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精选8篇)
1.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一
探究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论文
一、基于视频的美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本研究以在美国地理教师教育领域中开发实施的工程“地理:跟明星学教学”工程中的项目“全球化”为例,探索基于视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与经历,为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带来启示。
(一)过程与内容
观看课堂教学视频并不直接构成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情境。[2]要运用视频研究手段促进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者必须对教师的视频研究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3]“地理:跟明星学教学”———基于视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以在线工作坊,网络群组的方式进行组织,每个群组有一名促进者(facilitator),负责张贴讨论主题,对教师的学习进行引导、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促进者的引导,以书面的形式回答促进者的问题,答案存在word文档里以附件的形式发送给促进者。整个培训过程设计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容强化;第二部分是课堂展示;第三部分是教学法强化;第四部分是:实践。下面以“全球化”项目为例,展示整个培训过程:1.内容强化第一部分设计内容强化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教师的地理内容知识。通过KWL表、案例研究和概念网络图来让教师了解“什么是全球化”,拓展与全球化主题相关的地理内容知识。(1)KML表KWL表是帮助教师搭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概念、新课时、新单元的桥梁。(表3)①打开KWL表,在K(Knowledge)栏列出已经知道的全球化知识,在W(want)栏列出想要学的全球化知识。②阅读“什么是全球化”文章,在L(learned)栏记录下从文章中学到的全球化知识。③提交KWL表格给促进者,跟小组其他成员分享完成的KWL表格,促进者对每个小组成员的KWL表格提供反馈。(2)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活动是让教师观看田纳西普利司通/费尔斯通轮胎制造工厂的视频———《什么是全球化》,通过视频案例研究活动加深对全球化的理解。①打开《什么是全球化》视频,观看第一部分,思考视频中西密歇根大学地理学教授JosephStoltman介绍全球化概念时提出的六个问题,记录下这些问题继续观看下面的视频。②观看完视频,提交下面一组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有什么证据说明普利司通/费尔斯通是一个跨国公司?生产轮胎的材料来自哪里?通信技术在管理公司运作起什么作用?公司如何处理不同客户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证据说明制造理念和程序受全球化的影响?在这个项目中强调了什么环境问题?(3)概念网络图:把零碎整合到一起概念网络图活动是让教师通过概念网络图把所学的跟全球化主题相关的概念组织在一起,总结全球化的一些特征,结构化对全球化的理解。(图1)①打开概念网络图,在网络图中心写下“全球化”,根据在KWL表,案例研究和自己的经验去描述和定义全球化所有的术语和短语。②跟小组成员分享完成的概念网络图,促进者对每个成员完成的概念网络图提供反馈。2.课堂展示第二部分设计是提供教师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让教师观看得州奥斯汀高中教师ShaguftaEllam所教的《东亚地区全球化》视频,视频中包含三节课,“有意识地培养教师视频分析和研究的意识,帮助他们获得视频研究的方法、策略,推动他们自身的教学反思和教学专长的发展”。[4]①打开《东亚地区全球化》视频,进行概览,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当你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听到和看到了什么?②观看第一节课:“介绍东亚地区”,观察Shagufta在介绍区域时使用的教学策略。③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你看到你目前在你课堂中使用的教学策略了吗?哪一个?有哪些教学策略是你愿意在你课堂中使用的?哪些?在介绍新的区域时,还有其他教学策略吗?④观看第二节课,观察Shagufta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⑤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Shagufta陈述这节课的目标是“形成对全球化的理解”你会如何改写这个目标使得它行为更加具体和具有测量性?使用身边的例子来介绍一个新概念有什么优势———例如Shagufta用的是“利兹的早晨”。还有其他与生活相关的想法可用于引入“全球化”这个概念吗?⑥观看第三节课,观察Shagufta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⑦观看完这段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关于Shagufta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Shagufta在前面两节课中还可以使用什么方法使她的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3.教学法强化第三部分设计更多地从细节上让教师关注Shagufta在三节课中所用的教学策略。通过PMI(表4)表格与专家点评《全球化策略》视频帮助教师评价探讨Shagufta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策略:图形组织者、合作学习、引导性问题。(1)图形组织者①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你在课堂中应用哪些图形组织者?在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中使用你提到的图形组织者?图形组织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②打开《全球化策略》视频,播放“图形组织者”片段。③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比较视频所涉及到的,你是如何描述图形组织者的教学功能?教学生使用图形组织者,shagufta说了什么?你使用什么样的技巧去教学生使用具体的图形组织者?(2)合作学习①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你在课堂中如何使用合作学习?使用合作学习有什么教育优势?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是什么?②播放“合作学习”的片段,思考其他补充答案回答刚才的问题。③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从这个片段中你学到的什么增加了你对在课堂中使用合作学习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的理解?(3)引导问题①播放“引导问题”片段。②Shagufta在第一节课的时候问了一个引导问题,具体是“当你想到东亚时,你会想到什么?”Shagufta也让学生自己产生引导性问题。③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为什么Shagufta认为让学生自己形成问题是很重要的?Shagufta是如何教学生产生引导性问题的?4.实践第四部分设计是前三部分在线学习的延伸。促进者要求教师在在线学习后,将在线学习到的知识整合到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自己或者跟其他教师合作,利用“明星”展示课教案,选择“全球化”主题中的一节课进行教学,最后跟小组其他成员分享经验,促进者根据教师的实践提出反馈。
(二)效果评价
从整个培训过程的设计来看,知识内容是基础;观摩教学是催化剂,促进者不断通过问题引导和推进教师的观察和反思,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反思教学思维水平;教学法是对实践的总结与深化;课堂实践是检验培训效果的试验场,从视频的观摩到真实课堂的实践过程,为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可行的路径。从教学目标来看,注重教师课堂观察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观摩洞察“明星”教师背后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对照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突破了聚焦外在行为,机械模仿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的局限,目标实现的过程是模仿再造、融会贯通、形神兼学的过程。[5]从教学内容来看,是以专题形式的视频与其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的多媒体的数据库和资源库。教学方式来看,是由促进者引导计算机支持的开放的在线网络学习。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为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二、对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视频”在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现状
当前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是面对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如聆听专家报告、高校进修、观摩名师教学、校内校际间的教研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是随机的、分散的。分散的活动削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合力。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潮流中,以网络为载体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可称为“古老”的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60年代,斯坦福大学为师范教育设计的微格系统。[6]然而对于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所需要的不是最新颖的技术手段,而是技术手段能否很好地传达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研究者发现运用视频作为研究手段可以帮助老师学习观察和捕捉课堂互动活动,使教师的注意力从注重教学转移到关注学生思维,从注重发展学生能力到关注课堂间师生互动。[7]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在其他学科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但在地理教育领域却很少有人涉足,在对国内三大地理教育类杂志《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进行分析,以“视频”或“录像”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没有以“基于视频”为主题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文章。在实践中国内一些机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尝试,如人教社优秀教师示范课视频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人们对传统的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很难达到与面对面教师培训等同的效果。主要原因有:呈现形式单一,长时间的理论讲座或课堂实录容易引起观看者的视觉和精神疲劳;缺乏专家在线引导教师学习;缺乏支撑视频内容相关资源与材料。所以寻求一种具有系统规划,形式多样,专家引导和丰富资源支撑特征的教师发展的路径是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二)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潜在价值
“跟明星学教学”———基于视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在中国地理教育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整个工程有着长期系统具体的规划,“明星”教师展示视频片段剪辑合理,关注细节,又重点突出,突出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使用。第三方专家点评,使得实践与理论紧密相连。促进者的引导、提问、评价、反馈,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主题背后丰富材料支撑形成教师的专业发展强大动力。研究者对基于视频在线协作学习与面对面学习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实验比较,发现教师认为在线协作学习体验是等同于或优于面对面的学习体验。[8]基于视频的专业发展在师范生培训和在职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的培训中有着其独有的价值。师范生的实践课程和新手教师培训方面都存在机会不足等问题。目前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课程太过薄弱,学生很难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和反思自己的实践以及补救的机会。[9]教师们普遍认为在入职1-2年内最需要接受专业发展培训,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新教师都有培训的机会。[10]在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下,基于视频的专业发展路径可以解决师范生和新手教师在实践培训方面的不足等问题,使得更多的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把网络运用于教师培训,不仅能有效解决目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还有助于一线教师在与专家、名师、培训者、同伴的“多维互动”中获取教学实践性知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出现良好的转机,并富有时代气息。[11]
(三)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对我国的启示
“跟明星学教学”这个工程对我国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在我国开发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完善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构建专业的学习环境专业系统灵活开放的环境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专业技能的提升,终身专业发展最基础的保障。构建基于视频的在线协作学习的环境,需要与专业机构的合作。首先,在内容上,需要具备在地理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具有丰富经验的机构,提供专业的内容知识。其次,外部需要持续不断的技术支持,维护网站的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从而给教师的专业的成长,提供一个稳定的专业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长期系统地规划。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内容详细规划课程设置,课程呈现方式,课程内容选择、呈现次序等,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克服传统面对面培训零散性的弊端,又不失灵活性。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的建设,给教师创建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环境,搭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之间交流信息的平台,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共享资源。2.增加视频研究活动的支撑教师们在培训中比较关注的是培训的内容能够尽快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视频是一种很具潜力的学习资源,但呈现视频不等于学习和反思的发生。视频研究活动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者要思考教学视频自身内容的编排、结构、次序的设计及还要考虑支撑教学视频研究活动资源的设计。每个课堂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有更多的跟主题相关的资源来支撑教师后续教学,支撑资源可分为地理内容知识与教学法知识两大类。在地理内容知识方面,可以提供跟主题相关的视频、阅读文章或者是网站,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方向地主动去拓展,加深自己的地理内容知识。在教学法知识方面,可以提供专家评论和跟主题相关的教学法相应的知识,让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工具,提升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有效教学。3.引入促进者角色在线协作学习的环境下,促进者角色必不可少。促进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推动者、观察者、评价者。促进者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教师观察方向和重点,如教师如何引入课程、如何引问、如何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评价学生,从而推进教师思考课堂中所运用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真实意图及意义。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是促进者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促进者通过不时提问触发教师个人反思,让教师比较他人与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差异,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清晰地把握自己的教学现状,从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2.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二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博耶针对美国大学重科研轻教学导致本科生教学质量下降的现状提出“教学学术”概念。他认为, “学术不应仅指科学研究, 应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即探究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1]。探究与应用学术是大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综合的学术是形成学科间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 而教学学术则是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如果没有教学, 知识的连续性就会中断, 人类知识积累就会面临削弱的危险。没有教学的支撑, 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所以“要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新的地位, 以保学术之火不断燃烧”[2]。教学学术思想的提出, 吸引了不少学者关注和研究, 舒尔曼认为:“凡是能被视为教学学术的活动, 应该至少具有三个特点:公开的, 能够面对批判性的评论和评价, 并能够与所在学术圈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和使用。”[3]何为教学学术?教学学术是指教师从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提取研究课题, 通过使用合适的学科认识论方法开展研究, 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 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及同行评价。教学学术意味着教师通过对理论和研究的反思与以往来自教学经验的知识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实践智慧, 实践、交流、反思是教学学术的基本特征。教学学术的内容至少包括三方面:首先是概括的、综合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法知识;第三是学习的能力, 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教学学术究其本质, 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 更是一种探索活动, 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确立、教学情境的设计都离不开教师的探索与研究。教学学术不同于专业学术, 它一般是跨学科研究, 侧重于具体的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应用性、实践性研究, 强调教学的实践性而不是学术的高深性, 生产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方法的知识等。诸如:反思性的论文、教学讨论、课件、出版的相关教材、发表的文章和专著、研究计划、教学调研报告、教改课题等。
二、教学学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转变发展观念, 改变教师“被培训”的专业发展心态
教师专业发展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育变革密切相连, 由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育变革是自上而下的, 教育变革需要对全体教师采用成规模的、外在给予的、有种种规定性的培训, 培训由学者、专家主导, 对快速普及教育改革理论和推进教育改革起到一定作用。但是, 这种培训教师缺乏自主选择, 培训要么过于学术化, 要么与教师实际工作情境相去甚远, 教师们表现出一种典型的“被培训”专业发展心态, 专业发展自主性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 对于改变教师“被培训”的专业发展心态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有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专业发展。
2.转变学术观念, 强化教师对教学的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纵观我国学校教学现状: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呆板, 教学内容单调、贫乏, 导致学生厌学、思维方式僵化;学校应试教育盛行, 过重的学业负担, 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学学术思想的提出, 有力纠正了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探索新知识、发表论文才是学术的错误观念, 使教师能够潜心研究教学问题,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健全教师教学评价制度,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传统教师教学评价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为主要标准, 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没有认可其为教学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教学学术思想的提出, 为改革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提供了新方向, 为我们构建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评价制度提供了新思维。众所周知, 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教学工作, 教师通过教学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等, 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教学活动, 包括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方法确立、教学情境设计等。通过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等环节, 获得诸如研究计划、课件、教学调研报告、教改课题、反思性论文等研究成果, 这不仅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也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
4.强化教学中心地位认识,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 这是学校办学的基本规律。教学学术思想的提出, 有利于营造教学学术氛围, 有利于纠正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病态认识, 有利于增加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投入, 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又提高了教育质量。
三、提高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路径
1.学校层面
(1)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学校应建立教学研究中心机构, 制定有关教学研究规章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 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学术评价、教学技能竞赛等。教学研究机构应积极寻求与大学的合作, 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建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就值得借鉴[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在原有公立中小学基础上加入与大学教育学院合作, 共同承担对师范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任务的学校, 是公立学校与大学之间具有伙伴关系的一种新型学校, 既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又是教育研究者的学校。其办学宗旨是:培养出更好的教师, 办出更好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把美国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公立学校教育改革联系起来, 使教师教育质量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2) 教学学术共同体
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 不能只靠教师个人孤军奋战, 需要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 需要教师之间开放性、建设性、支持性合作。在学校内部建构教学学术共同体, 由教育思想先进、梯度结构合理、相互帮扶共促成长发展的成员组成。他们拥有共同的学术愿景、宽广多元的学术视野, 迅捷地把握学科发展前沿, 治学严谨, 师德高尚, 教学经验丰富, 能共同参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广泛地进行合作与交流、对话与研讨, 分享、传承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 还能锻炼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并使教学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学学术共同体能够有效地通过辩论和批判积累教学知识、深化教学知识、创新教学知识。教师通过对教学学术的研究, 形成一系列的成果, 最后将知识内容积累为精品课程群、精品教材集、视频公开课、教学成果奖系列内容等;教师也可以申请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
2.教师个体
教师提升教学学术水平, 除了学校创造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学术水平的客观环境外, 教师本人主观能动性、自主发展能力更为重要。
(1) 明确提升教学学术水平的道德目标
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一定是教学学术水平高的教师, 分别获得“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的两位教授姚缨英、张振跃就是明证[5]。如果教师总是习惯于依据自己能否获得利益、获得怎样程度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判断依据, 结果只能导致教师内在动机或道德目标意识的丧失。提升教学学术水平, 需要教师明确基本的道德目标:教师需从对自我利益的过分关注转到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这一教学价值原点上来。当然, 明确道德目标并不意味着以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 (从学生成长和成功中实现教师的价值) 代替教师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和其他利益。在学校政策制定中, 适度尊重教师获得外在利益的要求, 并使教师认识到:教师外在利益的获得源于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和成功。
(2) 构建教师教学学术水平提升的长效机制
第一, 终身学习是基础, 教师职业特殊性在于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只有持续学习, 才能适应学科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呈爆炸式增长, 学生获得新知识途径多元化, 这给教师教学提出了很大挑战。因此, 教师只有顺应终身学习的思潮, 在知识爆炸的社会现实条件下学会学习, 丰富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储备,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 用自己的学识影响和带动学生, 提高教学实效。
第二, 教学反思是关键, 加强教学反思, 是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关键。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主要有:写教学日记:对日常教学的得失进行总结, 提高对教学行为的监控能力, 从而改进教学工作;说课:对教学设计的过程进行陈述, 回顾设计缘由、设计思路, 提高对教学的整体把握能力;听课与评课:听课是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方式相对照, 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通过两者相互对照, 汲取对自己有用的教学方法, 发现其他教师授课的不足, 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评课是与同行、专家一起边看边评, 通过团队的相互学习, 可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征询学生意见:教师本着虚心态度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
第三, 合作交流是保障, 合作交流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能各自拓宽视野, 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合作交流以专业教学团队为平台, 教师通过教学学术共同体, 实现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异质互补, 分享知识, 通过教研室的公开课、互相听课、学术研讨等活动, 对教学进行交流, 通过师生互动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知识、能力水平, 从而更好地设计和改进教学。另外, 还可以通过校外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 实现教学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EMEST L BOYER.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2]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涂艳国, 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王晓瑜.极端中创造平衡构建新型学术范式——论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现代教育科学, 2010 (2) .
[4]张婷.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动力.教育研究, 2007 (4) .
3.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三
一、教研互融,提升专业引领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创新教研员队伍管理机制,建立教研员与指导学校相应学科教师捆绑、共栖式成长模式,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引领力,成为教师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
1. 在共研课题中提升研究能力。每年申报省、市教科所年度研究课题时,各学科教研员与基层学校教师共同申报一个课题,教研员为课题主持人或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一同制订方案、开展教研活动,一起搜集素材、分析课题实验及控制变量的有关数据,建立理论模型,撰写阶段性成果等等。多方位、全过程参与,让教研员发现一线课堂中的问题,体验教学的变化与创新,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同时及时推广、分享教科研成果,提高全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除课题研究外,教研员还要参加对口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帮助教师疏理、提炼感性经验,为校际间交流提供资料。通过共研课题,提升自己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此带动教师走上教育教学研究之路。
2. 在同课异构中,寻求专业提升的动力。相对来说,教研员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较多,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与教师分享,使他们也有一个深度的体验,我们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将外地经验和做法呈现于课堂教学。具体说,教研员学习归来后,与一线教师分别设计、教学同一节课,现场学习更有感染力,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学效果的比对,更能激发教师对课堂的研究兴趣,思考更具深度;教学的差异既成为自身课堂教学特色,也成为教师追求有效教学的动力,培养了教师在学习现场中的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进而不断改善自己的研究方式。
3. 对照“两个标准”,提升自身素质。2012年2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为使“两个标准”在全县中小学的贯彻实施,我们率先自主学习,积极参加有关培训,准确把握两个标准的理念与内涵,为后续培训做好了充分准备。近两年,我们全员参加了“‘国培(2012)——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远程培训项目”的培训活动及“‘国培(2013)——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培训活动。参加系列培训,一方面让我们时时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审视、把握基层教师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聚集“最近发展区”,追求教师有效成长
对于原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考核“齐步走”的传统做法,教师们颇有微词。近年来,根据调查,综合教师的工作年限、知识水平、职称等级、教学能力等因素,将全县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分为发展前期、发展期、发展后期几个档次。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每位教师对自身、对学生都有一个切实的思考,明确参训要解决的问题,怀着美好的培训期待都能化为每位教师提升喜悦的切身体验。
1. “青年教师”青蓝工程。学校定时组织新入职教师培训,促使他们迅速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依托县内的知名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教师等人力资源,对青年教师和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实施1-2年的“影子工程”,通过结对帮扶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师傅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教育教学工作上予以指导,而且在青年教师自身的学习上也要予以帮助,让年轻教师在教育人格、教学技能上得以快速发展。
2. “骨干教师”栋梁工程。首先给骨干教师树立前进的标杆,让骨干教师了解一些外地和本地名师的成长经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骨干教师不断进取。其次是根据骨干教师的特点,开展“案例征集”、“问题征集”、“课堂用语、课改用语”推荐、“经典案例”分析、精彩教案学习、课堂实录剖析等活动,通过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等形式,给骨干教师创造成功的台阶,让他们在学习他人的特色和思想中,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三是促进骨干教师持续成长。制定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倾斜政策;实行导师制,为他们指定特级教师或名师导师,时时受到导师的指导和培养;给予展示机会,寒暑假的教育讲堂上,让骨干教师或上示范课或介绍成长经历,展示他们的风采。
3. “名优教师”超越工程。名优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也是教师专业引领的排头兵。因此,我们时时关注名优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使之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第一,建电子书库。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同行,从读书、写作的源头活水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名优教师始终保持旺盛的专业生命力。第二,科研先导,赋予重任。名师必须主持或主研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带一至二名骨干教师。第三,建立学科研究室,发挥示范效应作用。2015年,县政府拨款100万元教育科研经费,全县成立了10个学科研究室,每个学科研究室由一名学科名师挂衔,遴选6~10名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目前,10个学科研究室已挂牌工作,名师带领骨干教师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炼、撰写、发表科研成果在全县推广,极大地影响、带动了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整合资源,助教师成长蓝图变为现实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对此,我们放眼教师成长的大背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指导每位教师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年成长规划,并努力融合培训资源,力指实现教师成长的梦想。
1. 博览群书,夯实从教之基。一个教师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书就是观念的更新、视野的开阔、方法的掌握、教学的创新,这是教师专业发展之“本”。
每年寒暑假,学校向教师们推荐一批必读书目,并要求校长带头读,定期以读书节、艺术节、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今日临西》、临西教育网站等媒体上开辟教师读书专栏,进一步浓厚热爱读书、崇尚读书的氛围。
发挥教研活动的导向作用。如在举办县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素养大赛中,不仅包括教学技能的展示还有教育理论、学科历史、书写、名人轶事、才艺展示等各个环节的测试。从海量阅读中,实现教师由“教书人”向“文化人”的自我嬗变,悄然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和教育素养。
2. 特色研修,磨砺师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而专业技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全县正在开展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活动,我们先后分批组织300余人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山东诸城、潍坊、河南林州等地观摩学习,多次聘请北京、山东、河南等地的专家名师来我县做公开课、作报告,语文“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突破传统经验和做法,实现了自我革新,自我成长。
鼓励各学校创新形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如,县实验中学开展的“板块式专题”校本研修活动,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体,以专题阅读、问题教学、微格教学等形式围绕教学核心问题的解决,有分工有合作,用问题驱动学习——有主题,用差异推动进取——有目的,用技术突破经验——有方法,用共识导向深入——有积淀,实现教师共同发展。
3.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培训实效。“国培计划”是国家层面第一个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资源优质丰厚、规模庞大。我们以校本研修为依托,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有效融合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国培计划”项目功能。如在2015年“国培计划”学习中开展“磨课”活动,以学科教研组或协作组(校际)为单位,网上理论、方法学习之后,筛选一个典型教学课例,先组内个备,通过比较选出主备教师,全组打磨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经课堂教学、调整后将该教学设计传到网上,大家带着自己教学、修改、调整过程中的想法和困惑与各地同行、国培专家进行沟通、探讨,吸取他们的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之后再课堂实践,再上传征求意见……如此经过网下网上、课内课外多轮的穿梭往返、多个回合的精磨细琢,教师的反思力、创造力、生成力、转化力、人际协调能力提升了,也诞生了一节又一节令人怦然心动的精品课程,彰显了“国培计划”项目的引领价值。
4.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篇四
摘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在新课改形势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获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师专业化
发展策略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并受到许多
国家的重视,也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一、教师专业化的涵义及特征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新课改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其实,教师这种职业并不是人人都可胜任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意。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
(一)教师应适应新课改人性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应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
首先,教师应具有厚重的德性、丰富的人性。德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德性的本质是丰富的人性。如果离开了人性而单独强调德性,人就成了仅有躯壳没有人味、没有血肉、没有感情的道德标本。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本,这就带着对人性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学生、走进了教师的生命历程。教师应首先教学生做人,怎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那他本身必须是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教师应充满丰富的情感和人性的色彩,使课堂充满着激情和诗意,从而发挥着以崇高的品德塑造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其次,教师应具备亲近社会、施利他人的素质。这种亲近社会的素质就是用向善的心态看待社会,教育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建设社会、亲近社会、有利社会,而不是教学生如何否定社会、抱怨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价值观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这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价值观冲突。在价值冲突中,教师必须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宣传社会的积极主流思想,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再次,教师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具备做人的思想底色。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说,它可为各个学科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教师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同时,还应具备辩证的思维。在对待具体问题时就能一分为二,能用现代哲学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新课改的种种现象,正确应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课程改革。
此外,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还应把自己放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考察,从多方面、多层次的提升自己的理念和素质,以发挥自己的潜质。而这也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所在。
(二)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除了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外,还包括更高层次的主体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在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现在,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这必然要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越精深,讲课时越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三)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新课改形势下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1)开发课程资源意识的能力,包括课程资源的选择(如教材不仅指课本,也包括音像制品及其他可利用的资源)、课程参与、重构、研究、创新、开发、评价、积累的意识等等。(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并使用信息,发挥信息效益、加强信息协作、增强信息免疫能力等等。(3)改变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过程应稳中有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能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探究学习,并能驾驭课堂,应对教学突发事变的能力。(4)具有教学机智,富有幽默感,能熟练发挥语言(特别是肢体语言)功能的能力,具有极高的语言素养,善于反思、总结,并能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在多阶段、多形式下完成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历来把职业从业能力看作是个人生活中特定时期职业行为的静态的观点,明确指出人的职业从业能力是人一生中一系列连续性的行为过程,职业培训应是一个系统地贯穿人的一生的动态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职后培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课改所倡导的科学的发展观即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更应具备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二)岗位实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的重要基础。
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实践
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岗位实践中逐步完善的。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会自发地把自己专业化发展的重心和出发点放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实践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岗位实践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换句话说,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过程,是形成教学技艺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及不断超越自我的主要舞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能看到,有些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凭直觉进行,靠经验把握的。这种事实让很多教师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为此,教
师应在平凡的岗位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感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教师岗位实践能力应包含三部分:一是对教学内容进
行科学处理的能力。把教学内容,甚至是动态的知识结构网络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生动鲜活的知识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二是教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制作、运用教学课件乃至开发教育软件系统的能力
;三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广大教师应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教学岗位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教
学能力。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实施新课程的进程中,需要广大教师迅速提高教育
教学技能,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岗位实践。岗位实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职后培养的重要基础。
(三)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的重要保证。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不再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来源和权威,要用理论学习来提升专业化水平。终身学习成为促进职后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教学相长”到“终身学习”的历程,是教师个体成为教学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不断超越自我的必由之路。终身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应成为教师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毕生追求。
(四)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的重要环节。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大多都是单纯传授知识型的“教书匠”,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既能体现教师专业的自主性,又能不断促进教书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育人风格,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教师的课题研究与教育专家的教育研究活动所体现的教育研究能力有所不同。教师的研究活动是紧密联系教师岗位的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能力体现。
(五)系统进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职后培养的重要形式。
系统进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性投入。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政策支持力度并逐步改善教师待遇,我国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尽管我国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较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
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上有不少差距。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特别是教育研究能力明显不足。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带给我们崭新的感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传统的在职培训、学历达标等继续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挑战的需求。为此,系统进修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的重要形式。
总之,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块主阵地,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在教师主观个体对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的诉求下,辅之以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两者形成合力,共同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雁
王学兰
合作平等共生——谈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体会
天津教育
2015年第6期
[2]钟智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构建
教师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3]郑友训
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辽宁教育研究
2003年第8期.作者简介:安宁实验石江学校
陈月
5.新教师三年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篇五
(一)幼儿园概况
本园前身是宅科小学附设幼儿园。始于xxxx年,是一所具有近二十年办园历史的幼儿园。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幼教事业的蓬勃成长,于20xx年与宅科小学脱钩,独立建成宅科幼儿园。20xx年宅科小学合并到杨庄小学,我园又借住宅科小学校舍。目前我园是学区学前教育中心。我园为潍坊市一类幼儿园,本园占地面积3923平方米。建筑面积共为426平方米。共设教学班3个,专任教师6人,学历达标率100﹪
二)幼儿园现状
1、现有经验和成绩:
在管理方面,制定各种制度,加强了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各种计划已初步形成体系。不断完善园长负责制。为增强内部活力,制定了奖金分配方案,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近年来我园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她们能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不断增强目标意识。教师在根据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活动的基础发展到了更注重的对幼儿的观察、评估上,有了初步的从幼儿中生成课程意识。
2、存在问题和不足:
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建全管理网络,增强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目标管理更规范、科学,并形成体系。在保教工作方面,还存在重上课轻游戏倾向。(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课改精神学习不够,新的教育理念还没在教师身上内化,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
办园总目标
以科研为先导,深化教育改革,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保教结合的原则,以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促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为突破口,把幼儿园建成教育思想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师资结构合理,幼儿全面发展,教育具有
个性,社会声誉良好的学园、家园、乐园、花园。
一、幼儿发展目标
健康活泼又自信,友好合作善交往,兴趣广泛乐表现,自主发展会探究,学会关爱有责任。
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6.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六
罗志国 于2012年11月23日 南充市信息技术学会年会
播放“Do you know?”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数字电视机、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向用户提供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也称为数字化媒体。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究来拓展自己的专业内涵、增长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专业相对较成熟的境界的过程。
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普遍反映,因为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老师们在学校的工作得不到重视。但是我认为,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只有有“为”才会有“位”,自己不在专业上重视研究、发展,没有成绩、也不能为学校多做贡献,有的甚至在本职教学工作中都不认真、上课应付,课堂也不管,上完课就跑,这样的老师怎么会得到学校的重视呢?虽然我们学科大环境不好,但是只要我们自己重视专业发展,干出一番成绩出来,我们就会有自己的舞台,自己的地位。
通过我对自己这些年来自己专业发展的反思、总结、归纳出几点建议或者说经验,与大家分享,不当之处请大家斧正,下来以后也欢迎个别交流。
一、积极面对、改变心态
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职业理想、能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必将大有作为。
1、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有比其它教师较为突出的优势:信息处理能力强、信息整合能力强、有较好的专业能力等
2、热爱教师职业,关爱学生
3、积极调整心态,适应工作环境和要求,能自我控制情绪,具有稳定、乐观、积极的教育心境
4、能够营造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关于我的一些经历:1995年我考上西南大学计算机系后,根本不想当老师,大学毕业到南充高中工作后,受到南高的罗辉武、青久俊、彭小波、张红艳等一批名师的人格影响,我有了想当好老师,想作名师的冲动,有了职业理想,于是工作有了激情,刻苦学习、认真专研教材、教法,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操作,很快就在南充市教育界形成一定的影响。2002年因为南充十中体制鲜活、硬件条件好,能够给年轻人施展才能的舞台,可以更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更好体现自身价值,我选择离开南充高中这样的国家级示范校,加盟南充十中,那年我25岁,担任南充十中信息中心主任,主管学校信息化一切工作,受校长直接领导。我带领信息中心所有老师开展学习交流,以会代训促成部门教师专业发展,教会了同事,成长了同事,同时也解放了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开展业务学习和工作思考。其中我也感到过工作的辛苦,学生的不好教,工资待遇与经商的同学差距较大,在迷茫中我坚定了做教师的选择,坚持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教师不是一个挣大钱的职业,但也不是一个没钱花的职业,这让我克服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始终把当1名好老师、力争作1位名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孜孜不倦的努力和事业追求中,学校领导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认可,我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几乎年年获得学校表彰,每次时间到点就都评了职称,33岁就评了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34岁就评了四川省青年骨干教师、35岁就评了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有了新的成绩,我就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向更高的目标奋发。在成长中我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在发展,我也拟定了我们信息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展示)工作上去了,形象也上去了,涉及部门、同事的利益,我一定会积极去争取,说法也有份量了。我会尽量减轻他们工作中的杂务,管理微机室等都是给老师们计发了待遇,不该信息中心做的工作,我们敢于说“不”,这当中最重要的是部门同志要团结,要互相补台,而不是互相打压和诋毁,搞个人英雄主义。
二、提升专业素养、正视现状
1、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要求我们老师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软件,快速处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网页和课件等。
对于常用的办公软件,不要局限学生教科书上的一些基本操作,对一些高级技巧和提高办公效率的操作,要做研究和学习,比如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用来打印获奖证书,EXCEL中的表间数据的统计、计算和分析等,POWERPOINT 中的控件的用法(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连线图、组合图形、汉字的笔画书写等);多数据库表的数据操作和维护,简单的程序设计、网页制作(Dreamwear Frontpage)、图像处理(Photoshop cs6、Coredraw、美图秀秀、lightroom 4.2)、音频处理(Goldwave、Adoto audition)、视频处理(会声会影、primere、Movie Maker等)、电子杂志、Flash等,这些都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主要工具软件,要去学的东西很多。
2、提升教学能力水平
我们教师都应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认真准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集体教研、课堂管理、学生习惯、学生作业、考前辅导、考前过关管理)
三、与学科整合、找到出路
1、分析演化过程
A、整合 多媒体投影教室(投影+电脑+实物视频展示台)教师教,学生被灌,学生被动,缺少互动 2003年我校全校实现班班通
B、内化:学习工具 电子白板(资源库、互动)翻转课堂 云教育 课程、终端
2、展示南充十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达标要求、培训和考试
四、与科研结合、改善现状
1、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实验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可以促进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有机会获得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可以接触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同行,可以聆听他们的讲座、借鉴同行的经验,交流自己的观点,拓展自己的学科视野。参与课题研究,能够更大程度地迫使自己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展示在南高、十中申报的课题、机器人创新教育的研究过程、资料)
2、积极参加省、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学习、进修、赛课观摩、集体教研活动等,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师业务素养,为新课改后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基本保证。(认真参与、快乐学习
展示国培课程、作业和活动)
3、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会有一些感悟、反思、经验,我们应该及时把它形成文字。梳理、书写经验总结文章、论文、课题报告,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反思和提升的过程,并积极向各种刊物和教育主管部门投稿,是对自己教学风格的展示,也为自己的评职、晋级提前做好准备。
4、参与编写教辅资料、案例、教学设计、命制各种试题等,可以加深自己对教学大纲的认识、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提升自己教学高度、对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5、争取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上公开课、讲座。作为中学教师,做一个高规格的讲座,本来就很难、这是促进自己系统学习、归纳、总结的一个过程,是对知识的系统建构的过程。有的时候为准备1个小时讲座或公开课,你可能要花几天时间这很正常,也很辛苦,一定要记住这样的“被折腾”的机会不多,一定要好好珍惜和把握。
6、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取较好名次,这也是体现教师的实力和水平,提升自己专业形象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青少年创新大赛、奥赛。(展示任一力、张紫嫣等作品,10人机器人迎面接力比赛获省一等奖)
五、与数字校园建设结合,拓宽出路
学校的校园网络、电话网、监控系统、微机室管理、电视台、网络中心、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信息化管理(门禁、售饭、图书馆里)、家校通等。
提升自己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为才有位,专业强、身板才硬,各级领导、同事对你依赖,待遇自然不会少。当然最好是你们当了单位主要领导了,我们的信息技术也就沾光了。
结束语:
7.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篇七
具体实施办法是:
一、加强培训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对教育职能以及如何进行教育的认识, 关系到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应树立新课程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学生发展观, 着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课程设置、管理、评价等方面理论知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培训对象:学校教师、实验员等专业技术人员。
2、学习时间:一是每月两次的专题培训学习, 由校内外领导、专家和骨干教师主讲;二是自学, 写好读书笔记和学习体会;三是各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 结合学科教学实际组织学习。
3、学习方式:包括集体讲座, 教师自学, 交流讨论, 外出培训, 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和工作反思, 举办百师讲坛等多种培训形式。学校专家工作小组成员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专题讲座。
4、学习内容: (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 (2)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师法、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时事政治等; (3) 教育部门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优秀事迹; (4) 教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5) 新课改理念, 新课改先进经验; (6) 现代教育技术等其他知识。
因高考文理分科, 教师偏科也较严重。要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吸收的能力, 除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 心理学的培训外, 还要做好文学写作、艺术表演、多媒体教学技术、科技常识、日常生活常识、社区服务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指导、音体美劳等多种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尽快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 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5、深入开展“四讲四比”活动, 提升教师的职业责任。“四讲”即是讲奉献, 讲团结, 讲责任, 讲业绩;“四比”即是工资待遇与多数劳动者比, 业绩奉献与优秀教师比, 吃苦耐劳与农民工比, 关爱学生与父母比。在学校营造人人想干事, 人人乐干事, 人人能干事的良好氛围。
6、考核评价。通过查看培训记录、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经验交流、总结反思及工作责任感等确定适当等次。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学习培训活动, 学校教师要对自己所持的教育观念进行提炼、剖析, 舍弃与社会发展、时代潮流、教改方向相悖的旧思想、旧观念;接受以新课程为代表的新思想、新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二、磨炼教学技艺, 打造高效课堂
(一) 磨课意义
“磨”课堂, 就是要培育求真、求善、求美的磨课精神, 磨出师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磨出师生合作交流的默契, 磨出师生理解教材内容的难度和深度, 磨出师生提高自我的高度, 形成“好课多磨”的坚定信念。“磨”教艺, 就是要培养善于吸引学生的亲和力, 善于引领课堂的驾驭能力, 善于钻研教材的理解力, 善于改革创新的创造力。
(二) 磨课方法
“磨”课靠教师自己主动自觉地完成, 每一位教师要以先进的课改理念为指导, 学习其他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的先进方法, 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认真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 认真设计教学过程 (一句话, 一个动作, 一个眼神等都要认真思考) , 及时总结每一节课的优缺点, 不足之处立即改正。每一堂课都要反复思考, 精心设计, 坚持不懈, 定能成功。教师只有把每一节课都看成是一个打磨自己, 提高自己的机会, 才能不断实现“撑杆跳”, 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获得新的发展。
(三) “五个课堂”概念
为了使全校每一位老师都能扎实有序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把课改课分为课改入门课堂、课改合格课堂、课改有效课堂、课改高效课堂、课改理想课堂五个阶梯, 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 适时、有序地逐渐推进提高。
(四) “五个课堂”考核评价办法
1、评价考核的目的意义。
考核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效果,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保证, 促进教师有效备课、上课, 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学习意识,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 为培养“名师”、“研究型教师”奠定基石。2、考核评价办法:课堂考核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双重考核办法, 定量评价采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评分, 定性评价主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程度和效度, 师生默契度和教师的教学技术等给出描述性评价, 结合两个评价评出“五个课堂”中的一个 (评价标准附后) 。
学校不搞赛课活动, 除教研组活动外, 不统一听课评课, 不预先通知, 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认真准备, 教案要反复修改, 专家组成员、联系行政、教研组长和教师随意听课, 当场查看教案、学案、教具等, 做好听课记录、点评、语言评价、打分等工作, 并根据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分数给出“五个课堂”中较恰当的一个, 写在考评记录左下方的综合评价处, 如符合“入门课堂”只需记上“入门”二字即可。教师上课未按规定讲普通话, 定量评价75分以下或是满堂灌 (一节课累计讲授时间超过30分钟) ,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等, 一律打“不合格”。
学校成立专家团队组, 每学期前七周, 听完本组所有教师的课, 第八周检查, 专家组组长检查专家组成员的听课记录, 专家组成员检查教研组长, 联系行政的听课记录, 教学处和教研组长检查本学科教师的听课记录, 检查结果要记载总结。第八周开始第二轮听课, 十五周前完成第二轮听课任务, 同样做好听课的相关记录和考评工作, 十六周检查、第十七周各教研组在专家组成员指导下, 做好本组教师的课改课堂考核工作。专家组成员, 教研组联系行政和教研组长每学期要对本组每一位教师随意听课至少两节及以上, 才能在十七周做出适当的评定。每学期第一周, 教学处要给学校行政和教研组长拿出本组教师的课程表或分年级复印出该学科所有教师的任课表。
三、磨文章, 提高教育研究水平。
作为教师, 要树立教研一体化意识。“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教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就是按规律, 按理论实施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教的过程, 就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 就是验证教研效能的过程, 就是完善并提升教学效果的过程。
作为教师, 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研究课题的基础, 不能发现问题, 就无法构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应该从大量天天接触、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寻找贴近教育教学的问题, 寻找让师生感到亲切, 能引起共鸣和思考的问题, 把教学问题科研化。
思考研究的结果要总结, 要写作, 而经验总结、工作反思、论文写作等是教师工作存在的表达, 是一种能从深层次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方式。所以, 学校要把写文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提升全校教师的写作水平, 采用以下方法:
1、开展论文写作方法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 对部分教师还要耐心指导。
2、每位教师每学期写两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3、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4、鼓励全校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目前, 学校有6个市、区级课题, 多个校级课题, 要求各级骨干教师和“名师”团队成员每年必须参研一个课题, 使教师参研人数达到一半以上。
四、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办法
(一) 考核对象
学校名师团队成员和各级骨干教师。
(二) 考核时间
每年6月至7月。
(三) 考核内容
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或两项发展不可能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必须是教师发展相关内容的全方位, 多角度同时发展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根据教师工作实际制定以下考核内容。
(四) 考核说明
1、学习培训是根据培训出勤、学习笔记和读书笔记确定等级;
师德评价, 教学质量根据绩效考核办法考核;五个课堂按学校专家组制定办法考核;教案检查由教学处检查定等;教学案例每学年不少于4个;论文获奖以证书为准;教育科研按课题研究情况确定;书面发言是教研组和年级组及以上的专题发言稿;计划总结指参与老师当年的专业发展情况要做到有计划、有总结;表彰奖励以证书为准。综合考核70分-80分为合格, 80分-90分为良好, 90分以上为优秀。
2、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学校的重要工作, 专家团队组成员的工作对提高全校教师的素质起着重大作用。
8.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八
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1.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提出的课题
关于何为教师这个问题,古人早已有了精辟的论述。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以说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诠释。仔细思量这句话,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单一的,仅仅是教书匠和讲解员,教师之所以为教师,只是因为其闻道在先,其角色定位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转授给学生。因而在传统意义上,只要一个人熟悉了教材,具备了闻道在先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就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教师。如果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注意教学方式和风格,将课讲得诙谐风趣和深入浅出,就可以赢得好教师的桂冠。
然而,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曾经所谓的优秀教师如今也面临着困惑。我们知道,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和传播呈现出爆炸之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骤增,因而在某些方面知之甚多,教师难免会感到自愧不如。更加之新教材在全国的普遍推广使用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这些都给新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传统的单一的角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角色丛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员’,而且还是‘领导者’‘父母代言人’‘心理医疗者’‘纪律执行家’‘青少年的知己和朋友’等。”其中的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教师若不能清晰地认识并很好地扮演这些角色,就无法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自然就难以胜任新时期的教师工作。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程改革,其实质是一场文化运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双方互动,同进步、共发展的过程。它强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发展,还包含了教师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它在我国的迅速推进,传统教育所形成的许多一直被我们认为是金科玉律的教学观念,已经开始动摇,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也遭到了猛烈的冲击。目前,教育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面对新课改,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了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质疑,乃至对自己的否定。在教师们看来,很多历来所秉承的教学理念现在却遭到了批判,需要重新审视和取舍了;而某些以前不曾重视的事物却被提到了一个神圣的高度,需要认真学习并贯彻了。因此,教师遭遇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很多教师都意识到自己必须进一步深造进修了。其实,教师在这里所谓的深造进修,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说,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都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非比寻常的课题: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与时俱进,根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努力转变观念,从传统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走出来,主动适应新的角色要求,不断更新与发展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新课改同成长,力求使自己从生存和享受的存在状态走向发展的存在状态。
2.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单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受到瞩目的程度看,其重要意义便可想而知。很显然,教师队伍的素质及其专业化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还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及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正如某位学者所言:“教师的专业发展宛如教育改革的推动力或火车头,可以带动其他各种层面的发展与改进。”尤其是在新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条件下,在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助推器。新一轮课程改革,可以说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人文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产生的。我们知道,课程改革将对教育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新课改中,教师承担着课程实施者的角色。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不断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然而,我们目前的现实却不容乐观,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着实令人担忧。据调查,目前教师队伍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群体对教学参考书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他们在课堂上更多地发挥着一个知识搬运工、传声筒的作用,只是单纯地将教参上的知识复制给学生。而一旦离开教学参考书,很多教师立刻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况,更不要奢谈根据地方特点有选择地开发校本课程了。试想,这样的教师素养何以将新课程真正地推向课堂?它必将会严重阻碍课程改革的有效开展,最终势必影响我们国家的百年大计。因此,要想使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必须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教师专业发展是其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对于“教师”这个概念,大家不会感到生疏,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最原始的主体身份。我们谂知教师之为教师的身份,却淡忘了他们首先是一个人的角色。我们一直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但却在无意中旁落了教师也是变化、发展的个体这个事实。其实,教师也有成长发展的需求。富兰和哈格里夫斯也曾指出,“当我们要了解教师发展时,必须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教师是一个‘人’。”通常而言,教师在身心上要比学生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已经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个体。即便“一个教师在生理上都已趋近成熟,但在心智上任何教师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和空间”。而且,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终生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更应该好好诠释这一理念。
解读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区别
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潜意识里自然就会浮现出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其实,要做到真正透彻地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何谓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作为一种思潮,它的兴起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缘于社会各界对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的需求。基于此,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也应该像医生和律师一样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专业人员,而不再是普通的职业群体。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明确说明,是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该《建议》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可以说这时的教师专业化侧重于将教师的职业与其他职业作比较,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专业地位及其提高,而真正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美国,1986年霍姆斯小组发表了《明天的教师》的报告,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则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的报告。在这两份报告中,都强调要重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保证教师能够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因而,由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演进的历程可以得知,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是从两个不同的维度界定的概念。“‘教师专业化’更多地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多地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
2.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教师是专业人员,要有成为专业教育家的期许
教师的专业地位在学术界曾引起很大的争论。在这里,我们强调教师是专业人员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从社会角度来说,有点类似于师生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对教师有高的期许,才能最大限度的地激发教师的潜能,从而使教师朝着社会的期许努力;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只有将自己定位为专业人员并有成为专业教育家的期许,才会以专业人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断地向着理想的自我迈进,最终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专业教育家。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教师究竟是否具备专业人员的资格,更多地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过程中的不断成长。
教师作为教育者,要有持续学习和发展的意识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对无法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而且,美国学者伯克也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概念的基本假设是:‘教师需要持续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教师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有持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意识,不能再固守“学生一杯水,教师一桶水”的陈旧观念;必须明白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已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重新自我定位,建立终身教育和终生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追求新我,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以丰富、专业结构得以完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最终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鉴于教师专业发展之于新课程改革、学校发展、教师自身以及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从而使教师借助新课程改革这一大的社会浪潮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专业发展意识
“小平同志不止一次提出‘解放思想’,当然这是针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行政治体质改革而提出的,但其实这也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的改革,因为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必须首先打个观念仗,树立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师只有在观念层面上具备了专业发展的意识并理解专业发展是自身的发展需求,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持久的工程,教师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意识到专业发展是每时每刻都要做的课题。另外,教师还要意识到专业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更关乎到学生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因为“教师既是社会的代言人,又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是学生的引路人。”,可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身为教师,务必要树立忧患意识,让专业成长成为教师自身的诉求。
2.有效运用教学反思
翻看近几年的教师教育文献,我们会发现“教学反思”是学者们普遍认为的促进教师成长的最有效路径之一。美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波斯纳曾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而且,叶澜教授也曾谈到,“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时刻谨记中国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领会思考之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给自己设定一个基本的要求:“每日三省吾身”。
3.落实教师继续教育
众所周知,教师积极进行专业进修和继续教育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近年来教育界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口号也喊得很响,单从语言层面来看,对教师教育的重视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从现实层面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些口号似乎仅存在于语言形态,很多学校和教师感到口号只是口号,只是说说而已,不必太当真,于是就犯了形式主义错误,根本没有将其落到实处。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何谈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从这种形式主义中走出来,切实认识到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积极选择有助于自我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在学习培训中探究和反思,从而将理念系统与实在系统结合起来,真正落实教师继续教育,最终带动专业发展。
4.积极提倡教师合作
关于合作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古语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随着社会的发展,它逐渐演进到教师成长领域中的教师合作,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更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一种热潮。其实,“强调教师合作背后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背景就是合作与同事关系有助于教师成长这一观念”。日本学者藤田英典也曾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合作文化的支撑,“近年来的教育研究表明,学校成功的决定要因在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关系的有无;教师专业成长的决定性要因也在于校内教师合作关系的有无。学校的专业共同体的成熟度以及这种共同体所拥有的专业文化的成熟度,是教师成长的最大保障”。通过综合古今的思想并联系具体实际,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教师间的交往与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尤其是在现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提倡教师间的合作文化,更是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教师之间通过合作,彼此交换意见并分享经验,从而能够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实现双赢和共赢,实现各自的专业发展。
5.开展教师行动研究
为了改善教育界长期存在的理论研究与学校教育实践之间严重脱节的状况,近年来教师行动研究逐渐兴起并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研并重;教师不仅要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还要成为反思和研究者。因此,无论是出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还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新的角色期待,教师都应该开展行动研究。教师行动研究,“是一种以教育实践者为主体进行的研究,它以研究自己实践中的问题,改善教育实践为其本质”,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行动研究可谓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克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弊端,还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我们知道,教师行动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讨,可以逐渐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并及时对其分析解决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从而使自己告别“教书匠”的身份,成为有思想、有悟性、有能力、有智慧的“学者型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再迈新台阶。
6.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关于教师评价,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师评价就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技能”。由此可知,教师评价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机制,我们应该恰当地运用它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强调对教师的管理和控制,评价的指标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导致教师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较少甚至没有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在课程改革日益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这种评价制度的弊端逐渐凸显。我们必须以此次课程改革为契机,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推动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教师评价作了这样的说明,“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必须充分贯彻新的形成性评价制度,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渐进过程,在对教师的评价上把握好方向,力求做到既立足现在,又兼顾过去,更面向未来,不仅注重教师的当前表现,更要关心教师的未来发展。
【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开题报告11-01
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10-30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07-05
教师专业发展与策略07-10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分类07-14
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08-06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08-11
教师专业发展激励制度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