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地区医疗事业发展(精选9篇)
1.佛山地区医疗事业发展 篇一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如何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看是否具有长远的、战略的眼光和思维,能否抓住机遇,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对发展的思想认识
首先,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医院管理之中,深化对发展的思想认识。其次,院领导精力投入到医院发展上,对医院的发展思想认识到位,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医院谋求发展的关键。其三,感情投入到位。在工作中,一线医务人员与病人保持密切联系,感情到位,也是医院谋求发展,加快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管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医院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用制度来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依据医院建立起的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选人用人制度、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合理的薪酬制度、有效的奖惩制度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狠抓落实,抓出成效,使医疗人才 1
在科学发展的管理模式中创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以更好地促进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通过认真贯彻医院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极大地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认识到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更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推进我院医疗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作贡献。
三、重视人才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争创自身品牌首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组织医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政治思想、法制意识、医德医风建设及医疗技术培训讲座,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广大就医群众。其次,医院安排一线专业医务人员上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请专家到院内指导,应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提高外科技术及医院整体医学技术水平,鼓励大胆探索,刻苦专研,争创自身医疗项目品牌。通过这些有力措施,提升我院的形象和知名度,推进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各科室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我院积极创造条件,想尽一切可行办法,引进先进医疗技术设备,改善各种硬件设施,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其次,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院里开展文化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广大患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人文就医环境,创造了条件。
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构建和谐医患关
系
良好的医德医风,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严格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劳动纪律和工作作风,是正确解决医患关系的有效手段,是保证医院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所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促进医院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作为重点,强化医疗服务能力,规范医疗行为,提升医院形象,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六、加强舆论宣传及监督作用,树立人民医院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加强外科医疗事业舆论宣传及监督作用,这对于医院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否则,就医群众就不了解医院有哪些先进技术及先进医疗设备,所以需要加强舆论对我院医疗事业的宣传作用。首先,需要借助舆论的力量对外宣传医院现有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向社会树立医务工作中的一些典范模范人员和先进事迹;其次,鼓励人民群众对医院医德医风工作进行监督,以此促进医德医风工作的开展,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一流的医疗服务。
2.佛山地区医疗事业发展 篇二
中国卫生事业分布、配置、发展不均衡,资源集中在医院[1]。2009年医院数占总卫生机构数2.2%,村卫生室占69.04%,门诊部(所)占19.91%,卫生院和社会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别占4.3%和2.98%。城乡差别大,城市卫生费用较农村投入大[1];而2009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3.4%[2]。在地域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又存在哪些差异?本文拟研究2007-2009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选出若干数据分析,以期进一步找出影响中国卫生事业及东、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充分发挥社会职能。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2008-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选取若干医疗卫生行业投入、产出指标,各数据采用SPSS数据预处理[3],运用比率分析法、平均增长速度[4,5]分析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医疗卫生的效益。
2 结果
各数据指标结果见图1-5和表1-2。
3 分析与讨论
3.1 投入指标分析
卫生机构规模:从图1和表1看,(1)中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速度最快,机构数年均增长速度达90.57%,2009年较2007年提高5.1个百分点,占全国卫生机构数的33.04%;东部地区仍占全国卫生机构数首位,2009年达36.41%。(2)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卫生机构数以诊所为主;2009年则以村卫生室为主,其次是诊所,再次是卫生院。(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东部地区发展最好,其次在中部地区。(4)从图2看医院等级分布,除未定级医院外,东、中、西部三地区均以二级医院为主,其次是一级医院,三级医院不足8%。(5)从图3看按床位分组的医院数,东、中、西部三地区以核定1-49张病床医院为多数,比例在30-34%间;其次是50-99张,再次是100-199张的医院。2009年拥有500张以上病床的医院,东部占10.3%,中部占7.3%,西部占5.4%,东部较西部多4.9个百分点。提示大型医院在东、西部地区分布差异大。从表1看,中部医院床位数发展速度最快,年均增长速度达11.13%,西部为10.17%,截止2009年东部地区仍占全国医疗机构床位数41.4%,而东部800张以上病床医院达321家,西部地区为114家。(6)从图4看人员分布,东、中、西部地区医院以卫生技术人员为主,2009年约占总人数的70%;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在中部地区医院比例较最高达16.1%,与中部村卫生室占73.2%有关;其次是西部地区。从表1看,三地区卫生职工人数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在12%以上,其中西部年均增长速度最快达16.43%,其中卫技人员年均增长速度达8.1%。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整体仍以东部地区占优势。截止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卫生机构数分布接近33%,东部占36.4%,较西部高5.9个百分点;医院分布均约占本地区的2%;800张以上病床医院,东部占三地区的54.6%;职工数与卫技人员,东部约占三地区的44%。
3.2 社会效益分析
从表2看比率,(1)急诊抢救成功率。2009年三地区抢救成功率均提高达97%以上,其中西部地区较2007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医疗水平提高较快。(2)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分布比,三地区均以城市占比例高,东部最高西部最低;县城则反之。从表1看平均增长速度,(1)诊疗人次数和健康检查人数,三地区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70%和53%以上,其中中部地区较突出,分别达97.06%和67.19%。(2)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东部年均增长速度最高达6.07%,2009年东部占当年三地诊疗人次总数49.4%,日均诊疗8.1人次,较中部地区多3.2人次。(3)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西部年均增长速度最快为8.71%,较东部高0.5为2.6床日。(4)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中部地区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10.16%,2009年三地区均3.1-3.6张/千人。(5)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三地区年均增长速度接近。但实际差别较大,2009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东部约为5,西部为3.6,相差1.4,且城市是县城的2.2—2.5倍。(6)从图5看,2009年,东部地区在入院人数、住院病人手术人次上分别占三地总数的38.6%和48.1%,危重病人抢救人次占34.1%,仅低西部0.7%。投入多产出也大,三地区社会效益产出较大。
3.3 效率指标分析
从表2看,(1)病床使用率,三地均在82-86%间,应加强资源有效利用。从表1看,(1)病床周转次数,三地均呈正向发展,2009年在27-28次数间,提示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良好,发挥着就良好社会效益。(2)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三地均呈负增长,2009年三地平均较2005年缩短0.3日,在10.5日左右。
3.4 经济效益分析
从表2看,(1)百元收入支出。三地区均超101,提示应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2)经费自给率。三地区均小于1,提示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补助。
3.5 偿债能力分析
从表2看,资产负债率,3年来三地比值略升,需加强运用外部资金能力。
3.6 发展能力分析
从表1看,总资产和净资产,三地均以2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快速发展,表明3年来三地资产规模扩张快速且健康发展,但应注意资产结构、质量、发展能力、资源利用、医疗水平和管理能力问题。
4 小结
三年来,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充分发挥社会效益,资产规模扩张快速且健康发展,整体仍以东部地区占优势,以城市占优势。同时三地区医疗卫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补助,需加强运用外部资金能力,注意资产结构、质量、发展能力、资源利用、医疗水平和管理能力。
摘要:研究2007-2009年全国东部医院、中部医院、西部医疗卫生的发展。总体三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资产规模扩张快速且健康发展,整体仍以东部地区占优势,以城市占优势。但需政府补助,须加强外部资金运用,加强资源利用,注重资产结构和提高医疗水平、管理能力。
关键词:东部,中部,西部,医院,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敏,李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1990~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价值工程[J].2012,(26):283-2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355.
[3]朱星宇,陈勇强.SP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M].2011年8月第1版:26-37.
[4]Loren Abdulezer著.Excel求生指南[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3.佛山地区医疗事业发展 篇三
一、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思路。宿迁作为全省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比例最大,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三化”进程最慢的地级市,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是经济发达省份的不发达市份。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我市的医疗卫生事业能够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关键是能够按照中央改革的总体要求,立足宿迁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对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卫生监督、健康教育方面,实行政府主导;对医疗服务领域,实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宿迁的“政府主导”,绝不是政府全包,而是按照“管办分开、医卫分离、医防分设”的改革思路,遵循医疗卫生事业的规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应该由政府办好的公共卫生事业,提高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引导力、控制力、监管力。宿迁的“市场机制”,也不是全盘市场化,更不是“卖光式”改革,不是政府甩包袱,而是采取各种所有制形式,大力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兴办医疗机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千方百计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创造条件。同时,充分发挥好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监管,营造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维护合法权益,把过去投入国有医院的钱,直接补给医患者,补给困难群众,逐步建立全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因此,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提出的衡量医改成功的三条标准,即“看卫生事业是发展了,还是停滞了;看人民群众是否得到了更加优质的、价廉的医疗服务;看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做到无论遇到多大阻力、多少非议,我们都始终坚定正确的改革方向不动摇。
二、完善改革措施,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水平。我们坚持多措并举,狠抓落实,从四个方面完善改革措施,不断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对现存的医疗机构,通过年审的办法,“靠大、靠外、靠强”的方式,鼓励它们加大投入、登台阶、上水平,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做精”。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规模办医”的思路,积极引进市外优质资源兴办上规模的医疗机构,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二是切实抓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办医规模的主体进入社区卫生领域。对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都冠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牌子,做到一视同仁地给予政策支持、资金补助、设备投入。三是全面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通过设立乡镇一级医院的“以奖代投”基金、县以上大医院到乡镇联合办医院、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报销的百分点、省里支持的乡镇医院达标设备可以采取公有民租、县以上医院医护人员评审副高以上职称必须到乡镇医院工作半年以上等措施,进一步加快乡镇一级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对乡镇卫生院,严格要求履行好“制定实施乡镇卫生工作规划、强化基层卫生监督、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做好妇幼保健、开展健康教育、组织药品市场监管、合作医疗管理”等七大职能,做好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坚决杜绝以医养卫、乱收费的现象。四是不断强化各项配套政策的落实。强化医疗卫生单位人才服务和人事代理制度,促进人才规范合理流动。改革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建立起重实绩、讲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在所有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三险”缴纳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大病合作医疗覆盖面,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办法,努力扩大受益面,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医疗卫生改革的成果。
三、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进一步增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动力。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始终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促进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确保各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支出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有所增加。未改制前对公办医院的投入,继续列入各级财政的预算支出范围,而且做到不断增加,但要确保支出符合改革的精神,并按照“三分开”的原则,真正做到“养事不养人”。二是认真用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金。对改制置换的资金完全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准挪用,不准截留,并随着财政好转继续增加。三是坚持用“以奖代投”的办法鼓励各种所有制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继续加大“以奖代投”力度,只要在宿迁大地上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都做到一视同仁,不分所有制形式,一律列入政府帮扶范围。四是继续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对“521工程”的基本建设资金做到逐步到位,日常的事业经费确保到位。五是认真落实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文件,确保政府的让利让费、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六是不折不扣地加大对城乡合作医疗、大病统筹资金的投入。对城市低保户逐步增加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城区镇包括县里的中心镇,逐步推行城镇居民的大病统筹保险,让更多的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七是切实落实各类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对所有医护人员不论所有制性质,均实行职工养老保险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四、加强医疗卫生监管,进一步巩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成果。一是严把“三项准入”关。建立机构准入制度,严格按照规模办医的思路,遵循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与标准,强化机构准入。建立人员准入制度,严格执行执业准入资格,对所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决不允许进入卫生行业。建立技术准入制度,严禁不顾自身办医条件和技术服务能力超范围行医、强揽病人、非法谋利等行为发生。二是加强“两项监督”。加强对医疗药品价格监督管理,加大医疗卫生执法力度,改革医疗和医药价格的形成机制,管住医检费用、药品价格的虚高,严禁乱收费,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加强质量安全监督,严格操作规程,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诚信监督,探索建立医生个人“医德档案”,对故意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医德不良的医生,一经投诉查实的,记录在案,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屡教不改的,坚决曝光,直至取消执业资格。坚决打击无证行医、非法行医、虚假广告以及吃“回扣”等问题。三是完善医疗卫生监督体系,实行市、县、乡三级公共卫生监督体系全覆盖。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委书记)
4.十一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四
“十一五”期间,全区卫生系统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卫生基础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期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XX个,其中医院XX所、卫生院XX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所)、妇幼保健机构XX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所、卫生监督所XX所、村卫生室XX所、其它医疗机构XX所;共有床位XX张,人员XX人,其中卫技人员XX人,全区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XX张,拥有卫技人员XX人。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区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2010年全区新农合参合农民XX万人,人均筹资XX元,参合率达XX%,参合农民住院报销封顶线达XX万元,参合农民实际住院补偿比达XX%。加强结报网络化建设,逐步形成以区合管办为中心、镇合管办和定点医疗单位为终端的网络化结报体系。全面实行新农合财务审计监督制度,自下而上实施资金审计、公示,强化社会和群众监督。
2、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加强疾病防控、卫生
监督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了由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构成的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有效控制了发生在2008-2010年的传染性手足口病及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实现了公共卫生“两个体系”的建设目标,建设成果初步显现。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直报体系,建成网络信息直报点XX个。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得到落实。全面加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建立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的预警机制。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XX和XX‰,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XX%。医疗市场秩序不断规范。食品卫生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开展农民健康教育工程活动,城乡居民群众健康行为逐步养成,居民生活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健康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3、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机构执业行为逐步规范。开展平安医院创建工作,优化执业环境,和谐医患关系。医疗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队伍建设不断有新的进步,医疗服务各项指标有了新的提高。
4、农村卫生体系不断 完善。结合山东省“360”中心卫生院建设工程和“1127”一般卫生院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无危房,设备、人员、技术、管理配套”的“一无四配套”的建设标准,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新建XX处中心卫生院,改扩建XX处中心卫生院,提升了镇卫生院的综合服务功能。自2008年开始全区分三年规划建成XX个标准化村卫生室。通过改建、扩建和重建后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了房屋、布局、设备“三到位”,标示、制度、医疗文本“三统一”,人员、房屋、设备、技术、管理“五配套”。
5、卫生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医疗环境、服务态度显著改观,医院的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得到大力加强,社会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结合“两好一满意”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在全区卫生系统广大医务人员中先后开展了“优秀医师”“优秀护士”等系列评选活动,促进了优秀医学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当前卫生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十一五”期间我区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积存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未消除,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发展不够,影响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1、城乡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还较突出。基层镇(街)卫生院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薄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群众的信任度还不够高。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缺乏,业务素质偏低。我区基层医疗卫生发展仍较滞后,镇医疗机构引进人才难,业务骨干流失多,乡村医生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瓶颈。
3、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因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医养防”、“重医轻防”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还不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手段还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才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处置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亟待提高。在“十二五”期间,急慢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我区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依然严峻,疾病防治任务依然严重。
5.佛山地区医疗事业发展 篇五
医疗卫生事业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领域。卫生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即是党风廉政建设和纠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深刻认识加强医疗卫生行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反腐败斗争六个方面的问题,包括:一些干部高级干部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违纪违法案件频发,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一些损害群众的利益的突出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医药卫生已经成为案件多发的新领域。医疗卫生行业的问题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群众高度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医疗卫生行业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医疗卫生行业要充分认识加强医院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突出重点、标本兼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卫生行业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卫生队伍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卫生行风状况距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比如:有的单位对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认识不深,理解不透、有的虽然有制度办法但落实不够;诊疗行为不规范、乱检查、乱用药、乱收费等问题禁而不绝;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问题还存在反弹现象,形式更加隐秘;有的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宗旨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不认真落实医院管理制度和诊疗操作规范,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这些问题如不解决,严重损害医疗卫生行业形象,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和发展。突出重点,扎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
医疗卫生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着力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惩治腐败,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源头治理的方法和途径,为医疗卫生改革提供有力保证。
3.1 切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预防腐败。推进医疗卫生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把教育、制度、监督等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在统筹推进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惩防并举”全面贯彻反腐倡廉的工作方针,坚持治标和治本、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到惩治于已然、防范于未然。二是要“重点突出”,紧紧抓住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以规范和制约权为核心,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三是要“同步推进”,将惩防体系建设与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使体系建设任务有机融于各项业务工作,在实践中完善体系,通过体系建设防范业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3.2 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大力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廉政教育要结合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在党员干部中扎根,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针对卫生行业的不正之风,加强预防职务犯罪教育,以法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把任前谈话、诫勉谈话和廉政教育结合起来,把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作为干部应知的内
1容进行任前学习和考核,进一步增强廉政教育的效果;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让党员干部易于接受、乐于参加,使教育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4 切实加强行风建设
3.4.1 深入开展医德医风教育。一是要深入开展理想宗旨、职业道德、人文医学和正面典型教育,弘扬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尊重生命、精益求精的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增强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重服务、讲奉献、自觉抵制商业贿赂的良好风气。二是要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和党纪政纪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医疗卫生行业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强化法律意识、纪律观念,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纪律规定,自觉抵制商业贿赂,依法依纪廉洁从业。三是进行警示教育,以案说法,警钟长鸣,充分发挥典型案件的警醒和震慑作用,增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廉洁从业、诚信守法的自觉性。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
3.4.2 规范医疗行为。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医疗工作中,以方便、高效、温馨为原则,改善服务态度、服务环境、服务设施,合理调配科室布局和就医流程,缩短病人等候和各项检查预约、报告时间,全面推行规范服务用语,切实履行首问负责制,杜绝生、冷、顶、硬、推现象。自觉执行国家有关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严格收费管理。认真落实药品、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规定,落实“三合理”制度,实行费用清单制和费用查询制,使患者真正享有知情权,自觉接受病人监督。
3.4.3 从源头治理行业不正之风。随着深化医改的措施的推出,为行风建设源头治理创造了条件。一是推行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规范服务流程、保证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而且当发生医疗纠纷时,临床如今可作为调节或司法判决的技术标准和依据。二是推行国家基本药物管理制度。这是从根本上扭转以药养医、医药补医机制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行风问题的有效途径。三是积极推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为医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6.佛山市的职工医疗保险实施条例 篇六
第一条 在职职工所属的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天内统一到单位所在地的地税部门办理参保、申报和缴费手续;灵活就业人员由本人到户籍所在地的地税部门办理参保、申报和缴费手续。
第二条 医疗保险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在职职工个人缴费部分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按月将缴纳的保险费明细情况告知本人。
第三条 职工在本市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不足规定年限的,应一次性补足差额年限,补缴标准为补缴时的缴费基数的单位缴费部分。
工伤保险中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其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不足享受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规定年限的,需一次性趸缴差额年限的医疗保险费。工伤职工与原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由原单位按办理趸缴手续时的缴费标准缴纳;工伤职工要求终止劳动关系(一次性享受一级至四级伤残待遇并终止劳动关系的除外),办理伤残退休手续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按办理趸缴手续时的缴费标准缴纳。
第四条 各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前已参加本市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视为职工医保的缴费年限,正式开始实施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后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按实际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经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办理调动和单位整体转入的参保人,其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连续工龄视同职工医保的缴费年限。
流动到本市就业参保的人员,按部和省的转移政策执行。
第五条 参保人到外市就业参保的,按国家和广东省的转移政策执行。
第二章 医保待遇核发
第六条 职工在办理本市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时累计职工医保缴费符合规定年限的,从享受退休养老待遇的当月1日起享受退休医疗保险待遇;职工在办理本市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时累计职工医保缴费不符合规定年限的,办理一次性补缴医疗保险差额年限后,自办完确认手续并成功缴费的当月1日起可享受退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七条 失业人员每月按规定签收失业保险金,签收月份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按《办法》有关规定核报,其费用由职工医保基金支付;未按规定签收失业保险金的月份,不能享受职工医保待遇;因疾病住院等特殊情况未能按时签收失业保险金的月份,经所属社保经办机构批准补发该月失业保险金的,可以享受该月职工医保待遇。
第八条 工伤伤残退休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以前(含当月),享受在职职工医保待遇;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次月起,享受退休人员医保待遇。
第九条 一个社保年度内,参保人在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之间转换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居民医保参保人转参职工医保的,且职工医保处于缴费达账状态的,按职工医保待遇核报,若当次基金支付金额超过职工医保年度累计最高支付限额的,超出部分职工医保基金不予支付。若再次发生的医疗费用按居民医保待遇核报。
(二)职工医保参保未过90天等待期,转而参加居民医保的,与居民医保合并连续计算等待期。
(三)居民医保参保人中途参保未过90天等待期,转而参加职工医保的,合并连续计算等待期。
(四)居民医保中从社保年度首月1日起享受待遇或免等待期的参保人,转而参加职工医保的,在其享受职工医保待遇时,免等待期。
第十条 属省内跨统筹地区转入且转移前后缴费年限连续不中断的参保人,免等待期。
7.佛山地区医疗事业发展 篇七
一、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取向。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着眼于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使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基本公共服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这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
1. 保障基本就业。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因为缺乏必要的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的能力和手段,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一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学毕业生除一部分在内地就业外,大部分回到原藉,实现就业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二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城镇就业成为焦点问题;三是近年来内地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大量向西部民族地区转移,增加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就业困难。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问题比内地更加突出,因此,如何保障社会就业就成为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 保障基本养老。
西部民族地区目前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必须重视和采取政策措施解决养老问题。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东部农村地区,也高于城镇地区。同时,随着人口寿命的增长,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四世同堂”现象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弊端。要在西部民族地区逐步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3. 保障基本生活。
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在内地发达地区建立起来,但在一些西部民族地区仍是空白。我国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乃至全国城乡贫困人口中所占比例都非常大,这一特殊人群是全国扶贫攻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人群。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建立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相关法律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又能解决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保证广大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 保障基本住房。
西部民族地区的住房保障有一些特殊性,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少数民族的住房问题也成为一个经常性问题。2009年冬天,新疆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暴风雪灾害,给许多少数民族牧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也使牧民定居问题的重要性凸显。将住房保障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使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5. 保障安全饮水。
西北地区常年干旱缺水,水资源短缺不仅限制了经济发展,还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如今,解决西部偏远山区农民饮水问题的成本越来越高,必须依靠蓄水和移民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6. 保障教育服务。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一般较差,学校布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办学,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有限的教育资源也造成了浪费。此外,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严重欠缺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很大一部分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学生需要通过寄宿学校完成学业,但目前国家提供的寄宿生活补助标准比较低。有的地区还存在教育资金不到位、投入不足、学校硬件配套设施滞后、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因此,要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保证农村教育质量,使农村家庭子女上得起学、上好学,切实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
7.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要健康;幸福不幸福,农合是基础。”医疗卫生条件是衡量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要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努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建设滞后,是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主要瓶颈,须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民生改善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1. 推动交通建设。
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全国其他地区协同发展。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要在中央的支持下,在全国的支援下,切实改善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这也是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结果。同时,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需要克服交通的障碍,推动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能够为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创造条件。
2. 推动水利建设。
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46.6%。但由于山高谷深,缺少水利工程设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1%,远低于全国18%的平均水平,属于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6%。此外,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也很严重,特别是今年发生在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以及发生在新疆等地的洪涝灾害,进一步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对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要切实解决事关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可以选取一些薄弱的关键环节,予以重点支持。
3. 推动能源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要看到,西部民族地区能源在需求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电网、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使用能源的价格政策方面,存在农村与城市同网不同价、能源资源地价格高于消费地价格等现象;三是农村能源问题突出。因此,需制定并实行相关政策,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能源建设,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 推动通信建设。
由于基础差、规模小、起步晚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在人均通信基础设施占有量、电信业务普及率以及人均电信业务消费量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上与内地存在明显差距。同时,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市场需求不旺、用户承受力较低、通信建设及运营成本高、通信企业自身发展困难、通信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等现象。从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不灵和封闭制约着各族人民与外界的广泛交流,制约着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加快通信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多样化的信息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三、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西部地区有366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258个是边远山区县,210个是少数民族县。这些贫困县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的六大贫困区: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风沙化贫困区、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严重流失贫困区、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喀斯特高原丘陵环境危急贫困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封闭型贫困区、西部沙漠高寒山区环境恶劣贫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区位、社会特性和它的可持续发展现状等因素,决定了其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已经成为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足或发展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行为,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主因。而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生态环境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必要的依托。
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属于国家生态服务功能区,良好的生态既是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优势,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全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大规模资源开发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情况,应着重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创造条件参与发展成果制造和分享
分享发展成果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为”的过程。或者说,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要从“被动”向“自为”转变,主动分享其他区域的发展成果。发展成果在两大方向上呈现出非线性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是“水平尺度”的放大,即地理范围的非线性扩大;另一方面呈现出非线性增长,表现为台阶式结构变化。
1. 发展特色产业与特色经济。
在经济发展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特色领域出发,发展特殊产业。
西部民族地区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国家在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应有的支持力度;二是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地方政府与资源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地方政府受益少,资源地居民受益少;三是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存在缺陷。因此,在保障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应在重点选择旅游资源、优势矿产资源、特色生物资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地方和群众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受益,增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
2. 主动融入全国经济体系。
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部民族地区的商品走向全国的成本非常高,内地的人才、资金等经济资源和商品也难以进入西部。在经济区域化发展加剧的情势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区域互动。要深化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动。增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依托内地和对口支援,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发挥外贸对本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来看待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民族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发展机会,应对新的挑战,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五、保障社会稳定
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发展成果的题中之义。
相关研究显示,当前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作用凸显;二是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带来新的矛盾;三是开发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文化冲突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突出因素。
社会稳定既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结果,又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重要条件。社会稳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各族人民的福祉,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以祖国日益强大为后盾,以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有了安定团结的稳定气氛,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才能更好地分享全国发展成果,才能参与制造更多的发展成果。
8.佛山地区医疗事业发展 篇八
关键词:西南地区;医疗器械;融资租赁;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1.医疗器械融资租赁发展的必然性
1.1 国外市场的推动
运用融资租赁工具,加快医院设备配置和更新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在1952年成立了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掀开现代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进程。截止2000年,据《世界租赁年鉴》统计,全世界租赁成交额1978年是410亿美元,1987年是1038亿美元,2000年达到5000亿美元,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1]。随着融资租赁业的不断成熟,当前的市场已远远不能满足租赁公司的需求。而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2011年1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发布第12号令,全文公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其中明确提出“将外商投资医疗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从限制类调整为允许类”。这让国外租赁公司迫切期望打开中国租赁业这一大市场。
1.2 国内市场的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导致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5至2010年,医疗器械行业的总产值逐年稳步提高,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10年,医疗器械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56亿元,同比增长18.32%。医疗作为社会基础服务项之一,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医疗设备陈旧,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医疗的需求,这迫使医院尽快添置医疗设备。但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无疑会增加医院购置资金上的压力。
与此同时,我国融资租赁也在稳步发展。2010年中国融资租赁交易规模约为7000亿元,比2009年增长89%。根据慧聪邓白氏估计,其中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投放额大约300亿元左右。截至2010年底,中国注册运营的融资租赁公司181家,比2008年增加了17家[2]。这就为融资租赁进入医疗器械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西南地区医疗器械融资租赁发展缓慢的制约因素
2.1 市场不成熟
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医疗器械融资租赁业的起步晚,市场还很不成熟。首先,医院对医疗器械租赁缺乏经验,众多租赁细节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租赁公司对医疗器械的租赁业务单一且租赁程序存在许多问题,如忽略租赁期间器械保养、维修的责任与义务划分,导致医院不重视对医疗器械的保护。其次,受医疗环境状况、资金配置不均衡等原因影响,各医院发展两极分化严重。高端医院有充足资金而不需要器械租赁;低端医院虽资金不足有租赁意愿,但对租赁公司而言,其投资风险较大,器械效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2 传统观念
从医院的角度看,“租不如买”的传统消费观念约束了租赁行业的发展[3]。直接购买器械既增加了医院器械投入成本,不利于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又使资本固有化,减少流动现金,使医院资本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也阻碍了租赁行业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在购买器械时,各医院会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去选择不同质量水平的器械,从而降低了医疗水平,进一步加大了西南地区的医院向两极发展的趋势。
从租赁公司的角度看,“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与医院“租不如买”的消费观相冲突,使租赁公司更侧重于在西南地区发展医疗器械的经营性租赁。但医疗器械非同其他投资,它的产出是患者的身体健康,若使用经营性租赁,会降低医疗器械的质量保障,从而降低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不利于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2.3 政府的支持与监管力度不足
虽然西南地区经济水平较低,但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外资流入量不断增加,这既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地区经济秩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政府对新事物的引进和发展更多的是持谨慎态度。医疗器械融资租赁业在西南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地方政府对该行业还不够了解,租赁公司准入制度过严[4],因此提供的支持较少,其监管也存在许多漏洞。
3.发展医疗器械融资租赁的对策建议
3.1 注重医疗租赁行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西南地区医疗租赁市场的不成熟加大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设备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医疗租赁行业应顺应时代潮流,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高医疗器械融资租赁水平,在保证医疗设备治疗质量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医院融资成本,提高租赁公司利润。
3.2 医院应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精神,树立“能租则不买”的消费观念
在美国企业人的经营观念中,有着“收益来源与财产的使用而非拥有”这一观念。医院管理者应学习美国此观念,注重资金的有效利用,将现有部分资金用于更大价值的医疗器械融资租赁,优化医疗设备配置,同时腾出其余资金加强医院其他建设。这既能促进医院综合实力的提升,又能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3.3 租赁公司规范租赁程序,完善租赁业务
在与医院合作之前,租赁公司应认真了解医院的各项情况,不能仅从会计报表等表象去评定合作对象,要综合考虑不同医院的发展前景与盈利能力,以及医疗器械在该医院的实际应用效果。同时完善租赁业务,开展除简单租赁业务之外的其他租赁业务,如委托租赁、杠杆租赁等,维系与医院的长期合作关系。减少甚至禁止经营性租赁在医疗器械租赁中的应用,提高医疗质量。
3.4 加强地方政府的支持与监管力度
地方政府应积极了解医疗器械融资租赁,在政府采购医疗设备时可优先考虑融资租赁,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支持该行业进入西南地区,推动当地经济与医疗事业的共同发展。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医疗器械融资租赁业务开展程序,改善医疗卫生融资租赁环境,加强对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监管力度。(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于 方.美国现代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当代医学,2006(11):36.
[2]中国医疗设备租赁市场现状[Z].中国化工市场七日讯. 2011
[3]陈娜.美国现在融资租赁业发展对我国医疗设备租赁的启示[J].中国药业,2008,17(20)
9.佛山地区医疗事业发展 篇九
——卫生部部长高强
(2005年7月1日)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党风政风建设,看社会和谐公平。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是摆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系统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强调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遵循“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原则,努力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我国卫生工作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毛泽东同志早在1965年,就明确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卫生工作和人民健康。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医疗卫生部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出席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时指出,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卫生事业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1997年和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推动了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新一届党中央强调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公共卫生建设工作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党中央、国务 院领导多次强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加强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并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在历届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国卫生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71.8岁(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7、61、49岁);婴儿死亡率,建国初为200‰,目前下降到25.5‰(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30‰、112‰);孕产妇死亡率,建国初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50.2/10万(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8/10万、410/10万、700/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第二,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全国现有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30万个。2004年,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327万张,平均每千人3.1张(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每千人3.6,0.8,1.7张),卫生人员总数525万人,平均每千人有执业医生1.5人(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2.7人,0.4人,0.2人)。此外,还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8万人。一个遍及城乡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起来,药品的生产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民众的医疗卫生需要。
第三,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目前,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有1.3亿人,享受公费医疗的职工约有5000万人。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县,开展了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愿参加筹资、以大病补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5年参加试点的农民人数达1.56亿人。
第四,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在我国历史上,传染病曾经是严重 2 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上世纪50年代,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人数居于全国人口死因中的第一位。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下降到第9位,并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等重大传染病。我国虽然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但多年来成功地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2003年我们战胜了来势凶猛的非典疫情,近两年又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向人类的传播。我们正在认真落实各项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严重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第五,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是一个国家卫生保健的重点,其健康水平代表着人口的总体健康状况。我国历来重视和关心妇女儿童健康问题,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传统生育模式已经改变,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目前,全国孕产妇产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0%,住院分娩率(包括在乡镇卫生院分娩)达到83%。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00‰下降到2003年的25.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50-300‰下降到2003年的29.9‰。
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为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也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卫生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赞誉我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认真进行反思,就会发现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2003年的非典疫情,使人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差距。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是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国家,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滋生和蔓延,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将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 3 局面。目前,我国在中央、省、市、县四级都设立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约20万。但不少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高水平的人才;设备不齐全,缺乏必要的检测检验设施;乡村两级缺乏稳定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约有一半的经费靠机构自己创收。这种状况难以有效控制重大疾病的流行,传染病患病人数仍居高位,结核病、肝炎等传统型传染病仍在威胁人民的健康。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结核病患者人数约450万,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约200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估计占全世界三分之一。血吸虫病患者约有85万人。在不少农村地区,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非典、人间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又加重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居民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种。根据调查,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糖尿病患病率为2.6%。因患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已经列在我国人口死因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全国现有精神障碍者约1600万人,患病率达13.47‰。我国出现了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严重疾病同时并存的多重疾病负担的状况。
第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显著特点,一是突然发生,猝不及防;二是涉及面广,影响巨大,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除了重大传染病传播蔓延以外,还有突发自然灾害、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如火灾、车祸、矿难,以及重大刑事案件、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带来的人员伤害。生物武器、有毒化学武器以及恐怖活动等也存在着潜在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人员伤亡损失。2003年非典疫情的蔓延,就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健全,重大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不完善,卫生部门敏感性不强,应急救治能力不足等问题。非典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 4 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制订了应急预案,在应对机制、人员队伍、技术力量、物质准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有效应对局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有效应对更大范围的突发事件,还需要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责,也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
第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有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充分说明了群众看病难的基本状况。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卫生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卫生事业走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但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这是以影响群众利益和加重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负担为代价的。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加快发展壮大医疗卫生资源。
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水平、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应该是金字塔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使之成为医疗服务的主体和基础。这个体系应比较健全,条件应比较完善,收费应比较低廉,水平能够适应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使群众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再发展一些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以适应不同人群、不同患者的实际需要。而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却走了一条高水平、低覆盖的路子,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我们都大量的采用,医疗卫生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群众患病在当地难以有效就诊,要到外地、到大医院,不仅加重了大医院负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增加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农村和城市社区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和全科医师,即使城市的一些中小医院也缺乏高水平的医生。大医院的功 5 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目前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既造成看病难、看病贵,又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医疗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覆盖面太小。国有企业职工基本参加了医疗保险,但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没有参加。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没有医疗保障。从2003年起,全国开展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目前已覆盖约1亿多人,但筹资力度小,一般每人每年仅30元,保障力度不大。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患病群众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负担。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二。另外,我国的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比例将上升到50%,大约有3亿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必将带来新的健康需求和医疗卫生问题。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2%,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如何保障老龄人口的医疗护理已经成为迫切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四是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的基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收费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占有的资源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运行机制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状况。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为了追求收入而损害群众利益。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1)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7%。2003年抗击非典,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也仅占8.4%。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6598亿元,占GDP的5.6%,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但其中政府投入仅占17%,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其余56%由居民个人支付。在欧洲发达国家,医疗卫生费用约占GDP的10%,其中的80-90%由政府负担。即使是美国那样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医疗卫生服务高度市场化的国家,政府卫生支出也占到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支出的 6 45.6%(2003年)。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相比,泰国政府投入占56.3%(2000年),墨西哥占33%(2002年),都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由于政府投入水平过低,医院运行主要靠向患者收费,从机制上出现了市场化的导向。群众医疗交费,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负担医务人员的工资、补贴,一些医院靠贷款、融资购买高级医疗设备、修建病房大楼,相当一部分要靠患者负担的医疗费用来偿还。
(2)一些医疗机构管理不善,医药费用快速增长。造成看病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看病贵,群众难以承受。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2003年与2000年相比,卫生部门管理的医院院均诊疗人数下降4.7%,可能与非典疫情有关。但院均收入却增长了69.9%。其中,财政补助收入增加占医院总收入增加额的9.4%,医疗收入增加占医院总收入增加额的49.8%,药品收入增加占医院总收入增加额的38.7%。医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不仅加重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也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和卫生行业的社会形象。
(3)卫生部门监管不力。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的倾向,近几年虽有些扭转,但仍不够有力。政府卫生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合理用药、收费标准以及医疗广告等实施有效监管。但目前各级卫生部门都没有专门监管医院的机构,也缺乏监管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人才。另外,目前的公立医院分别隶属于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卫生部门管理的医院仅占全国医院总数的51%,这些都增加了卫生行业监管的难度。
五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我国的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监管难度大。截止2004年底,全国有373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了GMP认证,另有1340家企业未通过认证,共计有5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有12000家,零售企业12万多家。由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实施有效监管。药品作为商品,按一般市场经济规律,药品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应该下降。但我国的药品却出现价格上升,越贵越好卖的反常情况。原因之一是一些企业违规操作。国家审计署对卫生部和北京市所属10家大型医院的药品和高值医用消耗材料的价格进行了审计,也抽查了一些企业,发现不少生产企业虚报成本,造成政府定价虚高。在抽查的5家药厂46种药品中,有34 7 种药品成本申报不实,平均虚报1倍多。某企业生产的一种注射用针剂,实际制造成本每瓶32.07元,申报却达到266.50元,虚报7倍多。有些医疗器材几经转手,层层加价,其中以进口器材最为严重。抽查的6类35种进口高值器材,卖给医院的价格平均为报关价的3.34倍。某规格的球囊报关价每个496.2元,一级代理商批发给二级代理商的价格达到3600元,二级代理商卖给医院时达到7000元,加价13倍多。一些不法药商通过给医生回扣、提成,扩大虚高价格的药品、器材销售。原因之二是现行医院的药品收入加成机制,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医生开大处方。多年来,我国实行医疗服务低收费政策,同时允许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时加成15-20%作为补偿。在计划经济时,由于药品品种少,价格由政府控制,这个机制对弥补医院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品种越来越多,价格差距越来越大,同类药品价格可能相差十几倍,这种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原因之三是替代药品泛滥。按现行药品定价办法,国家批准的新药可以高于成本定价,以鼓励研发新药。但一些企业把一些常用药品改头换面申报新药,从而获得较高的价格。有的同类药品竞达数百甚至上千个产品,替代药品泛滥。多年来,国家多次降低定价药品价格,但群众反映效果不大,重要原因是企业和医院用同类“新药”替代了降价药品。
六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健康的事业,除了各级政府增加投入,不断发展壮大医疗资源以外,也要靠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经济水平低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把群众的医疗需求全部包下来。除了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外,还需要大力吸引社会资源,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府、社会、个人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这种局面并没有出现。据统计,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拥有的床位、设备和医务人员等医疗资源,仍占到全国医疗资源的90%以上,多渠道办医的格局还没有形成。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执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不严格,卫生部门将公立医院定为非营利性,享受政府补贴和免税政策,而对服务收费又失于监管;将民营医院定为营利性,照章缴税,又不给补贴,民营医院难以与公立医院开展公平竞争;二是卫生部门思想不够解 8 放,一些大中型公立医院的股份制改造存在困难;三是一些社会资金进入医疗领域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收费过高,不符合广大群众要求;四是一些民营医疗机构,管理不善,用虚假广告误导患者,又缺乏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群众不信任。
以上几条,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
第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一个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应该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和医用器材供销体系、医药费用价格管理体系、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以及卫生监督管理体系等。从我国国情出发,这些工作仅靠一个部门是管不了,也是管不好的。需要动员政府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但必须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合力。国务院一直强调加强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地方政府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统筹各地卫生资源,规划建设卫生医疗体系,但这项工作一直做得不好。有的规划难以制订,有的制订了规划也难以落实。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别隶属于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当地卫生部门把主要精力只放在本级所属的几个医院,而且是重扶持、轻监管,难以对全行业实施有效监管。
卫生部门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不深、把握不准,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卫生事业探索不够,缺乏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维护人民健康的全局高度推动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勇气和力量。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应不够敏感,决策不够果断,处理不够坚决,甚至有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
上述问题有些是长期存在而未能解决的问题,有些是现阶段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有些是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和谐,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逐步加以解决。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提出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这个任务,涉及各方面的工作,其中卫生事业发展是重要的一环。
第一,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六大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要求我们“建立适应新形 9 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在于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求我们时时刻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尽心尽力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卫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卫生工作做得好,可以有效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反之,就会影响甚至损害群众的利益。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都必须时刻想着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卫生医疗保健问题,制定政策、措施都必须考虑群众的利益,考虑群众能不能受益,受益面和受益程度有多大。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方向,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与健康需求。
第二,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才资源是国家第一资源,良好的国民健康素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旧中国,国力萎缩,民生凋敝,原因之一就是“东亚病夫”的帽子戴了一百多年。国民健康素质从微观上讲是个人体力、智力和心理的社会适应能力,从宏观上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国民健康素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是劳动者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智力、体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世界银行曾经测算,在过去40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中,约8—10%来自于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哈佛大学研究指出,亚洲经济发展的奇迹大约30—40%来源于本地区人群健康的改善。因此,发展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居民健康素质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和健康水平。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10 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使人民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健康,将会失去一切。健康是群众的基本权益,是保持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前提,维护人民健康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奔小康,要健康”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居民健康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国民健康素质已成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那种认为医疗卫生事业是消费性行业,增加卫生投入是增加政府负担的观念是不对的。
第三,发展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我们社会的民主法制应该比较健全,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体现,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充满活力,不同利益关系有效协调,社会管理和组织方式有条不紊,社会秩序稳定有序,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能够妥善解决。卫生医疗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经过抗击非典的斗争,党和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卫生工作支持力度空前加大,人民群众期盼发展卫生医疗事业的热度也空前增强,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空前良好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以及严重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肝炎等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加强对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威胁人民生命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有病无处医、没钱治,损害健康,危及生命,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公平、和谐、安定、有序。
第四,保证群众健康权益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仅是居民和社会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应该把保障群众卫生健康权益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民素质的大局之中,统筹谋划、11 安排、部署。把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作为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医疗服务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差距过大,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影响国民健康素质,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影响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逐步缩小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使广大群众普遍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期望,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三、推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卫生事业应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针,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卫生事业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但有三条基本原则不能变:一是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依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但人口多、人均经济水平低、社会保障能力差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滞后,更不能把维护人民健康的责任推向市场,推给社会和居民。在任何情况下,卫生事业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牟利的工具。坚持了这三条,就坚持了卫生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卫生部门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 12 康社会服务的方向。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我们确定了以下工作思路。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预防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非典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属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必须靠政府组织推动,靠政府制订并落实预防、控制、救治和有效应对措施。降低重大传染病发病率,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衡量政府工作效绩的重要指标。
(二)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主要包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增加政府经费投入,维护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同时,通过制定政策措施,创造宽松环境,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壮大医疗卫生资源。既要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加强卫生行业监管,维护群众就医安全。按照属地化原则,建立不分医疗卫生机构隶属关系,均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实施行业监管的机制,严格医疗资格准入,规范医疗秩序,强化医疗质量评价,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保证群众就医和用血安全。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纠正不正之风,减轻群众负担。
(四)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改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群众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
这四个方面是政府卫生工作必须承担的职责,但不是卫生部门一家可以完成的。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工作,有关部门应紧密配合,团结一致,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为完成上述任务,卫生部门要从四个方面提高能力:一是提高从宏观战略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认识做好卫生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解决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问题。二是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卫生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适应党和政府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希望,破除因循守旧的习惯和作风,积极用改革的思路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三是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做好卫生工作不仅要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又要善于处理好各种复杂利益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处理好医务人员和广大 13 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我们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医务人员也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政府卫生部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维护群众利益,同时兼顾医务人员的利益,既要注重减轻群众负担,又要注意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在治病救人问题上,医生和患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在经济利益上,患者和医生往往存在矛盾。医生要增加收入,患者就要多交费;减轻群众负担,医生就要减少收入。妥善地处理好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和经济承受能力,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来实现自我价值,不能靠损害群众利益等不正当手段来获得自我利益。医务人员付出多、贡献大,应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但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医务人员的收入必须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医务人员以高超的技术、诚实的劳动、良好的服务来取得较高报酬。对以医谋私、违法乱纪,靠回扣、红包等不正当手段增加收入,不仅不能保护,还要坚决反对,严肃查处。四是提高统筹、协调发展卫生事业的能力。切实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加快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城市社区卫生发展,逐步缩小服务差距,实现卫生服务的协调和谐。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必须端正服务理念,增强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把保护群众健康,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基本职责。
第二、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并在逐步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国、纵横贯通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立起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执法监督系统和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有效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共建设2425个项目,总投资108.57亿元,今年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安排2518 个项目,总投资114亿元,今年也将大部分完成。但是,真正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应急救治能力,14 还必须完善功能定位,落实职能责任,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强化信息和指挥系统,加强人员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好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警与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等各项工作。同时,依法加强卫生监督,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评价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监管体系,保护群众利益。
第三、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重点控制艾滋病、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宣传,做好计划免疫工作,防止传染病流行;二是做好疫情监测,准确掌握疫情,有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三是坚决落实国家制订的一系列防治政策,务求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患者身上。防治艾滋病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针对艾滋病疫情比较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我国政府制订并实施“四免费一关怀”等防治政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落实各项防治策略,防治工作出现良好势头。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艾滋病防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的策略和政策措施。
第四、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农村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卫生工作最薄弱的环节。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主要是城乡不协调,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群众看病难,突出是农民看病难。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努力解决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一是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正式启动农村卫生基础建设规划,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用几年的时间,逐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二是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0个县(市)开展了试点工作,有1.56亿人参加,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17%,2004年共筹集资金32.83亿元,有7601万人次获得报销补偿,为810万人提供了健康体检。明年的试点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到2007年,在全国基本推开。三是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医疗管理规范,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每年新增的卫生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制定加大农村卫生投入,改革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为农民提供廉价服务的保障措施。五是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部、15 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联合组织的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已经启动,卫生部与各有关省级政府签定了责任书,支援农村的城市医生也已奔赴受援医院,工作一年,到期轮换,形成制度。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村提供较好的医疗服务,同时培养农村医务人员,提高服务水平。
第五、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近年来,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整体上看,成效不够明显,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公益性质淡化;社会资源进入医疗服务领域不畅,发展不快;医疗服务监管薄弱,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缓慢,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很突出。温家宝总理最近批示:要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医疗服务体制,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欧洲发达国家的高福利型,居民医疗服务基本由政府包下来;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居民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企业担保解决,政府对儿童和老人给予适当补助。这两种类型都不适合中国国情。欧洲的高福利型,我国政府背不起;美国的社会保险型,我国居民缴不起。中国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机构的90%以上为公立医疗机构,如此庞大的公立医院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存在很大矛盾。“手中无把米,叫鸡都不来”。由于财政投入很少,使相当多的公立医疗机构仅保留“公立”的外壳,内部运行机制却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这是图虚名而不求实效。今后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由政府制订统一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确定保留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负责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其余的公立医院可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改制改造成社会非营利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对保留的公立机构,一是数量、规模要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不能“卖光”、“改净”;二是运行机制要体现公益性质,完善保障措施。政府要控制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和收入规模,不鼓励创收。支出要由政府科学核定,给予保障,实行“核定收支,收支挂钩,超收上交,差额补助”的经济机制。
2004年以来,卫生部多次组织论证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的方案,开展医疗机构经济政策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制订降低药品价格、改革药品收入加成 16 机制、降低大型设备诊疗项目价格,降低医用高质耗材价格,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的措施,努力降低医疗总体费用。目前,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了《关于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初步确定了试点城市,争取早日启动,确保试点成功。改革试点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政府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制定政策、严格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二是按属地化原则,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监管,有效解决卫生事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协调问题。三是坚持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实行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加快社区卫生发展,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改革运行机制,增加政府投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调整医疗收费价格,完善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第六,切实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今年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深入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主要针对当前医疗服务管理、医院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方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追求经济利益,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群众经济负担加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监管薄弱等突出问题,通过加强医院管理,改善医疗服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院管理水平。要明确发展方向,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宗旨;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收费管理,降低医药费用;建立信息公开公示制度,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同时,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广泛深入开展“弘扬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的宣传教育活动,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教育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努力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如亲人”,“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努力为病人解除痛苦,减轻负担。
第七,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狠刹不正之风。目前,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行业不正之风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乱收费、拿回扣、收红包、开单提成和药品、器材价格过高。这些问题损害了群众利益,增加了群众就医困难。出现这些问题,有医疗服务思想、观念、作风不端正的影响,有不合理机制的诱导和管理上的缺陷,也有社会上不正之风通过医疗服务这个窗口集中反映出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纠正药品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要求,2004年以来,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中,广泛开展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努力建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的新型医患关系,认真查处红包、回扣、开单提成和乱收费等违法违纪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重点是探索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正之风的途径和方法,健全法制,严格监督。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医疗行业纠正不正之风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标本兼治、坚持不懈,才能收到实效。
四、做好卫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是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在抗击非典疫情过程中,全社会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甘于奉献、战胜病魔的精神应该永远发扬光大。做好卫生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不仅卫生部门责无旁贷,也是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卫生部门肩负着重要责任,应该甘为领头羊,坚持从自我做起,从能够解决的问题做起。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长期以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公安部、商务部、农业部、人事部、民政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对卫生工作给予了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积极协助解决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今后,希望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群众、新闻媒体象关心教育一样关注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共同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体系。
【佛山地区医疗事业发展】推荐阅读:
佛山市的职工医疗保险实施条例10-04
佛山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08-12
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09-20
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09-27
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09-08
佛山人才07-31
关于考察常州等地区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8-28
济南千佛山作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