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小组记录(精选8篇)
1.课外活动小组记录 篇一
1、护理文书书写:
1)部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未意识到书写护理文书的重要性。2)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未按制度要求落实工作规范。3)个别护理人员学习意识较差,不能及时学习新病历书写知识。4)护士长、科室病历质控员未能切实履行职责,进行病历质量控制。
2、基础护理及病房管理:
1)患者较多时,护理人员急于为患者完成治疗而忽略了晨间护理。2)护理人员相对短缺、梯队结构不太合理。3)部分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认识不到位。
4)医院清洁工虽经过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但对感控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
3、病区管理方面:
1)护士长对科室管理不到位,未按医院制度指导科室护理人员加强治疗室管理、备用药品、物品管理。
2)科室人员对感控认识不到位,各室使用拖把、毛巾标识不清。3)护士长对学生带教工作认识不到位。
4)护士长、科室护士学习培训、督察不到位。
4、护理技术:
护士长、科室护士对护理常用护理技术学习、培训不到位。
5、消毒隔离:
部分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6、护理满意度:
1)科室责任护士更换频繁(不固定),所以患者不知道责任护士姓名。2)护理内涵建设不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与有效技巧。3)护理人员忙于完成基本的治疗,疏于与病人交流。
7、仪容仪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个别护理人员未遵守护理人员着装规范。
2)个别科室对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管理力度不够。
8、供应室:
1)工作人员对制度学习少。
2)现有房屋流程不合理,需进行改扩建。
四、改进措施
1、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
2、每月下发督查整改通知书,要求各科室针对存在问题积极整改,并将整改措施上报护理部。
3、护理部随时到科室督察整改情况。
4、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协调解决时,报请有关部门协调。
五、效果评价
1、通过医院、科室的培训、学习,连续的质量检查和不断的督察,各科室也分别对存在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有效整改措施,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价,各科护理文书、基础护理、病房管理、病区环境、药品、物品管理、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质量的到了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制度知晓率在原基础有所加强。手术室存在问题也已改进,个别流程不合理问题正在计划改进中;供应室享有房屋流程不合理,近期也正在准备改扩建。
牟定县人民医院
2013年4月12日
2.课外活动小组记录 篇二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如何使中职学生“进得来, 留得住, 学得好”呢?我们认为, 中职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学得一技之长, 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基于这种考虑, 我校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等部门相互配合, 根据学校所开专业、学校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标准, 组建了不同的课外兴趣小组, 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并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中职学校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可行性
1. 课余时间充裕。
中职教育相比普通教育来说, 课业负担轻, 学习压力小。相对普通教育而言, 中职教育没有升学压力, 没有毕业后要挤“独木桥”的后顾之忧, 也不会有大量的题海去“游”, 学生只需抓紧课堂时间和极少的课余时间, 就能顺利完成学业, 因此学生们就会有大量的课外时间。这为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
2. 辅导教师有保证。
中职学校的教师, 其责任和义务就是教会学生学得一技之长, 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作为中职学校, 汇集着与所开设专业相对应的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 更有相当一部分“双师型”教师, 教师们在搞好备、讲、辅、改、考、析、研等常规教学工作之余, 有一定的时间, 且有足够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来担当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辅导教师。
3. 设施条件齐备。
作为中职学校有着大量与所开设专业相适应的实验实习设备, 这些设备在充分满足各专业课堂教学需求的同时, 应该发挥其更大的效用, 这就为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的保证。在课外时间, 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些设备, 在辅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下, 有目的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因此, 不管从时间、空间还是软件、硬件各方面看, 中职学校是有条件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
二、中职学校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学校管理, 树立好的校风。
可以说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所谓“差生”, 由于这些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自身素质, 在大量的课外时间里很可能会做出一些与校纪校规相违背的事情来, 这就会给学校管理带来麻烦。如果我们合理利用这些课外时间开展一系列活动, 让一部分学生有事可做, 然后带动其他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就在无形中约束、教导、管理了相当一部分学生, 对其他学生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这个层面上讲,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课余时间的管理, 对树立良好的校纪校风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2. 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
参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学生自己做出的选择, 且兴趣小组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组织开展的。这既体现了学生的兴趣, 也实现了学生的个性, 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技能训练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技能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校教育有必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实现学生潜能多样化和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中职学校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实效性
1. 拓宽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 探究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 应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空间进行观察、实践、查阅、思考、分析和讨论。教材中有部分内容涉及“查阅资料、专题研究、反复实践”等费时费力的学习内容, 在通常情况下, 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让学生“草率收兵”, 没有将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 有效拓展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 丰富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容, 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 科学所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因此, 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可以让想多学一点的学生拓展科学内容的样式, 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涉猎的不一定是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范畴, 只要学生知识层次与能力层次许可, 教师也可让学生尝试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突破专业本位, 作为对本专业学习的补充与延伸,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 提升了学校竞争力。
教育界有一句能明显区别普通教育与职教教育特点的口号, 即“普教看高考, 职教看大赛”。这里也反映出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通过各级技能大赛体现出来的。近年来我校历届参加市技能大赛的选手无一不是从各技能兴趣小组中选拔的。从实际来看, 这些从兴趣小组中挑选出来的学生, 不光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出了校门无论是顶岗实习还是工作就业, 他们也仍然是工作岗位上的能手、生力军。毫无疑问,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既增强了部分学生的就业能力, 也为提升学校竞争力增添了砝码。
3.通过小班科学活动案例看幼儿记录 篇三
案例一: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
分析:对于大年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二:落下来
一次秋天外出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树叶,便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迎接树叶落下。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餐巾纸落得很慢的!”“餐巾纸飘来飘去的!”“沙包是快快落下来的!”“纸片转着圈落下来!”“纸片转起来像直升机(螺旋桨)!”……
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记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
分析:在活动前教师曾自问,小班幼儿能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教师便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果然,经验交流的情况坚定了教师原先的预设——利用集体记录帮助幼儿共同记录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来,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案例三:运水
小班幼儿喜欢玩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空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运用工具去“运水”。在一次次“运水”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使用工具,认识工具。
游戏结束了,“谁的本领大”成为幼儿交流、记录的主要内容。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如图一),表格中的工具暗示小班幼儿要有目的地去尝试各种工具。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笑脸花朵图案,小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在每种工具相对应的空白处黏贴上不同数量的笑脸花朵,以表示这些工具运水本领的强弱。
分析:在大班我们也组织过类似活动,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格(如图二)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幼儿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实验顺序,还记录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班、大班这两张记录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纸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并容易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幼儿自主的空间较大。
为什么小班和大班的记录表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4.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篇四
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第一周(1)组建兴趣小组,明确要求(2)了解简单的美术尝识 第二周(1)欣赏儿童画佳作(2)讲解简笔画的作用与意义及造型原理
第三周(1)简笔画练习---画静物(2)简笔画练习---画植物 第四周(1)简笔画练习---画动物(2)独立创作 第五周(1)了解儿童画及分类、欣赏佳作(2儿童画练习第六周(1)线描风景画(2)美丽的海底世界 第七周(1)各种各样的昆虫(2)独立创作 第八周(1)有趣的拓印(2)练习画竹子和熊猫 第九周(1)欣赏科幻画(2)科幻画:美丽的宇宙 第十周(1)独立创作:科幻画(2)蜡笔画创作 第十一周(1)油画棒创作(2)彩笔画创作 第十二周(1)画部分动物(2)独立创作
5.党小组活动记录 篇五
地点:
参加人数:
主题: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活动过程:
一、王兴美宣布本次活动内容和本学期目标
二、李云正谈经验介绍
1、每个党员是战斗员,敢于自我奉献自我牺牲。
2、有服务意识,服务于群众。
3、是各项工作的带头者。
三、积极分子游良花发言
加入党组织是我的期盼,入党意味着比别人多吃苦,多尽一份微薄之力,未进党的大门,先做党的人,服务于人,对得起学生,让家长放心,让学校放心,在不断学习中逐步向党组织靠拢。
四、范贤斌发言
1、有大局意识,有大的胸怀,是奉献精神的体现。
2、做好本职工作,严于律己,树立榜样。
五、组长总结
作为党员应该这样做:
1、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2、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3、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树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6.补充英语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篇六
日期:
指导老师: 郭亚梅,陈秋华
活动地点: 多媒体电教室
活动主题:My plan of weekend
活动过程:
1、先让基础较好的学生用英语谈论自己的周末计划。
2、这将复习到我们学过的一般将来时的两种结构:will+do,be
going to +do3、教授学生的一般活动的表达,比如go shopping ,go to the
park ,visit one’s grandparents…
4、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情景对话,互问互答,交流各自的周末
计划,掌握一般将来时态的用法及一些惯用表达。
活动小结:
日期:
指导老师: 郭亚梅,陈秋华
活动地点: 多媒体电教室
活动主题:英语字母
活动过程:
1、学习26 个英语字母的读音及书写.2、纠正书写中的错误 a 应写成ɑ g 应写成 g3、学会唱 26 个英文字母歌。
活动小结:
日期:
指导老师: 郭亚梅,陈秋华
活动地点: 多媒体电教室
活动主题:My plan of weekend
活动主题:Story 《A Leopard and a fox》
活动过程:
1. 学习故事 A Leopard and a fox had a contest which was the finer creature of the two ,the leopard put forward the beauty of its numberless spots ,but the fox replied: It is better to have a versatile mind than a variegated body.一只豹和一只狐狸在争论谁好谁不好,豹提出他有数不尽的美丽斑点,而狐狸回答说: 有多方面的智力比有多种颜色的身体强。
2.学习新词汇 词汇:Leopard 猎豹 versatile 多方面的 variegated 多彩的3.讲讲从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
4.试着讲故事 活动 效果 故事诙谐幽默,又发人深省,学生们在学习故事的同时 又有所启示。
7.小组活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篇七
一、小组活动的形式与特点
小组活动就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项语言实践活动。通常情况下, 每组以2~4人为佳, 最多不超过8人, 其中又以2人小组活动 (pair work) 为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另外, 多人小组活动 (group work) 在完成类似调查探究类语言项目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
Pai r wor k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close pai r, 即同桌活动, 这种最为常见;另一种是open pair, 即由教师指定安排的一对一学生活动;第三种称为flexible pai r, 即自由组合活动对象, 这种pai r wor k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
Gr oup wor k可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分为讨论式、角色扮演式、情境体验式、任务报告式及个人成果综合式等几种。
尽管pair work与group work存在多种形式, 但其特点是相通的。
1. 小组活动可以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青少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 变换一下课堂结构形式, 插入小组语言学习活动, 适合青少年学生好说、爱动的年龄特征, 同时也培养了语言交际能力。
2. 开展小组内的交际活动能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 学生不能光说, 还要调动手、脚、脸部和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活动, 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3. 课堂上的小组活动有利于同组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精神的发扬。
在小组活动中, 每个人对别人的讲话必然要做出反应, 为了使本组活动得到延续、成功, 他们会想方设法去考虑组内每个人如何应答, 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起来。
二、小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不同的小组活动形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与教学任务。例如open pair属干预交际活动, 是为了让学生流利操作某种语言项目, 并不以交际为目的。而大多数close pai r和f lexi ble pai r属于交际活动, 以创造性运用语言为目的。以利用照片认识为例, 在运用open pair熟练地掌握了句型“Is t his your brot her/sist er?”以后, 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全家福照片, 然后运用close pair或flexible pair进行交际,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 体现了英语学习的目的性, 又增加了趣味性, 让学生乐于参加。而在新教学活动任务完成以后, 以组为单位进行巩固提高, 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现谈谈下列几种形式的group work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1. 讨论式。
教师给出语言材料, 小组根据教师要求对比作出反应, 在交流反馈后得出结论。如学习规则动词的过去式时, 教师可以列出helped、worked、lived、liked、
shopped这些单词, 让学生讨论, 归纳其规律。
2. 角色扮演式。
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 就某一话题发挥想象, 通过自创情景, 自编对话来进行角色扮演, 如学习句型“This is…”介绍人物的话题时, 教师可以让小组自创情景来学习, 学生共同合作创作出了很多生动有趣、合乎实际生活的表演。
3. 情景体验式。
教师给出一个特定情景, 小组将语言知识放到这一特点情景中进行运用。如学习问路时, 可先在黑板上画路线图, 设计好各点的位置名称, 然后给出提示短语“Where is the park?”“How can I get t o t he par k?”“t he way t o……”“t ur n r i ght/lef t”“acr oss f r om”等, 要求学生们分别扮演问路人与指路人, 利用提示短语和课文进行角色表演, 体验实际情景。
4. 任务报告式。
教师给出要求, 小组运用语言知识协作共同完成。如学习How do you go t o school?时,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一个表格, 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 完成表格的同时, 练习How do you go t o school?How f ar i s i t?How long does i t t ake等句型。
WhoHowHow longHow f ar
5. 个人成果综合式。
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要求事先各自准备一些材料, 并在课堂上进行组内交流, 经归纳整理后, 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与全班共享。
小组活动还可以用于书面练习, 如学习了新句型后, 4人一组, 每个人轮流写一个词, 直到组成新句型, 看哪一组学生既快又准确,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要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
8.课外活动小组记录 篇八
一、对不同年龄幼儿确定不同的记录内容
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内容和表达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
例如同样是“自然角中的种植”,教师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及“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典型的外形特征”,这些内容要求明确,易于小班幼儿操作。幼儿发现“今天,黄豆的种子发芽了,它的芽是绿颜色的”“黄豆长出叶子来了,叶子像桃心”等。到了中班,我们根据“在对比观察中感受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中的多样性”的目标,指导幼儿对不同植物的叶子、茎、花、果实等进行对比记录。为了引导中班幼儿发现植物生长中的不同状况,我们选取差异明显的植物来种植,并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如玉米和草莓,孩子们通过对比观察,找到了十几点差异。光叶子的不同就有不少:玉米葉子浅绿,草莓叶子深绿;玉米叶子是长形的,草莓叶子是桃心形的;玉米叶子边缘是光滑的,草莓叶子边缘是齿轮状的;玉米叶子摸起来光滑,草莓叶子粗糙。孩子们对这些特征一一加以记录,从中不仅发现了玉米和草莓叶子在颜色、形状、光滑度等方面的不同,也感受了植物的多样性。大班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强,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因此,大班“自然角中的种植”活动的目标是“能关注到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如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土壤、温度、阳光等”,记录也相应地侧重于这方面内容,如“种在土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种在室内和室外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等等。为了让幼儿了解冬天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教师指导孩子们进行了“种在户外和放在暖气片上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的观察记录,幼儿发现室外的温度在零下,植物根本不发芽,而室内的温度在15℃左右,植物就能发芽、长叶、开花。通过对比观察和记录,幼儿获得了“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科学经验。
又如在“小蝌蚪变青蛙”的活动中,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思维水平与表现能力,教师指导小班幼儿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小蝌蚪长腿了”“尾巴没有了”“变成青蛙”。而中班幼儿记录的主要内容是蝌蚪变成青蛙的正确顺序和阶段,即“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尾巴消失,变成青蛙”。大班幼儿主要记录“蝌蚪到青蛙的细微变化以及各变化阶段需要的天数”。
实践证明,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能力的记录内容,不仅能巩固幼儿的科学经验,还能发展幼儿的科学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促进幼儿的自我学习。
二、为不同年龄幼儿提供不同的记录工具、材料与方法
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要为不同年龄班幼儿提供不同特点与结构的实验工具、材料及方法,以支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探究。
如在“植物长多高了”的活动中,教师为小班幼儿制作了形象直观的长颈鹿直尺,刻度用具体形象的水果图案表示。在制作直尺时,教师和孩子们讨论“什么水果放在长颈鹿直尺的下面,什么水果放在长颈鹿直尺的上面”。孩子们说“长在地上的水果如西瓜放在最下面”“长在藤上的水果如西红柿、黄瓜放在中间”“长在树上的水果如苹果放在最上面”。结果,孩子们在表达“植物长高了”时出现了这样的记录,“黄豆苗从西瓜长到西红柿又长到苹果了”,非常直观形象。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则提供了卡通直尺,每隔10厘米一个卡通图案,每个图案之间被分为10等份。中班幼儿在记录中说“植物的高度超过三个小动物,30多厘米了”,他们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表达既直观形象又逐渐趋于准确。大班幼儿具有简单的计数和计算能力,于是教师提供了数字直尺。“黄豆苗长到25厘米了”“黄豆苗长到32厘米了”,他们准确地用数字记录和表达植物的生长情况。同时,我们还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思维及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差异,指导他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小班幼儿思维直观形象,记录能力较弱,我们指导他们更多地采用实物黏贴、照片图片黏贴以及简单的绘画等记录方法,这些方法直观形象,简便易行,适合小班幼儿操作。而中班幼儿的思维虽然仍以具体形象为主,但已能理解一些简单的符号,所以我们指导幼儿除了运用小班幼儿常用的记录方法外,还加入了√、×、 、 等一些幼儿易于理解的符号,来记录具体的实验过程。大班幼儿的思维表现出了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因此我们指导他们更加客观、准确地记录,表现出抽象、概括的特点。常用的有数字统计、表格等方法。另外,教师还经常指导大班幼儿运用图表与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的记录趋于准确。
如在“种子发芽了”活动中,为了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我们选择了一些发芽期较短的植物。种子种下以后,孩子们都盼望种子快快发芽。于是我们让幼儿观察记录,“不同的种子发芽各需要多少天”,将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其中。针对不同年龄班的特点,我们让幼儿采用不同的记录方法。小班幼儿用每天贴一粒种子图片的记录方法表示种子还没有发芽,而到发芽的那天就贴一个直观形象的芽,最后统计种子的粒数来得出种子发芽需要的天数。中班幼儿则每天贴一个小红心,小红心的个数就是种子发芽需要的天数。而大班幼儿则每天在日历上作一个记号,最后统计天数,记录种子发芽期的长短。
在以上实例中,我们指导小班幼儿用实物图片、中班幼儿用符号、大班幼儿用数字统计的方法记录种子发芽的天数,正是考虑到了幼儿的思维从具体形象逐渐到抽象概括的发展特点。
三、对不同年龄幼儿,教师介入的程度和组织形式不同
不同年龄班幼儿有关观察记录的经验与能力不同,决定了教师指导的程度要有差异。
小班幼儿细致和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够,他们离开教师的直接引导,就难以进行长久的观察和自觉的记录。所以,对小班幼儿的科学观察和记录,教师要采用系统的、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带动、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中班幼儿有了一些记录的经验和技能,自主性也有一定的发展,有独立探索、自我学习的需求与愿望,教师可适当放手,根据幼儿探究和记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鼓励幼儿独立探究和记录。教师还可以组织和引导幼儿就记录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如在观察蝌蚪时,教师提出“猜猜看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并把它记录下来”,这一要求大大激发了幼儿主动观察、记录的兴趣。大班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在记录方法上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表现的机会,让幼儿按小组或独立完成实验观察和记录,教师可阶段性参与幼儿的经验分享活动,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以引领幼儿进一步观察与记录。如大班“装米豆”活动,在“你想用什么方法将三种不同的米豆装进一个瓶子里”的问题探究中,有12名幼儿就“要摇晃瓶子才能装得更多”这一具体的做法创造了五种不同的、个性化的记录方法。教师就这一现象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幼儿十分自信地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对同伴的记录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一过程较好地促进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独创性、个性化的科学记录能力。
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自主性程度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科学记录的组织形式。比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还会将个人记录本画得乱七八糟。教师不仅要时时叮嘱幼儿记录,还要手把手地教他们记录,更要防止幼儿将记录本弄丢、弄坏。而集体记录是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观察和记录一个具体的事物,因而更适合小班。在组织小班幼儿记录小蝌蚪变青蛙的记录过程中,我们采用个人、集体呈现的形式,即在墙面的低矮处设置一面大的展示墙,教师指导每个幼儿及时将自己的发现加以记录,并张贴在展示墙上。这样既反映了小蝌蚪变化的情况,又减轻了幼儿的记录负担。又如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但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需要有人提醒和带领,因此我们较多地采用小组记录方式,同时结合集体记录。如在记录小蝌蚪变青蛙时,我们将幼儿分成红、黄、蓝、绿队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的管理、记录及经验汇报。这种方式不仅能及时有效地记录信息,还能分享记录的信息和记录经验,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大班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能持续地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并自觉记录,而个人记录是幼儿自主自觉的记录形式,因此我们在组织大班幼儿记录时,以个人记录为主,结合集体记录。如在记录种子生长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给每个幼儿一本记录本,让他们阶段性地观察和记录种子的生长变化。在后期的经验测查活动中,当教师询问幼儿“小种子要多少天才会发芽”时,大班幼儿会马上从自然角里拿出自己的观察记录本,并根据记录内容详细地讲述种子的生长变化过程。孩子们不仅获得了较客观、准确的科学经验,也锻炼了自主观察记录的能力。
【课外活动小组记录】推荐阅读:
美术学科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总结01-09
国画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经验总结.doc09-12
课外阅读社团活动记录12-06
小学英语课外活动记录09-06
写字兴趣小组活动记录08-11
诵读兴趣小组活动记录08-17
诚信计生小组活动记录08-29
英语兴趣小组活动记录10-26
小组讨论活动过程记录12-21
生物兴趣小组活动记录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