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4-09-11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共15篇)(共15篇)

1.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一

我国绿色施工的发展现状

及推进措施

摘要:在施工阶段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介绍了绿色施工的概念及绿色施工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我国绿色施工发展的原因,展望绿色施工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推进策略。关键词:绿色施工、现状、推进、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建设需求,建筑数量和建设速度前所未有。建筑业承担了转化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有效国民财富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使命。同时,建筑业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资源和能源消耗非常突出,建筑业能否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绿色施工作为建筑业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众多业内人士的共识。但是在绿色施工的实际推行过程中,存在深度、广度不足,系统化、规范化差,口头赞同多,实际行动少等现象,绿色施工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亟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1.绿色施工的概念及意义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工程施工过程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对环境的集中性、突发性和持续性影响,决定了建筑业推进绿色施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绿色施工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绿色施工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主要包含以下4层内容:①尽可能采用绿色建材和设备;②节约资源,降低消耗;③清洁施工过程,控制环境污染;④基于绿色理念,通过科技和管理进步的方法,对设计产品所确定的工程做法、设备和用材提出优化和完善的建议,促使施工过程安全文明,实现建筑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

绿色施工基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工程施工中的具体运用,是强调施工过程与环境友好、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施工模式。绿色施工本身不是具体技术,而是对工程施工提出的更高要求。绿色施工要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以工程承包方为主导,由相关方(政府、业主、总承包、设计和监理)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工程施工的总体水平。

2.绿色施工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绿色施工并不是很新的思维途径,当前承包商以及建设单位为了满足政府及大众对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及减少噪音的要求,为了提高企业自身形象,一般均会采取一定的技术来降低施工噪音、减少施工扰民、减少环境污染等,尤其在政府要求严格、大众环保意识较强的城市进行施工时,这些措施一般会比较有效。但是,大多数承包商在采取这些绿色施工技术时是比较被动、消极的,对绿色施工的理解也是比较单一的,还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运用适当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以系统的思维模式、规范的操作方式从事绿色施工。事实上,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实施定时洒水等这些内容,还包括了其它大量的内容。它同绿色设计一样,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与经济发展等。真正的绿色施工应当是将“绿色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施工中去,将整个施工过程作为一个微观系统进行科学的绿色施工组织设计。绿色施工技术除了文明施工、封闭施工、减少噪音扰民、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等外。还包括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或能源,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

当前。大多数承包商只注重按承包合同、施工图纸、技术要求、项目计划及项目预算完成项目的各项目标,没有运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充分考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技术并未随着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的运用而得到充分的应用。施工企业更没有把绿色施工能力作为企业的竞争力,未能充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3.影响我国绿色施工推进的原因

3.1 公众绿色施工认识不足

绿色施工意识的加强与整个环保意识的加强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当前,包括政策的制定者、业主、设计者、施工人员及公众在内,人们对环保的认识普遍不够,公众环保意识水平仍有待提引。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说的多,做的少;学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而一般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较强,但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在建设项目的建造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作业的特点,以及一线从业人员一般受教育水平较低,他们对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尤为不重视,似乎已经习惯了刺耳的噪声、严重的浪费和一些习惯性的不良做法。3.2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驱动

一些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需要增加建筑成本,如无声振捣。现代化隔离防护,节水节电等对可持续发展有利的新型设备;有利于可持续的建造方法的研究与确定等。承包商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及最高的利润在规定的时间内建成项目。除非几乎不增加费用,或者已经在合同中加以规定,或者承包商在经济上有好处,否则承包商不会去实施与环境或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工作。

绿色施工概念的应用同样可以在施工中产生节约的效果。例如通过减少施工现场的破坏、土石方的挖运和人工系统的安装,降低现场清理费用;通过监测耗水量、在有可能的场合重新利用雨水或施工废水,降低水费;通过施工和拆除废料的重新利用,降低填埋场的额外收费和运输费;通过更仔细的采购以及资源和材料的重新利用,降低材料费;减少由于恶劣的室内空气品质引起的雇员健康问题等等。

当前承包商采用绿色施工技术或施工方法,经济效果并不明显。很多情况下,由于绿色施工被局限在封闭施工、减少噪音扰民、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等目的,通常要求增加一定的设施或人员投入,或需要调整施工作业时间,因此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而一些节水节电措施如果没有系统长期的采用,则由于其节约的费用可能低于其投入而得不到应用。3.3制度措施不完善

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使得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各个部门的标准不同,给执行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当前我国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文明施工的管理,对于绿色施工还没有系统科学的制度来予以促进、评价及管理;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不能以确定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的绿色施工水平。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各项改革仍在进行,如不规范的建筑工程承发包制导致一些施工企业不是通过改进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来提高竞争力;建筑工程盲目压价严重,导致承包商的利润较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3.4建筑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较低

由于建筑施工具有土地附着性、材料加工性、设备依赖性、技术移植性和劳动密集性等特点,建筑业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诸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生产装备制造技术等其他行业先进技术的横向转移和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当时期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同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的现象,企业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而制度化、规范化差,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导致成本上升,绿色施工经济性效果更差,形成恶性循环。

4.绿色施工推进措施

建筑业推进绿色施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因此,迅速造就全行业推进绿色施工的良好局面,是摆在政府、建筑行业和相关企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绿色施工不能仅限于概念炒作,必须着眼于政策法规保障、管理制度创新、四新技术开发、传统技术改造,促使政府、业主和承包商多方主体协同推动,方能取得实效。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推进的措施。4.1 提高民众绿色施工意识

(1)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宣传,加强培训。目前,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仍然不足,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对施工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更加缺乏重视。而对绿色施工意识的加强,离不开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在基础教育中,应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在继续教育中使工程建设各方正确全面理解绿色施工,充分认识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强化建筑工人教育,提高建筑企业职工素质,对承包商进行有利于可持续的行为方面的教育,并使其从中受益。

(2)建立示范性绿色施工项目及施工企业。按照绿色施工原则建立示范性绿色施工项目和绿色施工推广应用示范单位,注重绿色施工经济性效果的比较,用活生生的例子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会起到显著的效果。绿色施工示范项目不应仅仅是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定时洒水,清洁运输等内容,还应包括场地分析与评价、可持续的场地施工方法、结合气候施工、能源的节约、3R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使用,减少填埋废弃物、实施科学管理等综合内容。

(3)建立和完善绿色施工的民众参与制。民众参与制可以挖掘民众对绿色施工的积极性,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绿色推动机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充分了解民众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4.2 加强绿色施工的政策引导

建设主管部门应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实践,加紧制定有关促进绿色施工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依法要求施工企业和有关部门遵守绿色施工的有关规定。可采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增强企业自主实施绿色施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绿色施工评估,对达到标准的施工企业降低税收比例,以补偿采取绿色施工措施增加的费用支出;对达不到标准的施工企业提高税收比例,增加其社会责任成本。另外,应建立一些利于推进绿色施工的制度,鼓励业主将绿色施工准则纳入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中,将环境等责任加入到建设合同中,并在建造期间监督承包商加以遵守。可将一些文明施工管理办法完善为绿色施工管理办法,使其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为绿色施工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4.3 建立健全绿色施工制度体系

科学系统的法规、制度体系是推动绿色施工及其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尚未达到理性的自觉时,需要靠政府部门的参与和引导及切合实际的法规。制定有前瞻性的市场规则和法规体系,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强大推动力,才能激发自下而上的积极呼应。绿色施工的法规可以是环境保护法规的分支及施工现场管理的规定,它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行业、多学科的协商。

目前,我国建筑法规应继续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的规定,技术标准及规范也应继续加强对绿色施工的要求,并不断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进行更新。应建立一些利于推进绿色施工的制度,如针对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可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承包商应在投标书中说明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在工程承包合同中予以覆盖;可提出承包商应通过IS014001环保认证的要求;对于其它社会投资项目则可通过税收、奖励等制度促进绿色施工的应用,鼓励业主将绿色施工准则纳入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中,将环境等责任加入建造合同,并在建造期间监督承包商加以遵守。此外,还可建立绿色施工责任制、施工单位的社会承诺保证机制、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的制约机制;可将承包商运用绿色施工技术的程度,作为工程评标和评优的依据;可将一些“文明施工”管理办法完善为“绿色施工”或“绿色文明施工”管理办法。使其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应进一步完善施工中的保险与索赔制度,为绿色施工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5.结束语

实施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对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施工涉及到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实施绿色施工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施工结合气候,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各种绿色施工技术正是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并完善的。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实施绿色施工,必将会成为社会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

[1]竹隰生,任宏.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施工[J].基建优化,2002,(4):33—35.

[2]申琪玉.李惠强.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21):1634-1638. [3]李牧.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分析[J].中外建筑,2010(9):7l-72.

[4]竹隰生,王冰松.我国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及推广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1):97-100.

[5]肖绪文,冯大阔.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现状分析及推进建议[J].施工技术,2013,42(1):12-15.[6]王有为.中国绿色施工解析[J].施工技术,2008,37(6):1-6.[7]毛志兵,于震平.绿色施工研究方向[J].施工技术,2006(12):108.111.

2.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二

1. 农业机械化的定义及现状

(1) 农业机械化定义为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把先进适用的机械装备和农机技术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最大限度地全方位使用机械动力和电力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如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除草、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 实现节省劳动力,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目标。

(2) 农业机械化现状改革开放以来, 农机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农机装备水平、农机化程度、农机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农机科教、培训、监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截至2007年底, 中宁县农机总动力达31.40万kW;农业机械总值达1.36亿元。全县农林整地、种植、除草、打药、采收等高强度体力劳动基本实现了机械作业, 耕、播、收水平超过了67.2%;大田半精量播种达43%;土地深松, 化肥深施, 秸秆还田面积逐年扩大, 小麦、水稻联合收割机、植保打药机械跨县、乡作业, 全县机防水平超过85%;枸杞、林果整地、行间除草、打药、枸杞烘干等小型、微型机械的研发、试用, 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县、乡、村三级农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农业机械在中宁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推进中宁县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1) 转变观念, 因地制宜,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用先进的机械化生产工具代替人力、畜力, 是人类的技术革命, 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条件。当前我们在重点发展小麦、玉米机收、饲料青贮小型机械的同时, 积极引进特大型、大动力整地机械, 结合本县实际研制枸杞、林果行间除草、剪枝、梳条、采摘、打药、枸杞烘干等微型机械, 最终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

(2) 打破界限, 因势利导, 积极引进先进机械改革农业机械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 坚持国家、集体、联户和农户个人所有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方针, 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所有制形式, 保护农机户的合法权益和积极性, 鼓励和支持发展集体经营形式, 走规模经营的路子, 发展农机集体经济服务组织, 积极扶持农机户的发展, 全方位、多领域实现机械化。随着土地的日趋紧张, 屯地、圈地现象越来越严重, 推沙造田, 推山造田, 推山造园, 推山恢复生态, 引水上山等现象步步升级。因此, 积极动员、引导有条件的公司、企业、集体、个人购买大动力大型机械投入推山造园、造田、造林事业。

(3) 科学选择, 购买研制微型机械在近几年的项目区建设中, 由于耕地面积、项目规模、地形、种植结构、作物种类的不同, 选择、购买、研制先进、适用的现代机械已成为农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科学选择, 认真引导。在收割机方面要选择购买操作轻松、视角好、机体紧凑而轻巧、动力消耗少的, 适应山区、坡地、小块田的搅龙直喂式稻麦联合收割机;在服务农时兼顾效益方面, 要选择割、运、犁四季赚钱, 轻巧、可组合拆装的配套手扶拖拉机和手扶耕整机的微型联合机;对间作田地和蔬菜大棚、果园的作业要选择研制作业前置, 水、旱地都能耕作, 爬坡、过桥、越沟轻巧, 牵引力大、窄幅双履行走、停放平衡, 方便配套抽水、喷药、开沟、碎土、收割等的微型多用机。

(4) 培育基地, 辐射带动周边农机化发展建设总规模万亩 (667 hm2) 以上的中宁县农机化示范区, 实现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等主要生产环节的全程机械化。通过全程农机化示范区的建设, 使示范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0%, 全县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每年平均建设玉米200 hm2、水稻233 hm2规模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基地5个以上, 示范区内80%的耕地由示范基地覆盖,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机化的发展。

(5) . 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政府扶持多元投入的新机制为使农机化总体结构协调合理, 发展速度持续稳定, 必须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的大力支持, 尽快制定农机化发展政策, 推广农机科研成果, 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 结合当地实际, 把农业机械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措施, 加大政策法规对农机化的支持保护力度。设立农机项目资金库, 制定滚动项目发展计划, 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保证国家投入有效。在以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基础上, 县、乡农机服务组织可采取股份合作制方式, 吸纳个人及社会资金进行资本联营, 加快农机产业化经营,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6) 加强组织建设, 拓宽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要建立健全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 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建立以县农机部门、基层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 以乡镇农机站为骨干、农机大户为主体, 农机散户为基础, 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 上下结合、运作有序的农机服务网络体系,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 服务为手段, 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服务机制, 使其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促进农民增收,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 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 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 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协调其他农业投入用于农机化发展, 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农机投入格局的形成。同时, 依法建立和完善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安全质量、维修质量、农机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试验鉴定、更新报废等农机标准体系, 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7)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围绕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随着我国由传统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跨跃, 对农机化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 政府必须围绕科技兴农战略, 重点要在建立适度规模农业全过程机械化示范区, 开发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秸秆还田、生态农业、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研发枸杞、林果整地、行间除草、剪枝、梳条、采摘、打药、枸杞烘干等小型、微型机械等方面加大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 进一步强化科技兴农战略, 建立高标准农田,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装备,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态环境增优, 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使中宁县农业发展为生态农业、效益农业、观光农业。

(8) 农机农艺结合, 构建和谐农业,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广阔空间按照党中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加快完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 推动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提高机械适应性,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适应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推动机械化保护耕作、机械化旱作农业、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构建和谐农业,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三

一、县域教师平均分

第一,县域教师要平均分配。首先要解决教师归属问题,即将教师从“学校人”改为“县域教育系统人”。目前,由于历史的原因,教师编制等都归属于学校,是“学校人”,他们对学校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不愿意离开他们奋斗过的学校。虽然目前相关部门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通过职称等强制要求教师进行流动,但是效果显然一般。可以说,这是隔靴搔痒的做法,解决不了校际间教师差异问题,就解决不了家长择校的问题,也就不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因此,将“学校人”升级为“系统人”是迫在眉睫,这是县域教师能否平均分配的关键。

第二,教学研究部门要对所有“县域教育系统人”进行综合客观评估。评估要成立有专业水准的评估小组,评估内容要包括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育能力、教育年限等可能影响教学成绩的所有因素,评估过程要公正、要透明、要有媒体监督,不能掺杂任何外来因素。客观评估之后,对所有教师按学科进行分层,为县域教师平均分配提供真实数据。

第三,教学研究部门要对所有学校进行客观评估。对学校的评估要全面、要精细,要包括生源质量、学校硬件、学校影响力、校长领导能力等内容。评估之后,将所有学校进行排序,为县域教师平均分配提供客观数据。

第四,县域教师分配部门要拿出公平公正的分配方案。根据教学研究部门的数据,县域教师分配部门要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并将分配方案拿出来全面征询意见,最好通过媒体征询意见,因为分配方案的公平与否直接决定了县域教师平均分配能否进行。当然,对于县域教师平均分配,我们教师要做好奉献准备,县域教育领导要有公正之心。一切为了义务教育均衡,一切为了我们的孩子。这颗博爱之心,可以为县域教师平均分配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可以说,只有解决了教师所属问题,有了教师和学校的客观评估,有了分配部门的公正之心,县域教师分配才能真正做到平均,做到均衡。

二、县域校长民主选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对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为了缩小校际差距,推进县域学校教学水平均衡发展,县域主管部门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校长要民主选举。长期以来,校长都是由教育局任命的,在不少校长的潜意识里,还是把校长当“官”来做的。这就导致有些学校乱象丛生,教育功利,政绩观严重。因此,打破校长任命机制势在必行,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民主选举制。校长应该像村长一样,能上能下,由所在学校的教师选举产生,校长要对学校发展负责,对学校教师负责。这样的校长才会沉下心来做教育,才会全心全意为学校发展和教师服务。

其次,校长要系统培训。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的最高领导,应该具有高超的管理水平。人的管理是最难的管理,校长要系统培训教育学、心理学,掌握现代的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树立高尚的师德品质。同时,校长也是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通过统一的培训,县域各校校长在管理理念、管理思路、管理方法就有类似之处,这为校长流动后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最后,校长要定期流动。校长虽然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但也要定期进行流动。这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传播。既有利于了解县域内兄弟学校的管理模式与特点,还有助于县域内各学校的均衡发展,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长要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再进行系统培训培养,就能逐渐走向成熟,就会更具活力,更具管理力,更有战斗力,然后再定期流动,从而有效推进县域教育均衡。

总之,缩小校际差距,推进县域学校教学水平均衡发展的过程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应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抓住问题的关键:教师和校长。只要我们从教师平均分、校长民主生两个方面着手,大胆尝试,深化改革,县域学校教学水平均衡发展指日可待。■

4.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四

推进示范镇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示范镇现代服务业,抓紧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一是落实优惠政策,认真梳理各项现行政策规定,对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确保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规费减免、财政支持、价格扶持、规范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改革开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二是突出发展重点。引导示范镇加快发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引导传统服务业行业引进新型业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完善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提高旅游发展水平;引导示范镇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鼓励和扶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提高农业发展的保障水平。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抓好示范镇服务业重点领域规划的编制和重大项目的提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服务业引导资金向示范镇服务业项目倾斜,支持示范镇服务业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服务业关键领域和新型行业的发展。建立示范镇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并对入库项目进行滚动管理。筛选一批示范镇服务业项目列入市重点调度项目,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5.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五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

《关于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2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着力提升医学教育层次

(一)推动医学院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统筹调整医学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提高临床医学、中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协同推进省部共建兰州大学医学院(部),支持争创国家级一流医学类专业,培养高层次“精英”医学人才。支持西北民族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医学教育争创省级医学类一流专业,重点培养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等基础类人才。推动河西学院和甘肃医学院加快向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转型,提高培养医学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支持高职医学院校和涉医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医学专业,加大护理和康复专业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二)调整医学教育学历培养结构。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培育和努力争创医学博士点博士授权单位,优化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结构,扩大博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高质量发展本科教育,增量计划倾斜支持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学类等急需紧缺专业。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扩大高职护理类人才供给。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职扩招专项计划,提升在职低学历人员的学历层次。(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三)拓宽优质生源报考医学院校渠道。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临床医学、中医药专业直博生、本硕博连读比例。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支持八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扩大省内医学院校医学一本招生规模,2022年实现临床医学专业省内一本招生。(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二、加快培养医学紧缺人才

(四)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逐年增加培养规模。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医学院校发展规划,健全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深入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动态调整承担院校培养规模,以考生户籍所在市州为单位进行定向招生,加大联合培养力度,学生毕业后履行到定向就业服务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的义务。加快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健全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人社厅)

(五)加快培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在有条件的院校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提高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研究生招生比例,持续扩大培养规模。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加强与省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建设一批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防控策略与措施的学习与实践。(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六)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结合职业需求和专业现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创设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等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医+X”多学科背景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深化基础医学、临床药学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探索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人社厅)

(七)突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挖掘发挥甘肃中医传统优势,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疾病防治类、道地中药材类等特色学科建设。试点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加大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养生、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应用、老年护理等应用型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力度。(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三、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八)改革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教育,发挥医学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深化医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等教育,将中医药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推动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打造医学线上线下“金课”。支持建设临床医学、中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等教学案例资源库,力争入选相关国家资源库。推动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医学生临床实践保障机制。加快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积极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深化学生考试评价方式改革,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九)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依托甘肃中医药大学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编写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加大中医药专业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力度。建设甘肃中医药博物馆,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培养中医思维,实施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进一步完善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构建中医药名师学术传承梯队,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十)推动实施医学教育质量评估认证。着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强化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培养,整体提高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开展临床医学、中医、护理、口腔、预防医学、药学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对质量评估认证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取消相关专业招生资格。对医师资格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低于50%的高校调整招生计划。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基地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认证,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通过率、年度业务水平测试结果等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通过率连续2年排名全国后5%位次的专业基地予以减招。(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强化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在兰州为河西学院和甘肃医学院建立医学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健全教学组织机构,稳定教学管理队伍,妥善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加大对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完善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中心功能,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将人才培养质量纳入临床教学基地绩效考核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疗卫生职称晋升评价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临床教学基地认定审核和动态管理。成立甘肃省医师培训学院,培养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医师队伍。(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

四、推动医学科研教育协同创新

(十二)建设医学教育高层次创新平台。依托医学教育机构及其附属医院,优先布局和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积极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鼓励支持医学教育机构与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及其他组织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或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积极争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加快建设陇药产业创新研究院。(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

(十三)大力提升医学教育基础研究能力。将生命健康、生物安全、临床诊疗、药物研发等医学科研纳入全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省级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医学教育机构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计划专设“医学学科组”,优先在医学教育机构布局基础研究项目,开展科学前沿探索和学科交叉研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

(十四)培育医学创新人才队伍。强化协同育人能力,成立全省医学教育联盟,发挥各院校优势学科和师资团队共同育人力量。在医学教育机构布局建设一批高层次科研团队,聚焦人口健康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协同攻关,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同层次的人员给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配套支持。加大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群体项目实施力度,择优推荐“西部之光”人才项目,稳定支持培养一批医学领域发展潜力好的中青年科学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药监局)

(十五)协同开展医学科技合作交流。支持选派医学青年科研人员到国际知名高校或国内一流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技术协同。依托“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支持医学教育机构瞄准重大疾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和科学前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鼓励医学教育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有关机构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合作开展医学科学研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

(十六)强化医务人员临床实践活动。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要加强医学生的临床教学活动,副高以上职称医务人员每年至少带4—5名高校毕业年级医学实习生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价、科研项目立项和学科带头人等评选中,一般优先使用完成实习指导量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任务量的医务人员。(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

五、着力强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十七)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与临床需求衔接机制,加大全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实现新入职临床医生接受规培全覆盖。支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对面向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依法与其签定劳动合同。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管理,对本科学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与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实现同质化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多层次指导和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制定住院医师培训对象管理规定,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支持健全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

(十八)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落实好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要求,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诊和重症抢救、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课。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推广可验证的自学模式,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扩大继续医学教育覆盖面,鼓励医学院校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通过“面授+远程”等多种形式开展“送教上门”,切实缓解基层医学人员工学矛盾。取消县级及以下医务人员学分分类限制,将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必备内容。加大用人单位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依法依规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保证所有在职在岗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再培训。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体系,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人社厅、省教育厅)

六、健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保障机制

(十九)强化工作落实和考核评价。强化统筹协调,分阶段有步骤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3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卫生健康事业能力显著提高。研究制定考核评价细则,对各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任务落实、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医师资格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进行综合评价。(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二十)健全经费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根据物价变动水平和培养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医学类专业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补助标准。支持各医学院校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调动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出资的积极性。(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6.推进我国绿色建筑施工的措施 篇六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是可持续的建筑工业的重要组成。在施工阶段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绿色施工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

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筑业自身也必须符合国家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

1.1 全面准确理解绿色施工的内涵 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

1.1.1 实施绿色施工的原则。一是要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http://工程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乃至获得市场青睐。所以说,企业在绿色施工过程中既产生经济效益,也派生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加快推进建筑业绿色施工的步伐

2.1 加强研究和积累,建立完善绿色施工的法规标准和制度 我国的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势头良好。部里出台《绿色施工导则》仅仅是一个开端,还属于导向性要求。相关http://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推行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能够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此,《导则》专设“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一章,鼓励各地区通过加快试点和示范工程,引导绿色施工的健康发展,同时制定引导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激励机制。目前,要对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的技术内容和推广重点做进一步研究,逐步建立激励政策,以示范工程为平台,促进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多更快地应用于工程建设。

2.3 加强绿色施工宣传和培训,创造良好运行环境 要大力组织开展绿色施工宣传活动,引导建筑业企业和社会公众提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深刻理解绿色施工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开展http://绿色施工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要充分利用建筑业既有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加强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建筑工人分类培训,使广大工程建设者尽早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方法,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工程建设实践,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果。

7.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七

加快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步伐, 提高蔬菜产业农业机械化水平, 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也是提高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 促进农机化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加快推进的方针, 紧紧围绕提高重要农时、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的目标, 以蔬菜产业基地为依托, 以建立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 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培训指导, 组织社会化服务, 大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 加快推进慈溪市蔬菜机械化生产发展步伐。

二、发展目标

2010年, 计划新增示范推广各类先进适用机械200台 (套) 以上, 新增示范推广各类设施应用面积100 hm2, 建立宁波市蔬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 慈溪市蔬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2个, 到2015年蔬菜生产全程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

三、推进措施

1. 科学规划, 合理指导

切实加强对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推广工作的领导, 精心组织实施。抓紧开展调查研究, 摸清全市蔬菜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现状和技术装备需求, 认真规划, 合理布局, 科学定位, 选准重点, 加快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 不断优化结构, 提升档次。

2. 落实扶持政策, 加大投入力度

为了给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市财政继续实施购机补贴政策, 农民购置蔬菜生产机械按购置价35%予以补助;提高补贴力度, 对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购置新型农机装备实行累加补贴, 在市级财政补助基础上, 由所在镇 (街道) 实行1∶1配套补助。积极鼓励工商资本购置经营农机, 对引进填补全市蔬菜机械化生产空白的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的新式机械装备, 按购置价70%予以补助。

3. 加快技术创新, 突破技术瓶颈

建立蔬菜生产机械化的产学研运作系统, 围绕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关键环节和技术瓶颈, 采取多种形式, 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生产厂家等开展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 大力推动蔬菜产业技术的成果转化,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与引进推广应用相结合, 为慈溪市蔬菜产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 农机农艺结合, 加强技术指导

加强与农业部门紧密合作, 发挥各自优势, 加强对蔬菜产业机械化工作指导, 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按照标准化工作要求, 制定机械化技术规范和作业标准, 用以指导实践, 不断提升蔬菜产业机械化应用水平。

5. 创新经营机制, 加快发展步伐

8.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八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特点;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09-1

1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基本特点

我市农机合作社在快速发展中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组织形式合作化。农机合作社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有效地解决了农机大规模作业和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二是服务方式市场化。农机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机械利用率为重点,满足农民对农机使用需求,积极开展定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服务,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区的形成;三是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机械化;四是投资主体多元化。随着国家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机合作社社员投资发展农机化的热情,利用资金、资源、技术等优势,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经营水平。

2农机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进一步提升了农机化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机械化作业不仅比人工劳作节省开支,争抢农时,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而且大大降低了作物收获损失,提高了种、肥水药的利用率,作为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措施,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2加快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机科技贡献率

农机合作社通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各种新技术、新机具得到大面积示范、辐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农机农艺融合,取得了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增产增收的成果。近年来,我市推广的机械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化肥深施、玉米精少量播种、玉米秸秆还田、水稻机械插秧、机械收获等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主要是通过农机合作社加以实施,实践证明,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农机。

2.3扩大了作业规模,实现了节本增效

农机合作社具有农机具多、机动性强、生产规模大等优势,集中调动使用大型机械集中连片进行大规模作业,通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提高了农机化生产组织化、集约化程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拓宽了农机作业服务领域,服务范围由产中的作业服务向产前、产后全过程拓展。提高了机具利用率,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投入产出比,实现了节本增效。

2.4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促进了规模化经营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辐射带动下,全市农机保有量逐年增加。目前,全市拖拉机保有量达40213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答27668台,精少量播种机21586台,水稻插秧机2221台,收获机1982台,拖拉机配套比达到1∶3.2,有效地促进了农机规模化作业。

3对策与建议

3.1建立健全扶持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

依托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对农机合作社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投资农机社会化服务业,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广大农民利用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机具入股等方式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步建立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银行贷款、集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激励农机合作社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

3.2发挥农机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拓宽服务领域

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搞好机具合理配套,认真做好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积极宣传、推广农机合作社取得的先进经验,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实现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扩大服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提高作业质量,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3.3强化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搞好技术培训

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健全农机合作社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机服务能力,增加作业服务效益。制定农机合作社技术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强化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操作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操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9.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九

关于推进嘉兴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的途径和措施

该文阐述了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分析清洁生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分析嘉兴工业企业生产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嘉兴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的途径和措施的建议.

作 者:朱海伦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管理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刊 名:嘉兴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XING COLLEGE 年,卷(期): 14(2) 分类号:F427 关键词:工业企业   区域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  

10.项目建设推进措施1 篇十

推进项目措施:

(一)强化推进,持续不断用力。一是强化协调服务。继续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主体、一抓到底的“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发挥和强化县级领导、联系部门在联系服务项目的优势和责任,协调项目难题,搞好项目服务,推动项目建设。二是强化调度督导。继续实行项目建设周调度、月观摩、半年评比、全年总评制度,对各项目建设开展比比看活动,项目比进度,部门比服务,县级领导比帮办,加压促动。三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目前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三个中心”和园区管委会已经集中办公,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优化服务环境水平。推行项目代办,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真正实现“进一个门、办一切事”目标。部门对企业实行零干扰,没有特殊情况部门不准进企业检查,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现象,减轻企业负担。

(二)多措并举,破解资金难题。从要素瓶颈制约上看,土地并不是制约项目建设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项目资金缺乏,这也是项目建设进度慢的主要原因。各项目业主要发扬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拓宽视野,开动脑筋。一是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搞好对接,争取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二是寻找其他渠道,引进合作伙伴,引进战略投资,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三是谋求企业上市,特别在新三板上市等。

11.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企业 建设 问题 措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做好会计建设工作,推动会计工作的发展,对于稳定社会主要市场经济秩序、推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具有非常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加深,以及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提高,推动我国会计事业的信息化建设,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已势在必行。

1 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低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但是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距离现代信息经济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使得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还非常的有困难。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于会计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会计理念根深蒂固,新会计理念的不普及,使得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度不够全面,片面的认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只需要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实现,但却没有真正的认识信息技术。这样就是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化建设。

1.2 会计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会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性强的会计人员,但当前我国会计工作人员中极度缺少既懂会计理论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了解较少。同时又缺乏具备信息资源规划的能力的会计工作人员,这样在短期内就很难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和服务。出现了会计工作底层人员过剩,高层人才缺乏的现状,那些受到高等教育,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足够了解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1.3 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

针对我国很多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时间较短,对于会计电算化不够了解,更是缺乏经验,这样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其次就是我国没有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制度,这样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和会计信息泄露的情况。因此,健全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针对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会计数据备份和清理的不到位等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

1.4 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结合的不到位

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不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就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差。由于当前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会计的联系方式也只是凭借转账的方式,这样就是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畅通,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和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在企业会计信息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结合。目前随着网络的普及,大量的会计信息也通过网络来进行传递,但是传递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被泄漏的风险,出现信息截取或篡改的现象。并且随着电子采购业务范围的扩大,无形中给不法分子创造了犯罪机会。这就给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 有效建设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2.1 提升会计信息化管理手段

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进方法,才能进一步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有效地规划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关的主管部门认识到决策时需要正确、充分、有效、合理的信息,而只有做好會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获得正确、有效的信息,科学的信息处理平台,缺乏先进的技术和平台,这样在识别大量信息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保证信息的效率和准确率。所以,对会计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提升并建立处理平台,这样就能够使得信息化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2.2 会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改进

会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能否做好。做好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好档案的防火、防盗、防霉及防磁等工作。首先要确保会计档案的准备工作能做好,存贮会计档案时要采用磁性介质,在两个不同建筑物内,定期进行检查和复制,这样做就能够有效减少档案丢失的机率。当会计资料被借阅归还时,还应该检查归还的会计档案是否完好。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时必须全面做好会计档案的保护工作,严格禁止随意堆放、毁坏和丢失。进一步做好系统安全保密等控制。

2.3 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针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状,我们要做好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首先应加大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育力度,对会计教育工作进行相应的改革,合理分配会计教育资源,同时合理利用社会力量,如各种培训教育机构,全面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其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企业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加以提升,对企业财务部门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品德、业务素质和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建立一个高层次和高水平的专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12.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十二

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主要面向企业和行业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是高等教育重大结构调整的需要。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1月10日部分省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淡会上指出, 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和在校生结构、社会需求等, 在与高校充分协商的基础上, 对所属高校的性质类别进行梳理, 切实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于1984年, 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0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秉承“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 坚持“面向地方, 服务地方, 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 积极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深入推进校地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 构建起“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黄河科技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以下九点:

第一, 确立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单位”。自试点以来,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 确立了“走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 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办学目标定位, 即“建设一所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工科特色鲜明, 人才培养质量高, 科技创新能力强, 有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技术大学”。

第二, 建设服务于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专业集群。学校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需要, 以核心专业为骨干, 以专业方向适应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导向, 重点培育四大特色专业群, 即机械与机电类、信息与通信类、交通与车辆工程类、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群。学校在人才引进、招生计划、资金投入、专业申报、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向重点专业集群倾斜。近年, 学校主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 新设置了轨道交通与营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逐渐凸显专业群的集成优势。

第三, 形成了“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为目标, 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为重点, 使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能力训练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 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企业社会需求。学校围绕学生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 成立了由学校教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委员会。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为重点, 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使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能力训练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 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二是形成了职业生存能力与长期发展能力平衡的课程体系。学校按照培养技术与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根据职业标准认真研究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要求, 归纳出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并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职业应变与创新能力的要求来充实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 打破普通本科教育学科体系的束缚, 推进由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向应用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转变, 构建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三是建立了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按照校内实验室和实验中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合办公司、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五曲联动”的思路, 建设起集教学、科学研究、实习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现了学校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四是创立了校企共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人才培养对接企业社会需求, 学校建立了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实体, 真正做到学校和企业的“六个共同”, 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 共同推动专业和课程建设, 共同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 共同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

第四, 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学校把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需求纳入课程体系, 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比如, 2013年学校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的意见》, 组织各专业有关人员深入行业与企业调研, 深入调研企业的管理流程、工艺流程、岗位职责、人才规格、工作要求。与此同时, 邀请企业实务部门负责人提出对人才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需求和建议。比如, 学校为了更好地培养满足地方汽车服务制造业的专门人才, 多次邀请郑州市宇通重工有限公司、河南安路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的负责人, 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进行专题研讨, 共同制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标准, 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学校成立了“对外合作办公室”, 负责学校对外 (国内) 交流与合作工作, 统筹、规划、调研、指导、协调、组织实施、评估全校校企、校会 (行业协会) 、校际、校所、校地合作等工作。通过建立校企战略联盟, 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接近共性技术和新兴技术的窗口, 密切把握技术发展趋势, 企业可以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学校还充分利用人才集中、技术集中的优势, 帮助企业开展各类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工作。比如, 与宇通集团合作, 为他们培训员工3期, 培训人数达4000人左右。

第五, 采取多种措施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年, 学校通过“五个机制”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是培养机制, 鼓励教师到企业去锻炼, 增加实践知识和技能。二是引进机制。学校打破重学历轻实践的思维定式, 不仅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 更注重从行业和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认证机制。学校规定“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又要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实践经验。四是激励机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工资晋级。五提高待遇。设立“双师型”教师专项津贴。在选拔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时, 把是否具备双师能力作为重要条件。

第六, 探索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学校邀请行业和企业参与学生测评, 取得良好的效果。第—, 行业测评:学校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先后引入56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 60余种行业组织的标准化职业资格考试, 测试学生3648名。第二, 企业测试:宇通客车、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50多家省内知名企业、单位, 对学院40多个专业2500余名本科生进行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测试。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们, 对城市规划专业40名学生做出了这样的总体评价:“从此次学生完成设计任务看, 学生具备了本专业应有的场地综合分析能力、建筑设计方案平、立、剖设计能力, 徒手表现能力。”“第三方质量评价机制”还在河南省第八届教学督导工作会上进行交流, 受到兄弟高校高度评价。学校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所, 可以对加工中心操作工、汽车维修工等56个工种进行初、中、高级的培训和鉴定, 面向校内外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认证, 实行相关课程的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 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引导作用。近年, 该鉴定所先后为校内外培训20000人次, 学校有4000余名学生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 其中包括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商务秘书、商务英语翻译、物流师、营销员、预算员、裁判员等类别。

第七, 以应用型科研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学校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提升办学水平, 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全力打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要智力支持源的应用技术大学。学校与安阳市凤凰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研究中心合作, 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开展研究。与河南省电力公司、光维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 成立了“物联网技术”“光电信息技术”等9个科研创新工作室, 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现代装备制造、工程机械、新材料、物联网、电子信息等为重点研究方向, 关注企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为推动地方和企业的科技创新做出了贡献。近年, 黄河科技学院与36家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研发中心, 解决企业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 共同研发了8个系列39个新产品。

第八,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提出“挖掘创意、支持创业、对接产业、以创促学”的创业教育理念, 搭建了多元创新创业平台, 激发了学生创业热情, 提升了学生创业务实能力, 培养了一批产业急需的创业人才。一是开设“创业种子班”。由企业创办人、高层管理者授课, 采用集中讲座、分组研讨、个别指导等方式, 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为自主创业做准备。二是孵化创业实践项目。学校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 实施“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专项资助, 免费提供创业场地, 对有转化潜力的项目进行重点孵化。三是重点支持专利转化创业。近年, 学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获得国家专利23项, 重点支持学生专利转化和投入生产运营。目前“船用起重机吊臂结构设计”“节能减震道轨接头”“山地自行车强制定位V闸”“太阳能LED照明系统控制器”等专利已投入生产使用。四是联手产业打造创业园。学校建设创业园区, 与产业共同成立创业园区项目指导委员会, 为已创业项目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持, 确保项目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良性互动。

13.分类推进工作计划和措施 篇十三

分类推进工作计划 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难免会有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显得十分迫切而又重要。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为了选择更好的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要真正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致后的原因,做到胸中有数,对症下药。

二、坚持“三心”“两信”,做到理解尊重,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关键所在。所谓“三心”就是爱心、信心、耐心;所谓“两信”就是信任、信用。这是教师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教育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要以宽广博大的胸怀面对后进生,要给他们以真诚、纯洁、无私的爱,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摸清学困生的致差原因,而且要知道学困生们并非什么都差,在他们身上肯定有很多优点;我们不仅要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和睦可亲的关系,使学困生消除生疏感、惧怕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而且还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长处给予肯定、给予赞扬,并给予他们以充分的信任,以保持和挖掘他们强大的内驱力。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开展这项工作,首先需要教师有忍心耐心,要打持久战,千万不可急躁粗暴。后进生的基础差、起步小、与优生的差距大,哪怕是点滴的成绩和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都要及时加以肯定。

14.多措施推进重点县建设 篇十四

合阳县2011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属于第二批小水重点县。项目经省水利厅批准实施后,我县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资金报账制,采取多种举措推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经过一个月余的紧张施工,工程建设任务已过半,可望5月份全面建设完工。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土石方15.27万m、砼5178m,完成投资1245.7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可使2.95万亩农田得到有效灌溉。

开春后,我县召开项目动员会,全面安排部署项目建设工作,在财政、水务和项目镇、村的密切配合下,各项工作迅速启动实施。在项目建设中,我县采取了四个得力举措:一是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小水重点县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协调推进会促进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县级主要领导分片包抓,经常深入工程一线,检查工程进度和质量,现场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建设实施。二是广泛宣传,引导参与。通过在项目区广泛宣传和积极引导,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深受群众欢迎,大家积极性很高,筹资投劳,主动投入工程建设,自愿承诺完成土方等基础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工程资金短缺、投劳不足等问题。三是

33注重安全,保证质量。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控制标准,明确工程的施工和验收标准,建立了业主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责令施工单位严肃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双达标。四是建管并重,确保效益。在工程建设初,提前落实工程管护责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运行管护主体,制定完善工程管护制度,保证工程建成后正常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15.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十五

1基本现状

武进区积极扶持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发展, 培育农业主导产业, 目前已经形成畜牧、水产、林果、花卉苗木和蔬菜五大现代高效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养殖牲畜12万头, 渔业养殖面积6.33 khm2, 林果面积3.93 khm2, 花卉苗木面积10.2 khm2, 蔬菜种植面积2.65 khm2, 设施农业规模面积占44.22%。在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同时, 武进区积极主动作为, 按照突出重点、主动跟进、积极配套、高效服务的方针, 示范推广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新机具、新技术, 全力推进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 全区高效设施农机装备数量快速增长, 各主导产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 拥有一批机械化水平较高的省、市、区的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 其中家绿园艺的花卉栽培技术和康乐农牧养猪的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推进措施

2.1理清发展思路, 明确发展重点

通过调查研究, 掌握现状, 摸清需求, 按照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先易后难、梯度推进的原则, 从高效农业急需和农民急用出发, 从解决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的问题入手, 突破薄弱环节, 加快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农业机械。

(1) 畜禽业养殖机械。围绕畜禽养殖中孵化、饲草料生产加工粉碎、投喂饲、粪便清理处理、养殖环境控制、病害防疫、畜产品采集等环节, 重点发展通风散热设备、投喂饲设备、粪便处理设备和环境控制等设备。

(2) 渔业养殖机械。围绕水产养殖中投饲、水质调控、清淤、起捕等环节, 重点发展投饲、水质调控和监控装备。

(3) 林果业种植机械。围绕林果种植中中耕、施肥灌溉、植保、修剪、采收、田间转运、保鲜等环节, 重点发展中耕、高效植保和水肥一体装备。

(4) 花卉苗木业种植机械。围绕花卉苗木种植中机械化播种、育苗、耕整、开沟、种植、施肥灌溉、植保、挖穴、采运、环境调控等环节, 重点发展播种、耕整、种植、植保和环境控制装备。

(5) 蔬菜园艺业种植机械。围绕蔬菜园艺种植中机械化播种、育苗、耕整、开沟起垄覆膜、种植、施肥灌溉、植保、收割、采运、环境调控、清洗、包装等环节, 重点发展播种、耕整、种植、植保和水肥一体装备。

2.2结合本地实际, 多措并举推进

(1)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武进区每年出台区级高效设施农机发展扶持办法, 把高效设施农机发展作为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重点, 优先安排、优先扶持, 加大适合本地生产作业的机具的补贴力度, 加快高效、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示范推广。整合高效设施农业项目,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整合、带动作用, 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农民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渠道农机化投入机制, 形成合力, 共同促进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使更多具有示范效应的农业机械应用于该区农业生产, 实现装备数量快速增长和发展结构优化升级同步推进。

(2) 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2015年对适合该区农业生产的高效设施农业机械进行广泛选型, 编制印发了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装备选型画册;2016年将打造成立武进区新型农机具展示中心, 通过机具、图片展示和机具作业视频播放, 集中展示五大主导产业适用的农机装备, 并组织各主导产业规模经营户开展现场演示和技术培训, 通过强化宣传、示范引导和现场推进, 加快高效设施农业机械示范推广。

(3) 进一步加强机艺融合。树立发展“机械化农业”的理念, 加强部门合作, 从设施农业基础建设到育种、栽培、加工、消费, 全过程统筹研究农机化技术的集成配套, 探索制订本地区主导产业农机农艺相适应的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及装备配置方案, 推广应用与现代农艺相适应的先进、高效农业机械。

(4) 进一步做好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省、市、区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 主动参与现代高效设施产业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有利于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机械装备和技术,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 着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关键环节机械化, 积极探索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模式, 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 以点带面, 逐步推开。

3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1) 推进高效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该区高效设施农业作物种类多、差异大、种植制度不规范, 田块散、空间小、基地建设不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从发展“机械化农业”出发, 坚持机械化技术及设备的引进应用与高效设施农业种植、管理技术相结合, 做到标准先行, 按照栽培农艺要求, 制定统一的作业标准, 建立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种植模式。积极争取政策扶持, 推动土地流转,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上一篇:生活现状下一篇:土木工程大学生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