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2024-09-17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1.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一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8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4课时,前3课时学生知道了人的消化系统的构成,以及食物如何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这节课主要学习消化系统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就能明白,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如何被人体吸收利用。因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有兴致,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收获:

一、仔细阅读,获得新知: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第14页第一段,归纳、分析,可以自己总结:口腔和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功能,胃能吸收部分水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绝大部分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这样不仅归纳总结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归纳总结能力。

二、通过小组的观察活动,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学生分组观察鸡小肠的结构,直观感受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初步体会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观察课件人小肠的结构,深化知识。前面学生已经直观了解了鸡小肠的结构,初步知道了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再次观察热人小肠的结构图,学生能深入了解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顺利总结出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的原因:

1、小肠很长,5~6米。

2、小肠内壁上有很多环形皱襞。

3、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和微绒毛。这些特点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而且,小肠绒毛内有很多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和小肠绒毛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血液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由此,可以深化,生物的所有结构都和他们的功能相适应观念。

四、学生动手制作小肠的结构模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当然,教学中也有不足,在组织学生观察鸡小肠结构时,有的学生嫌脏不愿动手,有的害怕不动手,鼓励、动员不到位。学生观察人的小肠时,观察顺序不对,不知从哪儿下手,总结观察结果,不会归纳,这还需要多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最后的制作模型时,学生太兴奋,秩序有点儿乱,我还需要多学习组织学生的能力。

2.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二

1 企业引进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技术引进风险主要指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所引进的技术领域的不熟悉,技术本身的难度及复杂性,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技术引进没有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

1.1 技术及技术输出方选择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引进对我国而言还是卖方垄断市场,掌握先进技术的技术输出方占主导地位,而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处境比较被动。引进的技术越先进,对企业后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就能奠定更高的起点,使技术赶超更加成为可能,也为企业技术产品的质量、市场竞争能力提供更加充分的保证。

1.1.1 技术辨识风险

由于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技术输出方往往不愿将尖端的核心技术加以转让,企业有可能付了很高的技术转让成本,却只引进了二流的、已淘汰的技术,或是搬回一些质量低劣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成为了企业的一种风险投资行为。如何辨别企业即将引进的技术的先进性成了企业在技术引进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1.1.2 技术匹配风险

企业采取引进新技术方式来弥补自身技术能力不足,有可能由于引进的技术本身不成熟而导致技术转移的失败,也有可能由于引进的技术对企业而言过于复杂而耗费企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技术引进的效益很小甚至亏损。另外企业可能因为某项配套技术未能引进或是核心技术不到位,而使企业的整个技术引进活动成为一盘散沙,或是技术研发无法开展。

1.1.3 供方能力风险

企业在选择技术输出方时,也必须慎重考虑。技术输出方是否能给企业提供持续的帮助也对企业技术引进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技术输出方供给能力不足可能会拖延技术引进的进度,甚至导致技术引进的失败。技术输出方的R&D实力,其母公司背景,技术输出经验,在业界的口碑,近年的业绩表现等等,都可以成为企业选择技术输出方时考虑的因素,如果忽视这些,企业的技术引进活动将存在风险隐患。

1.1.4 政策性风险

企业拟引进的技术是否属于政府政策支持或者鼓励发展的技术领域范围内,也是在技术选择阶段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如果技术引进不能得到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或者优惠待遇,企业就可能在资源、成本方面增加损耗,甚至对一些企业而言,这将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企业技术引进的风险。

1.2 技术就位风险及其成因

当引进的技术将要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时,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企业要承担“技术就位”的风险。

1.2.1 软件环境风险

软件环境的风险可能产生于企业员工技术能力和团队氛围等等。其一,企业人才流动现象严重,企业技术队伍不稳定,无法累积技术智力资源;其二,没有建立起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员技术知识老化,企业现有的整体技术水平不能完成新技术所要求的所有运作环节,导致技术应用被迫延迟或终止;其三,团队氛围也影响着技术是否能顺利就位,如果企业团队氛围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畅,将无形当中提高了企业运作成本,阻碍技术按期就位。

1.2.2 硬件环境风险

硬件环境的主要风险潜伏在基础设施和原材料等方面。一方面新技术与现有技术之间的落差,企业现有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的落后都限制了新技术的投入生产,致使技术无法转化成产品。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投入生产可能缺乏各种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支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无法从市场上取得,供应商的供货时滞也会影响技术就位,影响到企业的大批量生产,致使企业无法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以及造成巨大损失。

1.2.3 供方支持风险

技术输出方的参与程度对企业引进技术的顺利就位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技术输出方的参与程度越高,当企业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越能及时得到可靠的帮助。否则当遇到凭企业自身技术实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没有技术输出方的经验指导,企业的技术引进进度势必延缓,从而影响到后续的工作进展[2]。

1.3 市场投入风险及其成因

我国企业在市场投放方面的失败率较高,承担的风险较大,这和市场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1.3.1 市场调研风险

企业引进技术的目的在于看好该技术的商业化前景,把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来以期获得经济利润。市场调研的困难使企业很难掌握全面的市场信息,使企业无法准确预测引进技术的市场需求规模,而导致错误的生产策略和营销策略,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目标无法达成,技术引进工作濒临失败。

1.3.2 市场反馈风险

企业从投放新产品或服务到收到消费者接受的信息回馈之间有一定的时滞,这让技术引进企业无法快速获得经济效益。企业为引进技术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急需从市场上获得回报以缓解资金压力。如果时滞过长,必将影响企业收回在技术引进阶段投入的资金,由此带来的资金压力又影响着对技术引进的效益评估,从而影响技术引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1.3.3 市场竞争风险

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成果不仅要与现有市场的商品竞争,还要应对竞争对手新技术产品的潜在竞争,相互之间的争夺会使整个产业的获利水平下降,企业技术引进的商业化成果在市场销售阶段可能得不到预期利润,企业将会蒙受巨大损失而需承担债务风险。

2 企业消化吸收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资源缺乏、技术能力不足、引进技术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风险因素的存在,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企业无法顺利实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企业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人。

2.1 资源储备风险及其成因

2.1.1 资金储备风险

据统计,2002年韩国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可达1∶8,而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为1∶0.08,仅为韩国的百分之一[3]。消化吸收资金投入过低,导致我国企业技术消化吸收的效果不佳。企业往往在引进技术及成套设备后,已面临巨大的资金短缺的压力,对于后继的消化吸收资金便常常难以保证。由于消化吸收所需资金一般较多,并潜在着高风险,消化吸收资金的短缺便成了我国技术引进企业的普遍风险。

2.1.2 技术力量储备风险

企业当前的技术队伍是否足够担当起消化吸收的任务也是必须要仔细评估的。国外企业一般比较重视建设高科技的团队环境,每个团队都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并且不断的应用培训或派遣专家短期加入团队,提高团队的技术力量。而我国企业技术团队大多由项目需要临时组成,完成项目后解散,并且不太重视团队的建设。在出现重大技术难题时,如果现有的技术队伍无法顺利攻关,则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将不得不宣告失败。

2.2 技术引进结构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引进的方式包括引进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或生产线等,本文所指的技术引进结构指技术引进中各种引进方式的构成。技术引进结构不合理可能会阻碍企业消化吸收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产生技术引进结构风险。据统计,2004年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的引进合同金额为37.8亿美元,其中技术费为4.2亿美元,仅占设备引进合同金额的11.1%[4],技术费包括用于购买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商标许可等的金额。因为消化吸收主要是对软技术的消化吸收,而不仅仅是对引进设备的掌握。技术费比例过低,企业对设备的软技术的掌握就相对较少,企业对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难度增大,同时企业对物化在设备中的软技术的消化吸收更加困难,企业因此面临巨大的风险。

2.3 知识产权保护风险及其成因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极大。从技术创新方面来讲,知识产权保护了创新者的经济利益,从而有力地激励了创新活动的深入;从技术扩散方面来讲,知识产权则保证了扩散的有序进行。因此,有无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直接影响到消化吸收工作的开展。

2.3.1 产权制度风险

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有待完善。其一,惩罚力度不够,法律规定的赔偿额较低,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其二,执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和力量有限,国内只有少数高院具有较高的专利案件审理能力;其三我国各知识管理部门的人力和物力都相对不足,专利和商标分开管理,分散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效率。

2.3.2 产权意识风险

企业管理层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企业内知识产权常识不够普及。我国仅有华为、中兴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设有知识产权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寥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05年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有2 000多家,仅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5]。从20世纪80年代彩色电视机,到DVD,乃至小小的打火机,都被卷入跨国公司的专利侵权纠纷中,到2005年,我国DVD生产企业已经赔付了30亿元人民币给6C联盟(时代华纳、日立、IBM、松下、三菱、东芝),今后还将陆续支付200亿元人民币[6]。

3 企业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只有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的再创新,才真正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才能保证企业在技术上能持续的开发进步。但是受到企业内部高层战略决策、再创新质量、企业管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企业的再创新道路也是充满风险[7]。

3.1 战略决策风险及其成因

再创新决策包括监测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以获取相关信息和根据战略选择再创新项目。企业进行再创新决策时,对决策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决策者如果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全局性的观点,有可能进行错误的再创新决策。正确的决策是再创新成果的前提,决策是否正确跟决策者占有的信息量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然而,获得信息的成本随信息的完全程度跳跃式增加,为了节约成本,决策者倾向于减少对信息的搜寻。我国不少企业设有专职人员收集整理各种新闻媒介中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往往是零碎的,难以作为决策依据。而已形成的某些行业的信息中心储存有大量的相对完整的信息,但其传递方式不灵活,渠道单一,不易于让人获取。

在进行再创新决策选择项目时,多数企业决策者根据有限的信息,如个别同类企业的技术变化和企业营销人员反馈的市场信息,靠个人的经验做出决策,再创新风险自然增大。此外,在进行再创新决策时,“长官意志”型决策也时有发生,这更加使再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增大[8]。

3.2 再创新质量风险及其成因

3.2.1 生产质量风险

再创新成果有可能受到技术自身的规律限制而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也可能由于技术对生产条件要求过高,导致工艺和其它配套技术的要求的限制,技术无法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另外企业如果不注重与外部相关团体或个人合作,不关注产品标准的制定过程、安全条例的颁发过程等等,也将影响到企业再创新成果的生产质量。如果企业再创新成果不能在质量上有所突破而只是推出同类产品,这就意味着创新产品将大为贬值,再创新的产品盈利前景渺茫,经济效益大打折扣,企业不得不面临再创新投资难以获得回报的窘境。

3.2.2 质量保障风险

再创新的成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了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说是再创新是否成功的一个衡量标准。质量保障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质量检验人员,如果质量检验人员不熟悉国家标准和技术标准,没有熟练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或不具有鲜明的立场,再创新成果的质量将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如果没有准确及时的质量指标反馈系统,质量指标检验难以开展,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就是大事,轻则伤客户、损信誉,重则被索赔、起纠纷。第三,如果缺乏明确的质量检验和规范的质量保证制度也会对再创新成果造成严重影响,再创新成果的质量低下,将会导致经济效益不高,企业的再创新成果则功亏一篑。

3.3 企业管理能力风险及其成因

3.3.1 组织机构风险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员的集合体。因此技术创新归根到底是人力活动的过程,是组织和发挥企业员工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企业进行再创新时,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客观上都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负责和管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设有专门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机构挂牌办公,但这些机构并未通过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而获得应有的职权。就总体而言,企业内服务于再创新的组织结构的缺位是普遍的现象,由于组织机构的缺位或者组织机构的职能发挥不完整、不充分而导致企业损失,造成再创新工作难以开展,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企业再创新风险的发生。

3.3.2 人员流失风险

再创新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铸造的,如果对再创新成果的分配没有妥善解决,对技术人员创新贡献的评价有失公允,不免会使技术人员萌生去意。这样企业就可能面临技术人员出走的同时,技术成果也会随之而去的风险。例如,2001年底,二汽技术中心12名从事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技术人员集体出走,参与安徽奇瑞汽车事业计划,并最终组成一支20余人的技术队伍,成为奇瑞汽车开发设计的中坚力量,这对二汽来说不能不说是巨大的损失[9]。

4 小结

本文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风险按照过程论的方法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见图1),同时讨论了企业在应对这些风险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施青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的趋势与中国的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97-98.

[2]马善记.消化吸收比技术引进更重要[J].瞭望新闻周刊,2005,4(17):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科技发展和科技贸易司,2004年技术引进情况[EB/OL],http://kjs.mofcom.gov.cn/aarticle/bn/bt/200501/20050100338084.html.

[4]赵晓辉,吴琼.中国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2/21/con-tent_3951832.htm.

[5]余斯怡.知识产权在中国,想说爱你不容易[J].经济与法,2006(8):105-106.

[6]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对东风汽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批判[EB/OL].http://www.dajun.com.cn/dongf.htm

[7]周寄中,薛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分类与识别[J].科学学研究,2002,20(2):221-224.

[8]吴涛.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三维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38-39.

3.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三

在活动中,我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4.生物第2周消化和吸收教案2 篇四

1.知识方面:

(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重点难点

1. 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第四课时

1.导言

①知识回顾: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小肠不是消化和吸收的惟一场所,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可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从而导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②请学生回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实验方法,把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性的生理变化拿到实验室中完成,并用学生自己的唾液,自己做实验而且看到非常明显的变化,很有说服力。学生学习了这种实验方法,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受到启发,达到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这种科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给出消化的概念,再说明什么是化学性消化,最后给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

2.对于三种物质的消化,建议按照下列的程序进行

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

3.关于蛋白质的消化 教师课前把瘦肉放在盛有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培养皿里,大约经过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瘦肉逐渐被分解,变成冻状,效果非常明显。然后讲述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可能有的学生会问: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教师可以解答是由于胃黏膜可分泌动液,使胃表面被动液覆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果分泌失常,致使黏液分泌不足,胃壁受胃液的侵蚀,会导致胃溃疡。

4.关于脂肪的消化

教师可以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实验:

第一种方法:

①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mL的清水。

②向1、2号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植物油。

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滴,向2号试管滴入植物油2滴,然后振荡试管。

③向1、2号试管内分别加入胆汁2 mL,振荡。

④观察现象。第二种方法:

①向1、2号试管分别注入1 mL植物油。

②向1号试管注入1 mL清水,2号试管注入1 mL胆汁,分别振荡。

③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发现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5.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以上几种物质的消化,运用范例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6.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的教学 教师可以制作动态课件展示营养物质的吸收。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然后总结归纳出吸收的概念。教师也可以用图和文字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黑板上画出胃、小肠和大肠的示意图,在图的一定部位,注上可以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名称。这样可以把一个抽象的生理过程处理得略为形象一些,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的去向,可以在讲述小肠绒毛的结构后进行讲述,在此可以再复习一下。

讨论:人体在宇宙空间站失重时或人体倒立时,仍可吞食固态食物,并迫使食物违抗地心引力而进入胃内,试说明其原因。小 结:总结本节内容

5.《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分配

2课时

五、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节知识探索课,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在本节设计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学习。例如:消化系统的组成是利用小游戏的形式学习,龋齿是通过播放龋齿形成过程来探究。本节的实验是通过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效果。总的思路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活动完成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六、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大家一定吃饭了吧?吃了什么食物?你知道食物进入你的体内,要进行什么样的旅程么?它的旅程路线,及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历险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6-27消化系统的组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消化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消化道和消化腺分别由哪些器官组成?

3、仔细观察消化系统组成模式图,了解各器官的位置及功能

生:同学们积极阅读后回答第1、2题

师:组成消化道的各器官在人体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接下来将请七位同学上台来,拿着这些卡片以最快的速度站位,哪些同学愿意上来试试

生:学生勇跃上台

师:同学们评判他们站的对不对

生:错了,王晶错了

师:我们再给给她一次机会,请一位同学上来拿王晶这张卡片,你帮肋他站位。

师:这回对了吗?

生:对了

师:我们掌声鼓励同学,接下来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把消化腺的卡片放在相应同学的手里,如果你认为是在消化道内的,你就放在他的消化道器官的手里,如果你认为是在消化道外的,你就放在他的另一只手中,请同学们自高奋勇的上台

生:略

师:这位同学放的对不对?

生:对

师:请大家回去,通过刚才的活动,可以看出,我们每一位同学看书都非常认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想大家会表现的更加出色。你们知道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是什么?

生:牙齿

师:对,它的功能是什么吗?

生:咀嚼和磨碎的功能

师:由于牙齿担负着非常重要的工作,再加上有些人不注意保护它,所以它就会患病,常见的牙疾有龋齿,接下来就请各小组调查你们小组的龋齿发病率

生:调查

师:参与各小组的调查,统计全班的龋齿发病率,用数字来体现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生:谈如何预防龋齿,不吃零食,早晚刷牙等

师:我每天都在刷牙,你知道刷牙也有正确的方法吗?请看资料

生:略

师:请你对照图片深入探究以下题目,进一步认识牙齿

1、略

2、患龋齿的人,会感觉牙痛,是由于伤及了什么部位?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对这一部分内容自学的非常好,在平时同学们可能听老人们说,牙不好的人胃也不好,你认为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我们来研究胃的结构和功能,看看二者有没有关系。首先请同学们指出你的胃在哪里?

生:个人指出自己胃的位置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那么在刚才的自读课文的过程中你对胃的知识了解还有多少?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生:略

师:同学们谈的非常详细,现在同学们对牙不好的人胃也不好,这种说法可以做一判断了吧

生:同意这种观点,也就是平时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

师:那么为了不使我们得胃病,我们还应该在平时注意些什么呢?请看小资料,在看的过程中要将重点做成笔记,一会小组间进行交流

生:观看,交流

师:同学们请分析下面的数据,指出哪一部分消化道中的消化液最多

在每天摄入800克食物和1200毫升水的情况下,消化腺大致分泌以下数量的消化液: 1500毫升唾液,2000毫升胃液、1500毫升肠液,500毫升胆汁,15毫升胰液生:小组讨论分析,小肠,因为唾液进入口腔,胃液进入胃里,肝脏分泌的胆汁进入小肠,胰液进入小肠,肠液进入小肠。小肠内有三种消化液。

师:再请大家观看人体消化道各器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表

探究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生:讨论、分析,小肠,因为在小肠内有有三种消化液有利于消化,通过表格又可以看出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最多。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正确,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一起小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苹果的种子咽了下去。这粒苹果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们在姗姗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姗姗。请你帮这粒苹果种子分析一下:

(1)它在哪里遇到像轧钢机似的怪物?

(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

(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

(4)“死胡同”是什么部位?

(5)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

生:略

6.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六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中规定了4项对科技发展的考核指标, 其中对外技术依存度, 是考核国家、各省、各行业对外技术引进依赖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指标。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对外技术依存度的计算公式是:

技术依存度 (%) =技术引进经费/ (R&D经费+技术引进经费)

从公式表面形式可以看出, 不能简单、绝对地仅凭对外技术依存度的高低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 但是可以断定,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加大R&D强度、降低对外技术引进依赖程度。降低技术依存度的最佳措施, 是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从而加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十一五”期间, 吉林省科技厅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大幅度加大科技投入, 倾斜支持对外科技合作 (协作) 研究。以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科技合作基地、引进国外智力、互派科技团组、参展科博会等活动为载体, 围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开展了大量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为吉林省创新能力提升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及特点

近两年, 吉林省科技厅不断创新实践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多种方式。 (1) 以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为载体, 共同合作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2) 广泛开辟渠道, 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专题活动; (3) 以民间对外科技交流在政府间合作未能覆盖的缝隙地带, 开展补充性科技交流活动; (4) 以“东博会”“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为契机, 广泛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成果推介。

1.1 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 是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载体

“十一五”期间, 吉林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及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 密切关注科技部与各国政府间科技交流的动态趋势, 紧密跟踪科技合作意向的启动与实施, 积极推介吉林省科技优势与潜力, 努力争取科技部对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与资金倾斜支持。 (2) 延伸、放大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在吉林省的政策引导作用, 加大科技投入, 设立了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齐头并进, 多方筹措, 吸纳国内外资源, 促进集成, 强化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十一五”期间, 吉林省获得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9项, 经费11313万元;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年投入呈增长趋势, 5年共立项支持202项目, 累计投入1858万元。

数据来源:根据2006~2010年《吉林科技统计年鉴》汇总计算得出。

数据来源:根据2006~2010年《吉林科技统计年鉴》汇总计算得出。

(1) 我省承担国家级国际科技计划的单位, 基本以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中科院属大院大所为主, 以及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国家队”级别的单位。他们具备整合国内研究力量、共享国际合作资源的能力, 在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中, 能够根据我省重大需求的实际情况,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达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互利共赢的目地。

“十一五”期间, 我省列入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29个项目, 均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吉林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矿业学院合作开展的“天然气水合物孔底冻取样方法及其取样器研究”,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与俄罗斯科学院大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合作的“高分子担载多肽和蛋白药物缓释制剂的研制与应用”等一系列对外科技交流合作项目, 将为双方提供理论研究基础、相关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 促进阶段性研究成果转化和加速实现产业化, 造福于全社会。

(2) 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内容涉及信息、化工、新材料、农业、能源、生态、环保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合作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日韩近邻地区, 项目和经费按合作地区分布如下:与美国、加拿大合作研究77项;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合作研究56项;与英国、德国、法国、瑞典等西欧国家合作研究32项;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合作研究24项;与澳大利亚、新加坡、波兰等其他国家合作研究13项。分别投入经费663万元、570万元、320万元、258万元和110万元。

(3) 我省有能力, 有渠道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共同联合、协作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单位, 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据不完全统计, “十一五”期间, 列入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202个项目按中方单位汇总, 吉林大学共有120项, 占59.4%。其他高等院校有吉林农业大学10项, 东北师范大学8项, 延边大学5项。长春理工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北华大学等分别有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和工作开展的显示。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省农科院等大院大所, 也显示了一定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与开发实力, 长春应化所8项、省农科院5项。

1.2 开展专题式活动, 是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

深入开展专题式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 是吉林省科技厅推进国际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之一。常设科技成果展, 科技成果巡回展, 各类科技合作园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挂牌, 邀请国外高端研发机构、高等院校来吉林省考察, 走出国门寻求国际科技合作 (协作) 切入点, 互派团组参加国际科技论坛等专题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 标志着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活动为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带来了新的契机, 建立了重要载体, 提供了双边、多边共同合作的平台。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有利于集成科技资源和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为吉林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核心竞争, 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 科技成果展类的对外科技交流活动, 其作用是推介各方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 促成双边、多边就能够体现各自科技水平的标志性项目开展交流与合作。“十一五”期间, 省科技厅共开展这样的科技成果常设展、巡回展十余次, 交流展出成果千余项。

(2) 科技合作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类的对外科技交流活动, 为人才、项目、资金的引进, 合作研发的实施, 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其主要作用显示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的综合效应, 能够挖掘出双边、多边科技合作的潜力, 扩大交流与合作的规模, 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质量。

(3) 互派团组考察、参加科技论坛及研讨会类对外科技交流活动, 其主要作用是沟通信息、增进了解, 鼓励相关单位通过广泛的对外科技交流, 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层面, 在自身具有专长的领域, 寻找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结合点, 为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合作奠定基础。

1.3 民间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是政府间合作的重要补充

“十一五”期间, 为填补政府间官方科技合作与交流未能覆盖的缝隙地带, 省科技厅所属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做了相关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补充工作。主要是以我国驻外使、领馆和合作伙伴为桥梁, 疏通吉林省与国 (境) 外科技界、产业界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为中外机构在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提供帮助;邀请国 (境) 外专家到吉林省进行技术交流、讲学、技术咨询与指导;组织科技人员、企业经营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出国 (境) 进行科技考察、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短期学习和留学;组织参加、承办学术研讨会、技术交流会、国际科技展览会等。

1.4 “科博会”为促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的国际交流提供了综合性平台

多年来, 省科技厅连续组织参加了11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以下简称科博会) 、6届东盟博览会、多届深圳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科技展、博览会。尤其是在对外科技交流方面, 更加注重“科博会”的组织和参与。“科博会”以集中时间, 统一地点, 周期举办, 活动多样的特点, 为科技界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科技交流、寻求合作的机会。省科技厅充分利用“科博会”的有利条件, 坚持对外开放, 加强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主动参与“科博会”的各种交流活动。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展览会、专题论坛、经贸洽谈、大型活动及专项交流等。通过积极组织、广泛参与、推介优势、引进外智, 促进本地区、本部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数据来源:根据2006~2010年《吉林科技统计年鉴》汇总计算得出。

2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为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 促进吉林省创新能力提升, 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1 政府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

作为相对固定的国际科技交流模式和载体,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起到了稳定交流合作关系, 促进有效合作的作用。配合其它专项科技计划, 共同促进了吉林省基础性研究储备、科技条件环境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长足发展。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实施, 强化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解决了一些行业的重要技术瓶颈问题, 起到了降低对外技术的依赖、防止技术垄断, 产品替代进口的突破性作用, 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的全面开展, 培育了一批既精通国际科技交流规则, 又精通专业技术知识, 具备国际交流及科技创新双重能力的复合性人才团队。以政府间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吸引了大批了解和掌握国际高端研究机构、知名科学家、前沿技术、国际科技交流规则及惯例等国际信息的海归青年科技人才, 带着在国外有研究基础, 回国后可以继续与外方合作的项目回国创业。80%以上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主要负责人, 中外科技合作园 (区)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的骨干人员都是海归。政府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为他们提供了独立主持合作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平台, 起到了深入挖掘海归人员潜力, 幅射带动我省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向国际化、高端化、年轻化发展的作用。

中外科技园 (区)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设, 为集成中外科技资源、合作研究开发、转化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提供了实施平台。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促进作用巨大。分别开展了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方面的科技优势互补性科技交流与实质性合作。特别是中药产业化基地, 与香港、韩国、日本、俄独联体之间开展了大量双边、多边科技交流与合作,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加强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了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不断投向我省中药基地建设。在前六届“东博会”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专题项目对接会上, 共签约46个项目。仅和记黄埔集团一家, 就向我省中药材筛选和产品研发等项目, 投资金额达到22.45亿元。

2.2 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已经进入互相促进互相支撑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加大科技投入, 强化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不但从公式表面上降低了对外技术依赖程度, 而且促进了吉林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的整体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科技部联合组成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发布的《2010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 在沿海发达省份、东西部发展中省份纷纷大幅度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进步水平大踏步前进的紧迫形势下, 吉林省2010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高了4.63个百分点, 稳居全国第14位, 部分指标有所提升。

数据来源: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10》计算得出。

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 已进入机制化阶段。广泛性、经常性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 在对美加、俄暨独联体、日韩、欧洲等国家和区域, 形成了相对固定成熟的交流与合作模式。通过成果展出、基地建设、人员培训、科技互访、专题论坛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 交流信息、探索合作。使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从几年前的简单国际交往与人员交流, 向实质性的研发合作大踏步地迈进, 扩大和深化了我省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常设科技成果展”类的专题性活动, “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类的交流对接, 将有助于酝酿国际科技合作方向或项目, 有可能催生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促进其发展, 为我省吸收和借鉴国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科技成果、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 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对策建议

有研究表明, 从我国目前的研发水平和经济发展综合环境来看, 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 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 继续加大R&D经费投入力度, 继续强化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在技术引进的同时, 强化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势在必行, 任重而道远。

3.1 大幅度加大R&D经费投入

加大科技投入, 尤其是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 官、产、学、研、用、资各方紧密结合, 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 向技术创新的第四阶段——自主创新阶段迈进。

3.2 巩固、深化与现有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重点强化与美加、俄暨独联体、日韩以及欧洲等区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延续形成牢固稳定的长期科技合作关系。支持海外团组、机构在我省投资、成果推介、产品发布或技术交流等相关活动。积极向欧美等科技发达地区推介我省资源优势和具备的条件, 吸引海外关注我省科技界的发展, 推进我省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3.3 结合我省实际, 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瞄准涉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具有产业化基础的项目和成果, 重点探索交流与合作意向。通过不断创新与努力, 充分发挥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聚集资源、交流技术、合作研发的作用, 积极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

3.4 挖掘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的潜力

发挥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介于“半官方”“半民间”“半社团”之间的身份优势, 补充政府间合作未能覆盖的缝隙地带, 使其为吉林省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起到全方位、多层次的补充作用。

目前,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水平、宽领域、重实效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必将创造出丰硕的成果, 为吉林省创新能力的提升, 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要:文章本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特别是R&D投入强度, 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的观点, 分析了“十一五”期间, 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工作在经费、项目、活动方面的投入, 同时分析了上述投入对促进吉林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对外交流,促进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参考文献

[1].高昌林.如何理解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EB].中国科技统计网http:∥www.sts.org.cn

[2].吴辰, 高昌林.从对外技术依存度看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EB].中国科技统计网http:∥www.sts.org.cn

[3].吉林省科技厅网站.工作动态栏目相关公开信息

[4].《吉林科技统计年鉴》2006~2010年[M].吉林人民出版社

7.消化与吸收教案 篇七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消化和吸收》

本节内容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来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下节课学习消化和吸收过程奠定基础,并且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

①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各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

③运用法探究的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团结协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腺。

我还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说教法、学法 :

现代新课标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处于少年期思维活跃,知识储备量不是很丰富、好奇心强的年龄特征,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讲授式、合作式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七年级学生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充分的利用实验和游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引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我将采用设疑导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略有甜味,这是为什么?自然引入课题这样从生活入手,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启发式,讲授式,合作式突出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来对教学重点的内容进行教学。

首先我提问学生,“我们每天吃东西时,食物是经过身体哪些部位最后被消化的呢?”“食物在哪些部位被消化的?”“它们又是怎样被消化的?如果食物不被消化,我们的身体还能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吗?”等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就会感兴趣的对照书上的图认真思考关于以上问题答案,这样为接下来要讲解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奠定基础。

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容易混淆,自己归纳不全面等特点因此我将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它们分别由哪些部分组成,及其各消化腺分别分泌了哪些消化液,从而让学生明确的了解消化系统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所以我将采用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重点的内容,首先我让学生自愿上台选择写有消化道各名称的小纸片,这些同学拿着小纸片按着消化道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在同学之间依次排列,然后拿着消化腺名称的同学去寻找消化腺对应消化液的同学,剩下的同学在下面做小评委,指正台上同学之间的对错。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他们从游戏中学到知识从而让他们达到印象深刻学而难忘的作用,并且他们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教学重点的知识。

用探究式方法突破难点

根据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维持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掌握与科学有关的各种技能以及让他们理解科学的概念、原则和规则的理解的理念和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的理念和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将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一>提出问题

首先我把准备好的馒头分给学生品尝,体验其中的变化,学生都感觉到了有一丝丝的甜味。接着我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我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将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我提供的这个已知条件,三者联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这样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并由我引导他们推理问题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培养他们善于思考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做出假设

接着我让学生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此时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假设我们的第一个推测是成立的,那你认为馒头的变甜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同学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由此我们得出4种假设。接着我将四种假设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并总结问题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三>设计实验方案

而后我把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变化的影响。每四人为一个小组,明确了自己探究的问题后,对我给定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选择性使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我给定的材料用具有试管、试管架、玻璃棒、馒头块(等重)、唾液、等等,小组内进行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后,我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按自己探究的组在大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每个大组整理出一份总的设计方案准备开始进行实验操作。这样通过明确的分工合作和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的方式来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总结的能力。<四>实验操作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我会到每个小组巡视和指导,并收集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操作,4分钟左右,各小组基本开始水浴加热,此时我叫他们先停下来,然后我将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展示给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己评价并纠正,当然有的需要我的帮助。这样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为今后的规范实验打下基础。<五>试验总结

学生实验完毕后我让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并与黑板上的预测现象进行比较,得出各自的实验结论,各小组经过讨论,分析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实验现象不一样的原因,最后将各小组结论归纳起来可见:馒头的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通过探究式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主动获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形成积极对待科学的态度。并且通过探究式的实验突破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实验完成后我还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让他们养成注意清洁卫生的好习惯。以上是我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四.板书设计

通过综合式的板书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并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一次回顾,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五、结束:

8.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有哪些 篇八

多吃大豆含有钙,这些是植物蛋白很多,对身体有益。所有植物性食物中,只有大豆蛋白可以和肉、鱼及蛋等动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相媲美,被称为“优质蛋白”。

维生素D在食物中含量比较少,鱼类维生素含量很多,可以多吃鱼,鱼肉中所含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而消化吸收后的脂肪酸在血液中可与血胆固醇结合,把胆固醇从血管中带走,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维护身体健康。

牛奶的维生素D含量也非常丰富,所以喝牛奶是补钙的最好选择,既含丰富的钙,还含有其他能促进钙吸收的辅助元素。牛奶中含有钙,可增强骨骼牙齿强度,促进青少年智力发展。 牛奶中的钙最容易被吸收,而且磷、钾、镁等多种矿物搭配也十分合理,孕妇应多喝牛奶,绝经期前后的中年妇女常喝牛奶可减缓骨质流失。

9.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九

1 材料与方法

1.1 复方中草药添加剂

复方中草药添加剂主要成分为金银花、黄芪、黄连、甘草、板蓝根、肉桂等18味中草药 (由新疆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提供) , 粉碎后完全熬制, 弃药渣, 将药液用心机离去杂质后装入事先已洗净并消毒的250mL瓶中, 用胶塞封好, 于121℃高压灭菌15min, 备用。

1.2 有机酸

AKG, 江苏金湖申凯化学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动物

26~28日龄 (长白×大白) 仔猪56头, 雌雄比例约为1∶1, 体重 (6.00±0.50) kg, 由新疆畜牧科学院综合实验基地养猪场提供。

1.4 试验分组与给药

将56头26~28日龄杂交仔猪 (长白×大白) 按产出时间先后顺序分为2类, 各28头;每类按体重和性别等相对一致的原则随机分为4组, 即C组 (对照组) 、A组 (AKG组) 、H组 (中草药组) 、AH组 (中草药组+AKG组) , 各试验组都用灌胃的方法给药。

1.5 测定项目

测定消化器官脏器指数、胃内pH值、血清中各类脂类含量及空肠前、中、后段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

1.6 数据处理

使用SPSSforWindow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 (One-wayANOVA) , 采用LSD法分析差异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消化器官脏器指数 (见表1)

由表1可知:AKG组、中草药+AKG组的胃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中草药组差异极显著 (P<0.01) ;中草药组的肠总重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2.2 胃内pH值 (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级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由表2可知, 中草药+AKG组与对照组相胃内pH值差异显著 (P<0.05) , 中草药组、AKG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

2.3 肠道脂肪吸收情况 (见表3)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由表3可知:与对照组相比, AKG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低度脂蛋白含量、胆固醇含量均差异显著 (P<0.05) 。

2.4 肠道形态 (见表4)

注:与对照级相比, *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表4可知:与对照组相比, 中草药+AKG组的空肠前、中段隐窝深度差异极显著 (P<0.01) , 空肠后段隐窝深度差异显著 (P<0.05) ;AKG组空肠后段隐窝深度差异显著 (P<0.05) ;AKG组、中草药+AKG组空肠绒毛高度均有提高, 差异显著 (P<0.05) 或极显著 (P<0.01) 。

3 结论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单独中草药、单独AKG与中草药结合AKG都可以增强仔猪的消化吸收功能, 而中草药结合AKG组的促进作用从总体上说要好于单独使用中草药组和单独使用AKG组;中草药、AKG与中草药结合AKG都可作为提高和改善断奶仔猪消化吸收功能的有效添加剂。但是要研制生产出新型中草药结合AKG成品添加剂应用于饲料工业还要走很长一段路。试验所遇到的问题会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探讨和验证!

参考文献

[1]OLIN T, JUNJVID H, VonDER D A.Effect of dietary keto acid onintermediary metabolism of nutrients in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during 17-betha-estradiol-induced vitellogenin synthesis[J].Anim Sci, 1992, 42:246-253.

10.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当我们随心所欲地“大吃大喝”时,是否想过我们身体中消化器官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在节日里的诉说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倾听它们的“诉说” 1.活动任务。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5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戴上各自所扮演角色的标志进行“诉说”表演。

2.交流。

(1)解释为什么要将小冬送到医院去?

(2)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才能保证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保持我们的健康?

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小结: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养成合理、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拓展1:调查消化系统疾病 1.布置任务:

调查消化系统疾病,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疾病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引起的?应该如何积极地预防和治疗? 2.与同学交流本组的调查结果,设计图表,对全班同学的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拓展2:制作消化道模型。

教师:食物在消化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消化器官相互连接,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消化道,让我们制作一个消化道模型吧。(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参考P26提示,制作消化道模型。学生展示本组的模型,交流评价。

11.吸收和给予高中作文 篇十一

临近深夜,漆黑的天空中星星眨了眨眼,月亮悄悄藏进了云层中,周围一片静谧,可我的心,却忐忑不安。这么晚了,几道题却毫无思绪,瞪眼、挠头,也没有一点进展。

我独自来到了楼下,想寻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车辆稀少,没有行人来往,这时,远远地看到前方路灯下出现了一个单薄的身影,蹬着三轮车,车上放着一把扫帚,一把铲子,穿着带有“环卫”二字的工作服,脸上冒着汗珠,我顿时明白了这个人的身份。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地坚守在工作的岗位,拿着微薄的工资,还要遭受冷眼,我的内心为之一颤。

看着她慢慢接近我,我低头向前走,装作没有看见,她却上前拦住我。“小姑娘,这么晚了怎么一个人出来了”她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十分关心的神情。“没什么,我只是想一个人出来走走”我看着她布满血丝的眼睛说。她微微一笑,“现在的孩子不容易啊,作业多,压力大,你作业写完了吗”我十分羞愧的说“没有”“姑娘,你要好好学习啊,不然长大后就像阿姨这样,每天早出晚归,累死累活,虽然你们现在也不容易,但好好熬过这几年,以后肯定不会太辛苦的,相信自己,你一定行!”她说完,眼中含满了温暖与柔情。这微笑似一股温暖的春风,荡漾在我的心头,似寒风中的一抹暖阳,给予了我力量。我望着她枯黄的脸,仿佛一朵快要凋谢的花,迎风便会憔悴枯萎……我心中仿佛明白了几分:尽管前方的路还很漫长,尽管这路上崎岖不平,但挺一挺,坚持就可以迎来彩虹……我回过神来,她的身影渐行渐远,空中似乎还回响着她的声音,我心中酸酸的,她的一抹微笑,她的一份执着,早已使她的内心,比茂盛的鲜花,更娇艳欲滴。

我的内心腾起一片力量,我顿了顿,飞快地跑回家,我想,那微笑大概已经将我的思绪修补,像是做了一个“理疗”。我认真思考,最终还是将这几道题做了出来。虽然我苦苦思索,但,不管多晚,我也会坚持下去,因为那一抹微笑,给予了我无穷的力量。

12.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篇十二

关键词:芦苇,Pb,Mn,伪二级动力学方程,Freundlich等温线,生物富集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向水体环境中直接排放或间接输送的重金属,已经超出水域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严重危害水生生物,并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已成为水处理领域的重要课题。汾河水环境同样令人堪忧,从近年来汾河干流多个监测断面结果来看,均超过V类水体,完全丧失了使用价值[1]。

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1种用于污染环境治理的绿色安全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固定、植物挥发和植物萃取等技术。近年来,利用微生物、高等植物等作为载体的植物修复技术被应用于低浓度重金属废水的处理,取得一定的成果[2,3,4]。与传统的物理、化学和工程等修复措施相比,植物修复具有取材方便、分布范围广、成本低、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等优点[5],成为国际上污染环境修复的首选措施。而富集植物的选择是植物修复技术的基础和关键,水培试验又是筛选富集植物直观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结果不但能基本反映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且具有周期短、筛选快速和可控性好等优点[6]。

在控制和修复水体重金属污染的课题中,人工湿地系统是现今为止处理水体重金属污染最具生态价值的方式之一,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加之其具备以上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已成为目前实际运用的1种重要方法[7]。人工湿地中的不同植物对重金属和营养元素富集能力大小不同,要利用植物配置出净化效果好并具有观赏价值的人工湿地,首先要对植物的富集能力有深入认识[8]。由此,笔者对挺水植物芦苇对重金属离子Pb2+、Mn2+的生物吸附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曲线拟合,描述芦苇吸附重金属的过程,不同初始浓度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去除率变化情况及芦苇各器官(根、茎、叶)对重金属离子的富集情况,以期为水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提供实验基础及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为汾河流域水体污染防治和水质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采集山西太原汾河流域长势健壮的芦苇植株及其根茎,洗净后放入1/20 Hoagland营养液中,室温、正常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待其长出新的营养繁殖的植株,选取长势一致的植株进行实验。

1.2 试验方法

1.2.1 芦苇对Mn2+,Pb2+的吸附动力学试验

取约鲜重10 g,长度约20 cm的芦苇植株,分别放于初始浓度为20 mg/L的Mn2+和Pb2+溶液,每组3个重复,分别在10,15,20,25,30,35,50,80和120 min测定的溶液中Mn2+和Pb2+浓度,以ln(qe-qt)对t作直线得到Lagergern一级动力学方程[9,10],以t/qt对t作直线得到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式(1),(2)]来拟合芦苇对Mn2+和Pb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分别为,

式中,K为一级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min-1),K’为伪二级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g·min/mg),qt和qe分别为t时间内和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

以ce/qe对ce作直线可得到Langmuir等温方程的直线表达式,以lgqe对lgce作直线得到Freundlich等温方程的直线表达式[式(3),(4)]来拟合芦苇对Mn2+和Pb2+的吸附,

式中,qmax为最大吸附量,mg/g;ka为平衡常数,L/mg;

式中,kf,n均为常数。

以吸附等温线中的lgqe和lgce为坐标,即可绘制出直线形式的吸附等温线,其斜率等于1/n,截距等于lgkf。1/n称为吸附指数,一般认为1/n介于0.1~0.5之间容易吸附,而1/n>2的物质则难以吸附。

1.2.2 芦苇对重金属Mn2+及Pb2+的吸收富集试验

挑选生长健壮、形态完整、长势一致的植物,重量在10 g±0.5 g,用蒸馏水充分冲洗,然后用吸水纸吸尽表面水分,自然风干5 min,培养15天,Pb2+与Mn2+2种金属离子培养液分别设置0 mg/L,5 mg/L,10 mg/L和20 mg/L 4种浓度,并在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和第十五天分别测定培养液中的重金属含量。

1.3 植物样品金属含量测定方法

植物个体经反复冲洗风干后称量其鲜重。将其根、茎、叶切开,烘干至恒重。各样品粉碎后,过筛,置5 m L浓HNO3中过夜,再经200℃加热10 min后,冷却,再加入HNO3-HCl O4(3︰1)混合酸10 m L,继续加热至浓白烟产生后再蒸至近干,冷却后用0.1 mol/LHNO3溶解并定容待测[10,11]。同时,进行全程序试剂空白试验。最后,所有待测液用火焰原子吸收测定其浓度[12]。

2 结果与分析

2.1 芦苇对Mn2+,Pb2+的吸附动力学曲线拟合

图1是芦苇对Mn2+,Pb2+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由图1可知,芦苇对Mn2+的吸附在35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状态,吸附Pb2+达到平衡状态所需时间较长,需要50 min。

根据动力学方程中的斜率和截距即可分别求得2种方程的理论吸附量qe和速率常数K,K’(见表1),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的决定系数远大于一级动力学方程,并且根据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计算所得的理论值qe接近于实验测得qe·exp值。因此,芦苇对Mn2+和Pb2+的吸附过程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从理论值qe和实验值qe·exp可看出,平衡时芦苇对Mn2+的吸附量略大于对Pb2+的吸附量。

2.2 芦苇对Mn2+,Pb2+的吸附等温曲线

根据Langmuir等温方程斜率和截距得出拟合曲线的参数(见表2)。从中可见,芦苇吸附Mn2+及Pb2+的Langmuir等温方程决定系数较小,但所得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而Freundlich等温方程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85,所以对芦苇吸附Mn2+及Pb2+的拟合较好。芦苇吸附Mn2+及Pb2+的Freundlich等温方程的1/n吸附指数值分别为0.851 3及0.600 3。说明芦苇较为容易吸附Mn2+及Pb2+。同时,说明芦苇在浓度较低时对Mn2+及Pb2+仍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2.3 芦苇对重金属Mn2+及Pb2+的吸收富集试验

2.3.1 初始溶液浓度对芦苇吸附效果的影响

图2、图3分别是Mn2+溶液浓度和Pb2+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由图2可知,芦苇对重金属Mn2+的吸收受溶液原始浓度的影响不大,随着溶液浓度的上升,去除率略微减小,在溶液浓度为5 mg/L、10 mg/L、20 mg/L时,对Mn2+的吸收率分别为81.2%、76.7%、74.3%;由图3可知对Pb2+的吸收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去除率逐渐降低,分别达到75.8%、67.7%、66.1%。比较两组数据可知,芦苇吸收重金属Mn2+的速率比吸收Pb2+速率快,并且去除的效果好。

2.3.2 不同芦苇组织对Mn2+及Pb2+的富集

由表3可知,同一金属在芦苇的各组织的含量不尽相同,同一组织2种金属的含量也存在差别。植物主要通过根系吸收重金属元素并在体内进行再分配,根系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越大,说明根系向茎叶中输送的重金属量越少,也表明重金属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向茎叶中的迁移能力越小。对于重金属Mn2+来说,各组织的含量排序为叶>茎>根,说明芦苇通过根系吸收重金属Mn2+后,能将大部分的重金属转移到茎和叶组织中,在茎叶中富集,说明Mn2+是较为容易由根系向植物茎叶组织转移的元素。对于重金属Pb2+来说,各组织的含量排序为根>茎>叶,说明,芦苇通过根系吸收Pb2+后,大部分富集在根系,少量的转移到茎叶中。芦苇根系富集2种重金属的能力相差不大,茎叶组织对2种重金属的吸收富集差异较大。

3 讨论

从该实验中得出,芦苇对2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都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当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时,芦苇对Mn2+的吸附量大于对Pb2+吸附量,且达到平衡的时间要短,这可能跟溶液的p H值、离子本身的特性、植物根部细胞对离子的选择及离子对植物细胞结构及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等因素有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另外,芦苇对Pb2+的吸附强度要比Mn2+大,但总体来说,对2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都比较强,受浓度的影响比较小。目前,对芦苇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比较鲜见,从沈佳,等[13]对沉水植物菹草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可以看出,菹草对Pb2+的吸附作用受浓度的影响也比较小,而对Cu2+与Zn2+的吸附作用受浓度的影响则较为明显。从蒋新宇,等[14]对毛木耳吸附重金属的研究中可得出,毛木耳对Pb2+的吸附强度对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的响应亦不明显,而对Cu2+、Zn2+Cd2+的吸附量会随浓度变化而有很大的变化,最大吸附量浓度应在50mg/L以下。总而言之,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有离子环境的p H值、反应时间、离子浓度、离子与植物本身的结合方式以及溶液中的共存离子等。

从芦苇对2种金属的吸收实验中可以看出,在0 mg/L~20 mg/L 2种金属离子的浓度范围内,芦苇均能生长,不至于很快死亡,且富集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加。而芦苇富集Mn2+的主要器官是地上部分,符合超累积植物的一般特性。而富集Pb2+的主要部位在根部,说明,芦苇对Mn2+的迁移能力,即抵抗能力,比对Pb2+强。有关研究[15]表明,Mn2+作为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低浓度条件下,对植物根系的生长是有促进作用的,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植物对这种离子的耐性。

4 结语

Freundlich等温方程对芦苇吸附Mn2+,Pb2+的拟合较好,其的1/n值为0.851 3及0.600 3。由此可以说明,芦苇较为容易吸附Mn2+及Pb2+,且吸附量受到溶液中重金属浓度的影响小,在浓度较低时对Mn2+及Pb2+仍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13.色散和吸收介质中的电磁能量密度 篇十三

色散和吸收介质中的电磁能量密度

利用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模型推导出电磁色散和吸收介质中的能量密度,并将该结论应用于计算左手介质中的`能量传播速度,所得结果与实验一致.

作 者:李继军 吴耀德 宋明玉 LI Ji-jun WU Yao-de SONG Ming-yu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0(2) 分类号:O441.6 关键词:电磁能量密度   左手材料   色散   吸收  

上一篇:女神节的文案下一篇:创建无烟医疗卫生单位承诺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