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写作手法(精选7篇)
1.《乡愁》写作手法 篇一
《乡愁》语言充满美感,具有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体现了选择的意象美。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它们都充满了变化美。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体现了音乐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体现了节奏美和整齐美。
2.《乡愁》写作手法 篇二
“为什么写作”?从来自人外部世界的指令, 包括生存需求来说, 理由很多:因为写作技能是语文能力中重要的一块, 因为是国家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的, 因为是语文考试中必考的……
可是从人自身内在精神活动进入写作状态的真实过程看, 我们能说出这个“为什么”后面有多少背景原因呢?人的主体性活动, 即人在像写作这样的实践中所具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 是人所固有的本能或潜能, 这个道理我们谁都明白, 所以我们坚持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和把人当人看的人文主义教育理想, 恪守“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这样看, 我们对“为什么写作”的人自身内在情感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 就不该知之甚少, 不该漠然视之。
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历来重视来自人外部世界的指令, 重视人必须“服从”, 必须“上规矩”, 我们还以“养成教育”一类的神圣名义, 行极端的“强迫教育”和无谓的“重复教育”之实, 于是, 我们作文教学中见得多的是作文技术层面和技巧方面的传授, 是道德、情感和价值判断中的“统一口径”训练。这样的作文教学结果如何, 大家有目共睹, 这里无须多说。
我们固然要高度重视来自人外部世界的指令, 尤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 教师的话怎能爱听不听呢, 但是, 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 内因的变化发展最终决定事物的性质。俗话“师傅领进门, 修炼靠本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 我们一起来关注作文教学中, 作文者和教作文者的心理情感运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据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何去何从, 就可能清楚得多了。
一、常态下的学生写作心理和情感过程
在广义的命题作文要求下, 学生理应有“备”而来, 有“感”而发。只要作文命题是得当的, 学生一般都具有相应的生活、情感和知识的储备迎接写作。学生天性中所具有的表现欲望, 会驱动他们从自己生活经历和思想资料积累中, 搜寻和展示他们自己认为最适合、也最有意义的材料和话语, 用到作文中去。
从微观角度看, 作文写作时的心理情感过程, 诚如萨特所研究的那样, 写作者是在连续不断的话语多种可能的选择中, 认真地确定最合适的下一句、再下一句, 直至把他自己感觉中预设的完整意思全部表述出来。在这个微观的作文心理过程中, 大部分作文者是“痛并快乐”着的。即便对于很少部分勉为其难的作文者来说, 也不乏快乐, 只是很少, 更多的是痛并不甘、痛而不哭的。因为他是学生, 他别无选择。又因为他的作文虽然“难产”, 不怎么好看, 但它毕竟是自己的“孩子”, 他为它经历了痛苦的煎熬, 他对它是有感情的。从我们评阅作文的教师眼睛看过去, 自然可以理解, 这类作文者不成功的原因, 不外乎缺乏相应的生活或思想资料的储备, 或者有储备而不善选择。当然, 也有极个别人是因为语感尚未建立, 或者眼高手低等原因。
用发展的眼光看初中生的作文心理过程, 这里面不排除从小学三年级正式开始的作文练习的影响积淀, 他们此前接受的作文教学, 注定他们当下的写作练习的情感、态度及经验, 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刚开始学写作文时对自己作文的那份发诸本能的情感, 早就在教师的一味批评、极少尊重的态度下异化了, 其结果就是畏惧作文、厌恶作文和逃避作文。
俗话“文如其人”, 学生很在意作文的评分和教师的评语, 其潜意识里是关注自己所诉说的生活情状和思想感情可能得到的认同度, 即使是作文失败者, 其潜意识里也关心自己“失败”到什么程度, 这里已不仅仅是作文水平和能力评价问题了。
二、常态下的教师作文教学心理和情感过程
教师的作文教学工作程序一般为命题、指导、批阅作文和评讲。对于有经验者来说, 其命题的心理状态, 会考虑到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而且还要让作文题产生新鲜感。其指导的心理和情感的真实过程, 是考虑到让学生明白写什么和怎么写。因为是面对初中生, 所以指导要求如本文前面所述, 更多的是作文立意和技术层面的诸多要素。其评讲所看重的, 一般是让教师惊喜和受到激赏的作文, 教师潜意识里最欣赏的是超越教师指导要求的好作文。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提供优秀的范文, 介绍给学生, 还会结合课文, 以它们作范例和借鉴。这里面还可能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法设计, 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写什么和怎么写, 争取把作文写好。
三、对作文教学盲点和误区的综合分析
从上述教与学的心理情感过程的透视中, 我们可以发现, 作文教学在科学性和针对性上有很大的偏离, 因其偏离, 教学中有较大的失误。
首先, 学生作文内容上存在的表象化、简单化和概念化的问题, 如果是缘于生活中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之不足, 这已不是作文水平能力的问题了。对此, 教师的作文指导该如何跟进, 真正有所作为, 这就是一个挑战。反之, 受称赞的好作文, 其成功的经验也不仅仅缘于“会写”, 主要原因还是来自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如果教师仅仅就作文说作文, 要求别人来学习, 其结果是否会误导学生来模仿、杜撰, 甚至抄袭呢?
其次, 教学指导中固然要关注“写什么”, 但不该停留于“写”的思考, 而应顺势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看自己的生活经验里有什么。比如写《妈妈的手》, 也许某个学生就缺乏这方面的观察, 但他 (她) 爱妈妈, 同情妈妈, 心里不乏感动和感激的生活体验、心情故事, 这就应该有内容可写;而且因为缺乏对细节 (妈妈的手) 的留心, 心里应有歉疚, 这就更应该有话可说。指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实质上是指导学生写出生活里的真情实感, 焉能让指导局限于作文技术层面的“写”?
再次, 在“怎么写”的问题上, 也应该把眼光放宽一点, 放长远一点, 不要就作文说作文。比如学生的语言不生动, 甚至前言不搭后语, 病句多, 对这种作文, 我们第一不该怀疑学生的投入之真诚, 不该忘了学生写作中的甘苦, 应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常见到的教育者的态度是批评和简单化的否定, 甚至有厌恶的态度, 这就太浅薄了!第二,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平素的语言表达情况, 如果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没什么问题, 那么就应该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语言感觉和经验, 引进作文中来。如果生活中的语言有缺陷, 你一味地在作文语言中那么“顶真”, 不是犯傻了么?教师的爱心, 应该是关心、指导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加强语言表达锻炼。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把学生作文中的苦恼、困难和失败, 与学生一同扛起来, 共同面对;并且, 能够把学生作文的快乐和成功, 视为学生所拥有的生活及天赋之必然结果, 从而少一点身为教育者的虚荣心, 这样的教师, 才拥有令人崇敬的人格力量。
四、我们需要关注作文的精神深度
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 是学生打好写作基础和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阶段, 当学生升入高中后, 除少数学生还将继续发展他们的写作能力外, 更多的学生则是“巩固”作文水平和“拾遗补漏”了。
由此观之, 初中作文教学的标高就必须认真对待。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最大的缺失, 就是对作文中的精神深度关注不够。
初中生作文可以达到的精神深度, 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是视野尽可能广一些。比如写《童年趣事》这样的作文, 应该鼓励学生从与成年人回首童年的文章及其感受的相比较、相联系中, 加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认知。学生读过沈复的《童年趣事》和林海茵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作品, 包括读了《社戏》、《风筝》等名篇, 可以了解父母一辈的童年生活, 由此及彼, 在相对照中反观自己的成长过程, 思想就会深刻起来。
二是鼓励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生动鲜活的语言引入作文。我们曾经为“妈妈给我晒了被子, 我今夜闻到了太阳的味道”这样极具“孩子气”的语言“正了名”, 其实, 这样的语言何其多也!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出于对文学味浓厚的“经典”词语的敬畏和迷信, 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好词好语”摘抄下来, 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这是多么不恰当!要知道, 大人作品中的所谓好词好语, 未必是小孩子作文可以用的好词好语。
三是学生不必一概遮掩生活中的某些缺陷和阴暗面, 只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对待它们, 就应该得到鼓励。生活原本就是在缺陷与追求中前进的, 学生不知道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 又如何树立追求的目标和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爱, 尤其是来自平常生活中的爱, 一般是建立在同情、惋惜、遗憾和企盼等感情基础上的, 抽去了它们, 这份爱就显得苍白和空泛, 写到作文中, 就缺乏动人的力量。
四是不要让学生满足于表面现象的描写和叙说, 不要让学生原地踏步般地重复练习遣词造句的所谓作文基础训练, 要给学生作文练习提供认知上、表达上的新挑战。中国古代有“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的至理名言, 可以得到启示。
我们素来总以教育者自居, 还告诫家长要多陪陪孩子, 这类观念没有错, 但我们还应该看到, 十来岁的初中少年, 已经能成为我们的朋友了, 至少也应该当作朋友来培养了, 我们浮躁、焦虑和疲惫的身心, 多么需要他们———初中少年, 花季的少年, 来陪陪我们, 听听我们的倾诉, 给我们以安慰和理解。首先, 请倾听他们真实的声音吧。
教例一
写景作文教学指导设计
陆先文
【设计简说】
写景作文要紧扣景物的特点来写, 要写得有层次。达到这两点要求, 必须在写景物特点时, 注意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景与情的和谐穿插。否则, 就可能“硬写”, 内容可能拉拉杂杂。【作文例题】
《秋天来了》
【作文背景】
一年四季的气候、景物及感受, 进入我们的眼中和心中, 如何正确、准确而生动地表述和诉说, 是作文能力训练的重点。我们读过的写景文学作品让我们长了不少见识, 虽然它们大多是成人的作品, 但它们启示我们, 写景作文应该是什么样子。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必有值得一说的秋天景色和风物印象, 说说其中有趣的发现和内心的感受, 和别人交流, 应该是轻松快乐的活动。
【作文指导一】
我们读过《春》等写景散文, 那是成年人的作品, 它们写出了成年作者眼中、心中的景物特点, 而且与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及社会背景相呼应。现在我们来写秋天的景色和气候特征, 这可是十二三岁少年眼中、心中的景物哦, 它们肯定和成人写的不一样, 可它们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你最近阶段的心情怎样, 它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你的写景状物中, 让景物染上你真实的内心情感色彩, 写出来肯定有你的个性, 和谁的都不一样。
【作文指导二】
就写景的“景”而言, 它狭义的解释是实景, 而广义的理解则是所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 又可以在心里感受到的景象, 包括风物、人情和人事方面的种种场景与动静。如果就景写景, 写实景, 我们很难写出足够的篇幅。如果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 铺陈开来, 可能既吃力, 又缺乏真情实感。从名家作品中获得的经验启示我们, 写实景就实事求是, 但可以由实景联想开去, 用大量的虚景, 也就是广义的写景与之相融汇, 文章就生动活泼了, 也有感染力了。《秋天来了》这篇作文, 就需要我们这样来设计它的内容和结构。
【作文指导三】
作文贵在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除了在内容上要努力写自己真实感知的事物及内心产生的真实感情之外, 在语言上也应该有所体现, 这可能是大家容易疏忽的。比如《春》结尾三段的比喻, 那是出自作者那样的学者和作家的笔下, 而且是那个时代的语言。如果换成今人来写, 比如换成我们初中少年的语言, 就可以变换为: (娃娃) ——给人希望和憧憬, 给人以新生的感动和喜悦; (小姑娘) ——清纯、可爱、温和而又善解人意, 让人陶醉在美好的享受之中; (青年) ——有源源不竭的力量在孕育, 在释放, 在等待出发和奋斗。现在, 我们的作文题《秋天来了》, 就很有口语特色, 也很有抒情味。我们在作文时, 如果能把自己生活中有鲜明个性的语言, 运用到作文中去, 那肯定是极有生活气息, 又让人读来快乐无比的。小孩子就是小孩子, 小孩子说大人话, 那多怪呀!
【作文指导四】
写《秋天来了》, 可能有同学会感到没劲, 因为小学阶段就写过, 或者认为自己居住的城市地处南方, 哪有什么秋天的典型季节特征呀, 或者感觉没什么有趣的东西可写, 无非是像做一道数学求证题一样, 完成一次作业而已。这些想法都很真诚。如果是在这样的心情下作文, 我们就不妨实话实说, 可能也是一次成功的作文。比如, 你就回忆小学时写秋天景色的作文情景, 现在你大了, 你感到没感到变化?你再写一写内心的真实感觉, 它就自有一种真情在。又比如你就写这个城市没有秋天的季节特征, 没有哪些应该出现的特征呢?你如实写来, 不也是一次真情诉说么?再比如, 感觉秋天来了, 自己却没什么东西可写的同学, 希望哪些东西出现才会有趣呢?才有新鲜感, 值得与人交流呢?你就写你的愿望, 写在你的愿望下可能实现的条件下, 你现时的生活环境及心情, 可以吗?相信这一来, 大家可能会发现, 原来还是有内容值得写的, 原来作文并不难, 写出好作文并不复杂呀!
教例二
写人作文教学指导设计
许评
【设计简说】
写人物就要写得形象生动, 个性鲜明。如何选择素材, 如何运用恰当的描写的方法是写人的关键点。
【作文例题】
《我的同学》
【作文背景】
这是一个老题目, 但是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 能够写出具有鲜明的个性, 并且富有生活气息的“同学”的不多。为什么在经过多次指导, 学习了很多篇写人物的经典范文后, 熟悉的“同学”在笔下还是如此“陌生”呢?其实, 写人不仅仅是选择素材, 调动描写方法技巧层面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物的认知问题。由于缺乏对“我的同学”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简言之, 因为缺乏对生活及生活中的人物的感悟, 写出来的人物也就很难有“鲜明的个性”。
【作文指导一】
见识经典范文, 感悟生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俗世奇人》 (人教版八年级下) 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我们要注意到这两篇课文作者的视角是成人写给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成人看的这个现实, 而且还要意识到原作所写之人, 和我们初中生的年龄、见识、阅历、心智之间的距离, 那么让我们见识一下成人是如何描写所熟悉的成人, 成人是如何在生活中挖掘素材的。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并不高大威武, 竟然相貌丑陋。站在我们的高度去见识一下成人的形象, 通过见识, 逐步丰富、充实我们十二三岁少年的心智。是啊, 虽然我们不一定完全“欣赏”成人所选取的事例, 不完全“理解”作者进行人物刻画所调动的手段, 但是通过学习成人的, 尤其是大师笔下的“大人物”来获得见识, 这对我们的写作会很有好处。【作文指导二】
见识名人, 借鉴写作。通过见识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见识:1.写人可以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茨威格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原来可以先写“丑陋的、失调的脸”, 再写一双“明亮的眼睛”。2.多层次、多角度地放大“眼睛”, 人物才能写得鲜活,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原来成人写“奇人”是通过小事例、小故事来表现大智慧。4.原来成人写一件小事能写得波澜起伏, 读起来如此吸引人。
在见识的基础上, 我们能获得写人的技巧。
为什么不能通过“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来写同学呢?这样写出来的同学不仅真实, 写出的文章也有变化。
虽然认识如此多同学, 可是为什么对有些同学没有什么印象, 而对有些同学的形象却如此清晰呢?是什么如此吸引我们呢, 他的“微笑”“发怒”“沉默”“幽默”……哦!原来可以抓住一点深入挖掘, 多层面、多角度来写。只有这样, 人物的形象才能生动起来, 深刻起来。
名家在写人时只写一件小事就能把人写活, “泥人张”智斗“海张五”, “刷子李”刷墙折服“小徒弟”的过程, 被写得一波三折, 读起来痛快, 形象生动。在选取事例时, 我们不妨把事件选小些, 不妨把过程写得复杂些, 在故事的波澜里让同学的形象一点点丰满起来。
【作文指导三】
鼓励用生活的语言写作。从以往的学生作文看, 初中生学写成人语言的倾向比较严重。小孩子说大人话, 让人面目失真。既然是写“我的同学”, 同学常说的话, 口头禅啊, 玩笑啊等, 这些活生生的语言就能让笔下的“同学”生动活泼起来。即使语言一时还是如此的幼稚, 一时还漏洞百出, 但是这毕竟是生活的语言。写作文忌用概念化的语言, 千万不要把“同学”抽象成一个干巴巴的品格“巨人”。
【作文指导四】
也许写这篇作文时, 不少同学会抱怨, 认为它是老生常谈的题目, 已经是第N次写这个题目了, 没什么意思。其实同学们静心想一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对同学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小学里单纯的、快乐的同学, 到了中学后变得复杂了, 一言难尽了, 有些甚至完全“成人”了。所以, “我”对同学的评价自然变得多样了。原来写作就是写生活, 生活河流既然永不停息, 我们的“同学”不也是“常新”的吗?我们写作不就是要表现这些变化吗?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的写作也就充满了乐趣。
教例三
夹叙夹议作文教学指导设计
郑先琳
【设计简说】
作文, 不仅记录我们的生活经历, 记录我们对生活的观察, 同时还记录我们对生活的认识, 因此, 好作文不仅要有“叙”——叙得生动, 而且还要有“议”——议得深刻。“夹叙夹议”就是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 写法上灵活多变, 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
【作文例题】
世界, 充满了七彩阳光;生活, 回响着动人的乐章。是什么曾拨动你的心弦?是新绿的小草?是母亲的微笑?是丛飞的歌声?……那么把你心中的歌唱出来吧。请以“我要为唱首歌”为题作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作文背景】
生活本来就是平常的、普通的, 甚至是平淡的, 但是, 如果用心品味, 如果能从中品味出真善美, 并把它们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果能从一件平凡的小事中获得特别的体味, 并抒写出自己的一份独特的感受;如果能从一处平常的景色里发现大自然的魅力, 并表达出自己一些真切的认识来——那么你的作文就是很有意义的了。因为这样的语文能力, 不仅让自己重温了生活中珍贵的影像, 再次品尝了幸福的滋味, 而且还能给别人以启迪——这是很了不起的。
【作文指导一】
还记得《济南的冬天》吗?那是老舍先生为自己生活过的古城唱的歌;你一定还记得《背影》吧, 那是朱自清先生为父爱唱的歌;铿锵的《安塞腰鼓》你一定没忘吧, 那是为蓬勃的生命唱的歌;还有《蜡烛》那在炮火中不灭的烛光, 那是为人性唱的歌:还有《音乐巨人贝多芬》……在你的成长路上, 有没有见过让你惊叹的风景, 有没有听过温暖的故事, 有没有难忘的被感动的时刻……我们相信一定有, 因为没有谁没接受过大自然的恩赐, 没有谁没有受到过文化的滋养, 没有谁没得到过来自他人的关爱, 没有人不会因此而感动。那么, 把那些风景描绘出来, 把那些故事叙述出来, 把那些瞬间再现出来, 与此同时, 把你当时的以及现在的感受、认识写出来, 就是你的最动听的歌。
【作文指导二】
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 才有了与众不同的、感人至深的力量。但是“个性化”并不玄奥, “个性化”来源于特有的生活, 来源于特有的思想和感受,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感受、思想都与他人不相同, 正如世界上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所以写“自己的”, 写真实的生活, 写真切的感悟和思考, 就是最具有“个性化”的。
【作文指导三】
在一篇作文中, 既要写自己的生活, 又要写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内容很多, 那么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纵观近年来的中考作文, 许多得高分的考生, 大都善于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夹叙夹议的作文就是以记叙为主, 在记叙中运用恰当的议论。叙的是故事, 议的是思想;“叙”是记录见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事, “议”是体悟事中“情”、发现事中“趣”、提炼事中“悟”、挖掘事中“意”、阐发事中“理”。
“夹叙夹议”有助于锻炼我们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 更有助于锻炼出一个勇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大脑, 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在今天这次写作中, 我们就尝试一下“夹叙夹议”的写法吧!
【作文指导四】
“夹叙夹议”时要处理好“叙”和“议“的关系。记叙和议论的结合是有机的, “叙”是“议”的基础, “议”是“叙”的深化, 应该“叙”详而“议”略, 记叙是主体, 议论是适当的提炼、概括和升华。
要写好这类作文, 尤其要注意处理好“议”。议论是叙述的点睛之笔, 所以议论要恰到好处, 语言要精练, 感情要真挚, 认识要有自己的见地, 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使读者更能理解和品味出文章的主旨来。要做到这一点, 其实并不难, 在记事时多次穿插议论以充分表达感受与情感, 在写人时多次穿插议论以充分表现对人物的评价, 在状物时多次穿插议论以充分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那么文章就可以更打动人, 感染人, 就能给人们以启迪——作文就获得了成功。教例四
叙事作文教学指导设计
闫翔
【设计简说】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清楚, 他也就能把许多事说得清楚了。”由此可见, 叙事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即写作能力。我们教学生学会叙述事情, 其技术层面的教学固然不可少, 但叙事作文的语感和思维素质的培养则更为重要。
【作文例题】
《这一天, 我哭了》
【作文背景】
我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一些事情, 这些事情里面, 大多数因为平平淡淡, 过去也就过去了, 在心中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但又有些事情怎么忘也忘不掉, 好像在记忆里扎下了根, 而且, 它们中有一部分, 我们很想向人诉说, 和人交流, 这样, 我们才能求得内心的平和, 精神的解脱, 才能让别人从我的诉说中获得分享, 大家都开心。我们在语文书里读了许多这样的记叙文, 虽然它们的写作几乎都是从成年人角度说给成年人听的, 但是, 它们可以让我们获得重要的启示。
【作文指导一】
小河每天不停地流着, 我们的生活就像这河水, 每天从早到晚这样平静地流淌着。可突然在某一天, 一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我们生活的小河就起了浪花, 不再平静。这样的经历和经验, 相信谁都有过。你想不想和人诉说, 获得理解、同情、指点呢?或者, 你想不想与人分享你的喜悦和发现, 让自己更开心呢?今天我们写这个作文, 就是你向别人诉说、进行交流的一个机会哦!《这一天, 我哭了》, 这是一个多么有悬念的故事啊。
【作文指导二】
“哭”, 有多种多样的情况, 那么, “这一天”的故事也就会是多种多样的, 完全因人而异, 也因事而异。“这一天”, 可能是阳光明媚的春天, 也可能是寒冷阴沉的冬日。总之, 这一天的景物, 比如阳光、花草、风、雨等都是我们流泪的见证。小鸟会为我们的喜极而泣添上快乐的色彩;风雨会因为我们的伤心增加沉重的气氛。如果我们这样描写了当时的景物, 也就记下了我们故事发生的真实场景, 让我们理解了主人公的心情, 这就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看, 我们写故事, 不该就事写事, 要注意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 以及这个环境所染上的我们的心情。
【作文指导三】
假如让老师我来写, 我会怎样写呢?我会这样写——这一天, 我和往常一样地上学、放学, 路上的风景和天气几乎和往日没什么两样, 但我迈向家里时腿就是走不动, 觉得回家的路好长, 因为我不知道如何把这学期的成绩单交给爸妈, 害怕爸爸打我, 妈妈骂我。到了家, 爸妈显然很吃惊, 虽然爸爸的拳头没有落下, 妈妈没有唠叨, 但我看得出他们没有心情吃饭, 他们辛苦一天, 还要为我的成绩而生气、伤心, 这让我懊恼极了。这可比他们打我骂我还要痛苦, 我确实太让他们失望了, 我的退步太大了, 沉迷在网络游戏里不能自拔, 无心读书, 这样对得起谁呢?我知道我错了, 憋在心里的悔恨, 一下子涌了出来, 我哭了……我这样写, 大家可以看出, 我把我的一段故事说出来, 是想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关心。我说出来了, 我的心就不再孤单, 我说出来了, 我的心情就释放了, 不再堵得慌。写作就是这样一件快乐的事。
【作文指导四】
现在老师从另一个角度再作一个示范——这一天, 注定与往常不同, 因为这一天是个举校欢庆的日子, 每个班都用精彩的节目来表达自己的欢乐, 我们的节目获得了巨大成功。在领奖的那一刻, 我哭了。回想起以往的排练, 多少次的失败, 多少次的挫折, 曾经想放弃, 想逃避, 想退缩, 但都因老师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而坚持了下来。那腿上、身上的伤痕, 那白天、黑夜的摔打和翻滚, 这一切都和眼前老师和同学们的笑脸一起在我的泪光中闪动。突然, 我觉得那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像这样因高兴、激动而哭泣的事情, 在我们的生活里, 相信肯定有, 也不会少。把它们写出来, 深入挖掘其表象背后的东西, 一定会十分感人。
教例五
读后感作文教学指导设计
范志慧
【设计简说】
读后感要紧扣读完文章的真实感受而写, 写作的出发点肯定与读物有关, 或是由它引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某种情感的共鸣, 或是勾起了自己不应该出现的某方面的遗忘。学生写这种类型的作文,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就文章说文章, 既放不开, 又难动“感”之真情;另一个问题是把“读”丢掉了, 对所读文章提都不提。这两个问题出现的缘由, 都与学生对成人社会中很普通的“读后感”思维方式还不很熟悉有关。所以, 这类文体写作的教学, 重点并不在形式和技术方面, 而在思维方法上。【作文例题】
《〈羚羊木雕〉读后感》
【作文背景】
读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有“感”的, 哪怕没有什么收获或启发, 感觉它并不怎么样, 这本身就是“感”, 就有话可说和有话要说。如果你畏惧这样的写作练习, 或者写得不快乐, 也写得不够好, 对此, 我们一定要善待!具体到《羚羊木雕》读后感的写作, 我们要试着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作文指导一】
成人看《羚羊木雕》有自己的视角, 正如成人读张爱玲的作品读出细腻、孤傲、冷峻, 读沈从文的作品读出超脱现实的理想主义追求, 成人的挖掘是深层次的, 成人的表述是淋漓尽致的。作为十二三岁的初中少年, 我们则不必要求像成人那样思考和被感动。我们的年龄、经历和现有的知识水平, 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有少年的特点。作品中的故事, 我们太熟悉了, 主人公和我们年龄相仿, 读这篇文章产生的感想, 我们会比成人多得多, 我们的感触是最切近主人公的。作为大人的作者, 是否写出了我们所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感觉, 是否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对这些, 我们是最有发言权的, 现在就赶快动笔, 写出我们最真实的感受和最真切的评价。
【作文指导二】
就“读后感”而言, 文章一开头就要扣住所读文本, “感”由文生, 不是无由而感。就“感”而言, “感”是感受、感触、感想和感动, 是由此及彼的一种创新, 或者是再一次有意义的反复认识和强化认识。“感”的角度是相对自由的, 有很大的选择性, 一篇文章令我们产生感受的方面有很多, 或者是关于写作技巧的, 或者是关于怎么做人做事的道理的。而后一点的感悟, 往往取决于个人所独有的生活经历, 联系自己独特的经历来谈感受, 就有话想说, 有情可抒, 就会深深地打动别人。
【作文指导三】
写文章的缘由应是——自己想写、要与人交流, 这是个多么让人开心的活动啊!写作是发自内心的需要, 带着轻松快乐的心情叙写自己真实的想法, 写出来的文字一定是感人的。读了《羚羊木雕》, 作品中小主人公的故事可能让你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或许她的遭遇让你想到自己或者自己同学经历过的遭遇, 令你感慨顿生;或许你与她的故事又有所不同, 你很想和她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最近的你正处于新的烦恼之中, 烦恼中的你对这个故事又产生了新的理解……你要倾诉自己的愿望, 你要叙说自己的经历, 你要对大人谈谈你的想法。你可以斥责小主人公父母的自私、刻薄, 你可以批评小主人公的虑事不周, 你可以埋怨“奶奶”的忍让、迁就……你可以表达一个孩子的无奈, 你可以倾诉一个正在成长之中的孩子的寂寞, 你还可以赞美少年的单纯善良……当然, 你也可以批评小主人公的懦弱, 甚至是批评作者态度的不明朗……总之, 每一个角度都可以写, 展现你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想。这样的作文心情, 多么自由, 多么轻松!
【作文指导四】
俗话说“文如其人”, 富有鲜明个性的语言最吸引人的眼球。十二三岁的我们, 对自己的语言要有自信, 不要盲目效仿别人的说话。我们说自己这个年龄爱说的话, 多好, 比如, 读了《羚羊木雕》, 你只想写写你心中和小主人公一样的寂寞和无奈, 你不妨这样表述:“周末在家时, 常常伏在窗边, 双手托着下巴, 望着蔚蓝色的天空发呆。真想变成一朵白云, 飘到世界各处。看草原有多绿, 看湖水有多清, 看鲜花有多美, 看天空有多蓝。虽然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消失, 但是能自由就算值了。现实生活中, 爸爸妈妈总像监狱长一样时刻看押着我:‘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脑!’‘不许出门!’‘做练习!’‘写作业!’……唉!谁叫我成绩不好呢!我好想变成一朵白云, 去外面玩个够哦!”瞧, 这样的文字有什么难写的呢?你不妨试一试。
教例六
状物作文教学指导设计
廖嫦娥
【设计简说】
状物就是写动物, 写植物, 写一切实实在在存在的物体和物件, 把它们的形状、形态、颜色等特征描绘出来。状物的要求是要仔细观察, 抓住特点来写, 并在此基础上加进一点议论、评价, 发表一点感想。这样写, “物”就形象鲜明了。
【作文例题】
《我最喜欢的植物》
【作文背景】
俗话说: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乾坤。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与朋友。从读过的名家写的状物作品中我们发现:动植物原来可以写得这样可爱。不论是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 还是丰子恺文中的“竹影”, 或者是周敦颐眼中的“莲”, 无不惟妙惟肖, 形神俱备。现在我们也来敞开心扉, 走近自然, 与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来个亲密接触吧。如果你有什么新奇发现或新鲜感受, 赶紧用笔记下来, 与同学交流分享, 这肯定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作文指导一】
状物作文与写景作文一样, 如果就物写物, 所写的文字很难达到作文所要求的字数, 而且内容上也难免空洞与苍白, 缺乏感染力。因此, 我们不妨先从名家作品的阅读中找寻一些写作的灵感与启迪。冯骥才的《珍珠鸟》中, 对珍珠鸟的描摹, 即就物写物, 只有寥寥数语“红嘴红脚, 灰蓝色的毛, 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 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单独看这些描写, 你可能很难对“它”留下深刻印象, 因为它是所有人眼中的“鸟”之形象, 毫无特点可言。但大家就是大家, 他决不局限于、也不拘泥于这样的“状物”, 他把笔墨集中在与珍珠鸟如何相处的铺叙中, 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当“我”与这只新生的鸟由慢慢熟悉、亲近, 到最后终于彼此信赖时, 人与动物相处的感动与温情就洋溢在作品中, 珍珠鸟的形象也随之在读者心中鲜明起来, 有了动人的力量。因为这是一只多么惹人怜爱、善解人意、懂得情义的鸟啊!通过这样的阅读, 我们获得见识:大作家写“物”, 功夫全在“物”之外。他们写物, 让“物”进入自己的生活, 借“物”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现在我们写《我最喜爱的植物》这篇作文,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安排内容呢?
【作文指导二】
写“物”就是写与自己相关的生活, 明白这个道理后, 我们发现状物作文并非多么困难。可是要写出真情实感, 就需要做个有心人了。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保持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感受力, 并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 将自己与“物”联系起来, 用心感知“物”的形象。“物”一旦染上了人的思想感情, 就会变得充满灵气和个性。周敦颐写“莲”能有“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 是因为他在“莲”中寄托了感情。他希望自己像莲一样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做个不随波逐流、有独立人格的人, 这是周敦颐在用心感受生活后的自我期待与鼓励。我们不必苛求自己也能像古人一样有如此高尚的情操与美德, 那是他们的生活与思想, 也是过去了的生活。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 每天都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何况我们初中少年更有我们这个年龄独有的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 可能欠成熟, 甚至还很荒谬, 但我们应该敢于表达。只要真实写出, 同样可以感动人, 说不定还会“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呢!想一想, 你生活里曾经历的快乐与幸福, 痛苦与忧愁, 希望与感想, 通过你所喜爱的植物表达出来, 难道不能够打动人吗?【作文指导三】
《我最喜爱的植物》这个题目, 是写我们对植物的“喜爱”。阅读名家名作所获得的见识启示我们:这种“喜爱”应还有来自我们自己生活的感情需求。有同学会说, 这个题目以前写过, 没有新意。其实,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人的情感需求也会随着生活内容的不断变化而改变。而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 人的生存压力大, 大自然的各色植物可以为我们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活力与色彩, 驱除我们生命里的寂寞与无趣。园中的一棵树, 窗前的一茎藤蔓, 哪怕只有点点新绿, 缕缕清香, 都能带给我们快乐与感动。所以, 我们在写植物时, 要写出现在生活的种种状态和情感特点, 这一点很重要。
状物虽然要有情, 要连带出对生活的感悟, 但切忌在文中空发议论与盲目抒情。好作文应做到言之有物。要达到这个要求, 建议同学们在作文时, 先要努力写好实实在在的“物”, 特别要有细节的描写。
【教例点评】
上述6篇教例的设计, 涉及了初中作文教学内容和体裁的主要样式。谈到作文教学, 我们可能都会以为自身的经验已很丰富, 剩下的问题, 就是看学生刻苦练笔的结果了。其实不然, 在转变教学思想, 将善待学生心智发育提升到必要的高度之后,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立场, 重新掂量初中生作文的精神深度之后, 在转变作文技术层面的教学重点为培养作文思维素质和语言感觉之后, 我们发现, 初中作文教学需要来一次深刻的变革!
现在我们看到的上述6个教例, 就是在这方面作了大胆且积极的尝试。
概括起来说, 这6个教例在“写什么”上的教学创意之一是, 指导学生发现“自我”, 立足“自我”, 写出“自我”最真实且真诚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之二是通过阅读所增长的见识, 获得“自我”认知的感觉, 以扩大写作的比较和参照, 使写作更具“孩子气”, 并自然而然地达到作文的“扩容”和“升级”。
6个教例在“怎么写”上的教学创意, 首先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它让学生对作文语言的审美“返璞归真”, 热爱和维护自我语言的天性和纯真, 这将解除初中少年作文最严重的心理障碍!其次表现在作文行文的技巧方面, 它们不再拘泥于成人化的行文程式, 还学生以表达的自由和宽松, 这和我们多少年来向学生热衷传授的教学内容迥然相异。
3.《三国演义》写作手法分析 篇三
关键词:《三国演义》 人物 战争 写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这段历史而编写的一部章回体小说,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为我们描述了东汉末年广阔背景上的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三个政治集团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场面。作为一部以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主要题材的历史演义小说,这本书在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写作手法对后世战争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刻画人物的多种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其中出现了四百多个人物,作者主要刻画了几十个主要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譬如刘备仁德爱民,优柔寡断;张飞粗犷豪爽,嫉恶如仇;关羽勇猛无比,高傲自大;周瑜江南才子,心胸狭窄等。罗贯中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有着很鲜明的特点。
首先,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周围环境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夸张渲染。如“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的形象,采用的就是虚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整段文字没有一句从正面直接描写关羽如何英勇,战斗场面如何惊险紧张,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运用烘托、映衬等手法加以表现。先是写华雄的高大、英勇,从侧面衬托关羽,接着写关羽不同寻常的出场,孙坚损兵折将后伤感不已,袁绍闻讯后一筹莫展,诸侯则是人心惶惶。而此时刘关张三人却只是“冷笑”,笑诸侯的束手无策,也笑华雄的猖狂一时。此时关羽一声大喊“小将愿斩华雄头,献于帐下”出场了,其沉稳自信与众将的慌乱无神形成了显明的对比。但关羽只是一名弓马手,围绕是否让其出战,曹操和诸侯盟主袁氏兄弟发生了分歧,这就显示出袁绍重职位轻才干、目光短浅,曹操爱惜人才,富于心计的性格特征。最后又以曹操暗使人赉酒抚慰刘、关、张来表现曹操过人才智,暗示曹操不久必将取袁绍而代之的趋向。
其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多个层面,使人物形象饱满。如张飞鞭打督邮、怒叱吕布、大闹长坂桥表现了其嫉恶如仇、鲁莽急躁的性格特点,但张飞智取瓦口隘及用计破严颜两个细节则生动地表现了张飞莽中有智、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作者又在故事情节中穿插一些细节描写,以丰富其性格特征。例如,诸葛亮在五丈原最后一次巡视军营的细节:“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这个带病巡视军营的细节,虽着墨不多,却把孔明“鞠躬尽瘁”的赤诚忠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次,作者很善于结合战争发展过程及人物在战争中地位的变化来塑造人物。“赤壁之战”是三国中非常经典的一战,这一战为之后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围绕着赤壁之战,作者塑造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雄辩自信;周瑜的英俊潇洒、高傲及心胸狭隘;鲁肃的忠厚老实等不同形象。赵子龙有勇有谋的形象是在长坂坡一战中深入人心的,他在长坂坡万人军中单骑救主还成功逃脱。历史上的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而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加工,已经变为一个象征着统治阶级的典型人物,“乱世之奸雄”。奸诈成为曹操骨子里的特点,他的这个特征在兵败赤壁在华容道时用三次大笑稳定军心,之后在回到驻地时为郭嘉之死而埋头痛哭,把兵败的责任推卸给谋士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赤壁一战,曹操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在溃败途中,他连续三次大笑、三次受挫:第一次大笑是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曹操走在“树木丛杂,山川险峻”的山路时,在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说:“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時,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赵云的伏兵杀出,徐晃、张郃双敌赵云,曹操狼狈逃跑而去;第二次是曹操带军取道北彝陵山路走到葫芦口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众将问他“如今为何又笑?”曹操回答说:“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引来与张飞的一场混战;第三次是在人困马乏,当“号哭之声,于路不绝”的曹军到达华容道的天险处时,曹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又引出了关羽的伏兵,如若不是关羽仁义放走他,恐怕三国故事就要改写。曹操三次大笑是一种苦涩的笑,但他面对失败时的大笑也表明了他的顽强坚韧、败而不馁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作者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诸葛亮“舌战群儒”,生动地刻画了诸葛亮机智沉着、能言善辩的非凡才能。在瑜亮交锋中,作者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才高量窄,一个以大局为重;一个弄巧成拙,一个稳操胜券。在赤壁之战中,作者写曹操的聪明反被聪明误,阐泽的大胆机智,鲁肃的诚恳忠厚,黄盖的忠心耿耿等。对于不同的斗争环境,作者也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人物的不同。如描写战将的勇猛,周瑜勇而显傲,而赵子龙则有勇有谋。再如,同样是写释放对方将领,张飞在巴郡“义释”了严颜,表现了张飞有大局观,粗中有细;关羽在长沙“义释”了黄汉生却表现了关羽的高傲自大,不把大哥、孔明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眼里,从中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将一个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 描写战争的多种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非常突出,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全面描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整部小说涉及的战争多达几百次,但作者并非均匀用力,而是在全面描写的基础上重点写了七大战役:讨伐董卓之战、官渡之战、当阳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彝陵之战、六出祁山。对这些战争,作者从战争目的、战前组织、参战人物、战争过程、战争结果等方面皆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而在这七大战役中,作者又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用力最多。官渡之战,是曹操荡平北方,统一中原的关键之战,三国鼎立将要形成;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始形成;彝陵之战,则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瓦解。这些重点战役都是由量变逐渐走向质变的,所以其它大小战争都是作为铺垫出现,这样就实现了战争描写上主次配合、张弛有度的效果。例如,赤壁之战,因为它是决定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的一场关键性战争,作者就以长达八回的篇幅,对其发生、发展和结局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作者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既写斗智,又写斗勇,文武并用,扣人心弦。不但详细描写了孙刘与曹操这一主要矛盾,同时也较好地展示了吴、蜀之间的次要矛盾。通过对这些错综交织的矛盾的揭示,主次分明、有条有理地展现了这场关键性大战的全貌。就一次具体战争而言,作者也贯彻了这一创作手法。凡有刘蜀一方参战的自然成为矛盾冲突的重点,若是其他集团间的战争,则以掌握战争主动权的一方为矛盾冲突的重点来加以记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批刘贬曹”的倾向。官渡之战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只有一回篇幅,而在此期间,作者却写了“三顾茅庐”、“博望坡之战”等事件;而同样重要的赤壁之战因为有着刘蜀一方的参加则用了八回的篇幅。
其次,把军事斗争和政治、外交斗争相结合也是作者描写战争的一大特色。《三国演义》以战争描写为主,但不是一味地描写战争,而是围绕战争写了政治、外交方面的种种斗争。注重描写战前整体形势的分析、各方力量的对比,各方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战争过程中人为因素对于客观形势的影响和转化。如赤壁之战前,不仅写了孙刘联合、结交的过程,还写了孙权内部战与和的矛盾,写了孙权的决策经过,这都充满了戏剧性。当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沿江东下,向孙刘直逼而来之时,孙权集团的文臣武将乱作一团,主战派、主降两派各执己见,孙权一时也没有了主意。诸葛亮亲赴东吴说服孙权,罗贯中有意安排了“舌战群儒”这一情节,让诸葛亮充分显示了一个外交家的雄辩才能,使得这些腐儒们一个个无话可说。之后,诸葛亮智激周瑜,坚定了其抗曹的决心。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的态度,又使孙权树立了信心,孙刘联盟正式结成。之后作者写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戏剧性场面,表现周瑜与曹操、蒋干的斗智。在这场智斗中,周瑜一步步诱使蒋干中计,利用曹操生性多疑、骄横的性格,借刀杀人,除掉了蔡瑁、张允这两个悉知水军之法的水军都督。随着战争态势的发展,不但明写了曹魏同孙刘联盟之间的矛盾,还暗写了吴蜀之间的矛盾,即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矛盾。這两条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方智慧的较量。赤壁之战不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而变成了三方斗智斗勇的舞台。火烧战船,这是赤壁之战中的中心谋略,曹操的最后失败就在于被孙刘联盟用火烧了他联结在一起的战船。为了火攻计的实施,又引出了黄盖的苦肉计、阐泽的假投降等一系列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情节;最后是庞统妙献连环计:让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船联结在一起。悬念一个接一个,情节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再次,每一次战争都写出了其特点及战略战术运用。《三国演义》描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有同类型的战争,也有不同类型的战争。在作者笔下,这些战争都写得千变万化,不呆板,不重复,且各具特点。同类型战争因描写手法不同而毫无重复感,而对不同类型战争的描写就更显得精彩纷呈。作者写得较多的是火攻,如吕布关门烧曹操,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等,无一不写得生动逼真,且烧法各有特点,多种多样。除了火攻外,作者还写了水攻、车战等多种战争样式,揭示出战争复杂多样的一面。
最后,张弛有度是作品描写战争的又一特色。作者在激烈紧张的战斗过程中经常插入一些轻松的情节,把紧张的战争写得张驰有度、动静相宜。如第四十八回写的“宴长江曹操赋诗”中,写在赤壁大战前夕的一个皎皎如同白日的晚上,曹操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并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第九十五回写的“武侯弹琴退仲达”中,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只有二千五百兵士的诸葛亮却“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都是用闲适、轻松的情节描写,把紧张的战争场面表现得生动曲折,富于艺术感染力。战争中英雄豪杰是主角,但女性也时常穿插其中。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评论道:“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第八回写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中貂蝉就是巧使连环计的关键。这些红裙粉黛的出现与穿插无疑起到了舒缓战争紧张气氛的作用,同时也给血腥的战争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不但情节紧张惊险、曲折动人,而且还细致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细细品味,我们发现书中的很多战争场面我们能记起来的很少,但人物的性格却印象深刻,这些英雄豪杰的形象特点在我们的脑海中立了起来。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战争描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品中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战争故事,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得作品成为中国战争文学永远的模本。
参考文献:
[1]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董志新:《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版。
[3] 野石:《三国演义人物对联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
4.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篇四
中文名称:表现手法
别名:艺术特色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目录
表达技巧
不同文体
具体手法
·诗歌手法
情感表达
议论文体
叙事线索
展开
表达技巧
不同文体
具体手法
·诗歌手法
情感表达
议论文体
叙事线索
展开
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实结合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动静相衬 大手笔 层递 深化主旨 以小见大 点面结合 主次 远近通感 白描 绘声绘色等)
③选材剪材;
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不同文体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手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 ,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
诗歌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
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借代
2、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双关
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总结
无论是比拟还是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叙事角度
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第一人称的作用:①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也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叙事法 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像是作者直接与读者对话,便于直接抒情,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好处:增强文章情感,便于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好处:使文章客观真实,更使人信服。
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就会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分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详叙法
5.写作手法 篇五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二、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有大家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其它的互文,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三、表现手法较多,较复杂,下面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另外还有不少,譬如渲染、动静、创设意境、用典等。
想写好作文,不仅要学会构思,更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如何写人、如何记事、如写写好景物等等。掌握这些常用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对于我们写好作文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1、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开头的方法
开门见山:文章一开头就直接扣住题目,简洁,避免离题。
提出问题:文章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常用的结尾方法
升华主题:揭示文章主题,升华中心思想。
总结全文:概括总结,能让读者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非常自然。
照应开头:能使文章前后呼应,首尾连贯,结构紧凑。
另外还有用事件的结果做结尾,引用别人的话做结尾,抒发情感,表达希望或决心做结尾等形式。
2、写好过渡和照应:
过渡常见的方法有:按时间顺序过渡、按空间的顺序过渡、利用总分关系过渡、按因果关系过渡、按转折关系过渡等等。
照应常见的方法有:首尾照应、内容与题目照应、关键地方重点照应等。
3、如何写人:
写人最关键的方法就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写。
通常写人要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突出人物的个性。
4.如何叙事:
首先,写事时要注意全过程的设计与构思,最重要的是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尤其是要把事情的经过写详细、写具体,其次要在事情的重点部分加重笔墨,以突出文章主题。最后还要特别注意人物在事件中的作用,地位以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
5、如何写景:
描写时,首先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可以按景物的空间顺序,按景物的时间顺
序,第二,要特别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写出它的独特之处。要调动多种感官观察和感受景物的特点,抓住景物与众不同的地方,进行细致地描写。
6、如何状物:
写动物时,要注意抓住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写植物时,要抓住特点来进行描写,如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各部分的形象,调动不同的感官去感受。同时还要熟悉它的生活习性。
写静物时不仅要抓住其外形、形状、大小、颜色、构造等,更要写出它的功能、用途并将其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融进自己的感情。
7、如何写想像作文:
(1)想像要以事实为依据,要合情合理,不能胡思乱想,胡编滥造。
(2)想像要大胆,要有创造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即构思要“敢想别人所未想”,写法上要新颖,有吸引力。
(3)想像作文在内容不仅要求新,而且要有意义,有趣味。
(4)想像作文的构思要精巧,故事情节要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8、习作的修改
首先要通读全文,看看哪些地方有问题。如:看文章的内容是否切合题意,中心是否明确突出;看文章的条理是否清楚,层次是否分明;看文章的重点部分是否叙述描写得具体明白;看段落的过渡是否自然;看字、词、标点是否写得正确,用得准确,句子是否通顺等。然后要学会用适当的修改符号,改正发现的问题,进行恰当地增、删、改、划。
6.《乡愁》写作手法 篇六
由于经济的繁荣, 社会节奏的加快, 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第四媒体已经引起了纷争。为了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形式, 新闻媒体进行了改革, 以便于获得更高的收视率。长期以来, 我国新闻报道一直遵循传统的“倒金字塔”的结构, 这种方式既有有利的一面, 又有不利的一面。对于其有利的一面来说, 他不仅仅可以使发生在社会上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事情以足够快的传播速度进入人们的世界中, 同时也可以使人们对自己所要了解的内容尽快得知。但是它的劣势也不可忽视, 比如说, 它所要表达的内容过于简洁单调, 新闻格式总是千篇一律, 没有新颖性、创新性, 在这个科技创新的时代, 这样势必使大众产生厌烦心理, 所以为了改变这种劣势, 我们将文学写作手法融于新闻的题材, 使其在准确快捷的传播过程中, 更具有吸引力, 使其内容更加新颖, 增强艺术感染力, 吸引人们的眼球。
一、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的发展历程
(1) 文学写作的发展历程。文学写作的发展犹如一条长河, 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最初的阶段曾对文学定义为小说、戏剧、诗歌等创作, 后来又广泛化定义为以语言文字为具体形象化反映客观的艺术, 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而现在又将文学定义为是一种语言文字用于表述社会和心理活动的学科,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范畴, 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不同时期、一定领域的社会生活, 所以, 文字写作被称其为一门艺术创作, 一种将人的情感, 社会生活融入文学的一种有机结合的创作。
(2) 新闻写作的发展历程。“新闻”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新唐书》中。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1) 社会最近发生新事情。 (2) 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后来相继揭露了新闻的形式和实质, 将其定义为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和变动的消息, 进而对于新闻写作也将具体化。
二、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应用的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的目的。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 但是新闻写作毕竟来源于文学写作, 尽管它们现在拥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 他们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 这样就会使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所以说在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的过程中, 其目的主要是研究他们的不同之处, 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彼此的优势, 把他们相互结合起来, 来形成一种既具有新闻的准确性又具有文学的艺术性, 同时也研究和分析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了解今后随着时代的发展, 他们的发展趋势究竟会如何。
(2) 研究的意义。通过对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把文学写作的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 使其创作出具有吸引力、新颖力的作品, 使大众更加积极地了解社会情况, 这样不仅仅把社会新事物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呈现给大众, 还可以使新闻更具有艺术性, 不像以前那样, 新闻题材的内容平淡乏味, 不具有艺术感, 通过把文学艺术的手法融入新闻写作, 这样有机的结合, 才能使新闻写作更上一层楼, 使其内容升华到一定的境界, 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三、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应用的方式
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的应用主要是把两种特点结合在一起, 把他们的不同之处很好地融入其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把文学写作的情感性和新闻写作的准确性相结合。新闻写作虽然反映事情的准确性, 使人一看到新闻便了解到反映的事情, 但是这样使所表达出来的事情没有味道, 而文学写作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 两者如果能结合在一起, 就能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 更有吸引力。
(2) 把文学写作的修辞技巧和新闻写作的平淡朴实相结合。新闻写作原来只是对于所发生事情进行平淡的描述, 不加任何修饰, 这样反而会使表达出来的事情缺乏情感, 把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其中。例如, 比喻、白描、拟人……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就会使人感觉所描述的内容更有感染力, 使人有种过目不忘的感觉, 大大提高了新闻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应用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 有关的新闻人士越来越关注一些有效的方式来表达所发生的新闻。因为通过一定的文学手法描绘出来的新闻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这样通过不同手法, 运用不同的修辞把平淡乏味的语句进行整合编辑, 迎合了人们的需求, 这样才能使新闻在诸多媒介中更胜一筹, 占有独特的地位, 所以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的这种方式更具有渴望性, 因为这种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的文学作品会更具有独特性, 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可以使人们对新闻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这样也能够使新闻产业日趋月异地发展。
五、小结
在竞争激烈的当前社会中, 我们不能总是处于那种被动观念中, 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寻求创新的方式, 使新闻在媒介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在原本平淡、简洁、朴实的语句中运用文学写作的手法, 增添新颖性, 这样才能使其达到理想的目的。当然, 我们在运用的同时, 也应该注意度的问题, 不能过于繁华, 这样就不符合新闻的本质特点, 我们仅仅是借鉴文学写作的手法, 并不是全面的采用,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只有把握好度, 使两者发挥它最好的优势, 这样我们写出的新闻作品才是精品中的精品。
摘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文字的出现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原始社会, 人类只是为记住一些事物, 开始使用象形文字来表述, 后来演变得具有美感, 渗透了人类的情感, 发展成了文学。经过时间的演变, 开始把文学和新闻分离, 形成了两种文学。但是由于两种文学都具有自己的优点, 人们往往又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使新闻写作又借助于文学写作手法的方式为新闻本身服务。近年来, 在我国诸多关于新闻写作方面的著作或论文中, 对新闻如何借鉴文学手法做出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和探讨。
关键词:文学,写作手法,新闻写作,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7.初中生作文写作手法指导策略 篇七
[关键词]初中生写作手法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22
在语文考试中作文所占的比重很大,当作文得到高分,语文成绩就不会太差。但写作需要一定的素材积累和技巧,学生在写作时需要提前构思好文章结构,同时合理地运用写作手法来填充自己的作文。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
一、初中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掌握写作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更多是为了增强自身的表达能力。当拥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后,学生就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够更便利地和他人进行交流。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要积极地分析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高。
现如今的初中生在写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很多学生写作时语言表达过于通俗,使得作文的观赏性不高,同时对于作文的主题把握不准确,内容常常偏离材料的主题;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会出现不知道写什么的情况,容易随意编写,作文质量大大下降。正是这些现象使得学生的作文很难得到教师的肯定,渐渐地学生的写作热情下降,没有了日常的写作锻炼,其文笔越来越差,对写作产生了恐惧。这严重阻碍了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生作文写作手法的指导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所谓题好一半文,当学生拿到题目后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主题并且通过题目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样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就能够很轻松地明白学生已经抓住了文章主题,作文很自然就能够得到高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只有提高了审题能力,学生才能够在写作的第一步取得成功。想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本知识来训练学生理解和提取主题的能力。例如,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收集各类寓言故事,这类寓言故事简短却总包含着一定的哲理性寓意,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寓言故事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总结能力渐渐提升,这时再拿各类材料作文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通过不断练习就可以较大地提高自身的总结能力。除了课本内容,很多杂志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看杂志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量。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更加快速准确地提取文章主题,做到不跑题。
2.增强学生的模仿写作能力
初中生写作很大一方面是通过模仿,要求他们写出完全原创的文章有很大的难度。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够合理地模仿写作就能够写出不错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模仿写作的能力,注重对优秀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将这些手法运用到写作中。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文章首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以重复来强调,以拟人来描写,使春生动化,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情形。这时教师在讲解完这些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作,模仿《春》的写作手法,在模仿后渐渐地把这种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就会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模仿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模仿学习把优秀方法转化为自身能力。
3.加大写作素材的积累
写作就是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所以想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想法,然后才能有东西可写,而这些想法来自日常积累,如果日常学习中学生不能够积累素材,写作时就无从下笔。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加大学生对素材的积累。这些素材不仅仅来自课本知识,学生的日常所见所闻也是很好的素材。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既锻炼了写作能力,也积累了素材。除了这些,课外知识也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拓展课外知识供学生学习,通过课外知识来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量。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读者》《青年文摘》等都是很好的文学杂志。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放松自己的同时增强自身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加大学生的素材积累,在积累中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总的来说,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时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写作训练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加大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才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快速准确地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乡愁》写作手法】推荐阅读:
席慕蓉《乡愁》写作背景08-17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09-09
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06-21
区分写作手法06-12
常用写作手法09-21
文章的写作手法06-19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10-01
香菱学诗写作手法10-02
高考英语作文十大写作手法10-07
论《狂人日记》的创作手法的写作提纲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