的圆,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课后作业就是“拿起你的画笔,用圆创作美丽的图画”。这次课外作业体现的是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的结合,学生的作品形式丰富多样,美丽无比。这种操作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又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美感。
四、作业形式合作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在学生的课外作业中也要有所体现。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将交流合作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给予关注。
(一)与家长合作
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中,我们设计这样的作业:
1.向你的爸爸妈妈说说你在教室所坐的位置各个方向都有谁吧?
2.和你的家人一起做个游戏吧。
游戏一:抢答。你家的客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物品?
游戏二:听口令做动作。爸爸说方向,你和妈妈指出方向。
在游戏中,孩子对新知识的认识得到了巩固,还大大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合作意识。
(二)与同学合作
我们设计的作业要更多地挖掘让学生合作的空间与机会。比如三年级下册的《横向统计图》中,我们布置的作业是:“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进行投篮比赛,可以是篮球、小皮球,甚至是自己做纸球投入空桶都行,只要是学生在家里能找到的、能拿来投的就行。每次投10个球,看能投中几个,记录下来,把它绘制成横向统计图。最后小组成员一起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使其兴趣大增,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12.一次生动的数学课 篇十二
非语言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而有意做出的动作、姿势以及表情的总和, 也称为肢体语言。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非语言因素传达的信息, 占人的信息交流的60%以上。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 语言教学得到了重视和应用, 而非语言行为相比之下就变得暗淡无光了, 非语言行为得不到重视, 使得传统教学十之八九是填鸭式的课堂。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展开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非语言行为重视的研究。
一、非语言行为的功能
非语言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功能, 在数学教学课堂里善于并灵活运用非语言行为, 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能够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率, 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那么就会产生更好的课堂互动效果, 从而不断提高课堂的创新程度, 不断开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形势、新目标、新发展, 不断拓展教学的新思路、新领域、新办法, 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非语言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 言语的辅助功能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非语言行为与讲课方式相互配合,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信息的再现性, 而且更能够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并掌握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所以, 当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在课堂上相互协作牵引并发生作用时, 学生就能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灵活采用非语言行为来辅助教学,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知识的熟练程度, 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 在教“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之后, 可以和学生做这样的联想游戏, 教师讲一句话, 学生说出意思相同的另一句话。例如教师说:“39能被3整除。”一个学生说:“39是3的倍数。”此时教师点头表示称赞, 加之以会心的微笑, 对学生做出认知与情感上的反馈。“那么还可以怎么说呢?”另一个学生抢着发言:“还可以说‘3是39的约数’。”教师又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点头。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互动, 不断交流, 从而促进形成良好的教风与学风。
2. 管理掌控功能
在教学中, 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一定会将非语言行为巧妙地运用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每时每刻都紧盯着学生, 而是通过少数几个特定的肢体动作或者眼神的交流就能够起到对课堂的掌控作用。这种功能在对小学生的教学中尤为明显。例如, 学生活动时, 教师要走到他们中间进行指导, 而当教师要求学生停止活动时, 可走回讲台, 用双手拍两下, 做一个停止的手势, 这往往比大声喊停的效果要好。又如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时, 教师可以轻轻抚摸他的头部或轻拍肩部, 这样既能善意地提醒学生提高注意力, 又有利于学生养成知错能改的好品质。
3. 强化学习功能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加强对知识掌握不牢靠的学生的关注, 而且还要对学生优秀的地方不断地进行强化。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使用语言行为, 而且还应该利用非语言行为来与之配合。例如, 教师在进行乘法口诀授课时, 不断对学生进行非语言行为强化训练, 在每一次上课开始几分钟要抽查学生乘法口诀掌握的情况, 形成习惯后, 在以后的上课时只要做出相应的动作, 学生就知道教师的问题并作出相对应的回答。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和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 教师通过一些正确的非语言行为来对学生进行鼓励与激励, 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与运用
1. 面部语的表达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最为直接的了解方式就是面部语。有专家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微笑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且还能为课堂创设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做面对面的交流时, 最容易也是最直接能被对方感知的就是双方的面部表情活动。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答案准确时, 教师灿烂的笑容或沉默的点头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肯定, 而且更是一种赞许;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对, 教师仍然微笑面对, 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大鼓励。相反, 如果教师的脸色马上阴沉下来, 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发现一些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小动作的同学时, 教师可以稍做停顿, 给予提醒,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错误, 再面带微笑, 开始快乐地上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面部表情把最好的一面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兴趣, 充满对教师的敬意, 积极地去聆听并加以思考教师讲述的内容, 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总之, 数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情况, 在不违反教学规律, 对教学效果起到积极有效作用的前提下, 自然地运用表情, 妥善处理课堂, 让学生开心快乐地进行学习。
2. 体态语的表达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肢体的相互配合对语言行为进行适当的修饰, 将非语言行为有机地融进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更好地向学生传递鼓励、赞美和批评等各种信息。例如点头对学生表示肯定或鼓励, 通过使用不同手势表达一些复杂抽象的事物,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换动作或姿势,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教学“垂直和平行线”时, 可以用自己的两个食指或者选用两根木棍, 形象地作比喻, 将两个食指垂直, 呈现出四个直角, 这时就可以向学生解释垂直的概念, 当将两个手指离开一定距离, 并不断向两端进行延伸, 一方面说明直线是无限长的, 另一方面形象地展示平行的特征, 在同一个平面上永不相交。这样可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生动的印象, 从而真正理解垂直、平行的本质。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发现学生有不专心的情况, 可以轻轻拍其肩膀或敲击课桌来以示提醒。当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时, 教师需要适当地进行巡视, 查看学生的做题情况或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增加师生合作的机会。如此来增加体态语的表达形式, 在知识传授、讲解和课堂活动、小组练习等各种活动中都会体现出显著的效果,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率。
3. 空间距离语的表达形式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教室里所处的位置与学生之间距离的远近程度能够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 产生不同的效应。
有调查表明,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教师能够全面掌控整个课堂的最佳距离是距离学生2~3.5米。例如, 在课堂上教师发现某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在做小动作时, 如果及时主动走向学生的座位, 这时学生会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进行改正。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可以不断地在教室中走动, 并利用眼神来对学生进行关注, 使学生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做练习时, 教师适宜地走动, 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 但是切不可频繁, 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太远, 也许就很难产生这种效果。在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时, 教师更应该主动与学生亲近, 通过减少与学生的距离感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和教师的慈祥, 从而改善课堂的学习氛围。.
13.数学一次函数总结 篇十三
教学目的及过程:
首先复习了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有关基础知识,二次函数的定义、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及函数的增减性。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函数的增减性。采用特值法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采取这样的方法学生易懂。
由于本节课是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建构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在建构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例题设计: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中,过点(0,2)且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直线=x—1交于点A,点A关于直线x=1的对称点为B,抛物线C1:=x2+bx+c经过点A,B。
(1)求点A,B的坐标
(2)求抛物线C1:的表达式即顶点坐标
(3)若抛物线C2:=ax2(a≠0)与线段AB恰有一个公共点,结合函数图像,求a取值范围。
存在的问题:
一、复习过程中才发现有极少部分中等偏下的学生记不住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公式,还有的学生把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相混淆,发现有的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怎么推导得来的。
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认知和老师的想象是不一样的`,如,在求a取值范围的时候,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沉默不语,为什么?
反思:
一、教师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要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安排每堂课的整体设计。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就能够体察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困惑的根源,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设计。如上面中为什么学生都沉默不语?通过课后了解才知道他们不懂得抛物线=ax2和线段AB有一个交点是一个怎样的图像情形。根本原因是教师在备课中忽视了学生思考水平的现状和知识储备情况,导致教师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考与实践脱节。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思考水平状况,善于启发和引导,才能较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14.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学活动 篇十四
(共一课时)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从图形的角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分析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活动重点:
从图形角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刻画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解决。活动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二元一次方程有多少组解?
指名口答,集体回忆。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
师: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组未知数的取值,而在我们学习过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组有序数对表示一个点的坐标。你能把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解用一个点表示出来吗? 你能自己标出一些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吗?标出来以后,你有什么发现? 请学生按照座位,4-6人一组分成不同小组,每组同学取相同的5个x的值,计算相应的y值,然后列表。讲透明纸附在坐标纸上并以相同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在各自的坐标系上标出5个以方程x-y=0解为坐标的点。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汇报交流:过这些点中的任意两点作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画一画,发现规律。
师: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的全体叫方程的图像;一般地,如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一个直线上;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活动二
出示教材活动2::21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天平均有13000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我国吸烟者约3.56亿人。占世界吸烟人数的四分之一。比较一年中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的人数占吸烟者总数的百分比,我国比世界其他国家约高0.1%。师:材料中有哪些数据?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讨论思考,教师提示:可设我国每年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的人数为x万人,世界每年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的人数为y万人,你能列出x和y满足的方程吗?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组。学生尝试解方程组得到x和y 的值。
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结合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5.例谈生动渗透数学思想 篇十五
一、运用熟悉的典故渗透数学思想
在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中, 蕴涵着十分深的数学思想。教师若将它们适时地运用于教学, 定能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思想的理解, 启迪学生思维, 迸发学习热情, 可谓达到知、情并进的效果。
片段1:浙教版七年级 (下) 4.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代入消元法)
题:解方程组
师:下面老师请大家欣赏一小段木偶剧。
(好奇心使学生瞬间热情起来, 充满期待。多媒体播放:曹冲称象的木偶剧, 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
师:刚才的短剧, 大家都很熟悉吧。
生: (齐声) 曹冲称象。
师:对啊!你知道曹冲是怎么称出大象重量的呢?
生:曹冲是用石头的重量来代替大象的重量。
师:你真是好眼力!那么, 我们能否从短剧中得到启发, 求出下面这个方程组的解?
投影题目:解方程组
(此时, 学生个个像小曹冲, 都在认真地思考) 。生:我用 (y-1) 来替换x, 就可以解出方程组。
……
师:刚才我们解方程组的方法叫代入消元法, 这用到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看来, 在我国, 早就有人将“转化思想”运用得出神入化了。
在“典故欣赏感悟启发———尝试运用”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并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轻松达到了教学目的。
片段2:浙教版八年级 (上) 2.6阅读材料《从勾股定理到图形面积关系的拓展》
题:我们知道勾股定理也可以表述为: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 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如图 (甲) , s1+s2=s3
问 (1) :如果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a, b, c为边, 向外分别作正三角形, 那么是否存在s1+s2=s3呢?如图 (乙)
师生共同完成该问题后, 教师接着问
问 (2) :类似地, 上述结果是否适合其他图形?好多学生从图甲、图乙中得到启发, 画出如图 (丙) 、 (丁) 等图形, 并模仿问题 (1) 的解答过程,
顺利完成了所得图形的推理, 得到结论:s1+s2=s3。
师:根据以上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学生充分想象, 相互完善后, 得出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在斜边上所画的任何图形的面积, 等于在两条直角边上所画的与其相似的图形的面积之和。” (《几何原本》第六卷命题31)
师:大家真不简单!其实, 我们得出这个结论, 就用到了一种数学思想---类比思想。 (学生茫然)
师:同学们知道锯子是谁发明的吗?
生:鲁班!
师:鲁班是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有一次, 鲁班的手不慎被一片小草割破, 他惊奇地发现, 小草叶子的边沿布满了密集的小齿, 原来是这些小齿把他的手划破了, 于是他便产生了联想, 发明了锯子。这里他运用的就是“类比思想”。事实上, 许多发明家的创造发明都是利用了“类比思想”。
生:噢! (众生恍然大悟)
……
可以说, 这些精彩的典故, 学生并不陌生, 将它们适时地引入我们的课堂,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 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民族自豪感, 真是“一石二鸟”。
二、运用幽默的语言渗透数学思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 活跃课堂气氛;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 提高思维质量。教师若能运用幽默的语言, 能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数学思想,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3:浙教版七年级 (下) 6.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
题:分解因式: (2x+y) 2-6 (2x+y) +9
师让一学生上台板演, 学生板演如下:
原式=4x2+4xy+y2-12x-6y+9=…… (学生最后无计可施) 。
师点评:“你真大胆, 居然连‘炸弹’也敢拆。” (学生哄堂大笑) 。
……
由于老师把 (2x+y) 2这一整体的展开, 幽默地说成是拆“炸弹”, 学生感到轻松有趣。当然, 学生对“整体思想”的记忆也就深刻。
片段4:试卷分析
题:如图, 正方形ABCD中, E是BC边上的一点, 以E为圆心、EC为半径的半圆与以A为圆心, AB为半径的圆弧外切, 则Sin∠BAE的值为 ()
本题结合了正方形、圆、直角三角形等基本图形, 学生似曾相识, 但由于题目缺少已知量, 好多学生无从下手。解决该问题需构建方程, 寻求两圆半径关系。为此, 笔者作如下启发:
师:Sin∠BAE的值等于哪个比值?
师:可我们不知道BE、AE的长度, 但从图中可以发现AE、BE都与哪些量有关?
生2:AE、BE都与两圆的半径有关。
师:看来, 如果我们知道两圆半径的关系, 问题就好办了。可怎样才能找到两圆半径的关系呢?
(思考后, 有学生举手)
生3:可以设大圆、小圆的半径分别为R、r。得方程
解得:R=4r, 问题顺利解决。……
师:刚才, 我们是借助什么“工具”解决问题的!
生:借助方程。
师:正是“方程”帮了我们的忙, 方程可是我们解决问题非常有用的“工具”。 (师略停, 模仿某广告语) “方程真是妙, 谁用谁知道!” (学生哈哈大笑)
一句改编的“广告词”, 逗得学生开怀一笑, 让学生更为深切地领悟到“方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也增强了学生运用“方程”解题的意识。
可见, 课堂教学中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 不仅不会损害数学思想的准确性, 反而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与掌握。
三、运用形象的比喻渗透数学思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般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他们对很多抽象的数学模型、概念、图形性质及数学思想的认识还限于表面的理解。因此, 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恰当的比喻, 形象直观地渗透数学思想。
片段5:九年级复习课
题:已知, 如图 (1) 在Rt△PMN中, ∠P=90°, PM=PN, MN=8cm, 矩形ABCD的长和宽分别为8cm和2cm, 点C和点M重合, BC和MN在一条直线上, 令Rt△PMN不动, 矩形ABCD沿MN所在的直线向右以每秒1cm的速度移动 (如图 (2) ) , 直到C点与N点重合为止。设移动x秒后, 矩形ABCD与Rt△PMN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cm2) , 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该题属于典型的运动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于“以静制动”, 把“动态”问题用“静态”的方法进行分析, 需采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但学生对于“怎样分?”和“为什么要这样分?”都深感棘手。为此, 笔者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抓拍“照片”进行比喻。
师:矩形ABCD在运动过程中, 它与Rt△PMN重叠部分的图形会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请你根据重叠部分图形的变化, 抓拍几张精彩“照片”?
(此言一出, 学生兴趣盎然) 。
教师让一学生板演他所拍到的“照片” (画草图如下) 。
师:说说你为什么要拍这几张照片?
生:我认为, 矩形ABCD在运动过程中, 它与Rt△PMN重叠部分的图形只有这四种不同的形状, 所以就拍了这四张照片 (众生笑) 。
……
一个形象的比喻掀去了分类讨论思想神秘的“面纱”, 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此类问题应怎样分类和为什么要这样分类”。形象比喻将数学思想化抽象为形象, 融数学于生活, 这既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运用名人名言渗透数学思想
有些数学家的名言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思想的精辟概括, 它揭示了数学思想的本质。教学中, 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数学家的名言, 将有助于学生领悟数学思想。
片段6:浙教版八年级 (下) 5.1四边形内角和
题:探索四边形内角和为360°。
笔者发现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存在以下多种方法。
师:同学们真会探索!居然有这么多办法求四边形的内角和。那么, 以上各种方法, 都用到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什么性质呢? (学生思考后, 争相举手)
生:都用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师:看来, 探求“四边形的内角和”, 我们就把它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这就是数学中的“化归思想”。
接着, 笔者引用前苏联数学家雅若夫斯卡娅的一句话:“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有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一句名言对“化归思想”作出了精辟的解释。
再如: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时,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数无形时少直观, 形无数时难入微”。这深刻说明了数与形的辩证关系, 揭示了数与形之间的本质联系。
类似这样的“名人名言”还有很多, 教学中教师恰当引用它们, 既能让学生感受名言的魅力, 又能更清晰、深刻地渗透数学思想。
事实上,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善于积累, 就会给学生提供很多与数学思想相联系的素材。我们巧妙运用这些素材渗透数学思想, 可以改变数学思想严肃的“面孔”, 让学生愉悦地走近数学思想神秘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马小为.中学数学解题思想方法技巧.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伟.数学思想方法应讲得生动些.中小学数学, 2008.4.
16.让数学变得直观、生动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兴趣
一、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现状
1.人性化教学
人性化教学是我国当前教学的主流教学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老师以及学校开始实行更加人性化的教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做体力劳动、老师体罚犯错误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反而是学校更加以学生为本,老师更加关心学生,而相关的学生活动也大大增多了,使学生在学校中更加轻松地学习。
2.科学性教学
社会进步后,我国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也更加科学、完善。在现在的小学教学中,按照模子系统培养同一类型的学生现象逐渐减少,我国的教育开始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科学的模式转变。
3.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当前教育的最终目标。小学是一个人在思想、个性、价值观开始成型的阶段,把握好这一阶段学生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以后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国当前的教育目标不仅仅只是培养高知识素质的人才,同时也注重学生体、智、美等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学本身的枯燥
数学是以数字为基础的学科,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字知识。但数字相对于文字、图画、运动等方面来说比较单调,因此,很多学生对于单调的数学数字、公式都会感到枯燥,从而影响到对数学的兴趣。枯燥只是数学表面的特征,如果深入分析,数学是一门非常具有活力的学科。
2.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符合现代要求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是培养高数学素质的人才,也就是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当前复杂的社会中,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是拥有高分数的数学成绩不符合当前社会的要求。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老师言传身教,但由于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思维更加活跃,言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
3.数学缺乏吸引力
数字和公式是组成数学的主要元素,因此,数学相对于其他科来说单调是必然的,但从实质上来看,数学的内容是很丰富并且活跃的。之所以数学缺乏吸引力,使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主要原因还是教育者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感受数学。
三、引用多媒体教学,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多媒体教学指的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结合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来进行课堂教学。随着计算机的高度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从教学的特点来看,引入多媒体教学也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
1.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严肃,课堂氛围也显得较为枯燥,引入多媒体,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播放不仅给黑白的数字加上了颜色,同时也使其变得会“动”起来,同时还有声音的解释说明,有了新事物的介入,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数学教学中枯燥的课堂生活。
2.借助现代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是借助现代化的技术进行教学,小小的计算机内能够储存大量的知识,同时其高度的智能化和操作性,使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展现出相关的影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学PPT,由于多媒体教学方便,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使学生对教学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3.生动展示数学魅力,提升数学吸引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小学数学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或者说完全融于生活之中,因此,把数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数学最好的教学效果,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小故事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等,学生通过多媒体也能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章宏艳.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误区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2):72-73.
【一次生动的数学课】推荐阅读:
生动富有哲理的句子07-22
如何把平淡的材料写生动10-17
让你音乐生动的10个技巧09-27
一场生动的语文课四年级作文08-27
如何使语言生动11-19
生动神奇的一堂课小学三年级作文300字09-04
一堂生动有趣的作文课小学生作文11-26
小学让语言变生动12-07
让识字教学生动而有效09-04
如何让语文课生动起来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