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2024-12-18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精选17篇)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一

城市交通与建筑设计关系的解析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项目编号:51478320)

关键词:土地使用、交通、公交可达性、步行空间、建筑和城市设计

现代社会中很少再有什么会像交通运输系统一样对我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如此深刻。交通系统的建设和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个人和集体的活动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大城市中,不论是创造财富的工作、商务活动,还是休闲、访友等社会活动都日益频繁,城市内部及城市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种联系必然伴随着人员和货物的移动。正如法国学者弗朗索瓦·朗社(Francois Ascher)所言,“移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价值,成为实现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1] 在城市建设中,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开发建设又对交通需求的产生强度和分布等具有很大的锁定作用。由于这种锁定作用的客观存在和人们对这种作用的忽视,尽管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对交通问题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而影响城市交通需求增长的动力要素剧烈变动,城市交通对中国城市建设、环境质量、生活品质的影响也是城市建设者所始料不及的,与我们所追求的美好城市发展目标往往又相距甚远。交通拥堵日益加剧,交通成为城市运行效率提高的瓶颈。[2] 地标性区域和地标性建筑的建设不仅不能带来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反而带来更多的问题。[3] 城市用地布局是一定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投影的表现,[4] 这些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又必须通过一定的建筑空间来容纳。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城市建筑物的空间分布无不体现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互动关系。高层建筑和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需求高度聚集的一种积极响应,而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空间分布也就意味着我们对未来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安排。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而不是一个村落,最主要就在于服务和功能的专门化和规模效应。高度密集的建筑物保证了高度聚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空间,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可以保证人们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内的有效聚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要妥善处理建筑与交通的关系。

1建筑选址

在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建筑物的选址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因为人们能够活动的范围有限,超出人们活动范围的建设往往很难吸引到足够的社会经济活动,或者表现为建设投资活动的失败。今天由于城市道路建设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人们有时会忽略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与建筑物选址的关系,忽略城市的交通网络能力与建筑物选址的关系。也有些规划人员从城市疏解的观点出发,以农业经济时代的孤城理论为指导,鼓励建筑物的分散布局。这些远离城市中心地区、缺乏城市公共交通有效支撑的建设,长时间内难以形成气候,如许多城市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居住困难在城市的外围边缘地区建设或计划建设的大型居住社区难以吸引居民入住。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许多国家也都采取过分散式发展的策略,如人口密集的荷兰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就积极采取这种策略,但其发展结果表明这种发展模式实际上会鼓励人们使用小汽车,因为缺乏聚集性,人们就要到更远的地方上班。另外这种发展模式也很难抵御城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的冲击,如在经济不景气时,日本城市外围边缘地区的房价受到的影响最大。城市中建筑物的设计也应考虑到多种功能转化的可能性,如一栋住宅可以转化为办公楼或旅馆,一栋旅馆可以转化成美术馆,一个展览馆可以作为庆典和婚宴的场所。建筑物选址的决策又决定了建筑物功能的灵活度。由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单一功能的建筑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建设浪费和资源消耗。2公交可达性与建设开发强度

城市交通的改善的确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促进了地区的发展,也创造了日益多元化和高度复杂的社会。伴随着交通的演变,城市的空间形态正在发生变化。时间上的易达性正逐步取代地域相邻性的优势。低速交通模式下连续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越来越多地嵌入各种高速交通的空间特征—城市快速路的空间隔离、轨道交通走廊更高的开发强度、机场及铁

路交通枢纽地区更多的功能混合。城市可达性的方式和强度已经成为决定城市空间特征差异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城市交通与建筑的函数关系还体现在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与建设开发强度上。城市开发建设强度应该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可达性相匹配。在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高的地方,提高容积率,建设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园区、高层住宅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同时避免大量的小汽车交通对这些人流高密度地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中国北方某特大城市金融城建设中,对每栋建筑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但由于交通出行的困难,出现了“逃离C B D”的口号。浙江杭州在城市新C B D—钱江新城建设中,开发强度一再提高,建设规模一再扩大。在缺乏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情况下,大规模CBD 建设所带来的交通拥挤将是不可避免的,从图1 和图2 中可以看到,在钱江新城内部车流交通尚可,而在通向钱江新城各个方向的道路上交通拥挤十分明显。

图1 杭州钱江新城道路流量分析图(图片来源:杭州市规划局)图2 杭州钱江新城规划图(图片来源: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尽管通过交通分析能够认识到在高强度的CBD开发过程中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决定性作用,但由于每个地块、单个建筑设计在前,轨道交通和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在后,这样无论在落实交通枢纽用地,还是体现TOD发展模式的理念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布局形态上依然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以汽车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为了避免汽车的高度聚集,在布局上必须采取拉大建筑物之间距离的方式。这样的布局模式将会使人流的联系变得比较困难,人们又必须依赖小汽车实现建筑物之间的联系。而如果在城市建设中采用公共交通先导的发展模式,建筑和城市建设就会围绕城市公共交通走廊和公共交通枢纽展开,公共交通的步行距离就会成为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形成更有活力的城市街区。在法国里昂旧区更新建设中,轻轨交通先行建设就可以避免人们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也可以有更多的空间留给步行、广场,同时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3交通与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化发展,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克服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和居住拥挤等问题的一剂“良方”,因此其在城市中的开发被寄予厚望。城市综合体作为办公楼聚集之地,大多在城市中心或副中心,这些地区需要有密集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的支撑,以保证该地区有较高的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来工作,同时由于采用公共交通的方式,又不至于使城市交通拥挤不堪,而且为了保持较高的城市运转效率,这里的地块开发的容积率普遍较高。以经常被介绍为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典范的纽约曼哈顿中城为例,其平均容积率高达15 左右。在新加坡,CBD 的容积率也高达8~25。正是这种高度的聚集保证了城市运转的效率。城市高度聚集所带来的拥挤和聚集的“不经济性”是通过城市公共交通的改善和办公楼空间的有效利用来破解。一些城市的综合体的开发或者对吸引对象缺乏必要的分析,或者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缺少科学的判断。分散的城市综合体建设,可以改善小汽车交通汇集所带来的局部地区的交通拥挤,但会加剧个体机动化,延缓城市高品质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因而很难发挥出城市聚集所带来的规模效应。

4城市交通空间的设计

城市交通空间的场所和交通出行时间的质量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城市交通空间作 为连接人们日常出行起点与终点的过程空间,在规划和建设中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人们每天都会有大量时间生活在这个城市的“第三空间”内,然而却像没有生命、情感、任何私密性要求,可以自我移动的物品一样,被驱赶在或狭窄、局促、昏暗、嘈杂的各种内部空间,或危险、混乱、破碎及充满噪音和污染的外部空间,竭尽智慧寻找缝隙,竭尽体能承受在空气中都存在的压力,快速通过。城市交通设施的设计中单纯狭隘的技术观一统天下,大型城市交通设施割裂了城市的肌理,湮灭了城市的特性,我们的城市正在变成一堆堆构筑物的集合体,滚滚车流在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城市品质活性的沙漠化。

面临全球化的竞争,提高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常识。城市中将会有更多的网络,更多的交通节点。城市交通空间环境的品质对人们的影响毋庸质疑。一个舒适、愉悦、方便和安全的交通出行应该让人们不再受到“交通”的困扰,可以自由来往;个体的和各种公共的交通相融互补,不论在何时人们都能方便地到达城市的各处;以城市公共空间和商业休闲空间设计的理念结合各种交通流的运动特征重审城市交通空间的设计,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其归属空间,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交通的主动权。如何将机动性的场所创造成为一个新的城市空间,如何才能避免城市交通与建筑设计成为一种互为边界的实际范式?日本横滨港国际客运码头的设计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交通确实能塑造具有场所感的空间。设计者对纯美学的观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建筑不是一种塑造的艺术,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工程”。[1] 横滨的项目没有像大多数标志性建筑那样,拔地而起形成构造。他们采取的是“把建筑放到地里”,创造一个移动的地球,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这种“地形”建筑并没有刻意地要成为日本大都市中又一个标志性建筑,相反的,它的目标是和地平线融合在一起(图3)。

图3 日本横滨港国际客运码头(图片来源:潘海啸拍摄)5交通网络与形态设计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协调看似矛盾而又彼此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交通与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特别是在一些具有交通问题复杂、环境要素敏感特点的城市中心地区。以下三个方面在规划中需要加以特别的考虑。

首先是如何保持地区的活力。地区的活力是城市历史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仅从容纳更多交通量的角度出发就会遏制地区的发展活力。这不仅涉及城市规划领域也涉及到城市交通领域,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非常重要。

其次是如何协调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交通向集约化的方式转换,实现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城市的交通空间不仅是道路空间或通道空间,还有转换和驻留空间。经过或到达本地的城市交通需求并不是在这一地区产生,而必须从全市的层面来考虑。

另外还要考虑如何提供一个尺度宜人、活动多元的步行空间。现代城市的发展对人们的步行空间造成了困阻。各种道路系统、人造的各层次的平面、建筑物凸入公共空间的阶梯,这一切对人们的步行都造成了影响,人们无法享有连续的地面步行空间,而迷失于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建筑之间。规划中的一个紧要问题就是为人们提供适宜的、有传统肌理的步行空间。

如在有关上海副中心地区徐家汇的改造规划设计中,同济大学提供的规划方案“情感都市”[5] 凭借智慧和战略的眼光很好地反映了它所要承载的任务,那就是促进一种人文的、休闲的空间组织形态的形成,这种组织形态很好地将步行空间纳入其中并且探讨空间的内外关系。它与传统的以汽车为主要载体的城市机动性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模式,却不乏高效。它从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最近由同济大学、上海世博集团和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上海世博地区步行 空间环境整合设计国际竞赛中,一个来自法国的设计团队通过轻轨线路的调整、多层步行空间的设计有效地整合了该地区许多标志性建筑的空间环境,实现了大尺度的规划设计与微观尺度的建筑设计的统一,从而避免孤岛状新区的发展模式,同时又创造了大量富有活力的节点空间,用针灸式干预,激化整个地区的发展。通过这次竞赛,我们也认识到已有的从控制性规划到建筑设计的建设管理模式存在很多漏洞,需要以人的活动和步行尺度来有效地整合建筑设计与交通网络建设。

6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建筑与交通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高度的城市活力和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高度聚集需要改变交通与建筑、交通与土地使用互为边界的实践模式。设计师必须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中把交通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在交通网络规划中必须把建筑设计或城市规划设计当成一个可以调节和变化的要素加以整体考虑,城市交通建筑、交通空间设计也应该体现高度人流聚集所带来的城市性,从而创造出更有活力、充分适用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城市。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二

1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谈起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首先引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含义归纳:“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于是很多人接受了:“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但是我并不认为它们之间仅仅是单纯的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虽然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城市规划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时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城市设计则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中,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

城市规划以一个城市的宏观发展为目标,它更多的考虑城市的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要飞速发展,要为经济服务,提高城市运作的效率,所以要求有更高,更快,更先进,更现代化,更信息化的“硬”环境;而“城市设计”理念的出现,则是“人本主义”对高速工业化的反叛,它更应该注重人文的,文化的,美学的,自然的“软”环境。

但是两者也有共通性,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城市设计由注重城市的肌理、构图注重人的存在与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对主体城市的认识。从城市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人的主观活动往往起决定作用,在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设计结果与规划结果并不一定完全吻合,所以它们之间需要相互反馈、相互调整。另外,它们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

2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精制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的设计手法现在基本有3种:模仿、再生、创新。功能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形式只是外皮的建筑创作过程正在被建筑师们推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的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皮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再进行组合,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更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创造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先思而后建,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

城市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设计的内容也能够细微到桌椅、灯具甚至标志物,但与建筑设计仍有质的区别。城市设计对城市是从整体形象把握,即使具体到任何细小局部时,设计师依然将每个细部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设计,而建筑设计只是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却很少关心它的邻居,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总体认识和把握。

在城市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

这就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城市设计以城市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作为主要对象,而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则在于整体环境的和谐、优美,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单体设计。沙里宁在《论城市》中提出城市体形环境设计的三条原则,其中第二条就是“相互协调的原则”。西特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总结中世纪欧洲城市建设艺术中强调的“互协调要素”,并加以发展,指出自然界虽然千变万化,但又是相互协调的,因此,人类建设新城也应该遵守这条原则。在沙里宁的实践中,把建筑设计、户外空间以及园林绿化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

而我们的城市,最缺的就是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没有关系。单独看,有些还不错,放在一起就是乱七八糟。我认为这不是单纯建筑的问题,而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的问题。

城市设计并不直接设计建筑,但是却对其区位、布局、功能、形态,包括体量、色彩、质地及风格等提出合理的控制与引导要求。要实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那么建筑实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关键不在于一楼一房本身的优劣,而是建筑体和构筑物的群体效应,如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组织建筑群体时,既要考虑其在城市环境中的历史文脉,也要考虑其环境文脉。

3结语

中国的许多城市有上千年的历史,积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现今的体制使许多建筑师成为克隆的高手,现代的城市建设已经让人们辨别不出南北方的差异,内陆与沿海的不同,千年的文化被百年的新城整合成一个模板。河北省许多地区的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楼都是按同一份图纸盖出来的,只不过城市不同而已。KPF的高科技与细腻,拉尔夫的楼梯间遍布大江南北,漂亮是漂亮,但缺少了味道。建筑本来是一种展现个性魅力的艺术创作,但现在成了表现城市共性的主要元素。

城市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缩影。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大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实力。纵观当今世界,竞争不仅是经济力量的竞争,更是文化精神的竞争。一个新兴的经济型城市,如无文化底蕴,至多是一架经济机器,发展动力显然不足国际上的大都市,巴黎、伦敦、纽约等,之所以能百多年经久不衰,就在于它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不断地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引领时代新潮流。因此,我们应该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找回我们遗失在快速城市化浪潮里的文明。

摘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在明确它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找回人们遗失在快速城市化浪潮里的文明,从而创造更为舒适、更为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3.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三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位置极其重要,城市规划设计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区域划分,一旦规划方案得以落实并进入建设程序,就很难再进行大规模的改动。我国现代化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对城市的整体功能布局和环境保护、规划效果都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

1、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工作的影响

1.1对城市建设有具体计划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是结合城市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实际情况,根据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总体设想和宏伟蓝图来制定和执行的。在城市规划设计的项目管理工作中,提出城市整体建设的具体实施计划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对城市整体建设活动进行有序的编排,确保各项建设活动能够按照原定计划进行。

1.2促进城市建设工作稳步进行

城市整体建设工作包括的内容较多,涉及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治安等诸多方面,而且具体工作的执行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与协助。而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中将各项工作具体化并且将建设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单位,有效保证了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秩序,进而促进整体建设工作的稳步进行。

1.3对城市建设有重要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突出在两方面:一是对城市各项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控;二是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调控。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过程既有近期调控也有中、远期调控。经济实力强的城市,规划调控的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很快实施,可作短期调控:经济实力薄弱的城市,则要考虑对项目用地进行中、远期调控。

2、科学协调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基于我国现代化城市整体建设的角度,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具有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密切联系。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

2.1科学分析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方案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内容,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要考虑物体本身,还要考虑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

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通常在我国,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有科学认真的态度。

2.2重视城市规划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故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彼此相关而不突出个体的政策过程取向。

具体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如建筑设计或是小范围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个委托人、一份设计书、一笔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在属性上,这种设计主要反映业主及其能对建筑建造过程产生影响的那些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而忽略了整体效应与彼此间的联系,是一种能突出个性的工程产品取向。

人们如果直接以城市规划设计去指导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极易造成彼此间的脱节,导致环境品质下降。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两者间联系的纽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2.3立足建筑设计,提升城市规划质量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起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环境问题。其一,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其二,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2.4健全城市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制度

重要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设计。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2.5注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二者关系

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任务,它涉及城市的性质与分工、城市的外观形式、社会发展与设施、产业发展与布局、城市各部分的政策、管理和组成以及规模投资等。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正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综合性学科,在实践中对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安排具有相对独立的方法和基本原理。建筑设计是指以工程技术条件为依据,从具体的建设任务要求出发提出设想,以其要实现的功能为依据对建筑物的材料和构造,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进行确定,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力求与城市历史文脉、周围环境和城市控制性规划在具备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相协调。

建筑设计应该服从城市规划。每一个城市都具备自己的特点,有的活泼,有的深刻,有的灵动,有的沉稳,有的城市在大街小巷里就流露出一种历经千百年沉淀的文墨飘逸,有的城市则在亭台楼阁中透露出跨越时代的轻灵律动。因此,建筑作为城市的灵魂必须与城市本身相融合,建筑设计的本身必须服从城市规划,不能影响整个城市的风貌。

3、结语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对人居环境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这体现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要有效促进城市发展,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就必须认真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城市建设的总体是城市规划,建筑构成城市的物质基础,建筑设计应该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劉旋/谭宏利:《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2)

[2]方文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12(01)

4.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四

2.2 城市规划指引着建筑设计。然而城市规划又界定着整个城市发展和协调,他是国家经济发展意志的体现,对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对城市的风格、功能和资源总量都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城市的规划不仅要考虑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应当注重城市整体规划效果以及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和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确定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法。

2.3 建筑设计影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之间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单一的建筑构造和设计,还应当考虑建筑周边的环境和谐和城市整体的规划协调,这也是建筑设计的选择和目标。设计的标准应当与建筑理念相适应,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才能为城市增添色彩,实现自身价值,凸显建筑的美观。

3 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3.1 制约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当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他还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城市规划可以将许多个单独的建筑,综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建筑上的整体,使建筑在具有了很强的功能性的基础上,也同时具有了更强的美观性,从事建筑工作的相关人员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到建筑设计和周围建筑环境的要求必须相一致。由于城市的`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方向,因此建筑物的设计必须要能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5.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五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由人主导的,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建筑进行选择和淘汰,最终选择了外表美观和起居方便的建筑。在建造了大量的美观方便的建筑之后,城市居民需要一个能够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的大型建筑,于是,标志性建筑便逐渐出现在各大城市规划中。此外,还有一些传统建筑也成为了城市标志建筑,这种传统建筑最能体现城市的文化性和历史性。最典型的当数北京的故宫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代表。

2.标志建筑特色展现城市的地域性

地域性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北方寒冷的气候造就了北方人豪爽的性格,南方温暖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南方人温婉的特质。“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建筑理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语,它们常常被放在一起,不需要强行分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域性和文化性是相关联的。在我国南方,气候一般比较湿热,降雨较多,因此其房屋主要功能为遮阳、通风和隔热,风格淡雅轻巧。北方则气候干冷,建筑院落讲究封闭严谨和雄伟壮丽。地域性也造成了地域人民审美的差异化,这也具体表现在了城市标志建筑之中。

3.建筑风格特色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类似的价值观念,根据社会条件和价值观念形成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活动和思想形式。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的心理特征和审美习惯影响到了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城市普通建筑中。而城市标志性建筑则是居民生活方式的集大成者,例如迪拜帆船酒店大楼,其独特的帆形结构和金碧辉煌的外表,说明了城市生活的富足奢华。

对城市标志建筑建设的建议

1.保护标志建筑所处的环境,保留传统文化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部分城市拥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留存大量的古遗迹古建筑。部分城市为了建设新建筑而拆除古建筑,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损失。如前文所述,城市标志性建筑应与城市文化有所联系,而富含传统文化的古建筑最能体现城市内涵,是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最好背景。因此,在建设标志性建筑时,应注意对古建筑的保存和维护,古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产生的集群效应会为城市后续的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此外,设计师应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注意保护树木和天然水源,防止出现为建高楼大厦砍断树木填平池塘的做法,应使城市标志性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2.标志性建筑的布局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6.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六

摘要: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起着某种程度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将城市规划做好才能有效的开展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这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当前,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相关的问题仍然不少,本文就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

城市规划的相关管理部门依据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变进行城市资源的整合调配,使得城区间的规划管理可以更加详细。城市规划是必要的,它可以促进城市向着既定的目标发展,同时它又是带有束缚性的,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张。所以,在城市规划的问题上必须要结合城市的人口结构、生态环境以及各项资源状况进行综合性的考评分析,使得城市可以呈现可持续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并且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探析。

1城市规划的问题

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对于发展城市工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许多的城市都开始进行老城区改造,或者增添新的城区。而预计2025年,我国的人口总数将达到10亿。城市的人口密度必将越来越高,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规划起到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大。在未来的城市管理中,城市规划的质量要求也将不断提高。不过就目前而言,不少城市的规划上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规划不够完善。城市规划是将城市的整个资源状况,包括了人口、环境、经济等因素,进行统一的分析,再按照相关的要求和具体的情况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或者重新布局。城市的总体规划应该是具有长远的目标,并且不能因为一时的特殊情况就进行变更。可是目前许多的城市在总体规划上都不够完善,经常是临时性的规划,使得城市规划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二是缺乏长远的经济规划。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容易因为一些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放弃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等内容的考虑。

因此,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水资源污染,光电污染以及能源不足等问题使得城市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压力下运转,社会矛盾增多,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威胁。三是城市人文理念的丧失。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就会致使城市的人文理念逐渐消失。因为城市中的拆迁、建设的如火如荼,使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而且一直以来,各种社会行为中都普遍存在跟风的情况,经济发展中也不乏跟风的现象,近年来工业园区的大量兴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些没有实际战略规划的工业园区使得城市的文化特色被无情的屏蔽了。城市中的各种公众场所都是差不多的样子,城市人文已经开始变得千篇 一律,毫无文化可言。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城市中社会、经济、环境都得以持续、均衡、健康的发展。而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它的发展应该是类似自然界的规则和运转方式。可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城市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反省,确定未来的发展之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靠政府就可以取得的,还需要在城市规划的框架内进行分工协作。未来城市是否能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应对环境的挑战和获取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需要很高的资源投入--水资源、燃料、土地、人类及企业所需要的物资和原材料。才能保证一定的经济增加以满足社会需求,如就业需求、生活水平提高需求等。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主要偏重经济建设,而相对忽略了社会发展,导致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相协调,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也严重地制约了国家、地区竞争力的提升。经济发展、GDP的增加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更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指标。综合管理、效率、社会友好、环境友好才有助于社会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所使用的资源不仅满足当代需求同时保护有足够的资源为后代所使用。可持续城市是综合了人类、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充满活力的体系,与城市规划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

3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是基于现实的对未来城市的设想。城市规划部门在展开工作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树立“以人为本”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3.1城市规划的前期任务

城市规划不仅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不同的规划,还要将不同区域整合在一起,做出城市的长期整体规划。伴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规划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各项矛盾加剧的特殊时期,要有战略意识和全局意识,在做出新的城市规划之前,规划者必须做好6项准备:要充分了解项目所属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建设的可行性问题;要明确项目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要对项目规模和各项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有充分了解要对项目的空间结构有充分的设想;有整体布局的大体思路,对项目规划所涉及的土地的现实状况熟悉;了解相关政策;要考虑项目中城市文化的因素;有大体的规划方案以及对近期建设项目的规划。

3.2低碳原则的.重要性

《中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对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初步设想。低碳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名词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与此同时,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的思想也被城市规划的研究学家们首次提出。坚持低碳原则是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在城市规划方面必须自始至终以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为轴心。首先谈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要突出节约能源的核心,同时兼顾建筑寿命。建筑要尽量采用低品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建筑设计要尽量少用甚至太智能化太复杂的设计,尽量应用简单技术,如外遮阳、通风等;建筑调温争取做到局部化、精细化,在整体不能统一改变的情况下,调整局部从而达到有效降低能源损耗的目的,还有就是创建分布式绿色能源园区。其次是绿色交通的问题:现在被广泛运用的TOD模式(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就是绿色交通的一个范例。它将交通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了有机结合,减少了资源浪费。在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城市被广泛运用的直线电机新型地铁、中低速磁悬浮、BRT都是对绿色交通的有效实践。

3.3生态建设

只有维持生态平衡,才能维持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在城市规划中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规划,促进各个物种的和谐良性发展。注重其妥协性和动态渐进性,同时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注重其综合性,避免专项性:二是注重其交流性,避免其对抗性。

4结语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地区。在这方面,我国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已逐步建立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带头将这些理念落实在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中。如深圳、大连等城市提出的“知识城市建设”,成都的“田园城市”规划以及北京市辖区试点的“创新型城市”等,为我国其它城市的建设、发展、管理提供了标杆作用,为我国更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教训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琳,毕克妮.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03).

[2]文华.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04).

[3]王朝晖.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大陆桥视野,2010,(03).

[4]杨文博.城市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间关系[J].中国科技博览,2010,(31).

7.谈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篇七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 而城市又是有许多不同的建筑组成的。建筑的设计对于建筑的形态、功能以及结构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理清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很有必要。

1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概念

1.1 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总体布局、空间设置、土地利用等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时建立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的, 在设计时要注重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 促进城市的总体发展。城市的设计必须以一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同时更要接受和延续城市现有的历史景观, 在规划过程中通过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以及城市的改造升级, 促进城市的发展。

1.2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 从建筑的外观、结构以及功能等各方面出发, 保证建筑的经济性、美观性以及实用性和生态性。建筑的设计必须满足建筑自身特点的需求, 同时符合当地的基本环境与人文状况, 更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 从布局、色彩以及功能上与城市规划完美对接。

2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 城市规划设计指导建筑设计

建筑是整个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 对于城市的任何规划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以及建筑等, 都会对建筑的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从土地资源的利用, 空间布局的高效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这些都为建筑的设计提出了一定的指导。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其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联系, 而这一联系都是城市规划所构建出来的大环境。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必须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 以城市规划设计作为指导,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在全局上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调和, 也能够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各项设施建设分配问题上实现最大化的协调。

2.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定程度上而言建筑甚至在城市中占到了主要的地位, 它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场所。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于建筑也会作出相应的规划, 而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服从城市的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 一个城市最近几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发展都会包含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计划当中, 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搜集充足的资料, 了解城市规划中对于建筑与环境的要求。建筑的色彩选择尽量保证与城市规划环境的相协调, 建筑的标高应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 建筑的功能选择应服从城市规划的规定等。建筑物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特造型在城市建筑中脱颖而出, 但是也应当注重自身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地位, 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 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保证城市建筑的良性发展。

3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策略

3.1 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 必须统筹兼顾到城市、建筑、环境以及人员需求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 交通流线, 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在进行规划时切不可仅考虑到短期的需求, 应用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规划设计, 如人口的增长与移动, 对于建筑功能需求的改变以及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等。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 能够更好地为建筑设计提供指导, 为建筑的设计发展指明方向。

3.2 科学的建筑设计

建筑在进行设计时, 应综合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对城市发展的规划, 如城市规划中对道路交通、城市环境以及建筑发展作出了长期的规定, 则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长远的需求, 从而保证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仅仅依据设计人员的单方面思路来对建筑进行设计, 导致运营阶段出现建筑无法与周围变化的环境相互协调适应的情况发生。此外, 建筑设计必须遵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硬性规定, 如建筑的色彩、标高和布局等。通过城市规划设计为建筑营造一个合理的规定和环境, 通过建筑规划对城市规划的相应, 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3.3 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能够更好地对建筑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契合度进行评价, 并保证建筑规划的合理性。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应综合考虑建筑本身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时, 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 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

4 结语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协调,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人员之间应相互配合, 明确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合理的设计促进二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规划设计对于城市的布局、建筑以及环境都作出了重要的规定。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而后重点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仲甜甜.高层建筑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门窗, 2013 (12) :25-28.

[2]阳高明.建筑学中规划和设计问题的探讨[J].江西建材, 2011 (04) :36-37.

8.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八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城市空间;关系

城市空间主要指的是城市内的建筑物、绿地、道路、广场和公共服务措施等实际物体以及由这些物体所形成的三维空间。城市空间也是也是人们活动和生活的场所,因而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评判。作为高层建筑的设计人员,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其使用者的需求和以及其所创造的空间对人们带来的感受。但是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实际的高层建筑工程中,开发商往往忽略了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的有效融合,因为现实中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也阻碍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相互发展。针对目前的发展现状,需要从高层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来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共同发展。【1】

一、高层建筑设计

1、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一般而言,高层建筑的占地面积是比较大的,往往会给周围的城市街道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高层建筑的逐渐增多,人们就会感觉到一种压迫感。而其主要还是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占地面积之比差距过大所造成的,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对高层建筑作后退处理,同时还可以在所占用的用地空间上设计一定面积的广场,而广场的主要作用就是缓冲高层建筑与周围空间的紧密连接。发挥广场在高层建筑中的作用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高层建筑的总体面积大大的超过了其用地面积,而且其容纳的人数较多,人员的流动密度非常大,广场空间可以相应的缓解其所所处地区的交通压力;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广场空间在街道空间和城市空间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可以给公众带来更好的感受,也成为了城市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在高层建筑中,广场的空间设计的是多样化的,例如下沉式设计,这种设计的重点就是人和环境的关系,在为公众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外,它以其独特的造型使得高层建筑更加突出,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广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

2、高层建筑的主体设计

高层建筑在城市空间中往往是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建筑物,不仅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而高层建筑的主体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合理的造型则非常关键。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建筑工程施工难度对建筑结构有一定的限制,所以高层建筑的造型不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其进行修饰需要建立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之上。【2】高层建筑主要分为裙房和塔楼两个部分,其主体就是塔楼,因此塔楼的设计对高层建筑的造型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从国内外各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来看。很多建筑物的造型有着分明的可辨认性和特殊的造型特征,而这些建筑物也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对城市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但是由于近些年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还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建设生态型的高层建筑。因而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象征性的意义,还需要将生态设计融入其中来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从高层建筑的发展来看,生态节能的高层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而对于高层建筑主体的裙楼设计而言,它对高层建筑的结构影响是比较小的,因而对城市的影响也是非常小的,但是它对协调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层建筑的裙楼的立面设计与上部立面有很大的不用,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特别细致,其主要作用是保证下部空间的设计更加丰富。一般而言高层建筑裙楼部分与公众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并且对城市空间有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从公众的角度来进行裙楼的设计。为对于高层建筑主体的屋顶的设计也是比较重要的,屋顶设计的主要作用就是生化整个高层建筑的形象,一般屋顶的设计不会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因而屋顶设计的重点可以是强化建筑物的标志性作用,在进行屋顶设计的时候,主要依据就是整个高层建筑的基座和楼身,在此基础上发挥屋顶设计的作用。

3、高层建筑其他部分的设计处理方式

对于高层建筑设计来说,其他部分的设计对完善整个高层建筑有一定的作用。例如高层建筑的底层部分就可以通过设计来丰富其空间形态,其主要处理方式就是入口缩进和底层架空,底层架空也就是利用有限的场地将城市空间中的广场、道路和高层建筑有效的结合起来,设计成公共性的开放空间,不仅可以给予居民休闲的场所,还能够提升城市空间的层次。合理利用高层建筑其他部分的处理可以有效的缓解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使得高层建筑更加恰当的融入到城市空间当中。

二、城市规划设计

1、有效的限制高层建筑扎堆的情况

密集的高层建筑在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来优化城市的区域划分,但是对城市空间来说则是非常不利的。例如光环境的污染、城市交通堵塞、城市空间拥挤等、既不利于城市化建设,同时对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高层建筑分布所带来的影响,在一定区域内,对高层建筑的密集程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规划,尽可能的避免高层建筑扎堆的情况,发挥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作用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其与城市空间的关系。【3】

2、高层建筑和城市街道的关系

高层建筑在城市的位置主要是在发达地段,而发达地段的主要特征就是建筑物密集,城市街道的交通荷载十分大,高层建筑置身其中更加剧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对城市街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而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以及减轻对城市街道的影响,需要控制高层建筑在街道两侧的分布。其主要的解决办法包括两方面,从高层建筑本身来说,可以相应的减少高层建筑的高度和层数,以尽可能的减少高层建筑的人员流通所带来的交通压力;而从城市街道来说,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进行扩建,增加城市街道的通行能力。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的关系不仅是其与城市空间关系的体现,同时对高层建筑的使用以及城市的整体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处理好高层建筑和城市街道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论

虽然高层建筑在我国建筑行业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在城市化不断建设的过程中,高层建筑已然取得很大的发展成果,我国各城市也有了属于自己特色的标志性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关系上,两者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有效的利用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有助于加快城市化建筑的步伐。这就需要发挥高层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作用,使得高层建筑与空间空间的融合更加和谐,环节矛盾的同时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析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7(24):19-20

[2] 姜海玉;高层建筑形态创作与城市关系的探讨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0,7(24):54-55

9.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九

1、我觉得,食品安全责任大头在生产监管部门,消费者自己有小头责任。特别是在食品加工业高度发展的现代,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运输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关的生产者加工者依法行事,并且能够及时汇报意外情况,监管部门也能对违规行为作出合适的惩处。但是消费者也需要注意一些自己在家加工时的食品安全知识,避免食源性疾病。但是食品营养就是反过来的,生产监管部门的责任是不如消费者自己的责任大的。国家可以颁布膳食指南,也可以进行很多宣传,但是由于我们的基因使得高油高糖的食品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很多时候好的食品营养是需要消费者自己较高的自制力的。决定最终吃进嘴里的食物的种类的是消费者,所以食品营养还是要靠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安全的食品不一定有好的营养,有营养的食品也不一定安全。

2、食品营养是食品安全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食品有营养则肯定是安全的,但安全的食品不一样是有营养的。食品安全是食品营养的前提,可惜我们现在连食品安全都还不过关,摄取营养的同时还在摄取毒素,就更不用提营养了。

3、也可以认为二者没有什么关系。比如说:罐头可以很安全但没营养,新鲜水果可以很有营养但是农药残留超标。食品安全:主要研究食品中危害或潜在危害人体健康因素的控制与预防措施,包括食品卫生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有害因素检验检测技术,以及危害分析与评价技术等。食品营养:主要研究食品中营养物质在栽培、储藏、加工中的变化,检测检验技术,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开发利用,食物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平衡膳食设计方法以及食品营养强化技术等。

10.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十

自古以来,“德才兼备”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基本目标,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只重视了“才”的教育,而忽视了“德”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会直接导致很多严重事件的发生。例如前几年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学校只重视了学生的才能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这一悲剧事件的发生。智力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思想品德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的关系

小学体育是一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重要科目。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体育教师与德育教学。体育教师自身言行举止会给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会给学生平时的文明用语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教师的工作态度会给德育教育带来影响,比如有的体育教师健康充满朝气,工作认真负责,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激情,对学生极具吸引力,学生就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模仿,学习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

最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会给德育教育产生影响。例如,学生在学习体操时,因为身体协调性比较差而学习得较缓慢,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就会耐心讲解,对学生给予鼓励,对学生说:“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在课下多练习练习,相信你会比其他的学生做得更好。”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

在训练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多关心与指导,对某些难度大的动作进行示范,在他取得一定进步时给予及时的鼓励,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体操学习,进而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其它的事情。

2.体育课堂内容与德育教育。体育课堂往往丰富多彩,其中很多内容与环节都与学生的德育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田径等枯燥的体育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忍耐力;各种球类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体育小游戏可以训练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等等。

以体育最常用的小游戏接力赛为例来说,小学生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小学生由于好胜心强、表现欲望强烈、自制力较差等,往往为了取得胜利而出现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现象,例如抢跑、没有到达终点而接力棒扔出去,更有严重者没有接到接力棒就往前跑,这些行为严重妨碍了游戏的正常进行,也不能体现游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时教师应该停止游戏,告诉学生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够实现公平竞争,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

例如,笔者就给学生讲述了194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14届奥运会,我国自行车选手何浩华,在将要到达终点时,被敌视我国的他国选手恶意撞倒而摔伤左臂并严重骨折,最终与金牌失之交臂的故事,来让学生体会游戏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还穿插的讲述了旧中国耻辱的参赛经历和新中国体育的光辉历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德育发展。而后再重新开始比赛,学生的行为明显得到改善,更加遵守规则。所以,参加体育游戏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遵纪守法的过程。

3.体育教学评价与德育教育。小学阶段,学生的各种潜力未被挖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都处于朦胧的状态。教师要是能够及时予以引导,那么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有的学生自尊心较为强烈,很容易因为教师的`一次批评或否定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所以,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与小学生德育教育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某个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在体育课上表现不好,但是体育教师却时时进行批评和挖苦,这个学生就会在体育锻炼方面产生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可能会影响其未来的健康成长。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建议

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之间存在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就应该积极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

1.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利于培养学生品德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教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严守课堂纪律和校规校纪等等。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特定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上课结束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例如,笔者在开始新课之前,都会根据学校的规定制定本班级的体育道德规范,包括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爱护体育器材等。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抓住细节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篮球投蓝训练中,有的学生不怕辛苦经常捡滚落很远的篮球,这时笔者就会抓住这一细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大家明白“舍我一个、服务大家”高尚品德。在体育课之后还可以安排值日生,让他们负责整理体育课结束之后的场地整理和体育器材的送还等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护公物的品德。

2.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意志培养。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很多体育项目可以供学生参加,但是长跑运动是大多数学生最讨厌的一项体育运动,但是长跑运动恰恰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用巧妙的策略鼓励学生坚持到底。

例如,在学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老师可以随学生一起跑步,并唱羽泉的《奔跑》“即使有再大的风、再大的浪,也要勇敢闯一闯”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坚持到终点。在长跑结束之后,教师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完成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任务;同时还要有选择性的鼓励那些中途放弃的学生,例如某一学生平时只能跑完500米,而今天却跑了700米,任课教师可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

3.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体育活动中有很多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例如,笔者经常通过团体羽毛球这一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按照各同的学羽毛球水平并兼顾男女搭配的原则把班级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4~5人。比赛规则为每组各队员按顺序轮流击球,并且只能击球一次,如果连续击球超过一次则本小组失一分。每局七分,先输七分的队即被淘汰,换另一队上场。这个体育游戏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竞争精神,为了达到良好的竞赛效果,各小组成员积极出谋划策,通力配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

1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十一

【关键词】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 实践教学 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秦皇岛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02A33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38-02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社会,人们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所以在进行现阶段设计的时候,力求做到环境、人和资源的协调。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友好型环境设计在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时候,充分的了解并分析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的内涵,并在教学中得到推广以进一步的强化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的影响力和适用范围。

一、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的内涵

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是面对现阶段社会现状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的核心内涵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环境。环境是设计伦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基础,只有在环境的基础上强调其他,环境的意义才会突显。第二是人。人是设计伦理中的核心,在整个友好型环境设计中,所有的设计都是以人为本,围绕人类活动进行的。第三是资源。资源是人类利用的重要能源,是环境的产物,同时,资源的枯竭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所以从立体结构上来看,人、环境和资源形成了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的基本内涵。

二、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的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

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首要坚持的原则便是统一性,即要做好人、环境和资源三方面的统一,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在同一个立体空间中将三者进行统一,使其具有协调性。通过协调性构建,三者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通过这个循环的持续作用,整个结构便达到不可分割的目的。简单来讲,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坚持将三要素进行统一,是因为三要素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统一性打破,那么维持在三者间的效益均衡便会荡然无存。

(二)绿色发展原则

绿色发展原则是友好型环境设计理论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绿色化发展理念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要在环境友好型设计伦理当中需要坚持这一原则。另外,节能降耗成为了现代经济质量化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在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当中,资源是重要的一环,所以强化绿色发展,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便有了重要的价值。

三、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与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

(一)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推进了教学改革的实用性发展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在教学改革当中,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推进了教学改革的实用性发展。在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的今天,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了教学探讨的重要内容,而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不仅符合环境绿色发展的需求,而且从环境、人、和资源三方面的统一角度进行了设计实践方向的指导,所以说在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的指导下,教学改革的实践性越来越强,对于社会发展的现实价值越來越大。

(二)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潮流性进步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人才,而要想实现人才培养实用性的提升,就必须促进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时代化进步,即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地加入潮流性内容,进而才能实现教学实践意义的持续。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本身在现阶段的环境问题中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利用其思想内涵指导教学改革,可以使得实践教学对社会现状的认识更加清楚,从而使得实践教学向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向发展。

(三)教学实践改革丰富了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的内涵

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是理论进步指导实践改革,另一方面是实践改革强化理论的提升。所以说教学实践改革对于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的内涵有着重要的丰富作用。通过实践教学改革的持续进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都成为了理论讨论和提升的基本素材,有了基本素材的支撑,理论建设会更加的完善,内涵的探讨也会更加清晰。简言之就是在理论丰富的实践素材基础上,理论研究向更深和更广的层面发展,所以内涵探讨的深刻性也会得到加强。

结束语:

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是目前非常符合社会现状的设计理念,此理念对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绿色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积极的探讨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关系,并就二者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理论的进步,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教学改革实践的提升。总之,做好友好型环境设计伦理与实践教学改革分析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苑婧,杨明朗,邱珂.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原生态包装创新设计思考[J].艺术探索,2010,01:115-116.

1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十二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之中, 设计人员所采取的任何设计活动都要充分的结合其所在城市的资源环境现状以及自然环境现状, 这样城市规划工作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当地的特有风采。不同的城市, 其资源环境就也是有所区别的, 同时城市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也是有一定差异的, 那么就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策略和设计方案。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如果是以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的, 那么其内部各个阶段的设计工作就可以分为专项设计以及局部设计。现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举例来说, 以城市的性质功能进行具体的划分时, 那么就可以得到这个城市的基本规划范围, 进而得到这个城市各个阶段的设计性思想, 再与城市人口、用地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 就会得到城市的中心位置、空间性布局以及功能性分析等建设的基本思想, 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城市交通系统和交通路线是足够科学的, 同时也保证了城市机场建设、港口建设、铁路枢纽以及车站建设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可见, 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对于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而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筑设计工作, 其就是指针对某一个建筑群或是某一个建筑所进行的整体性规划和设计活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施工技术也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各类项目的科研成果以及实践经验对建筑施工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建筑自动化管理、建筑热工学、建筑声光学以及建筑成本估算等新技术也都广泛的应用到了建筑设计工作中了。因此, 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 我们应首先保证建筑自身的功能是足够完善的, 合理的设计内部的空间和布局, 保证每一个布局都达到相应的要求, 同时还要合理的设计周围的景观环境, 确保建筑的外观与环境是相适应的。另外, 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还应尽可能的做到内外兼顾, 设计出每一个细节部分的构件特征和构件形式, 采用更加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 不断改进建筑设计的工艺和技术, 从而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能够达到降耗节能、经济适用以及耐用坚固等设计目标。

2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2.1 城市标志性的建筑设计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而在我们国家也有着几百座城市, 并且每一座城市都有能体现出这座城市特点的标志性建筑, 有时提到了这一标志性建筑, 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这座城市, 其不但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代名词, 同时也彰显了这座城市的魅力。这些标志性建筑大部分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 其建筑了这座城市的整体变迁,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 它也起到了传承历史的作用,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北京的紫禁城, 当然也有一些标志性建筑是随着这座城市不断的建设而被增加进去的, 他们既具有现代建筑的特征, 同时也能够成为经典, 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其诞生的时候产生的巨大的争议, 但最终还是成为了经典。而在设计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时, 应将其规划到城市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 从而方便人们的游览和观赏。

2.2 城市历史建筑的设计

我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国家, 而城市就是在这段历史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建筑则是对城市的无声记录者。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或是建筑物必须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且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 相关人员对这些建筑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历史的建筑凝聚了祖先们的智慧结晶, 有些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 有些建筑则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有些建筑具有古典的建筑风格, 有些建筑则能体现出当地的风俗风貌。而为了更好的体现出我国建筑行业的良好的包容性, 我们就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中更好的融入各地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只有更加合理的对待这些特色建筑和历史建筑, 才能真正的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2.3 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

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人的参与的, 而城市居民的居住问题一直以来也是人们所高度关注的, 而人们的居住建筑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区, 在居住建筑中必须配备一套能够满足居民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 并且各个方面还应具备较好的协调性。在设计人们的居住建筑时, 设计人员应重点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居住建筑中应有齐全的生活设施, 同时应方便人们的使用;第二, 居住建筑应具备适宜的功能, 还要有良好的绿化, 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人们居住的舒适性;第三, 居住建筑的室外应有足够的绿地, 并且应干净整洁, 活动场地的日照、通风以及采光条件要好;第四, 居住建筑应是绝对安全的, 具备良好抗震减灾能力, 设计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共享社区以及生态优化的原则, 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3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应协调发展

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 主观印象往往都是设计人员难以避免的问题, 设计人员也愿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审美视觉的冲击上, 因此就忽视了细部的构造问题, 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也都没有综合的考虑城市环境,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无论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还是建筑设计工作, 相关人员都应全面的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且应注重两者的协调发展。首先, 建筑设计应能与城市的整体环境紧密的联系起来, 设计建筑物时应将其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思考, 建筑的轮廓以及结构都应与已经存在的建筑相适应, 防止出现建筑设计混乱的现象, 从而保证城市建筑设计的整体美感;其次, 建筑设计必须体现出这座城市的文明发展状态, 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还应满足人们对于城市欣赏的实际要求;最后, 应科学合理的对待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城市规划设计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涉及的层面都是很多的, 并且其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以及不断展开的基础, 因此, 应确保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是协调发展的。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纲要, 而建筑则是这个城市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要想继续推进我国城市建设工作的稳定发展, 全行业的工作者都应正确的把握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保证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是能够协调发展的, 从而加快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速度。

摘要:本文针对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内涵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应协调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参考文献

13.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十三

优点:

1、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

2、大城市比小城市更节省土地;

3、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只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资金回流机制,用于大城市的投资就会充分的回报;

4、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

缺点:

1、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形成城市贫民窟,并带来高失业、高犯罪等社会不稳定因素;

2、需要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

2、基础设施对城市化的作用?571、基础设施是城市发挥集聚效应的物质保障;2基础设施是城市发挥中心作用的物质保障;

3、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4、基础设施发挥保障城市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3、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601、基础设施对城市的经济增长有重大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三种效应:

1、向前诱发效应;

2、伴随效应;

3、后续波及效应。

4、现代城市化指标体系的要素?881、人口聚集规模及人口构成;

2、经济聚集规模及构成;

3、经常设施发达水平;

4、社会服务水平;

5、社会保障和安全保障;

6、生态环境质量;

7、市民意识。

5、基础设施对城市化的影响?581、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扩大劳动就业;

2、由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发展城市市政公共事业,具有投资和消费双重拉动作用。

3、建设好基础设施是吸引富裕起来的农民进城生活定居的重要手段。

6、城市现代化目标包含的内容?371、城市经济现代化;2基础设施现代化;

3、城市社会发展现代化;

4、城市管理现代化。

7、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的趋势?321、向广义的基础设施拓展;

2、加大基础性、公共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3、投资体系创新、投资主体、渠道多元化;

4、强化管理,实现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高效。

8、基础设施包含的内容?251、交通运输设施;

2、邮电通信设施;

3、能源供给设施;

4、学校教育设施;

5、卫生保健设施;

6、社会福利设施。

一、论述城市化动力机制系统对城市化的促进。681、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促进:经济实力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能力。该因素既是城市化的动力,优势城市化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经济活力较强的城市,发展能力就强,其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要快些。

2、产业结构转变与发展对城市化的促进:产业结构决定一个城市产业体系状况,从而决定、影响城市发展方向及未来变化。城市各产业、各部门形成合理的比例,城市资源就能得到合理地配置,各产业和部门就会相互促进,从而扩大城市产业规模,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另外,城市主导产业(或重点产业)决定了城市的特质,并具有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及规模优势,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水平。

3、生产要素流动对城市化的促进: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以劳动力流动为例,由于农业机械化生产率提高,导致大量农业人口进城务工(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劳动力必将考虑转向能给其带来更高收入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力资源的聚集以及素质影响城市产业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的潜力影响城市未来状况;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永远是城市获取动力和力量的源泉;资本的流动为枢纽、导航器,是融通、聚集资源要素的关键,也是城市的直接推动力之一。

4、政府管理与制度创新对城市化的促进:政府办事高效,能确保高质量地投入供给,并创造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竞争环境以及制度规则,使城市社会生活和企业生产能顺利进行,将有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

5、对外开放程度扩大城市化的促进:城市开放程度决定了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程度。另外,城市开发程度也会影响再生资源的创造及创新,并影响经济主体的创业动力。

6、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化的促进: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载体,它反映了一个城市满足其经济发展需求的程度。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经济性基础设施和生态性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并成为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集聚和扩散的重要力量。

7、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促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城市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其发展程度影响着城市的生产和交易费用,也影响对人力资源要素的吸引。一般来讲城市资源配置力越强,就能越有效利用各种经济资源,从而达到实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目的。

2、论述基础设施财富论。45

第一,财富聚集和增长、对外贸易、商业发展与航海、运输、港口等基础设施是相关联的。

第二,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促进作用。基础设施的改善对生产成本减低有着重要作用。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应该有的职能。

14.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十四

内容摘要: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缓解后,台湾问题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核心 问题。台湾问题牵涉到中美双方的利益,中美关系能否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问题 能否得到妥善解决。从美国本身的利益出发,维持台湾现状是至关重要的,出于全球战略的考 虑,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台湾的控制和干预。对于中国而言,祖国统一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 余地的。鉴于双方立场迥异,可以预见,在中国完成统一大业之前,台湾问题将始终是中美关 系中一个不稳定因素。

关键词: 台湾问题 中美关系

台湾的历史与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与大陆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神圣领土,古称夷洲、琉球。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台湾曾一度沦落于荷兰殖民者之手,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明清征服都曾在台湾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将台湾作为单独的一个省份的行政规划进行管理是在清朝时,刘铭传(1836-1896)1885年就任首任台湾巡抚,对建设和保卫台湾做出了巨大贡献。甲午战争后,台湾沦于日本人之手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台湾才重新回到中华民族的怀抱。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我们这里所说的台湾问题,即是在第二次大战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战败后,退踞台湾岛,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凭借台湾海峡的天险,造成与大陆隔绝的状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盘踞在台湾岛的国民党当局与大陆执政的共产党政权相互对峙,长达几十年之久。后来台湾岛内政权交替,国民党成为在野党,陈水扁领导的民进党执政,倚重于国外势力,大行“台独”之势,一度造成台海局势紧张,使得台湾问题愈演愈烈。

总的来说,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是中国内战的结果,但是与国外势力的介入、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

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迄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统一。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虽然台湾问题尚未最终解决,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不容分割。二,台湾问题的发展

在50、60年代,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与台湾国民党当局结成了战略同盟关系,这种

关系是以敌视和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基础的,因此,长期以来中美两国一直处于全面对抗状态。到60年代末期,随着世界局势变化,中美双方开始调整各自的外交政策,两国关系出现缓和趋势,然而台湾问题仍然是中美关系中矛盾和斗争的焦点之一。、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但台湾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70年代美国出于全球利益的考虑,美国政府在保持尽可能多的美台关系的条件下,接受了中国关于台湾问题的三原则(废约、撤军、断交)。但在另一方面,中美建交后台湾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美国不仅没有真正放弃/两个中国的政策,反而变本加厉地搞/双轨0政策。依旧宣布向台湾出卖防御性武器。

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在美国反苏的三角战略关系中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对台政策上美国还不敢走得太远,只能是对台湾采取低调政策。然而当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台政策又进入调整时期,其双轨政策又变得公开化了。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牵制中国而提升美台关系,使中美关系又出现波折,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成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提出了/世界新秩序0的口号,企图号令天下,实现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美国将亚太视为重点控制地区。这时期亚太地区出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势头和多元化的政治格局,中国作为这一地区唯一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的大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使美国日益感到由于中国强大所带来的挑战与威胁。它最担心的是,中国的崛起会打破亚洲均势,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将是美国称霸亚洲和世界的遏制力量。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日益重视台湾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意义。

三,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在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一直是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中美建交以来,双方关 系不断出现摩擦与危机,其中大部分起因都与台湾问题有关。

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祖国统一问题。1979年元旦,邓小平在全国政协座谈会上提出,将/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提上具体日程0;1980年1月,台湾回归祖国被列为我国80年代的三件大事之一;•1984年6月,邓小平又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0的构想。面对美国等西方势力插手台湾问题的做法,中国政府领导人表示:中国不可能因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而将台湾问题的苦果吞下去,如果/在台湾问题上需要中美关系倒退的话,中国只能面对现实。•

对美国来说,台湾岛在其全球战略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台湾在海军及陆战上的有利位置,是值得考虑的。另外一点,该岛直接地面对着中国的许多主要商业口岸,只要在该岛驻泊足够的海军,它不但可以控制这个口岸,并且可以控制中国海面的东北入口,因此,美国决不会轻易放弃对台湾的控制与干预。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局势变化,美国日益看重台湾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调整了对台政策并提升了对台关系。美国插手台湾问题的主要意图,是要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遏制中国在这一地区不断增加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目的。

台湾问题牵涉中美双方利益。中美关系能否平稳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问题能否得到妥善处理。中美两国作为在国际事务中有影响力的大国,建立一种稳定的、建设性的双边关系,不仅符合各自利益,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李登辉访美后,中国政府作出了 强烈反应,中国人民表现出了高涨的爱国热情,年轻人尤为明显,这些都是美国政界人士始料 不及的。美国方面开始认识到,如何处理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能否平稳发展的关键。从美国 的利益出发,维持台湾海峡的均势至关重要。它既不希望看到中国以/一国两制0实现统一从 而失去牵制中国的/台湾牌0,也不希望因台湾宣布/独立0而导致海峡爆发战事,进而影响美国 在该地区的利益。因此,在美国今后的对台政策中,中国大陆因素将是首要考虑的重点。

对于中国来说,统一是一个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的命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12亿 中国人民最齐心协力坚持的民族大义,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这 不仅是领土分合问题,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团结与分裂,关系到民族传统、精神、情感是继承发扬还是终止断裂的问题。中国一百多年来受外国侵略压迫的屈辱历史,使得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极度敏感,绝对不能容忍任何挑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会后退半步。鉴于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可以预见,在中国顺利完成统一大业前,台湾问题将始终是中美关系中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15.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分析 篇十五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细胞, 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子, 也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高层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 尤其是2000年以来, 全国各地大兴土木, 一座座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 纷纷拔地而起, 争奇斗艳。不过, 好多城市建筑单看建筑本身会让人感觉很舒服, 若将其放置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就显得非常的不协调, 那么到底应怎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1 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及作用

城市设计是一们在实践过程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综合性学科, 它具有独立的原理和方法, 主要从宏观出发, 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线和面的问题。其主要是对城市形象上的宏观把握, 他强调户外空间的一体化, 强调各建筑之间的排列组合, 而不是孤立地看待空间中的某一个体, 一般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 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是考虑城市空间结构的整合, 局部地区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符合城市空间的整体规划, 将其有机的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空间当中去, 而不能只考虑区域的功能和局部的结构组合的需要, 无论一个单体建筑设计的多么精美, 他都离不开周围环境的限制, 脱离外部环境而存在的建筑是不现实的。其次, 要对城市中的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组合, 尽量以自然的状态表现出地貌、植被、天空、水体和阳光所赋予人们的感受。第三, 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 不要让城市的新建筑与周围建筑形成太大的反差, 以免给人以不和谐感。城市的发展是连续的, 因此, 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时, 应顺着历史变迁的轨道来进行, 使人们行走在城市之间时, 能够感觉到城市的变迁, 感觉到城市的连续感。

2 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广义上指对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做的全部设计工作, 这需要各方面科学技术人才的密切协作, 但通常我们所考虑的建筑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以及空间结构的安排, 注重建筑本身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配合从而达到一定的和谐效果。其中, 功能是进行建筑创作的主题, 不过形式也在建筑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当前许多建筑师开始考虑建筑的基本要素, 建筑物的外表也成为建筑设计研究的一个重点, 在这种设计法则的指导下, 采用结构主义而出现的一种建筑新形势, 这种建筑形式, 先对建筑进行思考, 然后在进行建设, 比原来按照图纸进行建设更加注重建筑对外部的影响, 综合考虑了外部空间、环境和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 坚持将自己的创意和个性建立在理性之上, 达到建筑功能与技术手段的和谐一致。建筑设计时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建筑前期的规划、设计都不能脱离经济性这一重要指标。但是就建筑师本身却要克制自己对金钱的依赖, 充分让建筑体现其自身个性,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满足城市的文化传承需要, 相信一个成功的建筑必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对于一栋建筑的评审应做到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对建筑方案本身进行评审, 看他的设计是否符合任务要求, 第二, 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他是否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是否能将自身融入到周围环境当中去, 只有这样的建筑设计产品才是真正成功的建筑作品, 自然这就要求, 决策者要有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

3 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的增长,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城市以空间的利用和环境的建设, 绿化, 道路, 供水系统共同组成的服务为基础, 构成人类现在的生存与生活空间。使人类能够在任何地方都能感觉到城市的风情。城市的规划与设计要注重城市建筑群落之间的协调, 而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约束。

城市规划设计通过场地设计影响指导建筑设计, 场地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 在现状条件和相关法规基础之上, 对场地内的各种元素 (建筑, 运输系统, 户外活动, 设施, 绿化园林设施, 工程系统) 进行组合的活动。场地设计工作内容是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的整体安排, 交通设施, 绿色花园, 垂直和工程设施的设计, 如绿色园林设施 (绿化, 园林小品, 现场设施等) , 交通设施 (道路, 广场, 停车场等) , 垂直场地和工程设施 (管道项目) 的详细设计。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先与业主确定的建设项目和土地, 然后委托建筑师设计, 建筑设计任务是基于业主条件的。设计师在进行具体设计之前, 要进行完善和改进的设计任务的工作, 包括培养项目的内容、规模、形式及其他相关问题作出更明确的规定, 然后与业主协商取得共识。城市规划对场地的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控制城市土地规划布局结构的发展方向。第二,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非常具体, 直接影响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出恰当详细的反应, 一般包括:控制用地的性质和范围, 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建筑高度的控制, 对绿化覆盖率, 建筑红线的控制, 以及对交通入口的规定等。

3.2进行建筑设计要考虑城市规划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一个城市存在的基础, 城市规划通过对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 指导建筑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应考虑到以下问题。首先, 建筑设计的造型要有自己的风格, 建筑之间简单中含有复杂, 不变中含有变化, 整体设计和谐。其次, 要考虑到周围大环境, 使建筑本身与周围建筑相呼应, 包括建筑的色彩对比、虚实对比、线条处理等等。第三,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应照顾到周围的建筑, 想成空间上的一体感和时间上的连续感。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 甚至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它们设计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 在对这样的建筑进行设计时, 不能只考虑到建筑本身, 而应扩大自身视野, 做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尤其是一些高层建筑, 在考虑其设计时, 在顶部要考虑自身的简洁性, 给城市的天空留一个优美的天际线。而底部裙楼则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融入, 让人们感觉到在建筑之间行走既要感觉到期间的层次感, 又要感觉到其连续感。总之,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 一定要重视其中的协调性, 正如古人重视建筑的“天人合一”一样。

4 总结

城市规划设计是进行城市建筑的总纲, 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 应遵循城市规划设计的约束,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另外, 建筑设计是落实建筑规划的抓手, 只有通过建筑设计才能落实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 因此, 要想建设一个和谐向上的城市发展环境, 建筑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和个性, 还要考虑到对周边环境而后整个城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1]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

[2]王祖华, 蔡宏, 徐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 2011.[2]王祖华, 蔡宏, 徐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 2011.

[3]许乐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3]许乐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16.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十六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原则;景观设计

高度重视居住区绿色环境,全面建设生态、绿色住宅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发展趋势。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已成为住宅小区整体设计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居住小区的建设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住所,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等活动的空间环境和场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所创造的小区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综合规划,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目前很多园林设计一味地强调什么“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等等。笔者认为,住宅小区的园林是人们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在园林设计中“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这些可以借鉴,但是不一定要照搬,因为照搬就很容易与实际情况脱离实际情况,住宅园林设计中,应以当地特色植物为主,这样就更加符合本地人的口味,更加具有人性化。

1.2、因地制宜:就是合理利用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居住区原有地形地貌、植物结构等,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园林植物,既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又能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此外,在园林设计时,还应征求住户意见,充分考虑到生活习惯,将生活习惯充分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

1.3、注重创新:居住区小区园林规划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才能各具特色,各有立意,更能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人与自然和谐。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在规划构思上,力求自然、协调,体现主题风格与特色。同时要蕴含浓厚的文化气息,景观创造与之相关的文化、民情、习俗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文化建园”的科学内涵。材料运用上,多选用新型、环保的园林景观构成材料。

2、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具体设计

2.1、平面布置:居住小区楼群、道路多为规则式布置,在园林景观规划中,有规则式、自由式和混合式。规则式即几何图式,园路、广场、水体等依照一定的几何图案进行布置,有明显的主轴线,给人以整齐、明快的感觉。自由式布局灵活,能充分利用迂回曲折的园路分割居住室外空间,通过自由式植物绿化配置,给人以自由活泼、富于自然气息之感。混合式为规则式及自由式相結合的布置,既有自由式的灵活布局,又有规则式的整齐。通过园林建筑、道路、广场、小品、绿化布置,达到与周围楼群建筑协调一致。在植物布局方面,我们要强调园林景观与小区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对于景物的布置要做到一步一景,处处都是“流暗花明”的感觉。

2.2、小区道路及园路的设计:居住小区道路必须主次分明,引导性强,便于车辆进出行驶和人们行走。道路不仅要在宽度上利于交通行径,还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多采用环行道或人车分流的形式。园路规划要在宽度和路面铺装上有别于小区道路,多采用线性自由流畅、迂回曲折的形式以分隔绿地空间,改变空间形状。通过园林植物配置,创造出不同的园林景观,给人移步换景,别致多样的视觉感受。同时,园路担负着连接建筑景点(亭、花架、廊等)、水体、小品、铺地等各个景点的任务。从休闲游览的角度而言,园路的安排应尽可能呈环状,以避免出现“死胡同”或走回头路。

2.3、景观设计:要达到化景物为情思,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要增添人文色彩,体现文化底韵,使小区居民达到放松心情、缓减紧张情绪,调节和减轻疲劳,从而陶冶情操,得到休闲和愉悦。园林建筑(如:亭、廊、榭、花架等)强调有法而无定式,采用回环曲折,层次错落,创造园林环境的无限变化,创造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园林小品要简远、疏朗、雅致,突出特色,使其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给人无限遐想。如不少城市居住小区常采用雕塑与园林环境相融合,周围布置相吻合的园林环境,能更加烘托主题,增加情趣,渲染气氛。

2.4、园林绿化设计:居住小区绿化应以乔灌木为主,辅以地被植物覆盖地面。种植方式上因地制宜,采取丛植、孤植或群植的种植方式,虚实相衬,贴近自然。植物配置注意落叶树与常绿树数量的搭配,尽量利用色叶、观花和观果植物,表现季相变化和层次感。如不同的建筑环境,配置不同的园林植物,选择一些姿态优美、枝干秀丽的树种,营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意境,使小区景观生动、活泼、优美、自然。在绿化规划中,种植的方式也要考虑到养护作业的方便与低成本,通过选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合理运用种植方式,创造人居和谐的环境景观。

2.5、其它配套设施:在小区配套设施中,采用体现自然、质朴的休闲坐椅(如仿树桩桌、凳),使人更贴近自然。在空间开合处,采用形式多样的铺地,以丰富环境基调。在局部地方设置健身器材,便于居民健身锻炼。全面考虑到居住小区所需的照明、灯光、绿地喷灌等配套设施,完善小区硬件功能,提供给居住者们便利、优质的服务。

3 结语:

17.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 篇十七

摘要:随着科学时代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高楼不断崛起,各种电气设备的使用日趋增多。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建筑物越来越多采用各种信息化的电气设备。本文就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电气;供配电系统;设计

就目前而言,在满足相应设计规范,实现预定功能的前提下,电气设计师对同一或同类建筑可能做出多种配电方案。各方案的特点会有所不同。在很多具体工程中,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配电方案的合理性、灵活性、实用性等优点不可能同时兼备,但我们可以在设计工作中认真总结,广泛交流,统筹兼顾,扬长避短,力求做到最优。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采用一切可能的、恰当的技术手段,在数量上、质量上满足各种用电设备在正常事故状况下的不同用电要求,保证供电的安全和可靠,同时考虑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一、供配电系统设计的规范要点

供配电系统设计应贯彻执行国家的经济技术指标,做到保障人身安全,供电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在设计中,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以及地区供电特点,合理确定设计方案。还应注意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设计中尽量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效率高、能耗低、性能先进的电气产品。

1.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电力负荷应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及影响的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负荷。独立于正常电源的发电机组,供电网络中独立于正常的专用馈电线路,以及蓄电池和干电池可作为应急电源。二级负荷的供电系统,应由两线路供电。必要时采用不间断电源(UPS)。

一级负荷:一级负荷为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者;或将在政治上,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者;或中断将影响有重大政治经济意义的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者。

1.2 二级负荷:二级负荷为中断供电将在政治上,经济上产生较大损失的负荷,如主要设备损坏,大量产品报废等;或中断供电将影响重要的用电单位正常的工作负荷,如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等;或中断供电将造成秩序混乱的负荷等。

1.3 三级负荷:三级负荷为不属于前两级负荷者。对供电无特殊要求。

2.电源及供电系统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除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外,不应按一个电源系统检修或者故障的同时另外一个电源又发生故障的情况进行设计。需要两回电源线路的用电单位,应采用同级电压供电;但根据各级负荷的不同需要及地区供电的条件,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电压供电。供电系统应简单可靠,同一电压供电系统的变配电级数不应多于两级。高压配电系统应采用放射式。根据负荷的容量和分布,配变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

3.电压选择和电能质量

用电单位的供电电压应根据用电容量,用电设备的特性,供电距离,供电线路的回路数,当地公共电网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等因素,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二、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原则

建筑供配电自动化系统应遵循稳定可靠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分层分布式原则、独立原则、分散和灵活开放性原则等。要保证供配电的稳定,宜选用技术成熟且通过国家检测检验机构认定的,经过现场运行考验的综合保护与测量于一体的自动化系统;供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应执行国家和行业制定的相关标准、规范、规定等;系统的各种接口规约应逐步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执行,对特殊的通讯规约应具备详尽的规约文本,并通盘考虑直流系统及计

量系统的建设;分层分布顾名思义即按不同的建筑楼层进行分布,以充分应用现场总线等通讯技术楼层内数据交换问题;由于供配电系统的特殊性,自动化系统保护功能也相应独立,不能依赖于其他的控制设备,而应设置专门装置;单元之间的装置需要较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能向全分散全下放化过渡,结构平台应灵活方便系统扩展且具备与建筑自动化其他系统集成的能力。

三、高层建筑供电系统的设计

1.负荷等级的计算。负荷等级的确定应按有关规范进行,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负荷等级也可按以下确定:一级负荷包括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前室及地下室的应急照明、消防水泵、排烟风机、消防电梯等;二级负荷包括部分客梯电力、生活泵电力;三级负荷包括一、二级负荷以外的其他用电负荷。

2.供电电源。供配电系统设计中,为保证供电系统的合理性,要求根据负荷等级采取相应的供电措施。各级负荷的供电电源应满足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对高层建筑来说,一般没有特别重要负荷,且一级负荷容量较小,因此采用两路市政电源供电或一路市政电源加应急发电机组供电均可满足要求,后者在工程应用中较为常见。供电电源采用一路独立的l0KV 高压电源,由市政区域变配电站引入至小区首层开关房.低压配电电压采用380/220V。设置柴油发电机,以确保消防设备用电。

3.变配电所的设置。一般应根据负荷容量、负荷分布以及建筑物功能分区的实际情况,与相关专业协调确定变配电所的位置以及数量。变压器容量应根据计算容量选择,变压器的负荷率一般取70%~85%。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一般不宜超过200m,当供电容量超过500KW,供电距离超过200m时,宜考虑增设变配电所。只要条件许可,变配电所的位置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从而简化了配电系统,有利于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线缆的使用量,降低因线路造成的电能损耗.由于首层空间的商业价值比较高,一般高层建筑的变配电所设于负一层,便于通过地下停车库的车道运输变配电设备。

4.高低压供电系统结线型式及运行方式。对于高层建筑,其高低压供电系统结线型式及运行方式一般做如下设计:高压系统采用一路l0kV 高压进线,结线型式采用单母线运行方式;变压器低压侧采用单母线分段结线型式,每台变压器对应接一段母线,母线段之间采用母联开关联络,正常情况下各段母线分列单独运行,母联开关打开,当其中一台变压器故障退出运行时,母联开关手动合上,由同组的另一台变压器保证部分重要负荷的供电,当故障的变压器恢复供电后,母联开关自动打开,恢复正常运行方式。母联开关与进线开关应具有电气联锁功能并加机械联锁,以防止电源倒送。变压器低压侧设置应急母线段,由正常电源与备用柴油发电机电源经双电源切换开关向该母线段供电,以保证应急情况下一级负荷的供电,双电源切换开关设有电气和机械联锁,防止发生向市电反供,消防负荷均采用双回路供电,在末端配电箱切换。

5.电能计量装置。商业用电采用高压计量,居民用电采用低压计量到户。商业高压10kV 进线侧装设专用计量柜,安装有功电度表、无功电度表;变压器低压侧不同用户的供电回路分别装设有功电度表,监视仪表根据供电部门及建设方要求设置。为了方便管理,一般商铺分户电表集中设于每层电表间或配电间,住宅用户采用一户一表,九层以下(包括九层)的住宅楼,电表箱可集中设于首层电表间内;九层以上的住宅楼,电表箱分设于每层的电井内,为方便管理可设置远程抄表系统,梯灯及电梯用电单独计量,由住户分摊。

6.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自备柴油发电机组的容量按照需供电的最大稳定负荷,计算时分别考虑消防情况和非消防情况下必须保证的电源容量,取其较大者。当市电中断时,柴油发电机组应立即启动,并在15s内投入正常带负荷运行;当市电恢复时,机组自动退出工作并延时停机。

四、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供配电系统就应该贯彻经济、合理、技术和材料先进的原则,仔细斟酌具体的设计细节,保证在建造时可以合理分配各个部件安装到位尽量减少误差达到安全的标准,设备的选择要按地点和位置来进行最佳的配置。在现在高层建筑供配电系统中最主要的是在建造完成后使用时的安全。因此,在对高层建筑供配电系统进行设计时,其负荷容量计算是否准确,供电电源选择及变配电所布置是否合理,供配电系统是否经济,运行是否能保持稳定、安全等方面,将决定其最终成果的优劣。

参考文献:

[1] 王磊.浅析民用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要点[J].山西建筑.2007(09)

上一篇:描写中秋节的有哪些诗句下一篇:一年级数学试卷上册