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2024-09-01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共13篇)

1.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篇一

广播节目分类

广播节目的分类是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分类标准的确定。如果以内容划分,有新闻性、文艺性、社教性和服务性节目;以收听对象划分,有少儿节目、青年节目、农村节目等等;以播出技术方式划分,有直播节目和录播节目;以播讲人活动方式划分,有主持人节目和非主持人节目;按节目来划分,有自办节目、联办节目、交换节目、转播节目等等。在上述各类划分之间,又有综合、交叉。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半小时》,就是一个融新闻、知识、服务于一体,主持人形式,安排充分考虑不同对象的一个综合性板块节目,很受听众喜欢,成为中央台的名牌节目。

这里我们按照内容划分法,介绍新闻性节目、文艺性节目、社教性节目和服务性节目。一般电台编辑部机构设置通常也以此为依据,这种划分简洁、明了、实用。

一、新闻性节目:

在这类节目中,集报道各种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新闻。新闻节目是广播电台的台柱子,广播电台被成为新闻单位,根本原因就是它能迅速、大量地传播新闻信息,从而在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听众调查情况来看,对新闻节目的收听率高于其它各类广播节目的收听率,对重大新闻的获知,广播强于报纸、电视,成为主要的信息渠道。人们认识广播电台首先是从其新闻节目开始,并通过新闻节目质量如何,来判断一家电台办台水平。因此,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看,各家电台一向都是十分重视新闻节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新闻节目,想尽办法提高新闻质量。近几年,在我国广播界出现了系列台、专业台,如经济台、文艺台、交通台、体育台等。无论是何种台,新闻性节目始终是电台的主体,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像文艺台就是以有关文艺方面的新闻信息为主罢了。这里我们谈到了系列台和专业台也就涉及到了广播窄播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窄播其实是与“广播”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广播”不是广播电台意义上的广播,而是指没有特定的传播指向,在广阔的范围内,面向全体听众的节目播出。它内容广泛、听众面广,所以称之为“广播”。所谓“窄播”是指有比较专门的传播指向,在一定范围内面向特定听众的节目播出。它内容相对收缩集中,听众面比较窄,所以称之为“窄播”。

一家电台节目设置编排出发点是为广大听众服务,争取获得较高的收听率。为此须从“广播”和“窄播”两方面同时入手,编排好不同类型、不同对象、不同特色的节目。

前面已经提到“广播”的内容广泛些,听众面大些,但是听众的层次和需要很复杂,很难让所有的节目满足广大听众的需要,真可谓众耳难调。而且听众的随意性、流动性较大,这样以来

会影响收听率。而“窄播”正好弥补了“广播”这方面的缺陷。“窄播”节目特点、内容与听众需要一致,所以,这部分听众群体相对稳定。如电台办的“股市行情”、“股市沙龙”之类的节目,就是专门为股民朋友服务的,满足他们对股市方面的需要,而股民朋友的确都是这些节目不折不扣的忠实听众。听众收听稳定,无疑会大大提高收听率。假如为了照顾广大听众,把有关股市内容的节目编排前线简短些,实际结果是一边觉得陪听,而另一方面却觉得听得不过瘾,广大听众和股民听众都不是很满意。当然,如果一家电台的节目都是由各“窄播”节目组成,收听率也不会很高。

总之,我们是从为听众服务、提高收听率这点出发,来统一“广播”与“窄播”的矛盾。要精心编号综合性节目和专题性节目、对象性节目,努力扩大节目的兼容性,各专业台如音乐台、交通台、经济台等兴起,为解决“广播”与“窄播”的矛盾提供了新办法。

新闻节目种类较多,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不同,因而有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产生不同的新闻节目。

以题材划分,有政治新闻节目、经济新闻节目、文教新闻节目、体育新闻节目、社会新闻节目等。

以节目形态划分,有综合新闻节目、专题新闻节目、新闻分析节目、简明新闻节目等。以地域划分,有国际新闻节目、国内新闻节目、地方新闻节目等。

以节目时间长短划分,有大型(30分钟以上)、中型(10到20分钟)、小型(10分钟以下)的新闻节目等。

以播出时间划分,有早晨新闻节目、中午新闻节目、晚间新闻节目、整点新闻节目、半点新闻节目等。

关于广播新闻节目的具体内容,将在第三节里进步论述。

二、文艺性节目:(学生自己看了解内容)

文艺性节目分类也是多方面的。一般有两种分类法,每种都有其特点和实践意义。

1、按艺术种类分类:

1)音乐节目:播送各类音乐作品和器乐作品,音乐会、演唱会、音乐只是和音乐知识和音乐教育专题,音乐界有关的新闻等。

2)文学节目:这类节目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的朗诵、播讲、评介、欣赏,文学界动态等。

3)戏曲节目:各地方戏曲演唱,戏曲知识介绍,以及剧目、唱腔、戏曲工作者评价等。

4)曲艺节目:电台经常播放的有关相声、快板书、评书、山东快书、河南坠子、京韵大鼓、苏州评弹等。曲艺的主要艺术手段是说和唱,因此与广播结合的相得益彰。

5)电影和话剧:通常以录音剪辑的形式播出。

6)广播剧:为广播特有的艺术形式。它是由多种声音组合的,专门诉诸于人们听觉的戏剧品种。

2、按照节目的主要功能分类:

1)报道型:报道文艺界最新动态、文艺工作者和有关作品情况等等。

2)欣赏型:以播送各种样式的文艺作品为主,其主要功能是向受众提供欣赏和娱乐。

3)知识型:讲授文艺的理论与创作,文艺的知识和技艺,提高听众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4)服务型:着眼于为受众提供文学艺术方面的咨询和服务,解答各种问题,并根据听众的要求专门编排某些节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5)评介型:主要评介文学艺术作品、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常常是将艺术评介与艺术欣赏、知识介绍结合起来广播,形式活泼生动。

6)综合型:兼有上述各类的特点,即有内容上的综合,又有功能上的综合。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今晚八点半》,从内容上讲有音乐、歌曲、戏曲等等;功能上讲有报道文艺界最新动态,有文艺知识介绍、有各类文艺作品欣赏、评介,有为听众服务的点歌节目等。它各种成分灵活运用,有机结合,信息量大,节奏快,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听众的多种方面需要。

三、社教性节目:

就教育本身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另一类是科学文化的各种知识、技能的教育。对此广播都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服务型节目:

广播的服务性节目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条信息,或一二专题或一个独立集中的专门节目。基于这点,服务型节目可以分为两大类:单项服务性服务节目和综合性服务节目。单项性服务节目,内容单一集中,且所要报道的内容听众有所心理准备,收听目的明确,服务的功能显著、直接,如电台办的“天气预报”、“广告节目”、“交通信息”“股市行情”、“外汇牌价”、“市场价格”等等。这些节目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便利。综合性服务节目,服务内容丰富多样,听众层次广泛,形式也灵活多变,有电台安排的,有听众自我参与的,如电台办的“听众信箱”、“投诉热线”、“生活备忘录”、“某某服务台”等等。听众从这类节目中获得了多方面的服务,也培养了许多经验。

以上我们介绍了广播的新闻性节目、文艺性节目、社教性节目和服务型节目和服务性节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广播的板块结构、主持人形式的普遍运用,这四个方

2.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篇二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电视广播,采编技巧,策略

一、记者自身职业素养的突破

记者作为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见证者,对新闻的认知态度决定了他播报新闻的效果,记者在进行采编工作前,要重视准备工作。新闻记者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人,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受众的需求。受众对新闻的要求,就是报道新闻事件,从而实现舆论监督等职能,让媒体人成为社会的把关人。

首先,记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理论技能。舆论监督新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客观新闻事实的呈现,解释出深刻的社会道理和价值理念,对社会舆论起到引导作用。记者在其中要做好桥梁的工作,他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并且对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涉猎,这样才能够充分地保证采访的质量与效果。

其次,要积极学习和巩固国家的政策方针,以此提升自己的政策掌握水平。记者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思想,对客观事实的评判要有自己的一套见解,确保新闻的准确性与国家政策的契合度,并且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最后,记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收集资料等。丰富的资料可以帮助记者及时对新闻价值进行挖掘,提升新闻的价值和可读性。记者要重视对相关政策资料的收集、相关行业制度的收集,提升自己在采访方面的觉悟。与此同时,记者要对文史类、哲学类和新闻类等专业多加注重,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为后期的新闻采访节目奠定基础,致力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人民大众的服务能力。

二、做好准备工作

记者在做相关的采访前,要重视舆论监督的选题。要初步地对整个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一个了解,并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以此来提升采访的效率与质量。记者要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突发的新闻事件。新闻信息要及时、迅速,还需要新闻记者与受众进行良好的互动和反馈,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范围更加扩大化,以此来凸显“联络员”的特点。

记者确定工作目标时,要明确舆论新闻采访的目的。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要把握好方向,注重新闻内容合理性,避免在采访的过程中出现盲目的局面。

记者在决定工作内容时,要对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进一步的研究。要结合相关资料,对本次新闻事件的社会背景、现实状况以及新闻人物的特征、职业背景作进一步的了解,以此来深化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保证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深度。

在准备工作前,制定问题摘要。记者在临场采访前制定问题摘要,可以避免问题准备不充分的现象。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到对新闻事件的挖掘效果。制定问题摘要可以给记者确立采访思维,更有助于记者和新闻当事人有深刻的了解,以此来提升舆论监督新闻采访的质量。

在广播节目的录制方案上,采编工作则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定相关的方案可以有效地保证舆论监督新闻播放工作的顺利,也可以确保细节、声音、新闻价值得到良好的捕捉。如果是录播的情况,就应该注重声音的剪辑,如果是现场直播的情况,就要注重穿插一些背景资料等补充内容。对广播电视进行录制时,要明确相关的主体,围绕这些主体进行深度的整理和选取,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与合理性,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宣传效果。

三、掌握现场录制情况

新闻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对于突发事件,记者需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记者对新闻现场的判断,对新闻的立场都影响了舆论监督的呈现内容与效果,记者要重视新闻的采编工作。

首先,要重视对细节的捕捉。记者要拥有良好的采访作风,确保给观众呈现出鲜明的新闻主体。在到达现场后,记者要以自身灵敏的新闻察觉度对新闻现场进行有效分析,挑选最具价值的素材,关注现场新闻动态,挑选可以表现新闻本质的素材进行播报。与此同时,记者还需要重视一些具有表现力的内容,对此进行提炼。在录制广播节目的过程中,选取具有价值的信息,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信息含量。

其次,要注重还原事件的真实性。真实性作为新闻节目播报的前提和基础,记者要注重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保持客观的态度,呈现出最真实的新闻内容,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带入节目当中。记者的工作作风主要体现在,在思想和工作上保持与党的一致性,在业务处理能力上要有记者特有的敏感性,用独特的视角去反映新闻的真实情况。不能一味地为了获得关注度,就扭曲事实和新闻的方向。要坚持实事求是,对新闻事件作深刻的解读。民生记者要懂得放下身段,走到民众的生活中去,深入群众,利用真实的镜头去记录真实的语言,积极传递社会的正能量。新闻舆论引导要能够凝聚人心,不然就容易传递错误的信息,让人心涣散,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结语

舆论监督作为电视广播新闻媒体职责的组成部分,采编人员要对客观事实给予充分的尊重,对舆论新闻进行合理、科学的采编,以此来提升节目的质量,为受众提供最真实、可靠的新闻内容。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电视广播新闻节目中舆论监督新闻的采编质量,真正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价值。舆论监督新闻在报道形式上主要以群众话语为主。舆论监督新闻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其报道的形式主要是为了创建舆论监督新闻渠道,让老百姓发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建设,最终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昭文.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舆论监督策略探析——以央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为例[J].青年记者,2013(29):8-9.

[2]高传智,谢勤亮.“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体制改革——对现有广播电视体制缺陷的制度规避[J].新闻大学,2006(01):66-74.

3.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艺术 篇三

笔者认为,新闻节目编排的终极目的在于满足观众的求知欲。“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高明的编辑就是要面对各种新闻素材匠心独运,树立受众本位意识,善于吊起观众的胃口,满足观众的求知欲。

一、精做提要和回报

“提似看山不喜平”,要用简明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本次新闻节目中最重要、最新鲜、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概括出来,以吸引人们看下去的兴趣;在新闻节目结束前要用比提要更为简短、精炼的内容再对重要新闻进行回述,以突出本档节目的重要消息,让观众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中途收视的观众也是一种信息补偿。

二、峰谷技巧

心理学分析表明,人的注意力受时间限制,往往随着视觉疲劳而下降,但当受到刺激后短时间还会恢复。按此规律产生了编排上的“峰谷技巧”,即指新闻节目中不可能每条新闻都使观众保持兴趣,必须把节目设计成像一系列的山峰峡谷一样,使它高低不平。首先是慎选头条,头条新闻是节目的旗帜,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生活的晴雨表。头条选好了,整个节目就有分量,收视率就高。因此编辑应将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反映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又能提高观众兴趣的新闻放在头条。典型例子是《新闻联播》,在播发《挑战者号升空爆炸》时,打破了国际新闻在后的框框,把它放在头条,结果几天来《新闻联播》收视率上升了10个百分点。其次是顺时播出中可以安排一些价值较小的新闻,以适应观众兴趣衰落的规律,再预报或播出准头条,重新调动观众情绪,形成新的兴奋点,使节目回到高峰状态。第三是新闻结尾处,可安排一则充满情趣或是人情味浓厚的轻新闻,给观众留下一个愉悦的心情。另外,编排时无论是长新闻还是短新闻,都要尽量避免过于集中地排在一起,长新闻舒缓而短新闻明快,应适当地做穿插、搭配,这样可以抵消长新闻沉闷、短新闻急促的不足。不同的新闻体裁具有不同的内在节奏,也应尽量交叉使用,现场报道后接专访,专访后是短评,这会产生一种天然的节奏感。

三、灵活掌控播出时机

新闻内容传播效果如何,恰当的播出时机的选择是关键因素,如能准确地判断来自政治、市场、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趋势,选择最合适的播出时机,来播出满足观众最迫切、最期待、最需求的新闻内容,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出现偏差,影响电视媒体的形象。例如一条关于粽子的新闻,在平时播出没有多大意义,但如果选择在端午节播出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握住了播出时机就把握住了电视的传媒特质,如何正确、及时、迅速地把握时机播出节目是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功能的重要体现。

四、以巧取胜

通常情况下新闻节目的时间都是固定的,由于受播出时间的限制,许多记者拍摄的素材不能都安排上,为了让观众满足新闻的积累效应,编辑可将重要的新闻及时编排播出,其他来不及编排的可利用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滚动字幕,以扩大信息量,随后在全天其他的诸如专题、访谈类电视节目和栏目中进行调剂,它们有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收视群体,针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延伸和进展进行相关报道,这样可有效提高和扩大新闻的知晓率。编辑将超过既定播出长度的节目缩短,将达不到播出长度的节目延长,对庞杂的素材进行合理提炼,从剩余的材料中发现“精华”,这种功夫是编辑巧妙构思的反映。

五、结构板块化

新闻编排板块化是指根据内容或实效性的不同,对新闻信息进行归类,然后再把若干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新闻组合成板块,通过一定的方式串联成节目的编排方式。板块化编排可使电视新闻节目变得更加有序,提高节目的信息量和报道的新闻价值,达到系统论中所说的1+1>2的效果。例如在重要的节假日,电视台可将单个消息成组编发,以达到更大的轰动效应。

六、强化评论功能

板块栏目内部各条新闻之间的关系是多样的,或组合、或对比、或综合,互为补充,互为背景。编排时,可以利用各新闻内在联系的不同,来强化节目的评论功能。比如,在报道清明文明祭扫的同时,接着报道某地兴建上百万豪华墓穴的消息;在报道美国指责我国人权状况的消息后,播发了一条美国白人警察打死黑人平民的消息。运用这种对比编排的方法,尽管编辑没有说一句话,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清二楚,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便接受了编辑的舆论引导。从上述可以看出,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既是一项管理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思维活动,是实现新闻资源最优配置,取得最佳播出效果和最高收视率的创造性工艺。新闻节目编排巧妙合理,不仅能发挥高质量节目的威力,而且可以产生“蝴蝶效应”,带动、提升其他节目、栏目的收视率。可见,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胡智峰,顾亚奇[M].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

[2]王文斌,胡正荣[J].世界电视前沿.

[3]胡智峰[M].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

4.电视新闻节目观后感 篇四

(一)《今晚播报》和《都市快报》是陕西台一套和二套的两档主打民生新闻栏目,两档节目都已开办多年,并且不断地在改版创新,赢合观众的“胃口”。这两档节目,同为民生新闻节目,时长基本相当,但给人的感觉却明显不同。《今晚播报》的整体风格,较为庄重和大气,而《都市快报》的节目风格,则更偏重轻松和活泼。我想这应该与两档节目的定位、收视群体有很大关系。做为我台,一直以来有重内容,轻编排的思想。很多人认为,编排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衔接,这项工作也没能得到重视。但是在收看省台这两档民生节目时,我可以强烈的感觉到,近几年省台民生新闻节目,在编排思想上有了重大调整。今天我主要就节目编排,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一、节目编排注重以“民”为本

为什么这么说?纵观省台两档节目的播出,放在节目开始的不是我们以往所说的突发事件,而是对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的热点新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用”新闻。这些新闻或许与观众自身利益相关,或许对他们生活有所帮助。以昨天省台《都市快报》为例,节目前十分钟主要编排一些如塑化剂,洗衣机爆炸,夏季防双抢这类题材的新闻,这类题材首先是近期或者当下的热点,其次,对百姓有用,这正是民生节目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特别是在洗衣机爆炸 1

这件事情的报道上,还从社教性和知识普及上,向观众介绍了用洗衣机洗涤羽绒服的潜在危险。

二、弱化突发事件编排。

以我台的民生新闻节目编排为例,一般会将当天发生的突发事件(着火、打架、车祸、命案等题材),放在每天节目的前段播出,甚至是头条。而将一些涉及百姓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社教类,帮办类民生节目放在节目中后半段播出。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观众在看了以后会做何感想?首先,劳累一天后,思想会很沉重;其次,会质疑,社会怎么这么乱?而这些会在节目播出后产生负面效果,长此以往,观众会失去收看兴趣。

但是这些突发事件,做为民生节目,可以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和新鲜感,从关注百姓生活这个角度来说,又必须要报道。那么应该如何编排这些题材的节目呢?省台的这两档民生节目中,主要是“弱化”,但不“稀化”。当天的突发事件,杀人、放火、抢劫、命案之类的题材,一般会在节目中段(节目开播二十分钟后)以整组编排的方式播出,在编排次序上主要是根据事件大小,影响的后果等因素来决定。例如,昨晚播出的《都市快报》节目,在二十分钟后,连续播发了五条最新消息——《校园命案》《货车撞山》《货车着火》《白水三个孩子被狗咬》《空调“能手”电击身亡》,这一组近二十分钟的动态消息,让观众既看得过瘾,也满足了他们对当

天社会新闻的求知欲望。

三、小事件、猎奇稿件放在节目后半段播出。

省台都市快报节目将一些当天发生的小事(包括小突发事件),一般会以记者跑街的方式播出,并且放在节目的后半段播出。

四、增加点评,提高节目的思辨色彩。

无论是《都市快报》还是《今晚播报》,都在节目中增加评论的力度。如《都市快报》的“主播快评”、“一说为快”版块,《今晚播报》则引用了评论员点评的方式。虽然形式不同,但他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民生新闻也要讲求力度和深度,而评论则一个最好的切入点。特别是《都市快报》节目,两三年前,节目中的“一说为快”版块被设置在节目的中段播出,从2010年节目改版后,该版块不仅有的形式有变,而且成了整档节目的压轴部分。这足见评论的重要性。

这样以来,节目有张有弛,有疏有密,有点有评,有立有据,观众看得舒服,社会影响也会很好。综上所述,我认为办民生节目,特别是一档六十分钟的民生节目,编排非常重要。在编排上我们一定要体现“民”本的思想。那么究竟什么是“民”本,我觉得省台的经验告诉我们,首先摆在每一位的应该是与每位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因为内容是观众有用,与本人利益有关。其次,是突发事情的动态

5.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深度挖掘 篇五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深度挖掘
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创新,各类型节目纷纷亮相荧屏,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就 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它以新闻为由头和内容,以访谈为形式,灵活性、可塑性强 使之成为媒体竞相采用的节目样式。这种类型节目可深可浅,但其深度挖掘则不 外乎两条途径,这可从《新闻调查》和《名人面对面》有关陈丹青辞职的同题材 节目中窥见一斑。

深度的向度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人是事的主体,因此新闻离不开人和事。有人将新闻简化为以下三个公式: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新闻,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新闻,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新闻。由此可见,在人+事=新闻这个等 式中只要人、事其中任意一个因素具有显著性、不平凡性就可成为新闻,虽然这 样的表述过于片面和简单,但以此探析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深度颇具启示意义。从

等式中可以看出挖掘新闻深度有两个渠道:着眼于人,着眼于事。电视新闻 访谈节目的深度开掘相应有两个走向,以人为中心,以事为中心。人、事并非对 立和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联,因此任一向度都不是绝对的,只是在关注人和事的 同时各有侧重。以事件为中心着眼于广延性,要以人见事,而以人为中心则侧重 于纵深性,要以事显人。

《新闻调查》是央视创办的深度报道类栏目,其选题原则是具有新闻性、社 会性和故事性;《名人面对面》是凤凰卫视的一档人物专访型电视谈话节目。单

从名称就可看出前者以事件为中心,后者以人为中心。以事件为中心要挖掘新闻 背后的事实,其深度就是一种展现社会关系的事实,而以人为中心则要挖掘人物 背后的事实,其深度就是一种展现人物经历、人物性格的事实。

在以陈丹青辞职为题材的节目中,《新闻调查》将与陈丹青相关的人物列入 采访的行列,落榜学生、老师、官员等,他们的经历和讲述充分展现了事件始末; 《名人面对面》只以陈丹青为访谈对象,在陈丹青对自身经历的回忆、叙述中展 现他的个性,由此窥视“此人为此事”的特殊性。这两种视角所挖掘的深度不一 样,前者展示出事件的广度,旨在揭露新闻事件发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而后者 展示出人物的主观性和事件的特殊性,旨在揭开新闻人物造就新闻事件的原因。

深度的开掘

1.背景材料的运用

深度靠事实来支撑,背景材料是拓展深度的重要事实。背景材料的穿插可以 增加新闻的立体感。新闻背景材料依据深度的向度也可分为关于人物的背景材料 和关于事件的背景材料。

人物背景材料要充分展现人物的个性,事实背景材料要探究新闻背后的

事 实。《名人面对面》重笔着墨于陈丹青本人的背景,包括他上山下乡的经历,从 农民一跃成为大学生再到留学生的经历,以及他喜穿中山装的情结;而《新闻调 查》则呈现的是有关事件的背景资料,包括落榜学生的叹息,美院老师的看法,教育部门官员的态度。

节目中,《新闻调查》和《名人面对面》都用到了简介陈丹青身份、经历的 背景资料片,真正体现节目个性,展现节目深度的背景材料是主持人在访谈现场 挖掘的事实和信息。《名人面对面》中许戈辉不断询问陈丹青文革经历对他的影 响,对“反”的理解以及他个人对辞职的感受,这些内幕性的资料勾勒出个性鲜 明的陈丹青;《新闻调查》中柴静调查到陈丹青一连四年未招收到研究生,采访 了数位落榜学生,听取了教授对英语考试的批评意见,这些事实展现出事件发生 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2.提问的方式

访谈是节目的主要形式,人物式访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景中,以有限的嘉 宾为访谈对象; 事件式访谈的场景随事件解疑的推进而异,嘉宾也随之变化。《名 人面对面》只有陈丹青一个访谈对象,而《新闻调查》的受访者涉及学生、老师、官员、自由画家。

事件深度型的提问策略集中表现为不断质疑,刨根问底。《新闻调查》中柴 静追问,“很多人也都批评体制,但是没有人因为这个辞职,您为什么这么做?” “到底是体制不对还是您不对?”“最后是什么让您不能忍受?”质疑是《新闻 调查》的生存方式。质疑要循着问题的指向有疑而问,并且把质疑作为寻找新线 索的契机,根据回答找到其它线索拓展访谈对象继续发问。柴静在陈丹青的回答 中找到他曾经看重的几个落榜学生,他们对英语考试弊病的痛陈给现行考试制度 有力的一击。

人物深度型则在于激问,不断制造矛盾,调动被访者的积极性,暴露他们的 情绪和情感,展现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名人面对面》中许戈辉问道,“您说是 不是搞艺术的人会经常处在这种状态下(大惊小怪,过于敏感)。”“艺术家不 都是自恋的吗,不都是希望名垂千古的吗?您例外吗?”这样的问题迅速调动陈 丹青的情绪,进入状态,陈清事实。正是在不断的激问中人物访谈克服了单一场 景的乏味,把访谈引向高潮,在现场气氛张弛有度的情况下走向内容深刻。

3.叙事结构的安排

《新闻调查》采取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强调“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 事人物化”,所以制造悬念和解开悬念构成它的叙事过程。《新闻调查》不断揭 秘未知,由浅入深、步步为营。陈丹青为何辞职――招不到合格的学生――学生

素质如何?(英语未达标)――考试制度的弊端(以文化成绩定生死)――学者 /学生/画家解读英语考试、教育体制。由此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由表及里,最终 深入新闻事件的内核。

《名人面对面》采用传记式的叙述方式,以人为着眼点,人物的经历娓娓道 来,展现“事在人为”的特殊性,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让观众感触到鲜活人 物,理解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节目从陈丹青辞职回溯到他儿时的经历,上世纪七 八十年代的教育体制下他“进步”为研究生,现今教育体制下他“退步”辞去教 授;文革记忆造就他敏感、愤怒,留美经历促成他好反思、参照;他直言敢谏,追求人格独立,现世沉默畏惧,麻木不仁。在一对对矛盾冲突中,人物立体化,事件明朗化。

综观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其深度开掘的两个维度各有千秋。虽然人物维度 较事件维度缺少大视野,并且常常为人所忽视,但是它却为理解新闻事件提供另 一视角。此外人物维度并非要名人才有挖掘价值,“不平凡的人” 只是相对而言,在“平凡人+不平凡的事=新闻”这一等式中,当平凡人做不平凡的事时,他也就 成了不平凡的人。


6.电视新闻节目的新走向探索 篇六

摘要:自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电视台成立并实现新闻节目播出以来,时至今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这四十多年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已经由最初的品牌节目推出演变成新闻频道的构建,专业性的逐步提高也将国内新闻节目与国际新闻的发展方向接轨。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新闻传播手段不断刷新着信息传播的节奏,由此电视新闻节目本身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回顾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我们应该总结电视节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勇于探索电视新闻节目的新走向,不断为加强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做出努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新走向

序言

2008年对于我国电视新闻节目而言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年份,重大事件的接连不断发生给我国新闻电视节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针对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为例对我国新闻电视节目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

一、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1.新闻价值强调的不足。我国许多电视台在制播新闻节目时并没有严格尊重新闻显著性、新鲜性、接近性、纪实性及趣味性的价值原则来进行,导致新闻节目的信息量缺失、吸引力低下,而且整个新闻过程节奏平稳,冲击力极小,使得观众不爱观看收视率低下。相反,西方新闻节目更具有张力及冲击力,以一定的紧张感来吸引观众,这方面还要电视新闻工作者不断学习新闻传播的艺术。

2.新闻节目报道的深度不够。目前我国的新闻节目已出现为数不少的深度报道节目,虽然在播出初期取得不错的收视率,但一段时间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主要原因还是归结于新闻节目报道的深度不够,新闻节目只进行简单化的信息传播并未对新闻背后的实质进行深度剖析,使得观众疲于消化不知其味的新闻报道,造成国内大多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收视率低下。

3.新闻节目缺少特色。目前我国新闻节目普遍缺乏创新意识,许多电视台为图省时省力干脆直接抄袭其他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形式上大同小异,内容上几乎相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电视台新闻节目的质量,要想在众多的新闻节目中独树一帜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特色和风格,创新机制才是竞争取胜之道。

二、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发展的现状

作为我国级别最高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长期的发展和完善中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节目的模式,在国内电视新闻领域堪称一枝独秀,但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不断提高,作为国内最具权威的电视台必须突破在国内影响力,进军世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央电视台对最能体现一个电视台水准的新闻类节目进行了破旧立新的改造,将原有《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三档品牌栏目分别在内容、选材和思路上进行重新的编制,改编后的这三档节目主题更加明确、内容也更加新颖细致,在播出后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外,2003年新闻节目终于独立门户,新闻频道的设立将我国新闻节目推上世界的水准,自此结束了新闻节目编排分散的局面实现新闻节目24小时不断播出,强大的信息量也并代表节目的粗制滥造,通过2006年新闻频道的改版,全新的新闻节目应运而生,多样化的形式、广泛性的内容将新闻节目的水准又推上了新的平台。例如《共同关注》这档节目便是为关注民生而新设立的一档节目,本着关注民生的宗旨,将发生在百姓身上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使新闻节目由新闻的转播者转变为社会的参与者,提高了节目的深度,升华了新闻节目的社会意义。

三、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发展的趋势

1.更加亲近百姓的节目内容,更强的文化性。西方电视新闻节目的最大特点就是“接近民生”,我国电视新闻节目要进军国际便要符应国际的“口味”,只有符合了国际的要求才能立足于国际,但是我国的新闻节目又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时顾全这两方面的要求是我国新闻节目面临的艰巨考验。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新闻素来的“三贴近”原则与国际新闻的发展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切合点对我国新闻节目进军国际是十分有利的;在品牌文化风靡全球的今天,只有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树立具备中国特色的品牌才能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例如08年奥运期间开设的奥运专栏、几十年来坚持不变格调的《新闻联播》、每逢新春佳节主持人都会身穿喜庆服饰亮相,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的文化品牌。

2.逐步提高的国际地位。虽然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和新颖的编播形式的起步都比较晚,但是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变革和创新,我国央视新闻节目已发展成为在国际频道上举足轻重的栏目,伴随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正逐渐成为世界的焦点,CCTV的电视新闻节目也从“引进借鉴国外的”逐渐转变为“被国外引进借鉴”,说明代表我国媒体形象的中央电视台在电视新闻方面已经取得越来越高的国际地位。目前,央视电视台又新开设了国际频道,不同语种的新闻栏目的开设使得世界各国都能收看我国的新闻节目,这也为推动了我国新闻节目的国际化进程。

3.电视新闻节目将与其他媒体有着越来越频繁的互动。新形势下,媒体的种类不断增加,功能也愈来愈先进,电视传媒巧妙的利用这些新兴的传媒方式扩大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增强与观众联系的密切性,使新闻节目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不仅使新闻节目的发展更为迅速,也使得新闻栏目有更广阔的的材料来源。

4..探索“第四代”电视新闻节目。目前对于“第四代”电视节目的探索只是刚刚开始,我们无法进行精确的描述,但是第四代电视新闻节目会具备多媒体及超文本的基本特点。为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国内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提高网络素养,训练运用网络进行远程采访、超文本编辑写作、网上主持等能力。

结束语

7.浅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 篇七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视节目的后期编辑系统越来越先进, 尤其是非线性设备的出现, 使电视画面的特技处理与普通的剪接相差无几。另一方面, 电子特技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效果越来越奇妙, 其效果超出我们的想象, 几乎到了想做什么效果就能做成什么效果的地步。电子特技为我们制作特殊的效果提供了方便, 为我们修正前期拍摄的不足提供了可能, 也为差别较大的镜头之间的连接提供了多种过渡方式。

一般情况下, 电视新闻节目对复杂的电视特技手段是排斥的, 是因为特技会使纪实性的新闻画面失去其真实朴素的面目。但是, 一些简单的特技, 电视新闻节目还是能接受的, 并且是很必要的。如美国9.11事件新闻报道中就运用了慢动作镜头播放了飞机撞向世贸大厦时的瞬间情景, 广大观众十分清晰地看到当时事件发生的过程, 对事件表达得更清晰更切。叠划也会使镜头之间的连接变得柔和顺畅, 加强镜头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介绍黄山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新闻节目中, 编辑的有关黄山的画面就采用了连续叠划的特技效果, 使云雾缠绕的黄山看起来风光无限, 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再如, 新闻短片《俯瞰浦东新变化》中, 编导运用了屏幕分割特技, 将大都市现代化的壮观景色与过去陈旧落后的面貌对照在同一个画面中,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突出了巨变的主题。

可以说, 特技是电视新闻画面的锦囊, 运用诸多画面语言元素来加以处理, 会起到增强新闻画面典型性、新颖性、审美性的作用, 会使新闻画面更为流畅, 更为生动活泼。这些艺术化的处理更应是我们电视新闻节目可以移植的。

二、插入丰富的图像资料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可视性

在我们的新闻节目中, 画面资料的运用并不十分普遍。在行业新闻里, 如工农业生产、经济统计周期、历史总结回顾、市场情况调查等, 许多内容是可以借助于图像资料完成的。尤其是已过去的新闻背景, 或者是抽象的新闻内容, 在利用解说进行说明的同时, 可以编辑上事先准备的图像资料, 以增加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丰富新闻节目的画面语言。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有关国外经济形势或经济动态的报道多是借助于国外的图像资料完成。为了使资料和当前采访的画面有所区别, 往往采用适当的特技形式进行简单的处理, 例如划像出入、加边框、影色调反差处理等。无论是综合报道还是某一行业的专门的报道或者是人物新闻和社会新闻, 资料的收集都很重要。要做出深刻的报道, 只靠短暂的采访一般难以做到, 大量占有和收集资料对成功的报道会有很大的帮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们一些会议新闻报道, 其场面毫无新意。如果在这类冗长的新闻节目中插入与会议有关的资料, 将会使报道看起来更加生动直观。

我国许多电视机构已经电脑化、网络化, 非线性编辑大量采用, 资料的收集、保存和查询已十分方便, 各个电视台都应该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资料库。记者制作新闻报道时, 就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新闻资料, 使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更具准确性、权威性

三、采用动画手段以配合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表述

动画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也可以使用以补充画面的不足, 增加视觉效果, 丰富画面语言。有时一些关键的电视画面不能拍摄到, 制作一段动画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编导及动画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新闻信息, 设计出切合内容的、新颖的动画表现形式, 更好地加以表述。

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并随后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央台在当天的新闻节目中滚动播出了这条消息。我们看到的一组画面中, 依次有飞船随火箭升空、飞船在太空遨游、飞船穿破云层进入低空、飞船着陆、返回舱回收等, 清晰完整。其中火箭升空, 飞船穿破云层低空, 返回舱回收是摄象机实拍的画面;飞船在太空遨游、飞船着陆则是由动画制作代替的。由于这两段动画制作的相当精彩, 使我们对飞船的整个飞行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某市台在新闻节目中曾报道该市政府决心创办“森林城市”, 要下大力气拆违建绿的消息。观众看到的画面是城管部门拆除违规建筑的第一天各区的执行情况, 呈现在屏幕上的是被推倒的违建房的残余和零乱的现场。相对的解说词却是“……拆违建绿使我们的环境更宽敞了”, 这显然是声画相悖的。编导的本意是正面宣传政府的政策, 为创办“森林城市”在市民中引导舆论。如果这组画面运用三维动画技术把“未来”插入片中, 就会更好地表达编导的初衷, 升华主题。

再如, 有关煤矿生产事故、飞机空难等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也都可以运用动画手段来帮助观众弄清事件的原委、分析事故原因。这些也给新闻类节目的制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

四、有声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听觉信息是新闻现场重要的素材

在动态感强烈的新闻事实中, 声音的作用十分明显。在电视新闻节目里, 声音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新闻现场音响, 一类是对当事人的采访, 它们都是新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新闻作品时, 编导对这两类声音都要尽量采用。现场音响的效果是任何文字描述所达不到的, 给现场音响留出一段时间会使新闻效果增色不少。好的现场效果音响可以直接采用, 也可以与解说词混用。

曾获得中国电视新闻奖的消息《巴格达遭空袭纪实》就很好地运用了现场声音, 炮弹的火光划破夜空, 炮弹的呼啸声和剧烈的爆炸声震耳欲聋。记者站在新闻中心的平台上, 现场的爆炸声之大甚至淹没了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的声音。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对现场音响无法记录和报道, 只好采用语言描述的办法。我们在报上欣赏过生花妙笔流淌出来的飞扬文采, 或许会在收音机里听到近在耳旁的自然之声, 但是我们若在电视上看到声画一体的新闻现场, 心中就会荡起绝对不同的真实感。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同期声采访也是很重要的。被确定为访谈对象的有关人员或者与新闻事实有着直接的关系, 或者能够做出客观权威的评判, 总之, 访谈的内容提供了新闻事实有关的重要信息。记者与访谈对象面对面进行交流的形式直接提供了更丰富的新闻信息, 它胜过记者或播音员的转述, 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它与新闻事实现场画面同样重要, 有些地方台往往忽视了新闻画面的有声语言。在国外, 如果采访不到直接的当事人, 只有记者的转述, 这样的动态新闻往往被认为有可能是虚假的。

丰富听觉信息, 再现真实现场, 使电视新闻可听可看, 是给观众提供纯粹的电视化新闻节目的重要语言元素之一。

五、音乐语言能增加画面的视觉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电视音乐起源于电影音乐。我国的电视台刚成立时, 播出的电视新闻节目全部配有音乐。那时, 由于人们对电视新闻的认识尚在原始阶段, 同步录音还做不到, 音乐的使用为新闻增加了效果。现在的消息类电视新闻中很少能够听到音乐, 但这并不说明音乐完全就不适合于电视新闻节目。

美国的火星探测器发回火星表面照片的新闻就曾很好地运用了音乐的手段。图像经过电脑处理, 一个巨大的、快速旋转的、火红的星球美丽无比。这段持续20秒的录象片配上了雄壮的音乐, 画面与音乐浑然一体, 震撼人心。

在一些软新闻里, 适当地配上一段效果音乐更能增加新闻的综合效果。比如当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一件工艺品、一处风景、一个人物、一段往事时, 我们就可以配上适当的音乐加以烘托。音乐在表现情绪时, 与画面的视觉艺术效果是相同的。画面的色彩、构图、光效、影调、拍摄及剪接技巧、画面中的人或物, 以及一段画面所表现的内容都可以承载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内容, 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一段音乐, 能够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作为传播媒介, 报道新闻仍然是电视媒体的主要功能。新闻节目历来就是电视节目的主体, 而且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整个电视台的实力。随着电视节目的栏目化发展, 新闻已逐步渗透于各类节目中。手段单一、制作简单的电视新闻节目已很难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电视媒体是社会思想和社会潮流的推动者, 是当前最有效的大众传播媒体, 有义务把具有深刻社会价值的新闻事件告知社会大众, 以与自己的身份相适应, 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基础上, 电视新闻工作者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创新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样式, 完善报道功能, 改变以往“简、浅、表”的现象, 追求电视新闻节目电视化的完美表达。

摘要:电视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 在进行新闻类的节目编辑时, 记者或编导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 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地传达给观众。编导应充分考虑特技、图像资料、动画、现场声、音乐等诸多电视语言元素参与编辑, 共同完成对新闻事实的阐述和再现, 使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8.浅谈电视新闻节目创优 篇八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创优;思考

0 引言

新的网络传播媒介不断完善,信息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但是受国家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影响,目前我国最主流、最权威的传播媒体仍然是电视。其覆盖面积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真实度最高的特点,要求新闻电视节目在制作播出时要充分考虑其节目的真实可靠性、社会舆论影响力,要更加严格的审查电视新闻节目。一个国家的电视新闻发展水平与其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紧密相关,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劣,更是展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民的综合文化素养与政治素养。不断创新优化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成为每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不断奋斗的目标。

1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现状

我国电视节目在近年来有了很明显的改变。过去新闻播报属于信息单向传递,要求新闻主持人面容严肃地将新闻内容播报,这种比较呆板的播报形式如今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当下的大多数新闻节目都改变了原先的单向信息传递形式,发展出新闻播报加评述的新的播报形式。在新闻传播内容上,改变了原来内容单一的国内大事新闻、国际新闻,新时期的电视新闻节目,不仅仅关注于国家、国际大事,更是将民生新闻提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虽然有一些长足的发展,但是也仍然存在着行业弊端,传统的新闻播报模式并没有大的创新,主流新闻媒体仍然脱离不开端庄、严肃的帽子,同时,某些地方媒体以及一些新闻从业者,由于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罔顾新闻真实性,无度追求时效性、可读性,导致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的出现,娱乐八卦新闻充斥着各个传播平台,甚至有些小的电视媒体不惜花钱炒作,严重的损伤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

2 电视台新闻创优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除了经济、政治以外,文化事业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促使各级电视媒体竞争激烈。而衡量电视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就是电视节目的生产状况。媒体的信息是什么?是内容。媒体的经营都是圍绕内容来进行的。优秀的电视节目,是衡量电视台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准,只有从电视节目创作实践出发,充分强化节目创优意识,不断丰富节目的内涵,创新节目的形式,制作出优良的节目,才能为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和恶劣的外部环境中取得长远发展。放眼观去,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无不是紧紧地牵连着普通百姓一点一滴的生活,凡是那些获得较高奖项,赢得高度赞誉的优秀作品,无不蕴含着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有力的深度刻画。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创优工作也是如此,立足特色,打造节目风格,树立节目品牌,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创优三部曲。

3 新闻节目创优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通过细数我国近些年来国家级、省级新闻奖获奖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总是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共同探讨与学习。

内容创优,加强精品创作意识。以内蒙古电视台的新闻访谈节目《拆新房为哪般》为例。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房屋拆迁工作矛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和焦点,不断有“钉子户”“最牛拆迁队”这类引人瞩目的新闻播出。内蒙古电视台电视访谈节目《拆新房为哪般》却为内蒙古电视台赢得了中国新闻奖电视访谈一等奖的殊荣。该节目编导从一个商品房小区建成两三年就面临拆迁的怪异事件入手,揭露了业主与政府部门的冲突和利益纠葛,以小见大,将该事件与社会热点结合,同时也毫不避讳的将政府工作、城市规划、行政监督问题发掘开来,深入的挖掘事件背后的含义,引发了社会持续关注的热情。选取当下热点话题,精致加工,创新大胆的策划思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把控节目,成为该节目获奖的重要原因。

形式创优,新媒体的有机结合。新闻节目已经不再是以往那样一味地简单播报,新的发展局面下,新闻节目创作要不断“内外兼修”,内容与形式齐头并进。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有一个获得一等奖作品的专题《接力寻美 温暖中国》,这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创新。该节目通过专题报道引发全城活动,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有机结合,同时在社会上开展活动,该节目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创优,赢得人们的喜爱,编导与制作人应该充分运用创新的思维,不断优化报道形式,不断创新新闻理念,运用新媒体的手段,将新闻的影响力无限扩大。

立足本土,走特色新闻节目创优之路。不管是凤凰卫视的国际新闻名满天下,还是《南京零距离》打开国内民生新闻的先河,在新闻传统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不断冲击的局势下,我国众多的电视台如何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打造节目品牌?我国天南地北,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地区特色、民族特色,电视台可以将本土区域的地形风貌和人文特色转变为节目具有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建立微信、微博互动交流平台,吸取群众的意见,同时对于民生新闻的收集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独特的节目风格,地方小吃、地方方言、地方的节日活动等,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不同省级、地区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成为众多优秀电视新闻节目脱颖而出的法宝。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仍旧处在一个尴尬的阶段,内在创新发展能力尚且欠缺,外在的新闻市场仍然缺乏有效的监控,呈现出发展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电视新闻节目创优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提高的过程;是检验电视节目工作者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的试金石。这也是我国大多数新闻工作者不断探索的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光.浅谈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

[2]周红.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探析[J].东南传播,2010(05).

9.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思维 篇九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新闻节目媒体关注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引发怎样能够使新闻角度新颖反映事物另一个层面,从而深掘事物的内在本质以及事物发展处于社会链条中的怎样的一环节,彰显新闻的本质规律,抓住受众读者的注意力,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个人认为应当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新闻报道,这是新闻的源泉。

新闻节目要以尊重事实为基础客观反映事实,但是照本宣科,直白反映报道,必将是枯燥乏味,结构冗长的,所以我们在新闻节目中要有创新精神多角度,并做一些相关分析来报道新闻事件,则取新颖的层面展现给受众。这样广大受众就比较能够容易接受。

例如说,在中央新闻栏目中播出过这样一篇报道,某省的文物管理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意图是近几年该文物管理部门调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几经周折经过,为当地追回近几年丢失的100多件珍贵文物,为当地避免了重大损失,为国家挽回了损失。当时在场的十几家媒体陆续发表了报道,大致意思也是与新闻发布会的意图如出一辙,没有丝毫的心意所在。而中央新闻栏目的记者则是围绕着文物是怎样丢失的,而展开一系列的调查,发现此地文物管理机制混乱,管理部门执法不严,文物仓库安全工作不够到位,保护文物的设备老化,致使一些文物字画被蛀。记者就是这样本着创新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深掘新闻的价值,了解受众想要知道什么,同时也提高了有关部门关注,来进行管理。

曾经新闻节目有这样一篇报道,郫县县政府领导班子十分重视下面各个县的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为孩子们积极建立助学基金。从财政款中播出万元帮助孩子们学习生活。这条新闻无非是宣传政策的好新闻,但如果不加分析的直接从领导的角度报道,新闻就会显得过于干瘪苍白,缺少动人之处,难以让受众为之动容。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深掘分析,报到这条新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郫县记者深入调查多家走访了解到一些新情况:有一位母亲为了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而放弃了医治绝症的机会,当孩子考上了大学,撒手人寰。郫县县政府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尽管郫县财政资金并不富裕但还是为家庭情况困难的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建立了助学基金。两者相对比,后者的角度更贴近手中的生活,富有情感,动人情怀。树立了郫县县政府的政府形象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和心愿。

10.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篇十

阜新广播电视台公开招聘8名新闻播音员、节目

主持人公告

(一)根据《中共阜新市委办公室、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阜委办发[2007]14号)及中共阜新市委宣传部、中共阜新市委组织部、阜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阜新市宣传文化系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特殊专业人才工作办法>的通知》(阜委宣发[2015]5号)文件精神,结合阜新广播电视台实际,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现公告如下:

一、招聘职位

阜新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播音员2名、电视节目主持人2名、广播新闻播音员2名、广播节目主持人2名;阜新蒙古语广播电台新闻播音员2名。

符合职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详见《阜新广播电视台公开招聘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职位信息表》。

二、招聘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三)具有良好的品行;(四)身体健康。

曾因犯罪受过各类刑事处罚,有犯罪嫌疑尚未查清或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聘用的其他人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第6号令)中需要回避的,其他不符合报考条件的,均不得报考。

应聘人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1980年12月1日及以后出生)。招聘职位对年龄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按职位要求的年龄条件执行。

应聘者的资格条件或相关资历证书的计算日期为报名截止之日。

三、招聘工作程序(一)发布招聘公告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阜新广播电视台公开招聘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公告》在阜新人力资源网、阜新广播电视台和阜新日报上发布。

(二)报名

报名方式:现场报名。每人限报一个职位。

1、提交有效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毕业证书原件复印件各一份,本人一寸近照3张(照片后标注好名字);

2、提交《阜新广播电视台公开招聘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考试报名信息表》,表格在阜新人力资源网《阜新广播电视台公开招聘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公告》中下载,一式两份;

3、提交招聘信息中所涉及的资历和其他条件要求的证明材料原件(已就业人员报考须开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信)。

缴纳考务费100元。

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人员,凭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区)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证明和低保证;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人员,凭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区)扶贫办(部门)出具的特困证明及特困家庭基本情况档案卡(复印件),免交考务费。

报名时间:2015年12月7日至12月15日(上午8:30-11:00,下午13:00-16:00,周六、日统计数据不办公)。

报名地点:阜新广播电视台彩电塔(山北街84号)。

招聘人数与有效报名人数的比例不足1:2时,按规定将取消或削减该职位的招聘计划,取消或削减的职位将在阜新人力资源网上公布,报考已取消职位的应聘者,如果符合其他报考职位条件要求,在征得本人同意后,可调剂报考其他符合的职位。

11.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篇十一

【关键词】电视新闻 质量 主编

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完全取决于电视记者前方采访的功力和成败。一旦采访失败,一旦前方记者采访功力不够,后期无论如何都无法挽救、补救。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每一位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功力、采访技巧、题材拿捏水准、对新闻事件的理解程度、甚至包括采访的时机和运气,这些都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如何确保整个节目的新闻制作水准,是电视新闻栏目主编首要任务。失败的新闻节目最大的通病是大而全。但很多记者做出来的报道同质化,缺乏个性和创新。尤其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通篇均衡用力,没有重点。而一篇好的新闻,没有重点就是没有亮点,没有看点,没有角度。这种看上去无暇可击的新闻报道,看起来客观公正,但完全不适合观众的胃口。除非题材绝对重要,否则在收视表现上必然一塌糊涂。比如去年长沙举行亚运安保演习,记者把整个演习过程拍摄得淋漓尽致,亮点纷呈。既表现了消防部队的各种绝活和消防坦克等新式兵器,还有熊熊燃烧、剧烈爆炸的大火现场;随后,特警还表演了超一流的飙车追匪徒的特技,场面紧张刺激。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种视听强烈刺激的节目,竟然没有良好的收视表现。但仔细分析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大而全的全景式报道很难赢得观众。其实,大场面并没有错,但只有大场面就是错。在大场面之下,必须要有细节,必须要有视角的切换,必须给观众提供一个可以准确表述的产品。那么,刚才那篇精彩的演习报道正好缺少了细节,通篇也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记录,而通篇表达的一个主题就是警察很牛!然而,一篇新闻报道,你的刺激能好得过好莱坞的大片吗?警察很牛这样的主题,是观众需要的吗?其实,这些都是失败的新闻节目的表象。而产生这些症状的真正原因,就是记者眼里观众意识的缺失。有经验的主编会要求记者报道一定要“做进去”。就是记者要进入新闻事件的深处,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关键,了解新闻报道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关注关心关怀新闻人物的命运和感情。去了解新闻事件的矛盾和冲突究竟在哪里,学会站在新闻当中去看新闻,讲故事。但很多缺乏经验的记者做不到,他们以浮光掠影的手法拍摄新闻事件,对新闻事件缺乏思考、缺乏立场、缺乏评判。结果拍出来的新闻必然是大而全,必然是轻飘飘。甚至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空洞无物。新闻栏目主编掌控新闻节目质量,正是要从这里开始,对整个节目从采编播进行全面考量、策划和编排。只有这样,新闻节目才能在观众中赢得口碑和声誉。本人参与创办中国新闻名专栏《今日谈》并担任主编,历任湖南卫视多档新闻栏目主编,以下将从主编或者责编的视角,来分析论证新闻栏目主编把控新闻栏目质量的着力点。

一、新闻栏目主编应对栏目的定位把握准确。

1、重大新闻事件必须有反映。但必须根据自己能掌控的新闻资源有所选择,这是新闻主编必须坚守的一条原则。比方北京奥运会,作为新闻栏目你不可能不反映,但伦敦奥运会,你就可以不重点考虑。因为对于很多省级卫视,一张伦敦奥运会的采访证都没有,完全缺乏大篇幅连续报道的资源。所以只能剑走偏锋,点到为止。

2、热点敏感新闻要视情况拿捏到位,敢于出手。背负命案,沿长江在重庆、长沙、南京多次杀人的周克华,这次又在重庆制造8.10枪杀案。这个事件出来后,由于当时对能不能抓到周克华有顾虑,报道出来或者大篇幅会不会引起群众恐慌,宣管部门一直拿不定主意。但我考虑到这是当下的第一热点,再敏感也要再遵守宣管纪律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我们仅拍出一名前方记者,与后期编辑无缝对接,完成了对事件的报道,结果可想而知,收到了理想的收视效果。当日栏目收视率排到了同时段全国省级卫视第一,全国第七。更重要的是,事实上我们的冒险是对的,全国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吸引人们的眼球,在这种积累了8年的悬念的报道中,靠简单的堆量都可以获得高的收视回报。

3、根据栏目的观众定位策划、寻找热点新闻。热点新闻并不会天天发生,这就需要根据栏目的观众定位、时令特点策划、寻找热点新闻。比方开学季报道在家上学的孩子,暑假报道学童出国旅游热等。

4、寻找国家大事和百姓切身利益的结合点重点报道。首先要避开的是政策解读。除非关系到老百姓的养老、医疗、就业、就学等特别关切的问题并有刚刚冒出来的特别个案,否则最好的政策解读也是失败的电视新闻。不过,全国人民关心的房价不在适合报道的行列。因为目前没有一条新闻能讲清楚这个话题。讲不清就不要去讲,这是新闻主编必须坚持的一个底线。国家政策要是没有好的个案和与百姓利益关切的结合点,电视新闻往往无能为力。电视的长处是关注事件和过程,而不在于纯粹的说理。把电视新闻搞成照本宣科,你不觉得是对电视的亵渎吗?

二、电视新闻报道靠什么吸引观众?

1、画面取胜

如国家地理、Discovery或者惊险刺激的画面,老百姓很少看到的画面。这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拍摄视角的创新,比方《迁徙的鸟》、《海洋》等纪录片。但新闻节目要拍出纪录片的效果是很难的,事件性和知识性必须贯穿其中。比方《高空跳水——你知道非专业跳水的安全高度吗?》这篇报道既有高空跳水惊心动魄的画面,由于高空跳水在我国还是刚起步的运动项目,仅仅有一名专业运动员,所以,世界各国运动员从24米高的高空跳水的画面还是蛮有看点的。但光讲高空跳水肯定是不足以吸引人的,因为和普通老百姓隔的太远了。新闻的贴近性要求记者利用这样的机会告诉观众一个事实:那就是从4.5米以上的高度跳水就有致命危险!这就足以吓住观众。因为一般大河大江上的桥梁从桥面到水面的高度都超出了4.5米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从桥面跳水救人,却自己如水就死亡的原因!有了这些新的信息的加入,高空跳水这样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才有了画面取胜和服务性相得益彰的效果。从而赢得高的收视表现。

2、故事取胜

新闻报道就是讲故事。不会讲故事的新闻记者不是合格的记者。故事的要件是什么?是矛盾冲突、人物命运、观念冲突、悬念噱头、情感爆发、温情暖人等等,必须把电影的技巧和人物的情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电视画面加以表现。但新闻报道不是拍电影,因此,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必须要有精彩的对话,也就是实况;要有一个矛盾冲突;要有情感和行为的细节表现。当然,更重要的是,你至少要把事情讲清楚。讲清楚看起来是很简单的要求。但对很多记者来说,要做到却很难。他们不是讲不清楚,而是不知道要讲清楚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很多记者在接到选题之后往往屁股坐错了地方,一开始就带着事件当时官方提供的观点来展开,完全失去自己的立场和判断,不能对当事人尤其是对当时官方人士提出质疑。离开质疑,记者毫无价值!同时,记者要有为观众服务的意识。那就是整个采访过程中,要思考观众需要知道什么?观众最关心的是什么?观众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做出来的报道,才对观众的口味,而不是官样文章。官样文章看起来正确,其实传播力和到达力都大打折扣,绝对不是明智之选。

3、情感取胜

新闻因人而生动。而人最能打动人的就是情感。同情心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因各种社会原因引发的悲情故事、因自然灾害引发的对美好的东西破坏、因当事人的坚持、努力和不放弃引发的感慨、牺牲自我去无私帮助他人的“英雄”人物,从来都是人类崇尚的伟大情操。如果新闻报道能紧紧抓住这些情感的细腻表现或者情感爆发的动人瞬间,必然能够打动亿万观众,引发心灵深处的满腔共鸣。

不过、情感取胜有时候不是哭就能打动人,没有眼泪的咬牙坚持,远比哭着放弃自我更加让人难以舍弃!这是做情感取胜题材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4、趣味性取胜

如果一个选题既无观众难以见到的悬念重重的人物故事,也没有新鲜的知识性和贴切而不落俗套的服务性,趣味性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诙谐的语言、幽默的表情、可爱或乐天的生活状态,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童趣、幽默、快乐,是这一类题材最好的构件。

5、策划取胜

新闻节目的选题直接决定节目的质量。前面论述了新闻节目必须选择关注度高的热点。关注度就是新闻节目的生命力。一个没有关注度或者关注度已经淡化的新闻选题,其实已经没有报道价值,应该直接毙掉!有了好的关注度,还要注意新闻的事件性、话题性。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必须考虑节目的收视卖点。主编的责任除了导向把关,同样需要从商业角度来控制新闻产品的质量。而一个好卖的新闻产品,必须是符合市场口味,符合观众需要的产品,然后才是我们希望观众购买的产品。从新闻产品的角度考量,新闻节目生产的订单是主编在策划会上必须做出前瞻判断的结果。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或者说对社会热点的准确把握,是新闻节目主编控制节目质量的关键。

12.电视新闻节目也需要策划 篇十二

一、策划的概念

“策划”原本是一个动词, 是“设计规划, 密谋计划”的意思。当今的企业管理学中对“策划”这个概念则是这样表述的:“策划是一种程序。策划的步骤是以假定的目标为起点, 然后订出策略、政策以及内部作业详细计划, 以求目标之达成, 最后还包括成效的评估及回顾, 而返回到起点, 开始了策划的第二次循环……”

在实际工作中, 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程序:制作出受到观众喜爱的节目就是这个程序的起点, 然后根据栏目的定位、节目受众人群、新闻素材的前期调研等进行创意, 制定出节目的整体风格以及具体呈现形式, 并且拟定出详细的操作文案, 最后再根据收视率、专家测评等反馈手段, 进行分析评估, 对节目进行调整提高。

电视节目的策划是价值观、知识、环境资源和技术 (主要是指策划技巧) 四者的结合体。这四者又是互相制约与依存的:价值观选择技术;资源环境限制技术;知识寻找技术;技术支持价值观。

二、策划的本质

首先, “创意”是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核心。在当今这样一个媒体竞争异常激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时代, 像以往那样获得一条独家的新闻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网络媒体的出现又使电视媒体的报道速度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因此不少媒体纷纷转向追求独家的深度和角度, 然而面对众多的媒体精英, 要想真正做到“独家”又谈何容易?最终, 独家的表达就成为更好的选择———同样事件、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深度, 我们却能用最独特、最新鲜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创意”。

其次, 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是一种计划。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策划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准备的过程。从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以及选准播出时机和抓住时效是非常重要的。然后, 通过对筛选出的有效信息的调研、论证确立节目主题和立意。接下来就是要根据既定的主题、立意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策划方案。做一份策划案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未来的事做出当前的决策, 这个决策包括做什么、何时做、谁来做和怎么做。

再次, 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是一种谋划。应该说, 新闻事件本身是客观的, 是不可策划的。但采编节目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 节目该怎么呈现, 能否挖掘和凸显出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 这就受到策划水平的制约了。在选定了一个节目的主题和立意之后, 一个出色的节目策划者应该像故事《田忌赛马》中的田忌一样, 趋利避害, 进一步找到最有利于表现主题和立意的节目形态和操作方式, 使之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最后, 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是一种统筹。这个统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要对选题素材、新闻主体、评议观点等做出资源整合;后期要对采访、摄制、编辑等流程加以控制和协调。实际上前期的统筹就是策划者与新闻人物、主持人、相关专家以及制片人的沟通过程;后期的统筹就是与编导、摄制人员、技术人员乃至节目监审领导的沟通过程。

三、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应遵循的原则

1. 导向原则。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电视新闻节目乃至所有电视节目策划的前提基础, 非正确的舆论导向会使节目的主题立意与主流的价值观产生背离, 进而误导观众对新闻客观事实的判断, 甚至会使观众产生错误的认识。目前的某些节目, 无论从形式还内容上来说都以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为目的, 庸俗不堪, 是非观和价值观混乱, 就是由于在节目策划阶段无视导向原则造成的。

2. 受众原则。

如前所述, 受众是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起点, 确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之后就是要准确的掌握观众的收视需求, 脱离观众需求而策划出来的节目往往是空中楼阁, 曲高和寡。受众需求既包括绝大多数观众共有的共性需求, 也包括不同地域、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层次等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进行整体把握, 才能找准节目定位和受众人群。

3. 效益原则。

节目策划人必须考虑到节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节目没有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无从谈起;把社会效益晾在一旁, 不择手段媚俗, 经济效益也会好景不长。那种认为抓经济效益就会削弱社会效益或抓社会效益就不能考虑经济效益的想法是片面的。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电视产业环境中,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赢”。

4. 创新原则。

有人说现在观众难伺候了, 节目做得很费力气, 可观众就是不买账。其实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 观众只能看几个频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现在的观众可以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的选择, 视角更宽、选择余地也更大, 自然也就更加挑剔, 这是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节目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市场的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要求。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它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 而是建立在广泛的旧的知识与信息基础上的新组合:一方面要敢于创新, 善于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勇于打破传统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创新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标新立异, 还要同时符合前文所述的导向原则、受众原则、效益原则。■

13.新闻专题节目特点 篇十三

《新闻调查》栏目作为《焦点访谈》的延伸于1996年开播,之所以叫做《焦点访谈》的延伸版是因为作为中国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一面旗帜,《焦点访谈》的节目是长短限制了节目报道的深度,《新闻调查》就是对《焦点访谈》的补充,下面将以节目《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分析《新闻调查》节目的特点。

一、选题与立意的特点

作为新闻类节目,对于节目的选题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在本例中《新闻调查》选材了最近发生的并且在网络上反应影响较大的“虐猫”事件进行报道,从中得知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的基本属性是新闻。

从立意上分析,作为一个新闻专题或者说是新闻深度报道,它的时效性有限制,当一个新闻事件被人们所熟知的时候只有通过一个新颖的立意才能引起广大受众收看的兴趣。在网络和其它媒体的报道中,将矛头均指向了虐猫者将他们口诛笔伐,而这些虐猫者也没有在媒体中露过面。《新闻调查》从节目的一开始便引出了主题:“一只猫死去了,但是人类行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仇恨?是利益?是欲望?所有的猜测远没有停止。四月初,我们前往虐猫事件的发生地,并且见到了三位当事者,我们试图通过采访来接近虐猫事件的真相。”整个节目的立意都透露出了新颖的角度,从介绍虐猫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入手,最后将落脚点放在了人为什么要虐猫,最后开始了对于人类心灵、人性的反思。

二、设置悬念

悬念是电视节目以及影视剧创作中常用手法,因为悬念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在本片中节目的编导有意的设置了几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网络上出现虐猫事件,激起广大网友的愤慨,那么图片、视频作者是谁做的?通过这个悬念的设置引出了杭州银狐科技公司的Gainmas Guo,黑龙江萝北的医院的一名药剂师王某以及找到了萝北县广电局的李某,三个事件的当事人。

第二个悬念:当事人在网上刊登出检讨书,之后便消失在网络中,他们为什么参与这件事,他们又是怎样的人?之后引出了对于当事人王某同事、领导的采访,从他们的口中得到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事以及对于王某的那一段采访。第三个悬念:仇恨是王某参与拍摄的动机,而广电局李某的动机又是什么呢?通过这一步引出了对于李某的采访,我们得知李某的动机是出自于利益,并且更加知道了李某在日常生活中的热心。第四个悬念:Gainmas Guo是不是幕后的黑手?从对Gainmas Guo的调查首先调查出了Gainmas Guo并非虐猫的幕后操作者,但又引起了恋足群体。通过设置的悬念有两个用意,第一可以引起广大受众对节目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悬念的设置可以引出节目的下一个线索。

三、节目结构

《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所采取的节目结构为叙事性结构,具体的可以划分为因果式线性结构,它属于因果式线性结构中的结果-→原因型。本结构首先向受众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起因与发展,然后进行逐步的调查从而分析出了这起事件的发生原因。

在《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节目中,主持人在演播室通过简短的导语:两个月前当一个穿高跟鞋的女子,踩死猫的全过程当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出现的时候,引起了数万网民的强烈的义愤很声讨,网民们自发的组织起来,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发起了寻找,他们找到了三位当时人,但两个月过去了,当事人却并未在媒体出现过,他们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带着关于动机的疑问,记者开始了调查。最后通过寻找与调查的不断深入,记者首先找到了当事人的同事、领导,从侧面了解当事人日常生活的行为,之后直面当事人,询问动机。得出了仇恨的宣泄、利益的驱动、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三种结论。最后节目在提出人们应该怎样化解仇恨,应该怎样权衡利益,应该如何满足欲望的 问题中结束并且升华。

四、采访特点:

该节目作为一个新闻专题节目并且是一个深度调查的报道,节目采访的特点是层层深入。记者一点点的接近到主人公动机的事实。

在节目中也有一个细节,记者柴静所问问题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为什么?什么?也就是说揭露事物内在的本质,将公众不知道的东西传播出去就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

同大多数“新闻调查”栏目中节目定位一样,《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是一期深度访谈节目。这期节目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由一只猫死在一双高跟鞋下铺陈开来,但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通过约谈包括网友、调查者、当事人朋友及同事、当事人在内的各种涉事群体,敏锐地抓住各种线索,并顺着读者的求知欲,层层深入地将整个事件全方位、多角度地依次展开,将整个事件的全貌剥笋式地依次展现在读者面前。节目开始之前,作品通过幕后解说及一系列蒙太奇镜头的剪接,向观众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悬疑,在概述节目表 现主题的同时,用一连串的问号吸引观众的视线。在节目开始后,主持人柴静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了事情的起因及发展,并代替观众,对当事人虐猫行为的最初动机发起了质疑——“是仇恨?是利益?是欲望?”整迎合了观众心中的疑问,这种“你们想知道的,正是我们所要去努力探求的”手法,起到了暗示观众“本次节目的展开将按你们心目中的疑窦而行”,使后者进一步被绑定在电视机前,欲罢不能。

先以一段动物的镜头,讲述“每天都有很多动物死去,有的死于人为,有的死于自然,有的死于意外,然而,从没有像这只猫的死亡,激起了人们强烈而广泛的关注。它,死于一双高跟鞋”,一段欲扬先抑的镜头表现及幕后解说,将一只猫的非常死亡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推上前台,更激起了人们对于事件发生前因后果的求知欲。节目往纵深发展,基本是循着解说+蒙太奇镜头的方式介绍事件发展,当介绍到网友的愤怒时,适时切入网友“鹊桥不归路”、“小青”和“追尾巴的猫”三人的视频片段,借他们的口发言,讲述第一时间看到此事的感受,为此事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开来埋下了伏笔。节目选择的这些网友代表无疑是成功的,对他们的采访,为情节的层层展开准备了很好的过渡。例如接下来的线索搜寻的表现上,当被主持人问及“那么多线索,你怎么去找”时,网友小青回答道“我也不知道,但睡了一觉,第二天起床时已经有很多线索了”,极言网络人肉搜索效率之高,也在同时为下文线索的进一步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针对有着网络技术的网友“鹊桥不归路”的视频采访,由视频分析查到网站“crash world”,进而查到域名,查到注册人,查到注册人所在地、网购记录,甚至姓名、职业、车牌号等私人信息,更进一步将网上搜索由浅入深的过程进行还原,可以说,网友“鹊桥不归路”代表着技术派,与网友“小青”“追尾巴的猫”等感性派相比,他们更了解怎样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充当着人肉搜索生力军的作用。节目选择采访对象,显然是考虑到了这点,一种充当情绪的感染者甚至煽动者,一种充当搜索的生力军,两者的结合,更有利于全方位还原事件真相,这是节目成功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线索继续深入,从网络悬赏到事件发生地突破性的发现,摄像机镜头也随之不断变换。这里捎带提一句,摄像机镜头紧跟叙事发展,对情节的渲染与推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镜头难以采到所需影像时,一些象征性的影像也可以拿来作为弥补。例如谈到虐猫幕后黑手时插入的游戏“CS”图像,例如提到50万网络货币悬赏虐猫者时,利用了一个“恐怖提刀者”的Flash动画形象,极言网友的愤怒。镜头语言的使用,也是我们必须要去掌握的。在线索继续深入,虐猫者所在地及其身份逐渐清晰的同时,节目插入了另一条平行线索——虐猫的另一位当事人,萝北县广电局李某的浮上水面,为下文情节的顺势展开做了铺垫。

循着已经查证的线索,节目组来到萝北县,并没有急于试图采访虐猫者王某,而是先从外围着手,对王某的同事进行采访,这种叙事手法,类似于《红楼梦》第四回中对于凤姐儿出场的描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王某同事对王某平日待人处事态度的描述及对王某此举的不相信和不理解,营造了一种类似于结构势能的动力场,为下文对王某的采访,刻画一位心理抑郁者内心的矛盾及人性的复杂埋下了伏笔。

王某身边的人大谈其平日的与人为善,然而王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通过一位王某平日较为信任的院长,节目组终于得以联系到了王某,这里仍旧不忘设一伏笔,那就是在于院长的电话交谈中,记者注意到的王某的情绪失控,并针对这一点求证了院长,得到了院长的肯定回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通过对两类王某身边人的采访,相信观众已经预感到王某其人的复杂内心及虐猫本身性质的不简单,为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及主题的深入刻画进行了铺垫。

通过院长的撮合,王某终于答应在宾馆见上记者一面,当天晚上,在与王某的交谈过程中,记者描述了一个细节——王某看到电视台一个惯于虐猫的节目,把自己关在卫生间,泣不成声。这种细节的描写,对于此事的中心人物王某的刻画,显然是大有裨益的。它让观众初步认识到网友曾一度深恶痛绝的“大恶人”,其实

也是一个有着自尊与羞耻感的普通女人,她残忍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原因,无形间,更增添了观众对于深入了解王某的期待,而这,也分明在无形间给记者随后的采访提了很高的要求。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记者柴静在采访时的表现。为了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为了能使王某饱受刺激的情绪得以平抚,柴静陪她了一整晚,与她聊天,并针对王某的境况,适时将一些以往采访中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的情况介绍给她,我们无从得知两人卧谈的更多细节,但显然,记者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在次日的采访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王某与记者的谈话已经变得几近于融洽,对于记者哪怕稍显尖锐的提问,王某也能做到推心置腹,这其中无疑有记者努力的结果。

记者的提问从头天晚上看到新闻时的表现说起,谈到王某的真实感受,继而谈到道歉信,再进而谈到王某对自己病态心理的剖析,并通过插叙王某同事对其平日不惯于宣泄情绪的习惯予以刻画,进而针对此事,向王某发问,结果发现,王某为了“不把自己的不愉快带给别人”,而选择了默默承受痛苦。而人的情绪总是要得到宣泄的,这是心理学上的基本常识,于是,记者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向很可能作为一种异样情绪宣泄方式的虐猫事件上,通过排除“为了钱”等假设,让王某自己说出自己的虐猫行为只是一种发泄,并说出“小动物只是一个替代品”,且接受了记者“把猫当成自己仇恨的人”这一理解。记者的出彩之处就在于,她能够在不亢不卑之间,循序渐进、逻辑竟然而又不乏人情味地完成一场与采访对象的另一种交锋,在不断的试探甚至碰撞中坐怀不乱,胸有成竹地挖出自己想要的结论,这是为我所佩服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

对王某的采访结束了,但反思还远没有结束。节目的一个出彩处,便是在对王某的采访后同时采访了以前对王某恨之入骨的网友“小青”和“追尾巴的猫”,她们谈了自己之后对于王某态度的转变,由“可恨”转为“可怜”,一个汉字的转变,却宣告了一种仇恨向理解的过渡。而最为出彩的,笔者认为是对王某上司姚院长的采访,他没有局限于自己的情绪,而是将此事升华为对人性的一种思考——把从动物的关爱引申到对人的关爱,多一份对别人的关心与理解,会避免人与人之间产生更多的仇恨,而我们的社会,也就从根本上铲除了仇恨驱使下极端方式发泄的土壤,自然也就避免了虐待小动物的悲剧再次发生。此言如此精辟深刻,完全可以代替主持人其后的总结性言论,这种效果,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精心选择采访对象的重要性。

b对于王某的采访结束了,观众的另一个疑问便随之显现——王某的“上线”,广电局的李某为什么要组织这场拍摄呢?针对这个疑问,节目组通过有关渠道,采访了李某。这里还设了一个小小的悬念,就是作为事件当事人之一的李某一直在躲避媒体采访,他能否接受新闻调查节目组的采访呢?答案居然是肯定的,并且在采访开始时,在回答记者的这个疑问时,他回答说,自己接受新闻调查的采访,是因为新闻调查的节目定位“适合他的出现”,这是句很模糊但又很有味道的话,让作为观众的我不由得对这位虐猫“帮凶”的心路历程产生了几分好奇,而这种开头也似乎预示了采访的顺利。在对李某的采访中,记者先是质问李某此举的动机,得到了后者坦率的回答——一不必耗费过多精力,二不违法,并坦诚自己只是为了“挣一点零花钱”。记者顺势追问,当时知道此举是否有风险,并进一步假设如果此举违法李某的选择,得到后者否认的回答后,记者从道德层面上追问,李某却坦诚《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没有此项,数问数答间,已经将李某为“利益关系”而不惜钻法律与道德空子的投机形象成功刻画出来。记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借助虐猫录像中小猫的麻醉状态进一步追问,刻画出了李某既想对小猫“尽量减轻痛苦”而又为取悦客户“尽量残忍”的矛盾心理,暗喻了李某内心的复杂。此时,柴静最出彩的提问出现了,针对李某坦诚的为“利益关系”而做出此举及至对虐猫惨状的麻木,柴静发问道“利益会让一个人丧失感觉吗?”短短的一句发问,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问出了每位观众的心声,让人大喊痛快!面对坦诚得有点咄咄逼人的采访对象,而有勇气问出这种尖锐而不失体面的的问题,我想,这便是瘦弱的柴静能赢得许多观众的原因之一吧。

交锋仍在继续。面对这种突然尖锐的提问,李某显然有些招架不住,转而将球踢回——“你说呢?”“我不知道,所以我想问你。”柴静毫不示弱。“那我也得请教你。”李某的声音已经有点颤抖了,显然,他已经为面前这个瘦弱女子所突然迸发的正气所慑服。这个问题尽管没有得到解答,但笔者认为,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多半,至少,李某坦诚的辩白不再那样的理直气壮,他多半已经开始真正检讨起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仅限于对自己偶然倒霉的哀叹中了。而记者也没有拘泥于此处死缠烂打,而是剑锋一转,提出了大多数观众都想提出的问题——“这种(利益至上的)原则,如果是发生在人和人身上,你也会用这个原则吗?”得到了后者否定的回答,李某说自己做人也有底线,柴静抓住这个“底线”,进而追问“那你的底线是什么?”李某答道不会出卖朋友,不会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柴静进一步尖锐提问“你为什么把朋友之间的这种提问看得比利益还重要?”这一环套一环的尖锐提问,显然把对方问懵了,在试图进一步踢球回来失败的同时,做出了“如果为利益什么都不顾,那么也就没有利益可谈了”的回答。这一节刀光剑影的较量,惟妙惟肖地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惟利益至上的世故圆滑的“坦诚者”,不能不让人拍手称快。

为了印证明显和媒体形象相悖的李某的自诩,记者采访了李某的同事,发现其在单位的形象确实很阳光——不仅与人为善,而且乐于助人,对弱者更是不吝爱心与同情。这一点在采访中得到了李某轻描淡写的承认,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网络上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也代表了广大网民的心声——“不能善待动物的人也不能去善待人”,并质问李某对这句话的看法,李某的几乎可以称之为富有哲理——“不是说所有关爱人的人都能关爱动物,也不是说所有关爱动物的人都能关爱人。”区区两个回合,更加深刻地刻画了人性的复杂。

针对对李某的采访,记者同样采访了网友“小青”与“追尾巴的猫”,前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后者认为这是观念的问题——有人可以对人好,但认为动物不值得对它好。节目顺势插入一段针对当前其实十分盛行的虐待动物事件的短视频,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针对社会上一种“屠宰与虐杀并无实质分别的” 观点,节目借网友小青之口,道出了应持的观念——你可以为生存而杀死动物吃掉它们,但你却不能侮辱他们的尊严。节目的第三节,化名Gainmas作为已知的第三位当事人,自然而然地成为节目的剑指。且因为郭某一直被疑为虐猫事件的幕后黑手,将其放在最后压轴,也是节目的必然选择。在与郭某偶遇并对其进行采访时,郭某从一个商人的角度辩称虐猫一事并非来自这个网站,事实是否如其所说?节目组不厌其烦地求证了最先发现线索的网友“鹊桥不归路”及李某,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新闻调查为求证而如此不惜成本,在对真相负责的同时,也让人似乎明白了其在央视为何不太受某些重视效益的高层欢迎的原因了,呵呵。言归正传,既然郭某可能与虐猫无关,节目针对之前线索,适时提出一个问题——他是否与种种踩踏网站有关?带着这个疑问及杭州记者找出的与郭某相关的“中国恋足前线”这一网站,并进一步查出郭某至少和这一网站涉及的刻录及贩卖虐待小动物的光盘有关。在采访中,郭某承认自己与中国恋足前线的关系,但对该网站涉及的光盘的刻录及贩卖予以否认,通过与记者的问答,及知情网友“小青”的介绍,节目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为人所知但规模庞大的灰色人群——恋足者,何其发展到极端状态下蜕变而成的以踩踏小动物为乐的群体,并进一步深入揭示这种畸形需求下发展而成的巨大的产业链。

然而,新闻调查毕竟不是科普节目,它没有理由自虐猫的线索一路走来,却戛然止步于对一种恋足现象的介绍。节目在临近结尾时,将整个的虐猫事件予以总结升华,通过各种当事人及政协委员之口,表达了对于出台一部《动物保护法》的渴求,立法,在蒙太奇的镜头转换中,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诉求。

之后,节目意味深长地对三位当事人在事发前后截然不同的处境分别进行了对比,并以郭某为代表,细致描写了此事对他生活的改变之大之剧,进而引出评论界对于虐猫事件是否已由“虐猫”变为“虐人”,发人深省。此处出彩的一笔,是起初人肉搜索的主力干将“鹊桥不归路”对被自己搜出并公布身份的郭某表示了歉意,且呼吁所有朋友停止对已知错的当事人停止人生攻击,其所代表的一种宽容的趋势,让人们在趋于理性的同时看到了希望。节目的最后,以主持人柴静站在当初虐猫现场的独白而告终,在对事件发展整个过程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她进一步指出,当初所谓的恶魔,其实只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希冀借此进一步呼吁宽容、理解与和解,正如柴静所说“猫死去了,但生活还要继续。”

上一篇:对自己负责下一篇:宽带小区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