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人影院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精选9篇)
1.中国私人影院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篇一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五年前景分析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综述
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学习研究、政府推动以及业界应用推广阶段。2009年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2012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2012年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物联网整体实施的元年。截止2014年,我国已有5个示范机场依托RFID等技术,实现了航空运输行李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跟踪与精确化定位,使工人劳动强度降低20%,分拣效率提高15%以上。图表 中美物联网产业化进程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物联网
(二)行业发展特征
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物联网发展既具备了一些国际物联网发展的共性特征,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特点。
一是多层面的政策投入成为推动现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如果说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属于“市场驱动型”,国内更贴近“政策驱动型”。可以预见,未来中长期内,物联网将成为国家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继续加大。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是中国物联网各层面技术成熟度不同,传感器技术是攻关重点。总体来看,物联网的技术门槛似乎不高,但核心环节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参差不齐,导致物联网产业标准制定和应用发展迟缓。虽然从全球物联网发展来看,中国与美欧日韩等并驾齐驱,但目前在物联网核心器件和软件方面尚做不到自主可控。
三是物联网产业链逐步形成,物联网应用领域逐渐明朗。经过业界的共同努力,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安防、交通和医疗三大领域,有望在物联网发展中率先受益,成为物联网产业市场容量大、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
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我国在物联网产业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过去五年,我国有超过1000家企业牵头研究物联网核心技术,通信、工业、电子等领域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发展迅速,RFID产业、智能卡产业发展十分迅猛,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2013-2017年间,中国物联网产业迎来了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联网产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第二,产业界对物联网的发展已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正在推出具有广泛市场应用前途的产品和系统,并得到了业内各方面的积极支持;第三,资本市场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响应和参与,在近两年经济危机的形势下,物联网概念股都逆势上扬,充分表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第四,国家各相关部委、各地区都在积极地推出物联网发展计划,出台各类政策措施,务实支持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五,国家的ICT产业在物联网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完全可以支持物联网快速发展。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2.中国私人影院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篇二
1 现状
1.1 总体情况
2008年6月, “中星9号”直播卫星成功发射, 同期建成了直播卫星“村村通”节目平台, 旨在采用直播卫星技术扩大我国农村边远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 解决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2008年8月, 正式不加密播出48套电视、48套广播节目, 主要包括中央和省级卫视节目。北京奥运会前, 国家免费为广大边远地区农户安装了420万套接收设施, 实现了当地农牧民“看奥运”的梦想。
2009年12月, 根据总局党组要求, 对直播星上的节目采用加密方式播出, 建成了直播卫星“村村通”加密流节目平台, 与原“村村通”节目平台并行播出。根据官方统计, 截止2015年7月, 全国“村村通”用户已发展约2000多万。
2011年4月, 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正式启动, 试点工作在宁夏、内蒙、河北、北京等省市展开。2011年9月, 中宣部和总局在宁夏召开现场会, 总结试点经验, 对利用直播卫星在全国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进行了动员部署。
2011年10月, 卫星直播管理中心成立, 正式建立起了贯穿中央、省、地市、县及乡镇的直播卫星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官方统计, 截至2015年7月, 全国“户户通”用户已发展到3000万。
2013年9月, 中国首个地级卫视三沙卫视正式通过直播卫星传输, 覆盖海南省及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
2008年8月至今, 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 已解决了约5000多万用户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为缩小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优势特点
(1) 符合国际卫星广播业务的发展趋势
目前, 卫星直播电视占据了数字电视用户市场的70%以上。面对如此巨大的用户市场, 各国卫星业务运营商纷纷寻找新的业务发展方向, 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增加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发展卫星直播广播电视是大势所趋。
(2) 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卫星直播广播电视网是覆盖人口最多、范围最广的广播电视网, 符合我国地广人稀、城乡二元结构反差大的基本国情, 是提高覆盖水平、改善覆盖质量最直接、快捷、经济的手段, 可实现对用户接收的直接管理和节目内容控制, 可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覆盖, 切实增强主流媒体的辐射力、影响力, 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3) 丰富了我国广播电视覆盖手段
目前, 全国4亿户家庭中, 有线电视用户约2亿户, 主要分布在城市, 经过十年数字化改造之后, 收看广播电视的质量大幅提升。但是, 约有2亿户农村家庭主要依靠地面无线信号收看广播电视, 最多只能收看大约6套模拟电视节目, 节目套数少, 画面质量差, 城乡广播电视服务的差距越来越大, 难以满足当前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直播卫星到户, 丰富了我国广播电视覆盖手段, 形成有线、无线和直播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协调发展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巩固了广播电视作为国家喉舌的地位。
(4) 解决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覆盖问题
在全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中, 有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84个自治县 (旗) 在西部, 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86.4%。直播卫星是覆盖这些西部民族地区最经济、最有效、最便捷的手段。目前, 包括新疆7套电视和5套广播、藏语3套电视和3套广播、蒙语1套电视及延边鲜语1套电视, 共计有20套少数民族语言节目, 例如四川康巴藏语、青海安多藏语等。
(5) 提供广播电视均等化服务的有效手段
我国直播卫星目前的发展是政府主导,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在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优势明显。有线、无线方式均受地形限制, 而一颗直播卫星就可以覆盖我国全部领土, 为广大老少边穷地区的老百姓送去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可以迅速提高覆盖水平、改善覆盖质量, 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覆盖, 切实增强主流媒体的辐射力、影响力, 真正让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进入千家万户。
(6) 能够及时发布国家应急广播信息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及时准确的灾害预报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力措施, 直播卫星应急广播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灾害信息, 为条件落后、信息闭塞的偏远地区群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依托感。同时, 还可针对农村家庭、农村户外广播、渔船、高铁、长途运输车辆等特定用户, 提供应急广播及广播电视服务。四川雅安芦山地震, 国家紧急开通应急广播, 直播星到户拓展了国家应急广播的发布渠道, 基本实现了为灾区群众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和为当地政府发布信息的目标。
(7) 受到国际公约的保护
国际电信联盟 (ITU) 在分配无线电使用频率时, 将全世界划分为三个区域, 我国属于第三区, 这个区域包括亚洲及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直播卫星的覆盖范围受到国际电联的保护, 不受国际其他直播卫星和通信卫星溢出电波的干扰, 具有很强的国内覆盖特性。
(8) 技术安全可管可控
一是直播卫星是一颗安全星, 采用了点波束隔离技术, 将卫星上行地球站的地理位置限制在一定区域内, 有效应对非法干扰。
二是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BS-S安全模式调制技术, 确保机顶盒只能接收到我国直播卫星信号。
三是对传输的节目实施加密, 一机一卡, 可管可控, 对用户实行实名制登记管理, 可管理控制每一个用户、每一个机顶盒、每一套节目。
四是在机顶盒内置GPS模块, 利用移动通信基站进行定位, 确保机顶盒只能在批准的服务区域内使用, 在技术上保证了卫星与有线协调发展。
1.3 存在问题
一是直播卫星与地面有线网络争夺用户。一方面在城市郊区、边远农村、牧区利用直播卫星传输和覆盖优势明显, 另一方面地面有线网络也在积极争取这些潜在的用户群体, 如何促进其优势互补、适度竞争、共同发展, 是广电管理从业者长期需要面对的课题。
二是非法机顶盒蔓延。为节约建设和运行成本, 我国直播卫星系统启用之初, 采取了不加密方式传输广播电视节目, 社会上一些企业为了谋取利益, 违规生产并非法销售直播卫星接收设施, 造成非法机顶盒泛滥, 严重影响了我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服务内容不统一, 造成混乱和矛盾。目前, 接收直播卫星的机顶盒有村村通、户户通、清流三种, 机顶盒功能、接收的节目套数、推广的渠道以及价格各不相同, 增加了直播星公共服务工作的推广难度。
四是直播卫星用户维修服务网络不够健全。政府出资为老百姓免费安装了接收设备, 但位于边远地区的老百姓在使用中设备出了问题, 找谁解决, 谁来负责接收设备、机顶盒的后期维护, 需要明确责任, 不断健全维修服务网络, 建立服务直播卫星用户的长效机制。
2 未来发展前景
2.1 技术发展趋势
(1) 发射中星9号直播卫星备份星
现在我国利用直播卫星覆盖边远农村地区已经初具规模, 覆盖用户达到5000多万, 一旦直播卫星出现故障, 将会造成广播电视信号中断, 所有用户的收看收听都会受影响。我国仅有一颗直播卫星在轨运行的现状, 不符合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与覆盖的需要, 迫切需要发射“中星9号”直播星的备份卫星, 另外, 备份卫星应该加强对我国重点海域 (例如南海地区) 的覆盖能力。
(2) 采用更高压缩效率的新标准传输广播电视节目
使用更先进的视频压缩新标准 (例如AVS+标准) 传输卫星电视, 其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有效地降低通过卫星发送广播电视节目对转发器带宽总量的需求, 从而节省宝贵的卫星频带资源, 实现节目的扩容。
(3) 推进卫星广播影视双向交互应用
目前, 卫星直播系统接收解码器具有接收广播电视节目、接收推送的数据和新闻的功能, 也可打电话, 收发短信。为了满足对广播影视节目的个性化需求, 在充分发挥卫星广播方式由点到面、单向、大面积覆盖等优势的同时, 卫星广播影视网可进一步尝试与地面电信网、互联网和无线数字电视的融合, 逐步实现卫星广播影视节目的点播、交互功能。
(4) 开发Ka波段高清电视卫星直播资源
相对于C波段, Ku波段的频带带宽资源更加丰富, 适合大数据、双向、高频数据传输。随着我国电视高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大量高清卫视频道的直播, 将促进高清电视卫星直播向Ka波段发展。
2.2 业务发展趋势
一是增加传输高清电视和3D电视业务。一方面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收视选择;另一方面将空置的直播卫星转发器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避免转发器带宽资源的浪费。
二是地方节目上星定向落地。直播星央视+省级卫视为主的节目内容体系仅满足了基本收视需求, 构成我国收视主体的各省级个性化频道并未包含其中, 老百姓有收看本地节目的强烈需求, 而且地方广播电视节目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覆盖较为困难且成本很高, 通过卫星直播传输, 定向覆盖本省用户, 可大大节约传输成本, 提高地方节目覆盖率。
三是开展增值服务。为了调动产业链各方的积极性, 在做好现有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同时, 应该积极拓展内容服务, 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有偿服务, 增加付费频道等增值业务和高质量节目, 可以优先选取部分气象、科技、教育、健康、影视和生活服务类等比较适合农民群众收看的付费频道上直播卫星户户通平台, 供用户选择收看, 还可以与电影院线合作, 通过直播卫星将最新的电影传到农户家中去。
2.3 发展模式及管理政策
我国直播卫星目前的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 提供广播电视均等化服务, 覆盖有线电视未通达的地区。这种模式可以协调有线电视和直播电视的均衡发展, 借直播卫星的技术准备和运营磨合, 为有线电视再保留一段发展时间。但是, 如果长期通过行政指令规定二者的竞争空间和业务领域, 最终将会错失产业发展的契机。毕竟, 竞争并不仅仅来自广电系统内部, 现在我国电信的三大运营商高调进入4G网络, 直接用4G信号, 就可以将电视链接所有电视节目。后续有线、无线和卫星三种传输覆盖方式的定位与分界点须进一步明确, 同时适时调整, 共同发展。
3.中国私人影院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篇三
1、西方国家电信业连连受挫,陷入困境
2001年,对西方世界,尤其对美国而言,是充满阴影的一年,宏观经济不景气,网络经济和信息产业迅速滑向低谷,在“九一一”恐怖事件的阴影下西方国家饱尝“泡沫”的苦果。在这样的大环境底下,再加上多年来由于竞争激烈而引发的价格大战造成的创伤,使电信业也连连受挫,陷入困境。其下滑速度之快、困境之深都是人们意想不到、所料不及的。
西方世界面临的是电信业绩大幅度下降,股市直落,投资者银根紧缩不再轻易投资。在美国,两年前一家既无产品、又无收入的新兴公司其市值可以高达5亿美元,而现在可能已经分文不值。在1999年—2000年期间,有890个下一代网络(NGN)经营者获得了资金,而其中现在能够生存下来的恐怕不到10%。由制造商和运营商构成的NGN业仅在一年之中,市场价值丢失了1万亿美元。除了传统本地通信公司的市场价值只丢失了10%以外,其他各类公司的市场价值均丢失了81%~98%。连一向比较稳健的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的股值也曾下跌过92%。在1996年—2000年期间,NASDAQ股市的净收入总计为1 500亿美元,2001年则一无所获,这大大削弱了在宽带基础设施上的融资力度。据称,在2001年至少已减少了100亿美元资金投入的基础上,2002年美国传统本地通信公司的资金投入将会再减少5%~20%。
在美国,还由于1996年新修改的电信法实施不力,进一步促进竞争的局面并没形成,许多新兴公司,包括竞争本地通信公司(CLEC)、因特网业务服务商(ISP)、宽带系统运营商(BSO)、本地数据通信公司(DLEC)纷纷经营失败和倒闭。表1列出了若干已经申请破产保护的公司。这些公司在光纤方面的投资大大过量,大规模敷设的光纤造成带宽供过于求,价格迅速下降,原来1美元的资产最终只值15美分了。这同时还连累了光纤制造商,例如著名的康宁公司不得不把它的一家光纤厂关闭了3个月。传统长途公司日子也不好过,国际头号长途公司AT&T因购买有线电视公司而背上沉重债务,现在是每况愈下,其2001年第3季度的收益非常低,已从2000年同期的每股38美分降低到每股4美分。城市内本地的主要运营商——传统本地通信公司(ILEC)也面临很大的挑战。话音业务收入日见下降,其下降速度比寻找新增长点的速度还快。2001年成为美国固定电话用户开始减少的第一年。故而传统本地通信公司不敢再贸然投资于下一代网络。结果是,光网带宽从10 Gbit/s移向40 Gbit/s的步子停顿了下来,从光电变换网向全光网的转移进程明显推迟,WDM技术也没有像原来预计的那样从广域网向城域网大量渗透,那些原来寄希望于光网带宽达到40 Gbit/s、大量波长需求产生、纯光传送与交换开始实用的设备公司甚至开始迷失方向。在宽带接入方面,xDSL和Cable modem虽然有了一定规模的商用,但在业务开展方面却困难重重。包括无源光网络(PON)、光以太网和低成本SONET在内的光接入计划也因通信公司减少投资而得不到广泛实施。2001年美国有100多家网络公司倒闭,一些ASP和数据中心由于经营不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很多企业改变了网络与应用外包的原策略,明显影响了托管业务的发展。企业搞电子商务的积极性也一落千丈,投资者变得缺乏信心和耐心。
真是曾几何时,时势变迁,环境变得如此冷酷,局面变得如此凄凉。华尔街甚至有针对风险投资的“你们欺骗了我,我再也不相信你们了”的舆论。风险投资不再冒风险,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在看重长期与稳定收入的同时,现在人们更加追求短期效益,而对一些花钱多、见效慢的项目不再痛快投资。投资的减少影响到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使用,使创新力量严重受挫,获取短期的回报成为唯一的驱动准则。竞争的市场变得冷清了起来,世界技术发展的时钟好像被拨回了好几年。
2、国电信业高速增长,风景独好
在中国,电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场巨大需求的带动下,中国电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九五”期间,通信投资累计达8 00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固定和移动通信交换机4 600万线、用户3 700万户。
目前,中国已建成了接近世界水平的通信网络,移动电话网和固定电话网的规模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截至2001年12月底,中国固定电话用户为1.79亿户,移动电话用户为1.45亿户,用户总数达到3.3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5.9%,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13.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3%;光缆达到146万公里;网络实现了数字化,数据与多媒体通信网覆盖全国;互联网传输带宽成倍增长,上网用户数超过3 000万户;通信业务种类繁多,基本满足了社会对通信业务的多层次需求。纵观中国通信发展史,从1882年开通第一部电话起到1992年的1 000万用户,经历了110年的漫长岁月,而从1 000万户到1亿户只用了7年时间,从1亿户到2亿户只用了两年,从2亿户到目前的3亿多户,只用了短短1年的时间,整体水平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在“九五”期间也以超过30%的年均增长率持续高速发展,产业整体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成为国家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在彩电、激光视盘机、彩管、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显示器等部分产品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生产国。
现在中国正在实施第10个五年计划。按照发展规划,“十五”期间中国信息产业仍将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到2005年,产业规模将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名列前茅,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将超过7%(其中通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超过4.7%,电子制造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超过2.5%),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将使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十五”期间,中国电信业将加快建设新一代通信信息网络,采用先进技术实现网络的升级换代,使其演进成一个融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超大容量、灵活高效、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宽带高速信息网,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社会需求。到2005年,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将达到10 000亿元,年均增长23.38%,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7%)的3倍多。国内光缆总长度将达250万千米(其中长途光缆50多万千米),基本覆盖全国城乡。固定交换设备总容量超过3亿门,移动通信交换设备总容量超过3.6亿户,均跃居世界首位。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将超过5亿户,电话普及率超过40%,力争实现全国95%以上的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2.4~2.8亿户,占世界总数的20%,位居世界第一,主线普及率提高到18%左右,超过其时世界平均水平(17.65%);移动通信用户数达到2.6~2.9亿户,约占世界总数的25%,居世界首位,普及率提高到21%,超过当时世界平均水平(15%)。数据、多媒体和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亿户,上网用户普及率达到15%,上网计算机4 000万台左右,ISP/ICP达到5 000个。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数已达到1.5亿户。
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系统内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5 000亿元,年均增长约20%;工业增加值将达到3 200亿元,年均增长约22%;销售收入将达到15 000亿元,年均增长约20%;出口创汇额达到1 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左右,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将超过30%,其在国家外贸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将推动其他产业的信息化进程,从而提高其他产业的效率,大量降低物质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变工作方式将起到关键作用。
到2010年,中国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将初步进入信息社会。其时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会明显提高,信息服务业仍将快速发展以充分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信息产业市场总规模将再翻一番,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全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信息化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形成,将使中国信息产业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通信能力方面,中国信息产业将沿着普及化、全球化、多样化、个性化和多媒体化的方向,形成高速大容量骨干传送,窄带与宽带、固定与移动灵活接入,与全球网相连,信息资源丰富的信息通信网络。在所使用的先进技术装备中,国内自主研制生产的设备将占主导地位。在市场环境方面,将基本形成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竞争格局和政府管理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与此同时,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工业产业,产业规模有望与美、日并驾齐驱,雄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电子制造业、软件业的强国。主要产品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3、困境”与“独好”各有其因
为什么在西方世界陷入困境的同时,中国电信业却“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电信业“风景这边独好”应该归功于党中央的伟大战略决策、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中国独有的巨大市场。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尤其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站在时代的前列作出“把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伟大战略决策。进入新世纪以来,在这一战略决策的指引下,中国的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西方世界陷入困境则要从影响信息产业市场的3个重要定律来分析。这3个定律分别是摩尔(Moore)定律、迈特卡夫(Metcalfe)定律和马太效应定律。摩尔定律说芯片密度每18个月翻一番,是度量晶体管技术的,反映了影响市场的技术因素,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迈特卡夫定律认为,一个网络的价值是随用户数的平方而增加的,每一个新的用户将给接在这个网上的每一个其他用户带来附加的价值,是度量用户价值的,它反映了影响市场的社会需求因素,体现为信息网络的扩张效应;马太效应定律则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技术或产品的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不断地自行强化,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它反映了影响市场的人类行为因素,体现为滚雪球效应。
实际上,这3个定律是很难驾驭的。西方之所以出现泡沫,陷入困境,主要就是因为没有驾驭、协调好这3个定律。摩尔定律供给我们的技术动力太大,似乎冒出什么想法,就能付诸实现。这虽然有利于创新,但容易使人头脑发热。冲过了头,就涌现过多的泡沫,我们不得不品尝苦果。迈特卡夫定律告诉我们,当很少用户共享同一个网或应用时,网络相对于单个用户的总价值是很小的;当用户很多时,价值就会变得很大。因此,一项新业务要被接纳,必须克服从稀少状态(此时对任何人没有太多价值,新用户没有兴趣加入)转向稠密状态(此时对每一个人的价值都很大,新用户加入的兴趣也很大)这一不易逾越的壁垒。一种新的通信应用很可能会流产,因为它的初始价值可能如此的小,或者是因为它并不是真正的社会需求,以致于没人会有购买的兴趣。也就是说,当真正的社会需求没有搞清或没有到来之前,巨大的技术驱动力易促使人莽撞行事,导致碰壁。马太效应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没有找到符合现时人们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的切入点时,雪球就滚不起来或者能滚起来的雪球不是真正想要的。没有驾驭好这3个定律的例子很多。例如,第一个低轨道移动卫星系统——铱系统就是90年代初摩托罗拉公司的几个工程师在茶后饭余闲聊时冒出的奇想,很快得到公司的认可而付诸实现,但最终因为没有市场而破产了。6年前业界普遍看好并大量投入的VOD好像流星一样瞬息而过也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不少公司纷纷制订计划搞光纤到家、光纤到大楼、光纤到路边等,做试验,做广告,还发明了ADSL准备传数字电视信号,计算机业则开始上视像服务器,但结果也是事与愿违,VOD市场没有真正来到,已敷设的光纤和研制的ADSL 转而用于因特网宽带接入。即使那些成功的例子,有的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例如浏览器的发明带动了上网冲浪,产生了巨大的滚雪球效应。如今移动网上的短消息服务则又一次滚起了非预料中的大雪球。
世纪之交,宽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头脑发热,技术驱动又超越了社会需求,结果出现了困境。问题并不是出在传统的电话业务上,而是出在宽带服务与应用上。不管是固定网,还是移动网,迄今都不能很好地回答:人们真正的宽带需求是什么?宽带多媒体业务中最具吸引力的是什么?最有潜力的是什么?最先开展的是什么?不同国家的不同切入点又是什么?如何把钱用于满足宽带需求的刀口上?正确的投资方向何在?什么能使人们愿意为宽带付钱,使运营商获利?宽带服务与应用比具有100多年历史的电话服务要复杂得多,其包括的范围甚至是无止境的,对运营商和用户而言都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想在短期内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急功近利的公司盲目行事,使泡沫被放大,使得投资不见回报或者回报很少,结果是失信于公众、失信于投资者、失信于市场,以失败与倒闭告终,并且进而影响了整个行业。
4、国电信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尚须继续努力
有西方国家的前车之鉴,人们不禁担心,电信业低迷状态是否会转移到中国来?如前所述,中国电信业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在“十五”计划的指引下,2002年第一季度,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完成1 029.8亿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14.9%,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7.6%的增幅。全国电话用户新增2 630.5万户,用户总数达到3.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新增961.7万户,达到1.9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新增1 668.8万户,达到1.6亿户。互联网用户达到3 753.2万户。信息产业部预计,2002年底通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到2 300亿元,发展固定电话用户2 1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 500万户,中国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均将超过2亿户。故中国电信业2002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但从主体业务——电话业务来看,可能已经步入平缓增长调整期,更大的潜在市场在于数据业务,因为目前中国数据业务收入才占电信业务总收入的4.6%。
为了使中国电信业继续保持正常、健康的快速发展,不让衰退的担心变成事实,我们必须继续努力,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我们要正确认识形势,特别是要看到,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应对国际形势变化、迎接入世挑战和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工作全局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信息网络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全球信息产业经过“挤水分”式的调整,正在走上更加理性、务实的发展道路。我们对网络经济一定要坚定信心。
正如吴基传部长指出的那样,今后只要继续按照“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扩大内需的方针,坚持以规划和政策指导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正确引导发展,坚持以竞争机制促进发展,坚持扩大用户规模与提高经营效益并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中国电信业就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当然中国要注意吸取国外的教训,要注重效益、注重投资回报、规避投资风险、防止产生泡沫,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战线拉得过长、进行过量的投资,致使投入产出比失调;要考虑市场的适用性,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克服重网络、轻应用的倾向,注重市场的培育和内容的建设,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消费的转化,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逐步在中国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通信集团公司;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增值业务领域,以增强市场活力,形成不同规模、不同业务、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要抓住入世带来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去”,发挥比较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实现经营结构多元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中国具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信息产业市场,只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正确把握方向,不断深化改革,我们就一定能战胜挑战,利用中国特有的好机遇,避开“低迷”的暗流,继续保持信息产业和电信业正常、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收稿日期:2002-05-03)
作者简介
4.中国私人影院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篇四
1、行业概况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石油、天然气和煤碳等化石能源的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增大,迫使世界各国必须认真考虑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
(1)全球光伏产业呈现爆发性增长
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具有储量大、永久性、清洁无污染、可再生、就地可取等特点,因此成为目前人类所知可利用的最佳能源选择。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三位科学家研制成功单晶硅电池以来,光伏电池技术经过不断改进与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技术。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该技术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尤其在二十一世纪,光伏产业以令世人惊叹的速度向前发展。2000 年至 2016 年间,全球累计装机容量自 1,250MW增至 304,300MW,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40.98%。
(2)光伏产业的格局从欧洲一枝独秀发展为全球百家齐放
2000 年,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EEG),为德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004 年,德国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首次修订,大幅提高了光伏电站标杆电价的水平,收益率的突升使得资本涌入,带动了德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并引领了全球光伏数十年。2000 年至 2012 年,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三国为代表的欧洲区域成为全球光伏装机需求的核心地区。受 2011 年末欧债危机爆发的影响,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欧盟各国迅速削减补贴,欧洲需求迅速萎缩,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速放缓,光伏产业陷入低谷。2013 年,中国以国务院 24 号文为代表的光伏产业支持政策密集出台,配套措施迅速落实,中国因此掀起光伏装机热潮。日本也于 2013 年出台力度空前的光伏发电补贴政策,全球光伏市场迅速升温,光伏产业从依赖欧洲市场向全球化迈进。自 2013 年以后,中国、日本、美国三国接过了欧洲的接力棒,成为全球光伏装机的主要增长区域,市场份额持续攀升。2016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约 73GW,其中中国 34.54GW、美国 14.1GW、日本 8.6GW、欧洲 6.9GW、印度 4GW。欧洲等传统市场的份额逐步向中国、美国、印度等市场转移,一批新兴市场,如印度、南非、智利正在加速发展。海外新兴市场的崛起使得光伏产业从依赖欧洲市场向全球化迈进。
(3)中国光伏产业几经曲折,目前已经形成成熟且有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链,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光伏制造业在欧洲光伏装机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迅速形成规模。2003年至 2007 年间,我国光伏产业的平均增长率达到 190%。2007 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设备生产国。中国光伏产业产能巨大,但“两头在外”即太阳能级高纯度多晶硅原料依赖国外市场供应,而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品严重依赖国外消费市场的状况为行业快速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光伏电站融资困难,欧洲需求减退,中国的光伏制造业遭到重挫,产品价格迅速下跌。2009~2010 年期间,在全球市场回暖及国家 4 万亿元救市政策的刺激下,中国掀起了新一轮光伏产业投资热潮。2011 年末受欧债危机爆发影响,欧洲需求迅速萎缩,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速放缓。而上一阶段的投资热潮导致我国光伏制造业产能增长过快,中国光伏制造业陷入严重的阶段性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我国光伏企业遭受欧美“双反”调查。中国光伏制造业再次经历挫折,几乎陷入全行业亏损。中国光伏产业自 2011 年下半年开始陷入低谷。2013 年,受益于日本、中国相继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及中欧光伏产品贸易纠纷的缓解,中国掀起光伏装机热潮,带动光伏产品价格开始回升,光伏产业在 2013 年下半年开始回暖。2013 年至 2016 年,中国连续四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2016 年新增装机容量 34.54GW,同比增长 126.31%,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市场份额由 2008 年的 0.60%增长到 2016 年的 45.65%,累计装机容量在 2016 年末达到 77.42GW,继 2015 年超越德国之后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中国光伏产业经过市场洗牌,产业升级,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6 年,中国光伏产业总产值达到 3,360 亿元,同比增长 27%,整体运行状况良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6 年,我国多晶硅产量 19.4 万吨,占全球总产量 37万吨的 52.43%;硅片产量 63GW,占全球总产量 69GW 的 91.30%;太阳能电池产量 49GW,占全球总产量 69GW 的 71.01%;电池组件产量达到 53GW,占全球总产量 72GW 的 73.61%,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 50%,继续位居全球首位。2016 年,我国多晶硅进口约 13.6 万吨1,多晶硅自给率已超过 50%;光伏电池组件出口约 21.3GW2,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约 34.54GW3,光伏电池组件产量的自我消化率已经超过 50%,中国光伏“两头在外”的局面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中国光伏制造的大部分关键设备已实现本土化并逐步推行智能制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同时,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面对的国际光伏市场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光伏的国际市场已从发达国家延伸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增强,市场范围已经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其中中国、日本、印度、韩国、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土耳其、东南亚、拉丁美洲、中东和北美均出现了较快增长;全球光伏应用市场的重心已从欧洲市场转移至中、美、日等市场,中、美、日、英市场合计已占据了全球市场的 70%左右;新兴市场如印度、拉丁美洲诸国及中东地区则亮点纷呈。欧洲市场已从十年前占中国出口市场的 70%以上,下降到 2015 年的 20%以下,亚洲市场快速成长并在 2016年占比超过了 50%。中国光伏产业历经曲折,在各项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持续升级,重新发掘国内外市场,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继续巩固和增强,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
2、光伏产业发展前景
(1)全球能源转型为太阳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在能源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寻找更多种类的能源,保障能源供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但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能源不同。随着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主导能源不断升级。全球能源发展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电气时代的演变过程。20 世纪至今,世界能源供应以化石能源为主。在 2015 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煤碳、核能、水电、可再生能源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为 32.94%、23.85%、29.21%、4.44%、6.79%与 2.78%。但化石能源在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能源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等。此外,随着化石能源储量的逐步降低,全球能源危机也日益逼近。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采取行动,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能源需求的情况下,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碳排放。因此,调整和改善能源的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低碳或无碳)的应用,实施能源的优化与替代是世界各国都要面对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巴黎第 21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共同促进温室气体排放的减缓,支持可持续发展。美国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在 2005 年基础上减排 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 28%;中国计划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全球能源体系正加快向低碳化转型,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与常规能源的清洁低碳化将是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主流方向。未来能源需求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化石能源仍将是为世界经济提供动力的主要能量来源,但能源结构将发生转变。可再生能源增长迅速,可再生能源将以年均 6.6%的增长速度致使其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 2015 年的 2.78%升至 2035 年的 9%。
一次能源的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各类能源每年需求的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为光伏市场推广成为可能光伏能否获得持续发展、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能否尽早平价上网,产生与其他类型电力相竞争的市场化竞争力。光伏发电系统的价格和发电效率是决定发电成本的关键因素。
①在技术的推动下,光伏电池效率持续提升
系统发电效率影响因素包括了光伏电池组本身的转化效率、系统使用效率和并入系统电网前的中间损失等等,其中,光伏电池组本身的转化效率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决定光伏电池组转换效率的是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近年来,中国太阳能电池与组件规模迅速扩大,光伏电池制造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产品质量位居世界前列,商业化产品效率平均每年提升约 0.3%~0.4%。2015 年我国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4平均分别达到 19.5%和 18.3%。国家能源局在2016 年 12 月 30 日公布的《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将推动高效、低成本晶体硅电池商业化关键技术之研发与应用,要在 2020 年前将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提高到 23%以上。
②光伏发电系统单位建设成本持续下降
光伏电站初始投资大致可分为光伏组件、并网逆变器、配电设备及电缆、电站建设安装等成本,其中光伏组件投资成本占初始投资的 50%~60%。因此,光伏电池组件效率的提升、制造工艺的进步以及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因素都会导致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组件是光伏系统最大的成本,而组件的价格变化取决于硅片价格,硅片价格又取决于其上游原料多晶硅,多晶硅价格变动对组件乃至光伏系统的价格变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000 年以前,多晶硅价格基本保持在 25 美元/公斤的水平,随着光伏市场的扩容,在 2006 年后价格一度飙升到 400 美元/公斤,这导致了全球上马了大量的多晶硅产能。2011 年后,多晶硅价格泡沫破裂,近年来维持在 14-17美元/公斤左右。目前国内多晶硅先进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降至 10 美元/公斤5以下,随着硅烷流化床技术的应用,多晶硅生产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此外,在光伏产品生产过程中,随着单炉产出的提升、金钢线切割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非硅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因此,近几年来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成本大幅下降。2010~2015 年,世界光伏组件价格累计下降了 75%~80%6。2016 年,我国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成本已下降至 2.5 元/瓦7以下。伴随着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持续提升和组件成本的大幅下降,再加上光伏发电装机快速增加产生的规模化效应和光伏发电产业链的逐渐完善等因素,不仅光伏组件价格下降,逆变器价格也大幅下滑,光伏电站系统成本降至 7 元/瓦8左右,光伏发电成本在“十二五”期间总体降幅超过 60%9。2016 年,我国资源较好的地区的光伏发电成本已下降至 0.65 元/度10水平,不断逼进平价上网。按照《太阳能“十三五”规划》,到 2020 年,中国光伏发电电价水平在 2015 年基础上下降 50%以上,在用电侧实现平价上网。可以预见,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重要的席位,不但能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有望发展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
(3)光伏发电应用多元化、多样化进一步拓展了光伏市场的空间
目前,我国大型地面电站占据光伏装机总量的 80%以上,但近年来,我国政策在鼓励建设光伏电站的同时,积极促进光伏应用不断向其他产业渗透,光伏发电的应用模式因此开始多样化。现阶段,我国光伏电站开发呈现与农业、养殖业、矿业、生态治理相融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开辟了各种与光伏行业结合应用的新模式。光伏水泵、光伏路灯、光伏树及光伏消费品等光伏应用产品型态逐步多样化。2016 年 12 月 16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按照“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完善体系”的总体思路,大力推动光伏发电多元化应用。
①大力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到 2020年建成 100 个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区,园区内 80%的新建建筑屋顶、50%的已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发电。在具备开发条件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大型工矿企业以及商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愿、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统一规划并组织实施屋顶光伏工程。在太阳能资源优良、电网接入消纳条件好的农村地区和小城镇,推进居民屋顶光伏工程,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旧城镇改造、新农村建设、易地搬迁等统一规划建设屋顶光伏工程,形成若干光伏小镇、光伏新村。
②拓展“光伏+”综合利用工程
国家鼓励结合荒山荒地和沿海滩涂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等废弃土地治理、设施农业、渔业养殖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光伏+”应用工程,促进光伏发电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通过光伏发电为土地增值利用开拓新途径。探索各类提升农业效益的光伏农业融合发展模式,鼓励结合现代高效农业设施建设光伏电站;在水产养殖条件好的地区,鼓励利用坑塘水面建设渔光一体光伏电站;在符合林业管理规范的前提下,在宜林地、灌木林、稀疏林地合理布局林光互补光伏电站;结合中药材种植、植被保护、生态治理工程,合理配建光伏电站。
③创新分布式光伏应用模式
国家将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化交易,鼓励光伏发电项目靠近电力负荷建设,接入中低压配电网实现电力就近消纳。各类配电网企业将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电网运行提供服务,优先消纳分布式光伏发电量,建设分布式发电并网运行技术支撑系统并组织分布式电力交易。推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向电力用户市场化售电模式,向电网企业缴纳的输配电价按照促进分布式光伏就近消纳的原则合理确定。因此,太阳能光伏市场应用将呈现宽领域、多样化的趋势,适应各种需求的光伏产品将不断问世,除了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外,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光伏系统等也将快速兴起。光伏发电具有广阔的前景并将最终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
(4)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 ①中国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迅速。2013 年至 2016 年,中国连续四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2016 年新增装机容量 34.54GW,同比增长 126.31%,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市场份额由 2008 年的 0.60%增长到 2016年的 45.65%,累计装机容量在 2016 年末达到 77.42GW,继 2015 年超越德国之后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尽管近年来,为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对光伏企业形成降本增效、降低光伏产品价格的倒逼机制,国家根据光伏发电发展规模、发电成本变化情况等因素,逐步调减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但在分布式光伏、“领跑者”计划以及光伏扶贫项目的推动下,中国光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17 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 42GW,同比增加近60%,超过 2016 年全年 34.54GW 的装机量,其中,分布式光伏的装机量约 15GW,占新增装机量的 37.50%,同比增长幅度在 300%以上。
2017 年 1-9 月份全国新增装机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②美国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美国过去几年光伏装机量的大爆发得益于政府、公共事业的需求拉动。尽管进入 2017 年美国市场进入补贴收缩期,而在下半年“201 条款”出台的背景下势必导致美国本土光伏价格走高,业界普遍的预期是美国光伏市场会经历一个两到三年的供需低潮期。但是根据测算,从 2018 年至 2020 年美国约 52GW 的新装机需求仍然存在,美国市场在中长期看仍有很大的潜在发展空间。③日本市场:趋于稳定
福岛核灾难后大多数核电站的关闭导致电力需求量高涨,而日本政府出台的政策及规划对光伏产业支持力度极大,同时日本银行利息较低、国民环保意识较高,这一系列因素共同推动日本光伏市场高速发展。截至 2016 年末,日本以42.8GW 的规模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太阳能市场,仅次于中国大陆。但由于并网限制与 FIT 的调降的影响,可以预期日本光伏市场将进入萎缩调整期。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紧张等诸多因素,综合导致成本较高的光伏可再生能源在缺失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在市场需求端回归理性。
④传统欧洲市场:增长乏力
由于传统欧洲市场出于补贴资金等方面的考虑,欧洲各国的上网电价补贴下调较为严厉,传统欧洲市场逐渐萎缩,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传统欧洲市场的新增装机量由 2012 年的 16GW 下降至 2016 年的 6.9GW 左右,其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也从 55%下降至 9.2%左右。
⑤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小而多,印度市场快速崛起
目前新兴市场中,装机规模超过 1GW的国家和地区有 24 个,超过 10MW 规模的国家和地区有 112 个,已经制定光伏政策目标的国家有 176 个。光伏系统装机成本快速下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有条件开发光伏发电,新兴市场将是接下来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的主要动力之一。新兴市场中,印度市场快速崛起。为了改善严峻的电力短缺形势,缓解来自国际社会的节能减排的压力和治理国内严重的空气污染,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印度的太阳能市场的需求潜力非常巨大。印度的光伏累积装机量在 2016 年底已正式超过 9GW。位于印度目前世界单体最大的光伏电站 Rewa Ultra Mega Solar Project 也通过竞标并预计在2018 年开始运转。考虑未来一到两年内美国政策不利于光伏快速发展、日本 FIT持续下调对日本本土光伏需求的抑制作用,都让需求强劲成长中的印度有望取代日本成为需求第三大国。综上分析可见,全球光伏市场正在去中心化,一个市场的波动或许对光伏产业链造成一些波动,但已经远不能造成寒冬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开始投资光伏,行业正在逐渐摆脱补贴,依靠市场驱动力增长。预计到 2020 年,中国、美国、印度以及全球新增装机将达到 75GW、22GW、25GW、151GW;国内复合增长率达到 21.43%,全球复合增长率达到 18.42%。
2017-2020年全球光伏装机预测(GW)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5)“抢装潮”之后光伏装机情况
发展改革委员会于 2016 年 12 月发布《关于调整光伏发电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的通知》(发改价格〔2016〕 2729 号),明确分资源区降低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三类资源区标杆电价下调 0.13-0.15 元/KWh 不等,而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则不作调整,维持 0.42 元/KWh 的标准,具体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 年“630 抢装潮”之后,虽然下游市场装机需求有所放缓,但由于分布式在电价、补贴和弃光率相比地面式电站具有突出优势,很多企业都把分布式作为未来的战略重点,特别是在光伏地方补贴力度大的中东部地区,企业抢占屋顶资源布局分布式光伏电站。2016 年 8 月后,分布式电站的装机占比开始加速扩大。2016 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 34.54GW,同比增长 128%,其中,分布式装机容量 10.32GW,同比增长 204%。2016 年 12 月,国家下调光伏电站的标杆上网电价,但在“领跑者”计划、光伏扶贫项目以及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带动下,我国光伏市场下游需求并没有下滑,反而装机热情高涨。2017 年 1-9 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 43GW,同比增长65%,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 27.70GW,同比增长 3%;分布式光伏电站 15.30GW,同比增长 400%。预计 2017 年全年光伏装机有望达到 50GW 的新高度,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 30GW,分布式光伏电站 20GW。光伏系统装机成本快速下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有条件开发光伏发电,因此,不仅国内光伏发电投资热情高涨,在美国、印度以及光伏新兴市场,下游装机市场需求也同样火爆。预计 2017 年美国、印度将达到 18GW、8GW 装机量。而全球新兴光伏市场的增速亦不容小觑,目前新兴市场中,装机规模超过 1GW 的国家和地区有 24 个,超过 10MW 规模的国家和地区有 112 个,已经制定光伏政策目标的国家有 176 个。新兴市场将是接下来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的主要动力。由上可见,尽管目前主流的光伏成熟国家,如中国、德国、美国、日本都不约而同的降低了光伏发电的补贴力度,但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光伏发电市场竞争力,各国政府对光伏发电仍持扶持的态度,并出台不同的激励计划。而新兴市场的光伏产业则因为处于发展初期,装机容量较小,国家为推动光伏发展制定了优厚的政策扶持。因此,一方面,国内光伏市场在“领跑者”计划、光伏扶贫项目以及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拉动下,下游装机需求依然强劲,加上印度、南非等新兴光伏市场的兴起,一个“去中心化”,成熟稳健、快速增长、新兴潜力结合的多元化全球光伏市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光伏发电技术的进步,我国光伏产品不断提效降本,我国光伏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光伏产业受光伏政策驱动以及贸易摩擦导致的大起大落减少,开始真正向高成长性行业切换。未来,随着光伏技术的进步,光伏产品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光伏发电对度电补贴的依赖越来越小,受政策、指标的约束越来越小,直至光伏发电能够实现平价上网,光伏发电不但能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有望发展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光伏市场容量将不可估量。综上,光伏行业不存在已发生或者将发生对发行人持续盈利能力及成长性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变化。
3、太阳能光伏行业产业链及上下游关系(1)太阳能光伏行业产业链
光伏行业隶属于太阳能行业,其细分子行业中又分为光伏电池及组件行业、光伏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和光伏配件行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行业就是光伏电池及组件行业,是光伏行业中的主体部分,该子行业所形成的产业链也叫作光伏原料产业链,也是狭义意义上统称的光伏产业链。
光伏行业分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光伏产业链的上游是晶体硅原料的采集和硅棒、硅锭、硅片的加工制作,产业链的中游是光伏电池和光伏电池组件的制作,产业链的下游是光伏应用,包括电站系统的集成和运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光伏行业产业链完整,制造能力和市场需求全球第一。公司主要从事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以及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与运营、太阳能组件销售业务,处于该产业链的中下游。
光伏产业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行业的上下游关系 ①晶体硅料原料
产业链最上游是太阳能晶硅制造,这个环节技术门槛高,具有一定垄断性。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技术长期掌握在美、德、日、韩等外国企业手中,包括德国Wacker、韩国 OCI、挪威 REC、美国 Hemlock、SunEdison、日本 Tokuyama 等,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我国多晶硅产业基本上是 2005 年以来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推动下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路经过产能过剩、淘汰兼并,实现了落后产能的淘汰,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截至 2016 年底,全球多晶硅产能 45.5 万吨/年,国内多晶硅产能 20.8 万吨/年,其中万吨级多晶硅企业达到7 家,分别为江苏中能(由协鑫集团控制)、特变电工、洛阳中硅、四川永祥(由通威股份控制)、大全新能源,亚洲硅业,赛维 LDK,其产能为 16.1 万吨/年,占国内多晶硅总产能的 77.4%。近年来,在强劲光伏市场需求拉动下,国内多晶硅企业有序推进技术改进,高负荷保持生产,不断优化工艺技术水平,多数企业掌握冷氢化、万吨级生产线集成技术等,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能耗和还原电耗不断下降,生产成本快速下降,部分先进企业的生产成本已达全球领先水平,产品质量多数在太阳能级一级品水平,基本满足光伏市场需求。2016 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为 37 万吨,同比增长 8.82%,其中中国多晶硅产量为 19.4 万吨,占全球多晶硅产量的比例首次超过一半达到 52.43%,我国多晶硅原料依赖国外市场供应的局面大幅改善。未来,随着硅烷流化床法的运用与推广,多晶硅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②硅片
硅片为多晶硅的下游工序,该环节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工艺与投入设备相关,可分为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单晶硅片与多晶硅片在生产工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单晶硅片是在对多晶硅料进行拉棒形成硅棒后切割而成;多晶硅片是在对多晶硅料进行铸锭形成硅锭后切割而成。与多晶硅产品相比,单晶硅产品具有转换效率高、工作温度低、弱光性强等优点,但多晶硅产品凭借成本优势在过去几年中发展成为光伏应用市场的主流。然而,自 2016 年 2 月份起这一状况发生了改变。得益于单炉产出的提升,以及金钢线切工艺的引进,单晶产品成本实现了大规模的下降,压缩了多晶硅产品的成本优势。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多晶硅片价格仍维持每片 0.82-0.83 美元左右,但单晶硅片已从每片 1.16 美元大幅降至每片 0.89美元,使单、多晶硅片每片价差从 30 美分缩减至 6 美分。考虑到单晶电池较高的转换效率,在发电成本上单晶电池已取得优势地位。同时,中国为了推动光伏行业的产品升级,推出了光伏“领跑者”计划,“领跑者”计划设立了组件转换效率准入门槛,明确支持高效率、高性价比产品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在单晶产品成本持续下降及领跑者计划的促进下,单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2015 年全球单晶市场份额约为 18%,2016 年大幅提升至 24%左右,2017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30%以上。目前单晶组件的产能受限于上游单晶硅片的供应量,然而单、多晶硅片在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硅片生产企业难以通过适当转换设备快速切换产品,从而导致市场上单晶硅片供不应求,其供给的增加只能依靠投资扩产。
我国是硅片制造大国。2016 年,全球硅片产量约 69GW,我国硅片产量约63GW,国内产量占全球产量的 91.30%。我国硅片环节产业集中度较高,前十家硅片企业产量占比 77%,前五家占比达到 58%。在全球硅片产量前十的企业中,我国共占 8 家。其中,多晶硅片一线企业主要包括保利协鑫(由协鑫集团控制)、晶科能源、赛维 LDK、宇峻等;单晶硅片企业主要为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卡姆丹克、晶龙集团和阳光能源五家企业。随着单晶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硅片生产企业纷纷进行单晶硅产能扩张。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片制造商保利协鑫已于2015 年 5 月在宁夏中卫投资建设 10GW 单晶硅项目,其中 1GW 项目已于 2016年三季度投产。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片制造商隆基股份单晶硅片产能从 2015 年末的 5GW,提升至 2016 年末的 7.5GW,未来拟投资建设的项目包括马来西亚古晋年产 300MW 单晶硅棒、1GW 单晶硅片项目,以及银川隆基年产 5GW 单晶硅棒和 5GW 单晶硅片项目、保山隆基年产 5GW 单晶硅棒项目,预计 2017 年末单晶硅片产能将达到 12GW 等。中环股份称,旗下子公司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拟新增 8GW 单晶硅材料、单晶硅片项目。
③太阳能电池
将硅片加工为太阳能电池,是实现光电转换最为核心的步骤。太阳能电池制造环节是资本和技术双密集型行业,要求企业及时跟进最新的电池制造技术以提升电池效率,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越高,生产成本越低,越有利于太阳能发电
系统的应用。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包括单晶硅和多晶硅;第二类为薄膜太阳能电池,包括硅基薄膜、化合物类以及有机类;第三类为新型太阳能电池,包括叠层太阳能电池、多带隙太阳能电池以及热载流子太阳能电池等。由于化合物类、有机类薄膜太阳能电池存在原材料稀缺或者有毒以及转换效率低、稳定性差等,而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技术上尚未成熟,因此目前应用较多的太阳能电池主要包括单晶硅、多晶硅以及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分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各类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的变化来看,多晶硅的高性价比使其保持了良好的市场占有率,尤其在 2014 年、2015 年占比提升十分显著,而单晶硅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市场份额占比有所下降。但这一状况在 2016 年 2 月份发生了改变。受益于单晶硅产品成本的下降与国家“领跑者计划”的推动,单晶硅电池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2015 年全球单晶市场份额约为 18%,2016 年大幅提升至 24%左右,2017 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30%以上。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为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电池制造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产品质量位居世界前列,商业化产品效率平均每年提升约 0.3~0.4%。截至 2017 年 7 月,我国规模化的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11平均分别达到 19.8%和 18.5%。未来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主要依靠制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在过去十年中,丝网印刷全铝背场太阳能电池(Al-BSF)占据着光伏电池技术市场。这种技术由于性能良好,生产成本较低,直到 2020 年将保持其领先地位。然而,随着制备技术的进步,其他高效电池会对其带来竞争压力。目前,具备大规模生产应用基础的高效电池技术包括
PERC(Passivated Emitter RearContact,钝 化 发 射 极 及 背 接 触 电 池)、PERT(Passivated Emitter RearTotally-Diffused Cell,钝化发射极背面全扩散电池)、HIT(Hetero-junction withIntrinsic Thin-layer,本征薄膜异质结电池)、IBC(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指叉型背接触电池)等。目前,最成熟的高效电池技术为 PERC 技术。PERC 电池仅需在现有全铝背场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上增加两道工艺,相较于其他高效太阳能电池,最容易在现有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基础上升级改造,潜在综合成本最低,较容易实现产业化。截至 2017 年 7 月,采用 PERC 电池技术的单、多晶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12能够分别提升至 20.5%和 19%。目前,晶科能源、阿特斯、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乐叶光伏及 SolarWorld、韩华 QCells 等都陆续增加 PERC 产能。此外,HIT、IBC 等电池技术也代表了高效电池的发展方向。我国已经成功超越欧洲、日本,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2016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 49GW,同比增长 19.5%以上,占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的 71.01%,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成本持续下降。
④组件
组件生产较太阳能电池相比技术含量稍低。由于组件制造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等特点,组件生产吸引了大批企业进入,是光伏产业链中发展最快的环节之一。2016 年我国太阳能组件产量约为 53GW,同比增幅达到 15.7%以上,占全球太阳能组件产量约 73.6%,连续 10 年世界第一。我国组件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成本持续下降,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程度不断提升。为应对欧美的“双反”,多家企业开始在海外设厂,生产布局全球化趋势明显。日本、美国仍是我国主要出口区域,但新兴市场如印度、巴西、洪都拉斯、智利等规模也在快速扩大。新兴市场的兴起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组件的出口结构,减少对欧美国家的依赖。我国组件企业在全球占绝对优势。作为光伏第一大国,我国光伏产品的质量被不断认可,我国光伏组件价格低于全球水平,2015 年中国晶硅组件平均价格为 0.599 美元/瓦,世界光伏组件平均价格为 0.611 美元/瓦。只有夏普(日本)、First Solar(美国)等少数企业在成本上可与中国公司竞争。
⑤应用系统
光伏的终端应用主要为小型分布式电站和大型地面电站。光伏电站开发运营投资大,回款慢,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在于资金实力。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在《可再生能源法》及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快速成长。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基础设施及工艺技术都相对成熟的光伏产品制造产业,光伏产业链多个环节的产品产能、产量均已越居全球首位,光伏产品成本不断下降,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较大的竞争优势,使得我国具备了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的条件。我国是近年全球光伏装机的绝对龙头,已连续四年新增装机排名第一。2015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累计装机第一的国家。目前,我国大型地面电站占据光伏装机总量的 80%以上。在弃光限电以及上网电价下调的影响下,我国加快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光伏产业投资逐渐向分布式项目转移,重点发展以大型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为主要依托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2016 年底,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 34.54GW,同比增速 128%,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 10.32GW,同比增速 204%,分布式光伏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预计到 2020 年,分布式光伏发累计电装机容量将达到 70GW。
(3)光伏产能变动情况
目前光伏制造已经全产业链实现国产化,并且引领全球的新技术与总产能,硅片、电池、组件国内产能已经占据全球产能一大半。截至 2016 年末,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占全球产能 48.5%、86.6%、66%、74.1%,只有多晶硅料环节产能不足全球产能一半。
①多晶硅
截至 2016 年底,全球多晶硅产能最大的是德国瓦克,其在德国拥有产能 5.6万吨,美国 2 万吨产能;其次是韩国 OCI,产能在韩国本土 5.2 万吨,马来西亚0.8 万吨;国内产能最大的是江苏中能(由协鑫集团控制),产能达到 7 万吨。目前全球最大的三家多晶硅企业为瓦克、OCI、江苏中能。
主要多晶硅产地产能分布及产能利用率(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国内硅料下游——硅片产能超过全球产能的 80%,导致国内多晶硅依然依赖进口。为了满足国内多晶硅市场的需求,国内厂商纷纷在新疆、四川、内蒙古等电价低的地区扩张产能。
②硅片
国内硅片产能分布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截至 2016 年底,保利协鑫以18.5GW 的硅片产能独自领跑第一集团;以隆基股份、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中环股份为代表的第二集团共计 14 家企业与保利协鑫共同覆盖国内硅片总产能约 83%的份额。随着连续拉棒、金刚线切割等技术的持续应用,单晶生产成本加速下降,单晶的性价比逐步提升,而国内“领跑者”计划以及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加速了单晶替代多晶的步伐,深耕单晶的企业大规模扩产,巩固成本优势;原来做多晶硅片的企业,受市场需求引导,也开始扩张单晶产能。2017 年,硅片行业主要扩产在单晶硅片领域,到 2017 年底单晶硅片产能将达到 38GW: A、隆基、中环将分别达到 15GW、8GW,双寡头格局正在形成;B、晶科、阿特斯、晶澳积极布局单晶硅片领域,各 2-3GW 的体量;C、保利协鑫转型单晶的决心存疑,现仅有单晶硅片产能 1GW。作为竞争格局最好的一环,硅片环节集中度最高,由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协鑫集团寡头垄断。同时,以隆基为首的中国硅片已经将制造成本不断降低,已经实现全球化供给,因此,国内硅片环节的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
③太阳能电池
中国为主要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全球产能集中于亚洲。2016 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 75GW,其中,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 51GW,全球占比 68%。截至 2016年底,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 95GW,中国产能占比 66%,台湾占比 11%,全球主要光伏电池产地基本坐落于亚洲。全球排名前十的厂家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其中,大陆主要为电池、组件一体化企业居多,台湾以茂迪、新日光等独立电池企业为主。太阳能电池环节在光伏产业链中集中度相对较低,竞争较为激烈,且太阳能电池环节为全产业链毛利率最低环节,因此光伏龙头企业或新进的投资者在太阳能电池环节扩充产能的意愿较低,近两年来随着单晶替代多晶进程的加快,以及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太阳能电池的产能扩张主要以高效单晶以及 PERC、黑硅、N 型电池技术产业化为主。如通威股份于 2015 年仅拥有 2.4GW 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2016 年建成 1GW 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于 2017 年建成2GW 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到 2017 年底,通威股份具备 5.4GW 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其中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 2.4GW,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 3GW。2017 年 11 月 7 日,通威股份公告拟在当前规模基础上,在合肥、成都各添加 10GW高效光伏电池产能,项目已于 2017 年 11 月 8 日启动,在未来 3-5 年内逐步建成投产合计 20GW。而公司于 2015 年仅拥有 218MW 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于 2016 年开始建设年产 700MW 的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并于 2017 年建成达产。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装机需求同电池产能之间的差距的缩小,电池产能供需趋于平衡。
电池产能供需平衡预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④太阳能电池组件
5.中国玩具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篇五
中国是全球玩具第一大生产国。我国玩具行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70%以上还是来料加工和来样加工,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不强,能够以自创品牌出口的还为数不多,要从依附式发展转向自主式发展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中国国内市场的玩具质量合格率仅为76.3%。还面临着严峻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欧盟贸易壁垒等难题。而且近一年来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使得塑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扬,玩具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加剧。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出现的电力供应紧张以及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制约着玩具行业发展。
玩具发展史
现代玩具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二战后,由于塑料的出现,塑料玩具代替了木制玩具。70年代,电子玩具的出现已成为玩具的发展潮流。80年代末,两家日本玩具商抢先推出托架玩具,行销一时。现在,世界几家大型玩具生产商从传统产品中脱颖而出,转产电子游戏;为应对多媒体的挑战,抢占市场,这些公司又捷足先登,研发智能玩具。
中国玩具行业概况
生产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制造国和出口国,全球70%的玩具是在我国境内制造的。我国现有玩具企业2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00万,年产值1000多亿元,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其中,广州的产值达300亿元。2005年全国玩具出口额达150多亿美元。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和福建这五省一市历来是中国玩具最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占中国玩具年销售额的95%以上,其中广东占中国玩具年销售额50%以上,其主要生产基地在深圳、东莞以及澄海地区。
澄海玩具礼品生产单位超3000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2005年产值120亿元,并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全区250多家企业在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营销渠道或固定销售网点,产品外销达70%以上,占全国玩具出口量的9%左右。有了这些基础,澄海区正积极申报建设“国家澄海玩具特色产业基地”。
玩具制造业在我国属于开放程度较高的行业。目前,三资企业仍占据行业的主导地位,取得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的65.8%和利润总额的62.7%。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则是行业内最好的。
国内市场的玩具约有3万多个品种,大部分适合4岁~8岁儿童,适合婴幼儿的玩具不多,适合成年人的玩具更少。残障儿童玩具市场有待开发。
玩具用塑料原料主要有ABS、PP、PE、PVC、POM、EVA树脂、PA、不饱和聚酯、热塑性弹性体等,在我国的用量较大,而且增长潜力巨大。统计数字表明,仅2003年全国各类塑料玩具用树脂量达到近180万吨,销售额已突破140亿元,预计还将以每年40%的速度继续递增。这也预示着作为制造塑料玩具的基础原料也将在玩具业的推动下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黄金时
代。
消费状况
我国玩具消费正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我国玩具消费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日前进行的一项中国玩具产业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玩具市场蕴藏着巨大商机。中国14岁以下人口为3亿多,其中的城市人口为8000万人,构成了庞大的玩具消费群体。城市儿童每年人均玩具消费额为35元,城市成年人12元。大中城市的消费者普遍可接受的玩具价格在100元以下,一些售价在1000元以上的高档玩具同样有市场。在中国玩具市场,毛绒玩具和儿童车最为畅销,模型玩具、遥控玩具和塑胶玩具的销量持续看好。有34%的城市消费者选购电子玩具,31%选择智能型玩具,23%选择高档毛绒、布制玩具。农村消费者以传统的玩具类型为主,48%的农村消费者愿意购买电动玩具,28%愿意购买拼装玩具,24%愿意购买中、低档毛绒、布制玩具。
以下玩具将成为市场新宠:模型玩具、专利授权玩具(电影玩具、卡通玩具等)、玩偶、高科技玩具、益智玩具、互联网兼容玩具,以及适合成年人休闲娱乐的成人玩具。成年男士比较喜爱电脑智力型玩具,成年女士喜欢高档精美的装饰性玩具,如布娃娃、毛绒娃娃、木制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等。中年人多会选购消遣性、轻度运动型玩具。老年人较喜欢各种观赏型玩具,如:小动物玩具、玩偶等。
玩具行业发展前景
传统玩具向电子玩具过渡
玩具智能化成为玩具行业的发展新趋势。高科技智能化玩具不仅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加强了孩子和玩具的互动,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玩具企业将计算机、电子、通讯等领域内的先进技术“嫁接”到玩具产品中,突破了传统玩具的局限性,赋予玩具“听”、“说”功能,与人进行互动。智能化玩具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知于乐,可以与孩子们进行“情感”交流,进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并在愉悦中学习、体会生活,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而且玩具已经不在仅是儿童的专利。据中国玩具协会统计,约64%的成人消费者表示有兴趣购买适合自己的玩具,估计成人休闲益智玩具市场每年约值500亿元人民币。传统玩具的市场日趋下滑,益智类、成人类玩具的出口已不断呈现增长趋势。
提高玩具附加值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攀高,与石油相关的原材料价格亦随之上扬,塑料价格较年前上涨30%-40%。而一件玩具中,塑料成本大概占据总成本的60%-70%,这大大增加了塑料玩具的生产成本。
6.中国私人影院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篇六
6月9日,国际照明界盛事——第十五届广州照明展览会(业界称广州展)格外热闹,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余位观众参观了2千多家厂商展位,相比去年,总参观人数增加了三分之一,海外观众增幅更达四成,而其特别设置的“照明设计廊”板块格外引人注目。这一由华人照明设计师联合会(CLDA)、国际灯光城市协会(LUCI)、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及专业照明设计师协会联合举办(PLDA)联合举办的推广活动,再一次把照明设计师这个全中国不到5000人的专业群体推到媒体聚光灯下。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照明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10年,不仅形成一条规模2000亿的产、销、研一体化产业链,而且推动了照明设计在建筑装饰大行业中地位的迅速提升。近年来,光环境、光空间、光艺术等概念日趋火热,照明设计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提升城市光环境方面的意义不断凸显。
中国照明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照明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詹庆旋向记者表示:“本世纪以来,中国照明发展非常快,中国城市改造和建设活跃,基础设施和建筑投资庞大,对照明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回顾中国照明设计发展历程,智美照明首席照明设计师任见介绍,仅仅还在8年前,2002年中国几乎没有人知道建筑为什么需要专业照明设计师。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灯光艺术大放光芒之后,中国城市夜景亮化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催熟了照明这个新生行当。专业照明设计师供不应求
迅猛发展的照明设计渐成显学,对照明设计师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据全国工业普查提供的数据,我国照明电器企业数为8792个,从业人数超过100万,专业照明工程公司和企业对专业照明设计师的缺口至少在15000 名以上,企业百万年薪寻找照明设计师的新闻也频现报端。
尽管如此,专业设计师还是供不应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杜异指出:“我国照明行业缺少专业人员,国内培养照明设计师的院校也非常少,许多从事照明设计的人员都是从其他方面转过来的,比如营销。而真正专业的照明设计人员数量非常少,他们大多还处于技术层面,这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相比起来,照明设计师这一职业在发达国家确立较早,其专业价值已被普遍承认,从业人员水平很高。在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照明设计逐渐从建筑、室内设计等行业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单独的行业。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照明设计师郑见伟认为,我国照明设计起步较晚,现在可能还称不上一个独立的照明设计行业。
尤其关键的是,优秀的照明设计师需要熟练掌握灯具、光源,运用什么材料创造出好的作品,在哪种情况下该用哪种灯,又怎样将这灯光亮度运用得恰到好处,目前能完美地做到这一点的照明设计师在国内尚属寥寥。
照明设计圈三江并流
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短缺的供需形态,使照明设计作为朝阳产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加,大批人才正源源不断进入,新兴的照明设计力量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市场格局。在中国照明设计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三大体系,六大流派已初现端倪。
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肖辉乾教授介绍,中国最早专业的照明设计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国外知名的建筑事务所、建筑师都有相应的专业照明设计师合作,他们在中国设计了许多前卫的建筑,同时就把合作的照明设计师和他们的工作模式带进来了,促进了中国照明设计的发展和提高。
但是,这些国外的照明设计事务所和设计师并未在中国扎下根来,随着项目结束,他们也就离开了中国,他们的影响通过随后一批留学归来的海归派还在持续。真正影响中国照明设计格局的,是来自学院、照明工程公司和独立照明设计公司这三股力量,他们形成了三江并流,共同发展的气势。
照明设计六派同台精彩纷呈
随着时间推移,上述照明设计三大体系更分出六大流派,共同推动了中国照明设计圈的繁荣发展,演绎出照明设计舞台上的精彩剧目。
流派之一:学院派。
学院派,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学会为代表的学派,和研究院、设计院为代表的院派。学院派的特点是权威和专业,其代表包括清华大学的詹庆旋教授、荣浩磊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肖辉乾教授以及以北京建筑设计院的郑见伟等。
学院派足够专业、权威,但数量极少,通常学院派设计师非常忙碌,但仍难以满足高端项目照明设计的巨大需求,因此一般项目也不一定能够落入学院派专家法眼。
流派二,市场派。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市场派就是在没有权威官方背景,凭借自身实力在照明设计市场中摸爬滚打,一路成长。智美照明首席照明设计师任见指出:“市场派照明设计师没有官方的光环,我们的生存之本就是为业主服务,为受众服务,以优秀的设计实力打天下,这也是智美照明多年来赢得全国260多个重要项目业主认可的关键所在。”
流派三,海归派。
境外照明设计公司的影响力通过海归回国的众多设计师予以持续,有英国归来的莱亭迪赛丁平,有港澳台地区的袁宗南等等,他们所具备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素质,使其成为中国高端照明设计项目中的一支非常活跃的重要力量。
流派四,本土派。
与海归对应的是本土,本土照明设计公司一般由独立设计师成长而来,具备相当的专业性和能力,同时对业主情况和灯具产品十分熟悉。本土照明设计公司相对性价比较高,拥有一大批本土客户群体,北京光景照明设计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本土并不必然意味着土鳖,光景照明设计、深圳索氏等照明设计机构都在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视野和专业水准上,日益向国际同行们看齐。流派五,附属派。
中国照明设计界还活跃着一支来自灯具厂商、照明工程公司的设计力量,较大的工程公司如北京良业、豪尔赛以及雷士照明等厂商都成立了自己的照明设计部门,其设计团队的主要工作是辅助产品销售,设计师一般由电气设计师兼任,其优势是具有丰富的产品选择和现场施工经验,不足在于一方面其人均专业性较独立照明设计师稍低,另一方面不容易保持中立,其为销售服务的设计立场会让业主担忧他们能否真正为用户考虑。
流派六,独立派。
与工程公司和灯具厂商设计部门相对应,独立的照明设计公司也正纷纷发展起来,上海牧恒设计师事务所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对此,詹庆旋教授认为,专业照明设计师借鉴外国经验,独立开办照明设计咨询公司,力图摆脱照明产品和照明工程利益的影响,专心致力于照明设计精品的创作,有利于促进照明事业的长远发展。
中国照明设计同舟共济共赢未来
中国照明设计正在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从政府、企业到私人业主,市场已经开始逐渐重视照明设计,很多优秀的设计方案都是由建筑设计、室内装饰和照明设计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团队,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完成。
而中国照明设计师群体虽然暂时还相对较小,但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照明设计也已经脱离了纯粹谈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设计理念的层次。照明设计师开始运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来创造出新的照明艺术,并逐渐开始与国际接轨的征程。
在即将到来的亚太地区建筑设计界最高端的盛会——“2010亚太空间设计师协会北京年会”上,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们将专门开辟一个以光和设计为主题的“光空间与照明设计国际论坛”,这是亚太空间设计师年会有史以来第一次把照明设计纳入大会议程,充分体现了光与照明对建筑的重要价值。
7.中国私人影院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篇七
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为信息载体, 通过光纤来传递的一种通信设施。因为它具有容量大, 传输距离远, 传输速度快, 经济等特点, 所以在当今被广泛应用。
二、发展概况
光纤通信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也是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一个领域。
在国外光纤通信的研究起步不久, 我国于70年代初就开始了光纤通信的基础研究。在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和光电端机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70年代末就进行了光纤通信系统现场试验。80年代主要进行实用化攻关, 完成了武汉市话中继实用化工程, 武汉-荆州多模光缆34Mbit/s省内干线工程, 扬州-高邮、成都-灌县单模光缆34Mbit/s省内干线工程和合肥-芜湖140Mbit/s单模光缆一级干线工程, 为大规模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90年代初期, 我国就开始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大量建设, 市话中继、省内干线、国家干线, 包括农村通信都用光缆逐渐取代电缆, 建设现代化的电信网, 完成了“八纵八横”国家干线。这八纵八横干线主要是采用PDH140Mbit/s系统。随着市场的需要和建设的进步, 逐渐采用了SDH622Mbit/s和2.5Gbit/s系统。国产8×2.5Gbit/s DWDM系统已用于济南-青岛一级干线, 32×2.5Gbit/s系统也即将进入实用, 10Gbit/s TDM系统也通过了实验室验收。
三、前景和发展空间
目前在光通信领域有几个发展热点即超高速传输系统、超大容量WDM (波分复用技术) 系统、光传送联网技术、新一代的光纤的光接入网技术。
3.1 向超高速系统的发展
目前10Gbps系统已开始大批量装备网络, 主要在北美, 在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已开始大量应用。但是, 10Gbps系统对于光缆极化模色散比较敏感, 而已经铺设的光缆并不一定都能满足开通和使用10Gbps系统的要求, 需要实际测试, 验证合格后才能安装开通。它的比较现实的出路是转向光的复用方式。光复用方式有很多种, 但目前只有波分复用 (WDM) 方式进入了大规模商用阶段, 而其它方式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3.2向超大容量WDM系统的演进
采用电的时分复用系统的扩容潜力已尽, 然而光纤的200nm可用带宽资源仅仅利用了不到1%, 还有99%的资源尚待发掘。如果将多个发送波长适当错开的光源信号同时在一级光纤上传送, 则可大大增加光纤的信息传输容量, 这就是波分复用 (WDM) 的基本思路。基于WDM应用的巨大好处及近几年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市场的驱动, 波分复用系统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全球实际铺设的WDM系统已超过3000个, 而实用化系统的最大容量已达320Gbps (2×16×10Gbps) , 美国朗讯公司已宣布将推出80个波长的WDM系统, 其总容量可达200Gbps (80×2.5Gbps) 或400Gbps (40×10Gbps) 。实验室 的最高水 平则已达 到2.6Tbps (13×20Gbps) 。预计不久的将来, 实用化系统的容量即可达到1Tbps的水平。
3.3实现光联网
上述实用化的波分复用系统技术尽管具有巨大的传输容量, 但基本上是以点到点通信为基础的系统, 其灵活性和可靠性还不够理想。如果在光路上也能实现类似SDH在电路上的分插功能和交叉连接功能的话, 无疑将增加新一层的威力。根据这一基本思路, 光光联网既可以实现超大容量光网络和网络扩展性、重构性、透明性, 又允许网络的节点数和业务量的不断增长、互连任何系统和不同制式的信号。
由于光联网具有潜在的巨大优势,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预研, 特别是美国国防部预研局 (DARPA) 资助了一系列光联网项目。光联网已经成为继SDH电联网以后的又一新的光通信发展高潮。建设一个最大透明的、高度灵活的和超大容量的国家骨干光网络, 不仅可以为未来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JJ) 奠定一个坚实的物理基础, 而且也对我国下一世纪的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腾飞以及国家的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结语
光纤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 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国内各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大学的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已研制开发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通信高技术产品, 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与应用成果, 为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出贡献。依照我国现行的通信技术领域的发展模式, 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必会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其他的信息传送方式, 而成为未来通信领域发展的主流技术, 带领人类进入全光时代。
参考文献
[1]毛谦.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J].电信科学.2006 (08)
8.中国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前景 篇八
关键词:荔枝产业;贸易效果;发展战略
1 中国荔枝产业概况
中国的荔枝栽种历史已经有2200多年,是世界上栽培荔枝最早,也是栽种面积最多的国家。我国荔枝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缓慢,种植面积不到5万公顷,平均年产量只有6万吨左右,荔枝鲜果供应一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行,荔枝产业依靠政策、投入和科技进步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荔枝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占到世界荔枝总面积及总产量的80%和75%,列在全球第一。我国荔枝主要分布于处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四川、云南、贵州和浙江9省(区),而粤、桂、闽、琼4省(区)荔枝的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占我国荔枝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8%以上,其中广东27.55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49.4%;广西20.99万公顷,占37.7%;福建3.49万公顷,占6.3%;海南2.57万公顷,占4.6%。
2 中国荔枝产业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逐渐深化,中国荔枝产业发展将面临日益严峻而激烈的竞争环境。目前,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胀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在当前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下,中国荔枝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这将导致中国荔枝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因此,在面对东盟低价、优质荔枝的激烈竞争下,在不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条件下,中国的荔枝产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当前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产业组织及生产企业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2.1 大力发展深加工,实施以深加工产品带动产业发展的竞争战略 尽管中国荔枝加工业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相对于稀缺的土地资源和上涨的劳动力价格,中国在资本要素方面相对于东盟国家具有足够的比较优势,因此,加大对荔枝加工业的投资,大力发展荔枝深加工产品,走以深加工产品带动产业升级发展的道路应该是中国荔枝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强大的市场需求、广阔的发展前景敦促我们必须加快发展荔枝加工产业,进而全面促进荔枝产业发展,尽快提升中国荔枝产业竞争力。
2.2 加大科研投入,实现以先进科技引领荔枝产业的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荔枝产业无论在品种选育、采后处理、保鲜贮藏等生产环节还是在深加工技术方面都与东盟国家有较大差距。中国必须加大对荔枝产业的育种、栽培、采后处理、保鲜储藏及深加工生产技术研发的投入,在强化自主研发的同时,应加强政府、学会及民间组织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在努力提升鲜果品质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荔枝深加工产品。
2.3 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产业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政府的政策支持将决定產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在明确了中国荔枝产业发展战略及发展模式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加速荔枝产业转型和升级。具体来讲,应重点研究和建立以下政策体系:(1) 财政补贴支持体系。在种植生产环节上要实施优良品种补贴、先进生产机械与采摘设备补贴、标准化果园建设及加工生产原料基地建设补贴;在加工环节上要实施技术改造补贴、先进核心设备购置补贴;在国际市场开发环节上要对走出去开拓市场、利用国外资源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2) 科技研发财政支持体系。中央及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荔枝生产基地、科研院所及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研发中心,促进荔枝品种改良、技术革新,有效引导加工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和推动企业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3) 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借鉴粮食生产保险体系建设的经验,积极探索荔枝产业“政府 + 龙头企业 +农户 + 农业保险机构”的农业保险运作模式,稳定生产和市场,稳固加工原料基地,促进果农增收。(4) 健全营销支持体系。有效开展从基地、种植、采摘、初加工、深加工、批发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加工园区基础建设配套等一体化建设。鼓励和支持运销联合体、经纪人、经销大户和运销服务公司等中介组织,对从事荔枝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展销会、开展名牌产品宣传等推荐活动提供补贴,对冷库、保鲜库、批发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给予投资补助。(5) 建立行业协会支持体系。鼓励荔枝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行业内部矛盾,发挥协会在产加销衔接、技术服务和协调价格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应支持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及其他限制性措施,有效保护荔枝产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泽南 庐喻辰 叶 冉. 我国荔枝产业竞争力现状及提升策略. 中国热带农业,2010,6
[2] 韦文科 容风玉 阳 诚 宁发洲 林雪冰.浅谈广西甘蔗、木薯、水果业如何面对入世后的挑战. 广西农学报,2002,51
9.中国私人影院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篇九
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
三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环保产业 现状分析 未来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1.1 我国环保产业的定义范围
我国环保产业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前一两年,环保产业仪指专门从事环保没备生产和其它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单位。现在,随着国家对利,研院所的企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环保产业还包括诸如国家各部委直属的研究院所和生态建设的企业单位等。
1.2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环保产业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三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
1.3 我国环保产业的特点
1.3.1 进入门槛不高
十多年来,中国的环保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洗礼,现有一万家左右。由于环保产业相对于其他的行业而言,整体利润比较可观,而且进入壁垒并不是很高,因此,就不断有新企业加盟,且呈方兴未艾之势。
1.3.2 企业分布的分散性
因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广泛分布在各个产业部门,导致了环保产业管理上各自为阵、政出多门,使得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投入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监督协调,综合管理的力度不大。
1.3.3 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近90%都是小型企业。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680亿元,占63%;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已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
1.3.4 中国的环保产业还很稚弱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环保产业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一方面,中国的设备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由来已久,因此,这种差距在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在线监测仪器的制造方面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中国环保企业在转化、引进、吸收国外成熟环保技术和设备以及在技术工艺的开发方面远远低于其它行业的转化、引进、吸收程度
和开发程度,当然就无法提供满足中国闩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需要的技术工艺和缺乏解决日益扩大的环境问题的综合实力。
1.4 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4.1 我国环保产业的主管缺位
我国环保产业没有主管、只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对环保产业进行规范和约束。由于我国环保产业协会对各地环保产业的指导缺乏行政上的监管,从而导致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指导和管制。
1.4.2 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的规范问题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但目前就国内的环保市场而言,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市场准入的条件没有限制,另一方面,环保的市场资源比较分散,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1.4.3 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投资多元化趋势已初露端倪,但资金短缺仍将是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矛盾。
1.4.4 环保产业仍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行业
因为环保产业目前还未列入国民经济的行业之中,致使目前环保产业缺乏一个规范的统计、研究、政策指导。
1.5 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
谈到制约我国环保企业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制约我国环保企业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一是新生的公司没有资金、技术及资质优势,老牌的公 司技术、资质占有绝对优势,但又没有市场主动性。二是新老公司都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没有大的综合实力强的公司形成,无法与国际环保公司抗衡。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5.1 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环保产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还没有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导致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于产业政策不到位,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资源投入的市场氛围。如火电厂烟气脱硫,“七 五”期间国家开始安排重点攻关项目,“八五”开始实施示范项目,“九五”制定了宏大的实施计划,但由于配套的政策不落实,造成实施计划难以落实。例如:目前,安装脱硫装置的火电装机容量只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1.2%,很有发展前 景的火电厂烟气脱硫产业难以形成。
1.5.2 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渠道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据有关研究表明,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的投入应占GDP的1.5%,而我国到“九五”后期虽然达到1%,但还不能满足建设所需。资金缺乏直接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建设6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后经调整为52个,但截止到2000年底,全流域只建成运行10个,未动工建设的10个。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几乎全部依靠财政 投资进行建设和运行维护,致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发展滞后,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率不足15%,一部分污染处理设施难以运行下去。
1.5.3 市场混乱,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这是我国环保产业和环保企业都长不大的一个原因。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现象严重,采取所谓的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市场割据。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了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个别省市制定的环保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单位必须持有《当地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资格
证书》。另一方面,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有关部门指定产品准入、虚假鉴定等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山于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缺少必要的标准、技术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混乱,严重阻碍了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环保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资金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尤其是环保企业。由于环境保护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和收益较低的公益性的行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往往与巨额的资金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国内的环保企业与金融资本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
2.1 我国环保治理现有资金来源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己形成了八条环境保护的资金渠道,这八条资金渠道是:基本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环保投资:更新改造投资中环境保护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环保投资:排污收费补助用于污染治理资金部分: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用于治理的投资;污染治理专项基金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投资。
2.2 我国上市环保企业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沪、深两市与环保业务有联系的公司有30多家,但有相当多的公司环保业务占总业务比重较小,环保业务比重较大的公司只有7家,它们是:环保股份(0730)、清华紫光(0938)、凯迪电力(0939)、首创股份(600008)、武汉控股(600168)、创业环保(600874)、龙净环保(600388)。这7家公司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环保产业基本上是其唯一主业,它们是:环保股份、凯迪电力、龙净环保,它们的“环保血统”更纯正一些:另一类是环保产业是其主业之一,但不唯一,它们是:清华紫光、首创股份、武汉控股、创业环保。
2.3 风险投资与我国环保企业
环保治理项目的投资主要是政府且属公益性事业,其收益的改善主要来自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和资金配套,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其未来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政策的行业,风险投资对其介入是很谨慎的。但是,随着国家对环保投资政策的改革和对环保治理力度的加大,这一状况会有所改善。
2.4 我国环保企业的融资探索
纵观国内几家环保公司的探索实践,其投资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八种模式。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BOT模式源于“八五”期间,当时,BOT模式主要在高速公路、电厂等领域应用较多,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严重短缺的资金问题,在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中引入BOT模式是目前中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和中国环保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二是利用强大的融资能力,收购污水处理厂,通过受让和转让股权,变现政府投资资本。政府利用变现的资金再投资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从而加快地方环境污染的治理。三是利用国家的国债资金进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承担这部分债务的偿还。四是山工程方贷款,环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并建设污水处理厂,工程方负责还贷。五是基金投资模式。即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集团进入的方式介入。因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污染治理,将有利于降低一次性投资,有利于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工艺,有利于降低环保设施的运行成本。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因为地方政府的观念较为落后,对这种模式的认识有一定的差距,会给这种模式的推进人为地制造障碍,这就需要通过上一级政府来协调,通过市场来引导。六是在一定的工程建设周期内,环保公司以无息借款的方式给工程方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在工程峻工后,工程方将本金还给环保公司。七是环保公司以总承包的形式,投资一定的资金,并占整个工程投资一定的股份,成为工程的股东。八是环保公司与工程方成立项目公司,用项目公司的名义从银行贷款进行环保项目的建设。我国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
说到我国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市场需求,要将中国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一要靠增加环保投入,二要靠严格的执法监督,三要实施强强联合战略。
3.1 增加环保投入多渠道筹集污染治理资金,增加环保投入,是实现环保产业有效市场需求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适当支持、依法监督下,靠企业、市场运作来实现的。我国一些地方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己开始探索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新机制。
3.2 严格执法监督严格环保要求,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通过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规范约束,可以拉动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需求。“九五”期间,我国政府陆续制定了“三河”、“三湖”防治规划,“两控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一控双达标”计划等环境保护重点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去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超标是违法行为,并提出依法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零起点收费。这将有助于改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相对于污染治理成本偏低,难以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的局面。如新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不能达标的,必须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装置,推动了烟气脱硫产业的发展。对污染物排放量大而又超标排放的现有企业,要通过执法检查和监督,促使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污染治理,并要限期整治。对到期不能达标的企业,要依法采取关闭、转产、限产和停产治理等措施。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开展严肃查处污染物超标排放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这对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形成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中国私人影院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动漫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08-15
2016度年私人影院行业解析12-19
中国连锁零售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10-23
中国木门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指导06-19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06-15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09-06
2023-2028年中国服装零售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12-02
中国热泵现状及前景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